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00357A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00357A
CN108700357A CN201780006773.2A CN201780006773A CN108700357A CN 108700357 A CN108700357 A CN 108700357A CN 201780006773 A CN201780006773 A CN 201780006773A CN 108700357 A CN108700357 A CN 1087003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defrosting
refrigerant
outdoor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677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00357B (zh
Inventor
大浦竜太
南淳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7003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003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003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003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02Lubrication
    • F25B31/004Lubrication oil recircula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25B47/022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 F25B47/025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by reversing th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25B2313/025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7/00Detail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 F25B2347/02Details of defrosting cycles
    • F25B2347/021Alternate defrosting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压缩机中的制冷机油的枯竭并且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降低的制冷装置。空调装置(100)构成为相对于室内单元(61、65)并联连接有多个室外单元(10、20),在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与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量相关的规定流出条件也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7)选择并执行逆循环除霜模式,在规定流出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7)选择并执行使作为除霜对象的室外单元(10、20)依次进行改变的交替除霜模式。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对于室内单元并联连接有多个室外单元的空调装置中,进行用于将附着于各室外单元具有的室外热交换器的霜除去的除霜运转。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25919号公报)所记载的空调装置中提出了下述技术问题:在进行使全部的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起作用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逆循环除霜的情况下,在除霜时,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下降过度,从而在重新开始制热运转时直到开始供给暖和的空气为止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研究了通过仅使多个室外热交换器中的一部分作为冷凝器起作用并且对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进行改变来对各室外热交换器进行除霜。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此处,若执行制热运转,则霜会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因而需要进行除霜,不仅如此,为了防止压缩机的制冷机油流出至制冷剂回路内而使压缩机内的制冷机油变得枯竭这一情况,也需要进行使制冷机油返回至压缩机的运转。
然而,在不进行逆循环除霜而一边对作为除霜对象的室外热交换器进行切换一边进行除霜的情况下,由于制冷剂主要在室外单元彼此之间流动,因此,很难使位于室内热交换器和连通配管的制冷机油充分地返回至压缩机。
另一方面,在进行逆循环除霜的情况下,各室外热交换器成为冷凝器并且各室内热交换器成为蒸发器,从而使制冷剂在整个制冷剂回路中充分地流动,因此,虽然能够使制冷机油返回至压缩机,但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会降低。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形成的,即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压缩机中的制冷机油的枯竭并且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降低的制冷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观点的制冷装置通过将多台室外单元相对于室内单元并联连接而构成,其中,该制冷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和控制部。制冷剂回路通过将设置于室内单元的室内热交换器、设置于各室外单元的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以及换向阀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回路至少能够执行制热运转。在执行制热运转的过程中当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控制部选择并执行交替除霜模式和逆循环除霜模式中的任意一个。在交替除霜模式中,一边对成为除霜对象的室外热交换器进行切换一边执行在换向阀以下述方式连接的状态下进行的运转,该方式是指:通过将多个室外单元中的一部分的室外单元所具有的室外热交换器设为除霜对象而使其作为冷凝器起作用,并且使多个室外单元中的另一部分的室外单元所具有的室外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起作用。逆循环除霜模式在换向阀以下述方式连接的状态下执行,该方式是指:使各室外单元的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起作用,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起作用。在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并且在与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量相关的规定流出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选择并执行逆循环除霜模式,在规定流出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选择并执行交替除霜模式。
在上述制冷装置中,在规定除霜条件成立的情况下,通过执行交替除霜模式或逆循环除霜模式中的任意一个,能够将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的霜融解。
并且,在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在与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量相关的规定流出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不执行逆除霜模式而优先执行交替除霜模式。在上述交替除霜模式中,通过使不是除霜对象的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与仅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逆除霜模式相比,能够抑制在室内热交换器产生的制冷剂的蒸发。因此,在交替除霜模式中,能够对由于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中蒸发而引起室内交换器的温度降低进行抑制。藉此,能够将交替除霜模式结束而重新开始制热运转时直到开始供给暖和的空气为止所需要的时间缩短。
此外,在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规定流出条件也成立的情况下,通过执行逆除霜模式,不仅能够使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的霜融解,而且能够使较多的制冷剂流动至制冷剂回路中的室内单元侧,从而使流出至制冷剂回路中的室内单元侧的制冷机油返回至压缩机,进而对压缩机中的制冷机油的枯竭进行抑制。此外,由于执行上述逆除霜模式限定于在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规定流出条件也成立的情况,因此,能够将除霜时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降低发生的频度抑制得较少。
根据上述可知,能够抑制压缩机中的制冷机油的枯竭并且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降低。
在第一观点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二观点的制冷装置中,规定流出条件成立的情况是指:在假定从规定除霜条件成立的时刻开始持续地进行从压缩机流出最多的油的运转的情况下,直到成为规定的油枯竭状态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为规定时间以下的情况;以及/或者,作为根据压缩机的转速和制冷剂回路的高压以及低压确定的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值,在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的流出累计值为规定累计值以上的情况。
在上述制冷装置中,执行逆除霜模式限定于在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上述规定流出条件也成立的情况,限定于制冷机油从压缩机较多地流出的状况。因而,只有在制冷机油从压缩机较多地流出的状况下才执行逆除霜模式,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通过交替除霜模式进行除霜,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除霜时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降低发生的频度抑制得较少。
在第一观点或第二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三观点的制冷装置中,控制部采用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值来对规定流出条件是否成立进行判断,并且在执行逆循环除霜模式时将流出累计值重置以重新开始累计。
在上述制冷装置中,在执行了逆除霜模式的情况下,不仅能够使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的霜融解,而且能够使流出至制冷剂回路中的室内单元侧的制冷机油返回至压缩机。此外,在执行了逆除霜模式的情况下,能够将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值重置以重新开始累计。因此,能够将执行了逆除霜模式后的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值与制冷剂回路的现状对应。
发明效果
第一观点的制冷装置能够抑制压缩机中的制冷机油的枯竭并且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降低。
第二观点的制冷装置能够更可靠地将除霜时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降低发生的频度抑制得较少。
第三观点的制冷装置能够将执行了逆除霜模式后的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值与制冷剂回路的现状对应。
附图说明
图1是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空调装置的方框结构图。
图3是表示回油运转时以及执行逆循环除霜模式时制冷剂流的状况的图。
图4是表示将第一室外热交换器作为除霜对象时制冷剂流的状况的图。
图5是表示将第二室外热交换器作为除霜对象时制冷剂流的状况的图。
图6是除霜运转的流程图(其一)。
图7是除霜运转的流程图(其二)。
图8是除霜运转的流程图(其三)。
图9是除霜运转的流程图(其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采用本发明的制冷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整体示意结构
图1示出了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图。图2示出了空调装置100的方框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0包括第一室外单元10、第二室外单元20、第一室内单元61以及第二室内单元65。
上述第一室外单元10、第二室外单元20、第一室内单元61以及第二室内单元65通过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以及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彼此连接而形成制冷剂回路3。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3中,第一室内单元61和第二室内单元65通过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和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与第一室外单元10以及第二室外单元20并联地连接。此外,第一室外单元10和第二室外单元20通过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和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与第一室内单元61以及第二室内单元65并联地连接。
在上述制冷剂回路3以能够执行制冷循环的方式封入有工作制冷剂。
通过控制部7对上述空调装置100进行运转控制以及监视。此处,设置于第一室内单元61的第一室内侧控制基板61a、设置于第二室内单元65的第二室内侧控制基板65a、设置于第一室外单元10的第一室外侧控制基板10a、设置于第二室外单元20的第二室外侧控制基板20a彼此以能够进行通信的方式连接而构成控制部7。
(2)第一室内单元61
