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60511U - 一种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60511U
CN214960511U CN202121347949.0U CN202121347949U CN214960511U CN 214960511 U CN214960511 U CN 214960511U CN 202121347949 U CN202121347949 U CN 202121347949U CN 214960511 U CN214960511 U CN 2149605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vertical part
transverse
electric vehicle
d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4794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玉林
顾军
虞贵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uayu Electric Applian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Huayu Electric Applia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Huayu Electric Applian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Huayu Electric Applia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34794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605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605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605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包括本体,还包括两个增设于本体两侧的、呈对称设置的减震基座,所述减震基座呈L状、分为竖直部和固定在竖直部下方的与竖直部垂直设置的横直部,且所述竖直部和横直部和本体之间均留有空隙,在所述竖直部与本体之间的空隙中设有至少一组第一减震组件,在所述横直部与本体之间的空隙中设有至少一组第二减震组件;该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本体为控制器,通过在本体的两侧设置对称的两个减震基座,该装置可以通过减震基座与车体连接固定,而本体与两个减震基座连接有第一减震组件和第二减震组件,两种减震组件相互配合,有效的提高了本体的稳定性,降低了震动对本体的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车控制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
背景技术
电动车电机的控制系统一般由电动机、功率变换器、传感器和电动车控制器组成,控制器的设计品质、特性、所采用的微处理器的功能、功率开关器件电路及周边器件布局等,直接关系到整车的性能和运行状态,也影响控制器本身性能和效率,由于控制器安装在车体中,随着电动车的使用,会产生一定的震动从而对控制器产生影响,虽然现有的很多的控制器的外壳具有一定的减震效果,然而此种减震性能较为欠缺,随着电动车的长期使用,外壳与车体之间会出现松动的情况,从而导致控制器在车体内的稳定性下降,进而容易受到震动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提供一种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方案:
一种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包括本体,还包括两个增设于本体两侧的、呈对称设置的减震基座,所述减震基座呈L状、分为竖直部和固定在竖直部下方的与竖直部垂直设置的横直部,竖直部和横直部分别与本体的侧壁和底部平行设置,且所述竖直部和横直部和本体之间均留有空隙,在所述竖直部与本体之间的空隙中设有至少一组第一减震组件,在所述横直部与本体之间的空隙中设有至少一组第二减震组件;
在所述本体的下方、位于两个减震基座之间还设有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体中;两种减震组件的设置能够有效的为本体起到减震的作用,而减震基座的设置也使得该装置能够与车体稳定连接。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横直部和竖直部的相接处设有三角状的引导块,所述竖直部中开设有螺孔,横直部远离本体的一面上凸出固定有橡胶垫块;使得该装置能够稳定的安装在车体中。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组件沿本体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有三组,所述第一减震组件包括T形的内杆和套筒,所述内杆的一端通过第一滑动组件滑动连接在竖直部的内壁上,另一端插入套筒中与套筒滑动相连,所述套筒内安装有内弹簧,内弹簧的一端连接在内杆的另一端上,所述套筒远离内杆的一端固定在本体的侧壁上;
所述第一滑动组件包括第一滑块和供第一滑块上下滑动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块安装在内杆的一端,所述第一滑槽预设于竖直部的内壁;能够从水平方向实现本体的减震保护。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震组件的位置和个数均与第一减震组件的位置和个数相对应,所述第二减震组件包括连接座和两个关于连接座的竖向中心线呈对称设置的支杆,每一个所述支杆的两端均安装有转轴,且所述支杆通过两端安装的转轴分别与连接座和横直部铰接,两个所述支杆之间还连接有外弹簧;
