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34487A - 脱粒装置 - Google Patents

脱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34487A
CN108934487A CN201810901341.4A CN201810901341A CN108934487A CN 108934487 A CN108934487 A CN 108934487A CN 201810901341 A CN201810901341 A CN 201810901341A CN 108934487 A CN108934487 A CN 1089344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ctyosome
thrashing cylinder
threshing
fixed
threshing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0134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34487B (zh
Inventor
小林宜泰
川田康毅
日田定范
熊谷雅行
丸山纯
丸山纯一
中村裕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3372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2778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486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2900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9344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344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344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344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将构成承接网的多个网体固定在脱粒室框架的脱粒装置。该脱粒装置具备:设有脱粒筒的脱粒室、形成脱粒室的脱粒室框架(21)、以及在脱粒筒下方设置的承接网(3),承接网(3)被沿脱粒筒的圆周方向分割,具有从脱粒室的一侧部依次插入的多个网体(31),多个网体(31)分别单独地固定在脱粒室框架(21)。

Description

脱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脱粒装置。
背景技术
(1)作为上述脱粒装置,例如有已知的专利文献1所述的脱粒装置。就专利文献1所述的脱粒装置而言,承接网被沿脱粒筒的圆周方向分割为三部分,具有三个网体(文献中的“第一分割承接网”、“第二分割承接网”、“第三分割承接网”)。对于专利文献1所述的脱粒装置而言,按照从插入方向最里侧起依次插入的顺序,从脱粒室的左侧部依次插入三个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最里侧的第三分割承接网、第二分割承接网、第一分割承接网。然后,用螺栓连结第二分割承接网中位于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和第一分割承接网中位于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并用螺栓将第一分割承接网中位于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固定在脱粒室框架。
(2)作为上述脱粒筒,例如有已知的专利文献2所述的脱粒筒。就专利文献2所述的脱粒筒而言,在脱粒筒轴(文献中的脱粒筒支轴)的前端部侧设有第一支承板(文献中的凸缘部件),在脱粒筒轴的后端部侧设有第二支承板(文献中的凸缘部件)。并且,对于专利文献2所述的脱粒筒而言,在以脱粒筒轴为中心的圆周上,配置有多根棒状部件。棒状部件的前端部支承在第一支承板,棒状部件的后端部支承在第二支承板。此外,对于脱粒筒轴而言,在第一支承板和第二支承板之间设有近似圆形的间隔板(文献中的凸缘部件)。间隔板支承多根棒状部件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的部分。由此,由于多根棒状部件不仅被第一支承板和第二支承板支承,还被间隔板支承,因此,提高了脱粒筒的强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平11-1553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09-2073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1)与背景技术(1)相对应的问题如下。
就专利文献1所述的脱粒装置而言,第二分割承接网和第三分割承接网经由第一分割承接网固定在脱粒室框架。因此,当插入第二分割承接网和第三分割承接网后,在用螺栓将第一分割承接网固定在脱粒室框架之前,第二分割承接网和第三分割承接网并未固定在脱粒室框架,因此需要用手支承第二分割承接网和第三分割承接网。一边如上所述地用手支承第二分割承接网和第三分割承接网一边用螺栓将第一分割承接网固定在脱粒室框架的工作并不容易。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粒装置,该脱粒装置能够将用于构成承接网的多个网体容易地固定在脱粒室框架。
(2)与背景技术(2)相对应的问题如下。
就专利文献2所述的脱粒筒而言,通过使棒状部件嵌合在间隔板外周的嵌合凹部,使棒状部件支承在间隔板。因此,间隔板的直径比棒状部件的截面中最接近脱粒筒轴的部分的回转轨迹的直径大。因此,由于间隔板的大型化,导致脱粒筒重量增大。由此,对于具有这种脱粒筒的联合收割机而言,人们担心由于脱粒负荷的增加导致燃料费用的增加。此外,由于间隔板的大型化导致构成间隔板的材料的增加,由此导致成本提高。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粒筒,该脱粒筒能够通过间隔板的小型化使得脱粒筒的重量减小,并能够降低成本。
(解决问题的方案)
(1)与问题(1)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设有脱粒筒的脱粒室、形成所述脱粒室的脱粒室框架、以及设置在所述脱粒筒的下方的承接网,所述承接网被沿所述脱粒筒的圆周方向分割,该承接网具有从所述脱粒室的一侧部依次插入的多个网体,多个所述网体分别单独地固定在所述脱粒室框架。
根据上述结构特征,通过将多个网体分别单独地固定在脱粒室框架,能够容易地将多个网体固定在脱粒室框架。也就是说,不需要进行一边用手支承多个网体中的一个网体一边将其他网体固定在脱粒室框架的作业。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就多个所述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最里侧的网体而言,其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固定在所述脱粒室框架。
