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4271B - 止血器具 - Google Patents

止血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14271B
CN109414271B CN201780041789.7A CN201780041789A CN109414271B CN 109414271 B CN109414271 B CN 109414271B CN 201780041789 A CN201780041789 A CN 201780041789A CN 109414271 B CN109414271 B CN 1094142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member
support plate
gas
expanded
expa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178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14271A (zh
Inventor
硲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142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42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142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42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32Tourniquets
    • A61B17/135Tourniquets inflatab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4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with special provisions for gripping
    • A61B2017/00455Orientation indicators, e.g. recess on the hand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831Material properties
    • A61B2017/00862Material properties elastic or resili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831Material properties
    • A61B2017/00902Material properties transparent or translucent
    • A61B2017/00907Material properties transparent or translucent for ligh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2017/120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haemostasis, for prevention of bleeding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能够良好地保持扩张部的强度、且能够容易地调节气体的排出速度的止血器具。本发明的解决手段为:止血器具(10),其具备:带体(20),其用于缠绕于手腕W的穿刺部位P;固定部件(30),其将带体在已缠绕于手腕的状态下固定;扩张部(40),其与带体连结,且通过注入气体而扩张;和过滤构件(70),其控制已注入扩张部的气体的排出,其中,带体具有1个以上的孔部(24),所述孔部贯通带体的内表面与外表面之间,扩张部以在带体的内表面中覆盖孔部的方式配置,过滤构件以阻塞孔部的方式配置于带体,且抑制气体从孔部排出。

Description

止血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压迫经穿刺的部位进行止血的止血器具。
背景技术
近年来,实施对手臂、腿等的血管穿刺、并向穿刺部位导入导引器鞘、将导管等医疗器具经由导引器鞘的内腔而送达至病变部的经皮性治疗·检查等。实施了这样的治疗·检查等的情况下,手术师需要对拔除导引器鞘后的穿刺部位进行止血。为了进行该止血,具备下述部件的止血器具是已知的:带体,其用于缠绕于手臂、腿等肢体;固定部件,其将带体在已缠绕于肢体的状态下固定;扩张部,其与带体连结,通过注入流体而扩张,压迫穿刺部位。
这样的止血器具中,已扩张的扩张部长时间强力地持续压迫穿刺部位及其周边的血管、神经时,可能会引起麻痹、疼痛,或血管闭塞。为了防止血管闭塞等,通常,医生、护士在使扩张部扩张后定期地将注射器等专用器具与止血器具连接,排出扩张部内的流体,实施使扩张部的内压减压的减压操作,由此,经时性地使作用于穿刺部位的压迫力降低。
相对于此,下述专利文献1涉及的止血器具中,利用经时性地伸长的材料构成扩张部。因此,在向扩张部中注入流体而使其扩张后,扩张部利用来自扩张部内的流体的压力而缓缓扩张变形。扩张部内的流体的量并未大幅度减少,而扩张部的内部空间的容积则缓缓增大,因此,能够经时性地降低扩张部的内压。由此,能够经时性地使作用于穿刺部位的压迫力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018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利用上述专利文献1涉及的止血器具,能够省去医生、护士实施减压操作的劳力。然而,由经时性地伸长的材料构成扩张部时,扩张部经时性扩张变形,因此,扩张部的厚度随之变薄。从良好地保持扩张部的强度的观点考虑,认为一定程度地维持扩张部的厚度是优选的。
作为上述这样的利用扩张部的构成材料的性质来减压的方法的替代方法,例如,可考虑在带体上形成与扩张部的内部空间(扩张空间)连通的孔、使气体经由该孔排出的方法。然而,构成为从形成于带体的孔排出气体的情况下,气体的排出速度(排出量)取决于孔的结构(孔的内径、个数)。
由于需要以能够在向穿刺部位P施加压迫力的同时防止血管闭塞的程度经时性地实施扩张部的减压,因此,期望精密地控制气体的排出速度。如上所述,止血器具构成为从形成于带体的孔排出气体的情况下,由于只能基于孔的结构来控制气体的排出速度,因此,难以精密地控制气体的排出速度。由此,止血器具难以实现所期望的减压方案。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良好地保持扩张部的强度、且能够容易且精密地调节气体的排出速度的止血器具。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实现上述目的止血器具具备:带体,其用于缠绕于肢体的应止血部位;固定部件,其将所述带体在已缠绕于所述肢体的状态下固定;扩张部,其与所述带体连结,且通过注入气体而扩张;和过滤构件,其控制已注入所述扩张部的气体的排出,其中,所述带体具有1个以上的孔部,所述孔部贯通所述带体的内表面与外表面之间,所述扩张部以在所述带体的内表面中覆盖所述孔部的方式配置,所述过滤构件以阻塞所述孔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带体,且抑制气体从所述孔部排出。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孔部设置于带体的配置有扩张部的区域,过滤构件阻塞孔部以控制已注入扩张部内的气体的排出量。因此,无需为了增加气体透过量而较薄地制作扩张部的厚度,从而能够良好地保持扩张部的强度。另外,由于利用过滤构件控制已注入扩张部的气体的排出速度,因此,与仅基于设置于带体的孔的结构来控制气体排出速度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且精密地控制气体的排出速度。此外,由于过滤构件以阻塞孔部的方式配置于带体,因此,过滤构件被带体支承,可抑制过滤构件的变形。由此,气体的排出速度不易受到过滤构件变形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止血器具能够实现所期望的减压方案。
附图说明
[图1]为从内表面侧观察实施方式涉及的止血器具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沿2-2线的剖视图。
[图3]为从图2的箭头3方向观察的孔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4]为表示将实施方式涉及的止血器具佩戴于手腕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图5(A)为沿图4的5A-5A线的剖视图,图5(B)为图5(A)的5B部分的放大图。
