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42761A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642761A CN109642761A CN201780053861.8A CN201780053861A CN109642761A CN 109642761 A CN109642761 A CN 109642761A CN 201780053861 A CN201780053861 A CN 201780053861A CN 109642761 A CN109642761 A CN 1096427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heat exchanger
- heat source
- defrosting
-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02—Defroster control
- F25D21/006—Defroster control with electronic control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25B47/022—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25B47/022—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 F25B47/025—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by reversing th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62—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in household refriger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02—Defroster control
- F25D21/008—Defroster control by tim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6—Removing fros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14—Collecting or removing condensed and defrost water; Drip tray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9—Control issues
- F25B2313/0293—Control issues related to the indoor fan, e.g. controlling spe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7/00—Detail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 F25B2347/02—Details of defrosting cycl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2—Preventing,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of refrigeration fluids
- F25B2500/222—Detecting refrigerant leak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700/00—Means for sensing or measuring; Sensors therefor
- F25D2700/12—Sensors measuring the inside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Defros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制冷装置,即使在利用侧热交换器的除霜运转时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泄漏量抑制得较少。在执行将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设为除霜用连接状态的除霜运转时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周围的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70)在使换向阀维持成除霜用连接状态的状态下进行降低利用侧热交换器(52)中的制冷剂密度的密度降低控制,在上述除霜用连接状态下,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且使利用侧热交换器(52)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利用由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膨胀阀和利用侧热交换器连接而构成的制冷剂回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情况下,有时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从利用侧热交换器和该利用侧热交换器附近的部位产生制冷剂的泄漏。
与此相对的是,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94573号公报)所记载的示例中提出了下述技术方案:在检测到制冷剂泄漏时,通过封闭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下游侧的阀且运转压缩机来将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回收至热源侧热交换器内,从而尽量地降低制冷剂向设置有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空间漏出。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此,可以认为,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附着有霜的情况下,为了融化该霜,切换制冷剂回路的连接状态,将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的制冷剂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并且进行使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除霜运转。
在上述除霜运转时,由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持续供给有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并且制冷剂通过用于除霜的热交换而冷凝,因此,所保持的制冷剂量也变多。因此,在除霜运转时在利用侧热交换器以及该利用侧热交换器周围发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制冷剂的泄漏量可能会变多。因此,设置有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空间中的泄漏制冷剂浓度可能变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装置,即使在利用侧热交换器的除霜运转时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泄漏量抑制得较少。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观点的制冷剂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和控制部。制冷剂回路具有:设置于热源单元的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热源侧膨胀阀;设置于利用单元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以及换向阀。换向阀能够将制冷剂回路切换成通常连接状态以及除霜用连接状态。在通常连接状态下,使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且使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在除霜用连接状态下,使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且使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换向阀处于通常连接状态时满足规定除霜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将换向阀切换至除霜用连接状态而执行除霜运转。在执行除霜运转时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周围的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在使换向阀维持成除霜用连接状态的状态下进行降低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密度的密度降低控制。
在此,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包括:通过传感器掌握到利用侧热交换器周围的泄漏制冷剂浓度变为规定浓度以上的情况;以及基于传感器检测到的在利用侧热交换器中以及在与利用侧热交换器连接的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或温度的检测值变化、降低的情况。
在该制冷装置中,在执行除霜运转时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周围的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在使换向阀维持成除霜用连接状态的状态下进行降低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密度的密度降低控制。这样,由于不改变换向阀的连接状态而进行密度降低控制,因此,能够简单地将泄漏量抑制得较少。
在第一观点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二观点的制冷装置中,在执行除霜运转时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周围的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在使换向阀维持成除霜用连接状态的状态下通过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来进行密度降低控制。
在该制冷装置中,能够通过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而将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设为过热气体,从而降低制冷剂密度。
在第二观点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三观点的制冷装置中,在执行除霜运转时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周围的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在使换向阀维持成除霜用连接状态的状态下使热源侧膨胀阀的阀开度低于即将满足规定泄漏条件之前的阀开度,从而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
在该制冷装置中,通过使热源侧膨胀阀的阀开度低于即将满足规定泄漏条件之前的阀开度而进一步缩小该阀开度这样的简单操作,能够使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密度降低。
在第一观点至第三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第四观点的制冷装置还包括热源侧风扇。利用侧风扇设置于利用单元并且向利用侧热交换器供给空气流。在执行除霜运转时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周围的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在使换向阀维持成除霜用连接状态的状态下将利用侧风扇的风量维持在即将满足规定泄漏条件之前的风量,或者使利用侧风扇的风量低于即将满足规定泄漏条件之前的风量。
