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74602B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4602B
CN108474602B CN201680075258.5A CN201680075258A CN108474602B CN 108474602 B CN108474602 B CN 108474602B CN 201680075258 A CN201680075258 A CN 201680075258A CN 108474602 B CN108474602 B CN 1084746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outdoor
indoor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525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74602A (zh
Inventor
大浦竜太
南淳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4746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46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746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46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5/00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2Compressor contro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5/00Detail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s; Service stations therefor
    • F25B2345/003Control issues for charging or collecting refrigerant to or from a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5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speed
    • F25B2600/0253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speed with variable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3Suction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2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discharge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总计容积比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小的情况下,控制部(8)在进行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直到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后,进行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直到满足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于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通过将具有室外热交换器的室外单元和具有室内热交换器的多个室内单元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和气态制冷剂连通管连接而构成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一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通过将具有室外热交换器的室外单元和具有室内热交换器的多个室内单元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和气态制冷剂连通管连接而构成。作为上述空调装置,能够进行制冷循环状态和制热循环状态的切换,在上述制冷循环状态中,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在上述制热循环状态中,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此外,作为上述空调装置,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85390号公报)所示,在设置或维修设备后将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的工序中,上述空调装置进行制冷剂填充运转直到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于制冷剂回路。此处,在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中,能够进行使制冷剂回路成为制冷循环状态的制冷剂填充运转(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以及使制冷剂回路成为制热循环状态的制冷剂填充运转(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空调装置中,在室外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室内温度降低,较为理想的是,并非执行对室内进行制冷的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而是执行对室内进行制热的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
此处,为了将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需要将大量的制冷剂积存于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因此,为了通过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将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需要将制冷剂大量地积存于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多个室内热交换器。此外,在能够对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进行切换的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的规定量由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和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多个室内热交换器的总计容积的大小确定。也就是说,在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较大的情况下,制冷剂的规定量由制冷运转确定,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的总计容积较大的情况下,制冷剂的规定量由制热运转确定。
不过,多个室内热交换器的总计容积根据与室外单元连接的室内单元的数量和种类(机型)而变化。因此,如上所述,即使在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的情况下想要将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的总计容积比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小的情况下,无法在总计容积较小的多个室内热交换器大量地积存制冷剂,因而也无法将由制冷运转确定的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其结果是,有可能在制冷运转时造成填充不足。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对于包括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即使在室外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够不使室内温度过度降低并且适当地进行能够将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填充运转,其中,上述制冷剂回路通过将具有室外热交换器的室外单元和具有室内热交换器的多个室内单元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和气态制冷剂连通管连接而构成。
第一方面的空调装置通过将具有室外热交换器的室外单元和具有室内热交换器的多个室内单元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和气态制冷剂连通管连接而构成,上述空调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和控制部。制冷剂回路能够切换为制冷循环状态和制热循环状态,在上述制冷循环状态中,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在上述制热循环状态中,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控制部对构成室外单元和多个室内单元的设备进行控制。此外,此处,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的总计容积比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小的情况下,当将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时,控制部开始以使制冷剂回路成为制热循环状态的方式进行的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并且进行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直到满足规定的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然后,控制部切换至以使制冷剂回路成为制冷循环状态的方式进行的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并且进行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直到满足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于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
此处,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的总计容积比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小的情况下,首先,进行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直到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因此,与仅进行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的情况相比,能够避免室内温度降低。并且,此处,在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后,切换至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进行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直到满足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于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因此,能够将由制冷运转确定的规定量的制冷剂可靠地填充至制冷剂回路。
在第一方面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二方面的空调装置中,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的总计容积是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以上的情况下,在将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时,控制部进行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直到满足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
此处,在将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时,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的总计容积是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以上的情况下,进行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直到满足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于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因此能够将由制热运转确定的规定量的制冷剂可靠地填充至制冷剂回路。并且,此处,与进行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的情况相比,能够避免室内温度降低。