所述连接座与本体之间设有便于连接座水平滑动的第二滑动组件;能够从上下方向为本体进行缓冲减震。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滑动组件包括第二滑块和供第二滑块水平滑动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预设于本体的底部,所述第二滑块安装于连接座朝向本体的一面上;能够配合本体的水平移动。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内部安装有风扇的散热座,所述散热座的两侧预设有L状的对接槽,对接槽供横直部配合插入,所述对接槽中固定有竖向的插杆,插杆贯穿插入开设于横直部上的通孔中;所述散热座的下表面与橡胶垫片的下表面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能够对本体起到散热的作用,增加了该装置的功能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本体的两侧设置对称的两个减震基座,本体为控制器,该装置可以通过减震基座与车体连接固定,而本体与两个减震基座连接有第一减震组件和第二减震组件,第一减震组件能够从本体的两侧为其进行减震保护,而第二减震组件则能够在本体的上下方向起到很好的缓冲效果,两种减震组件相互配合,有效的提高了本体的稳定性,降低了震动对本体的影响,并且两个减震基座之间还能够放置散热组件,散热组件从本体的底部开始对其进行散热降温,进一步的提高该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座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本体1、第二滑槽11、减震基座2、引导块21、第一滑槽22、第一减震组件3、内杆31、第一滑块311、套筒32、内弹簧33、第二减震组件4、支杆41、转轴411、连接座42、第二滑块421、外弹簧43、散热座5、对接槽51、插杆52。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5,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包括本体1,还包括两个增设于本体1两侧的、呈对称设置的减震基座2,减震基座2呈L状、分为竖直部和固定在竖直部下方的与竖直部垂直设置的横直部,竖直部和横直部分别与本体1的侧壁和底部平行设置,且竖直部和横直部和本体1之间均留有空隙,在竖直部与本体1之间的空隙中设有至少一组第一减震组件3,在横直部与本体1之间的空隙中设有至少一组第二减震组件4;在本体1的下方、位于两个减震基座2之间还设有散热组件,散热组件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体中;该装置中本体1为控制器,将该装置通过减震基座2安装在车体中,而减震基座2和本体1之间还连接有两种减震组件,从而能够在保证该装置稳定安装的同时,通过减震组件来起到为本体1减震缓冲的作用;
在横直部和竖直部的相接处设有三角状的引导块21,竖直部中开设有螺孔,横直部远离本体1的一面上凸出固定有橡胶垫块;引导块21的设置能够为散热组件吹出的风起到引导的作用,使得风能够从本体1的两侧流动,带走热量;
为了从本体1的左右方向为其进行减震保护,第一减震组件3沿本体1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有三组,第一减震组件3包括T形的内杆31和套筒32,内杆31的一端通过第一滑动组件滑动连接在竖直部的内壁上,另一端插入套筒32中与套筒32滑动相连,套筒32内安装有内弹簧33,内弹簧33的一端连接在内杆31的另一端上,套筒32远离内杆31的一端固定在本体1的侧壁上;当本体1左右移动时,此时的套筒32随着本体1的水平移动而移动,进而与内杆31发生滑动,使得内弹簧33配合伸缩;第一滑动组件包括第一滑块311和供第一滑块311上下滑动的第一滑槽22,第一滑块311安装在内杆31的一端,第一滑槽22预设于竖直部的内壁;当本体1上下移动时,此时内杆31随着本体1的上下移动与竖直部发生上下滑动;
为了能够从上下方向为本体1进行减震保护,第二减震组件4的位置和个数均与第一减震组件3的位置和个数相对应,第二减震组件4包括连接座42和两个关于连接座42的竖向中心线呈对称设置的支杆41,每一个支杆41的两端均安装有转轴411,且支杆41通过两端安装的转轴411分别与连接座42和横直部铰接,两个支杆41之间还连接有外弹簧43;当本体1上下移动时,此时的支杆41随着本体1的运动通过转轴411转动调节,并且两个支杆41的移动也使得外弹簧43受力伸缩,连接座42与本体1之间设有便于连接座42水平滑动的第二滑动组件;
第二滑动组件包括第二滑块421和供第二滑块421水平滑动的第二滑槽11,第二滑槽11预设于本体1的底部,第二滑块421安装于连接座42朝向本体1的一面上;本体1左右移动时,第二减震组件4的位置不变,从而使得本体1通过第二滑动组件与第二减震组件4滑动调节;
散热组件包括内部安装有风扇的散热座5,散热座5的两侧预设有L状的对接槽51,对接槽供横直部配合插入,对接槽51中固定有竖向的插杆52,插杆贯穿插入开设于横直部上的通孔中;散热座5可以放置在本体1的下方,在本体1使用时能够为本体1起到散热的作用,散热座5的下表面与橡胶垫片的下表面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此种设置的使得散热座5和横向部均能够稳定的放置在平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原理为:先对散热座5进行安装,将散热座5先通过螺孔固定在平面上合适的位置,然后将两个减震基座2的横直部连接入对接槽51中,再将减震基座2通过螺孔与车体中合适的位置进行固定,当该装置震动时,内杆31拉伸或者压缩内弹簧33,此时的连接座42通过第二滑动组件水平滑动配合,而当支杆41转动调节,并拉伸压缩外弹簧43时,内杆31通过第一滑动组件上下滑动进行配合,有效的减缓震动。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等同变换,这些等同变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增设于本体两侧的、呈对称设置的减震基座,所述减震基座呈L状、分为竖直部和固定在竖直部下方的与竖直部垂直设置的横直部,竖直部和横直部分别与本体的侧壁和底部平行设置,且所述竖直部和横直部和本体之间均留有空隙,在所述竖直部与本体之间的空隙中设有至少一组第一减震组件,在所述横直部与本体之间的空隙中设有至少一组第二减震组件;
