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6970A - 共模噪声滤波器 - Google Patents

共模噪声滤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16970A
CN109416970A CN201780039802.5A CN201780039802A CN109416970A CN 109416970 A CN109416970 A CN 109416970A CN 201780039802 A CN201780039802 A CN 201780039802A CN 109416970 A CN109416970 A CN 1094169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conductor
insulator layer
inner end
pore elect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98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16970B (zh
Inventor
大森吉晴
松岛贤
松岛贤一
市原健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4169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69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169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69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42Networks for transforming balanced signals into unbalanced signals and vice versa, e.g. baluns
    • H03H7/425Balance-balance networks
    • H03H7/427Common-mode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pedance networks whose electrical mode of operation is not specified or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type of network
    • H03H1/0007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pedance networks whose electrical mode of operation is not specified or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type of network of 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9/00Fixed transformers or mutual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9Filters comprising mutual inductan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01F2017/002Details of via hol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2017/0066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a magnetic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2017/007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a special conductive pattern, e.g. flat spi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2017/0093Common mode choke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01F2027/2809Printed windings on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pedance networks whose electrical mode of operation is not specified or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type of network
    • H03H2001/0021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3H2001/0028RFI filters with housing divided in two bod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Abstract

共模噪声滤波器具备:层叠体、第一至第四线圈导体、第一过孔电极、第二过孔电极、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以及第四连接部,所述层叠体具有层叠的第一至第四绝缘体层,所述第一至第四线圈导体分别设于第一至第四绝缘体层的上表面且以螺旋状延伸,所述第一过孔电极连接第一线圈导体和第二线圈导体,所述第二过孔电极连接第三线圈导体和第四线圈导体,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一线圈导体的内侧端和第一过孔电极,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第二线圈导体的内侧端和第一过孔电极,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第三线圈导体的内侧端和第二过孔电极,所述第四连接部连接第四线圈导体的内侧端和第二过孔电极。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俯视观察下重叠,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在俯视观察下重叠。该共模噪声滤波器能够用于高频带。

Description

共模噪声滤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数字设备、AV设备、信息通信终端等各种电子设备的小形且薄型的共模噪声滤波器。
背景技术
图7是以往的共模噪声滤波器500的分解立体图。共模噪声滤波器500具有形成于层叠的多个绝缘体层1a~1g的线圈2、3。线圈2由螺旋状的线圈导体4a、4b构成,线圈导体4a、4b经由过孔电极5连接。线圈3由螺旋状的线圈导体6a、6b构成,线圈导体6a、6b经由过孔电极7连接。线圈导体4a、4b与线圈导体6a、6b交替配置。
图8是共模噪声滤波器500的多个绝缘体层1b~1e的俯视图。线圈导体4a、4b、6a、6b分别与形成于各绝缘体层的端面的外部电极连接。
共模噪声滤波器500还具备:连接部4c,连接线圈导体4a和过孔电极5;连接部4d,连接线圈导体4b和过孔电极5;连接部6c,连接线圈导体6a和过孔电极7;以及连接部6d,连接线圈导体6b和过孔电极7。连接部4c与连接部4d在俯视观察下不重叠,连接部6c与连接部6d在俯视观察下不重叠。
