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63885A - 扭矩传递用联轴器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扭矩传递用联轴器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63885A
CN109563885A CN201780049064.2A CN201780049064A CN109563885A CN 109563885 A CN109563885 A CN 109563885A CN 201780049064 A CN201780049064 A CN 201780049064A CN 109563885 A CN109563885 A CN 1095638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side
bump
axial
elastomeric element
hold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906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63885B (zh
Inventor
石井彻
濑川彻
大泽亮
西村信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5638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38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638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38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7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with axially-spaced attachments to the coupling parts
    • F16D3/74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with axially-spaced attachments to the coupling parts the intermediate member or members being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rubber-like flexible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3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9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the steering colum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54Couplings comprising a chain or strip surrounding two wheels arranged side by side and provided with teeth or the equival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0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 F16H1/1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non-parallel axes
    • F16H1/1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non-parallel axes comprising worm and worm-whe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22Toothed members; Worms for transmissions with crossing shafts, especially worms, worm-gears
    • F16H55/24Special devices for taking up backlas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64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elements arranged between substantially-radial walls of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68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elements arranged between substantially-radial walls of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elements being made of rubber or similar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使固定在输出轴(12a)的驱动侧传递部件(17)的驱动侧凹凸部(22)与驱动侧弹性部件(20)卡合。使驱动侧凹凸部(22)相对于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中间凹凸部(31)以存在比存在于驱动侧凹凸部(22)与驱动侧弹性部件(20)的卡合部的周向间隙大的周向间隙的状态卡合。使固定在蜗杆轴(6a)的被驱动侧传递部件(18)的被驱动侧凹凸部(26)与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卡合。使被驱动侧凹凸部(26)相对于中间凹凸部(31)以存在比存在于被驱动侧凹凸部(26)与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的卡合部的周向间隙大的周向间隙的状态卡合。利用驱动侧、被驱动侧两个弹性部件(20)、(21)来覆盖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两个侧面和内周面。

Description

扭矩传递用联轴器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涉及的扭矩传递用联轴器装入到各种机械装置中用于在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传递扭矩。另外,本发明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用作汽车的转向装置,通过将电动马达用作辅助动力源,减轻驾驶者用于操作方向盘所需的力。
背景技术
图18~19示出专利文献1记载的以往已知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一个例子。
在后端部安装有方向盘1的转向轴2的前端部被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壳体3内,在被转向轴2旋转驱动的部分固定有蜗轮4。将与蜗轮4啮合的蜗杆齿5设置在蜗杆轴6的轴向中间部,被电动马达7旋转驱动的蜗杆8的轴向两端部被深槽型滚珠轴承等1对滚动轴承9a、9b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壳体3内。进一步,在蜗杆轴6的末端部与滚动轴承9a相比突出的部分外嵌有按压件10。在按压件10与壳体3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11等弹性部件。而且,利用螺旋弹簧11,经由按压件10将设置在蜗杆轴6的蜗杆齿5向蜗轮4按压。利用该构成,抑制蜗杆齿5与蜗轮4之间的背隙,抑制齿轮振动噪声的产生。
在上述的以往构造的情况下,能抑制在蜗杆齿5与蜗轮4的啮合部产生齿轮振动噪声,但不能抑制在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的末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的结合部分产生的异常噪声。下面说明这一点。
在图19所示的构造的情况下,为了将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的末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以能传递扭矩的方式结合,以在蜗杆轴6的基端面开口的状态在蜗杆轴6的基端部形成花键孔13。另外,在输出轴12的末端部形成有花键轴部14。而且,使花键轴部14与花键孔13花键卡合,从而将输出轴12与蜗杆轴6以能传递扭矩的方式结合。
花键轴部14与花键孔13如果以使周向间隙为零的状态(无背隙状态)花键卡合,则在输出轴12的末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的结合部(花键卡合部)不会产生异常噪声。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下,在花键卡合部会存在背隙。特别是在利用图19所示的构造,抑制蜗杆齿5与蜗轮4之间的背隙的构造中,由于需要使蜗杆轴6摆动位移,不能完全消除花键卡合部的背隙。因此,为了抑制花键轴部14与花键孔13的花键卡合部产生的异常噪声,存在改善的余地。
