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71176A - 清洗用保持器 - Google Patents

清洗用保持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71176A
CN108971176A CN201810391489.8A CN201810391489A CN108971176A CN 108971176 A CN108971176 A CN 108971176A CN 201810391489 A CN201810391489 A CN 201810391489A CN 108971176 A CN108971176 A CN 1089711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eaning
frame portion
protruding portion
retaine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9148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71176B (zh
Inventor
江口阳明
松峯淳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9711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711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711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711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13/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bility for 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cleaning

Landscapes

  • Cleaning By Liquid Or Steam (AREA)
  • Packaging Frangible Articles (AREA)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清洗用保持器,其具有:框状的框部,其包围沿规定方向贯通清洗用保持器的贯通孔;第一突出部,其从框部朝向框部的内侧沿第一方向突出;第二突出部,其从框部朝向框部的内侧沿第二方向突出;多个承接部,它们配置于框部的内侧;以及收纳部,其收纳清洗对象物,至少由第一突出部的末端、第二突出部的末端以及承接部构成。第一突出部在框部的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的部分各设置有至少一个,并且能够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对收纳于收纳部内的清洗对象物进行支承。第二突出部在框部的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的部分各设置有至少一个,并且能够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对收纳于收纳部内的清洗对象物进行支承。多个承接部能够在规定方向上的一侧对收纳于收纳部内的清洗对象物进行支承,并且配置于彼此分离的位置。

Description

清洗用保持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清洗用保持器。
背景技术
公知有对清洗对象物进行保持的清洗用保持器。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第平8-122604号公报中,作为清洗用保持器,记载清洗对象物为透镜的载置台。
在使用上述那样的清洗用保持器对清洗对象物进行清洗时,例如,有时将保持有清洗对象物的清洗用保持器依次放入收纳有清洗液的多个液槽中并浸泡在清洗液内。在该情况下,当在将清洗用保持器放入一个液槽内之后将清洗用保持器放入下一个液槽内时,如果是清洗液附着于清洗用保持器的状态的话,下一个液槽内的清洗液有时会被污染。因此,优选为,在将清洗用保持器浸泡于液槽内的清洗液中之后,充分去除附着于清洗用保持器上的清洗液。
但是,在现有的清洗用保持器中,脱液性不充分,清洗液有时难以从清洗用保持器脱落。因此,在将浸泡于清洗液中的清洗用保持器从液槽取出之后,容易成为清洗液附着于清洗用保持器的状态,有时去除附着于清洗用保持器上的清洗液会花费很多工夫。因此,在现有的清洗用保持器中,存在无法充分提高对清洗对象物进行清洗的作业的效率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脱液性优异的清洗用保持器。
在本发明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清洗用保持器,其对清洗对象物进行保持,该清洗用保持器具有:框状的框部,其包围沿规定方向贯通清洗用保持器的贯通孔;第一突出部,在沿规定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突出部从框部朝向框部的内侧沿与规定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突出;第二突出部,在沿规定方向观察时,该第二突出部从框部朝向框部的内侧沿与规定方向和第一方向两者垂直的第二方向突出;多个承接部,它们在沿规定方向观察时被配置于框部的内侧;以及收纳部,其收纳清洗对象物,至少由第一突出部的末端、第二突出部的末端以及承接部构成。第一突出部在框部的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的部分各设置有至少一个,并且能够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对收纳于收纳部内的清洗对象物进行支承。第二突出部在框部的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的部分各设置有至少一个,并且能够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对收纳于收纳部内的清洗对象物进行支承。多个承接部能够在规定方向上的一侧对收纳于收纳部内的清洗对象物进行支承,并且配置于彼此分离的位置。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脱液性优异的清洗用保持器。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的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清洗用保持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清洗用保持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上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清洗用保持器的一部分的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清洗用保持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上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清洗用保持器的一部分的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清洗用保持器的使用状态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清洗用保持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清洗用保持器的一部分的图,是沿图5中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从上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清洗用保持器的一部分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和Y轴方向两者垂直的方向。