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32798B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132798B CN109132798B CN201810476809.XA CN201810476809A CN109132798B CN 109132798 B CN109132798 B CN 109132798B CN 201810476809 A CN201810476809 A CN 201810476809A CN 109132798 B CN109132798 B CN 10913279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 elevator car
- unit
- power transmission
- elev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02—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 B66B1/06—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15—Control system configuration and the data transmission or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23—Control system configuration, i.e. lay-ou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梯装置。在向电梯的电梯轿厢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能够兼顾可供电的时间的确保和高效率地进行非接触供电这两方面。所述电梯装置具备:设置于在升降通道内行驶的电梯轿厢且具有非接触供电用的受电线圈的受电部(101);配置在升降通道的停止楼层侧,且具有当电梯轿厢在相应的停止楼层停止时与受电线圈接近的非接触供电用的送电线圈的送电部(9A、9B);借助受电部接受的电力进行充电的蓄电装置(103)。而且,当电梯轿厢在配置有送电部的停止楼层停止时,在该停止前的电梯轿厢的移动中,使送电部开始利用送电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受电部在电梯轿厢的停止之前进行受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需要从外部向在电梯的电梯轿厢中安装的设备供给电源。在普通的电梯中,从建筑物的电源系统在升降通道内敷设电源布线,将被称为引线的缆线与电梯轿厢连接,由此向电梯轿厢内的设备供电。在设置于高层建筑等的长行程的电梯的情况下,电梯轿厢移动的距离变长,因此,引线的距离变长,引线的重量变大。因此,支承电梯轿厢的吊索的重量增加以及安全装置变得大型化等而导致装置成本增大。作为其对策,提出了以非接触的形式从外部向电梯轿厢内的设备供给电力。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技术:在升降通道的各停止楼层侧设置非接触供电用的送电部,在电梯轿厢侧设置非接触供电用的受电部,当电梯轿厢在任一楼层停止时,在接近的送电部与受电部之间以非接触的形式进行供电。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93275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将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期间仅限制为停止时,由此,在送电部与受电部接近的状态下进行非接触供电,因此,高效率地进行非接触供电,能够实现省电力化。即,在向行驶中的电梯轿厢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由于在送电部与受电部未接近的状态下进行供电,因此,受电部能够接受的电力变低,非接触供电的效率降低。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仅在停止时进行非接触供电,因此,即便是非接触充电,其效率也不会降低。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存在如下问题:在各停止楼层侧设置有非接触供电用的送电部的情况下,由于电梯轿厢在行驶中不进行供电,因此,能够向电梯轿厢供电的时间变短。
即,在电梯轿厢的行驶中,使用搭载于电梯轿厢的蓄电装置向电梯轿厢内的设备供给电源,即便在各停止楼层设置非接触供电用的送电部,仅在停止于各楼层的时间内也必定无法充分地充电。
而且,在向蓄电装置的充电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采取如下应对:例如将在各楼层的停止时间强制地设定得较长以确保蓄电装置的充电时间,或者暂时将电梯轿厢设为运转停止状态而向蓄电装置进行充电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向电梯的电梯轿厢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能够兼顾确保可供电的时间和高效率地进行非接触供电这两方面的电梯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例如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结构。