根据上述结构特征,由于能够将手容易地从脱粒室的一侧部伸到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因此,即使为插入方向最里侧的网体,也能够容易地将插入方向最里侧的网体固定在脱粒室框架。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就多个所述网体中在插入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网体而言,插入方向里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通过第一固定件固定在所述脱粒室框架,插入方向外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在与所述插入方向里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重叠的状态下,与所述插入方向里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一起通过第二固定件固定在所述脱粒室框架,在所述插入方向外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形成有比所述第一固定件大的凹部。
就在插入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网体而言,首先,插入方向里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通过第一固定件固定在脱粒室框架。然后,插入方向外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在与插入方向里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重叠的状态下,与插入方向里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一起通过第二固定件固定在脱粒室框架。此时,根据上述结构特征,通过在插入方向外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形成比第一固定件大的凹部,使得插入方向外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即使与插入方向里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重叠,插入方向外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也不会干涉第一固定件。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插入方向外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通过所述第二固定件使该端部的多个部位固定在所述脱粒室框架,在所述插入方向里侧的网体与所述插入方向外侧的网体固定在所述脱粒室框架的状态下,所述插入方向外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的通过所述第二固定件所固定的多个固定部位在所述脱粒筒的轴心方向上,从两侧夹着所述插入方向里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的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所固定的固定部位。
根据上述结构特征,由于能够扩大通过第二固定件所固定的多个固定部位的间隔,因此,在脱粒筒的轴心方向上,能够稳定地将插入方向里侧的网体和插入方向外侧的网体固定在脱粒室框架。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多个所述网体能够相互兼用。
根据上述结构特征,通过部件的共通化,能够降低成本。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多个所述网体由相同部件构成,就多个所述网体中的每一个而言,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的固定部位和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的固定部位配置在所述脱粒筒的轴心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上。
根据上述结构特征,即使在将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和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颠倒的状态下插入网体,也由于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的固定部位和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的固定部位配置在脱粒筒的轴心方向上的不同位置,而无法将网体固定在脱粒室框架。因此,在将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和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颠倒的状态下,不能将网体固定在脱粒室框架。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脱粒室框架具有在所述脱粒室的一侧部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侧部框架,在多个所述网体中的插入方向最外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凸缘部,在所述凸缘部形成有作为固定在所述侧部框架的部分的固定部,所述凸缘部中的所述固定部的部分的厚度比所述凸缘部中的除所述固定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厚。
根据上述结构特征,通过使凸缘部中的固定部的部分的厚度比除固定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厚,从而提高了固定部的部分的强度,即使承接网被向脱粒筒的回转方向拉拽,固定部也不易变形。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通过使板与所述凸缘部重叠来形成所述固定部。
根据上述结构特征,仅需使板与凸缘部重叠,就能够简单地形成固定部。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多个所述网体能够相互兼用,在多个所述网体各自的插入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所述凸缘部,就多个所述网体中在插入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网体而言,插入方向外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在与插入方向里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重叠的状态下,与所述插入方向里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一起通过第二固定件固定在所述脱粒室框架,所述固定部通过第三固定件固定在所述侧部框架,在多个所述网体各自的两个凸缘部形成有能够使所述第二固定件插通的第二插通孔和能够使所述第三固定件插通的第三插通孔,仅在多个所述网体各自的两个凸缘部中的任一个凸缘部形成有所述固定部,就多个所述网体各自的两个凸缘部中的任一个凸缘部而言,所述板封堵所述第二插通孔,从而使所述第二固定件不能插通。
