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65222A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65222A
CN109565222A CN201780049078.4A CN201780049078A CN109565222A CN 109565222 A CN109565222 A CN 109565222A CN 201780049078 A CN201780049078 A CN 201780049078A CN 109565222 A CN109565222 A CN 1095652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motor drive
drive shaft
pump
oil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907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65222B (zh
Inventor
山口康夫
石川勇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7/02855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8030324A1/ja
Publication of CN109565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52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652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52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02K9/19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with provision for replenishing the cooling medium;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leakage of the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3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s, e.g. cooling jackets

Abstract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式具有:转子;定子;外壳,其具有能够贮存油的收纳部;泵部,其经由马达轴而被驱动;以及传递部件,其将马达轴的旋转传递到泵轴。泵部具有:外齿齿轮,其固定于泵轴;内齿齿轮,其包围外齿齿轮,与外齿齿轮啮合;泵室,其设置于外壳,收纳内齿齿轮和外齿齿轮;吸入口,其能够将油吸入到泵室内;以及泵出口,其能够从泵室内排出油。外壳具有与泵出口相连的第一油路。马达轴具有:第二油路,其设置于马达轴的内部,与第一油路相连;以及第一贯通孔,其连接第二油路和马达轴的外周面。吸入口在收纳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的区域开口,能够将贮存在收纳部中的油吸入到泵室内。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具有贮存用于对定子和转子等进行润滑和冷却的润滑用流体的壳体的旋转电机。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搭载于车辆的旋转电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557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有时在上述那样的旋转电机上设置吸起贮存在壳体中的油的泵部。通过泵部来吸起油、例如向转子和定子提供油,从而能够冷却转子和定子。但是,若仅在旋转电机上设置泵部,则需要设置供油流动的油路,因此有时旋转电机的构造容易复杂化而导致旋转电机大型化。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具有如下构造:具有能够输送贮存在外壳中的油的泵部并且实现了小型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式具有:转子,其具有沿着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马达轴;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外壳,其具有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并且能够贮存油的收纳部;泵部,其经由所述马达轴而被驱动,具有在所述外壳内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不同的轴线配置的泵轴;以及传递部件,其将所述马达轴的旋转传递到所述泵轴,所述泵部具有:外齿齿轮,其固定于所述泵轴;内齿齿轮,其包围所述外齿齿轮,与所述外齿齿轮啮合;泵室,其设置于所述外壳,收纳所述内齿齿轮和所述外齿齿轮;吸入口,其能够将油吸入到所述泵室内;以及泵出口,其能够从所述泵室内排出油,所述外壳具有与所述泵出口相连的第一油路,所述马达轴具有:第二油路,其设置于所述马达轴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油路相连;以及第一贯通孔,其连接所述第二油路和所述马达轴的外周面,所述吸入口在所述收纳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的区域开口,能够将贮存在所述收纳部中的油吸入到所述泵室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具有如下构造的驱动装置:具有能够输送贮存在外壳中的油的泵部并且实现了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从轴向另一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泵部的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各图中所示的Z轴方向是以正侧作为上侧、以负侧作为下侧的铅垂方向Z。在本实施方式中,铅垂方向Z是各图的上下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具有:外壳10;转子20,其具有沿着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1配置的马达轴21;旋转检测部80;定子30;泵部40;传递部件50;以及轴承70、71。
