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7534B -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7534B
TWI757534B TW107128279A TW107128279A TWI757534B TW I757534 B TWI757534 B TW I757534B TW 107128279 A TW107128279 A TW 107128279A TW 107128279 A TW107128279 A TW 107128279A TW I757534 B TWI757534 B TW I7575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rocket
axial
bicycle rear
support surfac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8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2501A (zh
Inventor
藤田寬司
江村篤裕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2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2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75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753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4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4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 B60B27/047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comprising a freewheel 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30Chain-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23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包括一第一鏈輪、一第二鏈輪及一鏈輪支撐件。該第一鏈輪包含一第一鏈輪主體及複數個第一鏈輪齒。該第一鏈輪主體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凹部。該第二鏈輪包含一第二鏈輪主體及複數個第二鏈輪齒。該鏈輪支撐件經構形以與一自行車輪轂總成接合。該鏈輪支撐件包含一鏈輪附接部分。該第一鏈輪及該第二鏈輪經附接至該鏈輪附接部分。該鏈輪附接部分至少部分設置於該至少一個第一凹部中以在該第一鏈輪與該鏈輪支撐件之間傳輸一旋轉力。

Description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騎自行車正變為一種愈加流行的娛樂形式以及一種交通工具。再者,騎自行車已變為對於業餘愛好者及專業人員而言非常流行的競技運動。無論自行車是否用於娛樂、交通或競技,自行車產業正不斷改良自行車之各種組件。已廣泛重新設計之一個自行車組件係一鏈輪總成。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一態樣,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包括一第一鏈輪、一第二鏈輪及一鏈輪支撐件。該第一鏈輪包含一第一鏈輪主體及相對於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旋轉中心軸自該第一鏈輪主體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一鏈輪齒。該第一鏈輪主體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凹部。該第二鏈輪包含一第二鏈輪主體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自該第二鏈輪主體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二鏈輪齒。該鏈輪支撐件經構形以與一自行車輪轂總成接合。該鏈輪支撐件包含一鏈輪附接部分。該第一鏈輪及該第二鏈輪經附接至該鏈輪附接部分。該鏈輪附接部分至少部分設置於該至少一個第一凹部中以在該第一鏈輪與該鏈輪支撐件之間傳輸一旋轉力。
憑藉根據第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一簡單結 構維持或改良該第一鏈輪與該鏈輪支撐件之間的耦合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態樣,根據第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至少一個第一凹部包含一第一圓周表面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在一圓周方向上與該第一圓周表面間隔開之一第一額外圓周表面。該鏈輪附接部分在該圓周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圓周表面與該第一額外圓周表面之間。
憑藉根據第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一簡單結構維持或改良該第一鏈輪與該鏈輪支撐件之間的耦合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態樣,根據第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至少一個第一凹部包含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面向一軸向方向之一第一軸向表面。該第一軸向表面在該圓周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圓周表面與該第一額外圓周表面之間。該鏈輪附接部分在該軸向方向上至少部分面向該第一軸向表面。
憑藉根據第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增大將該第一鏈輪耦合至該鏈輪支撐件之一表面之一面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態樣,根據第二態樣或第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圓周表面及該第一額外圓周表面在該圓周方向上面向彼此。
憑藉根據第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一簡單結構在該圓周方向上維持或改良該第一鏈輪與該鏈輪支撐件之間的耦合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態樣,根據第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鏈輪附接部分包含一徑向外端,該徑向外端在該圓周方 向上設置於該第一圓周表面與該第一額外圓周表面之間。
憑藉根據第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一簡單結構在該圓周方向上有效維持或改良該第一鏈輪與該鏈輪支撐件之間的耦合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六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五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鏈輪及該第二鏈輪之至少一者藉由黏合劑附接至該鏈輪附接部分。
憑藉根據第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維持或改良該鏈輪支撐件與該第一鏈輪及該第二鏈輪之至少一者之間的耦合強度節省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七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六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鏈輪支撐件包含經構形以與該自行車輪轂總成接合之一輪轂接合部分。該鏈輪附接部分包含自該輪轂接合部分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支撐臂。該第一鏈輪及該第二鏈輪經附接至該複數個支撐臂。
憑藉根據第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節省該鏈輪支撐件之重量。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八態樣,根據第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支撐臂之至少一個臂包含一第一徑向支撐表面及一第一軸向支撐表面。該第一徑向支撐表面徑向面向外。該第一軸向支撐表面面向該軸向方向。該第一鏈輪經附接至該第一徑向支撐表面及該第一軸向支撐表面之至少一者。
憑藉根據第八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增大將該第一 鏈輪耦合至該鏈輪支撐件之一表面之一面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九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八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鏈輪支撐件包含一第一徑向支撐表面及一第一軸向支撐表面。該第一徑向支撐表面徑向面向外。該第一軸向支撐表面面向該軸向方向。該第一鏈輪經附接至該第一徑向支撐表面及該第一軸向支撐表面之至少一者。
憑藉根據第九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增大將該第一鏈輪耦合至該鏈輪支撐件之一表面之一面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態樣,根據第八態樣或第九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軸向支撐表面經設置於該至少一個第一凹部中。
憑藉根據第十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一簡單結構有效維持或改良該第一鏈輪與該第二鏈輪之間的耦合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一態樣,根據第八態樣至第十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支撐臂之該至少一個臂包含一第二徑向支撐表面及一第二軸向支撐表面。該第二徑向支撐表面徑向面向外。該第二軸向支撐表面面向該軸向方向。該第二鏈輪經附接至該第二徑向支撐表面及該第二軸向支撐表面之至少一者。
憑藉根據第十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增大將該第二鏈輪耦合至該鏈輪支撐件之一表面之一面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二態樣,根據第七態樣至第十一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複數個支撐臂之至少一個臂包含設置於該至少一個第一凹部中之一徑向外端。
