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96284B - 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96284B
CN109196284B CN201780026263.1A CN201780026263A CN109196284B CN 109196284 B CN109196284 B CN 109196284B CN 201780026263 A CN201780026263 A CN 201780026263A CN 109196284 B CN109196284 B CN 1091962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usingsurface
shell
horn mouth
air
out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62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96284A (zh
Inventor
小池史朗
神谷成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1962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962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962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9628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38Fan details of outdoor units, e.g. bell-mouth shaped inlets or fan mount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6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48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 F24F1/50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with outlet air in upward dir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56Casing or covers of 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fan guar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Abstract

提供一种容易沿纵向堆叠配置且能够使风量增大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空调装置(1)的室外单元(2)包括室外风扇(15)、喇叭口(72)、收容室外风扇(15)和喇叭口(72)并且上端缘部是平坦形状的外壳(40)以及扩散面(91、96),扩散面(91、96)比外壳(40)的上端缘部靠下方且比喇叭口(72)的上端靠上方,并且设置成在俯视观察时比喇叭口(72)的上端靠外侧,并且上述扩散面(91、96)以越朝向上方越远离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的方式倾斜。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
背景技术
目前,提出了一种顶吹型的室外单元,该室外单元包括以将空气向上方吹出的方式设置的风扇以及将该风扇收容于内部的外壳。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129921号)中记载的顶吹型的室外单元中,收容风扇的外壳的上端部是平坦的,并且构成为位于大致相同的平面。
因此,例如,在将多台室外单元保管于仓库等情况下,容易将另一台或多台室外单元沿纵向堆叠配置于室外单元之上,且能够使堆叠配置稳定。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此处,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顶吹型的室外单元中,在喇叭口的出口侧形成有由侧板围成且在俯视观察时持续呈大致长方形的较大流路的结构。根据上述结构,在刚通过喇叭口后,流路面积会急剧扩大。
然而,在像这样流路面积急剧扩大的部分,在扩大部分的侧方会产生空气涡流,有可能无法使空气流动变得良好,从而无法使室外单元的风量充分增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形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沿纵向堆叠配置且能够使风量增大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观点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包括风扇、喇叭口、外壳以及扩散面。喇叭口覆盖风扇的周围。外壳以使空气流动朝向上方的方式将风扇和喇叭口收容于该外壳的内部。外壳的上端缘部是平坦形状。扩散面比外壳的上端缘部靠下方且比喇叭口的上端靠上方,并且设置成在俯视观察时比喇叭口的上端靠外侧。扩散面以越朝向上方越远离风扇的转轴的方式倾斜。
另外,只要扩散面比外壳的上端缘部靠下方、比喇叭口的上端靠上方且设置成在俯视观察时比喇叭口的上端靠外侧并且以越朝向上方越远离风扇的转轴的方式倾斜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以将倾斜角度不同的多个面相连的方式构成,也可以是曲面。此外,虽然扩散面比外壳的上端缘部靠下方、比喇叭口的上端靠上方且在俯视观察时比喇叭口的上端靠外侧并且以越朝向上方越远离风扇的转轴的方式倾斜,但不需要设置成在风扇的转轴延伸的方向上连续地扩展。例如,可以以下述方式设置多个扩散面:存在多个以远离风扇的转轴的方式倾斜的面,这些面在风扇的转轴延伸的方向上彼此分开地配置等。
在上述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中,能够将外壳的上端缘部的平坦形状部位用作沿纵向装载多台室外单元时的装载部位。因此,能够沿纵向装载且稳定地配置多台室外单元,从而能够确保保管场所。此外,在上述室外单元中,在比外壳的上端缘部靠下方、比喇叭口的上端靠上方且在俯视观察时比喇叭口的上端靠外侧处设置有扩散面。因此,在通过由外壳的出口形成的较大的流路之前的阶段,通过由喇叭口形成的流路的空气流动在由通过面积平稳扩大的扩散面形成的流路中流动。因此,能够防止刚通过喇叭口后空气流动的通过面积急剧地扩大,能够抑制刚通过喇叭口后产生空气涡流,从而能够使空气流动变得良好。由此,不仅容易沿纵向堆叠配置,而且能够使风量增大。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在第二观点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中,扩散面扩展至外壳的上端缘部。
在上述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中,扩散面设置成向外侧扩展至外壳的上端缘部。因此,能够确保在俯视观察时直到外壳的侧面周边为止扩散面较宽,从而能够使风量进一步增大。
另外,例如,在外壳的上端出口设置网(例如,金属网)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使空气流动撞击上述网时的压力损失减小的效果。
在第二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在第三观点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外壳具有覆盖喇叭口的侧方的侧面。侧面和扩散面一体形成。
在上述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中,由于侧面和扩散面一体形成,因此不需要通过螺钉将两者固定(能够省略螺钉,从而能够减少部件个数),能够使安装作业变得容易,并且由于不使用螺钉,能够提高外观性。
在第二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在第四观点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外壳具有覆盖喇叭口的侧方的侧面。具有侧面的构件和具有扩散面的构件是不同的构件。具有侧面的构件和具有扩散面的构件通过沿铅垂方向延伸的螺钉固定在外壳的上方部分。
在上述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具有侧面的构件和具有扩散面的构件是不同的构件,具有侧面的构件和具有扩散面的构件通过沿铅垂方向延伸的螺钉固定在外壳的上方部分。因此,能够设定成从外壳的侧方无法看到螺钉的结构,从而能够使外壳的侧方的外观整洁。