这样,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所述的空调装置中,如上所述,根据多个室内热交换器的总计容积和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的大小关系来进行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以及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的组合,因此,即使在室外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够不使室内温度过度降低并且适当地进行能够将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填充运转。
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三方面的空调装置中,在能够判定为制冷剂回路中从多个室内热交换器的任意一个的液体侧端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到达室外单元为止之间的部分被液体状态的制冷剂充满的情况下,控制部视为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
此处,在开始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后达到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是指下述状态:在制热运转中,在室内热交换器积存有制冷剂,并且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也积存有制冷剂。因此,此处,通过进行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直到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能够将制热运转所需要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通过随后的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能够形成只要将达到由制冷运转确定的规定量之前的剩余数量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即可的状态。
藉此,此处,通过采用上述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在通过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填充了大量的制冷剂后,通过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填充少量的制冷剂,能够填充由制冷运转确定的规定量的制冷剂,能够缩短在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后进行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的运转时间,从而进一步抑制室内温度降低。
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四方面的空调装置中,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的任意一个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达到规定的临界过冷却度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视为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
若在室内热交换器积存制冷剂,则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变大,从而能够对在室内热交换器是否积存有制冷剂进行检测。因此,此处,如上所述,通过室内热交换器的任意一个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是否达到临界过冷却度以上来对是否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进行判定。
藉此,此处,通过采用上述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能够对在室内热交换器是否积存有制冷剂进行可靠的判定。
在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五方面的空调装置中,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的任意一个中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达到规定的临界液体温度差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视为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
若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积存制冷剂,则靠近室外单元的部分中的制冷剂的温度接近液态制冷剂连通管的靠室内单元的部分中的制冷剂的温度,因而能够对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是否积存有制冷剂进行检测。因此,此处,如上所述,通过多个室内热交换器的任意一个中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差是否达到临界液体温度差以下来对是否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进行判定。
藉此,此处,通过采用上述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能够对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是否积存有制冷剂进行可靠的判定。
在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四方面或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六方面的空调装置中,多个室内单元分别具有在室内热交换器的液体侧端对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的室内膨胀阀。此外,在多个室内膨胀阀的任意一个的开度达到规定的临界阀开度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视为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
若在室内热交换器积存制冷剂,则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变大。此时,例如若以使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接近目标过冷却度的方式对室内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则室内膨胀阀的开度随着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变大而变大,因而能够对在室内热交换器是否积存有制冷剂进行检测。因此,此处,如上所述,通过多个室内膨胀阀的任意一个的开度是否达到规定的临界阀开度以上来对是否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进行判定。
藉此,此处,通过采用上述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能够对在室内热交换器是否积存有制冷剂进行可靠的判定。
在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七方面的空调装置中,控制部根据与室外单元连接的多个室内单元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容积数据来获得多个室内热交换器的总计容积。
此处,例如,控制部通过多个室内单元和室外单元间的通信等获得与室内热交换器的容积以及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相关的信息,并且从上述信息获得多个室内热交换器的总计容积以及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通过比较两种容积来对多个室内热交换器的总计容积是否是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以上或者是否比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小进行判定。此时,与室内热交换器的容积以及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相关的信息可以是容积数据本身,也可以是多个室内单元以及室外单元的机型信息。另外,在与室内热交换器的容积以及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相关的信息是机型信息的情况下,可以将每种机型的热交换器的容积数据预先储存于控制部,在对多个室内热交换器的总计容积是否是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以上或者是否比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小进行判定时,读取与机型信息对应的容积数据并使用。
这样,此处,如上所述,控制部根据与室外单元连接的多个室内单元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容积数据来获得多个室内热交换器的总计容积,从而能够对多个室内热交换器的总计容积是否是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以上或者是否比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小进行合适的判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空调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3是将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时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4是包括热交容积判定处理的制冷剂填充运转模式的流程图。
图5是第一制冷剂填充运转的流程图。
图6是第二制冷剂填充运转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并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在不脱离发明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1)空调装置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示意结构图。空调装置1是通过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来进行建筑物等的室内的制冷和制热的装置。空调装置1主要具有:室外单元2;多个(此处为两台)室内单元5a、5b,上述室内单元5a、5b彼此并列地连接;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和气态制冷剂连通管7,上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和气态制冷剂连通管7将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5a、5b连接。此外,空调装置1的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10构成为室外单元2和多个室内单元5a、5b通过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和气态制冷剂连通管7连接。
(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5a、5b设置于建筑物等的室内。如上所述,室内单元5a、5b通过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和气态制冷剂连通管7与室外单元2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接着,对室内单元5a、5b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室内单元5a和室内单元5b具有相同的结构,因而在此仅对室内单元5a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室内单元5b的结构,分别标注附加字“b”以代替表示室内单元5a的各部分的附加字“a”,并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室内单元5a主要具有室内膨胀阀51a和室内热交换器52a。此外,室内单元5a具有:室内液态制冷剂管53a,该室内液态制冷剂管53a将室内热交换器52a的液体侧端和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室内气态制冷剂管54a,该室内气态制冷剂管54a将室内热交换器52a的气体侧端和气态制冷剂连通管7连接。
室内膨胀阀51a是调节在室内热交换器52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等的能够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膨胀阀,该室内膨胀阀51a设置于室内液态制冷剂管53a。