憑藉根據第十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一簡單結構在該圓周方向上有效維持或改良該第一鏈輪與該鏈輪支撐件之間的耦合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三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二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鏈輪係由一第一金屬材料製成。
憑藉根據第十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改良該第一鏈輪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四態樣,根據第十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金屬材料包含鋁。
憑藉根據第十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節省該第一鏈輪之重量改良該第一鏈輪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五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四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鏈輪具有一第一節圓直徑。該第二鏈輪具有一第二節圓直徑。該第一節圓直徑大於該第二節圓直徑。
憑藉根據第十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一簡單結構維持或改良具有一更大節圓直徑之該第一鏈輪與該鏈輪支撐件之間的耦合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六態樣,根據第十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節圓直徑係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中之最大節圓直徑。
憑藉根據第十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一簡單 結構維持或改良具有最大節圓直徑之該第一鏈輪與該鏈輪支撐件之間的耦合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七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六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鏈輪支撐件包含經構形以與該自行車輪轂總成接合之一輪轂接合部分。該輪轂接合部分包含一內部花鍵。
憑藉根據第十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將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安裝至具有一外部花鍵之該自行車輪轂總成。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八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七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進一步包括一第三鏈輪及一第四鏈輪。該第三鏈輪包含一第三鏈輪主體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自該第三鏈輪主體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三鏈輪齒。該第四鏈輪包含一第四鏈輪主體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自該第四鏈輪主體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第四鏈輪齒。
憑藉根據第十八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除了該第一鏈輪及該第二鏈輪外可將該第三鏈輪及該第四鏈輪安裝至該鏈輪支撐件。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九態樣,根據第十八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三鏈輪及該第四鏈輪經附接至該鏈輪附接部分。
憑藉根據第十九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除了該第一鏈輪及該第二鏈輪外可將該第三鏈輪及該第四鏈輪有效安裝至該鏈輪支撐件。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九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鏈輪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在一軸向方向上與該第二鏈輪相鄰而在該第一鏈輪與該第二鏈輪之間無另 一鏈輪。
憑藉根據第二十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一簡單結構維持或改良該第一鏈輪及該第二鏈輪之各者與該鏈輪支撐件之間的耦合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一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二十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二鏈輪主體具有至少一個第二凹部。該鏈輪附接部分至少部分設置於該至少一個第二凹部中。
憑藉根據第二十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一簡單結構維持或改良該第二鏈輪與該鏈輪支撐件之間的耦合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二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二十一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鏈輪主體包含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凹部之一第一支撐附接部分。該第一支撐附接部分具有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在一軸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一軸向厚度。該至少一個第一凹部具有在該軸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一軸向深度。該第一軸向厚度大於該第一軸向深度。
憑藉根據第二十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維持或改良該第一鏈輪與該鏈輪支撐件之間的耦合強度維持該第一鏈輪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三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二十二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鏈輪支撐件包含經構形以與該自行車輪轂總成接合之一輪轂接合部分。該鏈輪附接部分包含自該輪轂接合部分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支撐臂。該複數個支撐臂之至少一個臂包含一第一壁、一第二壁及一附接壁。該第一壁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在一 圓周方向上與該第二壁間隔開。該第一壁及該第二壁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在一軸向方向上自該附接壁延伸。該第一鏈輪及該第二鏈輪經附接至該附接壁。
憑藉根據第二十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節省該鏈輪支撐件之重量維持或改良該鏈輪支撐件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四態樣,根據第二十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壁包含一第一加固部分,該第一加固部分具有在該圓周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一最大圓周厚度及在該軸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一最大軸向厚度之至少一者。
憑藉根據第二十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節省該鏈輪支撐件之重量有效維持或改良該鏈輪支撐件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五態樣,根據第二十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加固部分經設置為在該軸向方向上比該附接壁更靠近該第一壁之一軸向端。
憑藉根據第二十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節省該鏈輪支撐件之重量有效維持或改良該鏈輪支撐件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六態樣,根據第二十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在該第一加固部分之一軸向端部分處界定該第一最大圓周厚度及該第一最大軸向厚度之至少一者。
憑藉根據第二十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節省該鏈輪支撐件之重量有效維持或改良該鏈輪支撐件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七態樣,根據第二十四態樣至第二十六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加固部分經徑向 設置為比該複數個支撐臂之該至少一個臂之一徑向外端更靠近該輪轂接合部分。
憑藉根據第二十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節省該鏈輪支撐件之重量有效維持或改良該鏈輪支撐件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八態樣,根據第二十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加固部分具有在該圓周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一最大圓周厚度及在該軸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一最大軸向厚度之至少一者。在該第一加固部分之一徑向內部分處界定第一最大圓周厚度及該第一最大軸向厚度之該至少一者。
憑藉根據第二十八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節省該鏈輪支撐件之重量有效維持或改良該鏈輪支撐件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九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二十八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至少一個第一凹部包含一第一圓周寬度。該複數個第一鏈輪齒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在一圓周方向上按一齒距(tooth pitch)配置。該第一圓周寬度大於該齒距。
