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04152U - 纺纱机械 - Google Patents

纺纱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04152U
CN210104152U CN201920223742.9U CN201920223742U CN210104152U CN 210104152 U CN210104152 U CN 210104152U CN 201920223742 U CN201920223742 U CN 201920223742U CN 210104152 U CN210104152 U CN 2101041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shaft
coupling
spinning machine
plate spr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2374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秀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041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041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一种纺纱机械,该纺纱机械(1)具备:多个牵伸装置(6),具有对纤维束(S)进行拉伸的前下辊(17a);多个下辊轴(40),构成牵伸装置(6)的前下辊(17a);以及辊轴联轴节(50),连结多个下辊轴(40)中的一个下辊轴(40A)和与这一个下辊轴(40)相邻的另一个下辊轴(40B)。辊轴联轴节(50)包括:第1被插入部(51),插入有一个下辊轴(40A)的端部;第2被插入部(52),插入有另一个下辊轴(40B)的端部;以及第1板簧部(53),设置在第1被插入部(51)与第2被插入部(52)之间。第1被插入部(51)和第2被插入部(52)经由第1板簧部(53)而形成为一体。

Description

纺纱机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纱机械。
背景技术
以往,如日本实开平7-15784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公知有由多个纺纱单元构成的纺纱机械。这样的纺纱机械具备多个构成牵伸装置的下辊的下辊轴(多个前辊轴)。在相邻的纺纱单元的下辊轴的各端部固定有齿轮部件。各齿轮部件经由形成为内齿轮状的由挠性弹性材料构成的联轴节连结。
在上述纺纱机械中,尽管如前面所述相邻的纺纱单元的下辊轴经由联轴节连结,但无法充分应对这一对辊轴间的偏角等,在实现牵伸速度的高速化以及纱线品质的提高的方面尚存改进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牵伸速度的高速化以及纱线品质的提高的纺纱机械。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机械,具备:多个牵伸装置,分别具有对纤维束进行拉伸的辊;多个辊轴,构成牵伸装置的辊;以及第1联轴节,连结多个辊轴中的一个辊轴、和与这一个辊轴位于同轴上且与这一个辊轴相邻的另一个辊轴,第1联轴节包括:第1被插入部,插入有一个辊轴的端部;第2被插入部,插入有另一个辊轴的端部;以及第1板簧部,设置在第1被插入部与第2被插入部之间,第1被插入部与第2被插入部经由第1板簧部形成为一体。
在该纺纱机械中,连结一个辊轴和另一个辊轴的第1联轴节具有第1被插入部、第2被插入部以及第1板簧部。能够利用该第1联轴节充分吸收一个辊轴与另一个辊轴之间的偏角。并且,由于第1被插入部和第2被插入部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在一个辊轴与另一个辊轴之间实现响应性好的动力传递。因而,能够实现牵伸速度的高速化以及纱线品质的提高。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机械中,也可以形成为,第1板簧部呈矩形板状,且具有辊轴的端部的外径以上的贯通孔,第1板簧部的4个角部中的位于对角位置的一对角部借助第1螺栓被固定于第1被插入部。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在第1被插入部与第2被插入部之间产生背隙。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机械,具备:多个牵伸装置,分别具有对纤维束进行拉伸的辊;多个辊轴,构成牵伸装置的辊;以及第1联轴节,连结多个辊轴中的一个辊轴、和与这一个辊轴位于同轴上且与这一个辊轴相邻的另一个辊轴,第1联轴节具备:第1被插入部,插入有一个辊轴的端部;第2被插入部,插入有另一个辊轴的端部;板状的第1板簧部,设置在第1被插入部与上述第2被插入部之间,且具有辊轴的端部的外径以上的贯通孔;以及第1螺栓,将第1板簧部相对于第1被插入部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机械中,也可以形成为,第1板簧部呈矩形板状,第1板簧部的4个角部中的位于对角位置的一对角部借助第1螺栓被固定于第1被插入部。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在第1被插入部与第2被插入部之间产生背隙。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机械也可以形成为,具备气流纺纱装置,该气流纺纱装置利用捻回空气流对由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在这样的纺纱机械中,由于牵伸装置的辊轴高速旋转,因此,通过使用第1联轴节,即便在牵伸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纱线品质。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机械也可以形成为,具备外壳,该外壳具有收容第1联轴节的收容空间。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外壳的收容空间,借助第1联轴节连结一个辊轴和另一个辊轴。由于第1联轴节遮盖外壳,因此能够避免飞花堆积于第1联轴节。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机械中,也可以形成为,第1联轴节在收容空间中以相对于辊轴的轴向的中央而在该轴向偏置的状态配置。根据该结构,例如至少能够使第1联轴节朝偏置状态的相反方向移动,能够将第1联轴节以及辊轴中的至少某一方容易地装卸。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机械中,也可以形成为,在辊轴的轴向上,在第2被插入部与收容空间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使得第1联轴节能够朝该内表面移动预定距离的间隙,预定距离是一个辊轴的端部中的插入于第1被插入部的部分的轴长以上的距离。根据该结构,在收容空间内,能够使第1联轴节朝辊轴的轴向(以下仅称为“轴向”)移动,以便一个辊轴的端部从第1联轴节脱离。能够将第1联轴节以及辊轴的至少某一方容易地装卸。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机械中,也可以形成为,第1联轴节包括:第1间隔件,设置在第1板簧部与第2被插入部之间;以及第2板簧部,设置在第1间隔件与第2被插入部之间,第1被插入部和第2被插入部经由第1板簧部、第1间隔件以及第2板簧部形成为一体。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第1联轴节充分地吸收一个辊轴与另一个辊轴之间的偏角以及偏心。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机械中,也可以形成为,第1板簧部的4个角部中的另一对角部借助第2螺栓被固定于第1间隔件,第2板簧部呈矩形板状,且具有辊轴的端部的外径以上的贯通孔,第2板簧部的4个角部中的位于对角位置的一对角部借助第3螺栓被固定于第2被插入部,上述第2板簧部的4个角部中的另一对角部借助第4螺栓被固定于第1间隔件。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机械中,也可以形成为,第1间隔件呈圆筒状,具有辊轴的端部的外径以上的内径,且具有与第1被插入部和第2被插入部相等的外径,第1间隔件、第1被插入部、第2被插入部同轴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第1联轴节可靠地连结2个辊轴。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机械也可以形成为,具备:驱动部,对辊轴进行旋转驱动;以及第2联轴节,连结驱动部的驱动轴和与驱动轴相邻的辊轴或者连结于该辊轴的中间轴,第2联轴节具有:第3被插入部,插入有驱动轴的端部;第4被插入部,插入有与驱动轴相邻的辊轴或者中间轴的端部;第3板簧部,设置在第3被插入部与第4被插入部之间;第2间隔件,设置在第3板簧部与第4被插入部之间;以及第4板簧部,设置在第2间隔件与第4被插入部之间,第3被插入部与第4被插入部经由第3板簧部、第2间隔件以及第4板簧部形成为一体,在辊轴的轴向上,第2间隔件比第1间隔件长。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第2联轴节充分地吸收驱动轴与辊轴或者驱动轴与中间轴之间的偏角以及偏心。