在第一观点或第二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在第五观点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外壳具有覆盖喇叭口的侧方的多个侧面。多个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具有以与喇叭口的上端缘部的间隙变小的方式向喇叭口一侧凹陷的形状。
在上述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中,设置有具有朝向喇叭口一侧凹陷的形状的侧面。因此,能够在朝向喇叭口一侧凹陷的形状的部分抑制通过喇叭口后的流路急剧扩大,从而能够抑制通过喇叭口后产生空气涡流。
在第一观点至第五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在第六观点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中,还包括连通面。连通面从扩散面的下端朝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至喇叭口的上端缘部。
另外,对于延伸至喇叭口的上端缘部而言,较为理想的是延伸至与喇叭口的下游侧的流路形成部分重叠的程度,不需要与喇叭口的上端缘部接触。此外,连通面不需要从扩散面的整个下端向下方延伸,也可从扩散面的下端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
在上述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在将通过喇叭口后的空气流动送至扩散面之前的阶段,能够在由沿铅垂方向延伸的连通面形成的流路部分将上述空气流动朝向铅垂方向引导。由此,由于能够确保空气流路中朝向铅垂方向流动的部分,因而能够使风量进一步增大。
在第一观点至第六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在第七观点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中,扩散面是平面。
在上述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中,由于扩散面是平面,因而使制造时的加工变得容易。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不仅容易沿纵向堆叠配置,而且能够使风量增大。
根据第二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能够确保在俯视观察时直到外壳的侧面周边为止扩散面较宽,从而能够使风量进一步增大。
根据第三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不需要基于螺钉的固定作业,并且能够提高外观性。
根据第四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能够使外壳的侧方的外观整洁。
根据第五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能够在朝向喇叭口一侧凹陷的形状的部分抑制通过喇叭口后的流路急剧扩大,从而能够抑制通过喇叭口后产生空气涡流。
根据第六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由于能够确保空气流路中朝向铅垂方向流动的部分,因而能够使风量进一步增大。
根据第七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能够使制造时的加工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室外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室外单元的外壳、室外热交换器以及风扇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室外热交换器、室外风扇和外壳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5是从右上方观察外壳的上方部分、右侧扩散面、左侧扩散面、左侧铅垂曲面以及风扇组件的外观示意立体图(移除吹出格栅的状态)。
图6是从上方观察外壳的上方部分、右侧扩散面、右侧铅垂曲面、左侧扩散面、左侧铅垂曲面以及风扇组件的外观示意俯视图(移除吹出格栅的状态)。
图7是从右斜前方观察外壳的上方附近、右侧扩散面、右侧铅垂曲面、左侧扩散面、左侧铅垂曲面以及风扇组件的外观示意立体图(移除吹出格栅以及前侧送风侧板的状态)。
图8是从右斜前方观察外壳的上方附近、左侧扩散面、左侧铅垂曲面以及风扇组件的外观示意立体图(移除吹出格栅、前侧送风侧板、后侧送风侧板、右侧侧面以及右侧载置面的状态)。
图9是右侧送风侧板的大致外观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包括室外风扇的转轴的前后截面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包括室外风扇的转轴的左右截面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12是表示变形例A中右侧扩散面和右侧侧面分体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13是变形例B的室外单元的俯视图。
图14是从变形例B的共用送风侧板的室外风扇的转轴侧观察到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具体结构并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1)空调装置的结构
图1是采用一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2的空调装置1的示意结构图。
空调装置1是能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来进行建筑物等的室内的制冷或制热的装置。空调装置1主要通过将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3a、3b连接在一起而构成。此处,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3a、3b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4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5而连接在一起。即,空调装置1的蒸汽压缩式制冷剂回路6通过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3a、3b经由制冷剂连通管4、5连接在一起而构成。
室外单元2设置于室外(建筑物的屋顶或建筑物的壁面附近等),并且构成制冷剂回路6的一部分。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储罐7、压缩机8、油分离器9、四通切换阀10、室外热交换器11、室外膨胀阀12、液体侧截止阀13、气体侧截止阀14以及室外风扇15。各设备和阀之间通过制冷剂管16~24连接。
室内单元3a、3b设置于室内(居室或天花板背面空间等),并且构成制冷剂回路6的一部分。室内单元3a主要具有室内膨胀阀31a、室内热交换器32a以及室内风扇33a。室内单元3b主要具有室内膨胀阀31b、室内热交换器32b以及室内风扇33b。
制冷剂连通管4、5是当将空调装置1设置于建筑物等设置场所时在现场进行施工的制冷剂管。液体制冷剂连通管4的一端与室外单元2的液体侧截止阀13连接,液体制冷剂连通管4的另一端与室内单元3a、3b的室内膨胀阀31a、31b的液体侧端连接。气体制冷剂连通管5的一端与室外单元2的气体侧截止阀14连接,气体制冷剂连通管5的另一端与室内单元3a、3b的室内热交换器32a、32b的气体侧端连接。
(2)室外单元的整体结构
图2是室外单元2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室外单元2的外壳40、室外热交换器11以及风扇组件71的分解立体图。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上”、“下”、“左”、“右”、“前”、“后”、“前表面”和“背面”只要没有特别的限制,就是指从前方(图的左斜前侧)观察图2所示的室外单元2时的方向。
室外单元2是被称为具有顶吹型结构(日文:上吹き型構造)的室外单元,在该顶吹型结构中,从下方将空气吸入外壳40内,并且从上方将空气吹出至外壳40外。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大致长方体箱状的外壳40、右侧扩散面91、右侧铅垂曲面92、左侧扩散面96、左侧铅垂曲面97、风扇组件71、吹出格栅73以及构成制冷剂回路6的一部分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作为上述室外单元2所具有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具有压缩机8、室外热交换器11、储罐7、油分离器9、四通换向阀10、室外膨胀阀12、液体侧截止阀13、气体侧截止阀14以及制冷剂管16~24等。