憑藉根據第二十九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可憑藉一簡單結構有效維持或改良該第一鏈輪與該鏈輪支撐件之間的耦合強度。
2:自行車輪轂總成
4:鏈輪支撐主體
4A:外部花鍵
6:鎖環
8:自行車鏈條
10: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12:鏈輪支撐件
14:輪轂接合部分
14A:內部花鍵
16:鏈輪附接部分
16A:徑向外端
18:支撐臂
19:黏合劑
20:中間環
21:環蓋
22:第一間隔件
22A:第一板
22B:第一突部
22C:第一狹縫
24:第二間隔件
24A:第二板
24B:第二突部
24C:第二狹縫
26:第三間隔件
26A:第三板
26B:第三突部
28:第四間隔件
30:第五間隔件
32:第六間隔件
33:第七間隔件
34:第一徑向支撐表面
36:第一軸向支撐表面
38:第二徑向支撐表面
40:第二軸向支撐表面
42:第三徑向支撐表面
42R:固持凹部
44:第三軸向支撐表面
46:第四徑向支撐表面
48:第四軸向支撐表面
50:第五徑向支撐表面
52:第五軸向支撐表面
54:第六徑向支撐表面
56:第六軸向支撐表面
58:第七徑向支撐表面
60:第七軸向支撐表面
62:第八徑向支撐表面
64:第八軸向支撐表面
66:第一壁
66A:第一加固部分
66A1:徑向內部分
66A2:徑向外部分
66B:軸向端
66C:軸向端部分
68:第二壁
68A:第二加固部分
68A1:徑向內部分
68A2:徑向外部分
68B:軸向端
68C:軸向端部分
70:附接壁
71:孔
72:第一限制部分
72A:第一附接凹部
72B:第一肋部
74:第二限制部分
74A:第二附接凹部
74B:第二肋部
A1:旋轉中心軸
CW1:第一圓周寬度
CW2:第二圓周寬度
D1:圓周方向
D11:驅動旋轉方向
D12:逆旋轉方向
D2:軸向方向
DP1:第一軸向深度
DP2:第二軸向深度
F1:驅動旋轉力
MD:內部主直徑
MT11:第一最大圓周厚度
MT12:第一最大軸向厚度
MT21:第二最大圓周厚度
MT22:第二最大軸向厚度
PC1-PC12:第一節圓至第十二節圓
PCD1-PDC12:第一節圓直徑至第十二節圓直徑
PT1:齒距
PT2:齒距
SP1-SP12:第一鏈輪至第十二鏈輪
SP1A:第一鏈輪主體
SP1B:第一鏈輪齒
SP1C:第一凹部
SP1C1:第一圓周表面
SP1C2:第一額外圓周表面
SP1C3:第一軸向表面
SP1D:第一支撐附接部分
SP1E:第一附接部分
SP1F:第一附接開口
SP2:第二鏈輪
SP2A:第二鏈輪主體
SP2B:第二鏈輪齒
SP2C:第二凹部
SP2C1:第二圓周表面
SP2C2:第二額外圓周表面
SP2C3:第二軸向表面
SP2D:第二支撐附接部分
SP2E:第二附接部分
SP2F:第二附接開口
SP3A:第三鏈輪主體
SP3B:第三鏈輪齒
SP3E:第三支撐附接部分
SP4A:第四鏈輪主體
SP4B:第四鏈輪齒
SP4E:第四附接部分
SP5A:第五鏈輪主體
SP5B:第五鏈輪齒
SP5E:第五附接部分
SP6A:第六鏈輪主體
SP6B:第六鏈輪齒
SP6E:第六附接部分
SP7A:第七鏈輪主體
SP7B:第七鏈輪齒
SP7E:第七附接部分
SP8A:第八鏈輪主體
SP8B:第八鏈輪齒
SP8E:第八附接部分
SP9A:第九鏈輪主體
SP9B:第九鏈輪齒
SP9S:內部花鍵
SP10A:第十鏈輪主體
SP10B:第十鏈輪齒
SP10S:內部花鍵
SP11A:第十一鏈輪主體
SP11B:第十一鏈輪齒
SP11S:內部花鍵
SP12A:第十二鏈輪主體
SP12B:第十二鏈輪齒
SP12S:內部花鍵
T1:第一軸向厚度
T2:第二軸向厚度
TL1:第一切線
TL2:第二切線
WT1:厚度
WT2:厚度
將易於獲得對本發明及本發明之許多隨附優點之一更完整瞭解,此係因為當結合附圖考慮時,藉由參考下列實施方式,變得更佳理解本發明及本發明之許多隨附優點。
圖1係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透視圖,該總成具有一自行車輪轂總成及一鎖環。
圖2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側視圖。
圖3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另一透視圖,該總成具有自行車輪轂總成及鎖環。
圖4係沿圖3之線IV-IV取得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橫截面視圖。
圖5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分解透視圖。
圖6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第一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7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第二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8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第三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9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第四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10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第五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11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第六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12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第七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13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第八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14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第九鏈輪之一 側視圖。
圖15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第十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16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第十一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17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第十二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18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鏈輪支撐件及複數個間隔件之一透視圖。
圖19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支撐件及複數個間隔件之另一透視圖。
圖20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第一鏈輪之一透視圖。
圖21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部分透視圖。
圖22係沿圖4之線XXII-XXII取得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橫截面視圖。
圖23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第二鏈輪之一透視圖。
圖24係沿圖4之線XXIV-XXIV取得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橫截面視圖。
圖25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支撐件之一部分透視圖。
圖26係沿圖4之線XXVI-XXVI取得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 一橫截面視圖。
圖27係沿圖4之線XXVII-XXVII取得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橫截面視圖。
圖28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支撐件之一透視圖。
圖29係沿圖30之線XXIX-XXIX取得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支撐件之一橫截面視圖。
圖30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支撐件之一部分正視圖。
圖31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支撐件之一部分後視圖。
圖32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支撐件之一部分側視圖。
圖33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支撐件之一側視圖。
圖34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第一鏈輪及鏈輪支撐件之一部分透視圖。
圖35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第一間隔件之一透視圖。
圖36係沿圖4之線XXXVI-XXXVI取得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橫截面視圖。
圖37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第一鏈輪、鏈輪支撐件及第一間隔件之一部分透視圖。
圖38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第一鏈輪、第二鏈輪及鏈輪支撐件之一部分透視圖。
圖39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第二間隔件之一透視圖。
圖40係沿圖4之線XL-XL取得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橫截面視圖。
圖41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第一鏈輪、第二鏈輪、鏈輪支撐件及第二間隔件之一部分透視圖。
圖42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第二鏈輪、第三鏈輪及鏈輪支撐件之一部分透視圖。
圖43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第二鏈輪、第三鏈輪、鏈輪支撐件及一第三間隔件之一部分透視圖。
圖44係圖1中繪示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第三間隔件之一透視圖。
現將參考隨附圖式描述(諸)實施例,其中貫穿各種圖式,類似元件符號指示對應或相同元件。
