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89244A - 纱线卷绕机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绕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89244A
CN108689244A CN201810225130.3A CN201810225130A CN108689244A CN 108689244 A CN108689244 A CN 108689244A CN 201810225130 A CN201810225130 A CN 201810225130A CN 108689244 A CN108689244 A CN 1086892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package
capture
rotating speed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2513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89244B (zh
Inventor
川元谦治
村山贤
村山贤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689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892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892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892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65H69/061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B65H67/081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 B65H67/085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end-finding at the take-up package,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3/00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 B65H63/02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responsive to reduction in material tension, failure of supply, or breakage, of material
    • B65H63/024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responsive to reduction in material tension, failure of supply, or breakage, of material responsive to breakage of materials
    • B65H63/028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responsive to reduction in material tension, failure of supply, or breakage, of material responsive to breakage of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tecting or sensing element
    • B65H63/032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responsive to reduction in material tension, failure of supply, or breakage, of material responsive to breakage of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tecting or sensing element electrical or pneumatic
    • B65H63/0321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responsive to reduction in material tension, failure of supply, or breakage, of material responsive to breakage of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tecting or sensing element electrical or pneumatic using electronic actuators
    • B65H63/0324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responsive to reduction in material tension, failure of supply, or breakage, of material responsive to breakage of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tecting or sensing element electrical or pneumatic using electronic actuators using photo-electric sensing means, i.e. the defect signal is a variation of light energ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3/00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 B65H63/06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responsive to presence of irregularities in running material, e.g. for severing the material at irregularities ;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yarn cleaner
    • B65H63/062Electronic slub detector
    • B65H63/065Electronic slub detector using photo-electric sensing means, i.e. the defect signal is a variation of light energ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Win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纱线卷绕机,卷绕单元(10)具备纱线供给部(15)、纱线卷绕部(17、17’)、接纱装置(38)、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和单元控制部(100)。单元控制部(100)在向接纱装置(38)引导纱线端时,若对卷装(22、22’)侧的纱线端的捕捉失败,则使卷装(22、22’)以相当于每分钟的卷绕距离为800m以上的第2转速(V2)正转。

Description

纱线卷绕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供给的纱线进行卷绕来制造卷装的纱线卷绕机。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对从喂纱纱管供给的纱线进行卷绕来制造纱线的卷装的纱线卷绕机。在该纱线卷绕机中,在卷装的制造过程中具有从喂纱纱管供给的纱线中途断开的情况。在卷装的制造过程中纱线断开的情况下,纱线卷绕机在通过接纱装置进行了接纱之后,重新开始卷装的制造。
在通过接纱装置进行接纱时,纱线卷绕机对断开的纱线的纱线端进行捕捉并将该纱线端引导到接纱装置。在该情况下,由于已卷绕于卷装的纱线的起毛及/或静电等,会存在纱线端钩挂及/或附着于卷装而导致捕捉纱线端的装置对纱线端捕捉失败的情况。
为了更可靠地捕捉纱线端,例如,在日本特开2016-11176号公报中,公开了在发生了断纱时,使卷装正转,通过离心力来消除纱线端的钩挂及附着。
在以往的纱线卷绕机中,即使在上述纱线端被钩挂的状态下也实施了纱线端的捕捉工序,即,使比较强的负压作用,使得能够吸引捕捉断开的纱线的纱线端。
其结果为,由于即使在能够容易吸引捕捉纱线端的情况下也使比较强的负压作用来实施纱线端的捕捉工序,因此用于产生负压作用的能量消耗成为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制造纱线的卷装的纱线卷绕机中,提高纱线卷绕机的能量效率。
发明内容
以下,说明作为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的多个方式。这些方式能够根据需要任意组合。本发明的一个观点的纱线卷绕机具有纱线供给部、纱线卷绕部、接纱装置、纱线捕捉引导装置和控制部。纱线供给部供给纱线。纱线卷绕部以第1转速正转来卷绕从纱线供给部引出的纱线,从而形成卷装。接纱装置进行纱线供给部侧的纱线端与卷装侧的纱线端之间的接纱。纱线捕捉引导装置通过将卷装侧的纱线端负压吸引到管部内来捕捉该纱线端,并将该捕捉到的纱线端向接纱装置引导。控制部在将纱线端向接纱装置引导时,若对卷装侧的纱线端的捕捉失败,则使支承于纱线卷绕部的卷装以相当于纱线的每分钟的卷绕距离为800m以上的第2转速正转。