壳体40主要具有:底框架51,该底框架51架设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安装脚41上;支柱61,该支柱61从底框架51的角部沿铅垂方向延伸;前表面面板65;前侧送风侧板80;后侧送风侧板85;右侧侧面93;右侧载置面94;左侧侧面98以及左侧载置面99。前侧送风侧板80覆盖风扇组件71的前侧。后侧送风侧板85覆盖风扇组件71的后侧。右侧侧面93覆盖风扇组件71的右侧。右侧载置面94构成外壳40的上端缘部的一部分,并且从右侧侧面93的上端缘部向内侧(左侧)水平地扩展。左侧侧面98覆盖风扇组件71的左侧。左侧载置面99构成外壳40的上端缘部的一部分,并且从左侧侧面98的上端缘部向内侧(右侧)水平地扩展。
底框架51形成外壳40的底面,在底框架51上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1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框架51通过左侧的第一底框架51a和右侧的第二底框架51b贴合而构成。此处,室外热交换器11是面向外壳40的背面以及左右两个侧面的、俯视观察时为大致U字形状的热交换器,该室外热交换器11实质上形成外壳40的背面以及左右两个侧面。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1以沿着底框架51的左侧缘部、后侧缘部、右侧缘部之上的方式配置。
前表面面板65在风扇组件71的下方架设在前表面侧的支柱61间,从而形成外壳40的前表面。
在外壳40内还收容有除室外风扇15以及室外热交换器11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此处,压缩机8是用于压缩制冷剂的设备,该压缩机8设置于底框架51上。此外,储罐7是对吸入压缩机8前的制冷剂进行暂时积存的制冷剂容器,该储罐7设置于底框架51上。油分离器9是将冷冻机油从压缩机8排出后的制冷剂分离的设备,该油分离器9设置于底框架51上。
右侧扩散面91比外壳40的上端缘部靠下方且比喇叭口72的上端靠上方,并且设置成在俯视观察时比喇叭口72的上端靠外侧,并且上述右侧扩散面91以越朝向上方越远离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的方式倾斜。具体而言,右侧扩散面91是在俯视观察时从右侧载置面94的内侧缘部(左侧缘部)朝向内侧(比喇叭口72的上端的右侧缘部略微靠上方)并向斜下方扩展的平面状的倾斜面。
右侧铅垂曲面92是曲面,从右侧扩散面91的下端缘部进一步朝向铅垂下方伸出至喇叭口72的右侧的上端附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右侧扩散面91、右侧铅垂曲面92、右侧侧面93以及右侧载置面94构成作为一个金属板构件的右侧送风侧板90。
与右侧扩散面91相同的是,左侧扩散面96比外壳40的上端缘部靠下方且比喇叭口72的上端靠上方,并且设置成在俯视观察时比喇叭口72的上端靠外侧,并且上述左侧扩散面96以越朝向上方越远离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的方式倾斜。具体而言,左侧扩散面96是在俯视观察时从左侧载置面99的内侧缘部(右侧缘部)朝向内侧(比喇叭口72的上端的左侧缘部略微靠上方)并向斜下方扩展的平面状的倾斜面。
左侧铅垂曲面97是曲面,从左侧扩散面96的下端缘部进一步朝向铅垂下方伸出至喇叭口72的左侧的上端附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扩散面96、左侧铅垂曲面97、左侧侧面98以及左侧载置面99构成作为一个金属板构件的左侧送风侧板9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送风侧板80、后侧送风侧板65、右侧送风侧板90以及左侧送风侧板95均构成为金属板制的不同构件。
风扇组件71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1的上侧,并且具有喇叭口72、室外风扇15。喇叭口72安装于四根支柱61的上端。喇叭口72的下方部分在俯视观察时与底框架51相同地呈现矩形的形状,该喇叭口72的上方部分具有以铅垂方向为轴向的圆筒形状。在俯视观察时,喇叭口72的上方部分的圆筒形状位于该喇叭口72的下方部分的矩形形状的内侧。上述喇叭口72的上方部分的圆筒形状的部分从周围覆盖室外风扇15,从而构成空气流动的流路的一部分。喇叭口72的下方部分的矩形形状和上方部分的圆筒形状通过曲面平稳地相连。室外风扇15在作为喇叭口72中的上方部分的圆筒形状的内侧以转轴75的延伸方向为铅垂方向的姿势配置(参照图7)。室外风扇15与未图示的风扇马达连接并且通过该风扇马达驱动和控制。
上述风扇组件71的前侧通过前侧送风侧板80覆盖,后侧通过后侧送风侧板85覆盖,右侧通过右侧侧面93覆盖,左侧通过左侧侧面98覆盖。上述前侧送风侧板80、后侧送风侧板85、右侧侧面93以及左侧侧面98构成上表面和下表面开口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体,并且将喇叭口72和室外风扇15收容于内部。
前侧送风侧板80、后侧送风侧板85、右侧侧面93以及左侧侧面98均固定于支柱61,从而构成外壳40的支柱61的上方部分。此外,前侧送风侧板80、后侧送风侧板85、右侧侧面93、左侧侧面98彼此在前后左右的端部附近螺合并固定。
通过上述结构,前侧送风侧板80、后侧送风侧板85、右侧扩散面91、右侧铅垂曲面92、左侧扩散面96以及左侧铅垂曲面97在比喇叭口72的上方部分的圆筒形状的部分靠上方(空气流动F(参照图10、图11)的下游侧)处形成向上方引导空气流动的流路。
另外,在风扇组件71的上方部分,主要通过右侧扩散面91和左侧扩散面96并辅助性地通过作为前侧送风侧板80的一部分的前侧倾斜面83和作为后侧送风侧板85的一部分的后侧倾斜面88构成扩散部。
此外,在外壳40的上方的出口(扩散部的上方)设置有在平面上扩展的吹出格栅73。吹出格栅73没有特别的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金属制的金属网。
(3)室外单元的外壳的上方部分的结构
图4是表示室外热交换器11、室外风扇15和外壳4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图5是从右上方观察外壳40的上方部分、右侧扩散面91、左侧扩散面96、左侧铅垂曲面97以及风扇组件71的外观示意立体图(移除吹出格栅73的状态)。图6是从上方观察外壳40的上方附近、右侧扩散面91、右侧铅垂曲面92、左侧扩散面96、左侧铅垂曲面97以及风扇组件71的外观示意俯视图(移除吹出格栅73的状态)。图7是从右斜前方观察外壳40的上方附近、右侧扩散面91、右侧铅垂曲面92、左侧扩散面96、左侧铅垂曲面97以及风扇组件71的外观示意立体图(移除吹出格栅73以及前侧送风侧板80的状态)。图8是从右斜前方观察外壳40的上方附近、左侧扩散面96、左侧铅垂曲面97以及风扇组件71的外观示意立体图(移除吹出格栅73、前侧送风侧板80、后侧送风侧板85、右侧侧面93以及右侧载置面94的状态)。图9是右侧送风侧板90的大致外观立体图。图10是表示包括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的前后截面的配置关系的图。图11是表示包括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的左右截面的配置关系的图。
如上所述,喇叭口72的前后左右通过前侧送风侧板80、后侧送风侧板85、右侧侧面93以及左侧侧面98覆盖。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送风侧板80和后侧送风侧板85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对称的形状,右侧送风侧板90(由右侧扩散面91、右侧铅垂曲面92、右侧侧面93以及右侧载置面94构成的构件)和左侧送风侧板95(由左侧扩散面96、左侧铅垂曲面97、左侧侧面98以及左侧载置面99构成的构件)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对称的形状。
前侧送风侧板80具有前侧上表面部分81、前侧下表面部分82、前侧倾斜面83以及前侧载置面84。前侧送风侧板80通过对一块板状构件进行冲压加工或折弯加工等而成形。如图2、图4以及图10所示,前侧上表面部分81是以将喇叭口72的包括上方的圆筒形状部分的上端缘部的前侧及其上下附近的前侧部分覆盖的方式在上下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平面形状的部分。前侧上表面部分81的上方扩展至外壳40的上端附近。另外,与前侧上表面部分81的上端处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附近相比,前侧上表面部分81的上端处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为了与前侧倾斜面83的下端部分连续而位于下方。前侧上表面部分81具有下述部分:从前侧上表面部分81的下端经过比喇叭口72的上方的圆筒形状部分的上端缘部的前侧靠上方的部分到达更上方的前侧倾斜面83的下端部分,并且在铅垂方向上延伸且沿左右扩展。如图2、图4以及图10所示,前侧下表面部分82位于前侧上表面部分81的下方,并且上述前侧下表面部分82是以覆盖喇叭口72的下方的矩形部分的前侧的方式在上下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平面形状的部分。前侧下表面部分82的下方扩展至支柱61的上端。如图2、图5、图6以及图10所示,前侧载置面84构成外壳40的上端缘部的一部分,并且以铅垂方向为法线方向呈平坦状地扩展。前侧载置面84以使外壳40的上端缘部的前侧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修边的方式设置。前侧载置面84的左右两端部分附近的后侧端部与前侧上表面部分81的上端连续。另外,与前侧载置面84的后侧端处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附近相比,该前侧载置面84的后侧端处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为了与前侧倾斜面83的上端部分连续而位于前侧。如图2、图5、图6以及图10所示,前侧倾斜面83以将前侧载置面84的后侧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和前侧上表面部分81的上端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相连的方式设置,并且以越向上方越远离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的方式倾斜。前侧倾斜面83以该前侧倾斜面83的长边方向为左右方向且沿着外壳40的上方开口中的前侧缘部设置。
