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96504A - 便携通信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便携通信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96504A
CN109196504A CN201680086302.2A CN201680086302A CN109196504A CN 109196504 A CN109196504 A CN 109196504A CN 201680086302 A CN201680086302 A CN 201680086302A CN 109196504 A CN109196504 A CN 1091965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able mobile
mobile terminal
terminal
information
mobile termin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630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96504B (zh
Inventor
田岛和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ell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xel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xell Ltd filed Critical Maxel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1965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965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965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965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4User authentication involving the use of external additional devices, e.g. dongles or smart cards
    • G06F21/35User authentication involving the use of external additional devices, e.g. dongles or smart cards communicating wireless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12Detection or prevention of fraud
    • H04W12/126Anti-theft arrangements, e.g. protection against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SIM] clo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30Security of mobile devices; Security of mobile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30Security of mobile devices; Security of mobile applications
    • H04W12/33Security of mobile devices; Security of mobile applications using wearable devices, e.g. using a smartwatch or smart-glas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2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221/2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21/00 and subgroups address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r applications relating to 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221/2111Location-sensitive, e.g. geographical location, G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1Services related to particular areas, e.g. point of interest [POI] services, venue services or geof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5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 H04W4/027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using movement velocity, acceleration information

Abstract

便携通信终端(A)利用近距离通信部(101)与其他便携通信终端(B)之间进行近距离通信,求取与其他便携通信终端(B)的通信距离。在与其他便携通信终端(B)的通信距离变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信息获取部(102)获取其他便携通信终端(B)的信息、或便携通信终端(A)的信息、或者该两者的信息。异常判断部(103)基于由信息获取部获取的信息(位置信息、穿戴信息等),判断便携通信终端A的异常状态。在异常判断部判断为异常状态的情况下,锁定部(104)将便携通信终端(A)或其他便携通信终端(B)或者该两者锁定。由此,能够高精度地检测便携信息终端的丢失和被盗等异常状态,避免不必要地锁定终端。

Description

