CN109585146A -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85146A
CN109585146A CN201811105405.6A CN201811105405A CN109585146A CN 109585146 A CN109585146 A CN 109585146A CN 201811105405 A CN201811105405 A CN 201811105405A CN 109585146 A CN109585146 A CN 1095851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main body
shell
igniter
protection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054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85146B (zh
Inventor
山根伸也
西村雅之
山田修司
铃木大辅
高井良拓也
岛川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buch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iamond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iamond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iamond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5851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51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851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51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2Ignition, e.g. for IC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2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01F27/325Coil bobb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4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 component, e.g. fu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长期维持可靠的绝缘性能的点火线圈。容纳初级线圈(L1)以及次级线圈(L2)和开关元件(Q)的线圈主体部(BDY)被划分为设置了容纳空间的外壳主体(10)和与外壳主体的周边抵接的外壳底部(20),在外壳底部(20)配置的初级线圈以及次级线圈由外壳主体(10)覆盖而构成。次级线圈(L2)通过在沿水平方向贯通了中央孔(H2)的次级绕线管(40)上缠绕次级绕组(41)而构成,且其外周由外壳底部(20)和保护盖(42)覆盖并由第一材料填充,在中央孔(H2)中配置了初级线圈(L1)的状态下,剩余的间隙由第二材料填充。

Description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本申请为以下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申请日为2014年3月12日,申请号为201480020635.6,发明名称为“点火线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内燃机中使用的点火线圈,尤其,涉及实现闭合磁路而达成高效率化的点火线圈。
背景技术
一般,点火线圈通过在堵孔中插入的突出轴部和位于堵孔的上部的基端部成为一体化而整体上大致构成为T字状。
并且,在所谓的铅笔型的点火线圈中,在突出轴部配置有:内包中心铁芯而形成为圆筒状的初级线圈和与初级线圈同轴配置的次级线圈(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必须对应于圆筒状的中心铁芯而成为闭合磁路结构,所以存在在线圈输出或电力效率上存在界限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1-238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2-505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为了解除上述的问题,考虑在基端部配置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形成闭合磁路的情况。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需要将初级线圈、次级线圈以及点火电路的全部配置在从堵孔露出的基端部,所以势必存在点火线圈整体比铅笔型的点火线圈大型化的问题。