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25149A - 冷凝器 - Google Patents

冷凝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25149A
CN109425149A CN201810987757.2A CN201810987757A CN109425149A CN 109425149 A CN109425149 A CN 109425149A CN 201810987757 A CN201810987757 A CN 201810987757A CN 109425149 A CN109425149 A CN 1094251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efrigerant
condenser
cooling water
connec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8775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25149B (zh
Inventor
李相容
张峻
张峻一
金成勋
申贤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on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anon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7010872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228167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07062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53343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0734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53331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on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Hanon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251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251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251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251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F25B40/02Subcoo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3Condensers made by assembling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4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7Water-cooled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3Sepa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冷凝器,更具体地,涉及如下的冷凝器:在水冷式冷凝器中,将板材层叠而形成将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区域和将制冷剂过冷却的过冷却区域,在冷凝区域与过冷却区域之间配置与气液分离器结合的连接板,使制冷剂及冷却水能够在冷凝区域与过冷却区域之间流动,从而将结构及组装简单化。

Description

冷凝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凝器,更具体地,涉及如下的冷凝器:在水冷式冷凝器中,将板材层叠而形成将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区域和将制冷剂过冷却的过冷却区域,在冷凝区域与过冷却区域之间配置与气液分离器结合的连接板,使制冷剂及冷却水能够在冷凝区域与过冷却区域之间流动,从而将结构及组装简单化。
背景技术
在一般情况下,在车辆用空调的制冷循环中,通过液体状态的热交换介质从周边吸收汽化热程度的热量而汽化的蒸发器来实现实际的冷却作用。
从上述蒸发器流入到压缩机的气体状态的热交换介质在压缩机中压缩成高温及高压,在上述压缩的气体状态的热交换介质通过冷凝器而液化的过程中向周边放出液化热,上述液化的热交换介质重新通过膨胀阀,从而成为低温及低压的泡沫蒸汽状态之后重新流入到蒸发器而被汽化,由此实现循环。
即,冷凝器中流入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而通过热交换来放出液化热的同时冷凝成液体状态之后排出,冷凝器可形成为使用空气作为冷却上述制冷剂的热交换介质而空冷式冷凝器和使用液体的水冷式冷凝器。
图1是表示以往的水冷式冷凝器10的图,可利用层叠了多个板材20的盘形热交换器。
以往的水冷式冷凝器10通过层叠多个板材20而形成供第1热交换介质及第2热交换介质分别流动的第1流动部21及第2流动部22,并包括:第1流入管31及第1排出管32,它们供第1热交换介质流入/排出;第2流入管41及第2排出管42,它们供第2热交换介质流入/排出;气液分离器50,其将上述第1热交换介质分离成气相热交换介质和液态热交换介质;第1连接管51,其将上述第1流动部21的冷凝区域和上述气液分离器50连接;及第2连接管52,其将上述气液分离器和上述第1流动部21的过冷区域连接。
在上述水冷式冷凝器10中,通过上述第1流入管31而流入的第1热交换介质在上述第1流动部21的冷凝区域中流动,通过上述第1连接管51而移动到上述气液分离器50,又通过上述第2连接管52而在上述第1流动部21的过冷区域中流动之后,通过上述第1排出管32而排出。
此时,上述第2热交换介质通过上述第2流入管41而流入,并流动到与上述第1流动部21交替地形成的第2流动部22,从而将上述第1热交换介质冷却。
此时,水冷式冷凝器10需要具备为了使制冷剂流入到气液分离器而进行气液分离而形成的第1连接管51和将气液分离的制冷剂排出第2连接管52等,由此存在结构复杂,冷凝器的组装效率下降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2012-0061534号
发明内容
技术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述的问题点而研发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冷凝器:在水冷式冷凝器中,将板材层叠而形成将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区域和将制冷剂过冷却的过冷却区域,在冷凝区域与过冷却区域之间配置与气液分离器结合的连接板,使制冷剂及冷却水能够在冷凝区域与过冷却区域之间流动,从而将结构及组装简单化。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特征在于,包括:冷凝区域,在该冷凝区域中利用冷却水而进行制冷剂的冷凝;过冷却区域,在该过冷却区域中对利用冷却水而冷凝的制冷剂进行过冷却;连接板,其在长度方向上配置于上述冷凝区域与过冷却区域之间,且使上述冷凝区域与过冷却区域彼此连通;及气液分离器,其与上述连接板连通而设于宽度方向的一侧,在上述冷凝区域流入冷却水而进行气液分离,并将被气液分离的制冷剂排出到上述过冷却区域。
