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57107B - 乘员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乘员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57107B
CN108657107B CN201711273189.1A CN201711273189A CN108657107B CN 108657107 B CN108657107 B CN 108657107B CN 201711273189 A CN201711273189 A CN 201711273189A CN 108657107 B CN108657107 B CN 1086571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occupant
knee
inclined surface
kne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7318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57107A (zh
Inventor
长泽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bar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bar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baru Corp filed Critical Subar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657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571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571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571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60R21/206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in the lower part of dashboards, e.g. for protecting the kne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ee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乘员保护装置。目的在于进一步改善乘员保护性能。乘员保护装置(10)具有膝前安全气囊(21),其从落座在车辆座椅(4)上的乘员的膝部前方,朝向所述膝部向后展开,并从前面按压膝部。膝前安全气囊(21)具有从右侧与落座在座椅(4)上的乘员的右膝部接触的右侧倾斜面(26)以及从左侧与左膝部接触的左侧倾斜面(27)中的至少一个倾斜面。

Description

乘员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汽车中保护坐在座椅上的乘员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中保护坐在座椅上的乘员的装置,有的会使用座椅安全带和前安全气囊(专利文献1)。
座椅安全带一般为三点式,具有绕在坐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的腰带部、以及斜挂在上体前的肩带部。而且,在碰撞前通过卷收器卷绕座椅安全带降低松弛度,在碰撞时限制座椅安全带的送出。由此,能够以将在碰撞时要从座椅向前移动的乘员的身体保持为坐在座椅上的状态的方式工作。
前安全气囊在乘员室中设置在设于座椅前方的方向盘或仪表板上,且朝向座椅向后展开。而且,将在碰撞时向前倒去的乘员的上身通过展开的前安全气囊支撑,并吸收冲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35009号公报
但是,即使使用这种乘员保护装置,也不能在所有的碰撞形式中提供适当的保护。
即使在前面碰撞中,坐在座椅上的乘员也可能会因碰撞的冲击而向前移动。而且,当乘员的腰部从座椅的落座位置向前滑行移动时,以腰部为轴并要绕着该轴向前倒去的上身会从靠近前安全气囊的状态变为向前倒进去。这种情况下,前安全气囊与上身的接触状态将与在腰部位于座椅的落座位置的情况下设想的接触状态有所不同。
尤其是车辆与结构物等发生全面碰撞并紧急停止那样的碰撞形式,乘员有可能会像被向前抛出般滑行着发生大幅移动。
发明内容
如此,就乘员保护性能而言,需要对乘员保护装置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本发明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具有膝前安全气囊,其从落座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膝部前方,朝向所述膝部向后展开,并从前面按压所述膝部,其中,所述膝前安全气囊具有从右侧与落座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员的右膝部接触的右侧倾斜面以及从左侧与左膝部接触的左侧倾斜面中的至少一个倾斜面。
优选地,所述膝前安全气囊可以以对向的方式具有所述右侧倾斜面和所述左侧倾斜面两者,在所述膝前安全气囊朝后展开时,在所述右侧倾斜面与所述左侧倾斜面之间夹持所述右膝部和所述左膝部。
优选地,所述膝前安全气囊可以具有膝前接触面,其在所述右侧倾斜面与所述左侧倾斜面之间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从前面接触所述右膝部和所述左膝部。
优选地,所述右侧倾斜面与所述左侧倾斜面可以对称地或非对称地形成。
优选地,所述右侧倾斜面与所述左侧倾斜面中的在所述车辆的车门侧的接触面与相对侧的接触面相比可以形成较大的面积,或者相对于左右方向为较小的钝角。
优选地,所述膝前安全气囊可以沿着所述座椅的左右方向中央展开。
优选地,所述膝前安全气囊可以在座椅的座面高度位置展开。
优选地,所述膝前安全气囊可以具有:基本展开部,其在前后方向上以与所述座椅相对应的宽度展开;右突出展开部,其从所述基本展开部的后端面的右端朝后突出展开,形成所述右侧倾斜面;左突出展开部,其从所述基本展开部的后端面的左端朝后突出展开,形成所述左侧倾斜面;以及后方展开部,其从所述基本展开部向后展开,并与在所述座椅上落座的乘员的腰部接触。
