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62989B - 一种沟槽型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沟槽型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62989B
CN108962989B CN201710369652.6A CN201710369652A CN108962989B CN 108962989 B CN108962989 B CN 108962989B CN 201710369652 A CN201710369652 A CN 201710369652A CN 108962989 B CN108962989 B CN 1089629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type
region
lightly doped
layer
tre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6965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62989A (zh
Inventor
蒋正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esources Microelectronics Chongq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esources Microelectronics Chongq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esources Microelectronics Chongqing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esources Microelectronics Chongq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36965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62989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62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629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629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629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515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using self aligned selective metal deposition simultaneously on the gate and on source or dra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0684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or junctions between the reg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1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 H01L29/42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not carrying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4231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 H01L29/42316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423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9/42356Disposition, e.g. buried gate electrode
    • H01L29/4236Disposition, e.g. buried gate electrode within a trench, e.g. trench gate electrode, groove gate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des Of Semi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沟槽型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沟槽型MOS器件至少包括: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及其上的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间隔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上部的多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及多个沟槽;形成于所述沟槽内的栅氧化层和多晶硅栅;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上部的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上的元胞区接触孔及覆盖所述元胞区沟槽内多晶硅栅的绝缘介质块;形成于位于所述元胞区的相邻两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之间的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形成于所述元胞区接触孔内的金属源极。本发明在保证器件稳定性的同时,提升了器件密度、降低了导通电阻。

Description

一种沟槽型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沟槽型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沟槽型MOS(Metal-Oxide-Semiconduc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是如今发展最快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的功率半导体器件之一,它具有开关速度快、输入阻抗高、热稳定性好、可靠性强等优点,在计算机、通讯设备、普通办公设备的电源供应电路以及汽车电子电路领域内有着广泛应用。
导通电阻是确定沟槽型MOS器件最大输出功率和通态损耗的重要参数,用Ron表示。随着应用领域要求的不断提高,或不断的追求利润最大化,需要不断的降低单位面积的导通电阻,进而在同样面积的硅片上制造出更多同等性能的产品。导通电阻主要由器件结构、元胞图形、元胞密度和芯片面积等因素决定。其中,决定导通电阻的最重要因素(占全部因素30%~50%左右)在于单位面积的元胞区沟槽数量(即元胞密度),通过缩小元胞区沟槽间的距离,可以增大器件密度,密度越高导通电阻越低。
但是,对于传统沟槽型MOS器件来说,受限于其器件结构和制造工艺,若是直接缩小元胞区沟槽间的距离,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具体地说,传统沟槽型MOS器件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结构首先在位于衬底1的N型外延层2上通过刻蚀技术形成沟槽,然后热氧化生长栅氧化层21,再沉积多晶硅,并通过干法刻蚀在沟槽内形成多晶硅栅22,再注入P型离子、扩散形成体区23,接着在相邻两个沟槽之间注入N型离子形成源区24,再沉积氧化层3、刻蚀接触孔、注入P型离子在接触孔底部周围形成体接触区25,最后沉积金属层4形成栅极和源极。其中,元胞区接触孔需要依次经过氧化层3、源区24并终止于相邻两个沟槽之间的体接触区25内。从图1中不难发现,如果缩小元胞区沟槽间的距离,就会直接减小元胞区接触孔到元胞区沟槽的距离,不仅增加了工艺难度,还导致了元胞区接触孔对元胞区沟槽造成影响(例如应力影响等),从而增加了器件的不稳定性,达到一定程度后甚至完全无法制造(例如元胞区沟槽的距离<0.8μm时)。