第3被插入部与第4被插入部形成为一体,能够在驱动轴与辊轴或者驱动轴与中间轴之间实现响应性好的动力传递。此外,施加于驱动轴的负荷大,因此,通过在辊轴的轴向上使第2间隔件比第1间隔件长,能够利用第2联轴节吸收与该大的负荷对应的大的偏心。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机械中,也可以形成为,第1被插入部包括第1紧固件,该第1紧固件将所插入的一个辊轴的端部能够装卸地固定,第2被插入部包括第2紧固件,该第2紧固件将所插入的另一个辊轴的端部能够装卸地固定。根据该结构,通过第1紧固件以及第2紧固件的紧固以及该紧固的解除,能够将第1联轴节以及辊轴的至少某一方容易地装卸。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机械中,也可以形成为,辊是前辊,第1联轴节连结相邻的2个前辊的辊轴。在该情况下,在牵伸装置中辊轴以最高的速度旋转,因此,通过使用第1联轴节,即便在牵伸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纱线品质。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机械中,也可以形成为,辊轴的每单位时间的转速为2000rpm以上。由于辊轴以2000rpm以上的转速高速旋转,因此,通过使用第1联轴节,即便在牵伸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纱线品质。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机械也可以形成为,具备多个第1联轴节,多个第1联轴节连结多个辊轴中的全部的相邻的一对辊轴,由多个第1联轴节连结的该多个辊轴构成同步旋转的总轴。在该情况下,多个辊轴间的偏角显著,因此,通过使用第1联轴节,即便牵伸速度高速化,也能够提高纱线品质。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机械中,也可以形成为,辊为下辊,且在与表面由橡胶形成的上辊接触的状态下旋转。即便在上辊的磨光(加工)精度低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第1联轴节充分吸收构成下辊的辊轴间的偏角,因此能够减轻因该低的磨光精度而导致的对纱线品质的不良影响(牵伸不均)。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机械也可以形成为,具备定位用筒状部件,该定位用筒状部件供一个辊轴的端部以及另一个辊轴的端部中的某一个插入,在利用第1联轴节连结一个辊轴和另一个辊轴的状态下与该第1联轴节抵接。根据该结构,在第1联轴节的安装时,通过使第1联轴节与定位用筒状部件抵接,能够进行在轴向上的第1联轴节的定位。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机械也可以形成为,具备对辊轴进行旋转支承的轴承,轴承的外圈与内圈之间的第1联轴节侧由密封部件密封。当第1联轴节在不需要润滑剂的干环境中使用时,能够利用密封部件防止轴承的润滑剂朝第1联轴节侧漏出,能够维持第1联轴节的干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械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下辊轴的周边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图3的辊轴联轴节的周边结构的图。
图5是示出图3的辊轴联轴节的周边结构的剖视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3的辊轴联轴节的立体图。
图7是说明图3的辊轴联轴节的拆卸时的图。
图8是示出图3的驱动轴联轴节的周边结构的图。
图9是示出图3的驱动轴联轴节的周边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附图的说明中,针对相同或者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械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接头台车3、落纱台车(省略图示)、第一端部框架4、第二端部框架5。多个纺纱单元2并列设置成一列。各纺纱单元2生成纱线Y并将纱线Y卷取于卷装P。接头台车3当在某一纺纱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或因某种原因而纱线Y断线的情况下,在该纺纱单元2处进行接头动作。落纱台车当在某一纺纱单元2中卷装P满筒的情况下,将卷装P落纱、并将新筒管B朝该纺纱单元2供给。
在第一端部框架4收容有回收在纺纱单元2产生的飞花(废纤维或者回丝等)的回收装置等。在第二端部框架5收容有:空气供给部,调整朝纺纱机械1供给的压缩空气(空气)的空气压力并朝纺纱机械1的各部供给空气;以及驱动马达,用于朝纺纱单元2的各部供给动力;等等。在第二端部框架5设置有机体控制装置100、显示画面102、输入键104。机体控制装置100对纺纱机械1的各部集中地进行管理以及控制。显示画面102能够显示与纺纱单元2的设定内容以及状态的至少某一方相关的信息等。工作人员能够通过使用输入键104进行适当的操作而进行纺纱单元2的设定作业。另外,也可以将显示画面102构成为触摸屏显示器,代替输入键104而操作触摸屏显示器。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各纺纱单元2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牵伸装置6、气流纺纱装置7、纱线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纱线贮存装置11、上蜡装置12、卷取装置13。单元控制器10针对每预定数量的纺纱单元2设置一个,控制纺纱单元2的动作。
牵伸装置6对朝气流纺纱装置7供给的纤维束(纱条)S进行拉伸(牵伸)。牵伸装置6与纺纱单元2并列设置这一情况对应地而并列设置成一列。牵伸装置6在纤维束S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起依次具有后辊对14、第三辊对15、中间辊对16、前辊对17。
后辊对14包括后下辊14a以及后上辊14b。后下辊14a以及后上辊14b是对纤维束S进行拉伸的辊,隔着供纤维束S行进的行进路径(以下简称为“行进路径”)相互对置。第三辊对15包括第三下辊15a以及第三上辊15b。第三下辊15a以及第三上辊15b是对纤维束S进行拉伸的辊,隔着行进路径相互对置。中间辊对16包括中间下辊16a以及中间上辊16b。中间下辊16a以及中间上辊16b是对纤维束S进行拉伸的辊,隔着行进路径相互对置。前辊对17包括前下辊(下辊、前辊、辊)17a以及前上辊(上辊)17b。前下辊17a以及前上辊17b是对纤维束S进行拉伸的辊,隔着行进路径相互对置。
后下辊14a借助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而设置的驱动马达旋转。第三下辊15a借助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而设置的驱动马达旋转。也可以构成为,在1个纺纱单元2中,后下辊14a以及第三下辊15a借助同一驱动马达旋转。
中间下辊16a以及前下辊17a借助第二端部框架5内的驱动马达旋转。在第二端部框架5内,设置有将多个纺纱单元2的中间下辊16a同时驱动的1个驱动马达以及将前下辊17a同时驱动的驱动马达80(后述)。
后下辊14a、第三下辊15a、中间下辊16a以及前下辊17a以越是下游侧的辊则旋转速度越快的方式以相互不同的旋转速度旋转。
针对中间下辊16a设置有龙带18a。针对中间上辊16b设置有龙带18b。
后上辊14b、第三上辊15b、中间上辊16b以及前上辊17b由牵伸摇架(未图示)支承为能够旋转。后上辊14b、第三上辊15b、中间上辊16b以及前上辊17b的表面由橡胶形成。后上辊14b、第三上辊15b、中间上辊16b以及前上辊17b的各个分别与后下辊14a、第三下辊15a、中间下辊16a以及前下辊17a的各个以预定压力接触而从动旋转。后下辊14a、第三下辊15a、中间下辊16a以及前下辊17a的各个分别以与后上辊14b、第三上辊15b、中间上辊16b以及前上辊17b的各个接触的状态旋转。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气流纺纱装置7利用捻回空气流对由牵伸装置6牵伸后的纤维束F加捻而生成纱线Y。气流纺纱装置7配置在纺纱时的纤维束F以及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的牵伸装置6的下游。更详细地说(但是省略图示),气流纺纱装置7具有纺纱室、纤维引导部、捻回空气流产生喷嘴、中空引导轴体。纤维引导部将从上游侧的牵伸装置6供给来的纤维束F朝纺纱室内引导。捻回空气流产生喷嘴配置在供纤维束F行进的路径的周围。通过从捻回空气流产生喷嘴喷射空气,在纺纱室内产生捻回空气流。借助该捻回空气流,构成纤维束F的多个纤维的各纤维端反转并捻回。中空引导轴体将纱线Y从纺纱室内朝气流纺纱装置7的外部引导。
纱线监视装置8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纱线贮存装置11之间监视行进的纱线Y的信息,并基于所监视到的信息检测纱疵的有无。纱线监视装置8当检测到纱疵的情况下将纱疵检测信号朝单元控制器10发送。纱线监视装置8作为纱疵例如检测纱线Y的断线、纱线Y的粗细异常、或者纱线Y所含有的异物。
