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66679B - 电力转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转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66679B
CN108966679B CN201780013883.1A CN201780013883A CN108966679B CN 108966679 B CN108966679 B CN 108966679B CN 201780013883 A CN201780013883 A CN 201780013883A CN 108966679 B CN108966679 B CN 1089666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power conversion
facing surface
housing
corros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388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66679A (zh
Inventor
原田大辅
南部浩一
田中纪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7/00157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7149972A1/ja
Publication of CN1089666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666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666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666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51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characterised by AC-m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26Casings; Part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H02B1/28Casings; Part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10DC to DC co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30AC to DC co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40DC to AC conver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力转换装置,该电力转换装置能防止壳体与被固定零件之间的密封性降低。电力转换装置(1)具有壳体(2)、被固定零件(3)以及密封件(4)。壳体(2)具有金属制的壳体主体(21)。被固定零件(3)从壳体(2)的外侧固定于壳体(2)。密封件(4)与壳体(2)和被固定零件(3)这两方紧贴,以确保壳体(2)与被固定零件(3)之间的防水性。此外,壳体(2)的局部具有比壳体主体(21)更不易腐蚀的非腐蚀部(22)。此外,被固定零件(3)通过密封件(4)安装于非腐蚀部(22)。

Description

电力转换装置
相关申请的援引
本申请以2016年2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6-037690号专利和2016年9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6-185330号专利为基础,在此援引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转换装置,该电力转换装置包括壳体、从该壳体的外侧固定于该壳体的被固定零件以及密封件。
背景技术
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等车辆例如装设有在直流电与交流电之间进行电力转换的电力转换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电力转换装置,公开了一种具有壳体以及从外侧连接于该壳体的外部制冷剂管的装置。外部制冷剂管通过螺栓旋紧固定于壳体。
在外部制冷剂管与壳体之间,配置有O形环。该O形环与壳体和外部制冷剂管这两方紧贴。藉此,确保壳体与外部制冷剂管之间的密封性,从而能抑制水等从壳体外向壳体内侵入。另外壳体例如由铝等构成,通过压铸等形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1093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力转换装置中,存在壳体与外部制冷剂管之间的密封性降低的可能。
即,在上述电力转换装置中,例如在壳体的表面附着有水的情况下,需要考虑壳体表面的腐蚀问题。此外,如果上述腐蚀发生在壳体的与O形环的接触面,那么存在上述接触面与O形环之间的紧贴性降低的可能。其结果是,存在壳体与固定于该壳体的外部制冷剂管之间的密封性降低的可能。
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寒冷地区等,海水、融雪材料中所使用的氯化钙的水溶液等促进壳体腐蚀的水溶液容易附着于壳体。因此,在沿海地区、寒冷地区等,更容易发生上述可能。
本发明是为了提供一种电力转换装置,该电力转换装置能防止壳体与固定于壳体的被固定零件之间的密封性降低。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具有:壳体,上述壳体具有金属制的壳体主体;
被固定零件,上述被固定零件从上述壳体的外侧固定于上述壳体;以及
密封件,上述密封件与上述壳体和上述被固定零件这两方紧贴,以确保上述壳体与上述被固定零件之间的水密性,
上述壳体的局部具有比上述壳体主体更不易腐蚀的非腐蚀部,
上述被固定零件隔着上述密封件安装于上述非腐蚀部。
在上述电力转换装置中,上述被固定零件隔着密封件安装于非腐蚀部。因此,能防止壳体的与密封件接触的部位被腐蚀。因此,能防止密封件与壳体之间的紧贴性降低。其结果是,能防止壳体与被固定零件之间的密封性降低。
此外,壳体的局部具有非腐蚀部。因此,与壳体整体是非腐蚀部的情况相比,能降低壳体的材料成本。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电力转换装置,该电力转换装置能防止壳体与被固定零件之间的密封性降低。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和以下详细的记述,可以更明确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附图如下所述。
图1是实施方式一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一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示意整体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一的从前方观察电力转换装置时的罩体周边的图。
图4是实施方式一的从前方观察壳体时的非腐蚀部周边的图。
图5是实施方式一的从后方观察壳体时的非腐蚀部周边的图。
图6是实施方式二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二的从后方观察壳体时的非腐蚀部周边的图。
图8是实施方式三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图8的倾斜部周边的放大图。
图10是实施方式四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图10的倾斜部周边的放大图。
图12是实施方式五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六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14是实施方式六的从前方观察壳体时的非腐蚀部周边的图。
图15是实施方式六的从后方观察壳体时的非腐蚀部周边的图。
图16是实施方式七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17是实施方式八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18是实施方式八的从前方观察电力转换装置时的外部设备周边的图。
图19是实施方式八的从前方观察壳体时的非腐蚀部周边的图。
图20是实施方式九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21是实施方式九的从前方观察壳体时的非腐蚀部周边的图。
图22是实施方式十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23是实施方式十一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24是实施方式十二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25是实施方式十三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26是图25的接合面附近的放大图,是用于说明沿面方向和接合面外侧的示意图。