专利文献2记载的构造通过使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与蜗杆轴为金属制且经由圆柱状的动力传递部件结合,从而能够使蜗杆轴的摆动位移顺利进行。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构造中,为了使蜗杆轴摆动位移,在动力传递部件的两端部所设置的花键轴部(阳花键)、与蜗杆轴和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的各端部所设置的花键孔(阴花键)的花键卡合部分别存在背隙。因此,在使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相反时,有可能产生异常噪声,为了抑制异常噪声的产生,存在改善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068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312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鉴于上述这样的情况,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形态,实现一种在使驱动轴的旋转方向相反时,能够抑制异常噪声产生的扭矩传递用联轴器的构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扭矩传递用联轴器在轴向互相串联配置的驱动轴与被驱动轴的端部彼此之间传递扭矩,包括驱动侧传递部件、被驱动侧传递部件、中间传递部件、弹性部件。
所述驱动侧传递部件在径向一侧的周面具有将凹部与凸部在周向交替配置而成的驱动侧凹凸部,设置在驱动轴的端部。例如,所述驱动侧传递部件在所述驱动轴的端部固定或者一体成型。
所述被驱动侧传递部件在径向一侧的周面具有将凹部与凸部在周向交替配置而成的被驱动侧凹凸部,设置在被驱动轴的端部。例如,所述被驱动侧传递部件在所述被驱动轴的端部固定或者一体成型。
所述中间传递部件在径向另一侧的周面具有将凹部与凸部在周向交替配置而成的中间凹凸部。
所述弹性部件是弹性材料制,组装在所述中间传递部件。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覆盖所述中间传递部件的轴向侧面的侧面覆盖部;覆盖所述中间传递部件的径向另一侧的周面(构成所述中间凹凸部的凸部的径向另一侧面(另一端面))的周面覆盖部。
所述驱动侧凹凸部与所述弹性部件卡合,并且以存在周向间隙的状态与所述中间凹凸部的轴向一端部卡合(构成所述驱动侧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侧面与构成所述中间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侧面对置)。
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与所述弹性部件卡合,并且以存在周向间隙的状态与所述中间凹凸部的轴向另一端部卡合(构成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侧面与构成所述中间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侧面对置)。
在上述构成中,所述驱动侧凹凸部可以以存在比存在于所述驱动侧凹凸部与所述弹性部件的卡合部的周向间隙(包含零的情况)大的周向间隙的状态与所述中间凹凸部的所述轴向一端部卡合。
在上述构成中,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可以以存在比存在于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与所述弹性部件的卡合部的周向间隙(包含零的情况)大的周向间隙的状态与所述中间凹凸部的所述轴向另一端部卡合。
在上述构成中,可以在所述驱动侧传递部件和所述被驱动侧传递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个部件设置有与所述中间传递部件和所述弹性部件的结合体的轴向侧面抵接或者相邻对置的定位用侧面。
在上述构成中,可以在所述中间传递部件与所述弹性部件的结合体的轴向侧面设置有倾斜侧面部,其越朝向径向外侧越向朝向轴向内侧的方向倾斜。
在上述构成中,在所述弹性部件中的、与构成所述驱动侧凹凸部的凸部卡合的部分的轴向一端开口周缘部以及与构成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的凸部卡合的部分的轴向另一端开口周缘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周缘部,设置有与周围的部分相比在轴向凹下的引导凹部。
在上述构成中,可以使所述弹性部件包括以轴向的中央部为界分割的1对分割部件。
在该情况下,可以将从所述中间传递部件的轴向侧面向轴向突出的轴向阳侧卡合部、以及从所述中间传递部件的径向另一侧的周面向径向突出的径向阳侧卡合部以互相连续的状态设置,并且,在所述分割部件,将与所述轴向阳侧卡合部卡合的轴向阴侧卡合部以及与所述径向阳侧卡合部卡合的径向阴侧卡合部以互相连续的状态设置。
在上述构成中,构成所述驱动侧凹凸部和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中至少任意一个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宽度尺寸,可以在轴向越朝向所述中间传递部件的中央侧越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包括壳体、旋转轴、蜗轮、蜗杆、电动马达。
所述旋转轴相对于所述壳体被支承为旋转自如。
所述蜗轮相对于所述旋转轴以与该旋转轴同轴的方式被支承,与该旋转轴一起旋转。
所述蜗杆具有蜗杆轴,在该蜗杆轴的轴向中间部设置有蜗杆齿,在使该蜗杆齿与所述蜗轮啮合的状态下,利用轴承将所述蜗杆轴的轴向两端部分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自如。
所述电动马达例如在被支承在所述壳体的状态下,用于旋转驱动所述蜗杆。
作为驱动轴的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与作为被驱动轴的所述蜗杆轴利用扭矩传递用联轴器以能传递扭矩的方式连接。
所述扭矩传递用联轴器是上述扭矩传递用联轴器。
在上述构成中,在所述蜗杆轴的末端部(经由扭矩传递用联轴器与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结合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与所述壳体之间可以设置有预压赋予机构,该预压赋予机构将所述蜗杆向所述蜗轮弹性地按压。
发明的效果
根据具有上述构成的扭矩传递用联轴器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在使驱动轴的旋转方向相反时,能够抑制异常噪声的产生。
即,在上述构成中,驱动侧凹凸部以存在周向间隙的状态与中间凹凸部的轴向一端部卡合,并且被驱动侧凹凸部以存在周向间隙的状态与中间凹凸部的轴向另一端部卡合。因此,构成可以是在从驱动轴向被驱动轴传递扭矩时,在其初始的阶段,在驱动侧凹凸部和被驱动侧凹凸部与弹性部件的卡合部,弹性部件弹性变形后,构成驱动侧凹凸部和被驱动侧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侧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侧面抵接。所以,由于这些抵接的动量随着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而削弱,因此,抑制伴随抵接而产生异常噪声。其结果是,在使驱动轴的旋转方向相反时,在驱动侧凹凸部和被驱动侧凹凸部与中间凹凸部的卡合部能够抑制异常噪声的产生。
另外,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在驱动侧传递部件(驱动轴)与被驱动侧传递部件(被驱动轴)之间产生偏心、倾斜等情况下,使构成弹性部件的侧面覆盖部和周面覆盖部作为缓冲材料发挥功能,从而能够防止驱动侧传递部件(驱动轴)和被驱动侧传递部件(被驱动轴)相对于中间传递部件的轴向侧面和径向另一侧的周面激烈抵接。所以,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基于这样的抵接而产生异常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相关的与图19同样的图。
图2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相关的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相关的扭矩传递用联轴器的立体图。
图4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相关的将扭矩传递用联轴器局部地分解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5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相关的将扭矩传递用联轴器的整体分解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6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相关的,从径向外侧观察扭矩传递用联轴器的图。
图7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相关的,从轴向观察扭矩传递用联轴器的图。
图8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相关的图7的B-O-B剖视图。
图9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相关的图7的C-C剖视图。
图10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相关的图6的D-D剖视图(E-E剖视图)。
图11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相关的图6的F-F剖视图(G-G剖视图)。
图12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相关的,将驱动侧传递部件和被驱动侧传递部件省略并示出的图11的H-H剖视图。
图13是示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相关的驱动侧传递部件,(a)是从(b)的左方观察的图,(b)是(a)的I-I剖视图。
图14是示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相关的被驱动侧传递部件,(a)是(b)的J-J剖视图,(b)是从(a)的右方观察的图。