后侧送风侧板85具有后侧上表面部分86、后侧下表面部分87、后侧倾斜面88以及后侧载置面89。后侧送风侧板85具有与前侧送风侧板80在前后方向上对称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共用的形状的部件。后侧送风侧板85也通过对一块板状构件进行冲压加工或折弯加工等而成形。如图4以及图10所示,后侧上表面部分86是以将喇叭口72的包括上方的圆筒形状部分的上端缘部的后侧及其上下附近的后侧部分覆盖的方式在上下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平面形状的部分。后侧上表面部分86的上方扩展至外壳40的上端附近。另外,与后侧上表面部分86的上端处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附近相比,后侧上表面部分86的上端处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为了与前侧倾斜面83的下端部分连续而位于下方。后侧上表面部分86具有下述部分:从后侧上表面部分86的下端经过比喇叭口72的上方的圆筒形状部分的上端缘部的后侧靠上方的部分到达更上方的后侧倾斜面88的下端部分,并且在铅垂方向上延伸且沿左右扩展。如图4以及图10所示,后侧下表面部分87位于后侧上表面部分86的下方,并且上述后侧下表面部分87是以覆盖喇叭口72的下方的矩形部分的后侧的方式在上下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平面形状的部分。后侧下表面部分87的下方扩展至支柱61的上端。如图2、图5、图6以及图10所示,后侧载置面89构成外壳40的上端缘部的一部分,并且以铅垂方向为法线方向呈平坦状地扩展。后侧载置面89以使外壳40的上端缘部的后侧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修边的方式设置。后侧载置面89的左右两端部分附近的前侧端部与后侧上表面部分86的上端连续。另外,与后侧载置面89的前侧端处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附近相比,该后侧载置面89的前侧端处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为了与后侧倾斜面88的上端部分连续而位于后侧。如图5、图6、图7以及图10所示,后侧倾斜面88以将后侧载置面89的前侧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和后侧上表面部分86的上端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相连的方式设置,并且以越向上方越远离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的方式倾斜。后侧倾斜面88以该后侧倾斜面88的长边方向为左右方向且沿着外壳40的上方开口中的后侧缘部设置。
如图4、图5、图7以及图9所示,右侧侧面93是将外壳40的比支柱61和室外热交换器11的右侧部分靠上方的右侧覆盖的平面形状的表面,并且该右侧侧面93从喇叭口72的下端扩展至比该喇叭口72的上端略微靠上方的位置。
如图5、图6、图7以及图9所示,右侧载置面94构成外壳40的上端缘部的一部分,从右侧侧面93的上端向水平方向内侧(水平方向左侧)扩展,并且以铅垂方向为法线方向呈平坦状地扩展。右侧载置面94以使外壳40的上端缘部的右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修边的方式设置。
如图4和图8所示,左侧侧面98是将外壳40的比支柱61和室外热交换器11的左侧部分靠上方的左侧覆盖的平面形状的表面,并且该左侧侧面98从喇叭口72的下端扩展至比该喇叭口72的上端略微靠上方的位置。
如图5、图6、图7以及图8所示,左侧载置面99构成外壳40的上端缘部的一部分,从左侧侧面98的上端向水平方向内侧(水平方向右侧)扩展,并且以铅垂方向为法线方向呈平坦状地扩展。左侧载置面99以使外壳40的上端缘部的左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修边的方式设置。
如图5、图6、图7以及图9所示,右侧扩散面91是以从右侧载置面94的内侧(左侧)端部越向左侧越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倾斜设置的平面状的倾斜面。在俯视观察时,上述右侧扩散面91以将喇叭口72的上端部分的右侧缘部和右侧载置面94的左侧缘部之间覆盖的方式扩展。在俯视观察时,右侧扩散面91的下端(左侧端部)以沿着喇叭口72的上端部分的右侧缘部的方式形成圆弧形状。此外,在从左侧观察的情况下,右侧扩散面91的下端(左侧端部)在比喇叭口72的上端部分靠上方处具有该下端的中央附近向上方隆起的形状。在俯视观察时,上述右侧扩散面91对喇叭口72的上方的圆筒形状的右侧缘部中的、该圆筒形状的中心角度为90°~150°左右的部分进行修边,并且上述右侧扩散面91未设置于喇叭口72的上方的圆筒形状的右侧部分中的前侧附近和后侧附近。右侧扩散面91的下端延伸至比前侧送风侧板80的前侧倾斜面83的下端和后侧送风侧板85的后侧倾斜面88的下端更靠下方处。右侧扩散面91的大部分位于比吹出格栅73靠下方处。
如图6、图7以及图9所示,右侧铅垂曲面92是曲面,从右侧扩散面91的下端(左侧端部)的圆弧形状部分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即,右侧铅垂曲面92构成沿着喇叭口72的上方部分的圆筒形状的周面的曲面。右侧铅垂曲面92的下端向下方延伸至与喇叭口72的上端的圆弧部分的右侧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右侧铅垂曲面92的下端以下述方式延伸:与喇叭口72的上端的圆弧部分的右侧的缘部之间产生几毫米的间隙并且沿着喇叭口72的上端的圆弧部分的右侧的缘部。
另外,如图9所示,右侧侧面93、右侧载置面94、右侧扩散面91以及右侧铅垂曲面92构成作为一个构件的右侧送风侧板90。上述右侧送风侧板90通过对一块板状构件进行冲压加工或折弯加工等而成形。
如图5、图6、图7以及图8所示,左侧扩散面96是以从左侧载置面99的内侧(右侧)端部越向右侧越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倾斜设置的平面状的倾斜面。在俯视观察时,上述左侧扩散面96以将喇叭口72的上端部分的左侧缘部和左侧载置面99的右侧缘部之间覆盖的方式扩展。在俯视观察时,左侧扩散面96的下端(右侧端部)以沿着喇叭口72的上端部分的左侧缘部的方式形成圆弧形状。此外,在从右侧观察的情况下,左侧扩散面96的下端(左侧端部)在比喇叭口72的上端部分靠上方处具有该下端的中央附近向上方隆起的形状。在俯视观察时,上述左侧扩散面96对喇叭口72的上方的圆筒形状的左侧缘部中的、该圆筒形状的中心角度为90°~150°左右的部分进行修边,并且上述左侧扩散面96未设置于喇叭口72的上方的圆筒形状的左侧部分中的前侧附近和后侧附近。左侧扩散面96的下端延伸至比前侧送风侧板80的前侧倾斜面83的下端和后侧送风侧板85的后侧倾斜面88的下端更靠下方处。左侧扩散面96的大部分位于比吹出格栅73靠下方处。
如图5、图6、图7以及图8所示,左侧铅垂曲面97是曲面,从左侧扩散面96的下端(右侧端部)的圆弧形状部分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即,左侧铅垂曲面97构成沿着喇叭口72的上方部分的圆筒形状的周面的曲面。左侧铅垂曲面97的下端向下方延伸至与喇叭口72的上端的圆弧部分的左侧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左侧铅垂曲面97的下端以下述方式延伸:与喇叭口72的上端的圆弧部分的左侧的缘部之间产生几毫米的间隙并且沿着喇叭口72的上端的圆弧部分的左侧的缘部。
另外,左侧侧面98、左侧载置面99、左侧扩散面96以及左侧铅垂曲面97构成作为一个构件的左侧送风侧板95。上述左侧送风侧板95具有与前侧送风侧板90在左右方向上对称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共用的形状的部件。上述左侧送风侧板95也通过对一块板状构件进行冲压加工或折弯加工等而成形。