根据上述结构特征,可能出现以下情况,插入方向最外侧的网体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以两凸缘部中与板重叠一方的凸缘部作为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的方式插入,却错误地以与板重叠一方的凸缘部作为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的方式插入。然而,根据上述结构特征,当插入方向最外侧的网体以错误的方式插入时,由于两凸缘部中与板重叠一方的凸缘部的第二插通孔被板封堵,因此第二固定件不能插通第二插通孔。因此,此时就能够注意到插入方向最外侧的网体以错误的方式插入。也就是说,能够可靠地防止插入方向最外侧的网体以错误的方式固定在脱粒室框架。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脱粒室框架具有在所述脱粒室的一侧部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侧部框架,在多个所述网体中的插入方向最外侧的网体中位于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凸缘部,在所述凸缘部形成有作为固定在所述侧部框架的部分的固定部,所述凸缘部的自由端侧的端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弯曲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特征,通过使凸缘部的自由端侧的端部相对于固定部弯曲,从而提高了固定部的部分的强度,因此,承接网即使被向脱粒筒的回转方向拉拽,固定部也不易变形。
(2)与问题(2)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脱粒筒轴;第一支承板,设置在所述脱粒筒轴的一端部侧;第二支承板,设置在所述脱粒筒轴的另一端部侧;多个棒状部件,所述棒状部件的一端部支承在所述第一支承板且另一端部支承在所述第二支承板,多个所述棒状部件配置在以所述脱粒筒轴为中心的圆周上;多个脱粒齿,分别在多个所述棒状部件中的每一个上设置多个;以及间隔板,呈近似圆形,设置在所述脱粒筒轴并位于所述第一支承板与所述第二支承板之间,支承多个所述棒状部件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之间的部分,所述间隔板的直径比所述棒状部件的截面中最接近所述脱粒筒轴的部分的回转轨迹的直径小。
根据上述结构特征,能够实现间隔板的小型化。因此,通过间隔板的小型化,能够实现脱粒筒的轻量化。于是,就具备了具有上述结构的脱粒筒的联合收割机而言,由于减少了脱粒负荷,从而节约了燃料费。此外,通过间隔板的小型化,减少了构成间隔板的材料,因此能够降低成本。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棒状部件在从所述间隔板的外周向半径外侧方向偏离的状态下支承在所述间隔板。
根据上述结构特征,由于易于将手伸入间隔板的外周与棒状部件之间的间隙,因此在使棒状部件支承在间隔板时易于进行作业。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间隔板为正圆形。
根据上述结构特征,通过简化间隔板的形状,能够使间隔板的制造变得容易。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脱粒筒轴的轴心方向上,所述间隔板配置在多个所述脱粒齿中相邻的所述脱粒齿彼此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特征,在使棒状部件支承在间隔板时,脱粒齿难以成为障碍。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多个所述脱粒齿的间隔在多个所述棒状部件中相邻的所述棒状部件彼此之间互不相同。
根据上述结构特征,即使对于为了既抑制脱粒负荷的增加又提高脱粒筒的脱粒性能而使脱粒齿彼此间隔较大的棒状部件和脱粒齿彼此间隔较小的棒状部件交替配置的脱粒筒而言,在使棒状部件支承在间隔板时,脱粒齿也难以成为障碍。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承板为近似圆形,所述间隔板的直径比所述第一支承板的直径小。
根据上述结构特征,不仅能够使间隔板小型化,还能够使棒状部件的一端部牢靠地支承在第一支承板。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支承板为近似圆形,所述间隔板的直径比所述第二支承板的直径小。
根据上述结构特征,不仅能够使间隔板小型化,还能够使棒状部件的另一端部牢靠地支承在第二支承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2是表示脱粒装置的左侧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网体固定在脱粒室框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左右两个网体的俯视图。
图5的(a)为图3中的沿Va-Va线的剖视图,图5的(b)为图3中的沿Vb-Vb线的剖视图,图5的(c)为图3中的沿Vc-Vc线的剖视图。
图6的(a)为表示左右两个网体的立体图,图6的(b)为表示上凸缘部的扩大立体剖视图。
图7的(a)为表示右侧的网体固定在脱粒室框架的状态的后视图,图7的(b)为表示右侧的网体的下凸缘部固定在中央部框架的状态的立体剖视图。
图8的(a)为表示左侧的网体固定在脱粒室框架的状态的后视图,图8的(b)为表示左侧的网体的下凸缘部固定在中央部框架的状态的立体剖视图。
图9的(a)为表示左右两个网体固定在脱粒室框架的状态的后视图,图9的(b)为表示左侧的网体的上凸缘部固定在左侧部框架的状态的立体剖视图。
图10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网体的剖视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12为表示脱粒入口的立体图。
图13为表示脱粒装置的俯视图。
图14为表示脱粒装置的左侧部的立体图。
图15为表示脱粒天板的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16为表示脱粒筒的侧视图。
图17为表示脱粒筒的背面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脱粒筒;2:脱粒室;3:承接网;11:脱粒筒轴;12:前支承板(第一支承板);13:后支承板(第二支承板);14:圆管(棒状部件);15:脱粒齿;16:间隔板;21:脱粒室框架;21A:左侧部框架(侧部框架);31:网体;31B上凸缘部(凸缘部);31C:下凸缘部(凸缘部);31F:第二螺栓孔(第二插通孔);31G:第三螺栓孔(第三插通孔);31H:缺口部(凹部);31I:固定部;31J:板;32:第一螺栓(第一固定件);33:第二螺栓(第二固定件);34:第三螺栓(第三固定件);L:回转轨迹;Y: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根据图1和图2对脱粒装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脱粒装置用于装载在收割稻谷、麦子等农作物的联合收割机上。脱粒装置对收割禾秆进行脱粒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装载于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具有脱粒筒1的实施方式为例进行说明。