图27是实施方式十四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28是实施方式十五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29是实施方式十六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30是实施方式十六的从前方观察壳体主体时的主体贯通孔周边的图。
图31是实施方式十七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32是实施方式十七的从前方观察壳体主体时的主体贯通孔周边的图。
图33是实施方式十八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34是图33的接合面附近的放大图,是用于说明沿面方向和相对面外侧的示意图。
图35是实施方式十九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36是实施方式二十的穿过非腐蚀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参照图1~图5,对电力转换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1具有壳体2、被固定零件即罩体3、密封件即O形环4。壳体2具有金属制的壳体主体21。罩体3从壳体2的外侧固定于壳体2。O形环4与壳体2和罩体3的两方紧贴,以确保壳体2与罩体3之间的防水性。另外,壳体2的局部具有比壳体主体21更不易腐蚀的非腐蚀部22。此外,罩体3通过O形环4安装于非腐蚀部22。另外,为了与其它的构成零件进行区分,在图4中,对非腐蚀部22标注有斜线。
电力转换装置1装设于车辆。电力转换装置1可以作为装设于例如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等的逆变器。逆变器是例如在直流电源与交流旋转电机之间,用于对电力进行转换的结构。此外,并不限定于此,电力转换装置1也可以作为例如DC-DC转换器等。另外,为了方便,将罩体3相对于壳体2的固定方向称作“前后方向X”。此外,在前后方向X中,将罩体3侧称作前方、壳体2侧称作后方。
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主体21具有贯通壳体2的内外的主体贯通孔210。主体贯通孔210可以是例如用于从壳体2的外部进行配置于壳体2的内部的零件彼此的紧固作业的结构等。接着,罩体3从壳体2的外侧将主体贯通孔210封闭。
壳体主体21是以铝为材料通过压铸而成形的成形体。如图4、图5所示,主体贯通孔210的与前后方向X正交的截面形状呈圆形。如图1所示,在壳体主体21的前表面上,在主体贯通孔210的周围,形成有向后方凹的环状凹部211。如图4所示,从前方观察时,环状凹部211呈圆环状。
如图1、图4所示,在环状凹部211中嵌入有非腐蚀部22。非腐蚀部22和环状凹部211具有相同的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腐蚀部22的与前后方向X正交的截面形状呈环形。非腐蚀部22为从前后方向X观察到的形状呈圆环形状的板状。非腐蚀部22通过粘接件与环状凹部211粘接。
如上所述,非腐蚀部22由比壳体主体21更不易腐蚀的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腐蚀部22由金属或合金形成。具体而言,非腐蚀部22由不锈钢形成。除此以外,非腐蚀部22可以由例如非铁金属或其合金形成。此外,也可以通过对铝制的壳体主体21的一部分进行阳极氧化处理等表面加工,来形成非腐蚀部22。此外,非腐蚀部22并不限定为金属或合金,也可以例如由树脂构成。
如图1所示,以从前方将壳体2的主体贯通孔210覆盖的方式,配置有罩体3。此外,在罩体3的与非腐蚀部22相对的相对部配置有环状的O形环4。O形环4由橡胶形成。O形环4的整周压接于非腐蚀部22的前表面的整周。另外,O形环4被形成于罩体3的后表面且具有朝前方凹的形状的保持槽31保持。
罩体3由金属形成。如图1、图4所示,在罩体3上O形环4的外周侧的位置具有多个螺栓插通孔5。此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21的与螺栓插通孔5在前后方向X上重合的位置处,具有用于将螺栓7螺合的螺栓螺合孔6。罩体3的螺栓插通孔5以及壳体主体21的螺栓螺合孔6形成于非腐蚀部22的外周侧。此外,将螺栓7插通螺栓插通孔5并且与螺栓螺合孔6螺合,从而将罩体3紧固固定于壳体2。此外,通过螺栓7的轴力,将O形环4在前后方向X上弹性压缩,从而确保非腐蚀部22与O形环4的紧贴性。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电力转换装置1中,罩体3通过O形环4安装于非腐蚀部22。因此,能防止壳体2的与O形环4接触的部位被腐蚀。因此,能防止O形环4与壳体2的紧贴性降低。其结果是,能防止壳体2与罩体3之间的密封性降低。
此外,壳体2是局部具有非腐蚀部22。因此,与壳体2整体是非腐蚀部22的情况相比,能降低壳体2的材料成本。
此外,非腐蚀部22由金属或合金形成。因此,能使非腐蚀部22的线膨胀系数与金属制的壳体主体21的线膨胀系数接近。因而,能抑制由非腐蚀部22的线膨胀系数与壳体主体21的线膨胀系数之差而引起的热应力作用于非腐蚀部22和壳体主体21。因此,能提高非腐蚀部22或壳体主体21的耐久性。
此外,非腐蚀部22由不锈钢形成。因此,能以低成本制造非腐蚀部22。
此外,电力转换装置1装设于车辆。因此,能进一步容易地实现抑制壳体2与罩体3之间的密封性降低的效果。即,对于车辆用的电力转换装置1,要求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具有耐久性。例如,还要考虑到海水、用于融雪材料的氯化钙的水溶液等,促进壳体2腐蚀的水溶液会从外部附着于壳体2的情况。此时,可以想到壳体2的与密封件接触的接触面被腐蚀,壳体2与罩体3之间的密封性降低的情况。因此,在车辆用的电力转换装置1中,尤其期待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来抑制密封性降低的效果。
此外,罩体3的螺栓插通孔5以及壳体主体21的螺栓螺合孔6形成于非腐蚀部22的外周侧。因此,不在非腐蚀部22设置供螺栓7插通的插通孔,将罩体3固定于壳体2。因此,能使壳体2的制造成本降低。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提供一种电力转换装置,该电力转换装置能防止壳体与被固定零件之间的密封性降低。
(实施方式二)
如图6所示,相对于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是对非腐蚀部22的形状进行了改变的实施方式。具体而言,非腐蚀部22具有板状的板状部221以及从板状部221的一部分朝后方延伸设置的延设部22。此外,至少板状部221的后表面223和延设部222的外周面224与壳体主体21接触。
板状部221在前后方向X上具有厚度。板状部221的从前后方向X观察到的形状呈圆环形状。此外,延设部222从板状部221的内周端部朝后方延伸设置。如图6、图7所示,延设部222具有圆筒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腐蚀部22的与前后方向X正交的截面形状也呈环形。即,在板状部221与延设部222的两方中,非腐蚀部22的与前后方向X正交的截面形状呈环状,具体而言呈圆环形状。
如图6所示,非腐蚀部22压入于在壳体主体21形成的压入孔部212。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腐蚀部22压入于在壳体主体21形成的主体贯通孔210的前方部。即,主体贯通孔210的前方部是压入孔部212。非腐蚀部22的延设部222压入于压入孔部212。藉此,延设部222的外周面224压接于压入孔部212的内周面。如图7所示,非腐蚀部22的与压入孔部212接触的接触面的与前后方向X正交的截面形状是圆形。即,延设部222的外周面224的与前后方向X正交的截面形状是圆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状部221的外周面的与前后方向X正交的截面形状也是圆形。此外,如图6所示,为了易于将非腐蚀部22压入压入孔部212,延设部222的外周面224的后端部以外径朝后方变小的方式倾斜。此外,板状部221的后表面223压接于环状凹部211的前表面。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一相同。另外,若无特别指出,实施方式二以后的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符号中、与之前实施方式使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表示与之前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腐蚀部22具有板状部221和延设部222。此外,非腐蚀部22的至少板状部221的后表面223和延设部222的外周面224与壳体主体21接触。因此,容易使非腐蚀部22与壳体主体21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能提高非腐蚀部22相对于壳体主体21的固接力。
此外,非腐蚀部22压入于压入孔部212。因此,例如与使用粘接件等将非腐蚀部22粘接于壳体主体21的情况相比,不易产生非腐蚀部22与壳体主体21之间的固接力的经时劣化。