另外,上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冷凝区域中,沿着长度方向交替地层叠多个第1板材及第2板材而交替地形成供冷却水流动的冷却水流动部及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动部,在上述过冷却区域中,沿着长度方向交替地层叠多个第1板材及第2板材而交替地形成供冷却水流动的冷却水流动部及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动部。
另外,上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上述连接板包括第1连接板,上述第1连接板包括:连接板主体,其以能够结合到上述第1板材或第2板材的方式形成于上述冷凝区域与过冷却区域之间;冷却水连接通道,其在上述连接板主体以中空结构来形成,以使上述冷凝区域和过冷却区域的冷却水流动部彼此连通;制冷剂流动通道,其包括制冷剂流入通道及制冷剂排出通道,其中上述制冷剂流入通道形成于上述连接板主体的内部而将上述冷凝区域的制冷剂流动部和上述气液分离器连通,上述制冷剂排出通道将上述气液分离器和上述过冷却区域的制冷剂流动部连通。
另外,上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上述冷凝区域包括在长度方向上被划分的第1冷凝区域及第2冷凝区域,各个上述第1冷凝区域及第2冷凝区域彼此连接,上述第1冷凝区域中的流体的行进方向与上述第2冷凝区域中的流体的行进方向相反。
另外,上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上述连接板包括第2连接板,该第2连接板形成为内部中空而能够将上述冷凝区域及过冷却区域的侧表面固定,并包括管,该管将上述冷凝区域、气液分离器及过冷却区域连接来供冷却水及制冷剂流动。
另外,上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板材和第2板材包括:制冷剂流出流入孔和制冷剂流动孔,它们形成为中空结构,以使得沿着层叠方向交替地形成的制冷剂流动部之间连通而供制冷剂流动;及冷却水流出流入孔和冷却水流动孔,它们形成为中空结构,以使得沿着层叠方向交替地形成的冷却水流动部之间连通而供冷却水流动。
另外,上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上述制冷剂流出流入孔的周围形成有向上述冷却水流动部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上述制冷剂流动孔的周围形成有向上述冷却水流动部侧突出的第2突出部,上述冷却水流出流入孔的周围形成有向上述制冷剂流动部侧突出的第3突出部,上述冷却水流动孔的周围形成有向上述制冷剂流动部侧突出的第4突出部。
另外,上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上述气液分离器包括:制冷剂流入部,在该制冷剂流入部中流入通过了上述冷凝区域的制冷剂;及制冷剂排出部,其将被气液分离的制冷剂排出到上述过冷却区域。
另外,上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上述冷凝区域还包括第1隔板,该第1隔板形成于长度方向的中间而将上述冷凝区域划分为上述第1冷凝区域和第2冷凝区域,并且第1连接件形成于高度方向的一侧,上述第1连接件将上述第1冷凝区域和第2冷凝区域各自的制冷剂流动部连接。
另外,上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上述冷凝区域还包括第2隔板,该第2隔板对上述第1冷凝区域或上述第2冷凝区域进行划分。
另外,上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冷凝区域的长度比上述第2冷凝区域的长度长。
另外,上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上述气液分离器包括:制冷剂流入部,在该制冷剂流入部中流入通过了上述第2冷凝区域的制冷剂;及制冷剂排出部,其将被气液分离的制冷剂排出到上述过冷却区域。
另外,上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冷凝区域中排出制冷剂的部分与上述制冷剂流入部的入口形成为彼此相同的高度。
另外,上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上述第2连接板包括:连接板主体,其内部为中空的形状,以能够与上述第1板材或第2板材结合的方式形成在上述冷凝区域与过冷却区域之间;冷却水连接管,其设于上述连接板主体而与上述冷却水流动部连接;及制冷剂连接管,其设于上述连接板主体而将上述制冷剂流动部和气液分离器连接。
另外,上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上述制冷剂连接管包括:制冷剂流动管,其与上述制冷剂流动部连接;及连接管,其能够结合到上述制冷剂流动管的侧表面,且能够与上述气液分离器结合。
另外,上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上述第2连接板以可结合的方式分别形成有上述连接板主体、冷却水连接管、制冷剂流动管及连接管。
另外,上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上述制冷剂流动管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上向内侧封闭的形状,上述制冷剂流动管的侧表面包括贯穿形成的制冷剂流动管孔,以便与上述连接管结合。
另外,上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连接板还包括:第1气液分离器结合部,其形成为以在宽度方向的一侧包围上述气液分离器的一部分的方式开放的形状,并配置为与上述气液分离器结合;及第1辅助固定部,其形成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并能够与上述第1板材或第2板材的侧表面结合。
另外,上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上述第2连接板还包括:第2气液分离器结合部,其形成为以在宽度方向的一侧包围上述气液分离器的一部分的方式开放的形状,并配置为与上述气液分离器结合;及第2辅助固定部,其形成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并能够与上述第1板材或第2板材的侧表面结合。
另外,上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上述冷凝器还包括支架部,该支架部将所选择的上述冷凝区域和过冷却区域固定。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冷凝器将板材层叠而形成将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区域和将制冷剂过冷却的过冷却区域,在冷凝区域与过冷却区域之间配置与气液分离器结合的连接板,使制冷剂及冷却水能够在冷凝区域与过冷却区域之间流动,从而具有将结构及组装简单化的优点。
另外,本发明的冷凝器可由连接板来代替以形成冷凝区域和过冷却区域的方式层叠的第1板材及第2板材的端板。
另外,在本发明的冷凝器中,能够通过气液分离器来去除流入及排出制冷剂的管,因此,结构简单,能够防止管因外部的冲击而被损坏,由此具有能够防止制冷剂的泄漏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以往的冷凝器的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冷凝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冷凝器中层叠第1板材的情况的图。
