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63492B -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63492B
CN108963492B CN201810488971.3A CN201810488971A CN108963492B CN 108963492 B CN108963492 B CN 108963492B CN 201810488971 A CN201810488971 A CN 201810488971A CN 108963492 B CN108963492 B CN 1089634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extending
extension
case
termin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8897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63492A (zh
Inventor
照木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440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3793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riority to CN20201034343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7807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634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634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634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634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4Securing in base or case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insulating parts having at least one resilient insulating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01R13/41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by frictional grip in grommet, panel or base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连接器,对接连接器沿第一方向从一侧向另一侧移动而能插入所述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可包括内侧壳体、包围所述内侧壳体的外侧壳体以及连接这两个壳体的多个端子。所述多个端子可各包括:内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内侧壳体;外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外侧壳体;以及弹性部,其连接所述内侧固定部和所述外侧固定部且能够弹性变形。所述外侧固定部可包括:第一基部,连接于所述弹性部;以及第一接合部,其从所述第一基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外侧壳体接合。

Description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相关申请
本申请主张于2017年5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7-100127以及与2018年3月1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8-044094的优先权,这两个日本专利申请整体上通过援引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以及一种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安装在电路基板的表面上的浮动式连接器公开于以下的专利文献1。所述浮动式连接器包括内侧壳体以及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包围内侧壳体的外侧壳体。由金属的导体板等制成的多个端子安装于内侧壳体和外侧壳体的每一个上。安装于所述浮动式连接器的端子包括:内侧固定部(专利文献1中为第一固定片部23e),固定于内侧壳体;外侧固定部(专利文献1中为第二固定片部23g),固定于外侧壳体;以及弹性部(专利文献1中为可动部23f),其弯曲成倒V字状且介于内侧固定部和外侧固定部之间。安装于所述浮动式连接器的所述多个端子中的每一个在弹性部处弹性变形,从而当对接连接器插入时,两个连接器的相对位置的错位能被吸收。换句话说,即使在插入对接连接器时对接连接器的位置相对于浮动式连接器错位的情况下,浮动式连接器的内侧壳体的位置也会根据对接连接器来移动,由此对接连接器成功地插入浮动式连接器。
专利文献1:JP2014-067723A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的端子中,针对外侧壳体的外侧固定部从焊接于基板的部分(基板连接部)向上延伸且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与弹性部分离。这种布置阻碍了端子以及安装有端子的连接器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以及一种连接器组件,其能确保插入对接连接器的位错的容许量且能实现小型化。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以及一种连接器组件,其能确保相对位置的位错的容许量更大。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连接器为连接器,对接连接器沿第一方向从第一侧向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能插入到所述连接器中,且所述连接器可包括:内侧壳体;外侧壳体,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内侧壳体的外侧且包围所述内侧壳体;以及多个端子,将所述内侧壳体和所述外侧壳体连结。所述多个端子可各自包括:内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内侧壳体;接触部,其连接于所述内侧固定部且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接触;外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外侧壳体;基板固定部,其连接于所述外侧固定部且固定于基板;以及弹性部,与所述内侧固定部和所述外侧固定部均连接且能够弹性变形。所述外侧固定部可包括:第一基部,其连接于所述弹性部;以及第一接合部,其从所述第一基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外侧壳体接合。这种结构能确保插入对接连接器的位错的容许量。这种结构也能使所述连接器小型化。
在根据一个方案的连接器中,所述第一基部和所述第一接合部被配置为,当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端子时具有L字状。
在根据一个方案的连接器中,所述内侧固定部可包括:第二基部,其连接于所述弹性部;以及第二接合部,其从所述第二基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内侧壳体接合。
在根据一个方案的连接器中,所述第二基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被配置为当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端子时具有L字状。
在根据一个方案的连接器中,所述接触部可从所述第二接合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延伸。
在根据一个方案的连接器中,所述弹性部可包括:第一延伸部,其从所述第一基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延伸;第二延伸部,其从所述内侧固定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延伸;以及弯曲部,其将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彼此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一部分和所述弯曲部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可被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间的连接部分更靠外侧的位置。
在根据一个方案的连接器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可包括:倾斜部,其从所述第一基部朝向所述第一侧且朝向所述外侧倾斜地延伸;以及直线部,其从所述倾斜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延伸且连接于所述弯曲部。
在根据一个方案的连接器中,所述第一接合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可被配置置于比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弯曲部更靠近外侧的位置。
