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75745A - 一种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75745A
CN109275745A CN201811439539.1A CN201811439539A CN109275745A CN 109275745 A CN109275745 A CN 109275745A CN 201811439539 A CN201811439539 A CN 201811439539A CN 109275745 A CN109275745 A CN 1092757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f
tea
taste
dry
pi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395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际浩
陈常颂
范月琴
蔡桂辉
何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Zhenghe Mingxiangxuan Tea Factroy
Tea Research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Zhenghe Mingxiangxuan Tea Factroy
Tea Research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Zhenghe Mingxiangxuan Tea Factroy, Tea Research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Fujian Zhenghe Mingxiangxuan Tea Factroy
Priority to CN20181143953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75745A/zh
Publication of CN1092757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757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4Tea preparations, e.g. using addit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所述加工方法为:选择种植于海拔1000米以上且树龄60年以上的高香型茶树品种,依次进行萎凋、渥堆、初烘、拣剔和足干,所述渥堆为:将萎凋叶轻轻堆放在一起,堆放高度为48cm‑52cm,渥堆时间为45h‑50h。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得到的成品,茶叶外形完整、尚灰绿或褐绿色,汤色橙黄亮,豆奶香显且持久、枞味显,茶汤滋味醇稍淡,耐冲泡,相较于传统生产工艺,成品无青气,且无涩味;本方法操作简单,加工过程全部可人工控制,不依赖于自然环境且不受自然环境影响,得到的成品,品质优良、质量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老枞水仙是武夷岩茶的四大名枞之一,老宗水仙茶叶叶质绵软,营养成分丰富,茶汤味极浓醇且厚重,具有陈年茶之味,其特有的枞味,主要有木质味、青苔味、糙米味深受人们的喜爱,老枞水仙一般采摘于五十年以上树龄的水仙茶树,品种较为稀缺产量少,售价较高。近年来,随着高香型茶树良种的推广应用,结合白茶加工工艺,加工成新品种白茶的产品正在逐渐增多,这种方法生产的白茶香味独特,使得部分营养物质得以较多的保留。但针对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报道极少,这对于提高高香型茶树经济价值,增加老枞味白茶产量让更多消费者能够品尝到老枞味白茶、提升白茶产业与效益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申请号为201710973377.9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白茶加工工艺,利用大茶树叶为原料,经过萎凋、发酵、烘焙、复焙、装罐封坛等步骤,制得了一种老枞味足的白茶,但该方法采用传统萎凋方法,这种方法萎凋过程环境多变,茶叶的理化变化复杂,难以控制,青气不能被很好的去除,得到的白茶有青气会影响其老枞味,且不同批次生产的白茶品质参差不齐。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品质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选择种植于海拔1000米以上且树龄60年以上的高香型茶树品种,8月中旬采摘当轮生长健壮的一芽五、六叶新梢为原料;
(2)萎凋槽萎凋:萎凋环境的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车间保持排气扇持续排气通风,鲜叶进萎凋槽摊开,摊叶厚度为13cm-16cm;先吹风8h,静置10h;之后又连续吹风16h,静置8h;之后再吹风16h,静置7h-9h,至萎凋叶7-8成干;
(3)渥堆:将萎凋叶轻轻堆放在一起,堆放高度为48cm-52cm,渥堆时间为45h-50h;