首先參考圖1,根據一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包括一第一鏈輪SP1及一第二鏈輪SP2。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括一第三鏈輪SP3及一第四鏈輪SP4。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括一第五鏈輪SP5、一第六鏈輪SP6、一第七鏈輪SP7、一第八鏈輪SP8、一第九鏈輪SP9、一第十鏈輪SP10、一第十一鏈輪SP11及一第十二鏈輪SP12。然而,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鏈輪之一總數不限於此實施例。
在本申請案中,下列方向術語「前」、「後」、「向前」、「向後」、「左」、「右」、「橫向」、「向上」及「向下」以及任何其他類似方向術語係指基於面朝一手把(未展示)坐在一自行車之一車座(未展示)上之一使用者(例如,一騎手)所判定之彼等方向。因此,如用來描述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此等術語應相對於如在一水平表面上之一直立騎行位置中使用之配備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自行車予以解釋。
如在圖1中所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具有一旋轉中心軸A1。藉由一自行車輪轂總成2圍繞旋轉中心軸A1相對於一自行車車架(未展示)可旋轉支撐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使用一鎖環6將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緊固至自行車輪轂總成2之一鏈輪支撐主體4。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經構形以與一自行車鏈條8接合以在踩踏期間在自行車鏈條8與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間傳輸一驅動旋轉力F1。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在踩踏期間在一驅動旋轉方向D11上圍繞旋轉中心軸A1旋轉。沿著自行車輪轂總成2或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一圓周方向D1界定驅動旋轉方向D11。一逆旋轉方向D12係驅動旋轉方向D11之一相反方向且沿著圓周方向D1界定。
如在圖2中所見,第一鏈輪SP1具有一第一節圓直徑PCD1。第二鏈輪SP2具有一第二節圓直徑PCD2。第三鏈輪SP3具有一第三節圓直徑PCD3。第四鏈輪SP4具有一第四節圓直徑PCD4。第五鏈輪SP5具有一第五節圓直徑PCD5。第六鏈輪SP6具有一第六節圓直徑PCD6。第七鏈輪SP7具有一第七節圓直徑PCD7。第八鏈輪SP8具有一第八節圓直徑PCD8。第九鏈輪SP9具有一第九節圓直徑PCD9。第十鏈輪SP10具有一第十節圓直徑PCD10。第十一鏈輪SP11具有一第十一節圓直徑PCD11。第十二鏈輪SP12具有一第十二節圓直徑PCD12。
第一鏈輪SP1具有擁有第一節圓直徑PCD1之一第一節圓PC1。第二鏈輪SP2具有擁有第二節圓直徑PCD2之一第二節圓PC2。第三鏈輪SP3具有擁有第三節圓直徑PCD3之一第三節圓PC3。第四鏈輪SP4具有擁有第四節圓直徑PCD4之一第四節圓PC4。第五鏈輪SP5具有擁有第五節圓直徑PCD5之一第五節圓PC5。第六鏈輪SP6具有擁有第六節圓直徑PCD6之一第六節圓PC6。第七鏈輪SP7具有擁有第七節圓直徑PCD7之一第七節圓PC7。第八鏈輪SP8具有擁有第八節圓直徑PCD8之一第八節圓PC8。第九鏈輪SP9具有擁有第九節圓直徑PCD9之一第九節圓PC9。第十鏈輪SP10具有擁有第十節圓直徑PCD10之一第十節圓PC10。第十一鏈輪SP11具有擁有第十一節圓直徑PCD11之一第十一節圓PC11。第十二鏈輪SP12具有擁有第十二節圓直徑PCD12之一第十二節圓PC12。
藉由與第一鏈輪SP1接合之自行車鏈條8(圖1)之銷之中心軸界定第一節圓PC1。界定第二節圓PC2至第十二節圓PC12以及第一節圓PC1。因此,為簡要起見本文中將不詳細描述其等。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節圓直徑PCD1大於第二節圓直徑PCD2。第二節圓直徑PCD2大於第三節圓直徑PCD3。第三節圓直徑PCD3大於第四節圓直徑PCD4。第一節圓直徑PCD1為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中之最大節圓直徑。第十二節圓直徑PCD12為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中之最小節圓直徑。第一鏈輪SP1對應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中之低檔。第十二鏈輪SP12對應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中之高檔。然而,第一鏈輪SP1可對應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中之另一檔。
如在圖3中所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包括一鏈輪支撐件12。鏈輪支撐件12經構形以與自行車輪轂總成2接合。鏈輪支撐件12包含 經構形來與自行車輪轂總成2接合之一輪轂接合部分14。輪轂接合部分14包含一內部花鍵14A。自行車輪轂總成2之鏈輪支撐主體4包含一外部花鍵4A。輪轂接合部分14之內部花鍵14A可與鏈輪支撐主體4之外部花鍵4A接合以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與自行車輪轂總成2之間傳輸驅動旋轉力F1。鏈輪支撐件12包含一鏈輪附接部分16。鏈輪附接部分16包含自輪轂接合部分14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支撐臂18。在此實施例中,鏈輪附接部分16包含六個支撐臂18。然而,支撐臂18之一總數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在圖4中所見,第一鏈輪SP1至第十二鏈輪SP12以此順序平行於旋轉中心軸A1在一軸向方向D2上配置。第一鏈輪SP1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在軸向方向D2上與第二鏈輪SP2相鄰而在第一鏈輪SP1與第二鏈輪SP2之間無另一鏈輪。第二鏈輪SP2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在軸向方向D2上與第三鏈輪SP3相鄰而在第二鏈輪SP2與第三鏈輪SP3之間無另一鏈輪。第三鏈輪SP3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在軸向方向D2上與第四鏈輪SP4相鄰而在第三鏈輪SP3與第四鏈輪SP4之間無另一鏈輪。第五鏈輪SP5至第十二鏈輪SP12以此順序在軸向方向D2上配置。
第一鏈輪SP1及第二鏈輪SP2經附接至鏈輪附接部分16。第三鏈輪SP3及第四鏈輪SP4經附接至鏈輪附接部分16。第一鏈輪SP1及第二鏈輪SP2經附接至複數個支撐臂18。第五鏈輪SP5至第十二鏈輪SP12之至少一者經附接至輪轂接合部分14及鏈輪附接部分16之至少一者。在此實施例中,第三鏈輪SP3至第八鏈輪SP8可經附接至複數個支撐臂18。第八鏈輪SP8及第九鏈輪SP9經附接至輪轂接合部分14。
如在圖5中所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包括一中間環20及一環蓋21。中間環20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九鏈輪SP9與第十鏈輪 SP10之間。環蓋21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八鏈輪SP8與第九鏈輪SP9之間。第一鏈輪SP1至第八鏈輪SP8及環蓋21經安裝於鏈輪支撐件12上。第九鏈輪SP9至第十二鏈輪SP12及中間環20未經安裝於鏈輪支撐件12上。
如在圖4中所見,第九鏈輪SP9至第十二鏈輪SP12及中間環20在其中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安裝於自行車輪轂總成2(圖1)上之一狀態中固持於鏈輪支撐件12與鎖環6之間。第九鏈輪SP9至第十二鏈輪SP12及中間環20未彼此附接。然而,第九鏈輪SP9至第十二鏈輪SP12及中間環20之至少一者可經附接至一相鄰部件。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鏈輪SP1至第八鏈輪SP8經附接至鏈輪支撐件12。環蓋21經附接至鏈輪支撐件12及第八鏈輪SP8之至少一者。例如,第一鏈輪SP1至第八鏈輪SP8使用一結合結構(諸如黏合劑)而在無一金屬緊固件的情況下附接至鏈輪支撐件12。例如,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包括一黏合劑19。此結構節省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重量。然而,第一鏈輪SP1至第十二鏈輪SP12之至少一者可使用一金屬緊固件附接至鏈輪支撐件12。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鏈輪SP1至第十二鏈輪SP12、中間環20及環蓋21係彼此分離之部件。然而,第一鏈輪SP1至第十二鏈輪SP12、中間環20及環蓋21之至少一者可與第一鏈輪SP1至第十二鏈輪SP12、中間環20及環蓋21之另一者一體提供為一件式單體部件。
第一鏈輪SP1係由一第一金屬材料製成。第二鏈輪SP2至第十二鏈輪SP12係由第二金屬材料至第十二金屬材料製成。較佳地,第一金屬材料包含鋁。第二金屬材料至第十二金屬材料之各者包含鋁。然而,第一鏈輪SP1至第十二鏈輪SP12之材料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一金屬材料至 第十二金屬材料之各者可包含鐵、鈦及不銹鋼。第一鏈輪SP1至第十二鏈輪SP12之各者可包含一非金屬材料。鏈輪支撐件12係由一第二材料製成。第二材料包含一非金屬材料,諸如一樹脂材料、纖維強化塑膠及碳纖維強化塑膠。然而,第二材料可包含一金屬材料(諸如鐵、鋁、鈦及不銹鋼)。
如在圖6中所見,第一鏈輪SP1包含一第一鏈輪主體SP1A及複數個第一鏈輪齒SP1B。複數個第一鏈輪齒SP1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A1自第一鏈輪主體SP1A徑向向外延伸。
如在圖7中所見,第二鏈輪SP2包含一第二鏈輪主體SP2A及複數個第二鏈輪齒SP2B。複數個第二鏈輪齒SP2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自第二鏈輪主體SP2A徑向向外延伸。
如在圖8中所見,第三鏈輪SP3包含一第三鏈輪主體SP3A及複數個第三鏈輪齒SP3B。複數個第三鏈輪齒SP3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自第三鏈輪主體SP3A徑向向外延伸。
如在圖9中所見,第四鏈輪SP4包含一第四鏈輪主體SP4A及複數個第四鏈輪齒SP4B。複數個第四鏈輪齒SP4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自第四鏈輪主體SP4A徑向向外延伸。
如在圖10中所見,第五鏈輪SP5包含一第五鏈輪主體SP5A及複數個第五鏈輪齒SP5B。複數個第五鏈輪齒SP5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自第五鏈輪主體SP5A徑向向外延伸。
如在圖11中所見,第六鏈輪SP6包含一第六鏈輪主體SP6A及複數個第六鏈輪齒SP6B。複數個第六鏈輪齒SP6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自第六鏈輪主體SP6A徑向向外延伸。