图5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冷凝器中层叠第2板材的情况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冷凝器的连接板及气液分离器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冷凝器的另一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冷凝器的一部分切开的状态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冷凝器的截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冷凝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冷凝器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冷凝器的连接板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0:冷凝器;110:第1板材;120:第2板材;130:冷却水流动部;140:制冷剂流动部;151:制冷剂流出流入孔;152:制冷剂流动孔;153:冷却水流出流入孔;154:冷却水流动孔;161:第1突出部;162:第2突出部;163:第3突出部;164:第4突出部;200:冷凝区域;210:第1冷凝区域;220:第2冷凝区域;230:隔板;231:第1连接件;300:过冷却区域;400:连接板;400a:第1连接板;410a:连接板主体;420a:冷却水连接通道;430a:制冷剂流动通道;431a:制冷剂流入通道;432a:制冷剂排出通道;440a:第1气液分离器结合部;450a:第1辅助固定部;400b:第2连接板;410b:连接板主体;420b:冷却水连接管;430b:制冷剂连接管;431b:制冷剂流动管;432b:连接管;440b:第2气液分离器结合部;450b:第2辅助固定部;500:气液分离器;600:支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上述的本发明的冷凝器进行详细说明。
<第1实施例>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冷凝器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2至图3,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冷凝器1000大体包括:进行制冷剂的冷凝的冷凝区域200;进行制冷剂的过冷却的过冷却区域300;以使冷凝区域200与过冷却区域300之间连通的方式连接的连接板400;及位于连接板的气液分离器500。
在冷凝区域200中,沿着长度方向交替地层叠多个第1板材110及第2板材120,由此,能够在第1板材110与第2板材120之间的空间交替地形成供冷却水流动的冷却水流动部130及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动部140,制冷剂优先流入而实现制冷剂的冷凝。
在过冷却区域300中,沿着长度方向交替地层叠多个第1板材110及第2板材120,由此,能够在第1板材110与第2板材120之间的空间交替地形成供冷却水流动的冷却水流动部及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动部140,冷却水优先流入而实现制冷剂的过冷却。
连接板400在长度方向上配置在上述冷凝区域200与过冷却区域300之间,将冷凝区域200和过冷却区域300彼此连通,从而能够使冷凝区域200与过冷却区域300的冷却水及制冷剂彼此连通而流动。
气液分离器500包括:制冷剂流入部,其与连接板400连通而配置在宽度方向的一侧而供在冷凝区域200流动而冷凝的制冷剂流入;制冷剂排出部,其将被气液分离的制冷剂排出到过冷却区域300。
即,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冷凝器1000中,制冷剂优先流入冷凝区域200而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制冷剂的冷凝,冷凝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500中被气液分离之后向过冷却区域300流动,由此与优先流入过冷却区域300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制冷剂的过冷却。
冷却水与制冷剂相反地,优先流入过冷却区域300而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通过连接板400而在冷凝区域中流动之后排出到外部。
通过将冷却水优选供给到过冷却区域300而使其流动,由此具有提高车辆的空调装置的效率的优点。
另外,连接板400配置在层叠第1板材110和第2板材120而形成的冷凝区域200与过冷却区域300之间并与第1板材110或第2板材120结合,从而无需另外具备层叠第1板材110及第2板材120的端板(end plate),因此具有减轻重量的优点。
对上述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冷凝器1000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冷凝器中层叠第1板材的情况的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冷凝器中层叠第2板材的情况的图。
参照图4、图5,第1板材110和第2板材120形成有制冷剂流出流入孔151和制冷剂流动孔152,制冷剂流出流入孔151和制冷剂流动孔152形成为中空的结构,以使得沿着层叠方向交替地形成的制冷剂流动部140之间连通而供制冷剂流动,并且,第1板材110和第2板材120包括冷却水流出流入孔153和冷却水流动孔154,冷却水流出流入孔153和冷却水流动孔154形成为中空的结构,以使得沿着层叠方向交替地形成的冷却水流动部130连通而供冷却水流动。
此时,制冷剂流出流入孔151、制冷剂流动孔152、冷却水流出流入孔153及冷却水流动孔154优选为在第1板材110及第2板材120内与各个角部相邻而形成。
制冷剂流出流入孔151形成为中空的结构,以使得沿着层叠方向交替地形成的制冷剂流动部140之间连通而供制冷剂流动,并在其周围形成有向冷却水流动部130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161。
制冷剂流动孔152形成为中空的结构,以使得沿着层叠方向交替地形成的制冷剂流动部140之间连通而供制冷剂流动,并在其周围形成有向冷却水流动部130侧突出的第2突出部162。
冷却水流出流入孔153形成为中空的结构,以使得沿着层叠方向交替地形成的冷却水流动部130之间连通而供冷却水流动,并在其周围形成有向制冷剂流动部140侧突出的第3突出部163。
冷却水流动孔154形成为中空的结构,以使得沿着层叠方向交替地形成的冷却水流动部130之间使冷却水流动,并在其周围形成有向制冷剂流动部140侧突出的第4突出部164。
此时,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冷凝器1000可形成有向位于长度方向的最外侧面的制冷剂流出流入孔151流入制冷剂的制冷剂流入口及排出制冷剂的制冷剂排出口。
同时,可形成有向位于长度方向的最外侧面的冷却水流出流入孔153流入冷却水的冷却水流入口及排出冷却水的冷却水排出口。
当然,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冷凝器1000优选形成有制冷剂流入口及制冷剂流出口,以使制冷剂优先流入冷凝区域200并通过过冷却区域300之后排出,并优选形成有冷却水流入口及冷却水排出口,以使冷却水优先流入过冷却区域300而通过冷凝区域200之后排出。
参照图3及图6,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冷凝器1000的连接板400包括第1连接板400a,第1连接板400a包括连接板主体410a、冷却水连接通道420a、制冷剂流动通道430a而构成。
连接板主体410a配置于冷凝区域200与过冷却区域300之间,且形成为能够与层叠在冷凝区域200及过冷却区域300的第1板材110或第2板材120结合,通过与第1板材110及第2板材120结合而将冷凝区域200与过冷却区域300之间区别开,只要是容易结合的形状,则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实施例。
