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52258B - 空气纺纱装置及空气精纺机 - Google Patents

空气纺纱装置及空气精纺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52258B
CN109252258B CN201810728779.7A CN201810728779A CN109252258B CN 109252258 B CN109252258 B CN 109252258B CN 201810728779 A CN201810728779 A CN 201810728779A CN 109252258 B CN109252258 B CN 1092522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shaft
hollow guide
shaft body
air
air spin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2877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52258A (zh
Inventor
森秀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2522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522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522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522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1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 D01H1/115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空气纺纱装置及空气精纺机。空气纺纱装置(12)通过在纺纱室(49)产生的回旋空气流捻合纤维束(T)而生成纱线(Y),该空气纺纱装置(12)具备:具有中空引导轴体(61、62、63)的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该中空引导轴体的前端部(61a)配置于纺纱室(49),且该中空引导轴体在轴线(C)上形成有纤维通路(61d、62a、63a);和转动机构(80、90),该转动机构用于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绕轴线(C)在规定范围内正转及反转。

Description

空气纺纱装置及空气精纺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回旋空气流进行纺纱的空气纺纱装置及空气精纺机。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特开2016-125149号公报记载的空气纺纱装置通过从配置在纺纱室周围的多个喷嘴喷射空气而在纺纱室内产生回旋空气流。在纺纱室配置有中空引导轴体的前端部。通过该回旋空气流使纤维束的纤维端在中空引导轴体的前端部的周围反转并旋转,由此对纤维束加捻。对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的纱线经由形成在中空引导轴体的轴线上的纤维通路而被向下游侧输送。
在空气纺纱装置中,由于纤维与中空引导轴体的前端部接触,所以中空引导轴体的前端部会磨损。有时磨损会在中空引导轴体的前端部中的与多个喷嘴的位置相应的多个特定部位集中发展而形成槽。由于这种槽可能会对要生成的纱线的品质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期望避免对特定部位的集中磨损。于是,在日本特开2016-125149号公报中,记载了通过使中空引导轴体绕轴线定期转动而使磨损的部位分散。
发明内容
在日本特开2016-125149号公报记载的空气纺纱装置中,为了使中空引导轴体绕轴线转动,需要将包括中空引导轴体和固定中空引导轴体的固定部件等在内的中空引导轴体单元暂且拆开,并在使中空引导轴体转动之后将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再次组装。然而,由于这种作业非常费工夫,所以会成为操作人员的负担,并且成为使空气纺纱装置的运转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课题而提出的,以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使中空引导轴体绕轴线转动的空气纺纱装置为目的。
本发明的空气纺纱装置通过在纺纱室产生的回旋空气流捻合纤维束而生成纱线,该空气纺纱装置具备中空引导轴体单元、支承部件、和转动机构。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具有中空引导轴体。中空引导轴体的前端部配置于所述纺纱室,且该中空引导轴体在轴线上形成有纤维通路。支承部件支承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转动机构使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绕所述轴线在规定范围内正转及反转。
根据本发明,通过转动机构使包括中空引导轴体在内的中空引导轴体单元整体相对于支承部件绕轴线正转及反转,由此能够使中空引导轴体相对于支承部件绕轴线正转及反转。因此,在使中空引导轴体转动时无需将中空引导轴体单元拆开或再次组装,能够抑制操作人员的负担,容易地使中空引导轴体绕轴线转动。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转动机构具有:操作部,该操作部用于使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绕所述轴线正转及反转;和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用于将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在绕所述轴线的周向上定位。
在通过由操作人员对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转动之后,能够通过定位机构将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在周向上定位。因此,不再需要马达等驱动机构,能够抑制转动机构的成本。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定位机构具有:第一卡合部,该第一卡合部形成在构成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的部件上或形成在安装于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的部件上;和第二卡合部,该第二卡合部形成在所述支承部件上,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所述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卡合部中的至少某一方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通过变更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的部位,能够容易地进行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的周向上的位置变更。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形成在所述支承部件上的所述第二卡合部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由于能够将第一卡合部设为一个即可,所以能够简化包括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的转动部分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卡合部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三个以上。
能够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从最初的使用状态向两个以上不同的状态转动并定位。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卡合部是凸部及凹部中的任意一方,所述第二卡合部是凸部及凹部中的任意另一方。
能够简化定位机构的结构。
也可以是,所述操作部能够在容许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及解除的范围内弹性变形。
通过操作部的弹性变形,能够简单地将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切换成卡合状态及解除状态。