此外,非腐蚀部22的与压入孔部212接触的接触面的与前后方向X正交的截面形状是圆形。因此,非腐蚀部22的与压入孔部212接触的接触面上没有形成角。因此,当将非腐蚀部22压入压入孔部212时,能抑制从非腐蚀部22向壳体主体21施加很大的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腐蚀部22的与前后方向X正交的截面形状也呈环状。因此,即使在将非腐蚀部22压入壳体主体21的情况下,也能防止从非腐蚀部22向壳体主体21施加的各种力过大。另外,各种力包括有例如将非腐蚀部22向壳体主体21压入时产生的力、由非腐蚀部22的线膨胀系数与壳体主体21的线膨胀系数之差引起的应力等。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三)
如图8、图9所示,相对于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是对壳体主体21的形状进行了改变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21上形成有倾斜部214,该倾斜部214倾斜成从压入孔部212的前端朝前方直径扩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部214与环状凹部211的内周端缘连结。倾斜部214形成于主体贯通孔210的整周。
与实施方式二相同,非腐蚀部22的延设部222压入于壳体主体21的压入孔部212,并且板状部221的后表面223压接于环状凹部211的前表面。此外,如图9所示,在板状部221和延设部222的根部部分225与壳体主体21的倾斜部214之间,形成有间隙C。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二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使因将非腐蚀部22压入压入孔部212而引起的、施加于根部部分225的应力减小。例如,在壳体主体21没有倾斜部214的情况下,非腐蚀部22会压入至根部部分225。因此,在上述情况下,在根部部分225处,非腐蚀部22直接受到来自壳体主体21的压入应力。因此,在根部部分225处,容易受到过大的应力。另一方面,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壳体主体21具有倾斜部214的情况下,在非腐蚀部22压入于压入孔部212的状态下,在非腐蚀部22的根部部分225与壳体主体21之间形成有间隙C。因此,可以使根部部分225与压入孔部212和环状凹部211隔开。因此,能防止非腐蚀部22的根部部分225直接受到应力。其结果是,能抑制根部部分225处的应力集中。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二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四)
如图10、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是倾斜部214形成于从板状部221的后表面223向后方远离的位置的实施方式。如图11所示,主体贯通孔210具有同径部215,该同径部215从倾斜部214的前端朝前方形成。同径部215在前后方向X上形成为内径一定。此外,主体贯通孔210具有扩径部216,该扩径部216从同径部215的前端朝前方形成。扩径部216以朝向前方直径扩大的方式倾斜。此外,扩径部216的前端与环状凹部211的内周端缘连结。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三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进一步将板状部221和延设部222的根部部分225与压入孔部212和环状凹部211隔开,能进一步抑制根部部分225处的应力集中。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三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五)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是作为被固定零件,将内部具有流路的配管300固定于壳体2的实施方式。配管300可以是例如用于从壳体2的外部向对收容于壳体2内的发热的电子元件进行冷却的冷却器供给制冷剂,或者从壳体2的内部的冷却器向壳体2的外部排出制冷剂的构件。除此以外,例如,配管300也可以是用于从壳体2的外部向壳体2内供给气体,或者从壳体2内向壳体2的外部排出气体的构件。
主体贯通孔210具有阶梯部20,该阶梯部20的后方的内径比前方的内径小。非腐蚀部22嵌入于主体贯通孔210中的阶梯部20的前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贯通孔210具有小径部217和大径部218。小径部217形成于阶梯部20的后方,向后方开口。小径部217在前后方向X上的内径一定。大径部218形成于阶梯部20的前方,向前方开口。大径部218在前后方向X上的内径一定。此外,大径部218的内径比小径部217的内径大。此外,大径部218中嵌入有非腐蚀部22。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腐蚀部22压入于大径部218。即,大径部218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为压入孔部212。
主体贯通孔210中的阶梯部20的后方的内径与非腐蚀部22的内径相同。即,大径部218的内径与非腐蚀部22的内径相同。藉此,大径部218的内周面与非腐蚀部22的内周面形成为大致齐平。非腐蚀部22的后端面与阶梯部20相对。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四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腐蚀部22嵌入于主体贯通孔210中的阶梯部20的前方。因此,容易抑制非腐蚀部22的内径与主体贯通孔210中的比非腐蚀部22靠后方的部位的内径大幅变化。藉此,能抑制非腐蚀部22与主体贯通孔210中的非腐蚀部22的后方部位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变动。因此,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配管300作为被固定零件,将非腐蚀部22和主体贯通孔210的内侧作为流体的通路来使用的情况下,能抑制流体的压力损失的增加。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贯通孔210中的阶梯部20的后方的内径与非腐蚀部22的内径相同。因此,能进一步抑制上述流体的压力损失的增加。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四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六)
如图13~图15所示,相对于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是对非腐蚀部22的形状进行了改变的实施方式。即,非腐蚀部22的延设部222具有形成为将其后端封闭的封闭板部226。如图13所示,非腐蚀部22的延设部222压入于压入孔部212。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腐蚀部22中的压入于压入孔部212的部位具有其前表面凹陷的形状。即,延设部222呈其前表面朝向后方凹的凹状。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四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封闭板部226,可以加强非腐蚀部22的强度。因此,即使在将非腐蚀部22压入于压入孔部212的情况下,也能确保非腐蚀部22的耐久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非腐蚀部22中的压入于压入孔部212的部位具有前表面凹陷的形状,因此,能抑制非腐蚀部22的强度过度增加。藉此,能防止从非腐蚀部22向壳体主体21施加的各种应力过大。因此,也能确保壳体主体21的耐久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确保非腐蚀部22的耐久性和壳体主体21的耐久性这两方。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四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七)
如图16所示,相对于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是对非腐蚀部22相对于壳体主体21的固接方法进行了改变的实施方式。非腐蚀部22的从前后方向X观察到的形状呈圆环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腐蚀部22的前后方向X的尺寸与主体贯通孔210的前后方向X的尺寸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21上,没有形成实施方式一所示的环状凹部。此外,非腐蚀部22压入于主体贯通孔210。非腐蚀部22的外周面整体压接并保持于主体贯通孔210的内周面整体。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贯通孔210的整体形成为压入孔部212。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主体21容易形成为简易的形状。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八)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是内部包括电子元件301的外部设备30作为被固定零件时的实施方式。电子元件301例如是ECU、各种传感器等。
