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11516A - 作业车辆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11516A
CN109311516A CN201780037242.XA CN201780037242A CN109311516A CN 109311516 A CN109311516 A CN 109311516A CN 201780037242 A CN201780037242 A CN 201780037242A CN 109311516 A CN109311516 A CN 1093115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r
cabin
cylindrical portion
retaining member
absorb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724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佐木诚
加藤雅之
野口敬广
足立晃
足立一晃
中泽嘉明
清水信孝
中田匡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atsu Ltd
Nippon Ste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omatsu Ltd
Nippon Ste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atsu Ltd, Nippon Steel Corp filed Critical Koma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311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15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 B62D33/0604Cabs insulated against vibrations or noise, e.g. with elastic suspen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8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8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 B62D21/186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for building site vehicles or multi-purpose tra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4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esili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 B62D33/0604Cabs insulated against vibrations or noise, e.g. with elastic suspension
    • B62D33/0608Cabs insulated against vibrations or noise, e.g. with elastic suspension pneumatic or hydraulic suspen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 B62D33/0617Drivers' cabs for tractors or off-the-road vehic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16Cabins, platforms, or the like, for driv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16Cabins, platforms, or the like, for drivers
    • E02F9/163Structures to protect drivers, e.g. cabins, doors for cabins; Falling object protection structure [FOPS]; Roll over protection structure [ROP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16Cabins, platforms, or the like, for drivers
    • E02F9/166Cabins, platforms, or the like, for drivers movable, tiltable or pivoting, e.g. movable seats, dampening arrangements of cab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液压挖掘机(100)具有:驾驶室(5)、车身框架(6)、以及限制部(8)。车身框架(6)具有基底部(60)、以及设置于基底部(60)的上侧且支承驾驶室(5)的后支承架(622)。限制部(8)设置在驾驶室(5)的底板框架(51),并配置在基底部(60)与底板框架(51)之间。限制部(8)具有防脱部件(81)、以及冲击吸收体(82)。防脱部件(81)配置在后支承架(622)的下侧。冲击吸收体(82)配置在防脱部件(81)的驾驶室(5)侧。

Description

作业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在液压挖掘机等作业车辆翻倒且驾驶室侧面受到挤压时,为了不使驾驶室与车体框架脱离而设有限制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的作业车辆中,为了在翻倒时等不会由于来自驾驶室侧面的冲击力而使驾驶室后部框架变形,而以厚材料构成驾驶室后部框架,并使之具有刚性。另外,通过在具有刚性的驾驶室后部框架的附近配置限制部件,翻倒时因限制部件的限制而产生的冲击也能够由驾驶室后部框架承受。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890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作业车辆中,驾驶室的重量变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必要的强度、且实现驾驶室轻量化的作业车辆。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发明的作业车辆具有:驾驶室、车身框架、以及限制部。车身框架具有:基底部、以及设置于基底部上侧且支承驾驶室的支承架。限制部设置于驾驶室的底板框架,并配置在基底部与底板框架之间。限制部具有:防脱部件、以及冲击吸收体。防脱部件配置在支承架的下侧。冲击吸收体配置在防脱部件的驾驶室侧。
通过在限制部设置冲击吸收体,能够在作业车辆翻倒时利用塑性变形的塑性做功来吸收因限制而对驾驶室产生的至少一部分冲击。因此,能够缓和对驾驶室产生的冲击,也可以不以厚材料构成驾驶室的框架,而使之减薄。
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驾驶室的轻量化。
第二发明的作业车辆基于第一发明的作业车辆,此外具有衰减部。衰减部设置于车身框架,支承驾驶室,并且使对驾驶室产生的振动衰减。
能够缓和在作业车辆行驶时以及作业时等正常使用时对驾驶室产生的振动及冲击。
另外,在作业车辆翻倒时、或者与岩石等碰撞时等,能够由限制部限制驾驶室与车身框架分离。
第三发明的作业车辆基于第一发明的作业车辆,此外具有配置于车身框架的作业装置。限制部设置在作业装置的相反一侧。
因为对驾驶室的未设有作业装置的一侧施加冲击的可能性较高,所以,通过将限制部设置在作业装置的相反一侧,能够有效地限制驾驶室与车身框架分离。
第四发明的作业车辆基于第一发明的作业车辆,驾驶室具有:第一驾驶室框架、以及第二驾驶室框架。第一驾驶室框架在与驾驶室的配置有作业装置的一侧相反一侧的侧面,在上下方向形成。第二驾驶室框架在与驾驶室的配置有作业装置的一侧相反一侧的侧面,在上下方向形成,刚性低于第一驾驶室框架。限制部设置在第一驾驶室框架的下方附近、以及第二驾驶室框架的下方附近。与在第一驾驶室框架的下方附近设置的限制部的冲击吸收体的弹性系数相比,在第二驾驶室框架的下方附近设置的限制部的冲击吸收体的弹性系数较低。