本申请包含多个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案,但举出其一例的话则为如下方案: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具备:受电部,其设置于在升降通道内行驶的电梯轿厢,且具有非接触供电用的受电线圈;送电部,其配置在升降通道的至少一个停止楼层侧,且具有当电梯轿厢在相应的停止楼层停止时与受电线圈接近的非接触供电用的送电线圈;以及蓄电装置,其借助受电部接受的电力进行充电。
而且,当电梯轿厢在配置有送电部的停止楼层停止时,在该停止前的电梯轿厢的移动中,使送电部开始由送电线圈进行的非接触供电,受电部在电梯轿厢的停止之前进行受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便在电梯轿厢未停止的状态下,即在电梯轿厢的行驶中,也能够通过从设置于各停止楼层的送电部进行供电来延长供电时间,因此,能够实现蓄电装置的小型化。
上述以外的课题、结构及效果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予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例的电梯装置的例子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例的电梯装置的电梯轿厢所搭载的装置的硬件的例子的结构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例的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的位置关系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例的供电开始及供电结束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例的在电梯轿厢停止时的前后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状态的时序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例的无用时间的测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例的测定出的无用时间来修正供电开始的处理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源,2…控制盘,3…电动机,4…绳轮,5…主吊索,7…配重,10A、10B…停止楼层,11…限速吊索,12…调速器,13…脉冲产生器,14…电梯轿厢位置检测部,101…受电部,102…受电线圈,103…蓄电装置,110…控制装置,111…充电放电检测部,112…无用时间测定部,113…无用时间记录部,114…运算部,115…输出部,116…门区检测部,117…停靠位置检测部,C…计算机装置,C1…中央处理装置(CPU),C2…ROM,C3…RAM,C4…非易失性存储器,C5…输入输出部,C6…输入装置,C7…显示装置,C8…总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例(以下称为“本例”)进行说明。
[1.电梯装置的结构]
图1示出本例的电梯装置的概要结构。
供给商用电源1的控制盘2对电动机3的旋转进行控制。电动机3的旋转轴与绳轮4的旋转轴连结,通过卷绕于绳轮4的吊索5而驱动电梯的电梯轿厢100与配重7以呈吊桶状升降的方式进行行驶。
另外,在电梯轿厢100,设置有与限速吊索11连接且与调速器12的旋转联动地进行旋转的脉冲产生器13,该调速器12与该限速吊索11的行驶联动地进行旋转。该脉冲产生器13输出与调速器12的旋转联动的脉冲。脉冲产生器13所输出的脉冲被供给至电梯轿厢位置检测部14。电梯轿厢位置检测部14对来自脉冲产生器13的脉冲数进行计数,由此对电梯轿厢100的升降通道内的行驶位置进行检测。
接着,对向电梯轿厢100供电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例的电梯装置向电梯轿厢100进行非接触供电,为了进行该非接触供电,在升降通道内的停止楼层侧设置有送电部8A、8B。在图1中,在两个停止楼层10A、10B配置有送电部8A、8B,但配置送电部8A等的个数不局限于两个。即,在本例的电梯装置中,送电部位于至少一个电梯轿厢100的停止楼层即可,反之,也可以在电梯轿厢100停止的所有停止楼层配置送电部。
各送电部8A、8B具备用于进行非接触供电的送电线圈9A、9B。向各个送电线圈9A、9B供给从商用电源1得到的用于非接触供电的电力。向各个送电线圈9A、9B供给电力的期间是基于从后述的电梯轿厢100的输出部115供给的指令而设定的。
在电梯轿厢100配置有受电部101。受电部101具备用于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线圈102。当电梯轿厢100停止在设置有送电部8A或8B的楼层10A或10B时,该受电线圈102与安装于送电部8A或8B的送电线圈9A或9B接近。通过受电线圈102与任一个送电线圈9A或9B接近,从而从该接近的送电线圈9A或9B产生的磁通与受电线圈102交链,且由与受电线圈102连接的受电部101受电。
另外,电梯轿厢100具备蓄电装置103,通过由受电部101得到的电力对蓄电装置103内的蓄电池进行充电。在此,作为蓄电池,包括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大容量电容器等。充到蓄电装置103中的电力被供给至电梯轿厢100内的设备。例如,从蓄电装置103向照明设备、空调设备、监视装置、控制装置等搭载于电梯轿厢100的各设备供给电力。