第一室内单元61具有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第一室内膨胀阀64、第一室内风扇63、第一室内风扇马达63a、第一气体侧温度传感器71以及第一液体侧温度传感器72。
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构成制冷剂回路3的一部分。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的气体侧的端部与从后述的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的端部即点Y延伸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的液体侧的端部与从后述的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的端部即点X延伸的制冷剂配管连接。
第一室内膨胀阀64设置于制冷剂回路3内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的液体侧(具体而言,在将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的液体侧的端部和点X相连的制冷剂配管的中途)。对第一室内膨胀阀64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上述第一室内膨胀阀64能够被设置为电动膨胀阀,该电动膨胀阀能够调节阀开度以对流过的制冷剂量和减压程度进行调节。
第一室内风扇63向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输送空调对象空间(室内)的空气,并且使流过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的空气形成为再次返回至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流。通过对第一室内风扇马达63a进行驱动控制来对上述第一室内风扇63的风量进行调节。
第一气体侧温度传感器71安装于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的点Y和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的气体侧之间的制冷剂配管,并且对流过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的气体侧端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第一液体侧温度传感器72安装于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的液体侧之间的制冷剂配管,并且对流过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的液体侧端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在第一室内单元61设置有构成上述控制部7的一部分的第一室内侧控制基板61a。上述第一室内侧控制基板61a构成为具有CPU、ROM、RAM等,并且对第一室内膨胀阀64的阀开度进行控制、对由第一室内风扇马达63a产生的第一室内风扇63的风量进行控制、对第一气体侧温度传感器71的检测温度进行把握、以及对第一液体侧温度传感器72的检测温度进行把握等。
(3)第二室内单元65
与第一室内单元61相同,第二室内单元65具有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第二室内膨胀阀68、第二室内风扇67、第二室内风扇马达67a、第二气体侧温度传感器73以及第二液体侧温度传感器74。
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构成制冷剂回路3的一部分。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的气体侧的端部与从后述的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的端部即点Y延伸的制冷剂配管(与向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侧延伸的制冷剂配管不同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的液体侧的端部与从后述的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的端部即点X延伸的制冷剂配管(与向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侧延伸的制冷剂配管不同的制冷剂配管)连接。
第二室内膨胀阀68设置于制冷剂回路3内的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的液体侧(具体而言,在将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的液体侧的端部和点X相连的制冷剂配管的中途)。对第二室内膨胀阀68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与第一室内膨胀阀64相同,例如,能够将第二室内膨胀阀68设置为电动膨胀阀,该电动膨胀阀能够调节阀开度以对流过的制冷剂量和减压程度进行调节。
第二室内风扇67向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输送空调对象空间(室内)的空气,并且使流过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的空气形成为再次返回至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流。通过对第二室内风扇马达67a进行驱动控制来对上述第二室内风扇67的风量进行调节。
第二气体侧温度传感器73安装于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的点Y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的气体侧之间的制冷剂配管,并且对流过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的气体侧端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第二液体侧温度传感器74安装于第二室内膨胀阀68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的液体侧之间的制冷剂配管,并且对流过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的液体侧端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在第二室内单元65设置有构成上述控制部7的一部分的第二室内侧控制基板65a。上述第二室内侧控制基板65a构成为具有CPU、ROM、RAM等,并且对第二室内膨胀阀68的阀开度进行控制、对由第二室内风扇马达67a产生的第二室内风扇67的风量进行控制、对第二气体侧温度传感器73的检测温度进行把握、以及对第二液体侧温度传感器74的检测温度进行把握等。
(4)第一室外单元10
第一室外单元10具有第一压缩机11、第一四通换向阀12、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第一室外风扇14、第一室外风扇马达14a、第一室外膨胀阀15、第一储罐19、第一排出温度传感器51a、第一排出压力传感器51b、第一吸入温度传感器52a、第一吸入压力传感器52b、第一室外热交温度传感器53以及第一外部气体温度传感器54。
第一压缩机11是能够进行频率控制的压缩机,该第一压缩机11的运转容量是可变的。
第一四通换向阀12具有四个连接端口,其中的每两个端口彼此连接。通过切换上述第一四通换向阀12的连接状态,能够对第一室外单元10进行制冷运转状态和制热运转状态的切换。在第一室外单元10的制冷运转状态中,切换第一四通换向阀12以使第一压缩机11的吸入侧成为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侧,从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被引导至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侧。在第一室外单元10的制热运转状态中,切换第一四通换向阀12以使第一压缩机11的吸入侧成为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侧,从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被引导至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侧。
在第一室外单元10处于制冷运转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能够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冷凝器)起作用,在第一室外单元10处于制热运转状态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能够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对上述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上述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由多个传热翅片和传热管构成。
第一室外风扇14通过驱动第一室外风扇马达14a而旋转,从而将屋外的空气供给至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
第一室外膨胀阀15设置于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的液体侧(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的液体侧和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之间)。对第一室外膨胀阀15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将第一室外膨胀阀15设置为能够对流过的制冷剂的量和减压程度进行调节的电动膨胀阀。
第一储罐19是设置于第一四通换向阀12的连接端口中的一个和第一压缩机11的吸入侧之间的制冷剂容器。
第一排出温度传感器51a对在第一压缩机11的排出侧和第一四通换向阀12的连接端口中的一个之间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第一排出压力传感器51b对在第一压缩机11的排出侧和第一四通换向阀12的连接端口中的一个之间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检测。
第一吸入温度传感器52a对在第一压缩机11的吸入侧和第一四通换向阀12的连接端口中的一个之间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第一吸入压力传感器52b对在第一压缩机11的吸入侧和第一四通换向阀12的连接端口中的一个之间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检测。
第一室外热交温度传感器53对在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第一外部气体温度传感器54将流过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之前的室外的空气的温度作为外部气体温度进行检测。
在第一室外单元10设置有构成上述控制部7的一部分的第一室外侧控制基板10a。上述第一室外侧控制基板10a构成为具有CPU、ROM、RAM等,并且对第一压缩机11的驱动频率进行控制、对第一四通换向阀12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对由第一室外风扇马达14a产生的第一室外风扇14的风量进行控制、对第一室外膨胀阀15的阀开度进行控制、对第一排出温度传感器51a的检测温度进行把握、对第一排出压力传感器51b的检测温度进行把握、对第一吸入温度传感器52a的检测温度进行把握、对第一吸入压力传感器52b的检测温度进行把握、对第一室外热交温度传感器53的检测温度进行把握、以及对第一外部气体温度传感器54的检测温度进行把握等。
(5)第二室外单元20
如下所述,第二室外单元20的结构与第一室外单元10的结构相同。
第二室外单元20具有第二压缩机21、第二四通换向阀22、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第二室外风扇24、第二室外风扇马达24a、第二室外膨胀阀25、第二储罐29、第二排出温度传感器56a、第二排出压力传感器56b、第二吸入温度传感器57a、第二吸入压力传感器57b、第二室外热交温度传感器58以及第二外部气体温度传感器59。
第二压缩机21是能够进行频率控制的压缩机,上述第二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是可变的。
第二四通换向阀22具有四个连接端口,其中的每两个端口彼此连接。通过切换上述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能够对第二室外单元20进行制冷运转状态和制热运转状态的切换。在第二室外单元20的制冷运转状态下,切换第二四通换向阀22以使第二压缩机21的吸入侧成为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侧,从第二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被引导至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侧。在第二室外单元20的制热运转状态下,切换第二四通换向阀22以使第二压缩机21的吸入侧成为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侧,从第二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被引导至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侧。
在第二室外单元20处于制冷运转状态的情况下,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能够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冷凝器)起作用,在第二室外单元20处于制热运转状态的情况下,上述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能够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对上述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该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由多个传热翅片和传热管构成。
第二室外风扇24通过驱动第二室外风扇马达24a而旋转,从而将屋外的空气供给至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
第二室外膨胀阀25设置于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和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之间)。对第二室外膨胀阀25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将第二室外膨胀阀25设置为能够对流过的制冷剂的量和减压程度进行调节的电动膨胀阀。
第二储罐29是设置于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端口中的一个和第二压缩机21的吸入侧之间的制冷剂容器。
第二排出温度传感器56a对在第二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端口中的一个之间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第二排出压力传感器56b对在第二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端口中的一个之间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检测。
