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21645A - 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及膝部气囊的折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及膝部气囊的折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21645A
CN109421645A CN201810756070.8A CN201810756070A CN109421645A CN 109421645 A CN109421645 A CN 109421645A CN 201810756070 A CN201810756070 A CN 201810756070A CN 109421645 A CN109421645 A CN 1094216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knee
air bag
knee air
expa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5607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川裕
北川裕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21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216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60R21/206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in the lower part of dashboards, e.g. for protecting the kne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60R2021/0051Kne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e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6External tether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B60R2021/23504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 B60R2021/23509Fabr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及膝部气囊的折叠方法。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具有:鼓出形状部,构成仪表板,并且其高度位置设定在比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膝部靠车辆上方侧的位置;纵壁部,与上述鼓出形状部的下壁部在车辆下方侧邻接设置,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及膝部气囊模块,相对于上述纵壁部而搭载于车辆前方侧或者相对于上述鼓出形状部的下壁部而搭载于车辆上方侧,具备至少向上述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膝部的前方侧且上述鼓出形状部的下方侧膨胀展开的膝部气囊,上述膝部气囊包括在膨胀展开状态下配置于乘员侧的乘员侧基布部、配置于乘员相反侧的乘员相反侧基布部,上述乘员相反侧基布部与上述纵壁部邻接配置。

Description

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及膝部气囊的折叠方法
技术领域
优选的实施例涉及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及膝部气囊的折叠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有具备在正面碰撞时阻挡就座乘员的膝部的气囊的气囊装置(参照日本特开2016-55728号公报、日本特开2008-126974号公报、日本特开2015-131524号公报、日本特开2016-43855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237382号公报)。例如,日本特开2016-55728号公报公开了涉及以覆盖就座乘员的下肢的前方侧的方式膨胀的下肢保护用气囊的技术。简单而言,在该公报中,在正面碰撞时气囊从仪表板的下板侧朝着就座乘员的膝部侧膨胀。并且,膨胀结束状态的气囊的一部分以覆盖就座乘员的从膝部至小腿部的前方的方式夹于下板或转向柱与就座乘员的膝部或小腿部之间地配置。
发明内容
然而,在日本特开2016-55728号公报中,仪表板的下板以从车室前侧的下部纵壁进入车室内侧的方式配置,由此相对于就座乘员的从小腿部至膝部的部位而设定在比较近的位置。但是,近年来,从扩大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从膝部至下方的部位的前方侧的空间的观点出发,正探讨将仪表板中的向车室内侧鼓出的鼓出形状部的高度位置设定在比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膝部靠车辆上方侧的位置。
但是,在假设在仪表板如此设定的构造中简单地应用了上述技术的情况下,当气囊的膨胀时的厚度增大时,在气囊的膨胀过程中可能会与就座乘员的膝部等接触。另一方面,当气囊的膨胀时的厚度变薄时,可能无法充分地保护就座乘员的膝部。因此,在将仪表板的鼓出形状部的高度位置设定在比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膝部靠车辆上方侧的位置的构造中,从在正面碰撞时有效地保护就座乘员的膝部的观点出发还有改善的余地。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仪表板的鼓出形状部的高度位置设定在比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膝部靠车辆上方侧的位置的结构中,在正面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就座乘员的膝部的膝部气囊装置及其膝部气囊的折叠方法。
本公开的第一形态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具有:鼓出形状部,配置在车室的前部,向车室内侧鼓出而构成仪表板,并且上述鼓出形状部的高度位置设定在比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膝部靠车辆上方侧的位置;纵壁部,与上述鼓出形状部的下壁部在车辆下方侧邻接设置,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及膝部气囊模块,相对于上述纵壁部而搭载于车辆前方侧或者相对于上述鼓出形状部的下壁部而搭载于车辆上方侧,具备接收气体的供给而至少向上述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膝部的前方侧且上述鼓出形状部的下方侧膨胀展开的膝部气囊,上述膝部气囊包括在膨胀展开状态下配置于乘员侧的乘员侧基布部、在膨胀展开状态下配置于乘员相反侧的乘员相反侧基布部而构成,上述乘员相反侧基布部在上述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与上述纵壁部邻接配置。另外,“配置于乘员相反侧”是指配置在与乘员侧相反的一侧。
根据上述结构,构成仪表板的鼓出形状部配置于车室的前部而向车室内侧鼓出,并且其高度位置设定在比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膝部靠车辆上方侧的位置。另外,与鼓出形状部的车辆前方侧的下壁部在车辆下方侧邻接地设置纵壁部,该纵壁部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且,相对于纵壁部而在车辆前方侧或者相对于鼓出形状部的下壁部而在车辆上方侧搭载有具备膝部气囊的膝部气囊模块。膝部气囊模块的膝部气囊接收气体的供给而至少向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膝部的前方侧且鼓出形状部的下方侧膨胀展开。膝部气囊包括乘员侧基布部和乘员相反侧基布部而构成,在膨胀展开时,乘员相反侧基布部与纵壁部邻接配置。在此,纵壁部与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膝部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鼓出形状部与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膝部之间的间隔宽,因此即使膝部气囊膨胀展开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增大,也能够防止或抑制膨胀展开过程中的膝部气囊与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膝部接触。并且,膨胀展开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厚度被设定得较厚的膝部气囊在正面碰撞时对就座乘员的膝部进行限制之际,从纵壁部受到反作用力,由此可通过膝部气囊有效地保护就座乘员的膝部。
本公开的第二形态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以第一形态的结构为基础,其中,上述膝部气囊具备一对鼓出部,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俯视观察车辆时上述一对鼓出部构成车宽方向的左右端部侧并比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向车辆后方侧鼓出,上述一对鼓出部的相互的相向面从鼓出前端侧朝着车辆前方侧而向相互接近的一侧倾斜,并且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上述一对鼓出部的鼓出方向上的厚度从下端侧朝着上端侧而逐渐扩大,鼓出前端部朝着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而且,在上述膝部气囊上设有连接布,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上述连接布对上述一对鼓出部的上述鼓出前端部侧之间进行连接而成为在包括上述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膝部的前方侧位置在内的范围内被拉伸的状态。
根据上述结构,在膝部气囊膨胀展开时构成左右端部侧的鼓出部比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向车辆后方侧鼓出。一对鼓出部的作为鼓出前端部侧的部位之间由连接布连接,在膝部气囊膨胀展开时,连接布成为在包括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膝部的前方侧位置在内的范围内被拉伸的状态。并且,在正面碰撞时膝部气囊膨胀展开了的情况下,向车辆前方侧进行惯性移动的就座乘员的膝部被连接布阻挡,膝部向车辆前方侧按压连接布。此时,通过被按压的连接布,将一对鼓出部向左右方向的中央侧拉近并向车辆前方侧压入。对应于此,连接布向车辆前方侧逐渐位移,因此能抑制从连接布作用于膝部的载荷。
