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13500A - 蒸发器单元 - Google Patents

蒸发器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13500A
CN102213500A CN2011100792261A CN201110079226A CN102213500A CN 102213500 A CN102213500 A CN 102213500A CN 2011100792261 A CN2011100792261 A CN 2011100792261A CN 201110079226 A CN201110079226 A CN 201110079226A CN 102213500 A CN102213500 A CN 1022135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producing medium
evaporimeter
space
inj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7922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13500B (zh
Inventor
西野达彦
中村友彦
押谷洋
贰又裕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871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1646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871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8187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riority to CN20131014765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2592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2135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35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135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35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08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 F28D1/0426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with units having particular arrangement relative to the large body of fluid, e.g. with interleaved units or with adjacent heat exchange units in common air flow or with units extending at an angle to each other or with units arranged around a central element
    • F28D1/0435Combination of units extending one behind the 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25B39/022Evaporators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s
    • F28D1/0308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28D1/032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lateral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th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 F28D1/033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lateral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th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the plates having integrated connect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8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75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particular pattern of flow, e.g. change of flow dir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28F9/0204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 F28F9/0207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the longitudinal or transversal partitions being separate elements attached to header box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4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header boxes with flow lines
    • F28F9/0251Massive connectors, e.g. blocks; Plate-like conn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2001/328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60H2001/3298Ejector-type refrigerant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1/00Details of 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Details of flow restrictors or expansion valves
    • F25B2341/001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 F25B2341/0011Ejectors with the cooled primary flow at reduced or low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01Geometry problems, e.g. for reducing siz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8Optimization, e.g. high integration of refrigeration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蒸发器单元。一体化单元(20)通过将喷射器(14)、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制冷剂分配部(16b)以及接头(26)一体组装而构成,其中,第一蒸发器(15)使从喷射器(14)喷出的制冷剂蒸发,第二蒸发器(18)使被喷射器(14)吸引的制冷剂蒸发,制冷剂分配部(16b)对流入的制冷剂向喷嘴部(14a)和第二蒸发器(18)分配的制冷剂流量进行调整,接头(26)上形成有制冷剂入口(24)及制冷剂出口(25)。在接头(26)上形成有使流入的制冷剂回旋而进行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部(16a),喷射器(14)、制冷剂分配部(16b)以及接头(26)沿喷射器(14)的长度方向排列配置。

Description

蒸发器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制冷循环的蒸发器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专利文献1(JP 2009-222256A)中公开有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该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中,在起着制冷剂减压机构及制冷剂循环机构作用的喷射器的上游侧设置对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分支的分支部,使由分支部分支出的一方的制冷剂向喷射器的喷嘴部流入,并使另一方的制冷剂向喷射器的制冷剂吸引口侧流入。
在该现有技术中,在喷射器的扩散部(升压部)的下游侧配置第一蒸发器,并且在分支部与喷射器的制冷剂吸引口之间配置节流机构和第二蒸发器,从而在第一、第二这两方的蒸发器中能够发挥制冷能力。
另外,在该现有技术中,在制冷剂的分支部配置有流量分配器。流量分配器通过制冷剂的离心力、重力进行气液分离,并将气液分离后的制冷剂向喷射器的喷嘴部侧和节流机构及第二蒸发器侧分配。
由此,使喷射器的喷嘴部侧的制冷剂的干度(乾き度)比节流机构及第二蒸发器侧的制冷剂的干度低,从而提高制冷循环的效率(COP)。
然而,适用于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喷射器通常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在长度方向一端侧设置制冷剂流入口,在长度方向另一端侧设置有制冷剂流出口,并且在制冷剂流入口与制冷剂流出口之间的圆筒壁面设置有制冷剂吸引口。
因此,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中,需要在喷射器的制冷剂流入口、制冷剂流出口及制冷剂吸引口上连接其它的循环构成设备,因此对于不具备喷射器的通常的制冷循环(膨胀阀循环)来说,与其它的循环构成设备的连接复杂化。
因此,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中,对于通常的制冷循环来说,导致向冷气设备、制冷装置等的产品搭载时的搭载性的恶化。鉴于该点,例如,在专利文献2、3(JP2007-57222A、JP2007-192465A)中,提出有将喷射器、第一、第二蒸发器等作为蒸发器单元而一体化的结构,来提高向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产品的搭载性。
本发明人研究了为了提高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搭载性,而将与上述专利文献1的流量分配器相当的气液分离部及制冷剂分配部与喷射器及第一、第二蒸发器一起作为蒸发器单元而一体化的结构。
然而,在气液分离部中为了对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而需要一定的空间,因此当将气液分离部及制冷剂分配部与喷射器及第一、第二蒸发器一起作为蒸发器单元而一体化时,存在蒸发器单元的体积大型化的问题。
另外,在用于制冷循环的气液分离部中,要求即使因空调负荷而制冷剂流量变化,也能够稳定进行制冷剂的气液分离。
并且,在专利文献2、3的蒸发器单元中,将第一蒸发器及第二蒸发器相对于作为冷却对象流体的空气的流动而串联配置,从而能够通过双方的蒸发器对向同一冷却对象空间输送的空气进行冷却。
然而,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蒸发器单元中,由于在从空气流动方向观察时,第一蒸发器的热交换心部中的制冷剂流动下游侧区域与第二蒸发器中的热交换心部中的制冷剂流动下游侧区域重合配置,因此在从蒸发器单元吹出的空气中产生温度分布。
其理由是蒸发器的热交换心部中的制冷剂流动下游侧区域的制冷剂形成气相状态而具有过热度的缘故。即,通过双方的蒸发器的热交换心部中的制冷剂流动下游侧区域(以下,称为过热度区域)的空气从制冷剂仅进行显热部分的吸热,因此无法对吸收了蒸发潜热部分的空气进行充分冷却。其结果是,在专利文献2的蒸发器单元中,在吹出的空气中产生温度分布。
与此相对,在专利文献3的蒸发器单元中,在从空气流动方向观察时,第一蒸发器的过热度区域与第二蒸发器的过热度区域配置成不重合,从而抑制从蒸发器单元吹出的空气的温度分布。然而,如上所述,喷射器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制冷剂流入口、制冷剂流出口及制冷剂吸引口的大致位置被确定。
因此,在专利文献3的蒸发器单元中,第一蒸发器的一部分和第二蒸发器配置在空气流动下游侧(下风侧),第一蒸发器的剩余部分配置在空气流动上游侧(上风侧),并且追加将从喷射器流出的制冷剂强制地向配置在上风侧的第一蒸发器引导的制冷剂配管,从而在从空气流动方向观察时,第一蒸发器的过热度区域与第二蒸发器的过热度区域配置成不重合。
然而,由于第一蒸发器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比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蒸发温度高,因此当像专利文献3的蒸发器单元那样将第一蒸发器的一部分配置在下风侧时,在从该第一蒸发器的一部分吹出的空气与从第二蒸发器吹出的空气之间产生温度差。其结果是,无法充分地抑制从蒸发器单元吹出的空气的温度分布。
另外,若追加将从喷射器流出的制冷剂强制地向配置在上风侧的第一蒸发器引导的制冷剂配管,则妨碍蒸发器单元的小型化,并且由扩散部升压后的制冷剂由于通过制冷剂配管时的压力损失而压力降低。其结果是,无法充分地得到降低上述的压缩机的消耗动力产生的循环效率(COP)提高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在将气液分离部及制冷剂分配部与喷射器及第一、第二蒸发器一起一体化而成的蒸发器单元中,抑制体积的大型化。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在具备蒸发器和对流入蒸发器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部的蒸发器单元中,即使流量变化也能够稳定进行制冷剂的气液分离。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适用于喷射器式制冷循环时,能够兼顾充分地抑制吹出的空气的温度分布和充分地提高循环效率这两方面的蒸发器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蒸发器单元具备:喷射器,其通过从喷嘴部喷射出的高速制冷剂流而从制冷剂吸引口吸引制冷剂,并将从喷嘴部喷射出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引口吸引的制冷剂混合而喷出;第一蒸发器,其与喷射器的出口侧连接,使从喷射器喷出的制冷剂蒸发;第二蒸发器,其与制冷剂吸引口连接,使被喷射器吸引的制冷剂蒸发;制冷剂分配部,其与喷嘴部的入口侧及第二蒸发器的入口侧连接,对将流入的制冷剂向喷嘴部和第二蒸发器分配的制冷剂流量进行调整;以及接头,其上形成有制冷剂入口及制冷剂出口,使从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向制冷剂分配部流出,并使从第一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向制冷剂出口侧流出。喷射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制冷剂分配部以及接头一体组装而构成一体化单元。另外,在接头上形成有使流入的制冷剂回旋而进行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部,喷射器、制冷剂分配部以及接头沿喷射器的长度方向排列配置。