另外,前侧送风侧板80、后侧送风侧板85、右侧送风侧板90、左侧送风侧板95均构成为不同构件,但如图5、图6以及图8所示,前侧送风侧板80具有向左侧扩散面96的左前侧附近的下方伸出的未图示的固定片,并且该前侧送风侧板80通过在左侧扩散面96的左前侧附近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螺钉69螺合并固定于左侧扩散面96。由此,固定前侧送风侧板80和左侧送风侧板95。此外,同样地,前侧送风侧板80具有向右侧扩散面91的右前侧附近的下方伸出的未图示的固定片,并且该前侧送风侧板80通过在右侧扩散面91的右前侧附近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螺钉69螺合并固定于右侧扩散面91。由此,固定前侧送风侧板80和右侧送风侧板90。此外,同样地,后侧送风侧板85具有向左侧扩散面96的左后侧附近的下方伸出的未图示的固定片,并且该后侧送风侧板85通过在左侧扩散面96的左后侧附近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螺钉69螺合并固定于左侧扩散面96。由此,固定后侧送风侧板85和左侧送风侧板95。此外,同样地,后侧送风侧板85具有向右侧扩散面91的右后侧附近的下方伸出的未图示的固定片,并且该后侧送风侧板85通过在右侧扩散面91的右后侧附近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螺钉69螺合并固定于右侧扩散面91。由此,固定后侧送风侧板85和右侧送风侧板90。
(4)室外单元的外壳的上方部分的配置关系
如图4所示,在俯视观察时,前侧送风侧板80的前侧下表面部分82、后侧送风侧板85的后侧下表面部分87、右侧侧面93以及左侧侧面98位于比室外热交换器11靠外侧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俯视观察时,室外热交换器11配置于比室外风扇15和喇叭口72的上端的圆弧靠外侧处。
此外,如图4和图10所示,前侧送风侧板80的前侧上表面部分81位于比前侧送风侧板80的前侧下表面部分82靠内侧(后侧)处。也就是说,如图10所示,前侧送风侧板80的前侧上表面部分81和喇叭口72的上前侧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A(前后方向上的最短距离)构成为比前侧送风侧板80的前侧下表面部分82和喇叭口72的上前侧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B(前后方向上的最短距离)短。这样,由于前侧上表面部分81位于比前侧下表面部分82靠后侧处,因此,前侧送风侧板80具有以靠近喇叭口72的上端的前侧部分的方式向后侧凹陷的形状。
此外,相同的是,如图4和图10所示,后侧送风侧板85的后侧上表面部分86也位于比后侧送风侧板85的后侧下表面部分87靠内侧(前侧)处。也就是说,如图10所示,后侧送风侧板85的后侧上表面部分86和喇叭口72的上后侧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构成为比后侧送风侧板85的后侧下表面部分87和喇叭口72的上后侧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短。
这样,由于后侧上表面部分86位于比后侧下表面部分87靠前侧处,因此,后侧送风侧板85具有以靠近喇叭口72的上端的后侧部分的方式向前侧凹陷的形状。
如图4所示,在俯视观察时,右侧侧面93到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为止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左侧侧面98到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为止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也相同)构成为比前侧下表面部分82到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为止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后侧下表面部分87到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为止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也相同)长。此外,在到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为止的距离较长的一方以靠近喇叭口72的出口附近的方式设置有右侧扩散面91和左侧扩散面96,在到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为止的距离较短的一方以靠近喇叭口72的出口附近的方式设置有前侧上表面部分81和后侧上表面部分86。
此外,前侧送风侧板80的前侧倾斜面83、后侧送风侧板85的后侧倾斜面88、右侧扩散面91以及左侧扩散面96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不重叠的位置,并且配置成在俯视观察时将比喇叭口72的上端的圆靠外侧处围住。
另外,前侧送风侧板80的前侧载置面84、后侧送风侧板85的后侧载置面89、右侧载置面94以及左侧载置面99均构成外壳40的上端缘部,并且设置成在相同高度的位置在水平面上扩展。
(5)特征
(5-1)
假设未设置右侧扩散面91和左侧扩散面96,从喇叭口72的上端的圆筒形状部分的流路流出的空气流动被引导至急剧扩大的流路的情况下,在喇叭口72的出口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且在喇叭口72的前后附近可能产生空气涡流。
与此相对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室外单元2中,在喇叭口72的上端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且在比外壳40的上端的出口(通过前侧载置面84、后侧载置面89、右侧载置面94、左侧载置面99的内缘围成的部分)靠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处,在将喇叭口72的上端的圆筒形状部分的右侧周围覆盖的右侧侧面93和喇叭口72的上端的右侧部分之间设置有右侧扩散面91。此外,关于左侧相同的是,在喇叭口72的上端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且在比外壳40的上端的出口靠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处,在将喇叭口72的上端的圆筒形状部分的左侧周围覆盖的左侧侧面98和喇叭口72的上端的左侧部分之间设置有左侧扩散面96。
因此,能够防止向上方通过喇叭口72的上端的空气流动的流路急剧扩大,从而能够使从喇叭口72的上端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到外壳40的上端的出口为止的空气流动的流路平稳地扩大。
由此,能够抑制在喇叭口72的下游侧产生空气涡流,能够抑制由室外风扇15形成的风量减少,从而能够实现风量的增大。
特别地,在俯视观察时,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2的右侧扩散面91和左侧扩散面96从喇叭口72的上端部分向外侧扩展直到外壳40的上端的出口。因此,能够在喇叭口72的上端和外壳40的出口之间使流路充分扩大。由此,能够充分获得扩散效果。
此外,由于右侧扩散面91和左侧扩散面96的大部分位于比吹出格栅73靠下方处,因此,在通过喇叭口72的空气流动到达吹出格栅73为止,能够有效地降低空气流动的流速。因此,能够降低由空气流动撞击吹出格栅73而引起的压力损失,能够抑制由室外风扇15形成的风量的减少,从而能够使风量增大。
(5-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室外单元2中,前侧送风侧板80的前侧载置面84、后侧送风侧板85的后侧载置面89、右侧载置面94以及左侧载置面99均构成外壳40的上端缘部,并且设置成在相同高度的位置在水平面上扩展。
因此,在将多台室外单元2保管于仓库等时,能够沿纵向装载且稳定地堆放配置室外单元2,从而能够减小保管空间的面积。
(5-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2中,在外壳40的覆盖喇叭口72的周围的部分中位于前侧的前侧送风侧板80中,并非使前侧下表面82的表面直接朝向上方扩展,而是以位于比前侧下表面部分82靠后方处且能够沿着更加靠近喇叭口72的上端部分的前侧端部的位置的方式使前侧送风侧板80向后侧凹陷以设置前侧上表面部分81。此外,同样地,在位于后侧的后侧送风侧板85中,并非使后侧下表面部分87的表面直接朝向上方扩展,而是以位于比后侧下表面部分87靠前方处且能够沿着更加靠近喇叭口72的上端部分的后侧端部的位置的方式使后侧送风侧板85向前侧凹陷以设置后侧上表面部分86。
这样,即使在未设置右侧扩散面91和左侧扩散面96的喇叭口72的前后方向上,也能够抑制空气涡流的产生,能够抑制由室外风扇15形成的风量减少,从而能够实现风量的增大。