张力传感器9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纱线贮存装置11之间测定行进的纱线Y的张力,并将张力测定信号朝单元控制器10发送。当单元控制器10基于纱线监视装置8以及张力传感器9的至少某一方的检测结果而判断为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在纺纱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
纱线贮存装置11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卷取装置13之间贮存纱线Y。纱线贮存装置11具有从气流纺纱装置7将纱线Y稳定地拉出的功能,构成从气流纺纱装置7将纱线Y拉出的拉出装置。并且,纱线贮存装置11具有在由接头台车3进行的接头动作时等使从气流纺纱装置7送出的纱线Y滞留而防止纱线Y松弛的功能、以及防止相比纱线贮存装置11靠下游侧的纱线Y的张力的变动传递至气流纺纱装置7的功能。
上蜡装置12在纱线贮存装置11与卷取装置13之间对纱线Y上蜡。
卷取装置13将纱线Y卷取于筒管B而形成卷装P。卷取装置13具有摇架臂21、卷取滚筒22、横动导纱器23。摇架臂21将筒管B支承为能够旋转。设置于第二端部框架5的驱动马达(省略图示)将多个纺纱单元2的卷取滚筒22同时驱动。横动导纱器23设置于多个纺纱单元2所共有的轴25。通过第二端部框架5的驱动马达使轴25在卷取滚筒22的旋转轴方向往复驱动,横动导纱器23使纱线Y以预定幅度横动。
接头台车3当在某一纺纱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或因某种原因而纱线Y断线的情况下,行进至该纺纱单元2,进行接头动作。接头台车3具有接头装置26、吸管27、吸嘴28。吸管27由支轴27a支承为能够转动,捕捉来自气流纺纱装置7的纱线Y并朝接头装置26引导。吸嘴28由支轴27b支承为能够转动,捕捉来自卷取装置13的纱线Y并朝接头装置26引导。接头装置26进行所被引导来的纱线Y彼此的接头。接头装置26是使用压缩空气的捻接器、或者将纱线Y以机械方式接头的打结器等。
接下来,对纺纱机械1的主要部分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纺纱机械1具备下辊轴(辊轴)40、中间轴45、辊轴联轴节(第1联轴节)50、中间轴联轴节60、支承部70、驱动马达(驱动部)80、以及驱动轴联轴节(第2联轴节)90。
下辊轴40构成相邻的至少2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牵伸装置6中的前下辊17a(参照图3)。下辊轴40针对相邻的至少2个牵伸装置6的每个设置。下辊轴40在纺纱机械1中设置有多个。多个下辊轴40同轴配置。多个下辊轴40以沿着牵伸装置6所并列设置的方向(以下简称为“并列设置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的方式排列。下辊轴40是截面圆形的轴体。例如下辊轴40的直径(并非缩径部的部分的直径)为32mm。
中间轴45是夹设在下辊轴40与驱动马达80的驱动轴81(后述)之间的轴。中间轴45与多个下辊轴40同轴配置。中间轴45是截面圆形的轴体。
辊轴联轴节50连结多个下辊轴40中的一个下辊轴40A和与这一个下辊轴40A相邻的另一个下辊轴40B。关于所连结的一对下辊轴40,虽然称为一个下辊轴40A以及另一个下辊轴40B,但一个下辊轴40A和另一个下辊轴40B的结构是相同的。所连结的一对下辊轴40中的任意一方为一个下辊轴40A、另一方为另一个下辊轴40B。
多个辊轴联轴节50连结多个下辊轴40中的全部的相邻的一对下辊轴40。由此,由多个辊轴联轴节50连结的上述多个下辊轴40构成遍及机体全长(所有的纺纱单元2的并列设置方向的长度)且同步旋转的总轴。中间轴联轴节60连结多个下辊轴40中的位于最靠端部的位置的下辊轴40和中间轴45。
支承部70具有轴承71、外壳73、罩74。支承部70经由轴承71将下辊轴40的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支承部70在纺纱机械1中设置有多个。多个支承部70中的位于并列设置方向上的最外侧(最靠近第二端部框架5的一侧)的位置的支承部70E经由轴承71而将下辊轴40的端部和中间轴45的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多个支承部70经由管部件72被固定于纺纱机械1的框架(未图示)。
如图4以及图5所示,支承部70包括具有收容空间R的外壳73。支承部70E以外的支承部70的外壳73的收容空间R收容一对轴承71和辊轴联轴节50。支承部70E的外壳73的收容空间R收容一对轴承71和中间轴联轴节60。
一对轴承71分别设置在并列设置方向上的收容空间R内的两端部。作为轴承71使用球轴承。下辊轴40的端部插入轴承71。并且,中间轴45的端部插入支承部70E所具有的一对轴承71中的一方。在支承部70E以外的支承部70的外壳73的收容空间R,在一对轴承71之间配置有辊轴联轴节50。在支承部70E的外壳73的收容空间R,在一对轴承71之间配置有中间轴联轴节60。
轴承71的外圈71x与内圈71y之间的辊轴联轴节50侧(内侧)由圆环板状的内侧密封部件(密封部件)75密封。内侧密封部件75设置成嵌入外圈71x与内圈71y之间。轴承71的外圈71x与内圈71y之间的与辊轴联轴节50侧相反侧(外侧)由圆环板状的外侧密封部件76密封。外侧密封部件76与轴承71的外侧的端面抵接,以便从外侧遮盖外圈71x与内圈71y之间。
驱动马达80对下辊轴40进行旋转驱动。驱动马达80具有驱动轴81。驱动轴81与中间轴45同轴配置。驱动轴81是截面圆形的轴体。由驱动马达80旋转驱动的下辊轴40的每单位时间的转速为2000rpm以上。例如,关于下辊轴40的每单位时间的转速,在纺纱机械1以600m/min的速度纺纱的情况下为5800rpm。关于下辊轴40的每单位时间的转速,在纺纱机械1以400m/min的速度纺纱的情况下为3840rpm。驱动轴联轴节90连结驱动轴81和中间轴45。
接下来,对辊轴联轴节50、中间轴联轴节60、以及驱动轴联轴节90具体地进行说明。
联轴节50、60、90是将轴与轴相连并传递动力的机械要素部件。联轴节50、60、90允许所连结的两个轴间的误差(轴线不重合)。联轴节50、60、90吸收从所连结的一方的轴朝另一方的轴传递的冲击以及振动。联轴节50、60、90是允许所连结的两个轴间的至少偏角的挠性联轴节。本实施方式的联轴节50、60、90是允许所连结的两个轴间的偏角以及偏心的挠性联轴节。联轴节50、60、90具有挠性。联轴节50、60、90能够在不需要润滑脂等润滑剂的干环境中使用。
如图4、图5以及图6所示,辊轴联轴节50包括第1被插入部51、第2被插入部52、第1板簧部53、第1间隔件54、第2板簧部55。第1被插入部51呈大致圆筒状,且具有与下辊轴40的端部的外径对应的内径。第1被插入部51是被称为毂的部位。相邻的一对下辊轴40中的下辊轴40A的端部插入第1被插入部51内。第1被插入部51包括将所插入的下辊轴40A的端部能够装卸地固定的螺钉(第1紧固件)51N。第1被插入部51从轴向观察形成为C字形状,螺钉51N以跨越该C字形状的开口的方式设置。通过紧固螺钉51N,该C字形状的开口进而第1被插入部51的内径缩窄,所插入的下辊轴40A的端部被夹持而被固定。
第2被插入部52呈与第1被插入部51相同形状的大致圆筒状,且具有与下辊轴40的端部的外径对应的内径。第2被插入部52是被称为毂的部位。第2被插入部52与第1被插入部51同轴配置。相邻的一对下辊轴40中的下辊轴40B的端部插入第2被插入部52内。第2被插入部52包括将所插入的下辊轴40B的端部能够装卸地固定的螺钉(第2紧固件)52N。第2被插入部52从轴向观察形成为C字形状,螺钉52N以跨越该C字形状的开口的方式设置。通过紧固螺钉52N,该C字形状的开口进而第2被插入部52的内径缩窄,所插入的下辊轴40B的端部被夹持而被固定。
第1板簧部53设置在第1被插入部51与第2被插入部5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板簧部53配置在第1被插入部51与第1间隔件54之间。第1板簧部53呈矩形板状,具有下辊轴40的端部的外径以上的贯通孔53H。第1板簧部53是被称为元件或者缓冲件的部位。第1板簧部53的4个角部中的位于对角位置的一对角部借助螺栓B11(第1螺栓)而被固定于第1被插入部51。第1板簧部53的4个角部中的另一对角部借助螺栓B12(第2螺栓)而被固定于第1间隔件54。
第1间隔件54设置在第1板簧部53与第2被插入部52之间。第1间隔件54呈圆筒状,具有下辊轴40的端部的外径以上的内径。第1间隔件54具有与第1被插入部51以及第2被插入部52相等的外径。第1间隔件54与第1被插入部51以及第2被插入部52同轴配置。
第2板簧部55设置在第1间隔件54与第2被插入部52之间。第2板簧部55呈矩形板状,具有下辊轴40的端部的外径以上的贯通孔55H。第2板簧部55是被称为元件或者缓冲件的部位。第2板簧部55的4个角部中的位于对角位置的一对角部借助螺栓B21(第3螺栓)被固定于第2被插入部52。第2板簧部55的4个角部中的另一对角部借助螺栓B22(第4螺栓)被固定于第1间隔件54。
辊轴联轴节50是一体式的联轴节。在辊轴联轴节50中,借助上述的结构,第1被插入部51和第2被插入部52经由第1板簧部53、第1间隔件54以及第2板簧部55而形成为一体。“形成为一体”意味着构成为在第1被插入部51与第2被插入部52之间不产生背隙(所谓的无背隙或者背隙为零的结构)。在辊轴联轴节50,在从其轴向的一端直到另一端的整个区域,能够供下辊轴40的端部插通。
辊轴联轴节50在收容空间R中,以相对于下辊轴40的轴向(并列设置方向)的中央而在该轴向偏置的状态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辊轴联轴节50以从收容空间R的中央朝下辊轴40A侧偏置的状态安装。在下辊轴40的轴向上,在第2被插入部52与收容空间R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能够使辊轴联轴节50朝该内表面移动预定距离的间隙G(参照图4)。预定距离是下辊轴40A的端部中的插入至第1被插入部51的部分的轴长LA以上的距离(参照图5)。
