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13349A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13349A
CN108713349A CN201780009828.5A CN201780009828A CN108713349A CN 108713349 A CN108713349 A CN 108713349A CN 201780009828 A CN201780009828 A CN 201780009828A CN 108713349 A CN108713349 A CN 1087133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box
flow path
vent flow
induction heating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98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栗大平
明石孝之
水田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7133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133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7/00Baking; Roasting; Grilling; Frying
    • A47J37/06Roasters; Grills; Sandwich grills
    • A47J37/0623Small-size cooking ovens, i.e. defining an at least partially closed cooking cavity
    • A47J37/0629Small-size cooking ovens, i.e. defining an at least partially closed cooking cavity with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7/00Baking; Roasting; Grilling; Frying
    • A47J37/06Roasters; Grills; Sandwich grills
    • A47J37/067Horizontally disposed broiling griddles
    • A47J37/0676Horizontally disposed broiling griddles electrically heated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ove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7/00Baking; Roasting; Grilling; Frying
    • A47J37/06Roasters; Grills; Sandwich grills
    • A47J37/0623Small-size cooking ovens, i.e. defining an at least partially closed cooking cavity
    • A47J37/0664Accesso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能够移动到烹调台上所希望的位置而采用感应加热和辐射加热进行烧烤烹调,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构成为,利用冷却风扇(11)在主体内的多个通气流路形成空气流,多个通气流路具有第一通气流路,第一通气流路构成为,使得来自冷却风扇(11)的空气流(D)从冷却风扇(11)直接被引导到排气口(28),第一通气流路构成为,使得来自冷却风扇的空气流与来自加热箱的空气流被混合。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进行对例如肉、鱼或者蔬菜等进行烧制的烧烤烹调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特别是涉及能够移动烹调场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在利用来自热源的热对烹调物直接进行加热的烧烤烹调的情况下,例如烧制肉、鱼、蔬菜等的情况下,通常,可利用被设置于通常家庭的厨房或业务用伙房等中的热源(例如煤气灶、电炉等)使铁板、金属网或煎锅等加热以进行烹调。此外,作为烧制肉和鱼等的烹调器具,有设置于厨房中的烘烤器。为了防止来自被加热物的油落到热源上产生烟,烘烤器构成为,利用来自上方和侧方的辐射热烧制被加热物。
如上所述,通常,由于烧烤烹调采用了被设置于厨房或伙房等中的炉灶等热源,因此,能够在规定的固定的场所进行烹调。此外,采用热源上的铁板、金属网或煎锅等加热器具进行烧烤烹调,很难调整加热器具的温度管理和加热时间以使烹调物成为所希望的烧制状态,凭着烹饪者的经验和直觉。
另一方面,在采用被设置于厨房的作为烹调器具的烘烤器的情况下,由于能够预先设定烧烤盘的温度管理和加热时间,因此,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令人满意的烧制状态(参照专利文献1、2)。
但是,根据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提出的那样的烘烤器是被装入到设置于厨房或伙房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烹调器具,无法移动。因此,烧烤烹调必须在设置有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位置进行,烧烤烹调的烹调场所受到制约。此外,由于烘烤器是作为被设置于厨房或伙房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一部分而被装入的结构,因此,用于设置烘烤器的占有空间被制约,加热区域小。因此,例如,很难烧制比萨饼等较大的烹调物。
并且,在进行烧烤烹调的情况下,由于利用高温对烹调物进行加热烹调,因此,烹调器具成为高温。因此,课题在于,在能够进行烧烤烹调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提高对使用者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674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2036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能够容易地对烹调物进行成为所希望的烧制状态的烧烤烹调,是对使用者而言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的烹调器具,并且使用者能够使之移动,可在所希望的场所进行烧烤烹调。
具体而言,本公开提供感应加热烹调器,其是采用感应加热和辐射加热进行烧烤烹调的结构,例如,能够移动到烹调台上的所希望的位置进行烧烤烹调。