在本发明中,所述操作部安装于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所述操作部是在与所述轴线正交的方向上从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向外侧延伸设置的操作杆。所述第一卡合部形成于所述操作杆。
由于能够使操作人员的操作位置从轴线远离,所以即使以比较小的操作力也能作用较大的转矩。因此,能够容易地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转动。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转动机构是驱动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使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绕所述轴线正转及反转的驱动机构。
只要使驱动机构工作就能够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转动,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减轻操作人员的负担。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驱动机构具有:马达;和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由所述马达驱动,使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绕所述轴线正转及反转。
通过马达与凸轮机构的组合构成驱动机构,由此能够简化驱动机构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空气纺纱装置还具备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使所述驱动机构在纺纱动作期间断续地或持续地工作。
通过使驱动机构断续地工作,无需使其在纺纱动作期间始终工作,从而能够抑制电力消耗。另外,通过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在纺纱动作期间持续地转动,能够更有效地分散纤维与中空引导轴体的前端部接触的部位,从而能够提高磨损抑制效果。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空气纺纱装置还具备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使所述驱动机构在纺纱动作停止期间工作。
当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在纺纱动作期间转动时,也可能对与中空引导轴体的前端部接触的纤维造成某些影响。因此,通过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在纺纱动作停止期间转动,能够可靠地避免在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转动时可能产生的对纺纱的影响。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具有供空气供给管连接的连接部,该空气供给管用于供给向所述纤维通路喷射的空气。
在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的连接部连接有空气供给管的情况下,通过空气供给管来限制中空引导轴体单元能够转动的范围。因此,像本发明这样,并非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持续沿一个方向旋转而是使其正转及反转的结构尤其有效。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在用于向所述纺纱室喷射空气的喷嘴在所述纺纱室的周围形成有n个的情况下,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能够转动的所述规定范围是5度以上且不足(360/n)度。
纤维在中空引导轴体的前端部接触的部位根据喷嘴的位置决定。例如,在形成有四个喷嘴的情况下,纤维在中空引导轴体的前端部中的与四个喷嘴对应的周向上的四处与之接触。这时,若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转动90(=360/4)度以上的话,由于纤维的接触部位重复,所以有可能降低磨损抑制效果。因此,优选将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的转动范围设为不足(360/n)度。喷嘴例如能够等间隔地形成四个。
在本发明中,通过在纺纱室产生的回旋空气流捻合纤维束而生成纱线的空气纺纱装置具备中空引导轴体单元、支承部件、和转动机构。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具有中空引导轴体。所述中空引导轴体的前端部配置于所述纺纱室,且该中空引导轴体在轴线上形成有纤维通路。所述支承部件支承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所述转动机构能够使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绕所述轴线转动。所述转动机构具备操作部和定位机构。所述操作部是用于使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绕所述轴线转动的部件。所述定位机构是用于将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在绕所述轴线的周向上定位于多个不同位置的机构。
根据本发明,包括中空引导轴体在内的中空引导轴体单元整体通过转动机构而能够相对于支承部件绕轴线转动,由此,在使中空引导轴体转动时无需将中空引导轴体单元拆开或再次组装,能够抑制操作人员的负担,容易地使中空引导轴体绕轴线转动。在通过由操作人员对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转动之后,能够通过定位机构将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在周向上定位于多个不同位置。因此,不再需要马达等驱动机构,能够抑制转动机构的成本。
根据本发明,所述定位机构也可以具有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形成在构成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的部件上或形成在安装于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的部件上。所述第二卡合部是形成在所述支承部件上的能够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的部分。所述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卡合部中的至少某一方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谓“转动”是指通过利用所述操作部的结构或利用所述驱动机构的结构,从而所述中空引导轴体绕所述轴线在5度以上的范围内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转动,不包括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因安装时的松动而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在小于5度的范围内绕所述轴线动作的情况。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具备所述空气纺纱装置、牵伸装置、引出装置、和卷绕装置。牵伸装置具备多个牵伸罗拉对,向空气纺纱装置供给纤维束。引出装置从空气纺纱装置引出纱线。卷绕装置配置在引出装置的下游侧,一边使纱线横向运动一边将纱线卷绕到纱管上而形成卷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精纺机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纺纱单元及接纱台车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空气精纺机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4是空气纺纱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及转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及转动机构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精纺机的整体结构)
参照附图对具备本发明的空气纺纱装置的空气精纺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空气精纺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接纱台车3、鼓风机箱4、和原动机箱5。多个纺纱单元2沿规定的排列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排列。接纱台车3能够沿排列方向移动。鼓风机箱4配置在排列方向的一端部。原动机箱5配置在排列方向的另一端部。