此外,期望能够长期维持对于次级线圈的可靠的绝缘性能而不会提高制造成本的结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率地输出必要的点火能量而不会提高制造成本的点火线圈。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长期维持可靠的绝缘性能的点火线圈。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具有线圈主体部以及从线圈主体部沿第一方向突出的突出轴部而构成,该线圈主体部容纳被电磁耦合的初级线圈以及次级线圈、和对初级线圈的电流进行导通/截止控制的开关元件,所述线圈主体部被划分为设置了容纳空间的外壳主体和与外壳主体的周边抵接的外壳底部,并且在所述外壳底部配置的初级线圈以及次级线圈由所述外壳主体覆盖而构成,次级线圈通过在沿着与第一方向大致正交的第二方向贯通了中央孔的次级绕线管上缠绕次级绕组而构成,且在第二方向的外周由所述外壳底部和保护盖覆盖的状态下,第二方向的外周由绝缘性的第一材料填充,在所述中央孔中配置了初级线圈的状态下,在所述外壳底部和所述外壳主体中剩余的间隙由绝缘性的第二材料填充。
在本发明中,由于在第二方向的外周由所述外壳底部和保护盖覆盖的状态下,第二方向的外周由绝缘性的第一材料填充,所以次级线圈的绝缘性能由保护盖和第一材料担保,通过关于保护盖或第一材料选择最佳材料,能够长期维持可靠的绝缘性能。作为选择参数,可以例示第一材料和次级绕组的贴紧性能、第一材料和次级绕组的热膨胀系数的近似性、第一材料和保护盖的亲和性等。无论是哪种情况,由于第一材料的使用量不多,所以即使是在使用了最佳材料的情况下,制造成本也不会特别上升。
在本发明中,并不特别禁止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是相同的,但优选适合关于电绝缘性和/或热传导性,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特性不同。这是因为如下原因:由于次级线圈的绝缘性由第一材料确保,第二材料被用于在填充初级线圈或形成适当的磁路的磁心的周围的用途,所以应选择相应于此的材料。若考虑制造成本,则优选选择比第一材料便宜的材料,但若考虑散热性能则应选择热传导性优秀的材料。
若考虑第一材料的注入工序,则优选在次级绕线管上,沿第二方向分开设置多个分区凸缘,在所述分区凸缘之间缠绕次级绕组,在所述分区凸缘上,形成有成为第一材料的注入路径的缺口。进一步优选在保护盖的内周,应对应于所述缺口而形成有切槽。
为了响应于小型化的要求,优选地,次级绕线管的外形尺寸在第二方向上不同,具有喇叭状或鼓状的圆度而形成。此时,在第一材料的注入上优选:保护盖的内径尺寸对应于次级绕线管的外形尺寸而沿着第二方向具有圆度而形成,通过次级绕线管的基端侧与保护盖抵接而封闭,另一方面,次级绕线管的前端侧与保护盖的内面的间隙被开放。另外,由于第一材料优选由热固性的树脂构成,所以此时优选在注入第一材料之后,将次级绕组设为通电状态而实现内部加热状态。
此外,优选地,所述保护盖在覆盖次级线圈的状态下,通过焊接而与所述外壳底部成为一体化。
第二材料的注入方法也是随意的,但优选应在上方开口所述容纳空间的所述外壳主体中适量填满第二材料的状态下,使将初级线圈以及次级线圈和保护盖固定了的外壳底部沉入,从而所述容纳空间的间隙被填充。由于细微的间隙已由第一材料填充,所以第二材料的充填通过这样的溢流方法也足够。另外,此时,若在所述外壳主体中设置有接受在使外壳底部沉入时溢出的第二材料的接受空间,则作业效率好。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能够实现可高效率地输出必要的点火能量而不会提高制造成本的点火线圈。此外,能够实现可长期维持可靠的绝缘性能的点火线圈。
附图说明
图1(a)~(f)是说明对外壳底部20组装次级线圈L2的工序的图。
图2(a)~(e)是说明将次级线圈L2与外壳底部20进行一体化的工序的图。
图3(a)~(e)是说明配置中心铁芯Co1或初级线圈L1,并配置外装铁芯Co2的工序的图。
图4(a)~(e)是说明点火器组装体DEV的图。
图5(a)~(d)是说明点火器组装体DEV的内部结构、连接端子的图。
图6(a)~(e)是说明在线圈主体部BDY中容纳点火器组装体DEV的工序的图。
图7(a)~(d)是说明使热固性树脂进行充填固化的工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在图1~图6中记载的实施例,更加详细说明本发明。首先,若基于表示完成状态的点火线圈1的立体图(图6(e))说明概略结构,则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通过在堵孔中插入的突出轴部PR和配置在堵孔的上部的线圈主体部BDY成为一体化,从而整体上大致构成为T字状。
在该点火线圈1中,内置有图5(d)所示的点火电路IGN,但实施例的点火电路IGN具有进行了电磁耦合的初级线圈L1以及次级线圈L2、对初级线圈L1的一次电流进行导通/截止控制的开关元件(点火器)Q、阻止逆向的放电的二极管D而构成。
如图1(f)中简单记载,次级线圈L2的输出电压经由导电端子TR传递到高压端子OUT,经由在突出轴部PR内装的导电弹簧SP传输到火花塞PG。另外,导电端子TR和导电弹簧SP具有用于使与高压端子OUT的电连接可靠的适当的弹簧力。