如在圖12中所見,第七鏈輪SP7包含一第七鏈輪主體SP7A及複數個第七鏈輪齒SP7B。複數個第七鏈輪齒SP7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自第七鏈輪主體SP7A徑向向外延伸。
如在圖13中所見,第八鏈輪SP8包含一第八鏈輪主體SP8A及複數個第八鏈輪齒SP8B。複數個第八鏈輪齒SP8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自第八鏈輪主體SP8A徑向向外延伸。
如在圖14中所見,第九鏈輪SP9包含一第九鏈輪主體SP9A及複數個第九鏈輪齒SP9B。複數個第九鏈輪齒SP9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自第九鏈輪主體SP9A徑向向外延伸。第九鏈輪SP9包含可與自行車輪轂總成2之外部花鍵4A(圖1)接合之一內部花鍵SP9S。
如在圖15中所見,第十鏈輪SP10包含一第十鏈輪主體SP10A及複數個第十鏈輪齒SP10B。複數個第十鏈輪齒SP10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自第十鏈輪主體SP10A徑向向外延伸。第十鏈輪SP10包含可與自行車輪轂總成2之外部花鍵4A(圖1)接合之一內部花鍵SP10S。
如在圖16中所見,第十一鏈輪SP11包含一第十一鏈輪主體SP11A及複數個第十一鏈輪齒SP11B。複數個第十一鏈輪齒SP11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自第十一鏈輪主體SP11A徑向向外延伸。第十一鏈輪SP11包含可與自行車輪轂總成2之外部花鍵4A(圖1)接合之一內部花鍵SP11S。
如在圖17中所見,第十二鏈輪SP12包括一第十二鏈輪主體SP12A及複數個第十二鏈輪齒SP12B。複數個第十二鏈輪齒SP12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自第十二鏈輪主體SP12A徑向向外延伸。第十二鏈輪SP12包含可與自行車輪轂總成2之外部花鍵4A(圖1)接合之一內部花鍵SP12S。
如在圖6至圖17中所見,第一鏈輪主體SP1A至第十二鏈輪 主體SP12A之各者具有一環形形狀。然而,第一鏈輪SP1至第十二鏈輪SP12之各者之形狀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在圖18及圖19中所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包括複數個第一間隔件22、複數個第二間隔件24、複數個第三間隔件26、複數個第四間隔件28、複數個第五間隔件30、複數個第六間隔件32及複數個第七間隔件33。第一間隔件22至第七間隔件33之各者係由一非金屬材料(諸如一樹脂材料)製成。然而,第一間隔件22至第七間隔件33可由一金屬材料製成。
第一間隔件22之一總數等於支撐臂18之總數。第二間隔件24之一總數等於支撐臂18之總數。第三間隔件26之一總數等於支撐臂18之總數。第四間隔件28之一總數等於支撐臂18之總數。第五間隔件30之一總數等於支撐臂18之總數。第六間隔件32之一總數等於支撐臂18之總數。第七間隔件33之一總數等於支撐臂18之總數。然而,第一間隔件22之總數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間隔件24之總數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三間隔件26之總數不限於此實施例。第四間隔件28之總數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五間隔件30之總數不限於此實施例。第六間隔件32之總數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七間隔件33之總數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在圖20中所見,第一鏈輪主體SP1A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凹部SP1C。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鏈輪主體SP1A具有複數個第一凹部SP1C。第一凹部SP1C之一總數等於支撐臂18之總數。然而,第一凹部SP1C之總數不限於此實施例。可自第一鏈輪SP1省略第一凹部SP1C之至少一者。
第一鏈輪主體SP1A包含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凹部SP1C之一 第一支撐附接部分SP1D。第一支撐附接部分SP1D包含複數個第一附接部分SP1E。第一附接部分SP1E包含第一凹部SP1C。第一附接部分SP1E之一總數等於支撐臂18之總數。然而,第一附接部分SP1E之總數不限於此實施例。可自第一鏈輪SP1省略第一附接部分SP1E之至少一者。
如在圖21中所見,鏈輪附接部分16至少部分設置於至少一個第一凹部SP1C中以在第一鏈輪SP1與鏈輪支撐件12之間傳輸旋轉力F1。鏈輪附接部分16包含一徑向外端16A。複數個支撐臂18之至少一個臂包含設置於至少一個第一凹部SP1C中之徑向外端16A。在此實施例中,支撐臂18之各者包含設置於第一凹部SP1C中之徑向外端16A。徑向外端16A經附接至第一支撐附接部分SP1D。
如在圖22中所見,至少一個第一凹部SP1C包含一第一圓周表面SP1C1及一第一額外圓周表面SP1C2。第一額外圓周表面SP1C2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在圓周方向D1上與第一圓周表面SP1C1間隔開。第一圓周表面SP1C1及第一額外圓周表面SP1C2在圓周方向D1上面向彼此。鏈輪附接部分16在圓周方向D1上設置於第一圓周表面SP1C1與第一額外圓周表面SP1C2之間。徑向外端16A在圓周方向D1上設置於第一圓周表面SP1C1與第一額外圓周表面SP1C2之間。
至少一個第一凹部SP1C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面向軸向方向D2之一第一軸向表面SP1C3。第一軸向表面SP1C3在圓周方向D1上設置於第一圓周表面SP1C1與第一額外圓周表面SP1C2之間。徑向外端16A使用黏合劑19附接至第一軸向表面SP1C3。
第一支撐附接部分SP1D具有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在軸向方向D2上界定之一第一軸向厚度T1。至少一個第一凹部SP1C具有在軸向 方向D2上界定之一第一軸向深度DP1。第一軸向厚度T1大於第一軸向深度DP1。
鏈輪附接部分16在軸向方向D2上至少部分面向第一軸向表面SP1C3。第一鏈輪SP1及第二鏈輪SP2之至少一者藉由黏合劑19附接至鏈輪附接部分16。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鏈輪SP1及第二鏈輪SP2藉由黏合劑19附接至鏈輪附接部分16。第三鏈輪SP3至第八鏈輪SP8藉由黏合劑19附接至鏈輪附接部分16。然而,第一鏈輪SP1及第二鏈輪SP2之一者可藉由黏合劑19附接至鏈輪附接部分16。
如在圖23中所見,第二鏈輪主體SP2A具有至少一個第二凹部SP2C。鏈輪附接部分16至少部分設置於至少一個第二凹部SP2C中。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鏈輪主體SP2A具有複數個第二凹部SP2C。第二凹部SP2C之一總數等於支撐臂18之總數。然而,第二凹部SP2C之一總數不限於此實施例。可自第二鏈輪SP2省略第二凹部SP2C之至少一者。
第二鏈輪主體SP2A包含具有至少一個第二凹部SP2C之一第二支撐附接部分SP2D。第二支撐附接部分SP2D包含複數個第二附接部分SP2E。第二附接部分SP2E包含第二凹部SP2C。第二附接部分SP2E之一總數等於支撐臂18之總數。然而,第二附接部分SP2E之總數不限於此實施例。可自第二鏈輪SP2省略第二附接部分SP2E之至少一者。
如在圖21中所見,鏈輪附接部分16至少部分設置於至少一個第二凹部SP2C中以在第二鏈輪SP2與鏈輪支撐件12之間傳輸旋轉力F1。在此實施例中,支撐臂18部分設置於第二凹部SP2C中。支撐臂18經附接至第二支撐附接部分SP2D。
如在圖24中所見,至少一個第二凹部SP2C包含一第二圓 周表面SP2C1及一第二額外圓周表面SP2C2。第二額外圓周表面SP2C2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在圓周方向D1上與第二圓周表面SP2C1間隔開。第二圓周表面SP2C1及第二額外圓周表面SP2C2在圓周方向D1上面向彼此。鏈輪附接部分16在圓周方向D1上設置於第二圓周表面SP2C1與第二額外圓周表面SP2C2之間。支撐臂18在圓周方向D1上設置於第二圓周表面SP2C1與第二額外圓周表面SP2C2之間。
至少一個第二凹部SP2C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面向軸向方向D2之一第二軸向表面SP2C3。第二軸向表面SP2C3在圓周方向D1上設置於第二圓周表面SP2C1與第二額外圓周表面SP2C2之間。支撐臂18使用黏合劑19附接至第二軸向表面SP2C3。
第二支撐附接部分SP2D具有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在軸向方向D2上界定之一第二軸向厚度T2。至少一個第二凹部SP2C具有在軸向方向D2上界定之一第二軸向深度DP2。第二軸向厚度T2大於第二軸向深度DP2。
如在圖25中所見,鏈輪支撐件12包含一第一徑向支撐表面34及一第一軸向支撐表面36。複數個支撐臂18之至少一個臂包含第一徑向支撐表面34及第一軸向支撐表面36。在此實施例中,支撐臂18之各者包含第一徑向支撐表面34及第一軸向支撐表面36。第一徑向支撐表面34徑向面向外。第一軸向支撐表面36面向軸向方向D2。
鏈輪支撐件12包含一第二徑向支撐表面38及一第二軸向支撐表面40。複數個支撐臂18之至少一個臂包含第二徑向支撐表面38及第二軸向支撐表面40。在此實施例中,支撐臂18之各者包含第二徑向支撐表面38及第二軸向支撐表面40。第二徑向支撐表面38徑向面向外。第二 軸向支撐表面40面向軸向方向D2。
鏈輪支撐件12包含一第三徑向支撐表面42及一第三軸向支撐表面44。複數個支撐臂18之至少一個臂包含第三徑向支撐表面42及第三軸向支撐表面44。在此實施例中,支撐臂18之各者包含第三徑向支撐表面42及第三軸向支撐表面44。第三徑向支撐表面42徑向面向外。第三軸向支撐表面44面向軸向方向D2。
鏈輪支撐件12包含一第四徑向支撐表面46及一第四軸向支撐表面48。複數個支撐臂18之至少一個臂包含第四徑向支撐表面46及第四軸向支撐表面48。在此實施例中,支撐臂18之各者包含第四徑向支撐表面46及第四軸向支撐表面48。第四徑向支撐表面46徑向面向外。第四軸向支撐表面48面向軸向方向D2。
鏈輪支撐件12包含一第五徑向支撐表面50及一第五軸向支撐表面52。複數個支撐臂18之至少一個臂包含第五徑向支撐表面50及第五軸向支撐表面52。在此實施例中,支撐臂18之各者包含第五徑向支撐表面50及第五軸向支撐表面52。第五徑向支撐表面50徑向面向外。第五軸向支撐表面52面向軸向方向D2。
鏈輪支撐件12包含一第六徑向支撐表面54及一第六軸向支撐表面56。複數個支撐臂18之至少一個臂包含第六徑向支撐表面54及第六軸向支撐表面56。在此實施例中,支撐臂18之各者包含第六徑向支撐表面54及第六軸向支撐表面56。第六徑向支撐表面54徑向面向外。第六軸向支撐表面56面向軸向方向D2。
鏈輪支撐件12包含一第七徑向支撐表面58及一第七軸向支撐表面60。複數個支撐臂18之至少一個臂包含第七徑向支撐表面58及第 七軸向支撐表面60。在此實施例中,支撐臂18之各者包含第七徑向支撐表面58及第七軸向支撐表面60。第七徑向支撐表面58徑向面向外。第七軸向支撐表面60面向軸向方向D2。
鏈輪支撐件12包含一第八徑向支撐表面62及一第八軸向支撐表面64。複數個支撐臂18之至少一個臂包含第八徑向支撐表面62及第八軸向支撐表面64。在此實施例中,支撐臂18之各者包含第八徑向支撐表面62及第八軸向支撐表面64。第八徑向支撐表面62徑向面向外。第八軸向支撐表面64面向軸向方向D2。
如在圖4及圖26中所見,第一鏈輪SP1經附接至第一徑向支撐表面34及第一軸向支撐表面36之至少一者。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鏈輪SP1經附接至第一徑向支撐表面34及第一軸向支撐表面36。具體言之,第一鏈輪SP1經附接至第一徑向支撐表面34及第一軸向支撐表面36。第一軸向支撐表面36自第一徑向支撐表面34徑向向外延伸。