在收容空间R内的一方的轴承71与辊轴联轴节50之间配置有套环56。套环56是对辊轴联轴节50进行定位的定位用筒状部件。套环56呈圆筒状,具有比下辊轴40的端部的外径大的内径。下辊轴40的端部插入套环56内。套环56的一端面与轴承71抵接,并且,套环56的另一端面与辊轴联轴节50的第1被插入部51抵接。
在将这样的辊轴联轴节50拆卸的情况下,卸下外壳73的罩74(参照图3),使收容空间R露出。旋松第1被插入部51的螺钉51N和第2被插入部52的螺钉52N,使辊轴联轴节50朝另一个下辊轴40B侧移动,将一个下辊轴40A的端部从第1被插入部51沿轴向拔出(参照图7)。进而,一个下辊轴40A的端部在径向脱落。
另一方面,辊轴联轴节50的安装按照与进行拆卸的情况下的步骤相反的步骤实施。即、将一个下辊轴40A的端部从径向收容在收容空间R内。使辊轴联轴节50朝一个下辊轴40A侧移动直至与套环56抵靠为止,将一个下辊轴40A的端部插入第1被插入部51。紧固第1被插入部51的螺钉51N和第2被插入部52的螺钉52N。由此,一个下辊轴40A和另一个下辊轴40B由辊轴联轴节50连结。进而,安装外壳73的罩74(参照图3),封闭收容空间R。
中间轴联轴节60以与上述辊轴联轴节50同样的方式构成。中间轴联轴节60包括与第1被插入部51同样的第1被插入部、与第2被插入部52同样的第2被插入部、与第1板簧部53同样的第1板簧部、与第1间隔件54同样的第1间隔件、以及与第2板簧部55同样的第2板簧部。关于中间轴联轴节60,除了中间轴45的端部插入第1被插入部51以外都与上述辊轴联轴节50同样。如图3所示,中间轴联轴节60被收容于外壳73的结构、和利用罩74遮盖中间轴联轴节60的结构也与辊轴联轴节50同样。
如图8以及图9所示,驱动轴联轴节90包括第3被插入部91、第4被插入部92、第3板簧部93、第2间隔件94、第4板簧部95。驱动轴81的端部插入第3被插入部91。第3被插入部91的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1被插入部51同样。中间轴45的端部插入第4被插入部92。第4被插入部92的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2被插入部52同样。第3板簧部93设置在第3被插入部91与第4被插入部92部之间。第3板簧部93的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1板簧部53同样。第2间隔件94设置在第3板簧部93与第4被插入部92之间。第2间隔件94在下辊轴40的轴向上比上述第1间隔件54长。第2间隔件94的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1间隔件54同样。第4板簧部95设置在第2间隔件94与第4被插入部92之间。第4板簧部95的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2板簧部55同样。
驱动轴联轴节90是一体式的联轴节。在驱动轴联轴节90中,第3被插入部91和第4被插入部92经由第3板簧部93、第2间隔件94以及第4板簧部95而形成为一体。“形成为一体”意味着构成为在第3被插入部91与第4被插入部92之间不产生背隙。
在驱动轴联轴节90与中间轴联轴节60的外壳73之间配置有套环96。套环96是对驱动轴联轴节90进行定位的定位用筒状部件。套环96呈圆筒状,具有比中间轴45的端部的外径大的内径。中间轴45的端部插入套环96内。套环96的一端面与驱动轴联轴节90的第4被插入部92抵接,并且,套环96的另一端面与中间轴联轴节60的外壳73的外表面抵接。在驱动轴联轴节90的安装时,使驱动轴联轴节90朝外壳73侧移动,直至第4被插入部92与套环56抵靠为止,由此能够对驱动轴联轴节90进行定位。
以上,在纺纱机械1中,一个下辊轴40A和另一个下辊轴40B借助辊轴联轴节50连结,能够利用该辊轴联轴节50充分吸收一个下辊轴40A与另一个下辊轴40B之间的偏角。并且,由于第1被插入部51与第2被插入部52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在一个下辊轴40A与另一个下辊轴40B之间实现响应性好的动力传递。因而,能够使下辊轴40高速旋转并稳定地维持该旋转。能够实现牵伸速度的高速化以及纱线品质的提高。
纺纱机械1具备气流纺纱装置7。在这样的纺纱机械1中,由于牵伸装置6的下辊轴40高速旋转,因此,通过使用辊轴联轴节50,即便在牵伸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纱线品质。
纺纱机械1具备外壳73,该外壳73具有收容辊轴联轴节50的收容空间R。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外壳73的收容空间R,借助辊轴联轴节50连结一个下辊轴70A和另一个下辊轴70B。由于辊轴联轴节50遮盖外壳73,因此能够避免飞花堆积于辊轴联轴节59。
在纺纱机械1中,辊轴联轴节50在收容空间R中以相对于下辊轴40的轴向的中央而在该轴向偏置的状态配置。根据该结构,例如至少能够使辊轴联轴节50朝偏置状态的相反方向在收容空间R内移动,能够将下辊轴40以及辊轴联轴节50的至少某一方容易地装卸。
在纺纱机械1中,在轴向上,在第2被插入部42与收容空间R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使得辊轴联轴节50能够朝该内表面移动预定距离的间隙G。预定距离是一个下辊轴40A的端部中的插入于第1被插入部51的部分的轴长LA以上的距离。根据该结构,在收容空间R内,能够使辊轴联轴节50沿轴向移动,以使一个下辊轴40A的端部从辊轴联轴节50脱离。能够将下辊轴40以及辊轴联轴节50的至少某一方容易地装卸。
在纺纱机械1中,辊轴联轴节50包括:第一间隔件54,设置在第1板簧部53与第2被插入部52之间;以及第2板簧部55,设置在第1间隔件54与第2被插入部52之间。第1被插入部51与第2被插入部52经由第1板簧部53、第1间隔件54以及第2板簧部55而形成为一体。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辊轴联轴节50充分地吸收一个下辊轴40A与另一个下辊轴40B之间的偏角以及偏心。
在纺纱机械1中,也可以形成为,第1板簧部53呈矩形板状,具有下辊轴40的端部的外径以上的贯通孔,第1板簧部53的4个角部中的位于对角位置的一对角部借助螺栓B11而被固定于第1被插入部51,第1板簧部53的4个角部中的另一对角部借助螺栓B12而被固定于第1间隔件54。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在第1被插入部51与第2被插入部52之间产生背隙。
也可以形成为,第1间隔件54呈圆筒状,具有下辊轴40的端部的外径以上的内径,且具有与第1被插入部51和第2被插入部52相等的外径,第1间隔件54、第1被插入部51、第2被插入部52同轴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辊轴联轴节50可靠地连结2个下辊轴40A和40B。
纺纱机械1具备连结驱动马达80的驱动轴81和中间轴45的驱动轴联轴节90。根据驱动轴联轴节90,能够充分地吸收驱动轴81与中间轴45之间的偏角以及偏心。在驱动轴联轴节90中,第3被插入部91与第4被插入部92形成为一体,能够在驱动轴81与中间轴45之间实现响应性好的动力传递。此外,在驱动轴联轴节90中,施加于驱动轴81的负荷大,因此,通过在轴向上使第2间隔件94比第1间隔件54长,能够利用驱动轴联轴节90吸收与该大的负荷对应的大的偏心。
在纺纱机械1中,第1被插入部51包括将所插入的一个下辊轴40A的端部能够装卸地固定的螺钉51N。第2被插入部52包括将所插入的另一个下辊轴40B的端部能够装卸地固定的螺钉52N。根据该结构,通过螺钉51N以及螺钉52N的紧固以及该紧固的解除,能够将辊轴联轴节50容易地装卸。
在纺纱机械1中,下辊轴40构成前下辊17a。前下辊17a在牵伸装置6的多个辊中以最高的速度旋转,因此,通过利用辊轴联轴节50连结下辊轴40,即便在牵伸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纱线品质。
在纺纱机械1中,下辊轴40的每单位时间的转速为2000rpm以上。由于下辊轴40以2000rpm以上的转速高速旋转,因此,通过使用辊轴联轴节50,即便在牵伸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纱线品质。
纺纱机械1具备多个辊轴联轴节50。在纺纱机械1中,多个辊轴联轴节50连结多个下辊轴40中的全部的相邻的一对下辊轴40。由多个辊轴联轴节50连结的该多个下辊轴40构成同步旋转的总轴。在该情况下,多个下辊轴40间的偏角显著,因此,通过使用辊轴联轴节50,即便牵伸速度高速化,也能够提高纱线品质。
在纺纱机械1中,前下辊17a在与表面由橡胶形成的前上辊17b接触的状态下旋转。即便在前上辊17b的磨光(加工)精度低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辊轴联轴节50充分地吸收构成前下辊17a的下辊轴40间的偏角,因此能够减轻因该低磨光精度而导致的对纱线品质的不良影响(牵伸不均)。
纺纱机械1具备套环56,该套环56供一个下辊轴40A的端部以及另一个下辊轴40B的端部中的某一个插入,在利用辊轴联轴节50连结一对下辊轴40的状态下与该辊轴联轴节50抵接。根据该结构,在辊轴联轴节50的安装时,通过使辊轴联轴节50与套环56抵接,能够进行在轴向上的辊轴联轴节50的定位。