在上述纱线卷绕机中,在通过纱线捕捉引导装置对卷装侧的纱线端的捕捉失败的情况下,使支承于纱线卷绕部的卷装以相当于纱线的每分钟的卷绕距离为800m以上的第2转速旋转。由此,即使基于纱线捕捉引导装置对纱线端进行捕捉的负压力为抑制了能量消耗的弱的负压力,也能够可靠地捕捉卷装侧的纱线端。其结果为,能够提高纱线卷绕机的能量效率。另外,在能够通过抑制了能量消耗的弱的负压力捕捉到卷装侧的纱线端的情况下,不实施使卷装高速正转这样的附加动作,并且能够以抑制了能量消耗的弱的负压力完成纱线端的捕捉。其结果为,能够避免纱线卷绕机的卷绕动作在每次发生断纱时都长时间地停止,从而提高纱线卷绕机的运转效率和能量效率。
也可以是,上述纱线卷绕机还具备接触罗拉。接触罗拉通过与卷装的外周接触并旋转,从而对卷装施加驱动力而使卷装从动旋转。此时,在停止第2转速下的正转时,控制部解除卷装的外周与接触罗拉的接触。由此,能够在停止第2转速下的正转时,避免卷装与接触罗拉之间产生摩擦而造成卷装损伤。
也可以是,接触罗拉具有横动槽。横动槽在卷装的从动旋转中,使从纱线供给部供给的纱线在卷装的表面以恒定幅度横动。由此,能够形成具有恒定宽度的卷装。
也可以是,第2转速为纱线的每分钟的卷绕距离为1000m以上。由此,能够更加增强使卷装侧的纱线端从卷装离开的离心力。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对纱线端的捕捉概率。
也可以是,第2转速为纱线的每分钟的卷绕距离为1300m以上、不足1500m。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强使卷装侧的纱线端从卷装离开的离心力。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对纱线端的捕捉概率。
也可以是,第2转速下的正转的持续时间为1秒钟以上10秒钟以下。由此,能够缩短包含使卷装高速旋转的工序在内的纱线端的捕捉工序所花费的时间。
也可以是,上述纱线卷绕机具备管道和负压产生装置。管道与纱线捕捉引导装置的管部连接。负压产生装置使管道成为规定压力。由此,能够在纱线捕捉引导装置中高效地产生捕捉纱线端的负压力。
也可以是,上述负压产生装置为鼓风机装置。由此,能够高效地使管道成为负压。
也可以是,上述纱线卷绕机还具备检测部,该检测部检测纱线端是否被吸引到纱线捕捉引导装置的管部内。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检测纱线捕捉引导装置捕捉到纱线端的情况。
也可以是,使卷装以第2转速正转时的加速度大于使卷装以第1转速正转时的加速度。由此,能够使卷装的转速更快达到第2转速,能够更快完成包含使卷装高速旋转的工序在内的纱线端的捕捉工序。
也可以是,上述纱线卷绕机还具备接触罗拉,该接触罗拉通过与卷装的外周接触并旋转,从而对卷装施加驱动力而使卷装从动旋转。该情况下,也可以是,控制部在使卷装以第2转速正转时,使卷装的外周与接触罗拉之间的接触压力比使卷装以第1转速正转时的接触压力高。由此,能够减少卷装的外周与接触罗拉之间的“打滑”,能够以更大的旋转加速度使卷装达到第2转速。其结果为,能够更快地完成包含使卷装高速旋转的工序在内的纱线端的捕捉工序。
上述纱线卷绕机能够以高能量效率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自动络纱机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具有提升机构的摇架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卷装与卷绕卷筒之间的接触状态和非接触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卷装的形成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卷装的形成动作中的、卷绕单元的各部分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7是表示以往的卷绕单元与第1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的对纱线端的捕捉失败概率和耗电的比较的图。
图8是表示上纱线传感器的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光透射罩的结构的图。
图10是管部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卷装的形成动作中的、卷绕单元的各部分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1实施方式
(1)自动络纱机的结构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首先,使用图1对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自动络纱机的结构的图。自动络纱机1具备并列配置的多个卷绕单元10(纱线卷绕机的一例)。各卷绕单元10使纱线14从喂纱纱管16退绕,同时一边使该纱线14横动一边形成卷装22。关于卷绕单元10的结构及动作将随后详细说明。
自动络纱机1具备机台控制装置12。机台控制装置12能够与各卷绕单元10进行通信。自动络纱机1的操作员通过对机台控制装置12进行适当操作,能够统括管理多个卷绕单元10。机台控制装置12设有显示器12a和输入接口12b。显示器12a显示与卷绕单元10的设定内容及/或状态相关的信息等。操作员通过使用输入接口12b进行适当的操作,能够进行卷绕单元10的设定作业。
显示器12a是例如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输入接口12b是输入键、触摸面板等输入装置。另外,显示器12a和作为触摸面板的输入接口12b可以成为一体。
自动络纱机1具有落纱装置13。落纱装置13在各卷绕单元10中卷装22成为满卷(卷绕有规定量的纱线的状态)时,行进到该卷绕单元10的位置,将满卷卷装取下,并且安放空的卷绕纱管。
(2)卷绕单元的结构
以下,使用图2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的结构的详情。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的结构的图。第1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是横动卷筒方式的卷绕单元。卷绕单元10在下部具有纱线供给部15。纱线供给部15向纱线卷绕部17(后述)供给用于制造卷装22的纱线14。具体地说,纱线供给部15是通过在规定位置对载置于搬送托盘(未图示)的喂纱纱管16进行支承而将喂纱纱管16供给到该规定位置的搬送托盘式的供给机构。纱线供给部15不限于搬送托盘式的供给机构,也可以是例如纱库式的供给机构。
通过纱线卷绕部17从支承于纱线供给部15的喂纱纱管16引出纱线14。该引出的纱线14通过纱线卷绕部17而被卷绕成卷装。
卷绕单元10在上部具有纱线卷绕部17。纱线卷绕部17作为主要结构而具有摇架18和卷绕卷筒20。摇架18通过利用一对旋转支承部(未图示)从长度方向两端夹入卷装22,而将该卷装22以能够绕规定轴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摇架18具有提升机构50(图3),该提升机构50能够切换到使所支承的卷装22与卷绕卷筒20接触的状态、和使卷装22从卷绕卷筒20离开的状态。关于提升机构50将随后详细说明。
卷绕卷筒20(接触罗拉的一例)是由卷筒驱动马达21绕轴旋转驱动的圆筒状部件。在使卷装22的外周与卷绕卷筒20接触的状态下,对卷绕卷筒20进行旋转驱动,由此卷装22被赋予驱动力,随着卷绕卷筒20的旋转而从动旋转。
另外,在卷绕卷筒20的圆筒的侧面上形成有螺旋状的横动槽(横动机构)。在卷绕卷筒20被旋转驱动的期间,在卷装22从动旋转的同时,从喂纱纱管16退绕的纱线14通过横动槽而在卷装22的表面上以恒定幅度横动。由此,从喂纱纱管16退绕而供给的纱线14在卷装22的表面一边横动一边卷绕。其结果为,形成了具有恒定卷绕宽度的卷装22。
卷绕单元10在从纱线供给部15向纱线卷绕部17的纱线行进路径中,在紧接纱线供给部15之后(上侧)具有退绕辅助装置25。退绕辅助装置25具备能够覆于喂纱纱管16的芯管的限制部件26。限制部件26为大致筒状,以与形成于喂纱纱管16的纱线层上部的气圈接触的方式配置。此外,气圈是指从喂纱纱管16退绕的纱线14因离心力而摆动旋转的部分。通过使限制部件26与该气圈接触,而与该气圈部分的纱线14接触来防止纱线14过度摆动旋转。由此,能够使该纱线14从喂纱纱管16恰当退绕。
卷绕单元10在纱线行进路径中的紧接退绕辅助装置25之后(上侧)具有张力施加装置27。张力施加装置27对行进的纱线14施加规定的张力。例如,张力施加装置27能够由相对于固定梳齿而配置可动梳齿的门式装置构成。可动侧的梳齿以梳齿彼此成为啮合状态的方式被施力。通过使纱线14一边在啮合状态下的梳齿之间弯曲一边通过,从而能够对该纱线14施加适度的张力来提高卷装22的品质。
卷绕单元10在纱线行进路径中的紧接张力施加装置27之后(上侧)具有接纱装置38。接纱装置38在纱线供给部15与纱线卷绕部17之间纱线14因某种理由成为切断状态时,对纱线供给部15侧的纱线14的端部(纱线端)和纱线卷绕部17(卷装22)侧的纱线端进行接纱。接纱装置38例如是通过由压缩空气产生的回旋空气流来将纱线端彼此捻合的捻接装置。
卷绕单元10在纱线行进路径中的紧接接纱装置38之后(上侧)具有纱线监视装置40。纱线监视装置40监视在纱道行进的纱线14的状态,基于监视得到的信息来检测有无纱线缺陷。纱线监视装置40作为纱线缺陷而检测例如纱线14的粗细异常及/或纱线14中含有的异物。
另外,纱线监视装置40也检测断纱、即纱线行进路径中有无纱线14等。具体地说,纱线监视装置40在纱线14的纱线行进路径上具有供纱线14通过的狭缝,并通过未图示的光学式传感器来监视从狭缝通过的纱线14。纱线监视装置40若检查到由光学传感器检测出的光量在规定范围内为正常,则将有纱信号输出到单元控制部100。除此以外,纱线监视装置40也可以在检查到由光学传感器检测出的光量与上述规定范围相比过大(纱线14过细或发生断纱)、或者与上述规定范围相比过小(纱线14过粗)时,将纱线缺陷检测信号输出到单元控制部100。