便携通信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止便携通信终端丢失和被盗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防止便携通信终端丢失的技术,例如有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该文献中记载了“一种便携通信终端,其包括:能够与其他便携通信终端之间进行近距离通信的近距离通信单元;锁定单元,其在基于近距离通信单元与其他便携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状况判断为与其他便携通信终端的距离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转变到对来自外部的操作要求认证的锁定状态;接收单元,其从其他便携通信终端接收用于在确认能够与其他便携通信终端进行通信的而解除锁定状态的认证信息;基于由接收单元接收到的认证信息解除锁定状态的锁定解除单元;和条件设定单元,其设定用于许可锁定单元向锁定状态的转变和锁定解除单元的锁定状态的解除的至少一者的许可条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704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便携通信终端的高性能化、高功能化不断发展、广泛普及。作为便携通信终端的例子,包括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便携式电话、作为手表型的便携通信终端的智能手表、作为眼镜型的可穿戴设备的头戴式显示器等。另一方面,在便携通信终端丢失或被盗的情况下,个人信息的泄露的影响大,需要有效防止丢失和被盗的方法。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多个便携信息终端协作,利用终端间的距离的信息锁定便携信息终端从而防止丢失和被盗的技术。
但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方法,存在与其他终端的距离变为规定值以上的原因不知道是丢失或被盗,还是用户离席等暂时的情况,会不必要地将终端锁定的课题。而且,在无法与其他终端进行近距离通信的情况下无法获取其他终端的信息,难以高精度地判断是否要锁定。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高精度地检测便携信息终端的丢失和被盗等异常状态,避免不必要地锁定终端。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上述课题例如通过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来解决。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高精度地检测便携信息终端的丢失和被盗等异常状态,避免不必要地锁定终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便携通信终端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便携通信终端A与便携通信终端B的近距离通信的示意图。
图3是示意性地说明通信距离与通信强度的关系的图。
图4是表示便携通信终端的异常判断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图4的锁定的必要性的判断基准的图。
图6是表示便携通信终端的异常判断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图6的锁定的必要性的判断基准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2的便携通信终端的异常判断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3的便携通信终端的异常判断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4的便携通信终端的异常判断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5的便携通信终端的结构的框图。
图12是表示便携通信终端的异常判断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各实施例中,不仅根据与协作的便携通信终端的通信距离,而且组合各便携通信终端的位置信息和终端信息来判断便携通信终端的异常。
(实施例1)
实施例1中,利用各便携通信终端的位置信息来判断便携通信终端的异常状态。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便携通信终端的结构的框图。本实施例中记载了使2个便携通信终端协作使用的例子,作为操作源的便携通信终端是便携通信终端A(100A),作为协作方的便携通信终端是便携通信终端B(100B)。而且,与便携通信终端B协作地判断作为操作源的便携通信终端A的异常状态(丢失、被盗等)。作为便携通信终端,可以举出例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只要是便携终端间能够进行通信就不限定设备,也可以适用于头戴式显示器、活动量计等可穿戴设备等。以下将操作源的便携通信终端A简称为“终端A”,将协作方的便携通信终端B简称为“终端B”。终端A和终端B为了进行协作,彼此进行认证处理、配对处理等初始设定。
便携通信终端A包括近距离通信部101A、信息获取部102A、异常判断部103A和锁定部104A。通常,便携通信终端中除此以外还含有大量构成要素,但本实施例中仅拿出与异常判断功能相关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便携通信终端B也是与便携通信终端A同样的结构,将与终端A对应的各构成要素用101B~104B表示。由此,便携通信终端B中也具有与便携通信终端A同样的异常判断功能。但是,在便携通信终端B中不进行异常判断动作和锁定动作的情况下,异常判断部103B和锁定部104B不是必须的。
近距离通信部101A在与终端B的近距离通信部101B之间进行近距离通信110,并且要求至终端B的通信距离或通信强度。作为近距离通信的方式,可以举出例如Bluetooth(注册商标)、Wi-Fi(注册商标),但只要是能够与终端B直接通信的方式就没有特别限定。
信息获取部102A在近距离通信部101A中要求的通信距离为阈值以上时、或者通信强度为阈值以下时,从终端A或终端B、或者从两者获取异常判断所需的信息。本实施例中,获取终端A和终端B两者的位置信息。
异常判断部103A基于由信息获取部102A获取的信息(终端A和终端B的位置信息),判断终端A是否为异常状态(丢失或被盗状态)。在判断为异常的情况下,向锁定部104A发送用于锁定终端A的指令。
锁定部104A根据来自异常判断部103A的锁定指令将终端A锁定。作为锁定的方法,存在在便携通信终端的操作开始时要求认证的方法、但对该方法没有特别限定。
