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87080B - 一种菌菇的生产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菌菇的生产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87080B
CN108887080B CN201810710838.8A CN201810710838A CN108887080B CN 108887080 B CN108887080 B CN 108887080B CN 201810710838 A CN201810710838 A CN 201810710838A CN 108887080 B CN108887080 B CN 1088870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ater
box body
culture medium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108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87080A (zh
Inventor
林锡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Zhongyan Mushroom Industr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Zhongyan Mushroo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Zhongyan Mushroom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Zhongyan Mushroo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71083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8708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8870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70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870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70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01G18/60Cultivation rooms; Equipment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01G18/60Cultivation rooms; Equipment therefor
    • A01G18/69Arrangements for managing the environment, e.g. sprinkl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y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菌菇的生产工艺,育菇装置包括多个呈条状且相互平行排列的育菇单体;所述育菇单体包括盛装培养基的培养基箱层,处于培养基箱层上方供菌菇向上伸入的伸入箱层,和处于培养基箱层下方的供水箱层;所述培养基箱层配设有对培养基箱层进行通风的第一通风装置,所述伸入箱层配设有对伸入箱层进行通风的第二通风装置,所述供水箱层配设有对供水箱层进行供水的供水装置,所述第一通风装置、第二通风装置和供水装置配设有对三者进行控制的总控制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菌菇的生产工艺,其可对菌菇的根部和上部分别进行温度和湿度调节更加细致高效,提高菌菇产量和质量,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菌菇的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培育方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菌菇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菌菇的生产工艺已为公知,如中国发明专利CN201510208652.9公开一种产业化菌菇培育方法,是在菇棒上进行菌菇培育,所述培育条件为:温度5~30℃、相对湿度50%~90%;并且在培育之前,还包括对菇棒进行保水持水步骤,所述保水持水步骤是通过在菇棒表面形成一层防止水分蒸发的保护膜来实现。所述保护膜形成过程为:对菇棒浸涂或者喷涂高分子乳液,然后在空气中水分蒸发,自然成膜。所述保护膜形成条件为:控制温度10~30℃,空气湿度在60%~80%,所述高分子乳液的固含量为30%~60%。所述成膜后保护膜的厚度为5~10μm。所述高分子乳液为天然胶乳、合成胶乳或者高分子合成乳液。所述高分子合成乳液由单体均聚或者共聚制得,所述单体为丙烯酸酯类、醋酸乙烯酯、不饱和脂肪烃、芳烃以及它们的衍生物。所述单体为偏氯乙烯、双酚A或者异氰酸酯。所述高分子乳液中还包括柔软剂。所述柔软剂为合成植物酯、二丁酯或者环氧大豆油。所述菇棒为直径Φ40~Φ65mm,长度350~650mm。
但是前述菌菇的生产工艺与目前市场上其他菌菇的生产工艺大致类似,生产的菌菇多数都是弯曲状,不够挺拔竖直,美观性差,这与培养袋水平放置和通风条件均有关,即使将培养袋完全竖向放置,也不能改善自然风强度和风向无规律且不易调节的缺陷,而且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菌菇的根部和上部所需的温度和湿度并不完全相同,通常是根部所需的温度低于上部的温度,而根部所需的湿度却高于上部的湿度。所以现有技术并不能对菌菇进行更加细致而有针对性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和调节,影响菌菇的产量和质量。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对菌菇温度和湿度调节更加细致高效,提高菌菇产量和质量的菌菇的生产工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菌菇的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拌料:将包含木屑和甘蔗渣的粗料,以及包含玉米、豆粕和麦麸的精料,均与石灰、碳酸氢钙和水进行混合制成培养基;
对粗料进行搅拌时:A、铲车操作人员利用堆料场空地将所需粗料集中后进行搅拌,搅拌时将铲料高举再放下料,使料能充分搅拌均匀;
B、搅拌后将粗料铲至堆料场,等制包组1号搅拌机需料时进行供应;
C、将粗料铲至1号搅拌机,铲车每次铲料量时必须是平斗;
D、然后将搅拌好的粗料与精料、石灰、碳酸氢钙和水按顺序依次放进8立方搅拌机(1-3#)内搅拌15分钟;
(2)制包:
(3)高温灭菌:
A、启动设备,使用铲车添加燃料,水位控制在中高水位线,控制炉压在0.6Mpa以上,提供蒸汽给高压灭菌炉的灭菌柜运行;
B、做好相关卫生后,启动开按钮,打开灭菌柜的柜门,放好过桥铁架,准备推入灭菌架;
C、将已摆满培养袋的灭菌架依次序推入灭菌柜内,直至满柜;
D、用沾湿的棉布擦拭柜体与门的密封条处,关好柜门,确认无误后,打开进汽阀门,使热蒸汽进入;
(4)接种:
A、捞枝条:将前日已浸泡的枝条捞起清水冲洗后沥干;
B、拌枝条:将枝条分成多个份数,并且加入麦皮拌匀,每袋枝条拌2-3斤麦皮;
C、泡枝条:备次日用,每袋干枝条加5斤石灰浸泡在水池24小时;
D、装枝条:每袋必须装入70根,用皮筋将枝条挷成捆;
E、将装有枝条袋子底部先铺一层培养基,然后将成捆的枝条用培养基包裹在袋子中间,上层再铺一层2CM培养基,装妥后夯实,袋口预留2CM左右,套入套环,盖上盖子,袋口预留可放入原种的位置;
F、进行接种;
(5)培养:将菌种置于清洁干净、恒温、恒湿,并且能定时通风的环境中;
(6)育菇:通过育菇装置对菌种进行育菇操作;
所述育菇装置包括多个呈条状且相互平行排列的育菇单体;所述育菇单体包括盛装培养基的培养基箱层,处于培养基箱层上方供菌菇向上伸入的伸入箱层,和处于培养基箱层下方的供水箱层;所述培养基箱层配设有对培养基箱层进行通风的第一通风装置,所述伸入箱层配设有对伸入箱层进行通风的第二通风装置,所述供水箱层配设有对供水箱层进行供水的供水装置,所述第一通风装置、第二通风装置和供水装置配设有对三者进行控制的总控制器;所述培养基箱层包括第一箱体,和多个盛装于第一箱体内并沿第一箱体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培养单元;所述伸入箱层包括第二箱体;所述供水箱层包括第三箱体;所述第一箱体具有朝向所述第一通风装置的第一进风端侧壁,和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一出风端侧壁;所述第二箱体具有朝向所述第二通风装置的第二进风端侧壁,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二出风端侧壁,处于上方的第一上侧壁,和处于下方的第一下侧壁;所述第一下侧壁水平设置;所述第三箱体具有朝向所述供水装置的第一端侧壁,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二端侧壁,处于上方的第二上侧壁,处于下方的第二下侧壁,以及处于第二上侧壁和第二下侧壁之间的间隔板;所述间隔板将所述第三箱体分割成处于上方的上水箱和处于下方的下水箱;所述第一进风端侧壁、第二进风端侧壁和第一端侧壁相对应,所述第一出风端侧壁、第二出风端侧壁和第二端侧壁相对应;所述第一上侧壁形成有多个与各所述培养单元一一对应的箱盖;
所述培养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一上侧壁的下表面平行连接的上圆环板,与所述第二上侧壁的上表面平行连接的下圆环板,连接于上圆环板和下圆环板外边缘之间的竖向圆筒,以及填充于上圆环板和下圆环板之间的吸水填充物;所述上圆环板具有容置培养袋上端的上圆孔,所述下圆环板具有与所述上圆孔相对应并容置培养袋下端的下圆孔;所述吸水填充物处于所述上圆环板、下圆环板和培养袋围成的环形区域内;所述下圆环板形成有多个上下通透的第一透孔,所述第二上侧壁形成有多个与各所述第一透孔一一对应的第二透孔;所述竖向圆筒形成有多个水平方向通透的第三透孔;
所述第一下侧壁形成有与所述上圆孔相对应并供培养袋向下放入的放入孔;
所述第一进风端侧壁形成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端侧壁形成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端侧壁形成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出风端侧壁形成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端侧壁形成有处于所述间隔板下方的进水口和处于间隔板上方的出水口;
所述第二下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一端侧壁相对应的第一对应端,和与所述第二端侧壁相对应的第二对应端;所述间隔板具有与所述第一端侧壁相对应的第三对应端,和与所述第二端侧壁相对应的第四对应端;所述第二下侧壁由所述第一对应端至第二对应端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间隔板由所述第三对应端至第四对应端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间隔板的第四对应端处形成有通水口;所述第二下侧壁的第二对应端处形成有排水口;
所述第一通风装置包括第一空气箱体、对第一空气箱体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的第一加热装置、对第一空气箱体内的空气进行制冷的第一制冷装置、对第一空气箱体内的空气进行加湿的第一加湿装置、对第一空气箱体内的空气进行吸湿的第一吸湿装置、检测第一空气箱体内的空气温度的第一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第一空气箱体内的空气湿度的第一湿度检测装置、对第一空气箱体内的空气进行搅拌的第一搅拌装置、和将空气带入第一空气箱体内的第一风机;所述第一空气箱体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进风口的第一出气端,和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一进气端;
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空气箱体内的第一电发热部件,和对第一电发热部件进行开关并受所述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加热开关;所述第一电发热部件包括多层垂直所述第一空气箱体的第一加热网,所述第一电发热部件将所述第一空气箱体分隔成与所述第一进气端相对应的第一进气容腔和与所述第一出气端相对应的第一出气容腔;
所述第一制冷装置包括处于所述第一空气箱体外并与所述第一进气容腔连通的第一冷却连接管道,与第一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与第一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控制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开关并受所述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主冷却开关,以及控制第一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开关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备用冷却开关;所述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具有与所述第一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主冷气管,所述第一主冷却开关设于所述第一主冷气管上;所述第一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具有与所述第一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备用冷气管,所述第一备用冷却开关设于所述第一备用冷气管上;
所述第一加湿装置包括处于所述第一进气容腔内的第一水雾喷头,处于第一空气箱体外并与第一水雾喷头连通的第一加湿水泵,以及控制第一加湿水泵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加湿开关;
所述第一吸湿装置包括处于所述第一空气箱体外并与所述第一进气容腔连通的第一干燥空气连接管道,与第一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与第一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控制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开关并受所述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主干燥开关,以及控制第一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开关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备用干燥开关;所述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具有与所述第一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主干燥管,所述第一主干燥开关设于所述第一主干燥管上;所述第一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具有与所述第一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备用干燥管,所述第一备用干燥开关设于所述第一备用干燥管上;