由此,气液分离部形成在接头上,喷射器、制冷剂分配部以及接头沿喷射器的长度方向排列配置。因此,即使为了使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搭载性提高,而将气液分离部及制冷剂分配部与喷射器及第一、第二蒸发器一起作为蒸发器单元而一体化,也能够抑制单元体积的增大。
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气液分离部具有一边使制冷剂回旋一边使其沿轴向流动的圆柱状空间和将制冷剂向圆柱状空间引导的导入通路,导入通路在从轴向观察时相对于圆柱状空间偏心连接,气液分离部由通过多张板构件沿轴向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构成。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多张板构件包括流路形成用板构件,该流路形成用板构件中形成有形成圆柱状空间的圆形状的孔和形成导入通路的细长形状的孔,流路形成用板构件具有圆形状的孔与细长形状的孔之间的锐角的角部。在该情况下,流路形成用板构件中可以通过冲压成形而冲裁出圆形状的孔和细长形状的孔。
由此,由于通过冲压成形而冲裁出圆形状的孔和细长形状的孔,因此圆形状的孔与细长形状的孔之间的锐角的角部能够形成为曲率半径极小的尖的形状。因此,在气液分离部中,能够将导入的制冷剂的运动量有效地转换为旋转运动量。
另外,构成气液分离部的多张板构件还具备端部用板构件,该端部用板构件与流路形成用板构件相邻,并具备堵塞圆形状的孔的至少一部分的平坦面。
由此,由于在形成圆柱形空间的圆筒面与端面之间的角部很难带有圆角,因此能够抑制因角部而圆柱形空间的回旋半径变小。因此,在气液分离部中,能够将导入的制冷剂的运动量有效地转变为旋转运动量。
导入通路可以相对于圆柱状空间的外周部在切线方向上连接。
由此,能够使气液分离部中的涡流比变大,从而即使制冷剂流量少也能够稳定地产生回旋流,进而能够稳定地进行气液分离。
蒸发器单元可以具有节流机构,该节流机构配置在制冷剂分配部与第二蒸发器之间,并将流入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减压。在该情况下,节流机构一体地组装于一体化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蒸发器单元具备:气液分离部,其将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和蒸发器,其与气液分离部的出口侧连接,使从气液分离部流出的制冷剂蒸发。气液分离部具有一边使制冷剂回旋一边使其沿轴向流动的圆柱状空间和将制冷剂向圆柱状空间引导的导入通路。导入通路相对于圆柱状空间偏心连接,气液分离部由通过多张板构件沿轴向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构成。
由此,在气液分离部中,能够将导入的制冷剂的运动量有效地转换为旋转运动量,因此即使制冷剂流量少也能够稳定地产生回旋流,进而能够稳定地进行气液分离。
例如,可以构成为,构成气液分离部的多张板构件包括流路形成用板构件,该流路形成用板构件中形成有形成圆柱状空间的圆形状的孔和形成导入通路的细长形状的孔。流路形成用板构件可以具备圆形状的孔与细长形状的孔之间的锐角的角部,并且,流路形成用板构件中可以通过冲压成形而冲裁出圆形状的孔和细长形状的孔。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蒸发器单元具备:喷射器,其通过从使制冷剂减压的喷嘴部喷射出的高速喷射制冷剂流而从制冷剂吸引口吸引制冷剂,并使从所述制冷剂吸引口吸引的吸引制冷剂与所述喷射制冷剂混合而升压;第一蒸发器,其使从所述喷射器流出的制冷剂蒸发;第二蒸发器,其使制冷剂蒸发而向所述制冷剂吸引口侧流出。所述第一蒸发器具有多个流出侧管及流出侧箱部,所述多个流出侧管供与所述空气流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流通,所述流出侧箱部起着相对于所述多个流出侧管的制冷剂的分配、集合的功能。所述第二蒸发器具有多个吸引侧管及吸引侧箱部,所述多个吸引侧管供与所述空气流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流通,所述吸引侧箱部起着相对于所述多个吸引侧管的制冷剂的分配、集合的功能。所述第一蒸发器及所述第二蒸发器相对于向冷却对象空间输送的空气流彼此串联配置,所述喷射器、所述流出侧箱部以及所述吸引侧箱部配置成各自的长度方向互相平行,所述喷射器、所述第一蒸发器以及所述第二蒸发器组装成一体而构成一体化单元。
在所述一体化单元中的所述长度方向一端侧的部位设置有制冷剂入口,从所述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制冷剂向所述喷嘴部流入,从所述喷射器流出的制冷剂向在所述流出侧箱部的内部形成的流出侧通路流入。另外,在所述流出侧通路流出的制冷剂从所述多个流出侧管中的另一端侧流出侧管向所述多个流出侧管中的一端侧流出侧管流动,其中,另一端侧流出侧管与所述流出侧箱部中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部位连接,一端侧流出侧管与所述流出侧箱部中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部位连接。从所述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中剩余的制冷剂向所述多个吸引侧管中的一端侧吸引侧管流入,并从所述多个吸引侧管中的另一端侧吸引侧管流出,其中,一端侧吸引侧管与所述吸引侧箱部中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部位连接,另一端侧吸引侧管与所述吸引侧箱部中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部位连接,从所述另一端侧吸引侧管流出的制冷剂向在所述吸引侧箱部的内部形成的吸引侧通路流入,所述吸引侧通路的制冷剂被吸引向所述制冷剂吸引口。
由此,第一蒸发器的过热度区域形成在喷射器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第二蒸发器的过热度区域形成在喷射器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因此第一蒸发器的过热度区域与第二蒸发器的过热度区域不重叠。因此,能够充分地抑制在吹出的空气中产生温度分布。
另外,由于不使用制冷剂配管,而由在流出侧箱部的内部形成的流出侧通路构成用于将从喷射器流出的制冷剂向第一蒸发器引导的制冷剂流路,因此能够抑制由喷射器升压后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其结果是,能够充分地得到基于喷射器所产生的循环效率提高效果、即能够充分地得到降低压缩机的消耗动力而产生的COP提高效果。
例如,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二蒸发器具有分隔部,该分隔部将所述吸引侧箱部的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分隔成靠近所述吸引侧管一侧的管侧空间和远离所述吸引侧管一侧的管相反侧空间。在该情况下,所述吸引侧通路可以由所述管相反侧空间构成。由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形成吸引侧通路。
并且,当设在从所述喷射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的所述流出侧箱部内形成的空间的长度方向垂直截面面积为Ao、设所述吸引侧通路的长度方向垂直截面面积为Ai1、设所述管侧空间的长度方向垂直截面面积为Ai2时,可以为Ai2≤Ai1≤Ao。
由此,流出侧箱部、吸引侧通路以及管侧空间的长度方向垂直截面面积根据制冷剂流动的顺序而增加,因此对应于制冷剂流速而截面面积增加。这是由于在第一蒸发器及第二蒸发器中,随着制冷剂蒸发而干度变高,流速增加。
因此,由于对应于制冷剂流速而截面面积增加,因此能够抑制伴随制冷剂流速的增加的压力损失的增加,进而能够提高性能。
另外,所述另一端侧吸引侧管的管根数可以为所述一端侧吸引侧管的管根数以上。并且,所述一端侧流出侧管的管根数可以为所述另一端侧流出侧管的管根数以上。
可以构成为,蒸发器单元具备接头,该接头中形成有所述制冷剂入口和使从所述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向所述喷嘴部侧及所述一端侧吸引侧管侧流出的流入通路,所述接头配置在所述喷射器的所述一端侧。
蒸发器单元可以构成为,所述流出侧箱部与所述吸引侧箱部是不同的箱,它们具备收容所述喷射器的收容箱部,在所述流出侧箱部设置有流出侧贯通孔,该流出侧贯通孔贯通所述流出侧箱部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在所述收容箱部设置有流出侧连通孔,该流出侧连通孔贯通所述收容箱部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且与所述流出侧贯通孔连通,所述收容箱部的内部空间通过所述流出侧贯通孔和所述流出侧连通孔与所述流出侧箱部的内部空间连通,在所述流出侧连通孔的开口缘部形成有沿着所述收容箱部相对于所述流出侧箱部的组装方向突出的肋,所述肋插入所述流出侧贯通孔中。
由此,由于肋沿着收容箱部相对于流出侧箱部的组装方向突出,因此收容箱部的组装性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一体化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将图2的一体化单元的一部分放大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4是将图2的一体化单元的一部分分解而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2的板构件的主视图。
图6A-C分别是图4的ⅥA-ⅥA剖视图、ⅥB-ⅥB剖视图及ⅥC-ⅥC剖视图。
图7是图4的上侧箱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2的一体化单元的接头、收纳构件及喷射器的剖视图。
图9A-图9B是说明气液分离部的涡流(swirl)比的简要剖视图。
图10A-C是说明气液分离部的偏心角度的说明图。
图11A-D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及比较例的气液分离部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气液分离部C/D与性能提高比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性能提高效果的曲线图。
图14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的一体化单元的立体图。
图14B是表示图14A的一体化单元的接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15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的一体化单元的立体图。
图15B是表示图15A的一体化单元的接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一体化单元的立体图。
图1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中的上侧箱部的立体图。
图18A-18E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第九变形例中的上侧箱部的剖视图。
图19A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一体化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9B是表示图16A的一体化单元的接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循环的整体结构图。
图21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一体化单元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2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上侧箱部的剖视图。
图23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一体化单元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24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一体化单元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25是第六实施方式中的一体化单元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26是第七实施方式中的一体化单元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适用于车辆用制冷循环装置的例子。
在图1所示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将制冷剂吸入压缩的压缩机11经电磁离合器11a、带等而由未图示的车辆行驶用发动机驱动旋转。
作为该压缩机11,可以使用能够根据喷出容器的变化来调整制冷剂喷出能力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或通过电磁离合器11a的接合断开而改变压缩机动作的运转率而调整制冷剂喷出能力的固定容量型压缩机中的任一种。另外,当使用电动压缩机作为压缩机11时,能够通过电动机的转速调整来调整制冷剂喷出能力。
在该压缩机11的制冷剂喷出侧配置有散热器12。散热器12使从压缩机11喷出的高压制冷剂与通过未图示的冷却风扇输送的外部气体(车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冷却高压制冷剂。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弗利昂系、HC系等制冷剂那样高压压力不超过临界压力的制冷剂作为制冷剂,因此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构成蒸气压缩式的亚临界循环。因此,散热器12作为冷凝制冷剂的冷凝器而发挥功能。
在散热器12的出口侧配置有温度式膨胀阀13,该温度式膨胀阀13是对来自散热器12的液体制冷剂进行减压的减压机构,具有在压缩机11的吸入侧通路配置的感温部13a。
温度式膨胀阀13基于压缩机11的吸入侧制冷剂(后述的蒸发器出口侧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检测压缩机吸入侧制冷剂的过热度,并调整阀开度(制冷剂流量),以使压缩机吸入侧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预先设定的规定值。