另一方面,一对鼓出部的鼓出方向上的厚度从下端侧朝着上端侧而逐渐扩大,鼓出前端部朝着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因此连接布的朝向就座乘员侧的一面朝着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因此,就座乘员的膝部容易比小腿部先与连接布接触。另外,一对鼓出部的相互的相向面从鼓出前端侧朝着基端侧而向相互接近的一侧倾斜,因此将左右的膝部引导成闭合。
本公开的第三形态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以第二形态的结构为基础,其中,在上述膝部气囊的内部配置有在俯视观察车辆时对上述乘员侧基布部的车宽方向的左右中间部与上述乘员相反侧基布部进行连接的左右成对的布状部件。上述布状部件在上述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朝着车辆前方侧而向相互分离的一侧倾斜地延伸,成为被拉伸的状态,以限制上述乘员侧基布部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向车辆后方侧的鼓出。
根据上述结构,左右成对的布状部件对乘员侧基布部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与乘员相反侧基布部进行连接,并且在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朝着车辆前方侧而向相互分离的一侧倾斜地延伸,以限制乘员侧基布部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向车辆后方侧的鼓出。因此,在膝部气囊膨胀展开时,可通过左右成对的布状部件的张力而稳定地维持膝部气囊的左右方向中间部及左右一对鼓出部的形状。
本公开的第四形态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以第三形态的结构为基础,其中,在上述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上述连接布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位置与上述布状部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位置重叠。
根据上述结构,在膝部气囊膨胀展开时,由连接布及左右成对的布状部件产生的张力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作用于重叠的高度位置,由此可进一步稳定地维持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形状。
本公开的第五形态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以第二形态~第四形态中任一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中,在上述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上述连接布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配置在比上述膝部气囊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靠车辆上方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在膝部气囊膨胀展开的情况下,连接布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配置在比膝部气囊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靠车辆上方侧的位置,因此无论膝部气囊的下端位置如何,在车辆地板与连接布的下端之间都形成间隙。因此,在正面碰撞时能够使就座乘员的脚(脚腕以下的部分)与连接布的接触量降低或为0。
本公开的第六形态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以第五形态的结构为基础,其中,在上述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在上述连接布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与车辆地板之间形成有上述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脚能够进入的间隙。另外,第六形态记载的“脚”是指脚腕以下的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在膝部气囊进行了膨胀展开的情况下,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脚能够进入连接布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与车辆地板之间。因此,在正面碰撞时能有效地抑制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脚与连接布接触。
本公开的第七形态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以第六形态的结构为基础,其中,在上述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在上述膝部气囊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与上述车辆地板之间形成有上述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脚能够进入的间隙。另外,“脚”是指脚腕以下的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在膝部气囊膨胀展开的情况下,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脚能够进入膝部气囊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与车辆地板之间。因此,在正面碰撞时能有效地抑制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脚与膝部气囊的接触。
本公开的第八形态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以第六形态的结构为基础,其中,在上述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在上述鼓出形状部的下表面与上述车辆地板之间没有间隙。
根据上述结构,在正面碰撞时即使由于碰撞载荷而纵壁部的下部向车辆后方侧后退,在该纵壁部的下部与就座乘员的脚之间也夹有膝部气囊。因此,与在正面碰撞时就座乘员的脚直接按压于纵壁部的下部的情况相比,缓和了对就座乘员的脚的冲击。
本公开的第九形态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以第二形态~第七形态中任一记载的结构为基础,其中,上述膝部气囊的上端部相对于上述鼓出形状部的下壁部而向车辆后方侧且车辆上方侧膨胀展开,在上述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上述连接布的上端部相对于上述鼓出形状部的下壁部而向车辆后方侧且车辆上方侧展开。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例如就座乘员交叉着腿的情况下、即在正面碰撞时就座乘员的膝部的高度位置比通常的高度位置(标准体型的就座乘员腿未交叉时的高度位置)高的情况下,就座乘员的膝部也可由连接布阻挡。
本公开的第十形态的膝部气囊的折叠方法是在第二形态~第九形态中任一记载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中相对于上述纵壁部而搭载于车辆前方侧的上述膝部气囊模块所具备的膝部气囊的折叠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的工序:第一工序,对于折叠前的状态下的上述膝部气囊,以如下方式在沿着膝部气囊的上下方向的折线处朝着左右方向的中央侧折叠多次:以在上述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朝向就座乘员侧的一侧作为内侧,而将从就座乘员侧正面观察时的左右的端部侧卷入;及第二工序,对于上述第一工序之后的上述膝部气囊的上下的端部侧,以如下方式在沿着膝部气囊的左右方向的折线处朝着上下方向的中央侧折叠多次:以左右一对折叠部分并排出现的一侧作为内侧,而将上述第一工序之后的上述膝部气囊的上下的端部侧卷入。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一工序中,以如下方式将折叠前的状态下的膝部气囊在沿着膝部气囊的上下方向的折线处朝着左右方向的中央侧折叠多次:以在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朝向就座乘员侧的一侧作为内侧,而将折叠前的状态下的膝部气囊的左右的端部侧卷入。另外,在第二工序中,以如下方式将第一工序之后的膝部气囊在沿着膝部气囊的左右方向的折线处朝着上下方向的中央侧折叠多次:以左右一对折叠部分并排出现的一侧作为内侧,而将第一工序之后的膝部气囊的上下的端部侧卷入。这样折叠后的膝部气囊以在正面碰撞时的膨胀展开的前半段向上下展开、接下来向左右打开的方式膨胀展开,由此连接布沿着左右方向被拉伸。因此,在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结束前即使就座乘员的膝部与连接布抵接,由于连接布没有被拉伸,因此也能将作用于就座乘员的膝部的载荷抑制得较低。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形态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在仪表板的鼓出形状部的高度位置设定在比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膝部靠车辆上方侧的位置的结构中,具有在正面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就座乘员的膝部这样优异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形态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具有在正面碰撞时就座乘员的膝部由连接布阻挡而能够缓和对就座乘员的膝部的冲击,并且能够将左右的膝部向闭合的方向引导这样优异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形态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具有能够通过左右成对的布状部件稳定地维持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形状这样优异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形态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具有能够通过连接布及左右成对的布状部件而进一步稳定地维持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形状这样优异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形态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具有在正面碰撞时能够抑制