(5-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室外单元2中,不仅设置有右侧扩散面91和左侧扩散面96,而且还在前侧送风侧板80的上端附近设置有以越向空气流动的下游侧越位于前侧的方式倾斜的前侧倾斜面83,同样地,在后侧送风侧板85的上端附近设置有以越向空气流动的下游侧越位于后侧的方式倾斜的后侧倾斜面88。
由此,在通过喇叭口72的空气流动从外壳40的上端引导至外部前,能够使空气流动的流路进一步平稳地扩大。由此,能够进一步获得扩散效果。
(5-5)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2中,右侧扩散面91和左侧扩散面96向斜下方延伸至喇叭口72的上端的圆弧周边,此外,右侧铅垂曲面92和左侧铅垂曲面97向铅垂下方扩展。
因此,在使通过喇叭口72的空气流动到达由右侧扩散面91和左侧扩散面96围成的流路前,能够确保使上述空气流动直线前进的部分较长,因此,能够抑制由室外风扇15形成的风量的降低,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大风量。
此外,前侧送风侧板80的前侧上表面部分81也在比喇叭口72靠空气流动的下游侧的部分沿铅垂方向扩展,同样地,后侧送风侧板85的后侧上表面部分也在比喇叭口72靠空气流动的下游侧的部分沿铅垂方向扩展。因此,能够确保使通过喇叭口72后的空气流动直接直线前进的部分较长,因此,能够抑制由室外风扇15形成的风量的降低,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大风量。
(5-6)
此外,在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2中,右侧侧面93和右侧扩散面91设置成一体形成的一个构件。同样地,左侧侧面98和左侧扩散面96也设置成一体形成的一个构件。因此,不需要通过螺钉固定两者(能够省略螺钉,从而能够减少部件个数),能够使安装作业变得容易。此外,由于不需要螺钉,因此,从能够给人留下外观整洁的印象这一点来看,能够提高外观性。
另外,虽然前侧送风侧板80、后侧送风侧板85、右侧送风侧板90以及左侧送风侧板95通过螺钉69彼此螺合,但从外壳40的侧方无法观察到上述螺钉69,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也能够提高外观性。
(5-7)
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2的右侧送风侧板90中的右侧扩散面91和左侧送风侧板95中的左侧扩散面96均是平面形状,因此构件的形状加工较容易。
(5-8)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2中,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和侧面(右侧侧面93、左侧侧面98、前侧下表面部分82、后侧下表面部分87)的距离较短的部位设置有向喇叭口72侧凹陷的形状(前侧送风侧板80中的前侧上表面部分81和后侧送风侧板85中的后侧上表面部分86),在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和侧面的距离较长的部位设置有右侧扩散面91和左侧扩散面96。
因此,在与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的距离较短的部位,通过仅使侧面凹陷的形状变形能够简单地使侧面沿着喇叭口72的出口。
此外,在与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的距离较长的部位,通过设置右侧扩散面91和左侧扩散面96能够使流路平稳地扩大。
(6)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下述变形例所述那样进行适当的变形。另外,各变形例也可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与其它的变形例组合应用。
(6-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作为右侧扩散面91和右侧侧面93一体形成的一个构件的右侧送风侧板90(同样地,作为左侧扩散面96和左侧侧面98一体形成的一个构件的左侧送风侧板95)为例进行了说明。
不过,如图12所示,也可分体地构成作为不同构件的第一构件90a和第二构件90b,上述第一构件90a具有右侧扩散面91a、右侧铅垂曲面92a以及右侧载置面94a,上述第二构件90b具有右侧侧面93和接合面94b。另外,在右侧载置面94a和接合面94b重叠的状态下,上述第一构件90a和第二构件90b可以从上方通过螺钉69a螺合并固定。在上述情况下,由于从外壳40的侧方无法观察到螺钉69a,也能够给人留下外观整洁的印象。
(6-2)变形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在喇叭口72的出口的右侧和左侧设置扩散面且在喇叭口72的前后设置前侧送风侧板80和后侧送风侧板85的结构。
不过,作为设置扩散面的位置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在喇叭口72的出口的前侧和后侧设置扩散面。也就是说,也可设定为在喇叭口72的下游侧设置了前侧扩散面和后侧扩散面的结构,上述前侧扩散面以越向上方越从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向前侧远离的方式倾斜,上述后侧扩散面以越向上方越从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向后侧远离的方式倾斜。
在上述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喇叭口72的下游侧产生空气涡流,从而能够充分获得扩散效果。
此外,在喇叭口72的前后左右所有方向设置扩散面的情况下,例如,如作为室外单元202的俯视图的图13以及作为共用送风侧板290的从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侧观察到的图的图14所示,也可以组合使用四个共用送风侧板290,该共用送风侧板290是使配置于喇叭口72的前侧、后侧、右侧、左侧的构件共用化而成的。
共用送风侧板290具有以越向上侧越远离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的方式倾斜的扩散面291,并且从扩散面291的中央下端以沿着喇叭口72的圆弧形状的方式朝向铅垂下方地设置有铅垂曲面292。另外,从扩散面291的上端延伸有向铅垂下方扩展的侧面293。此外,上述共用送风侧板290以能够围住喇叭口72的周围且夹住铅垂曲面292的方式设置有第一相对面295和第二相对面296。也就是说,在通过四个共用送风侧板290围住喇叭口72的状态下,某个共用送风侧板290的第一相对面295配置成与相邻的共用送风侧板290的第二相对面296相对。
在使用了上述四个共用送风侧板290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图13和图14所示的例子中,虽然未设置有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前侧载置面84、后侧载置面89、右侧载置面94、左侧载置面99对应的载置面,但只要外壳的上端缘部是平坦的形状,就能够通过在俯视观察时使载置的室外单元稍微旋转等来装载该室外单元。
(6-3)变形例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右侧扩散面91和左侧扩散面96扩展至外壳40的上端缘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不过,只要扩散面设置于比外壳40的上端缘部靠下方、比喇叭口72的上端靠上方并且在俯视观察时比喇叭口72的上端靠外侧的位置即可,不需要扩展至外壳40的上端缘部。
(6-4)变形例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时,举例说明了前侧送风侧板80和后侧送风侧板85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比右侧侧面93和左侧侧面98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的情况。
不过,并未特别限定于此,也可将前侧送风侧板80和后侧送风侧板85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与右侧侧面93和左侧侧面98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设为相同,还可将前侧送风侧板80和后侧送风侧板85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设为比右侧侧面93和左侧侧面98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
(6-5)变形例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作为平面的右侧扩散面91和作为平面的左侧扩散面96设置成扩展至外壳40的上端缘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不过,上述这些扩散面不限定于平面,也可构成为以越向下游侧流路越扩大的方式呈放射状扩展的曲面。