将Z轴方向称作“上下方向Z”。将Y轴方向称作“纵向Y”。将X轴方向称作“横向X”。并且,将Z轴方向的负侧称作“下侧”,将Z轴方向的正侧称作“上侧”。将Y轴方向的负侧称作“纵向上的一侧”,将Y轴方向的正侧称作“纵向上的另一侧”。将X轴方向的负侧称作“横向上的一侧”,将X轴方向的正侧称作“横向上的另一侧”。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上下方向Z相当于规定方向,纵向Y相当于第二方向,横向X相当于第一方向。并且,上侧相当于规定方向上的另一侧,下侧相当于规定方向上的一侧。纵向上的一侧相当于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纵向上的另一侧相当于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横向上的一侧相当于第一方向上的一侧,横向上的另一侧相当于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另外,上下方向、纵向、横向、上侧以及后侧仅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清洗用保持器10是在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托盘。清洗用保持器10能够在上下方向Z上层叠。清洗用保持器10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是大致正方形状。清洗用保持器10对清洗对象物M进行保持。作为清洗对象物M,例如举出了照相机模块。清洗用保持器10具有边框部11、支承突部13、引导突部12以及多个保持部70。
边框部11是矩形框状。更详细而言,边框部11是大致正方形框状。边框部11由沿横向X延伸并且在纵向Y上对置的两个横延伸部以及沿纵向Y延伸并且在横向X上对置的两个纵延伸部构成为大致正方形框状。边框部11的横延伸部具有沿上下方向Z贯通横延伸部并且沿横向X延伸的孔。边框部11的纵延伸部具有沿上下方向Z贯通纵延伸部并且沿纵向Y延伸的孔。
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在沿着上下方向Z观察时边框部11的外缘与边框部11的内缘之间的位置关系,以边框部11的内缘为基准将边框部11的外缘所处的一侧简称作“外缘侧”,以边框部11的外缘为基准将边框部11的内缘所处的一侧简称作“内缘侧”。
支承突部13从边框部11的角部11a沿上下方向Z突出。更详细而言,支承突部13从边框部11的四个角部11a向下侧突出。支承突部13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是沿着角部11a的外形的大致L字形状。支承突部13的外缘侧的侧面与边框部11的外缘侧的侧面连接。
如图2所示,支承突部13具有沿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方向贯通支承突部13的孔部13a。在本实施方式中,孔部13a沿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方向中的、相对于横向和纵向Y两者倾斜45°的方向贯通支承突部13。孔部13a设置于大致L字形状的支承突部13的弯曲部分。孔部13a向下侧开口。
支承突部13从下侧支承边框部11。如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当在清洗用保持器10的上侧层叠有其他的清洗用保持器10的情况下,层叠于上侧的其他的清洗用保持器10的支承突部13的下端部与位于下侧的清洗用保持器10的角部11a的上表面接触。在上下方向Z上相邻层叠的清洗用保持器10中,各清洗用保持器10的边框部11彼此根据支承突部13的上下方向Z的尺寸而在上下方向Z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引导突部12从边框部11的角部11a沿上下方向Z突出。更详细而言,如图1所示,引导突部12从边框部11的四个角部11a中的三个角部11a向上侧突出。引导突部12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是沿着角部11a的外形的大致L字形状。引导突部12配置在自边框部11的外缘向内缘侧离开的位置。引导突部12配置在比支承突部13靠边框部11的内缘侧的位置。
如图2所示,引导突部12具有沿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方向贯通引导突部12的孔部12a。在本实施方式中,孔部12a沿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方向中的、相对于横向X和纵向Y两者倾斜45°的方向贯通引导突部12。孔部12a设置于大致L字形状的引导突部12的弯曲部分。孔部12a向上侧开口。
引导突部12在层叠清洗用保持器10时对支承突部13进行引导。具体而言,引导突部12位于支承突部13的内缘侧,在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方向上对支承突部13进行定位。由此,容易精度良好地层叠多个清洗用保持器10。在上下方向Z上相邻层叠的清洗用保持器10中,沿与横向X和纵向Y两者倾斜45°的方向观察时,上侧的清洗用保持器10的支承突部13的孔部13a与下侧的清洗用保持器10的引导突部12的孔部12a彼此重叠。
多个保持部70设置于边框部11的内侧。多个保持部70沿着横向X和纵向Y呈格子状配置。在各保持部70中保持清洗对象物M。在本实施方式中,清洗用保持器10能够保持多个清洗对象物M。
如图2和图3所示,保持部70具有框部20、第一突出部31、第二突出部32、收纳部60以及多个承接部40。即,清洗用保持器10具有框部20、第一突出部31、第二突出部32、收纳部60以及多个承接部40。
如图3所示,框部20是大致正方形框状。框部20的内侧是沿上下方向Z贯通清洗用保持器10的贯通孔21。即,框部20是包围沿上下方向Z贯通清洗用保持器10的贯通孔21的框状。贯通孔21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是大致正方形状。贯通孔21被后述的第二承接部42在横向X上隔断。框部20由沿横向X延伸并且在纵向Y上对置的两个横延伸部20a以及沿纵向Y延伸并且在横向X上对置的两个纵延伸部20b构成为大致正方形框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保持部70沿横向X和纵向Y呈格子状配置,因此沿着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平面呈格子状设置有多个框部20。保持部70中的位于纵向Y的两端的保持部70的框部20和保持部70中的位于横向X的两端的保持部70的框部20与边框部11的内缘相连。在横向X或纵向Y上相邻的保持部70的框部20彼此相互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在板状部件上沿横向X和纵向Y呈格子状设置有多个贯通孔21,而构成了多个框部20和包围多个框部20的边框部11。
第一突出部31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从框部20朝向框部20的内侧沿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横向X突出。第一突出部31的末端部带有圆角。第一突出部31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贯通孔21重叠。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31配置在框部20的上表面上。在横向上的两侧的纵延伸部20b上各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突出部3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横向上的两侧的纵延伸部20b上以在纵向Y上排列的方式各设置有多个第一突出部31。