图2是表示便携通信终端A与便携通信终端B的近距离通信的示意图。在该图中,在智能手机等终端100A与智能手表等终端100B之间通过例如Bluetooth(注册商标)进行近距离通信110。如果两个终端100A、100B为同一用户所持有,则终端间的通信距离X通常很近。在终端100A从用户离开而丢失了的情况下,终端间的通信距离X变大。
图3是示意性地说明通信距离与通信强度的关系的图。在便携通信终端A与便携通信终端B之间没有妨碍通信的因素的情况下,通信距离X与通信强度A成为简单的反比例关系。只要预先求得该关系式,就能够根据近距离通信部101A的通信强度A计算当前的通信距离X。
本实施例中,以2阶段进行终端的异常判断。在第1阶段,判断终端间的通信距离X是否离开规定的距离Xth(阈值)以上。该阈值Xth应该根据终端的使用状况来设定,在家庭、工作单位使用时可以为例如10~数10m。另外,也可以代替通信距离的阈值Xth,判断当前的通信强度A是否降低为与Xth对应的通信强度Ath(阈值)以下。但是,仅靠第1阶段的判断,无法分清通信距离X变为阈值Xth以上的原因是终端的异常状态、还是用户的离席等暂时的情况。
于是作为第2阶段,获取终端A和终端B的位置信息(移动状况)来进行判断。为了终端A能够从终端B获取位置信息,通信距离的阈值Xth设为小于近距离通信的最大通信能够距离Xmax。这是因为,如果阈值Xth等于Xmax,则当通信距离超过阈值Xth时就无法进行终端间的近距离通信,变得无法获取来自终端B的位置信息。以下,对上述第1和第2阶段的终端的异常判断方法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便携通信终端的异常判断处理的流程图。即,终端A与终端B协作,来判断自终端(终端A)是否处于异常状态。
在S300中,终端A的近距离通信部101A与终端B进行通信,获取两个终端间的通信距离X。
在S301中,信息获取部102A判断从近距离通信部101A接收到的通信距离X是否为阈值Xth以上(第1阶段)。在判断的结果为通信距离X为阈值Xth以上的情况下前进到S302。在通信距离X小于阈值Xth的情况下,结束判断处理。
在S302中,信息获取部102A获取终端A和终端B两者的位置信息。在此,获取位置信息的方法,可以为例如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这种追踪终端的位置的方法,也可以为用终端的加速度传感器来判断终端移动中的方法。终端B的位置信息通过经由近距离通信部101A与终端B进行通信来获取。
在S303中,异常判断部103A基于信息获取部102A获取的信息,判断终端A和终端B的位置是否都处于移动中(第2阶段)。在两个终端的位置都处于移动中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丢失或被盗等异常状态,前进到S304。在不是两个终端的位置都处于移动中的情况下,结束判断处理。
在S304中,异常判断部103A向锁定部104A发送指令,锁定部104A将终端A锁定。例如,使终端A处于对来自外部的操作要求认证的锁定状态。另外,也可以不仅将终端A锁定,也将终端B锁定。
上述的一系列的处理S300~S304定期反复执行。
图5是表示图4的S303的锁定的必要性的判断基准的图。在此,根据两个终端的移动状态判断锁定的必要性,在两个终端都处于移动中的状态时判断为有必要锁定。以下阐述理由。
在一个用户持有多个便携通信终端的情况下,通常,所有的终端由该用户穿戴或放置于周围来使用。假设用户将一个终端A放置于某个场所而穿戴着终端B移动到其他场所的情况,有时终端A与终端B的通信距离也会变为阈值以上。在这种情况下,终端B与用户一起处于移动中,而终端A处于静止状态。因此,通常状态下,两个终端都处于移动中的状态的情况较难发生。
另一方面,在用户将终端A置于移动工具(车内等)忘带了、或者终端A被盗这样的状况下,终端A多处于移动状态。由此,在终端A与终端B的通信距离为阈值以上、且两个终端都处于移动中的状态的情况下,判断为处于丢失、被盗这样的异常状态。像这样,通过组合多个终端的距离信息和移动状态信息来使用,能够高精度地判断且防止便携通信终端的异常状态。
而且,在上述的异常判断中,通过追加便携通信终端位于哪里的位置信息,能够进行更高精度的判断。
图6是表示便携通信终端的异常判断处理的流程图。S311~S313为相对于图4的流程图追加、变更的工序。
在S311中,基于S302中获取的位置信息,判断终端A、B的位置是否处于室内。处于室内还是室外,能够根据例如GPS信息来判断。在终端A、B的位置为室内的情况下前进到S312,在终端A、B的位置为室外的情况下前进到S313。
在S312中,与图4的S303同样,判断终端A和终端B的位置是否都处于移动中。在都处于移动中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异常状态,前进到S304将终端A锁定。
在S313中,判断终端A和终端B的位置的任一个是否处于移动中。在任一个处于移动中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异常状态,前进到S304将终端A锁定。
图7是表示图6的S311~S313的锁定的必要性的判断基准的图。根据终端A、B的位置为室内还是室外来改变锁定的必要性。由于终端位于室外的情况下发生丢失、被盗的风险大,所以只要至少任一个终端处于移动中就判断为有必要锁定。根据图6、图7的方法,通过根据终端的位置状况改变安保的强度,能够进行更高精度的异常判断。
另外,作为本实施例中被锁定的便携通信终端A的锁定解除方法,可以举出由用户向认证画面输入密码或指纹认证等,但一旦在锁定被解除的情况下,在再次与便携通信终端B进行近距离通信之前可以停止本实施例的防止丢失和被盗功能。由此,在单纯是忘带了时等情况下通过用户解除锁定就能够防止此后的不必要的锁定。另外,作为其他的锁定解除方法,可以在被锁定的终端A移动、再次能够与终端B进行近距离通信时解除锁定。由此,即使在无意中锁定了终端A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动地解除锁定,便利性提高。
本实施例中,将作为操作源的便携通信终端定义为终端A,将协作方的便携通信终端定义为终端B,判断终端A的异常状态进行了说明,但其关系也可以相反。即,可以在协作方的终端B的异常状态的判断中应用本实施例的方法,而且也可以在操作源和协作方两者的终端的异常状态的判断中应用本实施例的方法。
与之关联地,在图4或图6的S304中,也能够将终端A的锁定指令经由近距离通信部101A发送到终端B,利用锁定部104B将终端B锁定。或者,也能够利用两者的锁定部104A、104B将终端A和终端B两者锁定。由此,不论终端A和终端B的哪一个丢失(或被盗),都能够可靠地将便携通信终端锁定来提高安保强度。这在后述的各实施例中也是同样的。
本实施例中记载了2个便携通信终端间的处理,但便携通信终端的个数也可以为2个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对近距离通信中的全部便携通信终端进行本实施例中记载的动作即可。
根据实施例1,通过使用多个终端的位置信息和移动状态信息,能够高精度地检测且防止便携通信终端的异常状态。