在根据一个方案的连接器中,所述内侧固定部与所述弹性部之间的连接部分被配置于比所述外侧固定部与所述弹性部之间的连接部分更靠所述第一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连接器组件可包括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为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的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内侧壳体;外侧壳体,其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内侧壳体的外侧且包围所述内侧壳体;以及多个第一端子,安装于所述内侧壳体和所述外侧壳体以将所述内侧壳体和所述外侧壳体彼此连结。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二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第一侧向所述第二侧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可各自包括:接触部,其与所述多个第二端子的对应一个接触;内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内侧壳体;外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外侧壳体;弹性部,其与所述内侧固定部和所述外侧固定部均连接且能够弹性变形;以及基板固定部,其固定于基板。所述外侧固定部可包括:第一基部,其连接于所述弹性部;以及第一接合部,当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端子时,所述第一接合部从所述第一基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外侧壳体接合。在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状态下,多个第一端子可各电连接于多个第二端子的对应一个。
本发明提供的连接器的示例为一种连接器,对接连接器能够沿第一方向从第一侧朝向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插入所述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内侧壳体;外侧壳体,沿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内侧壳体的外侧;以及多个端子,将所述内侧壳体和所述外侧壳体连结。所述多个端子可各包括:外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外侧壳体;内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内侧壳体;弹性部,其能够弹性变形。所述弹性部包括从所述外侧固定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从所述内侧固定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延伸的第二延伸部以及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弯曲的弯曲部。此外,所述多个端子各包括:第一连接部,其为在所述外侧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间的连接部分;以及第二连接部,其为在所述内侧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的连接部分。所述第二连接部可位于比所述第一连接部更靠所述第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一延伸部可包括相对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所述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比所述第一连接部更靠外侧的位置。采用这种连接器,两个连接器的相对位置的位错的容许量更大。
在所述连接器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可包括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从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外侧并朝向所述第一侧倾斜地延伸。
在所述连接器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可从所述倾斜部弯曲并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一侧延伸。
所述倾斜部的端部可在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比所述第二连接部更靠所述第二侧的位置,或者所述倾斜部的端部可在所述第一方向位于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同的位置。
本发明提供的连接器组件的示例包括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沿第一方向的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内侧壳体;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内侧壳体的外侧;以及多个第一端子,将所述内侧壳体和所述外侧壳体连结。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二端子并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一侧朝向所述第二侧插入到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各自包括:外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外侧壳体;内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内侧壳体;弹性部,其能够弹性变形;第一连接部,其为在所述外侧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间的连接部分;以及第二连接部,其为在所述内侧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的连接部分。所述弹性部包括从所述外侧固定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从所述内侧固定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延伸的第二延伸部以及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弯曲的弯曲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比所述第一连接部更靠所述第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相对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所述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比所述第一连接部更靠外侧。采用这种连接器组件,两个连接器的相对位置的位错的容许量更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所述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A是示出所述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3B是示出图3A所示的连接器的放大的仰视图。
图4是示出所述连接器的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沿图2的V-V线作出的所述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6A是示出端子的前视图。
图6B是示出所述端子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对接连接器的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根据变形例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根据变形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根据另一变形例的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11是沿图10的线XI-XI作出的剖视图。
图12A是示出图10所示的连接器所包含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12B是示出图12A所示的端子的侧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00、200 连接器; 2 内侧壳体;
21 连接器收容部; 211F 前壁部;
211B 后壁部; 211L 左壁部;
211R 右壁部; 212 上侧开口;
22 中央壁部; 221 槽部;
23 安装部; 231 端子收容部;
232 下侧开口部; 25L、25R 凸部;
26 第一接合凸部; 261 倾斜面;
27 第二接合凸部; 271 倾斜面;
3 外侧壳体; 31F 前壁部;
31B 后壁部; 31L 左壁部;
31R 右壁部; 311 端子收容部;
312 下侧开口; 32 壳体收容部;
33 支持配件收容部; 4、204 端子;
41、241 外侧固定部; 41a、241a 第一基部;
41b、241b 第一接合部; 42、242 内侧固定部;
42a、242a 第二基部; 42b、242b 第二接合部;