本公开的一个形态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主体,其包括加热箱,所述加热箱具有能够借助于门而密闭的正面开口;和烧烤盘,其被配置在加热箱的内部,具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用于相对于加热箱而进行取放,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能够载置在台上,其中,主体包括:上侧加热部,其被配设于加热箱的上侧,对加热箱的内部进行辐射加热;下侧加热部,其被配设于加热箱的下侧,对被配置在加热箱的内部的烧烤盘进行感应加热;冷却风扇,其在主体内部的一个或两个以上通气流路形成空气流;控制部,其对上侧加热部、下侧加热部和冷却风扇进行驱动和控制;以及设定部,其设定对该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动作,通气流路具有第一通气流路,第一通气流路构成为,使得来自冷却风扇的空气流从冷却风扇被直接引导到排气口,并且,构成为,使得来自冷却风扇的空气流与来自加热箱的空气流在第一通气流路中被混合。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公开的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门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烧烤盘从加热箱中被取出一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烧烤盘从加热箱中被取出而放置在台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将主体罩卸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从侧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采用的烧烤盘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采用的烧烤盘的俯视图。
图10是利用10-10线将图9中的烧烤盘切断的剖视图。
图11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采用的烧烤盘的仰视图。
图12是利用12-12线将图9中的烧烤盘切断的剖视图。
图13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采用的烧烤盘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加热箱的烹调位置配置有烧烤盘时的状态的、从侧方观察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烧烤盘从加热箱中被抽出而配置在中间保持位置时的状态的、从侧方观察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烧烤盘被配置在中间保持位置的状态下的主体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将主体罩卸下了的侧视图。
图18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冷却风扇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冷却风扇的后视图。
图20是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冷却风扇的左侧视图。
图21是从背面侧后方的右上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
图22是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从背面侧后方的左下观察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背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第一形态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主体,其包括加热箱,所述加热箱具有能够借助于门而密闭的正面开口;和烧烤盘,其被配置在加热箱的内部,具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用于相对于加热箱而进行取放,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能够载置在台上,其中,主体包括:上侧加热部,其被配设于加热箱的上侧,对加热箱的内部进行辐射加热;下侧加热部,其被配设于加热箱的下侧,对被配置在加热箱的内部的烧烤盘进行感应加热;冷却风扇,其在主体内部的一个或两个以上通气流路形成空气流;控制部,其对上侧加热部、下侧加热部和冷却风扇进行驱动和控制;以及设定部,其设定对该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动作,通气流路具有第一通气流路,第一通气流路构成为,使得来自冷却风扇的空气流从冷却风扇被直接引导到排气口,并且,构成为,使得来自冷却风扇的空气流与来自加热箱的空气流在第一通气流路中被混合。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形态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能够容易地对烹调物进行成为所希望的烧制状态的烧烤烹调,并且对使用者而言是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的烹调器具。
在本公开的第二形态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所述第一通气流路构成为,使得来自冷却风扇的空气流与来自加热箱的空气流并行流动后汇合。
根据这样的结构,从感应加热烹调器被排出的空气的温度能够从直接从加热箱被排出的高温度的空气的温度大幅地降低。
在本公开的第三形态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通气流路还具有第二通气流路,第二通气流路构成为,使得来自第一或第二形态中的冷却风扇的空气流从加热箱的正面侧流入到加热箱中,并沿着加热箱的门流动,在加热箱的内部循环。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在烹调时加热箱内产生的蒸汽使门的反面产生模糊,或者能够去掉所产生的模糊。
在本公开的第四形态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通气流路还具有第三通气流路,所述第三通气流路构成为,使得来自第一至第三形态中的任一形态的冷却风扇的空气流利用通过加热箱的下表面的通气流路对下侧加热部进行冷却,并从主体的反面侧被排出。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对作为发热部的下侧加热部进行冷却。