如图3所示,第一突出部31包含第一突出部31a和第一突出部31b作为第一突出部31。第一突出部31a是从横向上的一侧的纵延伸部20b向横向上的另一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31。在横向上的一侧的纵延伸部20b上以在纵向Y排列的方式设置有两个第一突出部31a。第一突出部31b是从横向上的另一侧的纵延伸部20b向横向上的一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31。在横向上的另一侧的纵延伸部20b上以在纵向Y上排列的方式设置有两个第一突出部31b。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每个保持部70中各设置有总计四个第一突出部31。
两个第一突出部31a配置于将横向上的一侧的纵延伸部20b在纵向Y上大致三等分的位置。两个第一突出部31b配置于将横向上的另一侧的纵延伸部20b在纵向Y上大致三等分的位置。两个第一突出部31a和两个第一突出部31b分别在横向X上对置配置。
在沿横向X相邻的保持部70中,横向上的一侧的保持部70的第一突出部31b的横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与横向上的另一侧的保持部70的第一突出部31a的横向上的一侧的端部彼此相连而构成沿横向X延伸的棒状的部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横向上的两侧的纵延伸部20b相当于框部20的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的部分。横向上的一侧的纵延伸部20b相当于框部20的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的部分。横向上的另一侧的纵延伸部20b相当于框部20的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部分。
第二突出部32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从框部20朝向框部20的内侧沿与上下方向Z和横向X两者垂直的纵向Y突出。第二突出部32的末端部带有圆角。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突出部32配置在框部20的上表面上。在纵向上的两侧的横延伸部20a各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突出部3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纵向上的两侧的横延伸部20a各设置有一个第二突出部32。
如图3所示,第二突出部32包含第二突出部32a和第二突出部32b作为第二突出部32。第二突出部32a是从纵向上的一侧的横延伸部20a向纵向上的另一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32。在纵向上的一侧的横延伸部20a的横向X的中央设置有一个第二突出部32a。第二突出部32b是从纵向上的另一侧的横延伸部20a向纵向上的一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32。在纵向上的另一侧的横延伸部20a的横向X的中央设置有一个第二突出部32b。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每个保持部70中各设置有总计两个第二突出部32。
在沿纵向Y相邻的保持部70中,纵向上的一侧的保持部70的第二突出部32b的纵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与纵向上的另一侧的保持部70的第二突出部32a的纵向上的一侧的端部彼此相连而构成沿纵向Y延伸的棒状的部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纵向上的两侧的横延伸部20a相当于框部20的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的部分。纵向上的一侧的横延伸部20a相当于框部20的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的部分。纵向上的另一侧的横延伸部20a相当于框部20的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部分。
多个承接部40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配置于框部20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承接部40包含第一承接部41a、41b和第二承接部42作为承接部40。第一承接部41a、41b是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从框部20朝向框部20的内侧沿横向X突出的承接部40。如图2所示,第一承接部41a、41b从框部20的内侧面、即贯通孔21的内侧面沿横向X突出。第一承接部41a、41b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贯通孔21重叠。第一承接部41a、41b的末端部带有圆角。第一承接部41a、41b的上表面是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平坦的面。
第一承接部41a从框部20的内侧面中的横向上的一侧的面向横向上的另一侧突出。第一承接部41a以在纵向Y上排列的方式设置有两个。如图3所示,两个第一承接部41a的纵向Y的位置与两个第一突出部31a的纵向Y的位置分别相同。第一承接部41a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第一突出部31a重叠并且比第一突出部31a向框部20的内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承接部41a在纵向Y上的尺寸与第一突出部31a在纵向Y上的尺寸相同。如图2所示,第一承接部41a的横向上的一侧的端部位于第一突出部31a的横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的下侧,与第一突出部31a的横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连接。
第一承接部41b从框部20的内侧面中的横向上的另一侧的面向横向上的一侧突出。第一承接部41b以在纵向Y上排列的方式设置有两个。如图3所示,两个第一承接部41b的纵向Y的位置与两个第一突出部31b的纵向Y的位置分别相同。第一承接部41b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第一突出部31b重叠并且比第一突出部31b向框部20的内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承接部41b在纵向Y上的尺寸与第一突出部31b在纵向Y上的尺寸相同。如图2所示,第一承接部41b的横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位于第一突出部31b的横向上的一侧的端部的下侧,与第一突出部31b的横向上的一侧的端部连接。
第二承接部42是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从框部20朝向框部20的内侧沿纵向Y突出的承接部40。第二承接部42的上表面是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平坦的面。第二承接部42从框部20的内侧面、即贯通孔21的内侧面沿纵向Y突出。第二承接部42从框部20的内侧面中的纵向上的一侧的面延伸至框部20的内侧面中的纵向上的另一侧的面。第二承接部42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贯通孔21重叠并且将贯通孔21在横向X上隔断。