图15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相关的,从径向外侧观察构成驱动侧凹凸部(被驱动侧凹凸部)的凸部的2个例子的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相关的中间传递部件,(a)是(b)的K-K剖视图,(b)是从(a)的右方观察的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相关的驱动侧弹性部件(被驱动侧弹性部件),(a)是(b)的L-L剖视图,(b)是从(a)的右方观察的图。
图18是示出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以往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局部切断侧视图。
图19是图18的放大M-M剖视图。
图20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子相关的与图9同样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方向盘
2:转向轴
3:壳体
4:蜗轮
5:蜗杆齿
6、6a:蜗杆轴
7:电动马达
8:蜗杆
9a、9b:滚动轴承
10:按压件
11:螺旋弹簧
12、12a:输出轴
13:花键孔
14:花键轴部
15:预压赋予机构
16:扭矩传递用联轴器
17、17a:驱动侧传递部件
18、18a:被驱动侧传递部件
19、19a:中间传递部件
20:驱动侧弹性部件
21:被驱动侧弹性部件
22:驱动侧凹凸部
23:凹部
24:凸部
25:驱动侧凸缘部
26:被驱动侧凹凸部
27:凹部
28:凸部
29:被驱动侧凸缘部
30:主体部
31:中间凹凸部
32:凹部
33:凸部
34a、34b:轴向阳侧卡合部
35a、35b:倾斜侧面部
36a、36b:径向阳侧卡合部
37a、37b:侧面覆盖部
38a、38b:周面覆盖部
39a、39b:弹性狭缝
40a、40b:周面覆盖片
41a、41b:轴向阴侧卡合部
42a、42b:径向阴侧卡合部
43a、43b:倾斜侧面部
44a、44b:引导凹部
45:结合体
46a、46b:定位用侧面
70:止动用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第1例]
通过图1~17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
本例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与图18~19所示的以往构造同样,将在后端部安装有方向盘1的转向轴2的前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壳体3内,在被转向轴2旋转驱动的部分固定蜗轮4。另外,将与蜗轮4啮合的蜗杆齿5设置在蜗杆轴6a的轴向中间部,利用1对滚动轴承(图示的例子中为滚珠轴承)9a、9b,将被电动马达7旋转驱动的蜗杆8的轴向两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壳体3内。进一步,在与蜗杆轴6a的末端部外嵌的滚动轴承9a与壳体3之间,设置有包含螺旋弹簧、板簧等弹性体而构成的预压赋予机构15。预压赋予机构15基于弹性体的弹力将设置在蜗杆轴6a的蜗杆齿5向蜗轮4按压。利用该构成,抑制蜗杆齿5与蜗轮4之间的背隙,抑制齿轮振动噪声的产生。
在本例的情况下,将在轴向互相串联配置的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驱动轴的一个例子)12a的末端部、与蜗杆轴(被驱动轴的一个例子)6a的基端部,以能经由扭矩传递用联轴器16传递扭矩的方式结合。
扭矩传递用联轴器16包括驱动侧传递部件17、被驱动侧传递部件18、中间传递部件19、驱动侧弹性部件(分割部件的一个例子)20、被驱动侧弹性部件(分割部件的一个例子)21。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扭矩传递用联轴器16,轴向“一侧”是指图2~6、8、9、12的右侧,轴向“另一侧”是指图2~6、8、9、12的左侧。
驱动侧传递部件17设置在输出轴12a的末端部。例如如图13所示,驱动侧传递部件17通过根据需要混入了强化纤维的合成树脂、铁合金、铜合金、铝合金等金属,利用注射成型、铸造、锻造、烧结、切削等方法,将整体制造为圆环状。驱动侧传递部件17利用紧密嵌合、花键嵌合、铆接等,在阻止相对旋转和轴向的相对移位的状态下,外嵌固定在输出轴12a的末端部。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驱动侧传递部件17也可以一体形成于输出轴12a的末端部。
在驱动侧传递部件17的外周面中除了轴向一端部的轴向另一端部至中间部,设置有将凹部23与凸部24在周向交替配置而成的驱动侧凹凸部22。另外,在驱动侧传递部件17的外周面中的轴向一端部,圆轮状的驱动侧凸缘部25跨全周设置。而且,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轴向一侧开口被驱动侧凸缘部25的轴向另一侧面即定位用侧面46a塞住。
在本例的情况下,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周向两个侧面为互相平行的平面。即,构成该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周向的宽度尺寸WA在径向没有变化,另外如图15(a)所示,在轴向也没有变化。
被驱动侧传递部件18设置在蜗杆轴6a的基端部。例如如图14所示,被驱动侧传递部件18通过根据需要混入了强化纤维的合成树脂、铁合金、铜合金、铝合金等金属,利用注射成型、铸造、锻造、烧结、切削等方法,将整体制造为圆环状。被驱动侧传递部件18利用紧密嵌合、花键嵌合、铆接等,在阻止相对旋转和轴向的相对移位的状态下,外嵌固定在蜗杆轴6a的基端部。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被驱动侧传递部件18也可以一体形成于蜗杆轴6a的基端部。
在被驱动侧传递部件18的外周面中除了轴向另一端部的轴向一端部至中间部,设置有将凹部27与凸部28在周向交替配置而成的被驱动侧凹凸部26。另外,在被驱动侧传递部件18的外周面中的轴向另一端部,圆轮状的被驱动侧凸缘部29跨全周设置。而且,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轴向另一侧开口由被驱动侧凸缘部29的轴向一侧面即定位用侧面46b塞住。
在本例的情况下,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周向两个侧面为互相平行的平面。即,构成该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周向的宽度尺寸WB在径向没有变化,另外如图15(a)所示,在轴向也没有变化。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驱动侧传递部件17与被驱动侧传递部件18被制成彼此相同形状和相同大小。因此,在本例的情况下,用驱动侧传递部件17与被驱动侧传递部件18能够共享元件。
中间传递部件19例如如图16所示,是比构成驱动侧弹性部件20和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的弹性材料难以弹性变形(刚性高)的材料,通过满足这样的条件,用布强化了橡胶的带材料、根据需要混入有强化纤维的合成树脂(PPS、PEEK、聚酰胺等)、铁合金、铜合金、铝合金等金属,利用注射成型、铸造、锻造、烧结、切削等方法,将整体制造为圆环状。
中间传递部件19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30,并且在该主体部30的内周面具有将凹部32与凸部33在周向交替配置而成的中间凹凸部31。
在主体部30的轴向两个侧面中与各凸部33、33的轴向两个侧面的圆周方向中央部对应的部分,分别从轴向观察的形状为扇形的轴向阳侧卡合部34a、34b以在轴向突出的状态设置。各轴向阳侧卡合部34a、34b的末端面为凸曲面状的倾斜侧面部35a、35b,分别越朝向径向外侧越向朝向轴向内侧(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中央侧)的方向倾斜。
在主体部30的内周面中与各凸部33、33的径向内侧面的圆周方向中央部的轴向一端部或者另一端部对应的部分,分别从径向内侧观察的形状为矩形的径向阳侧卡合部36a、36b以在径向突出的状态设置。在本例的情况下,设置在轴向一侧的径向阳侧卡合部36a与设置在轴向另一侧的径向阳侧卡合部36b在圆周方向的配置的相位互相偏离半个间距。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各径向阳侧卡合部36a、36b以分别与自身相邻的轴向阳侧卡合部34a、34b连续的状态下设置。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轴向一侧(轴向另一侧)的径向阳侧卡合部36a(36b)的个数可以是比本例的个数少的个数,也可以是比本例的个数多的个数(例如与轴向阳侧卡合部34a(34b)数量相同)。另外,可以使轴向一侧的径向阳侧卡合部36a与轴向另一侧的径向阳侧卡合部36b在圆周方向的配置的相位互相一致。
驱动侧弹性部件20例如如图17所示,通过刚性比中间传递部件19低的橡胶(NBR、HNBR等)、弹性体(聚氨酯、硅等)等弹性材料,将整体制造为圆轮状。驱动侧弹性部件20组装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一端部。驱动侧弹性部件20具有:圆轮状的侧面覆盖部37a;以从侧面覆盖部37a的径向内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状态设置的圆筒状的周面覆盖部38a。
在驱动侧弹性部件20中,在圆周方向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1的凹部32同相位的多个部位,在从侧面覆盖部37a的径向中间部到周面覆盖部38a的轴向另一端部边缘(末端部边缘)的连续的范围分别设置有在轴向另一端部边缘开口的弹性狭缝39a。所以,在本例的情况下,周面覆盖部38a包括被各弹性狭缝39a、39a在周向分割的分别为部分圆筒状的多个周面覆盖片40a、40a。
另外,在侧面覆盖部37a的径向内半部中,夹在圆周方向相邻的弹性狭缝39a彼此之间的部分的周向中央部,分别设置有能使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一侧设置的轴向阳侧卡合部34a无晃动地卡合的透孔状的轴向阴侧卡合部41a。
另外,在周面覆盖部38a的轴向一半部(基半部)中,夹在圆周方向相邻的弹性狭缝39a、39a彼此之间的部分(各周面覆盖片40a、40a的轴向一半部)的周向中央部,能使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一侧设置的径向阳侧卡合部36a无晃动地卡合的透孔状的径向阴侧卡合部42a以分别与自身相邻的轴向阴侧卡合部41a连续的状态下设置。