在本公开的第五形态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通气流路还具有第四通气流路,第四通气流路构成为,使得来自第一至第四形态中的任一形态的冷却风扇的空气流对控制部中的高热产生区域进行冷却,将高热产生区域冷却后的空气流对下侧加热部进行冷却,并从主体的反面侧被排出。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高效率地对多个发热部进行冷却,并能够确保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可靠性。
下面,作为本公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实施方式,以并用感应加热(IH:inductionheating)和辐射加热进行烧烤烹调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为例,参照附图来进行说明。另外,本公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不限定于下面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包括等同于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技术思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
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示出了本公开的一个示例,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结构、功能和动作等是示例,并非限定本公开。关于下面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未记载的构成要素,说明是任意的构成要素。
另外,本说明书中采用的烧烤烹调是指,利用来自热源的热对被加热物直接进行加热的烹调方法,并且是采用烧烤网、铁灸(铁串)或者金属板等对被加热物进行烧制的加热烹调。
在下面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左右方向表示从使用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使用者角度观察的方向,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使用者侧是前侧(正面侧),使用者侧的相反侧是后侧(背面侧)。此外,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左或右表示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正面侧观察时的左侧或右侧。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中的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门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感应加热烹调器构成为,被设置在主体1的内部的加热箱7的正面开口能够通过门2开闭。在门2的上方端部设置有门把手3,使用者抓住门把手3使门2转动,将门2从上侧打开,从而以上开的方式对加热箱7的正面开口进行开闭。通过将门2关闭,从而加热箱7的内部实质上成为密闭状态,被配置在加热箱7的内部的被加热物即烹调物在实质的密闭状态下被烧制,成为进行烧烤烹调的状态。
被配置在加热箱7的内部的烹调物被载置在烧烤盘8上而被加热烹调(烧烤烹调)。在烧烤盘8和加热箱7的内壁面设置有后述的定位机构,使得烧烤盘8被可靠地配置在加热箱7的平坦的底面的规定位置。
在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正面,除了上开的门2外还设置有设定部4,所述设定部4用于供使用者设定加热烹调的烹调温度和烹调时间等各种烹调条件。此外,被设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正面的设定部4具有显示各种烹调条件和加热烹调过程中的加热状态等的显示部5等。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朝向门2在右侧的位置配置有设定部4。
图3是示出烧烤盘8从加热箱7中被取出一半的中间保持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在图3中,为了示出后述的烧烤盘8的卡定状态,示出了将设定部4卸下的状态。图4示出了烧烤盘8从加热箱7中被取出而放置在台上、例如烹调台上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加热箱7的加热空间具有横向(正面开口的宽度)的长度长于进深的长度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作为加热箱7的加热空间的具体的形状的一个示例,是350mm(宽度)×330mm(进深)×110mm(高度)。烧烤盘8是与加热箱7的加热空间的底面形状对应的长方形形状,并且是整个周围的缘部立起的碟形。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1的分解立体图,示出了门2被卸下的状态。如图5所示,在加热箱7的底面下侧设置有作为下侧加热部9的加热线圈,构成为,利用加热线圈对被配置在加热箱7的内部的烧烤盘8进行感应加热。驱动并控制下侧加热部9的控制部10被设置在主体1的底面侧,比下侧加热部9靠下侧、并且在设置有设定部4的背面侧下方。控制部10包括向作为下侧加热部9的加热线圈提供高频电流的逆变器电路基板和电源电路基板等,并配设有多个发热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设置有对加热箱7内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箱内温度传感器、以及对烧烤盘8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烧烤盘温度传感器。箱内温度传感器可使用例如热敏电阻等温度检测单元,其被用来进行控制,使得箱内温度成为通过设定部4设定的烹调温度。此外,烧烤盘温度传感器可使用例如红外线传感器或者热敏电阻等温度检测单元,其被用来进行如下等控制:在烧烤盘8的温度成为高于预先设定的温度时判断为异常而停止加热动作。
此外,在主体1的内部空间中,在设置有设定部4的背面侧区域的后方设置有多叶片型的冷却风扇11。冷却风扇11的旋转轴的轴向与加热箱7的横向(左右方向)平行,从形成于主体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右侧面后方侧)的侧面吸气口12和形成于主体背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背面右侧)的背面吸气口13吸气。各吸气口12、13由多个小开口构成。另外,也可以在开口设置有规定吸入方向的引导件。
借助冷却风扇11形成的空气流如后面所述地通过由具有多个供气口的管道形成的通气流路,将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高热产生区域高效率地冷却,并向设备外部排气。