如图3所示,第二承接部42的横向X的位置与第二突出部32a、32b的横向X的位置相同。第二承接部42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第二突出部32a、32b重叠并且比第二突出部32a、32b向框部20的内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承接部42在横向X上的尺寸与第二突出部32a、32b在横向X上的尺寸相同。如图2所示,第二承接部42的纵向上的一侧的端部位于第二突出部32a的纵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的下侧,与第二突出部32a的纵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连接。第二承接部42的纵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位于第二突出部32b的纵向上的一侧的端部的下侧,与第二突出部32b的纵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连接。
像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每个保持部70中,各设置有两个第一承接部41a、两个第一承接部41b以及第二承接部42总计五个承接部40。多个承接部40、即两个第一承接部41a、两个第一承接部41b以及一个第二承接部42配置在彼此分离的位置。
收纳部60至少由第一突出部31的末端、第二突出部32的末端以及承接部40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部60由第一突出部31a、31b的末端、第二突出部32a、32b的末端、第一承接部41a、41b的上表面以及第二承接部42的上表面构成。如图4和图5所示,在收纳部60内收纳有清洗对象物M。
在收纳于收纳部60内的状态下,清洗对象物M被各突出部和多个承接部40支承。第一突出部31a、31b能够在横向上的两侧对收纳于收纳部60内的清洗对象物M进行支承。第二突出部32a、32b能够在纵向上的两侧对收纳于收纳部60内的清洗对象物M进行支承。由此,能够利用第一突出部31a、31b来抑制清洗对象物M在横向X上的移动,能够利用第二突出部32a、32b来抑制清洗对象物M在纵向Y上的移动。多个承接部40能够在下侧对收纳于收纳部60内的清洗对象物M进行支承。由此,能够利用承接部40来抑制清洗对象物M在上下方向Z上的移动。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在比框部20的内缘即贯通孔21的内缘靠内侧的位置在收纳部60内收纳并保持清洗对象物M。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横向上的两侧的纵延伸部20b以在纵向Y上排列的方式各设置有多个第一突出部31,因此容易在横向X上稳定地支承清洗对象物M。并且,容易抑制收纳于收纳部60内的清洗对象物M绕着与上下方向Z平行的轴进行旋转。
如图6所示,例如,多个清洗用保持器10以在收纳部60内收纳有清洗对象物M的状态层叠,并且被放入了收纳有清洗液C的液槽内并浸泡在清洗液C中。此时,清洗用保持器10的姿态采用如下姿态:上下方向Z与铅直方向垂直、并且横向X和纵向Y朝向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45°的方向。在图6所示的清洗用保持器10的姿态下,设置有支承突部13中的一个支承突部和引导突部12中的一个引导突部的角部11a成为铅直方向下端部,孔部12a、13a向铅直方向下方开口。在清洗用保持器10浸泡于清洗液C中的状态下,向清洗对象物M施加超声波。由此,对清洗对象物M进行清洗。通过改换液槽进行多次该工序,从而清洗对象物M的清洗完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能够在比贯通孔21的内缘靠内侧的位置对清洗对象物M进行保持,因此能够使贯通孔21比清洗对象物M大,并且能够将清洗对象物M配置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贯通孔21重叠的位置。由此,清洗液C能够容易地穿过贯通孔21。因此,当将浸泡在清洗液C中的清洗用保持器10从液槽内向上提起时,清洗液C容易地经由贯通孔21从清洗用保持器10脱落。因此,能够抑制清洗液C附着于清洗用保持器10。
并且,在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方向上支承清洗对象物M的部分是第一突出部31a、31b的末端和第二突出部32a、32b的末端。因此,能够减小进行支承的部分与清洗对象物M的接触面积并且抑制清洗对象物M在横向X和纵向Y上的移动。由此,能够减少夹在第一突出部31a、31b和第二突出部32a、32b与清洗对象物M之间的清洗液C的量。因此,能够减少当将浸泡在清洗液C中的清洗用保持器10从液槽内提起之后仍然附着于清洗用保持器10上的清洗液C的量。
并且,在上下方向Z上支承清洗对象物M的多个承接部40配置在彼此分离的位置。因此,容易减小在上下方向Z上进行支承的部分与清洗对象物M的接触面积,能够减少附着于清洗用保持器10的清洗液C的量。并且,例如,与承接部被连成一体的情况相比,容易减少由于表面张力而保持在各承接部40上的清洗液C的总量。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当将浸泡在清洗液C中的清洗用保持器10从液槽内提起之后仍然附着于清洗用保持器10的清洗液C的量。
像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清洗液C容易从清洗用保持器10脱落,能够抑制清洗液C仍然附着于清洗用保持器10。即,得到了脱液性优异的清洗用保持器10。由此,在将清洗用保持器10多次放入不同的液槽内的清洗液C中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去除附着于清洗用保持器10的清洗液C的功夫,能够提高对清洗对象物M进行清洗的作业的效率。
并且,由于贯通孔21比清洗对象物M大,因此即使在像图6所示那样清洗对象物M被保持于清洗用保持器10的状态下,也容易增大露出到清洗用保持器10的外部的清洗对象物M的表面积。由此,在将清洗对象物M浸泡在清洗液C中而施加超声波时,容易使超声波直接施加于清洗对象物M,更容易对清洗对象物M进行清洗。
并且,在清洗时,通过像图6那样清洗用保持器10的姿态采用横向X和纵向Y朝向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45°的方向的姿态,第一突出部31、第二突出部32以及承接部40各自延伸的方向也是朝向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45°的方向。由此,清洗液C能够容易地沿着第一突出部31、第二突出部32以及承接部40向铅直方向下方流动。因此,当将浸泡在清洗液C中的清洗用保持器10从液槽内提起时,清洗液C能够容易地向铅直方向下方下落,能够进一步提高清洗用保持器10的脱液性。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突部13具有孔部13a。因此,在清洗用保持器10的姿态采用了横向X和纵向Y朝向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45°的方向的姿态时,容易使清洗液C经由孔部13a向铅直方向下方下落。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清洗用保持器10的脱液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清洗用保持器10层叠时,在支承突部13的内缘侧配置有引导突部12。