如在圖26中所見,至少一個第一凹部SP1C包含一第一圓周寬度CW1。複數個第一鏈輪齒SP1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在圓周方向D1上按一齒距PT1配置。第一圓周寬度CW1大於齒距PT1。
如在圖4及圖27中所見,第二鏈輪SP2經附接至第二徑向支撐表面38及第二軸向支撐表面40之至少一者。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鏈輪SP2經附接至第二徑向支撐表面38及第二軸向支撐表面40。具體言之,第二鏈輪SP2經附接至第二徑向支撐表面38及第二軸向支撐表面40。第二軸向支撐表面40自第二徑向支撐表面38徑向向外延伸。
如在圖27中所見,至少一個第二凹部SP2C包含一第二圓周寬度CW2。複數個第二鏈輪齒SP2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在圓周方向D1 上按一齒距PT2配置。第二圓周寬度CW2大於齒距PT2。
如在圖4中所見,第三鏈輪SP3經附接至第三徑向支撐表面42及第三軸向支撐表面44之至少一者。在此實施例中,第三鏈輪SP3經附接至第三徑向支撐表面42及第三軸向支撐表面44。具體言之,第三鏈輪SP3經附接至第三徑向支撐表面42及第三軸向支撐表面44。第三軸向支撐表面44自第三徑向支撐表面42徑向向外延伸。
第四鏈輪SP4經附接至第四徑向支撐表面46及第四軸向支撐表面48之至少一者。在此實施例中,第四鏈輪SP4經附接至第四徑向支撐表面46及第四軸向支撐表面48。具體言之,第四鏈輪SP4經附接至第四徑向支撐表面46及第四軸向支撐表面48。第四軸向支撐表面48自第四徑向支撐表面46徑向向外延伸。
第五鏈輪SP5經附接至第五徑向支撐表面50及第五軸向支撐表面52之至少一者。在此實施例中,第五鏈輪SP5經附接至第五徑向支撐表面50及第五軸向支撐表面52。具體言之,第五鏈輪SP5經附接至第五徑向支撐表面50及第五軸向支撐表面52。第五軸向支撐表面52自第五徑向支撐表面50徑向向外延伸。
第六鏈輪SP6經附接至第六徑向支撐表面54及第六軸向支撐表面56之至少一者。在此實施例中,第六鏈輪SP6經附接至第六徑向支撐表面54及第六軸向支撐表面56。具體言之,第六鏈輪SP6經附接至第六徑向支撐表面54及第六軸向支撐表面56。第六軸向支撐表面56自第六徑向支撐表面54徑向向外延伸。
第七鏈輪SP7經附接至第七徑向支撐表面58及第七軸向支撐表面60之至少一者。在此實施例中,第七鏈輪SP7經附接至第七徑向支 撐表面58及第七軸向支撐表面60。具體言之,第七鏈輪SP7經附接至第七徑向支撐表面58及第七軸向支撐表面60。第七軸向支撐表面60自第七徑向支撐表面58徑向向外延伸。
第八鏈輪SP8經附接至第八徑向支撐表面62及第八軸向支撐表面64之至少一者。在此實施例中,第八鏈輪SP8經附接至第八徑向支撐表面62及第八軸向支撐表面64。具體言之,第八鏈輪SP8經附接至第八徑向支撐表面62及第八軸向支撐表面64。第八軸向支撐表面64自第八徑向支撐表面62徑向向外延伸。
第一徑向支撐表面34經設置於第二徑向支撐表面38之徑向外部。第二徑向支撐表面38經設置於第三徑向支撐表面42之徑向外部。第三徑向支撐表面42經設置於第四徑向支撐表面46之徑向外部。第四徑向支撐表面46經設置於第五徑向支撐表面50之徑向外部。第五徑向支撐表面50經設置於第六徑向支撐表面54之徑向外部。第六徑向支撐表面54經設置於第七徑向支撐表面58之徑向外部。第七徑向支撐表面58經設置於第八徑向支撐表面62之徑向外部。
第一軸向支撐表面36經設置於第二軸向支撐表面40之徑向外部。第二軸向支撐表面40經設置於第三軸向支撐表面44之徑向外部。第三軸向支撐表面44經設置於第四軸向支撐表面48之徑向外部。第四軸向支撐表面48經設置於第五軸向支撐表面52之徑向外部。第五軸向支撐表面52經設置於第六軸向支撐表面56之徑向外部。第六軸向支撐表面56經設置於第七軸向支撐表面60之徑向外部。第七軸向支撐表面60經設置於第八軸向支撐表面64之徑向外部。
如在圖22中所見,第一軸向支撐表面36經設置於至少一個 第一凹部SP1C中。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軸向支撐表面36經設置於第一凹部SP1C中。第一軸向支撐表面36面向第一軸向表面SP1C3且附接至第一軸向表面SP1C3。
如在圖24中所見,第二軸向支撐表面40經設置於至少一個第二凹部SP2C中。在此實施例中,第二軸向支撐表面40經設置於第二凹部SP2C中。第二軸向支撐表面40面向第二軸向表面SP2C3且附接至第二軸向表面SP2C3。
如在圖28中所見,複數個支撐臂18之至少一個臂包含一第一壁66、一第二壁68及一附接壁70。在此實施例中,支撐臂18之各者包含第一壁66、第二壁68及附接壁70。第一壁66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在圓周方向D1上與第二壁68間隔開。第一壁66及第二壁68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在軸向方向D2上自附接壁70延伸。如在圖4中所見,第一鏈輪SP1及第二鏈輪SP2經附接至附接壁70。第三鏈輪SP3至第八鏈輪SP8經附接至附接壁70。
如在圖29及圖30中所見,第一壁66包含一第一加固部分66A。第一加固部分66A具有一第一最大圓周厚度MT11及一第一最大軸向厚度MT12之至少一者。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加固部分66A具有第一最大圓周厚度MT11及第一最大軸向厚度MT12。
如在圖29中所見,第一最大圓周厚度MT11經界定於圓周方向D1上。第一最大圓周厚度MT11大於第一壁66之另一部分之一厚度WT1。如在圖30中所見,第一最大軸向厚度MT12經界定於軸向方向D2上。第一加固部分66A經設置為在軸向方向D2上比附接壁70更靠近第一壁66之一軸向端66B。在第一加固部分66A之一軸向端部分66C處界定第 一最大圓周厚度MT11及第一最大軸向厚度MT12之至少一者。在此實施例中,在第一加固部分66A之軸向端部分66C處界定第一最大圓周厚度MT11。
如在圖30中所見,第一加固部分66A經徑向設置為比複數個支撐臂18之至少一個臂之徑向外端16A更靠近輪轂接合部分14。在第一加固部分66A之一徑向內部分66A1處界定第一最大圓周厚度MT11及第一最大軸向厚度MT12之至少一者。在此實施例中,在第一加固部分66A之徑向內部分66A1處界定第一最大軸向厚度MT12。第一加固部分66A之一軸向厚度從第一加固部分66A之一徑向外部分66A2逐漸增大至第一加固部分66A之徑向內部分66A1。第一壁66之一軸向厚度從支撐臂18之徑向外端16A逐漸增大至輪轂接合部分14。
如在圖29及圖31中所見,第二壁68包含一第二加固部分68A。第二加固部分68A具有一第二最大圓周厚度MT21及一第二最大軸向厚度MT22之至少一者。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加固部分68A具有第二最大圓周厚度MT21及第二最大軸向厚度MT22。
如在圖29中所見,第二最大圓周厚度MT21經界定於圓周方向D1上。第二最大圓周厚度MT21大於第二壁68之另一部分之一厚度WT2。如在圖31中所見,第二最大軸向厚度MT22經界定於軸向方向D2上。第二加固部分68A經設置為在軸向方向D2上比附接壁70更靠近第二壁68之一軸向端68B。在第二加固部分68A之一軸向端部分68C處界定第二最大圓周厚度MT21及第二最大軸向厚度MT22之至少一者。在此實施例中,在第二加固部分68A之軸向端部分68C處界定第二最大圓周厚度MT21。
如在圖31中所見,第二加固部分68A經徑向設置為比複數個支撐臂18之至少一個臂之徑向外端16A更靠近輪轂接合部分14。在第二加固部分68A之一徑向內部分68A1處界定第二最大圓周厚度MT21及第二最大軸向厚度MT22之至少一者。在此實施例中,在第二加固部分68A之徑向內部分68A1處界定第二最大軸向厚度MT22。第二加固部分68A之一軸向厚度從第二加固部分68A之一徑向外部分68A2逐漸增大至第二加固部分68A之徑向內部分68A1。第二壁68之一軸向厚度從支撐臂18之徑向外端16A逐漸增大至輪轂接合部分14。
如在圖32中所見,第一壁66之一圓周厚度從支撐臂18之徑向外端16A逐漸增大至輪轂接合部分14。第二壁68之一圓周厚度從支撐臂18之徑向外端16A逐漸增大至輪轂接合部分14。
當從旋轉中心軸A1觀看時,第一壁66沿著輪轂接合部分14之內部花鍵14A之一第一切線TL1延伸。當從旋轉中心軸A1觀看時,第二壁68沿著內部花鍵14A之一第二切線TL2延伸。第一切線TL1及第二切線TL2之各者為具有一內部主直徑MD之一圓之一切線。當從旋轉中心軸A1觀看時,第一切線TL1實質上與第一加固部分66A之一輪廓重合。當從旋轉中心軸A1觀看時,第二切線TL2實質上與第二加固部分68A之一輪廓重合。
如在圖25及圖33中所見,鏈輪支撐件12包含複數個孔71。孔71經設置於輪轂接合部分14之徑向外部。孔71在圓周方向D1上設置於複數個支撐臂18之相鄰兩個臂之間。
如在圖20中所見,第一支撐附接部分SP1D包含一第一附接開口SP1F。第一附接開口SP1F經設置於第一凹部SP1C中。如在圖34中 所見,支撐臂18經設置於第一附接開口SP1F中。支撐臂18包含設置於第一附接開口SP1F中之一第一限制部分72。如在圖25中所見,第一限制部分72經設置於第一徑向支撐表面34及第一軸向支撐表面36上。第一限制部分72自第一徑向支撐表面34徑向向外延伸。第一限制部分72在軸向方向D2上自第一軸向支撐表面36延伸。
如在圖34中所見,第一限制部分72包含一第一附接凹部72A及一對第一肋部72B。第一附接凹部72A在圓周方向D1上設置於該對第一肋部72B之間。第一肋部72B在軸向方向D2上自第一軸向支撐表面36延伸。
如在圖35中所見,第一間隔件22包含一第一板22A及一第一突部22B。第一突部22B自第一板22A延伸。第一板22A包含一對第一狹縫22C。第一突部22B經設置於該對第一狹縫22C之間。如在圖26及圖35中所見,第一突部22B經設置於第一附接凹部72A中。如在圖35及圖36中所見,第一肋部72B經設置於第一狹縫22C中。
如在圖4中所見,第一板22A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一鏈輪SP1與第二鏈輪SP2之間。第一間隔件22使用一結合結構(諸如黏合劑)附接至第一鏈輪SP1及支撐臂18。第二鏈輪SP2使用一結合結構(諸如黏合劑)附接至第一間隔件22及支撐臂18。
如在圖23中所見,第二支撐附接部分SP2D包含一第二附接開口SP2F。第二附接開口SP2F經設置於第二凹部SP2C中。如在圖38中所見,支撐臂18經設置於第二附接開口SP2F中。支撐臂18包含設置於第二附接開口SP2F中之一第二限制部分74。如在圖27中所見,第二限制部分74經設置於第二徑向支撐表面38及第二軸向支撐表面40上。第二限制 部分74自第二徑向支撐表面38徑向向外延伸。第二限制部分74在軸向方向D2上自第二軸向支撐表面40延伸。
如在圖38中所見,第二限制部分74包含一第二附接凹部74A及一對第二肋部74B。第二附接凹部74A在圓周方向D1上設置於該對第二肋部74B之間。第二肋部74B在軸向方向D2上自第二軸向支撐表面40延伸。
如在圖39中所見,第二間隔件24包含一第二板24A及一第二突部24B。第二突部24B自第二板24A延伸。第二板24A包含一對第二狹縫24C。第二突部24B經設置於該對第二狹縫24C之間。如在圖27及圖39中所見,第二突部24B經設置於第二附接凹部74A中。如在圖39及圖40中所見,第二肋部74B經設置於第二狹縫24C中。
如在圖4中所見,第二板24A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二鏈輪SP2與第三鏈輪SP3之間。第二間隔件24使用一結合結構(諸如黏合劑)附接至第二鏈輪SP2及支撐臂18。第三鏈輪SP3使用一結合結構(諸如黏合劑)附接至第二間隔件24及支撐臂18。
如在圖8中所見,第三鏈輪主體SP3A包含在圓周方向D1上按一第三節距配置之複數個第三附接部分SP3E。第三附接部分SP3E之一總數等於支撐臂18之總數。然而,第三附接部分SP3E之總數不限於此實施例。可自第三鏈輪SP3省略第三附接部分SP3E之至少一者。
