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21889B -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21889B
CN109421889B CN201810971478.7A CN201810971478A CN109421889B CN 109421889 B CN109421889 B CN 109421889B CN 201810971478 A CN201810971478 A CN 201810971478A CN 109421889 B CN109421889 B CN 1094218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ocket
bicycle rear
axial
assembly according
support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714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21889A (zh
Inventor
藤田宽司
江村笃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4218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218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218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218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4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4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 B60B27/047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comprising a freewheel 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30Chain-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23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包括第一链轮、第二链轮和链轮支撑件。第一链轮包括第一链轮本体和多个第一链轮齿。第一链轮本体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凹部。第二链轮包括第二链轮本体和多个第二链轮齿。链轮支撑件构造成与自行车花鼓组件接合。链轮支撑件包括链轮附接部分。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附接到链轮附接部分。链轮附接部分至少部分地设置在至少一个第一凹部中,以在第一链轮和链轮支撑件之间传递旋转力。

Description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背景技术
骑自行车正在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娱乐形式以及交通方式。此外,骑自行车已经成为非常受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欢迎的竞技运动。无论自行车是用于娱乐、交通还是竞赛,自行车工业都在不断改进自行车的各个部件。一种已经被广泛重新设计的自行车部件是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包括第一链轮、第二链轮和链轮支撑件。所述第一链轮包括第一链轮本体和多个第一链轮齿,所述多个第一链轮齿相对于所述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旋转中心轴线从所述第一链轮本体径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一链轮本体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凹部。所述第二链轮包括第二链轮本体和多个第二链轮齿,所述多个第二链轮齿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从所述第二链轮本体径向向外延伸。所述链轮支撑件构造成与自行车花鼓组件接合。所述链轮支撑件包括链轮附接部分。所述第一链轮和所述第二链轮附接到所述链轮附接部分。所述链轮附接部分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凹部中,以在所述第一链轮和所述链轮支撑件之间传递旋转力。
利用根据第一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保持或提高第一链轮和链轮支撑件之间的联接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凹部包括第一周向表面和第一附加周向表面,所述第一附加周向表面在相对于所述所述旋转中心轴线的周向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周向表面间隔开。所述链轮附接部分沿所述周向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周向表面和所述第一附加周向表面之间。
利用根据第二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保持或提高第一链轮和链轮支撑件之间的联接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根据第二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凹部包括面向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的轴向方向的第一轴向表面。所述第一轴向表面沿所述周向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周向表面和所述第一附加周向表面之间。所述链轮附接部分在所述轴向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面向所述第一轴向表面。
利用根据第三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增加将第一链轮联接到链轮支撑件的表面的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根据第二或第三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周向表面和所述第一附加周向表面在所述周向方向上面向彼此。
利用根据第四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保持或提高第一链轮和链轮支撑件之间在周向方向上的联接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根据第四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链轮附接部分包括径向外端部,所述径向外端部在所述周向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周向表面和所述第一附加周向表面之间。
利用根据第五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有效地保持或提高第一链轮和链轮支撑件之间在周向方向上的联接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根据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链轮和所述第二链轮中的至少一个通过粘合剂附接到所述链轮附接部分。
利用根据第六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减轻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重量并保持或提高链轮支撑件与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中的至少一个之间的联接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链轮支撑件包括构造成与所述自行车花鼓组件接合的花鼓接合部分。所述链轮附接部分包括从所述花鼓接合部分径向向外延伸的多个支撑臂。所述第一链轮和所述第二链轮附接到所述多个支撑臂。
利用根据第七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减轻链轮支撑件的重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根据第七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多个支撑臂中的至少一个臂包括第一径向支撑表面和第一轴向支撑表面。所述第一径向支撑表面沿径向面向外。所述第一轴向支撑表面面向所述轴向方向。所述第一链轮附接到所述第一径向支撑表面和所述第一轴向支撑表面中的至少一个。
利用根据第八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增加将第一链轮联接到链轮支撑件的表面的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链轮支撑件包括第一径向支撑表面和第一轴向支撑表面。所述第一径向支撑表面沿径向面向外。所述第一轴向支撑表面面向所述轴向方向。所述第一链轮附接到所述第一径向支撑表面和所述第一轴向支撑表面中的至少一个。
利用根据第九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增加将第一链轮联接到链轮支撑件的表面的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根据第八或第九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轴向支撑表面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凹部中。
利用根据第十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有效地保持或提高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之间的联接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根据第八至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多个支撑臂中的至少一个臂包括第二径向支撑表面和第二轴向支撑表面。所述第二径向支撑表面沿径向面向外。所述第二轴向支撑表面面向所述轴向方向。所述第二链轮附接到所述第二径向支撑表面和所述第二轴向支撑表面中的至少一个。