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和第一湿度检测装置均设于所述第一空气箱体内的第一出气端处,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和第一湿度检测装置均与所述总控制器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或有线信号传输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所述第一搅拌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进气容腔内的第一搅拌叶片,和驱动第一搅拌叶片转动的第一驱动杆,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空气箱体外驱动第一驱动杆转动并受所述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搅拌电机;所述第一驱动杆与所述第一空气箱体的延伸方向平行;
所述第一风机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气端;所述第一出气端通过第一通气管道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接;
所述第二通风装置包括第二空气箱体、对第二空气箱体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装置、对第二空气箱体内的空气进行制冷的第二制冷装置、对第二空气箱体内的空气进行加湿的第二加湿装置、对第二空气箱体内的空气进行吸湿的第二吸湿装置、检测第二空气箱体内的空气温度的第二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第二空气箱体内的空气湿度的第二湿度检测装置、对第二空气箱体内的空气进行搅拌的第二搅拌装置、和将空气带入第二空气箱体内的第二风机;所述第二空气箱体具有朝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第二出气端,和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二进气端;
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二空气箱体内的第二电发热部件,和对第二电发热部件进行开关并受所述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加热开关;所述第二电发热部件包括多层垂直所述第二空气箱体的第二加热网,所述第二电发热部件将所述第二空气箱体分隔成与所述第二进气端相对应的第二进气容腔和与所述第二出气端相对应的第二出气容腔;
所述第二制冷装置包括处于所述第二空气箱体外并与所述第二进气容腔连通的第二冷却连接管道,与第二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与第二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控制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开关并受所述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主冷却开关,以及控制第二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开关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备用冷却开关;所述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具有与所述第二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主冷气管,所述第二主冷却开关设于所述第二主冷气管上;所述第二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具有与所述第二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备用冷气管,所述第二备用冷却开关设于所述第二备用冷气管上;
所述第二加湿装置包括处于所述第二进气容腔内的第二水雾喷头,处于第二空气箱体外并与第二水雾喷头连通的第二加湿水泵,以及控制第二加湿水泵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加湿开关;
所述第二吸湿装置包括处于所述第二空气箱体外并与所述第二进气容腔连通的第二干燥空气连接管道,与第二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与第二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控制第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开关并受所述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主干燥开关,以及控制第二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开关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备用干燥开关;所述第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具有与所述第二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主干燥管,所述第二主干燥开关设于所述第二主干燥管上;所述第二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具有与所述第二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备用干燥管,所述第二备用干燥开关设于所述第二备用干燥管上;
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和第二湿度检测装置均设于所述第二空气箱体内的第二出气端处,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和第二湿度检测装置均与所述总控制器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或有线信号传输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所述第二搅拌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进气容腔内的第二搅拌叶片,和驱动第二搅拌叶片转动的第二驱动杆,以及设于所述第二空气箱体外驱动第二驱动杆转动并受所述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搅拌电机;所述第二驱动杆与所述第二空气箱体的延伸方向平行;
所述第二风机连接于所述第二进气端;所述第二出气端通过第二通气管道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接;
所述供水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端侧壁相对应的供水箱体,连接于所述进水口和供水箱体之间的供水管道,连接于出水口和供水箱体之间的回水软管,调节供水箱层内水位的水位调节装置,以及连接于供水管道和供水箱体之间的供水水泵;所述供水水泵受所述总控制器控制;
所述水位调节装置包括竖向设置的调节支柱,沿调节支柱上下升降的升降滑块,和驱动升降滑块进行升降的升降驱动装置;所述调节支柱形成有上下延伸并供升降滑块滑动的条形孔,所述升降滑块形成有与所述条形孔的侧边相对应的限位凸块,所述条形孔的侧边形成有供所述限位凸块匹配滑动的限位凹槽;所述升降驱动装置包括沿所述条形孔延伸的螺杆,和与所述调节支柱连接并对螺杆进行转动驱动的升降电机;所述升降电机受所述总控制器控制;所述升降滑块形成有与所述螺杆相配合的螺孔,所述升降滑块形成有与所述螺孔相垂直错开并供所述回水软管穿过的调节贯穿孔;
在进行育菇操作过程中,首先在总控制器中设定培养基和菌菇上部所处空气未来生长相应时间段所需的预设温度和湿度数值;使培养袋形成多个透水孔,在培养基中安装培养基湿度检测部件来检测培养基中的湿度,在培养基中安装培养基温度检测部件来检测培养基中的温度,在第二箱体中安装菌菇湿度检测部件来检测菌菇所处空气中的湿度,在第二箱体中安装菌菇温度检测部件来检测菌菇所处空气中的温度,并将各湿度和温度信号传递给总控制器与预设温度和湿度数值进行比较;通过打开各箱盖将各含有菌种的培养袋一一对应放入各培养单元内,然后关闭各箱盖;当需要对培养袋中的培养基进行补水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供水水泵将供水箱体中的水通过供水管道输送到下水箱中,水沿着倾斜的第二下侧壁向下流动并通过通水口逐渐渐入到上水箱中,通过升降电机驱动螺杆朝相应方向转动并带动升降滑块进行上升动作,升降滑块带动回水软管与升降滑块接触的部位进行相应的上升动作,直到上水箱装满,上水箱中的水透过第二透孔和第一透孔而与吸水填充物接触,吸水填充物中的水会通过培养袋的透水孔逐渐渗入到培养袋的培养基中对培养基进行补水;
当培养基湿度检测部件检测培养基中的水分满足要求或过多时,通过总控制器关闭供水水泵,通过升降电机驱动螺杆朝相应方向转动并带动升降滑块进行下降动作,升降滑块带动回水软管与升降滑块接触的部位进行相应的下降动作,上水箱中的水通过回水软管加快回流到供水箱体中,直到上水箱的水与吸水填充物分离,使吸水填充物中的水逐渐回流到上水箱中,培养基中的水也会逐渐回流进入吸水填充物中;
对菌种或菌菇根部进行温度和湿度调节;当需要对培养基进行通风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运转,外界空气经第一通气管道由第一进风口进入到第一箱体中,外界空气透过各吸水填充物和透水孔而进入到培养基中,然后空气从第一出风口流出,对培养基形成持续通风;当培养基的温度过低或需要更高温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一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加热开关使第一电发热部件通电发热,对第一空气箱体中通过第一加热网的外界空气进行加热形成热空气,使通入第一箱体中的热空气对培养基进行更高温度的通风;当培养基的温度过高或需要更低温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一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主冷却开关将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打开,更低温度的空气经第一主冷气管由第一冷却连接管道进入到第一进气容腔中,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搅拌装置对第一进气容腔中更低温度的空气与第一风机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冷空气,使通入第一箱体中的冷空气对培养基进行更低温度的通风;当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中的冷却压缩空气不足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备用冷却开关将第一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打开,使第一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继续向第一进气容腔中通入更低温度的空气,同时对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进行更换;当培养基中的水分过少或需要更高湿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一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加湿开关开启第一加湿水泵,从水源处抽水并通过第一水雾喷头向第一进气容腔中喷水雾,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搅拌装置对第一进气容腔中的水雾与第一风机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加湿空气,使通入第一箱体中的加湿空气对培养基进行更高湿度的通风;当培养基中的水分过多或需要更低湿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一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主干燥开关将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打开,更低湿度的空气经第一主干燥管由第一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进入到第一进气容腔中,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搅拌装置对第一进气容腔中更低湿度的空气与第一风机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干燥空气,使通入第一箱体中的干燥空气对培养基进行更低湿度的通风;当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中的干燥压缩空气不足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备用干燥开关将第一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打开,使第一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继续向第一进气容腔中通入更低湿度的空气,同时对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进行更换;