图6是从下方观察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1的将主体罩6卸下的状态的、主体1的正面侧的图,示出了收纳有烧烤盘8的加热箱7的内部。如图6所示,在加热箱7的上部设置有上侧加热部16、例如玻璃管加热器。利用上侧加热部16对加热箱7的内部进行辐射加热。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上侧加热部16,并行地设置有两根左右延伸设置的杆状的玻璃管加热器。
图7是从侧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剖视图,示出了在加热箱7的内部收纳有烧烤盘8而门2被关闭的状态。如图7所示,在形成于加热箱7的顶棚的凹部的内部配设有作为上侧加热部16的玻璃管加热器。配设上侧加热部16的凹部的凹面具有作为相对于加热箱7的热反射板的功能,并具有能够对被配置在加热箱7的内部的烧烤盘8的烹调面18高效率地进行热放射的结构。另外,上侧加热部16不限于玻璃管加热器,也可以采用铠装式加热器等加热器构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正面开口的成为外周部分的位置设置有密闭单元、例如硅橡胶等耐热性弹性体,使得在加热箱7的正面开口被门2关闭时加热箱7的内部实质上成为密闭状态。另外,加热箱7的内部实质上处于密闭状态是指,处于抑制了加热箱7内的水分流出到加热箱外的状态。作为密闭单元,也可以以围绕主体1的加热箱7的正面开口的方式被设置在主体侧,或者被设置在门侧的围绕加热箱7的正面开口的位置。另外,优选的是,密闭单元被设置在围绕加热箱7的正面开口的位置、并且至少比被收纳在加热箱7中的烧烤盘8靠上侧。
如前面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由于以加热箱7的加热空间为例如350mm(宽度)×330mm(进深)×110mm(高度)的方式使得高度形成为比底面的宽度和进深(大小)低,因此,是能够利用来自上侧加热部16的辐射热对被载置在烧烤盘8的烹调面18上的烹调物以高温度高效率地进行加热的结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是如下的结构:加热箱7的高度形成为比底面的宽度和进深(大小)低,并且加热箱7的加热空间与烹调器外部的空气的流通量被抑制为少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构成为,加热箱7大致成为密闭空间,在加热箱7的内部可进行如下的烧烤烹调:在利用上侧加热部16的辐射加热和下侧加热部9的感应加热进行的烧烤动作基础上,还加上借助于来自烹调物的水分进行的蒸汽动作。
此外,在实施方式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如图6所示,在主体1的底面设置有向下侧突出的腿部50。腿部50在主体1被载置在台上时支承主体1。此外,由于利用腿部50在主体1与台之间构成间隙,因此,能够抑制热对台的影响。
[烧烤盘的结构]
图8和图9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采用的烧烤盘8的图,图8是立体图,图9是俯视图。烧烤盘8的俯视形状是大致长方形(包括大致正方形),边缘部分具有凸缘形状,在其边缘部分的四角设置有开口作为烧烤盘卡挂部17。在将烹调后的烧烤盘8从加热箱7中抽出时,烧烤盘卡挂部17成为供使用者利用锅夹(a kitchen mitten or a pangripper:厨房用手套或锅夹)等卡挂的部分(卡合部)。另外,作为卡合部即烧烤盘卡挂部17,除了开口形状以外,只要是凹陷形状或突起形状等能够供使用者用手指等卡挂着将烧烤盘8抽出的结构即可。
烧烤盘8中的主要部分是由热传导性高的材料、例如铝或铜等金属构成的热传导部26。在热传导部26中被边缘部分围绕着的中央的区域为烹调面18,烹调面18形成相对于边缘部分凹陷的凹面(底面)。此外,在烹调面18形成有凹凸面(波形面),所述凹凸面由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峰和谷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峰和谷在加热箱7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波形形状。
在烧烤盘8的烹调面18形成有蓄水区域20。在本实施方式的烧烤盘8中,在烹调面18的前后的位置分别设置有蓄水区域20。图10是利用10-10线将图9中的烧烤盘8切断的剖视图。如图10所示,蓄水区域20中的谷部的最低位置形成为低于烹调面18中的蓄水区域20以外的谷部的最低位置。此外,在烹调面18中,蓄水区域20利用峰部与蓄水区域20以外的区域隔离,避免积存在蓄水区域20的谷部中的液体侵入到烹调面18的蓄水区域20以外的谷部。
另外,与蓄水区域20以外的烹调面18同样地,在蓄水区域20也形成有峰部。这是为了防止在烹调物被载置到蓄水区域20中时垂下而接触蓄水区域20中的水分等。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烧烤盘8的烹调面18形成有蓄水区域20,因此,能够利用在加热烹调中利用从烹调物中出来的水分和被积存到蓄水区域20中的水对烹调物发挥干蒸效果。此外,通过使加热箱7内部构成为实质上为密闭状态,从而能够抑制水分流出到加热箱7外,并能够对烹调物高效率地进行干蒸。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能够在保持烹调物自身具有的水分的状态下进行烧烤烹调。
图11是烧烤盘8的仰视图。烧烤盘8的反面构成为,在烧烤盘8被配置在加热箱7的内部的规定位置(烹调位置)时,与被配置在加热箱7的底面下的作为下侧加热部9的加热线圈可靠且适当地对置(参照图7)。
在烧烤盘8的反面,在烧烤盘8处于烹调位置时与下侧加热部9(加热线圈)对置的区域,感应加热体25被固定于热传导部26。另外,感应加热体25是由铁或不锈钢等导磁率高的材料形成的圆板状的磁性体。根据这样的结构,烧烤盘8作为逆变器电路和下侧加热部9的负荷是小的,成为可实现效率高的感应加热的负荷。感应加热体25通过嵌入成型、彼此形成凹凸的压紧固定、螺纹紧固固定或者焊接等一体地被固定于由热传导性高的材料、例如铝或铜形成的热传导部26。
在这样构成的烧烤盘8中,在与下侧加热部9对置的区域设置有被高效率地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体25,该感应加热体25被固定于由热传导性高的材料形成的热传导部26。因此,烧烤盘8作为被加热物而被下侧加热部9(加热线圈)高效率地感应加热,成为高温状态。由此,被载置在烧烤盘8上的被加热物即烹调物通过借助于烧烤盘8的感应加热被烹调。
图12是利用12-12线将图9中的烧烤盘8切断的剖视图,并且是在烹调面18的谷部的位置切断的图。如图12所示,被设置在烧烤盘8的反面的感应加热体25形成为其反面为平坦面,在烹调位置处,烧烤盘8的反面构成为,以感应加热体25与下侧加热部9(加热线圈)对置的方式与加热箱7的底面紧密接触。在该烹调位置,成为后述的烧烤盘8的腿的支承部21的突出端被配置在形成于加热箱7的底面的凹部7a(参照图4)的内部。