在纱线监视装置40的附近设有用于切断纱线14的切断器41。切断器41根据纱线监视装置40而进行工作。
卷绕单元10在纱线行进路径中的纱线监视装置40的上侧,具有第1捕捉引导装置30(纱线捕捉引导装置的一例)。第1捕捉引导装置30是在纱线14变为切断状态时通过负压吸引来捕捉纱线卷绕部17侧的纱线端的装置。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具有轴部31、管部(pipepart)32和吸引捕捉部33。管部32及吸引捕捉部33能够以轴部31为旋转中心,从纱线供给部15侧的待机位置(图2的实线)旋转(移动)到纱线卷绕部17侧的捕捉位置(图2的虚线)。
另外,在第1捕捉引导装置30上,在管部32的轴部31侧连接有负压源19,能够在吸引捕捉部33(详细地说为前端的吸引口)中产生基于负压力的吸引流。作为负压源19,采用例如具有管道191和负压产生装置193的系统,其中,该管道191在各卷绕单元10的背面侧沿各卷绕单元10的并排设置方向延伸,且一端与轴部31连接,该负压产生装置193与该管道191的另一端连接且使该管道191成为规定压力(比大气压力的低的压力即负压)。负压产生装置193是例如鼓风机装置,使管道191成为例如3.0kPa的负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以往相比降低管道191的负压来提高卷绕单元10(负压产生装置193)的能量效率。另一方面,如后所述,在仅通过第1捕捉引导装置30的负压吸引而对纱线端捕捉失败的情况下,使卷装22以第2转速V2正转来使纱线端从卷装22离开,由此第1捕捉引导装置30能够可靠地捕捉纱线端。即,使卷装22以第2转速V2正转来使纱线端从卷装22离开,可以补充因负压力降低导致的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对纱线端的吸引捕捉能力的降低。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中,由于能够使由负压产生装置193产生的负压始终较低,所以能够降低负压产生装置193的耗电。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卷绕单元10(自动络纱机1)的能量效率。
根据上述结构,第1捕捉引导装置30能够在捕捉位置处,通过由吸引捕捉部33产生的吸引流,将纱线卷绕部17侧的纱线端吸引并捕捉到管部32内。另外,通过返回到待机位置,能够将该捕捉到的纱线端引导到接纱装置38。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在管部32与管道191的连接部分具有闸门(shutter)(未图示)。闸门对从管部32向管道191的气体流路进行开闭。具体地说,在闸门使上述气体流路成成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在吸引捕捉部33中无法产生吸引流。另一方面,在使上述气体流路成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在吸引捕捉部33中产生吸引流。
另外,卷绕单元10在张力施加装置27与接纱装置38之间具有第2捕捉引导装置34。第2捕捉引导装置34与上述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同样地,具有轴部35、管部36和吸引捕捉部37。吸引捕捉部37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的吸引捕捉部33同样地,能够以轴部35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并且通过负压吸引而产生吸引流。根据该结构,第2捕捉引导装置34能够通过吸引流来捕捉纱线供给部15侧的纱线端,并将该纱线端引导到接纱装置38。
此外,第2捕捉引导装置34也可以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同样地,为了控制是否产生上述吸引流而在例如管部36与管道191的连接部分上具有闸门。
卷绕单元10具有单元控制部100(控制部的一例)。单元控制部100是例如具有CPU、ROM及/或RAM等存储装置、各种接口的计算机系统。单元控制部100进行卷绕单元10的控制。此外,包含以下各控制在内的卷绕单元10的控制可以通过存储在单元控制部100的存储装置中且能够由单元控制部100(的CPU)执行的程序来实现。或者,也可以将单元控制部100构成为SoC(System on Chip)等的定制IC,并以硬件方式实现包含以下各控制在内的卷绕单元10的控制的一部分或全部。
具体地说,单元控制部100向卷筒驱动控制部21a发送驱动信号,来控制卷筒驱动马达21的旋转驱动。由此,卷绕单元10根据单元控制部100的控制来控制卷绕卷筒20的旋转,使纱线14在卷装22上一边横动一边卷绕,从而能够形成具有恒定宽度的卷装22。
此外,单元控制部100能够调整卷绕卷筒20的转速以使得纱线14向卷装22的卷绕速度恒定。另外,为了使卷装22以所期望的速度旋转,也可以为,能够根据卷装22的直径大小来调整卷绕卷筒20的转速。
另外,若不再从纱线监视装置40输入有纱信号,则单元控制部100使第1捕捉引导装置30捕捉纱线卷绕部17侧的纱线端并将该捕捉到的纱线端向接纱装置38导入。另一方面,单元控制部100使第2捕捉引导装置34捕捉纱线供给部15侧的纱线端并将该捕捉到的纱线端向接纱装置38导入。然后,单元控制部100对接纱装置38指示将导入的纱线端接纱(捻接(splicing)动作)。由此,纱线端被接纱,纱线14的断纱得以修复。
如以上那样,卷绕单元10即使在卷装22的制造(形成)过程中从喂纱纱管16供给的纱线14发生断纱的情况下,也能够执行纱线端的接纱动作而将该断纱修复,从而继续制造卷装22。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单元控制部100在执行上述接纱动作时,若对卷装22侧的纱线端的捕捉失败,则使卷绕卷筒20向与纱线14的卷绕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正转)。即,使支承于纱线卷绕部17的卷装22以相当于每分钟的卷绕距离为1000m以上的转速(称为第2转速V2)正转。
由此,在无法通过由第1捕捉引导装置30的吸引捕捉部33产生的吸引流捕捉到卷装22侧的纱线端的情况(即,通过通常的纱线端捕捉无法捕捉到卷装22侧的纱线端的情况)下,通过离心力使卷装22侧的纱线端可靠地从卷装22离开,能够提高吸引力(负压力)减弱的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对纱线端的捕捉成功概率。
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卷绕单元10的具体动作,将随后详细说明。
(3)提升机构
接下来,使用图3及图4来详细说明对卷装22的外周与卷绕卷筒20之间的接触和非接触进行切换的提升机构50的结构。图3是表示具有提升机构的摇架的结构的图。图4是表示卷装与卷绕卷筒之间的接触状态和非接触状态的图。此外,以下说明的提升机构50是一例,提升机构50也能够是使摇架18移动的其他结构。
提升机构50具有旋转片501、弹簧502、和气缸503。旋转片501以转动轴501a为中心能够旋转地设在卷绕单元10的主体上。旋转片501的前端被轴支承在摇架18上,当旋转片501以转动轴501a为中心转动时,摇架18也随着该转动而转动。
弹簧502是一端固定在旋转片501上、另一端安装在卷绕单元10的主体上的拉伸弹簧。弹簧502与后述的气缸503一起对摇架18施加规定的转矩。
气缸503是在内部具有活塞503a的缸。在图3中,能够向活塞503a的图面左侧(从旋转片501远离的一侧)的缸室供给空气压P2的压缩空气。另外,气缸503具有轴503b,该轴503b的一端固定于活塞503a,另一端轴支承于旋转片501。
在用于向气缸503供给空气压P2的压缩空气的管上连接有电磁阀503c。能够通过该电磁阀503c向气缸503供给空气压P2。电磁阀503c的开闭控制基于从单元控制部100输入的控制信号来进行。尤其是,将用于使卷装22移动到非接触位置Q1的电磁阀503c的控制信号称为“提升信号”。
另外,从电磁阀503c供给的空气压P2也向未图示的卷装制动器供给。卷装制动器是通过空气压P2而对支承着卷装22的一对旋转支承部的一方施加阻力、从而使旋转支承部的旋转部分停止的机构。也就是说,当电磁阀503c为打开状态而供给空气压P2时,提升机构50使摇架18移动,与此同时通过卷装制动器使卷装22的旋转停止。
另外,通过使上述气缸503从电磁阀503c分开并在气缸503上另行连接能够调整空气压力的阀、例如其他的电磁阀,能够调整卷装22与卷绕卷筒20的接触压力。
基于上述结构,提升机构50能够使摇架18移动而使卷装22移动。由此,如图4所示,能够将卷装22的位置在从卷绕卷筒20离开的位置(非接触位置Q1)和与卷绕卷筒20接触的位置(接触位置Q2)之间进行切换。
(4)第1实施方式中的卷装形成动作
(4-1)卷装形成动作的概略说明
接下来,使用图5及图6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中的卷装22的形成动作。图5是表示卷装的形成动作的流程图。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卷装的形成动作中的、卷绕单元的各部分的动作的时序图。首先,使用图5,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中的卷装的形成动作的概要。当在卷绕单元10中开始形成卷装22时,单元控制部100在使卷绕卷筒20的外周与卷装22的外周接触的状态下,对卷筒驱动控制部21a输出使卷装22以第1转速V1向纱线14的卷绕方向旋转(正转)的驱动信号。
由此,从纱线供给部15供给的纱线14一边通过卷绕卷筒20而横动,一边卷绕到卷装22上。此外,为了在卷装22中以恒定的卷绕速度卷绕纱线14,根据卷装22的直径大小来调整上述第1转速V1及卷绕卷筒20的转速。
