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25496A - 轮箱、驱动机构及转向架 - Google Patents

轮箱、驱动机构及转向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25496A
CN108725496A CN201810698948.7A CN201810698948A CN108725496A CN 108725496 A CN108725496 A CN 108725496A CN 201810698948 A CN201810698948 A CN 201810698948A CN 108725496 A CN108725496 A CN 1087254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vel wheel
drive shaft
roller box
mounting hole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989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选民
李涛
童巧新
曾青中
田华彬
颜秀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Railway Polytechnic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Railway Polytechn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Railway Polytechnic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Railway Polytechnic
Priority to CN20181069894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25496A/zh
Publication of CN1087254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254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15/00Axle-box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CLOCOMOTIVES; MOTOR RAILCARS
    • B61C9/00Locomotives or motor railca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transmission system used;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comotives or motor railcars
    • B61C9/38Transmission systems in or for locomotives or motor railcars with electric motor propulsion
    • B61C9/46Transmission systems in or for locomotives or motor railcars with electric motor propulsion with motors forming parts of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轮箱、驱动机构及转向架,该轮箱包括:轮箱本体,所述轮箱本体设有用于容纳行进轮的容纳腔、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安装孔,所述行进轮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与导轨抵接,驱动轴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行进轮连接;及抗扭件,所述抗扭件固设于所述轮箱本体的外壁,所述抗扭件设有用于与驱动装置连接的第一连接部。该轮箱能够使转向架在行进过程中受力平衡,稳定行驶;该驱动机构包括上述轮箱,因此,上述驱动结构能够确保转向架行进稳定;该转向架包括上述驱动机构,因此,该转向架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能够稳定的行进。