43、243 弹性部; 43a、243a 第一延伸部;
43d、243d 倾斜部; 43e、243e 直线部;
43b、243b 第二延伸部; 43g、243g 第一直线部;
43f、243f 第二直线部; 43c、243c 弯曲部;
44、244 接触部; 441 凸部;
45、245 基板固定部; P1 第一连接部;
P2 第二连接部; 5 支持配件;
51 本体部; 52 基部;
521 接合部; 91 壳体;
53F、53B、153F、53B 限制部;
9 对接连接器; 93 固定配件;
92 端子; H1 限制部间隔;
D1、D2 凸部; H3、H4 倾斜面的宽度;
H2 第一接合凸部的宽度; 91 壳体;
S 接合部的侧面; 93 固定配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
作为表示连接器1的高度的方向,将连接器1向后述的对接连接器9安装的方向定义为向上的方向(在图中为Z1方向),将连接器1从该对接连接器上拔出的方向定义为向下的方向(在图中为Z2方向)。将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中的一侧定义为向前(在图中为X1方向)并将另一侧定义向后(在图中为X2方向)。将连接器1的长度方向中的一侧定义为向左(在图中为Y1方向)并将另一侧定义为向右(在图中为Y2方向)。注意的是,各种方向仅用于说明构成连接器1的各个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且由此不是示出绝对方向。
如图1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包括内侧壳体2、外侧壳体3、多个端子4以及一对支持配件5。内侧壳体2和外侧壳体3均可由树脂、塑料以及碳纤维等绝缘材料形成。所述多个端子4可由金属等导电材料。所述一对支持配件5可由金属等能够弯曲加工的材料形成。注意的是,连接器1的构件以及构件的材料不必限制于此。
如图7所示,安装于连接器1的对接连接器9可包括具有大体方形筒状的壳体91、收容于壳体91内的多个端子92以及一对固定配件93。与连接器1的各构件同样地,壳体91可由树脂等形成,而多个端子92和所述一对固定配件93可由金属等形成。注意的是,对接连接器9的形状和构件以及构件的材料不必限制于此。例如,壳体91可具有圆筒状。
如图4所示,连接器1的内侧壳体2可包括:连接器收容部21,其为用于收容对接连接器9的空间。连接器1可具有所谓的浮动功能。具体地,即使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9的相对位置在某种程度上错位,通过多个端子4弹性变形且内侧壳体2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移动,对接连接器9也能够收容在收容部21中。
如图4所示,内侧壳体2可具有大体箱型,且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壁部211F和后壁部211B以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壁部211L和右壁部211R。例如,连接器收容部21可为由前壁部211F、后壁部211B、左壁部211L以及右壁部211R包围的空间。如图2所示,连接器收容部21可具有上侧开口212,上侧开口212具有大体矩形形状。通过对接连接器9插入上侧开口212中,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9可彼此嵌合。注意的是,内侧壳体2的形状和连接器收容部21的设置位置不必限制于此。例如,内侧壳体2可具有在连接器1的俯视图中形成为环形等。内侧壳体2的上侧开口212也可形成为环形等。
如图4所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中央壁部22可设置在连接器收容部21的内侧。在本实施例中,中央壁部22定位成与前壁部211F、后壁部211B、左壁部211L、和右壁部211R均分离。中央壁部22可具有前表面和后表面,前表面和后表面各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槽部221。所述多个槽部221可各嵌合多个端子4的对应一个。注意的是,中央壁部22的形状和设置位置不必限制于此。
如图4所示,内侧壳体2可具有多个安装部23。所述多个端子4各安装于所述多个安装部23中的对应一个。例如,所述多个安装部23形成在中央壁部22的下部。在本实施例中,安装部23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比中央壁部22厚。注意的是,所述多个安装部23的形状不限于此。如图3A、图3B以及图5所示,分别收容多个端子4中的对应一个的多个端子收容部231形成在所述多个安装部23上。多个端子收容部231可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槽或孔。如图3B所示,多个安装部23可使下表面设有多个下侧开口232,多个下侧开口232分别与多个端子收容部231的对应一个连通。
如图4所示,多个端子4中的半数可沿左右方向以列布置在内侧壳体2的前方,而多个端子4中的剩余半数可沿左右方向以列布置在内侧壳体2的后方。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A和图3B所示,内侧壳体2的多个端子收容部231和多个下侧开口232也以两列布置。在本实施例中,多个下侧开口232各具有大体L字状以与后述的形成在所述多个端子4的每一个上的内侧固定部42的形状相符。注意的是,下侧开口232的形状不必限制于此,且例如可为T字状或矩形形状。
如图1和图4所示,外侧壳体3可在前后方向且左右方向上位于内侧壳体2的外侧,以包围内侧壳体2。如图4所示,外侧壳体3可包括分别位于内侧壳体2的前方和后方的前壁部31F和后壁部31B,以及分别位于内侧壳体2的左方和右方的左壁部31L和右壁部31R。前壁部31F和后壁部31B各可连接于左壁部31L和右壁部31R。作为用于收容内侧壳体2的空间的壳体收容部32可设置在这些壁部31F、31B、31L、31R的内侧以由这些壁部31F、31B、31L、31R包围。如图3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收容部32设置为在上下侧均具有矩形开口。在连接器1的仰视图中,壳体收容部32的开口的尺寸大于内侧壳体2的安装部23的尺寸。由此,内侧壳体2能在壳体收容部32内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移动。注意的是,外侧壳体3的形状不必限制于此。例如,外侧壳体3可具有箱型,箱型具有上开口,且壳体收容部32可设置在该箱型的内侧。可替代地,外侧壳体3可例如具有在连接器1的仰视图中的环形。在这种情况下,壳体收容部32可具有环形。
如图5所示,外侧壳体3的前壁部31F和后壁部31B可设有多个端子收容部311,多个端子收容部311各收容多个端子4中的对应一个。多个端子收容部311可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槽或孔。如图3B所示,前壁部31F和后壁部31B可使下表面设有多个下侧开口312,多个下侧开口312分别与多个端子收容部311中的对应一个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外侧壳体3的多个下侧开口312各具有大体L字状,以与后述的形成在多个端子4中的每一个上的外侧固定部41的形状相符。注意的是,外侧壳体3的下侧开口312的形状不限于此。
接下来,说明安装于连接器1的多个端子4。如图5所示,内侧壳体2和外侧壳体3可经由多个端子4彼此连结。多个端子4可各包括:外侧固定部41,固定于外侧壳体3的对应的端子收容部311;内侧固定部42,固定于内侧壳体2的对应的端子收容部231;以及弹性部43,其连接内侧固定部42和外侧固定部41且能够弹性变形。
如图5、图6A以及图6B所示,固定于外侧壳体3的对应的端子收容部311的外侧固定部41可包括:第一基部41a,连接于弹性部43;以及第一接合部41b,其从第一基部41a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与外侧壳体3接合。在本发明中,第一接合部41b表示端子4所具有钩在外侧壳体3上的前端的部分,而第一基部41a是端子4的连接第一接合部41b和弹性部43的部分。端子4可通过冲压具有平板状的导电材料(具体地为金属板)形成,且第一接合部41b可通过相对第一基部41a弯曲而形成。可替代地,例如,端子4可通过将线状的导电材料在对应于弹性部43的位置弯曲而形成。
第一接合部41b可沿与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延伸的第一基部41a交叉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当在上下方向上观察时(更具体地,在端子4的仰视图中),第一基部41a和第一接合部41b被配置成L字状。更具体地,第一基部41a从第一基部41a和弹性部43之间的连接部分P1(下文称为“第一连接部”)沿朝向外侧壳体3的外侧的方向(即沿背离内侧壳体2的方向)延伸。在图6A和图6B中,第一基部41a沿前后方向(即沿X轴方向)延伸。换句话说,第一基部41a和弹性部43之间的第一连接部P1处于第一基部41a的X轴方向(前方或后方)的端部处。第一接合部41b从第一基部41a的位于第一连接部P1的相反侧的端部沿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图6A和图6B中,第一接合部41b沿左右方向(即沿Y轴方向)延伸。第一接合部41b可以通过相对第一基部41a弯曲而形成。第一基部41a和第一接合部41b之间的夹角在本实施例中大体为直角,可替代地为锐角或钝角。
如图6B所示,与外侧固定部41同样地,收容于内侧壳体2的对应的端子收容部231中的内侧固定部42可包括:第二基部42a,连接于弹性部43;以及第二接合部42b,其从第二基部42a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与内侧壳体2接合。第二接合部42b可从第二基部42a沿与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基部42a和第二接合部42b被配置成L字状。更具体地,第二基部42a从第二基部42a和弹性部43之间的连接部分P2(下文称为“第二连接部”)沿朝向内侧壳体2的中心(前后方向的中心)的方向延伸。在图6A和图6B中,第二基部42a沿X轴方向延伸。第二接合部42b从第二基部42a的位于第二连接部P2的相反侧的端部(即在X2方向上的端部)沿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二接合部42b沿与第一接合部41b相同的方向延伸。与第一接合部41b同样地,在图6A中,第二接合部42b沿Y轴方向延伸。与第一接合部41b同样地,第二接合部42b可以通过与相对第二基部42a弯曲而形成。第二基部42a和第二接合部42b之间的夹角可为大体直角,或可为任何其它角度。