在脱粒装置的上部形成有脱粒室2。在脱粒室2设有脱粒处理用脱粒筒1,脱粒筒1能够沿前后朝向的轴心Y进行回转。在脱粒筒1的下方设有承接网3,承接网3使在脱粒处理中获得的处理物(脱粒处理物)漏下。在脱粒室2的左侧部形成有开口部10,开口部10被能够开闭的脱粒开闭盖9覆盖(参照图2)。
在脱粒装置的下部设有摆动分选用摆动分选装置4和风力分选用风车5。在风车5的后方,按从前至后的顺序设有回收一次物的谷粒的一次回收部6、回收二次物的谷粒的二次回收部7。在一次回收部6设有将谷粒向左右方向搬运的一次横螺旋部6A。在二次回收部7设有将谷粒向左右方向搬运的二次横螺旋部7A。
就脱粒装置而言,在脱粒筒1中对收割禾秆进行脱粒处理,使经脱粒处理所获得的处理物(脱粒处理物)从承接网3漏下。通过摆动分选装置4对从承接网3漏下的脱粒处理物进行摆动分选,并通过风车5对从承接网3漏下的脱粒处理物进行风力分选。由此,比重大的单粒化谷粒通过前方的一次回收部6作为一次物回收,比重小的带枝梗的谷粒通过后方的二次回收部7作为二次物回收。
下面,根据图3至图6对承接网3进行说明。
如图3至图6所示,承接网3在沿脱粒筒1的圆周方向上被分割成两部分,且在沿脱粒筒1的轴心Y的方向被分割成两部分。也就是说,承接网3具有四个网体31。
四个网体31由能够互相兼用的相同部件构成。分别从在脱粒室2的左侧部形成的开口部10依次插入四个网体31。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网体31的“插入方向”为左右方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方向里侧”是指右侧,“插入方向外侧”是指左侧。四个网体31分别固定在脱粒室框架21,详细内容将在下文中说明。
脱粒室框架21用于形成脱粒室2。脱粒室框架21具有左侧部框架21A(相当于本发明的“侧部框架”)、右侧部框架21B以及中央部框架21C。左侧部框架21A在脱粒室2的左侧部向前后方向延伸。右侧部框架21B在脱粒室2的右侧部向前后方向延伸。中央部框架21C在脱粒室2的左右接近中央部向前后方向延伸。
在四个网体31中,后侧的左右两个网体31和前侧的左右两个网体31具有相同的结构,以下,主要对后侧的左右两个网体31进行说明,根据需要对前侧的左右两个网体31进行说明。
在后侧的左右两个网体31中,右侧的网体31中位于左侧的端部通过第一螺栓3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固定件”)固定在中央部框架21C。然而,右侧的网体31中位于右侧的端部没有通过螺栓等固定在右侧部框架21B。也就是说,右侧的网体31中位于右侧的端部只是与右侧部框架21B的下表面对接。
在后侧的左右两个网体31中,左侧的网体31中位于右侧的端部在与右侧的网体31中位于左侧的端部重叠的状态下,通过第二螺栓3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固定件”)与右侧的网体31中位于左侧的端部一起固定在中央部框架21C。此外,左侧的网体31中位于左侧的端部通过第三螺栓3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固定件”)固定在左侧部框架21A。
在此,对单个网体31进行详细说明。如图6所示,网体31具有五个支柱31Aa、31Ab、31Ac、31Ad、31Ae,五个支柱31Aa、31Ab、31Ac、31Ad、31Ae在脱粒筒1的轴心Y的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配置。五个支柱31Aa、31Ab、31Ac、31Ad、31Ae的上端部通过上凸缘部31B相互连结。五个支柱31Aa、31Ab、31Ac、31Ad、31Ae的下端部通过下凸缘部31C相互连结。在五个支柱31Aa、31Ab、31Ac、31Ad、31Ae中相邻两个支柱之间,多根圆棒31D在脱粒筒1的轴心Y的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配置。除了上凸缘部31B具有固定部31I以外,上凸缘部31B和下凸缘部31C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主要对上凸缘部31B进行说明,根据需要对下凸缘部31C进行说明。
在上凸缘部31B形成有一个第一螺栓孔31E、两个第二螺栓孔31F(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插通孔”)、两个第三螺栓孔31G(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插通孔”)以及一个缺口部31H(相当于本发明的“凹部”)。
第一螺栓孔31E能够使第一螺栓32插通。第一螺栓孔31E在沿脱粒筒1的轴心Y的方向配置在两个第二螺栓孔31F之间。
第二螺栓孔31F能够使第二螺栓33插通。两个第二螺栓孔31F在沿脱粒筒1的轴心Y的方向配置成从两侧夹着第一螺栓孔31E。
第三螺栓孔31G能够使第三螺栓34插通。两个第三螺栓孔31G在沿脱粒筒1的轴心Y的方向配置成从两侧夹着两个第二螺栓孔31F。
缺口部31H形成在上凸缘部31B的自由端侧的端部。缺口部31H在沿脱粒筒1的轴心Y的方向配置在两个第二螺栓孔31F之间。缺口部31H比第一螺栓32(第一螺栓32的头部)大。
在上凸缘部31B形成有作为固定于左侧部框架21A的部分的固定部31I。固定部31I通过第三螺栓34固定在左侧部框架21A。然而,在下凸缘部31C并未形成有相当于上凸缘部31B的固定部31I的部分。也就是说,就上凸缘部31B和下凸缘部31C而言,仅在上凸缘部31B形成有固定部31I。
上凸缘部31B中的固定部31I的部分的厚度比上凸缘部31B中除固定部31I以外的部分的厚度厚。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板31J与上凸缘部31B重叠,从而形成固定部31I。就上凸缘部31B而言,板31J封堵第二螺栓孔31F,使第二螺栓33不能插通第二螺栓孔31F。如上所述,由于在下凸缘部31C未形成相当于上凸缘部31B的固定部31I的部分,因此,板31J未与下凸缘部31C重叠。
下面,根据图7至图9,对网体31的固定方法进行说明。以下,以四个网体31中位于后侧的左右两个网体31为例,对网体31的固定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7所示,从脱粒室2的左侧部(开口部10)将后侧的左右两个网体31中位于右侧的网体31插入。接着,用第一螺栓32将右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固定在中央部框架21C。具体而言,右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在与中央部框架21C的左侧面对接的状态下,通过第一螺栓32固定在中央部框架21C。第一螺栓32插通右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的第一螺栓孔31E。如上所述,右侧的网体31的上凸缘部31B仅与右侧部框架21B的下表面对接,并未通过螺栓等固定在右侧部框架21B。