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脚与连接布抵接这样优异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形态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具有在正面碰撞时能够有效地抑制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脚被连接布推回这样优异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形态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具有在正面碰撞时能够有效地抑制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的脚被膝部气囊推回并且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被连接布推回这样优异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八形态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具有在正面碰撞时能够通过膝部气囊缓和对就座乘员的脚的冲击这样优异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九形态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具有在正面碰撞时即使就座乘员的膝部的高度位置比通常的高度位置高的情况下也能够缓和对就座乘员的膝部的冲击这样优异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形态的膝部气囊的折叠方法,具有折叠后的膝部气囊在正面碰撞时在膨胀展开结束之前就座乘员的膝部与连接布抵接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作用于就座乘员的膝部的载荷这样优异的效果。
附图说明
本发明通过以下附图而进行详述,其中,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的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对图1以从车辆上下方向中的上侧观察的状态表示的俯视图。
图3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的膝部气囊进行膨胀展开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的膝部气囊进行了膨胀展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驾驶席及副驾驶席的各前方侧的膝部气囊进行了膨胀展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图3(B)的膝部气囊、布状部件及连接布进行了分解的状态的分解图。
图6A是用于说明图3(B)的膝部气囊的折叠方法的示意图,是利用双点划线表示在第一工序中折叠膝部气囊的折线的俯视图。
图6B是表示图6A所示的第一工序的结束时的状态的俯视图,利用双点划线表示在第二工序中折叠膝部气囊的折线。
图6C是表示图6B所示的第二工序的结束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A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座椅导轨设定于后方侧而就座的乘员因正面碰撞而向前方侧进行了惯性移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B是将图7A以从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观察的状态表示的俯视图。
图8A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身材较小的乘员将座椅导轨设定于前方侧而就座且膝部气囊进行了膨胀展开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B是表示从图8A的状态起身材较小的乘员因正面碰撞而向前方侧进行了惯性移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的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B是表示从图9A的状态起就座乘员因正面碰撞而向前方侧进行了惯性移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的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的膝部气囊进行了膨胀展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及膝部气囊的折叠方法。另外,在这些图中适当图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侧,箭头W表示车辆宽度方向。以下,在仅使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进行说明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10具有:在车室16的前部配置的仪表板12及搭载于仪表板12的膝部气囊模块14(参照图1)。
如图1所示,仪表板12在分隔出车室16与车辆前部18的前围板20的车辆后方侧以与前围板20之间隔开预定间隔地相向的方式配置。仪表板12的上端部邻接配置在前风挡玻璃22的下端部侧,仪表板12的下端部邻接配置在车辆地板24的前端部侧。另外,前风挡玻璃22构成车室16的上部侧的前表面而上端连接于车辆车顶26,车辆地板24构成车室16的下表面而前端连接于前围板20。另外,在前围板20的上端接合有对前风挡玻璃22的下端进行支撑的未图示的前围。
在仪表板12的车辆后方侧设有作为车辆的前排座椅的前座椅30。关于前座椅30,在本实施方式中,车室16的前部左侧为副驾驶席,前部右侧为驾驶席。前座椅30的座椅前后方向与车辆前后方向一致,座椅宽度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前座椅30包括座椅座垫32、下端与座椅座垫32的后端连接的座椅靠背34、在座椅靠背34的上端设置的头枕36而构成。座椅座垫32将其上表面部设为乘员就座用的就座部32A,并且通过滑动机构(省略图示)而能够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移动。另外,对前座椅30搭载有三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38。
另外,在图1、图2及图7中,图示出作为要保护的乘员的模型而碰撞试验用的假人(偶人)P就座于前座椅30的座椅座垫32上的状态。假人P是例如WorldSID(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 Side Impact Dummy)的AM50(美国人成人男性的50%)。该假人P以碰撞试验法规定的标准的就座姿势就座。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假人P称为“就座乘员P”。另外,在图1、图2及图7中,作为一例,示出就座乘员P将前座椅30的座椅导轨设定于后方侧而就座的状态。
如图4所示,仪表板12构成为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内装饰板材。在仪表板12的内侧(车辆前方侧)上部配置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为长条状的仪表板加强件(省略图示),仪表板12在多个部位安装于仪表板加强件。另外,上述仪表板加强件是金属制的管材,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固定于在左右的车身侧部立设的未图示的一对前柱(左右的骨架部件)。
如图1及图3(A)所示,作为一例,仪表板12包括向车室内侧鼓出的鼓出形状部40和与鼓出形状部40的车辆前方侧的下壁部在车辆下方侧邻接设置的纵壁部42而构成。构成仪表板12的上部的鼓出形状部40在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观察的侧剖视图中形成为车辆前方侧开放的大致U字状。如图1所示,鼓出形状部40的高度位置设定在比前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膝部N靠车辆上方侧的位置。另外,如图3A所示,纵壁部42在本实施方式中与鼓出形状部40一体地形成,并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在纵壁部42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在前座椅30(参照图1)的车辆前方侧形成有狭缝44。狭缝44作为一例而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断续地形成,但是也可以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连续地形成。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膝部气囊模块14相对于仪表板12的纵壁部42而搭载于车辆前方侧。该膝部气囊模块14包括气囊壳体50、充气机52、膝部气囊54而构成。
气囊壳体50由金属材料等构成,以车辆后方侧成为开口侧的方式配置在仪表板12的纵壁部42的背面(前表面)侧。气囊壳体50经由托架而支撑于未图示的仪表板加强件等加强部件。气囊壳体50的后端开口部配置在与狭缝44(参照图3(A))对应的位置。纵壁部42构成为,通过受到预定值以上的气囊膨胀压而从狭缝44(参照图3(A))开裂,使气囊壳体50的后端开口部开放。
充气机52是构成为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预测出正面碰撞时喷出气体而能够向膝部气囊54内供给的例如气缸式的气体产生装置。充气机52经由线束而与气囊ECU(均未图示)连接,通过来自该气囊ECU的工作电流而工作,由此产生气体。气囊ECU通过来自碰撞传感器(未图示)的信号而判定出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预测出正面碰撞时,使工作电流流向充气机52。
膝部气囊54是例如通过将切出尼龙类或聚酯类的基布所形成的多块布块缝合而形成为袋状的结构,在通常时以折叠的状态收纳于气囊壳体50内。上述充气机52收纳于膝部气囊54内。在充气机52的周壁部立设有未图示的双头螺栓,该双头螺栓贯通膝部气囊54并贯通气囊壳体50。并且,从气囊壳体50的外部将未图示的螺母螺合于双头螺栓的贯通端部,由此将膝部气囊54与充气机52一起固定于气囊壳体50。另外,也可以在充气机52的周围配置形成为比其大一圈的圆筒状的扩散器。说明具体的一例时,使上述双头螺栓不是从充气机52立设而是从扩散器立设。并且,只要在该扩散器的内部插入了充气机52之后,对扩散器向径向内侧进行加铆,由此使充气机52与扩散器一体化即可。