冷却水连接通道420a形成于连接板主体410a,并以中空的结构来形成,以使冷凝区域200和过冷却区域300的冷却水流动部130彼此连通。
更具体地,冷却水连接通道420a形成于连接板主体410a,并以中空的形状来形成,以使冷凝区域200和过冷却区域300的冷却水流动孔154彼此连通。
冷却水连接通道420a需要以能够与冷却水流动孔154结合的方式形成,并以中空的结构来形成,从而能够使冷凝区域200和过冷却区域300的冷却水流动。
此时,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冷凝器1000可形成为,将冷却水优先供给到过冷却区域300,因此流入过冷却区域300的冷却水通过连接板400的冷却水连接通道420a而流动到冷凝区域之后可排出。
制冷剂流动通道430a以使冷凝区域200的制冷剂流动部140和气液分离器500及过冷却区域300的制冷剂流动部140彼此连通的方式形成,大体包括制冷剂流入通道431a和制冷剂排出通道432a。
制冷剂流入通道431a形成于连接板主体410a的内部,以将冷凝区域200的制冷剂流动部140和气液分离器500的制冷剂流入部连通的方式形成,制冷剂流入通道431a在长度方向上与冷凝区域200的制冷剂流动部140连通,气液分离器500设于连接板40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因此在连接板主体410a内折弯而能够与气液分离器500的制冷剂流入部连通。
更具体地,制冷剂流入通道431a形成于连接板主体410a的内部,以将冷凝区域200的制冷剂流动孔152与气液分离器500的制冷剂流入部连通的方式形成,制冷剂流入通道431a在长度方向上与冷凝区域200的制冷剂流动孔152连通,气液分离器500设于第1连接板400a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因此在第1连接板主体410a内折弯而能够与气液分离器500的制冷剂流入部连通。
制冷剂排出通道432a形成在连接板主体410a的内部,以将气液分离器500的制冷剂排出部与过冷却区域300的制冷剂流动部140连通的方式形成,制冷剂排出通道432a能够以与形成于第1连接板400a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气液分离器500的制冷剂排出部和在长度方向上形成的过冷却区域300的制冷剂流动部140连通的方式,在连接板主体410a内折弯并连通而形成。
更具体地,制冷剂排出通道432a形成于连接板主体410a的内部,以将气液分离器500的制冷剂排出部和过冷却区域300的制冷剂流动孔154连通的方式形成,制冷剂排出通道432a能够以与形成于第1连接板400a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气液分离器500的制冷剂排出部和在长度方向上形成的过冷却区域300的制冷剂流动孔152连通的方式,在连接板主体410a内折弯并连通而形成。
如上述,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冷凝器1000包括优先流入制冷剂而流动的冷凝区域200和优先流入冷却水而流动的过冷却区域300,并具备包括将冷凝区域200与过冷却区域300彼此分离的第1连接板400a的连接板400,第1连接板400a包括:连接板主体410a,其与冷凝区域200和过冷却区域300的第1板材110或第2板材120结合;冷却水连接通道420a,其在连接板主体410a的内部以中空的结构形成,以使冷却水能够在过冷却区域300和冷凝区域200中流动;及制冷剂流动通道430a,其使在冷凝区域200冷凝的制冷剂向气液分离器500流动,并在气液分离器500中进行气液分离之后,使制冷剂向过冷却区域300的制冷剂流动孔154流动。
由此,无需在通过连接板主体410a而层叠在冷凝区域200和过冷却区域300的第1板材110及第2板材120上另设端板,因此具有减少重量的优点。
另外,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的第1连接板400a而使冷却水及制冷剂彼此连通或向气液分离器500供给,因此省略使制冷剂向气液分离器500流动的管部件等,可由第1连接板400a来代替,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减少由外部的冲击导致的破损或泄漏的担忧,特别地将冷凝器1000的整体的结构及形状简单化。
同时,第1连接板400a还包括:第1气液分离器结合部440a,其形成为以在宽度方向的一侧包围气液分离器500的一部分的方式开放的形状,且配置成与气液分离器500结合。
如图所示,第1气液分离器结合部440a可形成为与大部分形成为圆筒形状的气液分离器500的外周面对应地弯曲而开放的形状,由此能够将气液分离器500容易地固定到第1连接板400a的宽度方向的一侧。
即,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冷凝器1000能够通过包括第1连接板400a的连接板400而将气液分离器500位于宽度方向的一侧而固定,因此具有容易进行气液分离器500的配置及固定的优点,由此具有能够在具备冷凝器1000的车辆内节省长度方向的空间的优点。
另外,能够使第1连接板400a的第1气液分离器结合部440a位于宽度方向的两侧中选择的位置而与气液分离器500结合,因此能够在具备冷凝器1000的各种车辆内简单地配置,容易应用于各种车辆中。
同时,第1连接板400a还可包括第1辅助固定部450,该第1辅助固定部450向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突出,并在长度方向上延伸而能够与冷凝区域200和过冷却区域300的上述第1板材110或第2板材120的侧表面结合。
第1辅助固定部450以能够与层叠在冷凝区域200和过冷却区域300的第1板材110或第2板材120的侧表面结合的方式形成,从而能够将连接板400牢固地结合到冷凝区域200与过冷却区域300之间,因此能够防止制冷剂或冷却水的泄漏。
当然,关于第1辅助固定部450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容易地与冷凝区域200和过冷却区域300的第1板材110或第2板材120结合的形状,则不作限定,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实施例。
同时,参照图7,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冷凝器1000还可包括将所选择的上述冷凝区域200和过冷却区域300固定的支架部600。
支架部600能够将冷凝区域200和过冷却区域300固定支承,并且可以是用于固定于车辆的其他位置的形状等各种实施例,因此不作限定。
<第2实施例>
图8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冷凝器的一部分切开的状态的图,图10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冷凝器的截面图。
参照图8至图10,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冷凝区域200可包括第1冷凝区域210、第2冷凝区域220及第1隔板230。
在第1冷凝区域210中,沿着长度方向层叠多个板材而交替地形成供冷却对象流体流动的冷却水流动部和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动部。
冷却水流动部中流动的冷却水可以是水、空气或其他流体,在本实施例中,对冷却对象流体为水,即冷却水的情况进行说明。
此时,第1冷凝区域210的长度可比第2冷凝区域220的长度长。即,假设构成第1冷凝区域210和第2冷凝区域220的第1板材110及第2板材120为相同的板材,并以彼此相同的间隔层叠时,构成第1冷凝区域210的第1板材110和第2板材120的数量总和可多于构成第2冷凝区域220的第1板材110和第2板材120的数量总和。
