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6207B - 蒸发器单元 - Google Patents

蒸发器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16207B
CN109416207B CN201780042118.2A CN201780042118A CN109416207B CN 109416207 B CN109416207 B CN 109416207B CN 201780042118 A CN201780042118 A CN 201780042118A CN 109416207 B CN109416207 B CN 1094162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harge
refrigerant
ejector
space
s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211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16207A (zh
Inventor
秋吉豪纪
文健吾
鸟越荣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162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62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162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620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8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stacked distribution plates or perforated plates arranged over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25B39/028Evaporators having distribu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2Cooling devices using evaporation, i.e. not including a compressor, e.g. involving fuel or water evapo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25B39/022Evaporators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se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1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4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28F9/0204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 F28F9/0214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having only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 F28F9/0217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having only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the partitions being separate elements attached to header box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4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header boxes with flow lines
    • F28F9/0251Massive connectors, e.g. blocks; Plate-like connectors
    • F28F9/0253Massive connectors, e.g. blocks; Plate-like connectors with multiple channels, e.g. with combined inflow and outflow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2Arrangements for directing heat-exchange media into successive compartments, e.g. arrangements of guide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2001/328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60H2001/3298Ejector-type refrigerant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蒸发器单元具备喷射器(15)、排出侧蒸发部(17)和吸引侧蒸发部(18)。排出侧蒸发部具有多个排出侧管(71)和排出侧箱(72、73)。在排出侧箱内形成有将制冷剂分配给多个排出侧管的排出侧分配空间(72b)。在排出侧分配空间的内部配置有分隔板(93),分隔板将排出侧分配空间分隔成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和管侧分配空间(722b)。在分隔板形成有使喷射器侧分配空间和管侧分配空间连通的连通孔(93d)。分隔板具有第一区域(EF1)、第二区域(EF2)、第三区域(EF3)、第四区域(EF4)和第五区域(EF5)。第一区域、第三区域、第五区域中的连通孔的开口面积分别比第二区域、第四区域中的连通孔的开口面积大。

Description

蒸发器单元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6年7月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36079号,其公开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蒸发器单元。
背景技术
已知有作为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该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具备喷射器作为制冷剂减压装置。进一步,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应用于这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蒸发器单元。该专利文献1的蒸发器单元是使喷射器、排出侧蒸发部、吸引侧蒸发部等一体化(单元化)的部件。
更具体而言,专利文献1的蒸发器单元的排出侧蒸发部是使从配置于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喷射器的升压部(扩散器部)流出的制冷剂蒸发的热交换部。吸引侧蒸发部是配置于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并使蒸发后的制冷剂朝向喷射器的制冷剂吸引口流出的热交换部。另外,喷射器以收纳于筒状的喷射器箱的状态与排出侧蒸发部以及吸引侧蒸发部一体化。
在专利文献1的蒸发器单元中,将排出侧蒸发部以及吸引侧蒸发部构成为所谓的箱管型的热交换器。并且,通过互相平行地配置喷射器箱、在排出侧蒸发部进行制冷剂的分配或集合的排出侧箱、以及在吸引侧蒸发部进行制冷剂的分配或集合的吸引侧箱,来使喷射器、排出侧蒸发部和吸引侧蒸发部等一体化。
进一步,在专利文献1的蒸发器单元中,在各箱的接合部形成使形成于各箱的内部的空间彼此连通的制冷剂连通路,并将喷射器、排出侧蒸发部以及吸引侧蒸发部连接起来。
例如,在喷射器箱和排出侧箱的接合部形成制冷剂连通路。该制冷剂连通路使供从喷射器箱内的喷射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的空间(喷射器排出侧空间)和将制冷剂分配给排出侧箱内的排出侧蒸发部的各排出侧管的空间(排出侧分配空间)连通。并且,使从喷射器流出的制冷剂经由该制冷剂连通路而向排出侧蒸发部流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20551号公报
可是,在专利文献1的蒸发器单元中,喷射器箱以及排出侧箱形成为向排出侧蒸发器的多个管(排出侧管)的层叠方向延伸的形状。进一步,使喷射器箱内部的喷射器排出侧空间和排出侧箱内部的排出侧分配空间连通的制冷剂连通路在喷射器箱以及排出侧箱的长度方向上排列设置于多个部位。
像这样在制冷剂连通路设置于多个部位的情况下,从喷射器流出的制冷剂容易偏向喷射器排出侧空间内的一部分的区域。其结果是,难以使从喷射器流出的制冷剂从多个制冷剂连通路均匀地流入。
例如,在从喷射器流出的制冷剂的惯性力为规定的值的运转条件下,制冷剂变得容易偏向喷射器排出侧空间中的、远离喷射器的区域。另一方面,在从喷射器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速变慢的运转条件下,制冷剂变得容易偏向喷射器排出侧空间中的、距离喷射器近的区域。
进一步,偏向喷射器排出侧空间内的一部分的区域的制冷剂经由接近配置的制冷剂连通路而容易向排出侧分配空间流入。因此,在排出侧分配空间内的制冷剂中也产生分布,无法使均匀的流量的制冷剂从排出侧分配空间向各排出侧管流入。
其结果是,使被排出侧蒸发器冷却后的空气中产生温度分布。进而,作为蒸发器单元整体,使冷却后的空气中产生温度分布。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并能够抑制在冷却后的空气中产生的温度分布的蒸发器单元。
蒸发器单元具备喷射器、排出侧蒸发部和吸引侧蒸发部。喷射器具有喷嘴部和主体部。喷嘴部使制冷剂减压并以高速将该制冷剂作为喷射制冷剂喷射。在主体部形成有制冷剂吸引口和升压部,该制冷剂吸引口通过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将制冷剂作为吸引制冷剂吸引,该升压部使喷射制冷剂和吸引制冷剂混合并升压。排出侧蒸发器使从升压部流出的制冷剂蒸发。吸引侧蒸发部使制冷剂蒸发并朝向制冷剂吸引口流出。
排出侧蒸发部具有多个排出侧管和排出侧箱。多个排出侧管在层叠方向上层叠,并且供制冷剂在内部流动。排出侧箱进行在多个排出侧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集合或分配。排出侧箱形成为在层叠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在排出侧箱内形成有排出侧分配空间,该排出侧分配空间将从升压部流出的制冷剂分配给多个排出侧管。
喷射器收纳于喷射器箱,该喷射器箱形成为与排出侧箱平行地延伸的形状,在喷射器箱内形成有喷射器排出侧空间,该喷射器排出侧空间供从升压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
在排出侧分配空间的内部配置有分隔板,该分隔板对排出侧分配空间进行分隔。分隔板在排出侧箱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将排出侧分配空间分隔成喷射器侧分配空间以及管侧分配空间,该喷射器侧分配空间供从喷射器排出侧空间流出的制冷剂流入,该管侧分配空间使制冷剂向多个排出侧管流出。在分隔板形成有连通孔,该连通孔使喷射器侧分配空间和管侧分配空间连通。分隔板朝向长度方向被分为五等分,并具有从距离喷射器近的区域按顺序排列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四区域、第五区域。第一区域、第三区域、第五区域中的连通孔的开口面积分别比第二区域、第四区域中的连通孔的开口面积大。
由此,由于配置有分隔板,因此能够暂且使喷射器排出侧空间内的制冷剂向喷射器侧分配空间流入。因此,即使喷射器排出侧空间内的制冷剂偏向一部分的区域,也能够抑制偏向的制冷剂直接向接近配置的排出侧管流入。
进一步,分隔板的连通孔中的、距离喷射器近的第一区域中的开口面积、定位于分隔板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第三区域中的开口面积、远离喷射器的第五区域中的开口面积形成为比其他区域的开口面积大。
由此,即使喷射器排出侧空间内的制冷剂偏向任何一个区域,也容易使喷射器排出侧空间内的制冷剂经由连通孔的开口面积大的部位而流出到管侧分配空间内的整个区域。因此,容易使均匀的流量的制冷剂从管侧分配空间向多个排出侧管流入。
其结果是,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在被应用于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蒸发器单元冷却后的空气中产生的温度分布。
附图说明
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如下详细的描述,由此,关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将变得更加明确。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的喷射器箱、上部排出侧箱、上部吸引侧箱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的俯视图。
图5是沿图3的V-V线剖切的剖面的放大图,且表示安装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的喷射器箱、上部排出侧箱、上部吸引侧箱的状态。
图6是沿图3的VI-VI线剖切的剖面的放大图,且表示安装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的喷射器箱、上部排出侧箱、上部吸引侧箱的状态。
图7是图3的VII-VII线剖切的剖面的放大图,且表示安装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的喷射器箱、上部排出侧箱、上部吸引侧箱的状态。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的接头部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的接头部的第二板的放大俯视图。
图10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中的制冷剂流的说明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的开口位置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二排出侧连通孔的数量和温度差ΔT的关系的图表。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的俯视图。
图1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的俯视图。
图15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的喷射器箱、上部排出侧箱、上部吸引侧箱的立体图。
图16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的俯视图。