Description

轮箱、驱动机构及转向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道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轮箱、驱动机构及转向架。
背景技术
工艺转向架作为重要的承载设备,不仅影响地铁车辆检修流水线检修效率,而且对机车或车辆转向架的安全快速替换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然而,现有的转向架一般采用轮对轴箱装置结构形式,轮对轴箱装置包括轴箱和轮对,轴箱通常由轴箱体、轴承、轴箱端盖等部件组成,轮对由车轮和车轴组成,轮对轴箱装置结构及工艺复杂,所需的安装部件多,采购成本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轮箱、驱动机构及转向架,该轮箱采用了一体化设计,安装的时候只需将螺栓固定在轮箱上部,然后与构架上的轮箱安装座连接紧固好即可;该驱动机构包括上述轮箱,因此,上述驱动结构能够确保转向架安装简单快捷;该转向架包括上述驱动机构,因此,该转向架具备安装简单快捷的优点,且该转向架结构简单,安装快捷,采购成本低,维修少。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轮箱,包括轮箱本体,所述轮箱本体设有用于容纳行进轮的容纳腔、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安装孔,所述行进轮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与导轨抵接,驱动轴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行进轮连接;及抗扭件,所述抗扭件固设于所述轮箱本体的外壁,所述抗扭件设有用于与驱动装置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上述轮箱包括轮箱本体和抗扭件,所述轮箱本体设有用于容纳行进轮的容纳腔、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安装孔,所述行进轮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与导轨抵接,驱动轴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行进轮连接,因此,在使用时,将所述驱动轴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行进轮连接,驱动装置驱动驱动轴转动进而带动所述行进轮转动实现行进功能;进一步,该轮箱还包括抗扭件,所述抗扭件固设于所述轮箱本体的外壁、且所述抗扭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当驱动装置驱动驱动轴带动所述行进轮转动时,所述抗扭件能够抵抗所述驱动轴带动所述行进轮转动过程中产生的扭矩,进而使所述行进轮能够稳定的行进;进一步,该轮箱结构简单,所需成本较低。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轮箱本体包括侧盖和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槽和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壁,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容纳槽连通,所述侧盖的侧壁设有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侧盖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围设形成所述容纳腔。如此,由于所述侧盖和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当行进轮出现故障时,便于维修和更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盖设有用于与第一轴承过盈配合的第二连接部,所述壳体设有用于与第二轴承过盈配合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间隔设置。如此,在使用时,通过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行进轮进行连接,承受外部对行进轮施加的载荷,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过盈配合连接,进而,使所述侧盖和所述第一轴承紧密配合,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二轴承紧密结合,避免在行进过程中,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侧盖,所述第二轴承和所述壳体因为震动对侧盖和壳体产生冲击,进而避免了在使用时对所述第一轴承、所述第二轴承、所述侧盖和所述壳体产生损伤破坏。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驱动机构,包括轮箱,还包括行进轮、驱动轴和驱动装置,所述行进轮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行进轮设有与导轨抵接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驱动轴穿过所述第额安装孔与所述行进轮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轴带动所述行进轮转动,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上述驱动机构在使用时,所述驱动轴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行进轮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轴带动所述行进轮转动,进而实现驱动所述行进轮行进,所述行进轮包括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因此,在使用时,所述行进轮能够与所述导轨抵接,所述轮箱包括轮箱本体和抗扭件,所述轮箱本体包括设有第一安装孔、用于安装驱动轴的第二安装孔及用于容纳行进轮的容纳腔,所述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设置;该轮箱还包括抗扭件,所述抗扭件固设于所述轮箱本体的外壁、且所述抗扭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当驱动装置驱动驱动轴带动所述行进轮转动时,所述抗扭件能够抵抗所述驱动轴带动所述行进轮转动过程中产生的扭矩,进而使所述行进轮能够稳定的行进;进一步,该轮箱结构简单,所需成本较低。