图8示出形成于绝缘体层1e的线圈导体6b、形成于绝缘体层1d的线圈导体4b、形成于绝缘体层1c的线圈导体6a、形成于绝缘体层1b的线圈导体4a。
类似于共模噪声滤波器500的以往的共模噪声滤波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229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共模噪声滤波器具备:层叠体、第一至第四线圈导体、第一过孔电极、第二过孔电极、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以及第四连接部,所述层叠体具有层叠的第一至第四绝缘体层,所述第一至第四线圈导体分别设于第一至第四绝缘体层的上表面且以螺旋状延伸,所述第一过孔电极贯通第一至第四绝缘体层的至少一个从而连接第一线圈导体和第二线圈导体,所述第二过孔电极贯通第一至第四绝缘体层的至少一个从而连接第三线圈导体和第四线圈导体,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一线圈导体的内侧端和第一过孔电极,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第二线圈导体的内侧端和第一过孔电极,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第三线圈导体的内侧端和第二过孔电极,所述第四连接部连接第四线圈导体的内侧端和第二过孔电极。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俯视观察下重叠,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在俯视观察下重叠。
该共模噪声滤波器能够用于高频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立体图。
图2A是实施方式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B是实施方式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电路图。
图3是实施方式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绝缘体层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中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主要部位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中的另一共模噪声滤波器的绝缘体层的俯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中的又一共模噪声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以往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以往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主要部位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实施方式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的立体图。图2A是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的分解立体图。图2B是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的电路图。图3是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的绝缘体层的俯视图。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具备:在上下方向D1上层叠的多个绝缘体层11a~11e;和形成于绝缘体层11a~11e的线圈12、13。绝缘体层11a~11e从上方观察具有矩形形状。绝缘体层11a~11e以及线圈12、13构成具有长方体形状的层叠体14。线圈12由均具有螺旋形状的线圈导体15、16构成,线圈13由均具有螺旋形状的线圈导体17、18构成。构成线圈12的线圈导体15、16与构成线圈13的线圈导体17、18在上下方向D1上交替配置。线圈导体15经由形成于绝缘体层11b、11c的过孔电极19与线圈导体16串联连接。线圈导体17经由形成于绝缘体层11c、11d的过孔电极20与线圈导体18串联连接。
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还具备:连接部15b,连接线圈导体15的内侧端15a和过孔电极19;连接部16b,连接线圈导体16的内侧端16a和过孔电极19;连接部17b,连接线圈导体17的内侧端17a和过孔电极20;以及连接部18b,连接线圈导体18的内侧端18a和过孔电极20。连接部15b与连接部16b在俯视观察下重叠,连接部17b与连接部18b在俯视观察下重叠。
在层叠体14的端面314,形成有外部电极21a、21c,在端面314的相反侧的端面414,形成有外部电极21b、21d。
绝缘体层11a由Cu-Zn铁素体、玻璃陶瓷等非磁性材料形成并具有绝缘性,且具有拥有矩形形状的薄片形状。
线圈导体15通过在绝缘体层11a的上表面111a以螺旋状镀覆、印刷银等导电材料而形成。线圈导体15的内侧端15a与连接部15b连接,并经由连接部15b与过孔电极19连接。线圈导体15的外侧端15c与引出部15d连接,引出部15d与外部电极21a连接。
绝缘体层11b由Cu-Zn铁素体、玻璃陶瓷等非磁性材料形成并具有绝缘性,且具有拥有矩形形状的薄片形状。绝缘体层11b设于线圈导体15的上表面。在绝缘体层11b,形成有从绝缘体层11b的上表面111b贯通下表面211b的过孔电极19。连接部15b与过孔电极19连接。
线圈导体17通过以螺旋状镀覆、印刷银等导电材料而形成,且设于绝缘体层11b的上表面111b。线圈导体17的内侧端17a与连接部17b连接,并经由连接部17b与过孔电极20连接。线圈导体17的外侧端17c与引出部17d连接,引出部17d与外部电极21c连接。
线圈导体15和线圈导体17在俯视观察下在相同的卷绕方向D10上缠绕并相互重叠,通过该结构相互磁耦合。
绝缘体层11c由Cu-Zn铁素体、玻璃陶瓷等非磁性材料形成并具有绝缘性,且具有拥有矩形形状的薄片形状。绝缘体层11c设于线圈导体17的上表面。在绝缘体层11c,形成有从绝缘体层11c的上表面111c贯通下表面211c的过孔电极19以及过孔电极20。连接部17b与过孔电极20连接。
线圈导体16通过以螺旋状镀覆、印刷银等导电材料而形成,并设于绝缘体层11c的上表面111c。线圈导体16的内侧端16a与连接部16b连接,并经由连接部16b与过孔电极19连接。线圈导体16的外侧端16c与引出部16d连接,引出部16d与外部电极21b连接。
经由形成于绝缘体层11b、11c的过孔电极19,连接部15b与连接部16b连接。其结果,线圈导体15、16相互串联连接,并构成线圈12。
绝缘体层11d由Cu-Zn铁素体、玻璃陶瓷等非磁性材料形成并具有绝缘性,且具有拥有矩形形状的薄片形状。绝缘体层11d设于线圈导体16的上表面。在绝缘体层11d,形成有从绝缘体层11d的上表面111d贯通下表面211d的过孔电极20。
线圈导体18通过以螺旋状镀覆、印刷银等导电材料而形成,并设于绝缘体层11d的上表面111d。线圈导体18的内侧端18a与连接部18b连接,并经由连接部18b与过孔电极20连接。线圈导体18的外侧端18c与引出部18d连接,引出部18d与外部电极21d连接。