室内热交换器52a是用于对制冷剂和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52a的液体侧端与室内液态制冷剂管53a连接,该室内热交换器52a的气体侧端与室内气态制冷剂管54a连接。在此,室内单元5a具有室内风扇55a,该室内风扇55a起到下述作用:将室内空气吸入至室内单元5a内,并使上述室内空气在室内热交换器52a中与制冷剂热交换后作为供给空气供给至室内。也就是说,室内单元5a具有室内风扇55a,该室内风扇55a是将作为在室内热交换器52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加热源或冷却源的室内空气供给至室内热交换器52a的风扇。室内风扇55a通过室内风扇马达56a进行驱动。
在室内单元5a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室内单元5a设置有:室内热交液体侧传感器57a,该室内热交液体侧传感器57a对室内热交换器52a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的温度Tr1a进行检测;室内热交气体侧传感器58a,该室内热交气体侧传感器58a对室内热交换器52a的气体侧端的制冷剂的温度Trga进行检测;室内空气传感器59a,该室内空气传感器59a对吸入至室内单元5a内的室内空气的温度Traa进行检测。
室内单元5a具有室内侧控制部50a,该室内侧控制部50a对构成室内单元5a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此外,室内侧控制部50a具有为了对室内单元5a进行控制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和存储器等,该室内侧控制部50a能够通过通信线在上述室内单元5a和室外单元2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此处,在设置有用于对室内单元5a进行单独操作的遥控器(未图示)的情况下,上述遥控器也包含于室内侧控制部50a。
(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设置于建筑物等的室外。如上所述,室外单元2通过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及气态制冷剂连通管7而与室内单元5a、5b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接着,对室外单元2的结构进行说明。
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压缩机21、切换机构23、室外热交换器24以及室外膨胀阀25。此外,室外单元2具有: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该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将室外热交换器24的液体侧端和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吸入管27,该吸入管27将切换机构23和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排出管28,该排出管28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切换机构23连接;第一室外气态制冷剂管29,该第一室外气态制冷剂管29将切换机构23和室外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端连接;第二室外气态制冷剂管30,该第二室外气态制冷剂管30将气态制冷剂连通管7和切换机构23连接。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的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的连接部设置有液体侧截止阀31,在第二室外气态制冷剂管30的与气态制冷剂连通管7的连接部设置有气体侧截止阀32。液体侧截止阀31和气体侧截止阀32是手动进行开闭的阀。
压缩机21是将低压的制冷剂压缩成高压的设备。此处,使用通过压缩机用马达22驱动旋转式或涡旋式等容积式的压缩元件(未图示)进行旋转的密闭式结构的压缩机作为压缩机21。此外,此处,压缩机用马达22能够通过逆变器等对转速进行控制,藉此,能够对压缩机21的容量进行控制。
切换机构23是能够对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进行切换的四通切换阀。此处,在制冷运转时,切换机构23是能够进行下述切换的机构:通过吸入管27和第二室外气态制冷剂管30使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气态制冷剂连通管7连通,并且,通过排出管28和第一室外气态制冷剂管29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端连通。也就是说,通过上述切换机构23的切换,能够将制冷剂回路10切换为制冷循环状态,在该制冷循环状态中,使室外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参照图1的切换机构23的实线)。此外,在制热运转时,切换机构23是能够进行下述切换的机构:通过吸入管27和第一室外气态制冷剂管29使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端连通,并且,通过排出管28和第二室外气态制冷剂管30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气态制冷剂连通管7连通。也就是说,通过上述切换机构23的切换,能够将制冷剂回路10切换为制热循环状态,在该制热循环状态中,使室外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参照图1的切换机构23的虚线)。此外,切换机构23不限定于四通切换阀,也可以通过将多个电磁阀和制冷剂管组合来进行上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切换的方式构成上述切换机构23。
室外热交换器24是用于对制冷剂和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设备。室外热交换器24的液体侧端与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连接,该室外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端与第一室外气态制冷剂管29连接。此处,室外单元2具有室外风扇33,该室外风扇33起到下述作用:将室外空气吸入至室外单元2内,并使该室外空气在室外热交换器24中与制冷剂热交换后排出至单元外。也就是说,室外单元2具有室外风扇33,该室外风扇33是将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2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却源或加热源的室外空气供给至室外热交换器24的风扇。室外风扇33通过室外风扇电动机34进行驱动。
室外膨胀阀25是调节在室外热交换器2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等的能够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膨胀阀,该室外膨胀阀25设置于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
此外,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连接有制冷剂返回管35,并且设置有制冷剂冷却器39。制冷剂返回管35是使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中流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岔并使该部分返回至压缩机21的制冷剂管。制冷剂冷却器39是通过在制冷剂返回管35中流动的制冷剂对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此处,该制冷剂冷却器39设置于室外液态制冷剂连通管26中比室外膨胀阀25靠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侧的部分。
此处,制冷剂返回管35是将从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分岔出的制冷剂送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管。此外,制冷剂返回管35主要具有制冷剂返回入口管36和制冷剂返回出口管37。制冷剂返回入口管36是使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中流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岔并将该部分送至制冷剂冷却器39的制冷剂返回管35侧的入口的制冷剂管,此处,上述制冷剂返回入口管36连接于室外膨胀阀25和制冷剂冷却器39之间的部分。在制冷剂返回入口管36设置有对在制冷剂返回管35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等的制冷剂返回膨胀阀38。此处,制冷剂返回膨胀阀38由电动膨胀阀构成。制冷剂返回出口管37是将制冷剂从制冷剂冷却器39的制冷剂返回管35侧的出口送至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的吸入管27的制冷剂管。此外,制冷剂冷却器39通过在制冷剂返回管35中流动的低压的制冷剂对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此外,制冷剂返回管35也可是不将制冷剂送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而是将制冷剂送至压缩机21的压缩行程的中途的制冷剂管。在这种情况下,制冷剂冷却器39通过在制冷剂返回管35中流动的中压的制冷剂对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
此外,在制冷剂回路10设置有服务喷嘴40,该服务喷嘴40用于在将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时连接制冷剂储瓶等。此处,服务喷嘴40与吸入管27连接。另外,设置服务喷嘴40的位置不限定于吸入管27,也可以是制冷剂回路10的其它的位置。此外,在截止阀31、32具有服务端口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截止阀31、32的服务端口作为服务喷嘴40。
在室外单元2中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室外单元2的压缩机21周围设置有:吸入压力传感器41,该吸入压力传感器41对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Ps进行检测;吸入温度传感器42,该吸入温度传感器42对压缩机21的吸入温度Ts进行检测;排出压力传感器43,该排出压力传感器43对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Pd进行检测;排出温度传感器44,该排出温度传感器44对压缩机21的排出温度Td进行检测。此外,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中比制冷剂冷却器39靠室外热交换器24侧的部分(此处为比室外膨胀阀25靠室外热交换器24侧的部分)设置有室外热交液体侧传感器45,该室外热交液体侧传感器45对室外热交换器24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的温度Tol进行检测。此外,在室外热交换器24或室外风扇33的周围设置有对吸入至室外单元2内的室外空气的温度Toa进行检测的室外空气传感器46。此外,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中的位于制冷剂冷却器39和液体侧截止阀31之间的部分设置有液体管侧传感器47,该液体管侧传感器47对从制冷剂冷却器39送至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的制冷剂或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送至制冷剂冷却器39的制冷剂的温度Tlp进行检测。此外,在制冷剂返回出口管37设置有制冷剂返回侧传感器48,该制冷剂返回侧传感器48对流过制冷剂冷却器39的制冷剂返回管35侧的出口的制冷剂的温度Tor进行检测。
室外单元2具有室外侧控制部20,该室外侧控制部20对构成室外单元2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此外,室外侧控制部20具有为了对室外单元2进行控制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和存储器等,上述室外侧控制部20能够在该室外侧控制部20和室内单元5a、5b的室内侧控制部50a、50b之间通过通信线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制冷剂连通管)
制冷剂连通管6、7是在将空调装置1设置于建筑物等的设置场所时在现场进行施工的制冷剂管,能够根据设置场所、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5a、5b的组合等设置条件而使用各种长度和管径的上述制冷剂连通管6、7。
(控制部)
室内单元5a、5b的室内侧控制部50a、50b和室外单元2的室外侧控制部20通过通信线等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从而构成对整个空调装置1的运转进行控制的控制部8。如图2所示,控制部8以能够接收各种传感器41~48、57a~59a、57b~59b的检测信号的方式连接,并且以能够根据上述检测信号等对各种设备21、23、25、33、38、51a、55a、51b、55b等进行控制的方式连接。此处,图2是空调装置1的控制框图。