在温度式膨胀阀13的出口侧配置有喷射器14。该喷射器14为对制冷剂进行减压的减压机构,并且还是通过以高速喷出的制冷剂流的吸引作用(卷入作用)进行制冷剂的循环的流体输送制冷剂循环机构(运动量输送式泵)。
喷射器14具备喷嘴部14a和制冷剂吸引口14b,喷嘴部14a使通过温度式膨胀阀13后的制冷剂(中压制冷剂)的通路面积缩小而使制冷剂进一步减压膨胀,制冷剂吸引口14b与喷嘴部14a的制冷剂喷出口配置在同一空间内,吸引来自第二蒸发器18的气相制冷剂。
在喷射器14中的喷嘴部14a及制冷剂吸引口14b的制冷剂流动下游侧部位设置有将来自喷嘴部14a的高速制冷剂流和制冷剂吸引口14b的吸引制冷剂进行混合的混合部14c。并且,在混合部14c的制冷剂流动下游侧配置有构成升压部的扩散部14d。该扩散部14d形成为制冷剂的通路面积逐渐变大的形状,起着使制冷剂流减速而使制冷剂压力上升的作用、即起着将制冷剂的速度能量转变为压力能量的作用。
在喷射器14的出口部(扩散部14d的前端部)侧连接第一蒸发器15,该第一蒸发器15的出口侧与压缩机11的吸入侧连接。
在温度式膨胀阀13的出口侧配置有流量分配器16,该量分配器16调整向喷射器14的喷嘴部14a流入的制冷剂流量Gn和向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引口14b流入的制冷剂流量Ge。
流量分配器16将通过温度式膨胀阀13后的制冷剂向喷射器14的喷嘴部14a的入口侧和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引口14b的入口侧分配。
在流量分配器16与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引口14b之间配置有节流机构17和第二蒸发器18。节流机构17为起到向第二蒸发器18的制冷剂流量的调压作用的减压机构,且配置在第二蒸发器18的入口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两个蒸发器15、18组装成一体结构。上述两个蒸发器15、18收纳于未图示的壳体内,并且,通过共用的电动鼓风机19将空气(被冷却空气)如箭头F1所示那样向该壳体内构成的空气通路输送,从而通过两个蒸发器15、18冷却该输送空气。
将通过两个蒸发器15、18冷却后的冷风送入共用的冷却对象空间(未图示),由此通过两个蒸发器15、18冷却共用的冷却对象空间。
即,两个蒸发器15、18相对于向冷却对象空间输送的空气流互相串联配置。更具体而言,两个蒸发器15、18中与喷射器14下游侧的主流路连接的第一蒸发器15配置在空气流F1的上游侧(上风侧),与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引口14b连接的第二蒸发器18配置在空气流F1的下游侧(下风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两个蒸发器15、18组装成一体结构。上述两个蒸发器15、18收纳于未图示的壳体内,并且,通过共用的电动鼓风机19将空气(被冷却空气)如箭头F1所示那样向该壳体内构成的空气通路输送,从而通过两个蒸发器15、18冷却该输送空气。
需要说明的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适用于车辆空调用制冷循环装置时,车室内空间为冷却对象空间。另外,在将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适用于制冷车用制冷循环装置时,制冷车的制冷冷藏库内空间为冷却对象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喷射器14、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流量分配器16以及节流机构17作为一个一体化单元(蒸发器单元)20而进行组装。通过图2~图7,说明该一体化单元20的具体例子。
图2是一体化单元20的立体图。在本例中,两个蒸发器15、18作为一个蒸发器结构而一体化。因此,第一蒸发器15构成一个蒸发器结构中的空气流F1的上游侧区域,第二蒸发器18构成一个蒸发器结构中的空气流F1的下游侧区域。
第一蒸发器15与第二蒸发器18的基本结构相同,分别具备热交换心部15a、18a以及位于该热交换心部15a、18a的上下两侧并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箱部15b、15c、18b、18c。
热交换心部15a、18a具备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供制冷剂流通的多个热交换管21。在上述多个管21之间形成有供作为被热交换介质的被冷却空气通过的通路。
在上述多个管21相互之间配置有与管21接合的散热片22。管21和散热片22在热交换心部15a、18a的左右方向上交替层叠配置,通过管21和散热片22的层叠结构形成热交换心部15a、18a。此外,也可以仅通过不具备散热片22的管21的结构形成热交换心部15a、18a。
此外,在图2中虽然仅局部图示出散热片22,但散热片22配置在热交换心部15a、18a的整个区域,在热交换心部15a、18a的整个区域构成管21与散热片22的层叠结构。并且,电动鼓风机19的输送空气通过该层叠结构的空隙部。
管21构成制冷剂通路,且由截面形状沿着空气流动方向F1形成为扁平的扁平管构成。散热片22是将薄板材料弯曲成形为波状的波纹散热片,与管21的平坦的外表面侧接合来增大空气侧传热面积。
热交换心部15a的管21与热交换心部18a的管21构成互相独立的制冷剂通路,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的上下两侧的箱部15b、15c、18b、18c构成互相独立的制冷剂通路空间(箱空间)。
第一蒸发器15的上下两侧的箱部15b、15c具有供热交换心部15a的管21的上下两端部插入而接合的管嵌合孔部(未图示),管21的上下两端部与箱部15b、15c的内部空间连通。
同样,第二蒸发器18的上下两侧的箱部18b、18c具有供热交换心部18a的管21的上下两端部插入而接合的管嵌合孔部(未图示),管21的上下两端部与箱部18b、18c的内部空间连通。
由此,上下两侧的箱部15b、15c、18b、18c起着向各自对应的热交换心部15a、18a的多个管21分配制冷剂流,或集合来自多个管21的制冷剂流的作用。
在上侧箱部15b、18b中与管21相反侧的面(图2、图3中,上表面)上设置有收容喷射器14的收容箱部23。
喷射器14及收容箱部23形成为沿着喷嘴部14a的轴向延伸的细长形状,他们以长度方向与上侧箱部15b、18b的长度方向(水平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在上侧箱部15b、18b彼此之间形成的凹部中。
更具体地说,喷射器14及收容箱部23配置成:在喷射器1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形成的喷射器14的入口部朝向上侧箱部15b、18b的长度方向一端侧,在喷射器1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形成的喷射器14的出口部朝向上侧箱部15b、18b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
此外,作为管21、散热片22、箱部15b、15c、18b、18c等蒸发器构成部件的具体的材质,适合使用作为导热性及钎焊性优良的金属的铝,通过由铝材成形各部件,能够将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的整体结构通过一体钎焊而组装。
并且,喷射器14及收容箱部23也由铝材成形而成,通过钎焊与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组装为一体。
一体化单元20的制冷剂入口24及制冷剂出口25形成在接头26上,该接头26设置在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中的上侧箱部15b、18b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在图2、图3中,左端部)。
接头26与蒸发器部件同样由铝材成形,并被钎焊固定在上侧箱部15b、18b的侧面部。
接头26的制冷剂入口24与喷射器14的入口部连通,接头26的制冷剂出口25与上侧箱部15b的内部空间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接头26通过层叠块构件261和多张(在图4的例子中为四张)板构件262、263、264、265而构成,其中块构件261中形成有制冷剂入口24及制冷剂出口25。
在板构件262~265上形成有为了构成供来自制冷剂入口24的制冷剂流动的流入通路而连通的流入通路孔262a、263a、264a、265a以及构成使制冷剂向制冷剂出口25流动的流出通路的流出通路孔262b、263b、264b、265b。
在四张板构件262~265中位于中间的流路形成用板构件263中,流入通路孔263a由圆形状的孔263c和沿切线方向与圆形状的孔263c的最外周部连接的细长形状的孔263d构成。与此相对,剩余的板构件262、264、265的流入通路孔262a、264a、265a由圆形状的孔构成。
剩余的板构件262、264、265中与流路形成用板构件263相邻的端部用板构件262具备堵塞流路形成用板构件263的圆形状的孔263c的至少一部分的平坦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部用板构件262的平坦面堵塞流路形成用板构件263的整个圆形状的孔263c。
板构件263~265的圆形状的孔263c、264a、265a形成沿板构件262~265的层叠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空间,该圆柱状空间263c、264a、265a及细长形状的孔263d构成流量分配器16的气液分离部16a。
气液分离部16a作为使流入通路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回旋的回旋流产生机构而发挥功能。细长形状的孔263d起着作为将来自制冷剂入口24的制冷剂向气液分离部16a引导的导入通路的作用。
如图5所示,来自制冷剂入口24的制冷剂沿切线方向流入气液分离部16a的最外周部,因此流入到气液分离部16a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沿着气液分离部16a的圆筒面回旋流动,从而在气液分离部16a的圆筒面上产生液膜。因此,在气液分离部16a中能够利用离心力使制冷剂气液分离。
圆形状的孔263c与细长形状的孔263d之间的锐角的角部263e形成为曲率半径极其小的尖的形状。这样的曲率半径极其小的角部263e的形成可以通过冲压成形在流路形成用板构件263上冲裁加工出圆形状的孔263c及细长形状的孔263d来进行。
接头26中的气液分离部16a的出口部的周缘部与收容箱部23的一端部钎焊接合。由于收容箱部23的一端部开口,因此在气液分离部16a中气液分离后的制冷剂向喷射器14的一端部(入口部)流入。
喷射器14的一端部(入口部)构成流量分配器16的制冷剂分配部16b。制冷剂分配部16b起着将由气液分离部16a气液分离后的制冷剂向喷射器14的喷嘴部14a侧和第二蒸发器18侧分配的作用。
具体而言,在制冷剂分配部16b的中心部流动的干度高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喷射器14的喷嘴部14a,在制冷剂分配部16b的外周部流动的干度低的液相制冷剂通过在喷射器14的圆筒面形成的节流孔(未图示)而向第二蒸发器18的上侧箱部18b流入。喷射器14的节流孔构成节流机构17。
图6A-C是图4的ⅥA-ⅥA剖视图、ⅥB-ⅥB剖视图及ⅥC-ⅥC剖视图。图7是上侧箱部15b、18b的分解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侧箱部15b、18b分割成上侧构件27和下侧构件28这两个部件而成型,将收容箱部23分割成上下两个半筒构件29、30而成型。
在第一蒸发器15的上侧箱部15b的内部钎焊固定有分隔板33,该分隔板33将上侧箱部15b的内部空间分隔成长度方向一侧的第一空间31和长度方向另一侧的第二空间32。
第一空间31起着将通过第一蒸发器15的多个管21后的制冷剂集合的集合箱的作用。第二空间32起着对第一蒸发器15的多个管21分配制冷剂的分配箱的作用和供从喷射器14流出的制冷剂流动的流出侧通路的作用。
在第二蒸发器18的上侧箱部18b的内部设置有分隔部37,该分隔部37将上侧箱部18b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第三这三个空间34~36。分隔部37与蒸发器部件同样由铝材成形,并被钎焊固定在上侧箱18b的内壁面。
分隔部37由与上侧箱部18b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的一张分隔板37a、沿着与上侧箱部18b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三张分隔板37b、37c、37d构成。换言之,分隔板37a沿着与管2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第一空间34是在上侧箱部18b的长度方向中央部沿着上侧箱部18b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空间,起着集合通过第二蒸发器18的多个管21后制冷剂的集合箱的作用和对第二蒸发器18的多个管21分配制冷剂的分配箱的作用这两个作用。
第二空间35是从上侧箱部18b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到长度方向另一端部沿着上侧箱部18b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空间,并通过分隔部37的分隔板37a、37d相对于第一空间34分隔开。
第二空间35由集合空间35a和通路空间35b构成,其中,集合空间35a位于第一空间34的侧方且在上侧箱部18b的整个截面形成,通路空间35b位于第一空间34的上方。
集合空间35a起着将通过第二蒸发器18的多个管21后的制冷剂集合的集合箱的作用,通路空间35b起着将由集合空间35a集合的制冷剂向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引口14b引导的吸引侧通路的作用。
分隔部37的分隔板37a起着将上侧箱部18b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接近管21的一侧(下方侧)的第一空间(管侧空间)34和远离管21的一侧(上方侧)的吸引侧通路(管相反侧空间)35b的作用。
第三空间36形成在上侧箱部18b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起着对通过节流机构17后的制冷剂进行引导的内部通路的作用和将被引导的制冷剂对第二蒸发器18的多个管21进行分配的分配箱的作用。
在第二蒸发器18的下侧箱部18c的内部钎焊固定有分隔板40,该分隔板40将下侧箱部18c的内部空间分隔成长度方向一侧的第一空间38和长度方向另一侧的第二空间39。
第一空间38起着将通过第二蒸发器18的多个管21后的制冷剂集合的集合箱的作用,第二空间39起着对第二蒸发器18的多个管21分配制冷剂的分配箱的作用。
在收容箱部23上形成有连通孔44,该连通孔44贯通收容箱23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并且与在喷射器14的圆筒面上形成的节流机构17连通。该连通孔44与贯通上侧箱部18b的内周面和外周面的贯通孔(未图示)重合。由此,节流机构17与上侧箱部18b的第三空间36连通。
同样,如图6B所示,在收容箱部23上形成有连通孔45,该连通孔45贯通收容箱部23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并且与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引口14b连通,该连通孔45与在上侧箱部18b形成的贯通孔46重合。由此上侧箱部18b的通路空间35b与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引口14b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孔45和贯通孔46各设置有多个。