纺纱机械1具备对下辊轴40进行旋转支承的轴承71。也可以形成为,轴承71的外圈71x与内圈71y之间的辊轴联轴节50侧由内侧密封部件75密封。当辊轴联轴节50在不需要润滑剂的干环境中使用时,能够利用内侧密封部件75防止轴承71的润滑剂朝辊轴联轴节50侧漏出,能够维持辊轴联轴节50的干环境。
以上,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由第1联轴节连结的辊轴,具备构成前下辊17a的下辊轴40,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由第1联轴节连结的辊轴也可以构成下辊,也可以构成前辊。由第1联轴节连结的辊轴也可以构成后辊(后下辊)、第三辊(第三下辊)、中间辊(中间下辊)中的任一个。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辊轴40可以构成3个以上的牵伸装置6的前下辊17a,也可以构成1个牵伸装置6的前下辊17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辊轴联轴节50也可以构成为并不具备第1间隔件54以及第2板簧部55。即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地吸收一个下辊轴40A与另一个下辊轴40B之间的偏角。同样,驱动轴联轴节90也可以构成为并不具备第2间隔件94以及第4板簧部95。即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地吸收驱动轴81与中间轴45之间的偏角。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驱动轴联轴节90连结驱动轴81和中间轴45,但在不具备中间轴45的情况下,也可以连结驱动轴81和与驱动轴81相邻的下辊轴4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纱线贮存装置11具有从气流纺纱装置7将纱线Y拉出的功能,但是也可以利用送出辊和夹持辊从气流纺纱装置7将纱线Y拉出。在利用送出辊和夹持辊从气流纺纱装置7将纱线Y拉出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纱线贮存装置11而设置使用吸引空气流的松管(slack tube)或者机械式的张力调节器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代替利用接头装置26连接2个纱头的结构,也可以将来自卷装P的纱线Y插入气流纺纱装置7,并开始牵伸装置6的牵伸动作和气流纺纱装置7的纺纱动作,由此来连接(接头)来自气流纺纱装置7的纱线Y和卷装P的纱线Y。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辊轴联轴节50以从收容空间R中的中央朝下辊轴40A侧(图4的左侧)偏置的状态被固定,但也可以以从收容空间R中的中央朝下辊轴40B侧(图4的右侧)偏置的状态被固定。
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张力传感器9也可以配置在纱线监视装置8的上游侧。单元控制器10也可以针对每1个纺纱单元2设置。在纺纱单元2中,上蜡装置12、张力传感器9以及纱线监视装置8也可以省略。在不对纱线Y上蜡的情况下,也可以并不省略上蜡装置12,而从上蜡装置12仅将蜡取下。
在图1中示出纺纱机械1卷取平行卷形状的卷装P的情形,但也可以卷取锥形卷形状的卷装。在形成锥形卷形状的卷装的情况下,会因纱线Y的横动而产生纱线Y的松弛,但该松弛能够由纱线贮存装置11吸收。各结构的材料以及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的材料以及形状,能够采用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及形状。
在各板簧部设置有1片或者层叠的多片板簧。板簧可以是铁制,也可以是树脂等其他材质。在各联轴节中,密封方法可以适当变更。
纺纱机械1也可以具备用于禁止驱动轴联轴节80以及/或者90的外圈的旋转的部件(例如O型圈的轴承、AC轴承)。

Claims (70)

1.一种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牵伸装置,分别具有对纤维束进行拉伸的辊;
多个辊轴,构成上述牵伸装置的上述辊;以及
第1联轴节,连结多个上述辊轴中的一个辊轴、和与这一个辊轴位于同轴上且与这一个辊轴相邻的另一个辊轴,
上述第1联轴节包括:
第1被插入部,插入有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
第2被插入部,插入有上述另一个辊轴的端部;以及
第1板簧部,设置在上述第1被插入部与上述第2被插入部之间,
上述第1被插入部和上述第2被插入部经由上述第1板簧部而形成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板簧部呈矩形板状,具有上述辊轴的端部的外径以上的贯通孔,
上述第1板簧部的4个角部中的位于对角位置的一对角部借助第1螺栓而被固定于第1被插入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气流纺纱装置,该气流纺纱装置利用捻回空气流对由上述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气流纺纱装置,该气流纺纱装置利用捻回空气流对由上述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外壳,该外壳具有收容上述第1联轴节的收容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外壳,该外壳具有收容上述第1联轴节的收容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外壳,该外壳具有收容上述第1联轴节的收容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外壳,该外壳具有收容上述第1联轴节的收容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联轴节在上述收容空间中以相对于上述辊轴的轴向的中央而在该轴向偏置的状态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联轴节在上述收容空间中以相对于上述辊轴的轴向的中央而在该轴向偏置的状态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联轴节在上述收容空间中以相对于上述辊轴的轴向的中央而在该轴向偏置的状态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联轴节在上述收容空间中以相对于上述辊轴的轴向的中央而在该轴向偏置的状态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在上述第2被插入部与上述收容空间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使得上述第1联轴节能够朝该内表面移动预定距离的间隙,
上述预定距离是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中的插入于上述第1被插入部的部分的轴长以上的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在上述第2被插入部与上述收容空间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使得上述第1联轴节能够朝该内表面移动预定距离的间隙,
上述预定距离是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中的插入于上述第1被插入部的部分的轴长以上的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在上述第2被插入部与上述收容空间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使得上述第1联轴节能够朝该内表面移动预定距离的间隙,
上述预定距离是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中的插入于上述第1被插入部的部分的轴长以上的距离。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在上述第2被插入部与上述收容空间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使得上述第1联轴节能够朝该内表面移动预定距离的间隙,
上述预定距离是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中的插入于上述第1被插入部的部分的轴长以上的距离。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在上述第2被插入部与上述收容空间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使得上述第1联轴节能够朝该内表面移动预定距离的间隙,
上述预定距离是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中的插入于上述第1被插入部的部分的轴长以上的距离。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在上述第2被插入部与上述收容空间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使得上述第1联轴节能够朝该内表面移动预定距离的间隙,