图13是示出烧烤盘8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面的侧视图,示出了被设置在烧烤盘8的两侧并由耐热性树脂材料形成的支承部21和抵接部22。支承部21和抵接部22通过固定单元、例如螺纹紧固、熔接或者嵌入等被固定于烧烤盘8的主体即热传导部26。处于烧烤盘8的两侧的支承部21和抵接部22分别实质上是相同的形状。
如图13所示,支承部21被突出地设置在比下表面26a靠下侧的位置,该下表面26a是成为烧烤盘8的主体的热传导部26的最下位置。此外,支承部21的下表面21a构成为,在被收纳的加热箱7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并成为平坦面。如上所述,由于在烧烤盘8的两侧设置有支承部21,因此,在从加热箱7被取出的烧烤盘8被载置在台上、例如烹调台上时,支承部21的突出端成为烧烤盘8的腿。其结果是,烧烤盘8的热传导部26的下表面26a与台上的载置面分开规定距离地配置,在烧烤盘8的热传导部26与台上的载置面之间形成有规定空间。
如图4所示,在加热箱7的底面的两侧,形成有收纳烧烤盘8的支承部21的突出端的前后细长的凹部7a。此外,在加热箱7的两侧壁面设置有加热箱突起29(参照图4),所述加热箱突起29被配设成,供烧烤盘8向加热箱7中收纳时的抵接部22卡合。
被设置在烧烤盘8的侧面的抵接部(卡合部)22是用于规定烧烤盘8被收纳在加热箱7中并被加热烹调的烹调位置和烧烤盘8被使用者从加热箱7中取出大约一半的状态的中间保持位置的定位机构的一部分。如图13中的烧烤盘8的侧视图所示,抵接部22具有中央部分的下侧向上方凹陷的凹形状。在抵接部22的凹形状中,正面侧的立起部分是第一抵接部22a,背面侧的立起部分是第二抵接部22b。
在加热箱7的两侧面壁形成有加热箱突起29(参照图4),加热箱突起29是烧烤盘8被收纳在加热箱7中时与抵接部22的凹形卡合的定位机构的一部分。在烧烤盘8被收纳在加热箱7中而处于烹调位置时,加热箱突起29与第一抵接部22a抵接,烧烤盘8被加热箱突起29卡定。此时,成为烧烤盘8的腿的支承部21的突出端进入到加热箱7的底面的凹部7a(参照图4)的内部。
图14是示出如前述的图2所示烧烤盘8被配置在加热箱7的内部的烹调位置时的状态的、从侧方观察的剖视图。图15是示出如前述的图3所示烧烤盘8从加热箱7中被抽出而被配置在中间保持位置时的状态的、从侧方观察的剖视图。
在处于图14所示的烹调位置的状态的烧烤盘8从加热箱7中被抽出时,加热箱突起29在抵接部22的凹形的平坦面上滑动而与第二抵接部22b抵接并被卡定。在这样地处于烹调位置的烧烤盘8从加热箱7中被抽出时,加热箱突起29与第二抵接部22b抵接的位置为中间保持位置(参照图15)。在烧烤盘8处于中间保持位置时,烧烤盘8的支承部21与门2的内表面壁和加热箱7的底面接触而被支承。
图16示出了被设置在中间保持位置的烧烤盘8的左侧面的抵接部22的第二抵接部22b由设置于加热箱7的侧壁面的加热箱突起29卡定的状态。在图16中,为了示出第二抵接部22b与加热箱突起29的卡定状态,以从左斜上前方观察去掉了主体罩6和加热箱7的壁面等的状态的立体图进行示出。如上所述,被设置在烧烤盘8的两侧的抵接部22与被设置在加热箱7的两侧的壁面的加热箱突起29成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定位机构。
如上所述,在烧烤盘8处于中间保持位置时,烧烤盘8是在从加热箱7中被取出一半以上的状态下被门2的背面部分和加热箱7的底面部分支承的状态(参照图15)。因此,使用者能够拿着处于烧烤盘8的两侧的抵接部22的凹形部分从加热箱7中容易且安全地将烧烤盘8取出。另外,由于烧烤盘8的形状构成为左右对称,因此,烧烤盘8向加热箱7中插入的前后方向不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烧烤盘8中,由于如上所述地在烹调面18的中央部分正下方设置有被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体25(参照图11),因此,烹调面18中的与感应加热体25对应的区域成为高温(例如,200℃~250℃),该区域成为高温烹调区域23(参照图8和图9)。此外,在烹调面18中,由于比与感应加热体25对应的区域靠外侧的区域由热传导性高的材料构成,但其不是直接的发热源,因此,成为低于高温烹调区域23的温度(例如,150℃~200℃)的低温烹调区域24(参照图8和图9)。
此外,如图8和图9所示,在烹调面18上显示有边界标记19,使得使用者能够可靠地识别烹调面18上的高温烹调区域23和低温烹调区域24。因此,使用者能够将应利用高温烹调的烹调物、例如肉、鱼等载置在边界标记19的内侧即高温烹调区域23上进行加热烹调、并将应利用低温烹调的烹调物、例如蔬菜等载置在边界标记19的外侧即低温烹调区域24上进行加热烹调。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烧烤盘8,从而能够与烹调物对应地、并与烹调内容对应地容易且可靠地进行所希望的加热烹调。
在本实施方式的烧烤盘8的主体即热传导部26,也可以形成例如氟树脂或者硅树脂等具有非粘着性的覆膜层。通过形成这样的覆膜层,从而能够防止在烹调时飞溅的油脂、烹调渣滓等污垢附着到烧烤盘8上,并且即使附着了污垢也容易将污垢擦掉。此外,关于烧烤盘8的热传导部26,也可以这样:通过将硅烷化合物混合到氟类或硅类的耐热性高的涂料中而构成,从而使之具有亲水性,或通过混合作为光催化剂原料的二氧化钛等而构成,从而使之具有显出超亲水性(与水的接触角是10℃以下)的功能。
并且,关于烧烤盘8,也可以通过烹调时的加热而形成被覆层,所述被覆层具有对烹调时飞溅的油脂进行分解并自动清扫的自清洁功能。作为使被覆层具有自清洁功能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将例如促进氧化分解作用的氧化锰类的催化剂类等混合到覆膜层中;以及将对低温下的氧化分解作用发挥显著效果的铂或中高温区域中的活性高的钯等添加到覆膜层中。并且,也可以采用将具有吸附作用的铈等添加到覆膜层中的方法。
如上所述,通过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采用烧烤盘8,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可靠地将作为烹调物的肉、鱼或蔬菜等烧烤烹调成所希望的烧制程度。此外,烧烤盘8为容易从加热箱7中取出、并且烹调后的清洗也容易进行的结构。
[通气流路的结构]
图17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将主体罩6卸下的状态的侧视图。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形成空气流的多叶片型的冷却风扇11被设置在设定部4的背面侧、并且加热箱7的侧面后方。
冷却风扇11的旋转轴的轴向与加热箱7的左右方向平行,从形成于主体侧面(右侧面后方侧)的侧面吸气口12和形成于主体背面(背面右侧)的背面吸气口13(参照图5)吸气而被抽吸到冷却风扇11的吸入口中。由冷却风扇11形成的空气流通过被设置在冷却风扇11的下游侧并由具有多个供气口的管道形成的通气流路,将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高热产生区域高效率地冷却而被排出。