外部设备30具有设备壳体32和电子元件301。设备壳体32由金属形成。如图17、图18所示,设备壳体32具有:收容电子元件301并且朝后方开口的设备壳体主体33;以及从设备壳体主体33的后端向外周侧延伸的凸缘部34。如后述所示,外部设备30在凸缘部34处与壳体主体21螺栓紧固。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主体21不具有实施方式一等所示的主体贯通孔。。如图17、图19所示,壳体主体21具有前表面朝后方凹陷的圆形凹部200。从前方观察时,圆形凹部200呈圆形。此外,圆形凹部200中嵌入有非腐蚀部22。非腐蚀部22具有在前后方向X上有厚度的圆板形状。此外,非腐蚀部22具有与圆形凹部200相同的外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主体21的圆形凹部200中形成有螺栓螺合孔6。此外,非腐蚀部22在与螺栓螺合孔6在前后方向X上重合的位置,具有螺栓插通孔50。此外,外部设备30配置成凸缘部34位于沿前后方向X与壳体主体21的螺栓螺合孔6和非腐蚀部22的螺栓插通孔50重合的位置。此外,在凸缘部34与非腐蚀部22之间,配置有作为密封件的液体垫圈40。此外,在凸缘部34中的、与壳体主体21的螺栓螺合孔6和非腐蚀部22的螺栓插通孔50在前后方向X上重合的位置处,形成有螺栓插通孔5。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设备30和壳体2的非腐蚀部22一起,螺栓紧固于壳体主体21。外部设备30通过以下方式旋紧固定于壳体2:使螺栓7插通外部设备30的螺栓插通孔5,并且贯通液体垫圈40,然后将非腐蚀部22的螺栓插通孔50插通,与壳体主体21的螺栓螺合孔6螺合。藉此,外部设备30和非腐蚀部22共同旋紧于壳体主体21。此外,外部设备30隔着液体垫圈40固定于非腐蚀部22。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防止外部设备30与壳体2之间的密封性降低,从而能防止收容于外部设备30的内部的电子零件301浸水。
此外,外部设备30和非腐蚀部22共同旋紧于壳体主体21。因此,容易将由螺栓紧固引起的螺栓7的轴力传递至外部设备30与非腐蚀部22之间的液体垫圈40。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外部设备30与壳体2之间的密封性。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九)
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八相同,是将外部设备30旋紧固定于非腐蚀部22的实施方式。
如图20、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非腐蚀部22形成有螺栓螺合孔60。此外,如图20所示,外部设备30以使凸缘部34定位于与非腐蚀部22的螺栓螺合孔60在前后方向X上重合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凸缘部34在与非腐蚀部22的螺栓螺合孔60沿前后方向X重合的位置,具有螺栓插通孔5。此外,通过使螺栓7插通螺栓插通孔5并且贯通液体垫圈40,与非腐蚀部22的螺栓螺合孔60螺合,从而将外部设备30旋紧固定于壳体2。藉此,外部设备30隔着液体垫圈40旋紧固定于非腐蚀部2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21没有形成螺栓螺合孔和螺栓插通孔。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八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设备30螺栓紧固于在非腐蚀部22设置的螺栓螺合孔60。因此,能将由螺栓紧固引起的螺栓7的轴力直接传递至外部设备30与非腐蚀部22之间的液体垫圈40。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外部设备30与壳体2之间的密封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设备30螺栓紧固于非腐蚀部22,因此,不在壳体主体21形成螺栓插通孔、螺栓螺合孔,就能将外部设备30固定于壳体2。因此,能使壳体2的制造成本降低。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八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十)
如图22所示,相对于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是对螺栓螺合孔6的形成位置进行了改变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栓螺合孔6形成于壳体主体21。具体而言,形成于壳体主体21的、与非腐蚀部22的外周侧相邻的位置。此外,在非腐蚀部22中,没有形成螺栓螺合孔、螺栓插通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设备30以使凸缘部34定位于与壳体主体21中的至少螺栓螺合孔6在前后方向X上重合的位置、且与非腐蚀部22也在前后方向X上重合的位置的方式配置。此外,在凸缘部34与非腐蚀部22和壳体主体21之间配置有液体垫圈40。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九相同,具有与实施方式九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十一)
如图23所示,相对于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是对非腐蚀部22和壳体主体21的形状进行了改变的实施方式。非腐蚀部22具有板状的板状部221以及从板状部221的一部分朝后方延伸设置的延设部222。此外,至少板状部221的后表面223和延设部222的外周面224与壳体主体21接触。
板状部221呈在前后方向X上具有厚度的圆板状。此外,延设部222从板状部221的中央朝后方延伸设置。延设部222具有圆柱形状。
壳体主体21具有嵌入凹部219,该嵌入凹部219从圆形凹部200的中央朝后方进一步凹陷。非腐蚀部22的板状部221嵌入圆形凹部200,延设部222嵌入于嵌入凹部219。此外,非腐蚀部22的延设部222压入于嵌入凹部219。即,嵌入凹部219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为压入孔部212。此外,板状部221的后表面223压接于圆形凹部200的前表面。
此外,与实施方式三相同,壳体主体21具有倾斜部214,该倾斜部214倾斜成从压入孔部212的前端朝前方直径扩大。倾斜部214与嵌入凹部219的内周端缘连结。倾斜部214形成于主体贯通孔210的整周。在非腐蚀部22的板状部221和延设部222的根部部分225与壳体主体21的倾斜部214之间,形成有间隙C。
在本实施方式中,圆形凹部200中形成有螺栓螺合孔6。此外,非腐蚀部22的板状部221中形成有螺栓插通孔50。此外,与实施方式八相同,外部设备30和非腐蚀部22共同旋紧于壳体主体21。藉此,与实施方式八相同,外部设备30隔着液体垫圈40固定于非腐蚀部22。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八相同。
本实施方式也具有与实施方式二、实施方式三、实施方式八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十二)如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十一相同,是将非腐蚀部22的螺栓插通孔作为螺栓螺合孔60的实施方式。即,非腐蚀部22的板状部221中形成有螺栓螺合孔60。此外,与实施方式九相同,外部设备30旋紧固定于非腐蚀部22。藉此,与实施方式九相同,外部设备30隔着液体垫圈40固定于非腐蚀部2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21没有形成螺栓螺合孔和螺栓插通孔。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十一相同,具有与实施方式九、实施方式十一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十三)
如图25、图26所示,本实施方式是为了能抑制非腐蚀部22受到来自非腐蚀部22与壳体主体21之间堆积的异物的力而进行了改进的实施方式。作为上述异物的示例,存在有腐蚀生成物或者从外部附着的水溶液中的、促进腐蚀的水溶液结晶化了的物质(例如盐的结晶)。此外,腐蚀生成物例如是由在壳体主体21附着了来自壳体2的外部的上述水溶液而引起并生成的物质。例如,铁锈属于腐蚀生成物。根据本实施方式,能抑制因异物的堆积而导致非腐蚀部22变形或非腐蚀部22相对于壳体主体21的位置变动。