然后,如图8所示,从脱粒室2的左侧部(开口部10)插入后侧的左右两个网体31中位于左侧的网体31。接着,左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在与右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重叠的状态下,通过第二螺栓33与右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一起固定在中央部框架21C。第二螺栓33插通左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的第二螺栓孔31F和右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的第二螺栓孔31F。
此时,由于在左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形成有比第一螺栓32大的缺口部31H,因此,即使使左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与右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重叠,左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也不会干涉第一螺栓32。
最后,如图9所示,左侧的网体31的上凸缘部31B通过第三螺栓34固定在左侧部框架21A。具体而言,左侧的网体31的上凸缘部31B在与左侧部框架21A的下表面对接的状态下,通过第三螺栓34固定在左侧部框架21A。第三螺栓34插通左侧的网体31的上凸缘部31B的第三螺栓孔31G。
也就是说,就左侧的网体31而言,下凸缘部31C的两个固定部位(第二螺栓孔31F)和上凸缘部31B的两个固定部位(两个第三螺栓孔31G)配置在脱粒筒1的轴心Y的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参照图3)。此外,在右侧的网体31和左侧的网体31固定在脱粒室框架21的状态下,左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的由第二螺栓33所固定的两个固定部位(两个第二螺栓孔31F)在沿脱粒筒1的轴心Y的方向上配置成从两侧夹着右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的由第一螺栓32所固定的一个固定部位(一个第一螺栓孔31E)。
在此,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就上凸缘部31B和下凸缘部31C而言,在正常情况下右侧的网体31应该以与板31J重叠的一方的上凸缘部31B作为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右端部)的方式插入,但却错误地以与板31J重叠的一方的上凸缘部31B作为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左端部)的方式插入。对此,即使右侧的网体31以错误的方式插入,通过使第一螺栓32插通右侧的网体31的上凸缘部31B的第一螺栓孔31E,也能够用第一螺栓32将右侧的网体31的上凸缘部31B固定在中央部框架21C。
然而,当右侧的网体31以错误的方式插入时,即使左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在与右侧的网体31的上凸缘部31B重叠的状态下,想要与右侧的网体31的上凸缘部31B一起通过第二螺栓33固定在中央部框架21C,也由于右侧的网体31的上凸缘部31B的第二螺栓孔31F被板31J封堵,使得第二螺栓33不能插通第二螺栓孔31F。因此,此时,就能够注意到右侧的网体31以错误的方式插入。即,能够可靠地防止右侧的网体31以错误的方式固定在脱粒室框架21。
此外,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就上凸缘部31B和下凸缘部31C而言,在正常情况下左侧的网体31应该以与板31J重叠的一方的上凸缘部31B作为插入方向外侧的端部(左端部)的方式插入,但却错误地以与板31J重叠的上凸缘部31B作为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右端部)的方式插入。
然而,当左侧的网体31以错误的方式插入时,即使左侧的网体31的上凸缘部31B在与右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重叠的状态下,想要与右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一起通过第二螺栓33固定在中央部框架21C,也由于左侧的网体31的上凸缘部31B的第二螺栓孔31F被板31J封堵,使得第二螺栓33不能插通第二螺栓孔31F。因此,此时,就能够注意到左侧的网体31以错误的方式插入。即,能够可靠地防止左侧的网体31以错误的方式固定在脱粒室框架21。
在此,以四个网体31中位于后侧的左右两个网体31为例,对网体31的固定方法进行了说明,前侧的左右两个网体31的固定方法与后侧的左右两个网体31的固定方法的步骤相同。
下面,根据图4和图6对板31J进行说明。
如图4和图6所示,板31J为近似矩形的板状部件。板31J以长边方向为前后方向且短边方向为左右方向的姿势与上凸缘部31B的下表面重叠。在板31J形成有螺栓孔31Ja、第一缺口槽31Jb和第二缺口槽31Jc。
螺栓孔31Ja能够使第三螺栓34插通。第一缺口槽31Jb和第二缺口槽31Jc通过从板31J的一个长边(一对长边中位于机体内侧的长边)沿短边方向(机体外侧方向)切割形成。螺栓孔31Ja的中心与第一缺口槽31Jb的前后中心之间的距离D1、和螺栓孔31Ja的中心与第二缺口槽31Jc的前后中心之间的距离D2被设定为互不相同的距离。具体而言,距离D1被设定为比距离D2大。
在此,对就网体31而言的上凸缘部31B的两个第三螺栓孔31G以及支柱31Ab、支柱31Ad进行说明。在此,以左右两个网体31中位于左侧的网体31为例进行说明,其他网体31具有同样的结构。
如图4所示,就网体31而言,当将前后方向的中心线(网体31的前端部P1和后端部P2之间的中心线)作为中心线C时,上凸缘部31B的两个第三螺栓孔31G中位于前侧的第三螺栓孔31G和位于后侧的第三螺栓孔31G配置在相对于中心线C前后对称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前侧的第三螺栓孔31G的中心与中心线C之间的距离、和后侧的第三螺栓孔31G的中心与中心线C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相互相等的距离D3。
并且,支柱31Ab和支柱31Ad配置在相对于中心线C前后非对称的位置上。也就是说,支柱31Ab的前后中心与中心线C之间的距离D4、和支柱31Ad的前后中心与中心线C之间的距离D5被设定为互不相同的距离。具体而言,距离D4被设定为比距离D5大。
另外,前侧的第三螺栓孔31G的中心与支柱31Ab的前后中心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距离D2。也就是说,板31J的螺栓孔31Ja的中心与第二缺口槽31Jc的前后中心之间的距离D2被设定为同前侧的第三螺栓孔31G的中心与支柱31Ab的前后中心之间的距离D2相同。
并且,后侧的第三螺栓孔31G的中心与支柱31Ad的前后中心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距离D1。也就是说,板31J的螺栓孔31Ja的中心与第一缺口槽31Jb的前后中心之间的距离D1被设定为同后侧的第三螺栓孔31G的中心与支柱31Ad的前后中心之间的距离D1相同。
如此,就网体31而言,前侧的第三螺栓孔31G与后侧的第三螺栓孔31G配置在相对于中心线C前后对称的位置。因此,通过被插通在前后两个第三螺栓孔31G中的第三螺栓34,能够前后平衡良好地固定网体31。