因此,如何改进沟槽型MOS器件的结构及制造工艺,以提升器件密度、降低导通电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沟槽型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沟槽型MOS器件受限于其器件结构和制造工艺,无法提升器件密度、降低导通电阻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沟槽型MOS器件,其中,所述沟槽型MOS器件至少包括:
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的上方区域通过预先规划划分为元胞区和终端区;
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上的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
间隔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上部的多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以及对应并贯穿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源区的多个沟槽,其中,所述沟槽包括元胞区沟槽和终端区沟槽;
形成于所述沟槽的侧壁和底部表面的栅氧化层;
形成于所述沟槽内的多晶硅栅;
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上部的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其中,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源区的深度,且小于所述沟槽的深度;
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上的一元胞区接触孔以及覆盖所述元胞区沟槽内多晶硅栅的绝缘介质块,其中,所述绝缘介质块和所述多晶硅栅共同填充满所述元胞区沟槽,所述元胞区接触孔同时暴露位于所述元胞区内的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所有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以及所有沟槽内的绝缘介质块;
形成于位于所述元胞区的相邻两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之间的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
形成于所述元胞区接触孔内的金属源极,其中,所述金属源极同时覆盖位于所述元胞区内的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所有第一导电类型源区、所有沟槽内的绝缘介质块以及所有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
优选地,所述沟槽型MOS器件还包括:
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上的位于所述终端区的绝缘介质层,其中,所述绝缘介质层开设有多个终端区接触孔,所述终端区接触孔与所述终端区沟槽一一对应,并暴露所述终端区沟槽内的部分多晶硅栅;
形成于被所述终端区接触孔暴露的部分多晶硅栅内的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
形成于所述绝缘介质层上的金属栅极,其中,所述金属栅极同时覆盖部分绝缘介质层、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并填充满所述终端区接触孔。
优选地,所述终端区沟槽的深度大于所述元胞区沟槽的深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类型为N型,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为P型;或者,所述第一导电类型为P型,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为N型。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沟槽型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沟槽型MOS器件的制造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一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的上方区域通过预先规划划分为元胞区和终端区;
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上形成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
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的上部间隔形成多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以及对应并贯穿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源区的多个沟槽,其中,所述沟槽包括元胞区沟槽和终端区沟槽;
于所述沟槽的侧壁和底部表面形成栅氧化层;
于所述沟槽内形成多晶硅栅;
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的上部形成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其中,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源区的深度,且小于所述沟槽的深度;
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上形成一元胞区接触孔以及覆盖所述元胞区沟槽内多晶硅栅的绝缘介质块,其中,所述绝缘介质块和所述多晶硅栅共同填充满所述元胞区沟槽,所述元胞区接触孔同时暴露位于所述元胞区内的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所有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以及所有沟槽内的绝缘介质块;
于位于所述元胞区的相邻两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之间形成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
于所述元胞区接触孔内形成金属源极,其中,所述金属源极同时覆盖位于所述元胞区内的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所有第一导电类型源区、所有沟槽内的绝缘介质块以及所有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
优选地,所述沟槽型MOS器件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上形成一元胞区接触孔以及覆盖所述元胞区沟槽内多晶硅栅的绝缘介质块的同时,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上形成位于所述终端区的绝缘介质层,其中,所述绝缘介质层开设有多个终端区接触孔,所述终端区接触孔与所述终端区沟槽一一对应,并暴露所述终端区沟槽内的部分多晶硅栅;
在于位于所述元胞区的相邻两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之间形成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的同时,于被所述终端区接触孔暴露的部分多晶硅栅内形成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
在于所述元胞区接触孔内形成金属源极的同时,于所述绝缘介质层上形成金属栅极,其中,所述金属栅极同时覆盖部分绝缘介质层、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并填充满所述终端区接触孔。
优选地,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的上部间隔形成多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以及对应并贯穿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源区的多个沟槽,具体步骤为:
