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31918B - 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及其减震平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及其减震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31918B
CN109131918B CN201811223544.9A CN201811223544A CN109131918B CN 109131918 B CN109131918 B CN 109131918B CN 201811223544 A CN201811223544 A CN 201811223544A CN 109131918 B CN109131918 B CN 1091319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late
shock absorber
fixedly connected
support
transver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2354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31918A (zh
Inventor
包长春
孙磊
印明威
海日汗
李京阳
王贤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Qinghang Ziji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Qinghang Ziji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Qinghang Ziji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Qinghang Ziji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22354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319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91319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319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319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319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47/00Equipmen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7/00Rotorcraft; Rotors peculiar thereto
    • B64C27/04Helicopters
    • B64C27/08Helicopters with two or more r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及其减震平台,包括用于固定载荷的载荷连接板,还包括沿横向设置的横向减震器、沿纵向设置的纵向减震器和沿轴向设置的轴向减震器;横向减震器和纵向减震器的两端均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固定连接,第一支座与载荷连接板固定连接,第二支座用于与减震座固定连接;轴向减震器的一端与载荷连接板固定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减震座固定连接。应用该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及减震平台,既可以全方面的减少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飞行过程中产生的震动,有效提高了控制精度;且减震平台占用飞机内部空间较少,简化了结构,提高了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整体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及其减震平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还涉及一种具有该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减震平台。
背景技术
传统无人机上的减震是通过与弹簧连接来减少飞机飞行过程中产生的震动。与传统无人机上的弹簧减震器相比,防震凝胶座安装空间较小,减少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在减震方面的布局,且能很好的全方面减少飞行带来的震动。
然而,采用防震凝胶座减缓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旋翼与发动机产生的纵向振动,当振动加大时,由于防震凝胶座仅能用于垂直方向的震动减少,纵向振动会向横向扩散,造成无人机飞控敏感的姿态传感器精度降低,此时防震凝胶座的作用失效。
因此,对于防震凝胶座如何布局结构,提高性能,尽最大可能去减少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飞行过程中的震动,是本技术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减震平台,该减震平台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飞行过程中震动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
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减震平台,包括用于固定载荷的载荷连接板,还包括沿横向设置的横向减震器、沿纵向设置的纵向减震器和沿轴向设置的轴向减震器;所述横向减震器和所述纵向减震器的两端均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座与所述载荷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座用于与减震座固定连接;所述轴向减震器的一端与所述载荷连接板固定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减震座固定连接。
优选地,上述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减震平台中,所述第一支座为L形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竖直板与所述横向减震器或所述纵向减震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水平板与所述载荷连接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上述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减震平台中,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竖直板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横向减震器与所述纵向减震器的一端分别具有螺纹以与所述螺纹孔连接。
优选地,上述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减震平台中,所述第二支座为L形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竖直板与所述横向减震器或所述纵向减震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水平板用于与所述减震座固定连接。