中心轴线J1沿图1的左右方向延伸。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的左右方向相当于一个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1的轴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将轴向中的图1的左侧称为“轴向一侧”,将轴向中的图1的右侧称为“轴向另一侧”。
外壳10具有主体部11、第一部分12以及第二部分13。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1、第一部分12以及第二部分13是彼此分开的部件。主体部11为在轴向一侧开口的有底的筒状。主体部11具有底部11a、主体筒部11b以及轴承保持部11c。底部11a为沿径向扩展的圆环板状。主体筒部11b为从底部11a的径向外缘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1c为从底部11a的内缘部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1c在内侧保持轴承71。
第一部分12为在轴向另一侧开口的有盖的筒状。第一部分12安装于主体部11的轴向一侧。第一部分12具有盖部12a、第一筒部12b以及轴承保持部12c。盖部12a为沿径向扩展的圆环板状。盖部12a覆盖定子30的轴向一侧。即,第一部分12覆盖定子30的轴向一侧。在盖部12a的下侧的端部设置有沿轴向贯穿盖部12a的开口部12f。即,第一部分12具有沿轴向贯穿第一部分12的开口部12f。
第一筒部12b为从盖部12a的径向外缘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圆筒状。第一筒部12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主体筒部11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接触而被固定。轴承保持部12c为从盖部12a的内缘部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2c在内侧保持轴承70。即,第一部分12对轴承70进行保持。
通过主体部11和第一部分12相互固定,构成了被主体部11和第一部分12包围的收纳部14。即,外壳10具有收纳部14。收纳部14收纳转子20和定子30并且能够贮存油O。油O贮存在收纳部14的下侧的区域中。在本说明书中,“收纳部的下侧的区域”包含位于比收纳部的铅垂方向Z的中心靠下侧的位置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贮存在收纳部14中的油O的液面OS位于比开口部12f靠上侧的位置。油O的液面OS会因泵部40吸起油O而发生变动,当至少在转子20旋转时配置在比转子20靠下侧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在转子20旋转时油O成为转子20的旋转阻力。
第二部分13安装于第一部分12的轴向一侧。第二部分13具有从第二部分13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凹陷的凹部13a。凹部13a与轴承保持部12c在轴向上重叠。凹部13a被第一部分12的轴向一侧的面、即盖部12a的轴向一侧的面封闭。由此,构成了被凹部13a的内侧面和第一部分12的轴向一侧的面包围的空间13b。中心轴线J1穿过空间13b。
在第二部分13设置有泵室46。即,泵室46设置在外壳10。泵室46从第二部分13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凹陷。更详细地说,泵室46从第二部分13的下端部中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凹陷。如图2所示,泵室46的沿轴向观察的外形为圆形。泵室46收纳后述的内齿齿轮43和外齿齿轮42。
如图1所示,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的上侧部分被盖部12a的轴向一侧的端面封闭。即,第一部分12具有封闭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的一部分的封闭部12d。在本实施方式中,封闭部12d是盖部12a的下侧部分的一部分。封闭部12d具有沿轴向贯穿封闭部12d的滑动轴承部12e。滑动轴承部12e位于泵室46与收纳部14的轴向之间。滑动轴承部12e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在泵室46开口。滑动轴承部12e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在收纳部14开口。滑动轴承部12e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贮存在收纳部14中的油O的液面OS靠下侧的位置。在图1中,滑动轴承部12e的下侧部分配置在比液面OS靠下侧的位置。如图2所示,滑动轴承部12e的沿轴向观察的外形为圆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滑动轴承部为与第一部分12相同的部件,但也可以是,第一部分12具有对滑动轴承进行支承的滑动轴承支承部,对烧结含油轴承等滑动轴承部件进行保持。
泵室46的下端部与开口部12f在轴向上重叠。由此,泵室46的下端部经由开口部12f而面对收纳部14。泵室46中的面对收纳部14的下端部是吸入口44。即,开口部12f使吸入口44露出到收纳部14。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部分13是与第一部分12彼此分开的部件,因此容易构成泵室46。
