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78781B - 锂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锂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78781B
CN108878781B CN201810826998.9A CN201810826998A CN108878781B CN 108878781 B CN108878781 B CN 108878781B CN 201810826998 A CN201810826998 A CN 201810826998A CN 108878781 B CN108878781 B CN 1088787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omer
lithium
group
lithium metal
linear poly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269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78781A (zh
Inventor
赵鹏
刘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ezhi Lithium Sulfur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Hezhi Lithium Sulfur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Hezhi Lithium Sulfur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Hezhi Lithium Sulfur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82699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78781B/zh
Publication of CN108878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787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787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787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5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一种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线性聚合物、有机交联剂、第一有机溶剂和锂片,其中,所述线性聚合物由混合单体共聚而成,所述混合单体包括第一单体和第二单体,所述第一单体的侧基含有能够与所述有机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的第一基团,所述第二单体的侧基含有能够与所述锂片进行化学键合的第二基团;以及将所述线性聚合物和所述有机交联剂溶解于所述第一有机溶剂中形成混合溶液,并将所述锂片浸入所述混合溶液中,提供反应条件使所述锂片与所述第二基团键合,同时使所述线性聚合物与所述有机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从而得到所述锂金属负极。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锂金属负极以及锂离子电池。

Description

锂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锂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小型化,超薄化电器的需求日益扩大。而商业化负极材料石墨的理论比容量仅有372mAh.g-1,且第一次充放电循环时又会产生大量的不可逆容量损失,而其他高能负极材料目前取得的进展有限。因此,锂金属负极由于其理论比容量达到3860mAh.g-1,且交换电流密度大,极化性小,而再次进入科研工作者研发的热门领域。
但锂金属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易产生枝晶现象,若此类枝晶成长到微米级别后从极板脱落下来,则会导致负极接触断开,发生“死锂现象”,导致电池容量降低;若枝晶进一步生长,则会刺穿隔膜延伸至正极,导致内部短路,引起火灾甚至爆炸。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商品化生产。
目前,文献报道的解决上述枝晶现象的方法有很多,一种是在锂金属表面利用小分子形成人造SEI膜,然而小分子形成的保护膜存在成膜性差和包裹不均匀的现象,另一种是将聚合物溶解后涂覆在锂金属片表面,然后干燥,从而形成一层聚合物薄膜保护层,但这种聚合物薄膜保护层在电解液中很容易从锂片表面脱落。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锂金属负极的保护膜成膜性差、包裹不均匀和容易脱落等问题,提供一种锂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一种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
提供线性聚合物、有机交联剂、有机溶剂和锂片,其中,所述线性聚合物由混合单体共聚而成,所述混合单体包括第一单体和第二单体,所述第一单体的侧基含有能够与所述有机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的第一基团,所述第二单体的侧基含有能够与所述锂片进行化学键合的第二基团;以及将所述线性聚合物和所述有机交联剂溶解于所述有机溶剂中形成混合溶液,并将所述锂片浸入所述混合溶液中,提供反应条件使所述锂片与所述第二基团键合,同时使所述线性聚合物与所述有机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从而得到所述锂金属负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团为硅氧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团为环氧基和异氰酸酯基中的一种,所述有机交联剂为多元胺和二异氰酸酯中的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团为环氧基,所述有机交联剂为多元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体包括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所述第二单体包括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单体还包括第三单体,所述第三单体不含有所述第一基团和所述第二基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单体中,所述第二单体与所述第三单体的摩尔比为1:10至10:1,所述第一单体与所述第二单体和第三单体的摩尔和的摩尔比为1:100至100: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性聚合物的分子量为1000至10000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混合溶液中,所述线性聚合物与所述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0:1至1000: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应条件为加热、常温静置或光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有机溶剂为四氢呋喃、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和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至少一种。