(4)初烘:用烘干机将步骤(3)得到的茶叶进行烘干,制得毛茶;
(5)拣剔:毛茶在1周内完成拣剔;
(6)足干:用烘干机将步骤(5)得到的拣剔后的毛茶烘干,制得老枞味白茶的成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鲜叶置于萎凋槽内进行萎凋,同时保证一定的摊叶厚度,将鲜叶中的青气基本退去,使得萎凋叶稍有花香,再经过渥堆处理,花香显、枞味显;得到的成品茶叶外形完整、尚灰绿或褐绿色,汤色橙黄亮,豆奶香显且持久、枞味显,茶汤滋味醇稍淡,耐冲泡;本方法操作简单,加工过程全部可人工控制,不依赖于自然环境且不受自然环境影响,得到的成品,品质优良、质量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予以说明。
本发明最关键的构思在于:提供一种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该方法能够提升老枞味白茶的品质与稳定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选择种植于海拔1000米以上且树龄60年以上的高香型茶树品种,8月中旬采摘当轮生长健壮的一芽五、六叶新梢为原料;
(2)萎凋槽萎凋:萎凋环境的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车间保持排气扇持续排气通风,鲜叶进萎凋槽摊开,摊叶厚度为13cm-16cm;先吹风8h,静置10h;之后又连续吹风16h,静置8h;之后再吹风16h,静置7h-9h,至萎凋叶7-8成干;
(3)渥堆:将步骤(2)得到的萎凋叶轻轻堆放在一起,堆放高度为48cm-52cm,渥堆时间为45h-50h;
(4)初烘:用烘干机将步骤(3)得到的茶叶进行烘干,制得毛茶;
(5)拣剔:毛茶在1周内完成拣剔;
(6)足干:用烘干机将步骤(5)得到的拣剔后的毛茶烘干,制得老枞味白茶的成品。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鲜叶置于萎凋槽内进行萎凋,摊叶厚度较高,高于传统白茶萎凋过程中的摊叶厚度,同时采用吹风和静置交替的方法,能够将鲜叶中的大量的不饱和脂肪族醇除去,使得青气基本退去,并促进了花香的初显;再将萎凋叶堆高48cm-52cm并经过45h-50h的渥堆处理,提高鲜叶内水解酶活性,分解转化苦涩物质,促进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果胶、氨基酸等成分的转化生成,进而促进了豆奶香的生成,经过长时间的轻微发酵,老枞味逐渐显露,渥堆也进一步促进茶叶内蛋白质、酯型儿茶素、芳香族醇类等物质的形成,使得花香显露且口感变得醇和;最终得到的成品,茶叶外形完整、尚灰绿或褐绿色,汤色橙黄亮,豆奶香显且持久、枞味显,茶汤滋味醇稍淡,耐冲泡,相较于传统生产工艺,成品无青气,且无涩味;本方法操作简单,加工过程全部可人工控制,不依赖于自然环境且不受自然环境影响,得到的成品品质优良、稳定。
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的高香型茶树品种为梅占或菜茶。
由上述描述可知,梅占和菜茶各类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具有特殊的香气,适于制备老枞味白茶。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静置过程中若温度超过35℃,则需将萎凋叶翻拌1次。
由上述描述可知,静置过程中保持温度不高于35℃,能够有效的避免在制品因湿热作用发酵太快及避免各类菌斑的产生,同时可以避免茶叶中营养成分被破坏,保证老枞味白茶成品的品质。
进一步的,步骤(4)和步骤(6)所述烘干机均为链板式烘干机。
进一步的,步骤(4)中烘干温度为100℃-110℃,摊叶厚度为4cm-5cm,烘干时间为8min-12min,所述毛茶的含水率为9%-10%。
进一步的,步骤(6)中烘干温度为78℃-82℃,摊叶厚度为5cm-7cm,烘干时间为7min-10min,所述成品的含水率为5%-6%。
由上述描述可知,保证一定的摊叶厚度,不同烘干阶段由于水分不同选择不同的烘干温度,配合短时间烘干,能够避免茶叶中的水分蒸发过快,避免营养物质的损失,同时能够保留香气,毛茶含水率为9%-10%,可以有效地把脂质与空气隔离开来,阻止其发生氧化,防止在拣剔过程中茶叶变质。
实施例1:
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选择种植于海拔1000米以上且树龄60年以上的梅占茶树,8月中旬采摘当轮生长健壮的一芽五、六叶新梢为原料;
(2)萎凋槽萎凋:将萎凋车间相对湿度控制在90%,车间保持排气扇持续排气通风,鲜叶进萎凋槽摊开,摊叶厚度为15cm;先吹风8h,静置10h;之后又连续吹风16h,静置8h;之后再吹风16h,然后静置8h至萎凋叶8成干;静置过程中若温度超过35℃,则需将萎凋叶翻拌1次;所述吹风温度为25℃-27℃
(3)渥堆:将萎凋叶轻轻堆放在一起,堆叶高度为50cm,渥堆时间为48h;渥堆过程中环境温度为25℃-28℃;
(4)初烘:用烘干机将渥堆后的茶叶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100℃,摊叶厚度为4cm,烘干时间为10min至毛茶含水率在9%,制得毛茶;
(5)拣剔:毛茶在1周内完成拣剔;
(6)足干:用烘干机将步骤(5)得到的拣剔后的毛茶烘干,烘干温度为80℃,摊叶厚度为6cm,烘干时间为10min,烘干至含水率为6%,摊晾至室温,装箱保存,得到老枞味白茶的成品。