优选地,上述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减震平台中,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竖直板顶端开设有U形槽,所述横向减震器与所述纵向减震器的另一端分别穿过所述U形槽且能够沿所述U形槽滑动以并固定于不同高度。
优选地,上述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减震平台中,所述第一支座与所述载荷连接板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座用于与所述减震座可拆卸的固定连接。
优选地,上述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减震平台中,所述载荷连接板的四角处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横向减震器、至少一个所述纵向减震器和至少一个所述轴向减震器。
优选地,上述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减震平台中,所述载荷连接板、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第二支座均为刚性件。
优选地,上述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减震平台中,所述横向减震器、所述纵向减震器和所述轴向减震器为防震凝胶座、钢丝绳减震器或防震橡胶座等具有弹性效应的弹性材料件。
本发明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减震平台包括载荷连接板、横向减震器、纵向减震器和轴向减震器。其中,载荷连接板用于固定载荷;横向减震器沿横向设置,用于缓解横向震动;纵向减震器沿纵向设置,用于缓解纵向震动;轴向减震器沿轴向设置,用于缓解轴向震动。横向减震器和纵向减震器的两端均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固定连接,第一支座与载荷连接板固定连接,第二支座用于与减震座固定连接;轴向减震器的一端与载荷连接板固定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减震座固定连接。
应用本发明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减震平台,通过载荷连接板与载荷固定连接,载荷连接板通过各第一支座与横向减震器和纵向减震器连接,横向减震器和纵向减震器连接又分别通过第二支座与减震座固定连接,进而载荷与减震座之间的横向及纵向震动能够通过横向减震器和纵向减震器连接缓解。且载荷连接板与减震座之间还连接有轴向减震器,则二者之间的轴向震动能够通过轴向减震器缓解。也就是通过分别在横向、纵向、轴向方向上连接减震器,每个单独可以减少震动,故应用于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时无人机飞行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可以相对减少。综上,本申请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减震平台,既可以全方面的减少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飞行过程中产生的震动,有效提高了控制精度;并且,此减震平台占用飞机内部空间还较少,简化了结构,提高了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整体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该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包括上述任一种减震平台。由于上述的减震平台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减震平台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减震平台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减震平台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横向减震器1,纵向减震器2,轴向减震器3,第二连接板4,第一连接板5,载荷连接板6。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减震平台,简化结构,提高性能。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减震平台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图1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减震平台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减震平台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减震平台包括载荷连接板6、横向减震器1、纵向减震器2和轴向减震器3。
其中,载荷连接板6用于固定载荷,当该减震平台用于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时,则该载荷连接板6即为飞控连接板,当其应用于其他设备时则对应为与载荷固定连接的部件。
横向减震器1沿横向设置,用于缓解横向震动;纵向减震器2沿纵向设置,用于缓解纵向震动;轴向减震器3沿轴向设置,用于缓解轴向震动。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横向、纵向及轴向对应直角坐标系中的X轴、Y轴和Z轴方向。沿各个方向设置的各减震器能够用于缓解对应方向的振动,具体减震器的形式此处不作限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减震器即可。
横向减震器1和纵向减震器2的两端均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固定连接,第一支座与载荷连接板6固定连接,第二支座用于与减震座固定连接;轴向减震器3的一端与载荷连接板6固定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减震座固定连接。也就是横向减震器1的一端与第一支座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座连接。纵向减震器2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支座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座连接。即对应各横向减震器1和各纵向减震器2,分别成对的设置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也就是各个横向减震器1是通过与之一一对应配合的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固定安装的;纵向减震器2也是通过与之一一对应配合的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固定安装的。轴向减震器3的两端则可以直接与载荷连接板6和减震座固定连接。具体的,横向减震器1的两端、纵向减震器2的两端及轴向减震器3的两端可以与对应的部件包裹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下文中提到的减震器即指横向减震器1、纵向减震器2和轴向减震器3。
应用本发明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减震平台,通过载荷连接板6与载荷固定连接,载荷连接板6通过各第一支座与横向减震器1和纵向减震器2连接,横向减震器1和纵向减震器2连接又分别通过第二支座与减震座固定连接,进而载荷与减震座之间的横向及纵向震动能够通过横向减震器1和纵向减震器2连接缓解。且载荷连接板6与减震座之间还连接有轴向减震器3,则二者之间的轴向震动能够通过轴向减震器3缓解。也就是通过分别在横向、纵向、轴向方向上连接减震器,每个单独可以减少震动,故应用于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时无人机飞行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可以相对减少。综上,本申请提供的减震平台,既可以全方面的减少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飞行过程中产生的震动,有效提高了控制精度;并且,此减震平台占用飞机内部空间还较少,简化了结构,提高了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整体性能。