经由形成于绝缘体层11d、11c的过孔电极20,连接部17b与连接部18b连接。其结果,线圈导体17、18相互串联连接并构成线圈13。
线圈导体16、18在俯视观察下在相同的卷绕方向D10上缠绕并相互重叠,通过该结构相互磁耦合。线圈导体15~18在相同的卷绕方向D10上缠绕,且电流在俯视观察下以相同方向在线圈导体15~18中流动。
通过该结构,构成线圈12的线圈导体15、16与构成线圈13的线圈导体17、18在上下方向D1上交替配置。
与最上层的线圈导体18连接的过孔电极20在俯视观察下比过孔电极19更远离与线圈导体18连接的外部电极21d。与线圈导体16连接的过孔电极19在俯视观察下比过孔电极20更靠近外部电极21b。与最下层的线圈导体15连接的过孔电极19在俯视观察下比过孔电极20更远离外部电极21a。与线圈导体17连接的过孔电极20在俯视观察下比过孔电极19更靠近外部电极21c。
线圈导体17的内侧端17a与线圈导体15在俯视观察下重叠。在俯视观察下内侧端17a和外侧端15c之间的线圈导体15的部分与内侧端17a和外侧端17c之间的线圈导体17在俯视观察下重叠。在实施方式中,线圈导体15的外侧端15c与线圈导体17的外侧端17c在俯视观察下重叠。同样地,线圈导体16的内侧端16a与线圈导体18在俯视观察下重叠。在俯视观察下内侧端16a和到外侧端18c的线圈导体18的部分与从内侧端16a到外侧端16c的线圈导体16在俯视观察下重叠。通过该结构,能够使得线圈导体15、17重叠的距离最长并使得其相互较大地磁耦合,能够使得线圈导体16、18重叠的距离最长并使得其相互较大地磁耦合,因此能够更大地去除共模噪声。
绝缘体层11e由Cu-Zn铁素体、玻璃陶瓷等非磁性材料形成并具有绝缘性,且具有拥有矩形形状的薄片形状。绝缘体层11c设于线圈导体18的上表面。
在绝缘体层11a的下表面211a,设有绝缘体层22a,在绝缘体层11e的上表面111e,设有绝缘体层22b。绝缘体层22a、22b由Cu-Zn铁素体、玻璃陶瓷等非磁性材料形成并具有绝缘性,具有矩形形状并具有薄片形状。每个绝缘体层22a、22b可以由磁性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交替层叠的磁性体和非磁性体构成。
绝缘体层11a~11e、22a、22b分别具有上表面111a~111e、122a、122b和下表面211a~211e、222a、222b。绝缘体层11a的下表面211a位于绝缘体层22a的上表面122a。绝缘体层11b的下表面211b位于绝缘体层11a的上表面111a。绝缘体层11c的下表面211c位于绝缘体层11b的上表面111b。绝缘体层11d的下表面211d位于绝缘体层11c的上表面111c。绝缘体层11e的下表面211e位于绝缘体层11d的上表面111d。绝缘体层22b的下表面222b位于绝缘体层11e的上表面111e。层叠的绝缘体层11a~11e、22a、22b构成具有实质上为长方体形状的层叠体14。绝缘体层22a的下表面222a构成层叠体14的下表面214,绝缘体层22b的上表面122b构成层叠体14的上表面114。绝缘体层11a~11e、22a、22b的片数不限于图2A所示的片数。在层叠体14的端面314、414,设有外部电极21a~21d。外部电极21a~21d与引出部15d~18d电连接。
在图2A所示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中,设于绝缘体层11a的上表面111a的线圈导体15位于绝缘体层11b的下表面211b。设于绝缘体层11b的上表面111b的线圈导体17位于绝缘体层11c的下表面211c。设于绝缘体层11c的上表面111c的线圈导体16位于绝缘体层11d的下表面211d。设于绝缘体层11d的上表面111d的线圈导体18位于绝缘体层11e的下表面211e。
绝缘体层11a~11e、22a、22b在俯视观察下具有矩形形状,且具有长度方向D2和短边方向D3。即,每个绝缘体层11a~11e、22a、22b具有矩形形状,该矩形形状具有在长度方向D2上延伸的长边和在与长度方向D2成直角的短边方向D3上延伸且比长边长的短边。层叠体14在俯视观察下具有长方体形状,该长方体形状具有在长度方向D2上延伸的长边和在在短边方向D3上延伸且比长边长的短边。线圈导体15~18分别具有矩形形状的外缘15p~18p,该矩形形状具有在长度方向D2上延伸的长边和在与长度方向D2成直角的短边方向D3上延伸且比长边短的短边。每个线圈导体15~18具有螺旋形状,在该螺旋形状中,在长度方向D2上延伸的部分比在短边方向D3上延伸的部分长。每个线圈导体15~18的与层叠体14的长度方向D2的边对置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以直线状与层叠体14的上述边实质上平行地延伸。
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还可以具备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磁性过孔,该磁性材料填充从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绝缘体层11a~11e当中的至少一个绝缘体层的上表面贯通到下表面、且在俯视观察下设于线圈12、13的内侧的贯通孔。由此,能够提高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的对共模的电流的阻抗。
如上所述,层叠体14具有在上下方向D1上层叠的绝缘体层11a~11d。线圈导体15设于绝缘体层11a的上表面111a,并在俯视观察下以给定的区域R1000为中心而在给定的卷绕方向D10上以螺旋状从外侧端15c延伸到内侧端15a。线圈导体16设于绝缘体层11c的上表面111c,并在俯视观察下以给定的区域R1000为中心而在给定的卷绕方向D10上以螺旋状从内侧端16a延伸到外侧端16c。线圈导体17设于绝缘体层11b的上表面111b,使得隔着绝缘体层11b实质上在上下方向D1上与线圈导体15对置并与其磁耦合,且线圈导体17在俯视观察下以给定的区域R1000为中心而在给定的卷绕方向D10上以螺旋状从外侧端17c延伸到内侧端17a。线圈导体18设于绝缘体层11d的上表面111d,使得隔着绝缘体层11d实质上在上下方向D1上与线圈导体16对置并与其磁耦合,且线圈导体18在俯视观察下以给定的区域R1000为中心而在给定的卷绕方向D10上以螺旋状从内侧端18a延伸到外侧端18c。过孔电极19贯通绝缘体层11a~11d当中的至少一个从而连接线圈导体15和线圈导体16。过孔电极20贯通绝缘体层11a~11d当中的至少一个从而连接线圈导体17和线圈导体18。连接部15b连接线圈导体15的内侧端15a和过孔电极19。连接部16b连接线圈导体16的内侧端16a和过孔电极19。连接部17b连接线圈导体17的内侧端17a和过孔电极20。连接部18b连接线圈导体18的内侧端18a和过孔电极20。
接下来,对线圈导体15~18进行详细地说明。图3是绝缘体层11a~11d的俯视图,示出线圈导体15~18和引出部15d~18d的配置。图4是示出线圈导体15~18的配置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的俯视图。
连接部15b与连接部16b在俯视观察下重叠,连接部17b与连接部18b在俯视观察下重叠。由此,线圈导体15的内侧端15a与线圈导体16的内侧端16a在俯视观察下重叠,线圈导体17的内侧端17a与线圈导体18的内侧端18a在俯视观察下重叠。此外,线圈导体15的外侧端15c与线圈导体17的外侧端17c在俯视观察下重叠,线圈导体16的外侧端16c与线圈导体18的外侧端18c在俯视观察下重叠。