同样,如图6C所示,在收容箱部23形成有流出侧连通孔47,该流出侧连通孔47贯通收容箱部23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并且与喷射器14的扩散部14d的出口部连通,该流出侧连通孔47与贯通上侧箱部15b的内周面和外周面的流出侧贯通孔48重合。由此,喷射器14的扩散部14d的出口部与上侧箱部15b内的第二空间32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出侧连通孔47及流出侧贯通孔48各设置有多个。
如图6B、图6C所示,在收容箱部23的连通孔45、47的开口缘部形成有朝向收容箱部23的外方侧突出的肋45a、47a。肋45a、47a在通过翻边加工在收容箱部23上形成连通孔45、47时形成。
肋45a、47a沿着收容箱部23相对于上侧箱部15b的组装方向突出。换言之,肋45a、47a沿着收容箱部23的圆筒面的切线方向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收容箱部23的连通孔44的开口缘部也形成有与肋45a、47a同样的肋。
因此,在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中,制冷剂随着蒸发而干度变高,流速增加,压力损失增加。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制冷剂流速而增加截面面积,由此抑制伴随制冷剂流速增加的压力损失的增加。
具体而言,如图6A-C所示,当设上侧箱部15b的内部空间的长度方向的垂直截面面积为Ao、上侧箱部18b内的第二空间35中的通路空间35b的长度方向垂直截面面积为Ai1、上侧箱部18b内的第一空间34的长度方向垂直截面面积为Ai2时,
Ai2≤Ai1≤Ao。
首先,如图4所示,在设与上侧箱部15b内的第二空间32连接的管21组的管根数为No1、与上侧箱部15b内的第一空间31连接的管21组的管根数为No2时,
No1≤No2。
另外,在设与上侧箱部18b内的第三空间36连接的管21组的管根数为Ni1、与上侧箱部18b内的第一空间34及下侧箱部18c内的第一空间38连接的管21组的管根数为Ni2、与上侧箱部18b内的第一空间34及下侧箱部18c内的第二空间39连接的管21组的管根数为Ni3、与上侧箱部18b内的第二空间35连接的管21组的管根数为Ni4时,
Ni1≤Ni2≤Ni3≤Ni4。
在以上的结构中,根据图2、图3具体地说明一体化单元20整体的制冷剂流路。从接头26的制冷剂入口24流入的制冷剂沿着气液分离部16a的圆筒面回旋流动,通过该回旋流的离心力使气液分离。
由此,如图8所示,向接头26内的气液分离部16a流入的制冷剂流分支为:在气液分离部16a的中心侧流动而朝向收容箱部23内的喷射器14的喷嘴部14a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沿着气液分离部16a的圆筒面流动而朝向在喷射器14的圆筒面上形成的节流机构17的液相制冷剂流。
朝向喷射器14的喷嘴部14a流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过喷射器14(喷嘴部14a→混合部14c→扩散部14d)而减压,该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如箭头a1那样经过收容箱部23的内部空间而向第一蒸发器15的上侧箱部15b的第二空间32流入。
该第二空间32的制冷剂如箭头a2所示在热交换心部15a的右侧部的多个管21中下降而向下侧箱部15c中的右侧部流入。由于在该下侧箱部15c中未设置分隔板,因此制冷剂从该下侧箱部15c的右侧部如箭头a3所示向左侧部移动。
该下侧箱部15c的左侧部的制冷剂如箭头a4所示在热交换心部15a的左侧部的多个管21中上升而向上侧箱部15b的第一空间31流入,进而制冷剂如箭头a5所示向制冷剂出口25流动。
与此相对,在收容箱部23中,朝向节流机构17的液相制冷剂通过节流机构17而减压,该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气液两相制冷剂)向第二蒸发器18的上侧箱部18b的第一空间34流入。
流入到该第一空间34的制冷剂如箭头a6所示在热交换心部18a的左侧部的多个管21中下降而向下侧箱部18c内的第一空间34的左侧部流入。制冷剂从该第一空间34的左侧部如箭头a7所示向第一空间34的右侧部移动。
该下侧箱部18c的第一空间34的右侧部的制冷剂如箭头a8所示在热交换心部18a的中央左侧部的多个管21中上升而向上侧箱部18b的第二空间35的左侧部流入。
制冷剂从该第二空间35的左侧部如箭头a9所示向第二空间35的右侧部移动。
该上侧箱部18b的第二空间35的右侧部的制冷剂如箭头a10那样在热交换心部18a的中央右侧部的多个管21中下降而向下侧箱部18c的第二空间35的左侧部流入。
制冷剂从该第二空间35的左侧部如箭头a11所示向第二空间35的右侧部移动。
该下侧箱部18c的第二空间35的右侧部的制冷剂如箭头a12所示在热交换心部18a的右侧部的多个管21中上升而向上侧箱部18b的第三空间36流入。
该第三空间36经第四空间37与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引口14b连通,因此该第三空间36内的制冷剂如箭头a13所示,经过第四空间37从制冷剂吸引口14b被吸引到喷射器14内。
由于一体化单元20具有以上那样的制冷剂流路结构,因此作为一体化单元20整体将制冷剂入口24及制冷剂出口25各设置一个即可。
接着,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动作。当通过车辆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时,由压缩机11压缩并喷出的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向散热器12流入。在散热器12中高温的制冷剂被外部气体冷却而冷凝。从散热器12流出的高压制冷剂通过温度式膨胀阀13。
在该温度式膨胀阀13中,调整阀开度(制冷剂流量),并对高压制冷剂进行减压,以使第一蒸发器15的出口制冷剂(压缩机吸入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规定值。流过该温度式膨胀阀13后的制冷剂(中压制冷剂)向设置在一体化单元20上的一个制冷剂入口24流入,进而流入流量分配器16。
在流量分配器16中,制冷剂流分流成流入喷射器14的喷嘴部14a的主流和流入节流机构17的分支流。
向喷射器14的喷嘴部14a流入的制冷剂在喷嘴部14a减压而膨胀。因此,通过喷嘴部14a将制冷剂的压力能量转变为速度能量,制冷剂从该喷嘴部14a的喷出口变成高速而喷出。通过该高速的喷射制冷剂的流动引起的制冷剂压力降低,从制冷剂吸引口14b吸引通过第二蒸发器18后的分支流动制冷剂(气相制冷剂)。
从喷嘴部14a喷射的制冷剂和被制冷剂吸引口14b吸引的制冷剂在喷嘴部14a下游侧的混合部14c混合而向扩散部14d流入。在该扩散部14d中通路面积扩大,由此制冷剂的速度(膨胀)能量转变为压力能量,从而制冷剂的压力上升。
之后,从喷射器14的扩散部14d流出的制冷剂在第一蒸发器15中,以图2的箭头a2~a4的流路流动。在该期间,在第一蒸发器15的热交换心部15a中,低温的低压制冷剂从箭头F1方向的输送空气吸热而蒸发。该蒸发后的气相制冷剂从一个制冷剂出口25被吸入压缩机11,被再次压缩。
另一方面,流入到节流机构17的分支制冷剂通过节流机构17减压而成为低压制冷剂(气液两相制冷剂),该低压制冷剂在第二蒸发器18中,以图2的箭头a6~a12的流路流动。在该期间,在第二蒸发器18的热交换心部18a中,低温的低压制冷剂从通过第一蒸发器15后的输送空气吸热而蒸发。该蒸发后的气相制冷剂从制冷剂吸引口14b被吸引到喷射器14中。
如以上那样,能够将喷射器14的扩散部14d的下游侧制冷剂向第一蒸发器15供给,并且也能够将分支流动制冷剂通过节流机构17向第二蒸发器18供给,因此能够由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同时发挥冷却作用。因此,将由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这两方冷却后的冷风向冷却对象空间吹出而对冷却对象空间制冷(冷却)。
此时,第一蒸发器15的制冷剂蒸发压力为通过扩散部14d生压后的压力,另一方面,第二蒸发器18的出口侧与喷射器14的制冷剂吸引口14b连接,因此能够将由喷嘴部14a减压之后的最低压力作用于第二蒸发器18。
由此,能够使第二蒸发器18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低于第一蒸发器15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并且,由于将制冷剂蒸发温度高的第一蒸发器15配置在空气流动方向F1的上游侧,将制冷剂蒸发温度低的第二蒸发器18配置在空气流动方向F1的下游侧,因此能够确保第一蒸发器15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与输送空气的温度差以及第二蒸发器18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与输送温度的温度差这两方。
因此,能够有效地发挥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这两方的冷却性能。因此,能够通过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的组合有效地提高对共用的冷却对象空间的冷却性能。另外,通过在扩散部14d的升压作用使压缩机11的吸入压力上升,从而能够降低压缩机11的驱动动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构成图2、图3所示的制冷剂流路,因此第一蒸发器15的过热度区域(制冷剂流下游侧区域)SH1与第二蒸发器的过热度区域SH2不重合。因此,能够抑制吹出的空气中产生温度分布。
并且,在上风侧配置的第一蒸发器15整体成为流出侧蒸发器,在下风侧配置的第二蒸发器18整体成为吸引侧蒸发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吹出的空气中产生温度分布。
此外,第一蒸发器15的管21全部成为流出侧管,第一蒸发器15的上侧箱部15b的整体成为流出侧箱部,第二蒸发器18的管21全部成为吸引侧管,第二蒸发器18的上侧箱部18b整体成为吸引侧箱部。
另外,由于不使用制冷剂配管而在一体化单元20内形成用于将从喷射器14流出的制冷剂向第一蒸发器15引导的制冷剂流路,因此能够使一体化单元20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由扩散部14d生压后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其结果是,能够充分得到基于喷射器14的循环效率(COP)提高效果、即能够充分得到降低压缩机的消耗电力而产生的COP提高效果。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形成有多个构成从喷射器14的出口通向第一蒸发器15的上侧箱部15b的连通路的连通孔47、48,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压力损失,并且能够使向第一蒸发器15的多个管21的制冷剂分配均等化。另外,还能够将从喷射器14的出口通向第一蒸发器15的上侧箱部15b的连通路47、48作为扩散器而发挥功能。
在此,向喷射器14的喷嘴部14a流入的制冷剂是在气液分离部16a中回旋流动而分离的干度高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因此,从喷射器14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也成为回旋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B所示,在收容箱部23的连通孔47的开口缘部形成沿收容箱部23的圆筒面的切线方向突出的肋47a,因此能够将从喷射器14的出口流出的旋回流顺利地引导向上侧箱部15b。
并且,由于肋47沿着收容箱部23相对于上侧箱部15b的组装方向突出,因此收容箱部23相对于上侧箱部15b的组装性良好。
另外,在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中,随着制冷剂蒸发而干度变高,制冷剂流速增加,从而压力损失增加。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根据制冷剂流速而增加截面积,因此能够抑制伴随制冷剂流速的增加的压力损失的增加,进而能够提高性能。
具体而言,第一,上侧箱部15b的内部空间的长度方向垂直截面面积Ao、上侧箱部18b内的第二空间35中吸引侧通路35b的长度方向垂直截面面积Ai1、以及上侧箱部18b内的第一空间34的长度方向垂直截面面积Ai2满足Ai2≤Ai1≤Ao。
第二,与上侧箱部15b内的第二空间32连接的管组(另一端侧流出侧管)的管根数No1、与上侧箱部15b内的第一空间31连接的管组(一端侧流出侧管)的管根数No2满足No1≤No2。
第三,与上侧箱部18b内的第三空间36连接的管组(一端侧吸引侧管)的管根数Ni1、与上侧箱部18b内的第一空间34及下侧箱部18c内的第一空间38连接的管组的管根数Ni2、与上侧箱部18b内的第一空间34及下侧箱部18c内的第二空间39连接的管组的管根数Ni3、以及与上侧箱部18b内的第二空间35连接的管组(另一端侧吸引侧管)的管根数Ni4满足Ni1≤Ni2≤Ni3≤Ni4。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在接头26形成的气液分离部16a进行了气液分离后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分配部16b分配给喷射器14的喷嘴部14a侧和节流机构17及第二蒸发器18侧,因此与上述现有技术同样,能够提高制冷循环的效率(COP)。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喷射器14、制冷剂分配部16b以及接头26沿喷射器14的长度方向排列配置,因此即使为了提高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搭载性而将气液分离部16a及制冷剂分配部16b与喷射器14及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一起作为蒸发器单元而一体化,也能够抑制单元体积的增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通路263d沿切线方向连接于气液分离部16a的圆柱状空间263c的最外周部,并且气液分离部16a通过板构件262~265的层叠结构构成,因此即使制冷剂流量少,也能够通过气液分离部16a稳定地产生回旋流,进而能够通过气液分离部16a稳定地进行气液分离。
详细地说明该效果。图9A是说明表示气液分离部16a中的回旋强度的作为准数(無次元数)的涡流比的图。图9B是图9A的IXB-IXB剖视图。涡流比S和旋转运动量与流入运动量的比(旋转运动量/流入运动量)成正比,由S=(D/h)·tanθ表示。其中,D是气液分离部16a的回旋半径(圆柱状空间263c的半径),h是导入通路263d的截面面积,θ是制冷剂的流入角度。此外,图9A中符号V为制冷剂的流入速度,符号C是导入通路263d的宽度尺寸。
流入角度θ及回旋半径D越大,则涡流比S越变大,从而导入的制冷剂的运动量有效地转变为旋转运动量。
图10A-C是表示导入通路263d相对于圆柱状空间263c的连接位置与流入角度(偏心角)θ的关系的图。如图10C所示,在导入通路263d沿切线方向与圆柱状空间263c的最外周部连接时,流入角度(偏心角)θ最大。