在所述本体的下方、位于两个减震基座之间还设有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直部和竖直部的相接处设有三角状的引导块,所述竖直部中开设有螺孔,横直部远离本体的一面上凸出固定有橡胶垫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组件沿本体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有三组,所述第一减震组件包括T形的内杆和套筒,所述内杆的一端通过第一滑动组件滑动连接在竖直部的内壁上,另一端插入套筒中与套筒滑动相连,所述套筒内安装有内弹簧,内弹簧的一端连接在内杆的另一端上,所述套筒远离内杆的一端固定在本体的侧壁上;
所述第一滑动组件包括第一滑块和供第一滑块上下滑动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块安装在内杆的一端,所述第一滑槽预设于竖直部的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组件的位置和个数均与第一减震组件的位置和个数相对应,所述第二减震组件包括连接座和两个关于连接座的竖向中心线呈对称设置的支杆,每一个所述支杆的两端均安装有转轴,且所述支杆通过两端安装的转轴分别与连接座和横直部铰接,两个所述支杆之间还连接有外弹簧;
所述连接座与本体之间设有便于连接座水平滑动的第二滑动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组件包括第二滑块和供第二滑块水平滑动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预设于本体的底部,所述第二滑块安装于连接座朝向本体的一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内部安装有风扇的散热座,所述散热座的两侧预设有L状的对接槽,对接槽供横直部配合插入,所述对接槽中固定有竖向的插杆,插杆贯穿插入开设于横直部上的通孔中;所述散热座的下表面与橡胶垫片的下表面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CN202121347949.0U 2021-06-17 2021-06-17 一种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 Active CN2149605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47949.0U CN214960511U (zh) 2021-06-17 2021-06-17 一种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47949.0U CN214960511U (zh) 2021-06-17 2021-06-17 一种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60511U true CN214960511U (zh) 2021-11-30

Family

ID=79051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47949.0U Active CN214960511U (zh) 2021-06-17 2021-06-17 一种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605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93033U (zh) 一种基于安装座减震的三相异步电动机
CN112165001A (zh) 具有柔性固定模块的便修式高低压配电柜
CN214960511U (zh) 一种减震的电动车控制器
CN208874408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机减震装置
CN213342649U (zh) 一种车载功放机
CN112178113A (zh) 一种具有抗摇摆功能的竖向隔地震系统
CN20848974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
CN111710499B (zh) 一种电力变压器
CN210577156U (zh)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变电柜
CN211230607U (zh) 散热组件及机动车
CN212063181U (zh) 一种配电柜箱体结构
CN210007221U (zh) 防震效果好的开关柜
CN112283288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驱装置
CN212304287U (zh)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核仪表安装配电柜
CN113107664A (zh) 一种稳定性好的非车用天然气发电机组
CN220156337U (zh) 一种铁路牵引电机机座
CN215444911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用减震装置
CN110552777A (zh) 散热组件及机动车
CN210128037U (zh) 一种纺织机的底座
CN210881697U (zh) 一种汽车电池箱用的固定装置
CN215398926U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车架
CN111082345B (zh) 一种建筑工地使用具有缓冲功能的配电箱
CN214255312U (zh) 一种带减震功能的散热型高电压配电柜
CN211175183U (zh) 一种电动压缩机支架减震结构
CN213501751U (zh) 一种新能源车ptc水加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