图18是示出多叶片型的冷却风扇11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8是从右斜上前方观察冷却风扇11的立体图,主要示出了右侧面。图19是冷却风扇11的后视图,图20是冷却风扇11的左侧视图。冷却风扇11是如下结构:是将呈筒状地配置有多个叶片(blade)的叶轮安装于风扇马达(例如,AC(交流)马达)27的旋转轴而形成的,从旋转轴周围的吸入口32吸入空气(参照图18)。
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冷却风扇11相对于处于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周围的吸入口32而从主体1的侧面吸气口12和背面吸气口13(参照图5)吸入设备外部的空气(I)。在吸入口32的周围设置有实质上围绕三个方向(上下方向和正面方向)的吸气管道30,使得来自侧面吸气口12和背面吸气口13的设备外部的空气(I)可靠且顺畅地流入到冷却风扇11的吸入口32中(参照图18)。
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风扇11中,如图18至图20所示,在其外周部分设置有供气管道31(第一至第四通气流路),所述供气管道31具有四个供气口31a、31b、31c、31d。供气管道31在冷却风扇11的周围分别形成从冷却风扇11分支的实质上四个通气流路的一部分。
从第一供气口31a提供的第一空气流A是从冷却风扇11向正面侧方向送出的空气流,其在朝向图17所示的设定部4的通气流路(第二通气流路)中流动。第一空气流A具有如下功能:对被配设在设定部4的反面侧的电路基板等进行冷却,并且在加热箱7的顶棚面上从正面侧向背面侧流动而将加热箱7的顶棚面上的热从形成于主体1的背面侧的右上的背面第一排气口15(参照图5)排出。此外,第一空气流A构成为,借助于设置在设定部4的反面侧的加热箱流入引导件33(参照图17)而从加热箱7的正面侧沿着门2的反面流入到加热箱7的内部。但是,从加热箱流入引导件33流入的空气主要具有将门2的反面上的由烹调时的蒸汽造成的模糊除去的功能,向加热箱7的流入空气量为少量。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加热箱流入引导件33引导的空气流经形成在加热箱7的侧壁面上的多个小的冲孔(流入口)36(参照图21)而流入到加热箱7内。
这样,第二通气流路构成为,使得第一空气流A的一部分从加热箱7的正面侧流入到加热箱7中,沿着加热箱7的门2流动,并在加热箱的内部循环。
图21和图22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供来自冷却风扇11的第一空气流A流动的通气流路的图,在各图中卸下了无需说明的部分。图21是从背面侧后方的右上观察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主要示出了冷却风扇11和加热箱7等。图22是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从背面侧后方的左下观察的立体图,并且是从反面侧观察加热箱7的内部的图。在图22中,下侧加热部9和控制部10等被卸下,示出了加热箱7的底面。
如图21所示,来自冷却风扇11的第一空气流A被设置在设定部4的反面侧的加热箱流入引导件33引导而从设置在加热箱7的右侧壁面的正面侧的上方的冲孔(流入口)36流入到加热箱7的内部。流入到加热箱7的内部的空气流沿着门2(未图示)的反面流动,并且在加热箱7的内部循环。
如图22所示,加热箱7的内部的一部分的空气流通过形成在加热箱7的背面壁的右侧上方的开口37而流入到被设置在加热箱7的背面侧上方的排气混合筒14中。该排气混合筒14是供从冷却风扇11被直接送出到背面侧上方的后述的第四空气流D流动的通气流路(第一通气流路)。因此,在排气混合筒14中,来自加热箱7的内部的高温的空气流与来自冷却风扇11的低温的空气流并行地流动规定距离而混合,并从形成在主体1的背面侧的背面第二排气口28被排出到设备外部。另外,也可以这样:在排气混合筒14的内部的前半部分形成隔板,使得来自加热箱7的内部的空气流与来自冷却风扇11的空气流并行地流动规定距离。其结果是,从背面第二排气口28排出的空气的温度大幅地低于来自加热箱7的直接被排出的高温的空气。
图2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背面的图。在图23所示的主体1的背面、并且图22所示的冷却风扇11的附近的右侧面侧(图23中的左侧)形成有背面吸气口13,在左侧面侧(图23中的右侧)形成有背面第一排气口15。此外,背面第二排气口28形成在主体1的背面的上侧的右侧,将图22所示的来自冷却风扇11的第四空气流D与来自加热箱7的空气流混合着排出。即,成为这样的结构:第四空气流D从冷却风扇11直接被引导到背面第二排气口2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温度检测单元、例如热敏电阻检测刚从加热箱7中被排出并通过开口37的空气的温度。即,在排气混合筒14的内部,仅检测与第四空气流D混合前的从加热箱7被排出的空气的排气温度,将检测出的温度作为箱内温度而进行烧烤烹调的控制。
如图20中的冷却风扇11的左侧视图所示,在由供气管道31形成的四个通气流路中,从第二供气口31b提供的第二空气流B是从冷却风扇11被送出到下方前方(下方的正面侧)的空气流。第二空气流B在对被设置在设定部4的反面侧的下方的具有逆变器回路等发热部件的控制部10等进行冷却的通气流路(第四通气流路)中流动。此外,将控制部10等冷却后的第二空气流B被引导到下侧加热部9(加热线圈)而对下侧加热部9进行冷却,并从形成于主体1的反面的反面排气口34(参照图5)和形成于主体1的左侧面的侧面排气口35(参照图3)等被排出。这样,第四通气流路构成为,第二空气流B将控制部10中的高热产生区域冷却后对下侧加热部9进行冷却并从主体1的反面侧被排出。
从供气管道31的第三供气口31c提供的第三空气流C(参照图20)是从冷却风扇11被送出到下方后方(下方的背面侧)的空气流。第三空气流C在具有向下侧加热部9(加热线圈)直接进行引导的引导件的通气流路(第三通气流路)中流动而将下侧加热部9冷却。将下侧加热部9冷却的第三空气流C与第二空气流B一同从形成在主体1的反面的反面排气口34(参照图5)等被排出。这样,第三通气流路构成为,使得第三空气流C通过加热箱7的下表面而将下侧加热部9冷却并从主体1的反面侧被排出。
如图18所示,从供气管道31的第四供气口31d提供的第四空气流D是从冷却风扇11被送出到背面侧上方的空气流,其构成为,在沿着加热箱7的背面侧上方设置的排气混合筒14(第一通气流路)(参照图21、22)中流动。如前面所述,在加热箱7的内部流动的第一空气流A的一部分从形成于加热箱7的背面侧壁面的开口37被送入排气混合筒14中。
如上所述,由于来自冷却风扇11的第四空气流D与来自加热箱7的空气流被混合而从形成于主体1的背面的背面第二排气口28被排出,因此,被排出到主体1的背面侧的空气成为温度低的空气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即使在被配置在例如烹调台上而在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周围有人的情况下,从感应加热烹调器排出的排气温度也被抑制得较低,因而是安全性高的烹调器具。