如上所述,空调装置1以通过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和气态制冷剂连通管7将具有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室外单元2和具有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多个室内单元5a、5b连接的方式构成,上述空调装置1具有制冷剂回路10和控制部8。制冷剂回路10能够切换为制冷循环状态和制热循环状态,在上述制冷循环状态中,使室外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在上述制热循环状态中,使室外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控制部8对构成室外单元2和多个室内单元5a、5b的设备进行控制。
(2)空调装置的通常运转模式的动作
接着,对根据多个室内单元5a、5b的运转负载来对构成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5a、5b的设备进行控制时的空调装置1的动作(通常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通常运转模式主要具有对室内进行制冷的制冷运转和对室内进行制热的制热运转。下述说明的通常运转模式通过控制部8对构成室外单元2和多个室内单元5a、5b的设备进行控制。
(制冷运转)
使用图1和图2对通常运转模式的制冷运转进行说明。
若利用遥控器(未图示)等输入制冷运转的指示,则通过控制部8以使制冷剂回路10成为制冷循环状态(图1的切换机构23的实线所示的状态)的方式对切换机构23进行切换,从而启动压缩机21、室外风扇33以及室内风扇55a、55b,并且使膨胀阀25、38、51a、51b等进行规定的动作。
这样,制冷剂回路10内的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被吸入至压缩机21并且经过压缩成为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上述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切换机构23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4。
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4的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4中与由室外风扇33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受到冷却,从而冷凝并成为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上述高压的液态制冷剂通过室外膨胀阀25被送至制冷剂冷却器39。
被送至制冷剂冷却器39的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与在制冷剂返回管35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进一步得到冷却,然后通过液体侧截止阀31和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将上述液态制冷剂从室外单元2送至室内单元5a、5b。此时,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中流动的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被分岔至制冷剂返回管35,并且通过制冷剂返回膨胀阀38进行减压。此外,在通过制冷剂返回膨胀阀38减压后的制冷剂被送至制冷剂冷却器39,与在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中流动的高压的液态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受到加热,从而蒸发并成为气态制冷剂,然后返回至压缩机21。
被送至室内单元5a、5b的高压的液态制冷剂通过室内膨胀阀51a、51b进行减压,从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上述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送至室内热交换器52a、52b。
被送至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与由室内风扇55a、55b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受到加热,从而蒸发并成为低压的气态制冷剂。上述低压的气态制冷剂通过气态制冷剂连通管7从室内单元5a、5b被送至室外单元2。
被送至室外单元2的低压的气态制冷剂通过气体侧截止阀32和切换机构23再次被吸入至压缩机21。
(制热运转)
使用图1和图2对通常运转模式的制热运转进行说明。
若利用遥控器(未图示)等输入制热运转的指示,则通过控制部8以使制冷剂回路10成为制热循环状态(图1的切换机构23的虚线所示的状态)的方式对切换机构23进行切换,从而启动压缩机21、室外风扇33以及室内风扇55a、55b,并且使膨胀阀25、38、51a、51b等进行规定的动作。
这样,制冷剂回路10内的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被吸入至压缩机21并且经过压缩成为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上述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通过切换机构23、气体侧截止阀32和气态制冷剂连通管7从室外单元2被送至室内单元5a、5b。
被送至室内单元5a、5b的高压的气态制冷剂被送至室内热交换器52a、52b。
被送至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与由室内风扇55a、55b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受到冷却,从而冷凝并成为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上述高压的液态制冷剂通过室内膨胀阀51a、51b和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从室内单元5a、5b被送至室外单元2。
被送至室外单元2的制冷剂通过液体侧截止阀31和制冷剂冷却器39被送至室外膨胀阀25,并且通过室外膨胀阀25进行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上述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4。
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4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4中与由室外风扇33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受到加热,从而蒸发并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上述低压的气态制冷剂通过切换机构23再次被吸入至压缩机21。
(3)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填充运转模式的动作
接着,对在设置或维修空调装置1后将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时的空调装置1的动作(制冷剂填充运转模式)进行说明。此处,如图3所示,以在制冷剂回路10的服务端口40连接制冷剂储瓶90并且向制冷剂回路10填充制冷剂以达到规定量为止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另外,虽然此处并未采用,但在室外单元2具有制冷剂贮存箱(未图示)的情况下,也可从上述制冷剂贮存箱将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
在制冷剂填充运转模式中,准备两种制冷剂填充运转(第一制冷剂填充运转、第二制冷剂填充运转)以能够对想要避免由于室外温度较低而引起室内温度降低的情况进行应对。此外,在制冷剂填充运转模式中,根据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总计容积是否为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以上来选择第一制冷剂填充运转和第二制冷剂填充运转中的一种。在下述说明的两种制冷剂填充运转中,通过控制部8对构成室外单元2和多个室内单元5a、5b的设备进行控制并且进行作为上述控制的前处理的判定处理(热交容积判定处理),在上述判定处理中,对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总计容积是否为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以上进行判定。
(热交容积判定处理)
使用图3和图4对制冷剂填充运转模式中的热交容积判定处理进行说明。
首先,在进行制冷剂填充运转之前,通过服务喷嘴40将制冷剂储瓶90与制冷剂回路10连接等来形成能够填充制冷剂的状态。此处,在使用预先填充有制冷剂的室外单元2来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情况下,使上述制冷剂预先充满于制冷剂回路10内。此外,在室外单元2未预先填充有制冷剂的情况下,从制冷剂储瓶90等将制冷剂预先充满于制冷剂回路10内,直到在进行制冷剂填充运转时不会发生设备故障等的程度。
接着,若利用遥控器(未图示)等输入制冷剂填充运转的指示,则在进行图4所示的步骤ST11~ST12的第一制冷剂填充运转或步骤ST21~ST24的第二制冷剂填充运转之前,通过控制部8先进行图4所示的步骤ST1~ST2的处理(热交容积判定处理)。
-步骤ST1-
在步骤ST1中,控制部8通过多个室内单元5a、5b和室外单元2之间的通信等获得与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容积Vra、Vrb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Vo相关的信息,并且从上述信息获得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总计容积Vr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Vo(热交容积获取处理)。此时,与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容积Vra、Vrb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Vo相关的信息可以是容积数据本身,也可以是多个室内单元5a、5b以及室外单元2的机型信息(型式和性能等)。另外,在与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容积Vra、Vrb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Vo相关的信息是机型信息的情况下,可以将每个机型的热交换器的容积数据预先储存于控制部8,通过读取与机型信息对应的容积数据来获得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总计容积Vr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Vo。此外,控制部8获得与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容积Vra、Vrb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Vo相关的信息的时刻可以是进行步骤ST1的处理时的时刻,此外,也可以是在设置或维修空调装置1后在多个室内单元5a、5b以及室外单元2之间建立通信时的时刻。此外,此处,由于以一个室外单元2为例进行了说明,因此室外热交换器24只有一个,但在有多个室外单元2的情况下,与室内热交换器相同的是,可以获得由多个室外热交换器总计而成的容积。
-步骤ST2-
接着,在步骤ST2中,控制部8通过对由步骤ST1的热交容积获取处理所获得的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总计容积Vr和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进行比较来判定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总计容积Vr是否为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Vo以上。
此外,在步骤ST2的判定中,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总计容积Vr是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Vo以上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T11~ST12的第一制冷剂填充运转,若不是上述情况,即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总计容积Vr比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Vo小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T21~ST24的第二制冷剂填充运转。
(第一制冷剂填充运转)
若根据步骤ST1~ST2的热交容积判定处理选择第一制冷剂填充运转,则控制部8进行图4和图5所示的步骤ST11~ST12的第一制冷剂填充运转。
-步骤ST11-