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上形成具有沟槽图形的第一掩膜层;
通过所述第一掩膜层对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的上部进行第一导电类型离子重掺杂,然后进行离子扩散,以间隔形成多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
继续通过所述第一掩膜层对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源区进行刻蚀,刻蚀停止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中,以形成对应并贯穿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源区的多个沟槽;
去除所述第一掩膜层。
优选地,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上形成一元胞区接触孔以及覆盖所述元胞区沟槽内多晶硅栅的绝缘介质块的同时,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上形成位于所述终端区的绝缘介质层,具体步骤为:
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上淀积绝缘介质材料;
于所述绝缘介质材料上形成具有接触孔图形的第二掩膜层;
通过所述第二掩膜层对所述绝缘介质材料进行刻蚀,刻蚀停止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的上表面,以同时形成所述元胞区接触孔、覆盖所述元胞区沟槽内多晶硅栅的绝缘介质块以及位于所述终端区的绝缘介质层;其中,所述绝缘介质块和所述多晶硅栅共同填充满所述元胞区沟槽,所述元胞区接触孔同时暴露位于所述元胞区内的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所有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以及所有沟槽内的绝缘介质块,所述绝缘介质层开设有多个终端区接触孔,所述终端区接触孔与所述终端区沟槽一一对应,并暴露所述终端区沟槽内的部分多晶硅栅;
去除所述第二掩膜层。
优选地,在于位于所述元胞区的相邻两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之间形成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的同时,于被所述终端区接触孔暴露的部分多晶硅栅内形成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具体步骤为:
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上形成具有孔注入图形的第三掩膜层;
通过所述第三掩膜层同时对位于所述元胞区的相邻两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之间以及被所述终端区接触孔暴露的部分多晶硅栅内进行第二导电类型离子重掺杂,以同时形成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和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
去除所述第三掩膜层。
优选地,在于所述元胞区接触孔内形成金属源极的同时,于所述绝缘介质层上形成金属栅极,具体步骤为:
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上形成覆盖所述元胞区接触孔和所述绝缘介质层的金属层;
于所述金属层上形成具有金属电极图形的第四掩膜层;
通过所述第四掩膜层对所述金属层进行刻蚀,以同时形成位于所述元胞区接触孔内的金属源极和位于所述绝缘介质层上的金属栅极;其中,所述金属栅极同时覆盖部分绝缘介质层、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并填充满所述终端区接触孔;
去除所述第四掩膜层,从而形成所述沟槽型MOS器件。
优选地,所述终端区沟槽的深度大于所述元胞区沟槽的深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类型为N型,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为P型;或者,所述第一导电类型为P型,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为N型。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沟槽型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沟槽型MOS器件,通过优化器件结构,将元胞区接触孔通过绝缘介质块提前与沟槽隔离,从根本上避免了元胞区接触孔对元胞区沟槽造成的影响,保证了器件的稳定性,同时元胞区接触孔自对准,能够使用更小的元胞区沟槽间距,从而提升了器件密度、降低了导通电阻。
本发明的沟槽型MOS器件的制造方法,通过优化制造工艺,对元胞区接触孔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使其不再影响元胞区沟槽,实现了元胞区接触孔的自对准,且不会增加工艺难度,大大缩小了元胞区沟槽间的距离,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器件密度,降低导通电阻。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现有技术中的沟槽型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沟槽型MOS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沟槽型MOS器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图17显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沟槽型MOS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具体步骤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衬底
2 外延层
21 栅氧化层
22 多晶硅栅
23 体区
24 源区
25 体接触区
3 氧化层
4 金属层
100 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
200 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
201 第一导电类型离子
202 第一导电类型源区
203 终端区沟槽
204 元胞区沟槽
205 栅氧化层
206 多晶硅栅
207 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
208 开口
209 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
210 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
300 硬掩膜材料
301 第一掩膜层
400 绝缘介质材料
401 终端区接触孔
402 绝缘介质层
403 绝缘介质块
404 元胞区接触孔
501 金属栅极
502 金属源极
S1~S9 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请参阅图2,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沟槽型MOS器件。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沟槽型MOS器件至少包括:
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100,其中,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100的上方区域通过预先规划划分为元胞区和终端区;
形成于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100上的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200;