此外,上述这些扩散面不需要设置成从喇叭口72的上端到外壳40的上端缘部的范围内连续扩展的平面或曲面。例如,也可以下述方式构成为具有多个扩散面:存在多个以远离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的方式倾斜的平面或曲面的扩散面,这些扩散面在室外风扇15的转轴75延伸的方向上彼此分开地配置等。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将风扇和喇叭口收容于外壳内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
符号说明
1 空调装置(制冷装置);
2 室外单元;
7 储罐;
8 压缩机;
9 油分离器;
11 室外热交换器(热交换器);
15 室外风扇(风扇);
40 外壳;
51 底框架;
69a 螺钉;
72 喇叭口;
73 吹出格栅;
75 转轴;
80 前侧送风侧板(侧面);
81 前侧上表面部分(凹陷的形状);
82 前侧下表面部分;
83 前侧倾斜面;
84 前侧载置面(平坦形状);
85 后侧送风侧板(侧面);
86 后侧上表面部分(凹陷的形状);
87 后侧下表面部分;
88 后侧倾斜面;
89 后侧载置面(平坦形状);
90 右侧送风侧板;
90a 第一构件(具有扩散面的构件);
90b 第二构件(具有侧面的构件);
91 右侧扩散面(扩散面);
91a 右侧扩散面(扩散面);
92 右侧铅垂曲面(连通面);
92a 右侧铅垂曲面(连通面);
93 右侧侧面(侧面);
93b 右侧侧面(侧面);
94 右侧载置面(平坦形状);
95 左侧送风侧板;
96 左侧扩散面(扩散面);
97 左侧铅垂曲面(连通面);
98 左侧侧面(侧面);
99 左侧载置面(平坦形状);
202 室外单元;
291 扩散面;
292 铅垂曲面(连通面);
293 侧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129921号公报。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装置(1)的室外单元(2、202),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扇(15);
喇叭口(72),所述喇叭口(72)覆盖所述风扇的周围;
外壳(40),所述外壳(40)以使空气流动朝向上方的方式将所述风扇和所述喇叭口收容于所述外壳(40)的内部,并且所述外壳(40)的上端缘部是平坦形状(84、89、94、99);以及
扩散面(91、91a、96、291),所述扩散面(91、91a、96、291)比所述外壳的所述上端缘部靠下方且比所述喇叭口的上端靠上方,并且设置成在俯视观察时比所述喇叭口的上端靠外侧,并且所述扩散面(91、91a、96、291)以越朝向上方越远离所述风扇的转轴(75)的方式倾斜,
所述外壳具有覆盖所述喇叭口的侧方的多个侧面(93、98、80、85),
多个所述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80、85)具有以与所述喇叭口的上端缘部的间隙变小的方式向所述喇叭口一侧凹陷的形状(81、8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散面(91、91a、96、291)扩展至所述外壳的所述上端缘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和所述扩散面(91、96、291)一体形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有所述侧面(93b)的构件(90b)和具有所述扩散面(91a)的构件(90a)是不同的构件,
具有所述侧面的构件和具有所述扩散面的构件通过沿铅垂方向延伸的螺钉(69a)固定在所述外壳的上方部分。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连通面(92、92a、97、292),所述连通面(92、92a、97、292)从所述扩散面的下端朝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至所述喇叭口的上端缘部。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散面是平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散面是平面。
8.一种制冷装置(1)的室外单元(2、202),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扇(15);
喇叭口(72),所述喇叭口(72)覆盖所述风扇的周围;
外壳(40),所述外壳(40)以使空气流动朝向上方的方式将所述风扇和所述喇叭口收容于所述外壳(40)的内部,所述外壳(40)的上端缘部是平坦形状(84、89、94、99),所述外壳(40)具有覆盖所述喇叭口的侧方的侧面(93、98、293);以及
扩散面(91、91a、96、291),所述扩散面(91、91a、96、291)比所述外壳的所述上端缘部靠下方且比所述喇叭口的上端靠上方,并且设置成在俯视观察时比所述喇叭口的上端靠外侧,所述扩散面(91、91a、96、291)以越朝向上方越远离所述风扇的转轴(75)的方式倾斜并且扩展至所述外壳的所述上端缘部,
所述侧面和所述扩散面(91、96、291)通过一体形成而构成一体化物(90、95),
所述一体化物的下端向下方延伸至与所述喇叭口的上端重叠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连通面(92、92a、97、292),所述连通面(92、92a、97、292)从所述扩散面的下端朝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至所述喇叭口的上端缘部。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散面是平面。
CN201780026263.1A 2016-04-27 2017-04-21 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1962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89212 2016-04-27
JP2016089212A JP6256516B2 (ja) 2016-04-27 2016-04-27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PCT/JP2017/015998 WO2017188134A1 (ja) 2016-04-27 2017-04-21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96284A CN109196284A (zh) 2019-01-11
CN109196284B true CN109196284B (zh) 2019-09-20

Family

ID=60160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626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196284B (zh) 2016-04-27 2017-04-21 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731874B2 (zh)
EP (2) EP3751206B1 (zh)
JP (1) JP6256516B2 (zh)
CN (1) CN109196284B (zh)
AU (2) AU2017256269B2 (zh)
WO (1) WO20171881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16012A1 (ja) * 2016-07-19 2018-01-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源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566060B2 (ja) * 2018-02-19 2019-08-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ファン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CN111121180B (zh) * 2019-12-19 2021-12-24 安徽美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外机的防尘装置
WO2023218555A1 (ja) * 2022-05-11 2023-11-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57288A (ja) * 1991-12-03 1993-06-22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05127578A (ja) * 2003-10-23 2005-05-19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08232536A (ja) * 2007-03-20 2008-10-0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機