第二吸入温度传感器57a对在第二压缩机21的吸入侧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端口中的一个之间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第二吸入压力传感器57b对在第二压缩机21的吸入侧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端口中的一个之间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检测。
第二室外热交温度传感器58对在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第二外部气体温度传感器59将流过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之前的室外的空气的温度作为外部气体温度进行检测。
在第二室外单元20设置有构成上述控制部7的一部分的第二室外侧控制基板20a。上述第二室外侧控制基板20a构成为具有CPU、ROM、RAM等,并且对第二压缩机21的驱动频率进行控制、对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对由第二室外风扇马达24a产生的第二室外风扇24的风量进行控制、对第二室外膨胀阀25的阀开度进行控制、对第二排出温度传感器56a的检测温度进行把握、对第二排出压力传感器56b的检测温度进行把握、对第二吸入温度传感器57a的检测温度进行把握、对第二吸入压力传感器57b的检测温度进行把握、对第二室外热交温度传感器58的检测温度进行把握、以及对第二外部气体温度传感器59的检测温度进行把握等。
(6)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以及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
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以及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连接第一室内单元61和第二室内单元65与第一室外单元10和第二室外单元20。
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是连接点X和点W的配管,构成制冷剂回路3的一部分,其中,上述点X是从第一室内单元61的第一室内膨胀阀64向液体侧延伸的配管和从第二室内单元65的第二室内膨胀阀68向液体侧延伸的配管汇合的点,上述点W是从第一室外单元10的第一室外膨胀阀15向液体侧延伸的配管和从第二室外单元20的第二室外膨胀阀25向液体侧延伸的配管汇合的点。
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是连接点Y和点Z的配管,构成制冷剂回路3的一部分,其中,上述点Y是从第一室内单元61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向气体侧延伸的配管和从第二室内单元65的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向气体侧延伸的配管汇合的点,上述点Z是从第一室外单元10的第一四通换向阀12的连接端口中的一个向气体侧延伸的配管和从第二室外单元20的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端口中的一个向气体侧延伸的配管汇合的点。
另外,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和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从第一室外单元10和第二室外单元20的设置位置延伸至第一室内单元61和第二室内单元65的设置位置,上述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和上述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是构成制冷剂回路3的配管中最长的配管。
(7)制冷运转状态
在制冷运转状态中,控制器7切换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以执行制冷循环,从而使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且使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冷凝器)起作用(参照图1的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中的虚线所示的连接状态)。具体而言,控制部7以下述方式进行制冷循环:将第一四通换向阀12的连接状态设为将从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引导至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侧、并且将从第一室内单元61和第二室内单元65的气体侧流动而来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引导至第一压缩机11的吸入侧的连接状态;将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设为将从第二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引导至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侧、并且将从第一室内单元61和第二室内单元65的气体侧流动而来的制冷剂的另一部分引导至第二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连接状态。
在制冷运转状态中,控制部7以使第一室外膨胀阀15和第二室外膨胀阀25均成为全开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此外,控制部7以使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的气体侧流动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目标过热度的方式对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的各阀开度进行控制。
另外,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的驱动频率、第一室内风扇马达63a和第二室内风扇马达67a、第一室外风扇马达14a和第二室外风扇马达24a通过控制部7进行驱动控制以满足各自的规定的控制条件。
(8)制热运转状态
在制热运转状态中,控制部7切换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以执行制冷循环,从而使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且使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冷凝器)起作用(参照图1的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中的实线所示的连接状态)。具体而言,控制部7以下述方式进行制冷循环:将第一四通换向阀12的连接状态设为使从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作为被输送至第一室内单元61和第二室内单元65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并且将从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流动而来的制冷剂引导至第一压缩机11的吸入侧的连接状态;将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设为使从第二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作为被输送至第一室内单元61和第二室内单元65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另一部分、并且将从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流动而来的制冷剂引导至第二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连接状态。
在制热运转状态中,控制部7以使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的液体侧流动的制冷剂的过冷度成为目标过冷度的方式对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的各阀开度进行控制。另外,控制部7以能够对被输送至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方式对第一室外膨胀阀15和第二室外膨胀阀25的各阀开度进行控制。
另外,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的驱动频率、第一室内风扇马达63a和第二室内风扇马达67a、第一室外风扇马达14a和第二室外风扇马达24a通过控制部7进行驱动控制以满足各自的规定的控制条件。
(9)回油运转
控制部7在规定的回油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进行回油运转。
回油运转在规定的回油条件成立的情况下(以规定的回油条件成立作为契机)进行运转,该回油运转与在后述的规定除霜条件成立的情况下(以规定除霜条件成立为契机)进行的交替除霜模式和逆循环除霜模式有区别。
具体而言,在第一压缩机11或第二压缩机21的累计运转时间超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规定的回油条件,从而进行回油运转。此外,在第一压缩机11或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值超过规定的回油用累计值的情况下,也判断为规定的回油条件成立,从而进行回油运转。
另外,通过控制部7对此处的第一压缩机11或第二压缩机21的累计运转时间进行计数并且对该累计运转时间是否超过规定时间进行判断。此外,通过控制部7对第一压缩机11或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值进行计数并且对该流出累计值是否超过规定的回油用累计值进行判断。对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值的计数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使用通过利用作为对象的压缩机的转速、吸入侧的低压压力以及排出侧的高压压力计算得到的值(在后述的规定流出条件的判断中也相同)。另外,在进行上述回油运转时以及执行后述的逆循环除霜模式时,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的累计运转时间以及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值被重置而再次从零开始计数。
如图3所示,在回油运转中,切换第一四通换向阀12的连接状态,使得流过制冷剂回路3的点Z的部分的制冷剂被引导至第一压缩机11的吸入侧,并且使从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被输送至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此外,也切换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使得流过制冷剂回路3的点Z的部分的制冷剂被引导至第二压缩机21的吸入侧,并且使从第二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被输送至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
此处,通过控制部7对第一室外膨胀阀15和第二室外膨胀阀25进行控制以使上述第一室外膨胀阀15和上述第二室外膨胀阀25的阀开度均成为全开状态。
另外,对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进行控制以使第一压缩机11或第二压缩机21的吸入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规定的过热度。上述这些制冷剂的过热度通过第一吸入温度传感器52a的检测温度和第一吸入压力传感器52b的检测压力、第二吸入温度传感器57a的检测温度和第二吸入压力传感器57b的检测压力求出。
此外,第一室内风扇马达63a和第二室内风扇马达67a基本停止,使得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中的冷气不会被送至室内。
在上述回油运转中,被送至制冷剂回路3的点X的制冷剂朝向第一室内单元61侧和第二室内单元65侧分岔地流动。此外,在第一室内膨胀阀64被减压至低压的制冷剂在作为低压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中蒸发,在第二室内膨胀阀68被减压至低压的制冷剂在作为低压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中蒸发。从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流出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3的点Y处汇合,并且经由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被送至制冷剂回路3的点Z。
被送至制冷剂回路3的点Z的制冷剂朝向第一室外单元10侧和第二室外单元20侧分岔地流动。被送至第一室外单元10侧的制冷剂经由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一储罐19被吸入至第一压缩机11。在第一压缩机11被压缩至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散热,随后通过第一室外膨胀阀15被送至制冷剂回路3的点W。被送至第二室外单元20侧的制冷剂也相同,经由第二四通换向阀22和第二储罐29被吸入至第二压缩机21。在第二压缩机21被压缩至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散热,随后通过第二室外膨胀阀25被送至制冷剂回路3的点W。从第一室外单元10侧和第二室外单元20侧流动而来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3的点W处汇合,并且经由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再次被送至制冷剂回路3的点X。
在回油运转中,在制冷剂回路3循环的制冷剂在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和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中流动,并且在第一室内单元61和第二室内单元65中的任意一个中流动,因此,能够使流出至第一室外单元10和第二室外单元20的外部的制冷机油伴随着制冷剂返回至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从而能够避免制冷机油枯竭的状况。
另外,在回油运转中控制部7判断规定的回油结束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7使回油运转结束,对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从而使开始回油运转之前所进行的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重新开始。此处,对规定的回油结束条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是开始回油运转后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成立,也可以是第一压缩机11或第二压缩机21的转速达到规定的转速的情况成立。