因为存在弹性系数之差,所以,在对驾驶室施加冲击时,虽然与第二驾驶室框架相比施加于第一驾驶室框架的冲击较大,但第一驾驶室框架因为刚性比第二驾驶室框架高,所以能够承受住冲击。
例如,在驾驶作业车辆时,因为驾驶员能够注视驾驶室的前方,所以因碰撞等而向驾驶室的前方侧施加冲击的可能性较低,而因为不能注视后方,所以向驾驶室的后方侧施加冲击的可能性增高。通过使施加冲击的可能性较低的前侧驾驶室框架的厚度小于施加冲击的可能性较高的后侧驾驶室框架,能够尽可能地实现驾驶室的轻量化。另外,即使对减薄后的前侧驾驶室框架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也因为将弹性系数设定得较低,所以能够吸收冲击。
第五发明的作业车辆基于第一发明的作业车辆,冲击吸收体被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驾驶室的底板框架。
在因冲击而使驾驶室向与车身框架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防脱部件从下方与车身框架的支承架抵接,从而限制驾驶室的移动。在该抵接时,冲击吸收体被拉动,能够利用冲击吸收体的塑性变形来缓和冲击。
第六发明的作业车辆基于第五发明的作业车辆,冲击吸收体具有:第一筒状部、第二筒状部、以及连接部。第一筒状部固定于防脱部件。第二筒状部固定于驾驶室的底板框架,下端位于比第一筒状部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由于冲击吸收体的连接部弯曲而产生弹力,能够缓和防脱部件对支承架的碰撞。
第七发明的作业车辆基于第五发明的作业车辆,冲击吸收体为弹簧部件。冲击吸收体的上端固定在驾驶室的底板框架,下端固定于防脱部件。
通过设置弹簧部件,利用弹簧部件的弹力,能够缓和防脱部件对支承架的碰撞。
第八发明的作业车辆基于第五发明的作业车辆,冲击吸收体为橡胶部件。冲击吸收体经由与冲击吸收体粘接且在驾驶室的底板框架固定的第一金属部件,固定在驾驶室的底板框架,并且经由与冲击吸收体粘接且固定于防脱部件的第二金属部件,固定于防脱部件。
通过设置橡胶部件,利用橡胶部件的弹力,能够缓和防脱部件对支承架的碰撞。
第九发明的作业车辆基于第五发明的作业车辆,防脱部件的上表面以朝向外周侧位置降低的方式弯曲而形成。
与车身框架的支承架碰撞的防脱部件的一部分弯曲而形成。由此,能够抑制驾驶室相对于车身框架倾斜的情况下防脱部件对支承架的单方碰撞。
第十发明的作业车辆基于第一发明的作业车辆,限制部此外具有连结底板框架与防脱部件的连结部件。冲击吸收体固定于防脱部件,配置在比支承架靠下方的位置。
在因冲击而使驾驶室向与车身框架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冲击吸收体从下方与车身框架的支承架抵接,从而限制驾驶室移动。在该抵接时冲击吸收体被压缩,利用冲击吸收体的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的变形而产生的能量缓和冲击。
第十一发明的作业车辆基于第十发明的作业车辆,冲击吸收体具有:第一筒状部、第二筒状部、以及连接部。第一筒状部固定于防脱部件。第二筒状部的下端位于比第一筒状部上端靠下方的位置。连接部连接第一筒状部的上端与第二筒状部的下端。
通过冲击吸收体的连接部弯曲而产生弹力,能够缓和冲击吸收体对支承架的碰撞。
第十二发明的作业车辆基于第十发明的作业车辆,冲击吸收体为弹簧部件或橡胶部件。
通过设置弹簧部件或橡胶部件,利用弹簧部件或橡胶部件的弹力,能够缓和冲击吸收体对支承架的碰撞。
第十三发明的作业车辆基于第三发明的作业车辆,防脱部件为板状的部件,主表面与支承架对置而配置。限制部配置为主表面的作业装置侧的一端高于作业装置相反一侧的一端。
通过倾斜配置限制部,能够在驾驶室相对于车身框架向作业装置侧倾斜的情况下抑制限制部对车身框架的单方碰撞。
第十四发明的作业车辆基于第一发明的作业车辆,冲击吸收体具有插通部、以及突出部。插通部插通在驾驶室的底板框架上形成的贯通孔。突出部设置在比底板框架靠上侧的位置,从插通部向贯通孔的外侧扩展地突出而形成。突出部朝向外周侧位置增高地弯曲并具有与贯通孔的周围抵接的下表面。
通过使冲击吸收体的突出部具有向贯通孔侧弯曲的下表面,能够在驾驶室相对于车身框架倾斜的情况下抑制冲击吸收体对贯通孔周围的单方碰撞。
第十五发明的作业车辆基于第十四发明的作业车辆,贯通部具有:第一筒状部、第二筒状部、以及连接部。第一筒状部固定于防脱部件。第二筒状部插通贯通孔,其下端位于比第一筒状部上端靠下方的位置。连接部连接第一筒状部的上端与第二筒状部的下端。
通过冲击吸收体的连接部弯曲而产生弹力,能够缓和冲击吸收体对支承架的碰撞。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作业车辆,其能够确保必要的强度,并实现驾驶室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液压挖掘机的车身框架与驾驶室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图2中从车身框架拆卸驾驶室后的状态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用来说明图2的车身框架与驾驶室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5是图2的GG'间的箭头剖视图。
图6是表示沿图5的箭头H观察的左端附近的图。
图7是图6的II'间的箭头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限制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限制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限制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限制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限制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限制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限制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针对作为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的液压挖掘机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针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进行说明。
<结构>
(液压挖掘机100的整体构成)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00的图。该液压挖掘机100具有车辆主体1、以及作业装置4。
车辆主体1具有行驶体2、以及旋转体3。行驶体2具有一对行驶装置2a、2b。各行驶装置2a、2b具有履带2d、2e。
旋转体3载置于行驶体2之上。旋转体3相对于行驶体2可旋转地进行设置。旋转体3具有:驾驶室5、车身框架6、衰减部7(参照后面叙述的图6)、以及限制部8(参照后面叙述的图6)。
车身框架6配置在行驶体2的上侧。驾驶室5配置在车身框架6的前部左侧位置。如后面叙述的图3所示,衰减部7在车身框架6设置多个,并支承驾驶室5。如后面叙述的图6所示,限制部8在翻倒或碰撞时等限制驾驶室5与车身框架6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在整体构成的说明中,前后方向表示驾驶室5的前后方向。此外,车辆主体1的前后方向与驾驶室5、即旋转体3的前后方向一致。另外,左右向、或侧方表示车辆主体1的车宽方向。在图1中,前方以箭头F表示,后方以箭头B表示。另外,右向以箭头R表示,左向以箭头L表示。
旋转体3此外具有:燃料箱12、工作油箱13、发动机室14、以及配重15等。燃料箱12、工作油箱13、发动机室14、以及配重15等位于车身框架6之上,配置在驾驶室5的后侧。
作业装置4如图1所示安装在旋转体3的前部中央位置,具有:大臂9、小臂10、以及挖掘铲斗11。大臂9的基端部可旋转地支承于车身框架6。大臂9的前端部可旋转地与小臂10的基端部连结,小臂10的前端部可旋转地与挖掘铲斗11连结。
驾驶室5配置在作业装置4的左向L侧。
(驾驶室5)
图2是表示车身框架6与驾驶室5的立体图。
驾驶室5具有:底板框架51、顶板框架52、右侧面侧的右前支柱53a及右后支柱53b、左侧面侧的左前支柱54a、左后支柱54b、以及左中间支柱54c。
右前支柱53a、右后支柱53b、左前支柱54a、左后支柱54b、以及左中间支柱54c从底板框架51向上方形成,分别与顶板框架52连接。