在将纱线14卷绕到卷装22的期间,单元控制部100判定在从纱线供给部15到纱线卷绕部17为止的纱线行进路径中,是否发生了纱线14的断纱(步骤S1)。在本实施方式中,单元控制部100根据是否从纱线监视装置40输入了有纱信号,来判定是否发生了断纱。
在从纱线监视装置40输入了有纱信号而判定为没有发生断纱的情况(步骤S1中为“否”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00继续以第1转速V1使卷装22正转。即,卷装22继续形成(步骤S6)。
另一方面,在没有从纱线监视装置40输入有纱信号而判定为发生了断纱的情况(步骤S1中为“是”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00执行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对纱线卷绕部17(卷装22)侧的纱线端的捕捉(步骤S2)。
在执行了步骤S2中的对纱线端的捕捉后,单元控制部100判定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对纱线卷绕部17(卷装22)侧的纱线端的捕捉是否成功(步骤S3)。具体地说,单元控制部100在执行了步骤S2中的对纱线端的捕捉后,根据是否从纱线监视装置40输入了有纱信号,来判定对纱线端的捕捉是否成功。
在没有从纱线监视装置40输入有纱信号而判定为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对纱线端的捕捉失败的情况(步骤S3中为“否”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00对卷筒驱动控制部21a输出用于使卷装22以第2转速V2正转的驱动信号(步骤S4)。通过卷装22以第2转速V2高速地旋转,在未能利用吸引捕捉部33的吸引使纱线端从卷装22离开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对卷装22侧的纱线端作用的离心力来使纱线端从卷装22表面离开。
在执行了上述步骤S4后,卷装22的形成动作处理返回到步骤S2。即,在使卷装22以第2转速V2旋转而使纱线端从卷装22表面离开后,再次执行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的吸引捕捉部33对纱线端的捕捉。
若在上述对纱线端的捕捉后输入了有纱信号(步骤S3中为“是”的情况),则单元控制部100对接纱装置38进行指示以将由第1捕捉引导装置30捕捉到的纱线端和由第2捕捉引导装置34捕捉到的纱线供给部15侧的纱线端接纱(步骤S5)。在执行了上述接纱后,单元控制部100对卷筒驱动控制部21a输出用于使卷装22以第1转速V1正转的驱动信号。由此,重新开始纱线14向卷装22的卷绕(步骤S6)。
之后,例如,只要没有在卷绕单元10中发生需要停止纱线14卷绕的其他错误或没有由使用者指示停止卷绕单元10(步骤S7中为“否”的情况),则反复执行上述步骤S1~S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对纱线端的捕捉失败了由使用者预先设定的次数(例如,3次)的情况下,卷绕单元10发出警报且停止。
像这样,在利用通常的方法对纱线卷绕部17(卷装22)侧的纱线端的捕捉失败了的情况下,通过以相当于纱线的每分钟的卷绕距离为800m以上的第2转速V2旋转,而借助离心力可靠地使纱线端从卷装22离开,即使吸引捕捉部33的吸引力较弱,也能够通过吸引捕捉部33可靠地捕捉卷装22侧的纱线端。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卷绕单元10的运转效率。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检查到断纱后仅通过执行一次步骤S2就将纱线卷绕部17侧的纱线端成功捕捉的情况下,即,在仅通过吸引捕捉部33的吸引就捕捉到纱线卷绕部17侧的纱线端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00不输出使卷装22以第2转速V2旋转的驱动信号(不执行步骤S4),而使接纱装置38执行接纱。
像这样,在仅利用通常的方法就能够捕捉到纱线卷绕部17(卷装22)侧的纱线端的情况下,不实施使卷装22高速正转这样的附加动作,能够在必要最低限度的时间内结束对纱线端的捕捉。其结果为,能够避免卷绕单元10中的纱线14的卷绕动作在每次发生断纱时都长时间地停止,从而提高卷绕单元10的运转效率。
(4-2)卷装的形成动作的详细说明
以下,使用图6所示的时序图,更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卷装22的形成动作。以下,说明在卷装22的形成中途的时刻t1(图6)不再输入有纱信号的情况的例子。在从时刻t1不再输入有纱信号起(有纱信号从On信号变化为Off信号起)的规定时间后的时刻t2,单元控制部100停止向卷筒驱动控制部21a输出使卷装22正转的驱动信号(卷筒正转信号)。由此,基于卷筒驱动马达21对卷绕卷筒20进行的驱动停止。
在停止了卷筒驱动马达21的驱动信号的输出的时刻t2,单元控制部100向电磁阀503c输出提升信号。由此,卷装22移动到非接触位置Q1,卷装22的外周与卷绕卷筒20的外周之间的接触状态被解除。与此同时卷装制动器工作。其结果为,在时刻t2以后,卷装22停止从动旋转。
接着,在停止了提升信号的输出的时刻t3,单元控制部100对第1捕捉引导装置30输出使第1捕捉引导装置30的吸引捕捉部33移动至纱线卷绕部17侧的捕捉位置的驱动信号(第1捕捉引导装置的驱动信号)。与此同时,对第1捕捉引导装置30输出使第1捕捉引导装置30的闸门成为打开状态的信号(第1捕捉引导装置的闸门打开信号)。由此,第1捕捉引导装置30成为能够通过吸引捕捉部33来吸引捕捉纱线卷绕部17侧的纱线端的状态。
而且,单元控制部100在输出第1捕捉引导驱动信号及第1捕捉引导装置30的闸门打开信号的同时,对卷筒驱动控制部21a输出使卷装22向上述正转的相反方向旋转的驱动信号(卷筒反转信号)。卷筒反转信号是例如极性与卷筒正转信号相反的信号、及/或相位的行进方向与卷筒正转信号相反的信号。
在存在于捕捉位置的吸引捕捉部33产生吸引流的期间,通过使卷装22向纱线14的卷绕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能够利用吸引捕捉部33容易地吸引卷装22侧的纱线端。这是因为,通过使卷装22向纱线14的卷绕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能够在从卷装22向吸引捕捉部33的方向(与吸引流相同的方向)上送出纱线端。如图6所示,基于上述吸引捕捉部33进行的吸引和纱线端从卷装22的送出从时刻t3持续至时刻t4。
另外,虽未图示,但与上述时刻t3同时或在时刻t3到时刻t4的期间,单元控制部100使第2捕捉引导装置34的吸引捕捉部37移动至纱线供给部15侧的纱线端的捕捉位置(图2的实线所示的位置)并产生吸引流。由此,能够利用第2捕捉引导装置34的吸引捕捉部37来捕捉纱线供给部15侧的纱线端。
在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及第2捕捉引导装置34对纱线端的捕捉结束的时刻t4,单元控制部100停止第1捕捉引导装置的驱动信号及卷筒反转信号的输出。由此,吸引捕捉部33移动到待机位置(向接纱装置38导入纱线端的位置),卷装22停止反转。另外,单元控制部100使第2捕捉引导装置34移动至向接纱装置38导入纱线端的位置(图2的虚线所示的位置)。
图6所示的时序图中,至时刻t4为止的时序图所示的动作与图5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1~S2中的动作对应。
在基于捕捉引导装置对纱线端的捕捉结束且吸引捕捉部33移动到待机位置的时刻t4,单元控制部100判定是否从纱线监视装置40输入了有纱信号,并判定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对纱线端的捕捉是否成功。如图6所示,在时刻t4有纱信号为Off信号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00判定为没有输入有纱信号,并判定为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对纱线端的捕捉失败。
此外,如图6所示,在时刻t4有纱信号为Off信号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00也对接纱装置38输出使接纱装置38执行接纱的接纱执行信号。其结果为,即使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的吸引捕捉部33对纱线端的捕捉失败,接纱装置38的一部分(尤其是机构部分)也会进行接纱动作。然而,由于在接纱装置38中没有导入纱线卷绕部17(卷装22)侧的纱线端,所以在时刻t4以后即使接纱装置38动作也不会修复断纱,有纱信号不会成为On信号(没有输入有纱信号)。
在时刻t4有纱信号为Off信号、判定为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对纱线端的捕捉失败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00在从时刻t4起的规定时间后,停止第1捕捉引导装置30的闸门打开信号的输出。
单元控制部100在停止了闸门打开信号的输出的时刻t5,对卷筒驱动控制部21a输出使卷装22以第2转速V2旋转的卷筒正转信号。这样的卷筒正转信号是例如使得从卷筒驱动控制部21a输出使卷装22以第2转速V2旋转所需的驱动电力的信号。除此以外,上述的卷筒正转信号也可以是使得从卷筒驱动控制部21a输出具有与在使卷装22以第1转速V1旋转时对卷筒驱动马达21输出的驱动电压及/或电流的频率接近的频率的驱动电压及/或电流的信号。