搭载于电梯轿厢100的控制装置110对蓄电装置103中的充电放电状态进行监视。
控制装置110具备充电放电检测部111、无用时间测定部112、无用时间记录部113、运算部114、输出部115以及门区检测部116。充电放电检测部111对蓄电装置103的充电放电电流以及电池电压进行检测。无用时间测定部112对从电梯轿厢100进入门区到由受电部101开始受电为止的时间即无用时间进行检测。需要说明的是,之后对门区进行叙述。
无用时间记录部113对由无用时间测定部112测定出的无用时间进行记录。运算部114根据无用时间记录部113所记录的无用时间,进行推测非供电期间的运算,该非供电期间是到由电梯轿厢100接近的停止楼层的送电部8A或8B开始送电为止的期间。
输出部115将由运算部114运算出的非供电期间的信息向电梯轿厢100接近的停止楼层的送电部8A或8B供给。
门区检测部116基于由电梯轿厢位置检测部14检测到的行驶位置和停靠位置检测部117检测到的停靠位置,检测是否在电梯轿厢100的门可开闭的范围内,即门区内。停靠位置检测部117使用光传感器等对与停止楼层10A、10B的相对位置进行检测,从而检测是否为准确的停靠位置。
门区为,从电梯轿厢100准确地停止于停止楼层的状态起算例如正负30cm左右的范围。当电梯轿厢100的行驶位置在门区内时,能够打开电梯轿厢100的门。但是,实际运转时的电梯轿厢100的门的开闭是在停靠位置检测部117检测到与停止楼层的位置一致的基础上进行的。将门区设定为比较大的值是考虑到维护时等的情况。
[2.硬件结构例]
图2示出构成为控制装置110的计算机装置C的硬件结构例。
计算机装置C具备与总线C8分别连接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装置)C1、ROM(Read Only Memory)C2、以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C3。此外,计算机装置C具备非易失性存储器C4、输入输出接口C5、以及通信部C6。
CPU C1从ROM C2读出并执行用于实现控制装置110所具备的各功能的软件的程序代码。在RAM C3暂时写入有在运算处理的中途产生的变量和参数等。例如,CPU C1通过读出ROM C2所存储的程序,从而进行基于无用时间测定部112的无用时间的测定处理和基于运算部114的运算。
作为非易失性存储器C4,例如使用HDD(Hard disk drive)、SSD(Solid StateDrive)、软盘、光盘、光磁盘、CD-ROM、CD-R、磁带、非易失性的存储器等。在该非易失性存储器C4中,除了记录有OS(Operating System)、各种参数之外,还记录有用于使计算机装置C作为控制装置110发挥功能的程序。
输入输出接口C5例如使用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等,经由与端子连接的LAN(Local Area Network)、专用线等而能够收发各种数据。例如,输入输出接口C5取入蓄电装置103的充电放电电流值、电压值。
通信部C6通过无线通信或有线通信而与外部进行数据的收发。例如,通信部C6作为控制装置110的输出部115发挥功能。
[3.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的位置关系]
图3示出接近并对置的送电部8B的送电线圈9B与受电部101的受电线圈102的位置关系。该图3是从送电线圈9B侧观察受电线圈102的图,通过电梯轿厢100的移动(行驶),受电线圈102的位置(高度)发生变化。
图3示出电梯轿厢100通过移动而接近楼层10B时的受电线圈102的位置,图3的A以及图3的B的状态为电梯轿厢100在行驶中,图3的C示出电梯轿厢100停止的状态。图3的A所示的状态示出送电线圈9B与受电线圈102不重叠的位置,图3的B所示的状态示出送电线圈9B与受电线圈102在某种程度重叠的位置。在图3的C所示的停止状态中,成为送电线圈9B与受电线圈102的位置完全重叠的状态。
如该图3所示,当送电线圈9B接近受电线圈102时,从送电线圈9B产生的磁通与受电线圈102交链。送电线圈9B距受电线圈102越远,所交链的磁通就越小,送电线圈9B距受电线圈102越近,所交链的磁通就越大。因此,送电线圈9B距受电线圈102越近,由受电线圈102感应的电力越大,送电线圈9B距受电线圈102越远,由受电线圈102感应的电力越小。
在此,当通过磁通与受电线圈102交链而感应的电力低于向蓄电装置103充电时的电力损失时,无法向蓄电装置103充电。反之,当通过磁通与受电线圈102交链而感应的电力超过向蓄电装置103充电时的电力损失时,能够向蓄电装置103充电。
即,即便在电梯轿厢102停止的前后的移动中,通过送电线圈9A、9B与受电线圈102接近,也能够向电梯轿厢100侧供电。
通常,电梯轿厢100在停靠于停止楼层时成为低速,因此,被进行供电的停止楼层的门区内的电梯轿厢100的移动速度成为低速。因此,即便在电梯轿厢100停止的前后的行驶动作中,也能够向蓄电装置103进行供电。在本例中,利用这一情况,不仅能够将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期间设为停止期间,还能够在移动中进行非接触供电。
[4.行驶中以及停止中的供电动作]
图4是示出电梯轿厢100在行驶动作中以及停止中的供电动作的流程图。
首先,控制装置110在由门区检测部116进行检测之后,判断电梯轿厢100是否进入到门区(步骤S11)。在此,当判断为进入到门区时(步骤S11的是),向接近的送电部(在此为送电部8B)指示供电开始,开始供电动作(步骤S12)。然后,在开始供电动作之后,返回到步骤S11的判断。