过孔电极19、20在俯视观察下与层叠体14的长度方向D2实质上平行地排列,并还与线圈导体15~18的以长度方向D2的直线状延伸的部分实质上平行地排列。由此,能够延长过孔电极19和过孔电极20的距离并减少它们之间的杂散电容。另外,能够增加线圈导体的在短边方向D3上延伸的数量,也就是说,能够增加在长度方向D2上平行地延伸的线圈导体的部分的数量。由此,能够增加大多数线圈的卷绕数量,能够对于共模噪声获得大的电感并去除其噪声。
在俯视观察下过孔电极19、20沿着在长度方向D2上延伸的直线LA排列。连接部15b、16b、17b、18b在俯视观察下相对于直线LA位于相同侧。即,线圈导体15的内侧端15a和线圈导体16的内侧端16a在俯视观察下相对于直线LA位于相同侧,线圈导体17的内侧端17a和线圈导体18的内侧端18a在俯视观察下相对于直线LA位于相同侧。在实施方式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中,线圈导体15的内侧端15a、线圈导体16的内侧端16a、线圈导体17的内侧端17a以及线圈导体18的内侧端18a在俯视观察下相对于直线LA位于相同侧。通过该结构,在没有连接部15b、16b、17b、18b的一侧、线圈导体15~18的每个最内周部分和直线LA之间,在俯视观察下没有设置线圈导体15~18。
另外,在线圈导体15~18的与过孔电极19、20连接的部分中,设有焊盘部,该焊盘部局部地具有宽的线宽,在此省略其说明。
近年,在移动终端中,为了实现安装部件的小型化迫切期望,并且处理高分辨率相机等庞大的数据,出现了更高速地传输数据的需求,即使在共模噪声滤波器中也要求在高频区域中差动数据传输时的损耗少。例如,在USB接口中,USB3.0的传输速度为5Gbps,作为超高速传送的USB3.1的传输速度为10Gbps。构成高速数字数据的基本频率从USB3.0的2.5GHz高频化为USB3.1的5GHz,若包含实际上构成数字信号的n次谐波分量,则要求在USB3.1中抑制5GHz~15GHz左右的损耗。
在前述的以往的共模噪声滤波器500中,从连接部4c流入过孔电极5的电流在连接部4d处以与连接部4c不同的方向流出,电流进一步从连接部4d以螺旋状流动。即,线圈导体4a的卷绕结束部分和线圈导体4b的卷绕开始部分在俯视观察下设于不同的位置。同样地,线圈导体6a的卷绕结束部分和线圈导体6b的卷绕开始部分设于不同的位置。
进而,由于过孔电极5和过孔电极7在俯视观察下位于不同的位置,因此过孔电极5附近的线圈导体4a的卷绕结束部分和线圈导体4b的卷绕开始部分、过孔电极7附近的线圈导体6a的卷绕结束部分和线圈导体6b的卷绕开始部分也位于不同的场所。
因此,线圈2的最内侧的1圈的长度与线圈3的最内侧的1圈的长度不同,由此,线圈2的长度与线圈3的长度不同。
具体地,在图8中,构成线圈2的线圈导体4a具有大约3圈,线圈导体4b具有大约2.5圈。构成线圈3的线圈导体6a具有大约3.5圈,线圈导体6b具有大约3圈。因此,线圈2具有大约5.5圈,线圈3具有大约6.5圈。
其结果,在大量包含高频分量的高速差动信号通过共模噪声滤波器500而被输出的情况下,由于信号的定时的偏差、长度不同而在磁耦合的线圈2、3中产生没有耦合的部分,且损耗特性增加,该信号的定时的偏差是由线圈2的大约5.5圈的长度和线圈3的大约6.5圈的长度差引起的。特别是,随着信号成为高速,形成高速信号的频率分量高频化,其对应的波长变得更短。因此,线圈2、3的长度差对于前述波长的相对比例增加。由此,趋于对高速信号的影响度增多、损耗增大的倾向,在高频带中的使用变得困难。
在实施方式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中,如上所述,连接线圈导体15的内侧端15a和过孔电极19的连接部15b与连接线圈导体16的内侧端16a和过孔电极19的连接部16b在俯视观察下重叠。连接线圈导体17的内侧端17a和过孔电极20的连接部17b与连接线圈导体18的内侧端18a和过孔电极20的连接部18b在俯视观察下重叠。通过该结构,作为线圈导体15的卷绕结束部分的内侧端15a和作为线圈导体16的卷绕开始部分的内侧端16a在俯视观察下位于相同的位置,作为线圈导体17的卷绕结束部分的内侧端17a和作为线圈导体18的卷绕开始部分的内侧端17a在俯视观察下位于相同的位置。由此,在俯视观察下线圈12的最内侧的1圈和线圈13的最内侧的1圈重叠,因此线圈12的长度与线圈13的长度大致相等。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构成线圈12的线圈导体15具有大约2.5圈的长度,线圈导体16具有大约3圈的长度,构成线圈13的线圈导体17具有大约3圈的长度,线圈导体18具有大约2.5圈的长度。因此,线圈12和线圈13均具有大约5.5圈实质上相等的长度。因此,即使在具有高频率的差动信号通过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而被输出的情况下,也能够消除差动信号的定时的偏差、线圈12、13的并未磁耦合的未耦合部分,其结果,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能够在高频带下使用。
四个线圈导体15~18当中,在作为层叠方向的上下方向D1上,上方的两个线圈导体16、18合计具有大约5.5圈的长度,下方的两个线圈导体15、17合计具有大约5.5圈,具有与线圈导体16、18的合计相等的长度。在上下方向D1上,中央部的每个线圈导体16、17具有大约3圈的长度,外侧的每个线圈导体15、18具有大约2.5圈的长度。因此,线圈导体15~18具有良好的对称性。
在高频率的差动信号进入到线圈12、13时,具有大约2.5圈的长度的线圈导体15和具有大约3圈的长度的线圈导体17磁耦合从而形成共模滤波器部1000a,具有大约3圈的长度的线圈导体16和具有大约2.5圈的长度的线圈导体18磁耦合从而形成共模滤波器部1000b。由相互串联连接的线圈导体15、16构成的线圈12具有与由相互串联连接的线圈导体17、18构成的线圈13实质上相同的长度。进而,构成共模滤波器部1000a的线圈导体15、17的卷绕数量实质上相等,构成共模滤波器部1000b的线圈导体16、18的卷绕数量实质上相等。线圈12、13的长度实质上相同,高频率的差动信号从共模滤波器部1000a输入的情况和从共模滤波器部1000b输入的情况下的特性的差异较小。
在图8所示的以往的共模噪声滤波器500中,大约3圈的卷绕数量的线圈导体4a和大约3.5圈的卷绕数量的线圈导体6a形成第一共模滤波器部,大约2.5圈的卷绕数量的线圈导体4b和大约3圈的卷绕数量的线圈导体6b形成第二共模滤波器部。与第一共模滤波器部相比,由第二共模滤波器部卷绕数量多的线圈导体的组合而卷绕数量更多,并且线圈2和线圈3的长度差也为大约1圈。因此,由于高频率的差动信号从第一共模滤波器部输入或者从第二共模滤波器部输入,产生了特性的差异。
图4是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的主要部位的俯视图,示出图3所示的线圈导体15~16在俯视观察下重叠的配置。在实施方式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中,在俯视观察下四个线圈导体15~18重叠。线圈12、13具有大约5.5圈相同的卷绕数量,能够在俯视观察下在相同的区域配置密集地卷绕的线圈。在该配置下,通过从内侧端紧密地卷绕线圈12、13(线圈导体15~18),能够减少在上下方向D1上对置的线圈导体15~18的在俯视观察下的面积,能够减少线圈导体之间的不必要的杂散电容。
另一方面,在图8所示的以往的共模噪声滤波器500中,在俯视观察下线圈导体4a、6a的面积比线圈导体4b、6b的面积大,线圈导体之间的不必要的杂散电容变大。因此,当高频率的差动信号被输入时,存在共模噪声滤波器的损耗变大且难以维持信号质量的情况。