在本实施例中,点火器Q例如由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Bipolar Transistor))构成,为了有效地将点火器Q的发热进行散热,接近点火器Q而配置有散热器He。如图5(d)所示,点火器Q的发射极端子Q3经由散热器He和连接端子Tc,与ECU(发动机控制单元(Engine Control Unit))等的外部电路的地GND连接。这里,由于散热器He由热传导性优秀的材料构成且具有充分宽的散热面积,所以对高输出且高速的点火动作有效地产生贡献。
点火器Q的栅极端子Q1通过连接端子(信号端子)Tb接受点火脉冲SG,集电极端子Q2经由初级线圈L1和连接端子(电源端子)Ta接受电池电压VB。另外,初级线圈L1和次级线圈L2通过中心铁芯Co1和外装铁芯Co2产生的闭合磁路进行电磁耦合。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点火器Q和散热器He和3条连接端子Ta~Tc与对于初级线圈L1等的连接端子Td一起预先一体化而成为点火器组装体DEV(参照图5(a)~图5(c))。并且,通过将图5所示的点火器组装体DEV容纳在线圈主体部BDY,连接端子Ta~Tc向线圈盒(外壳主体10)的配置完成。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结构,不需要在线圈盒内部确保用于将连接端子Ta~Tc进行电连接的作业空间,在这个含义上,也能够将线圈盒进行小型化。
如图6(a)~图6(d)中所体现,由合成树脂构成的线圈主体部BDY大致区分为容纳点火电路IGN的箱状的外壳主体10、将外壳主体10的开口封闭的外壳底部20。这里,外壳主体10划分为容纳点火电路IGN的电路容纳部11、与发动机缸体固定连接的固定部12、包含连接端子Ta~Tc的集合端子部13,但在本实施例中,这些通过树脂成型而一体地制造,不需要集合端子部13向电路容纳部11的组装作业等。
此外,如图6(c)所示,在集合端子部13的下方,设置有成为热固树脂的充填路径的充填开口14。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该充填开口14也作为从点火器组装体DEV突出的散热器He3的通过路径发挥作用。即,如图6(a’)所示,在线圈主体部BDY上组装了点火器组装体DEV的状态下,散热器He的延长部He3成为从线圈主体部BDY露出的状态,通过该延长部He3与发动机缸体进行弹性接触,实现与机架的接地连接,且能够提高散热性能。
如图6(d)或图1(c)所示,外壳底部20划分为将线圈主体部BDY的外壳主体10的周边封闭的底板21、从底板21突出而接受突出轴部PR的连结部22。这里,在底板21上,设置有接受并保持次级线圈L2且接住保护盖42的安装凸缘23、和使用于外壳主体10向外壳底部20的固定的固定凸缘24。此外,在底板21上,设置有确保从次级线圈L2向火花塞PG的高压导电部的通路的开口H1。
对应于这样的外壳底部20的结构,如图6(e)所示,突出轴部PR划分为外嵌在连结部22上而防止向堵孔的浸水的弹性体制的基端部30、包含在基端部30中的圆筒部31、覆盖火花塞PG的弹性体制的前端部32。在圆筒部31中,内插有形成为线圈状的导电弹簧SP,实现了次级线圈L2的高压输出向火花塞PG的导电。
接着,说明具有上述的结构的点火线圈1的制造顺序。点火线圈1的制造顺序大致经过如下工序而制造:在外壳底部20组装次级线圈L2的第一工序;将保护盖、次级线圈L2以及外壳底部20进行一体化的第二工序;将内置了中心铁芯Co1的初级线圈L1配置在次级绕线管40中的第三工序;将外装铁芯Co2配置在初级线圈L1的周围的第四工序;将点火器组装体DEV容纳在线圈主体部BDY中的第五工序;在线圈盒中充填热固性树脂并使其固化的第六工序。
<将次级线圈L2组装到外壳底部20的第一工序>
图1是说明在线圈盒的底板21上组装次级线圈L2的工序的图。次级线圈L2由具有接受初级线圈L1的矩形孔H2的次级绕线管40、在次级绕线管40上缠绕的次级绕组41、紧密地覆盖次级绕线管40的上部的电绝缘性的保护盖42构成。另外,为了方便作图,在图1中没有出现次级绕组41,但在次级绕线管40上设置的分区凸缘FG之间,缠绕有对应于所需的高压输出的圈数的次级绕组41。
次级绕线管40的占有空间由分区凸缘FG的周边所确定,但在从轴向基端侧向前端侧带有圆度而扩展之后,维持其外径尺寸,之后,外径尺寸在前端侧稍微缩小,从而整体上具有大致喇叭状或大致鼓状的轮廓形状。
这样,实施例的次级绕线管40通过具备具有圆度的独特的轮廓形状,对点火线圈的小型化产生贡献。但是,也可以通过使次级绕组41的缠绕数因地点而异,实现与所述同样的轮廓形状。
此外,在次级绕线管40的各分区凸缘FG……FG中,沿轴向整列而分别形成有缺口CT。由于该缺口CT在之后的一体化工序中成为注入树脂的充填通路,所以能够使保护盖42与次级绕线管40贴紧至极。此外,通过将保护盖42贴紧配置,能够响应于点火线圈的小型化的要求,且提高次级线圈L2的绝缘性。
如图1(a)所示,保护盖42构成为与次级绕线管40的轮廓形状对应的隧道状。即,在从轴向基端侧向前端侧带有圆度而扩展之后,维持其外径尺寸,在整体上大致形成为隧道状。另外,虽然保护盖42的前端侧完全被开放,但基端侧以比矩形孔H2稍微大的开口被开放,与次级绕线管40的基端面贴紧。
此外,在保护盖42的上部内面,对应于次级绕线管40的缺口CT而形成有切槽GV。该切槽GV与次级绕线管40的缺口CT一同形成树脂通路,即使是在次级绕线管40上贴紧配置了保护盖的状态下,也能够在次级绕组41和保护盖42之间形成的间隙可靠地充填树脂。另外,如之前所说明,由于保护盖42的基端侧与次级绕线管40的基端面贴紧,所以充填树脂不会漏出。