如图1所示,外壳10具有第一油路61和第三油路6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路61设置在第二部分13。第一油路61沿铅垂方向Z延伸。第一油路61从与泵室46的上端部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延伸至比中心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第一油路61配置在凹部13a的轴向一侧。第一油路61经由连接孔部61a与空间13b连接。连接孔部61a例如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形的孔。第一油路61的下端部从轴向一侧与泵室46的上端部连接。泵室46中的与第一油路61相连的部分是泵出口45。即,第一油路61与泵出口45相连。
第三油路63横跨地设置在第二部分13、第一部分12以及主体部11。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三油路63具有第一延伸部63a、第二延伸部63b、第三延伸部63e、第四延伸部63f以及供给部63c、63d。
如图1所示,第一延伸部63a从第一油路61的上端部沿铅垂方向Z延伸。由此,第三油路63与第一油路61相连。第一延伸部63a的上端部位于第二部分13的上端部。第二延伸部63b从第一延伸部63a的上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第二延伸部63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位于盖部12a。第三延伸部63e从第二延伸部63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上侧延伸。第三延伸部63e的上端部位于盖部12a的上端部。第四延伸部63f从第三延伸部63e的上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第四延伸部63f从盖部12a起横跨地设置在第一筒部12b和主体筒部11b。第四延伸部63f延伸至比定子铁芯31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如图3所示,供给部63c、63d从第四延伸部63f向下侧延伸。供给部63c、63d设置在主体筒部11b。供给部63c、63d在主体筒部11b的内周面开口。由此,供给部63c、63d在收纳部14开口。供给部63c配置在比定子铁芯31靠轴向一侧的位置。供给部63d配置在比定子铁芯31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供给部63c、63d在线圈32的上侧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即,第三油路63在定子30的上侧向收纳部14开口。供给部63d从第二延伸部63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油路63横跨地设置在作为分体部件的第二部分13、第一部分12以及主体部11,由此容易加工构成第三油路63的第一延伸部63a和第二延伸部63b等的油路。
如图1所示,转子20具有马达轴21、转子铁芯22、磁铁23、第一端板24以及第二端板25。马达轴21为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马达轴21具有大径部21a、小径部21b以及输出部21e。
大径部21a是供转子铁芯22安装的部分。大径部21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被轴承71支承为能够旋转。小径部21b在大径部21a的轴向一侧与大径部21a连接。小径部21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是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小径部21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插入到空间13b内。小径部21b的外径比大径部21a的外径小。小径部21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被轴承70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70、71将马达轴21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70、71例如是球轴承。
输出部21e在大径部21a的轴向另一侧与大径部21a连接。输出部21e是马达轴2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输出部21e的外径比大径部21a的外径和小径部21b的外径小。输出部21e沿轴向贯穿底部11a而突出到外壳10的外部。
马达轴21具有凸缘部21d。凸缘部21d从大径部21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凸缘部21d为在大径部21a的外周面的整周范围内设置的圆环板状。凸缘部21d设置在大径部21a的靠近轴向另一侧的部分。在大径部21a的靠近轴向一侧的部分中的外周面设置有外螺纹部。在大径部21a的外螺纹部拧紧有螺母90。
马达轴21具有设置在马达轴21的内部的第二油路62。第二油路62是从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凹陷并延伸的有底的孔部。第二油路62从小径部21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延伸至大径部21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油路62的内周面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第二油路62在轴向一侧开口。第二油路62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连接孔部61a在轴向上对置。第二油路62经由连接孔部61a与第一油路61相连。
马达轴21具有连接第二油路62和马达轴21的外周面的第一贯通孔26a。第一贯通孔26a沿径向延伸。第一贯通孔26a设置在大径部21a。虽然省略了图示,第一贯通孔26a例如沿周向设置多个。