对菌菇上部进行温度和湿度调节;当需要对第二箱体中菌菇上部所处空气进行通风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风机运转,外界空气经第二通气管道由第二进风口进入到第二箱体中,外界空气进入到第二箱体中,然后空气从第二出风口流出,对菌菇上部形成持续通风;当第二箱体中菌菇上部所处空气的温度过低或需要更高温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二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加热开关使第二电发热部件通电发热,对第二空气箱体中通过第二加热网的外界空气进行加热形成热空气,使通入第二箱体中的热空气对菌菇上部进行更高温度的通风;当第二箱体中菌菇上部所处空气的温度过高或需要更低温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二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主冷却开关将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打开,更低温度的空气经第二主冷气管由第二冷却连接管道进入到第二进气容腔中,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搅拌装置对第二进气容腔中更低温度的空气与第二风机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冷空气,使通入第二箱体中的冷空气对菌菇上部进行更低温度的通风;当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中的冷却压缩空气不足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备用冷却开关将第二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打开,使第二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继续向第二进气容腔中通入更低温度的空气,同时对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进行更换;当第二箱体中菌菇上部所处空气中的水分过少或需要更高湿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二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加湿开关开启第二加湿水泵,从水源处抽水并通过第二水雾喷头向第二进气容腔中喷水雾,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搅拌装置对第二进气容腔中的水雾与第二风机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加湿空气,使通入第二箱体中的加湿空气对菌菇上部进行更高湿度的通风;当第二箱体中菌菇上部所处空气中的水分过多或需要更低湿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二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主干燥开关将第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打开,更低湿度的空气经第二主干燥管由第二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进入到第二进气容腔中,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搅拌装置对第二进气容腔中更低湿度的空气与第二风机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干燥空气,使通入第一箱体中的干燥空气对菌菇上部进行更低湿度的通风;当第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中的干燥压缩空气不足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备用干燥开关将第二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打开,使第二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继续向第二进气容腔中通入更低湿度的空气,同时对第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进行更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菌菇的生产工艺,在进行育菇操作过程中,首先在总控制器中设定培养基和菌菇上部所处空气未来生长相应时间段所需的预设温度和湿度数值;使培养袋形成多个透水孔,在培养基中安装培养基湿度检测部件来检测培养基中的湿度,在培养基中安装培养基温度检测部件来检测培养基中的温度,在第二箱体中安装菌菇湿度检测部件来检测菌菇所处空气中的湿度,在第二箱体中安装菌菇温度检测部件来检测菌菇所处空气中的温度,并将各湿度和温度信号传递给总控制器与预设温度和湿度数值进行比较;通过打开各箱盖将各含有菌种的培养袋一一对应放入各培养单元内,然后关闭各箱盖;当需要对培养袋中的培养基进行补水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供水水泵将供水箱体中的水通过供水管道输送到下水箱中,水沿着倾斜的第二下侧壁向下流动并通过通水口逐渐渐入到上水箱中,通过升降电机驱动螺杆朝相应方向转动并带动升降滑块进行上升动作,升降滑块带动回水软管与升降滑块接触的部位进行相应的上升动作,直到上水箱装满,上水箱中的水透过第二透孔和第一透孔而与吸水填充物接触,吸水填充物中的水会通过培养袋的透水孔逐渐渗入到培养袋的培养基中对培养基进行补水;
当培养基湿度检测部件检测培养基中的水分满足要求或过多时,通过总控制器关闭供水水泵,通过升降电机驱动螺杆朝相应方向转动并带动升降滑块进行下降动作,升降滑块带动回水软管与升降滑块接触的部位进行相应的下降动作,上水箱中的水通过回水软管加快回流到供水箱体中,直到上水箱的水与吸水填充物分离,使吸水填充物中的水逐渐回流到上水箱中,培养基中的水也会逐渐回流进入吸水填充物中;
对菌种或菌菇根部进行温度和湿度调节;当需要对培养基进行通风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运转,外界空气经第一通气管道由第一进风口进入到第一箱体中,外界空气透过各吸水填充物和透水孔而进入到培养基中,然后空气从第一出风口流出,对培养基形成持续通风;当培养基的温度过低或需要更高温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一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加热开关使第一电发热部件通电发热,对第一空气箱体中通过第一加热网的外界空气进行加热形成热空气,使通入第一箱体中的热空气对培养基进行更高温度的通风;当培养基的温度过高或需要更低温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一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主冷却开关将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打开,更低温度的空气经第一主冷气管由第一冷却连接管道进入到第一进气容腔中,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搅拌装置对第一进气容腔中更低温度的空气与第一风机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冷空气,使通入第一箱体中的冷空气对培养基进行更低温度的通风;当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中的冷却压缩空气不足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备用冷却开关将第一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打开,使第一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继续向第一进气容腔中通入更低温度的空气,同时对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进行更换;当培养基中的水分过少或需要更高湿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一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加湿开关开启第一加湿水泵,从水源处抽水并通过第一水雾喷头向第一进气容腔中喷水雾,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搅拌装置对第一进气容腔中的水雾与第一风机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加湿空气,使通入第一箱体中的加湿空气对培养基进行更高湿度的通风;当培养基中的水分过多或需要更低湿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一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主干燥开关将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打开,更低湿度的空气经第一主干燥管由第一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进入到第一进气容腔中,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搅拌装置对第一进气容腔中更低湿度的空气与第一风机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干燥空气,使通入第一箱体中的干燥空气对培养基进行更低湿度的通风;当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中的干燥压缩空气不足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备用干燥开关将第一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打开,使第一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继续向第一进气容腔中通入更低湿度的空气,同时对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进行更换;
对菌菇上部进行温度和湿度调节;当需要对第二箱体中菌菇上部所处空气进行通风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风机运转,外界空气经第二通气管道由第二进风口进入到第二箱体中,外界空气进入到第二箱体中,然后空气从第二出风口流出,对菌菇上部形成持续通风;当第二箱体中菌菇上部所处空气的温度过低或需要更高温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二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加热开关使第二电发热部件通电发热,对第二空气箱体中通过第二加热网的外界空气进行加热形成热空气,使通入第二箱体中的热空气对菌菇上部进行更高温度的通风;当第二箱体中菌菇上部所处空气的温度过高或需要更低温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二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主冷却开关将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打开,更低温度的空气经第二主冷气管由第二冷却连接管道进入到第二进气容腔中,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搅拌装置对第二进气容腔中更低温度的空气与第二风机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冷空气,使通入第二箱体中的冷空气对菌菇上部进行更低温度的通风;当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中的冷却压缩空气不足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备用冷却开关将第二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打开,使第二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继续向第二进气容腔中通入更低温度的空气,同时对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进行更换;当第二箱体中菌菇上部所处空气中的水分过少或需要更高湿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二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加湿开关开启第二加湿水泵,从水源处抽水并通过第二水雾喷头向第二进气容腔中喷水雾,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搅拌装置对第二进气容腔中的水雾与第二风机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加湿空气,使通入第二箱体中的加湿空气对菌菇上部进行更高湿度的通风;当第二箱体中菌菇上部所处空气中的水分过多或需要更低湿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二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主干燥开关将第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打开,更低湿度的空气经第二主干燥管由第二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进入到第二进气容腔中,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搅拌装置对第二进气容腔中更低湿度的空气与第二风机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干燥空气,使通入第一箱体中的干燥空气对菌菇上部进行更低湿度的通风;当第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中的干燥压缩空气不足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备用干燥开关将第二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打开,使第二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继续向第二进气容腔中通入更低湿度的空气,同时对第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进行更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菌菇的生产工艺,其可对菌菇的根部和上部分别进行温度和湿度调节更加细致高效,提高菌菇产量和质量,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第三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本发明的一种6的生产工艺,如图1-5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1)拌料:将包含木屑和甘蔗渣的粗料,以及包含玉米、豆粕和麦麸的精料,均与石灰、碳酸氢钙和水进行混合制成培养基5。使配方各组份混合均匀一致,并调节合适的含水量。
对粗料进行搅拌时:A、铲车操作人员利用堆料场空地将所需粗料集中后进行搅拌,搅拌时将铲料高举再放下料。使料能充分搅拌均匀;
B、搅拌后将粗料铲至堆料场,等制包组1号搅拌机需料时进行供应;
C、将粗料铲至1号搅拌机,铲车每次铲料量时必须是平斗;倾斜的铲斗会产生下压力而造成粗料发酵,进而影响粗料质量。
D、然后将搅拌好的粗料与精料、石灰、碳酸氢钙和水按顺序依次放进8立方搅拌机(1-3#)内搅拌15分钟。
浸泡池清洁后加封条关闭大门,倒满玉米芯加水浸泡直至浸透;
每天早晚2次更换木屑及玉米杆堆积场上浇水位置,不许使用发酵原料;
协助锅炉及割包人员的堆废料工作。用量足够1天即可,超过1天会变酸。变酸后得等7天发酵后才能在使用。9月-隔年2月主料堆放可置放2天,其他月份必须当日堆料当日用完。
培养基5搅拌作业流程:
1.一号8立方搅拌机:通知铲车员将可用粗料放入搅拌机。粗料两铲斗,玉米芯1铲斗,两小斗精料搅拌15分钟后检测水分PH,然后放至4号储存桶。
2.二号、三号8立方搅拌机操作如一号8立方搅拌机。拌料员在每次放料前必须检测含水量和PH值(按实验室标准),并检查陪养基的柔软度。
3.11立方储存桶:将搅拌好的培养基5循环输送至每台制包机兼储存回收再送。
4.1-7号制包机作业。
细料用量 每万包
麦皮 1000kg
豆粕 500kg
玉米粉 500kg
石灰 45kg
轻钙 45kg
制包完毕配料员和拌料员负责冲洗搅拌斗和送料链条;制包员负责清理上方旋转机和制包机,打扫地板;上架员负责上架机清理。
下班前主管要检查各机器的某些螺丝是否松动,发现松动要及时拧紧或者报修。
(2)制包:将培养基5均匀地装入培养袋中,在中央打直径通气、接种孔
