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78278A - 叶片型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叶片型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78278A
CN109578278A CN201811138351.3A CN201811138351A CN109578278A CN 109578278 A CN109578278 A CN 109578278A CN 201811138351 A CN201811138351 A CN 201811138351A CN 109578278 A CN109578278 A CN 1095782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harge
blade
valve
room
r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3835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俊之
佐藤真
佐藤真一
出户纪
出户纪一
稻垣雅洋
中岛昭治
关森强
吉川大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5782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78278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3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18/34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 F04C18/08 or F04C18/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18/344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 F04C18/08 or F04C18/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with vanes reciprocating with respect to the inner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3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18/34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 F04C18/08 or F04C18/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18/344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 F04C18/08 or F04C18/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with vanes reciprocating with respect to the inner member
    • F04C18/3446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 F04C18/08 or F04C18/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with vanes reciprocating with respect to the inner member the inner and outer member being in contact along more than one line or surfa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12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 F04C29/124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with inlet and outlet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tary or oscillating piston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12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 F04C29/124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with inlet and outlet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tary or oscillating piston pumps
    • F04C29/126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with inlet and outlet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tary or oscillating piston pumps of the non-return type
    • F04C29/128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with inlet and outlet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tary or oscillating piston pumps of the non-return type of the elastic type, e.g. reed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削减部件数且能够简化组装的叶片型压缩机。在后侧板(50)贯通形成有构成将排出室(35a)与背压室(41)连通的导压路的一部分的导压通道(53)。排出阀板(60)具有对将压缩室和排出室(35a)连通的通路进行开闭的第1簧片阀部和对导压通道(53)进行开闭的第2簧片阀部(63)。

Description

叶片型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叶片型压缩机。
背景技术
关于以往的叶片型压缩机,在日本特开2004-44414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构成:为了在起动时的早期向叶片背压圆环槽迅速地导入成为叶片背压的、流体的压力,而在将叶片背压圆环槽与排出室连接的通路设置有防颤振阀(日文:チャタリング防止バル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444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防颤振阀为如下的构成:用球形的阀芯从排出室侧封堵形成于叶片背压圆环槽侧的通路的阀座,并且通过压缩弹簧从叶片背压圆环槽侧对阀芯施加打开方向的力。因为是将压缩弹簧和阀芯放入通路后用罩部件盖住的构成,所以部件数量多、组装复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削减部件数量且能够简化组装的叶片型压缩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叶片型压缩机具备:旋转轴,该旋转轴设置成能够旋转;转子,该转子设置成能够与旋转轴一体地旋转,并在外周形成有多个叶片槽;叶片,该叶片能够伸出没入地安装于多个叶片槽中的各叶片槽;以及缸体,该缸体在内部形成有收纳转子和叶片的缸体室。在缸体室内,由缸体、转子以及叶片区划出压缩室。在转子内,在多个叶片槽中的各叶片槽与叶片之间区划出对叶片赋予背压的背压室。叶片型压缩机还具备排出室形成部和阀单元。排出室形成部在内部形成有供在压缩室内被压缩了的制冷剂排出的排出室。阀单元区划出压缩室和排出室。在阀单元形成有将压缩室与排出室连通的排出路和将排出室与背压室连通的导压路。阀单元层叠有排出阀板、保持板、以及阀座板。排出阀板形成为单一的板状,并具有对排出路进行开闭的第1簧片阀部和对导压路进行开闭的第2簧片阀部。阀座板构成排出路的一部分以及导压路的一部分,并形成第1簧片阀部以及第2簧片阀部的阀座。保持板构成排出路的一部分,并且在排出阀板与排出室之间具有限制第1簧片阀部的开度的保持部。
根据该构成,第2簧片阀部也与具有第1簧片阀部的排出阀板一体化,因此能够削减叶片型压缩机的部件数量。因为对导压路进行开闭的开闭阀是不具有压缩弹簧的构成,由此能够简化开闭阀的组装。
在上述的叶片型压缩机中,也可以是,阀座板具有与排出阀板相对的后表面,导压路的周围的后表面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有作为能够收纳第2簧片阀部63的至少一部分的阀座的凹部。根据该构成,能够在第2簧片阀部与阀座板之间可靠地形成间隙而使制冷制从排出室向背压室迅速地流动。
在上述的叶片型压缩机中,也可以是,在阀座板形成有供旋转轴插入的轴孔和在比轴孔靠下方的位置后表面凹陷的背压供给槽,背压供给槽由排出阀板盖住,由此形成从排出室形成部流向背压室的润滑油的通路。根据该构成,与在阀座板形成贯通孔来形成润滑油的通路的以往的构成相比,加工变得容易。
在上述的叶片型压缩机中,也可以是,导压路在旋转轴的轴向上延伸。根据该构成,开闭阀为不具有压缩弹簧的构成,无需在导压路内配置压缩弹簧,因此,即使沿旋转轴的轴向设置导压路,阀座板的厚度也不会变大。而且,在轴向上延伸的导压路能够容易地进行加工。
在上述的叶片型压缩机中,也可以是,通过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排出阀板的U字状的缝隙,从而设置第1簧片阀部和第2簧片阀部,第1簧片阀部的宽度比第2簧片阀部的宽度大。根据该构成,能够对第1簧片阀部赋予所需的刚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叶片型压缩机,能够削减部件数量且能够简化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叶片型压缩机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收纳转子的缸体部的剖视图。
图3是罩部的主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叶片型压缩机的一部分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排出阀板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对导压路进行开闭的开闭阀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由开闭阀关闭了的导压路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开闭阀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变形例的叶片型压缩机的构成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叶片型压缩机,11前侧壳体,13底壁部,13s端面,14缸体部,14c内周面,14d缸体室,16旋转轴,18转子,18a叶片槽,18c外周面,18f前端面,18r后端面,19叶片,20吸入室,21压缩室,22吸入通道,35a排出室,35b贮油室,36罩部,41背压室,42阀单元,50后侧板,50a后表面,50b前表面,51、61、71轴孔,52排出通道,53导压通道,53a凹部,55背压供给槽,58、68、78销孔,59突起部,60排出阀板,62第1簧片阀部,63第2簧片阀部,65、75通油孔,66、67缝隙,70保持板,72保持部,73压力供给孔,76a第1肋,76b第2肋,77开口,80开闭阀,G间隙,R旋转方向,W1、W2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叶片型压缩机进行说明。