以下,用几个实施例对判断便携通信终端的异常状态的其他方法进行说明。
(实施例2)
实施例2中,使用协作的便携通信终端B是否正在被穿戴在用户身上的穿戴信息来判断异常。在一个用户持有多个终端A、B的情况下,当终端A与终端B的通信距离为阈值以上、且终端B穿戴在用户身上的状态时,很明显终端A移动到了远离用户的位置,终端A丢失或被盗的可能性变高。由此,这种状况判断为异常状态。
图8是表示实施例2的便携通信终端的异常判断处理的流程图。与实施例1(图4)的不同在于,为了进行异常判断,使用协作的便携通信终端B是否正在被穿戴在用户身上的穿戴信息。以下,简化与图4重复的说明。
在S400中,获取终端A、B间的通信距离X。在S401中,判断通信距离X是否为阈值Xth以上。在判断的结果是通信距离X为阈值Xth以上的情况下前进到S402。
在S402中,信息获取部102A从终端B获取穿戴信息。作为用于判断终端B是否正在被穿戴着的信息,可以使用终端是否正在被操作的信息,如果是例如手表型这种戴在身上使用的类型的便携通信终端,则也能够获取身体信息来判断是否正在被穿戴着。
在S403中,异常判断部103A基于信息获取部102A获取的穿戴信息,判断终端B是否正在被穿戴着。在正在被穿戴着的情况下,判断为终端A发生了异常状态,前进到S404。在S404中,异常判断部103A向锁定部104A发送指令,锁定部104A将终端A锁定。
根据实施例2,通过使用协作的便携通信终端B的穿戴信息,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终端A的异常状态。另外,在终端B为戴在身上的类型的设备(可穿戴设备)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穿戴信息确认穿戴者是否与用户一致。由此,也能够判别终端B被盗而被用户以外的人穿戴,能够进行更高精度的防盗。
(实施例3)
实施例3中,使用便携通信终端A是否处于充电状态的充电信息来判断终端A的异常状态。在一个用户持有多个终端A、B的情况下,有时终端A处于充电状态而无法将其移动而与终端B的距离变远。在这种情况下,用户有意搁置终端A而带着终端B移动,丢失或被盗的可能性低,从异常判断中排除。
图9是表示实施例3的便携通信终端的异常判断处理的流程图。与实施例1(图4)的不同在于,为了进行异常判断,使用便携通信终端A是否处于充电状态的充电信息。以下,简化与图4重复的说明。
在S500中获取终端A、B间的通信距离X。在S501中判断通信距离X是否为阈值Xth以上。在判断的结果是通信距离X为阈值Xth以上的情况下前进到S502。
在S502中,信息获取部102A获取终端A的充电信息。即,获取终端A是否与充电器连接、或者从电源管理部获取是否处于充电中的信息。
在S503中,异常判断部103A基于信息获取部102A获取的充电信息,判断终端A是否处于充电中。在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判断为不是丢失或被盗等异常状态,结束处理。在不是充电状态的情况下,前进到S504。在S504中,异常判断部103A向锁定部104A发送指令,锁定部104A将终端A锁定。
根据实施例3,在便携信息终端A处于充电中时不会将其锁定,所以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锁定动作,提高易用性。
(实施例4)
实施例4,使用便携通信终端A保持的电池余量信息来判断的异常。通常,便携通信终端会由用户进行充电以使电池余量不会变为0,但丢失的便携通信终端无法充电电池余量有可能变为阈值以下、例如0。另外,当电池余量不足时会切断近距离通信,变得无法获取距离信息。由此,这种状况判断为异常状态。
图10是表示实施例4的便携通信终端的异常判断处理的流程图。与实施例1(图4)的不同在于,为了进行异常判断,使用便携通信终端A保持的电池余量信息。以下,简化与图4重复的说明。
在S600中,获取终端A、B间的通信距离X。在S601中,判断通信距离X是否为阈值Xth以上。在判断的结果是通信距离X为阈值Xth以上的情况下、或者无法通过近距离通信获取通信距离X时前进到S602。
在S602中,信息获取部102A从终端A获取电池余量信息。电池余量信息能够从电源管理部获取。
在S603中,异常判断部103A基于信息获取部102A获取的电池余量信息,判断电池余量是否为阈值以下。在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丢失或被盗等异常状态,前进到S604。在电池余量不是阈值以下的情况下返回S600,再次进行通信距离的判断。
在S604中,异常判断部103A向锁定部104A发送指令,锁定部104A将终端A锁定。
根据实施例4,通过在便携通信终端A的电池余量变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将其锁定,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异常状态。
(实施例5)
在实施例5中,便携通信终端A具有远距离通信功能,根据与便携通信终端B的通信状况切换近距离通信和远距离通信,准确地获取终端B的位置信息和终端信息,高精度地判断丢失、被盗的异常状态。在此,近距离通信是指如实施例1记载的那样终端间能够直接通信,而远距离通信是指用3G线路、LTE(Long Term Evolution)等与互联网连接,利用互联网能够与终端B进行通信。在实施例1中将Wi-Fi定义为近距离通信,但如果能够与互联网连接也可以将Wi-Fi作为远距离通信处理。
图11是表示实施例5的便携通信终端的结构的框图。操作源的便携通信终端A(200A)相对于实施例1(图1)的便携通信终端A(100A)的结构,追加了远距离通信部202、通信方式切换部203、开关207、208。其他构成要素201、204、205、206与图1的各构成要素对应。另外,协作方的便携通信终端B(200B)也为与便携通信终端A(200A)相同的结构。
在终端A与终端B进行近距离通信的情况下,利用通信方式切换部203将开关207、208连接到近距离通信部201侧,在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情况下,利用通信方式切换部203将开关207、208连接到远距离通信部202侧。在远距离通信中,经由互联网线路210与终端B进行通信。
图12是表示便携通信终端的异常判断处理的流程图。
在S700中,通信方式切换部203将开关207、208连接到近距离通信部201侧,利用近距离通信部201与终端B开始通信。
在S701中,通信方式切换部203从近距离通信部201接收与终端B的通信距离信息,判断能否进行近距离通信。如果能进行近距离通信则前进到S702,判断通信距离X是否为阈值Xth以上。在判断的结果是通信距离X为阈值Xth以上的情况下前进到S705,用近距离通信从终端B获取信息。接着在S706中,从终端A获取信息。在通信距离X小于阈值Xth的情况下,结束处理。
在S701的判断中判断为不能进行近距离通信的情况下,前进到S703。
