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78795A - 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78795A
CN108778795A CN201780017372.7A CN201780017372A CN108778795A CN 108778795 A CN108778795 A CN 108778795A CN 201780017372 A CN201780017372 A CN 201780017372A CN 108778795 A CN108778795 A CN 1087787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ir
inner circumferential
peripheral side
blast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737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本和己
伯方俊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7787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787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58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 F04D29/5806Cooling the drive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21Mounting or fastening of components in housings, e.g. heat exchangers, fans, electronic regul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64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ir stream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21Driving arrangements for parts of a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 B60H1/00428Driving arrangements for parts of a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elect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57Ventilation unit, e.g. combined with a radiator
    • B60H1/00471The ventilator being of the radial type, i.e. with radial expulsion of the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21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ventilating, air admitting or air distributing devices
    • B60H1/00835Damper doors, e.g. position control
    • B60H1/00849Damper doors, e.g. position control for selectively commanding the induction of outside or in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04D25/08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the unit having provision for cooling the mo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1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 F04D25/16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using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46Fan casings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70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 F04D29/701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706Humidity sepa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60/00Function
    • F05D2260/60Fluid transfer
    • F05D2260/602Drain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设置内周侧浸水抑制部(71)和外周侧浸水抑制部(72),内周侧浸水抑制部(71)具有包围输出轴(61)的内周侧壁部(71a),外周侧浸水抑制部(72)具有包围内周侧壁部(71a)的周围的外周侧壁部(72a)。内周侧浸水抑制部(71)的内周侧开口部(71b)和外周侧浸水抑制部(72)的外周侧开口部(72b)以在输出轴(61)的周向上不重合的方式布置。

Description

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安装在汽车等上且用于送出空调用空气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特别是属于能够将车室内空气和车室外空气同时送出的结构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安装在车辆上的空调装置构成为:选择车室内空气(内气)和车室外空气(外气)中的一者作为空调用空气送出,利用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加热用热交换器调节温度之后,供往车室的各部分。