A、利用培养基5盛装装置对培养基5进行盛装,培养基5盛装装置具有出料口,将塑料的培养袋套进出料口进行装料,在塑料的培养袋进行接料前对塑料的培养袋进行加热软化,使塑料的培养袋不易因低温而破碎;
冬日塑料的培养袋容易破裂,须先送进锅炉给予软化,另利用反光镜注意进料量切换空压开关;
B、将装料完成的培养袋取出并将套环从袋口套入向下拉紧,完成后摆放在篮筐内。每筐12个培养袋;
培养袋底部及上方不能留有空隙且不能把打好的中心孔堵塞;
C、进行达标检查,若未达标,不达标的培养袋必须取出加入培养基5合格后再对新的培养袋进行手工打中心孔;若达标,将完成的篮筐移出,同时送上空篮筐并盖上防水盖进行防水;控制每包重量在1.2-1.3公斤,袋高18.9-19.4厘米。防水盖须端正扎实盖紧盖子。
D、培养袋上车架作业。
(3)高温灭菌:利用高温、高压将培养基5中的微生物及其孢子全部杀死,达到无菌状态。
高压蒸汽灭菌作业流程:
A、启动设备,使用铲车添加燃料,水位控制在中高水位线,控制炉压在0.6Mpa以上,提供蒸汽给高压灭菌炉的灭菌柜运行;
B、做好相关卫生后,启动开按钮,打开灭菌柜的柜门,放好过桥铁架,准备推入灭菌架;
C、将已摆满培养袋的灭菌架依次序推入灭菌柜内,直至满柜;
D、用沾湿的棉布擦拭柜体与门的密封条处,关好柜门,确认无误后,打开进汽阀门,使热蒸汽进入。
1.操作人员先检查炉压、炉温与炉内燃料情况;检查鼓风机、引风机与抽水泵运行情况;清理除灰口炉灰。
2.灭菌柜人员上班时,清洗出柜间的卫生;清理各台灭菌柜的柜内卫生;检查汽压是否达到0.6Mpa,水压、气压是否正常供应。
3.疏通三根排污阀并检视二根水位镜(锅炉顶端左侧)的水位是否在正常刻度位置(标准需在水位镜两颗螺丝之上),检视两组压力表是否正常,检查安全阀是否正常(一年检测一次)
3.每日七点上工后必须检查引凤机(在压力为0.9-1.0MPa时将按钮开关按下,打开进料炉门观察起火情况是否正常,以便判断是否使用引凤机
4.灭菌柜采用自动化,智能化、PLC控制系统的抽真空灭菌设备,整个操作运行依照设定的各个阶段参数。
5.灭菌柜人员检查各个阶段运行过程中是否出现故障,由故障则及时联系课组长,不可擅自处理,以免事情扩大。
操作表
Figure GDA0002440612690000111
注意事项:
遇有休炉时间时,必须整理对蒸汽锅炉做水箱水垢清除工作及其他锅炉工作期间无法维修的小问题,并对区域环境整理整顿,最后撒上石灰做消毒工作。
灭菌柜关门前,确认密封条是否正常;用沾湿的布擦拭柜体与门对应的密封条的密合处,一方面擦洗掉粉尘,一方面利于柜体与门更容易密封,抽真空效果更好。
灭菌柜操作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PLC控制系统,认为设置各运行阶段的参数设定,在设备正常运作的情况下,灭菌柜自行完成整个操作作业。完成一个灭菌操作大概需要约7-7.5小时,且有系统能记录每分钟的温度与压力指数变化。每天办公室人员必须用U盘搜集前日九炉的操作记录并打印图标以供主管检查用。
由制包→接种需2天时间,因此预冷一天后再移至强冷房一天(强制冷房供应2条接种线,每条接种线有四条车架线的培养袋提供每日需求。
(4)接种:将菌棒植入培养袋装中,
A、捞枝条:将前日已浸泡的枝条捞起清水冲洗后沥干;
B、拌枝条:将枝条分成多个份数,并且加入麦皮拌匀,每袋枝条拌2-3斤麦皮;
C、泡枝条:备次日用,每袋干枝条加5斤石灰浸泡在水池24小时。枝条规格:0.72×12公分(无须、无霉变)。
D、装枝条:每袋必须装入70根,得去除不好的枝条(过长,过短,不完整,黑色必须剔除),用皮筋将枝条挷成捆;
或者,将培养基5加入,料高约12.5CM,装妥后稍微夯实,但不能太紧实,袋口预留2CM左右,套入套环,盖上盖子,袋口预留位置可放入母种。
E、将装有枝条袋子底部先铺一层培养基5,然后将成捆的枝条用培养基5包裹在袋子中间,上层再铺一层2CM培养基5,装妥后稍为夯实,但不能太紧实,袋口预留2CM左右,套入套环,盖上盖子,袋口预留可放入原种的位置。
F、进行接种。
注意事项:
1、稳定原料来源和质量,原料或来源有变更时,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
2、作业区域要保持整齐有序,特别个人作业区装完枝条及装盖后都必须及时清理干净。
1、每日生产原种96包培育。视生产种被污染情况而定。
2、每天生产约1032包生产种培育。
3、每天检种670包生产种出库供应接种组使用。
(5)培养:培养必须置于清洁干净、恒温、恒湿,并且能定时通风的环境中。
(6)育菇:杏鲍菇催蕾是获得优质高产的关键之一;育菇房保持气温12-15℃,早中晚都要进行空气流通,特别注意加强通风,调节合适的温湿度,保持育菇房内温度恒定。
通过育菇装置对菌种进行育菇操作;
育菇装置包括多个呈条状且相互平行排列的育菇单体1;育菇单体1包括盛装培养基5的培养基箱层11,处于培养基箱层11上方供菌菇6向上伸入的伸入箱层12,和处于培养基箱层11下方的供水箱层13;培养基箱层11配设有对培养基箱层11进行通风的第一通风装置,伸入箱层12配设有对伸入箱层12进行通风的第二通风装置,供水箱层13配设有对供水箱层13进行供水的供水装置,第一通风装置、第二通风装置和供水装置配设有对三者进行控制的总控制器;培养基箱层11包括第一箱体,和多个盛装于第一箱体内并沿第一箱体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培养单元111;伸入箱层12包括第二箱体;供水箱层13包括第三箱体;第一箱体具有朝向第一通风装置的第一进风端侧壁112,和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一出风端侧壁113;第二箱体具有朝向第二通风装置的第二进风端侧壁121,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二出风端侧壁122,处于上方的第一上侧壁123,和处于下方的第一下侧壁124;第一下侧壁124水平设置,确保各培养单元同时与水面接触,供水均匀;第三箱体具有朝向供水装置的第131,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二端侧壁132,处于上方的第二上侧壁133,处于下方的第二下侧壁134,以及处于第二上侧壁133和第二下侧壁134之间的间隔板135;间隔板135将第三箱体分割成处于上方的上水箱136和处于下方的下水箱137;第一进风端侧壁112、第二进风端侧壁121和第131相对应,第一出风端侧壁113、第二出风端侧壁122和第二端侧壁132相对应;第一上侧壁123形成有多个与各培养单元111一一对应的箱盖1231;
优选地,培养单元111包括与第一上侧壁123的下表面平行连接的上圆环板1111,与第二上侧壁133的上表面平行连接的下圆环板1112,连接于上圆环板1111和下圆环板1112外边缘之间的竖向圆筒1113,以及填充于上圆环板1111和下圆环板1112之间的吸水填充物1114;上圆环板1111具有容置培养袋上端的上圆孔,下圆环板1112具有与上圆孔相对应并容置培养袋下端的下圆孔;吸水填充物1114处于上圆环板1111、下圆环板1112和培养袋围成的环形区域内;下圆环板1112形成有多个上下通透的第一透孔11121,第二上侧壁133形成有多个与各第一透孔11121一一对应的第二透孔1331;竖向圆筒1113形成有多个水平方向通透的第三透孔11131;
优选地,第一下侧壁124形成有与上圆孔相对应并供培养袋向下放入的放入孔;
优选地,第一进风端侧壁112形成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端侧壁113形成有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端侧壁121形成有第二进风口,第二出风端侧壁122形成有第二出风口,第131形成有处于间隔板135下方的进水口和处于间隔板135上方的出水口;
优选地,第二下侧壁134具有与第131相对应的第一对应端,和与第二端侧壁132相对应的第二对应端;间隔板135具有与第131相对应的第三对应端,和与第二端侧壁132相对应的第四对应端;第二下侧壁134由第一对应端至第二对应端逐渐向下倾斜设置,间隔板135由第三对应端至第四对应端逐渐向下倾斜设置;间隔板135的第四对应端处形成有通水口1351;第二下侧壁134的第二对应端处形成有排水口1341;
优选地,第一通风装置包括第一空气箱体21、对第一空气箱体21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的第一加热装置22、对第一空气箱体21内的空气进行制冷的第一制冷装置23、对第一空气箱体21内的空气进行加湿的第一加湿装置24、对第一空气箱体21内的空气进行吸湿的第一吸湿装置25、检测第一空气箱体21内的空气温度的第一温度检测装置26、检测第一空气箱体21内的空气湿度的第一湿度检测装置27、对第一空气箱体21内的空气进行搅拌的第一搅拌装置28、和将空气带入第一空气箱体21内的第一风机29;第一空气箱体21具有朝向第一进风口的第一出气端,和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一进气端;
优选地,第一加热装置22包括设于第一空气箱体21内的第一电发热部件,和对第一电发热部件进行开关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加热开关;第一电发热部件包括多层垂直第一空气箱体21的第一加热网221,第一电发热部件将第一空气箱体21分隔成与第一进气端相对应的第一进气容腔211和与第一出气端相对应的第一出气容腔212;
优选地,第一制冷装置23包括处于第一空气箱体21外并与第一进气容腔211连通的第一冷却连接管道,与第一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231,与第一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232,控制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231开关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主冷却开关,以及控制第一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232开关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备用冷却开关;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231具有与第一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主冷气管,第一主冷却开关设于第一主冷气管上;第一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232具有与第一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备用冷气管,第一备用冷却开关设于第一备用冷气管上;
优选地,第一加湿装置24包括处于第一进气容腔211内的第一水雾喷头241,处于第一空气箱体21外并与第一水雾喷头241连通的第一加湿水泵242,以及控制第一加湿水泵242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加湿开关;
优选地,第一吸湿装置25包括处于第一空气箱体21外并与第一进气容腔211连通的第一干燥空气连接管道,与第一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251,与第一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252,控制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251开关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主干燥开关,以及控制第一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252开关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备用干燥开关;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251具有与第一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且可拆装连接的第一主干燥管,第一主干燥开关设于第一主干燥管上;第一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252具有与第一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且可拆装连接的第一备用干燥管,第一备用干燥开关设于第一备用干燥管上;
优选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26和第一湿度检测装置27均设于第一空气箱体21内的第一出气端处,第一温度检测装置26和第一湿度检测装置27均与总控制器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或有线信号传输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优选地,第一搅拌装置28包括设于第一进气容腔211内的第一搅拌叶片281,和驱动第一搅拌叶片281转动的第一驱动杆282,以及设于第一空气箱体21外驱动第一驱动杆282转动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搅拌电机283;第一驱动杆282与第一空气箱体21的延伸方向平行;
优选地,第一风机29连接于第一进气端;第一出气端通过第一通气管道与第一进风口连接;
优选地,第二通风装置包括第二空气箱体31、对第二空气箱体31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装置32、对第二空气箱体31内的空气进行制冷的第二制冷装置33、对第二空气箱体31内的空气进行加湿的第二加湿装置34、对第二空气箱体31内的空气进行吸湿的第二吸湿装置35、检测第二空气箱体31内的空气温度的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6、检测第二空气箱体31内的空气湿度的第二湿度检测装置37、对第二空气箱体31内的空气进行搅拌的第二搅拌装置38、和将空气带入第二空气箱体31内的第二风机39;第二空气箱体31具有朝向第二进风口的第二出气端,和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二进气端;
优选地,第二加热装置32包括设于第二空气箱体31内的第二电发热部件,和对第二电发热部件进行开关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加热开关;第二电发热部件包括多层垂直第二空气箱体31的第二加热网321,第二电发热部件将第二空气箱体31分隔成与第二进气端相对应的第二进气容腔311和与第二出气端相对应的第二出气容腔312;
优选地,第二制冷装置33包括处于第二空气箱体31外并与第二进气容腔311连通的第二冷却连接管道,与第二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331,与第二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332,控制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331开关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主冷却开关,以及控制第二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332开关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备用冷却开关;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331具有与第二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主冷气管,第二主冷却开关设于第二主冷气管上;第二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332具有与第二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备用冷气管,第二备用冷却开关设于第二备用冷气管上;