另外,侧面覆盖部37a的轴向一侧面(外侧面)为凸曲面状的倾斜侧面部43a,越朝向径向外侧越向朝向轴向另一侧(轴向内侧,即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中央侧)的方向倾斜。
另外,在侧面覆盖部37a的轴向一侧面中的各弹性狭缝39a、39a的开口周缘部,与周围的部分相比在轴向凹下的引导凹部44a以分别在放射方向伸长的状态设置。
驱动侧弹性部件20例如如图8所示,以组装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一端部的状态,使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一侧设置的轴向阳侧卡合部34a、34a以在周向和径向无晃动的方式与各轴向阴侧卡合部41a、41a各卡合一个。并且,使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一侧设置的径向阳侧卡合部36a、36a以在周向和轴向无晃动的方式,与各径向阴侧卡合部42a、42a中的一部分的径向阴侧卡合部42a、42a各卡合一个。由此,在中间传递部件19与驱动侧弹性部件20之间能传递扭矩,并且防止相互分离。
另外,在该状态下,侧面覆盖部37a与中间传递部件19(主体部30)的轴向一侧面中从各轴向阳侧卡合部34a、34a偏离的部分抵接,从而覆盖该部分。与此同时,周面覆盖部38a(各周面覆盖片40a、40a)与中间传递部件19(主体部30)的内周面(构成中间凹凸部31的凸部33、33的径向内侧面)的轴向一端部中从各径向阳侧卡合部36a、36a偏离的部分抵接,从而覆盖该部分。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侧面覆盖部37a中与各轴向阳侧卡合部34a、34a相同径向位置的轴向厚度尺寸TA1大于各轴向阳侧卡合部34a、34a的轴向厚度尺寸TA2(TA1>TA2)。由此,使侧面覆盖部37a的轴向一侧面(外侧面)与各轴向阳侧卡合部34a、34b的末端面(倾斜侧面部35a、35a)相比位于轴向一侧(外侧)。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使周面覆盖部38a(各周面覆盖片40a、40a)的径向厚度尺寸TB1大于各径向阳侧卡合部36a、36a的径向厚度尺寸TB2(TB1>TB2)。由此,使周面覆盖部38a(各周面覆盖片40a、40a)的径向内侧面与各径向阳侧卡合部36a、36a的径向内侧面相比位于径向内侧。
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例如如图17所示,通过刚性比中间传递部件19低的橡胶(NBR、HMBR等)、弹性体(聚氨酯、硅等)等弹性材料,将整体制造为圆轮状。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组装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另一端部。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具有:圆轮状的侧面覆盖部37b;以从侧面覆盖部37b的径向内端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状态设置的圆筒状的周面覆盖部38b。
在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中,在圆周方向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1的凹部32同相位的多个部位,在从侧面覆盖部37b的径向中间部到周面覆盖部38b的轴向一端部边缘(末端部边缘)的连续的范围分别设置有在轴向一端部边缘开口的弹性狭缝39b。所以,在本例的情况下,周面覆盖部38b包括被各弹性狭缝39b在周向分割的分别为部分圆筒状的多个周面覆盖片40b、40b。
另外,在侧面覆盖部37b的径向内半部中,夹在圆周方向相邻的弹性狭缝39b彼此之间的部分的周向中央部,分别设置有能使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另一侧设置的轴向阳侧卡合部34b无晃动地卡合的透孔状的轴向阴侧卡合部41b。
另外,在周面覆盖部38b的轴向另一半部(基半部)中,夹在圆周方向相邻的弹性狭缝39b、39b彼此之间的部分(各周面覆盖片40b、40b的轴向另一半部)的周向中央部,能使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另一侧设置的径向阳侧卡合部36b无晃动地卡合的透孔状的径向阴侧卡合部42b以分别与自身相邻的轴向阴侧卡合部41b连续的状态设置。
另外,侧面覆盖部37b的轴向另一侧面(外侧面)为凸曲面状的倾斜侧面部43b,越朝向径向外侧越向朝向轴向一侧(轴向内侧,即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中央侧)的方向倾斜。
另外,在侧面覆盖部37b的轴向另一侧面中的各弹性狭缝39b、39b的开口周缘部,与周围的部分相比在轴向凹下的引导凹部44b以分别在放射方向伸长的状态设置。
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例如如图8所示,在组装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另一端部的状态下,使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另一侧设置的轴向阳侧卡合部34b、34b以在周向和径向无晃动的方式与各轴向阴侧卡合部41b、41b各卡合一个。并且,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另一侧设置的径向阳侧卡合部36b、36b以在周向和轴向无晃动的方式与各径向阴侧卡合部42b、42b中的一部分的径向阴侧卡合部42b、42b各卡合一个。由此,在中间传递部件19与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之间能传递扭矩,并且防止相互分离。
另外,在该状态下,侧面覆盖部37b与中间传递部件19(主体部30)的轴向另一侧面中从各轴向阳侧卡合部34b、34b偏离的部分抵接,从而覆盖该部分。与此同时,周面覆盖部38b(各周面覆盖片40b、40b)与中间传递部件19(主体部30)的内周面(构成中间凹凸部31的凸部33、33的径向内侧面)的轴向另一端部中从各径向阳侧卡合部36b、36b偏离的部分抵接,从而覆盖该部分。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侧面覆盖部37b中与各轴向阳侧卡合部34b、34b相同径向位置的轴向厚度尺寸TA1大于各轴向阳侧卡合部34b、34b的轴向厚度尺寸TA2(TA1>TA2)。由此,使侧面覆盖部37b的轴向另一侧面(外侧面)与各轴向阳侧卡合部34b、34b的末端面(倾斜侧面部35b、35b)相比位于轴向另一侧(外侧)。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使周面覆盖部38b(各周面覆盖片40b、40b)的径向厚度尺寸TB1大于各径向阳侧卡合部36b、36b的径向厚度尺寸TB2(TB1>TB2)。由此,使周面覆盖部38b(各周面覆盖片40b、40b)的径向内侧面与各径向阳侧卡合部36b、36b的径向内侧面相比位于径向内侧。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驱动侧弹性部件20与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被制成彼此相同形状和相同大小。因此,在本例的情况下,用驱动侧弹性部件20与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来实现元件的共享。
从以上的说明可知,在本例的情况下,在中间传递部件19和驱动侧弹性部件20和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的结合体45的轴向两个侧面设置有月朝向径向外侧越向朝向轴向内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侧面部(35a、43a)(35b、43b)。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组装了结合体45的状态下,从轴向一侧将驱动侧传递部件17的轴向另一端部至中间部插入到该结合体45的轴向一端部的径向内侧。
由此,使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凸部24不存在周向间隙地与设置在驱动侧弹性部件20的弹性狭缝39a卡合,并且使驱动侧凹凸部22在存在周向间隙的状态下与设置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中间凹凸部31的轴向一端部卡合。即,在该状态下,使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周向两个侧面与弹性狭缝39a的周向两个内侧面分别抵接。另一方面,使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凸部24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1的凸部33的周向侧面彼此不抵接,在这些各周方向侧面彼此之间存在周向间隙α、α。另外,通过使驱动侧凸缘部25的轴向另一侧面即定位用侧面46a与结合体45的轴向一侧面(侧面覆盖部37a的轴向一侧面即倾斜侧面部43a)相邻或者抵接(图示的例子为相邻),实现驱动侧传递部件17相对于结合体45在轴向的定位。