在第一制冷剂填充运转中,在步骤ST11以使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处于规定的循环状态的方式进行对包括压缩机21的构成设备进行控制的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此处,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中的规定的循环状态是指以下述方式进行控制的状态:以使制冷剂回路10成为制热循环状态(图3的切换机构23的虚线所示的状态)的方式对切换机构23进行切换,从而使所有室内单元5a、5b强制进行制热运转(以下称为“室内全体制热”)。藉此,在压缩机21中,低压的气态制冷剂成为一边被压缩成高压一边流动的状态。在制冷剂回路10中从压缩机21的排出侧经由排出管28、切换机构23、第二室外气态制冷剂管30、气体侧截止阀32、气态制冷剂连通管7以及室内气态制冷剂管54a、54b到达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气体侧端为止的部分流动有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高压的制冷剂一边通过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从气体状态相变化为液体状态一边流动。在制冷剂回路10中从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液体侧端经由室内液态制冷剂管53a、53b、室内膨胀阀51a、51b、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液体侧截止阀31以及制冷剂冷却器39到达室外膨胀阀25为止的部分流动有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0中从室外膨胀阀25到室外热交换器24的液体侧端为止的部分流动有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4中,低压的制冷剂一边通过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从气液两相状态相变化为气体状态一边流动。在制冷剂回路10中从室外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端经由第一室外气态制冷剂管29、切换机构23以及吸入管27到达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为止的部分流动有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这样,在第一制冷剂填充运转中,为了避免室内温度降低,执行对室内进行制热的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
并且,此处,以使制冷剂回路10的高压Pc(冷凝温度Tc)恒定为目标高压Pcs(目标冷凝温度Tcs)的方式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此处为压缩机用马达22的转速)进行控制(以下称为“高压控制”)。此处,能够使用通过排出压力传感器43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Pd(将排出压力Pd换算成制冷剂的饱和温度而得到的温度)作为制冷剂回路10的高压Pc(冷凝温度Tc)。藉此,使制冷剂回路10的低压Pe(蒸发温度Te)和高压Pc(冷凝温度Tc)稳定。
此外,此处,以使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4中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o恒定为目标过热度SHos的方式对室外膨胀阀25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下称为“室外过热度控制”)。此处,能够使用从通过吸入温度传感器42检测出的吸入温度Ts减去制冷剂回路10的蒸发温度Te而得到的温度差作为室外热交换器24中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o。能够使用将通过吸入压力传感器41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Ps换算成制冷剂的饱和温度而得到的温度作为制冷剂回路10的蒸发温度Te。藉此,使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0中从室外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端经由第一室外气态制冷剂管29、切换机构23以及吸入管27到达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为止的部分可靠地流动。此外,使积存于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4的制冷剂的量稳定。
此外,此处,对室内膨胀阀51a、51b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恒定为目标过冷却度SCras、SCrbs(以下称为“室内过冷却度控制”)。此处,能够使用从制冷剂回路10的冷凝温度Tc减去通过室内热交液体侧传感器57a、57b检测出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的温度Trla、Trlb而得到的温度差作为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能够使用将通过排出压力传感器43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Pd换算成制冷剂的饱和温度而得到的温度作为制冷剂回路10的冷凝温度Tc。藉此,使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0中从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经由室内液态制冷剂管53a、53b、室内膨胀阀51a、51b、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液体侧截止阀31以及制冷剂冷却器39到达室外膨胀阀25为止的部分流动。
通过上述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使在制冷剂回路10内循环的制冷剂的状态稳定,因此,若在制冷剂回路10填充制冷剂,则主要形成下述状态:制冷剂逐渐积存于制冷剂回路10中从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经由室内液态制冷剂管53a、53b、室内膨胀阀51a、51b、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液体侧截止阀31以及制冷剂冷却器39到达室外膨胀阀25为止的部分。
-步骤ST12-
若一边进行步骤ST11的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一边将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则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逐渐增加,从而使制冷剂积存于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以及上述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下游侧的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等。此外,若处于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于制冷剂回路10的状态,则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或与过冷却度SCra、SCrb等价的状态量)达到制冷剂填充完成规定值Qt,上述制冷剂填充完成规定值Qt是指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于制冷剂回路10。
此处,为了将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需要将大量的制冷剂积存于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因此,为了通过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将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需要将制冷剂大量地积存于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此外,在能够对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进行切换的制冷剂回路10中,制冷剂的规定量由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Vo和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总计容积Vr的大小确定。也就是说,在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Vo较大的情况下,制冷剂的规定量由制冷运转确定,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总计容积Vr较大的情况下,制冷剂的规定量由制热运转确定。
因此,在步骤ST12中,当一边进行步骤ST11的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一边将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时,利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或与过冷却度SCra、SCrb等价的状态量)的变化来对是否满足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进行判定,上述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是指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于制冷剂回路10的状态。藉此,在填充于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未达到规定量时,在步骤ST12中判定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或与过冷却度SCra、SCrb等价的状态量)未达到制冷剂填充完成规定值Qt、即未满足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从而重复进行步骤ST12的处理。此处,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或与过冷却度SCra、SCrb等价的状态量)的平均值SCvr未达到作为制冷剂填充完成规定值Qt的临界过冷却度SCrvt的情况下,判定为未满足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此外,在步骤ST12中,在判定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或与过冷却度SCra、SCrb等价的状态量)达到制冷剂填充完成规定值Qt(此处,过冷却度SCra、SCrb的平均值SCrv达到作为制冷剂填充完成规定值Qt的临界过冷却度SCrvt)、即满足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后,结束从制冷剂储瓶90等填充制冷剂。
另外,只要是随着过冷却度SCra、SCrb的变化而变化的状态量,就能够作为与过冷却度SCra、SCrb等价的状态量以及制冷剂填充完成规定值Qt进行使用,例如,也可根据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中的过冷却度SCra、SCrb和其它的温度、压力等状态量计算出包括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将该制冷剂量设为与过冷却度SCra、SCrb等价的状态量,并将制冷剂的规定量设为制冷剂填充完成规定值Qt。
(第二制冷剂填充运转)
若根据步骤ST1~ST2的热交容积判定处理选择第二制冷剂填充运转,则控制部8进行图4和图6所示的步骤ST21~ST24的第二制冷剂填充运转。
-步骤ST21-
在第二制冷剂填充运转中,在步骤ST21中,首先,以使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处于规定的循环状态的方式进行对包括压缩机21的构成设备进行控制的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由于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的具体内容与步骤ST11的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的具体内容相同,因而此处省略说明。这样,在第二制冷剂填充运转中,与第一制冷剂填充运转相同的是,为了避免室内温度降低,首先,并非执行对室内进行制冷的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而是执行对室内进行制热的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
-步骤ST22-
若一边进行步骤ST21的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一边将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则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逐渐增加,从而使制冷剂积存于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以及上述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下游侧的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等。