在S703中,通信方式切换部203将开关207、208连接到远距离通信部202侧,切换到远距离通信方式。由此,终端A利用远距离通信部202与互联网线路210连接。在S704中,通信方式切换部203判断能否进行远距离通信。如果能够进行远距离通信则前进到S705,经由互联网线路210从终端B获取信息。接着在S706中,从终端A获取信息。如果S704中不能进行远距离通信则前进到S706。
在S705中,信息获取部204利用近距离通信部201或远距离通信部202从终端B获取信息。此时从终端B获取的信息,如实施例1、实施例2中记载的那样,包含终端B的位置信息、穿戴信息等。
在S706中,信息获取部204从终端A获取穿戴信息。从终端A获取的信息,如实施例1、实施例3、实施例4中记载的那样,包含终端A的位置信息、充电信息、电池余量信息等。
在S707中,异常判断部205根据信息获取部204获取的终端B和/或终端A的信息,判断终端A是否处于异常状态。此时的判断基准,应用实施例1~实施例4的任一判断基准。或者,也可以将这些判断基准适当组合,在用任一判断基准中为异常时判断为异常状态。
在异常判断部205判断为终端A处于异常状态的情况下,前进到S708,向锁定部206发送将终端A锁定的指令,锁定部206将终端A锁定。
上述一系列的处理S700~S708,按规定时间反复执行。
在上述实施例1~4中,在无法进行近距离通信的情况下无法获取终端B的信息,不得不仅使用终端A自身的信息来判断异常状态。与之相对地,根据实施例5,即使在不能进行近距离通信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通信方式切换为远距离通信来获取终端B的信息,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异常状态的判断。另外,如果将从近距离通信切换为远距离通信的时机设为不是不能进行近距离通信的时刻,而是近距离通信的通信距离变为阈值以上的时刻,能够不切断通信地从近距离通信切换为远距离通信,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另外,本实施例中记载了切换近距离通信和远距离通信的方法,但也可以同时使用近距离通信和远距离通信两个通信方式。由此可以省掉切换通信方式的麻烦,能够持续使用通信强度更高的通信方式,异常判断的精度提高。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也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例是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说明的,并不限定于必须包括说明的所有结构。此外,能够将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到另一个的结构,此外,还能够在一个实施例的结构中加入另一个的结构。此外,能够对各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进行其它结构的追加、删除、替换。
另外,上述的各结构、功能、处理部、处理单元等的一部分或全部例如可以通过集成电路设计等而用硬件实现。另外,上述的各结构、功能等也可以通过处理器解释并执行实现各功能的程序而用软件实现。实现各功能的程序(program)、表(table)、文件等信息,可存储在存储器、硬盘、SSD(Solid State Drive,固态硬盘)等记录装置中,或者IC卡、SD卡、DVD等记录介质中。
另外,控制线、信息线表示的是说明所需的部分,并没有一定表示产品上所有必须的控制线和信息线。实际上可以认为所有的结构都相互连接。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A…便携通信终端A,100B…便携通信终端B,101…近距离通信部,102…信息获取部,103…异常判断部,104…锁定部,200A…便携通信终端A,200B…便携通信终端B,201…近距离通信部,202…远距离通信部,203…通信方式切换部,204…信息获取部,205…异常判断部,206…锁定部,207、208…开关,210…互联网线路。

Claims (10)

1.一种能够与其他便携通信终端之间进行通信的便携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近距离通信部,其与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之间进行近距离通信,基于所述近距离通信的通信强度来求取与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的通信距离;
信息获取部,其在与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的通信距离变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获取通过所述近距离通信部而获取的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的信息、或所述便携通信终端的信息、或者该两者的信息;
异常判断部,其基于由所述信息获取部获取的信息判断所述便携通信终端的异常状态;和
锁定部,其在所述异常判断部判断为异常状态的情况下,将所述便携通信终端或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或者该两者锁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获取部获取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和所述便携通信终端的位置信息,
所述异常判断部,在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和所述便携通信终端都正在移动的情况下判断为所述便携通信终端处于异常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常判断部,在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或所述便携通信终端位于室外的情况下,在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和所述便携通信终端中的任意者正在移动时判断为所述便携通信终端处于异常状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获取部获取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是否正在被用户穿戴着的穿戴信息,
所述异常判断部,在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正在被穿戴着的情况下判断为所述便携通信终端处于异常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获取部获取所述便携通信终端是否正在充电的充电信息,
