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25596B - 热泵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热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25596B
CN102725596B CN200980163195.9A CN200980163195A CN102725596B CN 102725596 B CN102725596 B CN 102725596B CN 200980163195 A CN200980163195 A CN 200980163195A CN 102725596 B CN102725596 B CN 1027255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heat source
aqueous medium
heat exchanger
evaporating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6319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25596A (zh
Inventor
本田雅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Europe NV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Europe NV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Europe NV,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Europe NV
Publication of CN1027255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55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255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55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3Indoor unit with water as a heat sink or heat sou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13Pump speed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1Evaporator distribut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1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fluid cooled by th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1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fluid cooled by the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3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fluid cooled by the evaporator at the 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4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inlet of th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5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outlet of th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2Compressor control arrang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一种热泵系统,多台水介质利用型的利用单元与一台热源单元连接,能防止不必要的低效率。热源单元(2)具有容量可变型的热源侧压缩机(21)和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与热源单元(2)连接的各利用单元(4a、4b)具有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冷却水介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运转容量控制部(12b)控制热源侧压缩机(21)的容量以使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Te)达到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第二目标蒸发温度运算部(191a、191b)针对各利用单元(4a、4b)运算出用于使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水介质的出口温度达到设定温度(Tsa、Tsb)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第一目标蒸发温度确定部(12a)将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的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

Description

热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泵系统,尤其涉及能利用热泵循环来冷却水介质的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存在一种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163099号公报)所示的多台利用单元与一台热源单元连接的系统。在该系统中,通过将一台热源单元、多台利用单元、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连接在一起,来构成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系统中,可想到以下系统:采用利用水介质以作为利用单元的利用流体的冷水机组式的系统,并使每台利用单元的水介质的温度不同,从而能利用不同温度的水。在该情况下,虽然可考虑以在全部的利用单元中所预测出的最低水温使系统始终运转这样的方法,但在该方法中,运转效率可能会变得过低。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在利用水介质的多台利用单元与一台热源单元连接的系统中防止进行不必要的低效率运转。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包括热源单元、多个利用单元、运转容量控制部及温度确定部。热源单元具有压缩机和热源侧热交换器。压缩机是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容量可变型的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能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多个利用单元分别与热源单元连接,并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能对水介质进行冷却。运转容量控制部进行压缩机的运转容量控制,以使制冷剂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的蒸发温度达到第一目标蒸发温度。温度确定部针对运转的各个利用单元运算出用于使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的温度达到规定的设定温度的蒸发温度以作为第二目标蒸发温度。此外,温度确定部将该第二目标蒸发温度的最小值确定为第一目标蒸发温度。
在该热泵系统中,当在利用单元中冷却水介质时,用于使水介质在各利用单元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的温度达到规定的设定温度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中的最小值被确定为第一目标蒸发温度。此外,进行压缩机的运转容量控制,以使制冷剂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的蒸发温度达到该第二目标蒸发温度的最小值(即第一目标蒸发温度)。藉此,在水介质的设定温度各不相同的多个利用单元与单一热源连接的热泵系统中,可朝各利用单元供给最佳温度的水介质。因此,不使用以在所有利用单元中预测出的最低水温始终运转这样的方法,能实现可利用不同温度的水的系统,因此,能防止导致不必要低效率的运转。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的基础上,还包括流量调节阀和开度控制部。流量调节阀能改变在利用侧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在蒸发温度或第一目标蒸发温度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低、且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的温度比规定的设定温度低的情况下,开度控制部进行改变流量调节阀的开度的控制。
当根据多台利用单元各自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中的最小值(即第一目标蒸发温度)进行热源单元的压缩机的运转容量控制时,可能会因利用单元的不同而产生蒸发温度或第一目标蒸发温度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低、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的温度比规定的设定温度低的现象。然而,在该热泵系统中,在产生这种现象的情况下,进行改变流量调节阀的开度的控制。藉此,能控制在利用侧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从而能调节各利用单元的水介质的温度。
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是在第二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的基础上,在蒸发温度或第一目标蒸发温度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低、且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的出口温度比规定的设定温度低的情况下,开度控制部进行减小流量调节阀的开度的控制,以使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的出口温度达到规定的设定温度。
在该热泵系统中,在蒸发温度或第一目标蒸发温度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低、且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水介质的出口温度比规定的设定温度低的情况下,减小流量调节阀的开度。藉此,在利用侧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小,因此,与流量调节阀的开度被减小之前相比,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与水介质的热交换能力降低,由此,与流量调节阀的开度被减小之前相比,在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热交换后的水介质的温度上升。因此,各利用单元的水介质的温度被优化。
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是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三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的基础上,还包括水介质回路和泵容量控制部。水介质回路具有容量可变型的循环泵,并供在利用侧热交换器中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水介质循环。在蒸发温度或第一目标蒸发温度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低、且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的温度比规定的设定温度低的情况下,泵容量控制部进行改变循环泵的运转容量的控制。
当根据多台利用单元各自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中的最小值(即第一目标蒸发温度)进行热源单元的压缩机的运转容量控制时,可能会因利用单元的不同而产生蒸发温度或第一目标蒸发温度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低、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的温度比规定的设定温度低的现象。然而,在该热泵系统中,在产生这种现象的情况下,进行改变循环泵的运转容量的控制。藉此,能控制在水介质回路内循环的水介质的流量,从而能调节各利用单元的水介质的温度。
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是在第四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的基础上,泵容量控制部对循环泵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以使出入口温度差达到规定的温度差。出入口温度差是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的温度与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入口的温度之间的差。此外,在蒸发温度或第一目标蒸发温度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低、且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的温度比规定的设定温度低的情况下,泵容量控制部进行降低循环泵的运转容量的控制,以使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入口的温度达到从规定的设定温度中减去规定的温度差后所获得的值。
在该热泵系统中,对循环泵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以使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入口温度差达到规定的温度差。特别地,在蒸发温度或第一目标蒸发温度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低、且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水介质的出口温度比规定的设定温度低的情况下,泵容量控制部进行循环泵的运转容量的控制,以使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水介质的入口温度达到从规定的设定温度中减去规定的温度差后所获得的值。藉此,能将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水介质的出口温度控制为在入口温度上加上规定的温度差后所获得的温度、即规定的设定温度。因此,各利用单元的水介质的温度被优化。