此时,可以认为,与第一制冷剂填充运转相同的是,进行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直到规定量的制冷剂被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不过,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总计容积Vr根据与室外单元2连接的室内单元5a、5b的数量和种类(机型)而变化。因此,与第一制冷剂填充运转相同的是,即使在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的情况下想要将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当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总计容积Vr比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Vo小时,由于在总计容积Vr较小的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无法大量地积存制冷剂,因而无法将由制冷运转确定的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其结果是,有可能在制冷运转时造成填充不足。
因此,在步骤ST22中,为了防止在制冷运转时造成填充不足,在一边进行步骤ST21的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一边将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时,对是否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完成条件进行判定,上述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完成条件是指将制热运转所需要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的状态。也就是说,在制冷剂回路10中从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任意一个的液体侧端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到达室外单元2为止之间的部分被液体状态的制冷剂充满的情况下,视为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完成条件。此外,此处,若制冷剂积存于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则利用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变大这一点,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任意一个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达到规定的临界过冷却度SCrat、SCrbt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藉此,在步骤ST22中,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任意一个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未达到临界过冷却度SCrat、SCrbt的情况下,判定为未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从而重复步骤ST22的处理。此外,在步骤ST22中,在判定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任意一个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达到临界过冷却度SCrat、SCrbt、即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后,结束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
-步骤ST23-
在进行步骤ST21的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直到满足步骤ST22的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后,接着,在步骤ST23中,以使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处于规定的循环状态的方式切换为对包括压缩机21的构成设备进行控制的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此处,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中的规定的循环状态是指以下述方式进行控制的状态:以使制冷剂回路10成为制冷循环状态(图3的切换机构23的实线所示的状态)的方式对切换机构23进行切换,从而使所有室内单元5a、5b强制进行制冷运转(以下称为“室内全体制冷”)。藉此,在压缩机21中,低压的气态制冷剂一边被压缩成高压一边流动。在制冷剂回路10中从压缩机21的排出侧经由排出管28、切换机构23以及第一室外气态制冷剂管29到达室外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端为止的部分流动有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4中,高压的制冷剂一边通过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从气体状态相变化为液体状态一边流动。在制冷剂回路10中从室外热交换器24的液体侧端经由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室外膨胀阀25、制冷剂冷却器39、液体侧截止阀31、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以及室内液态制冷剂管53a、53b到达室内膨胀阀51a、51b为止的部分流动有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0中从室内膨胀阀51a、51b经由室内液态制冷剂管53a、53b到达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液体侧端为止的部分流动有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低压的制冷剂一边通过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从气液两相状态相变化为气体状态一边流动。在制冷剂回路10中从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气体侧端经由室内气态制冷剂管54a、54b、气态制冷剂连通管7、第二室外气态制冷剂管30、气体侧截止阀32、切换机构23以及吸入管27到达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为止的部分流动有低压的气态制冷剂。
并且,此处,以使制冷剂回路10的低压Pe(蒸发温度Te)恒定为目标低压Pes(目标蒸发温度Tes)的方式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此处为压缩机用马达22的转速)进行控制(以下称为“低压控制”)。此处,能够使用通过吸入压力传感器41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Ps(将吸入压力Ps换算成制冷剂的饱和温度而得到的温度)作为制冷剂回路10的低压Pe(蒸发温度Te)。藉此,使制冷剂回路10的低压Pe(蒸发温度Te)和高压Pc(冷凝温度Tc)稳定。
此外,此处,对室内膨胀阀51a、51b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a、SHrb恒定为目标过热度SHras、SHrbs(以下称为“室内过热度控制”)。此处,能够使用从通过室内热交气体侧传感器58a、58b检测出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气体侧端的制冷剂的温度Trga、Trgb减去制冷剂回路10的蒸发温度Te而得到的温度差作为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a、SHrb。能够使用将通过吸入压力传感器41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Ps换算成制冷剂的饱和温度而得到的温度或者通过室外热交液体侧传感器57a、57b检测出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的温度Trla、Trlb作为制冷剂回路10的蒸发温度Te。藉此,使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0中从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气体侧端经由室内气态制冷剂管54a、54b、气态制冷剂连通管7、第二室外气态制冷剂管30、气体侧截止阀32、切换机构23以及吸入管27到达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为止的部分可靠地流动。此外,使积存于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制冷剂的量稳定。
另外,此处,以使从制冷剂冷却器39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送至室内膨胀阀51a、51b的制冷剂的温度Tlp恒定为目标液体管温度Tlps的方式对制冷剂冷却器39的热交换能力(此处为制冷剂返回膨胀阀38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下称为“液体管温度控制”)。此处,能够使用通过液体管侧传感器47检测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作为制冷剂的温度Tlp。藉此,使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0中从制冷剂冷却器39经由液体侧截止阀31、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以及室内液态制冷剂管53a、53b到达室内膨胀阀51a、51b为止的部分流动。
通过上述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使在制冷剂回路10内循环的制冷剂的状态稳定,因此,进一步将制冷剂填充至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时处于填充不足的状态的制冷剂回路10,从而主要形成下述状态: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0中从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4经由室外液态制冷剂管26、室外膨胀阀25、制冷剂冷却器39、液体侧截止阀31、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以及室内液态制冷剂管53a、53b到达室内膨胀阀51a、51b为止的部分逐渐积存。
-步骤ST24-
若一边进行步骤ST23的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一边将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则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进一步增加,从而使制冷剂积存于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4。此外,若处于由制冷运转确定的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于制冷剂回路10的状态,则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4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o(或与过冷却度SCo等价的状态量)达到制冷剂填充完成规定值Qt,上述制冷剂填充完成规定值Qt是指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于制冷剂回路10。
因此,在步骤ST24中,当一边进行步骤ST23的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一边将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时,利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4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o(或与过冷却度SCo等价的状态量)的变化来对是否满足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进行判定,上述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是指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于制冷剂回路10的状态。此处,能够使用从制冷剂回路10的冷凝温度Tc减去通过室外热交液体侧传感器45检测出的室外热交换器24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的温度Tol而得到的温度差作为室外热交换器24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o。能够使用将通过排出压力传感器43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Pd换算成制冷剂的饱和温度而得到的温度作为制冷剂回路10的冷凝温度Tc。藉此,在填充于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未达到规定量时,在步骤ST24中判定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4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o(或与过冷却度SCo等价的状态量)未达到制冷剂填充完成规定值Qt、即未满足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从而重复进行步骤ST24的处理。此外,在步骤ST24中,在判定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4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o(或与过冷却度SCo等价的状态量)达到制冷剂填充完成规定值Qt、即满足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后,结束从制冷剂储瓶90等填充制冷剂。