一种锂金属负极,包括锂片以及包裹于所述锂片表面的保护膜,所述保护膜具有高分子三维网络结构,所述高分子三维网络结构通过化学键连接于所述锂片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分子三维网络结构为弹性凝胶网络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化学键为-Si-O-Li。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锂金属负极由上述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得到。
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所述锂金属负极。
本发明提供的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在线性聚合物通过第二基团与锂片发生化学键合的同时,使线性聚合物通过第一基团与有机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形成高分子三维网络结构,该高分子三维网络结构不仅能够与锂片通过化学键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可以将所述锂片完全包裹在其中,从而在锂片表面形成一层包裹均匀、不易脱落的高分子保护膜,有效避免枝晶现象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GMA、TEPM和在锂片表面形成的高分子保护膜的红外光谱图;
图2和图3分别为普通锂片和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锂金属负极的塔菲尔极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
S1,提供线性聚合物、有机交联剂、第一有机溶剂和锂片,其中,所述线性聚合物由混合单体共聚而成,所述混合单体包括第一单体和第二单体,所述第一单体的侧基含有能够与所述有机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的第一基团,所述第二单体的侧基含有能够与所述锂片进行化学键合的第二基团;以及
S2,将所述线性聚合物和所述有机交联剂溶解于所述第一有机溶剂中形成混合溶液,并将所述锂片浸入所述混合溶液中,提供反应条件使所述锂片与所述第二基团键合,同时使所述线性聚合物与所述有机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从而得到所述锂金属负极。
本发明提供的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在线性聚合物通过第二基团与锂片发生化学键合的同时,使线性聚合物通过第一基团与有机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形成高分子三维网络结构,该高分子三维网络结构不仅能够与锂片通过化学键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可以将所述锂片完全包裹在其中,从而在锂片表面形成一层包裹均匀、不易脱落的高分子保护膜,有效避免枝晶现象的产生。
在步骤S1中,所述第一单体和所述第二单体可为丙烯酸类单体,例如甲基丙烯酸类单体。所述第一基团可为环氧基和异氰酸酯基中的一种。所述有机交联剂可为多元胺和二异氰酸酯中的一种。优选地,所述第一基团可为环氧基,所述有机交联剂可为多元胺,例如乙二胺、己二胺以及三乙胺中的至少一种,环氧基与多元胺在常温下即可发生化学反应,可进一步简化所述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步骤。
所述第二基团可为硅氧基团,例如烷基硅氧基团等。由于锂片表面可具有一定量的羟基,从而使所述硅氧基团能够与锂片发生化学键合形成Li-O-Si类化合物。所述烷基硅氧基团的通式为:
Figure BDA0001742725250000041
其中,k≥1,h≥1,m≥1。所述k,h,m可相等或不相等。进一步,所述硅氧基团的通式为Si(OCnH2n+1)3,n≥1。进一步,所述n满足1≤n≤3,以降低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成本及利于工业化生产。
优选地,所述第一单体可包括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甲基丙烯酸羟丙酯中的一种。更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所述第二单体可包括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混合单体还可包括第三单体,所述第三单体上不含有所述第一基团和所述第二基团,即所述第三单体形成的分子链段不参与交联反应,也不与锂片键合,所述第三单体用于调节所述高分子三维网络结构的柔性和刚性。所述第三单体也可以为烯烃类聚合物,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乙酯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混合单体中第二单体与所述第三单体的摩尔比为1:10至10:1,更优选为1:5至5:1,例如1:2至2:1。
所述步骤S1还可进一步包括制备所述线性聚合物的步骤。所述线性聚合物的制备步骤可包括:
将所述混合单体和引发剂溶解于第二有机溶剂中,形成反应溶液,其中,所述混合单体与所述第二有机溶剂的质量比为4:1~1:10,所述引发剂与所述混合单体的摩尔比为1:10~1:200;以及
将所述反应溶液进行搅拌聚合后得到产液,然后将所述线性聚合物从所述产液中分离出来。
所述引发剂可为油溶性引发剂,例如过氧化苯甲酰(BPO)、偶氮二异丁腈(AIBN)等等。所述第二有机溶剂可为高沸点溶剂,例如二氧六环、甲苯等等。所述反应溶液的聚合物温度可根据所述混合单体的种类来选择。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反应溶液可在60℃至120℃的温度下搅拌聚合0.5h至24h后得到所述产液。将所述线性聚合物从所述产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不限,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所述第一有机溶剂可根据需要选择,只要能够使所述线性聚合物和所述有机交联剂溶解即可,例如可选自四氢呋喃、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和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至少一种。
在所述步骤S2中,将所述线性聚合物和所述有机交联剂溶解于所述第一有机溶剂中的方法不限,例如可先将所述线性聚合物溶液与所述第一有机溶剂混合,再加入所述有机交联剂,又例如可将所述线性聚合物和所述有机交联剂同时加入所述第一有机溶剂中进行混合。