在该制冷装置中,由于维持利用侧风扇的风量或降低利用侧风扇的风量而使得利用侧风扇的风量未增大,从而能够抑制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冷凝的促进。由此,能够容易使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密度降低。
在第一观点至第四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中,在第五观点的制冷装置中,在满足使密度降低控制结束的规定结束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在将换向阀切换至通常连接状态后使压缩机停止。
在该制冷装置中,当制冷泄漏状况满足规定泄漏条件时,能够通过密度降低控制而形成使泄漏部位处的制冷剂密度降低的状态并且随后从除霜用连接状态切换至通常连接状态来使连接于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与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从而能进一步将泄漏于利用侧热交换器周围的制冷剂量抑制得较少。
在第一观点至第五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第六观点的制冷装置还包括利用侧温度传感器。利用侧温度传感器对流动于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在结束密度降低控制后,控制部在将换向阀切换至通常连接状态后使压缩机停止。此外,在执行除霜运转时制冷剂泄漏状况未满足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并且在利用侧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满足规定温度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使除霜运转结束,并且将换向阀切换至通常连接状态。
在该制冷装置中,在制冷剂泄漏状况未满足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通过使除霜运转继续直到利用侧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满足规定温度条件为止,从而能够使附着于利用侧热交换器的霜更充分地融化。此外,在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即使未使除霜运转继续直到利用侧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满足规定温度条件为止而未满足规定温度条件的状况下,控制部也执行密度降低控制。因此,能够在制冷剂泄漏状况未满足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充分地进行除霜、并且在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迅速地切换至不容易发生泄漏的状态。
在第六观点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第七观点的制冷装置还包括利用侧膨胀阀。利用侧膨胀阀设置于利用单元,并且设置于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液体侧。在执行除霜运转时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执行拧紧利用侧膨胀阀的处理。此外,在执行除霜运转时制冷剂泄漏状况未满足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不执行拧紧利用侧膨胀阀的处理。
一般而言,在能够调节阀开度的膨胀阀中,即使试图将阀开度控制成完全关闭状态,有时也无法完全关闭,从而形成阀开度无意中略微打开的状态。在如上所述那样形成阀开度无意中略微打开的情况下,虽然在通常运转时几乎不会发生不良影响,但可能在制冷剂泄漏时使泄漏状态继续。
与此相对的是,在该制冷装置中,在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执行拧紧利用侧膨胀阀的处理。因此,在执行除霜运转时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即使在进行密度降低控制后将换向阀切换至通常连接状态、并且使压缩机驱动直到使压缩机停止时为止的情况下,也能够对经由利用侧膨胀阀向利用侧热交换器持续供给制冷剂的状况进行抑制。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观点的制冷装置,即使在利用侧热交换器的除霜运转时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泄漏量抑制得较少。
根据第二观点的制冷装置,能够通过将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设为过热气体来使制冷剂密度降低。
根据第三观点的制冷装置,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而使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密度降低。
根据第四观点的制冷装置,能够容易地使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密度降低。
根据第五观点的制冷装置,能够通过使泄漏部位处的制冷剂密度降低并且使利用侧热交换器与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而进一步将泄漏的制冷剂量抑制得较少。
根据第六观点的制冷装置,能够在制冷剂泄漏状况未满足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充分地进行除霜、并且在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迅速地切换至不容易发生泄漏的状态。
根据第七观点的制冷装置,即使在进行密度降低控制后将换向阀切换至通常连接状态、并且使压缩机驱动直到使压缩机停止时为止的情况下,也能够对经由利用侧膨胀阀向利用侧热交换器持续供给制冷剂的状况进行抑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控制器的示意结构以及与控制器连接的各部分的框图。
图3是表示除霜运转模式时的控制器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时的控制器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前半部分)。
图5是表示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时的控制器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后半部分)。
图6是具有变形例C的制冷剂回路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示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适当地进行变更。
(1)制冷装置100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的示意结构图。制冷装置100是通过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来进行冷藏仓库或店铺的展示柜的库内等利用侧空间的冷却的装置。
制冷装置100主要具有热源单元2、利用单元50、连接热源单元2与利用单元50的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对利用单元50内的制冷剂泄漏进行检测的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作为输入装置和显示装置的遥控器50a以及对制冷装置10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器70。
在制冷装置100中,进行下述制冷循环:封入至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被压缩、冷却或冷凝,接着被减压、加热或蒸发,然后再次被压缩。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冷剂回路10填充有作为用于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的R32。
(1-1)热源单元2
热源单元2经由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与利用单元50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热源单元2主要具有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2、热源侧热交换器23、热源侧风扇36、储罐24、过冷却器25、热源侧膨胀阀28、注射管26、注射阀27、液体侧截止阀29以及气体侧截止阀30。
此外,热源单元2具有:吸入侧制冷剂管31,该吸入侧制冷剂管31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一连接端口连接;排出侧制冷剂管32,该排出侧制冷剂管32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三连接端口连接;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33,该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33将四通换向阀22的第二连接端口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端连接;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该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将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端与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连接;以及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35,该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35将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四连接端口连接。
此外,热源单元2具有:注射管26,该注射管26使在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岔并返回至压缩机21;以及注射阀27,该注射阀27设置于注射管26的中途。注射管26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的过冷却器25的下游侧的部分分岔,并且经过过冷却器25后连接于压缩机21的压缩工序的中途。
压缩机21是将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制冷剂压缩成高压的设备。此处,使用通过压缩机马达M21驱动旋转式或涡旋式等容积式的压缩元件(图示省略)进行旋转的密闭式结构的压缩机作为压缩机21。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21构成为容量可变型的压缩机与一台或多台的恒速型的压缩机彼此并联连接。压缩机马达M21设置于容量可变型的压缩机,并且能够通过逆变器控制运转频率。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在降低压缩机21的容量的情况下,对于降低容量可变型的压缩机的运转频率并且不仅降低容量可变型的压缩机的运转频率而且进一步降低容量的情况而言,进行使恒速型的压缩机停止的处理。
四通换向阀22构成为能够在通常连接状态与除霜用连接状态之间切换制冷剂回路10的连接状态。在通常连接状态下,四通换向阀22通过将第二连接端口与第三连接端口连接并且将第一连接端口与第四连接端口连接(参照图1的实线)而将制冷剂回路10设为下述状态: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连接有热源侧热交换器23,在压缩机21的吸入侧经由吸入侧制冷剂管31和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35连接有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此外,在除霜用连接状态下,四通换向阀22通过将第一连接端口与第二连接端口连接并且将第三连接端口与第四连接端口连接(参照图1的虚线)而将制冷剂回路10设为下述状态: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经由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35连接有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在压缩机21的吸入侧经由吸入侧制冷剂管31连接有热源侧热交换器23。另外,在四通换向阀22处于通常连接状态的情况下,进行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且利用侧热交换器5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冷却运转,在处于除霜用连接状态的情况下,进行利用侧热交换器52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且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除霜运转。