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部设有用于与导轨内侧壁抵接的阻挡凸起及用于与导轨承压面抵接的踏面,所述阻挡凸起突出所述踏面设置,所述阻挡凸起和所述踏面相对所述第一安装孔突出设置。如此,所述阻挡凸起与导轨的内侧壁抵接,当转向架在过弯道时,所述阻挡凸起能够避免所述行进轮脱离轨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行进轮还包括呈圆台状的轮体,所述圆台状的轮体的大端设有所述阻挡轮缘,所述圆台状的轮体的外壁设有所述踏面,所述踏面的沿所述圆台状的轮体的大端向所述圆台状的轮体的小端倾斜设置。如此,当所述踏面与导轨抵接时,由于所述踏面沿所述圆台状的轮体的大端向所述圆台状的轮体的小端倾斜设置,使得所述行进轮具备自动对中的功能,便于行进轮的安装于导轨上,同时,提升了行进轮在导轨上的稳定性,避免行进轮发生脱轨等现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轮箱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轮箱间隔设置,所述行进轮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行进轮和所述轮箱一一对应,所述驱动轴包括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二驱动轴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轴与其中一个所述行进轮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轴与另一个所述行进轮连接。如此,可以相应的更换所述第一驱动轴和/或所述第二驱动轴以适应不同间距和不同结构的导轨,进而,增加了所述驱动机构的多样性和适应不同导轨的能力,便于使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驱动机构还包括联轴套,所述联轴套的一端设有第一内花键结构、另一端设有第二内花键结构,所述第一驱动轴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花键结构配合的第一外花键结构、另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行进轮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轴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内花键结构配合的第二外花键结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行进轮连接。如此,通过所述第一内花键结构和所述第一外花键结构的配合及通过所述第二内花键结构和所述第二外花键结构的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使两个所述行进轮能够同步转动,同时提升了传动效率,简化传动机构,降低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轴的另一端设有第三外花键,所述第二驱动轴的另一端设有第四外花键,其中一个所述行进轮设有与所述第三外花键配合的第三内花键,另一个所述行进轮设有与所述第四外花键配合的第四内花键。如此,通过所述第三外花键和所述第三内花键的配合,所述第四外花键和所述第四内花键的配合提升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行进轮的传动效率,简化传动机构,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转向架,所述转向架包括驱动机构,还包括支架本体,所述轮箱本体固设于所述支架本体上。
上述转向架在使用时,将所述轮箱本体固设于支架本体上;进一步,所述驱动机构在使用时,所述驱动轴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行进轮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轴带动所述行进轮转动,进而实现驱动所述行进轮行进,所述行进轮包括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因此,在使用时,所述行进轮能够与所述导轨抵接,所述轮箱包括轮箱本体和抗扭件;该轮箱还包括抗扭件,所述抗扭件固设于所述轮箱本体的外壁、且所述抗扭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当驱动装置驱动驱动轴带动所述行进轮转动时,所述抗扭件能够抵抗所述驱动轴带动所述行进轮转动过程中产生的扭矩,进而使所述行进轮能够稳定的行进;进一步,该轮箱结构简单,所需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轮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侧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的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限位装置的A-A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图6的限位装置的俯视图;