另外,只要是随着过冷却度SCo的变化而变化的状态量,就能够作为与过冷却度SCo等价的状态量以及制冷剂填充完成规定值Qt进行使用,例如,也可根据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中的过冷却度SCo和其它的温度、压力等状态量计算出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量,将该制冷剂量设为与过冷却度SCo等价的状态量,并将制冷剂的规定量设为制冷剂填充完成规定值Qt。
(4)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填充运转的特征
在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填充运转中,具有以下特征。
(A)
此处,在将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时,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总计容积Vr是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Vo以上的情况下,如上述第一制冷剂填充运转所述,进行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直到满足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于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因此,能够将由制热运转确定的规定量的制冷剂可靠地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并且,此处,与进行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的情况相比,能够避免室内温度降低。
此外,此处,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总计容积Vr比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Vo小的情况下,首先,进行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直到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因此,与仅进行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的情况相比,能够避免室内温度降低。并且,此处,在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后,切换至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进行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直到满足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于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因此,能够将由制冷运转确定的规定量的制冷剂可靠地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
这样,此处,如上所述,根据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总计容积Vr和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Vo的大小关系来进行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以及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的组合,因此,即使在室外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够不使室内温度过度降低并且适当地进行能够将规定量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填充运转。
(B)
此处,在上述第二制冷剂填充运转中,在能够判定为制冷剂回路10中从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任意一个的液体侧端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到达室外单元2为止之间的部分被液体状态的制冷剂充满的情况下,视为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参照步骤ST22)。因此,在开始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后达到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是指下述状态:在制热运转中,在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积存有制冷剂,并且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也积存有制冷剂。因此,此处,通过进行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直到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能够将制热运转所需要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通过随后的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能够形成只要将达到由制冷运转确定的规定量之前的剩余数量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回路10即可的状态。
藉此,此处,通过采用上述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在通过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填充了大量的制冷剂后,通过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填充少量的制冷剂,能够填充由制冷运转确定的规定量的制冷剂,能够缩短在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后进行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的运转时间,从而进一步抑制室内温度降低。
(C)
在上述第二制冷剂填充运转中,若在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积存制冷剂,则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变大,因此能够对在室内热交换器52a、52b是否积存有制冷剂进行检测。因此,此处,在上述第二制冷剂填充运转中,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任意一个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是否达到临界过冷却度SCrat、SCrbt以上来对是否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进行判定。
藉此,此处,通过采用上述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能够对在室内热交换器52a、52b是否积存有制冷剂进行可靠的判定。
(D)
在上述制冷剂填充运转中,控制部8根据与室外单元2连接的多个室内单元5a、5b的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容积数据得到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总计容积Vr,从而能够对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总计容积Vr是否为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Vo以上或是否比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容积Vo小进行合适的判定。
(5)变形例
(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任意一个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达到临界过冷却度SCrat、SCrbt以上的情况下,视为满足第二制冷剂填充运转中的步骤ST22的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
不过,不限定于上述情况,也可以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任意一个中的制冷剂的温度Trla、Trlb和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Tlp的温度差ΔTlp达到规定的临界液体温度差ΔTlpt以下的情况下视为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也就是说,若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积存制冷剂,则靠近室外单元2的部分中的制冷剂的温度接近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的靠室内单元5a、5b的部分中的制冷剂的温度,因而能够对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是否积存有制冷剂进行检测。
藉此,此处,通过采用上述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能够对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是否积存有制冷剂进行可靠的判定。
(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达到临界过冷却度SCrat、SCrbt以上的情况下,视为满足第二制冷剂填充运转中的步骤ST22的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
不过,不限定于上述情况,也可以在多个室内膨胀阀51a、51b的任意一个的开度MVra、MVrb达到规定的临界阀开度MVrat、MVrbt以上的情况下视为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也就是说,若在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积存制冷剂,则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变大。此时,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若以使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接近目标过冷却度SCras、SCrbs的方式对室内膨胀阀51a、51b的开度MVra、MVrb进行控制,则室内膨胀阀51a、51b的开度MVra、MVrb随着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变大而变大,因而能够对在室内热交换器52a、52b是否积存有制冷剂进行检测。
藉此,此处,通过采用上述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能够对在室内热交换器52a、52b是否积存有制冷剂进行可靠的判定。
(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2中,作为步骤ST22的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以单独的方式采用使用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的条件、使用室内热交换器52a、52b中的制冷剂的温度Trla、Trlb和在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Tlp的温度差ΔTlp的条件以及使用室内膨胀阀51a、51b的开度MVra、MVrb的条件。
不过,不限定于上述情况,也可以将上述三个条件适当地组合以作为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例如,能够在满足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的情况下判定为满足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包括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其中,上述制冷剂回路通过将具有室外热交换器的室外单元和具有室内热交换器的多个室内单元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和气态制冷剂连通管连接而构成。
符号说明
1 空调装置;