膝部气囊54构成为接收由充气机52产生的气体的供给而至少向前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膝部N的前方侧且鼓出形状部40的下方侧膨胀展开。以下,具体说明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范围。如图2所示,膝部气囊54包括在膨胀展开状态下配置于乘员侧(车辆后方侧)的作为乘员侧基布部的前表面板74和在膨胀展开状态下配置于乘员相反侧(车辆前方侧)的乘员相反侧基布部76F而构成。膝部气囊54设定为,在其膨胀展开状态下,车辆后方侧的部位(包含前表面板74的两侧的部位)配置于比鼓出形状部40的后端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乘员相反侧基布部76F设定为,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与纵壁部42邻接配置。另外,如图1所示,膝部气囊54设定为,在膨胀展开状态下,其车辆上方侧的部位与鼓出形状部40的下壁部40L邻接配置。此外,膝部气囊54的下端位置设定为,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在膝部气囊54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54L与车辆地板24之间形成有前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脚(脚腕以下的部分)F能够进入的间隙G1。另外,如图2所示,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左右方向尺寸设定为大于就座乘员P的横宽尺寸。
膝部气囊54设定为,在从就座乘员P侧观察时膨胀展开成左右方向的中间部60凹陷的形状,膨胀展开状态下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60与左右的侧部62的鼓出形状不同。左右方向的中间部60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在俯视观察时就座乘员P侧的部位60R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换言之与纵壁部42平行地)配置。另外,侧部62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在俯视观察时,左右方向外侧的侧面部76S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
此外,侧部62具备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构成膝部气囊54的左右端部侧而比左右方向的中间部60向车辆后方侧鼓出的鼓出部64。一对鼓出部64的在俯视观察下相向的相向面64C从鼓出前端侧朝着基端侧而向相互接近的一侧倾斜。另外,如图1所示,一对鼓出部64在侧视观察下从下端侧朝着上端侧而鼓出方向的厚度逐渐扩大,鼓出前端部64A朝着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
如图5所示,上述膝部气囊54具有上表面板(也称为“基布顶板”)70、下表面板(也称为“基布底板”)72、前表面板74、背面板76而构成。
上表面板70构成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上表面部。上表面板70设为在俯视观察下具备左右一对两端侧的侧部70S相互向相同侧(图中的下侧)鼓出的鼓出部70T的形状,鼓出部70T设为大致楔形形状。上表面板70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一般部)70M的车辆前后方向(图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L2作为一例而设定为固定。左右一对侧部70S的前后方向(图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L1与左右方向的中间部70M的车辆前后方向(图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L2的关系设定为L1>L2。该上表面板70配置为,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左右一对侧部70S的鼓出部70T向车辆后方侧鼓出。
下表面板72构成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下表面部。下表面板72设为在俯视观察下具备左右一对两端侧的侧部72S相互向相同侧(图中的下侧)鼓出的鼓出部72T的形状,鼓出部72T设为大致楔形形状。下表面板72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一般部)72M的车辆前后方向(图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L4作为一例而设定为固定。左右一对侧部72S的前后方向(图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L3与左右方向的中间部72M的车辆前后方向(图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L4的关系设定为L3>L4。该下表面板72配置为,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左右一对侧部72S的鼓出部72T向车辆后方侧鼓出。
上表面板70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70M的厚度L2与下表面板72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72M的厚度L4的关系设定为L2>L4。另外,上表面板70的侧部70S的厚度L1与下表面板72的侧部72S的厚度L3的关系设定为L1>L3。
前表面板74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配置于乘员侧(换言之前座椅30(参照图1)侧),形成为左右对称的梯形形状。背面板76构成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配置于乘员相反侧(换言之仪表板12的纵壁部42侧)的乘员相反侧基布部(背面部)76F及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朝向侧方侧的侧面部76S。该背面板76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尺寸比前表面板74大的左右对称的梯形形状。
在背面板76的左右方向中央部贯通形成有用于安装充气机52(参照图1)的安装孔76H,立设于充气机52的双头螺栓(省略图示)贯通该安装孔76H。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可以在背面板(76)的左右方向中央部贯通形成与充气机(52)连接的气体供给孔(供给来自充气机(52)的气体的孔)。另外,在背面板76上贯通形成有通气孔76X。
膝部气囊54的上表面板70的外周缘部(参照由双点划线70A、70B包围的部位)与前表面板74及背面板76的各上端缘部(参照由双点划线74A包围的部位及由双点划线76A包围的部位)被缝制。另外,膝部气囊54的前表面板74与背面板76的右端缘部之间(参照由双点划线74B包围的部位及由双点划线76B包围的部位)及左端缘部之间(参照由双点划线74C包围的部位及由双点划线76C包围的部位)被缝制。此外,膝部气囊54的下表面板72的外周缘部(参照由双点划线72A、72B包围的部位)与前表面板74及背面板76的各下端缘部(参照由双点划线74D包围的部位及由双点划线76D包围的部位)被缝制。
另一方面,如图2及图3B所示,在膝部气囊模块14设有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对作为一对鼓出部64的鼓出前端部64A侧的部位之间进行连接的连接布56。如图1所示,连接布56成为在膝部气囊54膨胀展开时在包含前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膝部N的前方侧及小腿部T的大部分的前方侧在内的范围内被拉伸的状态。另外,连接布56成为有助于保持图3B所示的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形状的构成要素。连接布56作为一例由比构成膝部气囊54的基布容易伸长的布材构成,但是也可以通过与构成膝部气囊54的基布同样的伸长容易度的布材、或者与构成膝部气囊54的基布相比难以伸长的布材构成。
如图3B所示,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连接布56的上下方向的尺寸H2设定得比膝部气囊54的鼓出前端部64A的上下方向的尺寸H1小。另外,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连接布56的上端部设定为覆盖膝部气囊54的上端部侧,连接布56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配置在比膝部气囊54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向车辆上方侧偏移了的位置。
换言之,连接布56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56L设定为,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与膝部气囊54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54L相比配置于靠车辆上方侧的位置。并且,如图1所示,连接布56将连接布56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位置设定为,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在连接布56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56L与车辆地板24之间形成有前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脚F能够进入的间隙G2。
如图3B所示,在膝部气囊54的内部配置有对前表面板74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与背面板76的乘员相反侧基布部76F进行连接的左右一对布状部件58(也称为“系绳”,是也可理解为“变形限制件”的要素)。布状部件58将车辆后方侧的端部58A通过缝制而固定于前表面板74并将车辆前方侧的端部58B通过缝制而固定于背面板76的乘员相反侧基布部76F。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一对布状部件58的在乘员相反侧基布部76F上的连接点间的距离设定得比一对布状部件58的在前表面板74上的连接点间的距离长。并且,布状部件58设定为,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朝着车辆前方侧而向相互分离的一侧倾斜延伸,限制前表面板74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向车辆后方侧鼓出。另外,连接布56与布状部件58设定为,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位置重叠。
如图5所示,在布状部件58上形成有气体流通用的贯通孔58H(在图3B中省略图示)。另外,布状部件58作为一例而使用与膝部气囊54相同的原料制作。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膝部气囊模块14分别配置在未图示的驾驶席及副驾驶席的各前方侧。左右一对膝部气囊54构成为,在膨胀展开状态下,在车室16的前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相互按压。