(10)除霜运转
在进行上述制热运转时,控制部7在判断规定除霜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进行除霜运转。
作为上述规定除霜条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将外部气体温度和室外热交换器的温度满足规定的温度条件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以上这一条件作为上述规定除霜条件。在上述情况下,控制部7可以通过第一外部气体温度传感器54或第二外部气体温度传感器59的检测温度来对外部气体温度进行把握。此外,控制部7也可通过第一室外热交温度传感器53或第二室外热交温度传感器58的检测温度来对室外热交换器的温度进行把握。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7以下述方式构成:在仅对于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至少任意一个而言规定除霜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对全部的室外热交换器进行除霜。
在除霜运转中,在上述规定除霜条件成立的时刻,在与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量相关的规定流出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选择并执行交替除霜模式,在上述规定流出条件成立的情况下,选择并执行逆循环除霜模式。
(10-1)规定流出条件
对上述规定流出条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可以是与制冷机油从压缩机流出的流出累积量相关的条件,可以是直接计算出流出累积量来进行判断的条件,也可以是使用与流出累积量相关的参数来进行判断的条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7在下述(A)、(B)、(C)中的任意一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判断规定流出条件成立。
(A)在下述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7判断规定流出条件成立:在假定从规定除霜条件成立的时刻开始,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分别持续地执行使油流出最多的规定的运转的情况下,从规定除霜条件成立的时刻到成为规定的油枯竭状态为止所需要的时间(到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成为规定的油枯竭状态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为规定时间以下(例如,40分钟以下)。
此处,作为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使油流出最多的规定的运转,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以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所规定的最大转速进行运转。此外,作为规定的油枯竭状态,没有特别的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油枯竭状态被设为上述规定的回油条件成立程度的油枯竭状态(第一压缩机11或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值超过规定的回油用累计值的状态)。另外,在假定从规定除霜条件成立的时刻开始,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分别持续地执行使油流出最多的规定的运转的情况下,控制部7根据规定除霜条件成立的时刻的各压缩机的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量来计算出从规定除霜条件成立的时刻到成为规定的油枯竭状态为止所需要的时间,并且该控制部7对上述所需要的时间是否为规定时间以下进行判断。
(B)此外,在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的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值为规定累计值以上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7也判断规定流出条件成立。具体而言,在下述情况下,控制部7也判断规定流出条件成立:在控制部7对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值分别进行计数时,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的第一压缩机11的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值和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值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为规定累计值以上。
另外,(A)、(B)中的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量与上述规定的回油条件的“规定的回油用累计值”的判断中的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值为相同的值。也就是说,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量是规定的回油条件的判断和规定流出条件的判断共同使用的参数。此外,在进行上述回油运转的情况下以及执行上述逆循环除霜模式的情况下,上述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量通过控制部7被重置而从零开始重新计数。
(C)此外,在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的压缩机的累计运转时间为比被视为规定的回油条件成立的规定时间短的规定累计运转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7也判断规定流出条件成立。具体而言,在下述情况下,控制部7也判断规定流出条件成立:在控制部7对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的累计运转时间分别进行计数时,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的第一压缩机11的累计运转时间和第二压缩机21的累计运转时间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为规定累计运转时间以上。
另外,(C)中的压缩机的累计运转时间与上述规定的回油条件的“规定的回油用累计值”的判断中的压缩机的累计运转时间为相同的值。也就是说,压缩机的累计运转时间为规定的回油条件的判断和规定流出条件的判断共同使用的参数。此外,在进行上述回油运转的情况下以及执行上述逆循环除霜模式的情况下,上述压缩机的累计运转时间通过控制部7被重置而从零开始重新计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执行逆除霜模式的情况下以及执行回油运转的情况下,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值和压缩机的累计运转时间会被重置,但在执行交替除霜模式的情况下,上述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值和上述压缩机的累计运转时间不会被重置。
(10-2)交替除霜模式
交替除霜模式是指下述运转模式:将作为多台室外单元(第一室外单元10和第二室外单元20)中的一部分的一台作为除霜对象,通过依次改变上述除霜对象来对全部的室外单元进行除霜。
也就是说,在交替除霜模式中,首先,切换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以使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仅任意一方成为除霜对象(例如,使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成为除霜对象),并且对作为除霜对象的室外热交换器(在本例中是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进行除霜。此外,在作为最初的除霜对象的室外热交换器(在本例中是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的除霜结束的情况下,接着,首先切换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以仅使之前曾作为除霜对象的室外热交换器以外的室外热交换器(在本例中是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成为除霜对象,然后对作为新的除霜对象的室外热交换器(在本例中为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进行除霜。这样,通过切换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以依次改变作为除霜对象的室外热交换器(对作为除霜对象的室外热交换器进行轮换),从而对全部的室外热交换器进行除霜。
另外,在全部的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结束的情况下,切换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以再次使制热运转重新开始。
(10-2-1)在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为除霜对象的情况下的运转
此处,在图4中示出了切换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以使上述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成为除霜对象的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3中的制冷剂流的状况。
在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为除霜对象的情况下,对第一四通换向阀12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以使流过制冷剂回路3的点Z的部分的制冷剂被引导至第一压缩机11的吸入侧,并且将从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送至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此外,对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以使流过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被引导至第二压缩机21的吸入侧,并且将从第二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送至制冷剂回路3的点Z的部分。
此处,通过控制部7对设置于作为除霜对象的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的液体侧的第一室外膨胀阀15进行控制,使得该第一室外膨胀阀15的阀开度成为全开状态。
此外,通过控制部7对连接于不是除霜对象的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的第二室外膨胀阀25的阀开度进行控制,使得通过第二压缩机21吸入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规定的第一目标过热度。另外,控制部7通过第二吸入温度传感器57a的检测温度以及第二吸入压力传感器57b的检测压力求出通过第二压缩机21吸入的制冷剂的过热度。
另外,如后所述,对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进行控制以使上述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的开度不被设置为全闭状态而均为能够供制冷剂流过的开度。此外,第一室内风扇马达63a和第二室内风扇马达67a基本停止,使得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中的冷气不会被送至室内。
在上述运转状态中,流过制冷剂回路3的点W的制冷剂在通过第二室外膨胀阀25时被减压至低压,在作为低压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中蒸发,并且经由第二四通换向阀22和第二储罐29被吸入至第二压缩机21。
在第二压缩机21中被压缩至中间压力的制冷剂经由第二四通换向阀22被送至制冷剂回路3的点Z。此处,如后所述,由于对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进行控制以使上述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上述第二室内膨胀阀68的开度均能够供制冷剂流过,因此,上述制冷剂从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经由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流动至制冷剂回路3的点Z的部位。因此,在制冷剂回路3的点Z的部位,上述制冷剂汇合,并且经由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一储罐19被吸入至第一压缩机11。
在第一压缩机11被进一步压缩至高压的制冷剂成为高温高压制冷剂并且被供给至作为除霜对象的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从而能够使附着于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的霜有效地融解。此处,作为除霜对象的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冷凝器)起作用。流过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的高压液态制冷剂流过被控制为全开状态的第一室外膨胀阀15后,被送至制冷剂回路3的点W。
由于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处于打开的状态,因此,被送至制冷剂回路3的点W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朝向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流动(另外,制冷剂在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中被减压至中间压力)。此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作为中间压力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流过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3的点Y处汇合后,经由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再次被送至制冷剂回路3的点Z。此外,被送至制冷剂回路3的点W的制冷剂的另一部分再次被送至第二室外膨胀阀25。
这样,进行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为除霜对象的情况下的运转。