在图3、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中,从外部电极21a流入线圈导体15的电流经由内侧端15a、连接部15b、过孔电极19流入线圈导体16。此时,电流以与作为线圈导体15的卷绕结束部分的连接部15b相反的方向流入作为线圈导体16的卷绕开始部分的连接部16b,并到达线圈导体16的内侧端16a。线圈导体15的内侧端15a和线圈导体16的内侧端16a在俯视观察下实质上重叠,因此电流从位于与内侧端15a在俯视观察下相同的场所的内侧端16a流入线圈导体16,该电流的朝向与流入线圈导体15的电流的朝向相同。因此,该电流在俯视观察下以区域R1000为中心而流过线圈12的最内周部分正好1周而没有过多和不足。
同样地,在由线圈导体17、18构成的线圈13中流动的电流在俯视观察下以区域R1000为中心而流过线圈13的最内周部分正好1周而没有过多和不足。在俯视观察下线圈12的最内周的1圈和线圈13的最内周的1圈重叠。因此,能够使线圈12的长度和线圈13的长度实质上相等。
因此,通过使连接部15b~18b的长度全部相等,从而使线圈12的长度更高精度地与线圈13的长度相等。
过孔电极19、20沿着在俯视观察下层叠体14的在长度方向D2上延伸的直线LA而定位。进而,通过配置过孔电极19、20使得直线LA通过层叠体14即线圈导体15~18的短边方向D3的中心,从而能够在短边方向D3上均衡、对称地配置线圈导体15~18。
进而,外侧端15c、16c、17c、18c也沿着直线LA而定位,该直线LA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在俯视观察下通过层叠体14即短边方向D3上的线圈导体15~18的中心。在俯视观察下重叠的线圈导体15、17的、从外侧端15c、17c引出的引出部15d、17d的部分15d1、17d1在俯视观察下重叠。进而,与引出部15d当中的部分15d1和外部电极21a连接的部分15d2的长度等于与引出部17d当中的部分17d1和外部电极21c连接的部分17d2的长度。同样地,从在俯视观察下重叠的线圈导体16、18的外侧端16c、18c延伸的引出部16d、18d的部分16d1、18d1在俯视观察下重叠。进而,与引出部16d的部分16d1和外部电极21b连接的部分16d2的长度等于与引出部18d的部分18d1和外部电极21d连接的部分18d2的长度。
由此,能够使引出部15d~18d的长度大致相等,因此在外部电极21a~21d附近的线圈12的长度和线圈13的长度也能够大致相等,由此,能够进一步高精度地使线圈12总的长度与线圈13总的长度相等。
另外,外侧端15c、16c、17c、18c和过孔电极19、20也可以沿着直线LA配置。
线圈导体15具有最内周部分15e,该最内周部分15e在俯视观察下隔着区域R1000在短边方向D3上与内侧端15a对置。线圈导体16具有最内周部分16e,该最内周部分16e在俯视观察下隔着区域R1000在短边方向D3上与内侧端16a对置。线圈导体17具有最内周部分17e,该最内周部分17e在俯视观察下隔着区域R1000在短边方向D3上与内侧端17a对置。线圈导体18具有最内周部分18e,该最内周部分18e在俯视观察下隔着区域R1000在短边方向D3上与内侧端18a对置。如图3所示,在俯视观察下,线圈导体15~18的每个内侧端15a~18a与线圈导体15~18的最内周部分15e~18e中的任意一个分离开距离W。在俯视观察下过孔电极19、20排列的直线LA位于线圈导体15~18的每个内侧端15a~18a和线圈导体15~18的每个最内周部分15e~18e的中央。由此,能够使过孔电极19、20最远离线圈导体15~18,能够减少过孔电极19、20和线圈导体15~18之间的杂散电容。
连接部15b、16b、17b、18b配置为与层叠体14的长度方向D2实质上成直角地延伸。由此,每个连接部15b、16b、17b、18b能够在另一连接部和线圈导体之间保持恒定的距离。
图5是实施方式中的另一共模噪声滤波器1001的绝缘体层11a~11d的俯视图。在图5中,对与图3所示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编号。在图3所示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中,连接部15b、16b、17b、18b与层叠体14的长度方向D2成直角地延伸。在图5所示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1中,连接部15b、16b、17b、18b在长度方向D2上延伸。过孔电极19、20排列的直线LA和线圈导体15的最内周部分的交点为线圈导体15的内侧端15a,直线LA和线圈导体16的最内周部分的交点为线圈导体16的内侧端16a,直线LA和线圈导体17的最内周部分的交点为线圈导体17的内侧端17a,直线LA和线圈导体18的最内周部分的交点为线圈导体18的内侧端18a。连接部15b连接线圈导体15的内侧端15a和过孔电极19。连接部16b连接线圈导体16的内侧端16a和过孔电极19。连接部17b连接线圈导体17的内侧端17a和过孔电极20。连接部18b连接线圈导体18的内侧端18a和过孔电极20。在该配置中,能够缩短在俯视观察下连接部15b、16b重叠的部分并减少连接部15b、16b之间的不必要的杂散电容,能够缩短在俯视观察下连接部17b、18b重叠的部分并减少连接部17b、18b之间的不必要的杂散电容,因此抑制了高频区域中的特性的变动。
在共模噪声滤波器1001中,连接部15b、16b、17b、18b、外侧端15c、16c、17c、18c以及过孔电极19、20也可以沿着直线LA配置。
图6是实施方式中的又一共模噪声滤波器1002的分解立体图。在图6中,对与图2A所示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编号。在图2A所示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中,构成线圈12的线圈导体15、16和构成线圈13的线圈导体17、18在上下方向D1上交替配置。在图6所示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2中,构成线圈13的线圈导体17、18在上下方向D1上配置在构成线圈12的线圈导体15、16之间。
即,在图6所示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2中,绝缘体层11a的下表面211a位于绝缘体层22a的上表面122a。绝缘体层11b的下表面211b位于绝缘体层11a的上表面111a。绝缘体层11d的下表面211d位于绝缘体层11b的上表面111b。绝缘体层11c的下表面211c位于绝缘体层11d的上表面111d。绝缘体层11e的下表面211e位于绝缘体层11c的上表面111c。绝缘体层22b的下表面222b位于绝缘体层11e的上表面111e。设于绝缘体层11a的上表面111a的线圈导体15位于绝缘体层11b的下表面211b。设于绝缘体层11b的上表面111b的线圈导体17位于绝缘体层11c的下表面211c。设于绝缘体层11d的上表面111d的线圈导体18位于绝缘体层11c的下表面211c。设于绝缘体层11c的上表面111c的线圈导体16位于绝缘体层11e的下表面211e。
这样,在共模噪声滤波器1002中,线圈导体18设于绝缘体层11d的上表面111d,使得隔着绝缘体层11c实质上在上下方向D1上与线圈导体16对置并与其磁耦合。即,在实施方式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1002中,线圈导体18设于绝缘体层11d的上表面111d,使得隔着绝缘体层11c、11d当中的一个实质上在上下方向D1上与线圈导体16对置并与其磁耦合。
此外,在图2A、图3、图6所示的共模噪声滤波器1000、1002中,也可以将线圈导体15和线圈导体17相互更换,将线圈导体16和线圈导体18相互更换,从而配置线圈导体15~18。
在上述共模噪声滤波器中,如图1所示,外部电极21a、21c设置在层叠体14的短边的端面314,外部电极21b、21d设置在端面314的相反侧的端面414。因此,能够减少每个外部电极21a、21c和每个外部电极21b、21d之间的杂散电容。