间隔形成于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200上部的多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202以及对应并贯穿第一导电类型源区202的多个沟槽,其中,沟槽包括元胞区沟槽204和终端区沟槽203;
形成于沟槽的侧壁和底部表面的栅氧化层205;
形成于沟槽内的多晶硅栅206;
形成于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200上部的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其中,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的深度大于第一导电类型源区202的深度,且小于沟槽的深度;
形成于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上的一元胞区接触孔404以及覆盖元胞区沟槽204内多晶硅栅206的绝缘介质块403,其中,绝缘介质块403和多晶硅栅206共同填充满元胞区沟槽204,元胞区接触孔404同时暴露位于元胞区内的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所有第一导电类型源区202以及所有沟槽内的绝缘介质块403;
形成于位于元胞区的相邻两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202之间的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209;
形成于元胞区接触孔404内的金属源极502,其中,金属源极502同时覆盖位于元胞区内的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所有第一导电类型源区202、所有沟槽内的绝缘介质块403以及所有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209。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类型源区202的宽度大于沟槽的宽度,被沟槽贯穿后剩余的第一导电类型源区202包围在沟槽的上部外缘处。
请继续参阅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沟槽型MOS器件还包括:
形成于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上的位于终端区的绝缘介质层402,其中,绝缘介质层402开设有多个终端区接触孔401,终端区接触孔401与终端区沟槽203一一对应,并暴露终端区沟槽203内的部分多晶硅栅206;
形成于被终端区接触孔401暴露的部分多晶硅栅206内的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210;
形成于绝缘介质层402上的金属栅极501,其中,金属栅极501同时覆盖部分绝缘介质层402、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210并填充满终端区接触孔40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区沟槽203的深度大于元胞区沟槽204的深度,终端区沟槽203的宽度大于元胞区沟槽204的宽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类型为N型,第二导电类型为P型。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类型也可以为P型,第二导电类型也相应可以为N型。
本实施方式的沟槽型MOS器件,通过优化器件结构,将元胞区接触孔通过绝缘介质块提前与沟槽隔离,从根本上避免了元胞区接触孔对元胞区沟槽造成的影响,保证了器件的稳定性,同时元胞区接触孔自对准,能够使用更小的元胞区沟槽间距,从而提升了器件密度、降低了导通电阻。
请参阅图3~图17,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沟槽型MOS器件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沟槽型MOS器件。其中: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沟槽型MOS器件的制造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提供一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100,其中,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100的上方区域通过预先规划划分为元胞区和终端区,请参阅图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100为重掺杂第一导电类型离子后的硅衬底,并在整个器件制造完成后作为器件的漏极使用。
步骤S2,于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100上形成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200,请参阅图5。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200为重掺杂第一导电类型离子后的硅外延层。
步骤S3,于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200的上部间隔形成多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202以及对应并贯穿第一导电类型源区202的多个沟槽,其中,沟槽包括元胞区沟槽204和终端区沟槽203,请参阅图6~图10。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步骤S3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S31,于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200上形成具有沟槽图形的第一掩膜层301,请参阅图6和图7。具体地说,预先于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200上淀积硬掩膜材料300,如图6所示;然后根据所需沟槽图形对淀积后的硬掩膜材料300进行光刻和刻蚀,以形成具有沟槽图形的第一掩膜层301,如图7所示。
步骤S32,通过第一掩膜层301对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200的上部进行第一导电类型离子201重掺杂,如图8所示;然后进行离子扩散,以间隔形成多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202,如图9所示。
步骤S33,继续通过第一掩膜层301对第一导电类型源区202进行刻蚀,刻蚀停止于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200中,以形成对应并贯穿第一导电类型源区202的多个沟槽,如图10所示。
步骤S34,去除第一掩膜层301,如图10所示。
步骤S4,于沟槽的侧壁和底部表面形成栅氧化层205,如图1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在形成栅氧化层205之前,需要对沟槽的侧壁和底部表面进行预栅氧,即:预先于沟槽的侧壁和底部表面形成牺牲氧化层,然后将该牺牲氧化层去除,完成预栅氧。
步骤S5,于沟槽内形成多晶硅栅206,如图12所示。具体地说,预先于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200上淀积多晶硅材料,且多晶硅材料填充满沟槽,然后对多晶硅材料进行回刻,在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200的上表面完全暴露后停止刻蚀,从而形成位于沟槽内的多晶硅栅206。
步骤S6,于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200的上部形成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如图13所示,其中,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的深度大于第一导电类型源区202的深度,且小于沟槽的深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为对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200的上半部分进行轻掺杂第二导电类型离子并扩散后的硅外延层。