另外,在对于作为除霜对象的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而言规定除霜结束条件成立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的下端部分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7结束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的除霜。另外,为了对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的热交换器的下端部分的温度进行把握,控制部7可以采用第一室外热交温度传感器53的检测温度,也可在上述下端部分设置有与第一室外热交温度传感器53不同的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采用该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
(10-2-2)在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为除霜对象的情况下的运转
此处,在图5中示出了切换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以使上述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成为除霜对象的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3中的制冷剂流的状况。
在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成为除霜对象的情况下,切换第一四通换向阀12的连接状态以使流过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的制冷剂被引导至第一压缩机11的吸入侧,并且将从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送至制冷剂回路3的点Z的部分,此外,切换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以使流过制冷剂回路3的点Z的部分的制冷剂被引导至第二压缩机21的吸入侧,并且将从第二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送至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
此处,通过控制部7对设置于作为除霜对象的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的第二室外膨胀阀25进行控制,使得该第二室外膨胀阀25的阀开度成为全开状态。
此外,通过控制部7对连接于不是除霜对象的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的液体侧的第一室外膨胀阀15的阀开度进行控制,使得通过第一压缩机11吸入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规定的第一目标过热度。另外,控制部7通过第一吸入温度传感器52a的检测温度和第一吸入压力传感器52b的检测压力来求出通过第一压缩机11吸入的制冷剂的过热度。
另外,如后所述,对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进行控制以使上述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的开度不被设置为全闭状态而均为能够供制冷剂通过的开度。此外,第一室内风扇马达63a和第二室内风扇马达67a基本停止,使得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中的冷气不会被送至室内。
在上述运转状态中,流过制冷剂回路3的点W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一室外膨胀阀15时被减压至低压,在作为低压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中蒸发,并且经由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一储罐19被吸入至第一压缩机11。
在第一压缩机11中被压缩至中间压力的制冷剂经由第一四通换向阀12被送至制冷剂回路3的点Z。此处,如后所述,由于对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进行控制以使上述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上述第二室内膨胀阀68的开度均能够供制冷剂流过,因此,上述制冷剂从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经由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流动至制冷剂回路3的点Z的部位。因此,在制冷剂回路3的点Z的部位,上述制冷剂汇合,并且经由第二四通换向阀22和第二储罐29被吸入至第二压缩机21。
在第二压缩机21中被进一步压缩至高压的制冷剂成为高温高压制冷剂并且被供给至作为除霜对象的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从而能够使附着于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的霜有效地融解。此处,作为除霜对象的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冷凝器)起作用。流过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的高压液态制冷剂流过被控制为全开状态的第二室外膨胀阀25后,被送至制冷剂回路3的点W。
由于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处于打开的状态,因此,被送至制冷剂回路3的点W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朝向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流动(另外,制冷剂在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中被减压至中间压力)。此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作为中间压力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流过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3的点Y处汇合后,经由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再次被送至制冷剂回路3的点Z。此外,被送至制冷剂回路3的点W的制冷剂的另一部分再次被送至第一室外膨胀阀15。
这样,进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为除霜对象的情况下的运转。
另外,在对于作为除霜对象的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而言规定除霜结束条件成立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的下端部分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7结束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除霜。另外,为了对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器的下端部分的温度进行把握,控制部7可以采用第二室外热交温度传感器58的检测温度,也可在上述下端部分设置有与第二室外热交温度传感器58不同的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采用该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
(10-3)逆循环除霜模式
逆循环除霜模式是指下述运转模式:对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使得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两者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且使得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两者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从而同时对全部的室外热交换器进行除霜。
如图3所示,制冷剂回路3中制冷剂的具体的流动路径与上述回油运转时制冷剂的流动路径相同。
不过,逆循环除霜模式在规定除霜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此外,在规定流出条件也成立的情况下)开始,并且在室外热交换器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等情况下结束。另一方面,回油运转在规定的回油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开始,并且在规定的回油结束条件成立的情况下结束。两者至少在上述这一点不同。
此外,在逆循环除霜模式和回油运转中,例如,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的转速可以不同,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的阀开度也可不同。另外,在逆循环除霜模式中,较为理想的是,使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以转速为规定转速以上的方式运转。
另外,在对于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两者而言规定除霜结束条件成立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全部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下端部分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7结束逆循环除霜模式,并且切换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以再次使制热运转重新开始。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进行一次逆循环除霜模式的执行时间比进行一次回油运转的运转时间长。
通过执行上述逆循环除霜模式,能够使制冷剂在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第一室内单元61、第二室内单元65以及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充分地流动,并且能够使制冷机油伴随着制冷剂流返回至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
(11)除霜运转的控制流程
在图6、图7、图8和图9中示出了除霜运转的控制流程。
在步骤S10中,控制部7对空调装置100是否正在执行制热运转进行判断。此处,若正在执行制热运转,则转移至步骤S11,若未在执行制热运转,则重复步骤S10。
步骤S11中,控制部7对上述规定除霜条件是否成立进行判断。具体而言,在对于多个室外热交换器(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至少一个而言规定除霜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2,在对于任何室外热交换器而言规定除霜条件均不成立的情况下,重复步骤S11。
在步骤S12中,控制部7对与上述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量相关的规定流出条件是否成立进行判断。也就是说,在上述规定除霜条件成立的时刻,控制部7对与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量相关的规定流出条件是否成立进行判断。此处,如上所述,在规定流出条件的(A)、(B)、(C)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控制部7判断规定流出条件成立。也就是说,在步骤S11中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控制部7不仅对室外热交换器是否附着有霜进行判断,还对制冷机油是否从压缩机较多地流出的状况进行判断。此处,在判断规定流出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为了执行交替除霜模式而转移至步骤S13(参照图6和图7的“A1”),在判断规定流出条件成立的情况下,为了执行逆循环除霜模式而转移至步骤S26(参照图6和图9的“B1”)。
在步骤S13中,控制部7中止制热运转,并且开始执行交替除霜模式。也就是说,控制部7切换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以使多个室外热交换器中的一部分成为除霜对象。另外,对作为除霜对象的室外热交换器的顺序没有特别的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首先将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作为除霜对象、然后接着将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除霜对象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步骤S14中,控制部7以使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处于打开的状态并且使各阀开度维持在规定初始开度的方式进行控制。也就是说,确保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不处于全闭状态而分别处于能够供制冷剂流过的状态。对上述规定初始开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上述规定初始开度可以是与直接连接有室内膨胀阀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容量相应的值,也可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的容量不同的情况下被设定为与各自的容量相应的不同的开度。藉此,能够从除霜运转的初始阶段开始对制冷剂回路3内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促进,从而能够将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高效地供给至作为除霜对象的室外热交换器。
在步骤S15中,控制部7对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21进行驱动,使第一室外膨胀阀15成为全开状态,并且以使第二压缩机21的吸入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规定的第一目标过热度的方式对第二室外膨胀阀25进行控制(参照上述图4及其说明)。对上述第一目标过热度的值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上述第一目标过热度的值可以是比0度大且为10度以下的值,更为理想的是,上述第一目标过热度的值是3度以上5度以下的值。
在步骤S16中,控制部7对规定初始条件是否成立进行判断。此处,对规定初始条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上述规定初始条件可以是下述条件:在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被设为规定初始开度的状态下,从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的驱动开始时经过了规定初始时间的情况成立,此外,上述规定初始条件也可以是下述条件:连接于作为除霜对象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压缩机(此处为第一压缩机11)的吸入制冷剂的过热度为规定初始过热度的情况(例如为5度以下的情况)成立。此处,若规定初始条件成立,则转移至步骤S17,若规定初始条件未成立,则重复步骤S16。