如在圖42中所見,第三附接部分SP3E經設置於由第三徑向支撐表面42界定之一固持凹部42R中。如在圖43中所見,第三間隔件26經設置於固持凹部42R中。
如在圖44中所見,第三間隔件26包含一第三板26A及一對 第三突部26B。第三突部26B彼此間隔開且自第三板26A延伸。如在圖43中所見,第三板26A經設置於固持凹部42R中。第三附接部分SP3E經設置於該對第三突部26B之間。
如在圖4中所見,第三板26A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三鏈輪SP3與第四鏈輪SP4之間。第三間隔件26使用一結合結構(諸如黏合劑)附接至第三鏈輪SP3及支撐臂18。第四鏈輪SP4使用一結合結構(諸如黏合劑)附接至第三間隔件26及支撐臂18。
第四間隔件28至第七間隔件33具有與第三間隔件26之結構實質上相同之結構。如在圖9中所見,第四鏈輪主體SP4A包含複數個第四附接部分SP4E。如在圖10中所見,第五鏈輪主體SP5A包含複數個第五附接部分SP5E。如在圖11中所見,第六鏈輪主體SP6A包含複數個第六附接部分SP6E。如在圖12中所見,第七鏈輪主體SP7A包含複數個第七附接部分SP7E。如在圖13中所見,第八鏈輪主體SP8A包含複數個第八附接部分SP8E。第四附接部分SP4E至第八附接部分SP8E具有與第三附接部分SP3E之結構實質上相同之結構。因此,為簡要起見本文中將不詳細描述其等。
如本文中使用之術語「包括」及其衍生詞旨在為開放性術語,其等規定所陳述之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之存在,但不排除其他未陳述之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之存在。此概念亦適用於具有相似含義之字詞,例如,術語「具有」、「包含」及其等衍生詞。
術語「部件」、「區段」、「部分」、「零件」、「元件」、「本體」及「結構」當以單數使用時可具有一單一零件或複數個零件之雙重含 義。
諸如本申請案中陳述之「第一」及「第二」之序數僅為識別符,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義(例如,一特定順序及類似物)。再者,例如,術語「第一元件」自身不暗示「第二元件」的存在,且術語「第二元件」自身不暗示「第一元件」的存在。
除其中元件對具有彼此相同之形狀或結構之構形以外,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對」亦可涵蓋其中該元件對具有彼此不同之形狀或結構之構形。
術語「一」(或「一個」)、「一或多個」及「至少一者」可在本文中互換使用。
最後,程度術語(諸如,如本文中使用之「實質上」、「大約」及「近似」)意謂所修飾術語之一合理偏差量,使得最終結果不顯著改變。本申請案中描述之所有數值可被解釋為包含諸如「實質上」、「大約」及「近似」之術語。
顯然,鑑於上述教示,本發明之諸多修改及變動係可能的。因此,應理解,在隨附發明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本發明可以本文具體描述以外之其他方式實踐。
10‧‧‧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12‧‧‧鏈輪支撐件
16‧‧‧鏈輪附接部分
16A‧‧‧徑向外端
18‧‧‧支撐臂
D1‧‧‧圓周方向
D11‧‧‧驅動旋轉方向
D12‧‧‧逆旋轉方向
F1‧‧‧驅動旋轉力
SP1‧‧‧第一鏈輪
SP1A‧‧‧第一鏈輪主體
SP1B‧‧‧第一鏈輪齒
SP1C‧‧‧第一凹部
SP1D‧‧‧第一支撐附接部分
SP1E‧‧‧第一附接部分
SP2‧‧‧第二鏈輪
SP2A‧‧‧第二鏈輪主體
SP2C‧‧‧第二凹部
SP2D‧‧‧第二支撐附接部分
SP2E‧‧‧第二附接部分

Claims (28)

  1. 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包括:一第一鏈輪,其包含一第一鏈輪主體及相對於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旋轉中心軸自該第一鏈輪主體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一鏈輪齒,該第一鏈輪主體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凹部;一第二鏈輪,其包含一第二鏈輪主體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自該第二鏈輪主體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二鏈輪齒;及一鏈輪支撐件,其經構形以與一自行車輪轂總成接合,該鏈輪支撐件包含一鏈輪附接部分,該第一鏈輪及該第二鏈輪經附接至該鏈輪附接部分,該鏈輪附接部分至少部分設置於該至少一個第一凹部中以在該第一鏈輪與該鏈輪支撐件之間傳輸一旋轉力,其中該第一鏈輪主體包含具有該至少一個第一凹部之一第一支撐附接部分,該第一支撐附接部分具有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在一軸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一軸向厚度,該至少一個第一凹部具有在該軸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一軸向深度,及該第一軸向厚度大於該第一軸向深度。
  2.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一凹部包含一第一圓周表面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在一圓周方向上與該第一圓周表面間隔開之一第一額外圓周表面,及該鏈輪附接部分在該圓周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圓周表面與該第一額 外圓周表面之間。
  3. 如請求項2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一凹部包含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面向該軸向方向之一第一軸向表面,該第一軸向表面在該圓周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圓周表面與該第一額外圓周表面之間,及該鏈輪附接部分在該軸向方向上至少部分面向該第一軸向表面。
  4. 如請求項2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圓周表面及該第一額外圓周表面在該圓周方向上面向彼此。
  5. 如請求項4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鏈輪附接部分包含一徑向外端,該徑向外端在該圓周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圓周表面與該第一額外圓周表面之間。
  6.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鏈輪及該第二鏈輪之至少一者藉由黏合劑附接至該鏈輪附接部分。
  7.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鏈輪支撐件包含經構形來與該自行車輪轂總成接合之一輪轂接合部分, 該鏈輪附接部分包含自該輪轂接合部分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支撐臂,及該第一鏈輪及該第二鏈輪經附接至該複數個支撐臂。
  8. 如請求項7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複數個支撐臂之至少一個臂包含一第一徑向支撐表面及一第一軸向支撐表面,該第一徑向支撐表面徑向面向外,該第一軸向支撐表面面向該軸向方向,及該第一鏈輪經附接至該第一徑向支撐表面及該第一軸向支撐表面之至少一者。
  9.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鏈輪支撐件包含一第一徑向支撐表面及一第一軸向支撐表面,該第一徑向支撐表面徑向面向外,該第一軸向支撐表面面向該軸向方向,及該第一鏈輪經附接至該第一徑向支撐表面及該第一軸向支撐表面之至少一者。
  10. 如請求項8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軸向支撐表面經設置於該至少一個第一凹部中。
  11. 如請求項8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 該複數個支撐臂之該至少一個臂包含一第二徑向支撐表面及一第二軸向支撐表面,該第二徑向支撐表面徑向面向外,該第二軸向支撐表面面向該軸向方向,及該第二鏈輪經附接至該第二徑向支撐表面及該第二軸向支撐表面之至少一者。
  12. 如請求項7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複數個支撐臂之至少一個臂包含設置於該至少一個第一凹部中之一徑向外端。
  13.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鏈輪係由一第一金屬材料製成。
  14. 如請求項13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金屬材料包含鋁。
  15.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鏈輪具有一第一節圓直徑,該第二鏈輪具有一第二節圓直徑,及該第一節圓直徑大於該第二節圓直徑。
  16. 如請求項15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 該第一節圓直徑為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中之最大節圓直徑。
  17.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鏈輪支撐件包含經構形來與該自行車輪轂總成接合之一輪轂接合部分,及該輪轂接合部分包含一內部花鍵。
  18.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進一步包括:一第三鏈輪,其包含一第三鏈輪主體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自該第三鏈輪主體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三鏈輪齒;及一第四鏈輪,其包含一第四鏈輪主體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自該第四鏈輪主體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第四鏈輪齒。
  19. 如請求項18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三鏈輪及該第四鏈輪經附接至該鏈輪附接部分。
  20.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鏈輪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在該軸向方向上與該第二鏈輪相鄰而在該第一鏈輪與該第二鏈輪之間無另一鏈輪。
  21.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二鏈輪主體具有至少一個第二凹部,及該鏈輪附接部分至少部分設置於該至少一個第二凹部中。
  22.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鏈輪支撐件包含經構形來與該自行車輪轂總成接合之一輪轂接合部分,該鏈輪附接部分包含自該輪轂接合部分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支撐臂,該複數個支撐臂之至少一個臂包含一第一壁、一第二壁及一附接壁,該第一壁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在一圓周方向上與該第二壁間隔開,該第一壁及該第二壁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附接壁延伸,及該第一鏈輪及該第二鏈輪經附接至該附接壁。