近年来,下述用于送出空调用空气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投入实用,其不仅具有仅送出上述内气的内气循环模式和仅送出上述外气的外气引入模式,还能够切换到同时送出内气和外气的内外气双层流模式。即,如专利文献1~4中的公开,在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的机壳上形成有内气引入口和外气引入口,且在该机壳的内部形成有上层空气通路和下层空气通路。在上层空气通路和下层空气通路的内部,分别设有送风风扇,这两个送风风扇由同一电机驱动。在机壳上,设有将内气引入口及外气引入口打开和关闭的内外气切换风门,利用该内外气切换风门能够切换到仅打开内气引入口的内气循环模式、仅打开外气引入口的外气引入模式以及打开内气引入口和外气引入口的内外气双层流模式。然后,使上述两个送风风扇旋转,如果切换到内气循环模式,则从内气引入口引入的内气流入上层空气通路和下层空气通路,如果切换到外气引入模式,则从外气引入口引入的外气流入上层空气通路和下层空气通路,如果切换到内外气双层流模式,则从外气引入口引入的外气流入上层空气通路,且从内气引入口引入的内气流入下层空气通路。
在专利文献4中,电机的输出轴以在机壳内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布置。还以包围该输出轴的方式设有筒状部件。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0-2967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1-2060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1-20150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55566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根据像专利文献1~4那样能够切换到内外气双层流模式的送风装置,具有以下优点:例如通过在制热时切换成内外气双层流模式,能够将已被引入到上层空气通路内的低湿度的外气供往前挡风玻璃附近而抑制起雾,同时能够使已被引入到下层空气通路内的内气循环而供往脚附近,提高制热效率。
此外,由于在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的机壳上形成有外气引入口,所以有时车室外的雨水或洗车时的水等会从外气引入口进入机壳的内部。进入到机壳的内部的水流入下层空气通路,有时会受此时下层空气通路中的空气气流影响而流向电机的输出轴附近。在专利文献4中,通过以包围输出轴的方式设置筒状部件,以使流向输出轴附近的水不会浸入电机内部。
但是,如果像专利文献4那样用筒状部件包围输出轴,下层空气通路中的空气就难以流向电机,因此,电机的冷却性能可能变差。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能够在抑制水浸入用于驱动送风风扇的电机的同时做到向电机供给冷却风来提高电机的冷却性能。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围绕电机的输出轴至少设置两层用于抑制浸水的壁部,并使内周侧开口部和外周侧开口部在输出轴的周向上不重合。
第一方面的发明是一种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其具有机壳、第一送风风扇、第二送风风扇和电机,
在上述机壳上以向外部开放的方式形成有引入车室内空气的内气引入口和引入车室外空气的外气引入口,在上述机壳的内部形成有与上述内气引入口和上述外气引入口都连通的第一空气通路和第二空气通路,并且,上述机壳具有将上述内气引入口和上述外气引入口打开和关闭的内外气切换风门,
上述第一送风风扇布置在上述第一空气通路中,
上述第二送风风扇布置在上述第二空气通路中,
上述电机具有向上述第一送风风扇和上述第二送风风扇传递旋转力的输出轴,
上述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构成为:利用上述第一送风风扇将上述第一空气通路内的空气作为空调用空气送出,利用上述第二送风风扇将上述第二空气通路内的空气作为空调用空气送出,
上述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机壳的内部,设有内周侧浸水抑制部和外周侧浸水抑制部,上述内周侧浸水抑制部具有内周侧壁部,该内周侧壁部以包围上述输出轴的方式布置且用于抑制该机壳的内部的水浸入上述电机,上述外周侧浸水抑制部具有外周侧壁部,该外周侧壁部以包围该内周侧壁部的周围的方式布置在该内周侧壁部的外侧且用于抑制上述机壳的内部的水浸入上述电机,
上述内周侧浸水抑制部具有供空气流通的内周侧开口部,
上述外周侧浸水抑制部具有供空气流通的外周侧开口部,
上述内周侧开口部和上述外周侧开口部以在上述输出轴的周向上不重合的方式布置。
即,在外气引入模式和内外气双层流模式下,外气引入口打开,因此有时车室外的水会从外气引入口进入机壳内部。进入到机壳内部的水有时会受机壳内部的空气气流影响而流向电机的输出轴附近。在本发明中,因为内周侧浸水抑制部的内周侧壁部和外周侧浸水抑制部的外周侧壁部都以包围输出轴的方式布置,所以,输出轴被至少两层壁部包围,抑制流向输出轴附近的水浸入电机内部。
另一方面,因为内周侧浸水抑制部具有内周侧开口部,外周侧浸水抑制部具有外周侧开口部,所以空气流过外周侧开口部和内周侧开口部而到达输出轴附近。因此,能够向电机供给冷却风。此时,虽然水会被空气气流带着流动,但因为内周侧开口部和外周侧开口部在输出轴的周向上不重合,所以即使水流过外周侧开口部,之后也会撞上内周侧壁部,难以到达内周侧开口部。因此,能抑制水浸入电机内部。
第二方面的发明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
上述第一送风风扇、上述第二送风风扇与上述输出轴以旋转中心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布置,
上述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具有将上述内周侧壁部的下侧和上述外周侧壁部的下侧连起来的下壁部,
上述下壁部以越往上述输出轴的径向外侧就越靠下的方式倾斜,
上述外周侧开口部到达上述外周侧壁部的下侧。
根据该构成,如果机壳内部的水从外周侧开口部流到内周侧壁部与外周侧壁部之间,则该水在流向下方而到达下壁部之后,在下壁部的上表面上流向输出轴的径向外侧,从外周侧开口部排出。因此,即使水进入到内周侧壁部与外周侧壁部之间,也能抑制该水积存下来。
第三方面的发明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
上述内周侧开口部和上述外周侧开口部分别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状,且在上述输出轴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上述内周侧开口部和多个上述外周侧开口部,多个上述内周侧开口部彼此分开而设,多个上述外周侧开口部彼此分开而设。