所述异常判断部,在所述便携通信终端正在充电的情况下判断为所述便携通信终端不处于异常状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获取部获取所述便携通信终端的电池余量的信息,
所述异常判断部,在所述电池余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所述便携通信终端处于异常状态。
7.一种能够与其他便携通信终端之间进行通信的便携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近距离通信部,其与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之间进行近距离通信,基于所述近距离通信的通信强度来求取与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的通信距离;
与互联网连接来与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之间进行远距离通信的远距离通信部;
通信方式切换部,其在不能利用所述近距离通信部与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切换为利用所述远距离通信部进行通信;
信息获取部,其在利用所述近距离通信部进行的与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的通信距离变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通过所述近距离通信部获取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的信息,或者通过所述远距离通信部获取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的信息并获取所述便携通信终端的信息;
异常判断部,其基于由所述信息获取部获取的信息判断所述便携通信终端的异常状态;和
锁定部,其在所述异常判断部判断为异常状态的情况下,将所述便携通信终端或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或者该两者锁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获取部获取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和所述便携通信终端的位置信息,
所述异常判断部,在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和所述便携通信终端都正在移动的情况下判断为所述便携通信终端处于异常状态。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获取部获取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是否正在被用户穿戴着的穿戴信息,
所述异常判断部,在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正在被穿戴着的情况下判断为所述便携通信终端处于异常状态。
10.一种能够与其他便携通信终端之间进行通信的便携通信终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近距离通信步骤,与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之间进行近距离通信,基于所述近距离通信的通信强度来求取与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的通信距离;
信息获取步骤,在与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的通信距离变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获取基于所述近距离通信而获取的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的信息、或所述便携通信终端的信息、或者该两者的信息;
基于所述获取的信息判断所述便携通信终端的异常状态的异常判断步骤;和
锁定步骤,在判断为所述便携通信终端处于异常状态的情况下,将所述便携通信终端或所述其他便携通信终端或者该两者锁定。
CN201680086302.2A 2016-05-31 2016-05-31 便携通信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91965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66060 WO2017208363A1 (ja) 2016-05-31 2016-05-31 携帯通信端末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96504A true CN109196504A (zh) 2019-01-11
CN109196504B CN109196504B (zh) 2023-11-10

Family

ID=60479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6302.2A Active CN109196504B (zh) 2016-05-31 2016-05-31 便携通信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570599B2 (zh)
JP (1) JP6761858B2 (zh)
CN (1) CN109196504B (zh)
WO (1) WO20172083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27300A (ja) * 2021-02-19 2022-08-31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サーバ、プログラム及び判定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98208A1 (en) * 2012-05-06 2013-11-07 Mourad Ben Ayed System for mobile security
CN103763391A (zh) * 2013-02-05 2014-04-30 李明 基于环境识别的实现移动设备防丢功能的防丢方法