接下来,参照图6,说明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10的膝部气囊模块14所具备的膝部气囊54的折叠方法。
首先,在第一工序中,以如下方式将折叠前的状态下的膝部气囊54在沿着膝部气囊的上下方向的折线L1、L2处朝着左右方向的中央侧折叠多次(参照箭头a、b):以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朝向就座乘员P(参照图1)侧的一侧作为内侧,而将图6A所示的折叠前的状态(平面展开状态)下的膝部气囊54的左右的端部侧卷入;从而设为图6B所示的状态。另外,在图6A中,单点划线CL是表示左右方向的中央的中心线。
在第二工序中,以如下方式将第一工序之后的膝部气囊54在沿着膝部气囊左右方向的折线L3、L4处朝着上下方向的中央侧折叠多次(参照箭头c、d):以左右一对折叠部分54A、54B并排出现的一侧作为内侧,而将第一工序之后的图6B所示的膝部气囊54的上下的端部侧卷入;从而设为图6C所示的状态。由此,能得到折叠状态下的膝部气囊54。
另外,在图6A-图6C中,为了便于理解地表示膝部气囊54的折叠方法,而将第一工序中的折叠次数图示为左右分别各两次,将第二工序中的折叠次数图示为上下分别各两次,但是膝部气囊54的折叠次数可根据气囊壳体50(参照图1)的尺寸等而适当设定。另外,在图6A中,为了便于观察图而简化表示膝部气囊54及连接布56。
(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图1所示的膝部气囊模块14的膝部气囊54接收气体的供给而至少向前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膝部N的前方侧及仪表板12的鼓出形状部40的下方侧膨胀展开。在该膝部气囊54膨胀展开时,膝部气囊54的乘员相反侧基布部76F与纵壁部42邻接配置。在此,纵壁部42与就座乘员P的膝部N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大于鼓出形状部40与就座乘员P的膝部N之间的间隔,因此即使膝部气囊54膨胀展开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厚度增大,也能够防止或抑制膨胀展开过程中的膝部气囊54与前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膝部N的接触。并且,膨胀展开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厚度被设定得较厚的膝部气囊54在正面碰撞时对就座乘员P的膝部N进行限制之际,从纵壁部42受到反作用力,由此可通过膝部气囊54有效地保护就座乘员P的膝部N。
另外,如图3B所示,膝部气囊54在膨胀展开时构成左右端部侧的鼓出部64比左右方向的中间部60向车辆后方侧鼓出。一对鼓出部64的作为鼓出前端部64A侧的部位之间由连接布56连接,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时,连接布56成为在包含前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膝部N的前方侧在内的范围内被拉伸的状态。并且,在正面碰撞时,在膝部气囊54进行了膨胀展开的情况下,如图7A所示,通过连接布56阻挡向车辆前方侧进行惯性移动的就座乘员P的膝部N,膝部N向车辆前方侧按压连接布56。此时,如图7B所示,由于被按压的连接布56而一对鼓出部64被向左右方向中央侧拉近并向车辆前方侧压入。对应于此,连接布56向车辆前方侧逐渐位移,因此可抑制从连接布56作用于膝部N的载荷。
另一方面,如图3B所示,膝部气囊54的鼓出部64从下端侧朝着上端侧而鼓出方向的厚度逐渐扩大,鼓出前端部64A朝着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因此,图1所示的连接布56的朝向就座乘员P侧的一面朝着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由此,就座乘员P的膝部N比小腿部T容易先与连接布56接触。另外,如图2所示,一对鼓出部64的相互的相向面64C从鼓出前端侧朝着基端侧而向相互接近的一侧倾斜,因此如图7B所示,左右的膝部N由一对鼓出部64的相向面64C引导成闭合。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正面碰撞时,就座乘员P的膝部N由连接布56阻挡而能够缓和对就座乘员P的膝部N的冲击,并且能够将左右的膝部N向闭合的方向引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B所示,左右成对的布状部件58将前表面板74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与乘员相反侧基布部76F连接,并且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朝着车辆前方侧而向相互分离的一侧倾斜地延伸,限制前表面板74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向车辆后方侧鼓出。因此,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时,通过左右成对的布状部件58的张力而稳定地维持膝部气囊54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60及左右一对鼓出部64的形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左右成对的布状部件58稳定地维持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布56设定为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连接布56在车辆上下方向的高度位置与布状部件58在车辆上下方向的高度位置重叠。因此,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时,连接布56及左右成对的布状部件58产生的张力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作用于重叠的高度位置,由此可进一步稳定地维持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形状。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10,在仪表板12的鼓出形状部40的高度位置设定在比图1所示的前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膝部N靠车辆上方侧的位置的构造中,在正面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就座乘员P的膝部N。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B所示在膝部气囊54进行了膨胀展开的情况下,连接布56的车下端56L配置于比膝部气囊54的下端54L靠车辆上方侧的位置,因此无论膝部气囊54的下端位置如何,在图1所示的车辆地板24与连接布56的下端56L之间都形成间隙有G2。因此,在正面碰撞时,如图1及图7A所示,成为有利于避免前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脚F与连接布56的接触的结构。
即,在这样的构造中,能够有效地抑制在正面碰撞时就座乘员P的脚F被连接布56推回。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膝部气囊54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位置设定为,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在膝部气囊54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54L与车辆地板24之间形成前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脚F能够进入的间隙G1。并且,在膝部气囊54进行了膨胀展开的情况下,就座乘员P的脚F能够进入膝部气囊54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54L与车辆地板24之间,因此如图7A所示,抑制了在正面碰撞时就座乘员P的脚F与膝部气囊54的接触。即,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在正面碰撞时有效地抑制就座乘员P的脚F被膝部气囊54推回,并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被连接布56推回。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经由上述图6所示的第一工序及第二工序而将膝部气囊54折叠。这样折叠后的膝部气囊54以在正面碰撞时的膨胀展开的前半段向上下展开、接下来向左右打开的方式膨胀展开,由此图2所示的连接布56沿着左右方向被拉伸。因此,在膝部气囊54膨胀展开结束前即使就座乘员P的膝部N与连接布56抵接,由于连接布56没有被拉伸,因此也将作用于就座乘员P的膝部N的载荷抑制得较低。
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膝部气囊54在膨胀展开时在车室16的前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相互按压。因此,在连接布56受到来自就座乘员P(参照图7)侧的载荷的情况下,膝部气囊54难以左右移动。由此,能够通过连接布56稳定地接受来自就座乘员P(参照图7)侧的载荷。
另外,如图8A所示,在例如身材较小的乘员PS将前座椅30的座椅导轨设定为前方侧而就座的情况下,当膝部气囊54进行膨胀展开时,乘员PS的膝部N及小腿部T与展开中的连接布56接触。在此,连接布56向沿着左右方向被拉伸的方向展开,因此与例如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膨胀的气囊与乘员PS的膝部N及小腿部T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作用于膝部N及小腿部T的载荷。另外,如图8B所示,在正面碰撞时身材较小的乘员PS向车辆前方侧进行惯性移动情况下的状态与图7所示的标准的就座乘员P向车辆前方侧进行惯性移动时大致相同。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图1所示的膝部气囊模块14相对于仪表板12的纵壁部42而搭载于车辆前方侧,但是作为变形例,也可采用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的膝部气囊模块114那样,膝部气囊模块114相对于鼓出形状部40的下壁部40L而搭载于车辆上方侧的结构。以下,补充说明该变形例。
膝部气囊模块114包括由双点划线表示的气囊壳体150、由双点划线表示的充气机152及与膝部气囊54实质上相同的膝部气囊而构成。与膝部气囊54实质上相同的膝部气囊不是在背面板(76(参照图5))的左右方向中央部而是在上表面板(70(参照图5))的左右方向中央部贯通形成有用于安装充气机152的安装孔,除了这一点之外具有与膝部气囊54相同的构造。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简便起见,将与上述膝部气囊54实质上相同的膝部气囊称为膝部气囊54。膝部气囊54在通常时以折叠地状态收纳于气囊壳体150内,充气机152收纳于膝部气囊54内。