此外,在保护盖42的最下部的内周面,形成有与安装凸缘23的上部外周面卡合的阶梯部BA。因此,若在外壳底部20配置了次级线圈L2的图1(d)的状态下,将保护盖42安装到安装凸缘23,则阶梯部BA与安装凸缘23的上部外周面卡合而稳定(图1(e))。
在该稳定状态下,为了将保护盖42和安装凸缘23固定,也可以预先在阶梯部BA中涂抹粘结剂,但优选将保护盖42和安装凸缘23进行超声波焊接而一体化。此时,通过将保护盖42和安装凸缘23设为相同材料,能够设为事实上没有边界面的一体结构。
另外,在图1(e)所示的组装状态下,次级线圈L2的输出端子与导电端子TR连接,经由导电端子TR和高压端子OUT而与导电弹簧SP电连接。
图2(a)~图2(d)是图示了结束了上述的第一工序的半完成状态的线圈主体部BDY的图。
另外,通过将保护盖42伸延并与外壳底部20直接接触,从而省略安装凸缘23也是优选的。此外,也可以由磁性体来形成保护盖42,此时,通过与外装铁芯Co2进行组合,能够提高磁特性。
<将次级线圈L2与外壳底部20进行一体化的第二工序>
若如以上那样次级线圈L2向外壳底部20的组装完成,则接着,在保护盖42的内部注入(部分浸渍)热固性树脂,填充保护盖42内部的间隙而实现可靠的电绝缘。
图2(e)是说明该第二工序的图,表示在作业箱中配置多个半完成状态的线圈主体部BDY,将作业箱抽气且使注入嘴下降,注入热固性树脂的状态。
如之前所说明,由于次级绕线管40的外形尺寸和保护盖42的内面尺寸大致相同且间隙窄,所以应注入的热固性树脂的注入量可以是少量。因此,作为要使用的树脂,选择绝缘性好且与次级绕组41或保护盖42的粘结力好的高级的材料,但即使选择高价的材料,制造成本也不会特别上升。
另外,在图2(e)的作业姿势中,次级绕线管40的基端面(图2中下方端面)通过保护盖42的基端内面而以可通气的方式被封闭,另一方面,由于注入树脂具有适当的粘度,所以注入树脂不会从次级绕线管40漏出。另外,由于底板21的开口H1被配置在连结部22中的高压端子OUT封闭,此外,作业箱向下方被抽气,所以树脂不会侵入开口H1内部。
无论是哪种情况,在该第二工序中都有通过加热而使热固性树脂固化的使用,但为了将该加热作业迅速可靠化,在本实施例中,在次级绕组41中流过适当的加热电流的状态下,执行加热作业。因此,热固性树脂从内外有效地被加热,从而加热作业变得迅速可靠化。
<配置中心铁芯Co1或初级线圈L1的第三工序>
若第二工序结束,则转移到将内置了中心铁芯Co1的初级线圈L1配置在次级绕线管40的第三工序。
如图3(a)所示,初级线圈L1在初级绕线管50上缠绕初级绕组51而构成,初级绕组51的绕组头51a和绕组尾51b以在绕组端子La、Lb露出导体的状态被缠绕(图3(d))。另外,在图3(a)中,为了方便而省略了初级绕组51的记载。
若将初级绕组51缠绕在初级绕线管50的外周之后,在绕组端子La、Lb上缠绕初级绕组51从而初级线圈L1完成,则在初级绕线管50的内部开口52插入中心铁芯Co1(参照图3(b))。并且,将该状态的初级线圈L1插入结束了第二工序的次级绕线管40(参照图3(c))。
<配置外装铁芯Co2的第四工序>
接着,以覆盖保护盖42的外侧的方式,圆环状配置外装铁芯Co2。另外,外装铁芯Co2整体上为圆环状,但在适当的部位例如进行二分割(参照图3(e))。但是,并不拘泥于外装铁芯Co2的分割个数,由外装铁芯Co2和中心铁芯Co1形成没有多余的空隙的闭合磁路(参照图3(e))。
<将点火器组装体DEV容纳在线圈主体部BDY的第五工序>
接着,将点火器组装体DEV容纳在线圈主体部BDY,但在该说明之前,说明点火器组装体DEV。图4是图示了点火器组装体DEV的结构元素的图,表示了与外部电路连接的3条连接端子Ta~Tc、对初级线圈L1连接集电极端子Q2的连接端子Td、内置IGBT的点火器Q、散热器He。另外,点火器组装体DEV的完成状态如图5(a)~(c)所示,各部的电连接如图5(d)所示。
如图4(a)所示,接受电池电压VB的连接端子Ta具有向点火器Q的连接片CNa、二极管D的接受部t1(参照图5(a))、初级绕组51的绕组端子La(电池侧)的接受部La(参照图5(a))、和连络部t2等而构成。另外,连接端子Ta通过将一张板材弯曲形成而被制作成,通过连接片CNa而与点火器Q的连结端子Q5连接,但与点火器Q的内部电路为电绝缘状态(参照图5(d))。
接受点火脉冲SG的连接端子Tb也将一张板材弯曲形成而制作,通过连接片CNb而与点火器Q的连结端子Q1连接。并且,通过连接片CNb,实现与点火器Q的栅极端子Q1的电连接。
如图4(d)所示,作为地端子的连接端子Tc在其终端部设置连接片CNc而构成。该连接片CNc通过与散热器He电连接,将散热器He设定为地电位。另外,如后所述,本实施例的散热器He从线圈盒露出而与发动机缸体进行弹性接触。
如图4(a)所示,连接端子Td也将一张板材弯曲形成而制作,具有向点火器Q的连结端子Q2的连接片CNd、初级绕组51的绕组端子Lb(点火器侧)的接受部Lb((图5(a))而构成。通过连接片CNd与点火器Q的连结端子Q2连接,实现初级线圈L1和点火器Q的集电极端子Q2的电连接。
如图所示,点火器Q包括未使用的连结端子而使6条连结端子露出而构成,其中,露出得很长的连结端子Q3、Q4分别与散热器He连接而成为相同的地电位。
如图4(c)所示,散热器He具有与点火器Q的背面抵接的垂直部He1、接住点火器Q的底面的水平部He2、以弯曲状态与水平部He2连续的延长部He3、与连接端子Tc的连接部He4、保持点火器Q的侧面的保持部Ha、点火器Q的连结端子Q3、Q4的连接部Hc而构成。