右前支柱53a设置在驾驶室5的前面右向R侧的一端,右后支柱53b设置在驾驶室5的背面右向R侧的一端。
左前支柱54a设置在驾驶室5的前面左向L侧的一端,左后支柱54b设置在驾驶室5的背面左向L侧的一端。左中间支柱54c处于驾驶室5的左侧面且设置在左前支柱54a与左后支柱54b之间。上述右前支柱53a与左前支柱54a左右向对置而配置,右后支柱53b与左后支柱54b左右向对置而配置。需要说明的是,与左中间支柱54c对置的支柱虽然不在右侧面形成,但在右侧面的下部设有将支柱53a与支柱53b之间连接的面板58a。
背面侧的右后支柱53b及左后支柱54b与前面侧的右前支柱53a及左前支柱54a相比,较厚地形成,刚性较强。
(车身框架6)
图3是表示使驾驶室5与车身框架6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车身框架6具有:大致平面状的基底部60、支承作业装置4的作业装置支承部61、以及配置有驾驶室5的驾驶室配置部62。
作业装置支承部61在基底部60的车身框架6的前部中央位置形成。如图3所示,作业装置支承部61具有沿前后方向形成的、对置的一对纵板611、612。在上述纵板611、612之间可旋转地配置有大臂9的基端部。另外,在配置于左侧的纵板611的左侧配置有驾驶室5。
驾驶室配置部62位于作业装置支承部61的左边邻近位置,形成在基底部60的前部左位置。驾驶室配置部62具有:在基底部60之上沿左右向配置的前支承架621、在基底部60之上沿左右向配置的后支承架622、以及将前支承架621与后支承架622左端连接的左支承架623。另外,在前支承架621与后支承架622之间,沿左右向设有中间支承架624。
(衰减部7)
衰减部7使在正常的行驶时以及作业时等在驾驶室5产生的振动衰减。
如图3所示,在前支承架621的上表面部的右端与左端分别形成有孔,衰减部7配置在各个孔中。另外,在后支承架622的上表面部622a(参照图5)的右端与左端各自形成有孔,衰减部7配置在各个孔中。
在上述四个衰减部7的上侧配置有驾驶室5。驾驶室5在车身框架6之上由衰减部7进行支承。
图4是用来表示车身框架6与驾驶室5的位置关系的图。在图4中,驾驶室5以双点划线表示。如图4所示,在支柱53a、53b、54a、54各自的下方附近配置有衰减部7。
图5是图2的GG'的箭头剖视图。衰减部7具有:在内部设有螺旋弹簧等的壳体71、以及从壳体71向上方突出的螺柱72。壳体71固定在后支承架622的上表面部622a,螺柱72的上端固定在驾驶室5的底板框架51。
(限制部8)
限制部8限制在翻倒时或碰撞时等驾驶室5与车身框架6分离。图6是从沿图5的箭头H的方向观察的图。
如图6所示,限制部8配置在衰减部7的右侧附近,该衰减部7配置在后支承架622的驾驶室5的左侧面侧(箭头L侧)。限制部8固定在驾驶室5的底板框架51,贯通并配置于在后支承架622的上表面部622a形成的贯通孔622s。
限制部8具有:防脱部件81、以及冲击吸收体82。
防脱部件81为圆盘形状,例如由金属形成。防脱部件81为了使其主表面即上表面81s与贯通孔622s对置,而配置在比后支承架622的上表面部622a靠下侧的位置。防脱部件81的直径形成得比贯通孔622s大。
冲击吸收体82设置在防脱部件81的驾驶室5侧。冲击吸收体82在外观上为直径不同的两个钢管重叠后的大致圆柱状,圆柱的中心轴82a沿上下方向进行配置。冲击吸收体82具有弹性,插入贯通孔622s中。
图7是图6的II'间的箭头剖视图。如图7所示,冲击吸收体82由钢管形成,具有:第一筒状部821、第二筒状部822、连接部823、以及盖部824。
第一筒状部821插通贯通孔622s,在第一筒状部821与贯通孔622s的边缘之间设有若干间隙。
在第一筒状部821的下端连接有盖部824,盖部824以堵塞第一筒状部821的下端开口的方式配置。在防脱部件81,在上下方向形成有贯通孔81a,在盖部824也形成有贯通孔。
螺栓83从下方插入防脱部件81的贯通孔81a与盖部824的贯通孔。在盖部824的上侧配置有螺母84,螺母84与螺栓83紧固。利用螺栓83与螺母84,将盖部824及第一筒状部821固定在防脱部件81。
第二筒状部822的直径形成得比第一筒状部821大。第二筒状部822配置在与第一筒状部821相同的轴(图6所示的中心轴82a)上。第二筒状部822的上端部822a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在驾驶室5的底板框架51上形成的贯通孔51a的边缘。正常情况下,第二筒状部822的下端822b位于比第一筒状部821上端821a靠下方的位置。
连接部823连接第一筒状部821的上端821a与第二筒状部822的下端822b。连接部823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为筒状,其上端向内侧弯曲,与第一筒状部821的上端821a连接,下端向外侧弯曲,与第二筒状部822的下端822b连接。因为连接部823弯曲并连接第一筒状部821与第二筒状部822,所以冲击吸收体82具有弹性。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00翻倒、或液压挖掘机100与物体碰撞、对驾驶室5产生冲击的情况下,驾驶室5与车身框架6的分离通过防脱部件81与后支承架622的上表面部622a(贯通孔622s的边缘622e)的抵接而被限制,该限制时的冲击由冲击吸收体82的弹力进行缓和。
需要说明的是,在液压挖掘机100停止的状态下,在防脱部件81与上表面部622a之间形成有间隙S。该间隙S在液压挖掘机100正常使用时的驾驶室5的上下方向的振动范围内形成,以使防脱部件81与上表面部622a不接触。这是因为在正常使用时如果防脱部件81与上表面部622a接触,则会影响衰减部7对驾驶室5的振动的衰减功能。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针对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中应用的限制部108进行说明。
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0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限制部的结构不同。因此,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主要针对限制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针对与其它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在下面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也是相同的。
图8是表示该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部108的结构的剖视图。
该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部108具有:防脱部件181、冲击吸收体182、以及圆筒部件183。防脱部件181为圆盘形状,主表面即上表面181s与贯通孔622s对置而配置。防脱部件181配置在比后支承架622的上表面部622a靠下侧的位置,直径形成得比贯通孔622s大。
冲击吸收体182为螺旋状的弹簧部件,比防脱部件181配置在靠驾驶室5侧。冲击吸收体182使其中心轴沿上下方向贯通贯通孔622s而配置。冲击吸收体182的上端182a固定于底板框架51。在底板框架51形成有贯通孔51a,从贯通孔51a的边缘向贯通孔51a的内侧形成有突起51b。冲击吸收体182的上端182a卡止于突起51b。
另一方面,冲击吸收体182的下端182b固定于防脱部件181。在防脱部件181,在上下方向形成有贯通孔181a。从贯通孔181a的边缘向贯通孔181a的内侧形成有突起181b。冲击吸收体182的下端182b卡止于突起181b。
圆筒部件183配置在冲击吸收体182的外侧。圆筒部件183的上端183a通过焊接等与底板框架51接合。圆筒部件183插通后支承架622的贯通孔622s。圆筒部件183的下端183b与防脱部件181抵接。利用圆筒部件183,确保防脱部件81与后支承架622的上表面部622a的间隙S。
通过上述结构,在对驾驶室5产生了冲击的情况下,驾驶室5与车身框架6的分离通过防脱部件181与上表面部622a(贯通孔622s的周围)的抵接而被限制,该限制时的冲击由弹簧部件即冲击吸收体182的弹力进行缓和。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针对在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中应用的限制部208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该第三实施方式的限制部208的结构的剖视图。该第三实施方式的限制部208具有防脱部件81、以及冲击吸收体282。