在步骤S17中,控制部7继续步骤S15中的控制,并且停止使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维持在规定初始开度的控制,并对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的阀开度进行控制以使第一压缩机11的吸入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规定的第二目标过热度。另外,步骤S15中的规定的第一目标过热度的值和步骤S17中的规定的第二目标过热度的值可以是相同的值,也可以是不同的值。另外,可以认为,在步骤S17的阶段中,从对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进行除霜开始经过时间而使制冷剂回路3的制冷剂分布变得稳定,从而不容易产生液体压缩,因此,可以将步骤S17的第二目标过热度的值设为比步骤S15的第一目标过热度的值小。藉此,能够高精度地执行过热度控制。
在步骤S18中,控制部7进行对于作为当前的除霜对象的室外热交换器而言规定除霜结束条件是否成立的判断。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进行对于首先被视为除霜对象的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而言规定除霜结束条件是否成立的判断。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在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的下端部分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判断对于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而言规定除霜结束条件成立。在规定除霜结束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9(参照图7和图8的“A2”),在规定除霜结束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重复步骤S18。
在步骤S19中,控制部7对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以将目前为止作为除霜对象的室外热交换器从除霜对象移除,并且将目前为止作为除霜对象的室外热交换器以外的室外热交换器作为新的除霜对象。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换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以将结束除霜的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从除霜对象移除,并且随后接着将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除霜对象。
在步骤S20中,与步骤S14相同的是,控制部7以使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成为打开的状态并且将各阀开度维持在规定初始开度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步骤S21中,控制部7对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21进行驱动,使第二室外膨胀阀25成为全开状态,并且对第一室外膨胀阀15进行控制以使第一压缩机11的吸入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规定的第一目标过热度(参照上述图5及其说明)。此处,例如,能够将步骤S21的规定的第一目标过热度设为比0度大且为10度以下的值,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一目标过热度被设为3度以上5度以下的值,并且,上述第一目标过热度和步骤S15的规定的第一目标过热度可以是完全相同的值,也可以是不同的值。
在步骤S22中,控制部7对规定初始条件是否成立进行判断。此处,与步骤S16相同,对规定初始条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上述规定初始条件可以是下述条件:在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被设为规定初始开度的状态下,从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的驱动开始时经过了规定初始时间的情况成立,此外,上述规定初始条件也可以是下述条件:连接于作为除霜对象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压缩机(此处为第二压缩机21)的吸入制冷剂的过热度为规定初始过热度的情况(例如,为5度以下的情况)成立。此处,若规定初始条件成立,则转移至步骤S23,若规定初始条件未成立,则重复步骤S22。
在步骤S23中,控制部7继续步骤S21中的控制,并且停止使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维持在规定初始开度的控制,并对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的阀开度进行控制以使第二压缩机21的吸入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规定的第二目标过热度。另外,步骤S21中的规定的第一目标过热度的值和步骤S23中的规定的第二目标过热度的值可以是相同的值,也可以是不同的值。另外,可以认为,在步骤S23的阶段中,从对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进行除霜开始经过时间而使制冷剂回路3的制冷剂分布变得稳定,从而不容易产生液体压缩,因此,可以将步骤S23的第二目标过热度的值设为比步骤S21的第一目标过热度的值小。藉此,能够高精度地执行过热度控制。
在步骤S24中,控制部7进行对于作为当前的除霜对象的室外热交换器而言规定除霜结束条件是否成立的判断。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进行对于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之后被视为除霜对象的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而言规定除霜结束条件是否成立的判断。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在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端部分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判断对于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而言规定除霜结束条件成立。此处,若规定除霜结束条件成立,则转移至步骤S25,若规定除霜结束条件未成立,则重复步骤S24。
在步骤S25中,控制部7将以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为除霜对象的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切换为用于进行制热运转的连接状态,从而使制热运转重新开始,进而返回至步骤S10(参照图8和图6的“A3”)。
在步骤S26中,控制部7中止制热运转,并且开始执行逆循环除霜模式。也就是说,控制部7对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从而使多个室外热交换器全部(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且使多个室内热交换器全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另外,上述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与回油运转时的连接状态相同(参照上述图3及其说明)。
在步骤S27中,控制部7对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进行驱动。此外,控制部7对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的阀开度进行控制以使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的吸入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规定的第三目标过热度以上(例如,对上述阀开度进行控制以使上述过热度成为比0度大且为10度以下的值)。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例如在第一压缩机11的吸入制冷剂的过热度和第二压缩机21的吸入制冷剂的过热度中产生小于规定的第三目标过热度的情况下,控制部7可以以将第一室内膨胀阀64的阀开度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的阀开度中较小的阀开度提高等的方式进行控制。另外,此处,控制部7以使第一室外膨胀阀15和第二室外膨胀阀25均成为全开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步骤S28中,控制部7进行对于作为全部的室外热交换器而言(对于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两者而言)规定除霜结束条件是否成立的判断。也就是说,在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的下端部分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并且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端部分的温度也在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7判断规定除霜结束条件成立。此处,若在判断规定除霜结束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29,若在判断规定除霜结束条件未成立的情况下,则重复步骤S28。另外,可以认为,通过上述那样执行逆循环除霜模式,在进行运转直到室外热交换器的下端部分的温度成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制冷剂已经在制冷剂回路3内充分地流动,从而使流出至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和第一室内单元61、第二室内单元65、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的制冷机油充分地返回至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
在步骤S29中,可以认为,通过执行逆循环除霜模式来使制冷剂回路3内的制冷剂机油充分地返回至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因此,控制部7将上述时刻的第一压缩机11的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量和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量均重置(设为0)。此外,控制部7也将第一压缩机11的累计运转时间和第二压缩机21的累计运转时间均重置(设为0)。也就是说,与规定的回油条件成立而进行回油运转的情况相同地进行重置。
在步骤S30中,控制部7将处于使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散热器起作用并且使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连接状态的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切换为用于进行制热运转的连接状态,从而使制热运转重新开始,进而返回至步骤S10(参照图9和图6的“B2”)。
(12)特征
(12-1)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0中,在规定除霜条件成立且规定流出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不进行使全部的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且使全部的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所谓的逆循环除霜,而是执行通过将多个室外热交换器中的一部分作为除霜对象并且改变上述除霜对象来对全部的室外热交换器进行除霜的交替除霜模式。在上述交替除霜模式中,使除霜对象以外的室外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低压的蒸发器起作用,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将低压的制冷剂一次性压缩而成的压力(通过连接于不是除霜对象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的压力)即中间压力的蒸发器起作用,藉此,与仅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低压的蒸发器起作用的逆除霜模式相比,能够将在室内热交换器内产生的制冷剂的蒸发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将执行交替除霜模式中的室内温度的降低抑制得较小。
此外,在交替除霜模式中,通过将多个室外热交换器依次作为除霜对象进行除霜来对各室外热交换器全部进行除霜。因此,与每次出现规定除霜条件成立的室外热交换器就中断制热运转而进行除霜运转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制热运转的中断频度。
(12-2)
此处,例如,在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不选择性地执行交替除霜模式和逆循环除霜模式而仅执行逆循环除霜模式的装置的情况下,在每次规定除霜条件成立而执行逆循环除霜模式时,能够使从各压缩机流出至制冷剂回路3内的其它的部位的制冷机油返回至各压缩机。
不过,在执行交替除霜模式的情况下,制冷剂在室外单元间(第一室外单元10和第二室外单元20之间)较多地流动,并且上述制冷剂在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第一室内单元61、第二室内单元65以及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不像在进行逆循环除霜模式时流动得这么多。
此外,在交替除霜模式中,由于最初成为除霜对象的是第一室外单元10和第二室外单元20中的任意一个,因此,即使能够稍许使制冷机油返回,也会使制冷机油偏向最初成为除霜对象的室外单元侧返回。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交替除霜模式中,打开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从而能够使湿润的制冷剂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2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6的液体侧以及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中流动,并且能够使制冷机油伴随上述湿润的制冷剂流动。不过,在制冷剂回路3的点Z处,在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中使制冷机油伴随地流动的制冷剂与从低段压缩侧的室外单元的压缩机(在上述例中为第二室外单元20的第二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汇合。因此,存在无法在制冷剂回路3的点Z和高段压缩侧的室外单元的压缩机(在上述例中为第一室外单元10的第一压缩机11)的吸入侧之间使制冷剂变成湿润状态的情况,从而存在无法使制冷机油伴随上述制冷剂流动的情况。