图17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的俯视图。
图18是第七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的俯视图。
图19是第八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的俯视图。
图20是第九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的俯视图。
图21是第十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至图12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的整体结构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应用于具备喷射器作为制冷剂减压装置的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装置,即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进一步,该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应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并且对向作为冷却对象空间的车室内吹送的空气(送风空气)进行冷却。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的冷却对象流体是空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采用HFC系制冷剂(具体而言,R134a)作为制冷剂,构成高压侧制冷剂压力不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亚临界制冷循环。进一步,在制冷剂中混入了用于润滑压缩机11的制冷机油。制冷机油的一部分与制冷剂一起在循环中循环。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构成设备中的压缩机11是吸入制冷剂,压缩成为高压制冷剂并排出该制冷剂的部件。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1是构成为在一个壳体内收纳有固定容量型的压缩机构以及驱动压缩机构的电动机的电动压缩机。
作为该压缩机构,能够采用涡旋式压缩机构、叶片型压缩机构等各种压缩机构。另外,电动机通过从未图示的空调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其工作(转速)的部件,也可以采用交流电机、直流电机的任一形式。
在压缩机11的排出口连接有散热器12的冷凝部12a的制冷剂入口。散热器12是通过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侧制冷剂和从冷却风扇12c吹送的车室外空气(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来使高压制冷剂散热而冷却的散热用热交换器。
更具体而言,散热器12具有冷凝部12a以及储液器部12b。构成为所谓的储液器一体型的冷凝器。冷凝部12a是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气相制冷剂和从冷却风扇12c吹送的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并且使高压气相制冷剂散热而冷凝的冷凝用的热交换部。储液器部12b是对从冷凝部12a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储存剩余的液相制冷剂的制冷剂容器。
冷却风扇12c是通过从空调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电压来控制转速(吹送的空气的量)的电动送风机。
在散热器12的储液器部12b的制冷剂出口连接有温度式膨胀阀13的入口。温度式膨胀阀13是使从散热器12的储液器部12b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并且对在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剂的循环制冷剂流量进行调节的制冷剂流量调节机构。本实施方式的温度式膨胀阀13对循环制冷剂流量进行调节,以使得蒸发器单元20的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接近预定的基准过热度。
温度式膨胀阀13例如具备感温部,该感温部具有根据从蒸发器单元20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而产生位移的位移部件(隔膜)。温度式膨胀阀13能够通过机械机构根据该位移部件的位移对阀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得蒸发器单元20的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接近基准过热度。
在温度式膨胀阀13的出口连接有制冷剂流入口24a,该制冷剂流入口24a设置于蒸发器单元20的接头部24。蒸发器单元20是使由图1的虚线包围的循环构成设备一体化(单元化)的部件。更具体而言,蒸发器单元20使分支部14、喷射器15、排出侧蒸发器17、吸引侧蒸发器18、固定节流阀19等一体化的部件。
首先,对构成蒸发器单元20的各构成设备进行说明。分支部14是对从制冷剂流入口24a流入的制冷剂流进行分支,并且使分支后的一方的制冷剂朝向喷射器15的喷嘴部15a的入口流出,使分支后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朝向固定节流阀19的入口流出的部件。
喷射器15是发挥使被分支部14分支后的一方的制冷剂减压至成为低压制冷剂的制冷剂减压装置的功能,并且发挥作为通过高速喷射的制冷剂流的吸引作用吸引(输送)制冷剂并使其循环的制冷剂循环装置(制冷剂输送装置)的功能的部件。
更具体而言,喷射器15构成为具有喷嘴部15a以及主体部15b。喷嘴部15a是由朝向制冷剂的流动方向顶端逐渐变细的大致圆筒状的金属(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不锈钢合金或黄铜)等形成,并且使制冷剂在形成于内部的制冷剂通路(节流通路)等熵地减压膨胀的部件。
在形成于喷嘴部15a的内部的制冷剂通路形成有制冷剂通路面积缩小得最小的喉部,进一步,形成有制冷剂通路面积从该喉部朝向喷射制冷剂的制冷剂喷射口逐渐扩大的渐扩部。也就是说,喷嘴部15a构成为拉瓦尔喷嘴。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喷嘴部15a,采用的是这样的喷嘴: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通常运转时,从制冷剂喷射口喷射的喷射制冷剂的流速被设定为音速以上。当然也可以将喷嘴部15a构成为渐缩喷嘴。
主体部15b由大致圆筒状的金属(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铝合金)形成,并且是作为在内部支承固定喷嘴部15a的固定部件发挥作用,并且形成喷射器15的外壳的部件。更具体而言,喷嘴部15a以收纳于主体部15b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内部的方式通过压入而被固定。因此,制冷剂不会从喷嘴部15a与主体部15b的固定部的间隙泄露。
另外,在主体部15b的外周面中的、与喷嘴部15a的外周相对(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制冷剂吸引口15c,该制冷剂吸引口15c被设置成贯通主体部15b的内外并与喷嘴部15a的制冷剂喷射口连通。制冷剂吸引口15c是通过从喷嘴部15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将从后述的吸引侧蒸发器18流出的制冷剂向喷射器15的内部吸引的贯通孔。
进一步,在主体部15b的内部形成有吸引通路15e以及扩散器部15d。吸引通路15e是将从制冷剂吸引口15c吸引的吸引制冷剂引导至喷嘴部15a的制冷剂喷射口的制冷剂通路。扩散器部15d是使从制冷剂吸引口15c流入到喷射器15的内部的吸引制冷剂和喷射制冷剂混合并升压的升压部。
吸引通路15e由喷嘴部15a的渐缩形状的顶端部周边的外周侧和主体部15b的内周侧之间的空间形成,吸引通路15e的制冷剂通路面积朝向制冷剂流动方向逐渐缩小。由此,使在吸引通路15e中流通的吸引制冷剂的流速逐渐增加,并使吸引制冷剂和喷射制冷剂在扩散器部15d混合时的能量损失(混合损失)减少。
扩散器部15d被配置成与吸引通路15e的出口侧连续,并形成为制冷剂通路面积逐渐扩大。由此,扩散器部15d一边使喷射制冷剂和吸引制冷剂混合,一边使其流速减速并使喷射制冷剂和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的压力上升。即,扩散器部15d将混合制冷剂的速度能转换成压力能。
更具体而言,形成扩散器部15d的主体部15b的内周壁面的剖面形状通过组合多个曲线而形成。并且,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通路截面积的变宽程度朝向制冷剂流动方向逐渐变大后再次变小,从而能够使制冷剂等熵地升压。
在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连接有排出侧蒸发器17的制冷剂入口。排出侧蒸发器17是使从送风风扇20a朝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和从扩散器部15d流出的低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且使低压制冷剂蒸发而发挥吸热作用来对空气进行冷却的吸热用热交换器。
送风风扇20a是通过从空调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电压来控制转速(吹送的空气的量)的电动送风机。在排出侧蒸发器17的制冷剂出口经由设置于蒸发器单元20的接头部24的制冷剂流出口24b而连接有压缩机11的吸入口。
固定节流阀19是使被分支部14分支后的另一方的制冷剂减压至成为低压制冷剂的减压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固定节流阀19,采用节流孔。在固定节流阀19的出口连接有吸引侧蒸发器18的制冷剂入口。
吸引侧蒸发器18是使从送风风扇20a朝向车室内吹送并通过排出侧蒸发器17后的空气和从固定节流阀19流出的低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且通过使低压制冷剂蒸发而发挥吸热作用来对空气进行冷却的吸热用热交换器。在吸引侧蒸发器18的制冷剂出口连接有喷射器15的制冷剂吸引口15c。
也就是说,在蒸发器单元20中,排出侧蒸发器17以及吸引侧蒸发器18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串联地配置,吸引侧蒸发器18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排出侧蒸发器17的下游。
进一步,排出侧蒸发器17构成使从喷射器15的扩散器部15d流出的制冷剂蒸发的排出侧蒸发部。吸引侧蒸发器18构成使从固定节流阀19流出的制冷剂蒸发,并且使蒸发后的制冷剂朝向喷射器15的制冷剂吸引口15c流出的吸引侧蒸发部。
接下来,使用图2至图9对构成蒸发器单元20的各构成设备的一体化进行说明。此外,图2、图3中的上下各箭头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上下各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排出侧蒸发器17以及吸引侧蒸发器18构成为所谓的箱管型的热交换器。具体而言,排出侧蒸发器17具有:使制冷剂流通的多个排出侧管71;以及与多个排出侧管71的两端部连接并进行在排出侧管71中流通的制冷剂的集合或分配的一对排出侧箱72、73。
排出侧管71由传热性优良的金属(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与喷射器15的主体部15b相同的铝合金)形成。进一步,排出侧管71构成为与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即,排出侧管7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形成为扁平形状的扁平管。
各个排出侧管71以外表面的平坦面(扁平面)彼此互相平行的方式隔开一定的间隔地层叠配置。由此,在相邻的排出侧管71彼此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流通的空气通路。也就是说,在排出侧蒸发器17中,多个排出侧管71层叠配置,从而形成有使制冷剂和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热交换芯部)。
进一步,在形成于相邻的排出侧管71彼此之间的空气通路配置有促进制冷剂和空气的热交换的翅片74。翅片74是通过将与排出侧管71相同材质的薄板材弯曲成形为波状而形成的波纹翅片,其顶部钎焊接合于排出侧管71的平坦面。
排出侧箱72、73由与排出侧管71相同材质的有底筒状部件形成。排出侧箱72、73形成为在排出侧管71的层叠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在排出侧箱72、73的内部形成有相对于各排出侧管71用于分配制冷剂的分配空间,以及用于使从各排出侧管71流出的制冷剂集合的集合空间。
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说明的明确化,将排出侧箱中的、配置于铅垂方向的上方侧的箱记载为上部排出侧箱72,将配置于铅垂方向的下方侧的箱记载为下部排出侧箱73。
吸引侧蒸发器18的基本结构与排出侧蒸发器17是相同的。因此,吸引侧蒸发器18具有:使制冷剂流通的多个吸引侧管81;翅片74;以及与多个吸引侧管81的两端部连接并进行在吸引侧管81中流通的制冷剂的集合或分配的一对吸引侧箱82、83。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吸引侧箱中的、配置于铅垂方向的上方侧的箱记载为上部吸引侧箱82,将配置于铅垂方向的下方侧的箱记载为下部吸引侧箱83。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吸引侧管81,采用与排出侧管71相同的扁平管。在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中,通过这样的零部件的共同化,能够实现蒸发器单元20整体的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如图3以及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部排出侧箱72以及上部吸引侧箱82通过接合共同的板集管91以及箱集管92而一体地形成。
在板集管91形成有贯通其表背的多个狭缝孔。该狭缝孔在板集管91的长度方向上排列成两列。并且,在配置于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一方的一列狭缝孔连接有排出侧管71,在配置于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的另一方的一列狭缝孔连接有吸引侧管81。
因此,板集管91形成上部排出侧箱72以及上部吸引侧箱82的管侧的部位(在图3中,为上部排出侧箱72以及上部吸引侧箱82的下方侧的部位)。
箱集管92是通过与板集管91组合而在内部形成分配空间以及集合空间的部件。进一步,箱集管92形成作为远离上部排出侧箱72以及上部吸引侧箱82的管的一侧的管相反侧的部位(在图3中,为上部排出侧箱72以及上部吸引侧箱82的上方侧的部位)。