与气囊壳体50相同地,气囊壳体150由金属材料等构成,以车辆下方侧成为开口侧的方式配置在仪表板12的鼓出形状部40的下壁部40L的背面(上表面)侧。气囊壳体150经由托架而支撑于未图示的仪表板加强件等加强部件。对应于该气囊壳体150的下端开口部而在鼓出形状部40的下壁部40L形成有未图示的狭缝。狭缝是与狭缝44(参照图3A)实质上相同的狭缝。鼓出形状部40的下壁部40L构成为,通过接收预定值以上的气囊膨胀压而从上述狭缝开裂,使气囊壳体150的下端开口部开放。
充气机152是与充气机52相同的气体产生装置,在充气机152的周壁部立设的未图示的双头螺栓贯通膝部气囊54并贯通气囊壳体150。并且,通过从气囊壳体150的外部将未图示的螺母螺合于双头螺栓的贯通端部,从而将膝部气囊54与充气机152一起固定于气囊壳体150。
膝部气囊模块114的膝部气囊54设定为,从充气机152接收气体的供给而至少向前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膝部N的前方侧且鼓出形状部40的下方侧进行膨胀展开,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乘员相反侧基布部76F与仪表板12的纵壁部42邻接配置。
根据这样的变形例,也可构成为仪表板12的鼓出形状部40的高度位置设定在比前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膝部N靠车辆上方侧的位置的结构,能够在正面碰撞时有效地保护就座乘员P的膝部N。
另外,关于该变形例中的膝部气囊54的折叠方法,可以设为如下的折叠方法:包括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工序相同的第一工序,并且取代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工序而包括以将第一工序之后的膝部气囊54以图6B所示的左右一对折叠部分54A、54B并排地出现的一侧为内侧地将第一工序之后的膝部气囊54从下缘侧向上缘侧折叠成辊状的工序。
这样折叠后的膝部气囊54以在正面碰撞时的膨胀展开的前半段向下方侧展开,接下来向左右打开的方式膨胀展开,由此图3B所示的连接布56沿着左右方向被拉伸。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在图1所示的膝部气囊54膨胀展开结束前即使假设就座乘员P的膝部N与连接布56抵接,由于连接布56没有被拉伸,因此也能将作用于就座乘员P的膝部N的载荷抑制得较低。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9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80中,膝部气囊84设定为,具有在其膨胀展开状态下填埋从仪表板12的鼓出形状部40的下壁部40L的下表面至车辆地板24之间的高度。
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因此,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结构部,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在正面碰撞时有效地保护就座乘员P的膝部N。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正面碰撞时即使由于碰撞载荷而如图9B所示仪表板12的纵壁部42的下部向车辆后方侧后退,在该纵壁部42的下部与前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脚F之间也夹有膝部气囊84。因此,与在正面碰撞时就座乘员P的脚F直接按压于纵壁部42的下部相比,能够缓和对就座乘员P的脚F的冲击。另外,从就座乘员P侧观察时,膝部气囊84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60(参照图2)凹陷,因此抑制了就座乘员P的脚F被膝部气囊84推回。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图9A所示的膝部气囊模块82相对于仪表板12的纵壁部42而搭载于车辆前方侧,但是作为变形例,也可采用如图9A的双点划线所示的膝部气囊模块182那样,膝部气囊模块182相对于鼓出形状部40的下壁部40L而搭载于车辆上方侧的结构。
该变形例的结构取代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膝部气囊54而应用与膝部气囊84实质上相同的膝部气囊,除了这一点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与膝部气囊84实质上相同的膝部气囊不是在背面板的左右方向中央部而是在上表面板的左右方向中央部贯通形成用于安装充气机152的安装孔,除了这一点之外具有与膝部气囊84相同的结构。通过这样的变形例,也能得到与第二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10及图11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90中,膝部气囊94设定为,其上端部相对于仪表板12的鼓出形状部40而向车辆后方侧膨胀展开。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90中,设定为在膝部气囊9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膝部气囊94的车辆上方侧的部位配置在比鼓出形状部40的下壁部40L靠车辆上方侧的位置。并且,连接布96的上端部设定为,覆盖膝部气囊94的上端部侧并相对于仪表板12的鼓出形状部40而向车辆后方侧、比下壁部40L靠车辆上方侧展开。如图10所示,连接布96在膝部气囊94的膨胀展开时成为在包含前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膝部N的前方侧及就座乘员P的小腿部T的大部分的前方侧在内的范围内被拉伸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因此,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结构部,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图5的上表面板70、下表面板72、前表面板74及背面板76这各板对应的板应用与图10及图11所示的膝部气囊94的上下前后的各外形形状大致对应的形状的板。另外,关于膝部气囊94的折叠方法,应用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方法(参照图6)。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在正面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就座乘员P的膝部N。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即使在例如就座乘员P交叉着腿的情况下,即在正面碰撞时就座乘员P的膝部N的高度位置比通常的高度位置(就座乘员P未交叉着腿时的高度位置)高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连接布96阻挡就座乘员P的膝部N。因此,在正面碰撞时,即使在就座乘员P的膝部N的高度位置比通常的高度位置高的情况下,也能够缓和对就座乘员P的膝部N的冲击。因此,例如,即使与就座乘员P相比身材相当大的乘员就座于前座椅30的情况下,也能够缓和对该乘员的膝部的冲击。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图10所示的膝部气囊模块92相对于仪表板12的纵壁部42而搭载于车辆前方侧,但是作为变形例,也可采用如图10的双点划线所示的膝部气囊模块192那样膝部气囊模块192相对于鼓出形状部40的下壁部40L而搭载于车辆上方侧的结构。
该变形例的结构取代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膝部气囊54而应用与膝部气囊94实质上相同的膝部气囊,除了这一点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与膝部气囊94实质上相同的膝部气囊不是在背面板的左右方向中央部而是在上表面板的左右方向中央部贯通形成用于安装充气机152的安装孔,除了这一点之外,具有与膝部气囊94相同的结构。通过这样的变形例,也能得到与第三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及它们的变形例中,膝部气囊54、84、94具备鼓出部64并设有连接布56、96,但是也可采用例如未设置相当于连接布56、96的结构部且膝部气囊不具备相当于鼓出部64的部位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及它们的变形例中,在膝部气囊54、84、94的内部配置有图3B所示的左右一对布状部件58,但是作为变形例,也可以采用未配置这样的布状部件58的结构。另外,作为其他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在膝部气囊的内部配置有左右多对的布状部件的结构。
另外,图3B所示的连接布56设定为,在膝部气囊5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与布状部件58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高度位置重叠,但是作为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在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连接布与布状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高度位置错开地设定的结构。
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在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膝部气囊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与连接布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设定为相同高度位置的结构。
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可以将连接布(56、96)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位置设定为,在膝部气囊(54、84、9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在连接布56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与车辆地板(24)之间形成有前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脚(F)无法进入的程度的间隙。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膝部气囊具有上表面板、下表面板、前表面板及背面板而构成,但是膝部气囊也可以设为例如具有上表面板、下表面板、将所述上表面板与所述下表面板上下连接的周面板而构成的结构等那样上述结构以外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图1及图9A所示的连接布56在膝部气囊54、84的膨胀展开时成为在包括前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膝部N的前方侧及就座乘员P的小腿部T的大部分的前方侧在内的范围内被拉伸的状态,但是作为变形例,连接布也可以设为在膝部气囊(54、84)的膨胀展开时成为仅在与前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膝部(N)的前方侧对应的高度位置被拉伸的状态。