上述预定距离是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中的插入于上述第1被插入部的部分的轴长以上的距离。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在上述第2被插入部与上述收容空间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使得上述第1联轴节能够朝该内表面移动预定距离的间隙,
上述预定距离是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中的插入于上述第1被插入部的部分的轴长以上的距离。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在上述第2被插入部与上述收容空间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使得上述第1联轴节能够朝该内表面移动预定距离的间隙,
上述预定距离是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中的插入于上述第1被插入部的部分的轴长以上的距离。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联轴节包括:
第1间隔件,设置在上述第1板簧部与上述第2被插入部之间;以及
第2板簧部,设置在上述第1间隔件与上述第2被插入部之间,
上述第1被插入部和上述第2被插入部经由上述第1板簧部、上述第1间隔件以及上述第2板簧部而形成为一体。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板簧部的4个角部中的另一对角部借助第2螺栓被固定于上述第1间隔件,
上述第2板簧部呈矩形板状,且具有上述辊轴的端部的外径以上的贯通孔,
上述第2板簧部的4个角部中的位于对角位置的一对角部借助第3螺栓而被固定于上述第2被插入部,
上述第2板簧部的4个角部中的另一对角部借助第4螺栓而被固定于上述第1间隔件。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间隔件呈圆筒状,具有上述辊轴的端部的外径以上的内径,且具有与上述第1被插入部和上述第2被插入部相等的外径,
上述第1间隔件、上述第1被插入部、上述第2被插入部同轴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间隔件呈圆筒状,具有上述辊轴的端部的外径以上的内径,且具有与上述第1被插入部和上述第2被插入部相等的外径,
上述第1间隔件、上述第1被插入部、上述第2被插入部同轴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部,对上述辊轴进行旋转驱动;以及
第2联轴节,连结上述驱动部的驱动轴和与上述驱动轴相邻的上述辊轴或者连结于该辊轴的中间轴,
上述第2联轴节具有:
第3被插入部,插入有上述驱动轴的端部;
第4被插入部,插入有与上述驱动轴相邻的辊轴的端部或者上述中间轴的端部;
第3板簧部,设置在上述第3被插入部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
第2间隔件,设置在上述第3板簧部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以及
第4板簧部,设置在上述第2间隔件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
上述第3被插入部和上述第4被插入部经由上述第3板簧部、上述第2间隔件以及上述第4板簧部而形成为一体,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上述第2间隔件比上述第1间隔件长。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部,对上述辊轴进行旋转驱动;以及
第2联轴节,连结上述驱动部的驱动轴和与上述驱动轴相邻的上述辊轴或者连结于该辊轴的中间轴,
上述第2联轴节具有:
第3被插入部,插入有上述驱动轴的端部;
第4被插入部,插入有与上述驱动轴相邻的辊轴的端部或者上述中间轴的端部;
第3板簧部,设置在上述第3被插入部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
第2间隔件,设置在上述第3板簧部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以及
第4板簧部,设置在上述第2间隔件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
上述第3被插入部和上述第4被插入部经由上述第3板簧部、上述第2间隔件以及上述第4板簧部而形成为一体,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上述第2间隔件比上述第1间隔件长。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部,对上述辊轴进行旋转驱动;以及
第2联轴节,连结上述驱动部的驱动轴和与上述驱动轴相邻的上述辊轴或者连结于该辊轴的中间轴,
上述第2联轴节具有:
第3被插入部,插入有上述驱动轴的端部;
第4被插入部,插入有与上述驱动轴相邻的辊轴的端部或者上述中间轴的端部;
第3板簧部,设置在上述第3被插入部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
第2间隔件,设置在上述第3板簧部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以及
第4板簧部,设置在上述第2间隔件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
上述第3被插入部和上述第4被插入部经由上述第3板簧部、上述第2间隔件以及上述第4板簧部而形成为一体,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上述第2间隔件比上述第1间隔件长。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部,对上述辊轴进行旋转驱动;以及
第2联轴节,连结上述驱动部的驱动轴和与上述驱动轴相邻的上述辊轴或者连结于该辊轴的中间轴,
上述第2联轴节具有:
第3被插入部,插入有上述驱动轴的端部;
第4被插入部,插入有与上述驱动轴相邻的辊轴的端部或者上述中间轴的端部;
第3板簧部,设置在上述第3被插入部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
第2间隔件,设置在上述第3板簧部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以及
第4板簧部,设置在上述第2间隔件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
上述第3被插入部和上述第4被插入部经由上述第3板簧部、上述第2间隔件以及上述第4板簧部而形成为一体,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上述第2间隔件比上述第1间隔件长。
2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被插入部包括第1紧固件,该第1紧固件将所插入的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能够装卸地固定,
上述第2被插入部包括第2紧固件,该第2紧固件将所插入的上述另一个辊轴的端部能够装卸地固定。
3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辊是前辊,
上述第1联轴节连结相邻的2个上述前辊的辊轴。
3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辊轴的每单位时间的转速为2000rpm以上。
3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上述第1联轴节,
多个上述第1联轴节连结多个上述辊轴中的全部的相邻的一对上述辊轴,
由多个上述第1联轴节连结的该多个辊轴构成同步旋转的总轴。
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辊是下辊,且在与表面由橡胶形成的上辊接触的状态下旋转。
3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定位用筒状部件,该定位用筒状部件供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以及上述另一个辊轴的端部中的某一个插入,在利用上述第1联轴节连结上述一个辊轴和上述另一个辊轴的状态下与该第1联轴节抵接。
3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上述辊轴进行旋转支承的轴承,
上述轴承的外圈与内圈之间的上述第1联轴节侧由密封部件密封。
36.一种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牵伸装置,分别具有对纤维束进行拉伸的辊;
多个辊轴,构成上述牵伸装置的上述辊;以及
第1联轴节,连结多个上述辊轴中的一个辊轴、和与这一个辊轴位于同轴上且与这一个辊轴相邻的另一个辊轴,
上述第1联轴节具备:
第1被插入部,插入有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
第2被插入部,插入有上述另一个辊轴的端部;
板状的第1板簧部,设置在上述第1被插入部与上述第2被插入部之间,具有上述辊轴的端部的外径以上的贯通孔;以及
第1螺栓,将上述第1板簧部相对于上述第1被插入部固定。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板簧部呈矩形板状,