JP2014192583A (ja) * 2013-03-26 2014-10-06 Softbank Mobile Corp 通知サーバ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4348956A (zh) * 2013-07-31 2015-02-1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防盗方法及装置
CN104703175A (zh) * 2013-12-04 2015-06-10 苏州海博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数据安全保护方法及设备
CN104778425A (zh) * 2015-04-20 2015-07-15 深圳市欧珀通信软件有限公司 智能终端的防盗方法、装置、系统和一种智能终端
CN104966388A (zh) * 2015-06-11 2015-10-0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闪光灯报警方法、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及系统
US20150326704A1 (en) * 2014-05-12 2015-11-12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mobile terminal
CN105205353A (zh) * 2014-06-27 2015-12-3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和电子设备
WO2016054773A1 (zh) * 2014-10-08 2016-04-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目标设备的定位方法和移动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45625B2 (ja) 1999-01-26 2004-07-21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盗難防止システム
FI112758B (fi) * 2002-05-31 2003-12-31 Nokia Corp Menetelmä ja laitteisto matkaviestimen paikantamiseksi
JP2004170429A (ja) 2003-12-01 2004-06-17 Asahi Koyo Kk 3次元情報生成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4506603B2 (ja) * 2005-07-27 2010-07-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端末自動設定システム、制御エリア情報発信装置、サーバ装置、携帯端末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070249288A1 (en) * 2006-04-14 2007-10-25 Kamran Moallemi Distance-based security
JP4349387B2 (ja) * 2006-07-13 2009-10-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装置
JP2008269019A (ja) * 2007-04-16 2008-11-06 Nec Computertechno Ltd 携帯端末、携帯端末のロック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EP2080180B1 (de) * 2007-09-04 2010-05-19 Bartec GmbH Annäherungsnachweissystem zum nachweis einer annäherung einer person an ein objekt, insbesondere an eine maschine
JPWO2013099079A1 (ja) * 2011-12-28 2015-04-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駆動制御装置、駆動制御方法、および駆動制御プログラム
US8831632B2 (en) * 2012-05-25 2014-09-09 Kevin Laws Efficient resource usage for location sharing in computer networks
US9335175B2 (en) * 2012-08-15 2016-05-10 Google Inc. Crowd-sourcing indoor locations
US9621562B2 (en) * 2013-01-28 2017-04-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ropagating authentication between terminals
JP2014170429A (ja) 2013-03-04 2014-09-18 Nec Corp 携帯通信端末、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6519528A (ja) * 2013-04-19 2016-06-30 イスティーム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を利用した進入領域コンテンツ自動提供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8976965B2 (en) * 2013-07-30 2015-03-10 Google Inc. Mobile computing device and wearable computing device having automatic access mode control
JP6229367B2 (ja) * 2013-08-09 2017-11-1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携帯装置、紛失抑制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257204B2 (en) * 2014-06-27 2019-04-09 Lenovo (Beijing) Co., Lt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4574868A (zh) * 2014-12-05 2015-04-29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用的防盗报警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98208A1 (en) * 2012-05-06 2013-11-07 Mourad Ben Ayed System for mobile security