如图11A、11B所示,通过由板构件262~265的层叠结构构成气液分离部16a而能够确保较大的旋回半径D。图11C、11D示出通过冲压而拉伸加工出气液分离部16a情况的成形例来作为比较例。
在通过冲压而拉伸加工出气液分离部16a的比较例中,如图11D所示,很难避免在形成圆柱状空间263c的圆筒面与端面之间的角部263f带有圆角的情况。因此,在比较例中,因角部263f而回旋半径D变小。
与此相对,在由板构件262~265的层叠结构构成气液分离部16a的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B所示,由于在角部263f不带有圆角而能够形成圆柱状空间263c,因此能够避免因角部263f而回旋半径D变小的情况。
并且,在通过冲压而拉伸加工出气液分离部16a的比较例中,如图11C所示,很难避免在导入通路263d与圆柱状空间263c之间的角部263e带有圆角的情况。因此,在比较例中,在角部263e,导入通路263d的制冷剂流入向在圆柱状空间263c的回旋方向的反方向,导入的制冷剂的运动量不能有效地变换成旋转运动量。
与此相对,在由板构件262~265的层叠结构构成气液分离部16a的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冲压成形在流路形成用板构件263上冲裁加工出圆形状的孔263c及细长形状的孔263d,因此如图11A所示,能够将锐角的角部263e形成为曲率半径极其小的尖的形状,并且也能够形成导入通路263d及圆柱状空间263c。
因此,能够使导入通路263d的制冷剂沿着在圆柱状空间263c中的回旋方向流入,进而能够将导入的制冷剂的运动量有效地转换成回旋运动量。
另外,如图12所示,通过将导入通路263d的宽度尺寸C设定为圆柱状空间263c的半径D的10%以上且50%以下(0.1≤C/D≤0.5),能够得到基于气液分离部16a所产生的性能提高效果。此外,图12的纵轴所示的性能提高比是与没有气液分离部16a的一体化单元比较后得到的单体性能比。
若将导入通路263d的宽度尺寸C设定为圆柱状空间263c的半径D的15%以上且40%以下(0.15≤C/D≤0.4),则基于气液分离部16a所产生的性能提高效果变大。
并且,若将导入通路263d的宽度尺寸C设定为圆柱状空间263c的半径D的20%以上且35%以下(0.2≤C/D≤0.35),则能够进一步得到基于气液分离部16a所产生的性能提高效果,从而优选。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制冷剂流量少,也能够通过气液分离部16a稳定地产生回旋流而稳定地进行气液分离。因此如图13所示,能够在从空调负荷低的区域到高的区域的整个区域得到基于气液分离部16a所产生的性能提高效果。
并且,在由板构件262~265的层叠结构构成气液分离部16a的本实施方式中,与通过冲压而拉伸加工出气液分离部16a的比较例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在通过冲压而拉伸加工出气液分离部16a的比较例中,板弯曲部的板厚减少,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板厚减少比比较例少。
(2)在通过冲压而拉伸加工出气液分离部16a的比较例中,因在板弯曲部形成的圆角(R)而产生钎焊量的减少或流路的减少这样的限制,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比较例那样的限制(钎焊量的减少或流路的减少)。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构成图2、图3所示的制冷剂流路,因此,第一蒸发器15的过热度区域(制冷剂流下游侧区域)SH1与第二蒸发器的过热度区域SH2不重合。因此,能够抑制吹出的空气中产生温度分布。
并且,在上风侧配置的第一蒸发器15整体成为流出侧蒸发器,在下风侧配置的第二蒸发器18整体成为吸引侧蒸发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吹出的空气中产生温度分布。
另外,第一蒸发器15的管21全部成为流出侧管,第一蒸发器15的上侧箱部15b整体成为流出侧箱部,第二蒸发器18的管21全部成为吸引侧管,第二蒸发器18的上侧箱部18b整体成为吸引侧箱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不使用制冷剂配管而在一体化单元20中形成用于将从喷射器14流出的制冷剂向第一蒸发器15(流出侧蒸发器)引导的制冷剂流路,因此能够使一体化单元20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在扩散部14d升压后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其结果是,能够充分得到基于喷射器14产生的循环效率(COP)提高效果、即能够充分得到减低压缩机的消耗电力而产生的COP提高效果。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形成有多个构成从喷射器14的出口通向第一蒸发器15的上侧箱部15b的连通路的连通孔47、48,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压力损失,并且能够使向第一蒸发器15的多个管21的制冷剂分配均等化。另外,还能够将从喷射器14的出口通向第一蒸发器15的上侧箱部15b的连通路47、48作为扩散器而发挥功能。
在此,向喷射器14的喷嘴部14a流入的制冷剂是在气液分离部16a中回旋流动而分离的干度高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因此,从喷射器14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也成为回旋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B所示,由于在收容箱部23的连通孔47的开口缘部形成有向收容箱部23的圆筒面的切线方向突出的肋47a,因此能够将从喷射器14的出口流出的旋回流顺利地引导向上侧箱部15b。
并且,由于肋47a沿着收容箱部23相对于上侧箱部15b的组装方向突出,因此收容箱部23相对于上侧箱部15b的组装性良好。
图14A、图14B、图15A、图15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第二变形例的图。在图14A-B的第一变形例中,接头26的制冷剂入口24及制冷剂出口25朝向空气流动方向F1的下游侧开口。这样的接头26能够通过板构件的层叠结构构成。
在图15A-15B的第二变形例中,接头26的制冷剂入口24及制冷剂出口25朝向上方侧(管21的长度方向一端侧)开口。这样的接头26可以由形成有制冷剂入口24及制冷剂出口25的块构件和多张板构件构成。
此外,图16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一体化单元20的制冷剂入口24及制冷剂出口25朝向空气流动方向F1的上游侧设置。具体而言,制冷剂入口24设置于收容箱部23的圆筒面,制冷剂出口25设置于上侧箱部15b。在该第一变形例中,也能得到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
图17是本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分隔构件37的分隔板37a跨第二蒸发器18的上侧箱部18b的内部空间的整个区域配置,在分隔板37a中的分隔上侧箱部18b的第一空间34和第二空间35的吸引侧通路35b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形成有贯通孔37e。在该第二变形例中,也能够将上侧箱部18b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第四空间34~37。
此外,分隔板37a在形成贯通孔之后配置于第一蒸发器15的上侧箱部15b的内部空间的整个区域。
图18A-图18E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五~第九变形例。第五~第九变形例涉及收容箱部23及上侧箱部15b、18b的具体的成形结构。
在图18A的第五变形例中,分隔构件37的分隔板37a以随着朝向上侧箱部15b侧(图18A的左方侧)而向下方下降的方式倾斜。
在图18B的第六变形例中,通过翻边加工在上侧箱部18b的连通孔46的开口缘部形成肋46a,肋46a的突出方向为相对于收容箱部23的圆筒面的切线方向倾斜的方向。
在图18C的第七变形例中,使收容箱部23的下侧的半筒部与上侧箱部15b、18b的上侧构件27一体成形。
在图18D的第八变形例中,使收容箱部23整体与上侧箱部15b、18b一体成形。具体而言,在将带材弯曲成形而形成出收容箱部23及上侧箱部15b、18b的截面形状后,钎焊对接部。
在图18E的第九变形例中,将收容箱部23和上侧箱部15b、18b成形为不同体,分别通过一个部件一体成形收容箱部23及上侧箱部15b、18b。具体而言,对于收容箱部23,将带材弯曲成形为筒状之后,钎焊对接部。对于上侧箱部15b、18b,在将带材弯曲成形而成形出上侧箱部15b、18b的截面形状后,钎焊对接部。
(第二实施方式)
图19A表示第二实施例的一体化单元120,图19B表示图19A的接头26。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9A所示,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形成所谓的层叠型热交换器。即,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具有管板(tube plate)60,该管板60通过将一对板彼此接合而形成有管21,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通过层叠多张管板60而构成。
具体而言,在将冲压成形为规定形状后的铝制的板层叠后,通过钎焊进行接合,由此层叠而形成多个扁平状的管21,并且在管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箱部15b、15c、18b、18c。
在管板60上适当形成有用于构成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制冷剂流路a1~a13的形状。具体而言,形成有用于收容喷射器14的孔形状和用于分隔箱部15b、18b、18c的内部空间的分隔形状等。
在本实施例中,其它部分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构成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制冷剂流路a1~a13,因此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用于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蒸发器单元20,但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用于不具备喷射器14的膨胀阀循环100的蒸发器单元120。
如图20所示,在膨胀阀循环100中,在散热器12的出口侧设置有受液器12a。该受液器12a是纵长的箱部形状的构件,其构成将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并积存循环内的剩余液体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器。将液体制冷剂从箱部形状内部的下部侧导出向受液器12a的出口。此外,受液器12a在本例中与散热器12一体设置。
另外,作为散热器12,也可以采用具有冷凝用热交换部、受液器12a、过冷却用热交换部的公知的结构,其中,冷凝用热交换部位于制冷剂流动上游侧,受液器12a导入来自该冷凝用热交换部的制冷剂并将制冷剂的气液分离,过冷却用热交换部对来自该受液器12a的饱和液体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在受液器12a的出口侧配置有温度式膨胀阀13。在温度式膨胀阀13的出口侧配置的流量分配器16将通过温度式膨胀阀13后的制冷剂分配向第一蒸发器15侧和第二蒸发器18侧。第二蒸发器18的出口侧在流量分配器16与第一蒸发器15之间合流。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及流量分配器16组装成一个一体化单元120。接着,说明该一体化单元120的具体例子。
图21是表示该一体化单元120的整体结构的简要情况的立体图,图22是一体化单元120的上侧箱部18b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在上侧箱部15b、18b的侧面部钎焊固定的接头26上形成有一体化单元120的制冷剂入口24及制冷剂出口25。
接头26的制冷剂入口24与上侧箱部18b的内部空间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连通,接头26的制冷剂出口25与上侧箱部15b的内部空间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15的上侧箱部15b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板33分隔为长度方向一侧的第一空间31和长度方向另一侧的第二空间32。
在第二蒸发器18的上侧箱部18b的内部钎焊固定有分隔板103,该分隔板103将上侧箱部18b的内部空间分隔成长度方向一侧的第一空间101和长度方向另一侧的第二空间102。
另一方面,在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的下侧箱部15c、18c的内部未设置分隔板。
在上侧箱部18b的第一空间101配置有与其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导入管104。如图22所示,导入管104的一端部(接头26侧的端部)朝向接头26内的气液分离部16a开口。导入管104的另一端部(与接头26相反侧的端部)被插入在分隔板103上形成的贯通孔中并被钎焊固定。虽然省略图示,但导入管104的另一端部从分隔板39的贯通孔向上侧箱部18b的第二空间102突出而与第二空间102连通。
上侧箱部18b的第二空间102经未图示的连通孔与上侧箱部15b的第一空间32连通。该连通孔既可以沿箱部长度方向形成多个,也可以以沿着箱部长度方向细长地延伸的形状仅形成一个。
通过图21具体说明以上那样构成的一体化单元120整体的制冷剂流路。首先,从接头26的制冷剂入口24流入的制冷剂沿着气液分离部16a的圆筒面回旋流动,通过该回旋流的离心力而使气液分离。
在气液分离部16a进行了气液分离的制冷剂流中,在气液分离部16a的中心侧流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流入向上侧箱部18b内的导入管104,在气液分离部16a的外周侧流动的液相制冷剂流流入向上侧箱部18b的第一空间101。
流入到第一空间101的液相制冷剂如箭头b1所示在位于下风侧的第二蒸发器18的左侧部的多个管21中下降而流入向下侧箱部18c中的左侧部。由于在该下侧箱部18c中未设置分隔板,因此制冷剂从该下侧箱部18c的左侧部如箭头b2所示向右侧部移动。
该下侧箱部18c的右侧部的制冷剂如箭头b3所示在第二蒸发器18的右侧部的多个管21中上升而流入向上侧箱部18b的第二空间102。
与此相对,流入到导入管104的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过导入管104而如箭头b4所示流入向上侧箱部18b的第二空间102。
在该第二空间102中,通过第二蒸发器18后的制冷剂(箭头b3)与通过导入管104后的制冷剂(箭头b4)合流,并经过未图示的连通孔而如箭头b5所示流入向上侧箱部15b的第二空间32。
将该第二空间32的制冷剂分配向位于上风侧的第一蒸发器15的右侧部的多个管21,并如箭头b6所示在该多个管21中下降而流入向下侧箱部15c中的右侧部。由于在该下侧箱部15c内未设置间隔板,因此制冷剂从该下侧箱部15c的右侧部如箭头b7所示向左侧部移动。