第1隔板230形成于冷凝区域200的长度方向的中间而将冷凝区域200划分为第1冷凝区域210和第2冷凝区域220,将形成于第1冷凝区域210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最外廓的冷却水流动部或制冷剂流动部遮蔽。
第1隔板230在高度方向的另一侧(以附图为基准时的下侧)形成有第1连接件231,该第1连接件231与第1冷凝区域210的制冷剂流动部连接,起到将第1冷凝区域210的制冷剂移动到第2冷凝区域220的通道作用。
即,通过制冷剂流入口51而流入到第1冷凝区域210内部的制冷剂流动部的制冷剂沿着第1冷凝区域210的高度方向而向下侧移动之后,通过第1连接件231而向第2冷凝区域220的制冷剂流动部流动。
这是考虑到在第1及第2冷凝区域210、220中冷凝且发生比容(specific volume)的变化的制冷剂而以U形结构(U-turn structure)构成制冷剂的流路,具有不降低制冷剂的流速的效果。
通过了第1冷凝区域210及第2冷凝区域220的制冷剂通过连接板400而流入到气液分离器500之后,从气液分离器500重新流入到过冷却区域300,之后通过制冷剂排出口52而排出。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通过第1冷凝区域210及第2冷凝区域220,使发生冷凝而发生比容的变化的制冷剂以Z字形形态移动而延长流路,并通过U形结构而不使制冷剂的流速下降,必要时在第2冷凝区域220与连接板400之间,即在第2冷凝区域220的一侧附加第1隔板230及具备与第2冷凝区域220相同的结构的第2隔板(未图示)及第3冷凝区域(未图示),由此能够延长制冷剂的流路。
分别构成第1冷凝区域210和第2冷凝区域220的第1板材110和第2板材120可以以彼此面对相同的面的方式配置。
即,在以层叠有第1板材110和第2板材120的方向为基准时,可以以第1隔板230为基准对称地层叠,这是为了防止通过构成为Z字形形态的第1冷凝区域210的制冷剂流动部并通过第2冷凝区域220的制冷剂流动部的制冷剂的流速减小,并为了相同的目的,使从第2冷凝区域220排出制冷剂的部分的高度和从第2冷凝区域220排出的制冷剂通过连接板400而流入气液分离器500的部分即制冷剂流入通道431形成在彼此相同的高度。
<第3实施例>
图11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冷凝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冷凝器的俯视图,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冷凝器的连接板的图。
参照图11至图13,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冷凝器1000的连接板400包括第2连接板400b,该第2连接板400b包括以能够与第1板材110或第2板材120结合的方式形成在冷凝区域200与过冷却区域300之间的连接板主体410b。
第2连接板400b的连接板主体410b可形成为内部中空的框架形状,只要具备一定的强度,则为了重量的最小化而优选具备简单的形状。
同时,第2连接板400b包括冷却水连接管420b,该冷却水连接管420b以能够与连接板主体410b结合的方式形成,并连接冷却水流动部130。
冷却水连接管420b形成为管形状而使冷却水流动部130连通,从而实现冷却水的流动。
同时,优选为,冷却水连接管420b能够与连接板主体410b结合,并与连接板主体410b独立地制作,并在需要时进行硬焊(Brazing)组装而使用。
即,冷却水连接管420b在连接板主体410b不形成供冷却水流动的流路,而是通过另外制作的冷却水连接管420b而使冷却水流动,因此能够防止不必要的重量的增大,并且无需在连接板主体410b形成供冷却水流动的流路,因此具有减少制造时间的优点。
此时,连接板主体410b形成有贯穿孔,以供冷却水连接管420b贯穿而将冷却水流动部130彼此连接。
同时,第2连接板400b还包括:制冷剂流动管431b,其能够结合到连接板主体410b,在所选择的方向上能够与制冷剂流动部140连接;制冷剂连接管430b,其包括连接管432b,该连接管432b能够结合到制冷剂流动管431b而能够与气液分离器500结合。
此时,制冷剂流动管431b形成为具备在长度方向上向内侧方向被封闭的形状的杯状。
同时,制冷剂流动管431b的所选择的侧表面包括贯穿形成的制冷剂流动管孔,以便与连接管432b结合。
即,制冷剂流动部140中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流动管431b而流动,通过结合到制冷剂流动管431b的连接管432b而能够使制冷剂流动到气液分离器500,相反地从气液分离器500排出的制冷剂通过另一侧的连接管432b而流动并沿着相反侧的制冷剂流动管431b而排出。
与此对应地,气液分离器500包括:制冷剂流入部,其以能够与连接管432b结合的方式形成,供通过了冷凝区域200的制冷剂流入;及制冷剂排出部,其通过连接管432而排出被气液分离的制冷剂。
关于上述的制冷剂连接管430b,与冷却水连接管420b同样地,与连接板主体410b独立地制作制冷剂流动管431b和连接管432b,必要时通过硬焊而结合。
即,制冷剂流动管431b和连接管432b在连接板主体410b不形成供制冷剂向气液分离器500流动的流路,而是通过包括另外制作的制冷剂流动管431b和连接管432b的制冷剂连接管430b而使制冷剂流动,因此能够防止不必要的重量的增大,无需在连接板主体410b形成供制冷剂流动的流路,因此具有减少制造时间的优点。
如上述,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冷凝器1000包括供制冷剂优先流入而流动的冷凝区域200和供冷却水优先流入而流动的过冷却区域300,并包括将冷凝区域200和过冷却区域300彼此分离的连接板400b,第2连接板400b包括:连接板主体410b,其与冷凝区域200和过冷却区域300的第1板材110或第2板材120结合;冷却水连接管420b,其供冷却水流动,并与连接板主体410b独立地制作而被结合;及制冷剂连接管430b,其使在冷凝区域200冷凝的制冷剂向气液分离器500流动而在气液分离器500中进行气液分离,然后使制冷剂向过冷却区域300的制冷剂流动部140流动,并与连接板主体410b独立地制作而被结合。
由此,无需在通过连接板主体410b而层叠在冷凝区域200和过冷却区域300的第1板材110及第2板材120另设端板,因此具有减少重量的优点。
同时,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第2连接板400b还包括:第2气液分离器结合部440b,其形成为以在宽度方向一侧包围气液分离器500的一部分的方式开放的形状,且配置成与气液分离器500结合。
如图所示,第2气液分离器结合部440b可形成为与大部分形成为圆筒形状的气液分离器500的外周面对应地弯曲而开放的形状,由此能够将气液分离器500容易地固定到第2连接板400b的宽度方向的一侧。
即,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冷凝器1000能够通过第2连接板400b而使第2气液分离器结合部440b位于宽度方向的一侧而固定,因此具有容易进行气液分离器500的配置及固定的优点,由此具有能够在具备冷凝器1000的车辆内节省长度方向上的空间的优点。
另外,能够使第2连接板400b的第2气液分离器结合部440b位于从宽度方向的两侧中选择的位置而与气液分离器500结合,因此能够在具备冷凝器1000的各种车辆内简单地配置,容易应用于各种车辆。
同时,第2连接板400b还可包括:第2辅助固定部450b,其向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突出,并在长度方向上延伸而能够与冷凝区域200和过冷却区域300的上述第1板材110或第2板材120的侧表面结合。
第2辅助固定部450b以能够与层叠在冷凝区域200和过冷却区域300的第1板材110或第2板材120的侧表面结合的方式形成,从而能够将第2连接板400b牢固地结合到冷凝区域200与过冷却区域300之间,因此能够防止制冷剂或冷却水的泄漏。