引导突部12具有与支承突部13的孔部13a重叠的孔部12a。因此,更容易使清洗液C经由引导突部12的孔部12a和支承突部13的孔部13a向铅直方向下方下落。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承接部41a、41b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第一突出部31a、31b重叠并且比第一突出部31a、31b向框部20的内侧突出。因此,能够利用第一承接部41a、41b来支承清洗对象物M并且减少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贯通孔21重叠的部分。由此,能够增大贯通孔21的面积,能够进一步提高清洗用保持器10的脱液性。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承接部42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第二突出部32a、32b重叠并且比第二突出部32a、32b向框部20的内侧突出。因此,能够利用第二承接部42来支承清洗对象物M并且减少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贯通孔21重叠的部分。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贯通孔21的面积,能够进一步提高清洗用保持器10的脱液性。
收纳于收纳部60内的清洗对象物M在收纳部60内在一定程度上容许在横向X和纵向Y的移动。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设置于横向上的一侧的纵延伸部20b的第一突出部31a的末端与设置于横向上的另一侧的纵延伸部20b的第一突出部31b的末端之间的横向X的距离L1大于清洗对象物M在横向X上的尺寸W。由此,在清洗对象物M与第一突出部31a、31b的横向X之间设置有间隙,允许清洗对象物M在横向X上的移动。
并且,设置于纵向上的一侧的横延伸部20a的第二突出部32a的末端与设置于纵向上的另一侧的横延伸部20a的第二突出部32b的末端之间的纵向Y上的距离L2大于清洗对象物M在纵向Y上的尺寸D。由此,在清洗对象物M与第二突出部32a、32b的纵向Y之间设置有间隙,允许清洗对象物M在纵向Y上的移动。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清洗对象物M收纳于收纳部60内的状态下允许清洗对象物M在横向X和纵向Y上的移动,由此在清洗时清洗对象物M能够在收纳部60内移动。由此,容易对清洗对象物M进行清洗。并且,清洗对象物M的与清洗用保持器10接触的部分容易变化,能够抑制清洗液C夹在清洗对象物M与清洗用保持器10之间的情况。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清洗用保持器10的脱液性。
清洗对象物M与第一突出部31a、31b和第二突出部32a、32b之间的间隙的大小能够根据清洗对象物M而决定。例如,在清洗对象物M是多个独立的部件通过弹簧而连结的结构的情况下,清洗对象物M与第一突出部31a、31b和第二突出部32a、32b之间的间隙的大小被决定为使得清洗对象物M能够在弹簧不发生塑性变形的范围内移动。
如图7所示,清洗用保持器10还具有多个第一梁部51和多个第二梁部52。多个第一梁部51以沿横向X延伸并且在纵向Y上彼此隔开间隔地排列的方式配置。多个第二梁部52以沿纵向Y延伸并且在横向X上彼此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多个第一梁部51和多个第二梁部52配置成格子状,将多个框部20彼此连接起来。因此,能够提高清洗用保持器10的刚性,能够抑制清洗用保持器10变形。
第一梁部51是长方形板状。第一梁部51的板面与纵向Y垂直。第一梁部51从横延伸部20a向下侧突出。第一梁部51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横延伸部20a重叠。因此,能够利用第一梁部51来提高清洗用保持器10的刚性并且能够减少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贯通孔21重叠的部分。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贯通孔21的面积,能够进一步提高清洗用保持器10的脱液性。
第一梁部51从边框部11的横向上的一侧的纵延伸部延伸至横向上的另一侧的横延伸部。第一梁部51将在横向X上排列的多个框部20连接起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梁部51和横延伸部20a彼此连接而构成沿横向X延伸的板状的部分。由第一梁部51和横延伸部20a构成的板状的部分的板面与纵向Y垂直。
第二梁部52是长方形板状。第二梁部52的板面与横向X垂直。第二梁部52比框部20向下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梁部52从第二承接部42向下侧突出。即,第二梁部52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作为承接部40的第二承接部42重叠。因此,能够利用第二梁部52来提高清洗用保持器10的刚性,并且能够减少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贯通孔21重叠的部分。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贯通孔21的面积,能够进一步提高清洗用保持器10的脱液性。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承接部42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第二突出部32重叠。因此,第二突出部32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第二梁部52重叠。由此,能够利用第二梁部52来提高清洗用保持器10的刚性并且进一步减少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贯通孔21重叠的部分。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贯通孔21的面积,能够进一步提高清洗用保持器10的脱液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第二突出部32整体与第二梁部52重叠。
第二梁部52从边框部11的纵向上的一侧的横延伸部延伸至纵向上的另一侧的横延伸部。第二梁部52将在纵向Y上排列的多个框部20连接起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梁部52和第二承接部42彼此连接而构成沿纵向Y延伸的板状的部分。由第二梁部52和第二承接部42构成的板状的部分的板面与横向X垂直。
如图8所示,在清洗用保持器10层叠时,第二梁部52与由在下侧相邻配置的清洗用保持器10所保持的清洗对象物M的上侧对置配置。因此,能够抑制收纳于收纳部60内的清洗对象物M向上侧移动。由此,能够抑制清洗对象物M从收纳部60内脱落。
关于沿上下方向Z相邻层叠的清洗用保持器10之间,配置于下侧的清洗用保持器10的承接部40的上侧的端部与配置于上侧的清洗用保持器10的第二梁部52的下侧的端部之间的上下方向Z的距离L3大于清洗对象物M在上下方向Z上的尺寸H。由此,在收纳于配置在下侧的清洗用保持器10的收纳部60内的清洗对象物M与配置在上侧的清洗用保持器10的第二梁部52的上下方向Z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收纳于收纳部60内的清洗对象物M在收纳部60内容许在一定程度上在上下方向Z上移动。因此,更容易对清洗对象物M进行清洗。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清洗用保持器110的保持部170中,在纵向上的两侧的横延伸部20a上以在横向X上排列的方式各设置有多个第二突出部132。因此,容易稳定地在纵向Y上支承清洗对象物M。并且,更容易抑制收纳于收纳部160内的清洗对象物M绕着与上下方向Z平行的轴进行旋转。