转子铁芯22为与马达轴21嵌合的圆环状。转子铁芯22具有沿轴向贯穿转子铁芯22的转子贯通孔22a和沿轴向贯穿转子铁芯22的磁铁插入孔22b。转子贯通孔22a配置在比磁铁插入孔2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磁铁插入孔22b沿周向设置多个。磁铁23插入于磁铁插入孔22b中。
第一端板24和第二端板25为沿径向扩展的圆环板状。大径部21a穿过第一端板24和第二端板25。第一端板24和第二端板25以与转子铁芯22接触的状态沿轴向夹着转子铁芯22。
如图3所示,第一端板24配置在转子铁芯22的轴向一侧。第一端板24的径向外缘部向轴向另一侧弯曲,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一侧的面中的径向外缘部接触。第一端板24的径向外缘部与磁铁插入孔22b的轴向一侧的开口部在轴向上重叠,从轴向一侧按压插入于磁铁插入孔22b中的磁铁23。第一端板24的比径向外缘部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一侧的面在轴向上隔着间隙27a对置。第一贯通孔26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在间隙27a处开口。第一端板24具有沿轴向贯穿第一端板24的喷出孔24a。喷出孔24a配置在比转子贯通孔22a靠径向内侧且比螺母9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第二端板25配置于转子铁芯22的轴向另一侧。第二端板25的径向外缘部向轴向一侧弯曲,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中的径向外缘部接触。第二端板25的径向外缘部与磁铁插入孔22b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部在轴向上重叠,从轴向另一侧按压插入于磁铁插入孔22b中的磁铁23。由此,插入于磁铁插入孔22b中的磁铁23的轴向两侧被第一端板24和第二端板25按压。因此,能够抑制磁铁23从磁铁插入孔22b拔出。
第二端板25的比径向外缘部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在轴向上隔着间隙27b对置。间隙27b经由转子贯通孔22a和第一端板24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的间隙27a连接。第二端板25具有沿轴向贯穿第二端板25的喷出孔25a。喷出孔25a配置在比转子贯通孔22a靠径向内侧且比凸缘部21d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喷出孔25a的径向位置例如与喷出孔24a的径向位置相同。
第一端板24、转子铁芯22以及第二端板25被螺母90和凸缘部21d沿轴向夹着。螺母90被拧紧到大径部21a的外螺纹部,由此螺母90将第一端板24、转子铁芯22以及第二端板25按压在凸缘部21d。由此,第一端板24、转子铁芯22以及第二端板25相对于大径部21a固定。
图1所示的旋转检测部80检测转子20的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检测部80例如是VR(Variable Reluctance:可变磁阻)型旋转变压器。旋转检测部80配置在空间13b内。旋转检测部80具有被检测部81和传感器部82。被检测部81为沿周向延伸的环状。被检测部81与小径部21b嵌合而被固定。更详细地说,被检测部81与设置在小径部21b的、外径从轴向另一侧朝向轴向一侧变小的台阶部的外径变小的部分嵌合而被固定。被检测部81是由磁性体制成的。
传感器部82固定在盖部12a的轴向一侧的面。传感器部82为包围被检测部81的径向外侧的环状。传感器部82沿着周向具有多个线圈。通过被检测部81与马达轴21一起旋转,在传感器部82的线圈上产生与被检测部81的周向位置对应的感应电压。传感器部82通过检测感应电压来检测被检测部81的旋转。由此,旋转检测部80通过检测马达轴21的旋转来检测转子20的旋转。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和安装在定子铁芯31的多个线圈32。定子铁芯31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定子铁芯31的外周面固定在主体筒部11b的内周面。定子铁芯31与转子铁芯22的径向外侧隔着间隙对置。
泵部40配置在第二部分13的下端部。泵部40具有泵轴41、外齿齿轮42、内齿齿轮43、上述的泵室46、吸入口44以及泵出口45。泵轴41在外壳10内沿着作为与中心轴线J1不同的轴线的泵轴J2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泵轴J2与中心轴线J1平行。即,泵轴41沿马达轴21的轴向延伸。泵轴J2位于比中心轴线J1靠下侧的位置。
泵轴41在比定子30靠轴向一侧的位置配置于比马达轴21靠下侧的位置。因此,与通过将马达轴21和泵轴41配置在至少一部分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从而使马达轴21与泵轴41同轴的情况相比,容易使驱动装置1在轴向上小型化。在图1中,马达轴21与泵轴41在铅垂方向Z上重叠。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像上述那样泵室46和第一油路61设置在第二部分13。由此,能够将泵部40集中配置在比定子30靠轴向一侧的位置,从而更加容易使驱动装置1在轴向上小型化。另外,由于泵轴41沿马达轴21的轴向延伸,因此与泵轴41相对于马达轴21倾斜的情况相比,容易使驱动装置1在径向上小型化。
泵轴41配置在收纳部14。泵轴4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经由滑动轴承部12e插入到泵室46内。泵轴41中的插入于滑动轴承部12e的部分被滑动轴承部12e支承。由此,泵轴41被滑动轴承部12e支承为能够绕泵轴J2旋转。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用简单的结构支承泵轴41。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轴承部12e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油O的液面OS靠下侧的位置。因此,油O流入到滑动轴承部12e与泵轴41之间。由此,能够将油O用作滑动轴承部12e的润滑油,从而能够利用滑动轴承部12e将泵轴41支承为可适当地旋转。