热源侧热交换器23是在冷却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且在除霜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在此,热源单元2具有热源侧风扇36,该热源侧风扇36用于将库外空气(热源侧空气)吸入热源单元2内,并在使该库外空气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与制冷剂热交换后,将其排出至外部。热源侧风扇36是用于将作为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却源的热源侧空气供给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风扇。热源侧风扇36通过热源侧风扇马达M36驱动而旋转。
储罐24是暂时积存制冷剂回路10中的剩余制冷剂的容器,并且配置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的中途。
过冷却器25是在冷却运转时对暂时积存于储罐24的制冷剂进行进一步冷却的热交换器,并且配置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更详细而言是比储罐24靠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侧的部分)。
热源侧膨胀阀28是能够进行开度控制的电动膨胀阀,并且配置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更详细而言是过冷却器25的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侧的部分)。
注射阀27配置于注射管26(更详细而言是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的分岔部位到过冷却器25的入口为止的部分)。注射阀27是能够进行开度控制的电动膨胀阀。注射阀27根据其开度在使在注射管26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过冷却器25前对该制冷剂进行减压。
液体侧截止阀29是配置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的与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的连接部分的手动阀。
气体侧截止阀30是配置于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35的与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的连接部分的手动阀。
在热源单元2配置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热源单元2的压缩机21周边配置有:吸入压力传感器37a,该吸入压力传感器37a对作为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压力的吸入压力进行检测;吸入温度传感器37b,该吸入温度传感器37b对作为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温度的吸入温度进行检测;排出压力传感器37c,该排出压力传感器37c对作为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的排出压力进行检测;以及排出温度传感器37d,该排出温度传感器37d对作为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排出温度进行检测。此外,在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中储罐24的出口与过冷却器25的入口之间的部分配置有储罐出口温度传感器38,该储罐出口温度传感器38对作为储罐24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温度的储罐出口温度进行检测。此外,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或热源侧风扇36的周边配置有对吸入至热源单元2内的热源侧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热源侧空气温度传感器39。
热源单元2具有热源单元控制部20,该热源单元控制部20对构成热源单元2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热源单元控制部20具有包括CPU和存储器等的微型计算机。热源单元控制部20通过通信线与各利用单元50的利用单元控制部57连接,并且进行控制信号等的发送和接收。
(1-2)利用单元50
利用单元50经由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与热源单元2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利用单元50具有利用侧膨胀阀54和利用侧热交换器52。此外,利用单元50具有: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59,该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59将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端与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连接;以及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58,该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58将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气体侧端与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连接。
利用侧膨胀阀54是设置于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59的中途且作为经过的制冷剂的减压设备起作用的节流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侧膨胀阀54是能够进行开度控制的电动膨胀阀。具体而言,利用侧膨胀阀54通过脉冲马达进行脉冲控制以改变阀开度。
利用侧热交换器52是冷却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而对库内空气(利用侧空气)进行冷却、并且在除霜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而使附着于表面的霜融化的热交换器。
在此,利用单元50具有利用侧风扇53,该利用侧风扇53用于将利用侧空气吸入利用单元50内,并且在使该利用侧空气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中与制冷剂热交换后将其供给至利用侧空间。利用侧风扇53是用于在冷却运转时将作为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加热源的利用侧空气供给至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风扇。利用侧风扇53通过利用侧风扇马达M53驱动而旋转。另外,利用侧风扇53在除霜运转时被控制成停止状态。
此外,利用单元50具有利用侧液体管温度传感器85,该利用侧液体管温度传感器85位于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59的中途并且对相对于利用侧膨胀阀54在与利用侧热交换器52相反一侧的部分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此外,利用单元50具有对构成利用单元50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具体而言是利用侧膨胀阀54的开度控制以及利用侧风扇53的风量控制)的利用单元控制部57。利用单元控制部57具有包括CPU和存储器等的微型计算机。利用单元控制部57经由通信线与热源单元控制部20连接,并且进行控制信号等的发送和接收。利用单元控制部57与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和利用侧液体管温度传感器85电连接,并且能够接收来自上述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和利用侧液体管温度传感器85的信号。
(1-3)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
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是用于对利用单元50内的制冷剂泄漏进行检测的传感器。这样,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配置于利用单元50的外壳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采用公知的通用品。
若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检测到制冷剂泄漏,则该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相对于连接的利用单元控制部57输出表示正在发生制冷剂泄漏的电信号(以下,记载为“制冷剂泄漏信号”)。
(1-4)遥控器50a
遥控器50a是用于输入利用单元50的用户用于切换制冷装置100的运转状态的各种指示的输入装置。此外,遥控器50a还作为用于显示制冷装置100的运转状态和规定的通知信息的显示装置起作用。遥控器50a经由通信线与利用单元控制部57连接并且彼此发送和接收信号。
(2)控制器70的细节
在制冷装置100中,通过使热源单元控制部20与利用单元控制部57经由通信线连接而构成有控制制冷装置100的动作的控制器70。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控制器70的示意结构以及与控制器70连接的各部分的框图。
控制器70具有多个控制模式,并且根据所转变的控制模式来控制制冷装置100的运转。例如,作为控制模式,控制器70具有在平常时转变的通常运转模式、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除霜时转变的除霜运转模式以及在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转变的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
控制器70与包含于热源单元2的各致动器(具体而言是压缩机21(压缩机马达M21)、热源侧膨胀阀28、注射阀27以及热源侧风扇36(热源侧风扇马达M36))以及各种传感器(吸入压力传感器37a、吸入温度传感器37b、排出压力传感器37c、排出温度传感器37d、储罐出口温度传感器38以及热源侧空气温度传感器39等)电连接。此外,控制器70与包含于利用单元50的致动器(具体而言是利用侧风扇53(利用侧风扇马达M53)、利用侧膨胀阀54)电连接。此外,遥控器控制部70与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和遥控器50a电连接。
控制器70主要具有存储部71、通信部72、模式控制部73、致动器控制部74以及显示控制部75。另外,控制器70内的上述各部分通过包含于热源单元控制部20以及/或者利用单元控制部57的各部分一体地作用来实现。
(2-1)存储部71
存储部71由例如ROM、RAM以及闪存等构成,并且包括易失性的存储区域和非易失性的存储区域。在存储部71保存有对控制器70的各部分的处理进行了定义的控制程序。此外,存储部71根据控制器70的各部分将规定的信息(例如,各传感器的检测值、输入至遥控器50a的指令等)适当地保存于规定的存储区域。
(2-2)通信部72
通信部72是起到用于与连接于控制器70的各设备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的通信接口的作用的功能部。通信部72接受来自致动器控制部74的请求并且向指定的致动器发送规定的信号。此外,通信部72接受从各种传感器(37a、37b、37c、37d、38、39)、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遥控器50a输出的信号并且将该信号保存于存储部71的规定的存储区域。
(2-3)模式控制部73