在这种方式下,通过使第一接合部41b沿与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延伸的第一基部41a交叉的方向延伸,在维持变弹性部43(例如后面所述的第一延伸部43a(参见图6A)与第二延伸部43b(参见图6A)的距离)的同时,端子4能在前后方向(即在X轴方向)上小型化。由此,在确保接连接器9的错位的容许量的同时,连接器1能小型化。第二接合部42b可沿与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基部42a交叉的方向延伸,这也有助于端子4和连接器1的小型化。
如图4所示,端子4可从下侧插入内侧壳体2和外侧壳体3,以被固定于内侧壳体2和外侧壳体3。更具体地,如图3B所示,形成在多个端子4的每一个上的外侧固定部41可从与外侧壳体3的端子收容部311连通的下侧开口312插入,以置于端子收容部311中。同样地,形成在端子4上的内侧固定部42可从与内侧壳体2的端子收容部231连通的下侧开口232插入,以置于端子收容部231中。
如图6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沿左右方向(即Y轴方向)延伸的第一接合部41b具有凸部D1,凸部D1形成在朝向左右方向的前端侧(在图6B中为Y2方向)突出。通过凸部D1钩在端子收容部311的内表面(例如图3B所示的端子收容部311的Y2方向侧的表面)上,端子4固定于外侧壳体3。如图6B所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接合部42b也具有凸部D2,凸部D2形成在朝向左右方向的前端侧(即在Y2方向)突出。通过凸部D2钩在端子收容部231的内表面(例如图3B所示的端子收容部231的Y2方向侧的表面)上,端子4固定于内侧壳体2。
注意的是,第一接合部41b和第二接合部42b的形状不必限制于此。例如,第一及第二接合部41b、42b可分别具有图6B所示的多个凸部D1、D2,或可不具有凸部D1或D2而具有平坦的前端。在后一种情况下,通过第一及第二接合部41b、42b分别压配到外侧壳体3的端子收容部311和内侧壳体2的端子收容部231,端子4可固定各壳体。可替代地,例如,第一及第二接合部41b、42b可具有从它们的侧表面(例如,图6B所示的第一接合部41b的侧表面S)设有沿X轴方向突出的凸部。通过这些凸部钩在端子收容部311的表面(例如图3B所示的端子收容部311的X1方向侧的表面)以及端子收容部231的表面(例如图3B所示的端子收容部231的X2方向侧的表面)上,端子4可固定于壳体2、3。
多个端子4可各具有接触部44,接触部44连接于内侧固定部42并与对接连接器9的端子92接触(参见图7)。接触部44可从第二接合部42b向上延伸。如图6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合部42b为从第二基部42a向Y轴方向弯曲的部分,由此,从第二接合部42b延伸的接触部44形成为在Y轴方向上宽。这种结构确保与对接连接器9的端子92接触的面积,且由此确保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9之间的电连接。通过压制等可在接触部44上形成凸部44a。例如,凸部44a钩在形成于内侧壳体2上的孔的内表面,且由此将端子4固定于内侧壳体2。注意的是,接触部44的设置位置和延伸方向不必限制于此。
端子4可包括基板固定部45,基板固定部45连接于外侧固定部41且固定于未示出的设置于连接器1的下方的基板。如图6A所示,基板固定部45可设于端子4的下端处,且可从第一基部41a的下端朝向外侧壳体3的外侧(即背离内侧壳体2的方向)延伸。通过基板固定部45经由焊料结合于基板,连接器1可固定在基板上。基板固定部45可电连接于在基板的表面上露出的配线。在本实施例中,基板固定部45连接于第一基部41a的下端且沿前后方向(在图6A和图6B中为X轴方向)延伸。第一接合部41b沿与在上下方向(在图6A和图6B中为Z轴方向)延伸的第一基部41a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基板固定部45均正交的方向(在图6B中为Y轴方向)延伸。注意的是,基板固定部45的形状、设置位置以及延伸方向不必限制于此。
如图6A和图6B所示,多个端子4可包括:第一延伸部43a,其从第一基部41a向上延伸;第二延伸部43b,从第二基部42a向上延伸;以及弯曲部43c,其具有大体圆弧状,将第一延伸部43a和第二延伸部43b彼此连接。如图6A所示,第一延伸部43a的一部分或弯曲部43c的一部分可置于比第一基部41a与第一延伸部43a之间的第一连接部P1更靠外侧(即背离内侧壳体2的方向)。换句话说,第一延伸部43a具有位于比第二连接部P2更靠前侧或更靠后侧的部分P3(部分P3为位于与第二连接部P2相同高度位置的部分)。具体地,在前侧的端子4中,部分P3位于比第二连接部P2更靠前侧的位置,而在后侧的端子4中,部分P3位于比第二连接部P2更靠后侧的位置。部分P3位于比第一连接部P1更靠前后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具体地,在前侧的端子4中,部分P3位于比第一连接部P1更靠前侧的位置,而在后侧的端子4中,部分P3位于比第一连接部P1更靠后侧的位置。例如,与所有的弯曲部43c以及第一延伸部43a位于比第一连接部P1更靠内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换句话说,与所有弯曲部43c以及第一延伸部43a沿前后方向位于比第一连接部P1更靠近内侧壳体2的中心的情况相比,这种结构使得第一延伸部43a与第二延伸部43b之间的距离L3更大。结果,允许内侧壳体2沿前后方向的位移的量能够更大。另外,能在前后方向增大弹性部43的尺寸。由此,能够在确保插入对接连接器9的错位的容许量的同时使端子4和连接器1小型化。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43a包括:倾斜部43d,其从第一基部41a沿朝向上且朝外侧的斜方向倾斜地延伸;直线部43e,其从倾斜部43d向上延伸且连接于弯曲部43c。第一延伸部43a在倾斜部43d和直线部43e彼此连接的部分处弯曲,但是直线部43e向上直线延伸。换句话说,直线部43e竖直延伸。采用这种结构,端子4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可减少,由此连接器1能够小型化。
如图6A所示,第一接合部41b中的至少一部分可置于比第一延伸部43a更靠前后方向的外侧(即背离内侧壳体2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合部41b的侧表面S被配置于比第一延伸部43a更靠外侧(在图6A中以双点画线m示出第一延伸部43a的位置)。采用这种结构,能够确保设置在外侧壳体3的前壁部31F或后壁部31B与端子4的直线部43e之间的间隙G1(参见图5),由此便于弹性部43弹性变形。
如图6A所示,内侧固定部42(更具体地为第二基部42a)与弹性部43(更具体地为第二延伸部43b)之间的第二连接部P2可位于比外侧固定部41(更具体地为第一基部41a)与弹性部43(更具体地为第一延伸部43a)之间的第一连接部P1更靠上的位置。在图6A所示的示例中,第二延伸部43b形成为大体L字状且包括:第一直线部43g,从弯曲部43c沿Z轴方向延伸;以及第二直线部43f,从第一直线部43g的下端(即Z2方向上的端部)沿X轴方向延伸。第二基部42a从第二直线部43f沿X轴方向延伸。能够确保在第二直线部43f和第二基部42a的上方的设置有对接连接器9(参见图7)的空间(参见图5,连接器收容部21)。当内侧壳体2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错位时,能够确保在第二直线部43f的下方的设置有外侧固定部41的空间E2(参见图5)。第二连接部P2位于第二直线部43f的X轴方向上的端部(图6A所示的示例的在X2方向侧的端部)。换句话说,第二连接部P2位于第二基部42a的X轴方向上的端部(在图6A所示的示例中为X1方向侧的端部)。
如图6A所示,将第二基部42a与弹性部43之间的第二连接部P2置于比第一基部41a与弹性部43之间的第一连接部P1更靠上的位置,由此,作为弹性部43的支点的第一连接部P1,相对于用作弹性部43的力点的第二连接部P2在Z轴方向位移。由此,如图6A中双点画线示出的部分,当弹性部43被推向外侧(在图6A中为X1方向),第二延伸部43b朝向第一延伸部43a移动时,产生力矩,使得第一延伸部43a沿朝向外侧且朝向下方的斜方向(例如在图6A中沿由箭头F表示的方向)移动。由此,第二延伸部43b能沿朝向外侧的方向移动,由此弹性部43能大地弹性变形。由此,能增大插入对接连接器9时的位错的容许量。
注意的是,连接器1的端子4的形状不必限制于此。例如,像图8所示地那样,第一延伸部43a可沿朝向外侧(背离内侧壳体2的方向)且朝向上方的斜方向整体延伸。第二延伸部43b可沿朝向内侧壳体2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且朝向上方倾斜地延伸。即使采用这种结构,也能实现弹性部43相对于整个端子4的大尺寸,由此能增大插入对接连接器9时的位错的容许量。
与上述端子4同样地,图8所示的端子104包括外侧固定部141、内侧固定部142、弹性部143、接触部144以及基板固定部145。外侧固定部141包括第一基部141a以及第一接合部141b,而内侧固定部142包括第二基部142a以及第二接合部142b。弹性部143包括第一延伸部143a、第二延伸部143b以及弯曲部143c。与上述端子4同样地,在端子104中,弹性部143a的一部分和弯曲部143c的一部分被配置于比第一基部141a与第一延伸部143a之间的第一连接部P1更靠近外侧。第一接合部141b的侧表面S被配置于比第一延伸部143a更靠近外侧。采用这些特征,能实现弹性部143相对于整个端子104的前后方向上的大尺寸且弹性部143能容易地弹性变形。由此,在不增大连接器和端子104的情况下,能实现增大插入对接连接器9时的位错的容许量。