实施例2:
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选择种植于海拔1000米以上且树龄60年以上的天山菜茶茶树,8月中旬采摘其当轮生长健壮的一芽五、六叶新梢为原料;
(2)萎凋槽萎凋:将萎凋车间相对湿度控制在80%,车间保持排气扇持续排气通风,鲜叶进萎凋槽摊开,摊叶厚度为16cm;先吹风8h,静置10h;之后又连续吹风16h,静置8h;之后再吹风16h,然后静置7h至萎凋叶7成干;静置过程中若温度超过35℃,则需将萎凋叶翻拌1次;所述吹灯温度为27℃-28℃;
(3)渥堆:将萎凋叶轻轻堆放在一起,堆叶高度为52cm,渥堆时间为45h;渥堆过程中环境温度为25℃-28℃;
(4)初烘:用烘干机将渥堆后的茶叶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100℃,摊叶厚度为5cm,烘干时间为12min至毛茶含水率在9%,制得毛茶;
(5)拣剔:毛茶在1周内完成拣剔;
(6)足干:用烘干机将步骤(5)得到的拣剔后的毛茶烘干,烘干温度为82℃,摊叶厚度为5cm,烘干时间为7min,烘干至含水率为5%,摊晾至室温,装箱保存,得到老枞味白茶的成品。
实施例3:
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选择种植于海拔1000米以上且树龄60年以上的政和菜茶茶树,8月中旬采摘其当轮生长健壮的一芽五、六叶新梢为原料;
(2)萎凋槽萎凋:将萎凋车间相对湿度控制在85%,车间保持排气扇持续排气通风,鲜叶进萎凋槽摊开,摊叶厚度为13cm;先吹风8h,静置10h;之后又连续吹风16h,静置8h;之后再吹风16h,然后静置9h至萎凋叶8成干;所述吹风温度为25℃-26℃;
(3)渥堆:将萎凋叶轻轻堆放在一起,堆叶高度为48cm,渥堆时间为50h;渥堆过程中环境温度为25℃-28℃;
(4)初烘:用烘干机将渥堆后的茶叶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105℃,摊叶厚度为4cm,烘干时间为8min至毛茶含水率在9%,制得毛茶;
(5)拣剔:毛茶在1周内拣除茶梗、黄片及其他夹杂物,完成拣剔;
(6)足干:用烘干机将步骤(5)得到的拣剔后的毛茶烘干,烘干温度为78℃,摊叶厚度为5cm,烘干时间为9min,烘干至含水率为6%,摊晾至室温,装箱保存,得到老枞味白茶的成品。
对比例1: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原料和方法制作老枞味白茶,区别在于步骤(2)中采用自然条件萎凋,萎凋时间为36h。
对比例2:
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原料和方法制作老枞味白茶,区别在于步骤(2)中采用自然条件萎凋,且摊叶厚度为5cm,萎凋时间为24h。
对比例3:
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原料和方法制作老枞味白茶,区别在于省略步骤(3)。
将对实施例1-3,和对比例1-3所制得的老枞味白茶进行测定:
(1)感官评价:
随机选择56名饮茶时间在5年以上的志愿者作为被测对象,对白茶的外观、茶汤的汤色、香气、滋味做出感官评价,因部分志愿者味引用过老枞味茶叶,老枞味的评定为有木质味、青苔味或糙米味。结果见表1:
表1
(2)耐冲泡度:
取5g实施例1-3和对比例1-3的白茶,放入盖碗中,每次加入100ml,95℃的热水进行冲泡,前五次冲泡时间为5秒,第六到第八次冲泡时间为10秒,第八次到第十次冲泡时间为30秒。第十一到十二次冲泡时间为60秒,对茶汤颜色和味道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见表2:
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实施例1-3所制得的白茶冲泡12次后依然显色,且有香味,味道较之前稍淡,对比例1-3所制得的白茶耐冲泡性虽然不如实施例1-3,但也表现出较好的冲泡能力。
(3)理化成分:
对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总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见表3;其中,水浸出物含量采用GB/T 8305-2002法测定,茶多酚总量采用GB/T 8313-1987法测定,游离氨基酸含量采用GB/T 8314-2002法测定,黄酮含量采用三氯化铝比色法测定;
表3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对比例1 对比例2 对比例3
水浸出物(%) 43.08 44.08 43.47 44.12 45.23 42.68
茶多酚总量(%) 13.47 13.98 13.75 15.49 15.78 16.08
游离氨基酸(%) 4.98 5.02 4.77 4.38 4.25 4.12
黄酮(mg/g) 5.68 5.77 5.69 5.02 4.73 4.46
较于对比例1-3,实施例1-3所制成白茶所浸泡的茶汤,导致苦涩味的茶多酚明显降低,决定茶汤滋味、鲜爽度的游离氨基酸总量较高,具有抗氧化保健功效的黄酮含量较高。