第二突出部132包含第二突出部132a和第二突出部132b作为第二突出部132。第二突出部132a是从纵向上的一侧的横延伸部20a向横向上的另一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132。在纵向上的一侧的横延伸部20a上以在横向X上排列的方式设置有两个第二突出部132a。第二突出部132b是从纵向上的另一侧的横延伸部20a向纵向上的一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132。在纵向上的另一侧的横延伸部20a上以在横向X上排列的方式设置有两个第二突出部132b。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每个保持部170中各设置总计四个第二突出部132。
两个第二突出部132a配置于将纵向上的一侧的横延伸部20a在横向X上大致三等分的位置。两个第二突出部132a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配置于第二承接部42的横向上的两侧。两个第二突出部132b配置于将纵向上的另一侧的横延伸部20a在横向X上大致三等分的位置。两个第二突出部132b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配置于第二承接部42的横向上的两侧。两个第二突出部132a与两个第二突出部132b分别在纵向Y上对置配置。
在沿纵向Y相邻的保持部170中,纵向上的一侧的保持部170的第二突出部132b的纵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与纵向上的另一侧的保持部170的第二突出部132a的纵向上的一侧的端部彼此连接而构成沿纵向Y延伸的棒状的部分。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能够采用其他的结构。只要在横向上的两侧的纵延伸部20b上各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突出部31,则第一突出部31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设置于横向上的一侧的纵延伸部20b上的第一突出部31的数量与设置于横向上的另一侧的纵延伸部20b上的第一突出部31的数量也可以彼此不同。只要在纵向上的两侧的横延伸部20a上各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突出部32,则第二突出部32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设置于纵向上的一侧的横延伸部20a上的第一突出部31的数量与设置于纵向上的另一侧的横延伸部20a上的第二突出部32的数量也可以彼此不同。
保持部70、170也可以不配置成格子状。保持部70、170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一个。框部2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圆形框状,也可以是椭圆形框状,也可以是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框状。第一梁部51也可以设置于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横延伸部20a不重叠的位置。第二梁部52也可以设置于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第二承接部42不重叠的位置。第二梁部52也可以设置于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纵延伸部20b重叠的位置。也可以不设置第一梁部51和第二梁部52中的至少一方。清洗用保持器10、110也可以无法层叠。
使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清洗用保持器10、110进行清洗的清洗对象物M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照相机模块以外的清洗对象物。上述的各结构能够在彼此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15)

1.一种清洗用保持器,其对清洗对象物进行保持,该清洗用保持器具有:
框状的框部,其包围沿规定方向贯通所述清洗用保持器的贯通孔;
第一突出部,在沿所述规定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突出部从所述框部朝向所述框部的内侧沿与所述规定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突出;
第二突出部,在沿所述规定方向观察时,该第二突出部从所述框部朝向所述框部的内侧沿与所述规定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两者垂直的第二方向突出;
多个承接部,它们在沿所述规定方向观察时被配置于所述框部的内侧;以及
收纳部,其收纳所述清洗对象物,至少由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末端、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末端以及所述承接部构成,
所述清洗用保持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出部在所述框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的部分各设置有至少一个,并且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对收纳于所述收纳部内的所述清洗对象物进行支承,
所述第二突出部在所述框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的部分各设置有至少一个,并且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对收纳于所述收纳部内的所述清洗对象物进行支承,
所述多个承接部能够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的一侧对收纳于所述收纳部内的所述清洗对象物进行支承,并且配置于彼此分离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洗用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接部包含第一承接部作为沿所述规定方向观察时从所述框部朝向所述框部的内侧沿所述第一方向突出的所述承接部,
所述第一承接部在沿规定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一突出部重叠,并且比所述第一突出部向所述框部的内侧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洗用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接部包含第二承接部作为沿所述规定方向观察时从所述框部朝向所述框部的内侧沿所述第二方向突出的所述承接部,