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是在第四技术方案或第五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的基础上,还包括流量调节阀和开度控制部。流量调节阀能改变在利用侧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在蒸发温度或第一目标蒸发温度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低、且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的温度比规定的设定温度低的情况下,开度控制部进行改变流量调节阀的开度的控制。此外,在进行完开度控制部对流量调节阀的开度控制之后,若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的温度比规定的设定温度低,则泵容量控制部进行改变循环泵的运转容量的控制。
当根据多台利用单元各自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中的最小值(即第一目标蒸发温度)进行热源单元的压缩机的运转容量控制时,可能会因利用单元的不同而产生蒸发温度或第一目标蒸发温度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低、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的温度比规定的设定温度低的现象。然而,在该热泵系统中,在产生这种现象的情况下,首先进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控制。此外,在即使进行该开度控制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水介质的出口温度仍然未能达到规定的设定温度的情况下,进行循环泵的运转容量的变更控制。即,在产生上述现象的情况下,首先,调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在即便如此水介质的出口温度也未能达到规定的设定温度的情况下,调节在水介质回路内循环的水介质的流量。藉此,能可靠地优化各利用单元的水介质的温度。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获得以下效果。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的系统,不使用以在所有利用单元中预测出的最低水温始终运转这样的方法,能实现可利用不同温度的水的系统,因此,能防止导致不必要低效率的运转。
根据第二技术方案的系统,能控制在利用侧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从而能调节各利用单元的水介质的温度。
根据第三技术方案的系统,各利用单元的水介质的温度被优化。
根据第四技术方案的系统,能控制在水介质回路内循环的水介质的流量,从而能调节各利用单元的水介质的温度。
根据第五技术方案的系统,各利用单元的水介质的温度被优化。
根据第六技术方案的系统,能可靠地优化各利用单元的水介质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源侧控制部和与该控制部连接的各种传感器及各种设备的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利用侧控制部和与该控制部连接的各种传感器及各种设备的图。
图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的该系统的整体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的该系统的整体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变形例1的热源侧控制部和与该控制部连接的各种传感器及各种设备的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变形例1的利用侧控制部和与该控制部连接的各种传感器及各种设备的图。
图8是表示在变形例2的热泵系统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的该系统的整体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在变形例2的热泵系统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的该系统的整体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10是变形例4的热泵系统的示意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热泵系统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结构>
-整体-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1的示意结构图。热泵系统1是能进行利用蒸汽压缩机式的热泵循环来冷却水介质的运转等的装置。
热泵系统1主要包括:一台热源单元2;两台利用单元4a、4b;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两台储热水单元8a、8b;两台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水介质连通管15a、15b、16a、16b;热源侧通信部11;热源侧控制部12;利用侧通信部18a、18b;以及利用侧控制部19a、19b。热源单元2及利用单元4a、4b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而彼此连接在一起,藉此,构成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主要由热源侧压缩机21(后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4(后述)及利用侧热交换器41a(后述)构成。此外,通过将各利用单元4a、4b、各储热水单元8a、8b及各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经由水介质连通管15a、15b、16a、16b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水介质回路80a、80b。
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中封入有作为HFC类制冷剂中的一种的HFC-410A作为热源侧制冷剂,另外,还封入有相对于HFC类制冷剂具有相溶性的脂类或醚类制冷机油以对热源侧压缩机21(后述)进行润滑。另外,作为水介质的水在水介质回路80a、80b中循环。
各利用单元4a、4b和与各利用单元4a、4b连接的单元所形成的群组、即由利用单元4a、储热水单元8a及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构成的组所形成的群组(标注含有a的符号的群组)与由利用单元4b、储热水单元8b及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b构成的组所形成的群组(标注含有b的符号的群组)采用相同结构,且彼此并列地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连接。
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对在热泵系统1内设置有两台利用单元4a、4b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只要利用单元4a、4b的设置台数为两台以上即可,设置台数并不限定于两台。同样地,储热水单元8a、8b及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的设置台数只要分别为两台以上即可,设置台数并不限定于两台。
-热源单元2-
热源单元2设置于室外。热源单元2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而与各利用单元4a、4b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的一部分。
热源单元2主要具有热源侧压缩机21、油分离机构22、热源侧切换机构23、热源侧热交换器24、热源侧膨胀阀25、吸入返回管26、过冷却器27、热源侧储罐28、液体侧截止阀29及气体侧截止阀30。
热源侧压缩机21是用于压缩热源侧制冷剂的机构,是容量可变型的压缩机。具体而言,是收容于壳体(未图示)内的旋转式、涡旋式等容积式的压缩元件(未图示)被同样收容于壳体内的热源侧压缩机电动机21a驱动的密闭式压缩机。在该热源侧压缩机21的壳体内形成有充满经压缩元件压缩后的热源侧制冷剂的高压空间(未图示),在该高压空间中积存有制冷机油。热源侧压缩机电动机21a能利用逆变装置(未图示)来改变该电动机21a的转速(即运转频率),藉此,能进行热源侧压缩机21的容量控制。
油分离机构22是用于将从热源侧压缩机21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中所包含的制冷机油分离、并使其返回至热源侧压缩机的吸入侧的机构。油分离机构22主要具有:设于热源侧压缩机21的热源侧排出管21b的油分离器22a;以及将油分离器22a与热源侧压缩机21的热源侧吸入管21c连接在一起的回油管22b。油分离器22a是将从热源侧压缩机21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中所包含的制冷机油分离的设备。回油管22b具有毛细管。回油管22b是使在油分离器22a中从热源侧制冷剂分离出的制冷机油返回至热源侧压缩机21的热源侧压缩机21的热源侧吸入管21c中的制冷剂管。
热源侧切换机构23是能在热源侧散热运转状态与热源侧蒸发运转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四通切换阀,其中,在上述热源侧散热运转状态中,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4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在上述热源侧蒸发运转状态中,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4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热源侧切换机构23与热源侧排出管21b、热源侧吸入管21c、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3a及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3b连接,其中,上述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3a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连接,上述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3b与气体侧截止阀30连接。此外,热源侧切换机构23能进行下述切换:使热源侧排出管21b与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3a连通并使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3b与热源侧吸入管21c连通(对应于热源侧散热状态,参照图1的热源侧切换机构23的实线),或者使热源侧排出管21b与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3b连通并使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3a与热源侧吸入管21c连通(对应于热源侧蒸发运转状态,参照图1的热源侧切换机构23的虚线)。
热源侧切换机构23并不限定于四通切换阀,例如也可以是通过组合多个电磁阀等而构成为具有与上述相同的切换热源侧制冷剂流动方向的功能的构件。
热源侧热交换器24是通过进行热源侧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的热交换而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散热器或蒸发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液体侧连接有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4a,在该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连接有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3a。在该热源侧热交换器24中与热源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空气是由被热源侧风扇电动机32a驱动的热源侧风扇32供给的。
热源侧膨胀阀25是进行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4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减压等的电动膨胀阀,其设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4a。
吸入返回管26是将在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4a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支、并使其返回至热源侧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管。在此,吸入返回管6的一端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4a连接,该管26的另一端与热源侧吸入管21c连接。此外,在吸入返回管26上设有能进行开度控制的吸入返回膨胀阀26a。吸入返回膨胀阀26a由电动膨胀阀构成。
过冷却器27是进行在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4a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与在吸入返回管26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更具体而言是被吸入返回膨胀阀26a减压后的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热源侧储罐28设于热源侧吸入管21c,是用于供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在从热源侧吸入管21c被吸入热源侧压缩机21之前暂时积存的容器。
液体侧截止阀29是设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4a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的连接部的阀。气体侧截止阀30是设于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3b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的连接部的阀。
另外,在热源单元2中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热源单元2中设有热源侧吸入压力传感器33、热源侧排出压力传感器34、热源侧热交换温度传感器35、外部气体温度传感器36。热源侧吸入压力传感器33对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压力即热源侧吸入压力Ps进行检测。热源侧排出压力传感器34对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压力即热源侧排出压力Pd进行检测。热源侧热交换温度传感器35对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液体侧的温度即热源侧热交换器温度Thx进行检测。外部气体温度传感器36对外部气体温度To进行检测。