综上所述,通过将鲜叶置于萎凋槽内进行萎凋,摊叶厚度较高,高于传统白茶萎凋过程中的摊叶厚度,同时采用吹风和静置交替的方法,能够将鲜叶中的大量的不饱和脂肪族醇除去,使得青气基本退去,并促进了花香的初显;再将萎凋叶堆高48cm-52cm并经过45h-50h的渥堆处理,提高鲜叶内水解酶活性,分解转化苦涩物质,促进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果胶、氨基酸等成分的转化生成,进而促进了豆奶香的生成,经过长时间的轻微发酵,老枞味逐渐显露,渥堆也进一步促进茶叶内蛋白质、酯型儿茶素、芳香族醇类等物质的形成,使得花香显露且口感变得醇和;最终得到的成品,茶叶外形完整、尚灰绿或褐绿色,汤色橙黄亮,豆奶香显且持久、枞味显,茶汤滋味醇稍淡,耐冲泡,相较于传统生产工艺,成品无青气,且无涩味,茶汤内营养物质含量较高,具有一定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功效;本方法操作简单,加工过程全部可人工控制,不依赖于自然环境且不受自然环境影响,得到的成品品质优良、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选择种植于海拔1000米以上且树龄60年以上的高香型茶树品种,8月中旬采摘当轮生长健壮的一芽五、六叶新梢为原料;
(2)萎凋槽萎凋:萎凋环境的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车间保持排气扇持续排气通风,鲜叶进萎凋槽摊开,摊叶厚度为13cm-16cm;先吹风8h,静置10h;之后又连续吹风16h,静置8h;之后再吹风16h,静置7h-9h,至萎凋叶7-8成干;
(3)渥堆:将步骤(2)得到的萎凋叶轻轻堆放在一起,堆放高度为48cm-52cm,渥堆时间为45h-50h;
(4)初烘:用烘干机将步骤(3)得到的茶叶进行烘干,制得毛茶;
(5)拣剔:毛茶在1周内完成拣剔;
(6)足干:用烘干机将步骤(5)得到的拣剔后的毛茶烘干,制得老枞味白茶的成品。
2.根据权利要去1所述的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高香型茶树品种为梅占或菜茶。
3.根据权利要去1所述的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静置过程中若温度超过35℃,则需将萎凋叶翻拌1次。
4.根据权利要去1所述的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和步骤(6)所述烘干机均为链板式烘干机。
5.根据权利要去1所述的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烘干温度为100℃-110℃,摊叶厚度为4cm-5cm,烘干时间为8min-12min,所述毛茶的含水率为9%-10%。
6.根据权利要去1所述的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烘干温度为78℃-82℃,摊叶厚度为5cm-7cm,烘干时间为7min-10min,所述成品的含水率为5%-6%。
7.根据权利要去1-6任意一项所述的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选择种植于海拔1000米以上且树龄60年以上的梅占茶树,8月中旬采摘其当轮生长健壮的一芽五、六叶新梢为原料;
(2)萎凋槽萎凋:将萎凋车间相对湿度控制在90%,车间保持排气扇持续排气通风,鲜叶进萎凋槽摊开,摊叶厚度为15cm;先吹风8h,静置10h;之后又连续吹风16h,静置8h;之后再吹风16h,然后静置8h至萎凋叶8成干;静置过程中若温度超过35℃,则需将萎凋叶翻拌1次;
(3)渥堆:将萎凋叶轻轻堆放在一起,堆叶高度为50cm,渥堆时间为48h;
(4)初烘:用烘干机将渥堆后的茶叶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100℃,摊叶厚度为4cm,烘干时间为10min至毛茶含水率在9%,制得毛茶;
(5)拣剔:毛茶在1周内完成拣剔;
(6)足干:用烘干机将步骤(5)得到的拣剔后的毛茶烘干,烘干温度为80℃,摊叶厚度为6cm,烘干时间为10min,烘干至含水率为6%,摊晾至28℃,装箱保存,得到老枞味白茶的成品。
CN201811439539.1A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 Pending CN1092757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39539.1A CN109275745A (zh)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39539.1A CN109275745A (zh)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75745A true CN109275745A (zh) 2019-01-29

Family

ID=65173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39539.1A Pending CN109275745A (zh)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27574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66569A (zh) * 2022-05-06 2022-07-22 陈仕斌 一种茶汤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0366A (zh) * 2012-09-05 2013-01-09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省茶叶检测中心) 一种提高工夫红茶品质的工艺