[图6]图6(A)为表示变形例1涉及的止血器具的剖视图,图6(B)为图6(A)的6B部分的放大图。
[图7]为表示变形例2涉及的止血器具的剖视图。
[图8]图8(A)为表示变形例3涉及的止血器具的剖视图,图8(B)为图8(A)的8B部分的放大图。
[图9]为表示变形例4涉及的止血器具的剖视图。
[图10]为表示变形例4涉及的止血器具的剖视图。
[图11]为表示变形例4涉及的止血器具的剖视图。
[图12]为表示变形例4涉及的止血器具的注入部的立体简图。
[图13]为表示变形例4涉及的止血器具的防逆流机构的立体简图。
[图14]为表示变形例4涉及的止血器具的防逆流机构的放大剖视图,图14(A)为表示向扩张部中注入空气的情况的图,图14(B)为表示扩张部的扩张已完成的情况的图。
[图15]为从图9所示的箭头15A方向观察的支承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记载不构成对于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技术范围、用语意义的限定。另外,附图的尺寸比率有时为了便于说明而进行了夸张处理,与实际比率不同。
参考图1~图5,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止血器具10进行说明。图1~图3为供于说明止血器具10的各部分的图。图4及图5为供于说明止血器具10的使用例的图。
如图4及图5(A)所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止血器具10用于:将为了向血管内插入实施治疗·检查等的导管等而留置于穿刺部位P(相当于“应止血部位”)的导引器鞘拔除后,对该穿刺部位P进行止血,所述穿刺部位P形成于手腕W(相当于“肢体”)的桡骨动脉R。
如图1及图2所示,止血器具10具有:带体20,其用于缠绕于手腕W;表面紧固件30(相当于“固定部件(固定构件)”),其将带体20在已缠绕于手腕W的状态下固定;扩张部40,其通过注入气体而扩张,压迫穿刺部位P;标记40c,其用于将扩张部40与穿刺部位P对位;注入部60,其能够向扩张部40中注入气体;和过滤构件70,其控制已注入扩张部40的气体的排出。
本说明书中,将在带体20已缠绕于手腕W的状态下、带体20中与手腕W的体表面相对一侧的面(佩戴面)称为“内表面”,将其相反侧的面称为“外表面”。
带体20具备供扩张部40配置的支承板21(相当于“支承体部”)、和带22(相当于“保持部”),所述带22与支承板21连结,并且将供固定部件30配置的支承板21保持于手腕W。
支承板21沿手腕W的周向配置。如图2所示,支承板2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21a几乎不弯曲而呈平板状。在该中央部21a的两侧,分别形成有朝向内表面侧且沿带21的长度方向(手腕W的周向)弯曲的第一弯曲部21b(图2的左侧)及第二弯曲部21c(图2的右侧)。支承板21由比带22更硬质的材料构成,保持大致恒定的形状。
在支承板21的设置第一弯曲部21b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支承板21的贯通孔23b。在支承板21的设置第二弯曲部21c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支承板21的贯通孔23c。如图1所示,各贯通孔23b、23c沿支承板21的宽度方向(支承板21的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带22在穿通第二弯曲部21c侧的贯通孔23c的状态下与支承板21的端部连结。将止血器具10佩戴于手腕W时,如图5(A)所示,将带22穿通第一弯曲部21b侧的贯通孔23b。将已穿通第一弯曲部21b侧的贯通孔23b的带22折回,沿手腕W的外周的一部分进行缠绕。
如图3及图5(A)所示,在支承板21的供扩张部40配置的区域设有多个孔部24,所述孔部贯通支承板21的内表面与外表面之间(即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支承板21)。需要说明的是,考虑附图的情况而省略孔部24的个数进行图示,但如图3所示,在支承板21形成有多个孔部24。
孔部24的形状、大小、个数等可考虑例如支承板21的强度、气体的透过量、及对与支承板21抵接的过滤构件70造成损伤的风险进行设定。为了保持支承板21的高强度,优选孔部24的个数较少、并且如图3所示、从支承板21的内表面侧俯视时的大小较小(即、孔部24与过滤构件70的接触面积小)。另一方面,为了保持高的气体透过量,则优选孔部24的数量较多、且从支承板21的内表面侧俯视时的大小较大(即、孔部24与过滤构件70的接触面积大)。另外,为了不损伤过滤构件70,孔部24优选具备在从支承板21的内表面侧俯视下接近圆形的形状。例如,孔部24形成为四边形时,在孔部24的周缘的角部(边缘)与过滤构件70接触的部分,应力容易局部性地施加于过滤构件70的一部分,因此,过滤构件70有可能损伤。
考虑以上观点,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孔部24形成为从支承板21的内表面侧俯视时的形状呈正六边形。通过使俯视时的孔部24的形状形成为正六边形,能够在不会在相邻的孔部24之间形成较大空隙的情况下使孔部密集。另外,由于俯视时的形状呈不具有角部的近似圆形的形状,因此,能够防止由于角部导致的过滤构件70的损伤。
孔部24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支承板21,因此,在支承板21的供扩张部40配置的区域,构成了由以正六边形形成的多个孔部24组成的蜂窝式结构。较之形成多个单纯的圆形等的孔的情况而言,多个孔部24所形成的蜂窝式结构可保持支承板21的高强度。另外,通过为蜂窝式结构,能够没有空隙地排列各孔部24,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气体的透过量。
需要说明的是,孔部24的俯视时的形状并非仅限于正六边形,例如,也可以是正六边形以外的多边形形状、圆形、椭圆形等。另外,虽然图示省略了孔部24的沿支承板21厚度方向的截面,但本实施方式中,孔部以截面形状沿厚度方向没有变化、而是呈恒定形状的方式形成。
支承板21的构成材料可由弹性模量高于带22及扩张部40的材料构成。作为这样的材料,可举出例如丙烯酸树脂、聚氯乙烯(尤其是硬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丁二烯这样的聚烯烃、聚苯乙烯、聚(4-甲基-1-戊烯)、聚碳酸酯、ABS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缩醛、聚丙烯酸酯、聚丙烯腈、聚偏二氟乙烯、离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这样的聚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芳香族或脂肪族聚酰胺、聚四氟乙烯等氟系树脂等。
对于支承板21而言,与扩张部40重叠的部分优选实质上透明,但不限于透明,也可以是半透明或有色透明。由此,能够从外表面侧可靠地视认穿刺部位P,并能够容易地将后述的标记40c与穿刺部位P对位。需要说明的是,支承板21也可以不具有中央部21a这样的平板状部分,而是在全长范围内弯曲。
在带22的与支承板21连结的一侧(图1及图2的左侧)配置有表面紧固件30的阴侧31a、31b。在带22的未与支承板21连结的一侧(图1及图2的右侧)配置有表面紧固件30的阳侧32。对于表面紧固件30而言,例如,日本有VELCRO(注册商标)或Magic Tape(注册商标)这样的作为常见制品而周知的钩环紧固件(hook and loop fastener)。
将止血器具10佩戴于手腕W时,如图5(A)所示,在支承板21的贯通孔23b处将带22折回,同时以沿手腕W外周的一部分的方式安装。由此,能够以与各阴侧31a、31b相对的方式配置阳侧32。此时,通过配合佩戴者的手腕W的外周长(粗度)来调节将带体20折回的长度,能够不依赖佩戴者手腕W的外周长而适当地佩戴止血器具10。通过将各阴侧31a、31b与阳侧32接合,将止血器具10佩戴于手腕W。通常,阴侧31a、31b比阳侧32更柔软,因此,通过将阴侧31a、31b配置于接近手腕W的外表面的位置,能够抑制对佩戴者造成的不适感。
需要说明的是,表面紧固件30可以例如由一个阴侧和一个阳侧构成,或交换阴侧的位置和阳侧的位置而构成。另外,将带体20在已缠绕于手腕W的状态下固定的部件不限于表面紧固件30,也可使用例如子母扣、按扣、夹具等固定构件。
带22的构成材料只要具备挠性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作为这样的材料,可举出例如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丁二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这样的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这样的聚酯、聚偏二氯乙烯、有机硅、聚氨酯、聚酰胺弹性体、聚氨酯弹性体、聚酯弹性体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或者将它们任意组合而成的材料(混合树脂、聚合物合金、层合体等)。
