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6102B - 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16102B
CN109416102B CN201780039319.7A CN201780039319A CN109416102B CN 109416102 B CN109416102 B CN 109416102B CN 201780039319 A CN201780039319 A CN 201780039319A CN 109416102 B CN109416102 B CN 1094161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force
core
valve
movable
iron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93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16102A (zh
Inventor
森俊介
村上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4161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61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161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61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4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 F16F9/46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allowing control from a distance, i.e. location of means for control input being remote from site of valves, e.g. on damper external wall
    • F16F9/461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allowing control from a distance, i.e. location of means for control input being remote from site of valves, e.g. on damper external wall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4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 F16F9/46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allowing control from a distance, i.e. location of means for control input being remote from site of valves, e.g. on damper external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85Bitubula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4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 F16F9/46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allowing control from a distance, i.e. location of means for control input being remote from site of valves, e.g. on damper external wall
    • F16F9/464Control of valve bias or pre-stress, e.g. electromagnetical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8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different damping effects at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tro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081Magnetic constructions
    • H01F2007/086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arm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能够使可动铁芯位移时的动态特性良好。阻尼力调整式油压缓冲器(1)的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由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调整阀(18)和对产生的阻尼力进行可变调整的电磁组件(33)构成。电磁组件(33)具有:通过通电而产生磁力的线圈(39)、配置于线圈(39)的内周侧且设置为可向轴向移动的可动铁芯(43)、以及吸引可动铁芯(43)的锚定部件(40)等。可动铁芯(43)由设有供轴部(44)固定的固定孔(43A1)的厚壁筒部(43A)、以及内周面扩展为锥状的锥筒部(43B)构成。在固定孔(43A1)的周围形成有使工作流体在可动铁芯(43)的轴向上流通的凹部(43A2)。

Description

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其例如搭载在四轮机动车等车辆上,适合应用于对车辆的振动进行缓冲。
背景技术
在四轮机动车等车辆上,在相对移动的车轮侧与车体侧之间设有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构成为对在行驶时所产生的上、下方向的振动等进行缓冲。作为该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已知一种具有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的结构,其根据行驶条件、车辆的行为等对阻尼力进行可变调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135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可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要求希望使可动铁芯位移时的动态特性良好。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使可动铁芯位移时的动态特性良好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关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该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具有:封入有工作流体的缸、在所述缸内插入且将所述缸内区划为杆侧室与底侧室的活塞、一侧与所述活塞连结且另一侧向所述缸的外部延伸的活塞杆、通过所述活塞杆的伸缩产生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的流路、以及由设置于所述流路的电磁组件进行驱动的阻尼力调整阀,所述电磁组件包括:线圈,其通过通电而产生磁力;可动铁芯,其设置为在所述线圈的内周侧且可向轴向移动;固定铁芯,其与所述可动铁芯在轴向上对置且设置于所述线圈的内周侧;有底筒状的外模,其覆盖所述线圈的外周;轴部,其设置为在所述可动铁芯及所述固定铁芯的内周侧于轴向伸长,与所述可动铁芯一体地位移。在所述轴部的所述固定铁芯侧的一端部设有所述阻尼力调整阀的阀体,在所述轴部设有在轴向上贯通而延伸、且使所述阀体侧以及隔着所述可动铁芯而位于与所述固定铁芯相反一侧的所述轴部的另一端部侧连通的连通路,所述可动铁芯由与所述固定铁芯在轴向上对置且在内周侧设有供所述轴部固定的固定孔的厚壁筒部、以及在轴向上从该厚壁筒部向所述轴部的另一端部侧延伸且内周面扩展为锥状的锥筒部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能够使可动铁芯位移时的动态特性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中的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的剖视放大图。