根据该构成,因为内周侧开口部和外周侧开口部呈狭缝状,所以水难以流过内周侧开口部和外周侧开口部。并且,通过分别设置多个内周侧开口部和多个外周侧开口部,能保证空气的通过量充足。
第四方面的发明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
上述第一送风风扇布置在上述第二送风风扇的上方,
上述电机布置在上述第二送风风扇的下方,
在上述外周侧壁部的外侧,设有形成上述第二送风风扇的进风口的环状的喇叭口部,
上述内周侧壁部、上述外周侧壁部和上述喇叭口部是一体成型的。
根据该构成,因为部件数量减少,所以安装工时减少。并且,因为内周侧壁部、外周侧壁部和喇叭口部的相对位置关系不会发生错位,所以安装精度提高。
第五方面的发明特征在于,在第四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
在上述喇叭口部的外周部上,设有用于固定到上述机壳上的固定部。
根据该构成,因为喇叭口部的外周部被固定在机壳上,所以内周侧壁部、外周侧壁部和喇叭口部在机壳内部保持稳定。
第六方面的发明特征在于,在第四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
在上述喇叭口部的外周部上,设有用于被上述电机支承的支承脚部。
根据该构成,因为喇叭口部的外周部被电机支承,所以内周侧壁部、外周侧壁部和喇叭口部在机壳内部保持稳定。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因为设置内周侧浸水抑制部和外周侧浸水抑制部,内周侧浸水抑制部具有包围输出轴的内周侧壁部,外周侧浸水抑制部具有包围内周侧壁部的周围的外周侧壁部,并将内周侧浸水抑制部的内周侧开口部与外周侧浸水抑制部的外周侧开口部布置为在输出轴的周向上不重合,所以能够抑制水浸入电机,同时能够向电机供给冷却风而提高电机的冷却性能。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因为将内周侧壁部的下侧与外周侧壁部的下侧连起来的下壁部以越往输出轴的径向外侧就越靠下的方式倾斜,外周侧开口部到达外周侧壁部的下侧,所以当水进入到内周侧壁部与外周侧壁部之间时能够将该水排出。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内周侧开口部和外周侧开口部分别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状,且分别在输出轴的周向上设有多个,多个内周侧开口部彼此分开而设,多个外周侧开口部彼此分开而设,所以能够抑制水流过,同时保证空气的通过量充足。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因为将内周侧壁部、外周侧壁部和喇叭口部一体成型,所以,部件数量减少而能够削减安装工时,并且,内周侧壁部、外周侧壁部和喇叭口部的相对位置关系不会发生错位而能够提高安装精度。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因为能够将喇叭口部的外周部固定在机壳上,所以能够使内周侧壁部、外周侧壁部和喇叭口部在机壳内部保持稳定。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因为能够用电机支承喇叭口部的外周部,所以能够使内周侧壁部、外周侧壁部和喇叭口部在机壳内部保持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的下部放大图。
图4是电机、送风风扇和浸水抑制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斜侧方观察到的相当于图1的B-B线的截面的图,示出省略送风风扇后的状态。
图6是浸水抑制部件的俯视图。
图7是图6的C向视图。
图8是图6的D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仅为本质上的示例,并没有限制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意图。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的纵剖视图。该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例如设在汽车的车室内且用于送出空调用空气,该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与未图示的空调单元一起构成车辆用空调装置。空调单元具有冷却用热交换器、加热用热交换器、空气混合风门、出风方向切换风门和收放它们的空调机壳。已从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送出的空调用空气,被引入空调机壳的内部并流过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加热用热交换器而变成期望温度的空调风之后,按照出风方向切换风门所设定的出风模式被供往车室的各部分。根据空气混合风门所设定的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通过量,来调节空调风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简称车辆前侧为“前”,简称车辆后侧为“后”,简称车辆左侧为“左”,简称车辆右侧为“右”。
虽未图示,但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与空调单元一起收放于设在车室内的前端部的仪表板的内部。空调单元布置在仪表板内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另一方面,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布置在仪表板内部且比空调单元靠近副驾驶席一侧(右舵车是左侧,左舵车是右侧)。
在图2中也示出,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具有上层送风风扇(第一送风风扇)40、下层送风风扇(第二送风风扇)50、用于驱动送风风扇40、50旋转的电机60、第一内外气切换风门4、第二内外气切换风门5、空气过滤器6、内外气切换用致动器7和送风机壳8。
送风机壳8例如由多个树脂制部件组成,在其内部,收放有上层送风风扇40、下层送风风扇50、第一内外气切换风门4、第二内外气切换风门5和空气过滤器6。上层送风风扇40和下层送风风扇50的旋转中心线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上层送风风扇40和下层送风风扇50上下并排设置。既可以将上层送风风扇40和下层送风风扇50一体成型,又可以将上层送风风扇40和下层送风风扇50设为互相独立的部件后将它们组装起来。