纺纱单元2利用空气纺纱装置12对从牵伸装置11送来的纤维束T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Y,并利用卷绕装置13将该纱线Y卷绕到纱管B上而形成卷装P。接纱台车3在某一纺纱单元2中发生了断纱或纱线切断的情况下,移动到该纺纱单元2并进行接纱。在鼓风机箱4容纳有用于向纺纱单元2及接纱台车3供给负压的吸引装置(省略图示)等。在原动机箱5容纳有机台控制装置6及各纺纱单元2共用的驱动源(省略图示)等。各纺纱单元2也可以具备专用的驱动源。
(纺纱单元)
如图2所示,纺纱单元2作为主要结构而具备从纤维束T或纱线Y的行进方向(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从图2的上侧朝向下侧)依次配置的牵伸装置11、空气纺纱装置12、纱线蓄留装置14(引出装置)、和卷绕装置13。此外,以下将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简称为上游侧及下游侧。
牵伸装置11设置在空气精纺机1的框架15的上端附近。牵伸装置11从上游侧起依次具有后罗拉对16、第三罗拉对17、中间罗拉对18、及前罗拉对19这四个牵伸罗拉对16~19。在中间罗拉对18上卷挂有橡胶制的龙带20。四个牵伸罗拉对16~19分别由作为驱动罗拉的下罗拉16a~19a和作为从动罗拉的上罗拉16b~19b构成。牵伸罗拉对16~19的旋转速度以越是下游侧的罗拉对旋转速度越快的方式设定。由此,牵伸装置11利用牵伸罗拉对16~19将纤维束T的原料即纱条S夹入并输送,将其拉长(牵伸)至成为规定的粗细而形成纤维束T。牵伸装置11中的牵伸罗拉对的数量并不限定于四个。
空气纺纱装置12配置在前罗拉对19的紧接着的下游侧。空气纺纱装置12通过对由牵伸装置11牵伸后的纤维束T加捻而生成纱线Y。关于空气纺纱装置12的详情,稍后说明。
如图2所示,纱线蓄留装置14在纱线行进方向上配置于空气纺纱装置12与卷绕装置13之间。纱线蓄留装置14具有蓄留罗拉21、纱线钩挂部件22、和马达23。蓄留罗拉21以能够在其外周面缠绕一定量的纱线Y并将其暂时蓄留的方式构成,通过马达23而被旋转驱动。通过蓄留罗拉21旋转而从空气纺纱装置12引出纱线Y。从空气纺纱装置12引出的纱线Y在被卷绕到蓄留罗拉21的同时蓄留。纱线蓄留装置14通过纱线钩挂部件22与蓄留罗拉21相对旋转而对由卷绕装置13卷绕的纱线Y施加规定的张力。但是,也可以在空气纺纱装置12与纱线蓄留装置14之间设置引纱罗拉等引出罗拉对(引出装置),并通过引出罗拉对从空气纺纱装置12引出纱线Y。纱线蓄留装置14也可以省略。
在纱线行进方向上的空气纺纱装置12与纱线蓄留装置14之间,设有监视纱线Y的状态的纱线监视装置24。纱线监视装置24通过未图示的光学式传感器来监视行进的纱线Y的粗细及/或有无异物。纱线监视装置24能够检测纱线Y的粗细存在异常及/或纱线Y含有异物等纱线缺陷。纱线监视装置24并不限于光学式传感器,例如也可以是静电电容式传感器。在由纱线监视装置24检测出纱线Y的纱线缺陷的情况下,纺纱单元2通过停止向空气纺纱装置12的空气供给并中断纱线Y的生成来切断纱线Y。也可以取而代之而在纱线监视装置24附近配置切断器,并通过该切断器将纱线Y切断。或者,也可以通过停止牵伸装置11的后罗拉对16的旋转来切断纱线Y。
卷绕装置13配置在纱线蓄留装置14的下游侧,一边使纱线Y横向运动一边将其卷绕到纱管B上而形成卷装P。卷绕装置13具有摇架臂25、卷绕筒26、和横动装置27。
摇架臂25以能够以支轴25a为轴转动的方式被支承。摇架臂25能够将用于卷绕纱线Y的纱管B(卷装P)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卷绕筒26沿规定的方向以固定的旋转速度被旋转驱动。摇架臂25通过以支轴25a为轴转动而能够使纱管B(卷装P)的外周面相对于卷绕筒26接触或分离。通过使纱管B(卷装P)的外周面与被旋转驱动的卷绕筒26接触,能够使纱管B(卷装P)沿卷绕方向从动旋转,将纱线Y卷绕到纱管B(卷装P)的外周面。
横动装置27具有能够引导纱线Y的横动引导器28。横动引导器28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沿与卷绕筒26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被往复驱动。由此,纱线Y一边通过横动引导器28以规定幅度横动一边卷绕于旋转的纱管B(卷装P)。此外,也可以通过形成有横动槽的卷绕筒使纱线Y横动。
(接纱台车)
接着,对接纱台车3进行说明。接纱台车3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发生了断纱或纱线切断的情况下,移动到该纺纱单元2处,并对断开的纱线Y进行接纱。如图2所示,接纱台车3具有接纱装置30、吸管31、和吸嘴32。
吸管31以能够以轴31a为中心向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构成。吸管31能够通过向上方转动而使吸管31的前端位于空气纺纱装置12的下游侧附近,将从空气纺纱装置12纺出的纱线(上纱线)Y吸入并吸引保持。另外,吸管31能够通过在吸引保持着从空气纺纱装置12纺出的上纱线Y的状态下向下方转动,从而将上纱线Y向接纱装置30引导。
吸嘴32以能够以轴32a为中心向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构成。吸嘴32能够通过向下方转动而使吸嘴32的前端位于卷装P的外周面附近,将从卷装P引出的纱线(下纱线)Y吸入并吸引保持。另外,吸嘴32能够通过在吸引保持着从卷装P引出的下纱线Y的状态下向上方转动,从而将下纱线Y向接纱装置30引导。
接纱装置30将由吸管31引导的来自空气纺纱装置12的上纱线Y与由吸嘴32引导的来自卷绕装置13的下纱线Y进行接纱。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接纱装置30,使用通过回旋空气流对上纱线Y与下纱线Y的纱线端彼此加捻而形成接头的捻接器。但是,接纱装置30例如也可以是将上纱线Y与下纱线Y连结的打结器、或者通过将下纱线Y引导至空气纺纱装置12并再次开始空气纺纱装置12的纺纱而将上纱线Y与下纱线Y连接的接头器。
(电气结构)
如图3所示,在各纺纱单元2设有对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单元控制部29。另外,在接纱台车3设有对接纱台车3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台车控制部33。单元控制部29及台车控制部33与机台控制装置6电连接,并以能够双向发送电信号的方式构成。此外,单元控制部29也可以针对每规定数量的纺纱单元2而设置一个。
(空气纺纱装置)
参照图4对空气纺纱装置12的详情进行说明。空气纺纱装置12进行对从牵伸装置11供给来的纤维束T加捻而生成纺纱纱线Y的纺纱动作。空气纺纱装置12具备喷嘴块40、纤维引导器50、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支承块70(支承部件)、和纺纱室49。
喷嘴块40将从未图示的压缩空气供给源输送的压缩空气向纺纱室49引导。喷嘴块40具有在纺纱室49的周围形成的多个喷嘴41。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喷嘴41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有四个、即每90度配置一个,但喷嘴41的数量和配置并不限定于此。通过从多个喷嘴41向纺纱室49喷射压缩空气,在纺纱室49产生回旋空气流。在纺纱室49内,通过该回旋空气流对纤维束T加捻。
在喷嘴块40形成有大致圆锥形状的容纳空间42。在容纳空间42的上游侧配置有纤维引导器50,从容纳空间42的下游侧插入大致圆锥形状的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前端部。容纳空间42中的主要配置有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前端部的部分作为纺纱室49发挥功能。另外,喷嘴块40具有从上方与后述的固定部件66的凸缘66a抵接的抵接部43。
纤维引导器50将由牵伸装置11牵伸后的纤维束T向纺纱室49引导。在纤维引导器50中沿着纱线行进方向形成有纤维导入路51,并且设有向纺纱室49突出的引导针52。由牵伸装置11牵伸后的纤维束T被从纤维导入路51导入,并卷挂于引导针52而被向纺纱室49引导。
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对在纺纱室49加捻后的纤维束T进一步加捻而生成纺纱纱线Y,并将纱线Y向下游侧引导。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具有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第二中空引导轴体62、第三中空引导轴体63、容纳部件64、卡定部件65、固定部件66、和外筒部件67。
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连接圆锥状的前端部61a、圆台状的中间部61b、和圆筒状的基端部61c而构成。前端部61a配置在纺纱室49。在前端部61a形成有沿着轴线C贯穿的第一纤维通路61d。第一纤维通路61d的上游侧的开口是纤维导入口61e。在中间部61b及基端部61c形成有用于对第二中空引导轴体62的上游侧的一部分进行容纳的容纳空间61f。