图3是表示线圈通电时的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的剖视放大图。
图4是以单体表示图2中的可动铁芯的剖视图。
图5是从图4中的箭头V-V方向观察的可动铁芯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可动铁芯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可动铁芯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可动铁芯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四变形例的可动铁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至图5,以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应用在车辆用阻尼力调整式液压缓冲器中的情况为例,详细地进行说明。
阻尼力调整式液压缓冲器1(下面为缓冲器1)其外壳由有底筒状的外筒2形成。该外筒2的下端侧由底盖3利用焊接方法等闭塞,外筒2的上端侧成为向径向内侧弯曲的铆接部2A。在铆接部2A与内筒4之间设有杆引导件9与密封部件10。另一方面,在外筒2的下部侧形成有与后面叙述的中间筒12的连接口12C同心的开口2B,与该开口2B对置而安装有后面叙述的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另外,在底盖3设有例如在车辆的车轮侧安装的安装环3A。
在外筒2内设有与该外筒2同轴的内筒4。该内筒4与外筒2一起构成缸。内筒4的下端侧嵌合并安装于底阀13,上端侧嵌合并安装于杆引导件9。在外筒2内及内筒4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工作液(油液)。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工作液不限于机油,例如也可以为混合有添加剂的水等。
在内筒4与外筒2之间形成有环状的贮存室A,在该贮存室A内气体与所述油液一起封入。该气体可以为大气压状态下的空气,或者也可以使用压缩的氮气等气体。另外,在内筒4的长度方向(轴向)的中途位置,在径向贯穿设有始终使杆侧室B与环状室D连通的油孔4A。
活塞5可滑动地插入内筒4内。活塞5将内筒4内区划为杆侧室B与底侧室C。在活塞5分别在周向上分离而形成有多个能够连通杆侧室B与底侧室C的油路5A、5B。
在此,在活塞5的下端面设有伸长侧的盘阀6。在活塞杆8的伸长行程中活塞5向上发生滑动位移时,当杆侧室B内的压力超过释放设定压则该伸长侧的盘阀6阀门开启,将此时的压力经由各油路5A向底侧室C侧释放。该释放设定压被设定为高于将后面叙述的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设定为硬质(ハード)时的开阀压的压力。
在活塞5的上端面设有收缩侧止回阀7,该收缩侧止回阀7在活塞杆8的缩小行程中,当活塞5向下滑动位移时阀门开启,除此以外的其它时间内阀门关闭。该止回阀7允许底侧室C内的油液在各油路5B内向杆侧室B流通,阻止油液向与之相反的方向流动。该止回阀7的开阀压设定为低于将后面叙述的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设定为软质(ソフト)时的开阀压的压力,实际上不产生阻尼力。所谓的该实际上不产生阻尼力,是指在活塞5及密封部件10的摩擦力以下的力,对车辆的运行没有影响。
在内筒4内于轴向上延伸的活塞杆8的作为一侧的下端侧插入内筒4内,利用螺母8A等与活塞5连结而设置。另外,作为活塞杆8的另一侧的上端侧经由杆引导件9,向外筒2及内筒4的外部突出并延伸。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活塞杆8的下端进一步延伸,使之从底部(例如底盖3)侧向外突出,作为所谓双杆。
在内筒4的上端侧设有台阶圆筒状的杆引导件9。杆引导件9将内筒4的上侧部分定位在外筒2的中央,并且在其内周侧,在轴向上可滑动地引导活塞杆8。另外,在杆引导件9与外筒2的铆接部2A之间设有环状的密封部件10。密封部件10是在设有孔的金属性圆环板上烧制橡胶等弹性材料而形成的,在孔的中心插通有活塞杆8,密封部件10通过内周与活塞杆8的外周侧滑动接触来密封其与活塞杆8之间。
另外,密封部件10在下表面侧形成有为了与杆引导件9接触而延伸的作为单向阀的唇形密封件10A。唇形密封件10A配置在储油室11与贮存室A之间,允许储油室11内的油液等经由杆引导件9的返回通路9A,向贮存室A侧流通,并且阻止其反向流动。
中间筒12位于并配设在外筒2与内筒4之间。中间筒12例如在内筒4的外周侧经由上、下筒状密封件12A、12B而安装。中间筒12在内部形成有环状室D,该环状室D遍及整个周来围绕内筒4的外周侧而延伸,环状室D是与贮存室A独立的油室。环状室D通过形成于内筒4的径向油孔4A,始终与杆侧室B连通。即,环状室D构成有通过活塞杆8的伸缩而产生油液的流动的流路。另外,在中间筒12的下端侧设有连接口12C,其安装有后面叙述的阻尼力调整阀18的筒形支架20。
底阀13位于内筒4的下端侧,并设置在底盖3与内筒4之间。底阀13由在底盖3与内筒4之间区划贮存室A与底侧室C的阀体14、设置于阀体14下表面侧的缩小侧盘阀15、以及设置于阀体14上表面侧的伸长侧止回阀16构成。在阀体14分别于周向上隔着间隔形成有可将贮存室A与底侧室C连通的油路14A、14B。
在活塞杆8的缩小行程中,在活塞5向下滑动位移时,当底侧室C内的压力超过释放设定压,则缩小侧的盘阀15阀门开启,将此时的压力经由各油路14A向贮存室A侧释放。该释放设定压设定为高于将后面叙述的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设定为硬质时的开阀压的压力。
在活塞杆8的伸长行程中,在活塞5向上滑动位移时,伸长侧止回阀16阀门开启,除此以外的其它时间内阀门关闭。该止回阀16允许贮存室A内的油液在各油路14B内向底侧室C流通,并阻止油液向与之相反的方向流动。该止回阀16的开阀压设定为低于将后面叙述的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设定为软质时的开阀压的压力,实际上不产生阻尼力。
接着,参照图1至图5,针对用来对缓冲器1产生的阻尼力进行可变调整的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2表示在对电磁组件33的线圈39断电时、利用油压使阀体32向与先导体26的阀座部26E分离的一侧移动(位移)后的阀门开启状态。另外,图3表示基于向电磁组件33的线圈39通电、使阀体32向落座于先导体26的阀座部26E的一侧移动后的阀门关闭状态。
如图1所示,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位于作为流路的环状室D的下端侧而设置,即,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的基端侧(一端侧、图1~图3的左端侧)介于贮存室A与环状室D之间进行配置,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的前端侧(另一端侧、图1~图3的右端侧)从外筒2的下部侧向径向外侧突出而设置。该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由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调整阀18、以及对产生的阻尼力进行可变调整并驱动阻尼力调整阀18的电磁组件33构成。
具体而言,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利用阻尼力调整阀18,控制油液从环状室D向贮存室A的流通,由此而产生阻尼力。另外,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利用作为可变阻尼力促动器而使用的电磁组件33,调整阻尼力调整阀18(例如主盘阀23)的开阀压,由此对产生的阻尼力进行可变调整。