外齿齿轮42是能够绕泵轴J2旋转的齿轮。外齿齿轮42固定在泵轴4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并收纳在泵室46内。如图2所示,外齿齿轮42在外周面具有多个齿部42a。外齿齿轮42的齿部42a的齿形为余摆线齿形。
内齿齿轮43是能够绕相对于泵轴J2偏心的旋转轴线J3旋转的圆环状的齿轮。内齿齿轮43收纳在泵室46内。内齿齿轮43包围外齿齿轮42,与外齿齿轮42啮合。内齿齿轮43在内周面具有多个齿部43a。内齿齿轮43的齿部43a的齿形为余摆线齿形。这样,由于外齿齿轮42的齿部42a的齿形和内齿齿轮43的齿部43a的齿形为余摆线齿形,因此能够构成余摆线泵。因此,能够降低从泵部40产生的噪音,容易使从泵部40排出的油O的压力和量稳定。
如上所述,吸入口44是泵室46中的经由开口部12f而露出到收纳部14内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口44为向下侧为凸的弓形形状。吸入口44在收纳部14的下侧的区域开口,能够将贮存在收纳部14中的油O吸入到泵室46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口44配置在比转子20靠下侧的位置。吸入口4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贮存在收纳部14中的油O的液面OS靠下侧的位置。在图1中,整个吸入口44配置在比油O的液面OS靠下侧的位置。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口44在收纳部14的下端部开口。如上所述,泵出口45是泵室46中的在第一油路61开口的部分。泵出口45在泵室46的轴向一侧开口。泵出口45能够从泵室46内排出油O。
传递部件50具有第一齿轮51和第二齿轮52。第一齿轮51是能够绕与轴向平行的轴旋转的圆板状的齿轮。第一齿轮51固定在大径部21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更详细地说,第一齿轮51与设置在大径部21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外径从轴向另一侧朝向轴向一侧变小的台阶部21f的外径变小的部分嵌合而被固定。第一齿轮51与马达轴21一起绕中心轴线J1旋转。第一齿轮51被大径部21a的台阶部的向左的台阶面和轴承70沿轴向夹着。
第二齿轮52是能够绕与轴向平行的轴旋转的圆板状的齿轮。第二齿轮52在第一齿轮51的下侧与第一齿轮51啮合。第二齿轮52固定在泵轴4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第二齿轮52与泵轴41一起绕泵轴J2旋转。当第一齿轮51随着马达轴21的旋转而旋转时,与第一齿轮51啮合的第二齿轮52旋转,从而泵轴41旋转。由此,传递部件50将马达轴21的旋转传递到泵轴41。
当转子20旋转而马达轴21旋转时,经由传递部件50使泵轴41旋转,外齿齿轮42旋转。由此,与外齿齿轮42啮合的内齿齿轮43旋转,从吸入口44吸入到泵室46内的油O经由外齿齿轮42与内齿齿轮43之间而送到泵出口45。这样,泵部40经由马达轴21而被驱动。从泵出口45排出的油O的一部分经由第一油路61流入到第二油路62。如图3中箭头所示,流入到第二油路62的油O借助旋转的马达轴21的离心力而朝向径向外侧受力,从而穿过第一贯通孔26a而向马达轴21的外部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贯通孔26a在第一端板24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的间隙27a处开口,因此从第一贯通孔26a流出的油O流入到间隙27a中。然后,流入到间隙27a中的油O的一部分从喷出孔24a朝向径向外侧喷出。另一方面,流入到间隙27a中的油O的另一部分穿过转子贯通孔22a而流入到间隙27b中。流入到间隙27b中的油O从喷出孔25a朝向径向外侧喷出。从喷出孔24a、25a向径向外侧喷出的油O被吹到线圈32。由此,能够利用油O对线圈32进行冷却。另外,由于第二油路62设置在马达轴21的内部,因此也能够利用从喷出孔24a、25a喷出的油O对转子20进行冷却。尤其是,由于能够冷却磁铁23,因此能够抑制磁铁23的消磁。
另外,在图3中示出了油O从喷出孔24a、25a向上侧喷出的例子,但不限于此。由于转子20旋转,因此喷出孔24a、25a的周向位置随着转子20的旋转而变化。由此,从喷出孔24a、25a喷出的油O的朝向沿周向变化,从而能够利用油O对沿着周向配置的多个线圈32进行冷却。
另外,从泵出口45排出的油O的另一部分经由第一油路61和空间13b而流入到第三油路63。流入到第三油路63的油O从供给部63c、63d流出而提供给线圈32。由此,能够利用油O来进一步冷却线圈3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三油路63在定子30的上侧向收纳部14开口,因此从第三油路63流出的油O从上侧提供给定子30。由此,能够从定子30的上侧沿着下侧提供油O,从而容易利用油O对整个定子30进行冷却。
如上所述,能够通过马达轴21的旋转来驱动泵部40,进而能够利用泵部40将贮存在外壳10中的油O吸起并提供给转子20和定子30。由此,能够利用贮存在外壳10中的油O对转子20和定子30进行冷却。提供给定子30的油O在收纳部14内下落而再次贮存在收纳部14的下侧的区域中。由此,能够使收纳部14内的油O循环。