所述第二承接部在沿所述规定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二突出部重叠,并且比所述第二突出部向所述框部的内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清洗用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框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的部分处的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末端与设置于所述框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部分处的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末端之间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所述清洗对象物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设置于所述框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的部分处的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末端与设置于所述框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部分处的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末端之间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所述清洗对象物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洗用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洗用保持器还具有:
多个第一梁部,它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排列配置;以及
多个第二梁部,它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配置,
沿与所述规定方向垂直的平面设置有多个所述框部,
所述多个第一梁部和所述多个第二梁部配置成格子状,将多个所述框部彼此连接起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洗用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梁部在沿所述规定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承接部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清洗用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洗用保持器能够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层叠,
所述第二梁部比所述框部向所述规定方向上的一侧突出,并且在所述清洗用保持器被层叠起来时,与由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的一侧相邻配置的所述清洗用保持器所保持的所述清洗对象物的所述规定方向上的另一侧对置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洗用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相邻地层叠的所述清洗用保持器中,配置于所述规定方向上的一侧的所述清洗用保持器的所述承接部的所述规定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与配置于所述规定方向上的另一侧的所述清洗用保持器的所述第二梁部的所述规定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之间的所述规定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所述清洗对象物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的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清洗用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突出部在沿所述规定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二梁部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洗用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出部在所述框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的部分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各设置有多个。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清洗用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突出部在所述框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的部分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各设置有多个。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清洗用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洗用保持器还具有:
矩形框状的边框部;以及
支承突部,其从所述边框部的角部沿所述规定方向突出,对所述边框部进行支承,
沿与所述规定方向垂直的平面设置有多个所述框部,
所述边框部包围多个所述框部,
所述支承突部具有沿与所述规定方向垂直的方向贯通所述支承突部的孔部。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清洗用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出部在所述框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的部分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各设置有多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清洗用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突出部在所述框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的部分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各设置有多个。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清洗用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洗用保持器还具有:
矩形框状的边框部;以及
支承突部,其从所述边框部的角部沿所述规定方向突出,对所述边框部进行支承,
沿与所述规定方向垂直的平面设置有多个所述框部,
所述边框部包围多个所述框部,
所述支承突部具有沿与所述规定方向垂直的方向贯通所述支承突部的孔部。
CN201810391489.8A 2017-05-30 2018-04-27 清洗用保持器 Active CN1089711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6344 2017-05-30
JP2017106344A JP2018202271A (ja) 2017-05-30 2017-05-30 洗浄用保持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71176A true CN108971176A (zh) 2018-12-11
CN108971176B CN108971176B (zh) 2022-04-12

Family