模式控制部73是进行控制模式的切换等的功能部。在处于在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中未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状态的情况下,模式控制部73将控制模式设为通常运转模式或除霜运转模式。模式控制部73根据规定的除霜条件切换通常运转模式和除霜运转模式。
另一方面,在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中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模式控制部73将控制模式切换成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
(2-4)致动器控制部74
致动器控制部74按照控制程序并根据情况对包含于制冷装置100的各致动器(例如压缩机21和开闭阀55等)的动作进行控制。
例如,在通常运转模式时,致动器控制部74将四通换向阀22控制成通常连接状态,并且根据设定温度和各种传感器的检测值等对压缩机21的转速、利用侧膨胀阀54的阀开度、热源侧风扇36和利用侧风扇53的风量以及注射阀27的开度等进行实时控制。另外,在通常运转模式下,致动器控制部74以热源侧膨胀阀28处于完全打开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在通常运转模式时,致动器控制部74根据利用单元50所要求的冷却负载来设定吸入压力的目标值,并且对压缩机21的运转频率进行控制以使吸入压力成为目标值。
此外,在除霜运转模式时,致动器控制部74将四通换向阀22控制成除霜用连接状态,并且对压缩机21的转速、热源侧风扇36的风量以及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等进行控制。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在除霜运转模式时,致动器控制部74可以以使压缩机21的转速最大化的方式控制,也可以使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成为规定高压压力的方式对压缩机21的转速进行控制。此外,在除霜运转模式时,致动器控制部74也可以使热源侧风扇36的风量变为最大的方式进行控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除霜运转模式时,致动器控制部74控制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以使压缩机21的吸入制冷剂具有规定的过热度。另外,在除霜运转模式时,致动器控制部74控制利用侧膨胀阀54以使该利用侧膨胀阀54成为完全打开状态、控制利用侧风扇53以使该利用侧风扇53成为停止状态并且控制注射阀27以使该注射阀27成为完全关闭状态。
此外,在除霜运转模式时,当致动器控制部74由于制冷剂泄漏传感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而执行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时,该致动器控制部74进行在起始的规定泄漏初始时间的期间使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的密度降低的密度降低控制。在该密度降低控制中,致动器控制部74进行使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小于即将开始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之前的阀开度的控制。具体而言,致动器控制部74通过进行降低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的控制来开始密度降低控制,以使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温度(通过排出温度传感器37d检测的制冷剂温度)成为比即将开始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之前的排出制冷剂温度高规定温度的排出温度目标值。在此,致动器控制部74控制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以使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成为排出温度目标值,并且进行阀开度的控制以维持该阀开度小于即将开始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之前的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的状态。然后,在致动器控制部74开始密度降低控制后,并且在制冷剂回路10中的高压制冷剂(通过排出压力传感器37c检测的制冷剂压力)超过规定高压阈值的情况下,该致动器控制部74还进行降低压缩机21的转速的控制。降低压缩机21的转速时的目标值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控制成预先设定的规定基准压力以下。另外,由于能够从利用单元50的泄漏部位将制冷剂持续回收至热源单元2侧,因此,较为理想的是,在密度降低控制时热源侧膨胀阀28不被设为完全关闭状态。
接着,在规定泄漏初始时间的期间进行了密度降低控制后,致动器控制部74将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从除霜用连接状态切换至通常连接状态,然后进行抽空运转并使压缩机21停止。
另外,在通常运转模式时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致动器控制部74使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维持为通常连接状态的同时进行抽空运转并使压缩机21停止。
(2-5)显示控制部75
显示控制部75是对作为显示装置的遥控器50a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功能部。
为了向管理者显示运转状态和状况的信息,显示控制部75将规定的信息输出至遥控器50a。
例如,在通常运转模式下的冷却运转过程以及除霜运转过程中,显示控制部75使设定温度等各种信息显示于遥控器50a。
此外,在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时,显示控制部75使表示正在发生制冷剂泄漏的信息显示于遥控器50a。此外,在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下,显示控制部75使敦促向服务工程师的通知的信息显示于遥控器50a。
(2-6)计时器控制部76
计时器控制部76是进行用于进行规定处理的经过时间的计数等的功能部。具体而言,在规定判定时间的期间继续进行通常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开始除霜运转,计时器控制部76进行该规定判定时间的计数等。此外,在除霜运转模式时,当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而执行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时,在规定泄漏初始时间的期间执行密度降低控制,并且还进行该时间的计数。
(3)通常运转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对通常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通常运转模式在四通换向阀22切换至通常连接状态的状态下执行。
在制冷装置100中,在运转时,进行填充于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主要以压缩机21、热源侧热交换器23、储罐24、过冷却器25、热源侧膨胀阀28、利用侧膨胀阀54、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顺序循环的冷却运转(制冷循环运转)。
若开始冷却运转,那么,在制冷剂回路10内,制冷剂被吸入至压缩机21并且被压缩后排出。在此,制冷循环中的低压是通过吸入压力传感器37a检测出的吸入压力,制冷循环中的高压是通过排出压力传感器37c检测出的排出压力。
在压缩机21中,进行与利用单元50所要求的冷却负载对应的容量控制。具体而言,吸入压力的目标值设定为与利用单元50所要求的冷却负载对应,并且控制压缩机21的运转频率以使吸入压力成为目标值。
从压缩机21排出的气态制冷剂经由排出侧制冷剂管32、四通换向阀22以及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33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端。
流入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端的气态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与通过热源侧风扇36供给的热源侧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并冷凝,从而成为液态制冷剂并且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端流出。
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端流出的液态制冷剂经由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的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到储罐24之间的部分流入储罐24的入口。流入储罐24的液态制冷剂作为饱和状态的液态制冷剂暂时地积存于储罐24后,从储罐24的出口流出。
从储罐24的出口流出的液态制冷剂经由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的从储罐24到过冷却器25之间的部分流入过冷却器25的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侧的入口。
流入过冷却器25的液态制冷剂在过冷却器25中与在注射管26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进一步冷却成处于过冷却状态的液态制冷剂,随后从过冷却器25的热源侧膨胀阀28侧的出口流出。
从过冷却器25的热源侧膨胀阀28侧的出口流出的液态制冷剂经由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34中的过冷却器25与热源侧膨胀阀28之间的部分流动至热源侧膨胀阀28。此时,从过冷却器25的热源侧膨胀阀28侧的出口流出的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中的过冷却器25与热源侧膨胀阀28之间的部分分岔至注射管26。
在注射管26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注射阀27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中压。通过注射阀27减压后的在注射管26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过冷却器25的注射管26侧的入口。流入过冷却器25的注射管26侧的入口的制冷剂在过冷却器25中与在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受到加热而成为气态制冷剂。此外,在过冷却器25中加热后的制冷剂从过冷却器25的注射管26侧的出口流出并返回至压缩机21的压缩工序的中途。
经由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4流动至热源侧膨胀阀28的液态制冷剂不在热源侧膨胀阀28中减压,而经由液体侧截止阀29以及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流入运转中的利用单元50,其中,上述热源侧膨胀阀28在通常运转模式时被控制成完全打开状态。
流入利用单元50的制冷剂经由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59的一部分流入利用侧膨胀阀54。流入利用侧膨胀阀54的制冷剂通过利用侧膨胀阀54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并且经由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59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端。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中与通过利用侧风扇53供给的利用侧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气态制冷剂,随后从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气体侧端流出。从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气体侧端流出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58流向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