―液体制冷剂连通管―
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经由液体侧截止阀29而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4a连接。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是这样的制冷剂管:在热源侧切换机构23处于热源侧散热运转状态的情况下,能将热源侧制冷剂从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出口导出至热源单元2的外部。另外,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还是这样的制冷剂管:在热源侧切换机构23处于热源侧蒸发运转状态的情况下,能将热源侧制冷剂从热源单元2的外部导入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入口。
―气体制冷剂连通管―
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经由气体侧截止阀30而与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3b连接。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是这样的制冷剂管:在热源侧切换机构23处于热源侧散热运转状态的情况下,能将热源侧制冷剂从热源单元2的外部导入热源侧压缩机21的吸入侧。另外,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还是这样的制冷剂管:在热源侧切换机构23处于热源侧蒸发运转状态的情况下,能将热源侧制冷剂从热源侧压缩机21的排出侧导出至热源单元2的外部。
-利用单元-
利用单元4a、4b分别设置于室内。利用单元4a、4b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而与热源单元2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的一部分。另外,各利用单元4a、4b经由水介质连通管15a、16a、15b、16b而与各储热水单元8a、8b及各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各水介质回路80a、80b的一部分。
在制热运转时及供热水运转时,利用单元4a、4b能进行加热水介质的水介质加热运转,在制冷运转时,利用单元4a、4b能进行冷却水介质的水介质冷却运转。利用单元4a、4b主要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相当于流量调节阀)、循环泵43a、43b。
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进行热源侧制冷剂与水介质的热交换。具体而言,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能在制热运转时及供热水运转时通过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来加热水介质(即水介质加热运转)。相反地,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能在制冷运转时通过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来冷却水介质(即水介质冷却运转)。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供热源侧制冷剂流动的流路的液体侧连接有利用侧制冷剂管45a、45b,在供热源侧制冷剂流动的流路的气体侧连接有利用侧制冷剂管46a、46b。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供水介质流动的流路的入口侧连接有利用侧水入口管47a、47b,在供水介质流动的流路的出口侧连接有利用侧水出口管48a、48b。在利用侧制冷剂管45a、45b上连接有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在利用侧制冷剂管46a、46b上连接有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在利用侧水入口管47a、47b上连接有水介质连通管15a、15b,在利用侧水出口管48a、48b上连接有水介质连通管16a、16b。
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是能通过进行该调节阀42a、42b自身的开度调节来改变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量的电动膨胀阀。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与利用侧制冷剂管45a、45b连接。
循环泵43a、43b是进行水介质的升压的机构,其设于利用侧水出口管48a、48b。具体而言,采用离心式或容积式的泵元件(未图示)被循环泵电动机44a、44b驱动的泵以作为循环泵43a、43b。循环泵电动机44a、44b能利用逆变装置(未图示)将其转速(即运转频率)改变为各个不同的转速,藉此,能进行循环泵43a、43b的容量控制。
另外,在利用单元4a、4b中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利用单元4a中设有利用侧热交换温度传感器50a、50b、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51a、51b及水介质出口温度传感器52a、52b。利用侧热交换温度传感器50a、50b对热源侧制冷剂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液体侧的温度即利用侧制冷剂温度Tsc1a、Tsc1b进行检测。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51a、51b对水介质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入口的温度即水介质入口温度Twra、Twrb进行检测。水介质出口温度传感器52a、52b对水介质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即水介质出口温度Twla、Twlb进行检测。
―储热水单元―
储热水单元8a、8b是使用从利用单元4a、4b供给来的水介质的水介质设备,分别设置于室内。储热水单元8a、8b经由水介质连通管15a、16a、15b、16b而与各利用单元4a、4b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各水介质回路80a、80b的一部分。
储热水单元8a、8b主要具有储热水箱81a、81b和热交换线圈82a、82b。
储热水箱81a、81b是积存作为用于供热水的水介质的水的容器。在储热水箱81a、81b的上部连接有用于朝水龙头、淋浴器等输送变为温水的水介质的供热水管83a、83b,在储热水箱81a、81b的下部连接有用于进行被供热水管83a、83b消耗的水介质的补充的供水管84a、84b。
热交换线圈82a、82b设于储热水箱81a、81b内。热交换线圈82a、82b是通过进行在水介质回路80a、80b中循环的水介质与储热水箱81a、81b内的水介质之间的热交换而作为储热水箱81a、81b内的水介质的加热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在热交换线圈82a、82b的入口连接有水介质连通管16a、16b,在热交换线圈82a、82b的出口连接有水介质连通管15a、15b。
藉此,储热水单元8a、8b能在供热水运转时及制热运转时利用在利用单元4a、4b中被加热后的于水介质回路80a、80b中循环的水介质来加热储热水箱81a、81b内的水介质并将其作为温水加以积存。在此,作为储热水单元8a、8b,采用将与在利用单元4a、4b中被加热后的水介质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的水介质积存于储热水箱的型式的储热水单元,但也可采用将在利用单元4a、4b中被加热后的水介质积存于储热水箱的型式的储热水单元。
另外,在储热水单元8a、8b中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储热水单元8a、8b中设有储热水温度传感器85a、85b,该储热水温度传感器85a、85b用于对积存在储热水箱81a、81b中的水介质的温度即储热水温度Twha、Twhb进行检测。
-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
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是使用从利用单元4a、4b供给来的水介质的水介质设备,分别设置于室内。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经由水介质连通管15a、15b、16a、16b而与各利用单元4a、4b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各水介质回路80a、80b的一部分。
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是能利用在水介质回路80a、80b内循环的水介质来进行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的单元。上述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主要具有热交换面板91a、91b,构成对流式暖房器、地板制热面板等。
在对流式暖房器的情况下,热交换面板91a、91b设于室内的墙壁等,在地板制冷制热面板的情况下,热交换面板91a、91b设于室内的地板下等。热交换面板91a、91b是作为在水介质回路80a、80b中循环的水介质的散热器或吸热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在热交换面板91a、91b的入口连接有水介质连通管16a、16b,在各热交换面板91a、91b的出口连接有水介质连通管15a、15b。
―水介质连通管―
水介质连通管15a、15b分别与各储热水单元8a、8b的热交换线圈82a、82b的出口及各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的热交换面板91a、91b的出口连接。水介质连通管16a、16b分别与各储热水单元8a、8b的热交换线圈82a、82b的入口及各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的热交换面板91a、91b的入口连接。在水介质连通管16a、16b上设有水介质侧切换机构161a、161b,该水介质侧切换机构161a、161b能进行将在水介质回路80a、80b中循环的水介质供给至储热水单元8a、8b及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双方、或将水介质供给至储热水单元8a、8b和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中的任一方的切换。该水介质侧切换机构161a、161b由三通阀构成。
―热源侧通信部―
热源侧通信部11与热源侧控制部12电连接,其设于热源单元2内。热源侧通信部11与和各利用侧控制部19a、19b一起设于利用单元4a、4b内的利用侧通信部18a、18b(后述)电连接。热源侧通信部11能从利用侧通信部18a、18b接收与热泵系统1的运转状态及控制相关的各种信息和各种数据或将其发送至利用侧通信部18a、18b。
特别地,热源侧通信部11从各利用侧通信部18a、18b接收由各利用单元4a、4b中的利用侧控制部19a、19b分别运算出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
在此,上述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是指在各利用单元4a、4b进行制冷运转(即水介质冷却运转)的情况下、用于使水介质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达到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的蒸发温度Te。例如,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设定温度Tsa、Tsb、即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中要被利用的冷水的温度在利用单元4a中被设定为“7℃”,在利用单元4b中被设定为“5℃”。在该情况下,为了使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各自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达到所对应的设定温度Tsa、Tsb(具体而言是7℃或5℃),示出制冷剂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蒸发温度Te需要为几度的数据作为上述各利用单元4a、4b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而被热源侧通信部11接收。
关于该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的接收动作,热源侧通信部11可以在任意时间点接收该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例如,在由于改变了设定温度Tsa、Tsb而再次进行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的运算的情况下,热源侧通信部11可从相应的利用单元4a、4b接收重新运算之后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另外,例如像每隔一小时等那样,热源侧通信部11也可每隔确定的时间便从热泵系统1内的全部利用单元4a、4b接收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
另外,热源侧通信部11将由利用侧控制部19a、19b确定的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发送至各利用侧通信部18a、18b。在以下记载的“-热源侧控制部-”中,对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进行说明。
―热源侧控制部―
热源侧控制部12由CPU及存储器所形成的微型计算机构成,其设于热源单元2内。如图2所示,热源侧控制部12与热源单元2所具有的热源侧压缩机电动机21a、热源侧切换机构23、热源侧膨胀阀25及各种传感器33~36连接。热源侧控制部12根据各种传感器33~36的检测结果等进行热源侧压缩机电动机21a的转速控制、热源侧切换机构23的状态切换控制及热源侧膨胀阀25的开度控制等。
特别地,本实施方式的热源侧控制部12进行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的确定及基于该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的热源侧压缩机21的目标容量控制。为了进行上述控制,热源侧控制部12主要作为第一目标蒸发温度确定部12a(相当于温度确定部的一部分)及运转容量控制部12b起作用。
―第一目标蒸发温度确定部―