在此,阻尼力调整阀18的结构包括:大致圆筒状的阀箱19,其基端侧固定于外筒2的开口2B周围,前端侧从外筒2向径向外侧突出而设置;筒形支架20,其基端侧固定于中间筒12的连接口12C,并且前端侧形成为环状的凸缘部20A,在阀箱19的内侧具有间隙地进行配设;阀部件21,其与该筒形支架20的凸缘部20A抵接;主盘阀23以及阀体32等。
阀箱19的基端侧成为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内侧凸缘部19A,阀箱19的前端侧成为使该阀箱19的内周侧卡合部19B与后面叙述的电磁组件33的筒状箱体36卡合并铆接固定的固定部。阀箱19的内周面与后面叙述的阀部件21、先导体26等的外周面之间成为与贮存室A连通的环状油室19C。
筒形支架20的内侧的一端侧与环状室D连通,另一端侧成为延伸至阀部件21的位置的油路20B。另外,在筒形支架20的凸缘部20A与阀箱19的内侧凸缘部19A之间夹持有圆环状的间隔件22。该间隔件22是使油室19C与贮存室A连通的部件。
在阀部件21设有位于径向中心、并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孔21A。另外,在阀部件21设有在中心孔21A的周围、于周向上分开的多个油路21B,上述各油路21B的一端侧始终与筒形支架20的油路20B侧连通。另外,在阀部件21的另一端侧的端面设有:围绕油路21B的另一侧开口而形成的环状凹部21C、以及位于该环状凹部21C的径向外侧供后面叙述的主盘阀23离落座的环状阀座21D。在此,阀部件21的油路21B在环状室D侧(油路20B侧)与贮存室A侧(油室19C侧)之间,经由主盘阀23而使油液流通。
构成主阀的主盘阀23的内周侧夹持在阀部件21与后面叙述的先导销24的大径部24A之间,外周侧落座于阀部件21的环状阀座21D。在主盘阀23背面侧的外周部固定有弹性密封部件23A。主盘阀23受到阀部件21的油路21B侧(环状室D侧)的压力,离开环状阀座21D,由此阀门开启,使阀部件21的油路21B(环状室D侧)与油室19C(贮存室A侧)连通。在该情况下,主盘阀23的开阀压根据后面叙述的先导室27内的压力,进行可变控制。
先导销24形成为台阶圆筒状,其在轴向中间部具有大径部24A,并且在径向中央部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孔24B,在中心孔24B的一端部形成有孔口24C。先导销24的一端侧压入阀部件21的中心孔21A中,在大径部24A与阀部件21之间夹持有主盘阀23。先导销24的另一端侧嵌合在后面叙述的先导体26的中心孔26C中。在该状态下,在先导体26的中心孔26C与先导销24的另一端侧之间形成有在轴向上延伸的油路25,通过该油路25,与形成于主盘阀23与先导体26之间的先导室27连接。
先导体26形成为大致有底筒状,其具有在内侧形成有带台阶的孔的圆筒部26A、以及堵塞该圆筒部26A的底部26B,在底部26B的中央部设有嵌合先导销24的另一端侧的中心孔26C。在先导体26的底部26B的一端侧(图2的左端侧)设有位于外径侧并遍及整个周而向阀部件21侧突出的突出筒部26D。在该突出筒部26D的内周面液密性地嵌合有主盘阀23的弹性密封部件23A,并在主盘阀23与先导体26之间形成有先导室27。先导室27的内压对主盘阀23作用于阀门关闭的方向、即、使主盘阀23落座于阀部件21的环状阀座21D的方向。
在先导体26的底部26B的另一端侧(图2的右端侧),围绕中心孔26C而设有供后面叙述的阀体32离落座的阀座部26E。在该阀座部26E的外周侧设有在轴向上贯通底部26B的油路26F。该油路26F在由于主盘阀23的阀门开启动作而使先导室27的内压过度升高时,将油液经由挠性盘26G向阀体32侧输出。
另外,在先导体26的圆筒部26A的内侧配设有:将阀体32向离开先导体26的阀座部26E的方向施力的复位弹簧28、构成后面叙述的螺旋管33处于断电状态时(阀体32距离阀座部26E最远时)的故障安全阀的盘阀29、以及在中心侧形成有油路30A的保持板30等。
在先导体26的圆筒部26A的开口端,在该圆筒部26A的内侧配设了复位弹簧28、盘阀29、以及保持板30等的状态下,嵌合并固定有先导盖31。在该先导盖31中,例如周向的四个位置形成有切口31A,该切口31A成为使通过保持板30的油路30A向电磁组件33侧流动的油液向油室19C(贮存室A侧)流通的流路。
阀体32设置在后面叙述的电磁组件33的轴部44的锚定部件40侧的作为一端侧的一端部,与先导体26一起构成先导阀。阀体32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离落座于先导体26的阀座部26E的前端部形成为前端细的锥状。在阀体32的内侧嵌合并固定有轴部44,形成为根据向电磁组件33(线圈39)的通电(电流值)而调节阀体32的开度(开阀压)的结构。在阀体32的基端侧(电磁组件33侧)遍及整个周形成有作为弹簧支承结构的凸缘部32A。凸缘部32A在电磁组件33(线圈39)处于断电状态时、即阀体32距离阀座部26E最远时,与盘阀29抵接,由此而构成故障安全阀。
接着,参照图2及图3,针对与阻尼力调整阀18一起构成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的电磁组件33进行说明。
作为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的可变阻尼力促动器(电磁促动器)而使用的电磁组件33由外模(オーバモールド)34、筒状箱体36、线轴38、线圈39、锚定部件40、插入芯体41、盖部件42、轴部44、第一、第二轴套45A、45B、背压室形成部件46、以及背压室47等构成。该电磁组件33例如由比例电磁组件构成。
作为盖体部件的外模34形成电磁组件33的前端侧(另一端侧)的外壳,在其内部收纳有线圈39。外模34使用热固化性树脂等,作为整体形成为有底筒状,覆盖线圈39的外周侧。该外模34大致由覆盖线圈39外周侧的圆筒状的筒状部34A、以及闭塞该筒状部34A的一端侧(图2的右端侧)的盖部34B构成。盖部34B的周向的一部分成为连接有由导线形成的电缆35的电缆取出部34C。
筒状箱体36形成电磁组件33的周向的外壳,在其内部收纳有先导体26及线圈39。该筒状箱体36大致由位于先导阀外周侧的阀侧筒部36A、位于外模34的筒状部34A外周侧的线圈侧筒部36B、以及位于该阀侧筒部36A与该线圈侧筒部36B之间并遍及整个周而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凸缘部36C构成。筒状箱体36作为大致圆筒状的磁轭部件,由磁性体(磁性材料)形成,通电时形成磁路。
在阀侧筒部36A的内径侧嵌合(内嵌)有阻尼力调整阀18的先导盖31,在阀侧筒部36A的外径侧嵌合(外嵌)有阻尼力调整阀18的阀箱19。在此,在阀侧筒部36A的外周面,遍及整个周设置有密封槽36A1。在密封槽36A1安装有密封环36A2,由该密封环36A2对筒状箱体36与阻尼力调整阀18的阀箱19之间液密性地进行密封。
在线圈侧筒部36B的内径侧嵌合(内嵌)有外模34的筒状部34A。另外,在线圈侧筒部36B的前端侧(另一端侧)内周面与外模34的外周面之间设有:防止筒状箱体36与外模34之间脱落的环状部件36B1、以及对筒状箱体36与外模34之间液密性地进行密封的密封环36B2。
凸缘部36C的内周侧形成有锥形面36C1,该锥形面36C1由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逐渐缩径的倾斜面形成。并且,在凸缘部36C的内周侧嵌合有后面叙述的盖部件42。在该情况下,在凸缘部36C的锥形面36C1与盖部件42之间设有密封环36C2。
耦合环37位于阀箱19的另一端侧,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耦合环37的内侧设有与阀箱19的内周侧卡合部19B卡合的外周侧卡合部37A、以及内径尺寸小于外周侧卡合部37A的内径尺寸的凸边部37B。耦合环37是用来从外侧覆盖阀箱19的内周侧卡合部19B与筒状箱体36的卡合铆接部来保护卡合铆接部的部件,即,耦合环37通过外周侧卡合部37A卡合在内周侧卡合部19B而被固定。
线轴38位于外模34的内周侧而设置。线轴38由热固化性树脂等树脂部件形成,覆盖线圈39的内周侧(铸模成型)。线轴38的另一端侧与外模34的电缆取出部34C连接。另外,线轴38在其内部埋设并密封有后面叙述的插入芯体41。
线圈39卷绕并设置在线轴38的周围。该线圈39的外周侧由外模34的筒状部34A覆盖,其内周侧由线轴38覆盖。该线圈39利用通过电缆35的电力供应(通电),产生磁力。