下部排出侧箱73以及下部吸引侧箱83也同样地,由作为共同部件的箱集管以及板集管形成。并且,通过钎焊接合排出侧管71、吸引侧管81、排出侧箱72、73、吸引侧箱82、83(具体而言,板集管91、箱集管92)、翅片74等,而使排出侧蒸发器17以及吸引侧蒸发器18一体化。
此外,在图2中,为了图示以及说明的明确化,关于排出侧蒸发器17的一部分的结构(排出侧管71以及上部排出侧箱72),对吸引侧蒸发器18的对应的结构标注带括号的附图标记表示。
另外,在图2中,仅在吸引侧蒸发器18的一部分图示了翅片74,但在排出侧蒸发器17中,翅片74遍及相邻的排出侧管71之间的大致整个区域地配置。进一步,在吸引侧蒸发器18中,翅片74遍及相邻的吸引侧管81之间的大致整个区域地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以及图5至图7所示,在箱集管92与板集管91之间配置有图4所示的板状部件93。该板状部件93是将上部排出侧箱72以及上部吸引侧箱82的内部空间分隔成距离各管71、81近的区域的管侧空间(在图3中,为下方侧空间)以及距离各管71、81远的一侧的管相反侧的空间(在图3中,为上方侧空间)的部件。
板状部件93设置有分离器821a、821b、821c、721,该分离器821a、821b、821c、721从板状部件93朝向管71、81、或朝向远离管71、81的方向突出,并对上部排出侧箱72的内部空间以及上部吸引侧箱82的内部空间进行划分。板状部件93以及各分离器821a、821b、821c、721由与排出侧管71相同的材质形成。
更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板状部件93中的、定位于上部吸引侧箱82的内部的部位,从上部吸引侧箱8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按顺序通过钎焊而接合有:向远离管71、81的方向突出的第一分离器821a、朝向管突出的第二分离器821b、和朝向管突出的第三分离器821c。
进一步,如图4所示,在板状部件93中的、定位于上部吸引侧箱82的内部的部位,且第一分离器821a的一端侧的部位形成有贯通板状部件93的表背的多个第一吸引侧连通孔93a。另外,在第三分离器821c的另一端侧的部位形成有贯通板状部件93的表背的多个第二吸引侧连通孔93b。
因此,如图2、图3所示,上部吸引侧箱82的内部空间实质上被划分为上部吸引侧的一端侧空间82a、管侧空间82b、管相反侧空间82c、上部吸引侧的另一端侧空间82d四个空间。此外,管相反侧空间82c以及上部吸引侧的另一端侧空间82d直接地连通。
另外,如图3所示,在板状部件93中的、定位于上部排出侧箱72的内部的部位,在上部排出侧箱72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向管侧以及管相反侧双方突出的排出侧分离器721。
进一步,如图4所示,在板状部件93中的、定位于上部排出侧箱72的内部的部位,且排出侧分离器721的一端侧的部位形成有贯通板状部件93的表背的多个第一排出侧连通孔93c。另外,在排出侧分离器721的另一端侧的部位形成有贯通板状部件93的表背的多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
因此,上部排出侧箱72的内部空间实质上被划分成排出侧集合空间72a以及排出侧分配空间72b。
接下来,对形成于板状部件93的多个各连通孔93a~93d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各连通孔93a~93d形成为各自的开口面积为相同的圆形形状。
第一吸引侧连通孔93a形成有两个。第二吸引侧连通孔93b形成有六个,各个第二吸引侧连通孔93b互相在上部吸引侧箱82的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此外,等间隔地配置是指相邻的第一排出侧连通孔93c的中心点彼此的距离是恒定的。
第一排出侧连通孔93c形成有十一个,各个第一排出侧连通孔93c互相在上部排出侧箱72的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与此相对,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形成有七个,各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互相在上部排出侧箱72的长度方向上不等间隔地配置。
更详细来说,如图4所示,在长度方向上将板状部件93中的、在上下分隔排出侧分配空间72b的部位分为五等分,并从距离喷射器15的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近的区域按顺序定义为第一区域EF1、第二区域EF2、第三区域EF3、第四区域EF4、第五区域EF5。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被配置成第一区域EF1、第三区域EF3、第五区域EF5中的开口面积分别形成为比第二区域EF2中的开口面积以及第四区域EF4中的开口面积双方大。换言之,第一区域EF1、第三区域EF3、第五区域EF5中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分别比第二区域EF2中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大,且比第四区域EF4中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大。
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形成有七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情况下,这样的配置能够通过在上部排出侧箱72的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11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并且从距离喷射器15的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近的区域封闭第三个、第四个、第八个、第九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等来实现。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三区域EF3中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形成为比其他区域、即第一区域EF1、第二区域EF2、第四区域EF4以及第五区域EF5中的各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相邻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中心点彼此的距离(即,间隔)的最大值HL为规定的基准根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根)的排出侧管71层叠配置时的层叠距离以下。在此,层叠距离是指基准根数的排出侧管71层叠配置的状态下的、配置于层叠方向两端的排出侧管71的对应的部位彼此的距离。
根据以上的说明可知,在上下分隔本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93中的排出侧分配空间72b的部位是分隔板。进一步,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是连通孔。
接下来,如图2、图3所示,喷射器15收纳于喷射器箱23的内部,喷射器箱23由在上部排出侧箱72以及上部吸引侧箱8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有底筒状部件形成。喷射器箱23通过组合剖面半圆弧状的两个金属制成的分割部件而形成为筒状,该分割部件由与上部排出侧箱72以及上部吸引侧箱82相同的材质形成。
在从长度方向观察时,如图5至图7所示,喷射器箱23配置于上部排出侧箱72以及上部吸引侧箱82之间的凹部。并且,喷射器箱23的外周侧面钎焊接合于上部排出侧箱72的外周侧面以及上部吸引侧箱82的外周侧面,从而喷射器15以及喷射器箱23与排出侧蒸发器17以及吸引侧蒸发器18一体化。
另外,在喷射器箱23钎焊接合于排出侧蒸发器17以及吸引侧蒸发器18时,喷射器15的外周壁面钎焊接合于喷射器箱23的内周壁面。由此,如图2、图3所示,喷射器箱23的内部空间被划分为喷射器入口侧空间23a、喷射器吸引侧空间23b和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三个空间。
喷射器入口侧空间23a是在制冷剂流动方向上形成于喷嘴部15a的上游的空间,且形成于喷射器15的喷嘴部15a与喷射器箱23的长度方向一端之间。另外,喷射器入口侧空间23a与设置于接头部24的制冷剂流入口24a连通。
从扩散器部15d流出的制冷剂向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流入。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形成于扩散器部15d的出口与喷射器箱23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之间、即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的下游。
被吸引到制冷剂吸引口15c的制冷剂向喷射器吸引侧空间23b流入。喷射器吸引侧空间23b位于喷射器箱23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并且接近喷射器15的外周。
因此,喷射器吸引侧空间23b在长度方向上位于喷射器入口侧空间23a与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之间。进一步,喷射器15的制冷剂吸引口15c在喷射器吸引侧空间23b内开口。
另外,在喷射器箱23、上部排出侧箱72以及上部吸引侧箱82内划分的各空间经由形成于喷射器箱23、上部排出侧箱72以及上部吸引侧箱82的接合部的各制冷剂连通路等而互相连通。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喷射器入口侧空间23a与接近上部吸引侧箱82内的长度方向一端的一端侧空间82a互相连通。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设置于喷射器箱23中的、形成喷射器入口侧空间23a的部位的连通路的开口缘部施加翻边加工,从而形成朝向上部吸引侧箱82突出的翻边部(换言之,突出部)。并且,以将该翻边部嵌入设置于上部吸引侧箱82中的形成一端侧空间82a的部位的连通孔的状态,进行钎焊接合。
进一步,在喷射器15中的、形成喷射器入口侧空间23a的部位,且与上部吸引侧箱82的一端侧空间82a连通的部位配置有作为节流孔发挥作用的固定节流阀19。
在此,像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那样,在通过分支部14对制冷剂流进行分支的循环中,将被分支部14分支的制冷剂的流量比Ge/Gnoz调节为恰当的值,从而能够使循环发挥较高的性能系数(COP)。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确定喷嘴部15a以及固定节流阀19的流量特性,以使得COP接近极大值。此外,Gnoz是从分支部14流向喷射器15的喷嘴部15a的制冷剂的流量,Ge是从分支部流向固定节流阀19的制冷剂的流量。
另外,如图6所示,形成于喷射器箱23内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喷射器吸引侧空间23b以及形成于上部吸引侧箱82内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管相反侧空间82c经由吸引侧连通路82f而互相连通。因此,管相反侧空间82c经由喷射器吸引侧空间23b而与喷射器15的制冷剂吸引口15c连通。
另外,如图7所示,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与接近上部排出侧箱72内的长度方向另一端的排出侧分配空间72b互相连通。
更具体而言,排出侧分配空间72b通过板状部件93而在上下方向上被分隔成两个空间。在此,当将被板状部件93分隔的管相反侧的空间定义为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将管侧的空间定义为管侧分配空间722b时,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与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连通。
如图2、图3所示,连通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和排出侧分配空间72b(即,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的制冷剂连通路72c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并且在喷射器箱23以及上部排出侧箱72的长度方向上排列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个制冷剂连通路72c的通路面积设定为大致相同。进一步,上述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被设定为多个制冷剂连通路72c的开口面积总和以上。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下部吸引侧箱83的内部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配置有下部吸引侧分离器831。由此,下部吸引侧箱83的内部空间被划分为下部吸引侧的一端侧空间83a、下部吸引侧的另一端侧空间83b两个空间。
接下来,对接头部24进行説明。接头部24是设置有与温度式膨胀阀13的出口连接的制冷剂流入口24a以及与压缩机11的吸入口连接的制冷剂流出口24b的连接用部件。接头部24由与排出侧蒸发器17以及吸引侧蒸发器18相同的材质形成,并且与喷射器箱23、上部排出侧箱72以及上部吸引侧箱82的一端侧的侧面钎焊接合。
另外,如图8的分解立体图所示,该接头部24通过层叠形成有制冷剂流入口24a以及制冷剂流出口24b的块部件241和多个板部件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层叠有块部件241、第一板部件242、第二板部件243、第三板部件244以及第四板部件245四个板部件。
在第一~第四板部件242、243、244、245分别形成有第一~第四流入通路孔242a、243a、244a、245a,该第一~第四流入通路孔242a、243a、244a、245a在层叠第一~第四板部件242~245时,形成将从制冷剂流入口24a流入的制冷剂向喷射器箱23的喷射器入口侧空间23a引导的制冷剂通路。
进一步,在第一~第四板部件242、243、244、245分别形成有第一~第四流出通路孔242b、243b、244b、245b,该第一~第四流出通路孔242b、243b、244b、245b在层叠第一~第四板部件242~245时,形成将从上部排出侧箱72的排出侧集合空间72a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制冷剂流出口24b的制冷剂通路。
如图9的放大俯视图所示,多个板部件242~245中的、从块部件241朝向喷射器箱23配置于第二个的第二板243的第二流入通路孔243a具有圆弧状孔243c以及圆形状孔243d。该圆弧状孔243c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的最下游部形成为在划分圆形状孔243d的壁面(圆形状孔243d的外周部)的切线方向上延伸的形状。