如图6A和图6B所示,第一基部41a和第二基部42a沿前后方向(即沿X轴方向)且沿上下方向(即沿Z轴方向)延伸。由此,外侧固定部41与弹性部43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强度以及内侧固定部42与弹性部43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强度能被加强。与端子4同样地,在图8所示的端子104中,第一基部141a和第二基部142a沿前后方向上(即沿X轴方向)且沿上下方向(即沿Z轴方向)延伸。由此,外侧固定部141与弹性部143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强度以及内侧固定部142与弹性部143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强度能被加强。如在图8中示出的作为示例的端子104具有第二基部142a,第二基部142a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均比弹性部143宽。由此,内侧固定部142与弹性部143的连接部分P2的强度能被加强。
接下来说明安装于连接器1的一对支持配件5。如图1所示,一对支持配件5可安装于外侧壳体3的左右端,从而内侧壳体2相对外侧壳体3可移动地被支持。外侧壳体3的左壁部31L和右壁部31R可各设有收容所述一对支持配件5中的对应一个的支持配件收容部33。支持配件收容部33可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槽、孔或开口。
如图4所示,内侧壳体2可具有:凸部25L、25R,分别覆盖在外侧壳体3的左壁部31L的上方和右壁部31R的上方。可在凸部25L、25R的上表面设有向上突出的第一接合凸部26。在本实施例中,凸部25L、25R的上表面用作内侧壳体2的上表面。注意的是,凸部25L、25R相对内侧壳体2的设置位置不必限制于此。
支持配件5可限制内侧壳体2沿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移动超出预定距离。如图1所示,支持配件5可各包括:本体部51;基部52,其为本体部51的下部且收容于外侧壳体3的支持配件收容部33中;以及限制部53F、53B,连接于本体部51的上部并限制内侧壳体2移动。如图4所示,基部52可设有接合部521,接合部521钩在支持配件收容部33的缘(内表面)上。在本实施例中,接合部521为形成在基部52的前后的缘上的凹凸不平部。注意的是,接合部521的形状和设置位置不必限制于此,只要接合部521能钩在外侧壳体3上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限制部53F、53B从本体部51的上部朝向内侧壳体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延伸。限制部53F、53B置于内侧壳体2的上表面(更具体地为凸部25L、25R的上表面)的上方,其中内侧壳体2的上表面和限制部53F、53B之间存在有间隙。可替代地,限制部53F、53B可接触内侧壳体2的上表面。支持配件5可由平板状的导电材料(金属板)形成,且限制部53F、53B可以从本体部51弯曲地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内侧壳体2的上表面(更具体地为凸部25L、25R的上表面)位于外侧壳体3的上表面(更具体地为左壁部31L的上表面和右壁部31R的上表面)的上方。由此,限制部53F、53B也位于外侧壳体3的上表面的上方。
如图2所示,限制部53F、53B可分别置于第一接合凸部26的前方和后方。限制部53F、53B之间的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H1可大于第一接合凸部26的宽度H2。由此,内侧壳体2在前后方向移动时接触限制部53F的后缘或限制部53B的前缘,内侧壳体2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被内侧壳体2的第一接合凸部26限制。
如图4所示,内侧壳体2的前壁部211F和后壁部211B可具有比凸部25L、25R的上表面更向上方突出的第二接合凸部27。支持配件5的限制部53F、53B可被配置在左右方向上与第二接合凸部27分离的位置。在这种结构下,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内侧壳体2的第二接合凸部27接触限制部53F、53B的前端的缘,由此内侧壳体2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然而,不限于此,通过左侧的凸部25L的左端或右侧的凸部25R的右端接触支持配件5的本体部51,也能限制内侧壳体2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
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及第二接合凸部26、27可分别设有倾斜面261、271。倾斜面261、271为沿朝向连接器收容部21且向下方的斜方向延伸的表面。如图2所示,形成在第一接合凸部26上的倾斜面261可使在倾斜面261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H3大于内侧壳体2在左右方向上的能够移动的距离。同样地,形成在第二接合凸部27上的倾斜面271可使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H4大于内侧壳体2在前后方向上的能够移动的距离。采用这种结构,例如,即使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9之间的相对错位的量等于内侧壳体2的移动容许量的上限,对接连接器9也能被可靠地引导插入,从而对接连接器9能嵌合于连接器1。
在图1和图4所示的示例中,支持配件5限制内侧壳体2在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这三个方向上移动超出预定距离。可替代地,内侧壳体2可被支持配件5固定成在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或多个方向上不能移动。例如,通过使限制部53F、53B与内侧壳体2的上表面(更具体地为凸部25L、25R的上表面)之间的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大体为零,内侧壳体2能在上下方向上被固定。通过使限制部53F、53B与第一接合凸部26之间的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大体为零,内侧壳体2能在前后方向上被固定。通过使限制部53F、53B与第二接合凸部27之间的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大体为零,内侧壳体2能在左右方向上被固定。换句话说,支持配件5可使内侧壳体2仅在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或两个方向上移动预定距离。
注意的是,连接器1的支持配件5的形状和设置位置不必限制于此。例如,在图9所示的连接器100中,四个支持配件收容部33中的每一个中可收容有四个支持配件105中的一个,四个支持配件收容部33包括外侧壳体3的前壁部31F的左右侧的两个收容部以及后壁部(前壁部31F的相反侧的壁部)的左右侧的两个收容部。在这种结构下,收容于前壁部31F的支持配件105可包括从本体部151朝向后方延伸的限制部153F。收容于后壁部的支持配件105可包括从本体部151朝向前方延伸的限制部153B。即使采用这种结构,当内侧壳体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第一接合凸部26与限制部153F或限制部153B的前端的缘接触,由此内侧壳体2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能被限制。此外,当内侧壳体2在左右方向上移动时,第二接合凸部27与限制部153F或153B的侧向的缘接触,由此内侧壳体2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能被限制。
图10、图11、图12A以及图12B示出根据另一变形例的连接器200。在这些图中,与上述连接器1相关的部件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连接器1的不同之处主要说明如下。在下文中未说明的连接器200的内容与连接器1的那些内容相同。
连接器200包括多个端子204(参见图11)。如图12A所示,所述多个端子204各包括外侧固定部241、内侧固定部242、弹性部243以及接触部244。
如图12A所示,外侧固定部241包括第一基部241a、第一接合部241b以及基板固定部241c。在连接器200的该示例中,基板固定部241c从第一基部241a的下部沿前后方向向外延伸,并位于端子204的下端的位置。
换句话说,在前侧的端子204中,基板固定部241c从第一基部241a的下部朝向前侧延伸。在后侧的端子204中,基板固定部241c从第一基部241a的下部朝向后侧延伸。在前侧的端子204中,第一接合部241b从基板固定部241c的前部朝向上方延伸。在后侧的端子204中,第一接合部241b从基板固定部241c的后部朝向上方延伸。由此,外侧固定部241具有当从左右方向观察时的上方开口的大体U字形状。凸部241d(参见图12B)形成在第一接合部241b的缘(第一基部241a侧的缘)上,凸部241d用于钩在外侧壳体3的下部(壁部31B、31F)上形成的槽31a上。
如图12A所示,内侧固定部242包括连接于弹性部243的第二基部242a以及相对于第二基部242a弯曲的部分242b(将部分242b称为“弯曲部”)。端子204与端子4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基部242a用作接合部以钩在内侧壳体2上。更具体地,沿第二基部242a的板厚方向(左右方向)突出的凸部242c形成在第二基部242a上,且凸部242c钩在内侧壳体2的下部上形成的槽(端子收容部231)的内表面上。接触部244从弯曲部242b朝向上方延伸。