锚定部件40作为固定铁芯,位于筒状箱体36及线轴38(线圈39)的内周侧,与可动铁芯43在轴向上对置而设置。锚定部件40具有:在内侧插通有轴部44的筒部40A、以及从该筒部40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40B。该锚定部件40在通过线圈39产生磁力时吸引后面叙述的可动铁芯43。在该情况下,凸缘部40B的外周面与筒状箱体36的阀侧筒部36A的内周面抵接,成为能够在凸缘部40B与阀侧筒部36A之间有效率地传递磁通量的结构。
在筒部40A之中与可动铁芯43对置的端面设有在吸附了该可动铁芯43时该可动铁芯43所进入的有底孔部40C。另外,在锚定部件40的内周侧设有轴套嵌合孔40D,该轴套嵌合孔40D嵌入有支承后面叙述的轴部44的第一轴套(轴承)45A。
在此,锚定部件40之中作为可动铁芯43侧的另一端侧(图2的右端侧)的外周面成为环状的圆锥部40E,该圆锥部40E是向越靠近一端侧(凸缘部40B侧、图2的左端侧)外径尺寸越大的方向倾斜的锥面状。即,圆锥部40E形成在有底孔部40C的外周侧。该圆锥部40E用来使锚定部件40与可动铁芯43之间的磁性为线性(直线性)。
插入芯体41位于线轴38的内部,覆盖线圈39的内周侧及另一端侧而设置。该插入芯体41具有:由利用磁性材料的磁轭形成且在内侧插通有可动铁芯43的筒部41A、以及从该筒部41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41B。在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与可动铁芯43对置的筒部41A的内周侧因为未被线轴38密封,所以,在筒部41A与可动铁芯43之间构成有能够进行磁通量传递的磁回路。
在凸缘部41B的外周侧,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例如四个)用来将电缆35与线圈39连接的切口41C。除了利用切口41C通过电缆35以外,还具有使外模34及线轴38成型时的树脂旋转(樹脂回り)提高的功能。在该情况下,凸缘部41B的外周面在未形成有切口41C的部位与筒状箱体36的线圈侧筒部36B的内周面抵接,形成为能够在凸缘部41B与线圈侧筒部36B之间有效率地传递磁通量的结构。
盖部件42位于线圈39(线轴38)的内周侧,包围锚定部件40、可动铁芯43、背压室形成部件46等而设置。该盖部件42由非磁性材料的薄板形成为有底的台阶圆筒状,由底部42A、第一、第二筒部42B、42C、锥形部42D、以及凸缘部42E构成。盖部件42使电磁组件33的内部液密密封,防止阻尼力调整阀18内的油液向外部流出。
盖部件42的底部42A位于外模34的盖部34B的内周侧,闭塞盖部件42的另一端侧。另外,第一筒部42B位于可动铁芯43及背压室形成部件46的外周侧而设置,第二筒部42C位于锚定部件40的外周侧而设置。在该情况下,第二筒部42C的外形尺寸形成得大于第一筒部42B的外形尺寸,第一筒部42B与第二筒部42C之间由锥形部42D连接。该锥形部42D沿锚定部件40的圆锥部40E的倾斜而形成有倾斜面。凸缘部42E通过将第二筒部42C的一端侧向径向外侧弯曲,而设置在筒状箱体36的凸缘部36C与锚定部件40的凸缘部40B之间。
可动铁芯43配置在线圈39及盖部件42的内周侧,一体地固定于轴部44,由此,作为可向轴向移动的铁芯而设置。可动铁芯43例如由铁类磁性体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通过线圈39产生磁力时,吸附于锚定部件40,由此而产生推力。可动铁芯43的结构包括:厚壁筒部43A,其位于锚定部件40侧,与锚定部件40在轴向上对置;锥筒部43B,其位于后面叙述的背压室形成部件46侧,与背压室形成部件46在轴向上对置。
可动铁芯43的厚壁筒部43A的内径与轴部44的外径对应,作为外径比盖部件42(第二筒部42C)的内径稍小的环状板部而形成。在厚壁筒部43A的内周侧形成有利用压入等方法固定有轴部44的固定孔43A1,在可动铁芯43的轴向上贯通并延伸。另外,在该固定孔43A1的周围形成有在径向上凹陷的凹部43A2。该凹部43A2是在盖部件42(第二筒部42C)内可动铁芯43与轴部44一起位移时允许盖部件42内的油液在厚壁筒部43A内于轴向上流通的流通孔。
具体而言,如图4及图5所示,凹部43A2在固定孔43A1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有奇数个(例如三个)。另外,各凹部43A2配置在固定孔43A1的径向(180°方向)上相互不对置的位置上。上述凹部43A2使油液在可动铁芯43(厚壁筒部43A)的轴向上流通,以相对于可动铁芯43的位移不会对电磁组件33内的油液产生流路阻力。在该情况下,位于固定孔43A1的周围(外周)且在各凹部43A2之间构成有在压入状态下固定有轴部44的非凹部43A3。
锥筒部43B在轴向上从厚壁筒部43A向背压室形成部件46侧延伸,内周面成为扩展为锥状而形成的锥形面43B1。该锥形面43B1在从一侧越靠近另一侧内径尺寸越大的方向上倾斜并扩展。在该情况下,锥筒部43B的靠背压室47的一侧的端部的厚度设定为厚壁筒部43A的厚度的例如一半以下。
轴部44在锚定部件40、可动铁芯43、背压室形成部件46的内周侧在轴向上伸长而设置。轴部44的轴向两侧经由第一、第二轴套45A、45B,可进行轴向位移地支承于锚定部件40与背压室形成部件46。轴部44在其中间部,利用压入等方法一体地固定(组装)有可动铁芯43,与可动铁芯43一体地发生位移,将可动铁芯43的推力向阀体32传递。在此,在轴部44的内周侧设有连通路44A,该连通路44A在轴向上贯通轴部44,并且由将构成先导阀的阀体32侧与背压室形成部件46之间连通的轴孔形成。
轴部44的一端侧(图2的左端侧)从锚定部件40突出,并且在其突出端固定有阻尼力调整阀18的阀体32。因此,阀体32与可动铁芯43及轴部44一体地移动(位移)。换言之,阀体32的阀开度或开阀压与基于向线圈39通电的可动铁芯43的推力相对应。由此,可动铁芯43构成为,通过其在轴向的移动,进行阻尼力调整阀18的先导阀、即阀体32相对于先导体26的阀座部26E的阀门开启与关闭。
第一轴套45A位于锚定部件40的内周侧,并设置于轴套嵌合孔40D,作为轴承支承轴部44的一端侧。另外,第二轴套45B位于后面叙述的背压室形成部件46的内周侧,并设置于轴套嵌合孔46C,作为轴承支承轴部44的另一端部侧即另一端侧。即,第一轴套45A及第二轴套45B隔着可动铁芯43分别进行设置。通过上述第一、第二轴套45A、45B,在轴向上可滑动地引导轴部44。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第一轴套45A在本实施方式中处于锚定部件40的内周侧,但不限于锚定部件40的内周,也可以设置在锚定部件40的一端等。
背压室形成部件46与盖部件42的另一端侧(底部42A侧)内周嵌合,覆盖轴部44的另一端(隔着可动铁芯43与锚定部件40相反一侧的端部)而设置。该背压室形成部件46由非磁性体(非磁性材料)形成为有底的台阶圆筒状,大致由底部46A与筒部46B构成。另外,在背压室形成部件46的内周侧设有轴套嵌合孔46C,其嵌合支承轴部44的第二轴套45B。
背压室形成部件46在其内部形成有油液流入的背压室47,在油液充满了背压室47内的状态下,减小阀体32的受压面积。即,背压室47利用由轴部44的另一端侧端部、第二轴套45B的内周面(筒部46B的内周面)、以及背压室形成部件46的底部46A的内周面区分的空间形成。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背压室47的受压面积小于阀体32在与阀座部26E之间承受油压力的受压面积。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以及组装了该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的缓冲器1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接着,针对其工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将缓冲器1安装在机动车等的车辆上时,例如,将活塞杆8的上端侧安装在车辆的车体侧,设置于底盖3的安装环3A侧安装在车轮侧。另外,电磁组件33的电缆35与车辆的控制器(未图示)等连接。
车辆在行驶时,当由于路面的凹凸不平等产生上下方向的振动时,活塞杆8能够从外筒2伸缩而发生位移,通过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等产生阻尼力,能够对车辆的振动进行缓冲。此时,由控制器控制向电磁组件33的线圈39输入的电流值,调整阀体32的开度(开阀压),由此,能够对由缓冲器1(阻尼力调整阀18)产生的阻尼力进行可变调整。