对同一部件以及相当的部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有时不反复进行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构成]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叶片型压缩机的构成的剖视图。图1所示的叶片型压缩机10例如为搭载于车辆的压缩机,在车内空调用的制冷剂压缩中使用。叶片型压缩机10安装于车辆的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
如图1所示,叶片型压缩机10主要具备前侧壳体11、旋转轴16、转子18、阀单元42以及罩部36。阀单元42构成为包括层叠的后侧板50、排出阀板60以及保持板70。以下的说明中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表示作为旋转体的旋转轴16和转子18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将轴向上的、图1中的左方向称为前方,将轴向上的、图1中的右方向称为后方。
前侧壳体11具有缸体部14和底壁部13。缸体部14的内周面14c形成为椭圆状。在缸体部14的内部形成有缸体室14d。底壁部13具有区划缸体室14d的端面13s。由缸体部14、底壁部13以及后侧板50区划出缸体室14d。
在前侧壳体11的外周侧形成有中间壳体12。在前侧壳体11与中间壳体12之间形成有吸入室20。在中间壳体12形成有吸入口23。接头(英文:joint)部24连接于吸入口23,在接头部24连接有吸入配管25。使用未图示的螺栓将中间壳体12相对于前侧壳体11固定。
旋转轴16由设置于前侧壳体11的未图示的轴承、和后侧板50支承为能够绕旋转轴心旋转。旋转轴16贯通底壁部13,从底壁部13的端面13s向缸体室14d内突出,并延伸至前侧壳体11的外部。
转子18设置成能够与旋转轴16一体地旋转。转子18被收纳于缸体室14d内。转子18的前端面18f与底壁部13的端面13s相对。转子18的后端面18r与后侧板50相对。
图2是图1所示的收纳转子18的缸体部14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在转子18的外周面18c形成有多个叶片槽18a。在多个叶片槽18a分别安装有叶片19。叶片19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叶片槽18a伸出没入。向多个叶片槽18a分别供给润滑油。
如图2所示,在转子18内,由叶片槽18a的底面和被收纳于叶片槽18a内的叶片19的底面区划出背压室41。背压室41由底壁部13的端面13s、叶片槽18a的底面、叶片19的底面以及后侧板50区划出。背压室41内的润滑油对叶片19赋予背压。
由转子18的外周面18c、缸体部14的内周面14c、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叶片19、底壁部13的端面13s、以及后侧板50区划出压缩室21。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缸体室14d内形成有多个压缩室21。
如图1所示,在底壁部13形成有吸入通道22。吸入通道22将缸体室14d的内部与吸入室20连通。
如图1、2所示,在后侧板50形成有一对排出通道52。一对排出通道52形成于绕构成旋转轴16的旋转中心的轴心分离180°的位置。
图3是罩部36的主视图。罩部36以在与前侧壳体11之间夹着图1所示的后侧板50、排出阀板60以及保持板70夹的方式固定于前侧壳体11。在罩部36内形成有供在压缩室21内被压缩了的制冷剂排出的排出室35a。罩部36具有作为在内部形成有排出室35a的排出室形成部的功能。罩部36具有包围排出室35a和后述的贮油室35b的周壁部36c。
在罩部36形成有在内部具备油分离筒36w的油分离室36s。排出室35a和油分离室由壁部36j区划出。在壁部36j形成有连络通路36k,连络通路36k将排出室35a与油分离室36s连通。
在壁部36j形成有在旋转轴16的后端的位置配置的第1突出部36a、和连接于第1突出部36a并向下方延伸的环状的第2突出部36b。第1突出部36a和第2突出部36b从壁部36j向前方突出。
在罩部36内,通过第1突出部36a和第2突出部36b与保持板70抵接,从而规定出贮油室35b。在罩部36形成有将贮油室35b与油分离室36s连通的排油口36v(图1)。
在罩部36形成有与外部相连的排出口37。在排出口37连接设置有接头部38。朝向叶片型压缩机10的外部延伸的排出配管39连接于接头部38。
在压缩室21(图2)内被压缩了的制冷剂依次通过图1所示的后侧板50、排出阀板60、保持板70而向排出室35a排出。以下详细叙述构成制冷剂的排出路的后侧板50、排出阀板60以及保持板70的构造。图4是实施方式1的叶片型压缩机的一部分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4所示,后侧板50、排出阀板60、保持板70作为整体具有大致圆板状的形状。排出阀板60和保持板70具有比后侧板50的厚度小的厚度。保持板70为用橡胶覆盖着金属板的表面的密封垫。在各板50、60、70的径向上的中央部,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地形成有轴孔51、61、71。旋转轴16插入于轴孔51、61、71。