第二中空引导轴体62是圆筒状的部件。在第二中空引导轴体62形成有沿着轴线C贯穿的第二纤维通路62a。在第二中空引导轴体62的上游侧的端部,绕轴线C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喷嘴62b。第二中空引导轴体62的上游侧的端部与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的前端部61a的下游侧的端部抵接。由此,第一纤维通路61d与第二纤维通路62a连通。
第三中空引导轴体63是圆筒状的部件。在第三中空引导轴体63形成有沿着轴线C贯穿的第三纤维通路63a。第三中空引导轴体63的上游侧的端部与第二中空引导轴体62的下游侧的端部抵接。由此,第二纤维通路62a与第三纤维通路63a连通。
容纳部件64是圆筒状的部件。在容纳部件64形成有容纳空间64a,该容纳空间64a容纳第二中空引导轴体62的下游侧的一部分,且容纳第三中空引导轴体63的上游侧的一部分。在容纳部件64的外周部设有连接空气供给管100的连接部64b。在连接部64b形成有与容纳空间64a连通的空气导入路64c。空气供给管100与未图示的压缩空气供给源连接,从空气供给管100经由连接部64b对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供给压缩空气。空气供给管100例如由挠性的软管等构成。
卡定部件65是圆筒状的部件,具有能够与容纳部件64的下游侧的端部及第三中空引导轴体63的下游侧的端部卡合的带阶梯形状。在卡定部件65的轴线C上形成有开口65a。第三中空引导轴体63的下游侧的端部插入于开口65a。
固定部件66是形成为圆台状的螺母,能够与容纳部件64的上游侧的端部旋合。在固定部件66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有凸缘66a。
外筒部件67是圆筒状的部件,安装在容纳部件64的外周面。外筒部件67的外径设为与形成于支承块70的圆筒空间71的内径大致相同。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在外筒部件67收纳于圆筒空间71内的状态下由支承块70支承。
此外,虽省略图示,但设有防止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从支承块70沿轴线C方向脱落的防脱机构。例如防脱机构包括形成于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外周面的圆周槽、和设置于支承部件70且插入至所述圆周槽的插入部。例如,在插入状态(安装状态)下,通过弹簧等弹性机构将插入部向插入方向弹压。在那种结构的情况下,通过按压未图示的按钮等,能够克服弹压力而将插入状态解除,将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取出。防脱机构相对于支承部件防止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的轴线方向上的脱落并容许其绕轴线的转动。
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从上游侧起依次将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第二中空引导轴体62、和第三中空引导轴体63以互相抵接的状态组装。由此,第一纤维通路61d、第二纤维通路62a和第三纤维通路63a连通。另外,第二中空引导轴体62以在该第二中空引导轴体62与容纳空间61f及容纳空间64a的内周面之间确保空气通路68的方式组装。由此,空气导入路64c、空气通路68和多个喷嘴62b连通,能够从多个喷嘴62b向第二纤维通路62a喷射压缩空气。这样,通过在将中空引导轴体61~63、容纳部件64及卡定部件65组装好的状态下使固定部件66与容纳部件64旋合,从而构成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
支承块70支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支承块70具有圆筒部72及延伸部73。在圆筒部72形成有用于容纳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一部分的圆筒空间71。在圆筒部72中的连接延伸部73的部分,为了供空气供给管100通过而形成有切口72a(参照图5)。延伸部73沿图4的左右方向延伸,其左端部与圆筒部72连接,其右端部支承于空气精纺机1的框架15(参照图1)。
支承块70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框架15。当通过气缸等致动器(省略图示)使支承块70向下方摆动时,固定部件66的凸缘66a从喷嘴块40的抵接部43分离。由此,操作人员能够从空气精纺机1的前侧(图4的左侧)对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进行维护等。
在空气纺纱装置12的纺纱动作期间,支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支承块70位于上方,喷嘴块40的抵接部43与固定部件66的凸缘66a抵接。这时,在喷嘴块40的容纳空间42的内周面与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在纺纱动作期间从多个喷嘴41喷射至纺纱室49的空气经由该间隙流入形成于喷嘴块40的减压室44,与未成为纱线Y的纤维一起排出。
对如此构成的空气纺纱装置12的纺纱动作进行说明。在纺纱动作开始时,从多个喷嘴41向纺纱室49喷射压缩空气,并且从多个喷嘴62b向第二纤维通路62a喷射压缩空气。由此,从牵伸装置11通过纤维引导器50导入至纺纱室49的纤维束T从第一纤维通路61d、第二纤维通路62a及第三纤维通路63a中通过而被向下游侧导出。
当从空气纺纱装置12开始纺出纱线Y时,停止从多个喷嘴62b向第二纤维通路62a喷射空气,而仅继续从多个喷嘴41向纺纱室49喷射空气。由此,在纺纱室49生成回旋空气流,通过该回旋空气流使纤维束T的纤维端在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的纤维导入口61e的周围反转并旋转,在纺纱室49中对纤维束T加捻。对纤维束T加捻而生成的纱线Y从第一纤维通路61d、第二纤维通路62a及第三纤维通路63a中通过而被向下游侧导出。
(第一中空引导轴体的磨损)
如上所述,在空气纺纱装置12的纺纱动作期间,在纤维导入口61e的周围反转后的纤维束T的纤维端与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的前端部61a接触。纤维接触的部位根据喷嘴41的位置决定。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纤维在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的前端部61a中的与四个喷嘴41对应的周向上的四处与之接触。这样,有时磨损会在纤维不间断地持续接触的部位发展而在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的前端部61a形成槽。由于这种槽有可能对纺纱品质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尽可能抑制磨损是重要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相对于支承块70绕轴线C在规定范围内正转及反转的转动机构,通过该转动机构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适当转动,由此避免磨损集中在特定部位。以下,对转动机构的详情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转动机构不包括在要使中空引导轴体61绕轴线转动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拆开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作业及再次组装的作业的结构。即,本实施方式的转动机构限于无需进行拆开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作业、就能够在以中空引导轴体61的轴线为中心的周向上变更形成于喷嘴块40的纺纱用喷嘴(喷嘴41)与中空引导轴体61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结构。所谓拆开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作业包括为了暂时解除中空引导轴体61固定于其它部件的状态而将螺栓等固定机构解除的作业。
(转动机构)
参照图5对转动机构的一例进行说明。在图5中,为了易于理解说明而将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与支承块70分开进行了图示。图5所示的转动机构80具备操作杆81和定位机构82。操作杆81固定于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容纳部件64。操作杆81在与轴线C正交的径向上从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朝向外侧延伸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操作人员的操作性,如图4所示,操作杆81以与支承块70相比向空气精纺机1的前侧(图4的左侧)突出的方式延伸设置。