第一目标蒸发温度确定部12a从由各利用单元4a、4b的利用侧控制部19a、19b分别运算出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中抽出最小值,并将其确定为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即,第一目标蒸发温度确定部12a将根据各利用单元4a、4b的设定温度Tsa、Tsb确定出的多个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中的最低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确定为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
―运转容量控制部―
运转容量控制部12b通过控制热源侧压缩机电动机21a的转速(即运转频率)来使制冷剂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蒸发温度Te达到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藉此,来对热源侧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即,在各利用单元4a、4b中的冷水的设定温度Tsa、Tsb随利用单元4a、4b的不同而异的系统1中,为了将该设定温度Tsa、Tsb的水介质输出至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运转容量控制部12b根据该系统1内的全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所需要的蒸发温度Te(即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中的最低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即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对热源侧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
―利用侧通信部―
利用侧通信部18a、18b分别与各利用侧控制部19a、19b电连接,其设于利用单元4a、4b内。利用侧通信部18a、18b与和热源侧控制部12一起设于热源单元2内的热源侧通信部11电连接。利用侧通信部18a、18b能从热源侧通信部11接收与热泵系统1的运转状态及控制相关的各种信息和各种数据,或将其发送至热源侧通信部11。
特别地,各利用侧通信部18a、18b将利用侧控制部19a、19b分别运算出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发送至热源侧通信部11。另外,利用侧通信部18a、18b从热源侧通信部11接收由作为第一目标蒸发温度确定部12a起作用的热源侧控制部12确定的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
在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的发送动作中,利用侧通信部18a、18b既可以在利用侧控制部19a、19b再次进行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的运算的情况下进行发送,也可以例如像每隔一小时等那样,每隔确定的时间便发送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
―利用侧控制部―
利用侧控制部19a、19b由CPU及存储器所形成的微型计算机构成,其设于各利用单元4a、4b内。如图3所示,各利用侧控制部19a、19b与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循环泵电动机44a、44b及各种传感器50a、51a、52a、50b、51b、52b连接。各利用侧控制部19a、19b根据各种传感器50a、51a、52a、50b、51b、52b的检测结果、从热源侧通信部11输送来的与热泵系统1的运转状态及控制相关的各种信息等来进行所连接的各种设备的控制。具体而言,利用侧控制部19a、19b进行基于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控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制冷剂流量控制及基于循环泵电动机44a、44b的转速控制的循环泵43a、43b的流量控制。
特别地,在利用单元4a、4b进行制冷运转(即水介质冷却运转)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各利用侧控制部19a、19b进行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的运算,并进行基于该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及水介质的设定温度Tsa、Tsb等的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控制及循环泵43a、43b的容量控制。为了进行上述控制,利用侧控制部19a、19b主要作为第二目标蒸发温度运算部191a、191b(相当于温度确定部的一部分)、开度控制部192a、192b及泵容量控制部193a、193b起作用。
在图3中,带括弧地标注利用侧控制部19b及其外围设备等的符号,以能区分利用单元4a的利用侧控制部19a及其外围设备和利用单元4b的利用侧控制部19b及其外围设备。
―第二目标蒸发温度运算部―
在利用单元4a、4b分别进行制冷运转、即水介质冷却运转的情况下,第二目标蒸发温度运转部191a、191b运算出用于使水介质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达到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的蒸发温度Te(即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具体而言,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运算部191a、191b根据自身的利用单元4a、4b的设定温度Tsa、Tsb及热源侧制冷剂的各种信息(例如制冷剂的种类、特性等)运算出为了使从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供给至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的水介质(即冷水)的温度达到自身的利用单元4a、4b的设定温度Tsa、Tsb所需的蒸发温度Te,并将该蒸发温度Te设为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
―开度控制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热源单元2以与所连接的多台利用单元4a、4b各自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中的最小值(即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一致的方式进行热源侧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控制。然而,在该情况下,例如在因另一利用单元4b中运算出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b比利用单元4a中运算出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低而导致在利用单元4b中运算出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b被确定为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的情况下,在利用单元4a内流动的会是处于根据比自身运算出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低的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即利用单元4b中运算出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b)而被控制的状态的制冷剂。若这样,则利用单元4a中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的实际的蒸发温度Te会比自身的利用单元4a中运算出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低(例如实际的蒸发温度Te成为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其结果是,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的出口的温度Twla可能处于水介质在利用单元4a中的设定温度Tsa以下。
因此,在当前的蒸发温度Te比自身的利用单元4a、4b中运算出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低(Te<Tte2a、Tte2b)、且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比自身的利用单元4a、4b中的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低的情况下(Twla<Tsa、Twlb<Tsb),各开度控制部192a、192b改变自身的利用单元4a、4b中的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具体而言,在蒸发温度Te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低(Te<Tte2a、Tte2b)、且水介质(即冷水)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比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低的情况下(Twla<Tsa、Twlb<Tsb),各开度调节部192a、192b通过进行减小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的控制,来使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达到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即,开度控制部192a、192b通过减小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来降低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热源侧制冷剂与水介质的热交换能力,并使从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输出的水介质的温度上升。例如,在对制冷运转(即水介质冷却运转)时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进行蒸发器出口过热度恒定控制的情况下,该利用单元4a、4b内的开度控制部192a、192b使自身的利用单元4a、4b中运算出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向上偏移。通过该控制,可从各利用单元4a、4b朝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供给最佳温度的水介质。
―泵容量控制部―
各泵容量控制部193a、193b对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以使水介质在自身的利用单元4a、4b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与水介质在该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入口的温度Twra、Twrb之间的差即出入口温度差△Twa、△Twb达到规定的温度差△Twsa、△Twsb。具体而言,各泵容量控制部193a、193b求出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51a、51b的检测结果与水介质出口温度传感器52a、52b的检测结果之间的差以作为出入口温度差△Twa、△Twb(△Twa=Twra-Twla,△Twb=Twrb-Twlb),并通过控制各循环泵电动机44a、44b的转速(即运转频率)使求出的出入口温度差△Twa、△Twb达到规定的温度差△Twsa、△Twsb,藉此,来控制各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并调节水介质回路80a、80b内的流量。例如,在出入口温度差△Twa、△Twb比规定的温度差△Twsa、△Twsb大的情况下,泵容量控制部193a、193b判断出在水介质回路80a、80b中循环的水介质的流量较少,并通过增大循环泵电动机44a、44b的转速(即运转频率)来增大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相反地,在出入口温度差△Twa、△Twb比规定的温度差△Twsa、△Twsb小的情况下,泵容量控制部193a、193b判断出在水介质回路80a、80b中循环的水介质的流量较多,并通过减小循环泵电动机44a、44b的转速(即运转频率)来减小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
在此,规定的温度差△Twsa、△Twsb是根据例如水介质的设定温度Tsa、Tsb、循环泵43a、43b的能力、热源侧制冷剂的各种信息(例如制冷剂的种类、特性等)等通过理论计算、模拟、实验等而被恰当设定的。
此外,当自身的利用单元4a、4b进行制冷运转(即水介质冷却运转)时,在当前的蒸发温度Te比自身的利用单元4a、4b中运算出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低(Te<Tte2a、Tte2b)、且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比自身的利用单元4a、4b中的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低的情况下(Twla<Tsa,Twlb<Tsb),各泵容量控制部193a、193b进行改变自身的利用单元4a、4b中的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的控制。具体而言,在蒸发温度Te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低(Te<Tte2a、Tte2b)、且水介质(即冷水)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比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低的情况下(Twla<Tsa,Twlb<Tsb),各泵容量控制部193a、193b进行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控制,以使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入口的温度(具体而言是水介质入口温度传感器51a、51b的检测结果)达到从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中减去规定的温度差△Twsa、△Twsb后所获得的值(Twra=Tsa-△Twsa,Twrb=Tsb-△Twsb)。在此,对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朝减小的方向进行控制。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完已说明的基于开度控制部192a、192b的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控制之后、且因蒸发温度Te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低(Te<Tte2a、Tte2b)而导致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比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低的情况下(Twla<Tsa,Twlb<Tsb),进行上述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控制。即,在即便通过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控制来减小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量也未能消除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处于水介质在自身的利用单元4a、4b中的设定温度Tsa、Tsb以下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来控制水介质回路80a、80b内的水介质的循环量。这是由于以下缘故:通过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控制来提高水介质的温度存在极限,因此,为了对其进行弥补而进行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控制。另外,当过热度过大时,在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内会积存制冷机油,因而还可能会产生制冷机油不返回至热源单元2侧的现象。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1中,为了确保该系统1的可靠性,也要进行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控制。另外,当通过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控制来减小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量时,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产生水介质侧的出入口温度差△Twa、△Twb,因此,能进行减小循环泵43a、43b的能力的控制。