在上述共模噪声滤波器中,外部电极21a、21b排列的方向、外部电极21c、21d排列的方向以及过孔电极19、20排列的方向实质上与层叠体14的长度方向D2相同。
在实施方式中,表示“上表面”“下表面”“上方”“上下方向”等方向的用语表示仅由绝缘体层、线圈等的共模噪声滤波器的结构构件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决定的相对的方向,并不表示铅垂方向等绝对的方向。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共模噪声滤波器能够用于高频带,特别是对于作为数字设备、AV设备、信息通信终端等各种电子设备的噪声对策而使用的小形且薄型的共模噪声滤波器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1a 绝缘体层(第一绝缘体层)
11b 绝缘体层(第三绝缘体层)
11c 绝缘体层(第二绝缘体层)
11d 绝缘体层(第四绝缘体层)
12 线圈(第一线圈)
13 线圈(第二线圈)
14 层叠体
15 线圈导体(第一线圈导体)
15a 内侧端(第一内侧端)
15b 连接部(第一连接部)
15c 外侧端(第一外侧端)
16 线圈导体(第二线圈导体)
16a 内侧端(第二内侧端)
16b 连接部(第二连接部)
16c 外侧端(第二外侧端)
17 线圈导体(第三线圈导体)
17a 内侧端(第三内侧端)
17b 连接部(第三连接部)
17c 外侧端(第三外侧端)
18 线圈导体(第四线圈导体)
18a 内侧端(第四内侧端)
18b 连接部(第四连接部)
18c 外侧端(第四外侧端)
19 过孔电极(第一过孔电极)
20 过孔电极(第二过孔电极)。

Claims (15)

1.一种共模噪声滤波器,具备:层叠体、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一过孔电极、第二过孔电极、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以及第四连接部,
所述层叠体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层叠的第一绝缘体层、第二绝缘体层、第三绝缘体层以及第四绝缘体层,
所述第一线圈具有:
第一线圈导体,其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层的上表面,并在俯视观察下以给定的区域为中心而在给定的卷绕方向上以螺旋状从第一外侧端延伸到第一内侧端;以及
第二线圈导体,其设于所述第二绝缘体层的上表面,并在俯视观察下以所述给定的区域为中心而在所述给定的卷绕方向上以螺旋状从第二内侧端延伸到第二外侧端,
所述第二线圈具有:
第三线圈导体,其设于所述第三绝缘体层的上表面,使得隔着所述第三绝缘体层实质上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线圈导体对置并与其磁耦合,且所述第三线圈导体在俯视观察下以所述给定的区域为中心而在所述给定的卷绕方向上以螺旋状从第三外侧端延伸到第三内侧端;以及
第四线圈导体,其设于所述第四绝缘体层的上表面,使得隔着所述第二绝缘体层和所述第四绝缘体层当中的一者实质上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线圈导体对置并与其磁耦合,且所述第四线圈导体在俯视观察下以所述给定的区域为中心而在所述给定的卷绕方向上以螺旋状从第四内侧端延伸到第四外侧端,
所述第一过孔电极贯通所述第一绝缘体层、所述第二绝缘体层、所述第三绝缘体层以及所述第四绝缘体层当中的至少一个从而连接所述第一线圈导体和所述第二线圈导体,
所述第二过孔电极贯通所述第一绝缘体层、所述第二绝缘体层、所述第三绝缘体层以及所述第四绝缘体层当中的至少一个从而连接所述第三线圈导体和所述第四线圈导体,
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线圈导体的所述第一内侧端和所述第一过孔电极,
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线圈导体的所述第二内侧端和所述第一过孔电极,
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三线圈导体的所述第三内侧端和所述第二过孔电极,
所述第四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四线圈导体的所述第四内侧端和所述第二过孔电极,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俯视观察下重叠,
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在俯视观察下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噪声滤波器,其中,
所述层叠体具有长方体形状,该长方体形状在俯视观察下具有矩形形状,该矩形形状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边和在与所述长度方向成直角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且比所述长边长的短边,
所述第一过孔电极和所述第二过孔电极在俯视观察下沿着实质上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直线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共模噪声滤波器,其中,
排列了所述第一过孔电极和所述第二过孔电极的所述直线在俯视观察下通过所述层叠体的所述短边方向的中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共模噪声滤波器,其中,
排列了所述第一过孔电极和所述第二过孔电极的所述直线在俯视观察下通过所述第一线圈导体的所述第一内侧端和隔着所述给定的区域与所述第一内侧端对置的所述第一线圈导体的最内周部分之间的中央,
所述直线在俯视观察下通过所述第二线圈导体的所述第二内侧端和隔着所述给定的区域与所述第二内侧端对置的所述第二线圈导体的最内周部分之间的中央,
所述直线在俯视观察下通过所述第三线圈导体的所述第三内侧端和隔着所述给定的区域与所述第三内侧端对置的所述第三线圈导体的最内周部分之间的中央,
所述直线在俯视观察下通过所述第四线圈导体的所述第四内侧端和隔着所述给定的区域与所述第四内侧端对置的所述第四线圈导体的最内周部分之间的中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噪声滤波器,其中,
所述层叠体具有长方体形状,该长方体形状在俯视观察下具有矩形形状,该矩形形状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边和在与所述长度方向成直角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且比所述长边长的短边,
所述第一线圈导体的所述第一外侧端、所述第二线圈导体的所述第二外侧端、所述第三线圈导体的所述第三外侧端以及所述第四线圈导体的所述第四外侧端在俯视观察下沿着通过所述层叠体的所述短边方向的中心的直线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噪声滤波器,其中,
所述层叠体具有长方体形状,该长方体形状在俯视观察下具有矩形形状,该矩形形状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边和在与所述长度方向成直角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且比所述长边长的短边,