例如,在活塞杆8的伸长行程中,由于内筒4内的活塞5的移动,活塞5的收缩侧止回阀7关闭。在活塞5的盘阀6的阀门开启前,杆侧室B的油液被加压,通过内筒4的油孔4A、环状室D、中间筒12的连接口12C,流入阻尼力调整阀18的筒形支架20的油路20B。此时,开启底阀13的伸长侧止回阀16,相当于活塞5移动的量的油液从贮存室A流入底侧室C。需要说明的是,当杆侧室B的压力达到盘阀6的开阀压时,该盘阀6开启,将杆侧室B的压力向底侧室C释放。
在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中,流入筒形支架20的油路20B的油液在主盘阀23的阀门开启前(活塞速度的低速区域),如图3中箭头X所示,通过阀部件21的中心孔21A、先导销24的中心孔24B、先导体26的中心孔26C,只以很小的开度推开阀体32,流入先导体26的内侧。然后,流入先导体26的内侧的油液通过阀体32的凸缘部32A与盘阀29之间、保持板30的油路30A、先导盖31的切口31A、阀箱19的油室19C,流向贮存室A。
之后,随着活塞速度的上升,当筒形支架20的油路20B的压力、即杆侧室B的压力达到主盘阀23的开阀压时,如图3中的箭头Y所示,流入筒形支架20的油路20B的油液通过阀部件21的油路21B,推开主盘阀23,通过阀箱19的油室19C,流向贮存室A。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8的收缩行程中,由于内筒4内的活塞5的移动,活塞5的收缩侧止回阀7开启,底阀13的伸长侧止回阀16关闭。在底阀13(盘阀15)的阀门开启前,底侧室C的油液流入杆侧室B。与此同时,相当于活塞杆8进入内筒4内的量的油液从杆侧室B,经由阻尼力调整阀18,以与所述伸长行程相同的路径流向贮存室A。需要说明的是,当底侧室C内的压力达到底阀13(盘阀15)的开阀压时,底阀13(盘阀15)开启,将底侧室C的压力向贮存室A释放。
由此,在活塞杆8的伸长行程与收缩行程中,在阻尼力调整阀18的主盘阀23的阀门开启前(活塞速度的低速区域),产生与阀体32的开度对应的阻尼力,在主盘阀23的阀门开启后(活塞速度的高速区域),产生与该主盘阀23的开度对应的阻尼力。在该情况下,通过向电磁组件33的线圈39通电来调整在可动铁芯43产生的磁力(推力),由此,阀体32的开度以如下方式进行可变控制。
即,当减小向线圈39的通电电流而减小可动铁芯43的推力时,阀体32的开度增大,产生软质侧的阻尼力。此时,也可以通过先导销24的孔口24C产生阻尼力。另一方面,当增大向线圈39的通电电流而增大可动铁芯43的推力时,阀体32的开度减小,产生硬质侧的阻尼力。此时,根据阀体32的开度变化,经由其上游侧的油路25而连通的先导室27的内压发生变化。
这样,通过对阀体32的开度进行可变控制,能够同时调整主盘阀23的开阀压,能够扩大阻尼力特性的调整范围。在该情况下,随着可动铁芯43的位移,盖部件42内的油液在可动铁芯43的厚壁筒部43A设置的多个凹部43A2内流通。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在由于线圈39断开等而丧失可动铁芯43的推力的情况下,阀体32由于复位弹簧28而后退(向与阀座部26E分离的方向发生位移),阀体32的凸缘部32A与盘阀29抵接。在该状态下,通过盘阀29的阀门开启,能够产生阻尼力,在线圈断开等不正常时,也能够得到需要的阻尼力。
在此,如图3所示,在通过向电磁组件33(线圈39)通电而使阀体32落座于阀座部26E的状态(即阀体32的阀门关闭时)下,位于阀体32上游侧的先导销24内的油液经由轴部44的连通路44A,向背压室47流通。然后,通过充满了背压室47内的油液,在轴部44的另一端面产生将轴部44从另一端侧向一端侧推压的方向上的油压。由此,阀体32在上游侧(先导销24侧)承受油压力的受压面积为从与阀座部26E相对的阀体32的面积中减去轴部44的截面面积后的面积。
另外,如图3中的箭头M所示,通过线圈39产生的磁力(磁通量)按照筒状箱体36的线圈侧筒部36B、筒状箱体36的线圈侧筒部36B与插入芯体41的凸缘部41B的抵接部、插入芯体41、可动铁芯43、从可动铁芯43向锚定部件40的圆锥部40E、锚定部件40、锚定部件40的凸缘部40B与筒状箱体36的阀侧筒部36A的抵接部的顺序回转。
在该情况下,因为背压室形成部件46由非磁性体形成,所以线圈39通电时所产生的磁力不会围绕背压室形成部件46,而是能够经由插入芯体41向可动铁芯43传递。另外,图3中的箭头M所表示的磁通量的流动因为各个部件间的间隙较小,所以能够顺畅地进行磁通量的传递。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构成为在可动铁芯43的背压室形成部件46侧形成有可动铁芯43的内周面扩展为锥状的锥筒部43B。由此,即使在增长可动铁芯43的轴向尺寸来确保磁通量的传递面积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可动铁芯43为中空状而轻量化。另外,因为利用锥筒部43B不减少可动铁芯43的外周侧面积而是使可动铁芯43为中空状,所以能够确保磁通量的流通面积。其结果是,即使在电磁组件33内设有盖部件42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磁通量的流通面积,并且由于轻量化而能够减小可动铁芯43在轴向上位移时的阻力,所以能够确保可动铁芯43位移时的推力,使可动铁芯43的动态特性良好。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构成为在可动铁芯43的厚壁筒部43A,在固定有轴部44的固定孔43A1的周围例如设有三个凹部43A2。由此,在可动铁芯43发生位移时,油液经由各凹部43A2而流通,所以能够确保可动铁芯43位移时的流路面积并进行体积补偿,能够抑制因油液流动而产生的节流作用(衰减)。在该情况下,因为凹部43A2靠近厚壁筒部43A的内周侧而设置,所以不会减少可动铁芯43(厚壁筒部43A)的外周部的面积(即磁通量密度),就能够使油液流通。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可动铁芯43位移时的推力,使可动铁芯43位移时的动态特性良好。
特别是根据本实施方式,构成为设置多个即三个可动铁芯43的凹部43A2。由此,能够充分确保油液流通的流路面积,抑制可动铁芯43的衰减,所以能够使可动铁芯43位移时的动态特性良好。
另外,构成为将可动铁芯43的凹部43A2配置在固定孔43A1的径向上相互不对置的位置上。由此,在轴部44与可动铁芯43铆接时,能够防止轴部44在可动铁芯43的固定孔43A1内向径向的任意方向倾斜。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可动铁芯43的推力产生差异。
另外,构成为将可动铁芯43的凹部43A2设置奇数个。由此,能够将各凹部43A2容易地配置在固定孔43A1的径向上相互不对置的位置上。
另外,构成为在电磁组件33的线圈39的内周侧配置有有底筒状的盖部件42,在该盖部件42内设有背压室形成部件46、可动铁芯43及锚定部件40。由此,电磁组件33内能够容易地保持液密。
另外,因为盖部件42内的油压力主要由锚定部件40、可动铁芯43、背压室形成部件46等承受,所以能够抑制盖部件42直接承受电磁组件33内的油压力。因此,能够减少盖部件42所承受的油压力,能够减小(减薄)盖部件42的厚度尺寸,实现轻量化。其结果是,因为能够减小盖部件42的磁阻,所以具有较高的磁效率,能够经由盖部件42,从插入芯体41向可动铁芯43传递磁通量。
另外,构成为可动铁芯43的固定孔43A1的非凹部43A3固定于轴部44。由此,能够确保油液所流通的凹部43A2的流路面积,能够利用非凹部43A3(即固定孔43A1)固定轴部44。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轴部44相对于可动铁芯43倾斜,防止可动铁芯43的推力产生差异,所以能够提高电磁式阻尼力调整装置17、即缓冲器1的品质。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组件33中,磁通量密度具有在插入芯体41与可动铁芯43之间较高、在可动铁芯43与锚定部件40之间因间隙比插入芯体41与可动铁芯43之间大而使磁通量密度较低的倾向。在该情况下,根据本实施方式,将锥筒部43B的靠背压室47的一侧的厚度设定为厚壁筒部43A的厚度的一半以下。由此,使可动铁芯43之中磁通量密度较高的部分的厚度减小,使厚度向着磁通量密度较低的部分而增大,所以能够抑制磁通量密度的降低,维持磁性。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可动铁芯43位移时的推力,维持可动铁芯43位移时的动态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可动铁芯43的固定孔43A1中设有三个凹部43A2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如图6所示的第一变形例,构成为在可动铁芯51的固定孔51A的周围设置两个凹部51B。在该情况下,各凹部51B配置在固定孔51A的径向上相互不对置的位置上。