根据本实施方式,将油O吸入到泵室46的吸入口44在贮存油O的收纳部14的下侧的区域开口。因此,能够使吸入口44直接露出到贮存在收纳部14中的油O。由此,不需要将贮存在收纳部14中的油向泵室46内引导的油路。因此,能够抑制用于利用泵部40来输送油O的油路复杂化,从而容易简化具有泵部40的驱动装置1的构造。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驱动装置1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吸入口44配置在比转子20靠下侧的位置,因此容易将吸入口44配置在比油O的液面OS靠下侧的位置。由此,容易从吸入口44将油O吸入到泵室46内。另外,即使在液面OS配置在比转子20靠下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吸入口44配置在比液面OS靠下侧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液面OS位于比转子20靠下侧的位置而导致油O成为转子20的旋转阻力并且容易从吸入口44吸入油O。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吸入口4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油O的液面OS靠下侧的位置,因此更加容易使吸入口44露出到贮存在收纳部14中的油O。由此,更加容易从吸入口44将油O吸入到泵室46内。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使封闭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的一部分的封闭部12d为第一部分12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将第二部分13安装于第一部分12,能够封闭泵室46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的一部分。由此,不需要另外设置封闭泵室46的部件,容易减少驱动装置1的部件数量。另外,通过在第一部分12设置开口部12f,能够容易使泵室46的吸入口44露出到收纳部14。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封闭部12d也可以设置在第二部分13。泵室46也可以设置于第一部分12。在该情况下,泵室46从第一部分12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另外,第一部分12和第二部分13也可以是单个部件的部分。
转子铁芯22也可以通过压入等固定在马达轴21的外周面。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第一端板24和第二端板25。另外,在该情况下,可以是从第一贯通孔26a流出的油O直接提供给线圈32,也可以是,与第一贯通孔26a相连的孔设置在转子铁芯22,经由转子铁芯22的孔将油O提供给线圈32。另外,油O也可以提供给定子铁芯31。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第三油路63。
泵轴41也可以相对于马达轴21倾斜。滑动轴承部12e也可以位于比液面OS靠上侧的位置。泵轴41也可以被球轴承支承为能够旋转。外齿齿轮42的齿部42a的齿形和内齿齿轮43的齿部43a的齿形可以是摆线齿形,也可以是渐开齿形。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用途并未特别限定。另外,上述的各结构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可以适当组合。
标号说明
1:驱动装置;10:外壳;12:第一部分;12d:封闭部;12e:轴承部;12f:开口部;13:第二部分;14:收纳部;20:转子;21:马达轴;26a:第一贯通孔;30:定子;40:泵部;41:泵轴;42:外齿齿轮;42a、43a:齿部;43:内齿齿轮;44:吸入口;45:泵出口;46:泵室;50:传递部件;61:第一油路;62:第二油路;63:第三油路;70、71:轴承;J1:中心轴线;O:油;OS:液面;Z:铅垂方向。

Claims (10)

1.一种驱动装置,其具有:
转子,其具有沿着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马达轴;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
外壳,其具有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并且能够贮存油的收纳部;
泵部,其经由所述马达轴而被驱动,具有在所述外壳内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不同的轴线配置的泵轴;以及
传递部件,其将所述马达轴的旋转传递到所述泵轴,
所述泵部具有:
外齿齿轮,其固定于所述泵轴;
内齿齿轮,其包围所述外齿齿轮,与所述外齿齿轮啮合;
泵室,其设置于所述外壳,收纳所述内齿齿轮和所述外齿齿轮;
吸入口,其能够将油吸入到所述泵室内;以及
泵出口,其能够从所述泵室内排出油,
所述外壳具有与所述泵出口相连的第一油路,
所述马达轴具有:
第二油路,其设置于所述马达轴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油路相连;以及
第一贯通孔,其连接所述第二油路和所述马达轴的外周面,
所述吸入口在所述收纳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的区域开口,能够将贮存在所述收纳部中的油吸入到所述泵室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吸入口配置在比所述转子靠铅垂方向下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吸入口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贮存在所述收纳部中的油的液面靠铅垂方向下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在所述转子旋转时,贮存在所述收纳部中的油的液面配置在比所述转子靠铅垂方向下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外壳具有:
第一部分,其保持将所述马达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覆盖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以及
第二部分,其安装在所述第一部分的轴向一侧,设置有所述泵室,
所述泵室从所述第二部分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凹陷,
所述第一部分具有:
封闭部,其将所述泵室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的一部分封闭;以及