该下侧箱部15c的左侧部的制冷剂如箭头b8所示在位于上风侧的第一蒸发器15的左侧部的多个管21中上升而流入向上侧箱部15b的第一空间31,进而制冷剂从该第一空间31如箭头b9所示向接头26的制冷剂出口25流动。
接着,说明上述结构所进行的动作。当通过车辆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时,由压缩机11压缩并喷出的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向散热器12流入。在散热器12中高温的制冷剂被外部气体冷却而冷凝。从散热器12流出的高压制冷剂流入向受液器12a内,在该受液器12a内将制冷剂气液分离,并将液体制冷剂从受液器12a导出且使其通过膨胀阀13。
在该膨胀阀13中,调整阀开度(制冷剂流量),以使蒸发器15的出口制冷剂(压缩机吸入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规定值,将高压制冷剂减压。通过该膨胀阀13后的制冷剂(低压制冷剂)流入向设置在一体化单元120的接头26上的一个制冷剂入口24。
在此,制冷剂流在接头26的气液分离部16a中被气液分离,被分流成朝向第一蒸发器15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和朝向第二蒸发器18的液相制冷剂流。
之后,朝向第二蒸发器18的液相制冷剂在第二蒸发器18中的图21的箭头b1~b3的制冷剂流路中使制冷剂流动。在该期间,在第二蒸发器18中,液相制冷剂从箭头F1方向的通过第一蒸发器15后的输送空气吸热而蒸发。
另一方面,朝向第一蒸发器15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与通过第二蒸发器18后的气相制冷剂合流,之后在第一蒸发器15中的图21的箭头b6~b8的制冷剂流路中使制冷剂流动。在该期间,在第一蒸发器15中,气液两相制冷剂从箭头F1方向的输送空气吸热而蒸发。该蒸发后的气相制冷剂被从一个制冷剂出口25吸入压缩机11,被再次压缩。
如以上那样,由于能够通过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同时发挥冷却作用,因此,将由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这两方冷却后的冷风吹向冷却对象空间而将冷却对象空间制冷(冷却)。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由接头26上形成的气液分离部16a进行了气液分离后的制冷剂分配向第一蒸发器15侧和第二蒸发器18侧。
并且,由于形成气液分离部16a的接头26被钎焊固定在上侧箱部15b、18b的侧面部,因此即使将气液分离部16a与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一起作为蒸发器单元而一体化,也能够抑制单元体积的增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即使制冷剂流量少,也能够通过气液分离部16a稳定地产生回旋流,进而能够通过气液分离部16a稳定地进行气液分离。
(第四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第二蒸发器18的上侧箱部18b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第三这三个空间34~36,且将第二蒸发器18的下侧箱部18c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空间38和第二空间39,但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不分隔第二蒸发器18的上侧箱部18b的第一空间34和第三空间36,而是形成一个空间,并且不分隔第二蒸发器18的下侧箱部18c的内部空间,而形成一个空间。
具体而言,相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去除上侧箱部18b中的分隔部37的分隔板37c和下侧箱部18c中的分隔板40。
由此,一体化单元20整体的制冷剂流路成为图23的箭头b1~b9所示那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蒸发器15的过热度区域(制冷剂流动下游侧区域)SH1不与第二蒸发器的过热度区域SH2重合,配置在上风侧的第一蒸发器15整体成为流出侧蒸发器,配置在下风侧的第二蒸发器18整体成为吸引侧蒸发器。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二蒸发器18的上侧箱部18b的内部空间被分隔部37的分隔板37a上下分隔,但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如图24所示,不将上侧箱部18b的内部空间上下分隔,而通过分隔板50分隔成长度方向一侧的第一空间51和长度方向另一侧的第二空间52。
并且,使分隔板33的位置(箱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与分隔板50的位置(箱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其中,分隔板33将第一蒸发器15的上侧箱部15b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空间31、第二空间32。
另外,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将喷射器14和收容箱部23配置于上侧箱部15b、18b彼此之间的凹部,但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将喷射器14配置在上侧箱部18b的正上方。
由此,一体化单元20整体的制冷剂流路成为图24的箭头c1~c9所示那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蒸发器15的过热度区域(制冷剂流动下游侧区域)SH1不与第二蒸发器的过热度区域SH2重合,配置在上风侧的第一蒸发器15整体成为流出侧蒸发器,配合在下风侧的第二蒸发器18整体成为吸引侧蒸发器。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节流机构17由在喷射器14的圆筒面上形成的节流孔(未图示)构成,但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如图25所示,节流机构17由配置在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的侧面部的毛细管构成。
毛细管(节流机构)17的一端部与流量分配器16的制冷剂分配部16b连通,毛细管(节流机构)17的另一端部与流量分配器16的制冷剂分配部16b连通,并与第二蒸发器18的下侧箱部18c的第一空间34连通。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第二蒸发器18的上侧箱部18b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第三这三个空间34~36,但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不将第二蒸发器18的上侧箱部18b的第一空间34和第二空间36分隔,而形成一个空间。
具体而言,相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去掉上侧箱部18b中的分隔部37的分隔板37c。
由此,一体化单元20整体的制冷剂流路成为图25的箭头d1~d13所示那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蒸发器15的过热度区域(制冷剂流动下游侧区域)SH1不与第二蒸发器的过热度区域SH2重合,配置在上风侧的第一蒸发器15整体成为流出侧蒸发器,配合在下风侧的第二蒸发器18整体成为吸引侧蒸发器。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多个管21形成为直线状,从而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形成为所谓的多流(multi-flow)型热交换器,而在该第七实施方式中,如图26所示,管21弯曲形成为蛇行状(蜿蜒前进状),从而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形成为所谓的蛇型热交换器。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管21彼此相连成蛇行状。
第一蒸发器15中设置有一根蛇行状的管21,并去掉下侧箱部15c。蛇行状的管21的一端部与上侧箱部15b的第一空间31连通,另一端部与上侧箱部15b的第二空间32连通。
第二蒸发器18的上侧箱部18b的内部空间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同样,被分隔板50分隔成长度方向一侧的第一空间51和长度方向另一侧的第二空间52。
第二蒸发器18中设置有两根蛇行状的管21,并去掉下侧箱部18c。两根蛇行状的管21都是一端部与上侧箱部18b的第一空间51连通,另一端部与上侧箱部18b的第二空间52连通。
一方的蛇行状管21配置在上侧箱部18b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另一方的蛇行状管21以绕过一方的蛇行状管21的方式蜿蜒前进而被配置成遍及上侧箱部18b的长度方向整个区域。
上侧箱部18b的第一空间51起着对两根蛇行状管21分配制冷剂的分配箱的作用,上侧箱部18b的第二空间52起着将通过两根蛇行状管21后的制冷剂集合的集合箱的作用。
由此,一体化单元20整体的制冷剂流路成为图26的箭头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蒸发器15的过热度区域(制冷剂流动下游侧区域)SH1不与第二蒸发器的过热度区域SH2重合,配置在上风侧的第一蒸发器15整体成为流出侧蒸发器,配置在下风侧的第二蒸发器18整体成为吸引侧蒸发器。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进行各种变形。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蒸发器单元20通过将喷射器14、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及接头26一体化而构成,但是也可以将其它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构成部件与蒸发器单元20一体化。例如,可以将温度式膨胀阀13和感温部13a与蒸发器单元20一体组装。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将蒸发器单元20的各构件一体组装时将各构件一体钎焊,但上述的构件的一体组装除了钎焊以外,还可以使用螺纹紧固、铆接、焊接、粘接等各种固定方法来进行。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高压压力不超过临界压力的弗利昂系、碳氢系等制冷剂作为制冷剂的蒸气压缩式的亚临界循环,但是也可以采用二氧化碳那样高压压力超过临界压力的制冷剂作为制冷剂。
但是,在超临界循环中,在散热器12中由于压缩机喷出制冷剂保持超临界状态散热而不冷凝,因此在受液器12a无法将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因此,只要形成去掉受液器12a,而在第一蒸发器15下游侧且压缩机11吸入侧配置作为低压侧气液分离器的储蓄器(accumulator)的循环结构即可。
即使为这样的循环,在因循环的负荷变动而在第一蒸发器15及第二蒸发器18中产生过热度区域时,通过采用本发明的蒸发器单元,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由固定节流阀构成节流机构17,但也可以由能够通过电动致动器调整阀开度(通路节流阀开度)的电控制阀构成节流机构17。另外也可以通过固定节流阀和电磁阀的组合构成节流机构17。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喷射器14,例示出具有通路面积固定的喷嘴部14a的固定喷射器,但是也可以使用具有能够调整通路面积的可变喷嘴部的可变喷射器作为喷射器14。此外,作为可变喷嘴部的具体例子,例如只要形成为在可变喷嘴部的通路内插入针,并通过电致动器控制该针的位置来调整通路面积的机构即可。
(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蒸发器单元20构成为室内侧热交换器,将散热器12构成为向大气侧散热的室外热交换器,但相反,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将蒸发器单元20构成为从大气等热源吸热的室外侧热交换器,且将散热器12构成为对空气或水等被加热流体进行加热的室内侧热交换器的热泵循环。
(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车辆用的制冷循环,但是不局限于车辆用,当然也能够将本发明同样地适用于固定用等的制冷循环。
(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管21形成为直线状,从而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形成为所谓的多流型热交换器,但管21也可以弯曲形成为蛇行状,从而第一蒸发器15、第二蒸发器18形成为所谓的蛇型热交换器。

Claims (20)

1.一种蒸发器单元,其具备:
喷射器(14),其通过从喷嘴部(14a)喷射出的高速制冷剂流从制冷剂吸引口(14b)吸引制冷剂,并将从所述喷嘴部(14a)喷射出的制冷剂和从所述制冷剂吸引口(14b)吸引的制冷剂混合而喷出;
第一蒸发器(15),其与所述喷射器(14)的出口侧连接,使从所述喷射器(14)喷出的制冷剂蒸发;
第二蒸发器(18),其与所述制冷剂吸引口(14b)连接,使被所述喷射器(14)吸引的制冷剂蒸发;
制冷剂分配部(16b),其与所述喷嘴部(14a)的入口侧及所述第二蒸发器(18)的入口侧连接,对将流入的制冷剂向所述喷嘴部(14a)和所述第二蒸发器(18)分配的制冷剂流量进行调整;以及
接头(26),其上形成有制冷剂入口(24)及制冷剂出口(25),使从所述制冷剂入口(24)流入的制冷剂向所述制冷剂分配部(16b)流出,并使从所述第一蒸发器(15)流出的制冷剂向所述制冷剂出口(25)侧流出,
所述喷射器(14)、所述第一蒸发器(15)、所述第二蒸发器(18)、所述制冷剂分配部(16b)以及所述接头(26)一体组装而构成一体化单元(20),
在所述接头(26)上形成有使流入的制冷剂回旋而进行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部(16a),
所述喷射器(14)、所述制冷剂分配部(16b)以及所述接头(26)沿所述喷射器(14)的长度方向排列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中,
所述气液分离部(16a)具有使制冷剂一边回旋一边沿轴向流动的圆柱状空间(263c、264a、265a)和将制冷剂引导向所述圆柱状空间(263c、264a、265a)的导入通路(263d),
所述导入通路(263d)在从所述轴向观察时相对于所述圆柱状空间(263c)偏心连接,
所述气液分离部(16a)通过多张板构件(262~265)沿所述轴向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中,
所述多张板构件(262~265)包括流路形成用板构件(263),该流路形成用板构件(263)中形成有形成所述圆柱状空间(263c、264a、265a)的圆形状的孔(263c)和形成所述导入通路(263d)的细长形状的孔(263d),
