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09696A - 阀配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阀配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09696A
CN109209696A CN201810723484.0A CN201810723484A CN109209696A CN 109209696 A CN109209696 A CN 109209696A CN 201810723484 A CN201810723484 A CN 201810723484A CN 109209696 A CN109209696 A CN 1092096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admission
low
air
admission access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2348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09696B (zh
Inventor
桥本胜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2096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096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096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096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15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type
    • F02M35/10157Supercharged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242Devices or means connected to or integrated into air intakes; Air intakes combined with other engine or vehicle parts
    • F02M35/10255Arrangements of valves; Multi-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02B37/16Control of the pumps by bypassing charging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02B37/16Control of the pumps by bypassing charging air
    • F02B37/162Control of the pumps by bypassing charging air by bypassing, e.g. partially, intake air from pump inlet to pump 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8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fuel vapours drawn from engine fuel reservoir
    • F02M25/0872Details of the fuel vapour pipes or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209Fluid connections to the air intake system; their arrangement of pipes, valves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6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in vehicles
    • F02M35/161Arrangement of the air intake system in the engine compartment, e.g. with respect to the bonnet or the vehicle front fa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阀配置结构,其空间利用率良好。该阀配置结构是在搭载于发动机室(11)内的发动机主体(1)的周围设置有进气系统(6)的发动机周边结构。进气系统(6)具备:增压器(17);低压进气通路(15a),其连接于比增压器(17)靠进气方向上游的位置;高压进气通路(15b),其连接于比增压器(17)靠进气方向下游的位置;以及空气旁通阀(200),其使高压进气通路(15b)内的高压空气向低压进气通路(15a)逃逸。空气旁通阀(200)安装于低压进气通路(15a)的与发动机主体(1)对置的部位。

Description

阀配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阀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阀配置结构,公知进气系统的空气旁通阀相对于发动机主体安装在配管的外侧的阀配置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365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的阀配置结构中,空气旁通阀具有规定的大小。此外,考虑到从高压进气通路延伸出的配管或空气旁通阀的流路尺寸等,必须将从发动机主体的伸出量设定为能够得到足够的间隔。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空间利用率良好的阀配置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阀配置结构,该阀配置结构是在发动机室内设置有进气系统的发动机周边结构,其特征在于,进气系统包括:增压器;低压进气通路,其配置在搭载于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主体的周围,连接于比增压器靠进气方向上游的位置;高压进气通路,其连接于比增压器靠进气方向下游的位置;以及空气旁通阀,其连接于高压进气通路与低压进气通路之间,空气旁通阀安装于低压进气通路的与发动机主体对置的部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空间利用率良好的阀配置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周边结构,是说明从图2中I方向观察的搭载于发动机室中的发动机主体的上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发动机周边结构,是从车辆前方斜前透视车辆的发动机室内的立体图。