进一步,在本例的情况下,在该状态下,在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径向外端面与弹性狭缝39a的底面之间存在径向间隙β,同样在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1的凹部32的底面之间存在径向间隙γ。与此同时,在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底面与构成驱动侧弹性部件20的周面覆盖部38a的内周面(周面覆盖片40a、40a的径向内侧面)之间存在径向间隙ε。进一步,在本例的情况下,使径向间隙β与径向间隙ε互相大致相等(β≈ε),并且使径向间隙γ大于所述径向间隙β、ε(γ>β、γ>ε)。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组装了结合体45的状态下,从轴向另一侧将被驱动侧传递部件18的轴向一端部至中间部插入到该结合体45的轴向另一端部的径向内侧。由此,使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凸部28不存在周向间隙地与设置在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的弹性狭缝39b卡合,并且使被驱动侧凹凸部26在存在周向间隙的状态下与设置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中间凹凸部31的轴向另一端部卡合。即,在该状态下,使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周向两个侧面与弹性狭缝39b的周向两个内侧面分别抵接。另一方面,使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凸部28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1的凸部33的周向侧面彼此不抵接,在这些各周方向侧面彼此之间存在周向间隙α、α。另外,通过使被驱动侧凸缘部29的轴向一侧面即定位用侧面46b与结合体45的轴向另一侧面(侧面覆盖部37b的轴向另一侧面即倾斜侧面部43b)相邻或者抵接(图示的例子为相邻),实现被驱动侧传递部件18相对于结合体45在轴向的定位。
进一步,在本例的情况下,在该状态下,在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径向外端面与弹性狭缝39b的底面之间存在径向间隙β,同样在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1的凹部32的底面之间存在径向间隙γ。与此同时,在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底面与构成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的周面覆盖部38b的内周面(周面覆盖片40b、40b的径向内侧面)之间存在径向间隙ε。进一步,在本例的情况下,使径向间隙β与径向间隙ε互相大致相等(β≈ε),并且使径向间隙γ大于径向间隙β、ε(γ>β、γ>ε)。
在本例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在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a与蜗杆8之间传递的扭矩比较小的情况下,输出轴12a的旋转扭矩从驱动侧传递部件17的驱动侧凹凸部22(凸部24)与驱动侧弹性部件20的弹性狭缝39a的卡合部传递至驱动侧弹性部件20,进一步从构成驱动侧弹性部件20的轴向阴侧卡合部41a和径向阴侧卡合部42a与构成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一侧的轴向阳侧卡合部34a和径向阳侧卡合部36a的卡合部传递至中间传递部件19。而且,传递至中间传递部件19的扭矩从构成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另一侧的轴向阳侧卡合部34b和径向阳侧卡合部36b、与构成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的轴向阴侧卡合部41b和径向阴侧卡合部42b的卡合部传递至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进一步从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的弹性狭缝39b与被驱动侧传递部件18的被驱动侧凹凸部26(凸部28)的卡合部传递至蜗杆8。
与之相对,在输出轴12a与蜗杆8之间传递的扭矩大时,驱动侧弹性部件20和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的一部分在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凸部24和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凸部28与轴向阳侧卡合部34a、34b之间,在周向被弹性地压扁。而且,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凸部24和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凸部28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1的凸部33的各周向侧面彼此抵接。由于这些抵接的动量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0和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的一部分的弹性变形而削弱,因此,抑制伴随抵接而产生异常噪声。在该状态下,输出轴12a的旋转扭矩的大部分从驱动侧凹凸部22与中间凹凸部31的卡合部传递至中间传递部件19,传递至中间传递部件19的扭矩的大部分从中间凹凸部31与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卡合部传递至蜗杆8(其余的扭矩与上述的扭矩小的情况同样,从输出轴12a传递至蜗杆8)。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使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a的旋转方向相反时,由于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凸部24和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凸部28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1的凸部33的各周向侧面彼此的抵接的动量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0和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的弹性变形而削弱,因此,抑制伴随抵接而产生异常噪声。
如上所述,在本例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在输出轴12a与蜗杆8之间的扭矩传递是经由扭矩传递用联轴器16进行的,能够根据传递的扭矩的大小将扭矩的传递特性分为2个阶段。换言之,在本例的情况下,扭矩传递用联轴器16的扭曲刚性具有2阶段特性,在传递的扭矩小的情况下小,在传递的扭矩大的情况下大。因此,能够使方向盘1的操作感良好。
即,一般而言,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在由于路面坎坷等,从车轮侧向固定有蜗轮4的部分施加振动扭矩的情况下,检测该扭矩,利用电动马达7来产生抵消该扭矩的方向的扭矩。由此,抵消振动扭矩(欲通过转向轴2传递至方向盘1的扭矩)。
此处,与蜗轮4啮合的蜗杆8具有由于施加在蜗轮4的振动扭矩的反作用力而旋转的倾向,但在对于使蜗杆8与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a相对旋转的阻力(扭矩传递用联轴器16的扭曲刚性)大的情况下,蜗杆8的旋转阻力增大。
另一方面,由于施加在上述这样的蜗轮4的振动扭矩比较小,蜗杆8的旋转阻力大时,有可能产生损害方向盘1的操作感的问题。
与之相对,在本例的情况下,扭矩传递用联轴器16的扭曲刚性具有2阶段特性,在传递的扭矩小的情况下小,在传递的扭矩大的情况下大。因此,能够防止产生上述这样的问题,能够使方向盘1的操作感良好。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例如通过使驱动侧凹凸部22与中间凹凸部31的卡合部的周向间隙与被驱动侧凹凸部26和中间凹凸部31与之间的周向间隙互不相同,或者使驱动侧弹性部件20的弹性与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的弹性互不相同,或者在驱动侧凹凸部22与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0的弹性狭缝39a的卡合部以及被驱动侧凹凸部26与驱动侧弹性部件21的弹性狭缝39b的卡合部分别设置有周向间隙,或者进一步使这些周向间隙互不相同,从而能够使输出轴12a与蜗杆8之间的扭矩的传递特性(扭矩传递用联轴器16的扭曲刚性)多于2阶段。这些周向间隙的大小的关系能够根据目的来适当调整。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驱动侧凹凸部22与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0的卡合部以及驱动侧凹凸部22与中间凹凸部31的卡合部分别存在径向间隙β、γ、ε。与此同时,结合体45的轴向一侧面为倾斜侧面部35a、43a,越朝向径向外侧越向朝向轴向内侧的方向倾斜。因此,能够合理地容许驱动侧传递部件17与结合体45的中心轴彼此的倾斜。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被驱动侧凹凸部26与驱动侧弹性部件21的卡合部以及被驱动侧凹凸部26与中间凹凸部31的卡合部分别存在径向间隙β、γ、ε。与此同时,结合体45的轴向另一侧面为倾斜侧面部35a、43b,越朝向径向外侧越向朝向轴向内侧的方向倾斜。因此,能够合理地容许被驱动侧传递部件18与结合体45的中心轴彼此的倾斜。
所以,在本例的情况下,即使产生错位(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a的轴偏离、偏心以及蜗杆轴6a的轴偏离、倾斜、偏心),结合体45的中心轴相对于驱动侧传递部件17和被驱动侧传递部件18的中心轴合理地倾斜,能够进行平滑的扭矩传递。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例的情况下,利用构成驱动侧弹性部件20的侧面覆盖部37a来覆盖构成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主体部30的轴向一侧面,并且使侧面覆盖部37a的轴向一侧面(外侧面)与各轴向阳侧卡合部34a、34a的末端面相比位于轴向一侧(外侧)。另外,利用构成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的侧面覆盖部37b来覆盖构成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主体部30的轴向另一侧面,并且使侧面覆盖部37b的轴向另一侧面(外侧面)与各轴向阳侧卡合部34b、34b的末端面相比位于轴向另一侧(外侧)。