<动作>
接着,对热泵系统1的动作进行说明。作为热泵系统1的运转种类,可列举出供热水运转、制热运转及制冷运转。
―供热水运转及制热运转―
在供热水运转及制热运转中的任一运转的情况下,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中,均将热源侧切换机构23切换至热源侧蒸发运转状态(图1的热源侧切换机构23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并使吸入返回膨胀阀26a处于关闭的状态。热源侧热交换器24作为蒸发器起作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作为散热器起作用。
在这种状态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热源侧吸入管21c而被吸入热源侧压缩机21中,并在被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后,被排出至热源侧排出管21b。被排出至热源侧排出管21b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油分离器22a中使制冷机油分离。在油分离器22a中从热源侧制冷剂分离出的制冷机油经由回油管22b而返回至热源侧吸入管21c。制冷机油被分离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热源侧切换机构23、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3b及气体侧截止阀30而从热源单元2被输送至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
被输送至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被输送至各利用单元4a、4b。被输送至各利用单元4a、4b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各利用侧制冷剂管46a、45b而被输送至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被输送至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与在各个水介质回路80a、80b中循环的水介质进行热交换器而散热。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散热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各个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及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45a、45b而从各利用单元4a、4b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
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后的热源侧制冷剂被输送至热源单元2。被输送至热源单元2后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液体侧截止阀29而被输送至过冷却器27。由于热源侧制冷剂未在吸入返回管26中流动(即吸入返回膨胀阀26a被关闭),因此被输送至过冷却器27后的热源侧制冷剂以不在过冷却器27中进行热交换的方式被输送至热源侧膨胀阀25。被输送至热源侧膨胀阀25后的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膨胀阀25中被减压而变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并经由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4a而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4。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4后的低压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4中与由热源侧风扇32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4中蒸发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3a及热源侧切换机构23而被输送至热源侧储罐28。被输送至热源侧储罐28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热源侧吸入管21c而被再次吸入热源侧压缩机21中。
另外,在供热水运转及制热运转中的任一运转的情况下,在各水介质回路80a、80b中,均进行水介质加热运转。即,通过热源侧制冷剂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散热来加热在各个水介质回路80a、80b中循环的水介质。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被加热后的水介质(即温水)经由各个利用侧水出口管48a、48b而被吸入各循环泵43a、43b并升压。
在此,在供热水运转的情况下,各水介质切换机构161a、161b被切换至不朝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供给水介质、而仅朝各储热水单元8a、8b侧供给水介质的状态。因此,在供热水运转的情况下,因各循环泵43a、43b而升压的水介质(即温水)从各利用单元4a、4b经由各个水介质连通管16a、16b而被输送至各储热水单元8a、8b。被输送至各储热水单元8a、8b后的水介质在各热交换线圈82a、82b中与储热水箱81a、81b内的水介质进行热交换而散热。藉此,各储热水箱81a、81b内的水介质被加热。
另外,在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各水介质切换机构161a、161b被切换至朝各储热水单元8a、8b侧及各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供给水介质、或仅朝各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供给水介质的状态。因此,在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因各循环泵43a、43b而升压的水介质(即温水)从各利用单元4a、4b经由各个水介质连通管16a、16b而被输送至各储热水单元8a、8b及各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或仅被输送至各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被输送至各储热水单元8a、8b后的水介质(即温水)在各热交换线圈82a、82b中与储热水箱81a、81b内的水介质进行热交换而散热。藉此,各储热水箱81a、81b内的水介质被加热。另外,被输送至各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后的水介质在各个热交换面板91a、91b中散热。藉此,室内的墙壁等、室内的地板被加热。
-制冷运转-
在该情况下,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中,热源侧切换机构23被切换至热源侧散热运转状态(图1的热源侧切换机构23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并使吸入返回膨胀阀26a处于打开的状态。热源侧热交换器24作为散热器起作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作为蒸发器起作用。
在这种状态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热源侧吸入管21c而被吸入热源侧压缩机21中,并在被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后,被排出至热源侧排出管21b。被排出至热源侧排出管21b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油分离器22a中使制冷机油分离。在油分离器22a中从热源侧制冷剂分离出的制冷机油经由回油管22b而返回至热源侧吸入管21c。制冷机油被分离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热源侧切换机构23及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3a而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4。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4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4中与由热源侧风扇32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散热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热源侧膨胀阀25而被输送至过冷却器27。被输送至过冷却器27后的热源侧制冷剂与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4a被分支到吸入返回管26的热源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至过冷状态。在吸入返回管26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被返回至热源侧吸入管21c。在过冷却器27中被冷却后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4a及液体侧截止阀29而从热源单元2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
从热源单元2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被输送至各利用单元4a、4b。被输送至各利用单元4a、4b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各个利用侧制冷剂管45a、45b而被输送至各利用侧热量调节阀42a、42b。在各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中,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并被输送至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被输送至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与在各个水介质回路80a、80b中循环的水介质进行热交换器而蒸发。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蒸发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各个利用侧制冷剂管46a、46b而被输送至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
被输送至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后的热源侧制冷剂被输送至热源单元2。被输送至热源单元2后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气体侧截止阀30、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3b及热源侧切换机构23而被输送至热源侧储罐28。被输送至热源侧储罐28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热源侧吸入管21c而被再次吸入热源侧压缩机21中。
另外,在各水介质回路80a、80b中,进行水介质冷却运转。即,通过热源侧制冷剂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蒸发来冷却在各个水介质回路80a、80b中循环的水介质。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被冷却后的水介质(即冷水)经由各个利用侧水出口管48a、48b而被吸入各循环泵43a、43b并升压。
在此,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各水介质切换机构161a、161b被切换至不朝各储热水单元8a、8b侧供给水介质、而仅朝各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侧供给水介质的状态。因此,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因各循环泵43a、43b而升压的水介质(即冷水)从各利用单元4a、4b经由各个水介质连通管16a、16b而被输送至各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另外,被输送至各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后的水介质(即冷水)在各个热交换面板91a、91b中吸热。藉此,室内的墙壁等、室内的地板被冷却。
―热泵系统1的整体动作的流程―
图4及图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1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的该系统1的整体动作流程的流程图。以下,假定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从一开始就处于“打开”的状态,并且循环泵43a、43b进行运转容量控制以使运转容量达到规定容量。