在使点火器Q如箭头所示那样下降并保持在散热器He之后,将连接端子Ta、Tb、Td分别通过焊接等与点火器Q的连结端子Q5、Q1、Q2连接,且将连接端子Tc的连接片CNc与散热器He的连接部He4连接,从而点火器组装体DEV成为完成状态。
在现有的点火线圈的情况下,需要在将图4(b)的状态的点火器Q配置在线圈盒之后,执行连接端子Ta~Td的连接作业,但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使完成了连接端子Ta~Td的连接的点火器组装体DEV预先完成,所以不需要在线圈盒中的繁杂的连接作业,且不需要在线圈盒中确保作业空间。
另外,图4(a)~图4(d)是在仅使点火电路IGN内置在线圈盒的情况下的说明图,但也优选除了点火电路IGN之外还内置离子检测电路的情况。此时,作为散热器He’而使用图4(e)的结构,隔着垂直部He1,点火器Q以及离子检测电路通过各保持部Ha、Hb而被保持。此外,在从集合端子部13突出的连接端子中,追加表示离子检测信号的输出端子。
这里,离子检测电路是检测燃烧时在发动机燃烧室中产生的离子信号的电路,是用于尽早检测故障声音、或者实现达到减少排气、减少燃费等的最佳的燃烧控制的电路。
以上,还包括变形例而说明了点火器组装体DEV,完成状态的点火器组装体DEV如图6(a)所示,从外壳主体10的下方开始组装。此时,3条连接端子Ta~Tc贯通在集合端子部13中设置的通过槽,在图6(a)中,成为向右斜方向露出的状态。
此外,构成散热器He的延长部He3成为通过充填开口14从外壳主体10露出的状态(参照图6(a’))。
<使热固性树脂充填固化的第六工序>
最后,将图6(a’)的状态的外壳主体10以与外壳底部20一体化的状态容纳在真空箱中。另外,在使外壳主体10与外壳底部20一体化的情况下,外壳底部20的固定凸缘24(图1(c))被活用。
并且,若使外壳主体10与外壳底部20一体化,则通过电源端子Ta的接受部t1、La(图5)和初级线圈L1的绕组端子La的嵌合接触,实现电源端子Ta和初级线圈L1以及二极管D的电连接。
此外,通过连接端子Td的接受部Lb(图5)和初级线圈L1的绕组端子Lb的嵌合接触,实现初级线圈L1和点火器Q(集电极端子Q2)的电连接。
在真空箱中,在适当的减压下,外壳主体10的间隙中被充填热固树脂,使其加热固化而确保可靠的电绝缘性。另外,如之前所说明那样,作为热固树脂的充填路径而使用充填开口14。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热固性树脂,使用除了电绝缘性之外热传导性也好的材料。因此,点火器Q的发热除了经由散热器He之外,还经由充填树脂而散热,从而保证了点火电路IGN的稳定的动作。
另外,树脂的充填作业还能够采用与上述不同的其他的方法(溢流法)。但是,此时,需要堵住充填开口14且在集合端子部13的下方设置用于接受液体的适当的空隙。图7是说明该溢流法的图,在集合端子部13的下方(图7(a)中上方)设置有液体接受袋PK。另外,点火器组装体DEV配置在液体接受袋PK的左侧,通过在将垂直部He1设定为稍微高的散热器He的下部(组装状态下为上部)设置通液孔He5,确保溢流流路(参照图7(d))。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准备与外壳主体10大致相同形状的加热体60,在该加热体60中配置外壳主体10的状态下,填满热固树脂。另外,注入量设为之后的溢流量成为最小的程度的量。
然后,从外壳主体10的上部使组装了初级线圈L1和次级线圈L2和铁芯Co1、Co2的外壳底部20(图7(c)不是准确的图)下降。其结果,溢出的热固树脂经由散热器He的通液孔He5移动到液体接受袋PK。
并且,之后,通过使加热体60动作,使充填树脂固化。另外,这些作业根据需要而在适当的减压下执行,但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全部充填树脂都被使用,所以没有材料的浪费,并且,能够使充填固化工序迅速地结束。此外,由于次级线圈L2的线圈绕组41的周围已经被填充,所以即使简化第六工序也不会产生任何问题。
以上,具体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具体的记载内容并不是特别限定本发明的宗旨,能够适当地变更。

Claims (5)

1.一种内燃机用点火线圈,包括:
具有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线圈组装体;装载所述线圈组装体的第1外壳;以及伴随所述第1外壳而包围所述线圈组装体的第2外壳,
所述第1外壳和所述第2外壳通过双壳体的结构,形成使外壳内外连通的开口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所述开口部使填充树脂的表面露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所述开口部被设置在连接器结构的近旁。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所述第1外壳伴随设置在该第1外壳中的保护盖而在该保护盖的内部形成空间,在所述空间中,收容所述次级线圈。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所述第2外壳将与所述第1外壳接触的侧壁部和形成伴随所述侧壁部的碗状体的一部分的顶棚部一体形成。