扩张部40具备通过注入气体而扩张、向穿刺部位P施加压迫力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注入扩张部40中的气体只要能够使扩张部40扩张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例如空气等。
扩张部40由大致矩形形状的片材构成。如图3所示,扩张部40在支承板21的内表面侧以覆盖设置有孔部24的区域的方式配置。扩张部40的外周缘部在折入支承板21侧的状态下与支承板21和过滤构件70(过滤构件如后述那样,以阻塞设置于支承板21的孔部24的方式配置)的外周缘部接合。因此,能够利用扩张部40压抵过滤构件70的外周缘,从而较不易从支承板21剥离过滤构件70。需要说明的是,接合可通过例如熔接、利用粘合剂的粘合等方法实施。另外,扩张部40的外形形状不限于矩形形状,也可以是圆形状、多边形形状。
在扩张部40与过滤构件70之间,形成有供气体注入的扩张空间40a。
如图5所示,扩张部40配置在带体20的内表面侧。因此,使扩张部40扩张时,扩张部40的压迫力集中于手腕W侧,能够良好地向穿刺部位P施加压迫力。另外,扩张部40被带体20按压至手腕W从而内压升高,因此,如后述那样,经由支承板21的孔部24及过滤构件70,能够良好地将扩张部40内的气体排出至外部。
扩张部40的构成材料只要弹性模量低于支承板21、且具备挠性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例如与前述的带22的构成材料同样的材料。
扩张部40优选实质上透明,但不限于透明,也可以是半透明或有色透明。由此,能够从外表面侧视认穿刺部位P,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后述的标记40c与穿刺部位P对位。
如图2所示,标记40c设置于扩张部40的面向支承板21的面的大致中央。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扩张部40与穿刺部位P对位,扩张部40的位置偏移得到抑制。另外,能够使标记40c不与穿刺部位P直接接触。需要说明的是,设置标记40c的位置只要能够将扩张部40与穿刺部位P对位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只要不妨碍气体从孔部24排出,则标记40c可设置于过滤构件70、支承板21。
标记40c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举出例如圆、三角形、四边形等,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四边形。
标记40c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标记40c的形状呈四边形的情况下,其单边的长度优选为1~4mm的范围。单边的长度为5mm以上时,标记40c的大小变得大于穿刺部位P的大小,因此,难以将扩张部40的中心部与穿刺部位P对位。
标记40c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制,可举出例如混炼有油墨等油性着色剂、色素的树脂等。
标记40c的颜色只要是能够将扩张部40与穿刺部位P对位的颜色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绿色系。通过为绿色系,能够在血液、皮肤上容易地视认标记40c,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扩张部40与穿刺部位P对位。
另外,标记40c优选为半透明或有色透明。由此,能够从带体20的外表面侧视认穿刺部位P。
将标记40c设置于扩张部40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例如将标记40c印刷于扩张部40的方法、将粘合剂涂布于标记40c的单面上并贴附于扩张部40的方法等。
注入部60是用于向扩张部40中注入气体的部位,如图1所示,其与扩张部40连接。
注入部60具备:具有挠性的管61,其基端部配置于扩张部40与过滤构件之间,其内腔与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连通;袋体62,其以与管61的内腔连通的方式配置于管61的前端部;和管状的连接器63,其与袋体62连接,内置有止回阀(图中未示出)。
在使扩张部40扩张(膨胀)时,将注射器(图中未示出)的前筒部插入连接器63并开启止回阀,推动该注射器的柱塞,经由注入部60而将注射器内的气体注入扩张部40内。扩张部40扩张后,经由管61与扩张部40连通的袋体62也膨胀,从而能够通过目视确认在气体未泄漏的情况下成功对扩张部40进行了加压。向扩张部40内注入气体后,若从连接器63拔除注射器的前筒部,则内置于连接器63的止回阀闭合,防止气体的漏出。
过滤构件70具备控制将已注入扩张部40内的气体排出至扩张部40外部的排出速度的功能。
如图1所示,过滤构件70由大致矩形形状的片材构成。如图2所示,过滤构件70以阻塞孔部24的方式与支承板21的内表面接合。因此,过滤构件70配置于支承板21与扩张部40之间。因此,能够防止过滤构件70露出至外部、佩戴者、周边的医疗器具等与过滤构件接触从而使过滤构件70损伤的情况。另外,能够良好地防止佩戴者、周边的医疗器具等与过滤构件接触从而阻碍过滤构件70的气体排出功能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过滤构件70的外形形状只要能够阻塞孔部24即可,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例如圆形、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形状等。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B)所示,过滤构件70由非对称膜构成,所述非对称膜具备多孔质层71和表皮层72,所述表皮层72的每单位面积的气体透过量多于多孔质层71的每单位面积的气体透过量。
本实施方式中,多孔质层71构成为厚度大于表皮层72的厚度。多孔质层71具有支承薄层的表皮层72、从而良好地保持过滤构件70整体的强度的作用。另外,多孔质层71具备多个孔。本实施方式中,多孔质层71具备大小为1nm以上的孔。
与多孔质层71相比,表皮层72的每单位面积的孔的数量较少。由此,与多孔质层71相比,表皮层72的每单位面积的气体透过量较少。需要说明的是,表皮层72与多孔质层71的气体透过量的大小关系可基于设置于二者孔的数量、孔径、孔的形状等进行调节。
本实施方式中,表皮层72不具备大小为1nm以上的孔,因此,已注入扩张部40的气体由于溶解·扩散现象而透过表皮层72。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扩张部40和过滤构件70由相同的材料形成,表皮层72的厚度小于扩张部40的厚度。因此,已注入扩张部40的气体主要经由过滤构件70排出至外部,排出速度主要取决于表皮层72的气体的透过量。
如此,已注入扩张部40的气体主要经由设置于带体20的孔部24及过滤构件70排出。因此,无需为了增加气体透过量而较薄地制作扩张部40的厚度,从而能够良好地保持扩张部40的强度。另外,由于过滤构件70控制已注入扩张部40的气体的排出,因此,较之从设置于带体20的孔部24排出气体的情况(孔部24未被过滤构件70阻塞的情况)而言,更能够抑制气体的排出。即,利用过滤构件70能够更加容易且精密地调节已注入扩张部40的气体的排出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过滤构件70具备为较薄的层、且容易损伤的表皮层72,较之支承板21及扩张部40而言弹性模量小(柔软性高)。因此,过滤构件70具有较容易由于变形等而导致损伤的性质。但是,本实施方式中,过滤构件70配置于弹性模量较高的支承板21、且被支承板21支承,因此,能够良好地防止该过滤构件70变形从而使表皮层72损伤的情况。
优选以使过滤构件70整体的气体透过速度能够实现满足以下条件1、2的减压方案的方式形成。
(条件1)在将带体20已缠绕于手腕W的状态下,在扩张后4小时内经由过滤构件70及孔部24而将气体排出至扩张部40的外部,从而每经过1小时的扩张部40的内压成为其1小时前的扩张部40的内压的70~97%(优选为75~94%);
(条件2)在将带体20已缠绕于手腕W的状态下,扩张后经过4小时后的扩张部40内的内压成为初始内压的30~80%(优选为40~71%)。