就网体31而言,即使支柱31Ab和支柱31Ad配置在相对于中心线C前后非对称的位置上,也不需要准备上凸缘部31B中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各自专用的板。也就是说,当板31J用于上凸缘部31B中前侧部分时,通过使支柱31Ab进入第二缺口槽31Jc,从而使板31J和支柱31Ab互不干涉。另一方面,当板31J用于上凸缘部31B中后侧部分时,通过使支柱31Ad进入第一缺口槽31Jb,从而使板31J和支柱31Ad互不干涉。由此,由于不需要准备上凸缘部31B中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各自专用的板,因而能够通过板31J的兼用化使成本降低。(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以脱粒装置装载在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实施方式为例进行的说明,脱粒装置也可以装载在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网体31的“插入方向”为左右方向,但网体31的“插入方向”也可以为前后方向。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承接网3沿脱粒筒1的圆周方向分割成两部分,但承接网3也可以沿脱粒筒1的圆周方向分割成三部分。此时,在插入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网体31之间,能够采用上述结构(通过第一螺栓32和第二螺栓33进行固定)。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承接网3被沿脱粒筒1的轴心Y的方向分割成两部分,但承接网3也可以被沿脱粒筒1的轴心Y的方向分割成三部分以上,还可以在沿脱粒筒1的轴心Y的方向不进行分割。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承接网3具有四个网体31,承接网3也可以具有两个或三个或五个以上网体31。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板31J与网体31的上凸缘部31B重叠,但如图10所示,上凸缘部31B的自由端侧的端部也可以相对于固定部31I弯曲形成。也就是说,上凸缘部31B的自由端侧的端部也可以形成为近似L字形。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螺栓33将左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和右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一起拧紧固定在中央部框架21C,但也可以不通过第二螺栓33将左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和右侧的网体31的下凸缘部31C一起拧紧固定在中央部框架21C(可以分别固定在中央部框架21C)。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凹部”由缺口部31H构成,但“凹部”也可以由比第一螺栓32大的凹陷部或孔构成。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网体31能够相互兼用,但多个网体31也可以不相互兼用。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网体31中通过第一螺栓32固定的部位即第一螺栓孔31E为一个,但第一螺栓孔31E也可以为两个以上。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网体31中通过第二螺栓33固定的部位即第二螺栓孔31F为两个,但第二螺栓孔31F也可以为一个,还可以为三个以上。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网体31中通过第三螺栓34固定的部位即第三螺栓孔31G为两个,但第三螺栓孔31G也可以为一个,还可以为三个以上。
(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网体31的上凸缘部31B形成有固定部31I,但在网体31的上凸缘部31B也可以不形成固定部31I。此时,由于上凸缘部31B和下凸缘部31C相同,上凸缘部31B能够作为下凸缘部使用,且下凸缘部31C也能够作为上凸缘部使用。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板31J与网体31的上凸缘部31B重叠,从而形成固定部31I,但固定部31I也可以与上凸缘部31B一体成形。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在脱粒室2的前下端部形成有用于对收割禾秆进行搬运的脱粒入口121。收割禾秆通过进料器8(参照图11)搬运至脱粒入口121。在脱粒入口121安装有脱粒入口板22。脱粒入口板22的右侧壁22a形成为从进料器8的出口向脱粒筒1的半径方向逐渐(平滑地)扩大的形状。由此,由于农作物顺利地流动(参照图12所示的农作物的流动A),能够实现防止脱粒入口板22(右侧壁22a)的磨损以及脱粒筒堵塞(收割禾秆的堵塞)的减少。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脱粒室2的左侧部形成有开口部10,开口部10被能够开闭的脱粒开闭盖9所覆盖。脱粒开闭盖9的后端部通过摆动轴91以能够沿上下朝向的轴心Z摆动的方式支承。在脱粒开闭盖9的内侧的前部设有向外侧下方倾斜的倾斜部92。在脱粒开闭盖9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倾斜部92的外侧端部的高度被设定为与开口部10的下边缘部10a的高度一致或大致一致。
在此,当脱粒开闭盖9因自身重量向前下方倾斜时,由于脱粒开闭盖9的位置相对于开口部10错位,因此脱粒开闭盖9不易关闭。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脱粒开闭盖9因自身重量向前下方倾斜,也能够通过与脱粒开闭盖9的关闭动作连动,倾斜部92向开口部10的下边缘部10a逐渐升起,从而使脱粒开闭盖9向前上方移动。由此,由于脱粒开闭盖9被定位在开口部10,不会使脱粒开闭盖9难于关闭。
如图13所示,脱粒筒1的上部被脱粒天板23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覆盖。在脱粒天板23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安装部23a。安装部23a通过六根螺栓26固定在形成脱粒装置的侧部的侧壁25(参照图15)。具体而言,就安装部23a而言,在用六根螺栓26中最后端的螺栓26进行固定的部分,焊接有加强用L板27。在L板27被焊接的状态下,该部分通过螺栓26固定在侧壁25。另外,就安装部23a而言,在通过六根螺栓26中除最后端的螺栓26以外的五根螺栓26进行固定的部分,焊接有加强用平板28。在平板28被焊接的状态下,该部分通过螺栓26固定在侧壁25。由此,在脱粒负荷较大的状态下,当对脱粒天板23产生向上的作用力时,通过在L板27和平板28加强的状态下使安装部23a通过螺栓26固定在侧壁25,能够提高安装部23a的耐用性。
下面,根据图16和图17对脱粒筒1进行说明。
如图16和图17所示,脱粒筒1具有脱粒筒轴11、前支承板12(相当于“第一支承板”)、后支承板13(相当于“第二支承板”)、多根圆管14(相当于“棒状部件”)、多个脱粒齿15以及间隔板16。