当在步骤S11中检测到处于门区外时(步骤S11的否),控制装置110停止供电动作(步骤S13)。
这样,控制装置110通过进入到门区或者处于门区外的判断,来指示供电动作的开始以及停止。由此,电梯轿厢100在停止于设置有送电部8A或8B的楼层之前开始进行供电。另外,即便在从停止变化到行驶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门区内进行供电。因此,能够使可供电的期间长于停止期间,能够通过受电部101的受电而增加积蓄于蓄电装置103的电量。
但是,在即便开始供电动作也未向蓄电装置103充电的期间,受电线圈102的交链磁通变少,漏磁通变多。当漏磁通较多时,不仅送电电力的效率降低,还存在因送电线圈9B的周边金属而产生基于涡电流的局部过热的可能性。因此,在本例的电梯装置中,对即便开始供电动作也未向蓄电装置103充电的期间进行测定,使该期间的供电动作停止。由此,能够降低对电梯系统造成的负担。
[5.产生无用时间的状态的说明]
图5是对产生即便开始供电动作也未向蓄电装置103充电的期间即无用时间的状态进行了说明的图。
图5的A示出门区检测部116所输出的门区信号。当该门区信号接通(图5的A的高电位)时,电梯轿厢100在门区内,当门区信号断开(图5的A的低电位)时,电梯轿厢100在门区外行驶。
图5的B示出电梯轿厢100是在行驶中还是在停止中。电梯轿厢100在时机t1进入到门区之后,在经过了某种程度的时机t3停止。另外,在时机t4开始行驶时,在从该行驶开始起经过了某种程度的时机t6处于门区外。
图5的C示出切换蓄电装置103的充电与放电的时机。在图5的C的例子中,在时机t2从放电切换成充电,在时机t5从充电切换成放电。
图5的D示出蓄电装置103的充电放电电流,图5的E示出蓄电装置103的电压。
如图5所示,当门区信号接通后,在切换蓄电装置103的放电与充电的点即供电交叉点(时机t2),向蓄电装置103流动的电流即蓄电装置电流反转,将动作模式从放电切换到充电。在从该放电向充电切换的时机t2,图5的C所示的充电信号从断开切换到接通。另外,在从充电切换到放电的时机t5,充电信号从接通切换到断开。
另外,图5的E所示的蓄电装置103的电压在蓄电装置103成为充电中的充电信号接通时开始上升,在蓄电装置103成为放电中的充电信号断开时开始下降。
在此,将门区信号接通之后到充电信号接通为止的期间(时机t1至时机t2的期间)设为无用时间ta。另外,将充电信号断开之后到门区信号断开为止的期间(时机t5至时机t6的期间)设为无用时间tb。在该无用时间ta、tb的期间不进行从送电部8A、8B的送电,由此能够缩短送电期间,能够提高非接触供电的效率。
[6.无用时间的测定处理]
图6是示出由控制装置110进行的无用时间的测定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控制装置110判断门区检测部116所输出的门区信号是否从断开变化到接通(步骤S21)。在此,当检测到门区信号从断开变化到接通时(步骤S21的是),控制装置110判断蓄电装置103是否为充满电状态(步骤S22)。该是否为充满电状态的判断是基于充电放电检测部111所检测的蓄电装置103的电压而进行的。
当在步骤S22中判断为不是充满电状态时(步骤S22的否),控制装置110在使计时器的计数开始的同时,向送电部8A或8B指示供电开始,开始供电动作(步骤S23)。计时器的计数例如通过无用时间测定部112来进行。然后,控制装置110监视充电信号是否从断开变化到接通(步骤S24),在充电信号未从断开变化到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24的否),继续进行步骤S24中的监视。
然后,在步骤S24的监视中,当检测到充电信号从断开变化到接通时(步骤S24的是),控制装置110停止计时器的计数,将停止的时刻的计数值记录于无用时间记录部113(步骤S25)。通过记录该计时器的计数值,无用时间的测定处理结束。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21中门区信号未从断开变化到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21的否)、以及在步骤S22中蓄电装置103为充满电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22的是),不进行无用时间的测定处理。
[7.使用测定出的无用时间的控制状态]
图7是示出控制装置110使用测定并记录下的无用时间对供电的开始时间进行运算并控制的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控制装置110判断门区信号是否从断开变化到接通(步骤S31)。在此,当检测到门区信号从断开变化到接通时(步骤S31的是),控制装置110判断蓄电装置103是否为充满电状态(步骤S32)。
当在步骤S32中判断为不是充满电状态时(步骤S32的否),控制装置110读出无用时间记录部113所记录的无用时间的计时器值,与计时器值相应地延迟对送电部8A或8B指示供电开始的时机(步骤S33)。然后,监视充电信号是否从断开变化到接通(步骤S34),在充电信号未从断开变化到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34的否),进行待机直至检测到变化到接通为止。然后,控制装置110在检测到充电信号从断开变化到接通时(步骤S34的是),开始蓄电装置103中的充电。
进而,控制装置110在开始蓄电装置103中的充电之后,监视充电信号是否从接通变化到断开(步骤S35),在充电信号未从接通变化到断开的情况下(步骤S35的否),进行待机直至检测到变化到断开为止。