CN103097821A (zh) * 2010-09-14 2013-05-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单元的送风机、室外单元及冷冻循环装置
JP2014129921A (ja) * 2012-12-28 2014-07-10 Panasonic Corp 室外ユニット
JP2015081691A (ja) * 2013-10-21 2015-04-27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06030120A (zh) * 2013-12-02 2016-10-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鼓风机和包括该鼓风机的空调器的室外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54641A (en) 1980-11-03 1984-06-19 Carrier Corporation Method of assembling a heating exchanger
JPS61104160U (zh) * 1984-12-14 1986-07-02
WO2003085262A1 (en) * 2002-03-30 2003-10-16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High efficiency air conditioner condenser fan
JP4690682B2 (ja) * 2004-09-07 2011-06-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機
JP2006138268A (ja) * 2004-11-12 2006-06-01 Fujitsu General Ltd 遠心ファン装置
JP2009103353A (ja) * 2007-10-23 2009-05-14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EP2085709A1 (en) * 2008-01-30 2009-08-05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WO2012017483A1 (ja) 2010-08-04 2012-02-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8708877B (zh) 2013-12-04 2020-06-2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风机和装载有该风机的室外单元
KR20150075934A (ko) 2013-12-26 2015-07-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송풍장치 및 이를 적용한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US10514046B2 (en) * 2015-10-09 2019-12-24 Carrier Corporation Air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outdoor unit of a residential air conditioner or heat pump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57288A (ja) * 1991-12-03 1993-06-22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05127578A (ja) * 2003-10-23 2005-05-19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08232536A (ja) * 2007-03-20 2008-10-0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機
CN103097821A (zh) * 2010-09-14 2013-05-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单元的送风机、室外单元及冷冻循环装置
JP2014129921A (ja) * 2012-12-28 2014-07-10 Panasonic Corp 室外ユニット
JP2015081691A (ja) * 2013-10-21 2015-04-27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06030120A (zh) * 2013-12-02 2016-10-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鼓风机和包括该鼓风机的空调器的室外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7256269A1 (en) 2018-12-13
JP6256516B2 (ja) 2018-01-10
EP3450861B1 (en) 2020-08-26
CN109196284A (zh) 2019-01-11
US10731874B2 (en) 2020-08-04
AU2019240622A1 (en) 2019-10-17
WO2017188134A1 (ja) 2017-11-02
EP3450861A1 (en) 2019-03-06
JP2017198388A (ja) 2017-11-02
AU2017256269B2 (en) 2019-07-11
EP3751206A1 (en) 2020-12-16
EP3751206B1 (en) 2023-08-16
US20190107297A1 (en) 2019-04-11
EP3450861A4 (en) 2019-05-08
AU2019240622B2 (en) 2020-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96284B (zh) 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
US20200393141A1 (en) Integrated air conditioner
JP544756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163017A (ja) 熱交換ユニット
US20160040896A1 (en) Air conditioner
US10677476B2 (en) Air conditioner
JP2013076517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6727303B2 (ja) 室外ユニットの取っ手の製造方法
JP6365582B2 (ja)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589140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13076519A (ja) 室外機における閉鎖弁用の支持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室外機
WO2016151756A1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7093151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5169358A (ja) 熱交換器
JP7137092B2 (ja) 熱交換器
JP7011187B2 (ja) 冷媒分流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7038839B2 (ja) 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403651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EP3418650A1 (en)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JP2016180544A (ja) 空気調和機
WO2017187227A1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8089258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WO2018150465A1 (ja) ショーケース
JP2006138512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KR20040042163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9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