图9为转向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驱动机构,100、轮箱,110、轮箱本体,111、容纳腔,112、侧盖,113、第二安装孔,114、第二连接部,115、壳体,116、第一安装孔,117、容纳槽,118、第三连接部,119、加强凸起,120、抗扭件,122、第一连接部,124、第三安装孔,132、第一轴承,134、第二轴承,200、驱动轴,210、第一驱动轴,212、第一外花键,220、第二驱动轴,222、第二外花键,300、行进轮,310、阻挡凸起,320、圆台状的轮体,322、踏面,400、驱动装置,500、联轴套,600,支架本体,700、限位装置,710、限位本体,711、第一限位腔,712、支撑结构,720、限位件,721、第一限位通孔,722、第一导向部,730、弹性复位件,731、通孔,800、转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有必要指出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元件时,两个元件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两个元件之间可拆卸连接。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还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术语“下”、“上”、“前”、“后”、“左”、“右”、“内”、“外”、“顶”、“底”、“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等所指示的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第一”、“第二”等术语,是为了区分不同的结构部件。这些术语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中的一种轮箱100,包括:轮箱本体110,轮箱本体100设有用于容纳行进轮300的容纳腔111、第一安装孔116及第二安装孔113,行进轮300穿过第一安装孔116与导轨抵接,驱动轴200穿过第二安装孔113与行进轮300连接;及抗扭件120,抗扭件120固设于轮箱本体110的外壁,抗扭件120设有用于与驱动装置40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22。
上述轮箱100包括轮箱本体110和抗扭件120,轮箱本体100设有用于容纳行进轮300的容纳腔111、第一安装孔116及第二安装孔113,行进轮300穿过第一安装孔116与导轨抵接,驱动轴200穿过第二安装孔113与行进轮300连接;因此,在使用时,将驱动轴200穿过第二安装孔113与行进轮300连接,行进轮300凸设于第一安装孔116,驱动装置400驱动驱动轴200转动进而带动行进轮300转动实现行进功能;进一步,该轮箱100还包括抗扭件120,抗扭件120固设于轮箱本体110的外壁、且抗扭件120通过第一连接部122与驱动装置400连接,当驱动装置400驱动驱动轴200带动行进轮300转动时,抗扭件120能够抵抗驱动轴200带动行进轮300转动过程中产生的扭矩,进而使行进轮300能够稳定的行进;进一步,该轮箱100结构简单,所需成本较低。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轮箱本体110包括侧盖112和壳体115,壳体115设有容纳槽117和第一安装孔116,第一安装孔116设置于壳体115的底壁,第一安装孔116与容纳槽117连通设置,侧盖112的侧壁设有第二安装孔113,侧盖112与壳体115连接围设形成容纳腔111。如此,由于侧盖112和壳体115可拆卸连接,当行进轮300出现故障时,便于维修和更换。在本次实施例中,侧盖112和壳体115通过螺栓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侧盖112和壳体115还可以通过卡接等方式连接,当然了,侧盖112和壳体115可拆卸连接的方式有多种,在此不一一赘述。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侧盖112设有用于与第一轴承过盈配合的第二连接部114,壳体115设有用于与第二轴承过盈配合的第三连接部118,第三连接部118与第二连接部114间隔设置。如此,在使用时,通过第一轴承132与行进轮300的第一轴承安装部连接,第二轴承134与行进轮300的第二轴承安装部进行连接,第一轴承安装部和第二轴承安装部设置于行进轮300的两侧,进而承受外部对行进轮300施加的载荷;第二连接部114与第三连接部118分别与第一轴承132和第二轴承134的外圈过盈配合连接,进而,使侧盖112和第一轴承132紧密配合,壳体115与第二轴承134紧密结合,避免在行进过程中,第一轴承132和侧盖112,第二轴承134和壳体115因为震动对侧盖112和壳体115产生冲击,进而避免了在使用时对第一轴承132、第二轴承134、侧盖112和壳体115产生损伤破坏,倘若,第一轴承132的外圈与侧盖112间隙配合,壳体115与第二轴承134的外圈间隙配合,在使用时,驱动轴200本身也会产生振动,进而,驱动轴200受到对称循环变应力,容易对驱动轴200产生损伤。
如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轮箱本体110的外壁设有多个加强凸起119。如此,加强凸起119能够提升轮箱本体110的强度。在本次实施例中,加强凸起119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加强凸起119间隔设置,且加强凸起119设有与支架本体连接的连接孔。
如图4所示,一实施例中的一种驱动机构10,包括轮箱100,还包括行进轮300、驱动轴200和驱动装置400,行进轮300设置于容纳腔111内,行进轮300设有与导轨抵接的抵接部,抵接部穿设于第一安装孔116,驱动轴200穿过第二安装孔113与行进轮300连接,驱动装置400用于驱动驱动轴200带动行进轮300转动,驱动装置400与第一连接部122连接。
上述驱动机构10在使用时,驱动轴200穿过第二安装孔113与行进轮300连接,驱动装置400用于驱动驱动轴200带动行进轮300转动,进而实现驱动行进轮300行进,行进轮300包括抵接部,抵接部穿设于第一安装孔116,因此,在使用时,行进轮300能够与导轨抵接,轮箱100包括轮箱本体110和抗扭件120,轮箱本体110包括设有第一安装孔116、用于安装驱动轴200的第二安装孔113及用于容纳行进轮300的容纳腔111,第一安装孔116、第二安装孔113与容纳腔111连通设置;该轮箱100还包括抗扭件120,抗扭件120固设于轮箱本体110的外壁、且抗扭件120通过第一连接部122与驱动装置400,当驱动装置400驱动驱动轴200带动行进轮300转动时,抗扭件120能够抵抗驱动轴200带动行进轮300转动过程中产生的扭矩,进而使行进轮300能够稳定的行进;进一步,该轮箱100结构简单,所需成本较低。在本次实施例中,抗扭件120设有第三安装孔124,第三安装孔124面向第二安装孔113设置,驱动轴200穿过第三安装孔124及第二安装孔113与行进轮300连接。具体地,驱动装置可以是驱动电机,也可以是齿轮等驱动机构,在本次实施例中,驱动装置为电机和减速器。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抵接部设有用于与导轨内侧壁抵接的阻挡凸起310及用于与导轨承压面抵接的踏面322,阻挡凸起310突出踏面322设置,阻挡凸起310和踏面322相对第一安装孔116突出设置。如此,阻挡凸起310与导轨的内侧壁抵接,当转向架800在过弯道时,阻挡凸起310能够避免行进轮300脱离轨道。进一步,在该实施例的基础上,行进轮300还包括呈圆台状的轮体320,圆台状的轮体320的大端设有阻挡轮缘,圆台状的轮体320的外壁设有踏面322,踏面322的沿圆台状的轮体320的大端向圆台状的轮体320的小端倾斜设置。如此,当踏面322与导轨抵接时,由于踏面322沿圆台状的轮体320的大端向圆台状的轮体320的小端倾斜设置,使得行进轮300具备自动对中的功能,便于行进轮300的安装于导轨上,同时,提升了行进轮300在导轨上的稳定性,避免行进轮300发生脱轨等现象。具体的,圆台状的轮体320的锥度可以是1:20或者是1:40,在本次实施例中,圆台状的轮体320的锥度为1:20,此时,行进轮300的对中性能最佳,行进轮300在导轨上行驶的稳定性最佳。