另外,也可以如图7所示的第二变形例,构成为在可动铁芯61的固定孔61A的周围设置五个凹部61B。在该情况下,各凹部61B配置在固定孔61A的径向上相互不对置的位置上。
另外,也可以如图8所示的第三变形例,构成为在可动铁芯71的固定孔71A的周围设置一个凹部71B。在该情况下,凹部71B的面积为了确保油液充分地流通,而设定为例如与所述的三个凹部43A2的总和面积对应的流路面积。另外,也可以如图9所示的第四变形例,在可动铁芯81的固定孔81A的周围设置一个或多个非圆形(例如四边形或三角形状)的凹部81B。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电磁组件33作为比例电磁组件而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作为ON/OFF电磁组件而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设有背压室47以及第二轴承45B的结构,该背压室47在隔着可动铁芯43而位于与固定铁芯40相反一侧的轴部44的端部和覆盖该端部而形成的背压室形成部件46之间形成,该第二轴承45B在背压室形成部件46的内周侧与可动铁芯43之间设置并可在轴向上位移地支承轴部44。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轴部44的支承由可动铁芯43与第一轴承45A来进行,而不利用背压室形成部件46、背压室47、以及第二轴承45B。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利用由外筒2与内筒4形成的双筒式缸而形成的缓冲器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适用于由单筒式缸形成的缓冲器中。
接着,针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包含的发明叙述如下。即,本发明的所述厚壁筒部具有凹部,该凹部位于所述固定孔的周围并在径向上凹陷而形成,在所述可动铁芯的轴向上贯通并延伸,使所述工作流体在轴向上流通。由此,能够使工作流体经由凹部而流通,所以能够使可动铁芯位移时的动态特性良好。
另外,构成为在所述厚壁筒部设有多个所述凹部,各所述凹部配置在所述固定孔的径向上相互不对置的位置上。由此,能够充分确保油液所流通的流路面积,防止轴部在可动铁芯的固定孔内于径向上任意方向倾斜。
另外,构成为设有奇数个所述凹部。由此,能够将凹部容易地配置在固定孔的径向上相互不对置的位置上。
另外,构成为所述背压室形成部件、所述可动铁芯及所述固定铁芯设置于在所述线圈的内周侧配置的有底筒状的盖部件内。由此,能够容易地保持电磁组件内液密。
另外,构成为将所述固定孔的非凹部固定在所述轴部。由此,能够确保油液流通的凹部的流路面积,并且能够利用非凹部来固定轴部。
另外,构成为所述锥筒部的靠所述背压室的一侧的厚度为所述厚壁筒部的厚度的一半以下。由此,能够使可动铁芯之中磁通量密度较高的部分的厚度减小,使厚度向着磁通量密度较低的部分而增大。
作为基于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例如可以考虑如下所述的方式。
作为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的第一方式,该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具有:封入有工作流体的缸、插入所述缸内并将所述缸内区划为杆侧室与底侧室的活塞、一侧与所述活塞连结且另一侧向所述缸的外部延伸的活塞杆、通过所述活塞杆的伸缩而产生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的流路、以及设置于所述流路并由电磁组件进行驱动的阻尼力调整阀,所述电磁组件具有:线圈,其通过通电而产生磁力;可动铁芯,其位于所述线圈的内周侧,设置为可向轴向移动;固定铁芯,其与所述可动铁芯在轴向上对置,并设置在所述线圈的内周侧;有底筒状的外模,其覆盖所述线圈的外周;轴部,其设置为在所述可动铁芯及所述固定铁芯的内周侧于轴向上伸长,与所述可动铁芯一体地位移。在所述轴部的所述固定铁芯侧的一端部设有所述阻尼力调整阀的阀体,在所述轴部上设有于轴向上贯通并延伸、并使所述阀体侧与隔着所述可动铁芯而位于与所述固定铁芯相反一侧的所述轴部的另一端部侧连通的连通路,所述可动铁芯由在与所述固定铁芯于轴向上对置且在内周侧设有供所述轴部固定的固定孔的厚壁筒部、以及在轴向上从该厚壁筒部向所述轴部的另一端部侧延伸且内周面扩展为锥状的锥筒部构成。
作为第二方式,基于第一方式,具有:背压室,在所述轴部的另一端部,在与覆盖该另一端部而形成的背压室形成部件之间形成;第一、第二轴承,其分别设置在所述背压室形成部件的内周侧、以及隔着所述可动铁芯的所述固定铁芯侧,并在轴向上可位移地支承所述轴部。
作为第三方式,基于第一或第二方式,所述厚壁筒部具有凹部,该凹部位于所述固定孔的周围并在径向上凹陷而形成,在所述可动铁芯的轴向上贯通并延伸,使所述工作流体在轴向上流通。
作为第四方式,基于第三方式,所述凹部在所述厚壁筒部设有多个,所述各凹部配置在所述固定孔的径向上相互不对置的位置上。
作为第五方式,基于第三或第四方式,所述凹部设有奇数个。
作为第六方式,基于第三至第五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背压室形成部件、所述可动铁芯及所述固定铁芯设置于在所述线圈的内周侧配置的有底筒状的盖部件内。
作为第七方式,基于第三方式,所述固定孔的非凹部固定在所述轴部。
作为第八方式,基于第二方式,所述锥筒部的靠所述背压室的一侧的厚度为所述厚壁筒部的厚度的一半以下。
上面,只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在实际上不脱离本发明新主旨及优点的例示的实施方式中可以进行多种变更或改良,这一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能够容易理解。因此,意味着进行了各种变更或改良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任意组合。
本申请基于2016年6月24日在日本提交的第2016-125559号专利申请主张优先权。2016年6月24日在日本提交的第2016-125559号专利申请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所有公开内容通过引用作为整体而包含在本申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1阻尼力调整式液压缓冲器;2外筒(缸);4内筒(缸);8活塞杆;18阻尼力调整阀;32阀体;33电磁组件;34外模;39线圈;40锚定部件(固定铁芯);42盖部件;43,51,61,71,81可动铁芯;43A厚壁筒部;43A1,51A,61A,71A,81A固定孔;43A2,51B,61B,71B,81B凹部;43A3非凹部;43B锥筒部;44轴部;44A连通路;45A第一轴套;45B第二轴套;46背压室形成部件;47背压室;B杆侧室;C底侧室;D环状室(流路)。

Claims (11)

1.一种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该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具有:
缸,其封入有工作流体;
活塞,其插入所述缸内,将所述缸内区划为杆侧室与底侧室;
活塞杆,其一侧与所述活塞连结,另一侧向所述缸的外部延伸;
流路,其通过所述活塞杆的伸缩,产生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
阻尼力调整阀,其设置于所述流路,由电磁组件进行驱动;
所述电磁组件具有:
线圈,其通过通电而产生磁力;
可动铁芯,其位于所述线圈的内周侧,设置为可向轴向移动;
固定铁芯,其与所述可动铁芯在轴向上对置,设置于所述线圈的内周侧;
轴部,其设置为在所述可动铁芯及所述固定铁芯的内周侧于轴向上伸长,与所述可动铁芯一体地位移;
在所述轴部的所述固定铁芯侧的一端部设有所述阻尼力调整阀的阀体,
所述固定铁芯具有环状的圆锥部,该圆锥部是外周面在所述可动铁芯侧向越靠近该固定铁芯侧外径尺寸越大的方向倾斜的锥面状,
所述可动铁芯由与所述固定铁芯在轴向上对置的厚壁筒部、以及在轴向上从所述厚壁筒部向所述轴部的另一端部侧延伸且内周面扩展为锥状的锥筒部构成,
所述厚壁筒部的轴向长度比所述圆锥部的轴向长度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圈和所述可动铁芯的径向之间设有芯体,