这样,从利用单元50流出的制冷剂在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中流动并经由气体侧截止阀30、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35、四通换向阀22以及吸入侧制冷剂管31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
(4)除霜运转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以及处理流程
以下,对除霜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以及处理流程进行说明。
在图3中示出了从通常运转模式切换至除霜运转模式、执行除霜运转模式并且从除霜运转模式再次返回至通常运转模式的处理的流程图。
该流程图从正在进行通常运转模式的状态开始。
在步骤S10中,控制器70判断通常运转模式是否在规定判定时间的期间继续进行。具体而言,对从最后除霜运转模式结束并开始通常运转状态的时间点(被记录的时刻)开始的经过时间是否经过了规定判定时间进行判断。在此,控制器70利用计时器控制部76对该规定判定时间的经过进行判断。在判断为经过了规定判定时间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1。在判断为未经过规定判定时间的情况下,重复步骤S10。
在步骤S11中,控制器70在使压缩机21驱动的状态下进行关闭热源侧膨胀阀28的控制。由此,在通过之后的步骤S12从通常运转模式切换至除霜运转模式时(在四通换向阀22从除霜用连接状态切换至通常连接状态时),能够抑制液态制冷剂较多地流入压缩机21。接着,转移至步骤S12。
在步骤S12中,控制器70利用模式控制部73从通常运转模式切换至除霜运转模式。
除霜运转模式在四通换向阀22切换至除霜用连接状态的状态下执行。在除霜运转模式下,进行填充于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主要以压缩机21、利用侧热交换器52、利用侧膨胀阀54、热源侧膨胀阀28、储罐24、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顺序循环的除霜运转(制冷循环运转)。
若开始除霜运转,那么,在制冷剂回路10内,制冷剂被吸入至压缩机21并且被压缩后排出。在压缩机21中,以规定的最大驱动频率进行运转。
从压缩机21排出的气态制冷剂经由排出侧制冷剂管32、四通换向阀22、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35以及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气体侧端。
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气体侧端的气态制冷剂通过使附着于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外表面的霜融化而散热、冷凝成液态制冷剂,然后从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端流出。另外,在除霜运转模式时,利用侧风扇53被控制成停止状态。
从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端流出的液态制冷剂不在阀开度被控制成完全打开状态的利用侧膨胀阀54中减压地通过该利用侧膨胀阀54,随后经由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流入热源单元2。
流入热源单元2的液态制冷剂流动至热源侧膨胀阀28。在除霜运转模式下,热源侧膨胀阀28通过控制器70进行控制以使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规定的过热度(例如,5度)。因此,制冷剂在热源侧膨胀阀28中被减压至制冷剂回路10的低压。
由于在除霜运转模式时注射阀27被控制成完全关闭状态,因此,经过热源侧膨胀阀28的制冷剂不在注射管26侧分流而是经过不进行特别的热交换的过冷却器25流入至储罐24。流入储罐24的液态制冷剂作为饱和状态的液态制冷剂暂时地积存于储罐24后,从储罐24的出口流出。
从储罐24的出口流出的液态制冷剂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端。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与通过热源侧风扇36供给的热源侧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气态制冷剂,随后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端流出,其中,上述热源侧风扇36的风量以该热源侧风扇36的转速成为规定的最大转速的方式进行控制。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端流出的气态制冷剂经由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33、四通换向阀22、吸入侧制冷剂管31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
在执行如上所述的除霜运转模式的处理的状态下,进行步骤S13的处理。
在步骤S13中,控制器70对利用侧液体管温度传感器85的检测温度是否超过规定的结束判定温度进行判断。在超过结束判定温度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4。在未超过结束判定温度的情况下,重复步骤S13,继续除霜运转模式。
在步骤S14中,控制器70在使压缩机21驱动的状态下进行关闭利用侧膨胀阀54的控制。由此,在通过之后的步骤S15从除霜运转模式切换至通常运转模式时(在四通换向阀22从通常连接状态切换至除霜用连接状态时),能够抑制液态制冷剂较多地流入压缩机21。接着,转移至步骤S15。
在步骤S15中,控制器70利用模式控制部73从除霜运转模式切换至通常运转模式,然后转移至步骤S16。
在步骤S16中,控制器70记录再次开始通常运转模式时的时刻,随后返回至步骤S10并重复上述处理。
(5)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时的基于控制器70的处理流程
以下,参照图4和图5的流程图对在通常运转模式时或除霜运转模式时、发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的控制器70的处理流程的一例进行说明。
在步骤S20中,控制器70对是否从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接收到制冷剂泄漏信号(是否满足规定泄漏条件)进行判断。在控制器70接收到制冷剂泄漏信号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21。另一方面,在未接收到制冷剂泄漏信号的情况下,继续目前的运转模式并重复步骤S20。
在步骤S21中,控制器70使遥控器50a通知表示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信息。此处的通知可以设为显示器显示和声音输出这两者。然后,转移至步骤S22。
在步骤S22中,控制部70对执行中的运转模式是否是除霜运转模式进行判断。在正在执行除霜运转模式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23。在正在执行通常运转模式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30(参照图5)。
在步骤S23中,控制器70从除霜运转模式切换至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从而开始密度降低控制。具体而言,控制器70在使压缩机21的转速维持为先前的除霜运转模式中的转速的状态下进行降低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的控制。热源侧膨胀阀28在除霜运转模式时控制阀开度以使压缩机21的吸入制冷剂具有规定的过热度,在密度降低控制中,控制阀开度以使该阀开度低于上述除霜运转模式时的阀开度。在上述密度降低控制中,具体而言,控制部70通过进行降低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的控制以使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温度成为比即将开始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之前的除霜运转模式时的排出制冷剂温度高规定温度的排出温度目标值。在此处的基于控制器70的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控制中,使阀开度维持成小于即将开始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之前的除霜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的状态。
另外,在密度降低控制中,控制器70进行使利用侧风扇53从除霜运转模式时继续维持成停止状态的控制。然后,转移至步骤S24。
在步骤S24中,控制器70对制冷剂回路10中的高压制冷剂(通过排出压力传感器37c检测的制冷剂压力)是否超过规定高压阈值进行判断。在此,在判断为超过规定高压阈值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25。在判断为未超过规定高压阈值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26。
在步骤S25中,控制器70进行使压缩机21的转速降低的控制。在此,使压缩机21的转速降低的程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降低规定的转速量。然后,返回步骤S24。
在步骤S26中,在步骤S23中开始密度降低控制后,控制器70利用计时器控制部76对是否经过了预先设定的规定泄漏初始时间进行判断。在经过了规定泄漏初始时间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27,在未经过规定泄漏初始时间的情况下,返回至步骤S24。
在步骤S27中,控制器70在结束密度降低控制并使压缩机21驱动的状态下进行关闭利用单元50的利用侧膨胀阀54的控制。由此,在通过之后的步骤S28使四通换向阀22从除霜用连接模式切换至通常连接模式时,能够抑制液态制冷剂较多地流入压缩机21。接着,转移至步骤S28。另外,密度降低控制结束后的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控制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阀开度维持成密度降低控制结束时的阀开度。
在步骤S28中,控制器70在使压缩机21驱动的状态下将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从除霜用连接状态切换至通常连接状态。接着,转移至步骤S29。
在步骤S29中,控制器70在使压缩机21驱动的状态下将利用侧膨胀阀54设为打开的状态。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控制器70可以控制利用侧膨胀阀54的阀开度以使压缩机21所吸入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规定的过热度。接着,转移至步骤S30(参照图5)。
在步骤S30中,控制器70在使压缩机21驱动的状态下进行关闭热源侧膨胀阀28的控制。由此,开始使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集中于热源侧膨胀阀28的上游侧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的抽空运转。另外,在抽空运转时,利用侧风扇53被控制成驱动状态。
在步骤S31中,控制器70对基于利用侧液体管温度传感器85的检测温度是否低于规定温度进行判断。在此,作为规定温度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将用于判断制冷剂回路10中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中的制冷剂的残余量变少这一状况的温度预先设定成规定温度。通过进行上述判断,能够掌握下述状况: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几乎被回收至热源侧膨胀阀28的上游侧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23,从而接近能够结束抽空运转的阶段。在上述判断中,在判断为检测温度低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32。另一方面,在未判断为检测温度低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重复步骤S31。