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等的变形例,也可以是构成仪表板的鼓出形状部40和与鼓出形状部40的车辆前方侧的下壁部在车辆下方侧邻接设置的纵壁部42分体地构成,并且鼓出形状部40的下壁部侧与纵壁部42的上端部侧接合。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及上述的变形例可以适当组合地实施。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内容,除了上述内容以外,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而加以实施,这是不言而喻的。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10、80、90),具有:
鼓出形状部(40),配置在车室的前部,向车室内侧鼓出而构成仪表板(12),并且所述鼓出形状部的高度位置设定在比前排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膝部(N)靠车辆上方侧的位置;
纵壁部(42),与所述鼓出形状部(40)的下壁部(40L)在车辆下方侧邻接设置,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及
膝部气囊模块(14、82、92),相对于所述纵壁部(42)而搭载于车辆前方侧、或者相对于所述鼓出形状部(40)的下壁部(40L)而搭载于车辆上方侧,具备接收气体的供给而至少向所述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P)的膝部(N)的前方侧且所述鼓出形状部(40)的下方侧膨胀展开的膝部气囊(54、84、94),
所述膝部气囊(54、84、94)包括在膨胀展开状态下配置于乘员侧的乘员侧基布部(74)及在膨胀展开状态下配置于乘员相反侧的乘员相反侧基布部(76F)而构成,所述乘员相反侧基布部(76F)在所述膝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与所述纵壁部(42)邻接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10、80、90),其中,
所述膝部气囊(54、84、94)具备一对鼓出部(64),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俯视观察车辆时所述一对鼓出部(64)构成车宽方向的左右端部侧并比左右方向的中间部(60)向车辆后方侧鼓出,
所述一对鼓出部(64)的相互的相向面(64C)从鼓出前端侧朝着车辆前方侧而向相互接近的一侧倾斜,并且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一对鼓出部的鼓出方向上的厚度从下端侧朝着上端侧而逐渐扩大,鼓出前端部(64A)朝着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
而且,在所述膝部气囊(54、84、94)上设有连接布(56),在膨胀展开状态下所述连接布(56)对所述一对鼓出部(64)的所述鼓出前端部侧之间进行连接而成为在包括所述前排座椅的就座乘员(P)的膝部(N)的前方侧位置在内的范围内被拉伸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10、80、90),其中,
在所述膝部气囊(54、84、94)的内部配置有在俯视观察车辆时对所述乘员侧基布部(74)的车宽方向的左右中间部与所述乘员相反侧基布部(76F)进行连接的左右成对的布状部件(58),
在所述膝部气囊(54、84、9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俯视观察车辆时所述布状部件(58)朝着车辆前方侧而向相互分离的一侧倾斜地延伸,成为被拉伸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10、80、90),其中,
在所述膝部气囊(54、84、9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所述连接布(56)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位置与所述布状部件(58)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位置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10、90),其中,
在所述膝部气囊(54、84、9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所述连接布(56)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56L)配置在比所述膝部气囊(54、84、94)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54L)靠车辆上方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10、90),其中,
在所述膝部气囊(54、9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在所述连接布(56)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56L)与车辆地板(24)之间形成有所述前排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脚(F)能够进入的间隙(G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10、90),其中,
在所述膝部气囊(54、9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在所述膝部气囊(54、94)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54L)与所述车辆地板(24)之间形成有所述前排座椅(30)的就座乘员(P)的脚(F)能够进入的间隙(G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80),其中,
在所述膝部气囊(8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在所述鼓出形状部(40)的下表面与所述车辆地板(24)之间没有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90),其中,
所述膝部气囊(94)的上端部相对于所述鼓出形状部(40)的下壁部(40L)而向车辆后方侧且车辆上方侧膨胀展开,
在所述膝部气囊(9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所述连接布(96)的上端部相对于所述鼓出形状部(40的下壁部(40L))而向车辆后方侧且车辆上方侧展开。
10.一种膝部气囊(54、84、94)的折叠方法,是在权利要求2~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10、80、90)中相对于所述纵壁部(42)而搭载于车辆前方侧的所述膝部气囊模块(14、82、92)所具备的膝部气囊(54、84、94)的折叠方法,所述膝部气囊的折叠方法包括如下的工序:
第一工序,对于折叠前的状态下的所述膝部气囊(54、84、94),以如下方式在沿着膝部气囊的上下方向的折线(L1、L2)处朝着左右方向的中央侧折叠多次:以在所述膝部气囊(54、84、94)的膨胀展开状态下朝向就座乘员侧的一侧作为内侧,而将从就座乘员侧正面观察时的左右的端部侧卷入;及
第二工序,对于所述第一工序之后的所述膝部气囊的上下的端部侧,以如下方式在沿着膝部气囊的左右方向的折线(L3、L4)处朝着上下方向的中央侧折叠多次:以左右一对折叠部分(54A、54B)并排出现的一侧作为内侧,而将所述第一工序之后的所述膝部气囊(54、84、94)的上下的端部侧卷入。
CN201810756070.8A 2017-08-21 2018-07-11 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及膝部气囊的折叠方法 Pending CN1094216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8884 2017-08-21
JP2017158884A JP6911629B2 (ja) 2017-08-21 2017-08-21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ニー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21645A true CN109421645A (zh) 2019-03-05

Family

ID=63294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56070.8A Pending CN109421645A (zh) 2017-08-21 2018-07-11 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及膝部气囊的折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82973B2 (zh)
EP (1) EP3446930B1 (zh)
JP (1) JP6911629B2 (zh)
CN (1) CN10942164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82162A (zh) * 2019-04-19 2019-08-30 江苏敏安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安全气囊装置及其应用的电动汽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50554B2 (ja) * 2017-04-14 2020-09-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US10562482B2 (en) * 2018-02-22 2020-02-1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airbag
KR20190101540A (ko) * 2018-02-23 2019-09-0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 장치
JP7087814B2 (ja) * 2018-08-10 2022-06-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室前部構造
CN114834385A (zh) * 2021-02-02 2022-08-02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KR20220142633A (ko) * 2021-04-15 2022-10-2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무릎 에어백 및 그 전개 제어방법
US11623600B2 (en) * 2021-07-21 2023-04-11 ZF Passive Safety Systems US Inc. Apparatus for covering a windshield opening of a vehicle