为了满足上述的条件,需要适当设定过滤构件70的厚度及支承板21的孔部24的大小,优选的是,在向扩张部40中注入18ml气体、使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的内压成为40kPa~50kPa(300mmHg~375mmHg)的情况下,过滤构件70的每1小时的气体透过量为0.5~3.0ml。另外,多孔质层71的厚度可设定为例如10μm~1mm,表皮层72的厚度可设定为例如100nm~数μm。
需要说明的是,过滤构件70具备控制将已注入扩张部40的气体排出至扩张部40外部的排出速度的功能即可。因此,可使用每单位面积的气体透过量多于扩张部40材料的材料来替代过滤构件70。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止血器具10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将止血器具10佩戴于手腕W前,如图2所示,扩张部40呈未扩张的状态。如图4及图5(A)所示,对右手的手腕W的桡骨动脉R实施穿刺的情况下,穿刺部位P位于偏向拇指侧的位置。通常,导引器鞘被留置于穿刺部位P。将带体20缠绕于维持留置该导引器鞘的状态的手腕W,以使设置于扩张部40的标记40c重叠于穿刺部位P上的方式将扩张部40及带体20对位,使表面紧固件30的阴侧31a、31b及阳侧32接触并接合,将带体20佩戴于手腕W。
此时,止血器具10以注入部60朝向桡骨动脉R的血流的下游侧(手掌侧)的方式佩戴于手腕W。由此,能够在不干扰在比手腕更靠上游侧的手术、位于上游侧的器具(例如,血压仪等)的情况下操作注入部60。另外,通过将止血器具10以注入部60朝向下游侧的方式佩戴于右手的手腕W,扩张部40位于偏向手腕W的拇指侧存在的桡骨动脉R。需要说明的是,动脉的情况下,所谓血管的上游侧是指血管的接近心脏的方向。另外,所谓血管的下游侧是指血管的远离心脏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止血器具10也可用于对左手手腕的桡骨动脉实施穿刺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以注入部60朝向桡骨动脉的血流的上游侧的方式佩戴于左手的手腕。
将止血器具10佩戴于手腕W后,将注射器(图中未示出)与注入部60的连接器63连接,如前述那样向扩张部40内注入气体,使扩张部40扩张。
此时,可利用气体的注入量容易地根据病例对扩张部40的扩张程度、即作用于穿刺部位P的压迫力进行调节。例如,假如向扩张部40过量地注入气体从而扩张部40过度扩张时,使用注射器将过量注入的部分的气体从扩张部40内排出即可。使扩张部40扩张后,使注射器从连接器63脱离。然后,从穿刺部位P拔除导引器鞘。
使扩张部40扩张后,如图5(A)、(B)中以虚线箭头示出的那样,以能够在向穿刺部位P施加压迫力的同时防止血管闭塞的程度,将扩张部40内的气体主要经由过滤构件70及支承板21的孔部24经时性地排出至扩张部40的外部。
需要说明的是,假如在扩张部40的扩张后止血进行不充分的情况下,也可向扩张部40中注入气体,使扩张部40的内压上升。例如,计划使扩张部40的内压恢复至向扩张部40注入气体时的内压的情况下,注入已从扩张部40排出的部分的气体即可。
经过规定的时间,穿刺部位P的止血结束后,从手腕W卸下止血器具10。通过剥离表面紧固件30的阴侧31a、31b及阳侧32而将止血器具10从手腕W卸下。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止血器具10具备:带体20,其用于缠绕于腕的穿刺部位P;固定部件30,其将带体20在已缠绕于手腕状态下固定;扩张部40,其与带体20连结,且通过注入气体而扩张;和过滤构件70,其控制已注入扩张部40的气体的排出。带体20具有1个以上的孔部24,所述孔部贯通带体20的内表面与外表面之间。扩张部40以在带体20的内表面中覆盖孔部24的方式配置。过滤构件70以阻塞孔部24的方式配置于带体20,且抑制气体从孔部24排出。
如上所述,孔部24设置于带体20的供扩张部40配置的区域,过滤构件70阻塞孔部24,控制已注入扩张部40的气体的排出量。因此,无需为了增加气体透过量而较薄地制作扩张部40的厚度,从而能够良好地保持扩张部40的强度。另外,由于利用过滤构件70控制已注入扩张部40的气体的排出速度,因此,与仅基于设置于带体20的孔的结构来控制气体排出速度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且精密地调节气体的排出速度。此外,由于过滤构件70以阻塞孔部24的方式配置于带体20,因此,过滤构件70被带体20支承,可抑制过滤构件70的变形。由此,气体的排出速度不易受到过滤构件70的变形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止血器具10能够实现所期望的减压方案。
另外,带体20具有供扩张部40配置的支承板21、和供固定部件30配置的带22,支承板21的弹性模量高于扩张部40及带22。因此,能够良好地使扩张部40扩张变形,同时能够良好地防止过滤构件70(其以阻塞形成于支承板21的孔部24的方式配置)变形。即,即使在使扩张部40扩张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良好地维持过滤构件70的气体透过功能。
另外,过滤构件70配置于扩张部40与带体20之间。因此,能够良好地防过滤构件70接触佩戴者、周边的医疗器具等而损伤的情况。另外,能够良好地防止过滤构件70与佩戴者、周边的医疗器具等接触从而阻碍过滤构件70的气体排出功能的情况。
另外,扩张部40接合于过滤构件70的外周缘部。因此,能够良好地防止过滤构件70意外地从带体20分离、脱落的情况。
另外,过滤构件70的材料构成为每单位面积的气体透过量多于扩张部40的材料的每单位面积的气体透过量。因此,对于过滤构件70而言,能够利用过滤构件70来控制已注入扩张部40的气体的排出速度。
另外,过滤构件70和扩张部40由相同的材料形成,过滤构件70由多孔质层71和表皮层72构成,所述表皮层的每单位面积的气体透过量少于所述多孔质层。因此,过滤构件70利用表皮层72来控制已注入扩张部40的气体的排出速度,同时利用多孔质层71支承表皮层72,从而能够良好地保持过滤构件70的强度。另外,过滤构件70和扩张部40由相同的材料形成,因此,将过滤构件70和扩张部40接合时,过滤构件70能够容易地与扩张部40熔接。
接下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各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与前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变形例1)
图6为供于说明变形例1涉及的止血器具100的图。
变形例1涉及的止血器具100与前述的实施方式区别在于过滤构件170的配置位置。
具体而言,如图6(A)所示,过滤构件170在支承板21的设有孔部24的区域中配置在支承板21的外表面侧。需要说明的是,过滤构件170与前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由具备多孔质层71和表皮层72的非对称膜构成。
在支承板21的供过滤构件170配置的区域形成有从外表面侧朝向内表面侧凹陷的凹部121d。并且,如图6(B)所示,过滤构件170以表皮层72进入凹部121d的方式配置于支承板21的外表面上。因此,能够良好地防止薄层且容易损伤的表皮层72露出至外部、与佩戴者、周边的医疗器具等接触而破损。另外,通过将过滤构件170的一部分配置于凹部121d内,不易发生过滤构件170的位置偏移。
以上,根据变形例1涉及的止血器具100,过滤构件70配置在带体20的外表面侧。因此,通过以从形成有孔部24的带体20的外表面侧覆盖孔部24的方式配置过滤构件70,从而能够针对止血器具100附加调节气体排出速度的功能。因此,根据变形例1,止血器具100的制造操作变得容易。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变形例中,示出了将过滤构件170配置于形成于支承板121的凹部121d内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例如在支承板121上不形成凹部121d而将过滤构件170配置于支承板121的外表面。
(变形例2)
图7为供于说明变形例2涉及的止血器具200的图。
变形例2涉及的止血器具200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扩张部240的构成。
扩张部240具备压迫穿刺部位P的第一压迫部241、和第二压迫部242,所述第二压迫部配置在第一压迫部241与支承板21之间,并将第一压迫部241所施加的压迫力的方向调节为朝向穿刺部位P的方向。