在各板50、60、70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销孔58、68、78。销孔58、68、78形成于与前侧壳体11的未图示的销孔对应的位置,并供未图示的定位用的销插通,而完成板50、60、70的相对于前侧壳体11的周向上的定位。
在后侧板50,在后侧板50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地形成有一对排出通道52、和导压通道53。
一对排出通道52各自在缸体部14与转子18接近的位置处相对着地开口。后侧板50与排出阀板60、保持板70一起层叠于前侧壳体11及中间壳体12与罩部36之间,并被夹持固定。
导压通道53在周向上形成于从一对排出通道52等间隔地离开的位置。一对排出通道52在周向上形成于彼此分开180°的位置,导压通道53形成于从排出通道52中的各排出通道52在周向上离开90°的位置。导压通道53形成于比旋转轴16的旋转轴心位置靠上方(比轴孔51靠上方)的位置。导压通道53的周边的后侧板50的后表面50a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有凹部53a。
在后侧板50的与前侧壳体11相对的前表面50b,形成有能够与背压室41连通的连通槽54(图1)。导压通道53连通于连通槽54。
在后侧板50的与排出阀板60相对的后表面50a,形成有后表面50a的一部分凹陷的背压供给槽55。背压供给槽55形成为从轴孔51离开。背压供给槽55包括在径向上延伸的径向槽。径向槽在比轴孔51靠下方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背压供给槽55包括连通于径向槽的上端并在周向上延伸的周向槽。周向槽连通于后侧板50的前表面50b的连通槽54。
图5是排出阀板60的俯视图。
通过形成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排出阀板60的U字状的缝隙66、67,从而排出阀板60被呈舌状地切出切口而形成第1簧片阀部62和第2簧片阀部63,在单一的板状的排出阀板60设置有第1簧片阀部62和第2簧片阀部63。缝隙66、67例如通过冲裁加工而形成。
一对第1簧片阀部62分别设置于与一对排出通道52分别相对的位置。第1簧片阀部62以后侧板50中的排出通道52的周围作为阀座进行抵接以及离开,从而对排出通道52进行开闭。在阀单元42被夹持于壳体11、12与罩部36之间的状态下,在轴向上第1簧片阀部62重叠于排出通道52,从后方观察,排出通道52被第1簧片阀部62覆盖着。第1簧片阀部62构成对排出通道52进行开闭的排出阀的阀芯。
第2簧片阀部63设置于与导压通道53相对的位置。第2簧片阀部63以导压通道53的周围(后述的凹部53a)作为阀座进行抵接以及离开,从而对导压通道53进行开闭。在阀单元42被夹持于壳体11、12与罩部36之间的状态下,在轴向上第2簧片阀部63重叠于导压通道53,从后方观察,导压通道53被第2簧片阀部63覆盖着。
第2簧片阀部63以与导压通道53对应的方式,在周向上形成于从一对第1簧片阀部62等间隔地离开的位置。一对第1簧片阀部62在周向上形成于彼此分开180°的位置,第2簧片阀部63形成于从第1簧片阀部62中的各第1簧片阀部62在周向上离开90°的位置。第2簧片阀部63形成于比旋转轴16的旋转轴心位置靠上方(比轴孔61靠上方)的位置。
第1簧片阀部62沿着排出阀板60的周缘呈直线状地延伸。第2簧片阀部63在大致径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第2簧片阀部63的顶端朝向径向内侧。第1簧片阀部62具有宽度W1,第2簧片阀部63具有宽度W2。第1簧片阀部62的宽度W1比第2簧片阀部63的宽度W2大。
保持板70具有一对保持部72。保持部72限制第1簧片部62的开度。在保持板70形成有与排出阀板60的缝隙66对应的、具有U字状的外缘的开口77。使保持板70的、通过将开口77打开而规定出的舌状的部分朝向后方弯曲变形,由此形成了保持部72。保持部72形成为随着朝向舌状的顶端而从排出阀板60离开。排出通道52、缝隙66以及开口77构成将压缩室21与排出室35a连通的排出路。
一对保持部72分别设置于与一对第1簧片阀部62分别相对的位置。在阀单元42被夹持于壳体11、12与罩部36之间的状态下,在轴向上保持部72重叠于第1簧片阀部62。
在保持板70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保持板70的压力供给孔73。压力供给孔73形成于与第2簧片阀部63相对的位置。在阀单元42被夹持于壳体11、12与罩部36之间的状态下,在轴向上第2簧片阀部63重叠于压力供给孔73。导压通道53、缝隙67以及压力供给孔73构成将背压室41与排出室35a连通的导压路。
压力供给孔73在周向上形成于从一对保持部72等间隔地离开的位置。一对保持部72形成于在周向上彼此分开180°的位置,压力供给孔73形成于从保持部72的各保持部72在周向上离开90°的位置。压力供给孔73形成于比旋转轴16的旋转轴心位置靠上方(比轴孔71靠上方)的位置。
在保持板70的与罩部36(图1、3)相对的后表面,形成有后表面的一部分突出的第1肋76a和第2肋76b。
第1肋76a设置于旋转轴16的后端的位置。第1肋76a具有与罩部36的第1突出部36a的外缘大致相同的形状。第2肋76b具有与罩部36的第2突出部36b的外缘大致相同的环状形状。
在阀单元42被夹持于壳体11、12与罩部36之间的状态下,第1肋76a抵接于第1突出部36a顶端,第2肋76b抵接于第2突出部36b的顶端。第1肋76a和第2肋76b规定出贮油室35b(图1、3)。