进一步地,第一支座为L形的第一连接板5,第一连接板5的竖直板与对应的横向减震器1或纵向减震器2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5的水平板与载荷连接板6固定连接。也就是第一连接板5包括竖直板和水平板,二者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固定连接的分体式结构。横向减震器1的一端和纵向减震器2的一端分别与各自对应的第一连接板5的竖直板固定连接,优选的采用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各第一连接板5的水平板均与载荷连接板6固定连接,优选的采用可拆卸的固定连接。
更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板5的竖直板上开设有螺纹孔,横向减震器1与纵向减震器2的一端分别具有螺纹以与螺纹孔连接。具体的,横向减震器1与纵向减震器2的一端分别通过螺母与各自对应的竖直板固定在一起,如此设置便于减震器的拆卸及安装。
对于第二支座而言,优选的第二支座为L形的第二连接板4,第二连接板4的竖直板与对应的横向减震器1或纵向减震器2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4的水平板用于与减震座固定连接。也就是第二连接板4也包括竖直板和水平板,二者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固定连接的分体式结构。横向减震器1的另一端和纵向减震器2的另一端分别与各自对应的第二连接板4的竖直板固定连接,优选的采用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各第二连接板4的水平板均用于与减震座固定连接,优选的采用可拆卸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板4的竖直板顶端开设有U形槽,横向减震器1与纵向减震器2的另一端分别穿过U形槽且能够沿U形槽滑动并固定于不同高度。也就是横向减震器1的另一端卡入对应的第二连接板4的U形槽内,且横向减震器1的另一端在U形槽内的位置可以上下调整,从而便于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调节,时减震平台具有更好的通用性。具体的,横向减震器1与纵向减震器2的另一端可以通过螺母与各自对应的竖直板固定在一起,如此设置便于减震器的拆卸及安装。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载荷连接板6的四角处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横向减震器1、至少一个纵向减震器2和至少一个轴向减震器3。也就是载荷连接板6的四个角的每个角都分别在横向、纵向、轴向方向上连接减震器,以分别缓解横向、纵向和轴向的振动,故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飞行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可以相对减少。减震器的总数至少为十二个,其中横向、纵向的至少八个分别为与第一连接板5的竖直板的中部螺纹孔及与第二连接板4的中部U形槽相连,轴向的至少四个分别为与载荷连接板6的角部螺纹孔及与减震台的螺纹孔相连。该减震平台,仅通过十二个减震器既可以全方面的减少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飞行过程中产生的震动,有效提高了控制精度;并且,占用飞机内部空间还较少,简化了结构,提高了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整体性能。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载荷连接板6、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均为刚性件。进而能够保证各减震器的连接安装可靠,使得整体减震平台结构稳定可靠。具体三者的材料可根据需要选择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刚性材料,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横向减震器1、纵向减震器2和轴向减震器3为防震凝胶座、钢丝绳减震器或防震橡胶座。也就是横向减震器1、纵向减震器2和轴向减震器3可以采用具有弹性效应的弹性材料件,具体三者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根据需要设置即可。
优选地,上述减震平台中,第一连接板5的水平板具有螺纹孔,且与该螺纹孔对应的载荷连接板6的四个角部有相同大小的螺纹孔第一连接板5的水平板与载荷连接板6通过螺钉固定。第二连接板4与减震台通过螺钉固定,且第二连接板4从中部设有凹槽。通过上述设置,有效了减少减震平台的占用空间,变相提高了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整体性能。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减震平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该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种减震平台。由于该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的减震平台,所以该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有益效果请参考上述实施例。
该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包括用于减震平台的减震座,具体的,减震座上具有与第二连接板4的水平板相配合的螺纹孔。通过上述设置,方便了防震凝胶座减震平台相对于减震座的装配。优选通过螺栓连接,进而提高了第二连接板4与减震座的连接稳定性。减震台上具有与轴向减震器3相配合的螺纹孔。优选通过螺母连接,进而提高了轴向减震器3与减震台的连接稳定性。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2)

1.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减震平台,包括用于固定载荷的载荷连接板(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横向设置的横向减震器(1)、沿纵向设置的纵向减震器(2)和沿轴向设置的轴向减震器(3);所述横向减震器(1)和所述纵向减震器(2)的两端均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座与所述载荷连接板(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座用于与减震座固定连接;所述轴向减震器(3)的一端与所述载荷连接板(6)固定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减震座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支座为L形的第一连接板(5),所述第一连接板(5)的竖直板与对应的所述横向减震器(1)或所述纵向减震器(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5)的水平板与所述载荷连接板(6)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板(5)的竖直板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横向减震器(1)与所述纵向减震器(2)的一端分别具有螺纹以与所述螺纹孔连接;