第一压迫部241通过将大致矩形形状的两片片材重叠并制成袋状而形成。与前述的扩张部40同样地,第一压迫部241与注入部60连接(图中未示出)。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压迫部241的构成只要能够通过注入气体而扩张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第一压迫部241可以由将1片片材折弯、并将边缘部接合而成的袋状构件构成,也可以由不具备边缘部的气球状构件构成。另外,第一压迫部241的外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第一压迫部241可以具备例如在俯视下呈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的外形形状。
第二压迫部242由大致矩形形状的片材构成。第二压迫部242在支承板21的内表面侧以覆盖设有孔部24的区域的方式配置。第二压迫部242的外周缘部在折入支承板21侧的状态下与支承板21和过滤构件270的外周缘部接合。在第二压迫部242与过滤构件270之间形成有供气体注入的空间。第二压迫部242的大致中央与第一压迫部241连结,第一压迫部241的内部空间与第二压迫部242的内部空间连通。
标记40c设置于第一压迫部241的内表面的大致中央。
以上,根据变形例2涉及的止血器具200,利用第二压迫部242,能够将第一压迫部241所施加的压迫力的方向调节为图7中如实线箭头所示的朝向穿刺部位P的方向。
(变形例3)
图8为供于说明变形例3涉及的止血器具300的图。
变形例3涉及的止血器具300与前述的实施方式区别在于设置于支承板21的孔部324的形状。
如图8(B)所示,孔部324具备在支承板21的沿厚度方向的截面中从支承板21的内表面侧朝向外表面侧前端变细的形状。因此,通过较大地保持过滤构件70与孔部324的接触面积,能够良好地维持透气性,同时能够良好地抑制异物从外表面侧侵入孔部324、损伤过滤构件70的情况。
另外,形成孔部324的支承板21的内表面侧的角部324r具备带有圆弧的形状。因此,能够良好地防止在过滤构件70与角部324r接触时过滤构件70损伤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从支承板21的内表面侧俯视时的孔部324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形成为例如正六边形等多边形的形状、圆形、椭圆形等。
(变形例4)
图9~图15为供于说明变形例4涉及的止血器具400的图。图9~图11为表示佩戴止血器具400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2~图14为表示注入部450及防逆流机构492的图,图15为表示止血器具400所具备的支承板21(支承体部)的图。
如图9所示,对于变形例4涉及的止血器具400而言,将能够向扩张部40中注入气体(空气)的注入部450一体地设置于该止血器具400。
如图12所示,注入部450由具备能够容纳气体(空气)的容纳空间(内腔)450a的立体形状构件构成。注入部450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通过弹性变形,向扩张部40注入空气。
如图9及图12所示,注入部450具有孔部450b,所述孔部贯通该注入部450,且与容纳空间450a连通。孔部450b配置于朝向后述的保持板480的配置有注入部450的区域的垂线X1上。
如图12所示,注入部450具有:固定于保持板480的底部451;从底部451朝向孔部450b立起的纵壁部452;和由孔部450b构成的上部453。在底部451设有固定部451a,所述固定部在保持板480中与注入部450固定。注入部450可利用例如粘合剂等固定于保持板480。
本实施方式中,注入部450的底部451由面向保持板480的外表面的开口部形成。因此,底部451未构成注入部450的底面,而是由保持板480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构成注入部450的底面。注入部450的容纳空间450a相当于被保持板480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及纵壁部452围绕而成的空间。
纵壁部452的外周形成为从底部451侧朝向孔部450b侧(远离底部451的方向)而变小。另外,如图9及图12所示,纵壁部452在与垂线X1(所述垂线X1朝向保持板480的配置有注入部450的区域)平行的截面中形成为圆锥形状。此处所谓圆锥形状,是指外周长从底部451朝向孔部450b缓缓变小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注入部450的外形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例如四棱柱等多棱柱,可以是底部、纵壁部及上部没有区别的球、剖视为圆锥形状以外的形状等。另外,虽然图中示出了底部451及上部453由开口部(孔部)构成的注入部450,但注入部450也可以是在底部形成底面、且在上部形成上表面的结构。另外,孔部450b的数量只要为1个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孔部450b的形状也不限于图示的形状。
注入部450的容纳空间450a的容积优选为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的容积的1/4~1/3左右。由此,使注入部450形成为适度的大小,可防止注入部450妨碍在止血器具10的周边实施的手术等,并且能够减少实施后述的向扩张部40中注入空气的注入操作的次数。
为了能够收缩、且在收缩后能够恢复为原来的形状,注入部450优选由例如硅橡胶、胶乳橡胶等弹性体材料、聚丙烯、聚乙烯等热塑性塑料材料、及兼具这两种性质的各种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构成。需要说明的是,注入部450的壁厚优选较薄地形成,从而在如后述那样将保持板480固定于支承板21时(参见图11),所述注入部450得以沿上下方向(图12中的上下方向)折叠。
如图9所示,注入部450的容纳空间450a经由管491而与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连通。
注入部450通过从孔部450b向容纳空间450a内摄入空气而呈现图9所示的初始形状。利用注入部450实施扩张部40的扩张操作时,在注入部450呈现初始形状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在用手指堵塞孔部450b的同时以挤扁注入部450的方式使其变形。
如上述那样进行挤扁注入部450的操作时,经由管491而向扩张部40送入空气。再次实施向扩张部40送入空气的操作的情况下,使手指从孔部450b移动,成为容纳空间450a与外部连通的状态。注入部450利用从孔部450b摄入容纳空间450a的空气而变形,从而恢复为图9所示的初始形状。在容纳空间450a内容纳有空气的状态下再次挤扁注入部450时,能够向扩张部40送入空气。
如图9及图12所示,注入部450配置于保持板480。保持板480与支承板21连结。
保持板480具有第二连结部481,所述第二连结部能够与支承板21的第一连结部178连结。
支承板21的第一连结部178由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形状的轴状构件构成。保持板480的第二连结部481由能够嵌入支承板21的第一连结部178的凹状的槽构成。如图11所示,保持板480的第二连结部481能够在已被支承板21的第一连结部178嵌入的状态下沿第一连结部178的外周面旋转。
如图11所示,支承板21的第一连结部178与支承板21一体地形成,并且朝向远离支承板21的外表面的方向突出。在第一连结部178的周边部分设置有空隙部。空隙部防止在保持板480旋转时、保持板480与支承板21干扰,从而能够实现保持板480的顺利旋转。如此,保持板480构成为能够以与带体20的长度方向交叉的第一连结部178(旋转轴)为中心而旋转。需要说明的是,保持板480优选构成为能够以相对于带体2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第一连结部178(旋转轴)为中心而旋转。由此,注入部450及保持板480在保持板480旋转时不易比支承板21更向手腕W侧突出。
保持板480可由例如与支承板21同样的材质构成。需要说明的是,保持板480优选由比注入部450更硬的材料构成。由此,手术师在后述的向扩张部40送入空气时容易把持注入部450。
如图12所示,保持板480的宽度W1形成为比注入部450的宽度W2更长。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宽度表示沿与带体2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参见图1)。另外,所谓注入部450的宽度,表示该注入部450中宽度尺寸最大的部分的宽度尺寸,本变形例中指固定部451a的宽度。
通过如上述那样使注入部450的宽度W2形成为小于保持板480的宽度W1,注入部450不会向保持板480的宽度方向突出。因此,在将止血器具400佩戴于手腕W的状态下(参见图4),注入部450不会向手腕W侧突出。由此,注入部450不易与佩戴者的手腕W接触,因此,能够降低佩戴者感到的不适感。