图3是发动机周边结构,是说明从车辆前方观察的搭载于发动机室中的发动机主体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发动机周边结构,是说明从车辆上方观察的搭载于发动机室中的发动机主体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发动机周边结构,说明空气旁通阀的周围的结构,是从发动机主体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发动机周边结构,是说明空气旁通阀的内部结构的沿着图4中VI-VI线的位置处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流入空气旁通阀的空气的流线的图。
图8是发动机周边结构,是说明空气旁通阀的内部结构的沿着图1中VIII-VIII线的位置处的立体图。
图9是发动机周边结构,是示出进气系统和蒸气的流动的回路图。
图10是发动机周边结构,是从车辆斜上方观察传感器安装部位的立体图。
图11是发动机周边结构,是说明中间冷却器的出口部周缘的结构的沿着图10中XI-XI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12是发动机周边结构,是说明中间冷却器的出口部周缘的结构的沿着图10中XII-XII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13说明中间冷却器的出口部周缘处的空气流动,是与图12对应的位置处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发动机主体;
6:进气系统;
11:发动机室;
15a:低压进气通路;
15b:高压进气通路;
102:上侧配管;
102a:侧面;
108:腔室;
108a:接头部(连接部);
109:旁通管;
200:空气旁通阀;
202:空气导入孔;
220:座面部;
230:螺线管传感器;
240:喷射清洗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说明方向时,除非特别说明,基本上基于从驾驶员观察的前后、左右或上下进行说明。此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意思相同。实施方式中,上下方向V是与气缸轴向大致平行的方向。
如图1~图4所示,在形成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的前部的发动机室11内,搭载有发动机主体1(参照图2)。发动机主体1主要具备气缸体2、气缸盖3和气缸盖罩4(参照图3)。
在发动机主体1的气缸体2内设置有多个气缸。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主体1内设置有4个气缸。
以下,为了说明,将气缸体2的多个气缸呈直线状地排列的方向设为气缸排列方向A(参照图2)。
从该气缸体2突出设置有输出轴1a。此处,输出轴1a的轴向与气缸排列方向A一致。输出轴1a与相邻地配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变速单元或混合动力单元9连结。变速单元或混合动力单元9经由未图示的驱动轴向行驶车轮传递旋转驱动力。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主体1中,气缸排列方向A与输出轴1a的方向相同,并且在车载状态下气缸排列方向A为车宽方向。因此,气缸排列方向A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
气缸排列方向A没有特别限定,也包括像直列四缸、或者直列六缸那样,气缸排列方向A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置的情况。此外,可以是气缸的轴向倾斜的情况。
在气缸盖3的进气侧的侧面1b设置有树脂制进气歧管5。并且,在该树脂制进气歧管5上连接有进气系统6。
进气系统6主要具备:空气滤清器12,其设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进气开口部件13,其具有进气口13a;进气通路14,其将利用进气开口部件13吸入并通过了空气滤清器12的空气导向树脂制进气歧管5;增压器17(参照图4),其设置在进气通路14的中途;以及作为热交换器的中间冷却器106(参照图2)。
进气开口部件13在车辆前方开口形成进气口13a。并且,进气开口部件13从进气口13a吸入空气,并导入进气通路14内。进气通路14将进气经由空气滤清器12导向设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树脂制进气歧管5。
进气通路14具有第1进气通路14a和第2进气通路14b。
其中,第1进气通路14a将从进气开口部件13的进气口13a吸入的空气导向空气滤清器12。第2进气通路14b构成为,将来自空气滤清器12的空气经由增压器17、中间冷却器106、节气门20引导至发动机主体1的树脂制进气歧管5。
如图1所示,第2进气通路14b包括:增压器17;低压进气通路15a,其连接于比增压器17靠进气方向上游的位置;高压进气通路15b,其连接于比增压器17靠进气方向下游的位置;以及节气门20。
其中,低压进气通路15a具有:第1连接部件101,其将一端与空气滤清器12连接;上侧配管102,其与第1连接部件101的另一端连接;以及第2连接部件103。
第1连接部件101屈曲形成,连通空气滤清器12的内部空间与上侧配管102的内部空间。
此外,上侧配管102具有与第1连接部件101和第2连接部件103大致相同的管径。
在该上侧配管102的上表面侧设置有后述的空气旁通阀200。
并且,第2连接部件103的一端与上侧配管102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增压器17的压缩机入口侧开口17a连接。
由此,空气滤清器12经由第1连接部件101、上侧配管102、第2连接部件103与增压器17连通。
进气系统6使高压进气通路15b相对于低压进气通路15a在增压器17处折返。并且,低压进气通路15a与高压进气通路15b接近地配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左侧面1d。这些低压进气通路15a与高压进气通路15b的至少一部分以在上下方向V(与气缸轴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重合的方式延伸。
此外,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高压进气通路15b位于发动机主体1的左侧面1d,且以与低压进气通路15a大致平行的方式沿着车辆前后方向C配置在低压进气通路15a的下方。