由此,如图9的实线箭头所示,经由第一板242的第一流入通路孔242a而流入到第二板243的第二流入通路孔243a的制冷剂通过圆弧状孔243c而向圆形状孔243d流入。进一步,流入到圆形状孔243d的制冷剂一边沿着划分圆形状孔243d的壁面回转,一边向第三板244、第四板245的第三流入通路孔244a、第四流入通路孔245a流入。
通过由回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与离心分离方式的气液分离部中的制冷剂的状态同样地,流入到第三流入通路孔244a、第四流入通路孔245a的制冷剂成为气相制冷剂偏向回转中心侧,液相制冷剂偏向气相制冷剂的外侧的二相分离状态。并且,处于二相分离状态的制冷剂向喷射器箱23的喷射器入口侧空间23a流入。
接下来,使用图10的说明图对形成于如上所述的一体化的蒸发器单元20内的制冷剂流路进行说明。如图10的箭头R1所示,从接头部24的制冷剂流入口24a流入的制冷剂向喷射器箱23的喷射器入口侧空间23a流入。
流入到喷射器入口侧空间23a的制冷剂被分流成:如箭头R2所示向喷射器15的喷嘴部15a流入的制冷剂流、以及如箭头R12所示经由固定节流阀19而向上部吸引侧箱82的一端侧空间82a流入的制冷剂流。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分支部14形成于喷射器入口侧空间23a的内部。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流入到喷射器入口侧空间23a的制冷剂回转,因此能够使偏向接近划定喷射器入口侧空间23a的喷射器箱23的壁面的液相制冷剂优先地向固定节流阀19流出。进一步,能够使剩余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优先地流入喷射器15的喷嘴部15a。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接头部24的第二~第四流入通路孔243a、244a、245a形成的制冷剂通路构成使在形成分支部14的喷射器入口侧空间23a内的制冷剂产生回转流的回转流产生部。
流入到喷射器15的喷嘴部15a的制冷剂与从制冷剂吸引口15c吸引的吸引制冷剂合流,并从扩散器部15d流出。如箭头R3所示,从扩散器部15d流出的制冷剂向喷射器箱23的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流入。
如虚线箭头R4所示,流入到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的制冷剂经由上述的制冷剂连通路72c而向排出侧分配空间72b的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流入。进一步,流入到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的制冷剂经由板状部件93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而向管侧分配空间722b流入。
此时,从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流向管侧分配空间722b的制冷剂经由形成于板状部件93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而容易分配给第一区域EF1、第三区域EF3以及第五区域EF5。第一区域EF1是排出侧分配空间72b中的、最接近喷射器15的区域。第三区域EF3是排出侧分配空间72b中的位于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区域。第五区域EF5是排出侧分配空间72b中的位于距离喷射器15最远处的区域。
尤其是,容易分配给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最大的第三区域EF3。第三区域EF3是位于排出侧分配空间72b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区域。
如虚线箭头R5所示,流入到管侧分配空间722b的制冷剂从上方向下方通过与排出侧分配空间72b连接的排出侧管71群,并向下部排出侧箱73流入。流入到下部排出侧箱73的制冷剂从下部排出侧箱73的长度方向另一端向一端移动,并且向与排出侧集合空间72a连接的排出侧管71群流入。
如虚线箭头R6所示,流入到与排出侧集合空间72a连接的排出侧管71群的制冷剂从下方向上方通过该排出侧管71群,并向上部排出侧箱72的排出侧集合空间72a流入。如虚线箭头R7所示,由于在板状部件93形成有第一排出侧连通孔93c,因此流入到排出侧集合空间72a的制冷剂从接头部24的制冷剂流出口24b流出。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温度式膨胀阀13的作用,蒸发器单元20的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被调节为接近基准过热度,因此排出侧集合空间72a内的制冷剂也成为具有过热度的气相制冷剂。因此,如图10的斜线阴影线所示,在排出侧蒸发器17形成有供具有过热度的气相制冷剂流通的上风侧过热度区域SH1。
另外,由于在板状部件93形成有第一吸引侧连通孔93a,因此从喷射器入口侧空间23a经由固定节流阀19而流入到上部吸引侧的一端侧空间82a的制冷剂向与一端侧空间82a连接的吸引侧管81群流入。并且,按照箭头R13、箭头R14、箭头R15、箭头R16的顺序三次转向成W字状,并向上部吸引侧的另一端侧空间82d流入。
更具体而言,流入到上部吸引侧的一端侧空间82a的制冷剂按照如下顺序流动:上部吸引侧的一端侧空间82a、吸引侧管81群(箭头R13)、下部吸引侧的一端侧空间83a、另外的吸引侧管81群(箭头R14)、管侧空间82b、另外的吸引侧管81群(箭头R15)、下部吸引侧的另一端侧空间83b、另外的吸引侧管81群(箭头R16)、上部吸引侧的另一端侧空间82d。
如箭头R17所示,由于在板状部件93形成有第二吸引侧连通孔93b,流入到上部吸引侧的另一端侧空间82d的制冷剂经由管相反侧空间82c而引导至喷射器15的制冷剂吸引口15c。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制冷剂吸引口15c吸引的制冷剂成为具有过热度的气相制冷剂。因此,如图10的网状阴影线所示,在吸引侧蒸发器18形成供具有过热度的气相制冷剂流通的下风侧过热度区域SH2。因此,在从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时,上风侧过热度区域SH1以及下风侧过热度区域SH2不重合地互相错开配置。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电气控制部进行说明。未图示的空调控制装置包括:包含CPU、ROM、RAM等的众所周知的微型计算机;以及其外围电路,并且基于存储在其ROM内的控制程序进行各种运算、处理,并且对作为与输出侧连接的各种控制对象设备的压缩机11、冷却风扇12c、送风风扇20a等的动作进行控制。
另外,在空调控制装置连接有如下传感器群:对车室内温度进行检测的内部气温传感器;对外部气温进行检测的外部气温传感器;对车室内的日照量进行检测的日照传感器;以及对从蒸发器单元20吹出的吹出空气温度(蒸发器温度)进行检测的制冷用蒸发器温度传感器等,并且这些空调用传感器群的检测值被输入到空调控制装置。
进一步,在空调控制装置的输入侧连接有未图示的操作面板,来自设置于该操作面板的各种操作开关的操作信号被输入到空调控制装置。作为设置于操作面板的各种操作开关,设置有要求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工作开关、设定车室内温度的车室内温度设定开关等。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控制装置是一体地构成为对连接于其输出侧的各种控制对象设备的工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的装置。空调控制装置中对各控制对象设备的工作进行控制的结构(硬件以及软件)构成各控制对象设备的控制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压缩机11的工作进行控制的结构构成排出能力控制部。
接下来,对上述结构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工作进行说明。当接通(ON)操作面板的空调工作开关时,空调控制装置使压缩机11、冷却风扇12c、送风风扇20a等工作。
由此,压缩机11吸入制冷剂,压缩并排出该制冷剂。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向散热器12流入。流入到散热器12的制冷剂通过冷凝部12a与从冷却风扇12c吹送的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而冷凝。被冷凝部12a冷却的制冷剂通过储液器部12b进行气液分离。
被储液器部12b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流入到温度式膨胀阀13并被减压。此时,温度式膨胀阀13的阀开度被调节,以使得蒸发器单元20的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接近基准过热度。被温度式膨胀阀13减压后的制冷剂向蒸发器单元20的制冷剂流入口24a流入。
流入到蒸发器单元20的制冷剂流被形成于喷射器箱23的喷射器入口侧空间23a内的分支部14分支。分支后的一方的制冷剂向喷射器15的喷嘴部15a流入并被等熵地减压并喷射。然后,通过该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从吸引侧蒸发器18流出的制冷剂从喷射器15的制冷剂吸引口15c被吸引。
从喷嘴部15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以及从制冷剂吸引口15c吸引的吸引制冷剂向喷射器15的扩散器部15d流入。在扩散器部15d中,由于制冷剂通路面积的扩大,制冷剂的速度能转换为压力能。由此,喷射制冷剂和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的压力上升。
从扩散器部15d流出的制冷剂向排出侧蒸发器17流入。流入到排出侧蒸发器17的制冷剂从由送风风扇20a吹送的空气中吸热而蒸发。由此,由送风风扇20a吹送的空气被冷却。从排出侧蒸发器17流出的制冷剂经由蒸发器单元20的制冷剂流出口24b而被吸入到压缩机11并再次被压缩。
另一方面,被分支部14分支后的另一方的制冷剂向固定节流阀19流入并被等焓地减压,并且向吸引侧蒸发器18流入。流入到吸引侧蒸发器18的制冷剂从通过排出侧蒸发器17后的空气中吸热而蒸发。由此,通过排出侧蒸发器17后的空气进一步被冷却。从吸引侧蒸发器18流出的制冷剂从喷射器15的制冷剂吸引口15c被吸引。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通过蒸发器单元20能够对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进行冷却。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由于使排出侧蒸发器17下游侧的制冷剂从制冷剂流出口24b流出,因此能够使压缩机11吸入被喷射器15的扩散器部15d升压后的制冷剂。
因此,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与蒸发器中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和吸入制冷剂的压力相同的通常的制冷循环装置相比,能够减少压缩机11的动力消耗,并提高循环的性能系数(COP)。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中,能够将排出侧蒸发器17中的制冷剂蒸发压力作为被扩散器部15d升压后的制冷剂压力,将与喷射器15的制冷剂吸引口15c连接的吸引侧蒸发器18中的制冷剂蒸发压力作为刚被喷嘴部15a减压后的低的制冷剂压力。
因此,在从风流动方向观察时,能够确保各蒸发器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和空气的温度差,并高效地对空气进行冷却。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中,在从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时,上风侧过热度区域SH1以及下风侧过热度区域SH2不重合地互相错开配置。因此,能够实现被蒸发器单元20冷却后的空气的温度分布的抑制。
可是,如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那样,在使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和排出侧分配空间72b连通的制冷剂连通路72c在喷射器箱23以及上部排出侧箱72的长度方向上排列设置于多个部位的结构中,难以均匀地流入多个制冷剂连通路72c。因此,无法抑制被蒸发器单元20冷却后的空气的温度分布。
其理由是因为从喷射器15流出的制冷剂容易偏向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内的一部分区域。
例如,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热负荷较低,循环制冷剂流量较少,从喷射器15流出的制冷剂的惯性力为规定的值的运转条件下,筒状的喷射器箱23的底面侧的部位如槽那样发挥作用,并将从喷射器15流出的制冷剂引导至远离喷射器15的区域。其结果是,从扩散器部15d流出的制冷剂变得容易偏向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中的远离喷射器15的区域(即,长度方向另一端部)。
另外,在如冬季等那样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热负荷极低,循环制冷剂流量为极低流量,从喷射器15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速也变得极低的运转条件下,制冷剂不会到达远离喷射器15的区域。其结果是,从扩散器部15d流出的制冷剂变得容易偏向距离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的喷射器15近的区域(即,长度方向一端部)。
进一步,偏向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内的一部分的区域的制冷剂经由接近配置的制冷剂连通路72c而向排出侧分配空间72b流入。因此,在排出侧分配空间72b内的制冷剂中也产生分布,无法使均匀的流量的制冷剂从排出侧分配空间72b向各排出侧管71流入。因此,无法抑制被排出侧蒸发器17冷却后的空气的温度分布。
其结果是,在从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时,即使错开配置上风侧过热度区域SH1以及下风侧过热度区域SH2,作为蒸发器单元20整体,也有可能无法充分地抑制冷却后的空气的温度分布。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中,由于具有作为分隔板发挥作用的板状部件93,因此能够将排出侧分配空间72b分隔成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以及管侧分配空间722b。由此,能够暂且使喷射器箱23的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内的制冷剂向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流入。