如图12A所示,弹性部243包括从外侧固定部241朝向上侧延伸的部分(第一延伸部243a)、从内侧固定部242朝向上侧延伸的部分(第二延伸部243b)以及弯曲部243c,弯曲部243c在第一延伸部243a和第二延伸部243b之间弯曲以具有圆弧状。在端子204的该示例中,第二延伸部243b包括从内侧固定部242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直线部243f(朝向第一延伸部243a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以及在第二直线部243f的端部处弯曲并朝向上侧延伸的第一直线部243g。能够在第二直线部243f的上方确保设置有对接连接器9(参见图7)的空间(参见图11,连接器收容部21)。能够在第二直线部243f的下方确保当内侧壳体2的位置沿前后方向错位时设置有外侧固定部241的空间E2(参见图11)。
如图12B所示,端子204的该示例与端子4的示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直线部243g在前后方向上朝向上侧且朝向外侧倾斜地延伸。具体地,在前侧的端子204中,第一直线部243g从第二直线部243f朝向前侧且朝向上侧倾斜地延伸。在后侧的端子204中,第一直线部243g从第二直线部243f朝向后侧且朝向上侧倾斜地延伸。采用这种构造,当内侧壳体2沿前后方向错位时能抑制弯曲部243c侵入连接器收容部21。例如,能防止在内侧壳体2的位置向前方偏移时弯曲部243c因第一直线部243g朝向后侧倾斜而侵入连接器收容部21。
如图12B所示,端子204包括:第一连接部P1,其为在第一延伸部243a与外侧固定部241之间的连接部分;以及第二连接部P2,其为在第二延伸部243b与内侧固定部242之间的连接部分。像端子4的示例一样,第二连接部P2位于比第一连接部P1更靠上侧的位置。
如图12B所示,第一延伸部243a具有比第二连接部P2更靠前侧或更靠后侧的部分P3(部分P3为与第二连接部P2位于相同高度的部分)。具体地,在前侧的端子204中,部分P3位于比第二连接部P2更靠前侧的位置,而在后侧的端子204中,部分P3位于比第二连接部P2更靠后侧的位置。部分P3沿前后方向位于比第一连接部P1更靠外侧的位置。具体地,在前侧的端子204中,部分P3位于比第一连接部P1更靠前侧的位置,而在后侧的端子204中,部分P3位于比第一连接部P1更靠后侧的位置。采用这种构造,第一延伸部243a与第二延伸部243b之间的距离L3能增大。结果,这允许内侧壳体2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移更大。
如图12B所示,在端子204的该示例中,第一延伸部243a包括:倾斜部243d,从第一连接部P1延伸;以及直线部243e,其从倾斜部243d进一步延伸。倾斜部243d在前后方向上朝向外侧且朝向上侧倾斜地延伸。具体地,在前侧的端子204中,倾斜部243d朝向前侧且朝向上侧倾斜地延伸,而在后侧的端子204中,倾斜部243d朝向后侧且朝向上侧斜倾地延伸。部分P3因倾斜部243d而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第一连接部P1更靠外侧的位置。第一延伸部243a在直线部243e和倾斜部243d之间弯曲。直线部243e从倾斜部243d朝向上方(沿竖直方向)延伸。
如图12B所示,在端子204的该示例中,倾斜部243d具有位于比第二连接部P2更靠下侧的位置(换句话说,位于比第二直线部243f更靠下侧的位置)的上端(倾斜部243d与直线部243e之间的弯曲部)。具体地,倾斜部243d的上端的高度比第二连接部P2的高度低。这种结构确保前侧的端子204的第一延伸部243a与外侧壳体3的前壁部31F之间的间隙G1(参见图11)并确保后侧的端子204的第一延伸部243a与后壁部31B之间的间隙G1(参见图11)。由此,弹性部243在前后方向上的变形能够进行而不会受到壁部31F、31B的阻碍。倾斜部243d的上端位于与第二连接部P2相同的高度。倾斜部243d的上端位于比第二连接部P2更靠前方或更靠后方的位置。
端子204的形状不限于图12A等所示的形状。例如,端子204可具有从第一连接部P1朝向上方延伸并随后弯曲以朝向前后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大体L字状部分来代替倾斜部24。具体地,前侧的端子204可具有从第一连接部P1朝向上方延伸并弯曲以朝向前方延伸的大体L字状部分。此外,后侧的端子204可具有从第一连接部P1朝向上方延伸并弯曲以朝向后方延伸的大体L字状部分。第一延伸部243a可从所述大体L字状部分朝向上方延伸。
注意的是,根据本说明书的本公开内容仅是一个示例,且由此保持本公开内容的主旨的任何合适的且能容易地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的变化在本公开内容的范围内。此外,附图中示出的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均是示意地表达且不限制本公开内容的解释。

Claims (15)

1.一种连接器,能够在第一方向从第一侧朝向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向所述连接器插入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包括:
内侧壳体;
外侧壳体,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内侧壳体的外侧且包围所述内侧壳体;以及
多个端子,连结所述内侧壳体和所述外侧壳体;
所述端子各自包括:内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内侧壳体;接触部,连接于所述内侧固定部,并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所具备的对接端子接触;外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外侧壳体;基板固定部,连接于所述外侧固定部,并固定于基板;以及弹性部,与所述内侧固定部和所述外侧固定部均连接,并能够弹性变形;
所述外侧固定部包括:第一基部,连接于所述弹性部;以及第一接合部,从所述第一基部沿第三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外侧壳体接合,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部和所述第一接合部被配置为,当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端子时具有L字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固定部包括:
第二基部,连接于所述弹性部;以及
第二接合部,从所述第二基部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内侧壳体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基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被配置为当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端子时具有L字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从所述第二接合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包括:第一延伸部,从所述第一基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延伸;第二延伸部,从所述内侧固定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延伸;以及弯曲部,将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彼此连接;
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一部分或所述弯曲部的一部分被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间的连接部分更靠所述外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
倾斜部,从所述第一基部朝向所述第一侧且朝向所述外侧倾斜地延伸;以及
直线部,从所述倾斜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延伸且连接于所述弯曲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合部中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弯曲部更靠所述外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固定部与所述弹性部之间的连接部分被配置于比所述外侧固定部与所述弹性部之间的连接部分更靠所述第一侧的位置。
10.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在第一方向具有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内侧壳体;外侧壳体,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内侧壳体的外侧且包围所述内侧壳体;以及多个第一端子,安装于所述内侧壳体和所述外侧壳体以将所述内侧壳体和所述外侧壳体彼此连结,
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多个第二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一侧朝向所述第二侧插入到所述第一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各自包括:接触部,与所述第二端子接触;内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内侧壳体;外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外侧壳体;弹性部,与所述内侧固定部和所述外侧固定部均连接,并能够弹性变形;以及基板固定部,固定于基板,