定位机构82通过形成于操作杆81的凸部83和形成于支承块70的多个凹部84构成。凸部83与凹部84设为能够互相卡合的形状。凸部83在操作杆81的与支承块70相对的面上仅形成有一个。另一方面,凹部84在支承块70的圆筒部72的端面(与操作杆81相对的面)上沿周向形成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形成有多个凹部84的范围在周向上优选为5度以上50度以下的范围,更优选为5度以上且不足45度的范围。操作杆81能够在容许凸部83与凹部84的卡合及解除的范围内在卡合解除方向上弹性变形。
根据这种结构的转动机构80,通过由操作人员对操作杆81进行操作来变更凸部83所卡合的凹部84,能够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绕轴线C转动,并在周向上定位于不同位置。此外,为了易于进行凸部83与凹部84的拆装,操作杆81优选由具有弹性的树脂材料或不锈钢材料等构成。另外,也可以在圆筒部72的上表面或侧面的与各凹部84对应的位置标注有表示各凹部84的位置的标记或记号。
在进行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周向上的位置变更时,操作人员使空气纺纱装置12的纺纱动作停止,并通过未图示的致动器使支承块70向下方摆动。由此,操作人员能够从空气精纺机1的前方容易地对操作杆81进行操作。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周向上的位置变更例如在维护空气纺纱装置12时进行、或者每执行规定时间的纺纱动作而进行一次即可。
(转动机构的变形例)
接着,参照图6对转动机构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6所示的转动机构90构成为驱动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使其绕轴线C正转及反转的驱动机构。以下,适当记载为转动机构90或驱动机构90。驱动机构90具备马达91和凸轮机构92。马达91是凸轮机构92的驱动源,由能够正转及反旋的步进马达构成。马达91固定于支承块70的延伸部73。
凸轮机构92具有杆93和转动部件94。杆93固定于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容纳部件64。杆93在与轴线C正交的径向上从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朝向外侧(具体为空气精纺机1的后侧、图6的右侧)延伸设置。在杆93的后端部,沿着杆93的延伸设置方向形成有长孔93a。转动部件94是圆盘状的部件,旋转轴94a与马达91的输出轴连结。在转动部件94的上表面的周缘部形成有向旋转轴94a的轴向突出的圆筒状的销94b。销94b具有能够与杆93的长孔93a卡合的形状,通过使销94b与长孔93a卡合,杆93与转动部件94成为连结状态。当杆93与转动部件94为连结状态时,销94b在长孔93a内能够沿上述延伸设置方向移动。
马达91由单元控制部29控制。另外,也能够在纺纱单元2中设有用于使马达91工作的开关9,通过由操作人员对开关9进行操作,从而经由单元控制部29使马达91工作。当单元控制部29使马达91正转及反旋时,转动部件94绕旋转轴94a正转及反转,杆93通过销94b而移动,由此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绕轴线C正转及反转。在本变形例中,以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在周向上于5度以上50度以下的范围、更优选为5度以上且不足45度的范围内正转及反转的方式控制马达91的旋转范围。
单元控制部29可以通过在纺纱动作期间断续地驱动马达91而使驱动机构90断续地工作,也可以通过在纺纱动作期间持续地驱动马达91而使驱动机构90持续地工作。或者,单元控制部29也可以通过在纺纱动作停止期间驱动马达91而使驱动机构90在纺纱动作停止期间工作。
(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转动机构80、90使包括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在内的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整体绕轴线C正转及反转,由此能够使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绕轴线C正转及反转。因此,在使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转动时,无需将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拆开或再次组装,能够抑制操作人员的负担,容易地使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绕轴线C转动。而且,能够避免因与纤维的接触而引起的磨损集中在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的前端部61a的特定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5的示例中,转动机构80具有用于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绕轴线C正转及反转的操作杆81(本发明的操作部)、和用于将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在绕轴线C的周向上定位的定位机构82。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在通过由操作人员对操作杆81进行操作而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转动之后,通过定位机构82将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在周向上定位。因此,不再需要马达等驱动机构,能够抑制转动机构80的成本。
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中的操作部设为在与轴线C正交的方向上从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向外侧延伸设置的操作杆81。根据这种结构,由于能够使操作人员的操作位置从轴线C远离,所以即使以比较小的操作力也能作用较大的转矩。因此,能够容易地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具备支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支承块70(本发明的支承部件),定位机构82具有形成于操作杆81的凸部83(本发明的第一卡合部)和形成于支承块70的能够与凸部83卡合的凹部84(本发明的第二卡合部)。凹部84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通过变更使凸部83与凹部84卡合的部位,能够容易地进行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周向上的位置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支承块70的凹部84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根据这种结构,由于能够将形成于操作杆81的凸部83设为一个即可,所以能够抑制操作杆81在周向上大型化。因此,能够设为操作人员容易抓握的操作杆81,从而能够提高操作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第一卡合部设为凸部83,并且本发明的第二卡合部设为凹部84,因此能够简化定位机构82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6所示的变形例中,将转动机构90设为驱动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使其绕轴线C正转及反转的驱动机构。根据这种结构,只要使驱动机构90工作就能够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转动,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减轻操作人员的负担。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90具有马达91、和由马达91驱动而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绕轴线C正转及反转的凸轮机构92。这样,通过马达91与凸轮机构92的组合来构成驱动机构90,由此能够简化驱动机构90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机构92具有固定于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杆93、和与杆93连结且通过利用马达91进行正转及反转而使杆93绕轴线C正转及反转的转动部件94。