在步骤S32中,控制器70利用计时器控制部76对在步骤S30中关闭热源侧膨胀阀28后是否经过了规定待机时间进行判断。在判断为经过了规定待机时间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33。另一方面,在判断为未经过规定待机时间的情况下,重复步骤S32。这样,通过等待规定待机时间的经过,能够将位于比关闭状态的热源侧膨胀阀28靠下游侧且位于利用侧膨胀阀54的上游侧的制冷剂回收至热源侧膨胀阀28的上游侧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23。
在步骤S33中,控制器70进行关闭利用侧膨胀阀54的控制。由此,由于能够减少残存于利用侧膨胀阀54的上游侧的制冷剂量,因此,在运转停止后,也能够将从关闭的利用侧膨胀阀54的微小间隙漏过并朝向泄漏部位的制冷剂抑制得较少。接着,转移至步骤S34。
在步骤S34中,控制器70进行拧紧利用侧膨胀阀54的处理。虽然在步骤S33中进行关闭利用侧膨胀阀54的控制而使利用侧膨胀阀54应当成为完全关闭状态,但有时阀芯并未完全返回至预期的位置,从而形成阀开度无意中略微打开的状态。因此,在此,通过相对于利用侧膨胀阀54进一步发送用于关闭阀开度的脉冲信号,从而进行进一步减小利用侧膨胀阀54的开度或完全关闭该利用侧膨胀阀54的开度的拧紧。
在步骤S35中,控制器70使压缩机21停止并结束抽空运转。接着,转移至步骤S36。
在步骤S36中,控制器70在通过步骤S12的通知注意到制冷剂泄漏的服务工程师到达现场之前进行待机,并且等待到达现场的服务工程师等通过遥控器50a输入新的指令,随后,该控制器70根据该指令进行处理。
(6)制冷装置100的特征
(6-1)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中,在利用单元50中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并且在正在进行除霜运转模式的情况下,通过进行密度降低控制来进行使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的密度降低的控制。
具体而言,进行降低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的控制以使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温度成为比即将开始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之前的排出制冷剂温度高规定温度的排出温度目标值。通过如上所述这样降低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使得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低压制冷剂的压力降低,使得压缩机21所吸入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增大。此外,在吸入过热度增大的制冷剂气体的压缩机21中,由于制冷剂进行等熵变化,因此,排出制冷剂的温度上升,排出制冷剂的过热度也增大。
这样,通过进行降低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的密度降低控制,能够降低从压缩机21送向正在发生泄漏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的密度。
而且,在制冷剂泄漏时,进行使利用侧风扇53的驱动状态从除霜运转时继续维持成停止状态的控制。因此,通过抑制由于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中冷凝而引起的制冷剂密度的提高,能够抑制高密度的制冷剂泄漏。
此外,在关闭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并开始密度降低控制后,若制冷剂回路10的高压压力成为超过规定高压阈值的状态,则进行降低压缩机21的转速的控制。因此,能够避免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被强压入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泄漏部位的状态,从而能够抑制制冷剂的泄漏量的增大。
如上所述,能够抑制从制冷剂泄漏部位漏出密度较高的制冷剂,能够将制冷剂泄漏量抑制得较少。例如,在制冷装置100采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通过将制冷剂泄漏量抑制得较小,能够抑制泄漏制冷剂的浓度达到可燃范围。
(6-2)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中,由于在执行除霜运转模式过程中在利用单元50中发生了制冷剂泄漏,因此,在执行密度降低控制后,终止除霜运转模式,将四通换向阀22从除霜用连接状态切换至通常连接状态。
由此,能够终止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作为泄漏发生部位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以及该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周围连接的状态,并且能够设置成使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作为泄漏发生部位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以及该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周围连接的状态,从而能够将来自泄漏部位的制冷剂的泄漏量抑制得较小。
(6-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中,在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即使正在执行除霜运转模式,也不用等到满足作为用于结束除霜运转模式的条件的、基于利用侧液体管温度传感器85的检测温度超过结束判定温度这一条件,可更迅速地开始密度降低控制,随后使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从除霜用连接状态切换至通常连接状态。由此,能够将制冷剂泄漏得较多的时间缩短。
(6-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中,在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执行密度降低控制并且在进行将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回收至热源侧膨胀阀28的上游侧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的抽空运转后,使压缩机21停止。由此,能够降低压缩机21停止后制冷剂到达制冷剂泄漏部位的风险。
而且,在抽空运转中,在首先关闭热源侧膨胀阀28并且使压缩机21运转至少规定待机时间后,关闭利用侧膨胀阀54。由此,能够将位于比关闭状态的热源侧膨胀阀28靠下游侧且位于利用侧膨胀阀54的上游侧的制冷剂也回收至热源侧膨胀阀28的上游侧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23。因此,在压缩机21停止后,由于残存于比热源侧膨胀阀28靠下游侧且残存于利用侧膨胀阀54的上游侧的制冷剂量较少,因此,即使存在通过利用侧膨胀阀54向泄漏部位侧泄漏的制冷剂,也能够将该漏过的制冷剂量抑制得较少。
(6-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中,在制冷剂泄漏时进行在从除霜运转模式切换至通常运转模式时未进行的、利用侧膨胀阀54的拧紧处理。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使通过利用侧膨胀阀54漏向泄漏部位侧的制冷剂减少。
(7)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下述变形例所述那样进行适当变形。另外,各变形例也可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与其它的变形例组合应用。
(7-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除霜运转时利用侧风扇53被控制成停止状态、并且在满足规定泄漏条件而进行密度降低控制时也使利用侧风扇53继续维持成停止状态的控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的是,例如,也可以下述方式进行控制:在除霜运转时不将利用侧风扇53设为停止状态而是驱动并控制该利用侧风扇53以使其处于低速状态,从而在满足规定泄漏条件而进行密度降低控制时,使利用侧风扇53的风量低于除霜运转时的风量。
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利用侧热交换器52中的制冷剂的冷凝,并且抑制制冷剂在泄漏部位附近高密度化。
(7-2)变形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发生制冷剂的泄漏而进行密度降低控制后将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从除霜用连接状态切换至通常连接状态来进行抽空运转、并且随后使压缩机21停止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的是,例如,也可在发生制冷剂的泄漏而进行密度降低控制后不切换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而使压缩机21停止。
(7-3)变形例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利用单元50中设置有由能够进行开度控制的电动膨胀阀构成的利用侧膨胀阀54的制冷装置100为例进行了说明。
不过,如图6所示,也可设为制冷装置100a,并且作为上述电动膨胀阀的利用侧膨胀阀54的替代,该制冷装置100a设置有开闭阀155和感温式(机械式)利用侧膨胀阀154、以及连接上述开闭阀155和利用侧膨胀阀154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止回回路156和止回阀157。
在此,开闭阀155与控制器70电连接,并且是能够通过控制器70进行开闭控制的电磁阀。感温式(机械式)利用侧膨胀阀154相对于开闭阀155设置于利用侧热交换器52侧,且并非是通过控制器70进行开度控制的阀,而是根据感温筒所掌握的温度自动改变开度的阀。止回回路156是在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59中将利用侧膨胀阀154和利用侧热交换器52之间的部分与开闭阀155的位于与利用侧热交换器52侧相反一侧的部分连接、并且从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59分岔而供制冷剂流动的回路。在该止回回路156设置有止回阀157,该止回阀157允许经过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朝向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侧的制冷剂流动,并且阻断从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侧流向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流动。
通过上述结构,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在通常运转模式下,在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中流动的制冷剂经过被控制成打开状态的开闭阀155,并且在感温式(机械式)利用侧膨胀阀154中减压,然后送至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此外,在除霜运转模式下,经过作为散热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经过止回回路156和止回阀157并向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流动。另外,在制冷剂泄漏时,作为上述实施方式中关闭利用侧膨胀阀54的控制的替代,进行关闭开闭阀155的控制。
(7-4)变形例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在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下开始密度降低控制时,以通过维持先前的除霜运转模式时的压缩机21的转速并降低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来使供给至利用单元50的制冷剂的密度降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不过,作为使供给至利用单元50的制冷剂的密度降低的方法,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方法。例如,只要能够通过密度降低控制降低在先前的除霜运转模式时从压缩机21向利用单元50侧供给的制冷剂的密度即可,因此,可以将压缩机21的转速和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作为一组进行控制以能够降低上述制冷剂密度。例如,可以将预先设定的压缩机21的转速以及与之对应的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的大小关系预先作为信息表存储于控制器70的存储部71,并且根据该信息表控制压缩机21的转速和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从而进行密度降低控制。