步骤S7,于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上形成一元胞区接触孔404以及覆盖元胞区沟槽204内多晶硅栅206的绝缘介质块403,如图13~图15所示,其中,绝缘介质块403和多晶硅栅206共同填充满元胞区沟槽204,元胞区接触孔404同时暴露位于元胞区内的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所有第一导电类型源区202以及所有沟槽内的绝缘介质块403。同时,请继续参阅图13~图15,在本实施方式中,于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上还形成位于终端区的绝缘介质层402,其中,绝缘介质层402开设有多个终端区接触孔401,终端区接触孔401与终端区沟槽203一一对应,并暴露终端区沟槽203内的部分多晶硅栅206。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步骤S7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S71,于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上淀积绝缘介质材料400,如图13和图14所示。具体地说,请参阅图13,预先对元胞区沟槽204内的多晶硅栅206的顶部进行光刻和刻蚀,形成开口208,元胞区沟槽204内还剩余大部分多晶硅栅206;然后于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上淀积绝缘介质材料400,绝缘介质材料400填充满开口208,如图14所示。
步骤S72,于绝缘介质材料400上形成具有接触孔图形的第二掩膜层(图中未示出)。具体地说,预先于绝缘介质材料400上淀积第二掩膜层材料;然后根据所需接触孔图形对淀积后的第二掩膜层材料进行光刻和刻蚀,以形成具有接触孔图形的第二掩膜层。
步骤S73,通过第二掩膜层对绝缘介质材料400进行刻蚀,刻蚀停止于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的上表面,以同时形成元胞区接触孔404、覆盖元胞区沟槽204内多晶硅栅206的绝缘介质块403以及位于终端区的绝缘介质层402,如图15所示;其中,绝缘介质块403和多晶硅栅206共同填充满元胞区沟槽204,元胞区接触孔404同时暴露位于元胞区内的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所有第一导电类型源区202以及所有沟槽内的绝缘介质块403,绝缘介质层402开设有多个终端区接触孔401,终端区接触孔401与终端区沟槽203一一对应,并暴露终端区沟槽203内的部分多晶硅栅206。
步骤S74,去除第二掩膜层。
步骤S8,于位于元胞区的相邻两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202之间形成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209,请参阅图1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于位于元胞区的相邻两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202之间形成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209的同时,于被终端区接触孔401暴露的部分多晶硅栅206内形成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210。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步骤S8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S81,于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上形成具有孔注入图形的第三掩膜层(图中未示出)。具体地说,预先于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上淀积第三掩膜层材料,第三掩膜层材料包裹住绝缘介质层402并填充满终端区接触孔401和元胞区接触孔404(即第三掩膜层材料覆盖住元胞区的所有结构);然后根据所需孔注入图形对淀积后的第三掩膜层材料进行光刻和刻蚀,以形成具有孔注入图形的第三掩膜层。需要说明的是,孔注入图形是指终端区接触孔401和元胞区接触孔404中需要注入掺杂离子的区域的图形。
步骤S82,通过第三掩膜层同时对位于元胞区的相邻两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202之间以及被终端区接触孔401暴露的部分多晶硅栅206内进行第二导电类型离子重掺杂,以同时形成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209和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210,如图16所示。
步骤S83,去除第三掩膜层。
步骤S9,于元胞区接触孔404内形成金属源极502,请参阅图17,其中,金属源极502同时覆盖位于元胞区内的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所有第一导电类型源区202、所有沟槽内的绝缘介质块403以及所有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20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于元胞区接触孔404内形成金属源极502的同时,于绝缘介质层402上形成金属栅极501,其中,金属栅极501同时覆盖部分绝缘介质层402、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210并填充满终端区接触孔40。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步骤S9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S91,于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上形成覆盖元胞区接触孔404和绝缘介质层402的金属层(图中未示出)。需要说明的是,金属层通过金属溅射的方式在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207上形成,终端区接触孔401和元胞区接触孔404均被金属填充满。
步骤S92,于金属层上形成具有金属电极图形的第四掩膜层(图中未示出)。具体地说,预先于金属层上淀积第四掩膜层材料,然后根据所需金属电极图形对淀积后的第四掩膜层材料进行光刻和刻蚀,以形成具有金属电极图形的第四掩膜层。
步骤S93,通过第四掩膜层对金属层500进行刻蚀,以同时形成位于元胞区接触孔404内的金属源极502和位于绝缘介质层402上的金属栅极501,如图17所示;其中,金属栅极501同时覆盖部分绝缘介质层402、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210并填充满终端区接触孔401。
步骤S94,去除第四掩膜层,从而形成沟槽型MOS器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区沟槽203的深度大于元胞区沟槽204的深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类型为N型,第一导电类型离子为五价离子,例如P或者As;第二导电类型为P型,第二导电类型离子为三价离子,例如B或者Ga。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类型也可以为P型,第二导电类型也相应可以为N型。
本实施方式的沟槽型MOS器件的制造方法,通过优化制造工艺,对元胞区接触孔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使其不再影响元胞区沟槽,实现了元胞区接触孔的自对准,且不会增加工艺难度,大大缩小了元胞区沟槽间的距离,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器件密度,降低导通电阻。