然后,当检测到充电信号从接通变化到断开时(步骤S35的是),控制装置110向送电部8A或8B指示供电停止(步骤S36),结束在该停止楼层的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31中门区信号未从断开变化到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31的否)、以及在步骤S32中蓄电装置103为充满电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32的是),不进行供电动作。
图7所示的流程图示出如下情况:在从图5所示的门区信号从断开变化到接通起、到送电线圈9A或9B与受电线圈102接近而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为止的无用时间ta内,不进行送电处理。
因此,在无用时间ta内,送电部8A或8B不会输出送电电力,从而送电部8A或8B开始送电的时机与由受电部101得到受电电力的时机一致。此外,在受电部101不再得到受电电力的时机,送电部8A或8B停止送电,在无用时间tb内,送电部8A或8B也不会输出送电电力。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例的电梯装置,在电梯轿厢100停止的前后的移动中也进行非接触供电,因此,与仅在停止时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可供电的期间,能够将蓄电装置103的充电期间确保得较长。
而且,无论电梯轿厢100是否在移动中进行非接触供电,蓄电装置103借助受电电力进行充电的期间与送电部8A或8B进行送电的期间都几乎一致,因此,能够实现不进行无用送电的效率非常好的非接触供电。
[8.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例中,在进行无用时间的测定时,使用了门区信号。与此相对地,也可以代替无用时间测定部112测定无用时间的情况,而由测定部测定在充电放电检测部检测到充电的时机的、电梯轿厢位置检测部14所检测到的行驶位置,将该测定出的行驶位置记录于记录部。在该情况下,当电梯轿厢100的行驶位置成为所记录的行驶位置时,进行开始送电的控制。
这样,通过代替门区信号而使用行驶位置的检测信号,也能够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例相同的非接触供电的控制。但是,电梯轿厢位置检测部14检测到的行驶位置与门区信号相比,存在检测位置产生误差的可能性,使用门区信号能够进行更加准确的控制。另外,在代替门区信号而使用行驶位置的检测信号的情况下,记录部所记录的行驶位置是升降通道的整个行程中的特定的行驶位置,因此,与图5所示的无用时间ta相比,记录信息的信息量增加。即,无用时间ta本身是非常短的时间,记录信息的信息量少,但在对升降通道的整个行程中的行驶位置进行记录的情况下,需要比无用时间ta多的记录信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例中,无用时间记录部113对无用时间测定部112测定出的无用时间进行记录,基于该记录到的无用时间,准确地对送电开始进行控制。与此相对地,也可以在电梯轿厢100停止前的移动中,在门区检测部116检测到到达门区时,进行送电开始的指示,省略无用时间的测定处理。在该情况下,与测定无用时间的情况相比,产生少许进行无用的送电的期间,非接触供电的效率相应地降低,但在能够增加蓄积于蓄电装置103的电量这一方面,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指示无用时间的测定或送电的开始的控制装置110设置在电梯轿厢100中,但设置于机械室等的控制装置也可以指示无用时间的测定或送电的开始。
另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例是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进行的详细说明,并非一定局限于具备所说明的所有结构。另外,也可以针对实施方式例的结构的一部分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置换。
另外,上述的各结构、功能、处理部、处理方式等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通过例如在集成电路中进行设计等而由硬件实现。另外,上述的各结构、功能等也可以通过处理器解释并执行实现各个功能的程序而由软件实现。实现各功能的程序、表、文件等信息能够放置于存储器、硬盘、SSD(Solid State Drive)等记录装置、或者IC卡、SD卡、DVD等记录介质。
另外,对于控制线、信息线而言,示出了在说明上需要的部分,并不一定示出产品方面的所有的控制线、信息线。实际上也可以认为几乎所有的结构相互连接。
Claims (4)
1.一种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装置具备:
受电部,其设置于在升降通道内行驶的电梯轿厢,且具有非接触供电用的受电线圈;
送电部,其配置在所述升降通道的至少一个停止楼层侧,且具有当所述电梯轿厢在相应的停止楼层停止时与所述受电线圈接近的非接触供电用的送电线圈;以及
蓄电装置,其借助所述受电部接受的电力而被充电,
当所述电梯轿厢在配置有所述送电部的停止楼层停止时,在该停止前的所述电梯轿厢的移动中,使所述送电部开始由所述送电线圈进行的非接触供电,所述受电部在所述电梯轿厢的停止之前开始受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装置具备门区检测部,当所述电梯轿厢在配置有所述送电部的停止楼层停止时,所述门区检测部对所述电梯轿厢的门是否到达可开闭区域进行检测,