在排出阀板60和保持板70各自中,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通油孔65、75形成于彼此相对的位置。通油孔65、75形成于旋转轴16的旋转轴心位置的下方。在阀单元42被夹持于壳体11、12与罩部36之间的状态下,通油孔65和通油孔75互相连通。通油孔65与背压供给槽55的径向槽的下端部相对并连通于连通槽54。通油孔75形成于第2肋76b的内侧,并连通于贮油室35b(图1、3)。
在阀单元42被夹持于壳体11、12与罩部36之间的状态下,排出阀板60抵接于后侧板50,由此形成于后侧板50的背压供给槽55由排出阀板60覆盖,背压供给槽55由排出阀板60盖住。由此,形成了经由通油孔75、通油孔65以及背压供给槽55的、从贮油室35b至背压室41的润滑油的通路。
图6是示出对导压通道53进行开闭的开闭阀80的构成的剖视图。在图6中,放大地图示出后侧板50、排出阀板60以及保持板70被按该顺序依次重叠地保持的构造中的、形成于后侧板50的导压通道53的附近。图6中的上下方向为上述的轴向,图6中的下方向、上方向分别为上述的前方、后方。后侧板50具有朝向前方的前表面50b和朝向后方的后表面50a。
导压通道53在旋转轴16的轴向上延伸。导压通道53在后侧板50的前表面50b开口。后侧板50的后表面50a在导压通道53的周围一部分凹陷,而形成有作为阀座的凹部53a。凹部53a形成为能够收纳第2簧片阀部63的至少一部分。凹部53a的底面形成为与后侧板50的后表面50a平行。
第2簧片阀部63构成对导压通道53进行开闭的开闭阀80的阀芯。通过第2簧片阀部63与后侧板50的凹部53a的底面抵接,从而开闭阀80成为关闭。通过第2簧片阀部63从后侧板50离开,从而开闭阀80成为打开。如6所示的开闭阀80为打开状态。
[叶片型压缩机10的工作]
接着,对实施方式的叶片型压缩机10的工作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的叶片型压缩机10中,旋转轴16接受来自马达或发动机等驱动源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伴随于旋转轴16的旋转,转子18在缸体室14d内向图2中的用箭头所示的旋转方向R旋转。伴随于转子18的旋转,压缩室21(图2)内的容积反复扩大和缩小。关于转子18的旋转方向R,压缩室21扩大容积的行程为吸入行程,压缩室21减小容积的行程为压缩行程。
在吸入行程中,经由吸入口23而被导入到吸入室20的制冷剂利用吸入通道22(图1)与压缩室21的连通而从吸入通道22流入压缩室21内。在压缩行程中,压缩室21内的容积缩小,制冷剂被压缩。被压缩了的高压的制冷剂在排出行程中从压缩室21流入排出通道52、按压第1簧片阀部62而使第1簧片阀部62向后方弯曲变形。制冷剂通过开口77而向排出室35a排出。排出通道52构成将压缩室21与排出室35a连通的排出路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一系列的行程中,因在转子18旋转时受到的离心力和从背压室41受到的背压,叶片19在从叶片槽18a突出的方向上受力,叶片19的顶端一边与缸体室14d的内周面14c接触一边旋转移动。从缸体部14的椭圆状的内周面14c对叶片19的顶端面作用将叶片19向没入叶片槽18a的方向按压的力。因受到作用于上述相反的方向的力,叶片19伴随于转子18的旋转而从叶片槽18a反复伸出没入。通过叶片19与缸体室14d的内周面14c接触,从而在相邻的叶片19之间区划出压缩室21(参照图2)。
被排出到排出室35a的制冷剂通过连络通路36k流向油分离室36s。制冷剂所包含的润滑油在油分离室36s内被从制冷剂分离出。分离出润滑油后的制冷剂经由排出口37被向叶片型压缩机10的外部排出。
在油分离室36s从制冷剂分离出来的润滑油,从油分离室36s流入贮油室35b并贮存于贮油室35b的底部。润滑油因贮油室35b内的制冷剂的压力而依次经由通油孔75、通油孔65、背压供给槽55以及连通槽54向背压室41供给,对叶片19作用背压。
[作用以及效果]
接着,对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叶片型压缩机10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叶片型压缩机10的稳定运转状态下,贮存于贮油室35b内的润滑油的压力足够高,因此能够进行稳定的背压的供给。另一方面,有时在叶片型压缩机10的起动时,对贮油室35b内的润滑油施加的压力没有充分上升,从而使叶片19从叶片槽18a突出的背压不足。在该情况下,无法维持叶片19的顶端与缸体室14d的内周面14c接触的状态,叶片19与缸体室14d的内周面14c断续地碰撞,因此有可能产生噪声(chattering,颤振)。
对于该现象,在实施方式的叶片型压缩机10中,在停止时对导压通道53进行开闭的开闭阀80成为打开状态,在叶片型压缩机10的起动时,排出室35a与背压室41的压力差低于阈值,开闭阀80为打开状态。详细而言,排出室35a与背压室41的压力差小的期间,如图6所示,第2簧片阀部63不变形,第2簧片阀部63处于从凹部53a的底面离开了的位置。第2簧片阀部63不抵接于后侧板50,在第2簧片阀部63与后侧板50之间形成有间隙。在压缩室21被压缩并被排出到排出室35a的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该间隙而向导压通道53流入,并被向背压室41供给。导压通道53构成将排出室35a与背压室41连通的导压路的一部分。背压室41内的压力迅速地上升、对叶片19供给足够的背压,从而可防止颤振的发生。
导压通道53形成于比旋转轴16的旋转轴心位置靠上方(比轴孔51靠上方)的位置,导压通道53连通于排出室35a内的气相部,由此能够经由导压通道53可靠地向背压室41供给制冷剂气体,能够使背压迅速地上升。