  23. 如請求項22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壁包含一第一加固部分,該第一加固部分具有在該圓周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一最大圓周厚度及在該軸向方向中界定之一第一最大軸向厚度之至少一者。
  24. 如請求項23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加固部分經設置為在該軸向方向上比該附接壁更靠近該第一壁之一軸向端。
  25. 如請求項24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 在該第一加固部分之一軸向端部分處界定該第一最大圓周厚度及該第一最大軸向厚度之至少一者。
  26. 如請求項23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加固部分經徑向設置為比該複數個支撐臂之該至少一個臂之一徑向外端更靠近該輪轂接合部分。
  27. 如請求項26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在該第一加固部分之一徑向內部分處界定第一最大圓周厚度及該第一最大軸向厚度之該至少一者。
  28.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一凹部包含一第一圓周寬度,該複數個第一鏈輪齒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在一圓周方向上按一齒距配置,及該第一圓周寬度大於該齒距。
TW107128279A 2017-08-24 2018-08-14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TWI7575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686,117 2017-08-24
US15/686,117 US10668980B2 (en) 2017-08-24 2017-08-24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2501A TW201912501A (zh) 2019-04-01
TWI757534B true TWI757534B (zh) 2022-03-11

Family

ID=65321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8279A TWI757534B (zh) 2017-08-24 2018-08-14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68980B2 (zh)
CN (1) CN109421889B (zh)
DE (1) DE102018118999A1 (zh)
TW (1) TWI7575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78761B2 (en) * 2019-03-22 2023-02-14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rrangement
EP3960606A1 (de) * 2020-09-01 2022-03-02 SRAM Deutschland GmbH Mehrfachritzel-baugruppe und hinterradbaugruppe für ein fahrrad mit kettenschaltung
US11767080B1 (en) * 2022-07-15 2023-09-26 Shimano Inc. Rear sprocket assembly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13550A (en) * 1992-01-23 1993-05-25 Wu Chuen Fwu Variable speed-type bicycle chain ring assembly
TWI297657B (en) * 2005-03-09 2008-06-11 Shimano Kk Bicycle sprocket
TWI337965B (zh) * 2007-02-07 2011-03-01 Shimano Kk
CN203740093U (zh) * 2014-01-10 2014-07-30 天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后链齿盘组
TW201530021A (zh) * 2014-01-24 2015-08-01 Shimano Kk 可轉動環狀自行車組件及自行車後鏈輪
CN106184594A (zh) * 2015-05-25 2016-12-07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97390A (ja) * 1991-03-27 1992-10-21 Shimano Inc 自転車後輪用多段ホイール
DE19937212A1 (de) * 1999-08-06 2001-02-15 Sram De Gmbh Ritzelkassette für eine Kettenschaltung eines Fahrrades
CN2438649Y (zh) * 2000-09-08 2001-07-11 陈富雄 自行车飞轮齿盘结构改良
DE102004027963B4 (de) * 2004-06-08 2015-12-24 Sram Deutschland Gmbh Vernietetes Zahnkranzpaket
US7871347B2 (en) * 2007-10-11 2011-01-18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8956254B2 (en) * 2011-08-04 2015-02-17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9604698B2 (en) * 2014-10-22 2017-03-28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Bicycle cogset
US9604699B2 (en) * 2014-10-30 2017-03-28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icycle cogset
US10112681B2 (en) * 2016-07-21 2018-10-30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supporting member and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618597B2 (en) * 2017-02-17 2020-04-14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442496B2 (en) * 2017-03-29 2019-10-15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584786B2 (en) * 2017-03-29 2020-03-10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773772B2 (en) * 2017-04-12 2020-09-15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377174B2 (en) * 2017-08-09 2019-08-13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ssembly
US11332213B2 (en) * 2017-05-30 2022-05-17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drive train
US11059541B2 (en) * 2017-05-30 2021-07-13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13550A (en) * 1992-01-23 1993-05-25 Wu Chuen Fwu Variable speed-type bicycle chain ring assembly
TWI297657B (en) * 2005-03-09 2008-06-11 Shimano Kk Bicycle sprocket
TWI337965B (zh) * 2007-02-07 2011-03-01 Shimano Kk
CN203740093U (zh) * 2014-01-10 2014-07-30 天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后链齿盘组
TW201530021A (zh) * 2014-01-24 2015-08-01 Shimano Kk 可轉動環狀自行車組件及自行車後鏈輪
CN106184594A (zh) * 2015-05-25 2016-12-07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21889B (zh) 2020-11-03
CN109421889A (zh) 2019-03-05
US10668980B2 (en) 2020-06-02
DE102018118999A1 (de) 2019-02-28
TW201912501A (zh) 2019-04-01
US20190061874A1 (en) 2019-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9895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US9932090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TWI702168B (zh) 自行車鏈輪總成
TWI606200B (zh) 可轉動環狀自行車組件及自行車後鏈輪
TWI757534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TWI765107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TWI726190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US10625820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TWI727138B (zh) 自行車鏈輪總成
TWI797175B (zh) 自行車輪轂總成
CN112937752B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TWI742252B (zh) 自行車鏈輪及自行車鏈輪總成
US10717495B2 (en) Bicycle sprocket
TWI757531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US10774915B2 (en)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CN114802583B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CN114802584B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CN114802582B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