因此,在驱动侧传递部件17与被驱动侧传递部件18之间产生偏心、倾斜等情况下,驱动侧凸缘部25的轴向另一侧面即定位用侧面46a与所述侧面覆盖部37a的轴向一侧面(外侧面)抵接,从而防止与主体部30的轴向一侧面、轴向阳侧卡合部34a的末端面抵接。另外,被驱动侧凸缘部29的轴向一侧面即定位用侧面46b与侧面覆盖部37b的轴向另一侧面(外侧面)抵接,从而防止与主体部30的轴向另一侧面、轴向阳侧卡合部34b的末端面抵接。
在该情况下,假设即使侧面覆盖部37a(37b)被弹性地压扁,定位用侧面46a(46b)与轴向阳侧卡合部34a(34b)的末端面抵接的情况下,由于这些抵接的动量被侧面覆盖部37a(37b)的弹性变形而削弱为,抑制伴随抵接而产生异常噪声。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例的情况下,利用驱动侧弹性部件20的周面覆盖部38a(所述各周面覆盖片40a、40a),覆盖中间传递部件19的内周面(构成中间凹凸部31的凸部33、33的径向内侧面)的轴向一端部(与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凹部23、23的底面在径向对置的部分)。并且,使周面覆盖部38a(各周面覆盖片40a、40a)的径向内侧面与各径向阳侧卡合部36a、36a的径向内侧面相比位于径向内侧。另外,利用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的周面覆盖部38b(各周面覆盖片40b、40b),覆盖中间传递部件19的内周面(构成中间凹凸部31的凸部33、33的径向内侧面)的轴向另一端部(与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凹部27、27的底面在径向对置的部分)。并且,使周面覆盖部38b(各周面覆盖片40b、40b)的径向内侧面与各径向阳侧卡合部36b、36b的径向内侧面相比位于径向内侧。另外,使存在于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径向外端面与弹性狭缝39a的底面之间的径向间隙β、与存在于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底面和周面覆盖部38a的内周面(周面覆盖片40a的径向内侧面)之间的径向间隙ε互相大致相等(β≈ε)。并且,存在于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径向外端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1凹部32的底面之间的径向间隙γ大于径向间隙β、ε(γ>β、γ>ε)。另外,使存在于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径向外端面与弹性狭缝39b的底面之间的径向间隙β、与存在于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底面和周面覆盖部38b的内周面(周面覆盖片40b的径向内侧面)之间的径向间隙ε互相大致相等(β≈ε)。并且,存在于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凸部27的径向外端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1凹部32的底面之间的径向间隙γ大于径向间隙β、ε(γ>β、γ>ε)。
因此,在驱动侧传递部件17与被驱动侧传递部件18之间产生偏心、倾斜等情况下,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底面与周面覆盖部38a的径向内侧面抵接,并且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径向外端面与弹性狭缝39a的底面抵接。因此,能够防止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凹部23的底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1的凸部33的径向内侧面、径向阳侧卡合部36a的径向内侧面抵接,或者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径向外端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1的凹部32的底面抵接。另外,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底面与周面覆盖部38b的径向内侧面抵接,并且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径向外端面与弹性狭缝39b的底面抵接。因此,能够防止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凹部27的底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1的凸部33的径向内侧面、径向阳侧卡合部36b的径向内侧面抵接,或者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径向外端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1的凹部32的底面抵接。
在该情况下,即使周面覆盖部38a(38b)和弹性狭缝39a(39b)的底面部被弹性地压扁,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凹部23(27)的底面与径向阳侧卡合部36a(36b)的径向内侧面抵接,或者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凸部24(28)的径向外端面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1的凹部32的底面抵接的情况下,这些抵接的动量也会被周面覆盖部38a(38b)和弹性狭缝39a(39b)的底面部的弹性变形而削弱。因此,抑制伴随抵接而产生异常噪声。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例的情况下,在驱动侧弹性部件20的侧面覆盖部37a的轴向一侧面中的各弹性狭缝39a、39a的开口周缘部,分别设置有与周围的部分相比在轴向凹下的引导凹部44a。另外,在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的侧面覆盖部37a的轴向另一侧面中的弹性狭缝39b、39b的开口周缘部,分别设置有与周围的部分相比在轴向凹下的引导凹部44b。因此,在进行组装时,可以容易进行将引导凹部44a作为引导部,在弹性狭缝39a的内侧插入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的凸部24的作业。
另外,同样,可以容易进行将各引导凹部44b作为引导部,在弹性狭缝39b的内侧插入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凸部28的作业。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凸部24(28)在周向的宽度尺寸WA(WB)例如如图15(b)所示,在轴向越朝向中间传递部件19的中央侧(该图的左侧、末端侧)能够越小。如果采用这样的构成,由于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2(被驱动侧凹凸部26)的凸部24(28)与构成中间凹凸部31的凸部33的周向侧面彼此的接触部小,因此在产生错位时,能够抑制在这些接触部产生旋转阻力。进一步,在产生错位时,能够有效防止驱动侧凹凸部22(被驱动侧凹凸部26)与中间凹凸部31部分接触。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作为构成扭矩传递用联轴器的弹性部件,也可以采用整体被一体形成的1个部件(例如,将驱动侧弹性部件20与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在中间传递部件19的轴向中央部一体连结而形成)。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驱动侧传递部件在内周面具有驱动侧凹凸部,被驱动侧传递部件在内周面具有被驱动侧凹凸部,中间传递部件在外周面具有中间凹凸部,且弹性部件具有:覆盖中间传递部件的轴向侧面的侧面覆盖部;覆盖中间传递部件的外周面的周面覆盖部。
[实施方式的第2例]
通过图20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
本例的扭矩传递用联轴器如图20所示,在中间传递部件19a的内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置有环状(在圆周方向具有均等的切除)的止动用突起70。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例中,在扭矩传递用联轴器的组装状态下,驱动侧传递部件17a的与凸缘部25侧相反侧的端面以及被驱动侧传递部件18a的凸缘部29的相反侧的端面的间隔,大于驱动侧弹性部件20的周面覆盖片40a的端面与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的周面覆盖片40b的端面的间隔。与之相对,在本例中,使这两个间隔为相同的大小。而且,使止动用突起70的宽度成为与所述两个间隔相同的尺寸,使该止动用突起70在组装状态下进入到两个间隔之间。利用该构成,中间传递部件19a在轴向的移动被限制。其结果是,中间传递部件19a的凸部33与驱动侧传递部件17a的凹部23的轴向接触长度、以及中间传递部件19a的凸部33与被驱动侧传递部件18a的凹部27的轴向接触长度为大致相同的长度。另外,中间传递部件19a的凹部32与驱动侧传递部件17a的凸部24的轴向接触长度、以及中间传递部件19a的凹部32与被驱动侧传递部件18a的凸部28的轴向接触长度为大致相同的长度。在中间传递部件19a没有止动用突起70的情况下,中间传递部件19a能够在轴向移动驱动侧弹性部件20和被驱动侧弹性部件21与驱动侧凸缘部25和被驱动侧凸缘部29之间的间隙那么多。其结果是,一个轴向接触长度比另一个轴向接触长度短,利用该短的接触长度来限制传递扭矩。与之相对,在本例的情况下,由于两个轴向接触长度几乎不会变化,因此,不会产生轴向接触长度的下降所导致的能传递的扭矩下降的问题。进而在本例的情况下,由于不需要设置凸缘部25、29,因此,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轻量化。