另外,保持板480的宽度W1可形成为例如小于支承板21的宽度。保持板480的宽度W1形成为小于支承板21的宽度的情况下,注入部450的宽度W2也形成为小于支承板21的宽度。由此,由于保持板480及注入部450可靠地不比支承板21更向手腕W侧突出,因此,能够良好地降低佩戴者感到的不适感。
需要说明的是,保持板480只要能够配置注入部450即可,其构成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适当变更各部分的尺寸、截面形状等。
在支承板21及保持板480设置有固定保持板480的锁定机构。锁定机构由设置于支承板21的第一构件485a、和设置于保持板480的第二构件485b构成。
第一构件485a具有可供第二构件485b嵌合的凹部。如图11所示,保持板480旋转时,第二构件485b通过与第一构件485a的凹部嵌合而将保持板480固定于支承板21。由此,保持板480的旋转受到限制。例如,通过在利用注入部450使扩张部40扩张后固定保持板480,能够防止设置于保持板480的注入部450意外地旋转。因此,能够防止在使扩张部40扩张后、操作止血器具400等时由于注入部450而妨碍顺利的操作。另外,通过将保持板480固定于支承板21,注入部450被夹入保持板480与支承板21之间。因此,止血器具400能够防止意外地挤扁注入部450、向扩张部40中送入空气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锁定机构只要能够限制保持板480的旋转即可,其构成没有特别限定。锁定机构不限于利用构件之间的机械性连接(嵌合)来限制保持板480的旋转的结构,也可以是例如利用磁力等来限制保持板480的旋转的结构。另外,具有通过机械性连接来固定保持板480的结构的情况下,锁定机构(第一构件485a、第二构件485b)的具体的形状、位置、大小、个数等不特别限于图示的构成。
如图12所示,注入部450沿远离保持板480的外表面的方向延伸,孔部450b配置于朝向保持板480的配置有注入部450的区域的垂线X1上。因此,在向扩张部40注入空气时按压注入部450的方向成为沿着朝向保持板480的配置有注入部450的区域的垂线X1的方向(纵向)(参见图10)。因此,能够高效地从手指向注入部450施力,从而能够顺利地向扩张部40注入空气。需要说明的是,在挤扁注入部450时,通过如图10所示地用两根手指从保持板480的外表面侧及内表面侧夹持注入部450,能够高效地挤扁注入部450。
注入部450的纵壁部452的外周从底部451侧朝向孔部450b侧而变小,因此,实施挤扁注入部450的操作时,不易在注入部450的底部451侧折曲,从而能够防止发生折断等破损。此外,注入部450的纵壁部452的外周从底部451侧朝向孔部450b侧而变小,因此,实施挤扁注入部450的操作时,注入部450的孔部450b侧以向注入部450的容纳空间50a内侧折叠的方式变形。因此,能够以较小的力将注入部450从孔部450b侧朝向底部451侧挤扁,从而能够高效地向扩张部40送入容纳空间450a的空气。
注入部450固定于较硬质的保持板480,因此,能够防止保持板480在按压注入部450时变形。另外,保持板48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支承板21连结,因此,在按压注入部450时传递至保持板480的按压力在保持板480与支承板21的连结部分处被吸收。结果,在按压注入部450时产生的按压力难以传递至支承板21,也难以向穿刺部位P传递。因此,在实施使扩张部40扩张的操作过程中,佩戴者能够适当地仅把握由扩张部40施加至穿刺部位P的压迫力。因此,佩戴者可根据感到的压迫力而操作注入部450,从而向扩张部40中注入最适合穿刺部位P的止血的量的空气。
如图12及图13所示,管491的基端部安装于注入部450的底部451侧,管491的前端部配置于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需要说明的是,注入部450中安装管491的位置只要能够将注入部450的容纳空间450a与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连通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管491的基端部也可安装于注入部450的纵壁部452。但是,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孔部450b配置于上部453侧的情况下,为了高效地向扩张部40送入容纳空间450a的空气,优选将管491的基端部安装于注入部450的底部451侧。
图15中,简化地示出了从图9所示的箭头15A方向观察的支承板21的俯视图(从支承板21的内表面侧观察的俯视图)。
在支承板21上形成有围绕多个孔部24的周围的凸部175。
如图10所示,扩张部40固定于凸部175。通过将扩张部40固定于凸部175,从而在被凸部175和扩张部40围绕而成的空间中形成具备气密性的扩张空间40a。凸部175以围绕多个孔部24的周围、且从支承板21的内表面突出的方式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凸部175优选形成为围绕多个孔部24的整周的方式。由此,能够简单地将扩张部40固定于凸部175,从而能够简单地将扩张部40安装于支承板21。另外,扩张部40以在凸部175之间形成扩张空间40a的方式固定即可,例如,也可固定于凸部175的突出方向的端部以外的部分。另外,凸部175也可不以围绕多个孔部24的整周的方式形成。这种情况下,扩张空间40a由被支承板21、扩张部40、及凸部175围绕而成的空间形成。
形成于支承板21的凸部175具有下述功能:在将止血器具10佩戴于手腕W、且使扩张部40扩张之前的状态(图9所示的状态)下,对穿刺部位P与支承板21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
在将带体20缠绕于手腕W时,若将支承板21配置于手腕W上,则凸部175与手腕W接触。穿刺部位P与支承板21之间的距离可基于凸部175的高度尺寸(突出方向的尺寸)而调节为规定的大小。因此,例如,能够不依赖于各佩戴者的手腕W外周长区别而将扩张开始前的扩张部40与穿刺部位P之间的距离保持为规定的距离。并且,通过在已将扩张开始前的扩张部40与穿刺部位P之间的距离调节为规定的距离的状态下进行扩张,能够不依赖于佩戴者的手腕W的外周长而施加恒定的压迫力。
如图9所示,凸部175可由例如突出方向的前端部带有圆弧的截面形状形成。通过使凸部175具有这样的截面形状,可防止在与手腕W接触时向佩戴者过度施加按压力。
对于凸部175的高度尺寸(突出方向的尺寸)、截面形状、在支承板21上配置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制,可适当变更。另外,凸部175可以与支承板21一体地构成,也可利用与支承板21不同的构件构成。另外,也可在凸部175上设置缓冲与皮肤接触时的按压力的缓冲构件。
如图9所示,在保持板480上设有贯通孔,管491的基端部以穿通该贯通孔的方式配置。另外,如图15所示,在支承板21的凸部175设置有用于使管491的一部分穿通的贯通孔176。
如图9及图15所示,管491可穿过例如保持板480的贯通孔、支承板21的第一连结部178的内表面侧、支承板21中连结带体20的连结端部25b的外表面侧、及形成于支承板21的贯通孔176而与扩张部40连通。
管491具有在保持板480旋转前为规定长度的挠曲部(日文:たわみ部)(参见图9)。如图11所示,在使保持板480旋转时,管491的挠曲部被拉伸,从而解除挠曲的状态。通过使挠曲部拉伸,能够防止管491阻碍保持板480的旋转的情况。另外,为了不使管491伴随保持板480的旋转而发生位置偏移,管491中穿通支承板21的贯通孔176的部分固定于支承板21。固定可利用例如粘合剂进行。
如图9所示,在管491的配置于扩张空间40a内的前端部设置有防逆流机构492,所述防逆流机构可防止从扩张空间40a内向注入部450侧逆流。
防逆流机构492配置于扩张部40内。如图13、及图14(A)、(B)所示,防逆流机构492具备与管491的前端部连接的芯材493、和覆盖芯材493的被覆构件494。
通过将芯材493的基端部插入管491的内腔491a的前端侧并进行固定,从而将芯材493与管491连结。
芯材493具备大致圆柱状的外形形状。芯材493具有:在管491的内腔491a内开口的基端开口部493b;在芯材493中设有被覆构件494的面中开口的前端开口部493c;和与基端开口部493b和前端开口部493c连通的内腔493a。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通过除了将芯材493的基端部插入管491的内腔491a并固定的方法以外的方式将芯材493和管491连结,例如,也可以在使芯材493的基端面与管491的前端面对接的状态下将它们分别固定,从而使芯材493的内腔493a与管491的内腔491a气密地连通。
芯材493的构成材料优选为硬度比被覆构件494更高的材料。作为这样的材料,可举出例如已知的金属材料、塑料材料等。