所述流路形成用板构件(263)具备所述圆形状的孔(263c)与所述细长形状的孔(263d)之间的锐角的角部(263e),
并且,所述流路形成用板构件(263)上通过冲压成形而冲裁出所述圆形状的孔(263c)和所述细长形状的孔(263d)。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中,
构成所述气液分离部(16a)的所述多张板构件(262~265)还具备端部用板构件(262),该端部用板构件(262)与所述流路形成用板构件(263)相邻,并具备堵塞所述圆形状的孔(263c)的至少一部分的平坦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中,
所述导入通路(263d)在从所述轴向观察时,沿切线方向与所述圆柱状空间(263c)的外周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中,
所述蒸发器单元具备节流机构(17),该节流机构(17)配置在所述制冷剂分配部(16b)与所述第二蒸发器(18)之间,并对流入所述第二蒸发器(18)的制冷剂进行减压,
所述节流机构(17)一体地组装于所述一体化单元(20)。
7.一种蒸发器单元,其具备:
气液分离部(16a),其将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和
蒸发器(15、18),其与所述气液分离部(16a)的出口侧连接,并使从所述气液分离部(16a)流出的制冷剂蒸发,
所述气液分离部(16a)具有使制冷剂一边回旋一边沿轴向流动的圆柱状空间(263c、264a、265a)和将制冷剂引导向所述圆柱状空间(263c、264a、265a)的导入通路(263d),
所述导入通路(263d)在从所述轴向观察时相对于所述圆柱状空间(263c)偏心连接,
所述气液分离部(16a)通过多张板构件(262~265)沿所述轴向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中,
构成所述气液分离部(16a)的所述多张板构件(262~265)包括流路形成用板构件(263),该流路形成用板构件(263)上形成有形成所述圆柱状空间(263c、264a、265a)的圆形状的孔(263c)和形成所述导入通路(263d)的细长形状的孔(263d),
所述流路形成用板构件(263)具备所述圆形状的孔(263c)与所述细长形状的孔(263d)之间的锐角的角部(263e),
并且,所述流路形成用板构件(263)上通过冲压成形而冲裁出所述圆形状的孔(263c)和所述细长形状的孔(263d)。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中,
构成所述气液分离部(16a)的所述多张板构件(262~265)还具备端部用板构件(262),该端部用板构件(262)与所述流路形成用板构件(263)相邻,并具备堵塞所述圆形状的孔(263c)的至少一部分的平坦面。
10.一种蒸发器单元,其具备:
喷射器(14),其通过从使制冷剂减压的喷嘴部(14a)喷射出的高速喷射制冷剂的流动而从制冷剂吸引口(14b)吸引制冷剂,并使从所述制冷剂吸引口(14b)吸引的吸引制冷剂与所述喷射制冷剂混合而升压;
第一蒸发器(15),其使从所述喷射器(14)流出的制冷剂蒸发;
第二蒸发器(18),其使制冷剂蒸发并向所述制冷剂吸引口(14b)侧流出,
所述第一蒸发器(15)具有多个流出侧管(21)及流出侧箱部(15b),所述多个流出侧管(21)供与所述空气流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流通,所述流出侧箱部(15b)起到相对于所述多个流出侧管(21)的制冷剂的分配、集合的作用,
所述第二蒸发器(18)具有多个吸引侧管(21)及吸引侧箱部(18b),所述多个吸引侧管(21)供与所述空气流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流通,所述吸引侧箱部(18b)起到相对于所述多个吸引侧管(21)的制冷剂的分配、集合的作用,
所述第一蒸发器(15)及所述第二蒸发器(18)相对于向冷却对象空间输送的空气流彼此串联配置,
所述喷射器(14)、所述流出侧箱部(15b)以及所述吸引侧箱部(18b)配置成各自的长度方向互相平行,
所述喷射器(14)、所述第一蒸发器(15)以及所述第二蒸发器(18)组装成一体而构成一体化单元,
在所述一体化单元中的所述长度方向一端侧的部位设置有制冷剂入口(24),
从所述制冷剂入口(24)流入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制冷剂向所述喷嘴部(14a)流入,
从所述喷射器(14)流出的制冷剂向在所述流出侧箱部(15b)的内部形成的流出侧通路(32)流入,
在所述流出侧通路(32)流出的制冷剂从所述多个流出侧管(21)中的另一端侧流出侧管(21)向所述多个流出侧管(21)中的一端侧流出侧管(21)流动,其中,所述另一端侧流出侧管(21)与所述流出侧箱部(15b)上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部位连接,所述一端侧流出侧管(21)与所述流出侧箱部(15b)上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部位连接,
从所述制冷剂入口(24)流入的制冷剂中剩余的制冷剂向所述多个吸引侧管(21)中的一端侧吸引侧管(21)流入,并从所述多个吸引侧管(21)中的另一端侧吸引侧管(21)流出,其中,所述一端侧吸引侧管(21)与所述吸引侧箱部(18b)上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部位连接,所述另一端侧吸引侧管(21)与所述吸引侧箱部(18b)上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部位连接,
从所述另一端侧吸引侧管(21)流出的制冷剂向在所述吸引侧箱部(18b)的内部形成的吸引侧通路(35b)流入,
所述吸引侧通路(35b)的制冷剂被吸引向所述制冷剂吸引口(14b)。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蒸发器(18)具有分隔部(37),该分隔部(37)将所述吸引侧箱部(18b)的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分隔成靠近所述吸引侧管(21)一侧的管侧空间(34)和远离所述吸引侧管(21)一侧的管相反侧空间(35b),
所述吸引侧通路由所述管相反侧空间(35b)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中,
当设在从所述喷射器(14)流出的制冷剂流入的所述流出侧箱部(15b)内形成的空间的长度方向垂直截面面积为Ao、设所述吸引侧通路(35b)的长度方向垂直截面面积为Ai1、设所述管侧空间(34)的长度方向垂直截面面积为Ai2时,
Ai2≤Ai1≤Ao。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中,
所述另一端侧吸引侧管(21)的管根数(Ni4)为所述一端侧吸引侧管(21)的管根数(Ni1)以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中,
所述一端侧流出侧管(21)的管根数(No2)为所述另一端侧流出侧管(21)的管根数(No1)以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中,
所述蒸发器单元具备接头(26),该接头(26)上形成有所述制冷剂入口(24)和使从所述制冷剂入口(24)流入的制冷剂向所述喷嘴部(14a)侧及所述一端侧吸引侧管(21)侧流出的流入通路,
所述接头(26)配置在所述喷射器(14)的所述一端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中,
在所述接头(26)的所述流入通路设置有使在所述流入通路流动的制冷制流回旋的回旋流产生机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中,
在所述接头(26)上形成有使制冷剂从所述第一蒸发器(15)流出的流出通路。
18.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中,
所述流出侧箱部(15b)与所述吸引侧箱部(18b)是不同的箱,它们具备收容所述喷射器(14)的收容箱部(23),
在所述流出侧箱部(15b)设置有流出侧贯通孔(48),该流出侧贯通孔(48)贯通所述流出侧箱部(15b)的内周面和外周面,
在所述收容箱部(23)设置有流出侧连通孔(47),该流出侧连通孔(47)贯通所述收容箱部(23)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且与所述流出侧贯通孔(48)连通,
所述收容箱部(23)的内部空间通过所述流出侧贯通孔(48)和所述流出侧连通孔(47)与所述流出侧箱部(15b)的内部空间连通,
在所述流出侧连通孔(47)的开口缘部形成有沿着所述收容箱部(23)相对于所述流出侧箱部(15b)的组装方向突出的肋(47a),
所述肋(47a)插入所述流出侧贯通孔(48)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蒸发器(15)及所述第二蒸发器(18)具有管板(60),该管板(60)通过将一对板构件彼此接合而形成所述流出侧管(21)和所述吸引侧管(21),所述第一蒸发器(15)及所述第二蒸发器(18)由通过层叠多张所述管板(60)而形成的层叠型热交换器构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蒸发器(15)及所述第二蒸发器(18)由通过所述流出侧管(21)及所述吸引侧管(21)弯曲成蛇行状的蛇型热交换器构成。
CN2011100792261A 2010-04-05 2011-03-28 蒸发器单元 Active CN1022135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47655.7A CN103225926B (zh) 2010-04-05 2011-03-28 蒸发器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87117 2010-04-05
JP2010-087116 2010-04-05
JP2010087117A JP5316465B2 (ja) 2010-04-05 2010-04-05 蒸発器ユニット
JP2010087116A JP5381875B2 (ja) 2010-04-05 2010-04-05 蒸発器ユニット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47655.7A Division CN103225926B (zh) 2010-04-05 2011-03-28 蒸发器单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13500A true CN102213500A (zh) 2011-10-12
CN102213500B CN102213500B (zh) 2013-07-10

Family

ID=4474491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47655.7A Active CN103225926B (zh) 2010-04-05 2011-03-28 蒸发器单元
CN2011100792261A Active CN102213500B (zh) 2010-04-05 2011-03-28 蒸发器单元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47655.7A Active CN103225926B (zh) 2010-04-05 2011-03-28 蒸发器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34324B2 (zh)
CN (2) CN103225926B (zh)
DE (2) DE102011015838B4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7636A (zh) * 2013-11-13 2014-02-05 马鞍山市安工大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104169591A (zh) * 2012-03-07 2014-11-26 株式会社电装 喷射器
CN106461298A (zh) * 2014-05-23 2017-02-22 株式会社电装 层叠型热交换器
CN106716045A (zh) * 2014-09-30 2017-05-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CN106852169A (zh) * 2014-10-16 2017-06-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分流器
CN107208948A (zh) * 2015-04-24 2017-09-26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剂蒸发器
CN108266923A (zh) * 2016-12-30 2018-07-10 特灵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重定向过程流体流动的蒸发器
CN109416207A (zh) * 2016-07-08 2019-03-01 株式会社电装 蒸发器单元
CN110506189A (zh) * 2017-03-27 2019-11-2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CN110906780A (zh) * 2018-09-18 2020-03-24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分液器及具有其的壳管换热器
CN112319177A (zh) * 2020-11-12 2021-02-05 王桂林 高效率低耗能多功能汽车空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42109B2 (ja) * 2008-09-29 2013-02-13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エバポレータ
KR101826365B1 (ko) * 2012-05-04 2018-03-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JP6083330B2 (ja) 2012-11-16 2017-02-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
JP6123484B2 (ja) * 2013-05-24 2017-05-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WO2015004720A1 (ja) * 2013-07-08 2015-01-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6186998B2 (ja) * 2013-07-31 2017-08-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FR3010512B1 (fr) 2013-09-09 2017-11-24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Dispositif de raccordement d'un evaporateur a un detendeur