上述第1板簧部的4个角部中的位于对角位置的一对角部借助上述第1螺栓而被固定于上述第1被插入部。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气流纺纱装置,该气流纺纱装置利用捻回空气流对由上述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
39.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气流纺纱装置,该气流纺纱装置利用捻回空气流对由上述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
40.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外壳,该外壳具有收容上述第1联轴节的收容空间。
41.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外壳,该外壳具有收容上述第1联轴节的收容空间。
42.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外壳,该外壳具有收容上述第1联轴节的收容空间。
43.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外壳,该外壳具有收容上述第1联轴节的收容空间。
44.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联轴节在上述收容空间中以相对于上述辊轴的轴向的中央而在该轴向偏置的状态配置。
45.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联轴节在上述收容空间中以相对于上述辊轴的轴向的中央而在该轴向偏置的状态配置。
46.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联轴节在上述收容空间中以相对于上述辊轴的轴向的中央而在该轴向偏置的状态配置。
47.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联轴节在上述收容空间中以相对于上述辊轴的轴向的中央而在该轴向偏置的状态配置。
48.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在上述第2被插入部与上述收容空间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使得上述第1联轴节能够朝该内表面移动预定距离的间隙,
上述预定距离是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中的插入于上述第1被插入部的部分的轴长以上的距离。
49.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在上述第2被插入部与上述收容空间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使得上述第1联轴节能够朝该内表面移动预定距离的间隙,
上述预定距离是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中的插入于上述第1被插入部的部分的轴长以上的距离。
50.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在上述第2被插入部与上述收容空间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使得上述第1联轴节能够朝该内表面移动预定距离的间隙,
上述预定距离是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中的插入于上述第1被插入部的部分的轴长以上的距离。
51.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在上述第2被插入部与上述收容空间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使得上述第1联轴节能够朝该内表面移动预定距离的间隙,
上述预定距离是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中的插入于上述第1被插入部的部分的轴长以上的距离。
52.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在上述第2被插入部与上述收容空间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使得上述第1联轴节能够朝该内表面移动预定距离的间隙,
上述预定距离是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中的插入于上述第1被插入部的部分的轴长以上的距离。
53.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在上述第2被插入部与上述收容空间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使得上述第1联轴节能够朝该内表面移动预定距离的间隙,
上述预定距离是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中的插入于上述第1被插入部的部分的轴长以上的距离。
54.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在上述第2被插入部与上述收容空间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使得上述第1联轴节能够朝该内表面移动预定距离的间隙,
上述预定距离是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中的插入于上述第1被插入部的部分的轴长以上的距离。
55.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在上述第2被插入部与上述收容空间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使得上述第1联轴节能够朝该内表面移动预定距离的间隙,
上述预定距离是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中的插入于上述第1被插入部的部分的轴长以上的距离。
56.根据权利要求36~55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联轴节包括:
第1间隔件,设置在上述第1板簧部与上述第2被插入部之间;以及
第2板簧部,设置在上述第1间隔件与上述第2被插入部之间,
上述第1被插入部和上述第2被插入部经由上述第1板簧部、上述第1间隔件以及上述第2板簧部而形成为一体。
57.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板簧部的4个角部中的另一对角部借助第2螺栓被固定于上述第1间隔件,
上述第2板簧部呈矩形板状,且具有上述辊轴的端部的外径以上的贯通孔,
上述第2板簧部的4个角部中的位于对角位置的一对角部借助第3螺栓而被固定于上述第2被插入部,
上述第2板簧部的4个角部中的另一对角部借助第4螺栓而被固定于上述第1间隔件。
58.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间隔件呈圆筒状,具有上述辊轴的端部的外径以上的内径,且具有与上述第1被插入部和上述第2被插入部相等的外径,
上述第1间隔件、上述第1被插入部、上述第2被插入部同轴配置。
59.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间隔件呈圆筒状,具有上述辊轴的端部的外径以上的内径,且具有与上述第1被插入部和上述第2被插入部相等的外径,
上述第1间隔件、上述第1被插入部、上述第2被插入部同轴配置。
60.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部,对上述辊轴进行旋转驱动;以及
第2联轴节,连结上述驱动部的驱动轴和与上述驱动轴相邻的上述辊轴或者连结于该辊轴的中间轴,
上述第2联轴节具有:
第3被插入部,插入有上述驱动轴的端部;
第4被插入部,插入有与上述驱动轴相邻的辊轴的端部或者上述中间轴的端部;
第3板簧部,设置在上述第3被插入部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
第2间隔件,设置在上述第3板簧部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以及
第4板簧部,设置在上述第2间隔件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
上述第3被插入部和上述第4被插入部经由上述第3板簧部、上述第2间隔件以及上述第4板簧部而形成为一体,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上述第2间隔件比上述第1间隔件长。
61.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部,对上述辊轴进行旋转驱动;以及
第2联轴节,连结上述驱动部的驱动轴和与上述驱动轴相邻的上述辊轴或者连结于该辊轴的中间轴,
上述第2联轴节具有:
第3被插入部,插入有上述驱动轴的端部;
第4被插入部,插入有与上述驱动轴相邻的辊轴的端部或者上述中间轴的端部;
第3板簧部,设置在上述第3被插入部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