在本实施例中,低压进气通路15a及高压进气通路15b位于相邻地配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左侧面1d的变速器或混合动力单元9的上方。
高压进气通路15b具有:第3连接部件105;第4连接部件107;以及中间冷却器106,其介于第3连接部件105与第4连接部件107之间。
其中,第3连接部件105屈曲形成,将一端与增压器17的压缩机出口侧开口17b连接。此外,第3连接部件105将另一端与中间冷却器106连接。
此外,第4连接部件107与中间冷却器106的另一端侧开口部连接。第4连接部件107具有将通风方向从车辆前后方向C呈大致直角地变更为气缸排列方向A的内部通路形状(参照图12)。
第4连接部件107的下游侧端部与节气门20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中间冷却器106的出口部的第4连接部件107的上下方向V的位置被设定成与设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节气门20的上下方向V的位置相同的高度位置。
并且,在中间冷却器106内设置有未图示的制冷剂通路。并且,在通过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与通过中间冷却器106内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中间冷却器106能够将被增压器17压缩的进气在从节气门20导入发动机主体1内之前进行冷却。
如图3所示,低压进气通路15a在从上方观察时与高压进气通路15b重合的部分具有空气旁通阀200。
在低压进气通路15a的长度方向上,在第1连接部件101的附近,以与上表面部成一体的方式鼓出形成有腔室108。
此外,在高压进气通路15b中设置有旁通管109。即,在第4连接部件107的上表面部107a突出设置有分岐管107b。该分岐管107b与旁通管109的一端109a连接。并且,腔室108与旁通管109的另一端109b连接。
因此,第4连接部件107的内部空间与腔室108的内部空间连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旁通管109以从上方观察时与高压进气通路15b重合的方式布管。
并且,高压进气通路15b内的空气经由该旁通管109和腔室108被导入空气旁通阀200的高压侧隔室中。
即,空气旁通阀200通过打开,使高压侧的进气从空气旁通阀200回流到低压进气通路15a内。
因此,当节气门20被突然关闭时,通过打开空气旁通阀,高压进气不会向中间冷却器106方向逆流,而是通过旁通管109和腔室108,向低压进气通路15a逃逸,从而回流。
因此,由于不会逆流到增压器17,增压器17不会发生喘振现象,能够减少增压器17和中间冷却器106的负担从而进行保护,还能够抑制喘振声的产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发动机室11的上方观察时,低压进气通路15a与高压进气通路15b以在整个区域内重合的方式延伸(参照图4)。
更详细而言,如图4所示,从发动机室11的上方观察时,在左侧方的大致整个区域内,低压进气通路15a与高压进气通路15b以左侧面1d为中心呈大致U字状地以在大致整个区域内重合的方式,从进气侧的侧面1b延伸到排气侧的侧面1e。
在这样构成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周边结构中,由进气开口部件13的进气口13a吸入的空气经由第1进气通路14a、空气滤清器12,通过第2进气通路14b、增压器17,被中间冷却器106冷却,并通过节气门20。然后,通过了节气门20的空气经由未图示的调压箱,从树脂制进气歧管5被导入发动机主体1内。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周边结构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这样构成的实施方式的车辆10中,如图1~图3所示,从发动机室11的上方观察时,低压进气通路15a和高压进气通路15b以使各自的至少一部分重合的方式延伸。
因此,在发动机主体1的左侧面1d,低压进气通路15a和高压进气通路15b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被紧凑地布局。
此外,中间冷却器106设置于位于发动机主体1的左侧面1d的高压进气通路15b。
因此,容易设定被设为中间冷却器106的制冷剂用的配管,与在其他位置设置有中间冷却器106的情况相比,能够更紧凑地进行布局。
特别是,液冷或水冷的中间冷却器106与空冷的热交换器相比,容易小型化。例如与在发动机主体1的前方设置于散热器的附近相比,中间冷却器106容易进行水循环的配管。
此外,位于中间冷却器106的出口部的第4连接部件107与节气门20的高度对齐。因此,能够将在中间冷却器106中冷却后的空气到达节气门20为止的距离设定为最短距离。因此,能够实现发动机主体1的响应的提高。
在该实施方式中,低压进气通路15a在从上方观察时与高压进气通路15b重合的部分具有空气旁通阀200。第2进气通路14b将来自空气滤清器12的空气经由增压器17、中间冷却器106、节气门20导向发动机主体1。然后,空气旁通阀200在节气门20突然被关闭时,通过打开空气旁通阀而使高压进气回流到低压进气通路15a内,能够保护中间冷却器106。
此外,高压进气通路15b被配置成,从上方观察时与连通并连接于空气旁通阀200的旁通管109重合。
并且,如图1所示,高压进气通路15b的第4连接部件107经由旁通管109,以短的配管距离与上方的腔室108连接。因此,能够更紧凑地进行布局。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从发动机室11的上方观察时,低压进气通路15a与高压进气通路15b以大致U字状地在大致整个区域内重合的方式从左侧面1d延伸至排气侧的侧面1e。
由此,低压进气通路15a与高压进气通路15b不仅在左侧面1d,在进气侧的侧面1b和排气侧的侧面1e也上下重合,能够使向发动机主体1的外侧的突出量减少。
因此,能够更进一步使进气系统6的配管紧凑地布局。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发动机室11的上方观察时,小型化地设置有液冷的中间冷却器106的低压进气通路15a和高压进气通路15b以在整个区域内重合的方式延伸(参照图4)。
因此,如图3所示,使用中间冷却器106的下方空间,能够搭载变速器或混合动力单元9,能够更进一步地实现发动机室11内的紧凑布局。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搭载于发动机室11内的发动机主体1;与发动机主体1连接的进气系统6;以及设置在进气系统6的中途的增压器17。进气系统6包括:低压进气通路15a,其连接于比增压器17靠进气方向上游的位置;以及高压进气通路15b,其连接于比增压器17靠进气方向下游的位置。并且,进气系统6在与发动机主体1的气缸轴向大致平行的发动机主体1的侧面,以低压进气通路15a与高压进气通路15b的至少一部分在与气缸轴向大致平行的上下方向V上重合的方式延伸。