所述芯体和所述可动铁芯在轴向上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覆盖所述线圈的外周侧的有底筒状的外模,
在所述轴部设有连通路,所述连通路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贯通并延伸,
所述连通路将所述阀体侧与隔着所述可动铁芯而位于与所述固定铁芯相反一侧的所述轴部的另一端部侧连通,
所述可动铁芯在内周侧设有供所述轴部固定的固定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背压室,在所述轴部的另一端部,在覆盖所述另一端部而形成的背压室形成部件与所述另一端部之间形成;
第一、第二轴承,其分别设置在所述背压室形成部件的内周侧、以及隔着所述可动铁芯的所述固定铁芯侧,在轴向上可位移地支承所述轴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厚壁筒部具有凹部,该凹部位于所述固定孔的周围并在径向上凹陷而形成,在所述可动铁芯的轴向上贯通并延伸,使所述工作流体在轴向上流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在所述厚壁筒部设有多个,
各所述凹部配置在所述固定孔的径向上相互不对置的位置上。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设有奇数个。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压室形成部件、所述可动铁芯及所述固定铁芯设置于在所述线圈的内周侧配置的有底筒状的盖部件内。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孔的非凹部固定在所述轴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锥筒部的靠背压室的一侧的厚度为所述厚壁筒部的厚度的一半以下。
11.一种电磁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线圈,其通过通电而产生磁力;
可动铁芯,其位于所述线圈的内周侧,设置为可向轴向移动;
固定铁芯,其与所述可动铁芯在轴向上对置,设置于所述线圈的内周侧;
轴部,其设置为在所述可动铁芯及所述固定铁芯的内周侧于轴向上伸长,与所述可动铁芯一体地位移;
所述固定铁芯具有环状的圆锥部,该圆锥部是外周面在所述可动铁芯侧向越靠近该固定铁芯侧外径尺寸越大的方向倾斜的锥面状,
所述可动铁芯由与所述固定铁芯在轴向上对置的厚壁筒部、以及在轴向上从所述厚壁筒部向所述轴部的另一端部侧延伸且内周面扩展为锥状的锥筒部构成,
所述厚壁筒部的轴向长度比所述圆锥部的轴向长度长。
CN201780039319.7A 2016-06-24 2017-06-21 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 Active CN1094161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5559 2016-06-24
JP2016125559 2016-06-24
PCT/JP2017/022813 WO2017221967A1 (ja) 2016-06-24 2017-06-21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6102A CN109416102A (zh) 2019-03-01
CN109416102B true CN109416102B (zh) 2020-11-10

Family

ID=60784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9319.7A Active CN109416102B (zh) 2016-06-24 2017-06-21 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1255400B2 (zh)
JP (1) JP6731047B2 (zh)
KR (1) KR102164068B1 (zh)
CN (1) CN109416102B (zh)
DE (1) DE112017003159T5 (zh)
WO (1) WO20172219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55400B2 (en) * 2016-06-24 2022-02-22 Hitachi Astemo, Ltd. Damping force adjustable shock absorber
DE102020210538A1 (de) * 2020-08-19 2022-02-24 Thyssenkrupp Ag Schwingungsdämpfer und ein Dämpferrohr für einen Schwingungsdämpfer
DE102021214563B4 (de) 2021-12-17 2023-11-09 Zf Friedrichshafen Ag Externes Dämpfventil für einen Schwingungsdämpfer sowie Schwingungsdämpfer mit dem Dämpfventil
EP4299946A1 (en) * 2022-07-01 2024-01-03 DRiV Automotive Inc. Valve arrangement, valve device, shock absorber and method of regulating pressure in a fluid flow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823430A1 (de) * 1988-07-11 1990-01-18 Daimler Benz Ag Hydraulischer teleskopstossdaempfer
US5180039A (en) * 1989-07-06 1993-01-19 Fichtel & Sachs Ag Fluid passage unit
CN201575100U (zh) * 2009-12-29 2010-09-08 深圳市德平国瀚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可控伸缩减振器
CN103069191A (zh) * 2010-11-17 2013-04-24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缓冲器
JP2013213588A (ja) * 2013-07-22 2013-10-17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CN104444698A (zh) * 2014-12-15 2015-03-25 重庆和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梯自适应还原阻尼力的缓冲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42886C2 (de) * 1979-10-24 1983-10-06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Ag, 7990 Friedrichshafen Elektrohydraulisches Servoventil
JPS59160969A (ja) 1983-03-01 1984-09-11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酸素極
JPS59160969U (ja) * 1983-04-14 1984-10-27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電磁弁
JPH02248784A (ja) * 1989-03-23 1990-10-04 Aisin Aw Co Ltd 三方電磁弁
JPH0635758A (ja) 1992-07-20 1994-02-10 Fujitsu Ltd プログラム監視制御装置
JPH0635758U (ja) * 1992-10-15 1994-05-13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ソレノイドバルブ
US5346175A (en) * 1992-12-31 1994-09-13 Kelsey-Hayes Company Variable assist steering control valve