利用根据第十一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增加将第二链轮联接到链轮支撑件的表面的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根据第七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多个支撑臂中的至少一个臂包括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凹部中的径向外端部。
利用根据第十二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有效地保持或提高第一链轮和链轮支撑件之间在周向方向上的联接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十二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链轮由第一金属材料制成。
利用根据第十三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提高第一链轮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根据第十三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金属材料包括铝。
利用根据第十四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提高第一链轮的强度并减轻第一链轮的重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十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链轮具有第一节圆直径。所述第二链轮具有第二节圆直径。所述第一节圆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节圆直径。
利用根据第十五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保持或提高具有较大节圆直径的第一链轮与链轮支撑件之间的联接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根据第十五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节圆直径是所述自行车后链轮组件中最大的节圆直径。
利用根据第十六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保持或提高具有最大节圆直径的第一链轮与链轮支撑件之间的联接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十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链轮支撑件包括构造成与所述自行车花鼓组件接合的花鼓接合部分。所述花鼓接合部分包括内花键。
利用根据第十七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将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安装到具有外花键的自行车花鼓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十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还包括第三链轮和第四链轮。所述第三链轮包括第三链轮本体和多个第三链轮齿,所述多个第三链轮齿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从所述第三链轮本体径向向外延伸。所述第四链轮包括第四链轮本体和多个第四链轮齿,所述多个第四链轮齿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从所述第四链轮本体径向向外延伸。
利用根据第十八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除了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之外,还可以将第三链轮和第四链轮安装到链轮支撑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根据第十八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三链轮和所述第四链轮附接到所述链轮附接部分。
利用根据第十九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除了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之外,还可以有效地将第三链轮和第四链轮安装到链轮支撑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十九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链轮与所述第二链轮在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的轴向方向上相邻,在所述第一链轮和所述第二链轮之间没有另外的链轮。
利用根据第二十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保持或提高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中的每一个与链轮支撑件之间的联接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面,根据第一至第二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二链轮本体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凹部。所述链轮附接部分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凹部中。
利用根据第二十一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保持或提高第二链轮和链轮支撑件之间的联接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面,根据第一至第二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链轮本体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凹部的第一支撑附接部分。所述第一支撑附接部分具有沿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的轴向方向限定的第一轴向厚度。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凹部具有沿所述轴向方向限定的第一轴向深度。所述第一轴向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轴向深度。
利用根据第二十二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保持第一链轮的强度并保持或提高第一链轮和链轮支撑件之间的联接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三方面,根据第一至第二十二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链轮支撑件包括构造成与所述自行车花鼓组件接合的花鼓接合部分。所述链轮附接部分包括从所述花鼓接合部分径向向外延伸的多个支撑臂。所述多个支撑臂中的至少一个臂包括第一壁、第二壁和附接壁。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在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开。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从所述附接壁沿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的轴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链轮和所述第二链轮附接到所述附接壁。
利用根据第二十三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保持或提高链轮支撑件的强度并减轻链轮支撑件的重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四方面,根据第二十三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壁包括第一加强部分,所述第一加强部分具有沿所述周向方向限定的第一最大周向厚度和沿所述轴向方向限定的第一最大轴向厚度中的至少一个。
利用根据第二十四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有效地保持或提高链轮支撑件的强度并减轻链轮支撑件的重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五方面,根据第二十四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加强部分设置成在所述轴向方向上比所述附接壁更靠近所述第一壁的轴向端部。
利用根据第二十五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有效地保持或提高链轮支撑件的强度并减轻链轮支撑件的重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六方面,根据第二十五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最大周向厚度和所述第一最大轴向厚度中的至少一个限定在所述第一加强部分的轴向端部分处。
利用根据第二十六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有效地保持或提高链轮支撑件的强度并减轻链轮支撑件的重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七方面,根据第二十四至第二十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加强部分设置成沿径向比所述多个支撑臂中的所述至少一个臂的径向外端部更靠近所述花鼓接合部分。
利用根据第二十七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有效地保持或提高链轮支撑件的强度并减轻链轮支撑件的重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八方面,根据第二十七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最大周向厚度和所述第一最大轴向厚度中的至少一个限定在所述第一加强部分的径向内部分处。
利用根据第二十八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有效地保持或提高链轮支撑件的强度并减轻链轮支撑件的重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九方面,根据第一至第二十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凹部包括第一周向宽度。所述多个第一链轮齿在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的周向方向上以一齿距布置。所述第一周向宽度大于所述齿距。