优选地,第二加湿装置34包括处于第二进气容腔311内的第二水雾喷头341,处于第二空气箱体31外并与第二水雾喷头341连通的第二加湿水泵342,以及控制第二加湿水泵342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加湿开关;
优选地,第二吸湿装置35包括处于第二空气箱体31外并与第二进气容腔311连通的第二干燥空气连接管道,与第二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351,与第二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352,控制第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351开关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主干燥开关,以及控制第二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352开关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备用干燥开关;第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351具有与第二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且可拆装连接的第二主干燥管,第二主干燥开关设于第二主干燥管上;第二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352具有与第二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且可拆装连接的第二备用干燥管,第二备用干燥开关设于第二备用干燥管上;
优选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6和第二湿度检测装置37均设于第二空气箱体31内的第二出气端处,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6和第二湿度检测装置37均与总控制器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或有线信号传输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优选地,第二搅拌装置38包括设于第二进气容腔311内的第二搅拌叶片381,和驱动第二搅拌叶片381转动的第二驱动杆382,以及设于第二空气箱体31外驱动第二驱动杆382转动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搅拌电机383;第二驱动杆382与第二空气箱体31的延伸方向平行;
优选地,第二风机39连接于第二进气端;第二出气端通过第二通气管道与第二进风口连接;
优选地,供水装置包括与第131相对应的供水箱体41,连接于进水口和供水箱体41之间的供水管道42,连接于出水口和供水箱体41之间的回水软管43,调节供水箱层13内水位的水位调节装置44,以及连接于供水管道42和供水箱体41之间的供水水泵45;供水水泵45受总控制器控制;
优选地,水位调节装置44包括竖向设置的调节支柱441,沿调节支柱441上下升降的升降滑块442,和驱动升降滑块442进行升降的升降驱动装置443;调节支柱441形成有上下延伸并供升降滑块442滑动的条形孔4411,升降滑块442形成有与条形孔4411的侧边相对应的限位凸块,条形孔4411的侧边形成有供限位凸块匹配滑动的限位凹槽;升降驱动装置443包括沿条形孔4411延伸的螺杆4431,和与调节支柱441连接并对螺杆4431进行转动驱动的升降电机4432;升降电机4432受总控制器控制;升降滑块442形成有与螺杆4431相配合的螺孔,升降滑块442形成有与螺孔相垂直错开并供回水软管43穿过的调节贯穿孔4421;
优选地,在进行育菇操作过程中,首先在总控制器中设定培养基和菌菇上部所处空气未来生长相应时间段所需的预设温度和湿度数值;使培养袋形成多个透水孔,在培养基5中安装培养基5湿度检测部件来检测培养基5中的湿度,在培养基5中安装培养基5温度检测部件来检测培养基5中的温度,在第二箱体中安装菌菇6湿度检测部件来检测菌菇6所处空气中的湿度,在第二箱体中安装菌菇6温度检测部件来检测菌菇6所处空气中的温度,并将各湿度和温度信号传递给总控制器与预设温度和湿度数值进行比较;通过打开各箱盖1231将各含有菌种的培养袋一一对应放入各培养单元111内,然后关闭各箱盖1231;当需要对培养袋中的培养基5进行补水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供水水泵45将供水箱体41中的水通过供水管道42输送到下水箱137中,水沿着倾斜的第二下侧壁134向下流动并通过通水口1351逐渐渐入到上水箱136中,通过升降电机4432驱动螺杆4431朝相应方向转动并带动升降滑块442进行上升动作,升降滑块442带动回水软管43与升降滑块442接触的部位进行相应的上升动作,直到上水箱136装满,上水箱136中的水透过第二透孔1331和第一透孔11121而与吸水填充物1114接触,吸水填充物1114中的水会通过培养袋的透水孔逐渐渗入到培养袋的培养基5中对培养基5进行补水,吸水填充物1114可对培养基5进行均衡稳定且不过量的补水;
当培养基5湿度检测部件检测培养基5中的水分满足要求或过多时,通过总控制器关闭供水水泵45,通过升降电机4432驱动螺杆4431朝相应方向转动并带动升降滑块442进行下降动作,升降滑块442带动回水软管43与升降滑块442接触的部位进行相应的下降动作,上水箱136中的水通过回水软管43加快回流到供水箱体41中,直到上水箱136的水与吸水填充物1114分离,使吸水填充物1114中的水逐渐回流到上水箱136中,培养基5中的水也会逐渐回流进入吸水填充物1114中;当需要将第三箱体中的水完全排出时,打开排水口1341处的排水阀,上水箱136中的水会沿倾斜的间隔板135自动从通水口1351流入下水箱137中,下水箱137中的水会沿倾斜的第二下侧壁134自动从排水口1341流出;
对菌种或菌菇6根部进行温度和湿度调节;当需要对培养基5进行通风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29运转,外界空气经第一通气管道由第一进风口进入到第一箱体中,外界空气透过各吸水填充物1114和透水孔而进入到培养基5中,然后空气从第一出风口流出,对培养基5形成持续通风;当培养基5的温度过低或需要更高温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一风机29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加热开关使第一电发热部件通电发热,对第一空气箱体21中通过第一加热网221的外界空气进行加热形成热空气,使通入第一箱体中的热空气对培养基5进行更高温度的通风;当培养基5的温度过高或需要更低温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一风机29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主冷却开关将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231打开,更低温度的空气经第一主冷气管由第一冷却连接管道进入到第一进气容腔211中,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搅拌装置28对第一进气容腔211中更低温度的空气与第一风机29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冷空气,使通入第一箱体中的冷空气对培养基5进行更低温度的通风;当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231中的冷却压缩空气不足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备用冷却开关将第一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232打开,使第一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232继续向第一进气容腔211中通入更低温度的空气,同时对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231进行更换,第一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232确保冷却压缩空气的连续性,不会出现断流而使培养基5通风的空气温度突增而影响菌菇6的生长;当培养基5中的水分过少或需要更高湿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一风机29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加湿开关开启第一加湿水泵242,从水源处抽水并通过第一水雾喷头241向第一进气容腔211中喷水雾,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搅拌装置28对第一进气容腔211中的水雾与第一风机29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加湿空气,使通入第一箱体中的加湿空气对培养基5进行更高湿度的通风;当培养基5中的水分过多或需要更低湿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一风机29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主干燥开关将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251打开,更低湿度的空气经第一主干燥管由第一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进入到第一进气容腔211中,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搅拌装置28对第一进气容腔211中更低湿度的空气与第一风机29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干燥空气,使通入第一箱体中的干燥空气对培养基5进行更低湿度的通风;当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251中的干燥压缩空气不足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备用干燥开关将第一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252打开,使第一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252继续向第一进气容腔211中通入更低湿度的空气,同时对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251进行更换,第一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252确保干燥压缩空气的连续性,不会出现断流而使培养基5通风的空气湿度突增而影响菌菇6的生长;
对菌菇6上部进行温度和湿度调节;当需要对第二箱体中菌菇6上部所处空气进行通风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风机39运转,外界空气经第二通气管道由第二进风口进入到第二箱体中,外界空气进入到第二箱体中,然后空气从第二出风口流出,对菌菇6上部形成持续通风;当第二箱体中菌菇6上部所处空气的温度过低或需要更高温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二风机39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加热开关使第二电发热部件通电发热,对第二空气箱体31中通过第二加热网321的外界空气进行加热形成热空气,使通入第二箱体中的热空气对菌菇6上部进行更高温度的通风;当第二箱体中菌菇6上部所处空气的温度过高或需要更低温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二风机39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主冷却开关将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331打开,更低温度的空气经第二主冷气管由第二冷却连接管道进入到第二进气容腔311中,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搅拌装置38对第二进气容腔311中更低温度的空气与第二风机39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冷空气,使通入第二箱体中的冷空气对菌菇6上部进行更低温度的通风;当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331中的冷却压缩空气不足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备用冷却开关将第二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332打开,使第二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332继续向第二进气容腔311中通入更低温度的空气,同时对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331进行更换,第二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332确保冷却压缩空气的连续性,不会出现断流而使菌菇6上部通风的空气温度突增而影响菌菇6的生长;当第二箱体中菌菇6上部所处空气中的水分过少或需要更高湿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二风机39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加湿开关开启第二加湿水泵342,从水源处抽水并通过第二水雾喷头341向第二进气容腔311中喷水雾,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搅拌装置38对第二进气容腔311中的水雾与第二风机39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加湿空气,使通入第二箱体中的加湿空气对菌菇6上部进行更高湿度的通风;当第二箱体中菌菇6上部所处空气中的水分过多或需要更低湿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二风机39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主干燥开关将第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351打开,更低湿度的空气经第二主干燥管由第二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进入到第二进气容腔311中,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搅拌装置38对第二进气容腔311中更低湿度的空气与第二风机39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干燥空气,使通入第一箱体中的干燥空气对菌菇6上部进行更低湿度的通风;当第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中的干燥压缩空气不足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备用干燥开关将第二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352打开,使第二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352继续向第二进气容腔311中通入更低湿度的空气,同时对第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351进行更换,第二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352确保干燥压缩空气的连续性,不会出现断流而使菌菇6上部通风的空气湿度突增而影响菌菇6的生长;