输入了使卷装22以第2转速V2旋转的卷筒正转信号的卷筒驱动控制部21a,输出使卷绕卷筒20以如下转速旋转的驱动电力,即能够将纱线14以每分钟800m以上的速度卷绕到卷装22的转速。即,卷装22的第2转速V2优选是相当于纱线14的每分钟的卷绕距离为800m以上的速度。该第2转速V2能够使用前述的输入接口12b而变更。第2转速V2也能够根据纱线的种类而变更,另外还能够根据所卷绕的卷装22的直径的变化而变更。
第2转速V2更优选是每分钟的卷绕距离为1000m以上的速度,最优选是每分钟的卷绕距离为1300m以上、不足1500m的速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2转速V2为相当于纱线14的每分钟的卷绕距离为1400m的速度。由此,能够产生对于使纱线卷绕部17(卷装22)侧的纱线端从卷装离开来说足够大的离心力。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的吸引捕捉部33对于纱线端的捕捉概率。
另外,使卷装22以第2转速V2正转的持续时间优选为1秒钟以上10秒钟以下,更优选为2秒钟以上5秒钟以下,最优选为3秒钟。由此,除了能够可靠地捕捉纱线卷绕部17侧的纱线端以外,还能够尽可能地缩短包含使卷装22高速旋转的工序在内的纱线端的捕捉工序所花费的时间。上述持续时间中包含使卷装22加速的时间和使卷装22减速的时间。
而且,单元控制部100将使卷装22以第2转速V2正转时的加速度设为大于使卷装22以第1转速V1正转时的加速度。由此,能够使卷装22的转速更快到达第2转速V2,能够使包含使卷装22高速旋转的工序在内的纱线端的捕捉工序更快完成。
由于将使卷装22以第2转速V2正转时的加速度设为大于使卷装22以第1转速V1正转时的加速度,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卷装22以第2转速V2正转时,使卷装22的外周与卷绕卷筒20之间的接触压力比使卷装22以第1转速V1正转时的接触压力高。由此,能够减少卷装22的外周与卷绕卷筒20之间的“打滑”,能够以更大的旋转加速度使卷装22达到第2转速V2。其结果为,能够使包含使卷装22高速旋转的工序在内的纱线端的捕捉工序尽快完成。
在使卷装22以第2转速V2旋转了规定时间(1秒钟以上、10秒钟以下的时间)后的时刻t6,单元控制部100停止卷装22的以该第2转速V2的正转。具体地说,单元控制部100在从时刻t6到时刻t7的期间,对电磁阀503c输出提升信号。由此,在从时刻t6到时刻t7的期间,卷装22移动到非接触位置Q1,卷装22的外周与卷绕卷筒20之间的接触被解除,制动器对卷装22产生作用。其结果为,以第2转速V2旋转的卷装22停止正转。
通过在卷装22的以第2转速V2的正转停止时,解除卷装22的外周与卷绕卷筒20之间的接触,从而能够在停止第2转速下的正转时,避免卷装22与卷绕卷筒20之间产生摩擦而导致卷装22损伤。具体地说,在使用于停止卷装22正转的制动器产生作用的同时,解除卷装22的外周与卷绕卷筒20之间的接触。
图6所示的时序图中,从时刻t4到时刻t7为止的时序图所示的动作与图5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3中为“否”后执行步骤S4中的动作的情况对应。
如上述那样,在从时刻t5到时刻t6的期间,使卷装22以第2转速V2正转而对卷装22侧的纱线端附加了离心力后,在从时刻t7到时刻t8,再次执行先前说明的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对纱线端的捕捉。即,在图6的从时刻t7到时刻t8的期间,卷绕单元10与从时刻t3到时刻t4同样地进行动作。
此外,第2捕捉引导装置34在捕捉着在从时刻t3到时刻t4的期间(由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对纱线端的捕捉失败时)执行的纱线端的捕捉动作中捕捉到的纱线供给部15侧的纱线端的状态下,到时刻t8为止,在向接纱装置38导入纱线端的位置待机。
在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对纱线端的第二次捕捉结束、吸引捕捉部33移动到了待机位置的时刻t8,单元控制部100判定是否从纱线监视装置40输入了有纱信号。如图6所示,在时刻t8有纱信号为On信号,因此单元控制部100判定为输入了有纱信号,并判定为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对纱线端的捕捉成功。
输入了有纱信号的单元控制部100在时刻t8对接纱装置38输出接纱执行信号。输入了接纱执行信号的接纱装置38对被导入到接纱装置38的两个纱线端(纱线供给部15侧的纱线端、纱线卷绕部17(卷装22)侧的纱线端)接纱,从而将在时刻t1产生的断纱修复。
在通过接纱装置38结束接纱(断纱的修复)的时刻t9,单元控制部100在使卷装22移动到接触位置Q2的状态下,对卷筒驱动控制部21a输出使卷装22以第1转速V1正转的驱动信号。由此,在时刻t9以后,再次执行将纱线14向卷装22卷绕的卷绕动作(卷装22的形成动作)。
此外,如图6所示,第1捕捉引导装置30的闸门打开信号,在卷装22的形成重新开始的时刻t9以后的时刻t10停止输出。即,即使在修复断纱后重新开始卷装22的形成,接纱后的纱线14也会在短暂期间由第1捕捉引导装置30捕捉。
图6所示的时序图中,从时刻t7到时刻t8的时序图所示的动作与在图5所示的流程图中在执行了步骤S4后再次执行步骤S2的情况对应。另外,时刻t8以后的时序图所示的动作与在图5所示的流程图中再次执行步骤S2且在步骤S3中成为“是”之后执行步骤S5及S6的情况对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发生了断纱后,最初仅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的吸引捕捉部33的吸引对纱线端尝试捕捉。其结果为,如图6所示,在通过吸引捕捉部33的第二次吸引对纱线端的捕捉成功的情况下,仅执行一次使卷装22高速旋转的工序。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在基于吸引对纱线端的捕捉之前无条件地使卷装22高速旋转的以往相比较,能够缩短从发生断纱到重新开始卷装22形成为止的时间。
另外,在通过最初的尝试捕捉到了纱线卷绕部17侧的纱线端的情况下,省略使卷装22高速旋转的工序。像这样,在通过最初的对纱线端的捕捉而捕捉到了纱线卷绕部17侧的纱线端的情况下不实施使卷装22以第2转速V2旋转的附加动作,由此能迅速地执行接纱动作。其结果为,能够避免卷绕单元10中的纱线14的卷绕动作在每次发生断纱时都长时间地停止,从而提高卷绕单元10的运转效率。
在图7中示出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自动络纱机1)中的对纱线端的捕捉失败概率及耗电(图7中表示为“本实施方式”)、将管道的负压设为与以往相同的卷绕单元中的对纱线端的捕捉失败概率及耗电(图7中表示为“比较例1”)、使管道的负压降低(与本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但不使卷装以上述第2转速旋转的情况下的对纱线端的捕捉失败概率及耗电(图7中表示为“比较例2”)的比较结果。在图7中,柱状图表示对纱线端的捕捉失败概率(左刻度),实线表示耗电(右刻度)。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中,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对纱线端的捕捉失败概率与管道191的负压大的情况同等程度得低,并且,耗电与管道191的负压小的情况同等程度得小(从负压大的情况下的耗电降低约15%)。即,在上述卷绕单元10中,能够在可靠地对卷装22侧的纱线端进行捕捉的同时,提高卷绕单元10(即,自动络纱机1)的能量效率。此外,上述负压的大小是对绝对值的大小进行比较而得到的结果。
2.第2实施方式
(1)第2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的概要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中,在使第1捕捉引导装置30的吸引捕捉部33移动到待机位置后,根据是否输入了有纱信号,来判定是否通过第1捕捉引导装置30成功捕捉到了纱线卷绕部17(卷装22)侧的纱线端。但并不限于此,也能够通过可检测有无纱线(纱线端)的其他传感器来判定是否成功捕捉到了上述纱线端。第2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在第1捕捉引导装置30的内部(管部32的内部)具备检测是否存在纱线(纱线端)的传感器(上纱线传感器60(检测部的一例))。在第2实施方式中,基于是否由上纱线传感器60检测到纱线端,来判定第1捕捉引导装置30是否成功捕捉到了纱线端。
第2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具备上纱线传感器60、基于来自上纱线传感器60的输出来判定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对纱线端的捕捉是否成功,除此以外,具有第1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大致相同的结构及功能。因此,以下,仅说明上纱线传感器60的结构、和基于上纱线传感器60来判定是否通过第1捕捉引导装置30成功捕捉到纱线端的方法,并省略关于卷绕单元10’的其他结构及动作的说明。
(2)上纱线传感器的结构
以下,使用图8~图10说明上纱线传感器60的结构。图8是表示上纱线传感器的结构的图。图9是表示光透射罩的结构的图。图10是管部的剖视图。如图8所示,上纱线传感器60具有壳体601、投光部602和受光部603。
壳体601通过支承部件604而支承在纱线卷绕部17上。壳体601支承投光部602及受光部603。投光部602由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构成。投光部602向设在管部32的与投光部602及受光部603相对的一侧的光透射罩605(图9)照射光。在管部32的内部存在纱线14(纱线端)的情况下,投光部602所照射的光在该纱线14(纱线端)反射。