上面各种方法的步骤划分,只是为了描述清楚,实现时可以合并为一个步骤或者对某些步骤进行拆分,分解为多个步骤,只要包含相同的逻辑关系,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对算法中或者流程中添加无关紧要的修改或者引入无关紧要的设计,但不改变其算法和流程的核心设计都在该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不难发现,由于本实施方式用于制造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沟槽型MOS器件,第一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方式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沟槽型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沟槽型MOS器件,通过优化器件结构,将元胞区接触孔通过绝缘介质块提前与沟槽隔离,从根本上避免了元胞区接触孔对元胞区沟槽造成的影响,保证了器件的稳定性,同时元胞区接触孔自对准,能够使用更小的元胞区沟槽间距,从而提升了器件密度、降低了导通电阻。
本发明的沟槽型MOS器件的制造方法,通过优化制造工艺,对元胞区接触孔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使其不再影响元胞区沟槽,实现了元胞区接触孔的自对准,且不会增加工艺难度,大大缩小了元胞区沟槽间的距离,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器件密度,降低导通电阻。
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1)

1.一种沟槽型MO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型MOS器件至少包括:
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的上方区域通过预先规划划分为元胞区和终端区;
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上的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
间隔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上部的多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以及对应并贯穿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源区的多个沟槽,其中,所述沟槽包括元胞区沟槽和终端区沟槽;
形成于所述沟槽的侧壁和底部表面的栅氧化层;
形成于所述沟槽内的多晶硅栅;
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上部的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其中,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源区的深度,且小于所述沟槽的深度;
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上的一元胞区接触孔以及覆盖所述元胞区沟槽内多晶硅栅的绝缘介质块,其中,所述绝缘介质块和所述多晶硅栅共同填充满所述元胞区沟槽,所述元胞区接触孔同时暴露位于所述元胞区内的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所有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以及所有沟槽内的绝缘介质块;
形成于位于所述元胞区的相邻两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之间的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
形成于所述元胞区接触孔内的金属源极,其中,所述金属源极同时覆盖位于所述元胞区内的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所有第一导电类型源区、所有沟槽内的绝缘介质块以及所有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
所述沟槽型MOS器件还包括:
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上的位于所述终端区的绝缘介质层,其中,所述绝缘介质层开设有多个终端区接触孔,所述终端区接触孔与所述终端区沟槽一一对应,并暴露所述终端区沟槽内的部分多晶硅栅;
形成于被所述终端区接触孔暴露的部分多晶硅栅内的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
形成于所述绝缘介质层上的金属栅极,其中,所述金属栅极同时覆盖部分绝缘介质层、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并填充满所述终端区接触孔;
其中,所述终端区沟槽内的多晶硅栅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的上表面齐平,所述绝缘介质块与所述绝缘介质层同时形成,所述终端区接触孔停止于所述终端区沟槽内的多晶硅栅的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沟槽型MO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区沟槽的深度大于所述元胞区沟槽的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沟槽型MO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为N型,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为P型;或者,所述第一导电类型为P型,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为N型。
4.一种沟槽型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型MOS器件的制造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一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的上方区域通过预先规划划分为元胞区和终端区;
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衬底上形成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
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的上部间隔形成多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以及对应并贯穿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源区的多个沟槽,其中,所述沟槽包括元胞区沟槽和终端区沟槽;
于所述沟槽的侧壁和底部表面形成栅氧化层;
于所述沟槽内形成多晶硅栅;
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的上部形成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其中,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源区的深度,且小于所述沟槽的深度;
仅对所述元胞区沟槽内的多晶硅栅的顶部进行刻蚀,形成开口;
形成绝缘介质材料层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上,所述绝缘介质材料填充满所述开口;
对所述绝缘介质材料层进行刻蚀,刻蚀停止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的上表面,以同时形成位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上的一元胞区接触孔、覆盖所述元胞区沟槽内多晶硅栅的绝缘介质块以及位于所述终端区的绝缘介质层,所述绝缘介质层开设有多个终端区接触孔,其中,所述绝缘介质块和所述多晶硅栅共同填充满所述元胞区沟槽,所述元胞区接触孔同时暴露位于所述元胞区内的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所有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以及所有沟槽内的绝缘介质块,所述终端区接触孔与所述终端区沟槽一一对应,并暴露所述终端区沟槽内的部分多晶硅栅;