(7-5)变形例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热源单元2与利用单元50一对一连接的成对类型的制冷装置100为例进行了说明。
不过,利用单元和热源单元不限于一台,也可设置多台,还可相对于热源单元并联地连接多个利用单元。
(7-6)变形例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检测利用单元50的制冷剂泄漏而配置有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不过,在不依靠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也能够检测利用单元50的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在制冷装置100中不一定需要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
例如,在利用单元50内配置制冷剂压力传感器和制冷剂温度传感器等传感器并且能够根据上述传感器的检测值的变化来检测利用单元50中的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也可省略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
(7-7)变形例G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对冷藏仓库或店铺的展示柜的库内进行冷却的制冷装置100为例进行了说明。
不过,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对运输集装箱内进行冷却的制冷装置,还可以设为通过对建筑物内进行制冷等实现空调的空调系统(空调)。
(7-8)变形例H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R32作为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制冷剂。
不过在制冷剂回路10中采用的制冷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制冷剂回路10中也可采用HFO1234yf、HFO1234ze以及上述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等以替代R32。此外,在制冷剂回路10中还可采用R407和R410A等HFC类制冷剂。此外,在制冷剂回路10中还可采用丙烷这样具有燃烧性的制冷剂或者氨这样具有毒性的制冷剂。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利用于制冷装置。
符号说明
2:热源单元;
10:制冷剂回路;
20:热源单元控制部;
21:压缩机;
23:热源侧热交换器;
24:储罐;
25:过冷却器;
26:注射管;
27:注射阀;
28:热源侧膨胀阀;
37a:吸入压力传感器;
37b:吸入温度传感器;
37c:排出压力传感器;
37d:排出温度传感器;
50:利用单元;
51:止回阀;
52:利用侧热交换器;
54:利用侧膨胀阀;
55:开闭阀;
57:利用单元控制部;
58: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
59: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
70:控制器(控制部);
81:第一制冷剂泄漏传感器;
85:利用侧液体管温度传感器(利用侧温度传感器);
100、100a:制冷装置;
154:利用侧膨胀阀;
155:开闭阀;
156:止回回路;
157:止回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94573号公报。
Claims (7)
1.一种制冷装置(100、100a),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剂回路(10),所述制冷剂回路具有:设置于热源单元(2)的压缩机(21)、热源侧热交换器(23)以及热源侧膨胀阀(28);设置于利用单元(50)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以及换向阀(22),所述换向阀能够切换成通常连接状态和除霜用连接状态,在所述通常连接状态下,使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且使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在所述除霜用连接状态下,使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且使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以及
控制部(70),在所述换向阀处于所述通常连接状态时满足规定除霜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70)将所述换向阀切换至所述除霜用连接状态而执行除霜运转,
在执行所述除霜运转时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周围的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换向阀维持成所述除霜用连接状态的状态下进行降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密度的密度降低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执行所述除霜运转时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周围的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所述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换向阀维持成所述除霜用连接状态的状态下通过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来进行所述密度降低控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执行所述除霜运转时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周围的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所述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通过在使所述换向阀维持成所述除霜用连接状态的状态下使所述热源侧膨胀阀的阀开度低于即将满足所述规定泄漏条件之前的阀开度,从而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利用侧风扇(53),所述利用侧风扇设置于所述利用单元并且向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供给空气流,
在执行所述除霜运转时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周围的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所述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换向阀维持成所述除霜用连接状态的状态下将所述利用侧风扇的风量维持在即将满足所述规定泄漏条件之前的风量,或者使所述利用侧风扇的风量低于即将满足所述规定泄漏条件之前的风量。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满足使所述密度降低控制结束的规定结束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换向阀切换至所述通常连接状态后使所述压缩机停止。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利用侧温度传感器(85),所述利用侧温度传感器对流动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在结束所述密度降低控制后,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换向阀切换至所述通常连接状态后使所述压缩机停止,
在执行所述除霜运转时所述制冷剂泄漏状况未满足所述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并且在所述利用侧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满足规定温度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除霜运转结束,并且将所述换向阀切换至所述通常连接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利用侧膨胀阀(54),所述利用侧膨胀阀设置于所述利用单元(50),并且设置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
在执行所述除霜运转时所述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所述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执行拧紧所述利用侧膨胀阀的处理,
在执行所述除霜运转时所述制冷剂泄漏状况未满足所述规定泄漏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不执行拧紧所述利用侧膨胀阀的处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72009A JP6304330B2 (ja) | 2016-09-02 | 2016-09-02 | 冷凍装置 |
JP2016-172009 | 2016-09-02 | ||
PCT/JP2017/031182 WO2018043571A1 (ja) | 2016-09-02 | 2017-08-30 | 冷凍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642761A true CN109642761A (zh) | 2019-04-16 |
CN109642761B CN109642761B (zh) | 2021-04-13 |
Family
ID=61301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53861.8A Active CN109642761B (zh) | 2016-09-02 | 2017-08-30 | 制冷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74871B2 (zh) |
EP (1) | EP3508803A4 (zh) |
JP (1) | JP6304330B2 (zh) |
CN (1) | CN109642761B (zh) |
WO (1) | WO2018043571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10120A (zh) * | 2019-10-25 | 2021-04-27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非侵入式冷媒泄漏检测系统、方法及其门槛值自适化方法 |
US11260728B2 (en) | 2019-07-02 | 2022-03-01 | Carrier Corporation | Distributed hazard detection system for a transport refrigeration system |
CN115164349A (zh) * | 2022-06-30 | 2022-10-11 | 海信空调有限公司 | 空调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119738B2 (en) | 2014-09-26 | 2018-11-06 | Waterfurnace International Inc.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vapor injection compressor |