EP4253163A1 (en) * 2022-03-30 2023-10-04 Faurecia India Private Limited A foot well panel for an interior trim part of a vehicl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90627A (en) * 1979-12-03 1981-09-22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L-shaped inflatable restraint cushion
US20020171230A1 (en) * 2001-05-21 2002-11-21 Masahiro Takimoto Knee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US20070200321A1 (en) * 2006-02-24 2007-08-30 Frank Heitplatz Knee Airbag
CN101516687A (zh) * 2006-09-29 2009-08-26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US20100052296A1 (en) * 2008-08-26 2010-03-04 Toyoda Gosei Co., Ltd. Knee-protecting airbag apparatus
CN101678808A (zh) * 2008-03-12 2010-03-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US20160068131A1 (en) * 2014-09-08 2016-03-10 Toyoda Gosei Co., Ltd. Lower limb protecting air ba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34606A (en) * 1955-10-05 1958-05-13 Harry A Bertrand Safety device for passengers
JP3402003B2 (ja) * 1995-07-18 2003-04-2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り物用乗員保護装置
JP2001191879A (ja) * 2000-01-07 2001-07-17 Toyota Motor Corp 車輌の側面部材変形抑制装置
JP4158510B2 (ja) * 2002-12-16 2008-10-01 タカタ株式会社 乗員脚部保護装置
US7090245B2 (en) * 2002-12-16 2006-08-15 Takata Corporation Leg protection system and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JP4235221B2 (ja) * 2006-11-02 2009-03-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891705B2 (en) 2006-11-06 2011-02-22 Tk Holdings Inc. Tension cushion air bag module
JP4231520B2 (ja) 2006-11-24 2009-03-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006924A (ja) * 2007-06-29 2009-01-15 Toyota Motor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444177B2 (en) * 2008-02-25 2013-05-2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ssembly with an instrument panel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a knee airbag
EP2340969B1 (en) * 2008-10-29 2013-06-2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Knee airbag device for front passenger seat
KR101331977B1 (ko) * 2008-12-01 2013-11-25 오토리브 디벨로프먼트 에이비 에어백 장치
US8590928B2 (en) * 2011-07-18 2013-11-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Knee airbag with passive venting for out of position occupant protection
JP5999031B2 (ja) 2013-06-07 2016-09-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後席乗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87225B2 (ja) 2014-01-10 2018-03-07 タカタ株式会社 脚部用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自動車
JP6237535B2 (ja) 2014-08-25 2017-11-2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下肢保護用エアバッグ
JP6750554B2 (ja) 2017-04-14 2020-09-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90627A (en) * 1979-12-03 1981-09-22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L-shaped inflatable restraint cushion
US20020171230A1 (en) * 2001-05-21 2002-11-21 Masahiro Takimoto Knee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US20070200321A1 (en) * 2006-02-24 2007-08-30 Frank Heitplatz Knee Airbag
CN101516687A (zh) * 2006-09-29 2009-08-26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CN101678808A (zh) * 2008-03-12 2010-03-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US20100052296A1 (en) * 2008-08-26 2010-03-04 Toyoda Gosei Co., Ltd. Knee-protecting airbag apparatus
US20160068131A1 (en) * 2014-09-08 2016-03-10 Toyoda Gosei Co., Ltd. Lower limb protecting air bag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82162A (zh) * 2019-04-19 2019-08-30 江苏敏安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安全气囊装置及其应用的电动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34697A (ja) 2019-03-07
EP3446930A1 (en) 2019-02-27
US10682973B2 (en) 2020-06-16
US20190054883A1 (en) 2019-02-21
JP6911629B2 (ja) 2021-07-28
EP3446930B1 (en) 2019-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21645A (zh) 车辆用膝部气囊装置及膝部气囊的折叠方法
KR102008444B1 (ko)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를 탑재한 차량용 시트
EP3028904B1 (en) Vehicle side airbag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US9676361B2 (en) Frontal airbag assemblies
JP5831634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776733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2839996B1 (en) Vehicle side airbag device
KR20180090749A (ko)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를 탑재한 차량용 시트
KR102625278B1 (ko)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및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20150039800A (ko) 차량용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EP3900985A1 (en) Side airbag device,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ide airbag device
JP6806000B2 (ja) シート付下肢拘束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254276B2 (en) Side airbag apparatus and vehicle seat including the same
JP2021525191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アセンブリ
KR20180037100A (ko)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를 탑재한 차량용 시트
JP5915549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1086478B (zh)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H0624282A (ja)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190143930A1 (en) Vehicle side airbag device
US11938882B2 (en) Side airbag packaged in side of seat
JP2011042342A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0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