所述外侧固定部包括:第一基部,连接于所述弹性部;以及第一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从所述第一基部沿第三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外侧壳体接合,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
在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状态下,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分别电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
11.一种连接器,能够在第一方向从第一侧朝向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向所述连接器插入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包括:
内侧壳体;
外侧壳体,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位于所述内侧壳体的外侧;以及
多个端子,连结所述内侧壳体和所述外侧壳体,
所述端子各自包括:外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外侧壳体;内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内侧壳体;弹性部,能够弹性变形,且所述弹性部包括从所述外侧固定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从所述内侧固定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延伸的第二延伸部、以及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弯曲的弯曲部;第一连接部,其是所述外侧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间的连接部分;以及第二连接部,其是所述内侧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的连接部分,
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比所述第一连接部更靠所述第一侧的位置,
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部分;
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所述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比所述第一连接部更靠外侧的位置,以便增大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的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从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外侧并朝向所述第一侧倾斜地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延伸部从所述倾斜部弯曲并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一侧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部的位于第一侧的端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比所述第二连接部更靠所述第二侧的位置,或者所述倾斜部的位于第一侧的端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位于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同的位置。
15.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在第一方向具有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内侧壳体;外侧壳体,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内侧壳体的外侧;以及多个第一端子,将所述内侧壳体和所述外侧壳体连结,
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多个第二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一侧朝向所述第二侧插入到所述第一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各自包括:外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外侧壳体;内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内侧壳体;弹性部,其能够弹性变形,且所述弹性部包括从所述外侧固定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从所述内侧固定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延伸的第二延伸部、以及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弯曲的弯曲部;第一连接部,其是所述外侧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间的连接部分;以及第二连接部,其是所述内侧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的连接部分,
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比所述第一连接部更靠所述第一侧的位置,
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部分;
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所述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比所述第一连接部更靠外侧的位置,以便增大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的距离。
CN201810488971.3A 2017-05-19 2018-05-21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1089634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43434.7A CN111478074B (zh) 2017-05-19 2018-05-21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0127 2017-05-19
JP2017-100127 2017-05-19
JP2018-044094 2018-03-12
JP2018044094A JP7137939B2 (ja) 2017-05-19 2018-03-12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ッセンブリ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43434.7A Division CN111478074B (zh) 2017-05-19 2018-05-21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63492A CN108963492A (zh) 2018-12-07
CN108963492B true CN108963492B (zh) 2020-06-23

Family

ID=6427254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88971.3A Active CN108963492B (zh) 2017-05-19 2018-05-21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02010343434.7A Active CN111478074B (zh) 2017-05-19 2018-05-21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43434.7A Active CN111478074B (zh) 2017-05-19 2018-05-21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608361B2 (zh)
KR (1) KR101995171B1 (zh)
CN (2) CN1089634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08361B2 (en) * 2017-05-19 2020-03-31 Molex, Ll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JP7032094B2 (ja) * 2017-10-06 2022-03-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KR102131128B1 (ko) * 2019-04-09 2020-07-07 교세라커넥터프로덕츠코리아(주) 플로팅 리셉터클 커넥터
JP1650284S (zh) * 2019-07-29 2020-01-20
JP7206170B2 (ja) * 2019-09-02 2023-01-17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US11375629B2 (en) * 2019-09-26 2022-06-28 Apple Inc. Rotating frame lock for front crystal retention and sealing