冷却压缩空气为经过冷却降温后并进行压缩的空气。干燥压缩空气为经过除水分干燥后并进行压缩的空气。吸水填充物为气凝胶或海绵等多空隙吸水物体。回水软管为具有柔韧性变形性能的橡胶管等。
采收完并且切好菇头后待组长检查完毕,就交清包组作业,清空育菇房后要立即做清洁及消毒育菇房作业(培养课)。
育菇房技术注意事项:
1.育菇时湿度太高,通风过多,光照过久,会导致菇体偏黄。
2.育菇时必须经常巡视各阶段的菇成长状况,以实际现象适度调节温,湿,气,光的多寡与时间。
3.育菇房每次清洗时尽量不要积水于某个角落,清洗时若还有菇或菇头没有及时送进冷冻库,则必须架空筐垫高避免被水溅湿菇体。
4.培养袋下完套环后,有时间可以去除畸形菇时,必须用大拇指和食指进去取掉,以免伤及小菇;疏蕾时刀口必须朝外,以防伤到自己及划伤好菇,特别注意保护好菇柄和菇盖。
下套环后,必须打扫育菇房地板且用清水冲洗地板干净,再用保青喷洒育菇房地板。
5.若出现小菇的菌盖很小,菇体矮胖时,适当将温度降低0.5℃,通风时间增加10分钟左右,若出现菇体瘦长时,可适当将温度升高0.5℃,通风时间减少10分钟左右。(菇盖较小多通风,菇盖较大少通风)。
6.通过二氧化碳分析仪器可粗略计算出催蕾阶段应控制在平均1800ppm左右,疏蕾阶段控制在平均1400ppm左右,大菇阶段控制在平均1000ppm左右,湿度控制都在80-95%之间。
7.育菇房的灯光加上细网形成散光照射效果。
8.使用刀子切除烂菇部位后必须马上清洗,而不能等育菇房内所有的培养袋疏蕾完再清晰刀片,以防止刀片接触污染。
9.育菇房的环境卫生务必确实做好洁净,出菇过程中不喷洒任何化学药剂。
10.光线可催促菇的菇盖生长,下环套时如有小菇尚未生成菇盖,可以在开启灯光3-4小时再关闭,等1-2小时再次查看,要是还有就再次开灯但时间减少一半,到了大面积都长菇盖后就不需再开灯动作。(适当增加光照可促进原基形成、分化,有利于提高产量、质量。接近采收时可不给光线)
11.当杏鲍菇子实体长至14厘米以上或伞盖将展平时,即应及时采收。采收的基本标准应根据市场需要而定。
12.采菇时,必须注意手握紧菌柄拨起,放在塑料筐中。要求菇盖对着菇盖,注意不要碰坏菌盖,且必须保持菇体的干净。
13.采后预冷处理,杏鲍菇采收后立即放入2℃—5℃冷藏库内预冷,预冷时每筐错开叠放。国内市场销售要预冷4小时,国外市场销售要预冷8小时以上。
育菇房条件控制表
Figure GDA0002440612690000191
Figure GDA0002440612690000201
(7)削菇:依照菇的大小、长短、粗细、弯度,来进行分类,及修整。
(8)包装:依照客户需求进行包装。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2)的D中,a、操作自动机械将篮筐逐一上车架;
每车架可装七层,每层4筐,每筐12包,共336包。
b、完成好的车架先推至锅炉预备区置放,置放时间为0-2小时;
高压灭菌炉包括A炉,B炉,C炉,D炉和E炉,每炉可置放28台车架,每炉每次可处理9408包。
c、将完成的车架,依顺序逐一推进高压灭菌炉内。
进炉前的预备区如果排满时,可将完成的车架先置放在靠近制包组预冷室内。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4)的F中,采用原种接种,
a、培养袋摆箱:将强制冷的原种培养袋拉入制种室内;
每个接种箱摆放96瓶左右,摆放需合理以方便箱内接种操作。
b、接种前进行药物烟熏(三包一熏净),密闭接种箱并开启紫外线灯,30分钟后关闭紫外线灯,准备接种工作;
母菌种须严格挑选,选取优良的母菌种利于生产!母菌种装入试管后要用新洁尔灭浸泡檫洗才能放入接种箱。
c、开启接种箱灯光后,操作人员必须用酒精消毒双手,带上消毒手套透过接种箱袖套将双手伸入接种箱内;
d、进入后再用酒精消毒手套并将截取母种的钩子用酒精过火消毒(钩子截取每根母种前都必须酒精搽拭过火消毒);
e、先取一瓶原种培养袋在操作区域,再取母种试管用酒精灯消毒试管外面,取下试管塞子;将钩子伸入母种试管中,先用钩子切断母种菌丝跟试管的附着区域;
f、接着用钩子去头截尾取中间段母种(取中间强壮母种,1厘米左右),将已置放工作区域的培养袋拿掉防水盖(用拿钩子的手掌及无名指和小指拿取),使用钩子将母种放入原种培养袋内,将防水盖用酒精灯消毒后塞回已完成的培养袋袋口。
每日生产原种96瓶培育。(视生产种被污染情况而定)。
查种及检种作业流程:
检种作业:将已完成培育的正常生产种包检出后,每日11032瓶用篮筐(每筐12袋)出库移至接种组。
对培养种房各菌种培育的种型,制种数量,正常培育数量,被污染状况及数量,培养瓶破损情况及数量,必须每天下班前将当日报表呈厂务单位领导。
查种作业:
检查培养种房内的原种袋及生产种袋菌丝生长状态及是否受污染情况,即时对母种及原种或培养基5,甚至生产过程和生产技术做出判断与修正(本项工作极为重要)。
查种及检种:
作业时,必须使用手电筒作业,非必要不可开启种房灯光,若需开启,时间不宜过久。
检查部位:
套环底下,老菌种块,包身,包底。
菌丝颜色
1、黄色斑点,可能是菌丝生理成熟,也可能是培养环境变化过大,也极可能是菌丝内部有杂菌感染。
褐色斑点,多半是细菌感染也可能是杂菌感染(个别的斑点也可能是麦粒)。
拮抗线,出现颜色较深的线条,有可能是杂菌感染或是菌丝不纯。
退菌,菌丝从已经长过的培养基5中消失,菌丝前端不是滑顺整齐的弧形而是呈锯齿状,这是虫害现象!可能是螨虫。
2、正常的菌丝为奶白色有厚实感,且生长速度较为正常,菌丝分布均匀。
已确定为正常菌丝时的菌丝颜色淡白或灰白,极可能菌丝培养基5内部中心有杂菌感染。
未确定为正常菌丝时的菌丝颜色淡白,灰白(菌丝稀疏)或绿色,黑色且有很多分生孢子,则是杂菌菌丝。
菌丝形态:
整体菌丝较细长,稀疏,可能是杂菌菌丝;局部菌丝细长分散,可能是局部杂菌感染。
菌丝干缩发黄现象,可能是培养基5含水量过低或是培养环境湿度过低,也可能是培养时间过长。
菌丝长势:
菌丝长势太快!(细长且灰白)没几天就长满!(正常菌丝得8-9天才1/4包,这可能是杂菌感染。
菌丝生长太慢!可能是菌种退化或是培养基5or培养环境不适应。
菌丝前期生长正常却后期迟迟不长满,可能是培养基5含水量过高,或培养期间温度过低也可能是培养基5变酸。
环境卫生作业流程:
制种箱每日必须进行药水擦拭,每隔三天进行一次喷药,必须等药水晾干后才能放入培养瓶,由培养组定期开启臭氧进行消毒。
种房及制种室每天进行药水拖地(下雨天潮湿可以不拖地,但必须开启除湿机,保持环境湿度在65%以下,每隔三天进行一次喷药,每十天进行一次熏药。
装料区域在完成装料作业后,必须立刻将环境的卫生打扫洁净(特别是墙角和堆料区附近),打扫后必须薄薄地撒上石灰粉,避免杂菌及害虫滋生。
种房灯光控制,种房必须尽量减少灯光的开启,在查种和检种时必须使用手电筒检查(种房面积较大时照明得使用分区分控方式)。每日4次20分钟通风控制:天气冷时中午通风(少通风),天气热时早晚通风(多通风)。(消毒及药熏时不得开启通风)。湿度控制:菌丝培育时要比环境的湿度还低,因此湿度控制与培养基5的含水量持平或稍高的状态即可(湿度70%以下)。非操作人员严禁进入!进出培养种房必须随手关门,定期对培养种房进行喷药或熏药消毒,随时用培养皿检测空间的杂菌数,随时保持培养种房的洁净度。
Figure GDA0002440612690000221
作业流程:
1.进入接种室大门前将个人鞋子放置室外换穿接种室室内拖鞋,方可进入接种室。
2.进入更衣室前必须在空气浴尘室内(15秒),将身体360度旋转以利空气将身上的尘埃去除达到防止交叉感染的效果。
3.进入更衣室后用酒精将手消毒才开始穿上无尘外衣(两件每日一件,穿后当日清洗晾干)无尘帽,口罩,手套及鞋子。
准备培养袋棉盖子(主要是补充接种作业时有盖子掉落地上造成不能使用的缺数)。
进入接种室,用配好的克霉灵药水对地板,接种输送带,生产种培养瓶,等用配好的克霉灵药水喷洒,做消毒预防作业。
该课主管必须在接种开始前检查净化和空调及其他设备是否到位,并且检查生产种如有不合格的种瓶就必须剔除不用。
1.强冷室有1线及2线工作区域,分别有3名男性操作人员。
2.将培养组昨日下午从预冷室送进强冷室的培养袋篮筐,用配好的克霉灵药水喷洒。
3.由车架上逐一取下培养袋篮筐送上输送带上,送培养袋篮筐速度必须配合接种速度。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4)的F中,
a、接种室的环境温度控制在18-25℃,且预冷室与强冷室都需要保持正压状态;生产种培养瓶消毒:操作人员取沾有酒精的棉球擦拭钳子,再用钳子夹住该棉球用酒精灯点燃后对生产种培养瓶外部及瓶口内部消毒,生产种培养瓶的棉塞拔除后集中送至锅炉组作为燃料用;
b、用钳子挖除生产种培养瓶瓶口的种头(深度约1厘米),检视生产种的种头是否有被污染或枝条有变黑现象,淘汰种头被污染或枝条变黑的生产种;
c、使用钳子将瓶内的种料及枝条挖松后开始接种操作,将篮筐培养袋的棉盖取下一个先放置事先准备的棉盖盒中,用钳子夹出一支有生长菌丝的枝条植入培养袋的中心孔内再倒入少许的种料(每瓶必须接种30包,所以得酌量分配合理);
如果有菌料不够使用时,就可以使用当日向制种课领取的原种瓶补充。
d、取下一包的棉盖盖妥后继续下个接种操作,如有棉盖掉落地上就用准备的棉盖补上,接种动作必须迅速敏捷。
接种操作时必须迅速确实,不可有落接种的培养袋现象发生;
已完成的种包经输送带送出。
当日如有未用完的生产种必须缴回制种课,并将空瓶去除残料干净后,用篮筐装好放于强冷室有接种送回制种课。
环境卫生作业流程:
接种室的环境温度控制在18-25℃,接种室内及周围环境于下班时用清水清洗干净。
接种用钳子每天用甲酚皂或新洁尔灭等消毒药剂消毒,中午下工时一瓶,下午下工时一瓶,酒精灯于晚上下班时外以干净的布擦拭洁净后再以臭氧消毒。将接种室打扫干净并将棉塞及拉圾送到锅炉组当燃料(装废棉塞必须清洗)。
预冷室及强冷室作业流程:
1.接种2条流水线作业都结束后,接种课安排4人员对预冷室与强冷室进行地板、流水线擦洗、生产种培养瓶浸药与推车架的作业。
2.接种课完成当日培养袋接种工作后,约在PM13:30开始工作。
3.为防止负压产生带入室外空气,预冷室与强冷室都需要保持正压状态。
4.打开强冷室通往缓冲间的大门,将强冷室内空灭菌架移往制包车整齐摆放。
5.查点剩余生产种移至制种组指定摆放位置,交由制种组负责。
6.将清空的强冷室地板用湿拖把拖洗干净;每3天必须用高压水枪冲洗整间空间。
7.打开强冷室制冷设备空调,将预冷室已灭菌的培养袋车架移入强冷室内,车架间保持均匀整齐距离。
8.同时将制种组挑选好的生产种包用药水浸泡然后移入强冷室内。
9.关上强冷室大门,打开紫外线灯照射,关闭照明灯,检查无误,人员退出强冷室外。
移黑包作业流程:
1.接受培养组主管指示,确定黑包摆放所需的已清洗消毒过的培养房。打开门并将门两侧的支撑柱竖立起来。
2.机车组2人员am7:00上班,首先对叉车进行添油加水,启动电源,热车3分钟左右;然后在接种流水线处等候。
3.一筐一筐经接种后的黑包通过自动上架机整齐摆放在培养架上,每个培养架摆放35筐。
4.叉车人员将培养架移至培养房内摆放;每竖列可叠放2-3个培养架。如棉盖掉落时必须更换消毒过的棉盖从新盖妥(排包时亦同)绝对不可弄破培养袋。
5.当天工作结束后,关灯关门,作报表记录,记录排列方式、培养袋数并签字,然后交给培养主管。
移白包作业流程:
1.接受培养组安排,到空育菇房就位。欲移入白包的空育菇房必须是消毒后且置放干燥1晚才能进库。
2.机车组叉车员将接种完成的白包车架移至空育菇房外。
如菌丝超过50%或少许感染的培养袋都以半成品处理,必须移至育菇房但不上架用篮筐培育。
3.将白包筐逐一搬进空育菇房内的通道。
白包为菌丝完成的培养袋,搬运及摆放时绝对小心别弄破。
4.将整齐的码放在育菇网架上。
移包组必须与清包组密切配合同步性,做到最佳周转率。
5.移包完毕后码放栽培筐于栈板上;清洁地板交育菇组续处理栽培筐码放在栈板上,由机车叉车员移到制包车间使用。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1)中,
木屑湿透,2个铲车斗平铲,浇湿发酵时间必须达一个月以上,颜色呈黑褐色;木屑粗细以2-4毫米为适宜(过细菌丝走得慢,过粗菌丝不好分解基质,也容易刺破塑料的培养袋),不能使用有香味的木屑(如樟树等);
甘蔗渣湿透,1个铲车斗平铲,必须浇水至完全湿透,方块状,必须打碎方便浇水渗透;
玉米芯湿透,1个铲车斗平铲,每天需120-130包,60斤/包,前一天浸泡池12h完全浸透;
石灰按照重量比例添加0.8-1.2%;
碳酸氢钙按照重量比例添加0.8-1.2%。在当地食用菌材料经营部购得,在制包时一般添加1%左右。
本发明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Claims (3)

1.一种菌菇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拌料:将包含木屑和甘蔗渣的粗料,以及包含玉米、豆粕和麦麸的精料,均与石灰、碳酸氢钙和水进行混合制成培养基;
对粗料进行搅拌时:A、铲车操作人员利用堆料场空地将所需粗料集中后进行搅拌,搅拌时将铲料高举再放下料,使料能充分搅拌均匀;
B、搅拌后将粗料铲至堆料场,等制包组1号搅拌机需料时进行供应;
C、将粗料铲至1号搅拌机,铲车每次铲料量时必须是平斗;
D、然后将搅拌好的粗料与精料、石灰、碳酸氢钙和水按顺序依次放进8立方搅拌机(1-3#)内搅拌15分钟;
(2)制包:
(3)高温灭菌:
A、启动设备,使用铲车添加燃料,水位控制在中高水位线,控制炉压在0.6Mpa以上,提供蒸汽给高压灭菌炉的灭菌柜运行;
B、做好相关卫生后,启动开按钮,打开灭菌柜的柜门,放好过桥铁架,准备推入灭菌架;
C、将已摆满培养袋的灭菌架依次序推入灭菌柜内,直至满柜;
D、用沾湿的棉布擦拭柜体与门的密封条处,关好柜门,确认无误后,打开进汽阀门,使热蒸汽进入;
(4)接种:
A、捞枝条:将前日已浸泡的枝条捞起清水冲洗后沥干;
B、拌枝条:将枝条分成多个份数,并且加入麦皮拌匀,每袋枝条拌2-3斤麦皮;
C、泡枝条:备次日用,每袋干枝条加5斤石灰浸泡在水池24小时;
D、装枝条:每袋必须装入70根,用皮筋将枝条挷成捆;
E、将装有枝条袋子底部先铺一层培养基,然后将成捆的枝条用培养基包裹在袋子中间,上层再铺一层2CM培养基,装妥后夯实,袋口预留2CM左右,套入套环,盖上盖子,袋口预留可放入原种的位置;
F、进行接种;
(5)培养:将菌种置于清洁干净、恒温、恒湿,并且能定时通风的环境中;
(6)育菇:通过育菇装置对菌种进行育菇操作;
所述育菇装置包括多个呈条状且相互平行排列的育菇单体;所述育菇单体包括盛装培养基的培养基箱层,处于培养基箱层上方供菌菇向上伸入的伸入箱层,和处于培养基箱层下方的供水箱层;所述培养基箱层配设有对培养基箱层进行通风的第一通风装置,所述伸入箱层配设有对伸入箱层进行通风的第二通风装置,所述供水箱层配设有对供水箱层进行供水的供水装置,所述第一通风装置、第二通风装置和供水装置配设有对三者进行控制的总控制器;所述培养基箱层包括第一箱体,和多个盛装于第一箱体内并沿第一箱体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培养单元;所述伸入箱层包括第二箱体;所述供水箱层包括第三箱体;所述第一箱体具有朝向所述第一通风装置的第一进风端侧壁,和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一出风端侧壁;所述第二箱体具有朝向所述第二通风装置的第二进风端侧壁,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二出风端侧壁,处于上方的第一上侧壁,和处于下方的第一下侧壁;所述第一下侧壁水平设置;所述第三箱体具有朝向所述供水装置的第一端侧壁,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二端侧壁,处于上方的第二上侧壁,处于下方的第二下侧壁,以及处于第二上侧壁和第二下侧壁之间的间隔板;所述间隔板将所述第三箱体分割成处于上方的上水箱和处于下方的下水箱;所述第一进风端侧壁、第二进风端侧壁和第一端侧壁相对应,所述第一出风端侧壁、第二出风端侧壁和第二端侧壁相对应;所述第一上侧壁形成有多个与各所述培养单元一一对应的箱盖;
所述培养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一上侧壁的下表面平行连接的上圆环板,与所述第二上侧壁的上表面平行连接的下圆环板,连接于上圆环板和下圆环板外边缘之间的竖向圆筒,以及填充于上圆环板和下圆环板之间的吸水填充物;所述上圆环板具有容置培养袋上端的上圆孔,所述下圆环板具有与所述上圆孔相对应并容置培养袋下端的下圆孔;所述吸水填充物处于所述上圆环板、下圆环板和培养袋围成的环形区域内;所述下圆环板形成有多个上下通透的第一透孔,所述第二上侧壁形成有多个与各所述第一透孔一一对应的第二透孔;所述竖向圆筒形成有多个水平方向通透的第三透孔;