当然,关于第2辅助固定部450b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容易地与冷凝区域200和过冷却区域300的第1板材110或第2板材120结合的形状,则不作限定,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实施例。

Claims (20)

1.一种冷凝器,其特征在于,该冷凝器包括:
冷凝区域,在该冷凝区域中利用冷却水而进行制冷剂的冷凝;
过冷却区域,在该过冷却区域中对利用冷却水而冷凝的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连接板,其在长度方向上配置于上述冷凝区域与过冷却区域之间,且使上述冷凝区域与过冷却区域彼此连通;及
气液分离器,其与上述连接板连通而设于宽度方向的一侧,在上述冷凝区域流入冷却水而进行气液分离,并将被气液分离的制冷剂排出到上述过冷却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冷凝区域中,沿着长度方向交替地层叠多个第1板材及第2板材而交替地形成供冷却水流动的冷却水流动部及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动部,
在上述过冷却区域中,沿着长度方向交替地层叠多个第1板材及第2板材而交替地形成供冷却水流动的冷却水流动部及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动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板包括第1连接板,
上述第1连接板包括:
连接板主体,其以能够结合到上述第1板材或第2板材的方式形成于上述冷凝区域与过冷却区域之间;
冷却水连接通道,其在上述连接板主体以中空结构来形成,以使上述冷凝区域和过冷却区域的冷却水流动部彼此连通;
制冷剂流动通道,其包括制冷剂流入通道及制冷剂排出通道,其中上述制冷剂流入通道形成于上述连接板主体的内部而将上述冷凝区域的制冷剂流动部和上述气液分离器连通,上述制冷剂排出通道将上述气液分离器和上述过冷却区域的制冷剂流动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凝区域包括在长度方向上被划分的第1冷凝区域及第2冷凝区域,各个上述第1冷凝区域及第2冷凝区域彼此连接,上述第1冷凝区域中的流体的行进方向与上述第2冷凝区域中的流体的行进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板包括第2连接板,该第2连接板形成为内部中空而能够将上述冷凝区域及过冷却区域的侧表面固定,并包括管,该管将上述冷凝区域、气液分离器及过冷却区域连接来供冷却水及制冷剂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板材和第2板材包括:
制冷剂流出流入孔和制冷剂流动孔,它们形成为中空结构,以使得沿着层叠方向交替地形成的制冷剂流动部之间连通而供制冷剂流动;及
冷却水流出流入孔和冷却水流动孔,它们形成为中空结构,以使得沿着层叠方向交替地形成的冷却水流动部之间连通而供冷却水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制冷剂流出流入孔的周围形成有向上述冷却水流动部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
上述制冷剂流动孔的周围形成有向上述冷却水流动部侧突出的第2突出部,
上述冷却水流出流入孔的周围形成有向上述制冷剂流动部侧突出的第3突出部,
上述冷却水流动孔的周围形成有向上述制冷剂流动部侧突出的第4突出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液分离器包括:
制冷剂流入部,在该制冷剂流入部中流入通过了上述冷凝区域的制冷剂;及
制冷剂排出部,其将被气液分离的制冷剂排出到上述过冷却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凝区域还包括第1隔板,该第1隔板形成于长度方向的中间而将上述冷凝区域划分为上述第1冷凝区域和第2冷凝区域,并且第1连接件形成于高度方向的一侧,上述第1连接件将上述第1冷凝区域和第2冷凝区域各自的制冷剂流动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凝区域还包括第2隔板,该第2隔板对上述第1冷凝区域或上述第2冷凝区域进行划分。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冷凝区域的长度比上述第2冷凝区域的长度长。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液分离器包括:
制冷剂流入部,在该制冷剂流入部中流入通过了上述第2冷凝区域的制冷剂;及
制冷剂排出部,其将被气液分离的制冷剂排出到上述过冷却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冷凝区域中排出制冷剂的部分与上述制冷剂流入部的入口形成为彼此相同的高度。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连接板包括:
连接板主体,其内部为中空的形状,以能够与上述第1板材或第2板材结合的方式形成在上述冷凝区域与过冷却区域之间;
冷却水连接管,其设于上述连接板主体而与上述冷却水流动部连接;及
制冷剂连接管,其设于上述连接板主体而将上述制冷剂流动部和气液分离器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制冷剂连接管包括:
制冷剂流动管,其与上述制冷剂流动部连接;及
连接管,其能够结合到上述制冷剂流动管的侧表面,且能够与上述气液分离器结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连接板以能够结合的方式分别形成有上述连接板主体、冷却水连接管、制冷剂流动管及连接管。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制冷剂流动管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上向内侧封闭的形状,
上述制冷剂流动管的侧表面包括贯穿形成的制冷剂流动管孔,以便与上述连接管结合。
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连接板还包括:
第1气液分离器结合部,其形成为以在宽度方向的一侧包围上述气液分离器的一部分的方式开放的形状,并配置为与上述气液分离器结合;及
第1辅助固定部,其形成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并能够与上述第1板材或第2板材的侧表面结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连接板还包括:
第2气液分离器结合部,其形成为以在宽度方向的一侧包围上述气液分离器的一部分的方式开放的形状,并配置为与上述气液分离器结合;及
第2辅助固定部,其形成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并能够与上述第1板材或第2板材的侧表面结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凝器还包括支架部,该支架部将所选择的上述冷凝区域和过冷却区域固定。
CN201810987757.2A 2017-08-28 2018-08-28 冷凝器 Active CN1094251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108725 2017-08-28
KR1020170108725A KR102228167B1 (ko) 2017-08-28 2017-08-28 응축기
KR1020180070622A KR102653343B1 (ko) 2018-06-20 2018-06-20 응축기
KR10-2018-0070622 2018-06-20
KR1020180073424A KR102653331B1 (ko) 2018-06-26 2018-06-26 응축기