防脱部件8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为圆盘形状,配置在比后支承架622的上表面部622a靠下侧的位置,其直径形成得比贯通孔622s大。在防脱部件81与上表面部622a之间形成有间隙S。
冲击吸收体282是形成为圆柱形状的橡胶部件。冲击吸收体282的圆柱的轴沿上下方向贯通贯通孔622s而配置。冲击吸收体282配置在底板框架51与防脱部件81之间。
冲击吸收体282经由第一金属部件284而固定在底板框架51。在冲击吸收体282的上端面的中央形成有凹部。第一金属部件284配置在凹部,与冲击吸收体282粘接。在第一金属部件284,在上下方向形成有螺孔284a。从底板框架51的上方经由贯通孔51a而插入的螺栓286与螺孔284a紧固,由此而将冲击吸收体282固定在底板框架51。
另外,冲击吸收体282经由第二金属部件285而固定于防脱部件81。在冲击吸收体282的下端面的中央形成有凹部。第二金属部件285配置于凹部,与冲击吸收体282粘接。在第二金属部件285,在上下方向形成有螺孔285a。从防脱部件81的下方经由贯通孔81a而插入的螺栓83与螺孔285a紧固,由此而将防脱部件81固定于冲击吸收体282。
通过上述结构,在对驾驶室5产生了冲击的情况下,驾驶室5与车身框架6的分离通过防脱部件81与上表面部622a(贯通孔622s的周围)的抵接而被限制,该限制时的冲击由橡胶部件即冲击吸收体282的弹力进行缓和。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针对在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中应用的限制部308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该第四实施方式的限制部308的结构的剖视图。该第四实施方式的限制部308具有防脱部件381、以及冲击吸收体82。
该第四实施方式的限制部308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部8相比,防脱部件381的形状不同。
在防脱部件381的驾驶室5侧(与贯通孔622s对置的一侧)形成有弯曲面381a。弯曲面381a形成为位置从中央向外周逐渐降低。
通过形成弯曲面381a,在因施加于液压挖掘机100的冲击而使驾驶室5相对于车身框架6向左右向(例如箭头J方向)倾斜时,能够防止防脱部件381对贯通孔622s周围的单方碰撞。
需要说明的是,形成有如该第四实施方式所述的弯曲面381a的防脱部件381也可以替代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防脱部件81、181来加以利用。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针对在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中应用的限制部408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该第五实施方式的限制部408的结构的剖视图。该第五实施方式的限制部408具有:防脱部件81、冲击吸收体482、以及圆筒部件483。
防脱部件8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为圆盘形状,例如由金属形成。防脱部件81配置在比后支承架622的上表面部622a靠下侧的位置,直径形成得比贯通孔622s大。
冲击吸收体482位于防脱部件81的驾驶室5侧,设置在比上表面部622a(贯通孔622s)靠下侧的位置。
冲击吸收体482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外观上是直径不同的两个钢管重叠后的大致圆柱状,圆柱的中心轴沿上下方向进行配置。
如图11所示,冲击吸收体482由钢管形成,具有:第一筒状部484、第二筒状部485、以及连接部486。
第一筒状部484的下端484b通过焊接等固定于防脱部件81。
第二筒状部485的直径形成得大于第一筒状部484。第二筒状部485配置在与第一筒状部484相同的轴上。第二筒状部485的下端485b位于比第一筒状部484的上端484a靠下方的位置。
第二筒状部485的直径比贯通孔622s大,在第二筒状部485的上端485a与上表面部622a之间形成有间隙S。
连接部486连接第一筒状部484的上端484a与第二筒状部485的下端485b。连接部486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为筒状,上端向内侧弯曲,与第一筒状部484的上端484a连接,下端向外侧弯曲,与第二筒状部485的下端485b连接。因为连接部486弯曲并连接第一筒状部484与第二筒状部485,所以冲击吸收体482具有弹性。
圆筒部件483插通贯通孔622s,并配置在底板框架51与防脱部件81之间。在圆筒部件483的中央部形成有上下方向贯通的螺孔483a。
通过将从底板框架51的上方插入贯通孔51a的螺栓489与螺孔483a上部的螺丝形状紧固,将圆筒部件483固定在底板框架51的下侧。另外,通过将从防脱部件81的下方插入贯通孔81a的螺栓83与在螺孔483a的下部形成的螺丝形状紧固,将防脱部件81固定在圆筒部件483的下侧。
通过上述结构,在对驾驶室5产生了冲击的情况下,驾驶室5与车身框架6的分离通过冲击吸收体482与上表面部622a的抵接而被限制,并且该限制时的冲击由弹力进行缓和。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针对在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中应用的限制部508进行说明。该第六实施方式的限制部508与第五实施方式的限制部408相比,冲击吸收体的结构不同。
图12是表示该第六实施方式的限制部508的结构的剖视图。该第六实施方式的限制部508具有:防脱部件81、冲击吸收体582、以及圆筒部件483。
防脱部件81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圆筒部件483也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利用螺栓489固定于底板框架51,利用螺栓83与防脱部件81进行固定。
冲击吸收体582是螺旋状的弹簧部件,围绕圆筒部件483而配置在圆筒部件483的外侧。冲击吸收体582的直径形成得比贯通孔622s的直径大。弹簧部件即冲击吸收体582的下端582b固定于防脱部件81。另外,在液压挖掘机100停止的状态下,在冲击吸收体582的上端582a与上表面部622a之间形成有间隙S。
通过上述结构,在对驾驶室5产生了冲击的情况下,驾驶室5与车身框架6的分离通过冲击吸收体582与上表面部622a的抵接而被限制,并且该限制时的冲击由弹力进行缓和。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针对在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中应用的限制部608进行说明。该第七实施方式的限制部608与第六实施方式的限制部508比较,冲击吸收体的结构不同。
图13是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限制部608的剖面结构图。
该第七实施方式的限制部608具有:防脱部件81、冲击吸收体682、以及圆筒部件483。
该第七实施方式的限制部608的冲击吸收体682与第六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582不同,是橡胶部件。
橡胶部件即冲击吸收体682为圆筒状,配置在圆筒部件483的外周。冲击吸收体682的直径形成得大于贯通孔622s的直径。冲击吸收体682配置在比上表面部622a靠下侧的位置。冲击吸收体682的下端682b与防脱部件81的上表面81s接触。在冲击吸收体682的上端682a与上表面部622a之间形成有间隙S。
通过上述结构,在对驾驶室5产生了冲击的情况下,驾驶室5与车身框架6的分离通过冲击吸收体682与上表面部622a的抵接而被限制,并且其限制时的冲击由弹力进行缓和。
(第八实施方式)
接着,针对在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中应用的限制部708进行说明。
图14是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限制部708的剖面结构图。图14所示的限制部708在使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部8倾斜的状态下安装于底板框架51。
如图14所示,限制部708配置为随着其中心轴708a向上方而向左向L倾斜。