因此,即使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内的制冷剂偏向一部分的区域,也能够抑制偏向的制冷剂直接向接近配置的排出侧管71流入。
进一步,距离喷射器15近的第一区域EF1、定位于喷射器流出侧空间23c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第三区域EF3以及远离喷射器15的第五区域EF5中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均比第二区域EF2以及第四区域EF4中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大。
由此,即使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内的制冷剂偏向任何一个区域,也容易使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内的制冷剂经由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中的开口面积大的部位而流出到管侧分配空间722b内的整个区域。因此,容易使大致均匀的流量的制冷剂从管侧分配空间722b向多个排出侧管71流入。
其结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能够抑制在冷却后的空气中产生的温度分布。
在此,使用图11、图12更具体地对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带来的温度分布抑制效果进行说明。首先,图11是与上述的图4对应的图,且是用虚线表示与其他的连通孔(第二吸引侧连通孔93b、第一排出侧连通孔93c等)同样地在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情况下的假想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1~93d4的位置的图。
此外,在图11中,假想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按照距离喷射器箱23的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端部(即,长度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近的顺序,分别标注93d1、93d2、93d3、93d4的附图标记。并且,在以下的条件下,使假想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1~93d4开口或封闭。
第一条件:使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1~93d4开口(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数量为十一个)。
第二条件:封闭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1,并且使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2~93d4开口(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数量为十个)。
第三条件:封闭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1、93d2,并且使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3、93d4开口(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数量为九个)。
第四条件:封闭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1~93d3,并且使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4开口。(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数量为八个)。
第五条件:封闭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1~93d4(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数量为七个)。
因此,按照从第一条件至第五条件的顺序,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数量减少,并且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也减少。进一步,第一条件是与现有技术的蒸发器单元对应的条件,第五条件是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的条件。
接下来,在图12中,表示从在第一条件至第五条件下的从蒸发器单元20吹出的空气的最高温度中减去最低温度后的温度差ΔT。
根据图12可知,当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数量、即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减少时,能够使温度差ΔT缩小。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93,能够使开口面积总和缩小为温度差ΔT为目标值以下。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被蒸发器单元20冷却后的空气中产生温度分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中,通过在喷射器箱23以及上部排出侧箱72的长度方向上不等间隔地配置多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并且在第一区域EF1、第三区域EF3、第五区域EF5形成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来对开口面积总和进行调节。
如上述的图11以及第一条件至第五条件所说明的那样,这样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配置能够通过封闭等间隔地配置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一部分而容易地实现。换言之,在对多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进行开孔加工时,能够通过对等间隔地配置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一部分进行间拔的加工而容易地实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中,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第三区域EF3中的开口面积形成为比其他区域中的开口面积大。由此,即使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内的制冷剂偏向任何一个区域,也容易使该制冷剂向管侧分配空间722b内的长度方向中央部流入。并且,在管侧分配空间722b内,由于制冷剂从中央部朝向两端流动,因此制冷剂能够良好的分配给管侧分配空间722b内的整个区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中,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被设定为使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和排出侧分配空间72b连通的制冷剂连通路72c的通路面积总和以上。因此,即使对一部分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进行间拔,也不会使制冷剂在蒸发器单元20内流通时产生的压力损失不必要地增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中,相邻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中心点彼此之间的间隔的最大值HL为层叠配置预先规定的基准根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根)的排出侧管71时的层叠距离以下。因此,能够抑制相邻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距离太远,而制冷剂无法供给到一部分的排出侧管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中,将排出侧蒸发器17以及吸引侧蒸发器18构成为箱管型的热交换器,并且通过共同的板集管91以及箱集管92形成上部排出侧箱72以及部吸引侧箱82。进一步,通过将板状部件93夹入板集管91和箱集管92来固定于排出侧分配空间72b内。
由此,能够将板状部件93容易地固定于排出侧分配空间72b内,并且能够通过板状部件93容易地将排出侧分配空间72b分隔成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和管侧分配空间722b。
(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在板状部件93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并且使各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变化。
更详细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第一区域EF1的每一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配置于第三区域EF3的每一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开口面积以及配置于第五区域EF5的每一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均比配置于第二区域EF2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以及配置于第四区域EF4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大。
此外,图13是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图4对应的图,且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这一点在以下的附图中也同样适用。
其他的蒸发器单元20以及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结构以及工作与第一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进一步,即使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形成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也能够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第五条件同样地对开口面积总和进行调节。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也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冷却后的空气中产生温度分布。
(第三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在板状部件93形成有一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此外,图14是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图4对应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区域EF1至第五区域EF5中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形状变化,从而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在各个第一区域EF1、第二区域EF2以及第三区域EF3中比第二区域EF2和第四区域EF4大。
其他的蒸发器单元20以及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结构以及工作与第一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进一步,即使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形成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也能够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第五条件同样地对开口面积总和进行调节。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也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冷却后的空气中产生温度分布。
(第四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将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制冷剂连通路72c中的、与板状部件93的第一区域EF1、第三区域EF3、第五区域EF5接近配置的制冷剂连通路72c的开口面积形成为比与第二区域EF2以及第四区域EF4接近配置的制冷剂连通路72c的开口面积大。此外,图15是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图3对应的图。
其他的蒸发器单元20以及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结构以及工作与第一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喷射器箱23的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内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连通路72c而向排出侧分配空间72b的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流入时,容易使该制冷剂流入板状部件93的第一区域EF1、第三区域EF3、第五区域EF5。
由此,在使流入到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的制冷剂经由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而向管侧分配空间722b流入时,变得使该制冷剂更加均匀地分配并流入管侧分配空间722b内的整个区域。其结果是,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在冷却后的空气中产生的温度分布。