在所述电梯轿厢的移动中,所述送电部开始由所述送电线圈进行的非接触供电的时机是所述门区检测部检测到所述电梯轿厢的门到达所述可开闭区域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装置具备:
充电放电检测部,其对所述蓄电装置的充电放电进行检测;
无用时间测定部,其对从所述门区检测部检测到所述电梯轿厢的门到达所述可开闭区域的时机到所述充电放电检测部检测到充电开始的时机为止的时间即无用时间进行测定;
无用时间记录部,其对所述无用时间测定部测定出的无用时间进行记录;
运算部,其根据由所述无用时间记录部记录的无用时间的值,通过运算来推测从所述门区检测部检测到所述电梯轿厢的门到达所述可开闭区域起算的所述受电部不受电的非供电期间;以及
输出部,其输出由所述运算部运算出的非供电期间的信息,
所述送电部基于从所述输出部输出的非供电期间的信息,使所述送电部的供电开始时机延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装置具备:
电梯轿厢位置检测部,其对所述升降通道内的所述电梯轿厢的位置进行检测;
充电放电检测部,其对所述蓄电装置的充电放电进行检测;
测定部,其对所述充电放电检测部检测到充电开始的时机下的、所述电梯轿厢位置检测部所检测到的所述电梯轿厢的位置进行测定;以及
记录部,其对所述测定部测定出的所述电梯轿厢的位置进行记录,
所述电梯装置基于所述记录部所记录的所述电梯轿厢的位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移动中,使所述送电部开始由所述送电线圈进行的非接触供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17399 | 2017-06-15 | ||
JP2017117399A JP6795462B2 (ja) | 2017-06-15 | 2017-06-15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32798A CN109132798A (zh) | 2019-01-04 |
CN109132798B true CN109132798B (zh) | 2020-03-31 |
Family
ID=64801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476809.XA Active CN109132798B (zh) | 2017-06-15 | 2018-05-17 | 电梯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795462B2 (zh) |
CN (1) | CN10913279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705436A1 (en) * | 2019-03-07 | 2020-09-09 | KONE Corporation | An energy storage system for an elevator car, and a method and an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the energy storage system |
JP7138773B2 (ja) * | 2019-03-28 | 2022-09-1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
JP7213959B2 (ja) * | 2019-04-26 | 2023-01-27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JP6926258B1 (ja) * | 2020-02-13 | 2021-08-25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制御システ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83772B2 (ja) * | 1992-08-28 | 1999-04-19 | 株式会社東芝 | エレベータの遠隔監視端末装置 |
JPH06166481A (ja) * | 1992-12-01 | 1994-06-1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油圧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
JPH11292412A (ja) * | 1998-04-13 | 1999-10-26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
CN1385352A (zh) * | 2001-05-15 | 2002-12-18 | 崇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电梯车厢无线传输控制系统 |
JP2005287169A (ja) * | 2004-03-29 | 2005-10-13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電力変換装置 |
JP5483692B2 (ja) * | 2009-12-14 | 2014-05-07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磁気浮上装置 |