所述反应条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只要使所述锂片与所述第二基团键合,同时使所述线性聚合物与所述有机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即可。当所述第二基团为硅氧基团时,所述硅氧基团在常温下即可与锂片进行化学反应生成Li-O-Si类化合物,此时,只需要提供能够使线性聚合物与有机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的条件即可,例如加热、光照等等。当所述第一基团为环氧基,所述有机交联剂为多元胺时,所述交联反应在常温下即可发生,此时,只需将锂片放入所述混合溶液中在常温下静置即可得到所述锂金属负极,当然,也可以通过加热等方式提高交联反应的速度。
优选地,所述线性聚合物与所述有机交联剂在交联反应后能够形成具有柔弹性的凝胶网络结构,此时当锂金属负极组成锂离子电池后,所述弹性凝胶网络结构能够吸收电解液在金属锂片的表面形成凝胶保护膜,该凝胶保护膜不仅对金属锂片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而且具有较好的电子传导能力。优选地,在所述混合单体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单体与所述第二单体和第三单体之和的摩尔比为1:100至100:1,更优选为1:10至10:1,例如1:5至5:1。优选地,所述线性聚合物的分子量为1000至100000。优选地,在所述混合溶液中,所述线性聚合物与所述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00:1至10000:1,更优选地为10:1至1000:1。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锂金属负极,该锂金属负极包括锂片以及包裹于所述锂片表面的高分子三维网络结构,所述高分子三维网络结构通过化学键连接于所述锂片的表面。优选地,所述高分子三维网络结构可为弹性凝胶网络结构。优选地,所述化学键为Li-O-Si-。所述锂金属负极可采用所述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获得。所述高分子三维网络结构与所述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中描述的三维高分子网络结构相同。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所述锂金属负极。
实施例1
将过氧化苯甲酰(BPO)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TEPM)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组成的混合单体共同溶解于二氧六环中配成反应溶液,其中,MMA、TEPM和GMA的摩尔比为2:1:1,所述混合单体的质量与二氧六环的质量比为1:1,BPO与所述混合单体的摩尔比在1:100,将所述反应溶液在65℃下搅拌预聚0.5h,在80-100℃下搅拌进行自由基聚合3h,产物冷却到室温时,加入四氢呋喃稀释,在甲醇与水的混合溶剂(v:v=1:1)中沉淀,反复三次得到线性聚合物;
将0.5g所述线性聚合物溶解于10mL四氢呋喃中,然后加入0.005g乙二胺交联剂,搅拌得到混合溶液,将锂片在所述混合溶液中浸润0.5h后取出,可观察到所述锂片上形成了凝胶保护膜,将形成有凝胶保护膜的锂片晾干,即得到所述锂金属负极。
对GMA、TEPM和在锂片表面形成的高分子保护膜的红外光谱进行测试,如图1所示,在聚合物膜的红外光谱图中,在910cm-1和840cm-1的环氧峰消失,1070cm-1和955cm-1的硅氧碳键消失,表明杂化三维网络的生成。
用普通锂片和所述锂金属负极制成锂片对锂片的对称电极,以5mAh/cm-2的条件进行充放电循环,100圈后,电池拆卸,发现普通锂片颜色较黑,其是锂金属与电解液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SEI膜;而所述锂金属负极中锂片相对较光亮,说明锂金属负极中的三维高分子网络结构对锂片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测试普通锂片和所述锂金属负极的塔菲尔极化曲线,如图2和图3所示,可知普通锂片的交换电流密度为4.3mA.cm-2,所述锂金属负极的交换电流密度为0.9mA.cm-2,说明锂片表明生成了高分子保护膜,并且虽然锂金属负极的交换电流密度显著降低,但仍远高于与之相匹配的正极材料。
本发明提供的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可以形成以锂片为中心的高分子三维网络结构,该高分子三维网络结构与锂片通过化学键键合,具有较强的结合力,该高分子三维网络结构将锂片完全包覆,对锂片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4)

1.一种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
提供线性聚合物、有机交联剂、有机溶剂和锂片,其中,所述线性聚合物由混合单体共聚而成,所述混合单体包括第一单体和第二单体,所述第一单体的侧基含有能够与所述有机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的第一基团,所述第二单体的侧基含有能够与所述锂片进行化学键合的第二基团;以及
将所述线性聚合物和所述有机交联剂溶解于所述有机溶剂中形成混合溶液,并将所述锂片浸入所述混合溶液中,提供反应条件使所述锂片与所述第二基团键合,同时使所述线性聚合物与所述有机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从而得到涂覆有保护膜的所述锂金属负极;
其中,所述第一基团为环氧基和异氰酸酯基中的一种,所述有机交联剂为多元胺和二异氰酸酯中的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团为硅氧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体包括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所述第二单体包括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单体还包括第三单体,所述第三单体不含有所述第一基团和所述第二基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单体中,所述第二单体与所述第三单体的摩尔比为1:10至10:1,所述第一单体与所述第二单体和第三单体的摩尔和的摩尔比为1:100至100: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聚合物的分子量为1000至100000。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混合溶液中,所述线性聚合物与所述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0:1至1000: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条件为加热、常温静置或光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为四氢呋喃、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和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至少一种。