排出室35a内的压力经由压力供给孔73而作用于第2簧片阀部63。若排出室35a内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上升、排出室35a与背压室41的压力差成为阈值以上,则受到了排出室35a内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的第2簧片阀部63挠曲,第2簧片阀部63向前方弯曲变形。变形了的第2簧片阀部63收纳于凹部53a的内部,并向接近凹部53a的底面的方向移动。如图7所示,第2簧片阀部63抵接于后侧板50(凹部53a的底面),开闭阀80成为关闭状态。此外,图7是示出由开闭阀80关闭了的导压通道53的剖视图。
若开闭阀80被关闭、排出室35a与导压通道53成为非连通,则变得难以从排出室35a向背压室41供给制冷剂气体,向背压室41供给的背压成为从贮油室35b供给的润滑油。
在实施方式的叶片型压缩机10中,如图4所示,在后侧板50贯通形成有多个排出通道52、和导压通道53。如图5所示,排出阀板60具有作为具有第1簧片阀部62和第2簧片阀部63的排出阀板的功能。后侧板50具有作为第1簧片阀部62以及第2簧片阀部63的阀座板的功能。如图6、7所示,对将排出室35a与背压室41连通的导压通道53进行开闭的开闭阀80构成为包括构成阀芯的第2簧片阀部63。第2簧片阀部63与第1簧片阀部62一体地构成。即,第2簧片阀部63也与具备形成排出阀的阀芯的第1簧片阀部62的排出阀板60一体化。
由此,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防颤振阀相比,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因此能够减低叶片型压缩机10的制造成本。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防颤振阀不同,开闭阀80为不具有压缩弹簧的构成,因此能够简化开闭阀80的组装。而且,能够可靠地避免如下的情况:由于微小的压缩弹簧错误地以多个互相缠绕的状态组装,由此压缩弹簧的弹簧常数大大地偏离设计值而导致开闭阀80变得无法正常地开闭。
另外,如图4、6所示,后侧板50具有与排出阀板60相对的后表面50a。在后侧板50,导压通道53的周围的后表面50a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有作为阀座的凹部53a。第2簧片阀部63在图6所示的没有弯曲变形的状态下,位于凹部53a的外部。第2簧片阀部63受到排出室35a内的压力而弯曲变形,由此如图7所示,向凹部53a内移动而抵接于凹部53a的底面,使开闭阀80关闭。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在开闭阀80为打开状态时,在第2簧片阀部63与后侧板50之间可靠地形成有间隙而使制冷剂气体迅速地从排出室35a流向背压室41,并且能够使第2簧片阀部63向凹部53a内移动而使开闭阀80关闭。
另外,如图1、4所示,在后侧板50的后表面50a,在比旋转轴16的旋转轴心位置靠下方(比轴孔51靠下方)的位置形成有后表面50a凹陷的背压供给槽55。如图6、7所示,排出阀板60抵接于后侧板50的后表面50a。通过排出阀板60盖住背压供给槽55,从而形成从贮油室35b向背压室41的润滑油的通路。通过这样的构成,与在后侧板形成贯通孔来形成润滑油的通路的以往的构成相比,加工变得容易。
另外,在形成于后侧板的通路内配置防颤振阀的压缩弹簧的以往的构成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后侧板的厚度变大而需要使通路形成为相对于轴向倾斜。在实施方式的叶片型压缩机10中,如图6、7所示,导压通道53在旋转轴16的轴向上延伸。开闭阀80为不具有压缩弹簧的构成,无需在导压通道53内配置压缩弹簧,因此即使将导压通道53设置于旋转轴16的轴向上,后侧板50的厚度也不会变大。而且,在轴向上延伸的导压通道53能够容易地进行加工。
另外,第2簧片部63在叶片型压缩机10的起动时为了使开闭阀80从开到闭而变形,在叶片型压缩机10的通常运转期间维持该变形后的形状。另一方面,第1簧片部62在叶片型压缩机10的通常运转期间,每当在压缩室21被压缩了的制冷剂向排出室35a排出而反复变形。因此,第1簧片部62需要具有比第2簧片部63大的刚性。如图5所示,能够通过设为使第1簧片部62的宽度W1比第2簧片部63的宽度W2大的构成,从而对第1簧片部62赋予所需的刚性。
另外,如图5所示,第2簧片部63在周向上形成于从一对第1簧片部62等间隔地离开的位置,第2簧片部63与第1簧片部62的距离大。由此,能够减小反复移动的第1簧片部62的振动对第2簧片部63产生的影响。另外,能够减小从排出通道52推开第1簧片部62而流动的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对第2簧片部63产生的影响。
另外,如图5所示,第2簧片部63在径向上延伸,舌状的第2簧片部63的基端部设置于径向外侧,舌状的第2簧片部63的顶端部设置于径向内侧。因此,能够使由开闭阀80进行开闭的导压通道53形成于径向的内侧,因此能够使导压通道53以短距离更容易地连通于背压室41。
(实施方式2)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开闭阀80的构成的剖视图。在实施方式2的构成中,没有在后侧板50的后表面50a形成凹部。后侧板50具有从后表面50a突出的突起部59。突起部59介于后侧板50的后表面50a与排出阀板60之间。由于突起部59而在后侧板50的后表面50a与排出阀板60之间形成有间隙G。
排出室35a与背压室41的压力差小的期间,如图8所示,第2簧片阀部63不变形,第2簧片阀部63处于从后侧板50的后表面50a离开了的位置。第2簧片阀部63不抵接于后侧板50,在第2簧片阀部63与后侧板50之间形成有间隙。在压缩室21被压缩并向排出室35a排出的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该间隙G而向导压通道53流入、向背压室41供给。背压室41内的压力迅速地上升、对叶片19供给足够的背压,由此可防止颤振的发生。