在送风机壳8的上壁部的前侧部分,以向该送风机壳8的外部开放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将车室外空气(外气)引入送风机壳8的外气引入口9。在送风机壳8上的外气引入口9的周缘部上,设有向上方延伸的外气引入管10,该外气引入管10的上游端与车身的前围上盖板的连通口(未图示)相连。也就是说,外气引入口9经由外气引入管10和连通口与车室外部连通。外气引入口9可以呈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形状。
在送风机壳8的上壁部的后侧部分,以与上述外气引入口9的后侧相邻的方式形成有内气引入口11,内气引入口11向该送风机壳8的外部开放。内气引入口11向车室内部开放,用于将车室内空气(内气)引入送风机壳8。内气引入口11也可以呈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形状。
如图1所示,在送风机壳8的周壁部8b的内侧的上侧,设有与外气引入口9和内气引入口11连通的过滤器收放空间S。在过滤器收放空间S中,设有上述过滤器6。过滤器6具有成型成褶式且用于过滤空气的滤件6a、包围滤件6a且与该滤件6a一体化的框架部6b以及用于封住送风机壳8的过滤器插入部的盖6c。过滤器6在过滤器收放空间S中以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布置,且被送风机壳8的内表面支承。
在送风机壳8的周壁部8b的内侧且过滤器收放空间S的下侧(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形成有上层空气通路(第一空气通路)17和下层空气通路(第二空气通路)18。即,在送风机壳8的周壁部8b的内侧且向下远离过滤器收放空间S的部分,形成有上层涡旋部13和与该上层涡旋部13的下侧相邻的下层涡旋部14。上层涡旋部13和下层涡旋部14大致位于同一中心线上。上层涡旋部13的下壁部就是下层涡旋部14的上壁部。
在上层涡旋部13的上壁部上,上层送风风扇40的进风口13a向上方开口。如图2所示,该进风口13a在送风机壳8的周壁部8b的内侧从左右方向中央部偏向左侧。在进风口13a的右缘部上,设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隔板15。下侧隔板15延伸到过滤器收放空间S内,这样一来,过滤器收放空间S和过滤器收放空间S的下游侧的空间就被划分成左右两个部分。
在送风机壳8的内侧设有上侧隔板16,上侧隔板16位于下侧隔板15向上方延长出的延长线上。上侧隔板16将过滤器收放空间S的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空间分成左右两个部分。
下侧隔板15和上侧隔板16的左侧的空间是上层空气通路17的上游侧,该上层空气通路17的上游侧延伸到进风口13a处。上层空气通路17的下游侧从进风口13a延伸到上层涡旋部13的内部,并在上层涡旋部13的内部沿周向延伸之后向左侧延伸。
下侧隔板15和上侧隔板16的右侧的空间是下层空气通路18。在图2中也示出,下层空气通路18的上游侧在上层涡旋部13和下层涡旋部14的外表面与送风机壳8的周壁部8b的内表面之间向下方延伸而到达送风机壳8的底壁部8a。也就是说,下层空气通路18比上层空气通路17向下方延伸得更远。下层空气通路18的上游侧延伸到下层喇叭状部件14a。
下层空气通路18的下游侧从下层喇叭状部件14a延伸到下层涡旋部14的内部,并在下层涡旋部14的内部沿周向延伸之后向左侧延伸。下层空气通路18的下游侧位于上层空气通路17的下游侧的下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层送风风扇40和下层送风风扇50是利用树脂材料一体成型的。上述上层送风风扇40是离心式风扇,在上层涡旋部13的内部即上层空气通路17的内部,将上层送风风扇40设为:其采用保证旋转中心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上层送风风扇40进行旋转,由此将已从其上方吸入的空气沿径向送出。
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下层送风风扇50是离心式风扇,在下层涡旋部14的内部即下层空气通路18的内部,将下层送风风扇50设为:其采用保证旋转中心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下层送风风扇50进行旋转,由此将已从其下方吸入的空气沿径向送出。
如图3所示,在下层送风风扇50的内侧设有圆形板部51。圆形板部51形成为:下层送风风扇50的旋转中心部位于最下方,并以从此处向周缘部逐渐上升的方式弯曲。
在下层送风风扇50的圆形板部51的中心部,设有向上方突出且两端开放的凸缘部52。电机60的输出轴61以到插入凸缘部52中的状态与凸缘部52结合起来。凸缘部52与输出轴61是一体的,电机60的旋转力经由输出轴61传递给上层送风风扇40和下层送风风扇50。
图2所示的第一内外气切换风门4和第二内外气切换风门5独立工作,并且,二者都是用于将外气引入口9和内气引入口11打开和关闭的旋转式风门(rotary damper)。第一内外气切换风门4布置在上层空气通路17的上游侧,通过打开和关闭外气引入口9和内气引入口11,从而在只选择外气、只选择内气、选择内外气的方式中任选一者使其流入上层空气通路17。第二内外气切换风门5布置在下层空气通路18的上游侧,通过打开和关闭外气引入口9和内气引入口11,从而在只选择外气、只选择内气、选择内外气的方式中任选一者使其流入下层空气通路18。
具体而言,在第一内外气切换风门4的左端部设有左侧圆筒部4a,在右端部设有右侧圆筒部4b。左侧圆筒部4a和右侧圆筒部4b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彼此位于同一中心线上。第一内外气切换风门4的左侧圆筒部4a与右侧圆筒部4b之间的部分是封闭板部4c,其以将左侧圆筒部4a和右侧圆筒部4b连结起来的方式沿左右方向延伸。左侧圆筒部4a和右侧圆筒部4b由送风机壳8支承且能够进行转动。因此,封闭板部4c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在前后方向上转动。
如图1所示,当封闭板部4c转动到后侧时,外气引入口9就完全打开,且内气引入口11完全关闭,从而进入仅将外气引入的外气引入模式。另一方面,虽未图示,但当封闭板部4c转动到前侧时,外气引入口9就完全关闭,且内气引入口11完全打开,从而进入仅将内气引入的内气循环模式。通过利用第一内外气切换风门4打开外气引入口9,并利用第二内外气切换风门5打开内气引入口11,就进入将外气和内气都引入的内外气双层流模式。
如图2所示,左侧圆筒部4a贯穿送风机壳8的周壁部8b而向外侧突出。内外气切换用致动器7的驱动力经由传递部件37传递给左侧圆筒部4a,从而第一内外气切换风门4进行转动。