如图25所示,与实施方式二相同,壳体主体21具有贯通壳体主体21的内外的主体贯通孔210。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21上没有形成如实施方式二所示那样的环状凹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腐蚀部22具有与实施方式二所示相同的结构。即,非腐蚀部22具有:板状的板状部221,该板状部221的从前后方向X观察到的形状呈圆环形,并且在前后方向X上具有厚度;以及圆筒状的延设部222,该延设部222从板状部221的一部分朝后方延伸设置。
非腐蚀部22压入或粘接于壳体主体21。非腐蚀部22的表面具有接合面22a和外侧相对面22b。接合面22a压接或粘接于壳体主体21。因此,来自壳体2的外部的水分不会浸入接合面22a与壳体主体2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面22a是非腐蚀部22的延设部222的外周面224的一部分。另外,在图25和这之后的图中,为了方便,用虚线BL将接合面22a和壳体主体21压接或粘接的部分圈出。在此,粘接包括使用粘接件来接合、通过焊接来接合。
如图25、图26所示,外侧相对面22b形成于接合面外侧A1,上述接合面外侧A1是非腐蚀部22的沿面方向A中的、远离接合面22a、比接合面22a更向壳体2的外侧远离的一侧。此外,外侧相对面22b不与壳体主体21压接或粘接而与壳体主体21相对。因此,在假定是接合面22a不是压接或粘接于壳体主体21的状况的情况下,相比接合面22a,电力转换装置1的外部的水分更容易浸入外侧相对面22b。在实施方式中,外侧相对面22b是非腐蚀部22的板状部221的后表面223。另外,在图26中,用双向箭头示意地表示了沿面方向A。
此外,外侧相对面22b的至少一部分隔着变形抑制间隙10而与壳体主体21相对,上述变形抑制间隙10能抑制非腐蚀部22因受到来自外侧相对面22b与壳体主体21之间堆积的异物的力而发生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腐蚀部22以板状部221位于从壳体主体21的前表面向前方远离的位置的方式配置。此外,如上所述,构成外侧相对面22b的板状部221的后表面223与壳体主体21之间构成了变形抑制间隙10。
为了抑制外侧相对面22b和壳体主体21受到来自外侧相对面22b与壳体主体21之间堆积的异物的力,变形抑制间隙10具有规定体积以上的体积。即,将变形抑制间隙10的尺寸设计成:即使在壳体主体21与外侧相对面22b之间侵入有上述那样的水溶液而导致异物生成、堆积,上述堆积的异物的总体积也不会超过变形抑制间隙10的体积。藉此,即使假设在外侧相对面22b与壳体主体21之间生成了堆积物,由于该堆积物收纳于变形抑制间隙10的内侧,因而,也可以抑制外侧相对面22b和壳体主体21因上述堆积物而承受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相对面22b在其整体面积的一半以上的面积中,隔着变形抑制间隙10而与壳体主体21相对。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相对面22b整体隔着变形抑制间隙10与壳体主体21相对。外侧相对面22b和壳体主体21的一部分即与外侧相对面22b相对的主体相对面21a均与前后方向X正交。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方向X上的变形抑制间隙10的长度可以是1.5mm以上。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前后方向X上的变形抑制间隙10的长度为2.0mm以上。另外,前后方向X上的变形抑制间隙10的长度并不局限于此,如上所述,可以根据电力转换装置1装设的状况等进行适当设计。此外,从电力转换装置1的小型化方面考虑,较为理想的是使前后方向X上的变形抑制间隙10的长度尽量短。例如,前后方向X上的变形抑制间隙10的长度可以是5mm以上。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二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变形抑制间隙10,该变形抑制间隙10仅具有能余裕地将外侧相对面22b与壳体主体21之间的堆积物收容的大小。因此,假设,即使在外侧相对面22b与壳体主体21之间的变形抑制间隙10堆积有异物,也能抑制构成非腐蚀部22的外侧相对面22b的板状部221受到来自堆积的异物的力。因此,能抑制非腐蚀部22受到来自异物的力而变形或者变位。此外,抑制非腐蚀部22的变形,从而能使壳体2内外的密封性提高。即,假设,当非腐蚀部22的板状部221发生变形或变位时,板状部221的与O形环4接触的接触部会发生变位。这样,O形环4的压缩率会发生变化,从而可能会导致壳体2内外的密封性不良。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抑制非腐蚀部22的变形、变位,从而能实现使壳体2内外的密封性提高。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二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十四)
如图27所示,本实施方式是外侧相对面22b与壳体主体21的主体相对面21a相对倾斜,使变形抑制间隙10形成为随着朝向非腐蚀部22的沿面方向的上述接合面外侧而逐渐变宽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相对面22b相对于与前后方向X正交的面倾斜。即,外侧相对面22b越朝外周侧则越朝向前后方向X的前方倾斜。壳体主体21的一部分、即与外侧相对面22b相对的主体相对面21a形成为平行于与前后方向X正交的面。外侧相对面22b的内周侧端缘与主体相对面21a的内周侧端缘抵接。外侧相对面22b的外周侧端缘与主体相对面21a之间的前后方向X的尺寸可以是1.5mm以上,较为理想的是2.0mm以上,但并不局限于此。此外,从电力转换装置1的小型化方面考虑,较为理想的是,外侧相对面22b的外周侧端缘与主体相对面21a之间的前后方向X的尺寸尽量短。例如,外侧相对面22b的外周侧端缘与主体相对面21a之间的前后方向X的尺寸可以是5mm以下。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十三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容易将非腐蚀部22组装于壳体主体21,并且容易形成变形抑制间隙1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非腐蚀部22向壳体主体21侧压入,直到非腐蚀部22的外侧相对面22b的内周侧端缘与主体相对面21a抵接,就能形成上述变形抑制间隙10,并且能将非腐蚀部22组装于壳体主体21。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十三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十五)
如图28所示,与实施方式十四相同,本实施方式是非腐蚀部22的外侧相对面22b与壳体主体21的主体相对面21a相对倾斜,使变形抑制间隙10形成为随着朝向非腐蚀部22的沿面方向的上述接合面外侧而逐渐变宽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相对面21a相对于与前后方向X正交的面倾斜。即,主体相对面21a越朝外周侧则越朝向后方倾斜。非腐蚀部22的外侧相对面22b形成为平行于与前后方向X正交的面。外侧相对面22b的内周侧端缘与主体相对面21a的内周侧端缘抵接。外侧相对面22b的外周侧端缘与主体相对面21a之间的、前后方向X的尺寸可以是1.5mm以上,较为理想的是2.0mm以上,但并不局限于此。此外,从电力转换装置1的小型化方面考虑,较为理想的是,外侧相对面22b的外周侧端缘与主体相对面21a之间的前后方向X的尺寸尽量短。例如,外侧相对面22b的外周侧端缘与主体相对面21a之间的前后方向X的尺寸可以是5mm以下。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十三相同。
本实施方式也具有与实施方式十三、实施方式十四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十六)
如图29所示,本实施方式是变形抑制间隙10由形成于外侧相对面22b与主体相对面21a中的至少一个的槽21b而构成的实施方式。如图29、图3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变形抑制间隙10的槽21b以主体相对面21a的前表面的一部分向后方凹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前方观察时,槽21b形成为从主体贯通孔210的外周侧将主体贯通孔210围住的环状。此外,槽21b形成有多个。多个槽21b在径向上彼此之间隔开一定间隔地排列。径向上的槽21b的尺寸比主体相对面21a上径向相邻的槽21b之间的部位即槽间部位21c的径向尺寸大。此外,前后方向X上的槽21b的最大尺寸可以是1.5mm以上,较为理想的是2.0mm以上,但并不局限于此。此外,从电力转换装置1的小型化方面考虑,较为理想的是,使前后方向X上的槽21b的最大尺寸尽量短。例如,前后方向X上的槽21b的最大尺寸可以是5mm以下。另外,为了方便,在图30中,用斜线表示槽21b。
如图29所示,非腐蚀部22配设成板状部221从槽21b的前方将槽21b覆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相对面22b的一部分隔着变形抑制间隙10而与壳体主体21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相对面22b也是在其整体面积的一半以上的面积中,隔着变形抑制间隙10而与壳体主体21相对。即,外侧相对面22b在其整体面积的一半以上的面积中,隔着槽21b而与壳体主体21相对。外侧相对面22b与主体相对面21a的槽间部位21c抵接。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十三相同。