步骤S1~步骤S3:水介质在各利用单元4a、4b中的设定温度Tsa、Tsb通过遥控器(未图示)等由用户等输入(S1)。在该情况下,在各利用单元4a、4b中作为第二目标蒸发温度运算部191a、191b起作用的利用侧控制部19a、19b运算出自身的利用单元4a、4b中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即,利用侧控制部19a、19b运算出用于使水介质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达到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的蒸发温度Te,并将该蒸发温度Te设为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S2)。然后,各利用单元4a、4b的利用侧通信部18a、18b将运算结果即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发送至热源单元2侧(S4),热源单元2的热源侧通信部11接收到该运算结果(S3)。
步骤S4~步骤S5:在热源单元2中,作为第一目标蒸发温度确定部12a起作用的热源侧控制部12将由各利用单元4a、4b运算出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中的最小值确定为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S4)。热源侧通信部11将确定的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发送至各利用单元4a、4b(S4),各利用单元4a、4b的利用侧通信部18a、18b接收该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
步骤S6:在热源单元2中,作为运转容量控制部12b起作用的热源侧控制部12对热源侧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以使制冷剂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蒸发温度Te达到步骤S4中确定的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
步骤S7~步骤S9:在从进行步骤S6的控制开始经过了规定时间之后(例如10分钟等),在各利用单元4a、4b中,作为开度控制部192a、192b起作用的利用侧控制部19a、19b将蒸发温度Te与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进行比较,并将水介质(即冷水)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与自身的利用单元4a、4b中的设定温度Tsa、Tsb进行比较。在蒸发温度Te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低(S7的“是”,Te<Tte2a、Tte2b)、且水介质(即冷水)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比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低的情况下(S8的“是”,Twla<Tsa,Twlb<Tsb),利用侧控制部19a、19b通过进行减小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的控制,来使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达到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S9)。
在步骤S7中蒸发温度Te与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相同或比该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高情况下(S7的“否”,Te≥Tte2a、Tte2b),以及在步骤S8中水介质(即冷水)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与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相同或比该设定温度Tsa、Tsb高的情况下(S8的“否”,Twla≥Tsa,Twlb≥Tsb),对热源单元2及相应的利用单元4a、4b持续进行当前所执行的控制。
特别地,在步骤S8中,若水介质(即冷水)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比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高的状态持续数秒(S8的“否”,Twla>Tsa,Twlb>Tsb),则利用作为泵容量控制部193a、193b起作用的利用侧控制部19a、9b进行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控制,以使出入口温度差△Twa、△Twb达到规定的温度差△Twsa、△Twsb。
步骤S10~步骤S12:在步骤S9的控制进行了规定时间之后(例如10分钟等),在各利用单元4a、4b中,作为泵容量控制部193a、193b起作用的利用侧控制部19a、19b再次将蒸发温度Te与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进行比较,并将水介质(即冷水)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与自身的利用单元4a、4b中的设定温度Tsa、Tsb进行比较。在蒸发温度Te仍然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低(S10的“是”,Te<Tte2a、Tte2b)、且水介质(即冷水)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比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低的情况下(S11的“是”,Twla<Tsa,Twlb<Tsb),利用侧控制部19a、19b进行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控制,以使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入口的温度Twra、Twrb达到从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中减去规定的温度差△Twsa、△Twsb后所获得的值(Twra=Tsa-△Twsa,Twrb=Tsb-△Twsb)(S12)。具体而言,对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朝减小的方向进行控制。
在步骤S10中蒸发温度Te与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相同或比该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高的情况下(S10的“否”,Te≥Tte2a、Tte2b),以及在步骤S11中水介质(即冷水)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与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相同或比该设定温度Tsa、Tsb高的情况下(S11的“否”,Twla≥Tsa,Twlb≥Tsb),对热源单元2持续进行当前所执行的热源侧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控制,并对相应的利用单元4a、4b持续进行当前所执行的步骤S9的开度控制。
在步骤S9的控制中,利用侧控制部19a、19b的控制对象是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温度Twla、Twlb,但从该步骤S12的控制开始,可认为利用侧控制部19a、19b的控制对象从出口温度Twla、Twlb转变成了入口温度Twra、Twrb。
<特征>
该热泵系统1具有如下特征。
(1)
在该热泵系统1中,当进行制冷运转时,用于使水介质在各利用单元4a、4b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达到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中的最小值被确定为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此外,进行热源侧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控制,以使制冷剂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蒸发温度Te达到该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藉此,在水介质的设定温度Tsa、Tsb各不相同的多个利用单元4a、4b与单一热源连接的热泵系统1中,可朝各利用单元4a、4b供给最佳温度的水介质。因此,不使用以在所有利用单元4a、4b中预测出的水介质的最低水温始终运转这样的方法,能实现可利用不同温度的水的系统,因此,能防止导致不必要的低效率。
根据设定温度Tsa、Tsb的值进行热源侧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控制,以使制冷剂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蒸发温度Te达到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从而能使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达到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在该情况下,由于无需设置在使用以水介质的最低水温始终运转这样的方法的情况下所需的旁通阀即可,因此还能削减热泵系统1的成本。
(2)
当根据多台利用单元4a、4b各自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中的最小值(即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进行热源单元2的热源侧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控制时,可能会因利用单元4a、4b的不同而导致蒸发温度Te比对应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低(Te<Tte2a、Tte2b)、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水介质的出口温度Twla、Twlb比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低的现象。然而,在该热泵系统1中,在蒸发温度Te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低(Te<Tte2a、Tte2b)、且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比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低的情况下(Twla<Tsa,Twlb<Tsb),进行改变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的控制。藉此,能控制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内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量,从而能调节从各利用单元4a、4b输出的水介质的温度。
(3)
具体而言,在蒸发温度Te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低(Te<Tte2a、Tte2b)、且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水介质的出口温度Twla、Twlb比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低的情况下(Twla<Tsa,Twlb<Tsb),减小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藉此,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小,因此,与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被减小之前相比,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制冷剂与水介质的热交换能力降低。藉此,与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被减小之前相比,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热交换后的水介质的温度上升。因此,从各利用单元4a、4b输出的水介质的温度被优化。
(4)
另外,在该热泵系统1中,在利用单元4a、4b中的蒸发温度Te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低(Te<Tte2a、Tte2b),且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温度Twla、Twlb比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低的情况下(Twla<Tsa,Twlb<Tsb),进行改变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的控制。藉此,能控制在水介质回路80a、80b内循环的水介质的流量,从而能调节从各利用单元4a、4b输出的水介质的温度。
(5)
具体而言,在利用单元4a、4b中的蒸发温度Te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低(Te<Tte2a、Tte2b)、且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出口温度Twla、Twlb比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低的情况下(Twla<Tsa,Twlb<Tsb),对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以使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水介质的各个入口温度Twra、Twrb达到从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中减去规定的温度差△Twsa、△Twsb后所获得的值。藉此,能将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水介质的出口温度Twla、Twlb控制为在入口温度Twra、Twrb上加上规定的温度差△Twsa、△Twsb后所获得的温度、即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因此,从各利用单元4a、4b输出的水介质的温度被优化。
(6)