开口部,其沿轴向贯穿所述第一部分,使所述吸入口露出到所述收纳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封闭部具有沿轴向贯穿所述封闭部的滑动轴承部,
所述滑动轴承部位于所述泵室与所述收纳部的轴向之间,
所述泵轴被所述滑动轴承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滑动轴承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贮存在所述收纳部中的油的液面靠铅垂方向下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泵轴沿所述马达轴的轴向延伸,并且,在比所述定子靠轴向一侧的位置配置于比所述马达轴靠铅垂方向下侧的位置,
所述第一油路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外壳具有与所述第一油路相连的第三油路,
所述第三油路在所述定子的铅垂方向上侧向所述收纳部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外齿齿轮的齿部的齿形和所述内齿齿轮的齿部的齿形是余摆线齿形。
CN201780049078.4A 2016-08-09 2017-08-07 驱动装置 Active CN1095652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662372411P 2016-08-09 2016-08-09
US62/372,411 2016-08-09
US201662402027P 2016-09-30 2016-09-30
US62/402,027 2016-09-30
US201662439201P 2016-12-27 2016-12-27
US62/439,201 2016-12-27
JP2017072170 2017-03-31
JP2017-072170 2017-03-31
PCT/JP2017/028551 WO2018030324A1 (ja) 2016-08-09 2017-08-07 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65222A true CN109565222A (zh) 2019-04-02
CN109565222B CN109565222B (zh) 2021-03-09

Family

ID=65864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9078.4A Active CN109565222B (zh) 2016-08-09 2017-08-07 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16992B2 (zh)
JP (1) JP6947181B2 (zh)
CN (1) CN109565222B (zh)
DE (1) DE112017004041B4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9339A (zh) * 2020-08-21 2022-02-2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油冷电机及车辆
CN114079349A (zh) * 2020-08-12 2022-02-2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36975B2 (en) * 2016-08-09 2021-10-05 Nidec Corporation Drive apparatus having oil passage defined in stopper body
DE102017201117A1 (de) * 2017-01-24 2018-07-2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Kühlen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sowie elektrische Maschine
JP6975209B2 (ja) 2019-07-02 2021-1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駆動ユニット
JP6990217B2 (ja) 2019-07-02 2022-01-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KR20210062410A (ko) * 2019-11-21 2021-05-3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펌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04603A (ja) * 2008-06-18 2010-01-07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駆動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03081311A (zh) * 2010-09-24 2013-05-01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5298837A (zh) * 2014-07-23 2016-02-03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动泵单元
CN205429978U (zh) * 2014-12-04 2016-08-03 源捷公司 具有集成冷却系统的电机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9487U (zh) 1985-08-08 1987-02-23
JP3864452B2 (ja) 1996-06-07 2006-12-2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動圧縮機
US20040200350A1 (en) 2003-01-15 2004-10-14 Hiroyuki Makino Rotating fluid machine
EP1721738A4 (en) 2004-03-02 2007-06-13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MULTILAYER RESIN FOIL AND LAMINATED GLASS