本实施方式也具有与实施方式十三~实施方式十五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构成变形抑制间隙10的槽21b仅形成于壳体主体21的主体相对面21a,但也可以以朝前方凹的方式形成于非腐蚀部22的外侧相对面22b的一部分,还可以形成于主体相对面21a和外侧相对面22b这两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槽21b是在主体贯通孔210的外周侧遍及整周连续地形成的环状,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槽21b也可以是在主体贯通孔210的外周侧,沿周向断续地形成的环状的槽。此外,槽21b并不局限于是环状,例如可以形成为沿与前后方向X正交的一个方向的直线状。
(实施方式十七)
如图31所示,本实施方式是相对于实施方式十三,将壳体主体21的形状和非腐蚀部22的形状改变,并对接合面22a、外侧相对面22b的位置进行了改变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状部221的外周侧,形成有朝向后方突出的筒状的后方突出部22r。此外,如图31、图32所示,在壳体主体21的前表面上相对于主体贯通孔210向外周侧远离的位置,形成有卡合槽部21d。卡合槽部21d形成为壳体主体21的前表面向后凹的槽状。此外,从前方观察时,卡合槽部21d形成为将主体贯通孔210围住的环状。如图3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腐蚀部22在后方突出部22r的内周面处,与卡合槽部21d的内周面粘接或压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方突出部22r的内周面构成为接合面22a。
此外,后方突出部22r的后端面与后方突出部22r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在比接合面22a更靠非腐蚀部22的沿面方向的上述接合面外侧,不与壳体主体21压接或粘接而与壳体主体21相对。即,上述的后方突出部22r的后端面和后方突出部22r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构成为上述外侧相对面22b。此外,壳体主体21的卡合槽部21d中的、与后方突出部22r的后端面在前后方向X上相对的部位和与后方突出部22r的外周面在径向上相对的部位构成为上述主体相对面21a。此外,在外侧相对面22b与主体相对面21a之间形成有变形抑制间隙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腐蚀部22中的比板状部221的后方突出部22r靠内周侧的部位也可以不与壳体主体21压接或粘接。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十三相同。
本实施方式也起到与实施方式十三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十八)
如图33、图34所示,本实施方式是为了不使促进壳体主体21腐蚀的水溶液从电力转换装置1的外部侵入非腐蚀部22与壳体主体21之间而进行了改进的实施方式。
如图33所示,与实施方式二相同,壳体主体21具有贯通壳体主体21的内外的主体贯通孔210。此外,与实施方式二相同,在壳体主体21的前表面的主体贯通孔210的周围,形成有向后方凹的环状凹部211。此外,非腐蚀部22也具有与实施方式二所示相同的结构。即,非腐蚀部22具有:板状的板状部221,该板状部221的从前后方向X观察到的形状呈圆环形,并且在前后方向X上具有厚度;以及圆筒状的延设部222,该延设部222从板状部221的一部分朝后方延伸设置。
非腐蚀部22压入或粘接于壳体主体21。非腐蚀部22的表面具有:上述的接合面22a;以及不与壳体主体21压接或粘接而与壳体主体21相对的相对面22c。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面22a是非腐蚀部22的板状部221的外周侧端面。此外,相对面22c是板状部221的后表面223以及延设部222的外周面224。如图34所示,接合面22a形成于相对面外侧AA1,该相对面外侧AA1是非腐蚀部22的沿面方向AA中的、远离相对面22c、比相对面22c整体更朝壳体2的外侧远离的一侧。即,接合面22a比板状部221的后表面223的相对面外侧AA1的端缘更靠相对面外侧AA1。此外,在接合面22a的相对面外侧AA1,没有形成相对面22c。另外,在图34中,用双向箭头示意地表示了沿面方向AA。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二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来自壳体2外部的水分不会侵入与壳体主体21之间接合面22a比相对面22c的整体更靠相对面外侧AA1。因此,能防止促进壳体主体21腐蚀的水溶液从电力转换装置1的外部侵入非腐蚀部22的相对面22c与壳体主体21之间。因此,能防止异物在非腐蚀部22的相对面22c与壳体主体21之间生成、堆积。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二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十九)
如图35所示,相对于实施方式十八,本实施方式是对壳体主体21的形状和非腐蚀部22的形状进行了改变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非腐蚀部22中,在板状部221的外周侧,形成有朝向后方突出的筒状的后方突出部22r。此外,在壳体主体21的前表面上相对于主体贯通孔210向外周侧远离的位置,形成有与实施方式十七所示相同的卡合槽部21d。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腐蚀部22的后方突出部22r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粘接或压接于卡合槽部21d的外周面。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方突出部22r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构成为接合面22a。
此外,后方突出部22r的后端面、后方突出部22r的内周面、板状部221的后表面223以及延设部222的外周面224不与壳体主体21压接或粘接而与壳体主体21相对,构成为上述的相对面22c。此外,与实施方式十八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面22a比相对面22c的整体更靠相对面外侧。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十八相同。
本实施方式也具有与实施方式十八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二十)
如图36所示,相对于实施方式十八,本实施方式也是对壳体主体21的形状和非腐蚀部22的形状等进行了改变的实施方式。
与实施方式二等相同,在壳体主体21的前表面的主体贯通孔210的周围,形成有向后方凹的环状凹部211。
在非腐蚀部22中,在板状部221的外周侧,形成有朝前方延伸的筒状的前方突出部22f。非腐蚀部22的板状部221和前方突出部22f与壳体主体21的环状凹部211嵌合。此外,非腐蚀部22的前方突出部22f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粘接或压接于环状凹部211的外周面。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突出部22f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构成为接合面22a。
此外,前方突出部22f的后端面、板状部221的后表面223以及延设部222的外周面224不与壳体主体21压接或粘接而与壳体主体21相对,构成为上述的相对面22c。此外,与实施方式十八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面22a也比相对面22c的整体更靠相对面外侧。另外,在非腐蚀部22的板状部221的前表面压接有O形环4。
罩体3具有:包括上述螺栓插通孔5的外周侧部位35;以及形成为从外周侧部位35朝前方凹的内周侧部位36。此外,在内周侧部位36的后表面形成有上述的保持槽31。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十八相同。
本实施方式也具有与实施方式十八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外,虽然根据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记述,但是应当理解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结构。本发明也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进一步包含有仅一个要素、一个以上或一个以下的其它组合、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思想范围。例如,在实施方式二中,示出了板状部221从前方观察到的形状是圆环形状,延设部222具有圆筒形状,但例如板状部221从前方观察到的形状也可以是矩形环状,延设部222也可以是矩形筒状。其它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内容相同的变形。