如图5所述,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轮箱1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轮箱100间隔设置,行进轮300的数量为两个,行进轮300和轮箱100一一对应,驱动轴200包括第一驱动轴210和第二驱动轴220,第一驱动轴210与第二驱动轴220可拆卸连接,第一驱动轴210与其中一个行进轮300连接,第二驱动轴220与另一个行进轮300连接。如此,可以相应的更换第一驱动轴210和/或第二驱动轴220以适应不同间距和不同结构的导轨,进而,增加了驱动机构10的多样性和适应不同导轨的能力,便于使用。
如图5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驱动机构10还包括联轴套500,联轴套500的一端设有第一内花键结构、另一端设有第二内花键结构,第一驱动轴210一端设有与第一内花键结构配合的第一外花键结构212、另一端与其中一个行进轮300连接,第二驱动轴220的一端设有与第二内花键结构配合的第二外花键结构222、另一端与另一个行进轮300连接。如此,通过第一内花键结构和第一外花键结构212的配合及通过第二内花键结构和第二外花键结构222的配合,连接第一驱动轴210和第二驱动轴220,使两个行进轮300能够同步转动;进一步,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轴210与驱动装置400连接,第一驱动轴210通过联轴套500将动力传送至第二驱动轴220,进而使第二驱动轴220带动另一个行进轮300转动,进而实现两个行进轮300同步转动;在本次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内花键结构和第一外花键结构212的配合及通过第二内花键结构和第二外花键结构222的配合能够提升传动效率,进而确保两个行进轮300能够同步转动。进一步,在该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驱动轴210的另一端设有第三外花键,第二驱动轴220的另一端设有第四外花键,其中一个行进轮300设有与第三外花键配合的第三内花键,另一个行进轮300设有与第四外花键配合的第四内花键。如此,通过第三外花键和第三内花键的配合,第四外花键和第四内花键的配合提升驱动轴200与行进轮300的传动效率,简化传动机构,降低成本。在本次实施例中,驱动装置400与第一驱动轴210连接,第一驱动轴210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驱动轴220的长度,如此,根据需要更换所述第二驱动轴220即可,进而,最大程度的减小整个驱动机构10的体积,减低成本,便于使用。
如图6至图9所示,一实施例中的一种转向架800,转向架800包括驱动机构10,还包括支架本体600,轮箱本体110固设于支架本体600上。
上述转向架800在使用时,将轮箱本体110固设于支架本体600上;进一步,驱动机构10在使用时,驱动轴200穿过第二安装孔113与行进轮300连接,驱动装置400用于驱动驱动轴200带动行进轮300转动,进而实现驱动行进轮300行进,行进轮300包括抵接部,抵接部穿设于第一安装孔116,因此,在使用时,行进轮300能够与导轨抵接,轮箱100包括轮箱本体110和抗扭件120,轮箱本体110包括设有第一安装孔116、用于安装驱动轴200的第二安装孔113及用于容纳行进轮300的容纳腔111,第一安装孔116、第二安装孔113与容纳腔111连通设置;该轮箱100还包括抗扭件120,抗扭件120固设于轮箱本体110的外壁、且抗扭件120通过第一连接部122与驱动装置400,当驱动装置400驱动驱动轴200带动行进轮300转动时,抗扭件120能够抵抗驱动轴200带动行进轮300转动过程中产生的扭矩,进而使行进轮300能够稳定的行进;进一步,该轮箱100结构简单,所需成本较低。
如图6至图9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转向架800还包括限位装置700,限位装置700固设与支架本体600上,限位装置700包括:限位本体710,限位本体710设有第一限位腔711;限位件720,限位件720设置于第一限位腔711内,限位件720的侧壁与第一限位腔711的内壁相抵接,限位件720上设有连通第一限位腔711的第一限位通孔721,且限位件720能够沿第一限位腔711的内壁方向往复运动;及弹性复位件730,弹性复位件730设置于第一限位腔711内,弹性复位件730设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限位件720抵接,第二端与第一限位腔711的底壁抵接,且弹性复位件730上设有贯穿第一端及第二端的通孔731。该限位装置700使用时,若待检修车型的牵引座的直径较大,车体在下落进行检修时,车体上的牵引座随之下落至与限位件720接触,牵引座施加至限位件720的压力使得弹性复位件730压缩,限位件720朝向靠近第一限位腔711的底壁方向移动,直至限位件720受到上、下方向的力达到平衡,此时,牵引座伸入第一限位腔711内并与第一限位腔711的内壁抵接,由第一限位腔711的内壁对牵引座的横向方向或纵向方向进行限位,使得牵引座能够稳定的放置于限位装置700的限位本体710上而不会发生倾覆,保证车体检修的安全性和方便性,车体检修完成后,牵引座上升并与第一限位腔711的内壁分离,在弹性复位件730的作用下限位件复位,即可对下一个车体进行检修;若待检修车型的牵引座的直径较小,车体在下落进行检修时,车体上的牵引座随之下落,牵引座依次穿过第一限位通孔721和通孔731,直至与第一限位腔711的底壁相抵接,此时,牵引座与第一限位通孔721的内壁相抵接,由限位件740对牵引座的横向方向或纵向方向进行限位,使得牵引座能够稳定的放置于限位装置700的限位件720上而不会发生倾覆,保证车体检修的安全性和方便性,车体检修完成后,牵引座上升并与第一限位通孔721的内壁分离,即可对下一个车体进行检修。本发明实施例的工艺转向架800的限位装置,能够兼容不同车型的牵引座,从而降低检修成本,提高检修效率。