根据这种结构,通过使马达91正转及反转,能够经由转动部件94及杆93容易地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绕轴线C正转及反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部件94具有向转动部件94的旋转轴94a的轴向突出的销94b,在杆93上形成有在与销94b卡合的状态下容许销94b移动的长孔93a。这样,虽然是简单且廉价的结构,但能抑制转动部件94与杆93之间的松动,能够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顺利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91设为步进马达,因此能够将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在周向上更准确地定位。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磨损集中在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的前端部61a的特定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单元控制部29(本发明的控制部)使驱动机构90在纺纱动作期间断续地工作。这种情况下,由于无需使驱动机构90在纺纱动作期间始终工作,所以能够抑制电力消耗。也可以是,在不使驱动机构90工作的期间,为了保持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周向上的位置,而使最低限度的电流流过。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单元控制部29使驱动机构90在纺纱动作期间持续地工作。这种情况下,能够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在纺纱动作期间持续地转动,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分散纤维与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的前端部61a接触的部位,能够提高磨损抑制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单元控制部29使驱动机构90在纺纱动作停止期间工作。当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在纺纱动作期间转动时,有可能对与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的前端部61a接触的纤维造成某些影响。因此,通过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在纺纱动作停止期间转动,能够可靠地避免在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转动时可能产生的对纺纱的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设有用于使驱动机构90工作的开关9,因此能够在操作人员所期望的时机容易地使驱动机构90工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具有供空气供给管100连接的连接部64b,该空气供给管100用于供给向第二纤维通路62a喷射的空气。这样,在与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连接部64b连接有空气供给管100的情况下,通过空气供给管100限制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能够转动的范围。这种情况下,并非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持续沿一个方向旋转而是使其正转及反转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尤其有效。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将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能够转动的规定范围设为5度以上50度以下。在转动范围过窄的情况下,无法有效分散纤维与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的前端部61a接触的部位,从而无法期待磨损抑制效果。另一方面,当转动范围过宽时,在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连接有空气供给管100等的情况下处理变得困难。因此,优选将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转动范围设为5度以上50度以下的程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用于向纺纱室49喷射空气的喷嘴41在纺纱室49的周围等间隔地形成有四个,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能够转动的规定范围为5度以上且不足90(=360/4)度。纤维在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的前端部61a接触的部位根据喷嘴41的位置决定。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等间隔地形成有四个喷嘴41的情况下,纤维在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的前端部61a中的与四个喷嘴41对应的周向上的四处与之接触。这时,若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转动90度以上的话,由于纤维的接触部位重复,所以有可能降低磨损抑制效果。因此,优选将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转动范围设为不足90度。
(其它实施方式)
对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施加了各种变更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操作部而设有操作杆81。但是,操作部的具体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由操作人员把持着固定部件66的凸缘66a的外周面进行操作,而直接使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绕轴线C转动。这种情况下,固定部件66的外周面作为操作部发挥功能。另外,操作杆81可以安装在构成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多个部件中的任一部件上,并不限定于在容纳部件64安装操作杆81的例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卡合部而在操作杆81设有凸部83,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卡合部而在支承块70设有多个凹部84。但是,也可以作为第一卡合部而在操作杆81设置凹部,并作为第二卡合部而在支承块70设置凸部。另外,形成于操作杆81的第一卡合部也可以在周向上设有多个。另外,也可以将第一卡合部设于构成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任一部件而非操作杆81。该情况下,能够省略操作杆81。另外,能够将设有第一卡合部的部件设为可以沿卡合解除方向弹性变形。另外,定位机构82的具体结构并不限定于由凸部83和凹部84构成,例如也可以利用棘轮机构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90由马达91和凸轮机构92构成,但驱动机构9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马达91以外的驱动源,凸轮机构92的具体结构也可以是上述实施方式以外的结构。作为马达91以外的驱动源的具体例,可以列举缸体(例如气缸)。在使用缸体(cylinder)的情况下,可以在与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的正转及反转范围的端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止动件。另外,作为马达91,也可以利用步进马达以外的马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经由喷嘴62b向第二纤维通路62a喷射的压缩空气而在纺纱动作开始时将纱线Y向下游侧输送。但是,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向第二纤维通路62a喷射的压缩空气而将纱线Y从下游侧向纺纱室49引导。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中空引导轴体单元60中设有三个中空引导轴体61~63。但是,中空引导轴体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三个,也可以是一个或两个,还可以是四个以上。形成喷嘴62b的部位也并不限定于第二中空引导轴体62,也可以形成于第一中空引导轴体61或第三中空引导轴体63。