第2间隔件,设置在上述第3板簧部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以及
第4板簧部,设置在上述第2间隔件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
上述第3被插入部和上述第4被插入部经由上述第3板簧部、上述第2间隔件以及上述第4板簧部而形成为一体,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上述第2间隔件比上述第1间隔件长。
62.根据权利要求58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部,对上述辊轴进行旋转驱动;以及
第2联轴节,连结上述驱动部的驱动轴和与上述驱动轴相邻的上述辊轴或者连结于该辊轴的中间轴,
上述第2联轴节具有:
第3被插入部,插入有上述驱动轴的端部;
第4被插入部,插入有与上述驱动轴相邻的辊轴的端部或者上述中间轴的端部;
第3板簧部,设置在上述第3被插入部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
第2间隔件,设置在上述第3板簧部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以及
第4板簧部,设置在上述第2间隔件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
上述第3被插入部和上述第4被插入部经由上述第3板簧部、上述第2间隔件以及上述第4板簧部而形成为一体,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上述第2间隔件比上述第1间隔件长。
63.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部,对上述辊轴进行旋转驱动;以及
第2联轴节,连结上述驱动部的驱动轴和与上述驱动轴相邻的上述辊轴或者连结于该辊轴的中间轴,
上述第2联轴节具有:
第3被插入部,插入有上述驱动轴的端部;
第4被插入部,插入有与上述驱动轴相邻的辊轴的端部或者上述中间轴的端部;
第3板簧部,设置在上述第3被插入部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
第2间隔件,设置在上述第3板簧部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以及
第4板簧部,设置在上述第2间隔件与上述第4被插入部之间,
上述第3被插入部和上述第4被插入部经由上述第3板簧部、上述第2间隔件以及上述第4板簧部而形成为一体,
在上述辊轴的轴向上,上述第2间隔件比上述第1间隔件长。
64.根据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被插入部包括第1紧固件,该第1紧固件将所插入的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能够装卸地固定,
上述第2被插入部包括第2紧固件,该第2紧固件将所插入的上述另一个辊轴的端部能够装卸地固定。
65.根据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辊是前辊,
上述第1联轴节连结相邻的2个上述前辊的辊轴。
66.根据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辊轴的每单位时间的转速为2000rpm以上。
67.根据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上述第1联轴节,
多个上述第1联轴节连结多个上述辊轴中的全部的相邻的一对上述辊轴,
由多个上述第1联轴节连结的该多个辊轴构成同步旋转的总轴。
68.根据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辊是下辊,且在与表面由橡胶形成的上辊接触的状态下旋转。
69.根据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定位用筒状部件,该定位用筒状部件供上述一个辊轴的端部以及上述另一个辊轴的端部中的某一个插入,在利用上述第1联轴节连结上述一个辊轴和上述另一个辊轴的状态下与该第1联轴节抵接。
70.根据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上述辊轴进行旋转支承的轴承,
上述轴承的外圈与内圈之间的上述第1联轴节侧由密封部件密封。
CN201920223742.9U 2018-02-28 2019-02-22 纺纱机械 Active CN21010415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5243 2018-02-28
JP2018035243A JP2019148045A (ja) 2018-02-28 2018-02-28 紡績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04152U true CN210104152U (zh) 2020-02-21

Family

ID=67849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23742.9U Active CN210104152U (zh) 2018-02-28 2019-02-22 纺纱机械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148045A (zh)
CN (1) CN210104152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79645A1 (en) * 2022-05-17 2023-11-22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Fiber bundle condensing device of spinning ma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48045A (ja) 2019-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73216B1 (en) Air-jet spinning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pun yarn
EP2876193B1 (en) Cleaning device, drafting device, and spinning unit
EP2671982A1 (en) Spinning machine
EP3020854B1 (en) Drafting device and spinning unit
CN106048789B (zh) 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CN210104152U (zh) 纺纱机械
EP3156526B1 (en) Hollow guide shaft, air-jet spinning device, and textile machinery
JP2016188444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紡績機
EP2921577B1 (en)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EP1686085B1 (en) Device for unwinding yarn from package
CN103014952A (zh) 牵伸装置及纺纱机械
EP3037374B1 (en) Textile machine
CN108977945B (zh) 辊单元、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CN112501729B (zh) 纺纱单元、空气纺纱装置、纺纱机及纺纱方法
JP2015178687A (ja) ベルト案内ローラ、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紡績機
EP3026152B1 (en) Fiber collecting device, draft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EP3153613A1 (en) Drafting device, spinn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spinning technical field
EP3176294A1 (en) Tensor,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CN109137162B (zh) 空气纺纱机
JP2019007102A (ja) 空気紡績装置モジュール、空気紡績ユニット及び空気紡績機
JP2023183564A (ja) 紡績機
JP2020133037A (ja) ドラフト装置用カバー、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紡績機
CN106987935B (zh) 张力器、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EP2573229B1 (en)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CN118814325A (zh) 牵伸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