所述第一下侧壁形成有与所述上圆孔相对应并供培养袋向下放入的放入孔;
所述第一进风端侧壁形成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端侧壁形成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端侧壁形成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出风端侧壁形成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端侧壁形成有处于所述间隔板下方的进水口和处于间隔板上方的出水口;
所述第二下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一端侧壁相对应的第一对应端,和与所述第二端侧壁相对应的第二对应端;所述间隔板具有与所述第一端侧壁相对应的第三对应端,和与所述第二端侧壁相对应的第四对应端;所述第二下侧壁由所述第一对应端至第二对应端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间隔板由所述第三对应端至第四对应端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间隔板的第四对应端处形成有通水口;所述第二下侧壁的第二对应端处形成有排水口;
所述第一通风装置包括第一空气箱体、对第一空气箱体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的第一加热装置、对第一空气箱体内的空气进行制冷的第一制冷装置、对第一空气箱体内的空气进行加湿的第一加湿装置、对第一空气箱体内的空气进行吸湿的第一吸湿装置、检测第一空气箱体内的空气温度的第一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第一空气箱体内的空气湿度的第一湿度检测装置、对第一空气箱体内的空气进行搅拌的第一搅拌装置、和将空气带入第一空气箱体内的第一风机;所述第一空气箱体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进风口的第一出气端,和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一进气端;
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空气箱体内的第一电发热部件,和对第一电发热部件进行开关并受所述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加热开关;所述第一电发热部件包括多层垂直所述第一空气箱体的第一加热网,所述第一电发热部件将所述第一空气箱体分隔成与所述第一进气端相对应的第一进气容腔和与所述第一出气端相对应的第一出气容腔;
所述第一制冷装置包括处于所述第一空气箱体外并与所述第一进气容腔连通的第一冷却连接管道,与第一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与第一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控制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开关并受所述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主冷却开关,以及控制第一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开关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备用冷却开关;所述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具有与所述第一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主冷气管,所述第一主冷却开关设于所述第一主冷气管上;所述第一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具有与所述第一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备用冷气管,所述第一备用冷却开关设于所述第一备用冷气管上;
所述第一加湿装置包括处于所述第一进气容腔内的第一水雾喷头,处于第一空气箱体外并与第一水雾喷头连通的第一加湿水泵,以及控制第一加湿水泵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加湿开关;
所述第一吸湿装置包括处于所述第一空气箱体外并与所述第一进气容腔连通的第一干燥空气连接管道,与第一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与第一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控制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开关并受所述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主干燥开关,以及控制第一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开关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备用干燥开关;所述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具有与所述第一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主干燥管,所述第一主干燥开关设于所述第一主干燥管上;所述第一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具有与所述第一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一备用干燥管,所述第一备用干燥开关设于所述第一备用干燥管上;
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和第一湿度检测装置均设于所述第一空气箱体内的第一出气端处,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和第一湿度检测装置均与所述总控制器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或有线信号传输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所述第一搅拌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进气容腔内的第一搅拌叶片,和驱动第一搅拌叶片转动的第一驱动杆,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空气箱体外驱动第一驱动杆转动并受所述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一搅拌电机;所述第一驱动杆与所述第一空气箱体的延伸方向平行;
所述第一风机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气端;所述第一出气端通过第一通气管道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接;
所述第二通风装置包括第二空气箱体、对第二空气箱体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装置、对第二空气箱体内的空气进行制冷的第二制冷装置、对第二空气箱体内的空气进行加湿的第二加湿装置、对第二空气箱体内的空气进行吸湿的第二吸湿装置、检测第二空气箱体内的空气温度的第二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第二空气箱体内的空气湿度的第二湿度检测装置、对第二空气箱体内的空气进行搅拌的第二搅拌装置、和将空气带入第二空气箱体内的第二风机;所述第二空气箱体具有朝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第二出气端,和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二进气端;
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二空气箱体内的第二电发热部件,和对第二电发热部件进行开关并受所述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加热开关;所述第二电发热部件包括多层垂直所述第二空气箱体的第二加热网,所述第二电发热部件将所述第二空气箱体分隔成与所述第二进气端相对应的第二进气容腔和与所述第二出气端相对应的第二出气容腔;
所述第二制冷装置包括处于所述第二空气箱体外并与所述第二进气容腔连通的第二冷却连接管道,与第二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与第二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控制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开关并受所述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主冷却开关,以及控制第二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开关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备用冷却开关;所述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具有与所述第二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主冷气管,所述第二主冷却开关设于所述第二主冷气管上;所述第二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具有与所述第二冷却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备用冷气管,所述第二备用冷却开关设于所述第二备用冷气管上;
所述第二加湿装置包括处于所述第二进气容腔内的第二水雾喷头,处于第二空气箱体外并与第二水雾喷头连通的第二加湿水泵,以及控制第二加湿水泵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加湿开关;
所述第二吸湿装置包括处于所述第二空气箱体外并与所述第二进气容腔连通的第二干燥空气连接管道,与第二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与第二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控制第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开关并受所述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主干燥开关,以及控制第二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开关并受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备用干燥开关;所述第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具有与所述第二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主干燥管,所述第二主干燥开关设于所述第二主干燥管上;所述第二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具有与所述第二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连通的第二备用干燥管,所述第二备用干燥开关设于所述第二备用干燥管上;
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和第二湿度检测装置均设于所述第二空气箱体内的第二出气端处,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和第二湿度检测装置均与所述总控制器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或有线信号传输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所述第二搅拌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进气容腔内的第二搅拌叶片,和驱动第二搅拌叶片转动的第二驱动杆,以及设于所述第二空气箱体外驱动第二驱动杆转动并受所述总控制器控制的第二搅拌电机;所述第二驱动杆与所述第二空气箱体的延伸方向平行;
所述第二风机连接于所述第二进气端;所述第二出气端通过第二通气管道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接;
所述供水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端侧壁相对应的供水箱体,连接于所述进水口和供水箱体之间的供水管道,连接于出水口和供水箱体之间的回水软管,调节供水箱层内水位的水位调节装置,以及连接于供水管道和供水箱体之间的供水水泵;所述供水水泵受所述总控制器控制;
所述水位调节装置包括竖向设置的调节支柱,沿调节支柱上下升降的升降滑块,和驱动升降滑块进行升降的升降驱动装置;所述调节支柱形成有上下延伸并供升降滑块滑动的条形孔,所述升降滑块形成有与所述条形孔的侧边相对应的限位凸块,所述条形孔的侧边形成有供所述限位凸块匹配滑动的限位凹槽;所述升降驱动装置包括沿所述条形孔延伸的螺杆,和与所述调节支柱连接并对螺杆进行转动驱动的升降电机;所述升降电机受所述总控制器控制;所述升降滑块形成有与所述螺杆相配合的螺孔,所述升降滑块形成有与所述螺孔相垂直错开并供所述回水软管穿过的调节贯穿孔;
在进行育菇操作过程中,首先在总控制器中设定培养基和菌菇上部所处空气未来生长相应时间段所需的预设温度和湿度数值;使培养袋形成多个透水孔,在培养基中安装培养基湿度检测部件来检测培养基中的湿度,在培养基中安装培养基温度检测部件来检测培养基中的温度,在第二箱体中安装菌菇湿度检测部件来检测菌菇所处空气中的湿度,在第二箱体中安装菌菇温度检测部件来检测菌菇所处空气中的温度,并将各湿度和温度信号传递给总控制器与预设温度和湿度数值进行比较;通过打开各箱盖将各含有菌种的培养袋一一对应放入各培养单元内,然后关闭各箱盖;当需要对培养袋中的培养基进行补水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供水水泵将供水箱体中的水通过供水管道输送到下水箱中,水沿着倾斜的第二下侧壁向下流动并通过通水口逐渐渐入到上水箱中,通过升降电机驱动螺杆朝相应方向转动并带动升降滑块进行上升动作,升降滑块带动回水软管与升降滑块接触的部位进行相应的上升动作,直到上水箱装满,上水箱中的水透过第二透孔和第一透孔而与吸水填充物接触,吸水填充物中的水会通过培养袋的透水孔逐渐渗入到培养袋的培养基中对培养基进行补水;
当培养基湿度检测部件检测培养基中的水分满足要求或过多时,通过总控制器关闭供水水泵,通过升降电机驱动螺杆朝相应方向转动并带动升降滑块进行下降动作,升降滑块带动回水软管与升降滑块接触的部位进行相应的下降动作,上水箱中的水通过回水软管加快回流到供水箱体中,直到上水箱的水与吸水填充物分离,使吸水填充物中的水逐渐回流到上水箱中,培养基中的水也会逐渐回流进入吸水填充物中;