在这样构成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周边结构中,能够进一步使进气系统6的配管紧凑地布局。
图4~图8是发动机周边结构,用于说明空气旁通阀200的周围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系统6中具备空气旁通阀200。空气旁通阀200构成为,当高压进气通路15b内的高压空气上升到规定的压力时,使空气逃逸至低压进气通路15a内。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旁通阀200安装于低压进气通路15a的与发动机主体1对置的部位。
如图8所示,从与低压进气通路15a的进气流通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截面观察时,空气旁通阀200全部设置在低压进气通路15a的比通过低压进气通路15a的中心且与发动机主体1的气缸轴向平行的假想线L靠发动机主体1侧的区域内。
此外,在低压进气通路15a的上表面侧,在与发动机主体1对置的位置设置有腔室108。如图6所示,从腔室108沿车辆前方方向向轴向突出设置有管状的接头部108a。
并且,接头部108a与旁通管109的端部连接。因此,腔室108的内部空间与高压进气通路15b的内部空间连通。
此外,如图4所示,腔室108的与发动机主体1对置的位置的端面经由连接板部件210,与空气旁通阀200连接。
如图6所示,空气旁通阀200具有:出口侧开口201,其与低压进气通路15a的上侧配管102连接;空气导入孔202,其与腔室108连通地开口形成在出口侧开口201的周围;以及开闭阀体203,其根据面内外的压力差,开闭出口侧开口201及空气导入孔202。
空气导入孔202在以出口侧开口201为中心的周向上延伸设置,呈上缘侧敞开的半圆(大约180度)且长孔状。
并且,空气导入孔202具有如下的面积:以与腔室108和旁通管109的连接部、即接头部108a处的旁通管109的轴线H垂直且通过出口侧开口201的中心的假想线V为边界,相比于作为连接部侧的一方的区域A的面积,作为连接部相反侧的另一方的区域B的面积更大。
即,空气导入孔202以出口侧开口201为旋转中心向连接方向F旋转角度α,从而偏移,使得以假想线V为边界,另一方的开口的区域B的面积增大。
具体而言,空气导入孔202的开口范围向从腔室108作为涡流而导入的空气流动方向(图中逆时针方向)偏移角度α。旋转的中心与出口侧开口201的中心位置一致。
因此,如图7所示,从旁通管109流入腔室108内的空气e当从腔室108通过空气旁通阀200时,通过被开闭阀体203打开的空气导入孔202和出口侧开口201,此时变成旋流,顺畅地回流到低压进气通路15a的内部。
如图8所示,在发动机主体1的左侧面1d与进气系统6之间,设置有控制压力的螺线管230。
此外,在腔室108的发动机主体1侧,设置有导出高压进气通路15b侧的压力的连接接头221(参照图5)。
然后,连接接头221相对于设置于低压进气通路15a的接头16g相邻地配置。
此外,如图5所示,在上侧配管102的发动机主体1侧的侧面102a形成有具有平坦的上表面的座面部102f。在座面部102f安装有喷射清洗装置240。在喷射清洗装置240中一体地形成有高压侧接头241和清洗侧接头244。
此外,从安装有空气旁通阀200的连接板部件210延伸出将腔室108内的压力导出的高压配管242。
高压配管242的前端与高压侧接头241的一端侧连接。在位于高压侧接头241的另一端侧的喷嘴前端形成有喷出口241a(参照图9)。
而且,在增压器17运行时,利用从喷嘴245的喷出口241a喷出的加压空气产生压力,由此使从蒸气导入管243导入的燃料蒸气回流到低压进气通路15a内。
此外,如图5所示,在比构成本实施方式的低压进气通路15a的上侧配管102靠发动机主体1侧的位置设置有螺线管230。
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230在空气旁通阀200的附近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空气旁通阀200重叠,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配置在下方的不同位置(参照图8)。
此外,如图5所示,在上侧配管102的空气旁通阀200的附近,从发动机主体侧的侧面16c一体地突出设置有接头16g。
并且,螺线管230经由高压导出配管250a与连接接头221连接。此外,螺线管230经由低压导出配管250b,分别与接头16g连接。此外,螺线管230经由配管250c与空气旁通阀200连接。
另一方面,在省略图示的ECU中,根据设置于节气门20的上下游的压力传感器301(T-MAP传感器)等的检测值和节气门20的开度等信息,进行空气旁通阀200的开闭的判断。
螺线管230基于ECU的判断,打开空气旁通阀200(输送负压),或者关闭空气旁通阀200(输送正压)。
如图4~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旁通阀200安装于低压进气通路15a的与发动机主体1对置的部位。因此,能够减少空气旁通阀200从发动机主体1向外侧方的伸出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与安装于低压进气通路15a的发动机主体1侧的空气旁通阀200的外侧连接的腔室108和旁通管109在车宽方向上与低压进气通路15a重叠。因此,腔室108和旁通管109能够减少空气旁通阀200向外侧的伸出量。
因此,提供了布局紧凑、空间利用率高的阀配置结构。
并且,如图8所示,空气旁通阀200被设置成相对于低压进气通路15a的中心L更靠近发动机主体1。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与低压进气通路15a的进气流通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截面观察时,空气旁通阀200全部设置在低压进气通路15a的比通过低压进气通路15a的中心且与发动机主体1的气缸轴向平行的假想线L靠发动机主体1侧的区域。
即,空气旁通阀200配置在低压进气通路15a的侧面部与发动机主体1的左侧面1d之间。因此,空气旁通阀200的全部和腔室108的一部分不会从位于低压进气通路15a的中心的假想线L向外侧方伸出。因此,提供了空间利用率更高的阀配置结构。
此外,在腔室108内设置有向发动机主体1侧导出高压进气的连接接头。
并且,如图5所示,连接于腔室108的高压导出配管250a与连接于低压进气通路15a的低压导出配管250b相邻地配置。
因此,对于需要高压侧进气和低压侧进气的螺线管230等各种传感器,能够按最短距离布置高压导出配管250a、低压导出配管250b,能够简单且紧凑地进行布局。
此外,如图6所示,空气导入孔202具有如下的面积:以与腔室108和旁通管109的连接部即接头部108a处的旁通管109的轴线H垂直且通过出口侧开口201的中心的假想线V为边界,相比于作为连接部侧的一方的区域A的面积,作为连接部相反侧的另一方的区域B的面积更大。