防脱部件81配置为上表面81s的右向R侧的一端81R比左向L侧的一端81L位于上方而倾斜。为了在液压挖掘机100停止的状态下以倾斜的状态保持防脱部件81而倾斜配置冲击吸收体82。冲击吸收体82的第一筒状部821以及第二筒状部822的中心轴与上述中心轴708a一致。
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708通过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而能够起到下面的效果。
在液压挖掘机100向左向L侧翻倒的情况下,驾驶室5与地面等接触,驾驶室5试图相对于车身框架6向箭头J方向倾斜而分离。当驾驶室5相对于车身框架6倾斜时,则限制部708也倾斜,所以,在防脱部件81与车身框架6的上表面部622a抵接时,防脱部件81与上表面部622a平行地配置。
因此,能够防止相对于防脱部件81的上表面部622a的单方碰撞。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上述第二~第七实施方式的限制部108、208、308、408、508、608,也可以如该第八实施方式所述,使中心轴倾斜而配置。
(第九实施方式)
接着,针对在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中应用的限制部808进行说明。
图15是该第九实施方式的限制部808的剖面结构图。如图15所示,该第九实施方式的限制部808具有防脱部件81、以及冲击吸收体882。冲击吸收体882具有插通于贯通孔622s的插通部883、以及突出部884。插通部883具有:第一筒状部821、第二筒状部822、以及连接部823,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82相同的结构。
在该第九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第二筒状部822的上端部822a未固定于底板框架51,而是在上端部822a设有突出部884。
突出部884形成为从上端部822a的整个周向贯通孔51a的外侧扩展。
突出部884的下表面884a弯曲而形成,以朝向外周侧且位置增高。下表面884a与贯通孔51a的边缘抵接。
该第九实施方式的限制部808是为了将第二筒状部822保持于底板框架51而设有突出部884的结构。
通过上述结构,在对驾驶室5产生了冲击的情况下,驾驶室5与车身框架6的分离通过防脱部件81与上表面部622a(贯通孔622s的周围)的抵接而被限制,该限制时的冲击由冲击吸收体882的弹力进行缓和。
通过弯曲而形成下表面884a,在因施加于液压挖掘机100的冲击而使驾驶室5相对于车身框架6向左右向(例如箭头J方向)倾斜时,能够防止突出部884对底板框架51的贯通孔51a周围的单方碰撞。
(特征等)
(1)
第一~第九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00(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如图7~图15所示,具有:驾驶室5、车身框架6、以及限制部8、108、208、308、408、508、608、708、808。车身框架6具有基底部60、以及在基底部60的上侧设置且支承驾驶室5的后支承架622(支承架的一个例子)。限制部8、108、208、308、408、508、608、708、808设置于驾驶室5的底板框架51,并配置在基底部60与底板框架51之间。限制部8、108、208、308、408、508、608、708、808具有防脱部件81、181、381、以及冲击吸收体82、182、282、482、582、682、882。防脱部件81、181、381配置在后支承架622的下侧。冲击吸收体82、182、282、482、582、682、882配置在防脱部件81、181、381的驾驶室5侧。
通过在限制部8、108、208、308、408、508、608、708、808设有冲击吸收体,能够在液压挖掘机100翻倒时吸收因限制而对驾驶室5产生的至少一部分冲击。因此,能够缓和对驾驶室5产生的冲击,也可以不由厚材料构成驾驶室5的框架,可以使之减薄。
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驾驶室5的轻量化。
(2)
第一~第九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00(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此外具有衰减部7。如图6所示,衰减部7设置于车身框架6,支承驾驶室5,并且使对驾驶室5产生的振动衰减。
能够缓和在液压挖掘机100行驶时以及作业时等正常使用时对驾驶室5产生的振动及冲击。
另外,在液压挖掘机100翻倒时、或者与岩石等碰撞时等,利用限制部8、108、208、308、408、508、608、708、808,能够限制驾驶室5与车身框架6分离。
(3)
如图2、图5以及图6所示,第一~第九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00(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此外具有配置于车身框架6的作业装置4。限制部8、108、208、308、408、508、608、708、808设置在作业装置4的相反一侧。
因为驾驶室5的未设有作业装置4的一侧受到冲击的可能性较高,所以,通过将限制部8、108、208、308、408、508、608、708、808设置在作业装置4的相反一侧,能够有效地限制驾驶室5与车身框架6分离。
(4)
如图7~图10及图14所示,在第一~第四、第八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00(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中,限制部8、108、208、308、708的冲击吸收体82、182、282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驾驶室5的底板框架51。
在因冲击而使驾驶室5向与车身框架6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防脱部件81、181、381从下方与车身框架6的后支承架622(贯通孔622s的周围)抵接,从而限制驾驶室5移动。在该抵接时,冲击吸收体82、182、282被拉伸,能够利用冲击吸收体82、182、282的弹力缓和冲击。
(5)
如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00(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中,冲击吸收体82具有:第一筒状部821、第二筒状部822、以及连接部823。第一筒状部821固定于防脱部件81。第二筒状部822固定在驾驶室5的底板框架51,其下端822b位于比第一筒状部821上端821a靠下方的位置。
通过冲击吸收体82的连接部823弯曲而产生弹力,能够缓和防脱部件81对后支承架622的碰撞。
(6)
如图8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00(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中,冲击吸收体182为弹簧部件。冲击吸收体182的上端182a固定在驾驶室5的底板框架51,下端182b固定于防脱部件181。
通过设置弹簧部件即冲击吸收体182,利用弹簧部件的弹力,能够缓和防脱部件181对后支承架622的碰撞。
(7)
如图9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00(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中,冲击吸收体282为橡胶部件。冲击吸收体282经由与冲击吸收体282粘接且在驾驶室5的底板框架51固定的第一金属部件284,固定在驾驶室5的底板框架51,并经由与冲击吸收体282粘接且固定于防脱部件81的第二金属部件285,固定于防脱部件81。
通过设置橡胶部件即冲击吸收体282,利用橡胶部件的弹力,能够缓和防脱部件181对后支承架622的碰撞。
(8)
如图10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00(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中,防脱部件381的弯曲面381a(上表面的一个例子)以朝向外周侧位置降低的方式弯曲而形成。
与车身框架6的后支承架622(贯通孔622s的周围)碰撞的防脱部件381的一部分弯曲而形成。由此,能够抑制驾驶室5相对于车身框架6倾斜的情况下防脱部件381对后支承架622的单方碰撞。