CN201811105405.6A 2013-04-10 2014-03-12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Active CN1095851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81803 2013-04-10
JP2013081803A JP5991593B2 (ja) 2013-04-10 2013-04-10 点火コイル
CN201480020635.6A CN105144318B (zh) 2013-04-10 2014-03-12 点火线圈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0635.6A Division CN105144318B (zh) 2013-04-10 2014-03-12 点火线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85146A true CN109585146A (zh) 2019-04-05
CN109585146B CN109585146B (zh) 2021-12-07

Family

ID=5168934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0635.6A Active CN105144318B (zh) 2013-04-10 2014-03-12 点火线圈
CN201811105405.6A Active CN109585146B (zh) 2013-04-10 2014-03-12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0635.6A Active CN105144318B (zh) 2013-04-10 2014-03-12 点火线圈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56185B2 (zh)
EP (1) EP2985771A4 (zh)
JP (1) JP5991593B2 (zh)
CN (2) CN105144318B (zh)
WO (1) WO20141679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786795S1 (en) * 2015-06-04 2017-05-16 Yi Zhang Ignition coil
CN106298211B (zh) * 2016-09-20 2018-02-06 刘德鸿 通用型汽车发动机点火装置
DE112016007330T5 (de) * 2016-10-11 2019-07-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Zündspule
JP7030254B2 (ja) * 2018-06-25 2022-03-07 ダイヤゼブラ電機株式会社 Dc-dcコンバータ
US11319917B2 (en) * 2019-06-14 2022-05-03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Ignition coil and ignit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CN113658787B (zh) * 2021-08-10 2023-03-17 温州汇众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带回馈信号的汽车点火线圈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49320A (en) * 1992-08-27 1994-09-20 Aisa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gnition coil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P0617438A1 (en) * 1993-03-24 1994-09-28 INDUSTRIE MAGNETI MARELLI S.p.A. An ignition coil and a metho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JP3304315B2 (ja) * 1999-07-07 2002-07-22 阪神エレクトリック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モールド型点火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245425A (ja) * 2005-03-04 2006-09-14 Diamond Electric Mfg Co Ltd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及び自動車
CN201092926Y (zh) * 2007-08-21 2008-07-30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点火线圈
US20090033452A1 (en) * 2007-08-01 2009-02-05 Denso Corporation Ignition coil