Claims (28)

1.一种空气纺纱装置,通过在纺纱室产生的回旋空气流捻合纤维束而生成纱线,该空气纺纱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中空引导轴体单元,该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具有中空引导轴体,该中空引导轴体的前端部配置于所述纺纱室,且该中空引导轴体在轴线上形成有纤维通路;
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支承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和
转动机构,该转动机构用于使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绕所述轴线在规定范围内正转及反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机构具有:
操作部,该操作部用于使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绕所述轴线正转及反转;和
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用于将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在绕所述轴线的周向上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机构具有:
第一卡合部,该第一卡合部形成在构成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的部件上或形成在安装于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的部件上;和
第二卡合部,该第二卡合部形成在所述支承部件上,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
所述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卡合部中的至少某一方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在所述支承部件上的所述第二卡合部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合部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三个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部是凸部及凹部中的任意一方,所述第二卡合部是凸部及凹部中的任意另一方。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部是凸部及凹部中的任意一方,所述第二卡合部是凸部及凹部中的任意另一方。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部是凸部及凹部中的任意一方,所述第二卡合部是凸部及凹部中的任意另一方。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能够在容许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及解除的范围内弹性变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能够在容许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及解除的范围内弹性变形。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能够在容许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及解除的范围内弹性变形。
12.根据权利要求3~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安装于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是在与所述轴线正交的方向上从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向外侧延伸设置的操作杆,
所述第一卡合部形成于所述操作杆。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机构是驱动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使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绕所述轴线正转及反转的驱动机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具有:
马达;和
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由所述马达驱动,使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绕所述轴线正转及反转。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驱动机构在纺纱动作期间断续地或持续地工作。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驱动机构在纺纱动作期间断续地或持续地工作。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驱动机构在纺纱动作停止期间工作。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驱动机构在纺纱动作停止期间工作。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驱动机构在纺纱动作停止期间工作。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驱动机构在纺纱动作停止期间工作。
21.根据权利要求1~11、13~2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具有供空气供给管连接的连接部,该空气供给管用于供给向所述纤维通路喷射的空气。
22.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具有供空气供给管连接的连接部,该空气供给管用于供给向所述纤维通路喷射的空气。
23.根据权利要求1~11、13~20、2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用于向所述纺纱室喷射空气的喷嘴在所述纺纱室的周围形成有n个的情况下,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能够转动的所述规定范围是5度以上且不足360/n度。
2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用于向所述纺纱室喷射空气的喷嘴在所述纺纱室的周围形成有n个的情况下,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能够转动的所述规定范围是5度以上且不足360/n度。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用于向所述纺纱室喷射空气的喷嘴在所述纺纱室的周围形成有n个的情况下,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能够转动的所述规定范围是5度以上且不足360/n度。
26.一种空气精纺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
牵伸装置,该牵伸装置向所述空气纺纱装置供给纤维束,并具备多个牵伸罗拉对;
引出装置,该引出装置从所述空气纺纱装置引出纱线;和
卷绕装置,该卷绕装置配置在所述引出装置的下游侧,一边使纱线横向运动一边将纱线卷绕到纱管上而形成卷装。
27.一种空气纺纱装置,通过在纺纱室产生的回旋空气流捻合纤维束而生成纱线,该空气纺纱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中空引导轴体单元,该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具有中空引导轴体,该中空引导轴体的前端部配置于所述纺纱室,且该中空引导轴体在轴线上形成有纤维通路;
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支承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和
转动机构,该转动机构能够使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绕所述轴线转动,
所述转动机构具备:
操作部,该操作部用于使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绕所述轴线转动;和