利用根据第二十九方面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有效地保持或提高第一链轮和链轮支撑件之间的联接强度。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下文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可以容易地获得,同时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更完整意图及其许多附带的优点。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立体图,其中具有自行车花鼓组件和锁定环。
图2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侧视立面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另一立体图,其中具有自行车花鼓组件和锁定环。
图4是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沿图3中的线IV-IV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一链轮的侧视立面图。
图7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二链轮的侧视立面图。
图8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三链轮的侧视立面图。
图9是图9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四链轮的侧视立面图。
图10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五链轮的侧视立面图。
图11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六链轮的侧视立面图。
图12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七链轮的侧视立面图。
图13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八链轮的侧视立面图。
图14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九链轮的侧视立面图。
图15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十链轮的侧视立面图。
图16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十一链轮的侧视立面图。
图17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十二链轮的侧视立面图。
图18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链轮支撑件和多个间隔件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链轮支撑件和多个间隔件的另一立体图。
图20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一链轮的立体图。
图21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22是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沿图4的XXII-XXII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23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二链轮的立体图。
图24是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沿图4中的线XXIV-XXIV截取的截面图。
图25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链轮支撑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26是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沿图4的XXVI-XXVI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27是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沿图4的XXVII-XXVII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28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链轮支撑件的立体图。
图29是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沿图30的线XXIX-XXIX截取的链轮支撑件的截面图。
图30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链轮支撑件的局部前视图。
图31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链轮支撑件的局部后视图。
图32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链轮支撑件的局部侧视立面图。
图33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链轮支撑件的侧视立面图。
图34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一链轮和链轮支撑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35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一间隔件的立体图。
图36是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沿图4的线XXXVI-XXXVI截取的截面图。
图37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一链轮、链轮支撑件和第一间隔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38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一链轮、第二链轮和链轮支撑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39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二间隔件的立体图。
图40是自行车后链轮组件沿图4的XL-XL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41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一链轮、第二链轮、链轮支撑件和第二间隔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42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二链轮、第三链轮和链轮支撑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43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二链轮、第三链轮、链轮支撑件和第三间隔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44是图1中所示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第三间隔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其中在各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应或相同的元件。
首先参考图1,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包括第一链轮SP1和第二链轮SP2。在该实施例中,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还包括第三链轮SP3和第四链轮SP4。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还包括第五链轮SP5、第六链轮SP6、第七链轮SP7、第八链轮SP8、第九链轮SP9、第十链轮SP10、第十一链轮SP11和第十二链轮SP12。然而,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的链轮的总数不限于该实施例。
在本申请中,以下方向术语“前”、“后”、“向前”、“向后”、“左”、“右”、“横向”、“向上”和“向下”以及任何其他类似的方向术语是指基于坐在自行车的鞍座(未示出)上并面向车把的用户(例如,骑车者)确定的那些方向。因此,这些用于描述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的术语应当相对于在水平表面上以直立骑行位置使用的、装备有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的自行车来解释。
如图1所示,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具有旋转中心轴线A1。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由自行车花鼓组件2相对于自行车车架(未示出)绕旋转中心轴线A1可旋转地支撑。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通过锁定环6固定到自行车花鼓组件2的链轮支撑本体4。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构造成与自行车链条8接合,以在蹬踏期间在自行车链条8和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之间传递驱动旋转力F1。在蹬踏期间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绕旋转中心轴线A1沿驱动旋转方向D11旋转。驱动旋转方向D11沿自行车花鼓组件2或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的周向方向D1限定。反向旋转方向D12是驱动旋转方向D11的相反方向并且沿周向方向D1限定。