若排出室35a内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上升、排出室35a与背压室41的压力差成为阈值以上,则受到排出室35a内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的第2簧片阀部63挠曲,第2簧片阀部63向前方弯曲变形。变形了的第2簧片阀部63抵接于后侧板50的后表面50a,使开闭阀80成为关闭状态。
根据具备像以上那样构成的开闭阀80的实施方式2的叶片型压缩机10,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第2簧片阀部63也与具备构成排出阀的阀芯的第1簧片阀部62的排出阀板60一体化,因此与以往的防颤振阀相比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开闭阀80是不具有压缩弹簧的构成,因此能够简化开闭阀80的组装,能够避免压缩弹簧的误组装。
实施方式1、2的排出阀板60是使两个第1簧片阀部62一体化的构成,也可以还具有大量的第1簧片阀部62。例如,也可以是如下构成:在后侧板50单侧形成两个以上(共计四个以上)的排出通道52,排出阀板60具有与排出通道52数量相同的第1簧片阀部62。
也可以将在压缩室21内的制冷剂的压力过高时打开而将中间压的制冷剂排出的开闭阀的阀芯一体地形成于实施方式1、2的排出阀板60。
实施方式的板50、60、70是延伸至压缩机10的外廓的构成,但如图9所示,也可以是,使板50、60、70内包于壳体内,并通过螺栓而紧固连接于缸体。图9是示出变形例的叶片型压缩机10的构成的剖视图。在图9中,中间壳体12与罩部36一体地形成,罩部36的外周超过后侧板50的外周地延伸。板50、60、70内包于罩部36内。
应该认为本次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非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意在包括权利要求书和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5)

1.一种叶片型压缩机,具备:
旋转轴,该旋转轴设置成能够旋转;
转子,该转子设置成能够与所述旋转轴一体地旋转,并在外周形成有多个叶片槽;
叶片,该叶片能够伸出没入地安装于所述多个叶片槽的各叶片槽;以及
缸体,该缸体在内部形成有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叶片的缸体室,
在所述缸体室内,由所述缸体、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叶片区划出压缩室,
在所述转子内,在所述多个叶片槽的各叶片槽与所述叶片之间区划出对所述叶片赋予背压的背压室,
所述叶片型压缩机还具备:
排出室形成部,该排出室形成部在内部形成有供在所述压缩室被压缩了的制冷剂排出的排出室;和
阀单元,该阀单元区划出所述压缩室和所述排出室,并形成有将所述压缩室与所述排出室连通的排出路、和将所述排出室与所述背压室连通的导压路,
所述阀单元层叠有排出阀板、保持板以及阀座板,
所述排出阀板形成为单一的板状,并具有对所述排出路进行开闭的第1簧片阀部、和对所述导压路进行开闭的第2簧片阀部,
所述阀座板构成所述排出路的一部分以及所述导压路的一部分,并且形成所述第1簧片阀部以及所述第2簧片阀部的阀座,
所述保持板构成所述排出路的一部分,并且在所述排出阀板与所述排出室之间具有限制所述第1簧片阀部的开度的保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型压缩机,
所述阀座板具有与所述排出阀板相对的后表面,
所述导压路的周围的所述后表面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有作为能够收纳所述第2簧片阀部的至少一部分的阀座的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叶片型压缩机,
所述阀座板具有与所述排出阀板相对的后表面,并形成有供所述旋转轴插入的轴孔、和在比所述轴孔靠下方的位置所述后表面凹陷的背压供给槽,
所述背压供给槽由所述排出阀板盖住,由此形成从所述排出室形成部流向所述背压室的润滑油的通路。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叶片型压缩机,
所述导压路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叶片型压缩机,
通过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排出阀板的U字状的缝隙,从而设置所述第1簧片阀部和所述第2簧片阀部,
所述第1簧片阀部的宽度比所述第2簧片阀部的宽度大。
CN201811138351.3A 2017-09-29 2018-09-28 叶片型压缩机 Withdrawn CN1095782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2083A JP2019065769A (ja) 2017-09-29 2017-09-29 ベーン型圧縮機
JP2017-192083 2017-09-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78278A true CN109578278A (zh) 2019-04-05

Family

ID=65919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38351.3A Withdrawn CN109578278A (zh) 2017-09-29 2018-09-28 叶片型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65769A (zh)
KR (1) KR20190038341A (zh)