JP2012175857A (ja) * | 2011-02-23 | 2012-09-10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 |
WO2013098948A1 (ja) * | 2011-12-27 | 2013-07-04 |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 非接触給電装置、及び非接触給電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2014040320A (ja) * | 2012-08-24 | 2014-03-06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ーターの安全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運転方法 |
JP5528593B1 (ja) * | 2013-03-06 | 2014-06-25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乗場の照明制御装置 |
JP6013524B2 (ja) * | 2015-02-06 | 2016-10-25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
-
2017
- 2017-06-15 JP JP2017117399A patent/JP6795462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5-17 CN CN201810476809.XA patent/CN109132798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795462B2 (ja) | 2020-12-02 |
CN109132798A (zh) | 2019-01-04 |
JP2019001599A (ja) | 2019-01-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132798B (zh) | 电梯装置 | |
JP6467358B2 (ja) | 非接触給電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 |
JP4632795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乗りかごの電力供給装置 | |
JP6655000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搭載蓄電素子劣化判定方法 | |
CN105555697A (zh) | 电梯装置 | |
JP2012038134A (ja) | 搬送車システム | |
JP5892757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 |
CN104583105A (zh) | 使用动态制动的电梯系统 | |
JP2018030701A (ja) |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及びエレベーター停電時電源供給方法 | |
CN110040607B (zh) | 电梯、以及空调装置的停止控制方法 | |
EP2719650B1 (en) | Elevator control device | |
CN108944501A (zh) | 一种agv车辆、自主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 |
CN208745769U (zh) | Agv车辆、自主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 |
CN105293231A (zh) | 电梯控制装置 | |
CN109466348B (zh) | 一种轨道动力平车移动充电控制系统及方法 | |
CN102804579A (zh) | 输送系统 | |
JP2003333891A (ja) | モータ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電源装置、並びにモータ駆動装置の電源設備容量低減方法 | |
JP2013005489A (ja) | エレベータ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 |
JP5935301B2 (ja) | 電力供給装置及び供給電力制御方法 | |
EP4324780A1 (en) | Elevator safety devices | |
US10155640B2 (en) | Elevator system using rescue storage device for increased power | |
JP6529935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搭載バッテリー検査方法 | |
JP7213959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CN110311455B (zh) | 一种直线发电机控制方法和装置 | |
KR102318839B1 (ko) | 승강기 연동 agv 충전 제어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