第二内外气切换风门5也基本上是与第一内外气切换风门4相同的构成,其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侧轴部5a和右侧轴部5b、封闭板部5c,封闭板部5c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在前后方向上转动。左侧轴部5a和右侧轴部5b由送风机壳8支承且能够进行转动。左侧轴部5a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驱动轴35的右端部结合,且二者不能相对旋转。内外气切换用致动器7的驱动力经由连杆部件36传递给该驱动轴35,这样一来,第二内外气切换风门5就会转动。需要说明的是,驱动力会分别传递给第一内外气切换风门4和第二内外气切换风门5,这例如能够利用公知的连杆机构实现。此外,也可以用不同的致动器对第一内外气切换风门4和第二内外气切换风门5进行驱动。
在送风机壳8的底壁部8a上形成有电机安装孔8c。电机安装孔8c与送风机壳8的内部连通。
在图4中也示出,电机60具有输出轴61、主体部62和覆盖部63。主体部62呈近似板状,在其内部,设有转子和定子等。主体部62以插入到送风机壳8的电机安装孔8c中的状态,利用紧固部件等固定在该送风机壳8上。主体部62的上表面62a以面向送风机壳8的内部的方式布置,且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
输出轴61从主体部62的中心部向上方突出。覆盖部63固定在主体部62的上表面62a上,且以包围输出轴61的周围的方式延伸。覆盖部63的上部被定位在比输出轴61的上部靠下的位置,因此,输出轴61从覆盖部63的上部向上方突出,凸缘部52与该突出的部分结合。
覆盖部63的大致下半部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状部63a。该圆筒状部63a的中心线与输出轴61的中心线大致重合。在覆盖部63的圆筒状部63a的上端部上设有锥形部63b,锥形部63b以越往上侧就越靠径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延伸。在锥形部63b的上端部与输出轴6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用于引入冷却风。在锥形部63b上,形成有向上方突出且呈圆环状延伸的突条部63c。突条部63c的形成位置在锥形部63b的外周面上的上下端部之间。突条部63c的中心线与输出轴61的中心线大致重合。
在图3、图5等中也示出,在送风机壳8的内部,设有抑制水浸入电机60内部的浸水抑制部件70。浸水抑制部件70由树脂材料等制成,且具有内周侧浸水抑制部71、外周侧浸水抑制部72、环状的喇叭口部73和支承脚部74。内周侧浸水抑制部71具有:以包围输出轴61的方式布置且用于抑制送风机壳8内部的水浸入电机60内部的三个内周侧壁部71a、71a、71a;以及在相邻的内周侧壁部71a、71a之间开口的内周侧开口部71b。各内周侧壁部71a以输出轴61为中心,呈圆弧状延伸。内周侧开口部71b共形成有三个,都呈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狭缝状,且从内周侧壁部71a的上端延伸到下端。内周侧开口部71b、71b、71b在输出轴61的周向上彼此分开。而且,在内周侧开口部71b的侧缘部上,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突出部71c(仅示于图6)。
外周侧浸水抑制部72具有:在内周侧壁部71a、71a、71a的外侧以包围该内周侧壁部71a、71a、71a的周围的方式布置且用于抑制送风机壳8内部的水浸入电机60的外周侧壁部72a、72a、72a;以及在相邻的外周侧壁部72a、72a之间开口的外周侧开口部72b。各外周侧壁部72a以输出轴61为中心呈圆弧状延伸,其曲率大于内周侧壁部71a、71a、71a的曲率。如图3所示,外周侧壁部72a、72a、72a比内周侧壁部71a、71a、71a向下方延伸得更远。电机60的覆盖部63的突条部63c嵌合到外周侧壁部72a、72a、72a的内侧。
外周侧开口部72b共形成有三个,都呈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狭缝状,外周侧开口部72b的上端比内周侧壁部71a的上端高。外周侧开口部72b的下端位于内周侧壁部71a的下端附近且比该下端靠上的位置上。
外周侧开口部72b、72b、72b在输出轴61的周向上彼此分开。外周侧开口部72b的宽度与内周侧开口部71b的宽度大致相等,但也可以进行变更。内周侧开口部71b和外周侧开口部72b以在电机60的输出轴61的周向上不重合的方式布置。即,将内周侧开口部71b和外周侧开口部72b布置为:保证从径向外侧观察外周侧浸水抑制部72时,在整个周向上外周侧开口部72b与内周侧开口部71b不是互相重合的位置关系。因此,内周侧壁部71a位于外周侧开口部72b的径向内侧,外周侧壁部72a位于内周侧开口部71b的径向外侧。
需要说明的是,内周侧壁部71a、内周侧开口部71b、外周侧壁部72a和外周侧开口部72b各自的数量不限于上述数量,可以是两个以下,也可以是四个以上。内周侧开口部71b和外周侧开口部72b也可以不是狭缝状,只要具有能够供空气在径向上流通的形状和开口面积即可。
浸水抑制部件70具有将内周侧壁部71a的下侧与外周侧壁部72a的下侧连起来的下壁部75,该下壁部75从内周侧壁部71a的下端延伸到外周侧壁部72a的下端附近的比该下端靠上的部分。下壁部75以越往电机60的输出轴61的径向外侧就越靠下的方式倾斜。将下壁部75的倾斜程度设定为:保证当水积存到该下壁部75上时,该水会在下壁部75的上表面上流向下壁部75的径向外侧。外周侧开口部72b的下端到达外周侧壁部72a的下侧,具体是到达下壁部75的上表面。
喇叭口部73设在外周侧壁部72a的外侧,且用于形成下层送风风扇50的进风口73a。进风口73a为圆形,且与上述上层用的喇叭口部73位于同一中心线上。喇叭口部73与内周侧壁部71a、外周侧壁部72a和下壁部75一体成型。
在喇叭口部73的外周部上,设有用于固定到送风机壳8上的固定槽部(固定部)73b。固定槽部73b向上方开放且呈圆环状延伸。环状部8d嵌合到固定槽部73b中,且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设在送风机壳8的内部。这样一来,喇叭口部73的外周部就固定在送风机壳8的内部。
在各外周侧壁部72a的上部,设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臂状的连结部76。连结部76的径向外端部与喇叭口部73的内周部相连,喇叭口部73和外周侧壁部72a经由连结部76而一体化。在周向上相邻的连结部76、76之间的空间可供空气流通。
如图4和图6等所示,在喇叭口部73的外周部上,设有用于被电机60支承的支承脚部74、74、74。支承脚部74、74、74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而设,且从喇叭口部73的下表面起向下延伸,下端部与电机60的主体部62的上表面62a抵接而被该上表面62a从下方支承。支承脚部74的上端部与连结部76的径向外端部一体化,由此能够提高支承刚性。