如图2所示,第一链轮SP1具有第一节圆直径PCD1。第二链轮SP2具有第二节圆直径PCD2。第三链轮SP3具有第三节圆直径PCD3。第四链轮SP4具有第四节圆直径PCD4。第五链轮SP5具有第五节圆直径PCD5。第六链轮SP6具有第六节圆直径PCD6。第七链轮SP7具有第七节圆直径PCD7。第八链轮SP8具有第八节圆直径PCD8。第九链轮SP9具有第九节圆直径PCD9。第十链轮SP10具有第十节圆直径PCD10。第十一链轮SP11具有第十一节圆直径PCD11。第十二链轮SP12具有第十二节圆直径PCD12。
第一链轮SP1具有第一节圆PC1,第一节圆PC1具有第一节圆直径PCD1。第二链轮SP2具有第二节圆PC2,第二节圆PC2具有第二节圆直径PCD2。第三链轮SP3具有第三节圆PC3,第三节圆PC3具有第三节圆直径PCD3。第四链轮SP4具有第四节圆PC4,第四节圆PC4具有第四节圆直径PCD4。第五链轮SP5具有第五节圆PC5,第五节圆PC5具有第五节圆直径PCD5。第六链轮SP6具有第六节圆PC6,第六节圆PC6具有第六节圆直径PCD6。第七链轮SP7具有第七节圆PC7,第七节圆PC7具有第七节圆直径PCD7。第八链轮SP8具有第八节圆PC8,第八节圆PC8具有第八节圆直径PCD8。第九链轮SP9具有第九节圆PC9,第九节圆PC9具有第九节圆直径PCD9。第十链轮SP10具有第十节圆PC10,第十节圆PC10具有第十节圆直径PCD10。第十一链轮SP11具有第十一节圆PC11,第十一节圆PC11具有第十一节圆直径PCD11。第十二链轮SP12具有第十二节圆PC12,第十二节圆PC12具有第十二节圆直径PCD12。
第一节圆PC1由与第一链轮SP1接合的自行车链条8(图1)的销的中心轴线限定。第二节圆PC2至第十二节圆PC12和第一节圆PC1一样限定。因此,为简洁起见,在此不会详细描述它们。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节圆直径PCD1大于第二节圆直径PCD2。第二节圆直径PCD2大于第三节圆直径PCD3。第三节圆直径PCD3大于第四节圆直径PCD4。第一节圆直径PCD1是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中的最大节圆直径。第十二节圆直径PCD12是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中的最小节圆直径。第一链轮SP1对应于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中的低档位。第十二链轮SP12对应于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中的高档位。然而,第一链轮SP1可以对应于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中的另一个档位。
如图3所示,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包括链轮支撑件12。链轮支撑件12构造成与自行车花鼓组件2接合。链轮支撑件12包括构造成与自行车花鼓组件2接合的花鼓接合部分14。花鼓接合部分14包括内花键14A。自行车花鼓组件2的链轮支撑本体4包括外花键4A。花鼓接合部分14的内花键14A与链轮支撑本体4的外花键4A可接合,以在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和自行车花鼓组件2之间传递驱动旋转力F1。链轮支撑件12包括链轮附接部分16。链轮附接部分16包括从花鼓接合部分14径向向外延伸的多个支撑臂18。在该实施例中,链轮附接部分16包括六个支撑臂18。然而,支撑臂18的总数不限于该实施例。
如图4所示,第一链轮SP1至第十二链轮SP12在与旋转中心轴线A1平行的轴向方向D2上以此顺序布置。第一链轮SP1与第二链轮SP2在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的轴向方向D2上相邻,在第一链轮SP1和第二链轮SP2之间没有另外的链轮。第二链轮SP2与第三链轮SP3在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的轴向方向D2上相邻,而在第二链轮SP2和第三链轮SP3之间没有另外的链轮。第三链轮SP3与第四链轮SP4在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的轴向方向D2上相邻,而第三链轮SP3和第四链轮SP4之间没有另外的链轮。第五链轮SP5至第十二链轮SP12在轴向方向D2上以此顺序布置。
第一链轮SP1和第二链轮SP2附接到链轮附接部分16。第三链轮SP3和第四链轮SP4附接到链轮附接部分16。第一链轮SP1和第二链轮SP2附接到多个支撑臂18。第五链轮SP5至第十二链轮SP12中的至少一个附接至花鼓接合部分14和链轮附接部分16中的至少一个。在该实施例中,第三链轮SP3至第八链轮SP8附接到多个支撑臂18。第八链轮SP8和第九链轮SP9附接到花鼓接合部分14。
如图5所示,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包括中间环20和环盖21。中间环20沿轴向方向D2设置在第九链轮SP9和第十链轮SP10之间。环盖21沿轴向方向D2设置在第八链轮SP8和第九链轮SP9之间。第一链轮SP1至第八链轮SP8和环盖21安装在链轮支撑件12上。第九链轮SP9至第十二链轮SP12和中间环20未安装在链轮支撑件12上。
如图4所示,在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安装在自行车花鼓组件2(图1)上的状态下,第九链轮SP9至第十二链轮SP12和中间环20被保持在链轮支撑件12和锁定环6之间。第九链轮SP9至第十二链轮SP12和中间环20并不附接至彼此。然而,第九链轮SP9至第十二链轮SP12和中间环2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附接至相邻的构件。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链轮SP1至第八链轮SP8附接至链轮支撑件12。环盖21附接到链轮支撑件12和第八链轮SP8中的至少一个。例如,第一链轮SP1至第八链轮SP8在不利用金属紧固件的情况下利用诸如粘合剂的结合结构附接至链轮支撑件12。例如,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包括粘合剂19。这种结构减轻了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的重量。然而,第一链轮SP1至第十二链轮SP1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利用金属紧固件附接到链轮支撑件12。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链轮SP1至第十二链轮SP12、中间环20和环盖21是彼此分开的构件。然而,第一链轮SP1至第十二链轮SP12、中间环20和环盖21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与第一链轮SP1至第十二链轮SP12、中间环20和环盖21中的另一个一体地设置为单件式整体构件。
第一链轮SP1由第一金属材料制成。第二链轮SP2至第十二链轮SP12由第二金属材料至第十二金属材料制成。优选地,第一金属材料包括铝。第二金属材料至第十二金属材料中的每一种包括铝。然而,第一链轮SP1至第十二链轮SP12的材料不限于该实施例。第一金属材料至第十二金属材料中的每一种可以包括铁、钛和不锈钢。第一链轮SP1至第十二链轮SP12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非金属材料。链轮支撑件12由第二材料制成。第二材料包括非金属材料,诸如树脂材料、纤维增强塑料和碳纤维增强塑料。然而,第二材料可以包括金属材料,诸如铁、铝、钛和不锈钢。
如图6所示,第一链轮SP1包括第一链轮本体SP1A和多个第一链轮齿SP1B。多个第一链轮齿SP1B相对于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的旋转中心轴线A1从第一链轮本体SP1A径向向外延伸。
如图7所示,第二链轮SP2包括第二链轮本体SP2A和多个第二链轮齿SP2B。多个第二链轮齿SP2B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从第二链轮本体SP2A径向向外延伸。
如图8所示,第三链轮SP3包括第三链轮本体SP3A和多个第三链轮齿SP3B。多个第三链轮齿SP3B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从第三链轮本体SP3A径向向外延伸。
如图9所示,第四链轮SP4包括第四链轮本体SP4A和多个第四链轮齿SP4B。多个第四链轮齿SP4B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从第四链轮本体SP4A径向向外延伸。
如图10所示,第五链轮SP5包括第五链轮本体SP5A和多个第五链轮齿SP5B。多个第五链轮齿SP5B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从第五链轮本体SP5A径向向外延伸。
如图11所示,第六链轮SP6包括第六链轮本体SP6A和多个第六链轮齿SP6B。多个第六链轮齿SP6B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从第六链轮本体SP6A径向向外延伸。
如图12所示,第七链轮SP7包括第七链轮本体SP7A和多个第七链轮齿SP7B。多个第七链轮齿SP7B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从第七链轮本体SP7A径向向外延伸。
如图13所示,第八链轮SP8包括第八链轮本体SP8A和多个第八链轮齿SP8B。多个第八链轮齿SP8B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从第八链轮本体SP8A径向向外延伸。
如图14所示,第九链轮SP9包括第九链轮本体SP9A和多个第九链轮齿SP9B。多个第九链轮齿SP9B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从第九链轮本体SP9A径向向外延伸。第九链轮SP9包括与自行车花鼓组件2的外花键4A(图1)可接合的内花键SP9S。
如图15所示,第十链轮SP10包括第十链轮本体SP10A和多个第十链轮齿SP10B。多个第十链轮齿SP10B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从第十链轮本体SP10A径向向外延伸。第十链轮SP10包括与自行车花鼓组件2的外花键4A(图1)可接合的内花键SP10S。
如图16所示,第十一链轮SP11包括第十一链轮本体SP11A和多个第十一链轮齿SP11B。多个第十一链轮齿SP11B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从第十一链轮本体SP11A径向向外延伸。第十一链轮SP11包括与自行车花鼓组件2的外花键4A(图1)可接合的内花键SP11S。
如图17所示,第十二链轮SP12包括第十二链轮本体SP12A和多个第十二链轮齿SP12B。多个第十二链轮齿SP12B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从第十二链轮本体SP12A径向向外延伸。第十二链轮SP12包括与自行车花鼓组件2的外花键4A(图1)可接合的内花键SP12S。
如图6至17所示,第一链轮本体SP1A至第十二链轮本体SP12A中的每一个具有环形形状。然而,第一链轮SP1至第十二链轮SP12中的每一个的形状不限于该实施例。