(9)
如图11~图13所示,在第五、第六、第七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00(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中,限制部408、508、608此外具有连结底板框架51与防脱部件81的圆筒部件483(连结部件的一个例子)。冲击吸收体482、582、682固定于防脱部件81,并配置在比后支承架622(支承架的一个例子)靠下方的位置。
在因冲击而使驾驶室5向与车身框架6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冲击吸收体482、582、682从下方与车身框架6的后支承架622抵接,从而限制驾驶室5移动。在该抵接时,冲击吸收体482、582、682被压缩,能够利用冲击吸收体482、582、682的弹力缓和冲击。
(10)
如图11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00(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中,冲击吸收体482具有:第一筒状部484、第二筒状部485、以及连接部486。第一筒状部484固定于防脱部件81。第二筒状部485的下端485b位于比第一筒状部484上端484a靠下方的位置。连接部486连接第一筒状部484的上端484a与第二筒状部485的下端485b。
通过冲击吸收体482的连接部486弯曲而产生弹力,能够缓和冲击吸收体482对后支承架622的碰撞。
(11)
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第六、第七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00(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中,冲击吸收体582、682为弹簧部件或橡胶部件。
通过设置弹簧部件或橡胶部件,利用弹簧部件或橡胶部件的弹力,能够缓和冲击吸收体582、682对后支承架622的碰撞。
(12)
如图14所示,在第八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00(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中,防脱部件81为圆盘形状(板状的一个例子)的部件,配置为使上表面81s(主表面的一个例子)与后支承架622(支承架的一个例子)对置。限制部708配置为使上表面81s的作业装置4侧的一端81R高于作业装置的相反一侧的一端81L。
通过倾斜配置限制部708,能够在驾驶室5相对于车身框架6向作业装置4侧倾斜的情况下抑制防脱部件81对车身框架6的单方碰撞。
(13)
如图15所示,在第九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00(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中,冲击吸收体882具有插通部883、以及突出部884。插通部883插通在驾驶室5的底板框架51上形成的贯通孔51a(贯通孔的一个例子)。突出部884设置在比底板框架51靠上侧的位置,从插通部883向贯通孔51a的外侧扩展地突出而形成。突出部884向外周侧位置增高地弯曲且具有与贯通孔51a的周围抵接的下表面884a。
通过使冲击吸收体882的突出部884具有向贯通孔51a侧弯曲的下表面884a,能够抑制驾驶室5相对于车身框架6倾斜的情况下冲击吸收体882对贯通孔51a的周围的单方碰撞。
(14)
如图15所示,在第九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00(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中,插通部883具有:第一筒状部821、第二筒状部822、以及连接部823。第一筒状部821固定于防脱部件81。第二筒状部822插通贯通孔51a,其下端822b位于比第一筒状部821上端821a靠下方的位置。连接部823连接第一筒状部821的上端821a与第二筒状部822的下端822b。
通过冲击吸收体882的连接部823弯曲而产生弹力,能够缓和冲击吸收体882对后支承架622的碰撞。
(其它的实施方式)
上面,针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A)
在上述第一~第九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了一个限制部8、108、208、308、408、508、608、708、808,但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例如,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部8虽然如图6所示配置在后支承架622的左侧面侧的支柱54b附近,但此外也可以配置在前支承架621的左侧面侧的支柱54a附近。
也可以在支柱54b(第一驾驶室框架的一个例子)以及支柱54a(第二驾驶室框架的一个例子)的下方附近分别设有限制部8。
在该情况下,如该第一实施方式所述,因为支柱54b的刚性高于支柱54a,所以,在支柱54b的下方附近设置的限制部8的冲击吸收体82的弹性系数设定得高于在支柱54a的下方附近设置的限制部8的冲击吸收体的弹性系数。
通过具有弹性系数之差,在向驾驶室5施加冲击时,虽然与支柱54a相比,向支柱54b施加的冲击较大,但因为支柱54b的刚性高于支柱54a,所以能够承受住冲击。例如,在驾驶液压挖掘机100时,因为驾驶员能够注视驾驶室5的前方,所以在驾驶室5的前方侧因碰撞等而施加冲击的可能性较低,而因为不能注视后方,所以在驾驶室5的后方侧施加冲击的可能性较高。因此,通过使施加冲击的可能性较低的前侧的支柱54a薄于施加冲击的可能性较高的后侧的支柱54b,能够尽可能地实现驾驶室5的轻量化。另外,即使在向减薄后的前侧的支柱54a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也因为将弹性系数设定得较低,所以能够吸收冲击。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第九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上述说明相同,将限制部108、208、308、408、508、608、708、808设置于前支承架621。
(B)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其它的实施方式(A)中,说明了将限制部8、108、208、308、408、508、608、708、808设置在后支承架622以及前支承架621,但也可以在中间支承架624的左端附近设置限制部8、108、208、308、408、508、608、708、808。
另外,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中间支承架624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支柱54a与支柱54c之间,但也可以在支柱54c的下方配置中间支承架624,在支柱54c的附近配置限制部8、108、208、308、408、508、608、708、808。
(C)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其它的实施方式(A)中,限制部8、108、208、308、408、508、608、708、808虽然设置在作业装置4的相反一侧,但也可以设置在作业装置4侧。
(D)