(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当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处于外气引入模式或内外气双层流模式时,因为外气引入口9被打开,所以有时例如雨水或洗车时的水会从外气引入口9进入送风机壳8的内部。进入到送风机壳8内部的水在下层空气通路18中流向下方而到达电机60的主体部62的上表面62a,并受此时的空气气流影响而流向喇叭口部73的进风口73a或向喇叭口部73的进风口73a飞散。
也就是说,进入送风机壳8内部的水有时会流向电机60的输出轴61一侧,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内周侧浸水抑制部71的内周侧壁部71a和外周侧浸水抑制部72的外周侧壁部72a都以包围输出轴61的方式设置,所以输出轴61被至少两层壁部71a、72a包围,抑制流向输出轴61附近的水从覆盖部63的上部浸入电机60的内部。
另一方面,因为内周侧浸水抑制部71具有内周侧开口部71b,外周侧浸水抑制部72具有外周侧开口部72b,所以空气会流过外周侧开口部71b和内周侧开口部72b而到达输出轴61附近。因此,能够向电机60供给冷却风。此时,虽然水会被空气气流带着流动,但因为内周侧开口部72b和外周侧开口部71b在输出轴61的周向上不重合,所以即使水通过了外周侧开口部72b,之后也会撞上内周侧壁部71a,难以到达内周侧开口部71b。因此,能抑制水从覆盖部63的上部浸入电机60的内部。
此外,因为将内周侧壁部71a的下侧与外周侧壁部72a的下侧连起来的下壁部75以越往输出轴61的径向外侧就越靠下的方式倾斜,外周侧开口部72b到达下壁部75的上表面,所以当水进入到内周侧壁部71a与外周侧壁部72a之间的情况下能够将该水从外周侧开口部72b排出。
此外,在将浸水抑制部件70安装到送风机壳8上的状态下,电机60的覆盖部63的突条部63c嵌合到浸水抑制部件70的外周侧壁部72a、72a、72a的内侧,送风机壳8的环状部8d嵌合到固定槽部73b中。而且,浸水抑制部件70利用支承脚部74被电机60支承。因此,浸水抑制部件70在送风机壳8的内部保持稳定。
此外,因为将浸水抑制部件70的内周侧壁部71a、外周侧壁部72a和喇叭口部73一体成型,所以,部件数量减少而能够削减安装工时,并且,内周侧壁部71a、外周侧壁部72a和喇叭口部73的相对位置关系不会发生错位,能够提高安装精度。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应用于在副驾驶席前方设有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的半中心单元(semi-center unit)的情况,但不限于此,还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中央部设有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的全中心单元(full-centerunit)。
此外,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还可以与空调单元一体化。
上述实施方式在各个方面都仅为示例,不得作出限定性解释。而且,属于权利要求范围的等同范围的变形和变更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例如可以用作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送风单元。
-符号说明-
1 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
4 第一内外气切换风门
5 第二内外气切换风门
8 送风机壳
9 外气引入口
11 内气引入口
17 上层空气通路(第一空气通路)
18 下层空气通路(第二空气通路)
40 上层送风风扇(第一送风风扇)
50 下层送风风扇(第二送风风扇)
60 电机
61 输出轴
70 浸水抑制部件
71 内周侧浸水抑制部
71a 内周侧壁部
71b 内周侧开口部
72 外周侧浸水抑制部
72a 外周侧壁部
72b 外周侧开口部
73 喇叭口部
73a 进风口
73b 固定槽部(固定部)
74 支承脚部
75 下壁部

Claims (6)

1.一种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其具有机壳、第一送风风扇、第二送风风扇和电机,
在上述机壳上以向外部开放的方式形成有引入车室内空气的内气引入口和引入车室外空气的外气引入口,在上述机壳的内部形成有与上述内气引入口和上述外气引入口都连通的第一空气通路和第二空气通路,并且,上述机壳具有将上述内气引入口和上述外气引入口打开和关闭的内外气切换风门,
上述第一送风风扇布置在上述第一空气通路中,
上述第二送风风扇布置在上述第二空气通路中,
上述电机具有向上述第一送风风扇和上述第二送风风扇传递旋转力的输出轴,
上述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构成为:利用上述第一送风风扇将上述第一空气通路内的空气作为空调用空气送出,利用上述第二送风风扇将上述第二空气通路内的空气作为空调用空气送出,
上述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机壳的内部,设有内周侧浸水抑制部和外周侧浸水抑制部,上述内周侧浸水抑制部具有内周侧壁部,该内周侧壁部以包围上述输出轴的方式布置且用于抑制该机壳的内部的水浸入上述电机,上述外周侧浸水抑制部具有外周侧壁部,该外周侧壁部以包围该内周侧壁部的周围的方式布置在该内周侧壁部的外侧且用于抑制上述机壳的内部的水浸入上述电机,
上述内周侧浸水抑制部具有供空气流通的内周侧开口部,
上述外周侧浸水抑制部具有供空气流通的外周侧开口部,
上述内周侧开口部和上述外周侧开口部以在上述输出轴的周向上不重合的方式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送风风扇、上述第二送风风扇与上述输出轴以旋转中心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布置,
上述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具有将上述内周侧壁部的下侧和上述外周侧壁部的下侧连起来的下壁部,
上述下壁部以越往上述输出轴的径向外侧就越靠下的方式倾斜,
上述外周侧开口部到达上述外周侧壁部的下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周侧开口部和上述外周侧开口部分别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状,且在上述输出轴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上述内周侧开口部和多个上述外周侧开口部,多个上述内周侧开口部彼此分开而设,多个上述外周侧开口部彼此分开而设。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送风风扇布置在上述第二送风风扇的上方,