如图18和19所示,自行车后链轮组件10包括多个第一间隔件22、多个第二间隔件24、多个第三间隔件26、多个第四间隔件28、多个第五间隔件30、多个第六间隔件32和多个第七间隔件33。第一间隔件22至第七间隔件33中的每一个由诸如树脂材料的非金属材料制成。然而,第一间隔件22至第七间隔件33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
第一间隔件22的总数等于支撑臂18的总数。第二间隔件24的总数等于支撑臂18的总数。第三间隔件26的总数等于支撑臂18的总数。第四间隔件28的总数等于支撑臂18的总数。第五间隔件30的总数等于支撑臂的总数。第六间隔件32的总数等于支撑臂18的总数。第七间隔件33的总数等于支撑臂18的总数。然而,第一间隔件22的总数不限于该实施例。第二间隔件24的总数不限于该实施例。第三间隔件26的总数不限于该实施例。第四间隔件28的总数不限于该实施例。第五间隔件30的总数不限于该实施例。第六间隔件32的总数不限于该实施例。第七间隔件33的总数不限于该实施例。
如图20所示,第一链轮本体SP1A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凹部SP1C。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链轮本体SP1A具有多个第一凹部SP1C。第一凹部SP1C的总数等于支撑臂18的总数。然而,第一凹部SP1C的总数不限于该实施例。可以从第一链轮SP1中省略第一凹部SP1C中的至少一个。
第一链轮本体SP1A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凹部SP1C的第一支撑附接部分SP1D。第一支撑附接部分SP1D包括多个第一附接部SP1E。第一附接部SP1E包括第一凹部SP1C。第一附接部SP1E的总数等于支撑臂18的总数。然而,第一附接部SP1E的总数不限于该实施例。可以从第一链轮SP1中省略第一附接部SP1E中的至少一个。
如图21所示,链轮附接部分16至少部分地设置在至少一个第一凹部SP1C中,以在第一链轮SP1和链轮支撑件12之间传递旋转力F1。链轮附接部分16包括径向外端部16A。多个支撑臂18中的至少一个臂包括设置在至少一个第一凹部SP1C中的径向外端部16A。在该实施例中,支撑臂18中的每个包括设置在第一凹部SP1C中的径向外端部16A。径向外端部16A附接到第一支撑附接部分SP1D。
如图22所示,至少一个第一凹部SP1C包括第一周向表面SP1C1和第一附加周向表面SP1C2。第一附加周向表面SP1C2与第一周向表面SP1C1在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的周向方向D1上间隔开。第一周向表面SP1C1和第一附加周向表面SP1C2在周向方向D1上面向彼此。链轮附接部分16在周向方向D1上设置在第一周向表面SP1C1和第一附加周向表面SP1C2之间。径向外端部16A沿周向方向D1设置在第一周向表面SP1C1和第一附加周向表面SP1C2之间。
至少一个第一凹部SP1C包括面向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的轴向方向D2的第一轴向表面SP1C3。第一轴向表面SP1C3沿周向方向D1设置在第一周向表面SP1C1和第一附加周向表面SP1C2之间。径向外端部16A通过粘合剂19附接到第一轴向表面SP1C3。
第一支撑附接部分SP1D具有在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的轴向方向D2上限定的第一轴向厚度T1。至少一个第一凹部SP1C具有沿轴向方向D2限定的第一轴向深度DP1。第一轴向厚度T1大于第一轴向深度DP1。
链轮附接部分16在轴向方向D2上至少部分地面向第一轴向表面SP1C3。第一链轮SP1和第二链轮SP2中的至少一个通过粘合剂19附接到链轮附接部分16。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链轮SP1和第二链轮SP2通过粘合剂附接到链轮附接部分16。第三链轮SP3至第八链轮SP8通过粘合剂19附接至链轮附接部分16。然而,第一链轮SP1和第二链轮SP2中的一个可以通过粘合剂19附接至链轮附接部分16。
如图23所示,第二链轮本体SP2A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凹部SP2C。链轮附接部分16至少部分地设置在至少一个第二凹部SP2C中。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链轮本体SP2A具有多个第二凹部SP2C。第二凹部SP2C的总数等于支撑臂18的总数。然而,第二凹部SP2C的总数不限于该实施例。可以从第二链轮SP2省略至少一个第二凹部SP2C。
第二链轮本体SP2A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凹部SP2C的第二支撑附接部分SP2D。第二支撑附接部分SP2D包括多个第二附接部SP2E。第二附接部SP2E包括第二凹部SP2C。第二附接部SP2E的总数等于支撑臂18的总数。然而,第二附接部SP2E的总数不限于该实施例。可以从第二链轮SP2省略第二附接部SP2E中的至少一个。
如图21所示,链轮附接部分16至少部分地设置在至少一个第二凹部SP2C中,以在第二链轮SP2和链轮支撑件12之间传递旋转力F1。在该实施例中,支撑臂18部分地设置在第二凹部SP2C中。支撑臂18附接到第二支撑附接部分SP2D。
如图24所示,至少一个第二凹部SP2C包括第二周向表面SP2C1和第二附加周向表面SP2C2。第二附加周向表面SP2C2与第二周向表面SP2C1在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的周向方向D1上间隔开。第二周向表面SP2C1和第二附加周向表面SP2C2在周向方向D1上面向彼此。链轮附接部分16沿周向方向D1设置在第二周向表面SP2C1和第二附加周向表面SP2C2之间。支撑臂18沿周向方向D1设置在第二周向表面SP2C1和第二附加周向表面SP2C2之间。
至少一个第二凹部SP2C包括面向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的轴向方向D2的第二轴向表面SP2C3。第二轴向表面SP2C3沿周向方向D1设置在第二周向表面SP2C1和第二附加周向表面SP2C2之间。支撑臂18通过粘合剂19附接到第二轴向表面SP2C3。
第二支撑附接部分SP2D具有限定在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的轴向方向D2上的第二轴向厚度T2。至少一个第二凹部SP2C具有沿轴向方向D2限定的第二轴向深度DP2。第二轴向厚度T2大于第二轴向深度DP2。
如图25所示,链轮支撑件12包括第一径向支撑表面34和第一轴向支撑表面36。多个支撑臂18中的至少一个臂包括第一径向支撑表面34和第一轴向支撑表面36。在该实施方式中,支撑臂18中的每个包括第一径向支撑表面34和第一轴向支撑表面36。第一径向支撑表面34沿径向面向外。第一轴向支撑表面36面向轴向方向D2。
链轮支撑件12包括第二径向支撑表面38和第二轴向支撑表面40。多个支撑臂18中的至少一个臂包括第二径向支撑表面38和第二轴向支撑表面40。在该实施例中,支撑臂18中的每个包括第二径向支撑表面38和第二轴向支撑表面40。第二径向支撑表面38沿径向面向外。第二轴向支撑表面40面向轴向方向D2。
链轮支撑件12包括第三径向支撑表面42和第三轴向支撑表面44。多个支撑臂18中的至少一个臂包括第三径向支撑表面42和第三轴向支撑表面44。在该实施例中,支撑臂18中的每个包括第三径向支撑表面42和第三轴向支撑表面44。第三径向支撑表面42沿径向面向外。第三轴向支撑表面44面向轴向方向D2。
链轮支撑件12包括第四径向支撑表面46和第四轴向支撑表面48。多个支撑臂18中的至少一个臂包括第四径向支撑表面46和第四轴向支撑表面48。在该实施例中,支撑臂18中的每个包括第四径向支撑表面46和第四轴向支撑表面48。第四径向支撑表面46沿径向面向外。第四轴向支撑表面48面向轴向方向D2。
链轮支撑件12包括第五径向支撑表面50和第五轴向支撑表面52。多个支撑臂18中的至少一个臂包括第五径向支撑表面50和第五轴向支撑表面52。在该实施例中,支撑臂18中的每个包括第五径向支撑表面50和第五轴向支撑表面52。第五径向支撑表面50沿径向面向外。第五轴向支撑表面52面向轴向方向D2。
链轮支撑件12包括第六径向支撑表面54和第六轴向支撑表面56。多个支撑臂18中的至少一个臂包括第六径向支撑表面54和第六轴向支撑表面56。在该实施例中,支撑臂18中的每个包括第六径向支撑表面54和第六轴向支撑表面56。第六径向支撑表面54沿径向面向外。第六轴向支撑表面56面向轴向方向D2。
链轮支撑件12包括第七径向支撑表面58和第七轴向支撑表面60。多个支撑臂18中的至少一个臂包括第七径向支撑表面58和第七轴向支撑表面60。在该实施例中,支撑臂18中的每个包括第七径向支撑表面58和第七轴向支撑表面60。第七径向支撑表面58沿径向面向外。第七轴向支撑表面60面向轴向方向D2。
链轮支撑件12包括第八径向支撑表面62和第八轴向支撑表面64。多个支撑臂18中的至少一个臂包括第八径向支撑表面62和第八轴向支撑表面64。在该实施例中,支撑臂18中的每个包括第八径向支撑表面62和第八轴向支撑表面64。第八径向支撑表面62沿径向面向外。第八轴向支撑表面64面向轴向方向D2。
如图4和26所示,第一链轮SP1附接到第一径向支撑表面34和第一轴向支撑表面36中的至少一个上。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链轮SP1附接到第一径向支撑表面34和第一轴向支撑表面36。具体地,第一链轮SP1附接到多个第一径向支撑表面34和多个第一轴向支撑表面36。第一轴向支撑表面36从第一径向支撑表面34径向向外延伸。
如图26所示,至少一个第一凹部SP1C包括第一周向宽度CW1。多个第一链轮齿SP1B在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的周向方向D1上以齿距PT1布置。第一周向宽度CW1大于齿距PT1。
如图4和27所示,第二链轮SP2附接到第二径向支撑表面38和第二轴向支撑表面40中的至少一个。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链轮SP2附接到第二径向支撑表面38和第二轴向支撑表面40。具体地,第二链轮SP2附接到多个第二径向支撑表面38和多个第二轴向支撑表面40。第二轴向支撑表面40从第二径向支撑表面38径向向外延伸。
如图27所示,至少一个第二凹部SP2C包括第二周向宽度CW2。多个第二链轮齿SP2B在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的周向方向D1上以齿距PT2布置。第二周向宽度CW2大于齿距PT2。
如图4所示,第三链轮SP3附接到第三径向支撑表面42和第三轴向支撑表面44中的至少一个。在该实施例中,第三链轮SP3附接到第三径向支撑表面42和第三轴向支撑表面44。具体地,第三链轮SP3附接到多个第三径向支撑表面42和多个第三轴向支撑表面44。第三轴向支撑表面44从第三径向支撑表面42径向向外延伸。
第四链轮SP4附接到第四径向支撑表面46和第四轴向支撑表面48中的至少一个。在该实施例中,第四链轮SP4附接到第四径向支撑表面46和第四轴向支撑表面。具体地,第四链轮SP4附接到多个第四径向支撑表面46和多个第四轴向支撑表面48。第四轴向支撑表面48从第四径向支撑表面46径向向外延伸。
第五链轮SP5附接到第五径向支撑表面50和第五轴向支撑表面52中的至少一个。在该实施例中,第五链轮SP5附接到第五径向支撑表面50和第五轴向支撑表面。具体地,第五链轮SP5附接到多个第五径向支撑表面50和多个第五轴向支撑表面52。第五轴向支撑表面52从第五径向支撑表面50径向向外延伸。