另外,第一至第四通气流路具有使以上说明的空气流A~D的空气流流动的功能即可,各个通气流路也可以构成为彼此一部分重叠。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是如下结构:能够容易地对烹调物进行成为所希望的烧制程度的加热烹调,能够载置在例如烹调台上的所希望的位置上进行烧烤烹调,具有对使用者而言可在所希望的场所进行加热烹调的结构。
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是如下结构:通过感应加热将被收纳在加热箱中的烧烤盘高效率地加热成高温,同时通过辐射加热从加热箱的上部加热到高温,因此,能够将例如肉、鱼或蔬菜等烹调物按所希望的温度进行加热。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由于采用了感应加热,因此,可较快地上升到设定温度,能够缩短烹调时间,并能够进行高效率的加热烹调。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加热箱具有密闭性,并且是将加热空间形成得较小以对烹调物进行加热烹调的结构,因此,是能够在保持烹调物本身的水分的状态下进行与干蒸同样的加热烹调的结构。此外,由于在烧烤盘的烹调面上形成有蓄水区域,因此,能够在加热烹调中积极地进行水分的补给,并能够进行与烹调物相适的适当的加热烹调。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对加热箱从上下进行辐射加热和感应加热,并采用检测出的箱内温度进行加热动作控制,因此,是容易对烹调温度和烹调时间等高精度地进行控制的结构。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加热箱的加热空间是大致长方体形状,加热箱的底面具有大致平坦的形状,因此,是容易进行加热箱内的清洗的结构。在烧烤烹调中,由于烹调物在烧烤盘上被烹调,因此,大多的污垢存在于烧烤盘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能够容易地从加热箱中取出烧烤盘,由于烧烤盘的形状简单,因此,烧烤盘的清洗容易,并且,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烧烤盘是通常的碟形,因此,可利用洗碗机进行清洗。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公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是如下的结构:能够并用感应加热和辐射加热来高效率地进行加热烹调,并且能够容易地对烹调物进行成为所希望的烧制程度的烧烤烹调,并且是使用者能够在所希望的场所使用的结构。此外,对使用者而言是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的烹调器具。因此,是有用的烹调器具。
标号说明
1 主体
2 门
3 门把手
4 设定部
5 显示部
6 主体罩
7 加热箱
8 烧烤盘
9 下侧加热部(加热线圈)
10 控制部
11 冷却风扇
14 排气混合筒
15 背面第一排气口
16 上侧加热部(铠装式加热器)
17 烧烤盘卡挂部
18 烹调面
19 边界标记
20 蓄水区域
21 支承部
22 抵接部(卡合部)
23 高温烹调区域
24 低温烹调区域
25 感应加热体
26 热传导部
28 背面第二排气口
29 加热箱突起
30 吸气管道
31 供气管道(第一至第四通气流路)
31a 第一供气口
31b 第二供气口
31c 第三供气口
31d 第四供气口
32 吸入口

Claims (5)

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主体,其包括加热箱,所述加热箱具有能够借助于门而密闭的正面开口;和烧烤盘,其被配置在所述加热箱的内部,具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用于相对于所述加热箱而进行取放,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能够载置在台上,其中,
所述主体包括:
上侧加热部,其被配设于所述加热箱的上侧,对所述加热箱进行辐射加热;
下侧加热部,其被配设于所述加热箱的下侧,对被配置在所述加热箱的内部的所述烧烤盘进行感应加热;
冷却风扇,其在所述主体内部的一个或两个以上通气流路形成空气流;
控制部,其对所述上侧加热部、所述下侧加热部和所述冷却风扇进行驱动和控制;以及
设定部,其设定对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动作,
所述通气流路具有第一通气流路,所述第一通气流路构成为,使得来自所述冷却风扇的空气流从所述冷却风扇被直接引导到排气口,并且,构成为,使得来自所述冷却风扇的空气流与来自所述加热箱的空气流在所述第一通气流路中被混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第一通气流路构成为,使得来自所述冷却风扇的空气流与来自所述加热箱的空气流并行流动后汇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通气流路还具有第二通气流路,所述第二通气流路构成为,使得来自所述冷却风扇的空气流从所述加热箱的正面侧流入到所述加热箱中,并沿着所述加热箱的所述门流动,在所述加热箱的内部循环。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通气流路还具有第三通气流路,所述第三通气流路构成为,使得来自所述冷却风扇的空气流通过所述加热箱的下表面而对所述下侧加热部进行冷却,并从所述主体的反面侧被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通气流路还具有第四通气流路,所述第四通气流路构成为,使得来自所述冷却风扇的空气流对所述控制部中的高热产生区域进行冷却,将所述高热产生区域冷却后的空气流对所述下侧加热部进行冷却,并从所述主体的反面侧被排出。
CN201780009828.5A 2016-02-25 2017-02-10 感应加热烹调器 Pending CN10871334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4624 2016-02-25
JP2016034624 2016-02-25
PCT/JP2017/004854 WO2017145792A1 (ja) 2016-02-25 2017-02-10 誘導加熱調理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13349A true CN108713349A (zh) 2018-10-26

Family

ID=59685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9828.5A Pending CN108713349A (zh) 2016-02-25 2017-02-10 感应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014623A1 (zh)
JP (1) JPWO2017145792A1 (zh)
CN (1) CN108713349A (zh)
CA (1) CA3010928A1 (zh)
TW (1) TWI630847B (zh)