上述电机布置在上述第二送风风扇的下方,
在上述外周侧壁部的外侧,设有形成上述第二送风风扇的进风口的环状的喇叭口部,
上述内周侧壁部、上述外周侧壁部和上述喇叭口部是一体成型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喇叭口部的外周部上,设有用于固定到上述机壳上的固定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喇叭口部的外周部上,设有用于被上述电机支承的支承脚部。
CN201780017372.7A 2016-03-22 2017-02-06 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 Pending CN1087787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57185 2016-03-22
JP2016057185A JP6722013B2 (ja) 2016-03-22 2016-03-22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PCT/JP2017/004221 WO2017163631A1 (ja) 2016-03-22 2017-02-06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78795A true CN108778795A (zh) 2018-11-09

Family

ID=59901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7372.7A Pending CN108778795A (zh) 2016-03-22 2017-02-06 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92973B2 (zh)
EP (1) EP3415350B1 (zh)
JP (1) JP6722013B2 (zh)
CN (1) CN108778795A (zh)
WO (1) WO20171636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67638A (ja) * 2017-03-29 2018-11-01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KR102536611B1 (ko) * 2017-05-22 2023-05-25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송풍유닛
JP7091765B2 (ja) * 2018-03-26 2022-06-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式送風機
JP7036645B2 (ja) * 2018-03-27 2022-03-15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JP6962843B2 (ja) * 2018-03-27 2021-11-05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JP7036644B2 (ja) * 2018-03-27 2022-03-15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JP6979911B2 (ja) * 2018-03-27 2021-12-15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JP6966369B2 (ja) * 2018-03-27 2021-11-17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JP2019209856A (ja) * 2018-06-05 2019-12-12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送風機
JP7195061B2 (ja) * 2018-06-12 2022-12-23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JP2020083120A (ja) * 2018-11-28 2020-06-04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KR20210031183A (ko) 2019-09-11 2021-03-19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블로워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조장치
KR102292952B1 (ko) * 2019-11-21 2021-08-23 덴소코리아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이층류 공조기용 송풍장치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01492A (ja) * 1997-06-27 1999-04-13 Carrier Corp エアハンドリングユニットのための能動的騒音制御システム
US20120207593A1 (en) * 2011-02-14 2012-08-16 Denso Corporation Blower unit
CN103492203A (zh) * 2011-04-19 2014-01-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空调装置
US8855329B2 (en) * 2007-01-22 2014-10-07 Silentium Ltd. Quiet fan incorporating active noise control (ANC)
CN105264235A (zh) * 2013-08-20 2016-01-20 株式会社电装 送风机
WO2016027431A1 (ja) * 2014-08-19 2016-02-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70799U (ja) * 1983-10-24 1985-05-18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送風機
JPH0623176Y2 (ja) * 1990-01-19 1994-06-15 株式会社三ツ葉電機製作所 フアンモータの防水構造