因此,每次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很难仅通过进行交替除霜模式来使从各压缩机流出至制冷剂回路3内的其它的部位的制冷机油充分地返回至各压缩机。
与此相对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0中,在规定除霜条件成立的同时与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量相关的规定流出条件也成立的情况下,通过执行逆循环除霜模式而非执行交替除霜模式,能够对各室外热交换器进行除霜并且使从各压缩机流出至制冷剂回路3内的其它的部位的制冷机油充分地返回至各压缩机。
另外,将与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量相关的规定流出条件设为下述情况:在假定从规定除霜条件成立的时刻开始,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分别持续地执行使油流出最多的规定的运转的情况下,从规定除霜条件成立的时刻到成为“规定的油枯竭状态”为止所需要的时间(到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成为规定的油枯竭状态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为规定时间以下。此处,通过将“规定的油枯竭状态”设定为规定的回油条件成立程度的油枯竭状态(例如,第一压缩机11或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值超过规定的回油用累计值的状态)来进行控制,从而在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规定的回油条件也即将成立的情况(规定流出条件成立的情况)下,通过执行逆循环除霜模式而非执行无法获得回油效果的交替除霜模式,能够使制冷机油充分地返回至各压缩机。
此外,在上述情况下,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量被重置,并且累计运转时间也被重置,因此,在刚执行逆循环除霜模式后,规定的回油条件不会成立。因此,能够避免连续地进行除霜运转和回油运转,从而能够避免长时间不进行制热运转的状态。
也就是说,若不进行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控制,而是在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规定的回油条件也即将成立的情况(规定流出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执行交替除霜模式,则无法获得回油效果,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量未被重置且累计运转时间也未被重置,因此,存在刚执行上述交替除霜模式后规定的回油条件就成立的情况。在上述情况下,会产生下述问题:交替除霜模式和回油运转会连续地进行,从而长时间不进行制热运转。与此相对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执行逆循环除霜模式,因而能够避免上述问题。
(12-3)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0中,在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执行逆循环除霜模式这一点被限定于规定流出条件也成立的情况,除此之外,优先执行交替除霜模式。
藉此,能够避免在执行逆循环除霜模式的情况下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降低,并且能够在除霜运转结束后重新开始的制热运转中早期开始将暖和的空气供给至空调对象空间。
(12-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执行交替除霜模式时,能够将不是除霜对象的室外单元的压缩机设为低段侧压缩机,并且将除霜对象的室外单元的压缩机设为高段侧压缩机,从而对制冷剂进行多段压缩。此外,由于能够将如上述那样进行多段压缩后的高温的制冷剂供给至除霜对象的室外热交换器,因而能够有效地进行除霜。
(13)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主旨不是要对本发明进行任何限定,且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当然包含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改变后的形态。
(13-1)其他实施方式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相对于室内单元并联连接有两台室外单元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的是,例如,相对于室内单元并联连接的室外单元的数量不限定于此,例如,相对于室内单元也可并联连接有三台或三台以上的室外单元。
在上述情况下,在进行交替除霜时,可以通过将一个室外热交换器设为除霜对象并且对成为上述除霜对象的一个室外热交换器进行改变来对全部的室外热交换器进行除霜。此外,也可通过将多个室外热交换器设为除霜对象并且对成为上述除霜对象的多个室外热交换器进行改变来对整体进行除霜。
(13-2)其他实施方式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执行交替除霜模式时,以将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维持于规定初始开度和进行基于过热度的控制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的是,例如,在执行交替除霜模式时,也可将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维持为全闭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在执行交替除霜模式时,制冷剂不在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第一室内单元61、第二室内单元65以及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中流动。不过,在规定除霜条件成立且规定流出条件成立的情况下,通过执行逆循环除霜模式,能够使制冷剂回路3中的制冷机油返回至各压缩机。
(13-3)其他实施方式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判断规定流出条件是否成立的情况列举一例进行了说明。
不过,作为规定流出条件,不限定于此。
例如,可以使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规定流出条件的(A)、(B)、(C)这三个中特定的两个来对规定流出条件是否成立进行判断,也可使用特定的一个对规定流出条件是否成立进行判断。
此外,例如,在对规定的回油条件进行判断时,在当多个参数中的任意一个满足规定的条件时视为规定的回油条件成立的情况下,也可当上述多个参数中的任意一个超过比视为规定的回油条件成立的值小的流出判断用临界值时,控制部7判断规定流出条件得到满足。在上述情况下,也能够避免由于连续地进行交替除霜模式的执行和回油运转而长时间不进行制热运转的状况。
(13-4)其他实施方式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在规定的回油条件成立时进行的回油运转,以将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设为与逆循环除霜模式相同的连接状态来进行使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3中流动的运转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的是,作为在规定的回油条件成立时进行的回油运转,不限定于此。
例如,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回油运转的替代,可以在将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维持在制热运转时的连接状态的情况下,增大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的转速,从而进行使流过制冷剂回路3内的制冷剂的流速提高的运转。
此外,例如,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回油运转的替代,也可在将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维持在制热运转时的连接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的阀开度来使湿润的制冷剂在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中流动,从而进行使制冷机油伴随液态制冷剂返回至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的运转。
此外,例如,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回油运转的替代,也可通过将第一四通换向阀12和第二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设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回油运转的连接状态相同,并且提高第一室内膨胀阀64和第二室内膨胀阀68的阀开度来使湿润的制冷剂在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中流动,从而进行使制冷机油伴随液态制冷剂返回至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的运转。
(13-4)其他实施方式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15、S17、S21、S23、S27以及回油运转的过热度控制中,以着眼于压缩机吸入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且以使上述制冷剂的过热度满足规定的条件的方式对各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的是,例如,在上述各步骤以及控制中,可以以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而非压缩机吸入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满足规定的条件的方式对各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此处的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控制部7可以通过第一排出温度传感器51a的检测温度和第一排出压力传感器51b的检测压力来求出上述过热度,控制部7也可通过第二排出温度传感器56a的检测温度和第二排出压力传感器56b的检测压力来求出上述过热度。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由于上述制冷装置能够抑制压缩机中制冷机油的枯竭并且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降低,因此,上述制冷装置对于设置有多台室外单元的制冷装置特别有用。
符号说明
3 制冷剂回路;
7 控制部;
10 第一室外单元(室外单元);
10a 第一室外侧控制基板(控制部);
11 第一压缩机(压缩机);
12 第一四通换向阀(换向阀);
13 第一室外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
15 第一室外膨胀阀(室外膨胀阀);
20 第二室外单元(室外单元);
20a 第二室外侧控制基板(控制部);
21 第二压缩机(压缩机);
22 第二四通换向阀(换向阀);
23 第二室外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
25 第二室外膨胀阀(室外膨胀阀);
61 第一室内单元(室内单元);
61a 第一室内侧控制基板(控制部);
62 第一室内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
64 第一室内膨胀阀(室内膨胀阀);
65 第二室内单元(室内单元);
65a 第二室内侧控制基板(控制部);
66 第二室内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
68 第二室内膨胀阀(室内膨胀阀);
100 空调装置(制冷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25919号公报。

Claims (3)

1.一种制冷装置(100),该制冷装置(100)通过将多台室外单元(10、20)相对于室内单元(61、65)并联连接而构成,所述制冷装置(100)的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剂回路(3),所述制冷剂回路(3)通过将设置于所述室内单元的室内热交换器(62、66)、设置于各所述室外单元的室外热交换器(13、23)、压缩机(11、21)以及换向阀(12、22)连接而构成,所述制冷剂回路(3)至少能够执行制热运转;以及
控制部(7、10a、20a、61a、65a),在执行所述制热运转的过程中当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所述控制部(7、10a、20a、61a、65a)选择并执行交替除霜模式和逆循环除霜模式中的任意一种,
在所述交替除霜模式中,一边对成为除霜对象的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进行切换一边执行在所述换向阀以下述方式连接的状态下进行的运转,该方式是指:通过将多个所述室外单元中的一部分的所述室外单元所具有的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设为所述除霜对象而使其作为冷凝器起作用,并且使多个所述室外单元中的另一部分的所述室外单元所具有的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起作用,
所述逆循环除霜模式在所述换向阀以下述方式连接的状态下执行,该方式是指:使各所述室外单元的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起作用,并且使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起作用,
在所述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并且在与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量相关的规定流出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选择并执行所述逆循环除霜模式,在所述规定流出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选择并执行所述交替除霜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流出条件成立的情况是指:
在假定从所述规定除霜条件成立的时刻开始持续地进行从所述压缩机流出最多的油的运转的情况下,直到成为规定的油枯竭状态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为规定时间以下的情况;以及/或者
作为根据所述压缩机的转速和所述制冷剂回路的高压以及低压确定的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值,在所述规定除霜条件成立时的所述流出累计值为规定累计值以上的情况。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采用制冷机油的流出累计值来对所述规定流出条件是否成立进行判断,并且在执行所述逆循环除霜模式时将所述流出累计值重置以重新开始累计。