KR10-2018-0073424 2018-06-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25149A true CN109425149A (zh) 2019-03-05
CN109425149B CN109425149B (zh) 2021-03-30

Family

ID=65321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87757.2A Active CN109425149B (zh) 2017-08-28 2018-08-28 冷凝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35288B2 (zh)
JP (1) JP6722242B2 (zh)
CN (1) CN109425149B (zh)
DE (1) DE10201812096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39527A (zh) * 2019-09-20 2021-03-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2539526A (zh) * 2019-09-20 2021-03-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及冷凝器
CN112539518A (zh) * 2019-09-20 2021-03-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4207365A (zh) * 2019-08-27 2022-03-18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水冷式冷凝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22726A1 (ko) * 2018-07-24 2020-01-30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수냉식 응축기
KR102315648B1 (ko) 2020-10-26 2021-10-21 에스트라오토모티브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열 교환기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05920A (ja) * 1997-01-24 1998-08-04 Calsonic Corp コンデンサ
CN1380203A (zh) * 2001-04-10 2002-11-20 三电有限公司 多流式过冷冷凝器
JP2003139438A (ja) * 2001-10-30 2003-05-14 Denso Corp 冷媒凝縮器
US20060053833A1 (en) * 2002-10-31 2006-03-16 Carlos Martins Condenser, in particular for a motor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circuit, and circuit comprising same
KR20080004857A (ko) * 2006-07-07 2008-01-10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리시버 드라이어가 장착된 응축기
CN101331367A (zh) * 2005-12-15 2008-12-24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带接收罐的换热器
WO2010060657A1 (fr) * 2008-11-26 2010-06-03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Condenseur pour circuit de climatisation avec echangeur interne integ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55844B2 (ja) 1994-02-16 2002-12-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受液器一体型冷媒凝縮器
DE10243522A1 (de) * 2002-09-19 2004-04-01 Modine Manufacturing Co., Racine Plattenwärmeübertrager
FR2931542A1 (fr) * 2008-05-22 2009-11-2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Echangeur de chaleur a plaques, notamment pour vehicules automobiles
US7859845B2 (en) * 2008-12-18 2010-12-28 The Boeing Company Phase change material cooling system
FR2943774B1 (fr) * 2009-03-24 2013-12-20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Condenseur a deux blocs d'echange de chaleur pour circuit de climatisation
FR2950682B1 (fr) * 2009-09-30 2012-06-01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Condenseu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a integration amelioree
KR20120061534A (ko) 2010-12-03 2012-06-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수냉식 응축기
US9109840B2 (en) * 2011-02-17 2015-08-18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Unitary heat pump air conditioner having a heat exchanger with an integral accumulator
DE112013004804B4 (de) * 2012-09-29 2020-01-02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Warmetauscher-Kompaktbaugruppe und Fertigungsverfahren dafür
FR3000183B1 (fr) * 2012-12-21 2018-09-14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Condenseur avec reserve de fluide frigorigene pour circuit de climatisation
BR102013017095A2 (pt) * 2013-07-02 2015-06-30 Mahle Metal Leve Sa Trocador de calor para alimentação de combustível em um motor de combustão interna
JP6315191B2 (ja) * 2014-04-25 2018-04-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6222042B2 (ja) * 2014-05-23 2017-11-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積層型熱交換器