JP3758286B2 (ja) 1996-06-26 2006-03-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ユニット
JP3282623B2 (ja) 1996-06-26 2002-05-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ユニット
JP3772495B2 (ja) * 1997-10-21 2006-05-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送風ユニット
DE19907264C1 (de) * 1999-02-20 2000-10-05 Webasto Thermosysteme Gmbh Luftansaug-Schalldämpfer mit Wasserabscheider
JP2000296710A (ja) 1999-04-15 2000-10-2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ユニット及び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US7699587B2 (en) * 2006-02-01 2010-04-20 Robert Bosch Gmbh Cooling channel for automotive HVAC blower assembly
JP4867847B2 (ja) * 2007-08-10 2012-02-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ファン装置
JP2011201501A (ja) 2010-03-26 2011-10-13 Denso Corp 内外気切替装置
JP6011348B2 (ja) * 2013-01-10 2016-10-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装置用送風機
US9561324B2 (en) * 2013-07-19 2017-02-07 Bigfoot Biomedical, Inc. Infusion pump system and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01492A (ja) * 1997-06-27 1999-04-13 Carrier Corp エアハンドリングユニットのための能動的騒音制御システム
US8855329B2 (en) * 2007-01-22 2014-10-07 Silentium Ltd. Quiet fan incorporating active noise control (ANC)
US20120207593A1 (en) * 2011-02-14 2012-08-16 Denso Corporation Blower unit
CN103492203A (zh) * 2011-04-19 2014-01-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空调装置
CN105264235A (zh) * 2013-08-20 2016-01-20 株式会社电装 送风机
WO2016027431A1 (ja) * 2014-08-19 2016-02-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63631A1 (ja) 2017-09-28
JP2017171020A (ja) 2017-09-28
EP3415350A4 (en) 2019-03-06
EP3415350A1 (en) 2018-12-19
US10792973B2 (en) 2020-10-06
JP6722013B2 (ja) 2020-07-15
EP3415350B1 (en) 2020-04-01
US20190030986A1 (en) 2019-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78795A (zh) 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
JP6604792B2 (ja) 送風装置
CN108778791A (zh) 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
JP6979911B2 (ja)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JP7061842B2 (ja)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JP2020083038A (ja) シート空調装置
WO2019188366A1 (ja)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JP2006177289A (ja) ブロワユニット
JP2006192997A (ja) 空調装置
JP201812705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EP3718799B1 (en) Blower device for air-conditioning of vehicle
WO2019188367A1 (ja)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JP7195061B2 (ja)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JP2005022595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内外気切替装置
JP401356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837844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送風機
JP5527302B2 (ja) 送風装置
CN215597692U (zh) 用于水净化模块的风道切换装置、水净化模块和空调器
EP3718798B1 (en) Air blowing device for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KR100644809B1 (ko) 다익송풍기
WO2019208251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0074414A (ja) ルーフトップ型空気調和機
JP2006264468A (ja) 車両用送風装置
JP201900135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