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实质上与所述层叠体的所述长度方向成直角地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噪声滤波器,其中,
所述第一至第四连接部实质上具有相同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噪声滤波器,其中,
所述第三线圈导体的所述第三内侧端与所述第一线圈导体在俯视观察下重叠,
所述第二线圈导体的所述第二内侧端与所述第四线圈导体在俯视观察下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噪声滤波器,其中,
所述共模噪声滤波器还具备第一至第四外部电极,其设于所述层叠体的一个以上的表面,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至第四线圈导体连接,
所述层叠体的所述一个以上的表面与排列了所述第一过孔电极和所述第二过孔电极的方向成直角。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噪声滤波器,其中,
所述第一线圈导体在俯视观察下具有矩形形状的外缘,该矩形形状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边和在与所述长度方向成直角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且比所述长边长的短边,
所述第一过孔电极和所述第二过孔电极在俯视观察下沿着实质上在所述矩形形状的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直线排列。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共模噪声滤波器,其中,
排列了所述第一过孔电极和所述第二过孔电极的所述直线在俯视观察下通过所述第一线圈导体的所述短边方向的中心。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噪声滤波器,其中,
所述第一线圈导体在俯视观察下具有矩形形状的外缘,该矩形形状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边和在与所述长度方向成直角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且比所述长边长的短边,
所述第一至第四线圈导体的所述第一至第四外侧端在俯视观察下沿着通过所述第一线圈导体的所述短边方向的中心的直线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噪声滤波器,其中,
所述第一线圈导体在俯视观察下具有矩形形状的外缘,该矩形形状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边和在与所述长度方向成直角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且比所述长边长的短边,
所述第一至第四连接部实质上与所述层叠体的所述长度方向成直角地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噪声滤波器,其中,
所述第一过孔电极和所述第二过孔电极在俯视观察下沿着实质上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直线排列,
所述第一线圈导体的所述第一内侧端和所述第二线圈导体的所述第二内侧端在俯视观察下相对于所述直线位于相同侧,
所述第三线圈导体的所述第三内侧端和所述第四线圈导体的所述第四内侧端在俯视观察下相对于所述直线位于相同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共模噪声滤波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层的所述上表面,
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二绝缘体层的所述上表面,
所述第三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三绝缘体层的所述上表面,所述第四连接部设于所述第四绝缘体层的所述上表面。
CN201780039802.5A 2016-09-13 2017-08-31 共模噪声滤波器 Active CN1094169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8162 2016-09-13
JP2016178162A JP2018046081A (ja) 2016-09-13 2016-09-13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PCT/JP2017/031295 WO2018051798A1 (ja) 2016-09-13 2017-08-31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6970A true CN109416970A (zh) 2019-03-01
CN109416970B CN109416970B (zh) 2022-02-01

Family

ID=61619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9802.5A Active CN109416970B (zh) 2016-09-13 2017-08-31 共模噪声滤波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78177B2 (zh)
JP (1) JP2018046081A (zh)
KR (1) KR102564591B1 (zh)
CN (1) CN109416970B (zh)
WO (1) WO201805179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6350A (zh) * 2019-03-29 2020-10-0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复合型电子部件以及电子电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87213B1 (ko) * 2017-09-20 2019-06-1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874745B2 (ja) * 2018-08-08 2021-05-1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7419884B2 (ja) * 2020-03-06 2024-01-23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7318592B2 (ja) * 2020-06-16 2023-08-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KR20220023532A (ko) * 2020-08-21 2022-03-0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자성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회로 기판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73810A (ja) * 2001-06-14 2002-12-26 Tdk Corp チップ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2009212255A (ja) * 2008-03-04 2009-09-17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31307A (ja) * 2008-03-19 2009-10-08 Panasonic Corp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CN103093922A (zh) * 2011-10-28 2013-05-08 Tdk株式会社 共模滤波器