CN103763391A (zh) * 2013-02-05 2014-04-30 李明 基于环境识别的实现移动设备防丢功能的防丢方法
JP2014192583A (ja) * 2013-03-26 2014-10-06 Softbank Mobile Corp 通知サーバ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4348956A (zh) * 2013-07-31 2015-02-1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防盗方法及装置
CN104703175A (zh) * 2013-12-04 2015-06-10 苏州海博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数据安全保护方法及设备
US20150326704A1 (en) * 2014-05-12 2015-11-12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mobile terminal
CN105205353A (zh) * 2014-06-27 2015-12-3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和电子设备
WO2016054773A1 (zh) * 2014-10-08 2016-04-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目标设备的定位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4778425A (zh) * 2015-04-20 2015-07-15 深圳市欧珀通信软件有限公司 智能终端的防盗方法、装置、系统和一种智能终端
CN104966388A (zh) * 2015-06-11 2015-10-0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闪光灯报警方法、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61858B2 (ja) 2020-09-30
US11570599B2 (en) 2023-01-31
JPWO2017208363A1 (ja) 2019-03-28
WO2017208363A1 (ja) 2017-12-07
US20230156444A1 (en) 2023-05-18
US20190104391A1 (en) 2019-04-04
CN109196504B (zh) 2023-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ng et al. Real-time alarming, monitoring, and locating for non-hard-hat use in construction
CN102830932B (zh) 终端和终端自动切换解锁方式的方法
CN113639446B (zh) 用于控制空调的方法及装置、空调、存储介质
CN110206588B (zh) 地下矿山作业人员安全管理系统
CN103325212B (zh) 一种基于佩戴式传感器的异常行为分析预警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6296888A (zh) 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解锁方法、装置及终端
CA3021318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assive building information discovery
CN105635475A (zh) 一种智能手表与智能手机关联的方法及系统
CN105844130A (zh) 待机状态下的指纹解锁方法
WO2017039626A1 (en) Emergency lighting, evacuation, and rescue routing with power over-ethernet
CN106411661A (zh) 一种适用于复杂电力作业环境的安全保障系统
CN109196504A (zh) 便携通信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07548023A (zh) 智能安全帽通信系统
CN110233775A (zh) Iot板、设于电池包上的bms以及电池包保护方法和系统
RU2734099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контроля объектов
CN106686096B (zh) 识别人身安全的系统及方法
CN104571502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穿戴式电子设备
CN106200863A (zh) 无线连接单元的运作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05095803A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该电子设备的追踪方法
CN110164076A (zh) 一种综合医疗建筑高温自预警供配电系统
WO2022056383A1 (en) Methods and software for contact tracing and exposure-event suppression using indoor positioning
CN107545610A (zh) 一种施工人员安全布控系统
CN106771738A (zh) 一种测试电子卡性能的设备
KR102307428B1 (ko) 노드/네트워크 집성 게이트웨이 디바이스
CN113749627A (zh) 新型人员智能社交管理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Applicant after: MAXELL,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XELL HOLDINGS,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0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Applicant after: MAXELL HOLDINGS,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XELL,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