11.一种锂金属负极,包括锂片以及包裹于所述锂片表面的保护膜,所述保护膜具有高分子三维网络结构,所述高分子三维网络结构通过化学键连接于所述锂片的表面,所述锂金属负极由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得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锂金属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三维网络结构为弹性凝胶网络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锂金属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键为-Si-O-Li。
14.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如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锂金属负极。
CN201810826998.9A 2018-07-25 2018-07-25 锂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Active CN1088787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26998.9A CN108878781B (zh) 2018-07-25 2018-07-25 锂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26998.9A CN108878781B (zh) 2018-07-25 2018-07-25 锂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78781A CN108878781A (zh) 2018-11-23
CN108878781B true CN108878781B (zh) 2020-10-09

Family

ID=64305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26998.9A Active CN108878781B (zh) 2018-07-25 2018-07-25 锂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787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16498B (zh) * 2019-08-08 2022-10-18 湖南科技大学 一种锂金属电池的锂负极表面改性方法、改性锂负极及锂金属电池
CN111969242B (zh) * 2020-08-12 2021-09-07 华中科技大学 锂金属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2031A (zh) * 2007-02-09 2010-03-24 原子能委员会 用于电化学体系的电极的粘合剂、包含该粘合剂的电极,和包含该电极的电化学体系
CN103456928A (zh) * 2013-09-02 2013-12-18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用复合阳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00835A (zh) * 2013-10-10 2014-01-08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负极片
CN104086580A (zh) * 2014-07-01 2014-10-08 山东大学 芳基多臂硅烷偶联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38637A (zh) * 2014-12-29 2015-04-22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56520A (zh) * 2012-11-02 2015-09-30 巴斯夫欧洲公司 在电化学电池中用作保护层和其它组分的聚合物
CN105702918A (zh) * 2014-11-25 2016-06-22 江苏合志锂硫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锂金属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锂二次电池
CN106299244A (zh) * 2015-06-25 2017-01-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锂金属电池的负极和包括其的锂金属电池
CN106486699A (zh) * 2015-08-31 2017-03-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锂金属电池、保护锂金属负极的方法、和保护层
CN107123788A (zh) * 2017-03-30 2017-09-01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一种具有有机无机双重保护层的金属锂负极
CN107359309A (zh) * 2016-05-09 2017-11-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锂金属电池的负极和包括其的锂金属电池
CN107394115A (zh) * 2016-04-29 2017-11-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锂金属电池的负极和包括其的锂金属电池
CN107652390A (zh) * 2017-09-27 2018-02-02 贵州理工学院 聚合乳液、制备方法及制备的水性粘合剂、方法及应用
CN107689442A (zh) * 2016-08-05 2018-02-13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具有包覆层结构的金属锂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7768599A (zh) * 2016-08-17 2018-03-0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锂空气电池的阳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8075106A (zh) * 2017-11-22 2018-05-25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金属锂负极自适应弹性纳米修饰层制备方法
CN108123095A (zh) * 2016-11-29 2018-06-0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涂覆金属锂的负电极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2031A (zh) * 2007-02-09 2010-03-24 原子能委员会 用于电化学体系的电极的粘合剂、包含该粘合剂的电极,和包含该电极的电化学体系
CN104956520A (zh) * 2012-11-02 2015-09-30 巴斯夫欧洲公司 在电化学电池中用作保护层和其它组分的聚合物
CN103456928A (zh) * 2013-09-02 2013-12-18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用复合阳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00835A (zh) * 2013-10-10 2014-01-08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负极片