被覆构件494具备圆筒状的外形形状。芯材493穿通被覆构件494。
被覆构件494的构成材料优选为弹性构件,作为这样的材料,可举出例如丁基橡胶、聚硫橡胶、表氯醇橡胶、高腈橡胶、氟橡胶、硅橡胶等弹性体材料、及各种热塑性弹性体材料等。
参考图14(A)、(B),对防逆流机构492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4中,虚线的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实线的箭头表示空气施加于被覆构件494的压力的方向。
如图14(A)所示,在扩张部40未充分扩张的状态下从注入部450向管491中注入空气时,空气穿过芯材493的内腔493a而向被覆构件494施加远离芯材493的方向的压力。
被覆构件494所承受的、来自注入部450送入的空气的压力达到规定大小以上时,被覆构件494脱离芯材493的外表面,使前端开口部493c与扩张空间40a连通。例如,未实施将注入部450充分地挤扁的操作、从注入部450侧送入的空气量较少时,施加至被覆构件494的压力也降低,因此,无法使前端开口部493c与扩张空间40a连通。相对于此,耗费较长时间而缓缓地按压注入部450、实施将注入部450充分地挤扁的操作时,被覆构件494远离芯材493的外表面。即使在误将物品等堵塞注入部450的孔部450b的情况下,若不实施将注入部450充分地挤扁的操作,则不会意外地向扩张部40内送入空气,因此,能够良好地防止超出必要地压迫穿刺部位P的情况。
如图14(B)所示,在扩张部40充分地扩张的状态下,扩张部40内的空气向被覆构件494施加与芯材493接触的方向的压力。由此,前端开口部493c被被覆构件494堵塞,因此,扩张部40内的空气不会向芯材493侧、以及注入部450侧逆流。另外,在扩张部40充分地扩张的状态下,扩张部40内的空气以阻塞前端开口部493c的方式向被覆构件494施加压力。该压力高于空气的注入压力。因此,在扩张部40充分地扩张、扩张部40的内压成为规定值时,无法从注入部450向扩张部40注入空气。由此,在扩张部40充分地扩张的状态下,能够良好地防止超出必要地向扩张部40中注入空气、扩张部40过度扩张、从而超出必要地压迫穿刺部位P的情况。
在使用本变形例涉及的止血器具400进行止血处置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主要经由设置于带体20的孔部24及过滤构件70来排出已注入扩张部40的气体。因此,无需为了增加气体透过量而较薄地制作扩张部40的厚度,从而能够良好地保持扩张部40的强度。另外,由于过滤构件70控制已注入扩张部40的气体的排出,因此,较之从设置于带体20的孔部24排出气体的情况(孔部24未被过滤构件70阻塞的情况)而言,更能够抑制气体的排出。即,利用过滤构件70能够更加容易且精密地调节已注入扩张部40的气体的排出速度。
另外,止血器具400具有与该止血器具400一体地设置的注入部450。因此,无需使用独立于止血器具400的专用器具,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实施扩张部40的扩张。
需要说明的是,变形例4的止血器具400中,配置过滤构件70的位置不限于支承板21的内表面侧,也可以是例如支承板21的外表面侧。另外,也可在止血器具400中设置变形例2所示的第二压迫部242(参见图7)。另外,注入部450也可不配置于与支承板21连结的保持板480、而是配置于支承板21。另外,保持板480也可由支承板21的一部分构成。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使保持板480旋转,例如,可在支承板21设置部分构成为薄壁的铰链部。
以上,通过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对本发明涉及的止血器具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非仅限于所说明的各构成,可基于权利要求范围的记载适当变更。
例如,构成止血器具的各部分可更换为能够发挥同样的功能的任意构成。另外,也可附加任意的构成物。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佩戴于手腕进行使用的止血器具,也可适用于佩戴于腿等进行使用的止血器具。
另外,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扩张部和过滤构件由相同的材料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扩张部和过滤构件的材料也可以不同。
另外,本发明中,过滤构件只要能够控制已注入扩张部的气体的排出即可,没有必要必须由非对称膜构成。过滤构件可使用例如透气性高的有机硅、天然橡胶等热固性弹性体。另外,过滤构件可使用使过滤构件的厚度较薄、且提高每单位面积的气体透过量的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偏二氯乙烯等热塑性树脂或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在这些情况下,也能够使过滤构件的每单位面积的气体透过量大于扩张部的每单位面积的气体透过量,从而能够利用过滤构件控制已注入扩张部内的气体的排出。
另外,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扩张部与支承板及过滤构件这二者接合的形态进行了说明,但扩张部也可仅与支承板接合。
本申请基于2016年7月6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134609号,其公开内容作为参考被整体引用。
附图标记说明
10、100、200、300、400 止血器具、
20 带体、
21 支承板(支承体部)、
22 带(保持部)、
24、324 孔部、
30 表面紧固件(固定部件)、
40、240 扩张部、
60 注入部、
70、170、270 过滤构件、
71 多孔质层、
72 表皮层、
450 注入部、
480 保持板、
W 手腕(肢体)、
P 穿刺部位(应止血部位)、
R 桡骨动脉。

Claims (5)

1.止血器具,其具备:
带体,其用于缠绕于肢体的应止血部位;
固定部件,其将所述带体在已缠绕于所述肢体的状态下固定;
扩张部,其与所述带体连结,且通过注入气体而扩张;和
过滤构件,其控制已注入所述扩张部的气体的排出,其中,
所述带体具有1个以上的孔部,所述孔部贯通所述带体的内表面与外表面之间,
所述扩张部以在所述带体的内表面中覆盖所述孔部的方式配置,
所述过滤构件以阻塞所述孔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带体,且抑制气体从所述孔部排出,
所述带体具有供所述扩张部配置的支承体部、和供所述固定部件配置的保持部,
所述支承体部由比所述保持部硬质的材料构成,
所述支承体部具有将所述支承体部的内表面与外表面之间贯通的多个所述孔部,
所述过滤构件接合于所述支承体部的内表面,并配置在所述支承体部与扩张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血器具,其中,
所述支承体部的弹性模量高于所述扩张部及所述保持部的弹性模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血器具,其中,所述过滤构件的外周缘部与所述扩张部接合。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止血器具,其中,所述过滤构件的材料的每单位面积的气体透过量多于所述扩张部的材料的每单位面积的气体透过量。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止血器具,其中,所述过滤构件和所述扩张部由相同的材料形成,
所述过滤构件由多孔质层和表皮层构成,所述表皮层的每单位面积的气体透过量少于所述多孔质层的每单位面积的气体透过量。
CN201780041789.7A 2016-07-06 2017-07-03 止血器具 Active CN1094142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4609 2016-07-06
JP2016-134609 2016-07-06
PCT/JP2017/024383 WO2018008602A1 (ja) 2016-07-06 2017-07-03 止血器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4271A CN109414271A (zh) 2019-03-01
CN109414271B true CN109414271B (zh) 2021-08-17

Family

ID=60912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1789.7A Active CN109414271B (zh) 2016-07-06 2017-07-03 止血器具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1179162B2 (zh)