脱粒筒轴11以跨连脱粒室2的前壁和脱粒室2的后壁的方式架设。脱粒筒轴11的前端部以能够回转的方式支承在脱粒室2的前壁,脱粒筒轴11的后端部以能够回转的方式支承在脱粒室2的后壁。就脱粒筒轴11而言,在前支承板12的前面侧,设有螺旋器17,螺旋器17用于将收割禾秆送入脱粒入口121。
前支承板12被设置在脱粒筒轴11的前端部侧。前支承板12形成为正圆形或近似圆形。前支承板12的直径比圆管14的截面中最接近脱粒筒轴11的部分的回转轨迹L的直径大。圆管14的截面是指,与圆管14的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以下也同样)。此外,在前支承板12支承有圆管14的前端部。具体而言,在前支承板12,圆管14的前端部通过前支承架14a支承。
前支承架14a通过焊接等固定方法固定在圆管14的前端部。前支承架14a通过两根螺栓18固定在前支承板12。
后支承板13被设置在脱粒筒轴11的后端部侧。后支承板13形成为正圆形或近似圆形。后支承板13的直径比圆管14的截面中最接近脱粒筒轴11的部分的回转轨迹L的直径大。在后支承板13支承有圆管14的后端部。具体而言,在后支承板13,通过后支承架14b支承有圆管14的后端部。
后支承架14b通过焊接等固定方法固定在圆管14的后端部。后支承架14b通过两根螺栓18固定在后支承板13。
多根圆管14配置在以脱粒筒轴11为中心的圆周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多根圆管14为六根。具体而言,六根圆管14以相同角度间隔配置在以脱粒筒轴11为中心的圆周上。圆管14以从间隔板16的外周向半径外侧方向偏离的状态支承在间隔板16。也就是说,圆管14以间隔板16的外周与圆管14之间形成间隙G的状态通过中间支承架14c支承在间隔板16。
中间支承架14c为形成有嵌合凹部的平板状部件。嵌合凹部形成为与圆管14的外周一半部分嵌合的近似半圆形状。在圆管14嵌合在嵌合凹部的状态下,中间支承架14c通过焊接等固定方法固定在圆管14。中间支承架14c通过一根螺栓18固定在间隔板16。具体而言,中间支承架14c以抵接在间隔板16的前表面的状态,从间隔板16的后方通过螺栓18固定。
六根圆管14分别设有多个脱粒齿15。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脱粒齿15的间隔在六根圆管14中相邻圆管14之间互不相同。具体为,六根圆管14中三根圆管14的脱粒齿15设置为等间隔D6,而其余三根圆管14的脱粒齿15设置为比间隔D6小的等间隔D7。在脱粒筒轴11的方向,以间隔D6配置的脱粒齿15彼此之间存在两根以间隔D7配置的脱粒齿15。
间隔板16被设置在脱粒筒轴11并位于前支承板12和后支承板13之间。具体而言,间隔板16被设置在脱粒筒轴11并位于前支承板12和后支承板13的正中间或接近正中间的位置。并且,间隔板16支承圆管14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的部分。具体而言,间隔板16支承圆管14在轴心方向上的中央部或接近中央部。
间隔板16形成为圆形。具体而言,间隔板16形成为正圆形。间隔板16的直径比圆管14的截面中最接近脱粒筒轴11的部分的回转轨迹L的直径小。间隔板16的直径比前支承板12的直径小,且比后支承板13的直径小。
在脱粒筒轴11的轴心Y的方向上,间隔板16配置在多个脱粒齿15中相邻的脱粒齿15彼此之间。也就是说,在脱粒筒轴11的轴心Y的方向上,间隔板16配置在以间隔D6配置的脱粒齿15彼此之间,且配置在以间隔D7配置的脱粒齿15彼此之间。
通过以上所述的结构,间隔板16能够实现小型化。因此,通过间隔板16的小型化,能够使脱粒筒1的重量减小。由此,对于具有上述脱粒筒1的联合收割机而言,由于脱粒负荷的减少,从而使燃料费降低。并且,通过间隔板16的小型化,能够减少构成间隔板16的材料,从而能够降低成本。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装载在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具有脱粒筒1的实施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为装载在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具有脱粒筒1的实施方式。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圆管14为六根,但圆管14也可以为五根以下或七根以上。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间隔板16为正圆形,但间隔板16也可以为在半径方向上具有少许凹凸的近似圆形。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圆管14的截面为正圆形,但圆管14的截面也可以为近似圆形。并且,“棒状部件”为圆管14,但“棒状部件”也可以为方管。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脱粒齿15的间隔在六根圆管14中相邻圆管14彼此间互不相同,但多个脱粒齿15的间隔也可以在六根圆管14中相同。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脱粒装置。

Claims (2)

1.一种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设有脱粒筒的脱粒室、
形成所述脱粒室的脱粒室框架、以及
设置在所述脱粒筒的下方的承接网,
所述承接网被沿所述脱粒筒的圆周方向分割,该承接网具有从所述脱粒室的一侧部依次插入的多个网体,
多个所述网体分别单独地固定在所述脱粒室框架。
2.一种脱粒装置,具有脱粒筒,该脱粒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脱粒筒具备:
脱粒筒轴;
第一支承板,设置在所述脱粒筒轴的一端部侧;
第二支承板,设置在所述脱粒筒轴的另一端部侧;
多个棒状部件,所述棒状部件的一端部支承在所述第一支承板且另一端部支承在所述第二支承板,多个所述棒状部件配置在以所述脱粒筒轴为中心的圆周上;
多个脱粒齿,分别在多个所述棒状部件中的每一个上设置多个;以及
间隔板,呈近似圆形,设置在所述脱粒筒轴并位于所述第一支承板与所述第二支承板之间,支承多个所述棒状部件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之间的部分,
所述间隔板的直径比所述棒状部件的截面中最接近所述脱粒筒轴的部分的回转轨迹的直径小。
CN201810901341.4A 2013-02-22 2014-01-30 脱粒装置 Active CN1089344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3725 2013-02-22
JP2013033725A JP6327788B2 (ja) 2013-02-22 2013-02-22 扱胴
JP2013-033727 2013-02-22
JP2013033727 2013-02-22
JP2013-148676 2013-07-17
JP2013148676A JP6129002B2 (ja) 2013-02-22 2013-07-17 脱穀装置
CN201480008565.2A CN104981146B (zh) 2013-02-22 2014-01-30 脱粒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8565.2A Division CN104981146B (zh) 2013-02-22 2014-01-30 脱粒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34487A true CN108934487A (zh) 2018-12-07