(第五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即使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内的制冷剂偏向任何一个区域,也能够抑制在冷却后的空气中产生的温度分布的蒸发器单元20进行了说明。可是,即使使相同的规格的蒸发器单元20,当根据送货地(使用的场所)不同而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运转条件不同时,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内的制冷剂容易偏向的区域会变化。
例如,在湿度较低的送货地利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由于难以执行除湿制热运转,因此循环的循环制冷剂流量成为极低流量的情况也少。因此,从喷射器15流出的制冷剂虽然容易偏向远离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内的喷射器15的一侧(即,长度方向另一端侧),但是难以偏向距离喷射器15近的区域(即,长度方向一端侧)。
在像这样能够在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内预先掌握制冷剂容易偏向的区域的情况下,期望根据制冷剂容易偏向的区域,使板状部件93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变化。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从喷射器15流出的制冷剂容易偏向远离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内的喷射器15的区域的条件下利用的蒸发器单元20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中,如图16所示,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板状部件93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形状。此外,图16是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图4对应的图。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分别形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圆形形状。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在板状部件93的长度方向上不等间隔地配置。
进一步,在从与板状部件9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配置于距离喷射器15的扩散器部15d近的区域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间隔比配置于距离喷射器箱23的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端部近的区域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间隔窄。
因此,多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中的、配置于喷射器15的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起到预先规定的基准距离KL内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比配置于喷射器箱23的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端部起到基准距离KL内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大。
因此,排出侧分配空间72b中的、从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流向管侧分配空间722b的制冷剂容易在接近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中流通。
此外,能够以使满足上述的开口面积总和的关系任意地确定基准距离KL。也就是说,在所有的基准距离KL中,并不是都满足上述的开口面积总和的关系。其他的蒸发器单元20以及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结构以及工作与第一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在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中,配置于距离喷射器15的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近的区域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比距离喷射器箱23的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端部近的区域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大。
因此,容易将从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流入到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的制冷剂引导至管侧分配空间722b中的、距离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近的区域。
也就是说,即使流入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的制冷剂偏向远离扩散器部15d的区域,也容易使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内的制冷剂经由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而大致均匀地流入管侧分配空间722b的整个区域。由此,能够使大致均匀的流量的制冷剂从管侧分配空间722b向多个排出侧管71流入。
其结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能够极其有效地抑制在冷却后的空气中产生的温度分布。
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连通孔(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中的、配置于距离升压部(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近的区域的连通孔(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比配置于距离喷射器箱23的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端部近的区域的连通孔(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大。
由此,在从喷射器15流出的制冷剂容易偏向远离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内的喷射器15的区域的条件下利用的蒸发器单元20中,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冷却后的空气中产生的温度分布。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中,连通孔(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设置有多个,多个连通孔(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在排出侧箱72、73的长度方向上互相不等间隔地配置,配置于距离升压部(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近的区域的连通孔(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间隔形成为比配置于距离喷射器箱23的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端部近的区域的连通孔(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间隔窄。
这样的连通孔(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配置能够通过在对板状部件93进行开孔加工而形成多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时,对等间隔地配置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一部分进行间拔加工而容易地实现。
(第六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相对于第五实施方式,在板状部件93的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多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进一步,使配置于距离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近的区域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比配置于距离喷射器箱23的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端部近的区域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大。
更详细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多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从距离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近的区域朝向喷射器箱23的制冷剂流下游变小。此外,图17是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图16对应的图。
其他的蒸发器单元20以及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结构以及工作与第五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也能够获得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相对于第五实施方式,在板状部件93形成有一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
更具体而言,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形成为与排出侧分配空间72b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相比距离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近的部位的开口面积比与长度方向中央部相比距离喷射器箱23的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端部近的区域的部位的开口面积大。此外,图18是与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图16对应的图。
其他的蒸发器单元20以及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结构以及工作与第五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也能够获得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八实施方式)
如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那样,由于当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送货地不同时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运转条件不同,因此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内的制冷剂容易偏向的区域也会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从喷射器15流出的制冷剂容易偏向距离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内的喷射器15近的区域的条件下利用的蒸发器单元20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中,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板状部件93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形状。此外,图19是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图4对应的图。
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分别形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圆形形状。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在板状部件93的长度方向上不等间隔地配置。
进一步,在从与板状部件9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配置于距离喷射器箱23的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端部近的区域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间隔比配置于距离喷射器15的扩散器部15d近的区域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间隔窄。
因此,多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中的、配置于喷射器箱23的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端部起到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地确定的基准距离KL内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比配置于喷射器15的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起到基准距离KL内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大。