第六链轮SP6附接到第六径向支撑表面54和第六轴向支撑表面56中的至少一个。在该实施例中,第六链轮SP6附接到第六径向支撑表面54和第六轴向支撑表面56。具体地,第六链轮SP6附接到多个第六径向支撑表面54和多个第六轴向支撑表面56。第六轴向支撑表面56从第六径向支撑表面54径向向外延伸。
第七链轮SP7附接到第七径向支撑表面58和第七轴向支撑表面60中的至少一个。在该实施例中,第七链轮SP7附接到第七径向支撑表面58和第七轴向支撑表面。具体地,第七链轮SP7附接到多个第七径向支撑表面58和多个第七轴向支撑表面60。第七轴向支撑表面60从第七径向支撑表面58径向向外延伸。
第八链轮SP8附接到第八径向支撑表面62和第八轴向支撑表面64中的至少一个。在该实施例中,第八链轮SP8附接到第八径向支撑表面62和第八轴向支撑表面。具体地,第八链轮SP8附接到多个第八径向支撑表面62和多个第八轴向支撑表面64。第八轴向支撑表面64从第八径向支撑表面62径向向外延伸。
第一径向支撑表面34设置在第二径向支撑表面38的径向外侧。第二径向支撑表面38设置在第三径向支撑表面42的径向外侧。第三径向支撑表面42设置在第四径向支撑表面46的径向外侧。第四径向支撑表面46设置在第五径向支撑表面50的径向外侧。第五径向支撑表面50设置在第六径向支撑表面54的径向外侧。第六径向支撑表面54设置在第七径向支撑表面58的径向外侧。第七径向支撑表面58设置在第八径向支撑表面62的径向外侧。
第一轴向支撑表面36设置在第二轴向支撑表面40的径向外侧。第二轴向支撑表面40设置在第三轴向支撑表面44的径向外侧。第三轴向支撑表面44设置在第四轴向支撑表面48的径向外侧。第四轴向支撑表面48设置在第五轴向支撑表面52的径向外侧。第五轴向支撑表面52设置在第六轴向支撑表面56的径向外侧。第六轴向支撑表面56设置在第七轴向支撑表面60的径向外侧。第七轴向支撑表面60设置在第八轴向支撑表面64的径向外侧。
如图22所示,第一轴向支撑表面36设置在至少一个第一凹部SP1C中。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轴向支撑表面36设置在第一凹部SP1C中。第一轴向支撑表面36面向第一轴向表面SP1C3并且附接到第一轴向表面SP1C3。
如图24所示,第二轴向支撑表面40设置在至少一个第二凹部SP2C中。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轴向支撑表面40设置在第二凹部SP2C中。第二轴向支撑表面40面向第二轴向表面SP2C3并且附接到第二轴向表面SP2C3。
如图28所示,多个支撑臂18中的至少一个臂包括第一壁66、第二壁68和附接壁70。在该实施例中,支撑臂18中的每个包括第一壁66、第二壁68和附接壁70。第一壁66与第二壁68在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的周向方向D1上间隔开。第一壁66和第二壁68从附接壁70沿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A1的轴向方向D2延伸。如图4所示,第一链轮SP1和第二链轮SP2附接到附接壁70。第三链轮SP3至第八链轮SP8附接到附接壁70。
如图29和30所示,第一壁66包括第一加强部分66A。第一加强部分66A具有第一最大周向厚度MT11和第一最大轴向厚度MT12中的至少一个。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部分66A具有第一最大周向厚度MT11和第一最大轴向厚度MT12。
如图29所示,第一最大周向厚度MT11沿周向方向D1限定。第一最大周向厚度MT11大于第一壁66的另一部分的厚度WT1。如图30所示,第一最大轴向厚度MT12沿轴向方向D2限定。第一加强部分66A设置成在轴向方向D2上比附接壁70更靠近第一壁66的轴向端部66B。第一最大周向厚度MT11和第一最大轴向厚度MT12中的至少一个限定在第一加强部分66A的轴向端部分66C处。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最大周向厚度MT11限定在第一加强部分66A的轴向端部分66C处。
如图30所示,第一加强部分66A设置成沿径向比多个支撑臂18中的至少一个臂的径向外端部16A更靠近花鼓接合部分14。第一最大周向厚度MT11和第一最大轴向厚度MT12中的至少一个限定在第一加强部分66A的径向内部分66A1处。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最大轴向厚度MT12限定在第一加强部分66A的径向内部分66A1处。第一加强部分66A的轴向厚度从第一加强部分66A的径向外部分66A2到第一加强部分66A的径向内部分66A1逐渐增加。第一壁66的轴向厚度从支撑臂18的径向外端部16A到花鼓接合部分14逐渐增加。
如图29和31所示,第二壁68包括第二加强部分68A。第二加强部分68A具有第二最大周向厚度MT21和第二最大轴向厚度MT22中的至少一个。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加强部分68A具有第二最大周向厚度MT21和第二最大轴向厚度MT22。
如图29所示,第二最大周向厚度MT21沿周向方向D1限定。第二最大周向厚度MT21大于第二壁68的另一部分的厚度WT2。如图31所示,第二最大轴向厚度MT22沿轴向方向D2限定。第二加强部分68A设置成在轴向方向D2上比附接壁70更靠近第二壁68的轴向端部68B。第二最大周向厚度MT21和第二最大轴向厚度MT22中的至少一个限定在第二加强部分68A的轴向端部分68C处。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最大周向厚度MT21限定在第二加强部分68A的轴向端部分68C处。
如图31所示,第二加强部分68A设置成沿径向比多个支撑臂18中的至少一个臂的径向外端部16A更靠近花鼓接合部分14。第二最大周向厚度MT21和第二最大周向厚度MT21中的至少一个限定在第二加强部分68A的径向内部分68A1处。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最大轴向厚度MT22限定在第二加强部分68A的径向内部分68A1处。第二加强部分68A的轴向厚度从第二加强部分68A的径向外部分68A2到第二加强部分68A的径向内部分68A1逐渐增加。第二壁68的轴向厚度从支撑臂18的径向外端部16A到花鼓接合部分14逐渐增加。
如图32所示,第一壁66的周向厚度从支撑臂18的径向外端部16A到花鼓接合部分14逐渐增加。第二壁68的周向厚度从支撑臂18的径向外端部16A到花鼓接合部分14逐渐增加。
当从旋转中心轴线A1观察时,第一壁66沿花鼓接合部分14的内花键14A的第一切线TL1延伸。当从旋转中心轴线A1观察时,第二壁68沿着内花键14A的第二切线TL2延伸。第一切线TL1和第二切线TL2中的每一个是具有内部主直径MD的圆的切线。当从旋转中心轴线A1观察时,第一切线TL1与第一加强部分66A的轮廓基本上重合。当从旋转中心轴线A1观察时,第二切线TL2与第二加强部分68A的轮廓基本上重合。
如图25和33所示,链轮支撑件12包括多个孔71。孔71设置在花鼓接合部分14的径向外侧。孔71沿周向方向D1设置在多个支撑臂18的相邻两个臂之间。
如图20所示,第一支撑附接部分SP1D包括第一附接开口SP1F。第一附接开口SP1F设置在第一凹部SP1C中。如图34所示,支撑臂18设置在第一附接开口SP1F中。支撑臂18包括设置在第一附接开口SP1F中的第一限制部分72。如图25所示,第一限制部分72设置在第一径向支撑表面34和第一轴向支撑表面36上。第一限制部分72从第一径向支撑表面34径向向外延伸。第一限制部分72从第一轴向支撑表面36沿轴向方向D2延伸。
如图34所示,第一限制部分72包括第一附接凹部72A和一对第一肋72B。第一附接凹部72A沿周向方向D1设置在一对第一肋72B之间。第一肋72B从第一轴向支撑表面36沿轴向方向D2延伸。
如图35所示,第一间隔件22包括第一板22A和第一突起22B。第一突起22B从第一板22A延伸。第一板22A包括一对第一狭缝22C。第一突起22B设置在一对第一狭缝22C之间。如图26和35所示,第一突起22B设置在第一附接凹部72A中。如图35和36所示,第一肋72B设置在第一狭缝22C中。
如图4所示,第一板22A沿轴向方向D2设置在第一链轮SP1和第二链轮SP2之间。第一间隔件22利用诸如粘合剂的结合结构附接到第一链轮SP1和支撑臂18。第二链轮SP2通过诸如粘合剂的结合结构附接到第一间隔件22和支撑臂18。
如图23所示,第二支撑附接部分SP2D包括第二附接开口SP2F。第二附接开口SP2F设置在第二凹部SP2C中。如图38所示,支撑臂18设置在第二附接开口SP2F中。支撑臂18包括设置在第二附接开口SP2F中的第二限制部分74。如图27所示,第二限制部分74设置在第二径向支撑表面38和第二轴向支撑表面40上。第二限制部分74从第二径向支撑表面38径向向外延伸。第二限制部分74从第二轴向支撑表面40沿轴向方向D2延伸。
如图38所示,第二限制部分74包括第二附接凹部74A和一对第二肋74B。第二附接凹部74A沿周向方向D1设置在一对第二肋74B之间。第二肋74B从第二轴向支撑表面40沿轴向方向D2延伸。
如图39所示,第二间隔件24包括第二板24A和第二突起24B。第二突起24B从第二板24A延伸。第二板24A包括一对第二狭缝24C。第二突起24B设置在一对第二狭缝24C之间。如图27和39所示,第二突起24B设置在第二附接凹部74A中。如图39和40所示,第二肋74B设置在第二狭缝24C中。
如图4所示,第二板24A沿轴向方向D2设置在第二链轮SP2和第三链轮SP3之间。第二间隔件24利用诸如粘合剂的结合结构附接到第二链轮SP2和支撑臂18。第三链轮SP3通过诸如粘合剂的结合结构附接到第二间隔件24和支撑臂18。
如图8所示,第三链轮本体SP3A包括沿周向方向D1以第三节距布置的多个第三附接部SP3E。第三附接部SP3E的总数等于支撑臂18的总数。然而,第三附接部SP3E的总数不限于该实施例。可以从第三链轮SP3省略第三附接部SP3E中的至少一个。
如图42所示,第三附接部SP3E设置在由第三径向支撑表面42限定的保持凹部42R中。如图43所示,第三间隔件26设置在保持凹部42R中。
如图44所示,第三间隔件26包括第三板26A和一对第三突起26B。第三突起26B彼此间隔开并从第三板26A延伸。如图43所示,第三板26A设置在保持凹部42R中。第三附接部SP3E设置在一对第三突起26B之间。
如图4所示,第三板26A沿轴向方向D2设置在第三链轮SP3和第四链轮SP4之间。第三间隔件26利用诸如粘合剂的结合结构附接到第三链轮SP3和支撑臂18。第四链轮SP4通过诸如粘合剂的结合结构附接到第三间隔件26和支撑臂18。
第四间隔件28至第七间隔件33具有与第三间隔件26基本相同的结构。如图9所示,第四链轮本体SP4A包括多个第四附接部SP4E。如图10所示,第五链轮本体SP5A包括多个第五附接部SP5E。如图11所示,第六链轮本体SP6A包括多个第六附接部SP6E。如图12所示,第七链轮本体SP7A包括多个第七附接部SP7E。如图13所示,第八链轮本体SP8A包括多个第八附接部SP8E。第四附接部SP4E至第八附接部SP8E具有与第三附接部SP3E基本相同的结构。因此,为简洁起见,这里将不会详细描述它们。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派生词意图为开放式术语,其指明所述的特征、元件、部件、群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但不排除其他未陈述的特征、元件、部件、群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这种概念也适用于类似含义的词汇,例如,术语“具有”、“包含”及其派生词。