此外,在实施方式十三~实施方式二十中,例示了非腐蚀部22具有板状部221和延设部222,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实施方式十七~实施方式二十中,非腐蚀部22也可以构成为不具体延设部221。此外,在实施方式十三~实施方式二十中,被固定零件是罩体3,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被固定零件也可以是如实施方式五所示的配管300,还可以是如实施方式八所示的外部设备30。

Claims (15)

1.一种电力转换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2),所述壳体(2)具有金属制的壳体主体(21);
被固定零件(3、30、300),所述被固定零件(3、30、300)从所述壳体的外侧固定于所述壳体;以及
密封件(4、40),所述密封件(4、40)与所述壳体和所述被固定零件这两方紧贴,以确保所述壳体与所述被固定零件之间的密封性,
所述壳体的局部具有比所述壳体主体更不易腐蚀的非腐蚀部(22),
所述被固定零件隔着所述密封件安装于所述非腐蚀部,
所述非腐蚀部的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呈环状,
所述壳体主体具有贯通所述壳体的内外的主体贯通孔(210),该主体贯通孔具有后方的内径比前方的内径小的阶梯部(20),所述非腐蚀部嵌入于所述主体贯通孔中的所述阶梯部的前方,所述被固定零件是内部具有流路的配管(30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腐蚀部具有板状的板状部(221)以及从该板状部的一部分朝后方延伸设置的延设部(222),至少所述板状部的后表面(223)和所述延设部的外周面(224)与所述壳体主体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腐蚀部压入于在所述壳体主体形成的压入孔部(21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主体(21)上形成有倾斜部(214),所述倾斜部(214)以从所述压入孔部的前端朝前方直径扩大的方式倾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腐蚀部具有板状的板状部(221)以及从该板状部的一部分朝后方延伸设置的延设部(222),至少所述板状部的后表面(223)和所述延设部的外周面(224)与所述壳体主体接触,所述倾斜部形成于从所述板状部的后表面向后方远离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腐蚀部的与所述压入孔部的接触面的与前后方向(X)正交的截面形状是圆形。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腐蚀部的压入所述压入孔部的部位具有前表面或后表面凹陷的形状。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贯通孔中的所述阶梯部的后方的内径与所述非腐蚀部的内径相同。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腐蚀部由合金形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腐蚀部由不锈钢形成。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转换装置装设于车辆。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腐蚀部压入或粘接于所述壳体主体,所述非腐蚀部的表面具有:接合面(22a),所述接合面(22a)压接或粘接于所述壳体主体;以及外侧相对面(22b),所述外侧相对面(22b)形成于接合面外侧(A1),所述接合面外侧(A1)是所述非腐蚀部的沿面方向(A)中的、远离所述接合面、比所述接合面更靠所述壳体的外侧的一侧,所述外侧相对面(22b)不与所述壳体主体压接或粘接而与所述壳体主体相对,所述外侧相对面的至少一部分隔着变形抑制间隙(10)与所述壳体主体相对,所述变形抑制间隙(10)防止所述非腐蚀部从堆积在所述外侧相对面与所述壳体主体之间的异物受到力而发生变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相对面和所述壳体主体的一部分的、与所述外侧相对面相对的主体相对面(21a)相对倾斜,使得所述变形抑制间隙形成为随着朝向所述接合面外侧而逐渐变宽。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抑制间隙由形成于所述外侧相对面以及所述壳体主体一部分的、与所述外侧相对面相对的主体相对面(21a)中的至少一方的槽(21b)构成。
1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腐蚀部压入或粘接于所述壳体主体,所述非腐蚀部的表面具有:接合面(22a),所述接合面(22a)压接或粘接于所述壳体主体;以及相对面(22c),所述相对面(22c)不与所述壳体主体压接或粘接而与所述壳体主体相对,所述接合面形成于相对面外侧(AA1),所述相对面外侧(AA1)是所述非腐蚀部的沿面方向(AA)中的、远离所述相对面、比所述相对面的整体更靠所述壳体的外侧的一侧。
CN201780013883.1A 2016-02-29 2017-01-18 电力转换装置 Active CN1089666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7690 2016-02-29
JP2016-037690 2016-02-29
JP2016185330A JP6394667B2 (ja) 2016-02-29 2016-09-23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6-185330 2016-09-23
PCT/JP2017/001570 WO2017149972A1 (ja) 2016-02-29 2017-01-18 電力変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66679A CN108966679A (zh) 2018-12-07
CN108966679B true CN108966679B (zh) 2020-09-22

Family

ID=59810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3883.1A Active CN108966679B (zh) 2016-02-29 2017-01-18 电力转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08548B2 (zh)
JP (1) JP6394667B2 (zh)
CN (1) CN108966679B (zh)
DE (1) DE112017001051T5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81109B2 (ja) * 2017-10-10 2022-06-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載電子部品用筐体のシール構造
JP6859918B2 (ja) * 2017-10-17 2021-04-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JP7218662B2 (ja) * 2019-04-16 2023-02-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載用電力変換装置
DE102020207094A1 (de) 2020-06-05 2021-12-09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Anordnung zweier Dichtpartne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6981A (en) * 1991-11-14 1992-09-15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Substrate to heatsink interface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1719980A (zh) * 2009-12-10 2010-06-02 上海成业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全天候防爆监控摄像机防护罩
CN102758236A (zh) * 2012-06-29 2012-10-31 江苏晨力实业有限公司 不锈钢板、带材连续着色设备
CN104132442A (zh) * 2014-06-16 2014-11-05 无锡零界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铝合金结构的送风口结构
CN204163837U (zh) * 2014-09-10 2015-02-18 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新型结构的节温器壳体