JP2021068839A (ja) * 2019-10-25 2021-04-30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電子部品、電子機器、電子基板
JP7369666B2 (ja) * 2020-05-15 2023-10-2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22018414A (ja) * 2020-07-15 2022-01-2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TWI753594B (zh) * 2020-09-29 2022-01-2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浮動連接器及其製法
TWI753658B (zh) * 2020-11-16 2022-01-2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電源電極結構之浮動連接器
JP7377187B2 (ja) * 2020-12-02 2023-11-0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WO2024057173A1 (en) * 2022-09-14 2024-03-21 Molex, Llc Connector with contact support structur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26335A (zh) * 2015-12-15 2017-08-0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18785A (ja) * 2005-07-06 2007-01-25 D D K Ltd コネクタ
JP4969838B2 (ja) * 2005-11-28 2012-07-04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フローティングタイプコネクタ
KR101179242B1 (ko) 2006-02-14 2012-09-03 이리소 일렉트로닉스 컴패니 리미티드 커넥터
JP5623694B2 (ja) * 2008-05-12 2014-11-1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7828559B2 (en) * 2008-12-12 2010-11-09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Board-to 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JP5250450B2 (ja) * 2009-02-27 2013-07-31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501143B2 (ja) 2010-07-30 2014-05-21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コンタクト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
KR101770631B1 (ko) * 2010-11-22 2017-08-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소켓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JP5603790B2 (ja) * 2011-01-28 2014-10-08 ケル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CN104584331B (zh) * 2012-09-05 2017-02-22 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EP2733793B1 (en) * 2012-11-15 2016-06-15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ic connectio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including the same
JP5486121B1 (ja) * 2013-07-24 2014-05-07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946804B2 (ja) 2013-08-09 2016-07-0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481594B1 (ja) * 2013-08-09 2014-04-23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JP5481595B1 (ja) * 2013-08-20 2014-04-23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093672B2 (ja) 2013-08-23 2017-03-08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モジュールと相手方コネクタとの接続構造
WO2015063818A1 (ja) * 2013-10-31 2015-05-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そのソケットを備える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
TWI614947B (zh) * 2013-11-13 2018-02-11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電連接器
CN105981231B (zh) * 2014-02-18 2019-08-30 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WO2015199071A1 (ja) * 2014-06-23 2015-12-30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及びコネクタ
DE102015111090B3 (de) * 2015-07-09 2016-09-08 Benteler Steel/Tube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nahtlosen, mehrlagigen Rohrproduktes und Rund- oder Mehrkantblock zur Verwendung bei diesem Verfahren
JP6446392B2 (ja) * 2016-05-23 2018-12-2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と相手接続部材との接続構造
CN206076547U (zh) 2016-09-22 2017-04-05 深圳市深台帏翔电子有限公司 连接器
US10608361B2 (en) * 2017-05-19 2020-03-31 Molex, Ll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26335A (zh) * 2015-12-15 2017-08-0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78074B (zh) 2021-06-29
US10916875B2 (en) 2021-02-09
US20200212615A1 (en) 2020-07-02
KR20180127238A (ko) 2018-11-28
CN111478074A (zh) 2020-07-31
US20180337482A1 (en) 2018-11-22
KR101995171B1 (ko) 2019-09-30
US10608361B2 (en) 2020-03-31
CN108963492A (zh) 2018-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63492B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13300140B (zh) 插座连接器及包括其的连接器组件
JP6446109B1 (ja) コネクタ
JP5946804B2 (ja) コネクタ
KR101397761B1 (ko) 전자 부품
JP7207975B2 (ja) コネクタ
US10128614B2 (en) Movable connector
US8113884B2 (en) Connector
JP7137939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ッセンブリ
JP6538134B2 (ja) コネクタ
JP2019186062A (ja) コネクタ
CN107425368A (zh) 基板用连接器
KR20180072533A (ko) 커넥터 장치
JP5827574B2 (ja) シールド板付電気コネクタ
JP7438076B2 (ja) 相手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14514657A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KR101307483B1 (ko) 커넥터
JP2016096152A (ja) コネクタ
CN112186418B (zh) 连接器组件
CN112886324A (zh) 电连接装置
CN114600321B (zh) 连接器
JP7289907B2 (ja) コネクタ
JP2002050420A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745706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7002437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