KR102395456B1 (ko) | 2016-06-09 | 2022-05-0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온도 상황 인식적 냉장고 및 이를 제어하는 방법 |
JP6840245B2 (ja) * | 2017-08-10 | 2021-03-1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N111566420B (zh) * | 2018-01-15 | 2021-09-2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US11300309B2 (en) * | 2018-05-02 | 2022-04-1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US11592215B2 (en) | 2018-08-29 | 2023-02-28 | Waterfurnace International, Inc. | Integrated demand water heating using a capacity modulated heat pump with desuperheater |
US11231198B2 (en) | 2019-09-05 | 2022-01-25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in a climate control system |
CN110762755B (zh) * | 2019-10-30 | 2021-09-28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的除霜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US11732916B2 (en) | 2020-06-08 | 2023-08-22 |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 Refrigeration leak detection |
US11359846B2 (en) * | 2020-07-06 | 2022-06-14 |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 Refrigeration system leak detection |
US11885516B2 (en) | 2020-08-07 | 2024-01-30 | Copeland Lp | Refrigeration leak detection |
CN118369547A (zh) * | 2021-12-22 | 2024-07-19 |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JPWO2023119506A1 (zh) * | 2021-12-22 | 2023-06-29 | ||
JPWO2023209968A1 (zh) * | 2022-04-28 | 2023-11-02 | ||
JP7531736B2 (ja) | 2022-05-23 | 2024-08-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方法 |
US12117191B2 (en) | 2022-06-24 | 2024-10-15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Climate control system with improved leak detector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89385A (zh) * | 2001-09-19 | 2005-03-02 | 株式会社东芝 | 制冷冰箱、制冷冰箱的控制装置和冷媒泄漏判断方法 |
CN101196357A (zh) * | 2003-08-29 | 2008-06-11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冷冻系统 |
CN102226550A (zh) * | 2011-05-26 | 2011-10-26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WO2014034099A1 (ja) * | 2012-08-27 | 2014-03-0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23381B2 (ja) * | 1995-07-26 | 2004-04-2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冷蔵庫 |
JP2001116419A (ja) * | 1999-10-22 | 2001-04-27 |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 冷蔵庫 |
JP3626890B2 (ja) * | 1999-11-10 | 2005-03-09 |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 冷蔵庫 |
JP2002277144A (ja) * | 2001-03-15 | 2002-09-25 |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 冷蔵庫 |
JP5200996B2 (ja) * | 2009-02-24 | 2013-06-0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
WO2014175151A1 (ja) | 2013-04-26 | 2014-10-30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給湯装置 |
TR201819850T4 (tr) * | 2013-09-27 | 2019-01-21 | Toshiba Carrier Corp | Dondurma çevrimi cihazı. |
JP5794279B2 (ja) | 2013-11-14 | 2015-10-1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KR20150117396A (ko) * | 2014-04-10 | 2015-10-20 | 주식회사 대유위니아 | 냉장고의 냉매 누설 감지 방법 |
CN106795981A (zh) * | 2014-10-08 | 2017-05-3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膨胀阀及使用膨胀阀的制冷循环装置 |
-
2016
- 2016-09-02 JP JP2016172009A patent/JP6304330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8-30 EP EP17846575.3A patent/EP3508803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7-08-30 WO PCT/JP2017/031182 patent/WO2018043571A1/ja unknown
- 2017-08-30 US US16/330,022 patent/US11274871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8-30 CN CN201780053861.8A patent/CN10964276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89385A (zh) * | 2001-09-19 | 2005-03-02 | 株式会社东芝 | 制冷冰箱、制冷冰箱的控制装置和冷媒泄漏判断方法 |
CN101196357A (zh) * | 2003-08-29 | 2008-06-11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冷冻系统 |
CN102226550A (zh) * | 2011-05-26 | 2011-10-26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WO2014034099A1 (ja) * | 2012-08-27 | 2014-03-0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CN104603557A (zh) * | 2012-08-27 | 2015-05-0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制冷装置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260728B2 (en) | 2019-07-02 | 2022-03-01 | Carrier Corporation | Distributed hazard detection system for a transport refrigeration system |
CN112710120A (zh) * | 2019-10-25 | 2021-04-27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非侵入式冷媒泄漏检测系统、方法及其门槛值自适化方法 |
CN112710120B (zh) * | 2019-10-25 | 2022-08-16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非侵入式冷媒泄漏检测系统、方法及其门槛值自适化方法 |
CN115164349A (zh) * | 2022-06-30 | 2022-10-11 | 海信空调有限公司 | 空调 |
CN115164349B (zh) * | 2022-06-30 | 2024-01-26 | 海信空调有限公司 | 空调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8036029A (ja) | 2018-03-08 |
EP3508803A1 (en) | 2019-07-10 |
JP6304330B2 (ja) | 2018-04-04 |
WO2018043571A1 (ja) | 2018-03-08 |
US20190195550A1 (en) | 2019-06-27 |
US11274871B2 (en) | 2022-03-15 |
CN109642761B (zh) | 2021-04-13 |
EP3508803A4 (en) | 2020-01-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642761A (zh) | 制冷装置 | |
CN109661547A (zh) | 制冷装置 | |
JP7186845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5809872B2 (ja) | 加温装置 | |
CN105121973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1512247B (zh) | 制冷装置 | |
US10077924B2 (en) | Binary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 |
CN102365510B (zh) |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 |
US10724777B2 (en)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apable of performing refrigerant recovery operation and controlling blower | |
US10753645B2 (en)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
EP3546850B1 (en) | Refrigeration device | |
CN104819600B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CN108463678A (zh) | 制冷装置 | |
WO2007139010A1 (ja) | 冷凍装置 | |
CN104220821B (zh) | 空调装置 | |
CN105593610A (zh) | 热泵系统及热泵式供热水机 | |
CN107101405B (zh) | 一种压缩循环系统 | |
CN108431526B (zh) | 空调装置 | |
JP5573370B2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CN110088540A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JP2005214442A (ja) | 冷凍装置 | |
JP7229256B2 (ja) | 冷凍装置および熱源側ユニット | |
CN108474602A (zh) | 空调装置 | |
JPH0367964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5982773B2 (ja) | 冷凍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