WO (1) WO201714579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3099A (zh) * 2021-09-02 2021-11-26 吴春霞 一种用于面包制作的发酵烘焙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81045A (zh) * 2019-01-25 2020-08-04 东莞御膳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炒菜机的炒菜锅及其炒菜机
USD977297S1 (en) * 2019-06-06 2023-02-07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Oven
CN115517015A (zh) 2020-03-06 2022-12-23 品谱公司 具有传导加热能力的烹饪器具
DE102021105095A1 (de) 2021-03-03 2022-09-08 Miele & Cie. Kg Gargerätesystem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54960A (ja) * 2010-01-28 2011-08-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グリル調理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3069220A (zh) * 2010-08-31 2013-04-24 夏普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JP2014113189A (ja) * 2012-12-06 2014-06-26 Panasonic Corp 加熱調理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69999A (ja) * 1996-12-06 1998-06-26 Toshiba Corp 加熱調理器
JP4179252B2 (ja) * 2004-09-10 2008-11-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組込式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664754B2 (ja) * 2005-06-30 2011-04-06 株式会社東芝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820977B2 (ja) * 2009-05-13 2015-11-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5322831B2 (ja) * 2009-08-05 2013-10-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2202628A (ja) * 2011-03-25 2012-10-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加熱調理器
JP5925112B2 (ja) * 2012-12-12 2016-05-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6123071B2 (ja) * 2013-04-04 2017-05-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101985528B1 (ko) * 2017-05-25 2019-06-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전자유도가열식 조리기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54960A (ja) * 2010-01-28 2011-08-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グリル調理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3069220A (zh) * 2010-08-31 2013-04-24 夏普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JP2014113189A (ja) * 2012-12-06 2014-06-26 Panasonic Corp 加熱調理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3099A (zh) * 2021-09-02 2021-11-26 吴春霞 一种用于面包制作的发酵烘焙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145792A1 (ja) 2018-12-20
TWI630847B (zh) 2018-07-21
TW201735725A (zh) 2017-10-01
WO2017145792A1 (ja) 2017-08-31
CA3010928A1 (en) 2017-08-31
US20190014623A1 (en) 2019-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01480A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和烧烤盘
CN108713349A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6289602B2 (ja) 加熱調理器
AU2008284948A1 (en) Steam cooker
US20230301461A1 (en) Stackable Cooking Apparatus
JP5313290B2 (ja) 加熱調理器及び加熱調理装置
JP5814307B2 (ja) 加熱調理器及び加熱調理装置
JP6000422B2 (ja) 加熱調理器及び加熱調理装置
JP2010060249A (ja) 加熱調理器
JP2009284926A (ja) 加熱調理器
JP6267309B2 (ja) 蒸気調理器
JP2018056004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101542594B1 (ko) 이동식 무연 조리기
JP5890506B2 (ja) 加熱調理器
JP6072951B2 (ja) 加熱調理器
KR101708435B1 (ko) 유증기 여과장치 부착형 렌지 겸용 구이기
JP5837157B2 (ja) 加熱調理器及び加熱調理装置
JP6043414B2 (ja) 蒸気調理器
JP2015072094A (ja) 加熱調理器
JP5797729B2 (ja) 蒸気調理器
JP5882284B2 (ja) 複合調理器
JP6141102B2 (ja) 加熱調理用受皿セット及び加熱調理器
JP5889369B2 (ja) 加熱調理器及び加熱調理装置
JP2023022361A (ja) 過熱水蒸気と食材加熱用ヒーターとを併用した調理器具及び食材の調理方法
JP2021086707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