CN107250557A (zh) * 2015-02-25 2017-10-13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流体机械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28499A (ja) * 1983-06-10 1984-12-21 Nec Corp 送受波器
US4854377A (en) * 1985-11-19 1989-08-08 Nec Corporation Liquid cooling system for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US6414867B2 (en) * 2000-02-16 2002-07-02 Hitachi, Ltd. Power inverter
JP4464806B2 (ja) * 2004-12-08 2010-05-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US7755185B2 (en) * 2006-09-29 2010-07-13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Arrangement for cooling a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US8149579B2 (en) * 2008-03-28 2012-04-03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Cooling member
US7764041B2 (en) * 2007-01-22 2010-07-27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to extend synchronous operation of an active converter in a variable speed drive
US7564129B2 (en) * 2007-03-30 2009-07-21 Nichicon Corporation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the module mounted therein
US8437134B2 (en) * 2010-01-13 2013-05-07 Honda Motor Co., Ltd. Hous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JP2011233794A (ja) * 2010-04-29 2011-11-17 Denso Corp 電力変換装置
CN201814695U (zh) 2010-08-04 2011-05-04 杨德昭 三曲面自然生理曲度腰椎康复床垫板
WO2012043088A1 (ja) * 2010-09-30 2012-04-0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5737975B2 (ja) * 2011-02-03 2015-06-1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圧縮機
EP2727143B1 (en) * 2011-06-30 2018-04-11 Vestas Wind Systems A/S Heat sink for cooling of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s
US10104812B2 (en) * 2011-09-01 2018-10-16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Elastic mounting of power modules
US9042100B2 (en) * 2013-03-14 2015-05-26 Aavid Thermalloy,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ling heat generating components
JP6164304B2 (ja) * 2013-11-28 2017-07-19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用冷却器の製造方法、半導体モジュール用冷却器、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気駆動車両
JP5862646B2 (ja) 2013-12-04 2016-02-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冷媒管の連結構造及び冷却器内蔵インバータ
JP6219780B2 (ja) 2014-05-21 2017-10-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に備えられる管継手
JP2016037690A (ja) 2014-08-12 2016-03-22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炭素繊維束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6981A (en) * 1991-11-14 1992-09-15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Substrate to heatsink interface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1719980A (zh) * 2009-12-10 2010-06-02 上海成业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全天候防爆监控摄像机防护罩
CN102758236A (zh) * 2012-06-29 2012-10-31 江苏晨力实业有限公司 不锈钢板、带材连续着色设备
CN104132442A (zh) * 2014-06-16 2014-11-05 无锡零界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铝合金结构的送风口结构
CN204163837U (zh) * 2014-09-10 2015-02-18 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新型结构的节温器壳体
CN107250557A (zh) * 2015-02-25 2017-10-13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流体机械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08548B2 (en) 2020-03-31
DE112017001051T5 (de) 2018-12-06
JP6394667B2 (ja) 2018-09-26
JP2017158420A (ja) 2017-09-07
CN108966679A (zh) 2018-12-07
US20190089265A1 (en) 2019-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66679B (zh) 电力转换装置
JP2013020872A (ja) コネクタ
EP2905515A1 (en) Gasket
KR20190024733A (ko) 탱크 내 변속기 오일 냉각기용 금속 시일 피팅
CN108138961B (zh) 金属密封垫
JP4075718B2 (ja) シール構造
JP2000249132A (ja) シール座金
WO2017149972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20170210308A1 (en) Housing for a control unit
JP4268554B2 (ja) 機械部品
JP2004211831A (ja) 管の継手構造
US9172150B2 (en) Component composite between two components used for current conductio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component composite
EP3901506A1 (en) Pipe connection arrangement for a heat exchanger
EP2591262B1 (en) Pipe connector
JP2009156459A (ja) 防錆手段
JPH0753024Y2 (ja) ビクトリック型管継手
CN101346220B (zh) 插入件以及具有插入件的压注件
JP2010121697A (ja) 三部材接合部のガスケット構造
JP2009236277A (ja) ダイヤフラム式バルブ装置
CN110168262B (zh) 垫圈和密封构造
CN216307066U (zh) 一种塑钢一体法兰管件
US11252845B2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JP3139941B2 (ja) 管継手の防食構造
EP3901505A1 (en) Pipe connection arrangement for a heat exchanger
US9651074B2 (en) Connec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