对菌种或菌菇根部进行温度和湿度调节;当需要对培养基进行通风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运转,外界空气经第一通气管道由第一进风口进入到第一箱体中,外界空气透过各吸水填充物和透水孔而进入到培养基中,然后空气从第一出风口流出,对培养基形成持续通风;当培养基的温度过低或需要更高温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一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加热开关使第一电发热部件通电发热,对第一空气箱体中通过第一加热网的外界空气进行加热形成热空气,使通入第一箱体中的热空气对培养基进行更高温度的通风;当培养基的温度过高或需要更低温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一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主冷却开关将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打开,更低温度的空气经第一主冷气管由第一冷却连接管道进入到第一进气容腔中,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搅拌装置对第一进气容腔中更低温度的空气与第一风机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冷空气,使通入第一箱体中的冷空气对培养基进行更低温度的通风;当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中的冷却压缩空气不足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备用冷却开关将第一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打开,使第一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继续向第一进气容腔中通入更低温度的空气,同时对第一主冷却空气压缩罐进行更换;当培养基中的水分过少或需要更高湿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一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加湿开关开启第一加湿水泵,从水源处抽水并通过第一水雾喷头向第一进气容腔中喷水雾,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搅拌装置对第一进气容腔中的水雾与第一风机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加湿空气,使通入第一箱体中的加湿空气对培养基进行更高湿度的通风;当培养基中的水分过多或需要更低湿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一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主干燥开关将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打开,更低湿度的空气经第一主干燥管由第一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进入到第一进气容腔中,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搅拌装置对第一进气容腔中更低湿度的空气与第一风机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干燥空气,使通入第一箱体中的干燥空气对培养基进行更低湿度的通风;当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中的干燥压缩空气不足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一备用干燥开关将第一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打开,使第一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继续向第一进气容腔中通入更低湿度的空气,同时对第一主干燥空气压缩罐进行更换;
对菌菇上部进行温度和湿度调节;当需要对第二箱体中菌菇上部所处空气进行通风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风机运转,外界空气经第二通气管道由第二进风口进入到第二箱体中,外界空气进入到第二箱体中,然后空气从第二出风口流出,对菌菇上部形成持续通风;当第二箱体中菌菇上部所处空气的温度过低或需要更高温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二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加热开关使第二电发热部件通电发热,对第二空气箱体中通过第二加热网的外界空气进行加热形成热空气,使通入第二箱体中的热空气对菌菇上部进行更高温度的通风;当第二箱体中菌菇上部所处空气的温度过高或需要更低温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二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主冷却开关将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打开,更低温度的空气经第二主冷气管由第二冷却连接管道进入到第二进气容腔中,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搅拌装置对第二进气容腔中更低温度的空气与第二风机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冷空气,使通入第二箱体中的冷空气对菌菇上部进行更低温度的通风;当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中的冷却压缩空气不足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备用冷却开关将第二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打开,使第二备用冷却空气压缩罐继续向第二进气容腔中通入更低温度的空气,同时对第二主冷却空气压缩罐进行更换;当第二箱体中菌菇上部所处空气中的水分过少或需要更高湿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二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加湿开关开启第二加湿水泵,从水源处抽水并通过第二水雾喷头向第二进气容腔中喷水雾,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搅拌装置对第二进气容腔中的水雾与第二风机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加湿空气,使通入第二箱体中的加湿空气对菌菇上部进行更高湿度的通风;当第二箱体中菌菇上部所处空气中的水分过多或需要更低湿度的通风时,保证第二风机运转的同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主干燥开关将第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打开,更低湿度的空气经第二主干燥管由第二干燥空气连接管道进入到第二进气容腔中,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搅拌装置对第二进气容腔中更低湿度的空气与第二风机带入的外界空气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干燥空气,使通入第一箱体中的干燥空气对菌菇上部进行更低湿度的通风;当第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中的干燥压缩空气不足时,通过总控制器控制第二备用干燥开关将第二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打开,使第二备用干燥空气压缩罐继续向第二进气容腔中通入更低湿度的空气,同时对第二主干燥空气压缩罐进行更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菌菇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4)的F中,采用原种接种,
a、培养袋摆箱:将强制冷的原种培养袋拉入制种室内;
b、接种前进行药物烟熏,密闭接种箱并开启紫外线灯,30分钟后关闭紫外线灯,准备接种工作;
c、开启接种箱灯光后,操作人员必须用酒精消毒双手,带上消毒手套透过接种箱袖套将双手伸入接种箱内;
d、进入后再用酒精消毒手套并将截取母种的钩子用酒精过火消毒;
e、先取一瓶原种培养袋在操作区域,再取母种试管用酒精灯消毒试管外面,取下试管塞子;将钩子伸入母种试管中,先用钩子切断母种菌丝跟试管的附着区域;
f、接着用钩子去头截尾取中间段母种,将已置放工作区域的培养袋拿掉防水盖,使用钩子将母种放入原种培养袋内,将防水盖用酒精灯消毒后塞回已完成的培养袋袋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菌菇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4)的F中,
a、接种室的环境温度控制在18-25℃,且预冷室与强冷室都需要保持正压状态;生产种培养瓶消毒:操作人员取沾有酒精的棉球擦拭钳子,再用钳子夹住该棉球用酒精灯点燃后对生产种培养瓶外部及瓶口内部消毒,生产种培养瓶的棉塞拔除后集中送至锅炉组作为燃料用;
b、用钳子挖除生产种培养瓶瓶口的种头,检视生产种的种头是否有被污染或枝条有变黑现象,淘汰种头被污染或枝条变黑的生产种;
c、使用钳子将瓶内的种料及枝条挖松后开始接种操作,将篮筐培养袋的棉盖取下一个先放置事先准备的棉盖盒中,用钳子夹出一支有生长菌丝的枝条植入培养袋的中心孔内再倒入少许的种料;
d、取下一包的棉盖盖妥后继续下个接种操作,如有棉盖掉落地上就用准备的棉盖补上。
CN201810710838.8A 2018-07-03 2018-07-03 一种菌菇的生产工艺 Active CN1088870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10838.8A CN108887080B (zh) 2018-07-03 2018-07-03 一种菌菇的生产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10838.8A CN108887080B (zh) 2018-07-03 2018-07-03 一种菌菇的生产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7080A CN108887080A (zh) 2018-11-27
CN108887080B true CN108887080B (zh) 2020-09-22

Family

ID=64347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10838.8A Active CN108887080B (zh) 2018-07-03 2018-07-03 一种菌菇的生产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8708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895378U (zh) * 2017-05-24 2018-01-19 福建健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食用菌培养料自动混合机
CN206963525U (zh) * 2017-07-19 2018-02-06 宋易宽 食用菌培植箱
CN206949090U (zh) * 2017-07-19 2018-02-02 禄劝东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通风功能的香菇种植大棚
CN107624496A (zh) * 2017-09-04 2018-01-26 湖北千年缘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大花菇的栽培方法
CN107896819A (zh) * 2017-11-22 2018-04-13 凌工二号(大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木耳高产的栽培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7080A (zh) 2018-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058572A1 (zh) 一种香菇的工厂化生产方法
CN104303821A (zh) 一种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方法
CN111034538A (zh) 一种利用桑枝条培养黑木耳的方法
CN103583226B (zh) 一种茶薪菇优质高产栽培方法
CN104285673B (zh) 香菇工厂化生产方法及系统
CN108782007A (zh) 灵芝的气雾栽培方法
CN110122167A (zh) 夏季高温香菇工厂化生产方法
CN106305133A (zh) 灵芝的栽培方法
CN105684735B (zh) 瓶栽杏鲍菇工厂化接种室的控菌处置方法
CN101855988B (zh) 一种室内养菌种植天麻的方法
CN107586727B (zh) 一种灵芝菌丝体的发酵方法
CN108887080B (zh) 一种菌菇的生产工艺
CN108887079B (zh) 一种杏鲍菇的自动化培育方法
CN1939116A (zh) 白色蟹味菇的栽培方法
CN101091439A (zh) 一种树叶袋栽黑木耳的方法
CN103980027B (zh) 一种冬小包脚菇的菌种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及利用其的菌种培养方法
CN106472107A (zh) 一种茶园半野生的长根奥德蘑栽培方法
CN208640184U (zh) 一种多功能的农产品销售台
CN104222013B (zh) 一种大量生产智利小植绥螨的方法
CN102523918A (zh) 一种室内养菌种植天麻高产的方法
CN104737775A (zh) 有机杏鲍菇生产工艺
CN206481644U (zh) 一种标准化繁育双孢菇菌种系统装置
CN205755890U (zh) 智能式混合种植和养殖装置
CN102577838A (zh) 沿海低海拔工厂化香菇栽培技术
CN106258470A (zh) 一种香菇栽培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63803 No.1 nongguochang, Guangu village, shajian Town, Hua'an County, Zhang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ujian Zhongyan Mushroom Industry Co.,Ltd.

Address before: 363803 Guangu Village, Shajian Town, Huaan County, Zhang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UJIAN ZHONGYAN MUSHROOM Co.,Ltd.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a mushroom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2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22

Pledgee: Bank of China Limited by Share Ltd. Zhangzhou Huaan branch

Pledgor: Fujian Zhongyan Mushroom Industr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98007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