US7808134B2 (en) * 2006-06-16 2010-10-05 Continental Automotive Canada, Inc. Active control mount magnetic optimization for an engine
DE102007031855A1 (de) * 2007-07-09 2009-01-15 Robert Bosch Gmbh Ventilpatrone für ein Magnetventil
JP2011038630A (ja) * 2009-07-15 2011-02-24 Tgk Co Ltd 電磁弁
JP5387841B2 (ja) * 2009-09-30 2014-01-1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JP6084787B2 (ja) 2012-06-29 2017-02-2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ソレノイド
DE102013213712A1 (de) * 2013-07-12 2015-01-15 Zf Friedrichshafen Ag Elektromagnetischer Aktor sowie Fluidventil mit einem solchen Aktor
DE102014101664A1 (de) * 2014-02-11 2015-08-13 Kendrion (Villingen) Gmbh Druckregelventil
KR101907036B1 (ko) * 2014-04-11 2018-10-12 주식회사 만도 브레이크 시스템용 솔레노이드밸브
JP6377520B2 (ja) 2014-12-26 2018-08-22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の油圧システム及びこの油圧システムを備えた作業機
DE102015116464A1 (de) * 2015-09-29 2017-03-30 Voith Patent Gmbh Elektromagnetischer Stellantrieb zur Ausführung einer linearen Bewegung
DE112016001091T5 (de) * 2015-10-27 2018-01-04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Dämpfer und Verfahren zum Zusammenbau des Dämpfers
US11255400B2 (en) * 2016-06-24 2022-02-22 Hitachi Astemo, Ltd. Damping force adjustable shock absorber
WO2018004538A2 (en) * 2016-06-28 2018-01-04 Borgwarner Inc. Solenoid having inverse tapered armature for solenoid-actuated valve
US10598298B2 (en) * 2018-08-27 2020-03-24 Borg Warner Inc. Control valve and hydraulic control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EP3951169A4 (en) * 2019-04-04 2022-11-30 Eagle Industry Co., Ltd. CAPACITY CONTROL VALV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823430A1 (de) * 1988-07-11 1990-01-18 Daimler Benz Ag Hydraulischer teleskopstossdaempfer
US5180039A (en) * 1989-07-06 1993-01-19 Fichtel & Sachs Ag Fluid passage unit
CN201575100U (zh) * 2009-12-29 2010-09-08 深圳市德平国瀚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可控伸缩减振器
CN103069191A (zh) * 2010-11-17 2013-04-24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缓冲器
JP2013213588A (ja) * 2013-07-22 2013-10-17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CN104444698A (zh) * 2014-12-15 2015-03-25 重庆和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梯自适应还原阻尼力的缓冲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28115A1 (en) 2022-04-28
US20190323575A1 (en) 2019-10-24
JP6731047B2 (ja) 2020-07-29
WO2017221967A1 (ja) 2017-12-28
JPWO2017221967A1 (ja) 2019-03-22
KR20190007004A (ko) 2019-01-21
DE112017003159T5 (de) 2019-03-07
US11255400B2 (en) 2022-02-22
KR102164068B1 (ko) 2020-10-12
US11668366B2 (en) 2023-06-06
CN109416102A (zh) 2019-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37332B1 (ko) 감쇠력 조정식 완충기
CN109416102B (zh) 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
JP6328742B2 (ja) 電子制御式弁用途用のロッドガイド装置
JP6440861B2 (ja) 緩衝器及び緩衝器の組立方法
KR101321386B1 (ko) 쇽업소버
WO2021117800A1 (ja) ソレノイド、減衰力調整機構および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US5551540A (en) Vibration damper and a vibration damper with a valve actuation device
JP2014073018A (ja) ソレノイド
JP2017118124A (ja) ソレノイド
JP6719278B2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WO2022181319A1 (ja) ソレノイド、減衰力調整機構および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WO2023238543A1 (ja) ソレノイド、減衰力調整機構および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WO2023157503A1 (ja) ソレノイド、減衰力調整機構および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JP2023172640A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および圧力制御弁
KR20240026243A (ko) 감쇠력 조정식 완충기, 감쇠 밸브 및 솔레노이드
CN116324249A (zh) 螺线管、阻尼力调整机构及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
KR20230048438A (ko) 솔레노이드, 감쇠력 조정 기구 및 감쇠력 조정식 완충기
KR20220112843A (ko) 솔레노이드, 감쇠력 조정 기구 및 감쇠력 조정식 완충기
JP2024003373A (ja) ソレノイド、減衰力調整機構および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05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