而且,空气导入孔202在以出口侧开口201为中心的周向上延伸设置,呈上缘侧开放的半圆(大约180度)且长孔状。
因此,经由腔室108导入的空气通过长孔状的空气导入孔202,一边产生旋流,一边以小的通气阻力回流到低压进气通路15a。
因此,通过顺畅的空气流动,能够使释放空气旁通阀200时的时间损失减少。
此外,如图5所示,喷射清洗装置240的座面部102f设置于构成低压进气通路15a的上侧配管102。由此,能够使配管布局容易。
此外,如图8所示,控制空气旁通阀200的螺线管230被设置成比上侧配管102接近发动机主体1侧。螺线管230基于根据设置于节气门20的上下游的T-MAP传感器等的检测、节气门20的开度等信息,由未图示的ECU判断出的开闭信息,对空气旁通阀200进行开闭控制。
即,螺线管230经由低压导出配管250b和高压导出配管250a分别与在上侧配管102的与发动机主体1对置的侧面处设置于空气旁通阀200的附近的接头16g和连接接头221连接。
因此,能够以短距离将进行高压进气的高压导出配管250a和进行低压进气的低压导出配管250b与螺线管230连接起来。
因此,能够对从螺线管230至空气旁通阀200的配管简单且紧凑地进行布局。因此,能够使例如由螺线管230控制的空气旁通阀200的响应性提高。
接下来,参照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进气系统6和蒸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未利用增压器17进行增压的状态下,第1止回阀251打开,并且第2止回阀252关闭。
从省略图示的炭罐吸入的蒸气通过清洗控制阀253,从第1止回阀251被输送到节气门20。蒸气在节气门20中与空气混合,并在发动机主体1内燃烧。
另一方面,当增压器17工作时,增压后的空气经由中间冷却器106被供给到节气门20。与此同时,被增压器17增压的空气按规定的压力也被输送到喷射清洗装置240。
利用增压器17增压时,第1止回阀251为了防止高压进气产生的逆流而关闭,并且,第2止回阀252打开。蒸气通过清洗控制阀253、第2止回阀252,被喷射清洗装置240吸入。
从该蒸气导入管243回流至低压进气通路15a的蒸气借助被增压器17增压的空气的力,再次被增压器17压缩,并经由中间冷却器106被输送到节气门20。蒸气在节气门20中与空气混合,并在发动机主体1内燃烧。
由此,即使在利用增压器17增压时,也能够持续进行清洗。
图10~图13示出发动机周边,是说明中间冷却器106的出口部周缘的结构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节气门20,其与发动机主体1的进气系统6的配管连接;压力传感器301,其设置在比节气门20靠进气系统6的配管的上游侧的位置;以及中间冷却器106。
并且,进气系统6的配管由具有一个或多个屈曲或弯曲的弯曲部的进气管道构成。并且,其中,从发动机室11的上方观察时,在进气管道的最下游,在弯曲部中的外侧曲部附近,在第4连接部件107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301。
如图10所示,第4连接部件107具有:方筒部307,其与中间冷却器106的出口部连接;以及圆筒部308,其与节气门20连接。
这些方筒部307和圆筒部308分别为中空状,在内部具有进气通路。
并且,按照中间冷却器106和节气门20的配置,方筒部307与圆筒部308在轴向以90度垂直的状态下一体地形成。
其中,如图11所示,方筒部307朝向流动方向的下游(纸面右方)以流路横截面积减少的方式呈棱锥状。
在位于该方筒部307的车辆前侧的突出部309设置有安装压力传感器301的安装部31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如果画出连结弯曲部330的外侧曲部的顶点331a与内侧曲部的顶点332a而成的线L3的假想垂直平分线L4,则在比该假想垂直平分线L4靠外侧曲部侧的位置,接近顶点331a侧地安装有压力传感器30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在弯曲部330的外侧曲部的曲率固定的情况下,以外侧曲部的具有(产生)曲率的起点与终点的中心点为基准。另外,在弯曲部330的内侧曲部的曲率固定的情况下,可以以内侧曲部的具有曲率的起点与终点的中心点为假想直线的基准。
并且,在比该中心点的基准靠外侧曲部侧的位置,接近顶点331a侧地安装有压力传感器301。
并且,如图11所示,从来自节气门20的进气方向上游的正面观察时,检测部302在向不同于与节气门对置的方向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中,被收纳在弯曲部330的凹部空间320内,且被设置在比外壁线333靠外侧的位置。由此,构成为逆流的空气不直接触及检测部302。
即,换言之,当沿着节气门20的管长方向中心轴向进气方向下游侧投影检测部302时,在不与节气门20的内部空间重合的位置处,如图12所示,在设置于进气管道下游端部的弯曲部330的比圆筒部308的外壁线333偏向外侧的位置处设置有检测部302。
此外,如图12所示,压力传感器301的检测部302配置在弯曲部330中的外侧曲部331附近。此外,第4连接部件107设置在进气系统6的配管的进气方向最下游。并且,从发动机室11的上方观察时,弯曲部330位于第4连接部件107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302收纳设置在凹部空间320内。因此,检测部302能够以不承受从中间冷却器106的出口部输送来的进气的主流的方式,在偏离的位置处正确地检测进气管道内的空气压力。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检测部302设置于突出部309。从发动机室11的上方观察时,突出部309在从弯曲部330的外侧曲部331屈曲的圆弧的径向上,从进气系统6的配管向不同于在外侧方与节气门20对置的方向的方向突出。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进气系统压力传感器配置结构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由此构成的实施方式的车辆10中,利用凹设在突出部309内的凹部空间320,能够减少朝向在进气系统6的配管内流动的空气的主流的压力传感器301从配管内侧面的突出设置量。
例如,如图11所示,检测部302与节气门20的内侧面位置相比,或者如图12所示,与外壁线333及弯曲部330中的外侧曲部331相比未向管内方向突出。
由此,由于避开进气的主流而设置压力传感器301,在节气门20突然关闭等情况下,即使进气在进气系统6的配管内逆流,压力传感器301也难以受到逆流产生的压力变动的影响。
此外,在收纳在凹部空间320内的同时,检测部302如图12所示,不会从正面承受从中间冷却器106的出口部输送来的进气的主流,能够正确地检测进气管道内的空气压力。
因此,能够有效地检测正确的压力。
并且,如图11所示,压力传感器301的检测部302在安装于构成凹部空间320的上侧的内侧面的状态下,如图13所示,在比假想垂直平分线L4靠外侧曲部331侧的位置,且朝向与节气门20不同的方向倾斜地固定。因此,检测部302空间利用率高地收纳在凹部空间320内,没有突出设置。