CN (1) CN10957827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29630A (zh) * 2019-12-04 2022-07-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压缩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122261A (ko) * 2021-02-26 2022-09-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스크롤 압축기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01064A (ja) * 1998-01-14 1999-07-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ライディングベーン式圧縮機
JP2002021732A (ja) * 2000-07-07 2002-01-23 Seiko Instruments Inc 圧力調節弁とこれを用いた気体圧縮機
JP2004044414A (ja) * 2002-07-09 2004-02-12 Nippon Soken Inc 可変容量型流体機械
JP2010133278A (ja) * 2008-12-02 2010-06-17 Calsonic Kansei Corp コンプレッサ
CN102477981A (zh) * 2010-11-24 2012-05-30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叶片式压缩机
JP2015140705A (ja) * 2014-01-28 2015-08-03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圧縮機
CN104929932A (zh) * 2014-03-19 2015-09-23 卡森尼可关精株式会社 气体压缩机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01064A (ja) * 1998-01-14 1999-07-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ライディングベーン式圧縮機
JP2002021732A (ja) * 2000-07-07 2002-01-23 Seiko Instruments Inc 圧力調節弁とこれを用いた気体圧縮機
JP2004044414A (ja) * 2002-07-09 2004-02-12 Nippon Soken Inc 可変容量型流体機械
JP2010133278A (ja) * 2008-12-02 2010-06-17 Calsonic Kansei Corp コンプレッサ
CN102477981A (zh) * 2010-11-24 2012-05-30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叶片式压缩机
JP2015140705A (ja) * 2014-01-28 2015-08-03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圧縮機
CN104929932A (zh) * 2014-03-19 2015-09-23 卡森尼可关精株式会社 气体压缩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29630A (zh) * 2019-12-04 2022-07-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压缩机
CN114729630B (zh) * 2019-12-04 2024-04-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65769A (ja) 2019-04-25
KR20190038341A (ko) 2019-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90005B1 (ko) 스크롤형 압축기
KR101045270B1 (ko) 모터 회전자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압축기
JP5527349B2 (ja) ベーン型圧縮機
JP5408073B2 (ja) 圧縮機
JP5659964B2 (ja) ベーン型圧縮機
CN109578278A (zh) 叶片型压缩机
US20190101119A1 (en) Compressor
JP5708570B2 (ja) ベーン型圧縮機
US4403929A (en) Rotary compressor
CN109578277A (zh) 叶片型压缩机
CN101210561A (zh) 一种双转子旋转式压缩机
EP2746583A1 (en) Vane pump
JP4616090B2 (ja) 圧縮機
US20200300245A1 (en) Motor-operated compressor
US7361001B2 (en) Hydraulic vane pump
KR101823061B1 (ko) 베인형 압축기
JP5751215B2 (ja) タンデム式ベーン型圧縮機
KR102392491B1 (ko) 스크롤형 압축기
KR101789140B1 (ko) 베인형 압축기
KR101750683B1 (ko) 압축기
CN103511268A (zh) 串列式叶片压缩机
JP2018168780A (ja) ベーン型圧縮機
JP6388000B2 (ja) 圧縮機
JP2018141449A (ja) ベーン型圧縮機
JPS5817356B2 (ja) ベ−ン式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