US20090108972A1 (en) * 2007-10-26 2009-04-30 Denso Corporation Ignition coi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1427330A (zh) * 2006-04-26 2009-05-06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点火线圈、尤其是用于机动车内燃机的点火线圈
JP2011003812A (ja) * 2009-06-22 2011-01-06 Diamond Electric Mfg Co Ltd 点火コイル
CN202422981U (zh) * 2012-02-24 2012-09-05 瑞安市伟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点火线圈的封塑结构
JP2013026560A (ja) * 2011-07-25 2013-02-04 Diamond Electric Mfg Co Ltd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コイ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25221Y2 (zh) * 1976-01-07 1981-06-15
CA2012485A1 (en) * 1989-08-10 1991-02-10 Jack R. Phillips Ignition coil
JPH09260176A (ja) * 1996-03-25 1997-10-03 Toyota Motor Corp コイルの樹脂含浸方法
JP2000294434A (ja) * 1999-04-02 2000-10-20 Hanshin Electric Co Ltd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4051591B2 (ja) 1999-07-08 2008-02-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コイル
JP4590699B2 (ja) * 2000-07-31 2010-12-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コイル装置
JP2006210374A (ja) * 2005-01-25 2006-08-10 Hanshin Electric Co Ltd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78488B2 (ja) * 2008-01-30 2012-07-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2009295702A (ja) * 2008-06-04 2009-12-17 Hanshin Electric Co Ltd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および絶縁ケースの製造方法
JP5631677B2 (ja) * 2010-09-22 2014-11-26 ダイヤモンド電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49320A (en) * 1992-08-27 1994-09-20 Aisa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gnition coil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P0617438A1 (en) * 1993-03-24 1994-09-28 INDUSTRIE MAGNETI MARELLI S.p.A. An ignition coil and a metho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JP3304315B2 (ja) * 1999-07-07 2002-07-22 阪神エレクトリック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モールド型点火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245425A (ja) * 2005-03-04 2006-09-14 Diamond Electric Mfg Co Ltd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及び自動車
CN101427330A (zh) * 2006-04-26 2009-05-06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点火线圈、尤其是用于机动车内燃机的点火线圈
US20090033452A1 (en) * 2007-08-01 2009-02-05 Denso Corporation Ignition coil
CN201092926Y (zh) * 2007-08-21 2008-07-30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点火线圈