术语“构件”、“区段”、“部”、“部分”、“元件”、“本体”和“结构”在用作单数时可以具有单个部分或多个部分的双重含义。
本申请中列举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仅为标示,但不具有其他含义,例如,特定顺序等。此外,例如,术语“第一元件”本身并不暗示“第二元件”的存在,而且术语“第二元件”本身并不暗示“第一元件”的存在。
除了一对元件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或结构的构造之外,本文所用的术语“一对”可以包括一对元件具有彼此不同形状或结构的构造。
术语“一个”、“一个或多个”以及“至少一个”在本文中可以互换使用。
最后,如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大致”、“大约”和“接近”的程度术语意味着所修饰术语的合理的偏差量,使得最终结果不会显著改变。本申请中描述的所有数值可以被解释为包括诸如“大致”、“大约”和“接近”的术语。
明显地,根据上述教导,可以对本发明做出许多变型和改变。因此可以理解的是,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本发明可以在本文具体描述以外实施。

Claims (28)

1.一种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包括:
第一链轮,所述第一链轮包括第一链轮本体和多个第一链轮齿,所述多个第一链轮齿相对于所述自行车后链轮组件的旋转中心轴线从所述第一链轮本体径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一链轮本体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凹部;
第二链轮,所述第二链轮包括第二链轮本体和多个第二链轮齿,所述多个第二链轮齿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从所述第二链轮本体径向向外延伸;和
链轮支撑件,所述链轮支撑件构造成与自行车花鼓组件接合,所述链轮支撑件包括链轮附接部分,所述第一链轮和所述第二链轮附接到所述链轮附接部分,所述链轮附接部分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凹部中,以在所述第一链轮和所述链轮支撑件之间传递旋转力,
所述第一链轮本体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凹部的第一支撑附接部分,
所述第一支撑附接部分具有沿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的轴向方向限定的第一轴向厚度,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凹部具有沿所述轴向方向限定的第一轴向深度,和
所述第一轴向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轴向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凹部包括第一周向表面和第一附加周向表面,所述第一附加周向表面在相对于所述所述旋转中心轴线的周向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周向表面间隔开,和
所述链轮附接部分沿所述周向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周向表面和所述第一附加周向表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凹部包括面向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的轴向方向的第一轴向表面,
所述第一轴向表面沿所述周向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周向表面和所述第一附加周向表面之间,和
所述链轮附接部分在所述轴向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面向所述第一轴向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周向表面和所述第一附加周向表面在所述周向方向上面向彼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链轮附接部分包括径向外端部,所述径向外端部在所述周向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周向表面和所述第一附加周向表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链轮和所述第二链轮中的至少一个通过粘合剂附接到所述链轮附接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链轮支撑件包括构造成与所述自行车花鼓组件接合的花鼓接合部分,
所述链轮附接部分包括从所述花鼓接合部分径向向外延伸的多个支撑臂,和
所述第一链轮和所述第二链轮附接到所述多个支撑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多个支撑臂中的至少一个臂包括第一径向支撑表面和第一轴向支撑表面,
所述第一径向支撑表面沿径向面向外,
所述第一轴向支撑表面面向所述轴向方向,和
所述第一链轮附接到所述第一径向支撑表面和所述第一轴向支撑表面中的至少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链轮支撑件包括第一径向支撑表面和第一轴向支撑表面,
所述第一径向支撑表面沿径向面向外,
所述第一轴向支撑表面面向所述轴向方向,和
所述第一链轮附接到所述第一径向支撑表面和所述第一轴向支撑表面中的至少一个。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轴向支撑表面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凹部中。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多个支撑臂中的至少一个臂包括第二径向支撑表面和第二轴向支撑表面,
所述第二径向支撑表面沿径向面向外,
所述第二轴向支撑表面面向所述轴向方向,和
所述第二链轮附接到所述第二径向支撑表面和所述第二轴向支撑表面中的至少一个。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多个支撑臂中的至少一个臂包括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凹部中的径向外端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链轮由第一金属材料制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金属材料包括铝。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链轮具有第一节圆直径,
所述第二链轮具有第二节圆直径,和
所述第一节圆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节圆直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节圆直径是所述自行车后链轮组件中最大的节圆直径。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链轮支撑件包括构造成与所述自行车花鼓组件接合的花鼓接合部分,和
所述花鼓接合部分包括内花键。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还包括:
第三链轮,所述第三链轮包括第三链轮本体和多个第三链轮齿,所述多个第三链轮齿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从所述第三链轮本体径向向外延伸;和
第四链轮,所述第四链轮包括第四链轮本体和多个第四链轮齿,所述多个第四链轮齿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从所述第四链轮本体径向向外延伸。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第三链轮和所述第四链轮附接到所述链轮附接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链轮与所述第二链轮在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的轴向方向上相邻,在所述第一链轮和所述第二链轮之间没有另外的链轮。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第二链轮本体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凹部,和
所述链轮附接部分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凹部中。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链轮支撑件包括构造成与所述自行车花鼓组件接合的花鼓接合部分,
所述链轮附接部分包括从所述花鼓接合部分径向向外延伸的多个支撑臂,
所述多个支撑臂中的至少一个臂包括第一壁、第二壁和附接壁,
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在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开,
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从所述附接壁沿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的轴向方向延伸,和
所述第一链轮和所述第二链轮附接到所述附接壁。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壁包括第一加强部分,所述第一加强部分具有沿所述周向方向限定的第一最大周向厚度和沿所述轴向方向限定的第一最大轴向厚度中的至少一个。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加强部分设置成在所述轴向方向上比所述附接壁更靠近所述第一壁的轴向端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最大周向厚度和所述第一最大轴向厚度中的至少一个限定在所述第一加强部分的轴向端部分处。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加强部分设置成沿径向比所述多个支撑臂中的所述至少一个臂的径向外端部更靠近所述花鼓接合部分。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最大周向厚度和所述第一最大轴向厚度中的所述至少一个限定在所述第一加强部分的径向内部分处。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链轮组件,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凹部包括第一周向宽度,
所述多个第一链轮齿在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的周向方向上以一齿距布置,和