所述第二支座为L形的第二连接板(4),所述第二连接板(4)的竖直板与对应的所述横向减震器(1)或所述纵向减震器(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4)的水平板用于与所述减震座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板(4)的竖直板顶端开设有U形槽,所述横向减震器(1)与所述纵向减震器(2)的另一端分别穿过所述U形槽且能够沿所述U形槽滑动以并固定于不同高度;
所述第一支座与所述载荷连接板(6)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座用于与所述减震座可拆卸的固定连接;
所述载荷连接板(6)的四角处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横向减震器(1)、至少一个所述纵向减震器(2)和至少一个所述轴向减震器(3);
所述载荷连接板(6)、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第二支座均为刚性件;
所述横向减震器(1)、所述纵向减震器(2)和所述轴向减震器(3)为防震凝胶座、钢丝绳减震器或防震橡胶座。
2.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平台。
CN201811223544.9A 2018-10-19 2018-10-19 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及其减震平台 Active CN1091319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23544.9A CN109131918B (zh) 2018-10-19 2018-10-19 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及其减震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23544.9A CN109131918B (zh) 2018-10-19 2018-10-19 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及其减震平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31918A CN109131918A (zh) 2019-01-04
CN109131918B true CN109131918B (zh) 2024-01-30

Family

ID=64809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23544.9A Active CN109131918B (zh) 2018-10-19 2018-10-19 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及其减震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3191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71165U (zh) * 2011-03-28 2011-09-14 广州市红鹏直升机遥感科技有限公司 航拍云台减震装置
CN204150234U (zh) * 2014-09-30 2015-02-11 黄焰云 一种减震无人机无刷云台
CN205418132U (zh) * 2015-11-16 2016-08-03 苏州瀚易特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减震装置的挂载装置
CN205574296U (zh) * 2016-04-13 2016-09-14 刘伟 一种无人机任务设备的增稳装置
CN106927064A (zh) * 2017-04-21 2017-07-07 北京建中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地面测试平台
CN206885369U (zh) * 2017-04-26 2018-01-16 南京千里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无人机多功能载荷减震装置
CN208947623U (zh) * 2018-10-19 2019-06-07 北京清航紫荆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及其减震平台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71165U (zh) * 2011-03-28 2011-09-14 广州市红鹏直升机遥感科技有限公司 航拍云台减震装置
CN204150234U (zh) * 2014-09-30 2015-02-11 黄焰云 一种减震无人机无刷云台
CN205418132U (zh) * 2015-11-16 2016-08-03 苏州瀚易特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减震装置的挂载装置
CN205574296U (zh) * 2016-04-13 2016-09-14 刘伟 一种无人机任务设备的增稳装置
CN106927064A (zh) * 2017-04-21 2017-07-07 北京建中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地面测试平台
CN206885369U (zh) * 2017-04-26 2018-01-16 南京千里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无人机多功能载荷减震装置
CN208947623U (zh) * 2018-10-19 2019-06-07 北京清航紫荆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及其减震平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31918A (zh) 2019-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31054A (zh) 惯性测量减振器及无人飞行器惯性测量模块
CN110654557B (zh) 一种无人机的减震结构
CN105276073A (zh) 一种用于光学载荷的多维多级减振装置
CN207297738U (zh) 一种高性能惯导减振装置
CN109131918B (zh) 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及其减震平台
CN107366711B (zh) 一种无人机减震结构以及一种无人机
CN106697303B (zh) 一种发动机的安装支架
CN109250136B (zh) 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及其三自由度减震平台
CN112178113A (zh) 一种具有抗摇摆功能的竖向隔地震系统
CN217918454U (zh) 一种吊舱减震装置
CN202560924U (zh) 小型无人机航拍减震装置
CN208947623U (zh) 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及其减震平台
CN210687505U (zh) 一种抗震力可调的抗震底座
CN217706260U (zh) 一种航空遥感测绘无人机减震机构
CN110778644A (zh) 一种用于车载仪器减震平台的减震器
KR20020089537A (ko) 구조물의 진동 제어장치
CN106436562A (zh) 圆环阻尼器减隔震支座
CN112498708B (zh) 一种航空无人机以及航空发动机安装支架
CN110723619A (zh) 电梯绳头减振装置
CN217598845U (zh) 一种无人机增程器发动机的减震装置
CN212055630U (zh) 一种多方向减振器及基于其的减震系统
CN217030540U (zh) 一种捷联式垂直陀螺仪减震器
CN214960511U (zh) 一种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
CN220221126U (zh) 一种无人机发动机减震装置
CN210338309U (zh) 无人机中发动机的减震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