特别地,在该热泵系统1中,在利用单元4a、4b中的蒸发温度Te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低(Te<Tte2a、Tte2b)、且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温度Twla、Twlb比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低的情况下(Twla<Tsa,Twlb<Tsb),首先进行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控制。然后,在即使进行该开度控制蒸发温度Te也仍然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低(Te<Tte2a、Tte2b)、导致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水介质的出口温度Twla、Twlb未达到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的情况下,进行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的变更控制。即,首先,调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在即便如此水介质的出口温度Twla、Twlb也未能达到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的情况下,调节在水介质回路80a、80b内循环的水介质的流量。藉此,能可靠地优化从各利用单元4a、4b输出的水介质的温度。
<本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1的变形例>
(A)
在上述热泵系统1中,对在各利用单元4a、4b侧运算出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在热源单元2侧运算出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与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的运算相同地在热源单元2侧进行各个利用单元4a、4b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的运算。
在图6中示出了该情况下的热源侧控制部12及其外围设备的示意图,在图7中示出了利用侧控制部19a、19b及其外围设备的示意图。在该情况下,如图6所示,热源侧控制部12能作为进行各个利用单元4a、4b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的运算及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的确定的温度确定部12c起作用,以代替上述图2的第一目标蒸发温度确定部12a。另外,如图7所示,利用侧控制部19a、19b并不作为图3所示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运算部191a、191b起作用,而能作为开度控制部192a、192b及泵容量控制部193a、193b起作用。
在热源单元2侧进行各个利用单元4a、4b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的运算的情况下,从各利用单元4a、4b朝热源单元2输送各设定温度Tsa、Tsb、各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状态等这样的数据,以作为为运算出利用单元4a、4b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所需的数据。
另外,在图6、图7中,热源侧控制部12及利用侧控制部19a、19b的连接结构等与图2、图3的热源侧控制部12及利用侧控制部19a、19b的连接结构等相同。因此,在图6、图7中,对除了“温度确定部12c”以外的其它结构标注与图2、图3相同的符号,由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B)
在上述热泵系统1中,在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控制及循环泵43a、43b的容量控制中,对比较蒸发温度Te与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进行了说明(图4的步骤S7、图5的步骤S10)。
然而,在本发明的热泵系统中,如图8的步骤S17及图9的步骤S20所示,在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控制及循环泵43a、43b的容量控制的实施条件中,也可比较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与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即,在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低(Tte1<Tte2a、Tte2b)、且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出口温度Twla、Twlb比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低的情况下(Twla<Tsa,Twlb<Tsb),进行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控制,并进行循环泵43a、43b的容量控制。其原因是,由于根据各利用单元4a、4b的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中的最小值对热源侧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因此热源侧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蒸发温度Te最终会达到与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相同或比该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低的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因此,也可以不是进行蒸发温度Te与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的比较,而是进行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与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的比较。
图8、图9示出了本变形例的热泵系统1的制冷运转时的整体动作流程。在图8、图9中,对除了步骤S17、S20之外的其它步骤标注与图4、图5相同的步骤编号。因此,省略图8、图9的详细说明。
―关于蒸发器过热度恒定控制―
在上述“开度控制部”中也有稍许记载,在图4、图5及图8、图9的热泵系统1的动作的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控制中,也可进行蒸发器过热度恒定控制。具体而言,在例如图8、图9的步骤S17、S8中,在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低、且水介质的出口温度Twla、Twlb比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低的情况下(S17的“是”,图8的S8的“是”),通过在蒸发过热度的目标值上加上修正值,使该目标值以在规定范围内增大的方式变化,来进行制冷剂流量的修正控制、即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控制。另外,在步骤S17中,若第一目标蒸发温度Tte1比第二目标蒸发温度Tte2a、Tte2b高(S17的“否”),则蒸发过热度的目标值返回至缺省值。此外,在步骤S8中,若水介质的出口温度Twla、Twlb比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高(S8的“否”),则通过从蒸发过热度的目标值中减去修正值,使该目标值在规定范围内朝下变化,从而进行制冷剂流量的修正控制、即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控制。
(C)
在上述热泵系统1中,对以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如图4及图5所示,若水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Twla、Twlb比规定的设定温度Tsa、Tsb低,则首先进行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控制,接着进行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控制。然而,也可先进行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控制,接着进行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控制。
另外,还可以仅进行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控制,或仅进行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控制。
(D)
上面,对如图1所示构成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及水介质回路80a、80b的具有所谓单独的制冷剂回路的热泵系统1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热泵系统也可以是具有如图10所示的复叠的制冷剂回路的系统结构。
在图10的热泵系统1中,除了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及水介质回路80a、80b之外,还构成了利用侧制冷剂回路40a、40b。利用侧制冷剂回路40a、40b分别构成于利用单元4a、4b内,并位于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与水介质回路80a、80b之间。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40a、40b主要由利用侧压缩机62a、62b、利用侧储罐67a、67b、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及制冷剂-水热交换器65a、65b构成,利用侧制冷剂在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40a、40b的内部循环。在该情况下,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并不进行热源侧制冷剂与水介质的热交换,而是进行热源侧制冷剂与利用侧制冷剂的热交换,制冷剂-水热交换器65a、65b进行利用侧制冷剂与水介质的热交换。
在图10这样的系统结构中,在供热水运转及制热运转时,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作为利用侧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制冷剂-水热交换器65a、65b作为利用侧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因此,在供热水运转及制热运转时,能将温度比图1的系统的温度更高的水介质从利用单元4a、4b供给至储热水单元8a、8b及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9a、9b。
由于图10的除了利用侧制冷剂回路40a、40b之外的其它结构与图1的结构相同,因此标注与图1相同的符号。因此,省略图10的除了利用侧制冷剂回路40a、40b之外的其它结构的详细说明。
(E)
在上述热泵系统1中,对在热源单元2上连接有利用水介质的利用单元4a、4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除了热源单元2、利用水介质的多个利用单元4a、4b之外,本发明的热泵系统还可包括使用热源侧制冷剂对空气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机。在该情况下,空调机与利用单元4a、4b相同地和热源单元2连接。
(F)
在上述热泵系统1中,对利用侧流量调节阀42a、42b及循环泵43a、43b分别设于利用单元4a、4b内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由于只要能对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即可,因此对该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的流量调节阀的设置位置也可以不在利用单元4a、4b内。另外,由于在水介质回路80a、80b内流动的水介质只要能利用循环泵进行循环即可,因此容量可变型的循环泵的设置位置也可不在利用单元4a、4b内。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若利用本发明,则能在可利用热泵循环来冷却水介质的热泵系统中防止不必要的低效率下的运转。
(符号说明)
1  热泵系统
2  热源单元
4a、4b  利用单元
8a、8b  储热水单元
9a、9b  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
11  热源侧通信部
12  热源侧控制部
12a  第一目标蒸发温度确定部
12b  运转容量控制部
18a、18b  利用侧通信部
19a、19b  利用侧控制部
21  热源侧压缩机
21a  热源侧压缩机电动机
24  热源侧热交换器
41a、41b  利用侧热交换器
42a、42b  利用侧流量调节阀
43a、43b  循环泵
44a、44b  循环泵电动机
80a、80b  水介质回路
191a、191b  第二目标蒸发温度运算部
192a、192b  开度控制部
193a、193b  泵容量控制部
161a、161b  水介质切换机构
12c  温度确定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163099号公报

Claims (5)

1.一种热泵系统(1),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源单元(2),该热源单元(2)具有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容量可变型的压缩机(21)和能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
多个利用单元(4a、4b),这多个利用单元(4a、4b)与所述热源单元(2)连接并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该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能对水介质进行冷却;
运转容量控制部(12b),该运转容量控制部(12b)进行所述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控制,以使制冷剂在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蒸发温度达到第一目标蒸发温度;
温度确定部(12a、191a、191b),该温度确定部(12a、191a、191b)针对运转的各个所述利用单元(4a、4b)运算出用于使水介质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达到规定的设定温度的所述蒸发温度以作为第二目标蒸发温度,并将所述第二目标蒸发温度的最小值确定为所述第一目标蒸发温度;以及
流量调节阀(42a、42b),该流量调节阀(42a、42b)能改变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以及