FR3023365B1 (fr) * 2014-07-03 2020-10-23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Collecteur pour un faisceau d'echange d'un echangeur de chaleur
WO2016013869A1 (ko) * 2014-07-24 2016-01-28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컨시스템
JP3193595U (ja) * 2014-07-30 2014-10-09 高力熱處理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空気乾燥機
EP2998676B1 (en) * 2014-09-17 2022-09-07 VALEO AUTOSYSTEMY Sp. z o.o. Heat exchanger, in particular a condenser
WO2016067551A1 (ja) * 2014-10-30 2016-05-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積層型熱交換器
JP6497262B2 (ja) 2014-10-30 2019-04-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積層型熱交換器
KR101683491B1 (ko) * 2014-12-09 2016-12-07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열교환기
DE102016001607A1 (de) * 2015-05-01 2016-11-03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Flüssigkeit-zu-Kältemittel-Wärmetauscher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desselben
EP3124907B1 (en) * 2015-07-29 2019-04-10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Heat exchange device
DE102015215410A1 (de) * 2015-08-12 2017-02-16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Stapelscheiben-Wärmeübertrager, insbesondere Ladeluftkühler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05920A (ja) * 1997-01-24 1998-08-04 Calsonic Corp コンデンサ
CN1380203A (zh) * 2001-04-10 2002-11-20 三电有限公司 多流式过冷冷凝器
JP2003139438A (ja) * 2001-10-30 2003-05-14 Denso Corp 冷媒凝縮器
US20060053833A1 (en) * 2002-10-31 2006-03-16 Carlos Martins Condenser, in particular for a motor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circuit, and circuit comprising same
CN101331367A (zh) * 2005-12-15 2008-12-24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带接收罐的换热器
KR20080004857A (ko) * 2006-07-07 2008-01-10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리시버 드라이어가 장착된 응축기
WO2010060657A1 (fr) * 2008-11-26 2010-06-03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Condenseur pour circuit de climatisation avec echangeur interne integre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07365A (zh) * 2019-08-27 2022-03-18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水冷式冷凝器
CN112539527A (zh) * 2019-09-20 2021-03-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2539526A (zh) * 2019-09-20 2021-03-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及冷凝器
CN112539518A (zh) * 2019-09-20 2021-03-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2539518B (zh) * 2019-09-20 2022-07-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2539526B (zh) * 2019-09-20 2022-07-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及冷凝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35288B2 (en) 2021-03-02
CN109425149B (zh) 2021-03-30
DE102018120965A1 (de) 2019-02-28
JP6722242B2 (ja) 2020-07-15
US20190063800A1 (en) 2019-02-28
JP2019039663A (ja) 2019-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25149A (zh) 冷凝器
CN103727709B (zh) 用于车辆的冷凝器
US6523365B2 (en) Accumulator with internal heat exchanger
JP5960955B2 (ja) 車両用コンデンサ
JP6041424B2 (ja) 車両用コンデンサ
CN103776207B (zh) 用于车辆的冷凝器
KR102228167B1 (ko) 응축기
CN106132739B (zh) 车辆用空调系统
JP2007192502A (ja) 熱交換器
CN108779943A (zh) 蒸发器及具备该蒸发器的涡轮制冷装置
CA2815713C (en) Heat exchanger with integrated subcooler
JP2008008577A (ja) 冷凍サイクル
KR102653244B1 (ko) 응축기
JP2006266570A (ja) 車両用冷却装置
JP2003279195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凝縮器
JP5733866B1 (ja) 冷媒熱交換器
KR102653343B1 (ko) 응축기
KR100622444B1 (ko) 수액기 일체형 응축기
KR20090045473A (ko) 응축기
KR20110113810A (ko) 응축기
GB2386940A (en) Accumulator with an internal heat exchanger
JP2003254641A (ja) 冷凍システム、冷凍サイクル用凝縮装置及びその装置の冷媒出口構造
KR101771145B1 (ko) 응축기
JP2018200132A (ja) コンデンサ
KR20110002139A (ko) 응축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