以上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具体说明了本发明,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修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不言自明的。
本申请基于2016年8月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55992和2017年7月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130028,其内容作为参照并入本文。

Claims (11)

1.一种扭矩传递用联轴器,包括:
驱动侧传递部件,其在径向一侧的周面具有将凹部与凸部在周向交替配置而成的驱动侧凹凸部,并设置在驱动轴的端部;
被驱动侧传递部件,其在径向一侧的周面具有将凹部与凸部在周向交替配置而成的被驱动侧凹凸部,并设置在被驱动轴的端部;
中间传递部件,在径向另一侧的周面具有将凹部与凸部在周向交替配置而成的中间凹凸部;以及
弹性材料制的弹性部件,组装在所述中间传递部件,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覆盖所述中间传递部件的轴向侧面的侧面覆盖部;覆盖所述中间传递部件的径向另一侧的周面的周面覆盖部,
所述驱动侧凹凸部与所述弹性部件卡合,并且以存在周向间隙的状态与所述中间凹凸部的轴向一端部卡合,
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与所述弹性部件卡合,并且以存在周向间隙的状态与所述中间凹凸部的轴向另一端部卡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传递用联轴器,
所述驱动侧凹凸部以存在比存在于所述驱动侧凹凸部与所述弹性部件的卡合部的周向间隙大的周向间隙的状态与所述中间凹凸部的所述轴方向一端部卡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矩传递用联轴器,
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以存在比存在于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与所述弹性部件的卡合部的周向间隙大的周向间隙的状态与所述中间凹凸部的所述轴方向另一端部卡合。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扭矩传递用联轴器,
在所述驱动侧传递部件和所述被驱动侧传递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个部件设置有定位用侧面,所述定位用侧面与所述中间传递部件和所述弹性部件的结合体的轴向侧面抵接或者相邻对置。
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扭矩传递用联轴器,
在所述中间传递部件与所述弹性部件的结合体的轴向侧面设置有倾斜侧面部,该倾斜侧面部越朝向径向外侧越向朝向轴向内侧的方向倾斜。
6.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扭矩传递用联轴器,
在所述弹性部件的轴向侧面中的、与构成所述驱动侧凹凸部的凸部卡合的部分的轴向一端开口周缘部以及与构成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的凸部卡合的部分的轴向另一端开口周缘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周缘部,设置有与周围的部分相比在轴向凹下的引导凹部。
7.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扭矩传递用联轴器,
所述弹性部件包括以轴向的中央部为界被分割的1对分割部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扭矩传递用联轴器,
以互相连续的状态设置有从所述中间传递部件的轴向侧面向轴向突出的轴向阳侧卡合部,以及从所述中间传递部件的径向另一侧的周面向径向突出的径向阳侧卡合部,
在所述分割部件,以互相连续的状态设置有与所述轴向阳侧卡合部卡合的轴向阴侧卡合部以及与所述径向阳侧卡合部卡合的径向阴侧卡合部。
9.如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扭矩传递用联轴器,
构成所述驱动侧凹凸部和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宽度尺寸,在轴向越朝向所述中间传递部件的中央侧越小。
10.一种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包括:
壳体;
旋转轴,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自如;
蜗轮,相对于所述旋转轴,以与该旋转轴同轴的方式被支承,并与该旋转轴一起旋转;
蜗杆,具有蜗杆轴,在该蜗杆轴的轴向中间部设置有蜗杆齿,在使该蜗杆齿与所述蜗轮啮合的状态下,利用轴承将所述蜗杆轴的轴向两端部分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自如;以及
电动马达,用于旋转驱动所述蜗杆,
作为驱动轴的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与作为被驱动轴的所述蜗杆轴利用扭矩传递用联轴器以能传递扭矩的方式连接,
在所述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中,
所述扭矩传递用联轴器是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扭矩传递用联轴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在所述蜗杆轴的末端部和所述壳体之间还包括预压赋予机构,该预压赋予机构将所述蜗杆向所述蜗轮弹性地按压。
CN201780049064.2A 2016-08-08 2017-08-07 扭矩传递用联轴器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Active CN1095638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55992 2016-08-08
JP2016-155992 2016-08-08
JP2017-130028 2017-07-03
JP2017130028 2017-07-03
PCT/JP2017/028636 WO2018030358A1 (ja) 2016-08-08 2017-08-07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63885A true CN109563885A (zh) 2019-04-02
CN109563885B CN109563885B (zh) 2021-07-02

Family

ID=61162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9064.2A Active CN109563885B (zh) 2016-08-08 2017-08-07 扭矩传递用联轴器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15656B2 (zh)
EP (1) EP3499070B1 (zh)
JP (1) JP6652194B2 (zh)
CN (1) CN109563885B (zh)
WO (1) WO201803035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23050A (zh) * 2019-12-05 2021-06-08 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用于驻车锁促动器的驱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53543B1 (ko) * 2016-05-19 2018-04-30 주식회사 만도 자동차의 감속기
WO2018070485A1 (ja) * 2016-10-13 2018-04-1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8181437A1 (ja) * 2017-03-30 2018-10-0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およ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401571B1 (de) * 2017-05-11 2021-07-07 SFS Intec Holding AG Kugelgewindetrieb
WO2019176871A1 (ja) * 2018-03-12 2019-09-1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およ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140189B2 (ja) * 2018-07-12 2022-09-2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カップリング、トルク伝達装置、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2392937B (zh) * 2019-08-19 2022-03-15 苏州科瓴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扭矩传递机构、电起动装置、引擎和园林工具
DE102020212788A1 (de) * 2020-10-09 2022-04-14 Thyssenkrupp Ag Wellenkupplung mit Notkupplungseigenschaft sowie Lenkgetriebe und Hilfskraftlenkung mit einer solchen Wellenkupplung