在上述第一~第九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利用液压挖掘机100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轮式装载机、推土机、机动平地机等。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作业车辆具有能够确保必要的强度、且实现驾驶室的轻量化的效果,能够广泛应用在例如液压挖掘机、轮式装载机、推土机、以及机动平地机等中。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主体;2行驶体;2a行驶装置;2b行驶装置;2d履带;2e履带;3旋转体;4作业装置;5驾驶室;6车身框架;7衰减部;8限制部;9大臂;10小臂;11挖掘铲斗;12燃料箱;13工作油箱;14发动机室;15配重;51底板框架;51a贯通孔;51b突起;52顶板框架;53a右前支柱;53b右后支柱;54a左前支柱;54b左后支柱;54c左中间支柱;58a面板;60基底部;61作业装置支承部;62驾驶室配置部;71壳体;72螺柱;81防脱部件;81a贯通孔;82冲击吸收体;83螺栓;84螺母;100液压挖掘机;108限制部;181防脱部件;181a贯通孔;181b突起;182冲击吸收体;182a上端;182b下端;183圆筒部件;183b下端;208限制部;282冲击吸收体;284第一金属部件;284a螺孔;285第二金属部件;285a螺孔;286螺栓;308限制部;381防脱部件;381a弯曲面;408限制部;482冲击吸收体;483圆筒部件;483a螺孔;484第一筒状部;484a上端;484b下端;485第二筒状部;485a上端;485b下端;486连接部;489螺栓;508限制部;582冲击吸收体;582a上端;582b下端;608限制部;611纵板;612纵板;621前支承架;622后支承架;622a上表面部;622e边缘;622s贯通孔;623左支承架;624中间支承架;682冲击吸收体;682a上端;682b下端;708限制部;708a中心轴;808限制部;821第一筒状部;821a上端;822第二筒状部;822a上端部;822b下端;823连接部;824盖部;882冲击吸收体;883插通部;884突出部;884a下表面;S间隙。

Claims (15)

1.一种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
驾驶室;
车身框架,其具有基底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基底部的上侧且支承所述驾驶室的支承架;
限制部,其设置于所述驾驶室的底板框架,并配置在所述基底部与所述底板框架之间;
所述限制部具有:
防脱部件,其配置在所述支承架的下侧;
冲击吸收体,其配置在所述防脱部件的所述驾驶室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此外具有衰减部,其设置于所述车身框架,支承所述驾驶室,并且使对所述驾驶室产生的振动衰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此外具有配置于所述车身框架的作业装置,
所述限制部设置在所述作业装置的相反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驾驶室具有:
第一驾驶室框架,其在所述驾驶室的与配置有所述作业装置的一侧相反一侧的侧面,在上下方向形成;
第二驾驶室框架,其在所述驾驶室的与配置有所述作业装置的一侧相反一侧的侧面,在上下方向形成,且刚性低于所述第一驾驶室框架;
所述限制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驾驶室框架的下方附近、以及所述第二驾驶室框架的下方附近,
与在所述第一驾驶室框架的下方附近设置的所述限制部的所述冲击吸收体的弹性系数相比,在所述第二驾驶室框架的下方附近设置的所述限制部的所述冲击吸收体的弹性系数较低。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吸收体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所述驾驶室的所述底板框架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吸收体具有:
第一筒状部,其固定于所述防脱部件;
第二筒状部,其固定在所述驾驶室的所述底板框架上,其下端位于比所述第一筒状部的上端更靠下方的位置;
连接部,其连接所述第一筒状部的所述上端与所述第二筒状部的所述下端。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吸收体为弹簧部件,
上端固定在所述驾驶室的所述底板框架上,
下端固定在所述防脱部件上。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吸收体为橡胶部件,
经由与所述冲击吸收体粘接且在所述驾驶室的所述底板框架固定的第一金属部件,而固定在所述驾驶室的所述底板框架上,
经由与所述冲击吸收体粘接且固定于所述防脱部件的第二金属部件,而固定在所述防脱部件上。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部件的上表面以向外周侧位置降低的方式弯曲形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此外具有连结所述底板框架与所述防脱部件的连结部件,
所述冲击吸收体固定于所述防脱部件,并配置在比所述支承架更靠下方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吸收体具有:
第一筒状部,其固定于所述防脱部件;
第二筒状部,其下端位于比所述第一筒状部的上端更靠下方的位置;
连接部,其连接所述第一筒状部的所述上端与所述第二筒状部的所述下端。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吸收体为弹簧部件或橡胶部件。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部件为主表面与所述支承架对置而配置的板状的部件,
所述限制部配置为所述主表面的所述作业装置侧的一端高于所述作业装置的相反一侧的一端。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吸收体具有:
插通部,其插通在所述驾驶室的所述底板框架上形成的贯通孔;
突出部,其设置在比所述底板框架更靠上侧的位置,从所述插通部向所述贯通孔的外侧扩展地突出而形成;
所述突出部向外周侧位置增高地弯曲且具有与所述贯通孔的周围抵接的下表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通部具有:
第一筒状部,其固定于所述防脱部件;
第二筒状部,其插通所述贯通孔,下端位于比所述第一筒状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连接部,其连接所述第一筒状部的所述上端与所述第二筒状部的所述下端。
CN201780037242.XA 2016-08-10 2017-08-10 作业车辆 Pending CN1093115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57884A JP2018025047A (ja) 2016-08-10 2016-08-10 作業車両
JP2016-157884 2016-08-10
PCT/JP2017/029079 WO2018030513A1 (ja) 2016-08-10 2017-08-10 作業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11516A true CN109311516A (zh) 2019-02-05

Family

ID=61162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7242.XA Pending CN109311516A (zh) 2016-08-10 2017-08-10 作业车辆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185063A1 (zh)
JP (1) JP2018025047A (zh)
KR (1) KR20190003777A (zh)
CN (1) CN109311516A (zh)
DE (1) DE112017002473T5 (zh)
WO (1) WO201803051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99571A (zh) * 2019-11-08 2022-06-07 奥加集团公共有限责任公司 空间农用车框架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47997B2 (ja) * 2016-09-29 2020-02-14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
KR102562133B1 (ko) * 2018-06-12 2023-08-01 에이치디현대인프라코어 주식회사 캐빈 구조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건설 기계
US11008056B2 (en) * 2018-06-26 2021-05-18 Deere & Company Isolation system from noise and vibrations for a work vehicle
US11339553B2 (en) * 2020-04-23 2022-05-24 Deere & Company Cab viscous mount