开度控制部(192a、192b),在所述蒸发温度或所述第一目标蒸发温度比所述第二目标蒸发温度低、且水介质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比所述规定的设定温度低的情况下,该开度控制部(192a、192b)进行改变所述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的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1),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蒸发温度或所述第一目标蒸发温度比所述第二目标蒸发温度低、且水介质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出口温度比所述规定的设定温度低的情况下,所述开度控制部(192a、192b)进行减小所述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的控制,以使水介质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出口温度达到所述规定的设定温度。
3.一种热泵系统(1),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源单元(2),该热源单元(2)具有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容量可变型的压缩机(21)和能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
多个利用单元(4a、4b),这多个利用单元(4a、4b)与所述热源单元(2)连接并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该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能对水介质进行冷却;
运转容量控制部(12b),该运转容量控制部(12b)进行所述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控制,以使制冷剂在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蒸发温度达到第一目标蒸发温度;
温度确定部(12a、191a、191b),该温度确定部(12a、191a、191b)针对运转的各个所述利用单元(4a、4b)运算出用于使水介质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达到规定的设定温度的所述蒸发温度以作为第二目标蒸发温度,并将所述第二目标蒸发温度的最小值确定为所述第一目标蒸发温度;以及
水介质回路(80a、80b),该水介质回路(80a、80b)具有容量可变型的循环泵(43a、43b),并供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水介质循环;以及
泵容量控制部(193a、193b),在所述蒸发温度或所述第一目标蒸发温度比所述第二目标蒸发温度低、且水介质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比所述规定的设定温度低的情况下,所述泵容量控制部(193a、193b)进行改变所述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的控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泵系统(1),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容量控制部(193a、193b)对所述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以使水介质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与水介质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入口的温度之间的差即出入口温度差达到规定的温度差,并且在所述蒸发温度或所述第一目标蒸发温度比所述第二目标蒸发温度低、且水介质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比所述规定的设定温度低的情况下,所述泵容量控制部(193a、193b)进行降低所述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的控制,以使水介质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入口的温度达到从所述规定的设定温度中减去所述规定的温度差后所获得的值。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热泵系统(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流量调节阀(42a、42b),该流量调节阀(42a、42b)能改变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以及
开度控制部(192a、192b),在所述蒸发温度或所述第一目标蒸发温度比所述第二目标蒸发温度低、且水介质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比所述规定的设定温度低的情况下,该开度控制部(192a、192b)进行改变所述流量调节阀(42a、42b)的开度的控制,
在进行完所述开度控制部(192a、192b)对所述流量调节阀的开度控制之后,若水介质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出口的温度比所述规定的设定温度低,则所述泵容量控制部(193a、193b)进行改变所述循环泵(43a、43b)的运转容量的控制。
CN200980163195.9A 2009-12-28 2009-12-28 热泵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255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07347 WO2011080800A1 (ja) 2009-12-28 2009-12-28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25596A CN102725596A (zh) 2012-10-10
CN102725596B true CN102725596B (zh) 2014-11-26

Family

ID=44226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6319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25596B (zh) 2009-12-28 2009-12-28 热泵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184695B2 (zh)
EP (1) EP2508817B1 (zh)
JP (1) JP5498511B2 (zh)
CN (1) CN102725596B (zh)
ES (1) ES2587030T3 (zh)
WO (1) WO20110808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06678B2 (en) 2011-08-19 2018-06-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091399B2 (ja) 2013-10-17 2017-03-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3191772A1 (en) 2014-04-09 2017-07-19 Maurizio Tropea Apparatus for air-conditioning of environments in the marine field
CN105299955A (zh) * 2015-11-30 2016-02-03 王全龄 一种压缩机蒸发温度自动优化的热泵系统
JP6755400B2 (ja) * 2017-07-11 2020-09-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1162717B2 (en) * 2018-12-20 2021-11-02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upplemental cooling for an HVAC system
CN110160116B (zh) * 2019-04-23 2020-10-09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矿井热能利用系统及供热方法
DE102020123960B4 (de) 2020-09-15 2023-07-27 Viessmann Climate Solutions Se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Wärmepumpe und Wärmepump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8513A (zh) * 2006-03-27 2006-08-16 浙江大学 一种变容量热泵系统
CN101240949A (zh) * 2008-03-13 2008-08-13 上海交通大学 梯级能量利用的可调容量的家庭能源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8956A (ja) * 1981-07-10 1983-01-19 株式会社システム・ホ−ムズ ヒ−トポンプ式冷暖房装置
US5035119A (en) * 1984-08-08 1991-07-30 Alsenz Richard H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solenoid expansion valve flow rates
JPH07111288B2 (ja) * 1985-09-20 1995-11-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JPH065569Y2 (ja) * 1987-11-04 1994-02-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DE68914142T2 (de) 1988-01-19 1994-07-07 Multistack Int Pty Ltd Heiz- und kühlsysteme.
JPH0762569B2 (ja) * 1988-08-19 1995-07-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装置
US5963458A (en) * 1997-07-29 1999-10-05 Siemens Building Technologies, Inc. Digital controller for a cooling and heating plant having near-optimal global set point control strategy
JP4124228B2 (ja) 2005-12-16 2008-07-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FR2895786B1 (fr) * 2006-01-04 2008-04-11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Module de detente pour installation de climatisation a deux evaporateurs
JP4389927B2 (ja) * 2006-12-04 2009-12-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140473B2 (ja) * 2008-03-27 2013-02-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システム
JP5841921B2 (ja) * 2012-09-06 2016-01-13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駆動ヒートポンプチラー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8513A (zh) * 2006-03-27 2006-08-16 浙江大学 一种变容量热泵系统
CN101240949A (zh) * 2008-03-13 2008-08-13 上海交通大学 梯级能量利用的可调容量的家庭能源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2-57875A 1990.02.27 *
JP特开2007-183089A 2007.07.19 *
JP特开2009-236393A 2009.10.1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184695B2 (en) 2019-01-22
WO2011080800A1 (ja) 2011-07-07
EP2508817B1 (en) 2016-06-01
CN102725596A (zh) 2012-10-10
US20120260688A1 (en) 2012-10-18
EP2508817A4 (en) 2013-05-29
ES2587030T3 (es) 2016-10-20
JP5498511B2 (ja) 2014-05-21
EP2508817A1 (en) 2012-10-10
JPWO2011080800A1 (ja) 2013-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25596B (zh) 热泵系统
CN103370584B (zh) 制冷循环装置及制冷循环控制方法
US11953239B2 (en) Integrated demand water heating using a capacity modulated heat pump with desuperheater
CN103119377B (zh) 制冷热水供给装置以及制冷热水供给方法
CN102365510B (zh)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KR101203579B1 (ko) 공조 겸용 급탕 장치 및 그 운전방법
US6779356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air conditioner
KR101513768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EP2584291B1 (en) Air conditioner and operation method of the same
US20110302947A1 (en) Heat pump system
CN102725598B (zh) 热泵系统
CN102713459B (zh) 热泵系统
US20150292777A1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6482376A (zh) 制冷或热泵系统及其冷媒循环量调节方法
CN103180676A (zh) 制冷循环装置及制冷循环控制方法
CN106642787A (zh) 冷媒循环量可调的制冷或热泵系统
CN112840164B (zh) 空调装置和管理装置
CN107076475A (zh) 用于运行具有接收器的蒸气压缩系统的方法
CN102326036B (zh) 热泵系统
KR20150057624A (ko)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2713451A (zh) 空调供热水复合系统
US20040098993A1 (en)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EP3112777B1 (en) Air conditioner and operation method of the same
WO2017094172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26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