于位于所述元胞区的相邻两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之间形成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
于所述元胞区接触孔内形成金属源极,其中,所述金属源极同时覆盖位于所述元胞区内的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所有第一导电类型源区、所有沟槽内的绝缘介质块以及所有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沟槽型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型MOS器件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于位于所述元胞区的相邻两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之间形成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的同时,于被所述终端区接触孔暴露的部分多晶硅栅内形成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
在于所述元胞区接触孔内形成金属源极的同时,于所述绝缘介质层上形成金属栅极,其中,所述金属栅极同时覆盖部分绝缘介质层、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并填充满所述终端区接触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沟槽型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的上部间隔形成多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以及对应并贯穿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源区的多个沟槽,具体步骤为:
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上形成具有沟槽图形的第一掩膜层;
通过所述第一掩膜层对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的上部进行第一导电类型离子重掺杂,然后进行离子扩散,以间隔形成多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
继续通过所述第一掩膜层对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源区进行刻蚀,刻蚀停止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轻掺杂外延层中,以形成对应并贯穿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源区的多个沟槽;
去除所述第一掩膜层。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沟槽型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上形成一元胞区接触孔以及覆盖所述元胞区沟槽内多晶硅栅的绝缘介质块的同时,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上形成位于所述终端区的绝缘介质层,具体步骤为:
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上淀积绝缘介质材料;
于所述绝缘介质材料上形成具有接触孔图形的第二掩膜层;
通过所述第二掩膜层对所述绝缘介质材料进行刻蚀,刻蚀停止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的上表面,以同时形成所述元胞区接触孔、覆盖所述元胞区沟槽内多晶硅栅的绝缘介质块以及位于所述终端区的绝缘介质层;其中,所述绝缘介质块和所述多晶硅栅共同填充满所述元胞区沟槽,所述元胞区接触孔同时暴露位于所述元胞区内的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所有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以及所有沟槽内的绝缘介质块,所述绝缘介质层开设有多个终端区接触孔,所述终端区接触孔与所述终端区沟槽一一对应,并暴露所述终端区沟槽内的部分多晶硅栅;
去除所述第二掩膜层。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沟槽型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于位于所述元胞区的相邻两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之间形成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的同时,于被所述终端区接触孔暴露的部分多晶硅栅内形成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具体步骤为:
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上形成具有孔注入图形的第三掩膜层;
通过所述第三掩膜层同时对位于所述元胞区的相邻两个第一导电类型源区之间以及被所述终端区接触孔暴露的部分多晶硅栅内进行第二导电类型离子重掺杂,以同时形成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体接触区和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
去除所述第三掩膜层。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沟槽型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于所述元胞区接触孔内形成金属源极的同时,于所述绝缘介质层上形成金属栅极,具体步骤为:
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轻掺杂体区上形成覆盖所述元胞区接触孔和所述绝缘介质层的金属层;
于所述金属层上形成具有金属电极图形的第四掩膜层;
通过所述第四掩膜层对所述金属层进行刻蚀,以同时形成位于所述元胞区接触孔内的金属源极和位于所述绝缘介质层上的金属栅极;其中,所述金属栅极同时覆盖部分绝缘介质层、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栅接触区并填充满所述终端区接触孔;
去除所述第四掩膜层,从而形成所述沟槽型MOS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沟槽型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区沟槽的深度大于所述元胞区沟槽的深度。
11.根据权利要求4-10任一项所述的沟槽型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为N型,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为P型;或者,所述第一导电类型为P型,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为N型。
CN201710369652.6A 2017-05-23 2017-05-23 一种沟槽型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89629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69652.6A CN108962989B (zh) 2017-05-23 2017-05-23 一种沟槽型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69652.6A CN108962989B (zh) 2017-05-23 2017-05-23 一种沟槽型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62989A CN108962989A (zh) 2018-12-07