CN201780006773.2A 2016-01-15 2017-01-11 制冷装置 Active CN1087003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05927A JP6252606B2 (ja) 2016-01-15 2016-01-15 冷凍装置
JP2016-005927 2016-01-15
PCT/JP2017/000648 WO2017122686A1 (ja) 2016-01-15 2017-01-11 冷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00357A true CN108700357A (zh) 2018-10-23
CN108700357B CN108700357B (zh) 2019-07-30

Family

ID=59311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6773.2A Active CN108700357B (zh) 2016-01-15 2017-01-11 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473374B2 (zh)
EP (1) EP3404344B1 (zh)
JP (1) JP6252606B2 (zh)
CN (1) CN108700357B (zh)
ES (1) ES2763119T3 (zh)
WO (1) WO201712268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05216A (zh) * 2018-10-30 2019-03-0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回油控制方法、系统及空调器
CN110779165A (zh) * 2019-11-15 2020-02-11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除霜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112539521A (zh) * 2020-12-21 2021-03-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多联机及其化霜控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39516B1 (ko) * 2015-01-12 2016-07-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US11885518B2 (en) * 2018-12-11 2024-01-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1981638B (zh) * 2020-08-21 2021-08-24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膨胀阀的控制方法、除霜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CN114508891A (zh) * 2020-11-16 2022-05-17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制冷系统及冰箱化霜方法
DE102021200937A1 (de) * 2021-02-02 2022-08-04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Klimatisierungsanlag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GB2621605A (en) * 2022-08-17 2024-02-21 Ebac Ltd Heat pump defrostin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28570A (ja) * 2006-11-21 2008-06-0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冷凍装置
CN101939599A (zh) * 2008-02-06 2011-01-0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CN202303691U (zh) * 2011-10-27 2012-07-04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多联机组室外机
CN103225866A (zh) * 2012-01-31 2013-07-31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装置
JP2014126310A (ja) * 2012-12-27 2014-07-07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0140B2 (ja) * 1989-01-24 1996-03-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油回収運転制御装置
JPH07234038A (ja) * 1994-02-18 1995-09-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多室型冷暖房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US5694782A (en) * 1995-06-06 1997-12-09 Alsenz; Richard H. Reverse flow defrost apparatus and method
JP3598809B2 (ja) * 1997-08-25 2004-12-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7000422B2 (en) * 2000-03-14 2006-02-21 Hussmann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figuring the same
US6973794B2 (en) * 2000-03-14 2005-12-13 Hussmann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JP3671850B2 (ja) * 2001-03-16 2005-07-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
KR101013373B1 (ko) * 2003-08-28 2011-02-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US20050103035A1 (en) * 2003-11-19 2005-05-19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il circulation observer for HVAC systems
JP2008025901A (ja) * 2006-07-20 2008-02-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4966601B2 (ja) 2006-07-21 2012-07-0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9261299B2 (en) * 2006-09-22 2016-02-16 Siemens Industry, Inc. Distributed microsystems-based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ercial refrigeration
JP2008209022A (ja) * 2007-02-23 2008-09-1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マルチ型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054186A (ja) * 2008-07-31 2010-03-11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US8327658B2 (en) * 2008-11-17 2012-12-11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oil return in an HVAC system
WO2010082325A1 (ja) * 2009-01-15 2010-07-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20120055185A1 (en) * 2010-09-02 2012-03-08 Ran Luo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KR101712213B1 (ko) * 2011-04-22 2017-03-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JP2013011364A (ja) * 2011-06-28 2013-01-17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気調和装置
KR101319687B1 (ko) * 2011-10-27 2013-10-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US10036562B2 (en) * 2012-08-03 2018-07-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4813123B (zh) * 2012-11-29 2017-09-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EP3006866B1 (en) * 2013-05-31 2020-07-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5842970B2 (ja) * 2013-10-29 2016-01-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9939181B2 (en) * 2013-12-11 2018-04-10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Micro-combined heat and power heat pump defrost procedure
EP3106768B1 (en) * 2014-02-14 2020-08-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source-side unit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WO2015129080A1 (ja) * 2014-02-27 2015-09-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源側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320568B2 (ja) * 2015-01-13 2018-05-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28570A (ja) * 2006-11-21 2008-06-0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冷凍装置
CN101939599A (zh) * 2008-02-06 2011-01-0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CN202303691U (zh) * 2011-10-27 2012-07-04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多联机组室外机
CN103225866A (zh) * 2012-01-31 2013-07-31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装置
JP2014126310A (ja) * 2012-12-27 2014-07-07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05216A (zh) * 2018-10-30 2019-03-0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回油控制方法、系统及空调器
CN110779165A (zh) * 2019-11-15 2020-02-11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除霜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112539521A (zh) * 2020-12-21 2021-03-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多联机及其化霜控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25665A (ja) 2017-07-20
US10473374B2 (en) 2019-11-12
WO2017122686A1 (ja) 2017-07-20
JP6252606B2 (ja) 2017-12-27
CN108700357B (zh) 2019-07-30
EP3404344A1 (en) 2018-11-21
ES2763119T3 (es) 2020-05-27
US20180328636A1 (en) 2018-11-15
EP3404344B1 (en) 2019-10-02
EP3404344A4 (en) 2019-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00357B (zh) 制冷装置
CN108463678A (zh) 制冷装置
JP6899928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5121973B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5265010B2 (ja)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467592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2711652B1 (en) Integr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CN109642761A (zh) 制冷装置
JP6965462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987234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3635754A (zh) 空调装置
CN107003028B (zh) 空调装置
US20200191447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EP3546850B1 (en) Refrigeration device
JP3956784B2 (ja) 冷凍装置
CN104736950B (zh) 空调装置
JP673342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7178940A (zh) 空调器及其除霜控制方法
CN108431526B (zh) 空调装置
JPH04131645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除霜運転制御装置
CN104736944B (zh) 空调机
JP6428221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9564036A (zh) 空气调节器
JP2010014308A (ja) 冷凍装置
CN108474602B (zh) 空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