该轮箱100采用了一体化设计,安装的时候只需将螺栓固定在轮箱100上部,然后与支架本体600上的轮箱安装座连接紧固好即可;该驱动机构10包括上述轮箱,因此,上述驱动结构能够确保转向架800安装简单快捷;该转向架800包括上述驱动机构10,因此,该转向架800在所述驱动机构10的驱动下能够稳定的行进。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轮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轮箱本体,所述轮箱本体设有用于容纳行进轮的容纳腔、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安装孔,所述行进轮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与导轨抵接,驱动轴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行进轮连接;及抗扭件,所述抗扭件固设于所述轮箱本体的外壁,所述抗扭件设有用于与驱动装置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箱本体包括侧盖和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槽和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壁,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容纳槽连通,所述侧盖的侧壁设有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侧盖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围设形成所述容纳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盖设有用于与第一轴承过盈配合的第二连接部,所述壳体设有用于与第二轴承过盈配合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间隔设置。
4.一种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轮箱,还包括行进轮、驱动轴和驱动装置,所述行进轮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行进轮设有与导轨抵接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驱动轴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行进轮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轴带动所述行进轮转动,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设有用于与导轨内侧壁抵接的阻挡凸起及用于与导轨承压面抵接的踏面,所述阻挡凸起突出所述踏面设置,所述阻挡凸起和所述踏面相对所述第一安装孔突出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进轮还包括呈圆台状的轮体,所述圆台状的轮体的大端设有所述阻挡轮缘,所述圆台状的轮体的外壁设有所述踏面,所述踏面的沿所述圆台状的轮体的大端向所述圆台状的轮体的小端倾斜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箱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轮箱间隔设置,所述行进轮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行进轮和所述轮箱一一对应,所述驱动轴包括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二驱动轴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轴与其中一个所述行进轮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轴与另一个所述行进轮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联轴套,所述联轴套的一端设有第一内花键结构、另一端设有第二内花键结构,所述第一驱动轴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花键结构配合的第一外花键结构、另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行进轮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轴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内花键结构配合的第二外花键结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行进轮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轴的另一端设有第三外花键,所述第二驱动轴的另一端设有第四外花键,其中一个所述行进轮设有与所述第三外花键配合的第三内花键,另一个所述行进轮设有与所述第四外花键配合的第四内花键。
10.一种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5至9任一项所述的驱动机构,还包括支架本体,所述轮箱本体固设于所述支架本体上。
CN201810698948.7A 2018-06-29 2018-06-29 轮箱、驱动机构及转向架 Pending CN10872549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98948.7A CN108725496A (zh) 2018-06-29 2018-06-29 轮箱、驱动机构及转向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98948.7A CN108725496A (zh) 2018-06-29 2018-06-29 轮箱、驱动机构及转向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25496A true CN108725496A (zh) 2018-11-02