因此,排出侧分配空间72b中的、从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流向管侧分配空间722b的制冷剂容易在配置于距离喷射器箱23的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端部近的区域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中流通。其他的蒸发器单元20以及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结构以及工作与第一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在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中,配置于距离喷射器箱23的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端部近的区域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比配置于距离喷射器15的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近的区域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大。
因此,容易将从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流入到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的制冷剂引导至距离喷射器箱23的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端部近的区域。
也就是说,即使流入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的制冷剂偏向距离喷射器15近的区域,也容易使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内的制冷剂经由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而大致均匀地流入管侧分配空间722b的整个区域。由此,能够使大致均匀的流量的制冷剂从管侧分配空间722b向多个排出侧管71流入。
其结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能够极其有效地抑制在冷却后的空气中产生的温度分布。
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
连通孔(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中的、配置于距离喷射器箱23的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端部近的区域的连通孔(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比配置于距离升压部(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近的区域的连通孔(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大。
由此,在从喷射器15流出的制冷剂容易偏向距离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内的喷射器15近的区域的条件下利用的蒸发器单元20中,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冷却后的空气中产生的温度分布。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单元20中,连通孔(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设置有多个,多个连通孔(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在排出侧箱72、73的长度方向上互相不等间隔地配置,配置于距离喷射器箱23的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端部近的区域的连通孔(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间隔形成为比配置于距离升压部(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近的区域的连通孔(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间隔窄。
这样的连通孔(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配置能够通过在对板状部件93进行开孔加工而形成多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时,对等间隔地配置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一部分进行间拔加工而容易地实现。
(第九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相对于第八实施方式,在板状部件93的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多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并且将配置于距离喷射器箱23的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端部近的区域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形成为比配置于距离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近的区域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总和大。
更详细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开口面积形成为从距离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近的区域朝向喷射器箱23的制冷剂流下游变大。此外,图20是与第八实施方式的图19对应的图。
其他的蒸发器单元20以及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结构以及工作与第八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也能够获得与第八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十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相对于第八实施方式,在板状部件93形成有一个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形成为与长度方向中央部相比距离喷射器箱23的制冷剂流下游侧的端部近的区域的部位的开口面积比与排出侧分配空间72b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相比距离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近的区域的部位的开口面积大。此外,图21是与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图19对应的图。
其他的蒸发器单元20以及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结构以及工作与第八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也能够获得与第八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如以下那样进行各种变形。
(1)在上述第一、第五、第八实施方式等中,作为形成于板状部件93的各连通孔93a~93d,采用形成为圆形形状的连通孔,但各连通孔93a~93d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为椭圆形状、长圆形状(用圆弧将平行延伸的两边的端部连接起来的形状)、多边形形状等。
另外,连通孔93d可以由单个孔形成,或也可以由多个孔形成。
在连通孔93d由多个孔形成的情况下,使多个孔的开口形状或配置方式变化,以使得形成于第一区域EF1、第三区域EF3、第五区域EF5的孔的开口面积总和比形成于第二区域EF2、第四区域EF4的孔的开口面积总和大即可。
另一方面,在连通孔93d由单个孔形成的情况下,使连通孔的开口形状的开口形状变化,以使得第一区域EF1、第三区域EF3、第五区域EF5中的孔的开口面积比第二区域、第四区域中的孔的开口面积大即可。
(2)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将与第一区域EF1、第三区域EF3、第五区域EF5接近配置的制冷剂连通路72c的开口面积形成为均比与第二区域EF2以及第四区域EF4接近配置的制冷剂连通路72c的开口面积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制冷剂连通路72c的开口面积并不限定于此。
即,根据应用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运转条件,也可以将与第一区域EF1、第三区域EF3、第五区域EF5接近配置的制冷剂连通路72c的开口面积形成为均比与第二区域EF2以及第四区域EF4接近配置的制冷剂连通路72c的开口面积小。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通过板状部件93将上部排出侧箱72以及上部吸引侧箱82的内部空间的整个区域分隔成距离各管71、81近的区域的管侧空间和距离各管71、81远的一侧的管相反侧空间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需要对上部排出侧箱72以及上部吸引侧箱82的内部空间的整个区域进行分隔。
也就是说,关于板状部件93中的、分隔上部吸引侧箱82的上部吸引侧的一端侧空间82a、上部吸引侧的另一端侧空间82d、上部排出侧箱72的排出侧集合空间72a的部位,并不是必须的结构。
因此,也可以仅采用分隔上部排出侧箱72的排出侧分配空间72b的部件作为板状部件93,并且配置将上部吸引侧箱82划分为上部吸引侧的一端侧空间82a、管侧空间82b、管相反侧空间82c、上部吸引侧的另一端侧空间82d四个空间的划分部件。
(4)构成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各构成设备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设备。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采用电动压缩机作为压缩机1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作为压缩机11,也可以采用通过经由带轮、传动带等而从车辆行驶用发动机传递的旋转驱动力驱动的发动机驱动式的压缩机。进一步,作为发动机驱动式的压缩机,也能够采用能够通过排出容量的变化而对制冷剂排出能力进行调节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或能够通过电磁离合器的接合/断开而使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变化并对制冷剂排出能力进行调节的固定容量型压缩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采用储液器一体型的冷凝器作为散热器1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进一步也可以采用构成为具有对从储液器部12b流出的液相制冷剂进行过冷却的过冷却部的、所谓的过冷型的冷凝器。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仅由冷凝部12a构成的散热器12、以及对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使分离后的液相制冷剂朝向下游流出的受液器(储液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采用具有制冷剂通路面积不变化的固定喷嘴部的喷射器作为喷射器15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也可以使用具有能够变更制冷剂通路面积的可变喷嘴部的可变喷射器。作为可变喷嘴部的具体的例子,例如,构成为通过在可变喷嘴部的通路内插入针状或圆锥状的阀芯部,并且使该阀芯部产生位移来对通路面积进行调节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采用R134a作为制冷剂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制冷剂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R1234yf、R600a、R410A、R404A、R32、R407C等。或者,也可以采用使这些制冷剂中的多种制冷剂混合的混合制冷剂等。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钎焊接合而使各构成设备一体化。然而,作为各构成设备的一体化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螺纹紧固、铆接、焊接、粘接等各种方法。进一步,通过与蒸发器单元20同样地连接,而不使各构成设备一体化,也能够获得通过构成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而带来的COP的提高的效果。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蒸发器单元20应用于搭载于车辆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蒸发器单元20的应用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固定用等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7)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特征也可以在能够实施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地组合。
例如,在从第五实施方式至第十实施方式所公开的蒸发器单元20中,期望相邻的第二排出侧连通孔93d的中心点彼此的间隔的最大值HL为基准根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根)的排出侧管71层叠配置时的层叠距离以下。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抑制制冷剂无法供给到一部分的排出侧管。
另外,在从第五实施方式至第七实施方式所公开的蒸发器单元20中,期望多个制冷剂连通路72c中的、配置于距离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最近的区域的制冷剂连通路72c的通路面积比其他的制冷剂连通路72c的通路面积大。
由此,即使从扩散器部15d流出到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的制冷剂偏向远离扩散器部15d的区域,也容易使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内的制冷剂经由通路面积不同的制冷剂连通路72c而大致均匀地流入排出侧分配空间72b的整个区域。