CN104086580A (zh) * 2014-07-01 2014-10-08 山东大学 芳基多臂硅烷偶联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702918A (zh) * 2014-11-25 2016-06-22 江苏合志锂硫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锂金属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锂二次电池
CN104538637A (zh) * 2014-12-29 2015-04-22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99244A (zh) * 2015-06-25 2017-01-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锂金属电池的负极和包括其的锂金属电池
CN106486699A (zh) * 2015-08-31 2017-03-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锂金属电池、保护锂金属负极的方法、和保护层
CN107394115A (zh) * 2016-04-29 2017-11-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锂金属电池的负极和包括其的锂金属电池
CN107359309A (zh) * 2016-05-09 2017-11-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锂金属电池的负极和包括其的锂金属电池
CN107689442A (zh) * 2016-08-05 2018-02-13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具有包覆层结构的金属锂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7768599A (zh) * 2016-08-17 2018-03-0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锂空气电池的阳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8123095A (zh) * 2016-11-29 2018-06-0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涂覆金属锂的负电极
CN107123788A (zh) * 2017-03-30 2017-09-01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一种具有有机无机双重保护层的金属锂负极
CN107652390A (zh) * 2017-09-27 2018-02-02 贵州理工学院 聚合乳液、制备方法及制备的水性粘合剂、方法及应用
CN108075106A (zh) * 2017-11-22 2018-05-25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金属锂负极自适应弹性纳米修饰层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78781A (zh) 2018-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57043B2 (ja) リチウム電池用結着剤、電極作製用組成物および電極
US11603423B2 (en) Acrylonitrile copolymer binder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in lithium ion batteries
US9905855B2 (en) Binder composition for non-aqueous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de
CN105514488A (zh) 一种粘结剂及其锂离子电池
CN111635478B (zh) 一种低阻抗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KR102047339B1 (ko) 리튬 이온 2 차 전지용 다공막 조성물, 리튬 이온 2 차 전지용 세퍼레이터, 리튬 이온 2 차 전지용 전극, 리튬 이온 2 차 전지, 리튬 이온 2 차 전지용 세퍼레이터의 제조 방법 및 리튬 이온 2 차 전지용 전극의 제조 방법
JP2017054703A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活物質被覆用樹脂、非水系二次電池用被覆活物質及び非水系二次電池用被覆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KR102183663B1 (ko) 이차전지용 고체 전해질 조성물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고체 전해질
CN108878781B (zh) 锂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00370639C (zh) 用于电池隔板的交联聚合物支撑的多孔膜及采用它制备电池的方法
CN111933937B (zh) 能量储存装置
CN108847470A (zh) 一种混合涂层涂覆的锂电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25336A (zh) 一种保护层修饰的锌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4584266A (zh) 制备包含含氟聚合物隔膜的锂离子电池的方法
WO2016082657A1 (zh) 锂金属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锂二次电池
CN111087518B (zh) 一种水性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6589952B (zh) 改性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CN114316119B (zh) 一种粘结剂及包括该粘结剂的电池
CN115312714A (zh) 一种双功能保护层修饰的锌金属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2820938A (zh) 一种具有半互穿网络结构的离子凝胶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7362549B (zh) 一种亲水交联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包含其的负极粘结剂
CN114361456B (zh) 一种锂电池用水性功能化导离子粘结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TW202313743A (zh) 共聚物電解質、其製備方法和固態鋰二次電池
CN115911242A (zh) 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锌基电池
CN114478913A (zh) 一种高性能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