Family

ID=63925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98948.7A Pending CN108725496A (zh) 2018-06-29 2018-06-29 轮箱、驱动机构及转向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25496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335344A (en) * 1933-09-05 E. Feightner Lewis Railway vehicle truck
CN104354714A (zh) * 2014-10-11 2015-02-18 唐山学院 可调节宽度的动车动力工艺转向架
CN106627608A (zh) * 2016-12-28 2017-05-10 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铁路驮背运输车用活动鞍座及铁路驮背运输车
CN206589882U (zh) * 2017-03-14 2017-10-27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假台车
CN107672622A (zh) * 2017-11-09 2018-02-09 天津中车唐车轨道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车体转向架
CN107856696A (zh) * 2017-11-07 2018-03-30 广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工艺转向架
CN207496691U (zh) * 2017-09-25 2018-06-15 广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架支撑结构
CN208429090U (zh) * 2018-06-29 2019-01-25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机械学校) 轮箱、驱动机构及转向架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335344A (en) * 1933-09-05 E. Feightner Lewis Railway vehicle truck
CN104354714A (zh) * 2014-10-11 2015-02-18 唐山学院 可调节宽度的动车动力工艺转向架
CN106627608A (zh) * 2016-12-28 2017-05-10 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铁路驮背运输车用活动鞍座及铁路驮背运输车
CN206589882U (zh) * 2017-03-14 2017-10-27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假台车
CN207496691U (zh) * 2017-09-25 2018-06-15 广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架支撑结构
CN107856696A (zh) * 2017-11-07 2018-03-30 广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工艺转向架
CN107672622A (zh) * 2017-11-09 2018-02-09 天津中车唐车轨道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车体转向架
CN208429090U (zh) * 2018-06-29 2019-01-25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机械学校) 轮箱、驱动机构及转向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03621A (zh) 汽车减振器活塞杆锁紧装置
CN111547080A (zh) 一种开关磁阻电机直驱的独立轮对及单轴转向架
CN208429090U (zh) 轮箱、驱动机构及转向架
CN108725496A (zh) 轮箱、驱动机构及转向架
CN202038369U (zh) 一种前悬置车身安装结构
CN206468065U (zh) 一种转动式停车装置及停车系统
CN206155025U (zh) 电动商用车用后承载桥总成
CN205928019U (zh) 车偏叶轮车偏胎工装
CN208537167U (zh) 中桥及桥间差速试验台
CN108466195A (zh) 一种用于测试车辆轮毂交变切向应力的夹持装置
CN205175967U (zh) 列车车轮对探伤检测装置
CN205706774U (zh) 一种轮胎运输装置
CN201922369U (zh) 汽车仪表台板隐蔽工装
CN208774785U (zh) 工艺转向架轴箱以及构架
CN202163292U (zh) 电动客车专用底盘
CN208802101U (zh) 独轮输出减震安装结构
CN208990206U (zh) 一种用于音乐旋转木马底座内部转动机构
CN207133056U (zh) 副车架疲劳试验弯矩、转矩消除装置
WO2021114291A1 (zh) 一种减震车轮
CN103057398B (zh) 一种轮边驱动系统
CN207274384U (zh) 一种直线驱动布局的电动观光车
CN206632576U (zh) 底盘焊接辅助装置
CN109733421A (zh) 转向架及具有其的悬挂车
CN205678004U (zh) 一种安全性高的汽车用从动盘
CN212458892U (zh) 交通运输车辆轮毂旋转弯矩振动加速度疲劳试验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Chen Xuanmin

Inventor after: Deng Dongqiang

Inventor after: Li Tao

Inventor after: Wang Dan

Inventor after: Tong Qiaoxin

Inventor after: Zeng Qingzhong

Inventor after: Tian Huabin

Inventor after: Yan Xiuzhen

Inventor before: Chen Xuanmin

Inventor before: Li Tao

Inventor before: Tong Qiaoxin

Inventor before: Zeng Qingzhong

Inventor before: Tian Huabin

Inventor before: Yan Xiu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