US20090108972A1 (en) * 2007-10-26 2009-04-30 Denso Corporation Ignition coi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1003812A (ja) * 2009-06-22 2011-01-06 Diamond Electric Mfg Co Ltd 点火コイル
JP2013026560A (ja) * 2011-07-25 2013-02-04 Diamond Electric Mfg Co Ltd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コイル
CN202422981U (zh) * 2012-02-24 2012-09-05 瑞安市伟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点火线圈的封塑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85771A1 (en) 2016-02-17
WO2014167931A1 (ja) 2014-10-16
EP2985771A4 (en) 2016-12-21
JP2014204097A (ja) 2014-10-27
CN105144318A (zh) 2015-12-09
US20160055966A1 (en) 2016-02-25
CN105144318B (zh) 2018-10-23
US10056185B2 (en) 2018-08-21
CN109585146B (zh) 2021-12-07
JP5991593B2 (ja) 2016-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44318B (zh) 点火线圈
US4392473A (en) Ignition coil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5349320A (en) Ignition coil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US6216679B1 (en) Ignition coil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2003318B (zh) 喷射阀
US9796165B2 (en) Ignition coil and method of assembly
JP5490308B2 (ja) 減じられた構成部分点数を有する燃料噴射弁
CN108140475A (zh)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CN105513778B (zh)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CN110520946A (zh) 线圈结构元件,线圈结构元件复合件和用于制造线圈结构元件的方法
US6873238B2 (en) Ignition coil
CN101038809B (zh) 电磁线圈
JP2014212222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WO2014167932A1 (ja) 点火コイル
CN100507261C (zh) 电子模块、具有该电子模块的点火线圈及其生产工艺
JP4463389B2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012753B2 (ja) 点火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06402B2 (ja) 内燃機関の点火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70006858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individual ignition coil and coil thus obtained
JP4032292B2 (ja) コイル用一体コアの製造方法
JP4344990B2 (ja) 点火コイル
JP2001217131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7384865B2 (ja) 接続端子
JP2009170838A (ja) 点火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62930B2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Diamond jiebula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ABUCHI ELECTRIC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18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TABUCHI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DIAMOND ELECTRIC MFG.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