由此,凹部空间320内的检测部302避开进气的主流且以逆流的空气不直接触及的角度被安装。因此,能够减少节气门20急剧地关闭而产生的空气逆流的影响,并且正确检测必要的进气管道内的空气压力。
此外,如图13所示,在弯曲部330的外侧曲部的曲率固定的情况下,以曲率固定的外侧曲部的具有曲率的起点与终点的中心点作为假想直线的基准点。
并且,在比该中心点的基准靠外侧曲部侧的位置,接近顶点331a侧地安装有压力传感器30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检测部302设置在比外壁线333靠外侧的位置。因此,即使进气在进气系统6的配管内逆流,逆流的空气的主流也不会与设置在流速弱的区域中的压力传感器301直接抵接。因此,检测部302难以受到在弯曲部330逆流的空气的影响,能够更正确地进行压力检测。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如果画出连结弯曲部330的外侧曲部的顶点331a与内侧曲部的顶点332a而成的线L3的假想垂直平分线L4,则比该假想垂直平分线L4接近外侧曲部的顶点331a侧地安装有压力传感器301。
并且,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弯曲部330的外侧曲部的曲率固定的情况下,以具有曲率的起点与终点的中心点为基准。
因此,进而通过在弯曲部330中的、从难以受到逆流的空气影响的基准偏离的位置设定凹部空间320并安装压力传感器301,检测部302能够进行更正确的压力检测。
并且,如图12所示,利用配置在进气方向最下游的弯曲部330中的外侧曲部331附近的检测部302,能够测定从进气系统6即将流入节气门前的正确的进气管道内空气压力。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搭载有发动机主体1的发动机室11的上方观察时,在从弯曲部330的外侧曲部331向进气系统6的外侧方突出的突出部309设置有检测部302。
因此,即使进气在进气系统6的配管内逆流,主流也避开压力传感器301而不会直接抵接。因此,检测部302难以受到在进气系统6的配管内逆流的空气的影响,能够进行正确的压力测定。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例示的,未必限于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的实施方式。此外,可以将某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而且,也可以在某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增加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此外,可以删除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或者进行其他结构的增加、替换。对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能的变形例如如下所述。
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周边结构中,使在设置于进气系统6的中途的增压器17处折返的低压进气通路15a与高压进气通路15b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V上重合地延伸,并配置在发动机主体1的左侧面1d。
然而,不特别限于此,例如可以将低压进气通路15a和高压进气通路15b配置在发动机主体1的右侧面或前后侧面。此外,或者,还可以将低压进气通路15a与高压进气通路15b配置成跨越相邻的多个侧面。
即,配置低压进气通路15a和高压进气通路15b的侧面可以是发动机主体1的任何侧面。
此外,高压进气通路15b中,使中间冷却器106介于第3连接部件105和第4连接部件107之间,但不特别限于此,中间冷却器106可以配置在其他的位置,也可以不设置中间冷却器106。
并且,位于中间冷却器106的出口部的第4连接部件107的上下方向V的位置被设定成与节气门20的上下方向V的位置相同的高度位置。然而,并不特别限于此,节气门20的上下方向V的位置可以与中间冷却器106的出口部的位置不同。
此外,低压进气通路15a在从上方观察时与高压进气通路15b重合的部分的上方具有空气旁通阀200。然而,并不特别限于此,例如可以是从上方观察时重合的部分的下方等任何位置,对于重合比率也没有特别限定。
并且,旁通管109的一端109a与配置在比中间冷却器106靠进气方向下游侧的位置的第4连接部件107的上表面部107a连接。然而,并不特别限于此。例如只要是能够从高压进气通路15b向空气旁通阀200供给高压进气的位置,一端109a与高压进气通路15b的哪个部分连接都可以。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发动机室11的上方观察时,低压进气通路15a与高压进气通路15b以在整个区域内重合的方式延伸(参照图4)。然而,并不特别限于此。只要例如在左侧面1d等至少一个侧面处,低压进气通路15a的至少一部分以与高压进气通路15b重合的方式延伸即可,因此,低压进气通路15a和高压进气通路15b的形状、数量以及材质并没有特别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阀配置结构中,如图8所示,空气旁通阀200安装在低压进气通路15a的与发动机主体1对置的部位。
然而,不特别限于此,例如可以将空气旁通阀200设置在低压进气通路15a的下侧等,只要空气旁通阀200安装在低压进气通路15a的发动机主体1侧的侧面16c即可,空气旁通阀200的位置、形状、数量以及材质并未特别限定。
此外,在低压进气通路15a的上表面侧,如图4所示,腔室108的直径大小d1被设定成比旁通管109的直径大小d2大(d1>d2)。然而并没有特别限于此,可以不设置腔室108,腔室108的形状、数量以及大小并没有特别限定。
并且,如图6所示,空气导入孔202在以出口侧开口201为中心的周向上延伸设置,为上缘侧敞开的半圆(大约180度),且呈长孔状,开口范围偏移了角度α=30度。
然而,没有特别限于此,空气导入孔202可以在开口范围为α=0~180度的范围内向空气流动方向(图中逆时针方向)偏移,或者空气导入孔202可以相比于通过出口侧开口201的中心且与连接于腔室108的旁通管109的轴向H垂直的假想线V向旁通管109与低压进气通路15a连接的方向F增大开口范围。即,只要空气导入孔202具有如下的面积:以与腔室108和旁通管109的连接部即接头部108a处的旁通管109的轴线H垂直且通过出口侧开口201的中心的假想线V为边界,相比于作为连接部侧的一方的区域A的面积,作为连接部相反侧的另一方的区域B的面积更大,则形状、数量以及大小并没有特别限制。