JP2013138146A (ja) * 2011-12-28 2013-07-11 Taiyo Yuden Co Ltd 積層コイル及びそれを利用した電子部品
CN103219129A (zh) * 2012-01-24 2013-07-2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部件
CN204425289U (zh) * 2014-11-05 2015-06-2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共模噪声滤波器
JP2016157897A (ja) * 2015-02-26 2016-09-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00095B2 (ja) * 2011-12-09 2014-10-01 インパック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多層らせん構造の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86591B2 (ja) 2013-03-28 2017-08-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JP6004108B2 (ja) * 2013-07-11 2016-10-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US10147534B2 (en) 2014-11-18 2018-12-0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mmon mode noise filter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73810A (ja) * 2001-06-14 2002-12-26 Tdk Corp チップ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2009212255A (ja) * 2008-03-04 2009-09-17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31307A (ja) * 2008-03-19 2009-10-08 Panasonic Corp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CN103093922A (zh) * 2011-10-28 2013-05-08 Tdk株式会社 共模滤波器
JP2013138146A (ja) * 2011-12-28 2013-07-11 Taiyo Yuden Co Ltd 積層コイル及びそれを利用した電子部品
CN103219129A (zh) * 2012-01-24 2013-07-2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部件
CN204425289U (zh) * 2014-11-05 2015-06-2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共模噪声滤波器
JP2016157897A (ja) * 2015-02-26 2016-09-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6350A (zh) * 2019-03-29 2020-10-0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复合型电子部件以及电子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053171A (ko) 2019-05-17
WO2018051798A1 (ja) 2018-03-22
KR102564591B1 (ko) 2023-08-07
US10778177B2 (en) 2020-09-15
CN109416970B (zh) 2022-02-01
JP2018046081A (ja) 2018-03-22
US20190333673A1 (en) 2019-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16970A (zh) 共模噪声滤波器
US9666356B2 (en) Laminated common-mode choke coil
TWI500213B (zh) Directional coupler
CN107155366B (zh) 共模噪声滤波器
EP2830071B1 (en)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 and filter component
JP6303123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US10366821B2 (en) Common mode noise filter
CN106664069A (zh) 共模噪声滤波器
US10979015B2 (en) Common-mode choke coil
US9899985B2 (en) Common mode filter
KR102460765B1 (ko) 커먼 모드 노이즈 필터
JP2007159069A (ja) 積層型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JP5961813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JP2017220686A (ja) ノイズ除去フィルタ
US10192676B2 (en) Noise filter, multistage-connection LC filter, and medical instrument
JP6711471B2 (ja) マルチプレクサ
CN108063606A (zh) 层叠型滤波器
KR102342401B1 (ko) 공통 모드 노이즈 필터
JP2019036698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JP7378015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JP2016157897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JP2014212189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JP7429836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JP2005159514A (ja) 積層型複合電子部品
KR20140020118A (ko) 노이즈 제거 필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