CN108962989B true CN108962989B (zh) 2020-10-13

Family

ID=64493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69652.6A Active CN108962989B (zh) 2017-05-23 2017-05-23 一种沟槽型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629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33750B (zh) * 2019-06-25 2024-02-13 华润微电子(重庆)有限公司 深沟槽功率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30867B (zh) * 2019-09-17 2023-05-12 华润微电子(重庆)有限公司 沟槽型场效应晶体管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12310225A (zh) * 2020-10-30 2021-02-02 株洲中车时代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制作方法及功率半导体器件
CN112838007B (zh) * 2020-12-31 2022-07-05 北京燕东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沟槽栅功率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6825778B (zh) * 2023-05-22 2024-05-14 上海晶岳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sgt mos工艺tv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6598306B (zh) * 2023-05-30 2024-05-17 上海晶岳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tv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8032A (zh) * 2009-12-08 2011-06-08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小线宽沟槽式功率mos晶体管及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78922B2 (en) * 2010-01-14 2012-05-15 Force Mos Technology Co., Ltd. Trench MOSFET with ultra high cell density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US8729608B2 (en) * 2012-01-31 2014-05-20 Panasonic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device
CN105609554A (zh) * 2014-11-19 2016-05-25 常州旺童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沟槽功率器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6449758A (zh) * 2016-10-13 2017-02-22 中航(重庆)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沟槽功率mos器件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8032A (zh) * 2009-12-08 2011-06-08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小线宽沟槽式功率mos晶体管及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62989A (zh) 2018-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62989B (zh) 一种沟槽型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KR100476816B1 (ko) 트랜치 소스 콘택트를 갖는 측방 확산 mos 트랜지스터
US8120100B2 (en) Overlapping trench gate semiconductor device
TWI475614B (zh) 溝渠裝置結構及製造
KR20040009680A (ko) 고전압 종형 디모스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220045210A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hield gate mosfet
CN113053738A (zh) 一种分裂栅型沟槽mos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8091573A (zh) 屏蔽栅沟槽mosfet esd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5655402A (zh) 低压超结mosfet终端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12117332A (zh) Ldmos器件及工艺方法
KR100684428B1 (ko) 낮은 온저항을 갖는 고전압 트랜지스터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0948663B1 (ko) 복수의 트렌치 mosfet 셀들을 포함하는 디바이스를 형성하는 방법, 및 얕은 및 깊은 도펀트 주입물 형성 방법
CN107819031A (zh) 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半导体器件
TWI601295B (zh) 斷閘極金氧半場效電晶體
CN103094342B (zh) 功率晶体管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6935645B (zh) 具有底部栅极的金氧半场效晶体管功率元件
CN108878527B (zh) U形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2133750A (zh) 深沟槽功率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3035715B (zh) 屏蔽栅沟槽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CN211017082U (zh) 一种超结型mosfet器件
CN104362091A (zh) 双沟槽场效应管的制造方法
WO2021082273A1 (zh) 沟槽型场效应晶体管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25957A (zh) 沟槽型功率器件制作方法和沟槽型功率器件
CN115132846B (zh) 一种复合功率器件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EP4369382A1 (en) Dmos device having junction field pl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401331 No. 25 Xiyong Avenue, Shapingba District, Chongqing

Applicant after: Huarun Microelectronics (Chongq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401331 No. 25 Xiyong Avenue, Xiyong Town, Shapingba District, Chongqing

Applicant before: China Aviation (Chongqing)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