受光部603由光电二极管等受光元件构成。受光部603接收在纱线14(纱线端)反射的光,并输出与光量相应的电流或电压的电信号。在壳体601的内部设有未图示的运算部。运算部是在例如SoC等定制IC中构成的系统或电路,基于受光部603的检测结果,来判断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对纱线卷绕部17侧的纱线14(纱线端)的捕捉的成功与否。具体地说,运算部对受光部603输出的电信号进行解析来判定管部32的内部有无纱线14(纱线端)。
运算部将表示管部32的内部有无纱线14的判断结果(检测结果)的检测信号作为纱线捕捉信号向单元控制部100输出。具体地说,运算部若判断为在管部32的内部存在纱线14(纱线端),则输出纱线捕捉信号。另一方面,若判断为管部32的内部不存在纱线14(纱线端),则不输出纱线捕捉信号。
如上述那样,在管部32上,如图9所示,设有光透射罩605。光透射罩605是由具有透光性的部件(例如,亚克力或聚碳酸酯等)形成的。光透射罩605是用于将设于管部32的开口部O封堵的部件。开口部O是将管部32的壁部贯通的孔,配置在管部32的前端部侧(吸引捕捉部33侧)。即,上纱线传感器60检测位于管部32的前端部侧的纱线14(纱线端)。光透射罩605能够摆动地安装在管部32上,能够对开口部O进行开闭。
如图10所示,上纱线传感器60的投光部602及受光部603与管部32的卷装宽度方向的中央(图10的假想线L1)相比靠一侧配置。具体地说,投光部602及受光部603以表示从投光部602照射的光的光轴的光轴线L2不与管部32的中心C交叉的方式配置。
由于上纱线传感器60具有上述结构,所以在第2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中,能够可靠地检测第1捕捉引导装置30捕捉到纱线端的情况。
(3)第2实施方式中的卷装形成动作
以下,使用图11说明具备上述上纱线传感器60的第2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中的卷装22的形成动作。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卷装的形成动作中的、卷绕单元的各部分的动作的时序图。以下,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说明同样地,列举在时刻t1不再检查到有纱信号而检查到断纱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时刻t1检查到断纱后,在时刻t3,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开始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及第2捕捉引导装置34对纱线端的捕捉(第一次对纱线端的捕捉)。在从时刻t3经过了作为第一次对纱线端的捕捉的持续时间而预先设定的时间后的时刻t4,单元控制部100判定是否从上纱线传感器60的运算部输入了纱线捕捉信号。如图11所示,在时刻t4没有输入纱线捕捉信号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00判定为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对纱线端的捕捉失败。
然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单元控制部100使卷装22以第2转速V2旋转规定的持续时间(例如,1秒~10秒的范围内)。
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以第2转速V2使卷装22正转的过程中,单元控制部100将第1捕捉引导装置30的吸引捕捉部33维持在捕捉位置。另外,维持输出第1捕捉引导装置30的闸门打开信号的状态,在吸引捕捉部33中产生吸引流。即,在以第2转速V2使卷装22旋转的过程中,第1捕捉引导装置30也为能够捕捉纱线卷绕部17(卷装22)侧的纱线端的状态。
在使卷装22以第2转速V2正转后的时刻t7以后,单元控制部100将吸引捕捉部33维持在捕捉位置,并且在吸引捕捉部33中产生吸引流的状态下,监视纱线捕捉信号的输入。另外,在时刻t7,使卷装22向纱线14的卷绕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例如,如图11所示,若在监视纱线捕捉信号的输入的过程中的时刻t8’检查到纱线捕捉信号的输入,则单元控制部100停止卷装22的反转,使吸引捕捉部33向待机位置移动。
在吸引捕捉部33到达待机位置的时刻t9’,输出有纱信号,接纱装置38执行接纱。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接纱完成后的时刻t10’重新开始纱线14的卷绕。
如上述那样,通过上纱线传感器60检查是否由第1捕捉引导装置30捕捉到了纱线端,由此无需为了使纱线14从纱线监视装置40通过而使吸引捕捉部33向待机位置移动,就能够可靠地检查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对纱线端的捕捉。
另外,通过使用上纱线传感器60来检查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对纱线端的捕捉,能够缩短用于第二次及其以后的对纱线端捕捉的时间。例如,如图11所示,在第二次对纱线端捕捉时,在比时刻t3到时刻t4的期间(第一次对纱线端的捕捉时间)短的时间内捕捉到了纱线端的情况下,上述的时刻t8’成为比第1实施方式中的时刻t8靠前的时间。并且,若在比时刻t8靠前的时刻t8’使吸引捕捉部33向待机位置移动,则能够在比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短的时间内完成第二次(及其以后)的对纱线端的捕捉(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二次及其以后的对纱线端进行捕捉所花费的时间也为与从时刻t3到时刻t4的期间相当的时间(第一次对纱线端进行捕捉所花费的时间),是恒定的)。
此外,也能够使具有上纱线传感器60的第2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遵照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6所示的时序图进行动作。即,在第2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中,在使卷装22以第2转速V2的正转的期间,可以使吸引捕捉部33移动到待机位置,及/或使吸引捕捉部33中的吸引流的产生停止。
3.第3实施方式
(1)第3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的概要
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及第2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是如下装置:在使设有横动槽的卷绕卷筒20的外周与卷装22的外周接触的状态下,通过使卷绕卷筒20旋转,能够使纱线14在卷装22上一边横动一边卷绕。但是,在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卷绕单元的动作也能够适用于图12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臂横动式的卷绕单元10”。第3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除了纱线卷绕部17’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纱线卷绕部17不同以外,具有与这些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10’相同的结构及功能。因此,以下,对纱线卷绕部17’的结构简单进行说明,关于其他结构等则省略说明。
(2)纱线卷绕部的结构
以下,使用图12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的卷绕单元10”的结构。图1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的结构的图。以下,尤其对纱线卷绕部17’的结构进行说明。纱线卷绕部17’具有摇架18’、从动罗拉(接触罗拉)20’和横动装置70’。摇架18’是能够装拆地支承卷装22’的部件。摇架18’构成为能够以转动轴A2为中心转动。摇架18’通过摇架18’的转动而吸收随着纱线14向卷装22’的卷绕而产生的卷装22’的纱线层直径的增大。
在摇架18’上安装有卷装驱动马达21’。卷装驱动马达21’对卷装22’进行旋转驱动,将纱线14卷绕于卷装22’。卷装驱动马达21’的动作由卷装驱动控制部21a’控制。卷装驱动控制部21a’接受来自单元控制部100的运转信号并控制卷装驱动马达21’的运转及停止。
从动罗拉20’与卷装22’的周面接触,随着卷装22’的旋转而从动旋转。
横动装置70’设在摇架18’附近,是使钩挂在横动臂70a’的前端的纱线14横动的装置。具体地说,横动装置70’使横动臂70a’的前端沿着从动罗拉20’的长度方向在左右方向上往复运动,由此能够使纱线14沿着从动罗拉20’的长度方向横动。
使卷装22’的外周与从动罗拉20’接触并使卷装22’旋转,同时通过横动装置70’使钩挂于横动臂70a’的前端的纱线14横动,由此能够形成卷装22’。
在第3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中,单元控制部100在使卷装22’以第2转速V2高速旋转时,对上述提升机构50(的电磁阀503c)指示使卷装22’移动到非接触位置Q1。由此,在第3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中,卷装22’在不与从动罗拉20’接触的状态下以第2转速V2高速旋转。