JP4441340B2 (ja) 2004-06-23 2010-03-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冷却システムおよびハイブリッド車
JP4238894B2 (ja) 2006-08-11 2009-03-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構造
JP5158861B2 (ja) 2008-03-11 2013-03-06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JP4866934B2 (ja) 2009-04-15 2012-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モータユニット
JP5075878B2 (ja) * 2009-06-17 2012-11-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機
WO2011016467A1 (ja) 2009-08-04 2011-02-1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ポンプユニット
JP2013055728A (ja) 2011-09-01 2013-03-21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
JP2013119918A (ja) 2011-12-08 2013-06-17 Aisin Seiki Co Ltd 動力伝達装置
JP6274886B2 (ja) 2014-01-28 2018-02-07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US10337512B2 (en) 2014-08-25 2019-07-02 Carrier Corporation Gear pump with dual pressure relief
JP6442250B2 (ja) 2014-11-25 2018-12-19 株式会社ニッキ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一体型ポンプ
JP6138106B2 (ja) 2014-11-27 2017-05-3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減速機の潤滑構造
US9762106B2 (en) 2014-12-04 2017-09-12 Atieva, Inc. Motor cooling system
JP2016181954A (ja) 2015-03-23 2016-10-13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JP2017063542A (ja) * 2015-09-24 2017-03-30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04603A (ja) * 2008-06-18 2010-01-07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駆動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03081311A (zh) * 2010-09-24 2013-05-01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5298837A (zh) * 2014-07-23 2016-02-03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动泵单元
CN205429978U (zh) * 2014-12-04 2016-08-03 源捷公司 具有集成冷却系统的电机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9349A (zh) * 2020-08-12 2022-02-2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CN114079339A (zh) * 2020-08-21 2022-02-2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油冷电机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7004041B4 (de) 2021-09-16
US20190207481A1 (en) 2019-07-04
DE112017004041T5 (de) 2019-05-02
CN109565222B (zh) 2021-03-09
JP6947181B2 (ja) 2021-10-13
US10916992B2 (en) 2021-02-09
JPWO2018030324A1 (ja) 2019-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65222A (zh) 驱动装置
CN109563830A (zh) 驱动装置
CN101749236B (zh) 旋转型压缩机
CN107002676A (zh) 电动涡旋压缩机
WO2018030324A1 (ja) 駆動装置
CN109643934A (zh) 驱动装置
CN109565223A (zh) 驱动装置
EP2691653B1 (en) Compressor
WO2018030325A1 (ja) 駆動装置
JP7010224B2 (ja) 駆動装置
JP2013036409A (ja) 圧縮機
US20140044581A1 (en) Rotary compressor and rotation mechanism
CN109863306A (zh) 叶片泵
CN111033972B (zh) 驱动装置
CN111033971A (zh) 驱动装置
JP2012211548A (ja)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CN103375400B (zh) 转子泵以及包括转子泵的旋转机械
JP2013019339A (ja) 回転式流体機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