并且,对于连接接头221、安装有喷射清洗装置240的座面部102f、接头16g等的位置,也并没有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只要是能够使配管缩短,优选成为最小距离,而高效地进行布管的配置,则如何设置都可以。
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系统压力传感器配置结构中,压力传感器301未从凹设在突出部309内的安装部310突出设置。然而,没有特别限于此,只要在弯曲部的外侧曲部331附近,则并不限定设置压力传感器301的凹部空间320的位置。
即,即使不是在弯曲部而是在直管直线部设置压力传感器301,只要位于凹部内即可,设置压力传感器301的检测部302的凹部空间320的形状及大小没有特别限定。
此外,即使未设置凹部空间320,只要当沿着节气门20的轴线方向观察进气方向上游侧时,检测部302设置在看不见等的比外壁线333靠外侧的位置即可。并且,例如,可以是如图13中压力传感器401所示看不见检测部的位置等,构成为能够测定进气且逆流的空气不直接与压力传感器401的检测部接触。

Claims (10)

1.一种阀配置结构,该阀配置结构是在发动机室内设置有进气系统的发动机周边结构,所述阀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系统具备:
增压器;
低压进气通路,其配置在搭载于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主体的周围,连接于比所述增压器靠进气方向上游的位置;
高压进气通路,其连接于比所述增压器靠进气方向下游的位置;以及
空气旁通阀,其连接于所述高压进气通路与所述低压进气通路之间,
所述空气旁通阀安装于所述低压进气通路的与发动机主体对置的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从与所述低压进气通路的进气流通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截面观察时,所述空气旁通阀全部设置在低压进气通路的比通过所述低压进气通路的中心且与发动机主体的气缸轴向平行的假想线靠发动机主体侧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阀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配置结构具备:从所述高压进气通路延伸出的旁通管,其与所述空气旁通阀连接;所述空气旁通阀;以及腔室,其连接于所述旁通管与所述空气旁通阀之间,设置在低压进气通路的上侧面,
在所述腔室内,在与所述发动机主体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导出高压进气通路侧的高压进气的连接接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阀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旁通阀具有:出口侧开口,其与所述低压进气通路连接;空气导入孔,其与所述腔室连通地开口形成在所述出口侧开口的周围;以及开闭阀,其开闭所述出口侧开口及所述空气导入孔,
所述空气导入孔呈在以所述出口侧开口为中心的周向上延伸设置的长孔状,
所述空气导入孔以与所述腔室和所述旁通管的连接部处的所述旁通管的轴线垂直且通过所述出口侧开口的中心的假想线为边界,相比于作为所述连接部侧的一方的区域的面积,作为所述连接部的相反侧的另一方的区域的面积更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低压进气通路上形成有安装喷射清洗装置的座面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低压进气通路上形成有安装喷射清洗装置的座面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阀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低压进气通路上形成有安装喷射清洗装置的座面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低压进气通路上形成有安装喷射清洗装置的座面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阀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比所述低压进气通路靠发动机主体侧的位置配置有控制所述空气旁通阀的螺线管,并且所述螺线管经由配管分别与在所述低压进气通路的与发动机主体对置的侧面处设置于所述空气旁通阀的附近的接头和所述连接接头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比所述低压进气通路靠发动机主体侧的位置配置有控制所述空气旁通阀的螺线管,并且所述螺线管经由配管分别与在所述低压进气通路的与发动机主体对置的侧面处设置于所述空气旁通阀的附近的接头和所述连接接头连接。
CN201810723484.0A 2017-07-05 2018-07-04 阀配置结构 Active CN1092096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2240A JP6505778B2 (ja) 2017-07-05 2017-07-05 バルブ配置構造
JP2017-132240 2017-07-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09696A true CN109209696A (zh) 2019-01-15
CN109209696B CN109209696B (zh) 2020-11-10

Family

ID=64902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23484.0A Active CN109209696B (zh) 2017-07-05 2018-07-04 阀配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62906B2 (zh)
JP (1) JP6505778B2 (zh)
CN (1) CN10920969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99032A (ja) * 2019-12-19 2021-07-01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2022181617A (ja) * 2021-05-26 2022-12-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吸気マニホールド構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0734U (ja) * 1993-01-27 1994-08-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CN1297102A (zh) * 1999-11-17 2001-05-30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柴油机的涡轮增压器系统