2 室外单元;
5a、5b 室内单元;
6 液态制冷剂连通管;
7 气态制冷剂连通管;
8 控制部;
10 制冷剂回路;
24 室外热交换器;
51a、51b 室内膨胀阀;
52a、52b 室内热交换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85390号公报。

Claims (7)

1.一种空调装置(1),包括:
制冷剂回路(10),所述制冷剂回路通过将具有室外热交换器(24)的室外单元(2)和具有室内热交换器(52a、52b)的多个室内单元(5a、5b)通过液态制冷剂连通管(6)和气态制冷剂连通管(7)连接而构成,所述制冷剂回路能够切换为制冷循环状态和制热循环状态,在所述制冷循环状态中,使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且使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所述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在所述制热循环状态中,使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作为所述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且使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所述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以及
控制部(8),所述控制部对构成所述室外单元和多个所述室内单元的设备进行控制,
所述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多个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总计容积比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小的情况下,当将所述制冷剂填充至所述制冷剂回路时,所述控制部开始以使所述制冷剂回路成为所述制热循环状态的方式进行的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并且进行所述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直到满足规定的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然后,所述控制部切换至以使所述制冷剂回路成为所述制冷循环状态的方式进行的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并且进行所述制冷制冷剂填充运转直到满足规定量的所述制冷剂填充于所述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总计容积是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容积以上的情况下,在将所述制冷剂填充至所述制冷剂回路时,所述控制部进行所述制热制冷剂填充运转直到满足所述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能够判定为所述制冷剂回路中从多个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任意一个的液体侧端经由所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到达所述室外单元为止之间的部分被液体状态的所述制冷剂充满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视为满足所述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任意一个中的所述制冷剂的过冷却度达到规定的临界过冷却度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视为满足所述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任意一个中的所述制冷剂的温度和在所述液态制冷剂连通管中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达到规定的临界液体温度差以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视为满足所述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室内单元分别具有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液体侧端对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中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的室内膨胀阀(51a、51b),
在多个所述室内膨胀阀的任意一个的开度达到规定的临界阀开度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视为满足所述制热制冷剂填充完成条件。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根据与所述室外单元连接的多个所述室内单元的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容积数据来获得多个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总计容积。
CN201680075258.5A 2015-12-22 2016-11-21 空调装置 Active CN1084746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50318A JP6112189B1 (ja) 2015-12-22 2015-12-22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5-250318 2015-12-22
PCT/JP2016/084456 WO2017110339A1 (ja) 2015-12-22 2016-11-21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4602A CN108474602A (zh) 2018-08-31
CN108474602B true CN108474602B (zh) 2019-08-20

Family

ID=58666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5258.5A Active CN108474602B (zh) 2015-12-22 2016-11-21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527323B2 (zh)
EP (1) EP3396275B1 (zh)
JP (1) JP6112189B1 (zh)
CN (1) CN108474602B (zh)
AU (1) AU2016378330B2 (zh)
WO (1) WO20171103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35263B2 (en) * 2018-11-09 2021-03-02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Multi-circuit HVAC system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45460A (ja) * 1983-02-07 1984-08-20 松下精工株式会社 多室形ヒ−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
CN1513103A (zh) * 2001-07-16 2004-07-1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JP2005241172A (ja) * 2004-02-27 2005-09-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冷凍サイクルに対する冷媒充填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101424469A (zh) * 2007-11-01 2009-05-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面向冷冻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填充装置以及制冷剂填充方法
WO2009069257A1 (ja) * 2007-11-30 2009-06-04 Daikin Industries, Ltd. 冷凍装置
CN101680695A (zh) * 2007-05-30 2010-03-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42306B1 (en) 2005-10-25 2019-05-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method of refrigerant filling i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method of judging state of refrigerant filling i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refrigerant filling/piping cleaning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1762133B (zh) 2007-11-01 2012-02-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面向冷冻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填充方法
KR101237216B1 (ko) * 2011-10-24 2013-02-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45460A (ja) * 1983-02-07 1984-08-20 松下精工株式会社 多室形ヒ−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
CN1513103A (zh) * 2001-07-16 2004-07-1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JP2005241172A (ja) * 2004-02-27 2005-09-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冷凍サイクルに対する冷媒充填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101680695A (zh) * 2007-05-30 2010-03-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1424469A (zh) * 2007-11-01 2009-05-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面向冷冻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填充装置以及制冷剂填充方法
WO2009069257A1 (ja) * 2007-11-30 2009-06-04 Daikin Industries, Ltd. 冷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10339A1 (ja) 2017-06-29
AU2016378330A1 (en) 2018-08-09
EP3396275B1 (en) 2020-03-18
AU2016378330B2 (en) 2018-09-06
JP2017116156A (ja) 2017-06-29
JP6112189B1 (ja) 2017-04-12
US20180372380A1 (en) 2018-12-27
CN108474602A (zh) 2018-08-31
EP3396275A4 (en) 2018-11-21
US10527323B2 (en) 2020-01-07
EP3396275A1 (en) 2018-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1705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7110547B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6022058B2 (ja) 熱源側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3097835B (zh) 使用过冷值操作蒸汽压缩系统的方法
CN105247302B (zh) 空调装置
CN108105912B (zh) 多联机系统及其防冷媒偏流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CN104736948B (zh) 空调装置
CN109642761A (zh) 制冷装置
JP6602403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3229004B (zh) 空调装置
CN103180676A (zh) 制冷循环装置及制冷循环控制方法
CN103635754A (zh) 空调装置
CN103119377A (zh) 制冷热水供给装置以及制冷热水供给方法
CN108139086A (zh) 空调及控制空调的方法
CN106958889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8700357A (zh) 制冷装置
CN108431526B (zh) 空调装置
CN109790995A (zh) 空调装置
CN108474602B (zh) 空调装置
CN110701820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