CN113323065B (zh) * 2021-06-10 2022-12-09 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作业车辆
US11840279B2 (en) * 2021-11-04 2023-12-12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Na, Inc. Secondary retention devices for retaining a heavy equipment cab on a frame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172A (ja) * 1996-07-09 1998-01-27 Fukoku Co Ltd 液体封入式マウント
JPH10204924A (ja) * 1997-01-20 1998-08-04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運転室付き作業機
JP2006348509A (ja) * 2005-06-14 2006-12-28 Sumitomo (S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建設機械のキャブ支持構造
CN2892983Y (zh) * 2005-12-09 2007-04-25 柳州市华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驾驶室翻转装置及带该装置的挖掘机翻转式驾驶室
CN101446096A (zh) * 2007-11-30 2009-06-03 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 底座和驾驶室的安装构造以及具备该安装构造的建筑机械
CN102086651A (zh) * 2009-12-03 2011-06-08 沃尔沃建造设备控股(瑞典)有限公司 具有一体化减振器和倾翻防护结构的施工设备
JP2012082595A (ja) * 2010-10-08 2012-04-26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
JP2013014927A (ja) * 2011-07-04 2013-01-24 Kobelco Contstruction Machinery Ltd 建設機械のキャブ支持構造
JP2015168936A (ja) * 2014-03-05 2015-09-28 キャタピラー エス エー アール エル 作業機械におけるキャブ保護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29595B2 (ja) 2002-12-11 2010-03-10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キャブ支持構造
JP5791354B2 (ja) * 2011-04-26 2015-10-0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有人車両のキャビン構造及び特殊環境有人車両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172A (ja) * 1996-07-09 1998-01-27 Fukoku Co Ltd 液体封入式マウント
JPH10204924A (ja) * 1997-01-20 1998-08-04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運転室付き作業機
JP2006348509A (ja) * 2005-06-14 2006-12-28 Sumitomo (S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建設機械のキャブ支持構造
CN2892983Y (zh) * 2005-12-09 2007-04-25 柳州市华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驾驶室翻转装置及带该装置的挖掘机翻转式驾驶室
CN101446096A (zh) * 2007-11-30 2009-06-03 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 底座和驾驶室的安装构造以及具备该安装构造的建筑机械
CN102086651A (zh) * 2009-12-03 2011-06-08 沃尔沃建造设备控股(瑞典)有限公司 具有一体化减振器和倾翻防护结构的施工设备
JP2012082595A (ja) * 2010-10-08 2012-04-26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
JP2013014927A (ja) * 2011-07-04 2013-01-24 Kobelco Contstruction Machinery Ltd 建設機械のキャブ支持構造
JP2015168936A (ja) * 2014-03-05 2015-09-28 キャタピラー エス エー アール エル 作業機械におけるキャブ保護構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99571A (zh) * 2019-11-08 2022-06-07 奥加集团公共有限责任公司 空间农用车框架结构
CN114599571B (zh) * 2019-11-08 2024-05-17 奥加集团公共有限责任公司 空间农用车框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003777A (ko) 2019-01-09
US20190185063A1 (en) 2019-06-20
WO2018030513A1 (ja) 2018-02-15
JP2018025047A (ja) 2018-02-15
DE112017002473T5 (de) 2019-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11516A (zh) 作业车辆
CN107031723B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06585542B (zh) 带冲击吸收部件的车身构造
CN106608285B (zh) 车身前部构造
US9868472B2 (en) Bonnet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CN107054470B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06541998B (zh) 车身构造
US20080185871A1 (en) Vehicle hood apparatus
CN107792184B (zh) 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US20160059892A1 (en) Rear structure of front side member
CN107021140B (zh) 车身下部结构
CN108495777B (zh) 车辆前部构造
CN102310886B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02414373A (zh) 建设机械的驾驶室用的加强部件
JP6505856B2 (ja) 保護ウィンドシールド構造
US9216771B2 (en) Hood structure for automotive vehicle
CN109476349A (zh) 车身车架构造
CN110077469A (zh) 车身构造
CN108466655A (zh) 车辆用前发动机罩
JP6187423B2 (ja) 自動車のボンネット構造
JP5558080B2 (ja) 作業機械のキャブ構造
JP2020164096A (ja)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CN110239623A (zh) 车辆后部构造
JP5990087B2 (ja) キャブ補強構造
CN102476656A (zh) 车身后部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Komatsu Mfg Co., Ltd.

Applicant after: Nippon Iron & Stee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omatsu Mfg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