JP2007077897A (ja) * 2005-09-15 2007-03-29 Denso Corp 過給機付き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82711B2 (ja) * 1994-04-18 2003-03-04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排気ターボ過給機付きdohc型内燃機関
JP2006336539A (ja) 2005-06-02 2006-12-14 Suzuki Motor Corp ターボチャージャ付エンジンの吸気構造
JP4933491B2 (ja) * 2008-06-17 2012-05-16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WO2012054802A2 (en) * 2010-10-22 2012-04-26 Ecomplete,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igh efficiency reliable catalyst delivery to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JP5812892B2 (ja) * 2012-02-17 2015-11-17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エゼクタ
JP2016104977A (ja) * 2014-11-20 2016-06-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の排気循環装置
JP6549011B2 (ja) * 2015-10-01 2019-07-24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US10294854B2 (en) 2015-10-27 2019-05-21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Saddle-ridden vehicle
JP6613809B2 (ja) * 2015-10-27 2019-12-04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227086B1 (ja) * 2016-10-11 2017-11-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過給機付き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0734U (ja) * 1993-01-27 1994-08-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CN1297102A (zh) * 1999-11-17 2001-05-30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柴油机的涡轮增压器系统
JP2007077897A (ja) * 2005-09-15 2007-03-29 Denso Corp 過給機付き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62906B2 (en) 2020-05-26
JP2019015217A (ja) 2019-01-31
JP6505778B2 (ja) 2019-04-24
US20190010902A1 (en) 2019-01-10
CN109209696B (zh) 2020-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41455B2 (en) Humidity sensor device arranged in a choke portion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take air passage
US8261724B2 (en) Intake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20150096541A1 (en) Boost purge ejector tee arrangement
BRPI0817688B1 (pt) método e dispositivo para aperfeiçoar uma recirculação de gás de escape de um motor de combustão
CN109209696A (zh) 阀配置结构
CN106014602A (zh) 发动机
CN105683554B (zh) 用于内燃机的进气模块
CN109790777A (zh) 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进气通路构造
JP4916380B2 (ja) 内燃機関用の吸気マニホールド
CN102245889A (zh) 内燃机的egr装置
CN109209695A (zh) 内燃机的传感器配置结构
CN105190008A (zh) 带增压器的内燃机
JP2017040224A (ja) 内燃機関の排気浄化装置
CN110832184B (zh) 发动机周边结构
CN108139248A (zh) 热式流量计
US9212637B2 (en) Intake pipe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6714746B2 (ja) バルブ配置構造
CN100400836C (zh) 内燃机的吸气负压检测装置
CN109790776A (zh) 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进气通路构造
CN108953013A (zh) 真空系统和真空系统的操作方法
EP2951423B1 (en) Egr-system, engine comprising such system and vehicle comprising such engine
US20090025671A1 (en) Air Intake System of a Multi-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15539259A (zh) 进气歧管总成、发动机及汽车
EP3997322A1 (en) Egr ejector and control system for egr ejector
ITBO20110636A1 (it) Valvola canister per un motore a combustione intern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