CN103988931A (zh) * 2014-06-09 2014-08-20 四川省南方叶嘉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蒙顶山名优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7646997A (zh) * 2017-10-18 2018-02-02 贵州习水县勤韵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白茶的加工工艺
CN108835292A (zh) * 2018-08-01 2018-11-20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紫红芽茶树品种白茶的加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0366A (zh) * 2012-09-05 2013-01-09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省茶叶检测中心) 一种提高工夫红茶品质的工艺
CN103988931A (zh) * 2014-06-09 2014-08-20 四川省南方叶嘉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蒙顶山名优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7646997A (zh) * 2017-10-18 2018-02-02 贵州习水县勤韵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白茶的加工工艺
CN108835292A (zh) * 2018-08-01 2018-11-20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紫红芽茶树品种白茶的加工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俞少娟,等: "白茶香气及萎凋工艺对其形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茶叶通讯》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66569A (zh) * 2022-05-06 2022-07-22 陈仕斌 一种茶汤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7683B (zh) 信阳红红茶加工工艺
CN102783532B (zh) 乌龙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06234662A (zh) 一种优质黑茶的快速醇化加工工艺
CN103783178A (zh) 利用白毫茶加工兰花香型白茶的方法
CN109170037A (zh) 一种花香型白茶的加工方法
CN105124007A (zh) 花香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5494702A (zh) 保健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55940A (zh) 一种茶叶酵母红茶的加工方法和应用
CN103168863B (zh) 一种茶叶的加工方法
CN109198072A (zh) 一种去青醇化的白茶加工方法
KR20170051889A (ko) 산야초 효소를 이용한 막걸리의 제조방법
CN109275745A (zh) 一种老枞味白茶的加工方法
CN112741167A (zh) 大叶种果香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2724882B (zh) 使用木材制备风味茶的方法及由此制备的风味茶
CN114504035B (zh) 一种代替小绿叶蝉咬食鲜叶加工东方美人茶的方法
CN106417712A (zh) 一种颗粒型青心乌龙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05767279A (zh) 一种白茶的制作方法
CN113854371B (zh) 一种黄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05533026A (zh) 一种茶树花加工方法
CN105145896B (zh) 一种冬茶的加工制作方法
KR102284919B1 (ko) 쑥 발효숙성 차 제조방법
CN114424791A (zh) 一种高花果香红茶的加工制作方法
CN107518247A (zh) 一种毛尖茶叶的无害保鲜方法
CN107259028A (zh) 一种盘花状颗粒形青钱柳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12741166A (zh) 云南大叶种黄茶加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12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