所述第一周向宽度大于所述齿距。
CN201810971478.7A 2017-08-24 2018-08-24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Active CN1094218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686,117 US10668980B2 (en) 2017-08-24 2017-08-24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15/686,117 2017-08-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21889A CN109421889A (zh) 2019-03-05
CN109421889B true CN109421889B (zh) 2020-11-03

Family

ID=65321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71478.7A Active CN109421889B (zh) 2017-08-24 2018-08-24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68980B2 (zh)
CN (1) CN109421889B (zh)
DE (1) DE102018118999A1 (zh)
TW (1) TWI7575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78761B2 (en) * 2019-03-22 2023-02-14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rrangement
EP3960606A1 (de) * 2020-09-01 2022-03-02 SRAM Deutschland GmbH Mehrfachritzel-baugruppe und hinterradbaugruppe für ein fahrrad mit kettenschaltung
US11767080B1 (en) * 2022-07-15 2023-09-26 Shimano Inc. Rear sprocket assembly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10371A1 (en) * 1991-03-27 1992-10-28 Shimano Inc. Sprocket wheel mounting unit for a bicycle
US5213550A (en) * 1992-01-23 1993-05-25 Wu Chuen Fwu Variable speed-type bicycle chain ring assembly
CN1284462A (zh) * 1999-08-06 2001-02-21 Sram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自行车链条传动的齿轮变速装置
CN2438649Y (zh) * 2000-09-08 2001-07-11 陈富雄 自行车飞轮齿盘结构改良
CN1706714A (zh) * 2004-06-08 2005-12-14 Sram德国有限公司 铆接链轮组件
CN101407243A (zh) * 2007-10-11 2009-04-15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CN203740093U (zh) * 2014-01-10 2014-07-30 天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后链齿盘组
CN106184594A (zh) * 2015-05-25 2016-12-07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48290A (ja) * 2005-03-09 2006-09-21 Shimano Inc 自転車用スプロケット
JP2008189254A (ja) * 2007-02-07 2008-08-21 Shimano Inc 自転車用リアスプロケット組立体及びスプロケット
US8956254B2 (en) * 2011-08-04 2015-02-17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9415835B2 (en) * 2014-01-24 2016-08-16 Shimano Inc. Rotatable annular bicycle component and bicycle rear sprocket
US9604698B2 (en) * 2014-10-22 2017-03-28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Bicycle cogset
US9604699B2 (en) * 2014-10-30 2017-03-28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icycle cogset
US10112681B2 (en) * 2016-07-21 2018-10-30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supporting member and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618597B2 (en) * 2017-02-17 2020-04-14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584786B2 (en) * 2017-03-29 2020-03-10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442496B2 (en) * 2017-03-29 2019-10-15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773772B2 (en) * 2017-04-12 2020-09-15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377174B2 (en) * 2017-08-09 2019-08-13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ssembly
US11059541B2 (en) * 2017-05-30 2021-07-13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ssembly
US11332213B2 (en) * 2017-05-30 2022-05-17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drive train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10371A1 (en) * 1991-03-27 1992-10-28 Shimano Inc. Sprocket wheel mounting unit for a bicycle
US5213550A (en) * 1992-01-23 1993-05-25 Wu Chuen Fwu Variable speed-type bicycle chain ring assembly
CN1284462A (zh) * 1999-08-06 2001-02-21 Sram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自行车链条传动的齿轮变速装置
CN2438649Y (zh) * 2000-09-08 2001-07-11 陈富雄 自行车飞轮齿盘结构改良
CN1706714A (zh) * 2004-06-08 2005-12-14 Sram德国有限公司 铆接链轮组件
CN101407243A (zh) * 2007-10-11 2009-04-15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CN203740093U (zh) * 2014-01-10 2014-07-30 天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后链齿盘组
CN106184594A (zh) * 2015-05-25 2016-12-07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57534B (zh) 2022-03-11
US20190061874A1 (en) 2019-02-28
TW201912501A (zh) 2019-04-01
US10668980B2 (en) 2020-06-02
CN109421889A (zh) 2019-03-05
DE102018118999A1 (de) 2019-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27665B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TWI659895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CN109421889B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TWI702168B (zh) 自行車鏈輪總成
US20150210353A1 (en) Rotatable annular bicycle component and bicycle rear sprocket
US9919763B2 (en) Bicycle sprocket
US10773772B2 (en)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CN107521610B (zh) 多重自行车链轮组件
TWI610036B (zh) 自行車鏈輪
US10703440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rear sprocket
US10625820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CN109720500B (zh) 自行车轮毂组件及自行车传动系组件
TWI727138B (zh) 自行車鏈輪總成
US20210086868A1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CN108622300B (zh) 自行车链轮和自行车链轮组件
US10442496B2 (en)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717495B2 (en) Bicycle sprocket
CN112937752A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CN109421888B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US20180346066A1 (en)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