另外,在从第八实施方式至第十实施方式所公开的蒸发器单元20中,期望多个制冷剂连通路72c中的、位于距离扩散器部15d的制冷剂出口最远处的制冷剂连通路72c的通路面积比其他的制冷剂连通路72c的通路面积大。
由此,即使从扩散器部15d流出到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的制冷剂偏向距离扩散器部15d近的区域,也容易使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内的制冷剂经由通路面积不同的制冷剂连通路72c而大致均匀地流入排出侧分配空间72b的整个区域。

Claims (7)

1.一种蒸发器单元,具备:
喷射器(15),该喷射器具有喷嘴部(15a)和主体部(15b),该喷嘴部使制冷剂减压并以高速将该制冷剂作为喷射制冷剂喷射,在该主体部形成有制冷剂吸引口(15c)和升压部(15d),该制冷剂吸引口通过所述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将制冷剂作为吸引制冷剂吸引,该升压部使所述喷射制冷剂和所述吸引制冷剂混合并升压;
排出侧蒸发部(17),该排出侧蒸发部使从所述升压部流出的制冷剂蒸发;以及
吸引侧蒸发部(18),该吸引侧蒸发部使制冷剂蒸发并使该制冷剂朝向所述制冷剂吸引口流出,
所述排出侧蒸发部具有:
多个排出侧管(71),该多个排出侧管在层叠方向上层叠,并且供制冷剂在内部流动;以及
排出侧箱(72、73),该排出侧箱进行在所述多个排出侧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集合或分配,
所述排出侧箱形成为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延伸的形状,
在所述排出侧箱内形成有排出侧分配空间(72b),该排出侧分配空间将从所述升压部流出的制冷剂分配给所述多个排出侧管,
所述喷射器收纳于喷射器箱(23),该喷射器箱形成为与所述排出侧箱平行地延伸的形状,
在所述喷射器箱内形成有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该喷射器排出侧空间供从所述升压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
在所述排出侧分配空间的内部配置有分隔板(93),该分隔板对所述排出侧分配空间进行分隔,
所述分隔板在所述排出侧箱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将所述排出侧分配空间分隔成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以及管侧分配空间(722b),该喷射器侧分配空间供从所述喷射器排出侧空间流出的制冷剂流入,该管侧分配空间使制冷剂向所述多个排出侧管流出,
在所述分隔板形成有连通孔(93d),该连通孔使所述喷射器侧分配空间和所述管侧分配空间连通,所述蒸发器单元的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板朝向长度方向被分为五等分,并具有从距离所述喷射器近的区域按顺序排列的第一区域(EF1)、第二区域(EF2)、第三区域(EF3)、第四区域(EF4)、第五区域(EF5),
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第五区域中的所述连通孔的开口面积分别比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四区域中的所述连通孔的开口面积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孔形成为,所述第三区域中的开口面积分别比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五区域中的开口面积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孔由多个孔形成,
多个所述孔的开口面积互相相同,
多个所述孔在所述长度方向互相不等间隔地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孔由多个孔形成,
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第五区域的所述孔的开口面积形成为比配置于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四区域的所述孔的开口面积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孔由多个孔形成,
多个所述孔在所述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所述间隔的最大值(HL)为所述多个排出侧管中的、规定的基准根数的排出侧管的层叠方向上的层叠距离以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射器排出侧空间以及所述喷射器侧分配空间经由多个制冷剂连通路(72c)而连通,
所述连通孔的开口面积为所述多个制冷剂连通路(72c)的通路面积总和以上。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射器排出侧空间(23c)以及所述喷射器侧分配空间(721b)经由多个制冷剂连通路(72c)而连通,
所述多个制冷剂连通路(72c)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排列配置,
与所述分隔板的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第五区域接近配置的所述制冷剂连通路的开口面积形成为均比与所述第二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接近配置的所述制冷剂连通路的开口面积大。
CN201780042118.2A 2016-07-08 2017-06-05 蒸发器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4162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6079A JP6555203B2 (ja) 2016-07-08 2016-07-08 蒸発器ユニット
JP2016-136079 2016-07-08
PCT/JP2017/020741 WO2018008312A1 (ja) 2016-07-08 2017-06-05 蒸発器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6207A CN109416207A (zh) 2019-03-01
CN109416207B true CN109416207B (zh) 2020-11-10

Family

ID=60912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211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416207B (zh) 2016-07-08 2017-06-05 蒸发器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137152A1 (zh)
JP (1) JP6555203B2 (zh)
CN (1) CN109416207B (zh)
DE (1) DE112017003458T5 (zh)
WO (1) WO20180083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99392B2 (ja) * 2019-04-03 2022-07-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温調装置
CN110455015A (zh) * 2019-08-02 2019-11-15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EP3816568A1 (en) * 2019-10-30 2021-05-05 Valeo Autosystemy SP. Z.O.O. Heat exchanger
CN112265430A (zh) * 2020-10-26 2021-01-26 西安工程大学 一种具有发动机废热回收功能的汽车空调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7462A (ja) * 1997-03-25 1998-10-09 Showa Alum Corp 蒸発器
CN1849495A (zh) * 2003-08-01 2006-10-18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01004301A (zh) * 2006-01-20 2007-07-25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剂循环设备的集成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JP2008209066A (ja) * 2007-02-27 2008-09-11 Denso Corp エジェクタ及び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用ユニット
CN102213500A (zh) * 2010-04-05 2011-10-12 株式会社电装 蒸发器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54144B2 (ja) * 2001-06-18 2010-09-29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蒸発器
US7275394B2 (en) * 2005-04-22 2007-10-02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Heat exchanger having a distributer plate
DE102008005077B4 (de) * 2008-01-18 2021-11-04 Valeo Klimasysteme Gmbh Plattenverdampfer,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Kältemittelkreis
JP2014055765A (ja) * 2009-01-12 2014-03-27 Denso Corp 蒸発器ユニット
JP5509942B2 (ja) * 2010-03-11 2014-06-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ユニット、熱交換器ユニット、およびエジェクタユニットの冷媒短絡検出方法
JP5381875B2 (ja) 2010-04-05 2014-01-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蒸発器ユニット
JP6383296B2 (ja) 2015-01-23 2018-08-29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飛しょう体、および、飛しょう体と母機との組み合わせ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7462A (ja) * 1997-03-25 1998-10-09 Showa Alum Corp 蒸発器
CN1849495A (zh) * 2003-08-01 2006-10-18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01004301A (zh) * 2006-01-20 2007-07-25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剂循环设备的集成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JP2008209066A (ja) * 2007-02-27 2008-09-11 Denso Corp エジェクタ及び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用ユニット
CN102213500A (zh) * 2010-04-05 2011-10-12 株式会社电装 蒸发器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7003458T5 (de) 2019-03-21
JP6555203B2 (ja) 2019-08-07
CN109416207A (zh) 2019-03-01
US20190137152A1 (en) 2019-05-09
WO2018008312A1 (ja) 2018-01-11
JP2018004233A (ja) 2018-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23401B2 (en) Refrigerant cycle device
US8434324B2 (en) Evaporator unit
US7987685B2 (en) Refrigerant cycle device with ejector
US8973394B2 (en) Dual evaporator unit with integrated ejector having refrigerant flow adjustability
CN109416207B (zh) 蒸发器单元
EP1870648B1 (en) Ejector type refrigerating cycle unit
CN109312962B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5050563B2 (ja) エジェクタ及び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用ユニット
US6430937B2 (en) Vortex generator to recover performance loss of a refrigeration system
US7726150B2 (en) Ejector cycle device
US8365552B2 (en) Evaporator unit having tank provided with ejector nozzle
US20090095003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5316465B2 (ja) 蒸発器ユニット
JP2016035376A (ja) 蒸発器
JP2008304077A (ja)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JP6720933B2 (ja)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JP6323313B2 (ja) 蒸発器ユニット
JP6477267B2 (ja) 蒸発器ユニット
JP2017161214A (ja) 蒸発器ユニット
JP6780567B2 (ja) 気液分離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327088B2 (ja)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JP7040285B2 (ja) エジェクタ
JP5429233B2 (ja) エジェクタ
JP6683146B2 (ja) 熱交換器
JP5045677B2 (ja)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1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