EP (1) EP3482697A4 (zh)
JP (1) JP6885941B2 (zh)
CN (1) CN109414271B (zh)
AU (1) AU2017293690B2 (zh)
BR (1) BR112018077484B1 (zh)
CA (1) CA3029158C (zh)
WO (1) WO20180086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17299466B2 (en) 2016-07-18 2022-07-14 Merit Medical Systems, Inc. Inflatable radial artery compression device
WO2019090104A2 (en) 2017-11-03 2019-05-09 Merit Medical Systems, Inc. Hemostasis devices and methods of use
EP3761867A4 (en) * 2018-03-09 2021-12-01 Merit Medical Systems, Inc. ULTRASOUND COMPATIBLE INFLATABLE VASCULAR COMPRESSION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PROCEDURES
EP3773257A4 (en) 2018-04-11 2021-12-22 Merit Medical Systems, Inc. INFLATABLE COMPRESSION DEVICE
USD911516S1 (en) 2018-06-19 2021-02-23 Merit Medical Systems, Inc. Hemostasis device
US11344768B1 (en) * 2018-07-09 2022-05-31 Jared Daniel Stull Stretchable therapeutic bracelet for hand, wrist, and forearm exercises
CN110811754B (zh) * 2019-11-15 2020-08-21 吉林大学 一种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用穿刺点压迫装置
CN112089472B (zh) * 2020-10-19 2022-06-10 张庆娟 一种icu护理用加压止血带
CN113598861B (zh) * 2021-06-11 2023-04-28 宁波市第一医院 一种静脉止血器
WO2023140265A1 (ja) * 2022-01-19 2023-07-27 テルモ株式会社 止血器具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29146A2 (en) * 2011-03-18 2012-09-27 Marine Polymer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 manual radial artery compression device
CN105361920A (zh) * 2015-08-18 2016-03-02 兴山县人民医院 止血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7072A (ja) * 1993-08-04 1995-02-21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圧迫止血ベルト
DE69320769T2 (de) 1992-12-04 1999-01-14 Sumitomo Rubber Ind Blutstillender Druckgürtel
US5968073A (en) * 1997-11-17 1999-10-19 Jacobs; Laura F.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pplying pressure
JP4136647B2 (ja) * 2002-12-24 2008-08-20 テルモ株式会社 止血器具
ATE498363T1 (de) 2002-07-15 2011-03-15 Terumo Corp Blutstillende vorrichtung mit aufblasbarem ballon
JP2007021112A (ja) * 2005-07-21 2007-02-01 Terumo Corp 止血器具
JP5159549B2 (ja) * 2008-10-03 2013-03-06 シチズ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生体圧迫装置、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血圧測定装置
US8469910B2 (en) * 2009-09-29 2013-06-25 Covidien Lp Pneumatic compression garment with noise attenuating means
US20130085428A1 (en) * 2011-09-30 2013-04-04 Tyco Healthcare Group Lp Compression assembly
US20140277102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Compression Therapy Concepts, Inc. Deep Vein Thrombosis Prevention Garment Having Opposing Offset Attachment Straps
US9955978B2 (en) * 2013-10-25 2018-05-01 Medtronic Vascular, Inc. Tissue compression device with multi-chamber bladder
CN106999043A (zh) * 2014-08-22 2017-08-01 细胞保护装置股份有限公司 并入用于执行远程缺血调节的系统的医疗仪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29146A2 (en) * 2011-03-18 2012-09-27 Marine Polymer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 manual radial artery compression device
CN105361920A (zh) * 2015-08-18 2016-03-02 兴山县人民医院 止血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008602A1 (ja) 2019-04-18
EP3482697A4 (en) 2019-11-27
CA3029158A1 (en) 2018-01-11
AU2017293690A1 (en) 2019-01-03
AU2017293690B2 (en) 2019-04-04
WO2018008602A1 (ja) 2018-01-11
BR112018077484B1 (pt) 2022-11-29
CN109414271A (zh) 2019-03-01
BR112018077484A2 (pt) 2019-04-02
JP6885941B2 (ja) 2021-06-16
CA3029158C (en) 2021-02-02
US11179162B2 (en) 2021-11-23
US20190133607A1 (en) 2019-05-09
EP3482697A1 (en) 2019-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14271B (zh) 止血器具
CN109414268B (zh) 止血器具
US10524802B2 (en) Hemostatic device
CN108024817B (zh) 止血器具
CN109414270B (zh) 止血器具
CN108778155B (zh) 止血器具
CN108882943B (zh) 止血器具
CN109414269B (zh) 止血器具
JP7041056B2 (ja) 止血器具
US20180250017A1 (en) Hemostatic device
US10939919B2 (en) Hemostatic device
JP6783083B2 (ja) 止血器具
EP3763299B1 (en) Tourniquet instrument
JP7018281B2 (ja) 止血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