4.第4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中,通过卷装驱动马达21’使卷装22’旋转来执行纱线14的卷绕。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取代将卷装驱动马达21’安转于摇架18’,而将卷装驱动马达安装于从动罗拉20’。该情况下,在使从动罗拉20’与卷装22’的外周接触的状态下,使卷装驱动马达旋转来对从动罗拉20’进行旋转驱动,同时使纱线14沿着从动罗拉20’横动,由此能够将纱线14卷绕到卷装22’。对于上述那样的对从动罗拉20’进行旋转驱动这样的第4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也能够适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动作。
5.实施方式的共同事项
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共同具有下述结构及功能。第1~第4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0、10’、10”、10”’(纱线卷绕机的一例)具有纱线供给部15(纱线供给部的一例)、纱线卷绕部17、17’(纱线卷绕部的一例)、接纱装置38(接纱装置的一例)、第1捕捉引导装置30(纱线捕捉引导装置的一例)、和单元控制部100(控制部的一例)。纱线供给部15供给纱线14(纱线的一例)。纱线卷绕部17、17’以第1转速V1(第1转速的一例)正转,卷绕从纱线供给部15引出的纱线14,从而形成卷装22、22’(卷装的一例)。接纱装置38进行纱线供给部15侧的纱线端与卷装22、22’侧的纱线端之间的接纱。第1捕捉引导装置30通过将卷装22、22’侧的纱线端负压吸引到管部32(管部的一例)内来捕捉该纱线端,并将该捕捉到的纱线端引导到接纱装置38。单元控制部100在向接纱装置38引导纱线端时,若对卷装22、22’侧的纱线端的捕捉失败,则使支承于纱线卷绕部17、17’的卷装22、22’以相当于纱线14每分钟的卷绕距离为800m以上的第2转速V2(第2转速的一例)正转。
在上述卷绕单元10、10’、10”、10”’中,在通过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对卷装22、22’侧的纱线端的捕捉失败的情况下,使支承于纱线卷绕部17、17’的卷装22、22’以相当于每分钟的卷绕距离为800m以上的第2转速V2旋转。由此,即使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30对纱线端进行捕捉的负压力为抑制了能量消耗的弱的负压力,也能够可靠地捕捉卷装22、22’侧的纱线端。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卷绕单元10、10’、10”、10”’的能量效率。
另外,在通过抑制了能量消耗的弱的负压力捕捉到卷装22,22’侧的纱线端的情况下,不实施使卷装22、22’高速正转这样的附加动作,能够在短时间内结束纱线端的捕捉。其结果为,能够避免卷绕单元10、10’、10”、10”’的卷绕动作在每次发生断纱时都长时间地停止,从而提高运转效率和能量效率。
6.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尤其是,能够将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多个实施方式及变形例根据需要任意组合。例如,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将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适当组合。另外,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使用上述图5的流程图等说明的卷绕单元10、10’、10”、10”’(自动络纱机1)的各处理的顺序及/或处理的内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通过设于纱线监视装置40的光学式传感器对纱线14的状态进行监视的方式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纱线监视装置40的传感器也可以是例如静电容式。该情况下,在纱线监视装置40中,基于静电容的变化来检测纱线缺陷。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张力施加装置27为门式的方式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张力施加装置27也可以是例如盘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接纱装置38为捻接装置的方式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接纱装置38也可以是例如机械式的打结器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对在纱道行进的纱线14进行检测的检测部为纱线监视装置40(清纱器)的方式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对在纱道行进的纱线14进行检测的检测部不限定于此。检测部也可以相对于纱线监视装置40而另行设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在第1捕捉引导装置30的管部32上能够摆动地设有光透射罩605的方式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光透射罩605只要是将开口部O关闭的结构,则可以不设置成能够摆动(能够对开口部O进行开闭)。
本发明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对供给的纱线进行卷绕来制造卷装的纱线卷绕机。

Claims (12)

1.一种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纱线供给部,该纱线供给部供给纱线;
纱线卷绕部,该纱线卷绕部以第1转速正转来卷绕从所述纱线供给部供给的所述纱线,从而形成卷装;
接纱装置,该接纱装置进行所述纱线供给部侧的纱线端与所述卷装侧的纱线端之间的接纱;
纱线捕捉引导装置,该纱线捕捉引导装置通过将所述卷装侧的纱线端负压吸引到管部内来捕捉该纱线端,并将该捕捉到的纱线端向所述接纱装置引导;以及
控制部,该控制部在将所述纱线端向所述接纱装置引导时,若对所述卷装侧的纱线端捕捉失败,则使支承于所述纱线卷绕部的卷装以相当于所述纱线的每分钟的卷绕距离为800m以上的第2转速正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接触罗拉,该接触罗拉通过与所述卷装的外周接触并旋转,从而对所述卷装施加驱动力而使所述卷装从动旋转,
所述控制部在停止所述第2转速下的正转时,解除所述卷装的外周与所述接触罗拉的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罗拉具有横动槽,该横动槽在所述卷装的从动旋转中,用于使从所述纱线供给部供给的纱线在所述卷装的表面以恒定幅度横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转速为所述纱线的每分钟的卷绕距离为1000m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转速为所述纱线的每分钟的卷绕距离为1300m以上、不足1500m。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转速下的正转的持续时间为1秒钟以上10秒钟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与所述纱线捕捉引导装置的所述管部连接的管道、和使所述管道成为规定压力的负压产生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压产生装置为鼓风机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检测部,该检测部检测所述纱线端是否被吸引到所述纱线捕捉引导装置的所述管部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卷装以所述第2转速正转时的加速度大于使所述卷装以所述第1转速正转时的加速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接触罗拉,该接触罗拉通过与所述卷装的外周接触并旋转,从而对所述卷装施加驱动力而使所述卷装从动旋转,
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卷装以所述第2转速正转时,使所述卷装的外周与所述接触罗拉之间的接触压力比使所述卷装以所述第1转速正转时的接触压力高。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罗拉具有横动槽,该横动槽在所述卷装的从动旋转中,用于使从所述纱线供给部供给的纱线在所述卷装的表面以恒定幅度横动。
CN201810225130.3A 2017-04-04 2018-03-19 纱线卷绕机 Active CN1086892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4358 2017-04-04
JP2017074358A JP2018177389A (ja) 2017-04-04 2017-04-04 糸巻取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89244A true CN108689244A (zh) 2018-10-23
CN108689244B CN108689244B (zh) 2021-06-29

Family