JP2015157507A (ja) * 2014-02-21 2015-09-03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FR3018601B1 (fr) * 2014-03-12 2018-04-2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Dispositif de connexion pour echangeur de chaleur et echangeur de chaleur equipe dudit dispositif de connexion
DE102014206043B4 (de) 2014-03-31 2021-08-12 Mtu Friedrichshafen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Systems für einen thermodynamischen Kreisprozess mit einem mehrflutigen Verdampfer, Steuereinrichtung für ein System, System für einen thermodynamischen Kreisprozess mit einem mehrflutigen Verdampfer, und Anordnung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und eines Systems
JP6458680B2 (ja) * 2015-02-02 2019-01-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EP3348945B1 (en) * 2015-09-07 2021-03-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Distributor,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JP6569814B2 (ja) * 2016-08-01 2019-09-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ユニット
US10254015B2 (en) 2017-02-28 2019-04-09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Multi-zone transport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an ejector system
CN106839829B (zh) * 2017-03-31 2022-11-22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双干度分流换热蒸发器
CN106949672B (zh) * 2017-04-19 2022-12-06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一种盘管式双干度分流换热蒸发器
CN109827271A (zh) * 2019-01-31 2019-05-31 西安工程大学 一种蒸发冷却太阳能喷射式制冷复合的空调系统
CN109931271B (zh) * 2019-04-11 2020-12-18 长沙中联泵业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式水泵
DE102020202487A1 (de) 2020-02-27 2021-09-02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ältemittelkreis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Betrieb
EP3936809A1 (en) * 2020-07-08 2022-01-12 Valeo Klimasysteme GmbH Dual heat exchanger with reciever drier
CN114608214A (zh) * 2022-05-14 2022-06-10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带除霜的高能效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双级压缩冷热联供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4300A (zh) * 2006-01-20 2007-07-25 株式会社电装 用于制冷剂循环设备的单元
CN101004301A (zh) * 2006-01-20 2007-07-25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剂循环设备的集成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JP2008002796A (ja) * 2006-06-26 2008-01-10 Denso Corp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JP2008045773A (ja) * 2006-08-11 2008-02-28 Denso Corp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CN101532740A (zh) * 2008-03-13 2009-09-16 株式会社电装 蒸汽压缩冷冻循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99130A (en) * 1963-05-06 1965-08-10 United Shoe Machinery Corp Shoe heating machines
EP1134517B1 (en) * 2000-03-15 2017-07-26 Denso Corporation Ejector cycle system with critical refrigerant pressure
JP4075530B2 (ja) * 2002-08-29 2008-04-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
JP4124136B2 (ja) * 2003-04-21 2008-07-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WO2006078048A1 (en) 2005-01-18 2006-07-27 Showa Denko K.K. Heat exchanger
JP4866615B2 (ja) 2005-01-18 2012-02-01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4259531B2 (ja) 2005-04-05 2009-04-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用ユニット
JP4770891B2 (ja) 2005-04-05 2011-09-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用ユニット
JP4692295B2 (ja) 2006-01-19 2011-06-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蒸発器ユニットおよび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JP2007192502A (ja) * 2006-01-20 2007-08-02 Denso Corp 熱交換器
JP4609388B2 (ja) * 2006-06-30 2011-01-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気液二相流体の分配器
JP2009085569A (ja) * 2007-10-03 2009-04-23 Denso Corp 蒸発器ユニット
JP4832458B2 (ja) 2008-03-13 2011-12-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
JP5493769B2 (ja) 2009-01-12 2014-05-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蒸発器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4300A (zh) * 2006-01-20 2007-07-25 株式会社电装 用于制冷剂循环设备的单元
CN101004301A (zh) * 2006-01-20 2007-07-25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剂循环设备的集成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JP2008002796A (ja) * 2006-06-26 2008-01-10 Denso Corp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JP2008045773A (ja) * 2006-08-11 2008-02-28 Denso Corp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CN101532740A (zh) * 2008-03-13 2009-09-16 株式会社电装 蒸汽压缩冷冻循环设备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9591A (zh) * 2012-03-07 2014-11-26 株式会社电装 喷射器
CN103557636A (zh) * 2013-11-13 2014-02-05 马鞍山市安工大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106461298A (zh) * 2014-05-23 2017-02-22 株式会社电装 层叠型热交换器
CN106461298B (zh) * 2014-05-23 2018-11-16 株式会社电装 层叠型热交换器
CN106716045B (zh) * 2014-09-30 2018-01-1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CN106716045A (zh) * 2014-09-30 2017-05-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CN106852169A (zh) * 2014-10-16 2017-06-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分流器
CN106852169B (zh) * 2014-10-16 2019-07-2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分流器
CN107208948A (zh) * 2015-04-24 2017-09-26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剂蒸发器
CN107208948B (zh) * 2015-04-24 2019-12-24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剂蒸发器
CN109416207A (zh) * 2016-07-08 2019-03-01 株式会社电装 蒸发器单元
CN109416207B (zh) * 2016-07-08 2020-11-10 株式会社电装 蒸发器单元
CN108266923A (zh) * 2016-12-30 2018-07-10 特灵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重定向过程流体流动的蒸发器
CN108266923B (zh) * 2016-12-30 2021-07-20 特灵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重定向过程流体流动的蒸发器
CN110506189A (zh) * 2017-03-27 2019-11-2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CN110906780A (zh) * 2018-09-18 2020-03-24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分液器及具有其的壳管换热器
CN112319177A (zh) * 2020-11-12 2021-02-05 王桂林 高效率低耗能多功能汽车空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5926A (zh) 2013-07-31
DE102011015838B4 (de) 2019-06-19
CN103225926B (zh) 2016-03-16
DE102011015838A1 (de) 2012-04-05
CN102213500B (zh) 2013-07-10
DE102011123090B3 (de) 2020-06-25
US8434324B2 (en) 2013-05-07
US20110259042A1 (en) 2011-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3500B (zh) 蒸发器单元
CN100416180C (zh) 具有喷射器的蒸汽压缩循环
CN101622504B (zh) 用于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单元及使用其的制冷装置
CN100510571C (zh) 具有喷射器的制冷剂循环装置
US8973394B2 (en) Dual evaporator unit with integrated ejector having refrigerant flow adjustability
CN103635752B (zh)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
CN101329115B (zh) 具有喷射器的蒸发器结构
JP2007192465A (ja) 蒸発器ユニットおよび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CN106716045A (zh)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CN101821577A (zh) 具有设挡板的集管的热交换器
JP5316465B2 (ja) 蒸発器ユニット
EP2971982B1 (en) Modular coil for air cooled chillers
ES2588012T3 (es) Inyección de vapor de refrigerante para una mejora en la distribución en colectores de intercambiadores de calor de flujo paralelo
EP2932162B1 (en) Low pressure chiller
CN105683639A (zh) 管接头、换热器和空调装置
JP6458680B2 (ja) 熱交換器
CN105492855A (zh) 层叠型集管、换热器以及空调装置
JP5381875B2 (ja) 蒸発器ユニット
JP2010117091A (ja) 熱交換器
CN102455090B (zh) 一种过冷冷凝器
JP2011185549A (ja) 熱交換器
CN205425554U (zh) 气液分离器及具有其的冷冻循环装置、制冷系统
JP2016102594A (ja) 蒸発器ユニット
WO2016125437A1 (ja) エジェクタ一体型熱交換器
JP2014024436A (ja) 蒸発器および該蒸発器を備え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