KR20220155515A (ko) * 2021-05-14 2022-11-2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전동식 조향장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24780A (ja) * 2003-04-25 2004-11-18 Toyota Motor Corp 軸継手
CN102398628A (zh) * 2010-09-09 2012-04-04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CN104334902A (zh) * 2012-11-06 2015-02-0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扭矩传递用接头以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WO2016047643A1 (ja) * 2014-09-26 2016-03-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6047188A1 (ja) * 2014-09-26 2016-03-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28083A (en) * 1997-10-09 1999-07-27 Ntn Corporation One-way over-running flex coupling
US6648763B2 (en) * 2000-09-14 2003-11-18 The Falk Corporation Reduction of axial thrust reaction in toothed shear-type flexible couplings
JP4381024B2 (ja) 2003-04-10 2009-12-0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アシスト装置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256849B2 (ja) * 2004-05-31 2009-04-22 ゲイツ・ユニッタ・アジア株式会社 カップリング
JP4413107B2 (ja) * 2004-08-30 2010-02-10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JP4779356B2 (ja) * 2004-12-24 2011-09-28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JP4779358B2 (ja) * 2004-12-24 2011-09-28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JP2010124621A (ja) * 2008-11-20 2010-06-03 Mitsuba Corp 減速機構付モータ
EP2406513B1 (de) * 2009-03-13 2014-05-07 Neumayer Tekfor Holding GmbH Schwingungsdämpfer für einen antriebsstrang
JP5428852B2 (ja) * 2009-12-25 2014-02-26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軸連結機構
JP5263281B2 (ja) 2010-12-20 2013-08-1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798946B2 (ja) * 2012-02-24 2015-10-21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軸連結器
JP5915355B2 (ja) * 2012-04-23 2016-05-11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軸連結機構
JP6230890B2 (ja) * 2012-12-13 2017-11-15 ニッタ株式会社 シャフト用構造体、雄型部材、及び、雌型部材
JP5923656B2 (ja) * 2013-02-22 2016-05-24 鍋屋バ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カップリング
CN107429752B (zh) * 2015-04-28 2020-08-0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蜗轮蜗杆减速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24780A (ja) * 2003-04-25 2004-11-18 Toyota Motor Corp 軸継手
CN102398628A (zh) * 2010-09-09 2012-04-04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CN104334902A (zh) * 2012-11-06 2015-02-0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扭矩传递用接头以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WO2016047643A1 (ja) * 2014-09-26 2016-03-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6047188A1 (ja) * 2014-09-26 2016-03-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23050A (zh) * 2019-12-05 2021-06-08 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用于驻车锁促动器的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63885B (zh) 2021-07-02
EP3499070B1 (en) 2020-02-19
EP3499070A4 (en) 2019-09-11
JP6652194B2 (ja) 2020-02-19
WO2018030358A1 (ja) 2018-02-15
US11015656B2 (en) 2021-05-25
EP3499070A1 (en) 2019-06-19
JPWO2018030358A1 (ja) 2019-06-13
US20190211884A1 (en) 2019-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63885A (zh) 扭矩传递用联轴器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CN109790873A (zh)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US5875681A (en) Motorized reduction gear unit, in particular for driving a screen wiper in a motor vehicle
CN107076215B (zh)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CN107407337A (zh)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蜗轮蜗杆减速器
KR20200138230A (ko) 비틀림 진동 댐퍼, 클러치 디스크, 및 클러치
EP1638724A2 (en) Double flank delash gear mechanism
US20150345607A1 (en) Circular wave drive
EP3660346B1 (en) Torque transmission join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3756105B2 (ja) 等速ジョイント
WO2020013280A1 (ja) カップリング、トルク伝達装置、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0494665B (zh) 转矩传递用接头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JP6927411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およ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904475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およ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TWI761565B (zh) 減速或增速裝置
JP6947287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およ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H1182690A (ja) クラッチ内蔵プーリー
KR20200024526A (ko) 벨트 설치 구조
JP2019052675A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H08184359A (ja) トラクションドライブ変速機
JP2005053286A (ja) ステアリング用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
JP2008260497A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L181357B3 (pl) Trochoidalna jednomimośrodowa przekładnia kulkow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