ID=61750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25130.3A Active CN108689244B (zh) 2017-04-04 2018-03-19 纱线卷绕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385205B1 (zh)
JP (1) JP2018177389A (zh)
CN (1) CN10868924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16728A (zh) * 2019-06-19 2020-12-2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磨损判断系统及纤维机械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125327A1 (de) * 2018-10-12 2020-04-16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 Co. Kg Fadenrohr für eine Auflaufspulen herstellende Textilmaschine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35945A (en) * 1982-07-07 1985-08-20 W. Schlafhorst & Co. Method and device for locating and holding a thread end
JPH02266285A (ja) * 1989-04-07 1990-10-31 Yamatake Honeywell Co Ltd 移動体の検出装置
US5127595A (en) * 1989-02-15 1992-07-07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Inspection process for splicer
CN101837909A (zh) * 2009-02-21 2010-09-22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操作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的方法和装置以及执行该方法的工位
JP2013067892A (ja) * 2011-09-21 2013-04-18 Murata Mach Ltd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CN103848287A (zh) * 2012-11-30 2014-06-1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以及具备纱线卷取机的纤维机械
EP2960196A1 (en) * 2014-06-27 2015-12-30 Murata Machinery, Ltd. Yarn winding machine
CN105253710A (zh) * 2014-07-10 2016-01-2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方法
CN105460698A (zh) * 2014-09-26 2016-04-0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监视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CN106044391A (zh) * 2015-04-15 2016-10-26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用于调节开松长度和纱线回拉的成圈器的捻接器以及卷绕位和具有这种捻接器的卷绕机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35945A (en) * 1982-07-07 1985-08-20 W. Schlafhorst & Co. Method and device for locating and holding a thread end
US5127595A (en) * 1989-02-15 1992-07-07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Inspection process for splicer
JPH02266285A (ja) * 1989-04-07 1990-10-31 Yamatake Honeywell Co Ltd 移動体の検出装置
CN101837909A (zh) * 2009-02-21 2010-09-22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操作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的方法和装置以及执行该方法的工位
JP2013067892A (ja) * 2011-09-21 2013-04-18 Murata Mach Ltd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CN103848287A (zh) * 2012-11-30 2014-06-1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以及具备纱线卷取机的纤维机械
EP2960196A1 (en) * 2014-06-27 2015-12-30 Murata Machinery, Ltd. Yarn winding machine
CN105253710A (zh) * 2014-07-10 2016-01-2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方法
CN105460698A (zh) * 2014-09-26 2016-04-0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监视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JP2016064916A (ja) * 2014-09-26 2016-04-2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監視装置及び糸巻取機
CN106044391A (zh) * 2015-04-15 2016-10-26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用于调节开松长度和纱线回拉的成圈器的捻接器以及卷绕位和具有这种捻接器的卷绕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16728A (zh) * 2019-06-19 2020-12-2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磨损判断系统及纤维机械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85205B1 (en) 2021-05-05
JP2018177389A (ja) 2018-11-15
CN108689244B (zh) 2021-06-29
EP3385205A1 (en) 2018-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02744B (zh) 纱线卷取装置
CN102785973B (zh) 用于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械的工位的纱线捻接装置
CN103318706B (zh) 卷绕装置
CN102992108A (zh) 丝线切断吸引装置及纺丝卷绕装置
CN109250585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出方法
CN103848287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具备纱线卷取机的纤维机械
CN106494937A (zh) 纱线卷绕装置、自动络纱机、纤维机械系统及喂纱纱管异常检测方法
CN103010849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1469468A (zh) 纺纱机械
EP1939123A1 (en) Textile machine and automatic winder
CN108689244A (zh) 纱线卷绕机
CN105316818A (zh) 纺纱机、纺纱方法及纺纱
JPWO2011040545A1 (ja) 糸巻取装置
CN105473480B (zh) 纱线拉出装置、纱线卷取装置以及接头方法
CN103848285B (zh) 纱线卷绕机以及纱线引出方法
CN104828648B (zh) 筒管放置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CN105253703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JP7346200B2 (ja) 巻取りパッケージを製造する繊維機械の作業ユニットにおいて糸ループを検出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CN111542481A (zh) 纱线卷绕机
CN104828649B (zh) 纱线捕捉装置以及纱线卷取机
CN101018900B (zh) 包芯纱纺纱机、包芯纱的芯线有无判断方法及包芯纱纺纱机的服务方法
CN106241507B (zh) 一种自动络筒机生头装置和生头方法
CN109384097B (zh) 从纱线中清除纱线瑕疵的装置
CN103898639A (zh) 纱线存积装置及纺纱单元
CN103373642B (zh) 操作络筒机的方法和络筒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