CN108934487B CN108934487B (zh) 2020-02-18

Family

ID=5427707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8565.2A Active CN104981146B (zh) 2013-02-22 2014-01-30 脱粒装置
CN201810901341.4A Active CN108934487B (zh) 2013-02-22 2014-01-30 脱粒装置
CN201810901836.7A Active CN108934488B (zh) 2013-02-22 2014-01-30 脱粒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8565.2A Active CN104981146B (zh) 2013-02-22 2014-01-30 脱粒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01836.7A Active CN108934488B (zh) 2013-02-22 2014-01-30 脱粒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3) CN104981146B (zh)
PH (2) PH12015501841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110267A1 (de) * 2016-06-03 2017-12-07 Claas Selbstfahrende Erntemaschinen Gmbh Korbsegment zur Erntegutabscheidung
CN109121667B (zh) * 2018-08-07 2021-06-15 许可 一种提高水稻收割效率的方法
CN109156145B (zh) * 2018-08-07 2021-09-21 沂水县兴达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33475A (ja) * 2009-03-30 2010-10-21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
CN101926255A (zh) * 2009-06-18 2010-12-29 株式会社久保田 脱粒装置
JP2012170407A (ja) * 2011-02-22 2012-09-10 Kubota Corp 脱穀扱胴
JP2012205565A (ja) * 2011-03-30 2012-10-25 Kubota Corp 脱穀装置
JP2012231681A (ja) * 2011-04-28 2012-11-29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437C (zh) * 1997-08-04 2002-03-27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械中的脱粒机
JP2900925B2 (ja) * 1997-10-14 1999-06-02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脱穀装置
JP2000037130A (ja) * 1998-07-22 2000-02-08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普通形コンバイン
JP2007267756A (ja) * 2007-06-22 2007-10-18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
JP2009027978A (ja) * 2007-07-27 2009-02-12 Iseki & Co Ltd 脱穀装置
CN202697295U (zh) * 2012-07-28 2013-01-30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式联合收割机脱粒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33475A (ja) * 2009-03-30 2010-10-21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
CN101926255A (zh) * 2009-06-18 2010-12-29 株式会社久保田 脱粒装置
JP2012170407A (ja) * 2011-02-22 2012-09-10 Kubota Corp 脱穀扱胴
JP2012205565A (ja) * 2011-03-30 2012-10-25 Kubota Corp 脱穀装置
JP2012231681A (ja) * 2011-04-28 2012-11-29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81146A (zh) 2015-10-14
PH12017501715B1 (en) 2018-04-23
PH12017501715A1 (en) 2018-04-23
PH12015501841A1 (en) 2015-11-09
CN108934488B (zh) 2020-08-28
CN108934487B (zh) 2020-02-18
CN108934488A (zh) 2018-12-07
PH12015501841B1 (en) 2015-11-09
CN104981146B (zh) 2018-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09236B1 (ja) 脱穀装置の扱胴
CN104981146B (zh) 脱粒装置
CN103125217B (zh) 脱粒装置
EP1873019A2 (en) Vehicle bumper structure
JP5185959B2 (ja) 脱穀装置の上部構造
CN108340761A (zh) 电动车辆的增强结构
CN104411155B (zh) 履带行进装置和收割机
CN202773462U (zh) 脱粒装置
CN105993413B (zh) 脱粒装置的处理筒
JP2016178869A (ja) 収穫機
CN203860077U (zh) 处理筒
CN203788742U (zh) 脱粒装置的排出秸秆处理装置
CN105451541A (zh) 联合收割机和收割机
CN202535741U (zh) 联合收割机
CN102045999B (zh) 自脱型联合收割机
JP2016178868A (ja) 全稈投入型コンバイン
KR102290741B1 (ko) 탈곡장치
JP5174059B2 (ja) 全稈投入型コンバインの脱粒穀稈排出構造
JP7407691B2 (ja) 脱穀装置
WO2014129284A1 (ja) 脱穀装置
JP6619276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327788B2 (ja) 扱胴
JP2024034763A (ja) 汎用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
JP3778591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フレーム
CN205305482U (zh) 处理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