ID=64542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91489.8A Active CN108971176B (zh) 2017-05-30 2018-04-27 清洗用保持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202271A (zh)
CN (1) CN108971176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00904A (en) * 1993-10-15 1995-03-28 R. H. Murphy Co., Inc. Tray for ball terminal integrated circuits
US20050186122A1 (en) * 2004-02-20 2005-08-25 Mercer James D. Molded container
US20050285282A1 (en) * 2004-06-28 2005-12-29 Fujitsu Limited Tray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943010A (zh) * 2004-06-02 2007-04-04 伊利诺斯器械工程公司 用于集成电路芯片的可堆叠托盘
CN101286323A (zh) * 2007-04-12 2008-10-15 新科实业有限公司 电子元件的清洗托盘和运载工具
CN202295586U (zh) * 2010-12-21 2012-07-04 柏宝日本公司 收纳托盘
CN102709220A (zh) * 2010-08-23 2012-10-0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半导体封装传送设备及利用其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CN103035539A (zh) * 2011-09-28 2013-04-10 德州仪器公司 具有凹入壁区段的嵌套机构
CN203877234U (zh) * 2014-05-08 2014-10-15 晨州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元件承盘的限位结构
CN104627522A (zh) * 2013-11-07 2015-05-20 三星Sdi株式会社 包装盘
CN205381492U (zh) * 2016-02-04 2016-07-13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托盘
CN205762854U (zh) * 2016-05-20 2016-12-07 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卡合塑料托盘的水洗治具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00904C1 (en) * 1993-10-15 2001-01-16 Murphy R H Co Inc Tray for ball terminal integrated circuits
US5400904A (en) * 1993-10-15 1995-03-28 R. H. Murphy Co., Inc. Tray for ball terminal integrated circuits
US20050186122A1 (en) * 2004-02-20 2005-08-25 Mercer James D. Molded container
CN1943010A (zh) * 2004-06-02 2007-04-04 伊利诺斯器械工程公司 用于集成电路芯片的可堆叠托盘
US20050285282A1 (en) * 2004-06-28 2005-12-29 Fujitsu Limited Tray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1286323A (zh) * 2007-04-12 2008-10-15 新科实业有限公司 电子元件的清洗托盘和运载工具
CN102709220A (zh) * 2010-08-23 2012-10-0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半导体封装传送设备及利用其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CN202295586U (zh) * 2010-12-21 2012-07-04 柏宝日本公司 收纳托盘
CN103035539A (zh) * 2011-09-28 2013-04-10 德州仪器公司 具有凹入壁区段的嵌套机构
CN104627522A (zh) * 2013-11-07 2015-05-20 三星Sdi株式会社 包装盘
CN203877234U (zh) * 2014-05-08 2014-10-15 晨州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元件承盘的限位结构
CN205381492U (zh) * 2016-02-04 2016-07-13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托盘
CN205762854U (zh) * 2016-05-20 2016-12-07 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卡合塑料托盘的水洗治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71176B (zh) 2022-04-12
JP2018202271A (ja) 2018-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22459B2 (en) Clamper and holding jig including same
US8757419B2 (en) Crockery basket comprising height-adjustable racks
US10665486B2 (en) Substrate carrier having drip edge configurations
CN108971176A (zh) 清洗用保持器
KR20070112757A (ko) 마이크로판 저장 장치 및 저장 방법
US9748731B2 (en) Optical apparatus
JP4895061B2 (ja) 部品搬送キャリア
KR20210050464A (ko) 배치 형성 기구 및 기판 처리 장치
JP2017220425A (ja) 電線配索用装置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EP3666688B1 (en) Glass storage means and glass storage system
KR101307823B1 (ko) 래싱 장치의 일체형 저장이 가능한 래싱 브리지
JP6686914B2 (ja) 物品保管設備
JP5168667B2 (ja) ラックの枠組み構造
JP3242970U (ja) ネスティングラック
JP5059233B1 (ja) ロボット走行装置用フレー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90469B2 (ja) ラック
JP2021046271A (ja) ラック
CN217989877U (zh) 挂具
JP2014033975A (ja) 洗浄用トレーに収容された物品の物品反転部材
JP7201179B2 (ja) 搬送容器
JP3149298U (ja) 車載ポリタンク保持具
JP5168666B2 (ja) ラックの枠組み構造
JP6563462B2 (ja) 枠組棚
JP6421045B2 (ja) 箱型容器
JP3176147U (ja) ガラス基板の収納容器および基板支持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