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用于将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在绕所述轴线的周向上定位于多个不同位置。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机构具有:
第一卡合部,该第一卡合部形成在构成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的部件上或形成在安装于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单元的部件上;和
第二卡合部,该第二卡合部形成在所述支承部件上,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
所述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卡合部中的至少某一方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CN201810728779.7A 2017-07-12 2018-07-05 空气纺纱装置及空气精纺机 Active CN1092522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5928A JP2019019416A (ja) 2017-07-12 2017-07-12 空気紡績装置
JP2017-135928 2017-07-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52258A CN109252258A (zh) 2019-01-22
CN109252258B true CN109252258B (zh) 2022-06-21

Family

ID=62916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28779.7A Active CN109252258B (zh) 2017-07-12 2018-07-05 空气纺纱装置及空气精纺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428330B1 (zh)
JP (1) JP2019019416A (zh)
CN (1) CN1092522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17337A (ja) 2019-07-19 2021-02-15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設備、強力推定方法、及び強力推定プログラム
JP7489188B2 (ja) * 2019-12-09 2024-05-23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糸条ハンドリング装置
EP4043625A1 (de) * 2021-02-10 2022-08-17 Saur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G Garnbildungselem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2606A (zh) * 1986-04-08 1987-11-11 马拉尔迪·尤哥 用于连续纺纱机的装置
JPH0544117A (ja) * 1991-07-30 1993-02-23 Murata Mach Ltd 紡績装置
CN1354294A (zh) * 2000-11-16 2002-06-1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装置
CN201990789U (zh) * 2011-04-02 2011-09-28 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钢板焊接结构锡林联结装置
JP2016125149A (ja) * 2014-12-26 2016-07-1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空ガイド軸体、空気紡績装置及び紡績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26923A (ja) * 1993-11-04 1995-05-16 Koyo Seiko Co Ltd 紡機用スピンド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2606A (zh) * 1986-04-08 1987-11-11 马拉尔迪·尤哥 用于连续纺纱机的装置
JPH0544117A (ja) * 1991-07-30 1993-02-23 Murata Mach Ltd 紡績装置
CN1354294A (zh) * 2000-11-16 2002-06-1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装置
CN201990789U (zh) * 2011-04-02 2011-09-28 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钢板焊接结构锡林联结装置
JP2016125149A (ja) * 2014-12-26 2016-07-1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空ガイド軸体、空気紡績装置及び紡績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28330A1 (en) 2019-01-16
JP2019019416A (ja) 2019-02-07
CN109252258A (zh) 2019-01-22
EP3428330B1 (en) 2020-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52258B (zh) 空气纺纱装置及空气精纺机
EP2537968B1 (en) Hollow guide shaft unit, air-jet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JP2012131591A (ja) 芯糸供給装置及び芯糸供給装置を備える紡績機械
EP2907780B1 (en) Bobbin sett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EP2876193B1 (en) Cleaning device, drafting device, and spinning unit
CN106048789B (zh) 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JP2013067871A (ja) 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紡績機
JP2010077577A (ja) 繊維機械及びシャッター弁
JP2014125714A (ja) 紡績機
EP2921578A2 (en) Belt guide roller, cleaning device,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EP3524556A1 (en) Air spinning machine and air spinning method
EP3025996A1 (en) Yarn joining device,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yarn joining method
JP2016188444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紡績機
EP2853510B1 (en) Service vehicle of textile machine
CN210104152U (zh) 纺纱机械
EP3517663A1 (en) Spinning machine
JP2019085662A (ja) 紡績装置及び紡績ユニット
EP2862825B1 (en) Wind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6102267A (ja) 繊維回収装置、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紡績機
WO2016006240A1 (ja) 空気紡績装置及び紡績機
CN107541819B (zh) 牵伸罗拉的清洁装置和牵伸装置
CN208055532U (zh) 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牵伸装置以及气流纺纱机械
JP2021080614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紡績機
EP2573229B1 (en)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JP2016089302A (ja) 紡績機及び作業台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