发明效果
本发明具有膝前安全气囊,其从落座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膝部前方,朝向膝部向后展开,并从前面按压膝部。以较高的展开压力从前方朝向膝部向后展开的膝前安全气囊从前面与乘员的左右两方的膝部接触。由此,在碰撞时左右两方的膝部会被较高的展开压力从前面按住,不易向前移动。在碰撞时,左右两方的膝部例如会被矫正为并拢在座椅左右方向的中央的姿势,乘员不易从该矫正的位置向前滑行移动。特别是,即使在车辆与结构物等发生全面碰撞并紧急停止那样的碰撞形式中,乘员也不易像被向前抛出般滑行着发生大幅移动。
其结果,能够抑制在碰撞时坐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向前滑行移动,可以使乘员的上身绕着未向前大幅滑动的腰部向前倾倒。乘员的上身可以绕着因膝部被按住而稳定地处于座椅落座位置上的腰部向前倾倒,能够通过稳定的期望举动倾倒。而且,例如通过前安全气囊和座椅安全带,可以适当地吸收倒入的上身的冲击。即使例如在碰撞前三点式座椅安全带的支撑腰部周围的腰带部发生了若干松弛,也可以通过膝前安全气囊来抑制腰部向前滑行移动,而且能够在按住期间去除(取り除く)腰带部的松弛,并在座椅的落座位置通过座椅安全带支撑腰部。
而且,膝前安全气囊直接按住膝部,不会按住腹部。与此相对,假设例如在碰撞时从前面只按住坐在座椅上的乘员的腹部的中央部分的情况下,由于腹部的中央部分较为柔软,因此难以有效抑制乘员向前移动。而且,如果按压的力量变强,则对腹部按压的力量会直接地较强地作用。膝前安全气囊能够以不让乘员的腰部向前滑行移动的方式用强力从前面按压。
另外,膝前安全气囊具有从右侧与落座在座椅上的乘员的右膝部接触的右侧倾斜面以及从左侧与左膝部接触的左侧倾斜面中的至少一个倾斜面。由此,即使乘员例如以左右两方的膝部之间张开的姿势坐在座椅上,膝前安全气囊也能通过至少一个倾斜面将至少一方的膝部向另一方按压,以左右两方的膝部并拢的状态从前面按压膝部。
尤其是膝前安全气囊可以以对向的方式具有右侧倾斜面和左侧倾斜面两者,在膝前安全气囊朝后展开时,在右侧倾斜面与左侧倾斜面之间夹持所述右膝部和所述左膝部。由此,可以让左右两方的膝部在座椅左右方向的中央并拢,能够进行有效按压,以使在前面碰撞时腰部不易滑行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可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汽车的说明图;
图2是完全重叠正面碰撞中的乘员的举动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3是乘员腰部一直位于座椅的落座位置的情况下上身倒入的状态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说明图;
图5是图4的膝前安全气囊、以及前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碰撞时乘员保护控制部执行的安全气囊展开控制的说明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说明图;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说明图;
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汽车(车辆)
2…乘员室
3…车体
4…座椅
5…车门
6…仪表板
7…中控台
10…乘员保护装置
11…乘员位置传感器
12…G传感器
13…计时器
14…乘员保护控制部
15…前安全气囊装置
16…前安全气囊
17…充气器
18…三点式座椅安全带装置
19…座椅安全带
20…膝前安全气囊装置
21…膝前安全气囊
22…膝前充气器
23…基本展开部
24…右突出展开部
25…左突出展开部
26…右侧倾斜面
27…左侧倾斜面
28…膝前接触面
29…后方展开部
40…自动驾驶控制装置
41…车外摄像传感器
42…自动驾驶控制部
43…转向促动器
44…制动促动器
45…动力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可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的汽车1的说明图。
汽车1是车辆的一例。汽车1具有形成有乘员室2的车体3。乘员室2中设置有在乘员室2中朝前设置以供乘员落座的后座4和2个前座4。乘员室2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供乘员上下车而开关的车门5。前座4的前面设置有与乘员室2的左右宽度相对应的长度的仪表板6。2个前座4之间设置有中控台7。
另外,这种汽车1中设置有在与其他汽车等碰撞时保护坐在座椅4上的乘员的装置。
图1中图示有座椅安全带19、前安全气囊16。
座椅安全带19一般为三点式。三点式座椅安全带19具有绕在坐在座椅4上的乘员的腰部的腰带部、以及斜挂在上体前的肩带部。而且,在碰撞前通过未图示的卷收器卷绕座椅安全带19来降低松弛度,并在碰撞时限制座椅安全带19的送出。由此,能够以将在碰撞时要从座椅4向前移动的乘员的身体保持为坐在座椅4上的状态的方式工作。
前安全气囊16在乘员室2中设置在设于座椅4前方的方向盘或仪表板6上,朝向座椅4向后展开。而且,能够将在碰撞时向前倒去的乘员的上身通过展开的前安全气囊16支撑,并吸收冲击。
但是,即使使用这种乘员保护装置10,也不能在所有的碰撞形式中适当地保护乘员。即使是例如正面碰撞,至少也有完全重叠碰撞、偏置碰撞、斜向碰撞的碰撞形式。而且,如果碰撞的形式不同,那么碰撞时的车体3和作用在乘员身体上的冲击力的大小、方向会有所不同,车体和乘员的举动也会不同。
例如,图2是完全重叠正面碰撞中的乘员的举动的一例的说明图。
当在乘员坐在座椅4上的状态下发生正面碰撞时,如图2中(A)所示,由于碰撞的冲击,要相对向前移动的力作用在坐在座椅4上的乘员身上。
此时,假设乘员未被座椅安全带19按压,则如图2中(B)所示,乘员的腰部会从座椅4的落座位置向前滑行移动。
尤其是车辆与结构物等发生全面碰撞并紧急停止那样的碰撞形式,乘员有可能会像被向前抛出般滑行着发生大幅移动。
而且,例如在膝部碰到仪表板6下部的状态下,乘员的腰部会停止移动,乘员的上身如图2中(C)所示,会以其位置的腰部为轴,绕着腰部向前倒去。
与此相对,图3是乘员腰部一直位于座椅4的落座位置的情况下乘员的上身倾倒的状态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中(C)中的上身对于前安全气囊16的接触状态与图3相比,显然与在腰部位于落座位置的情况下设想的接触状态有所不同。乘员的上身在靠近前安全气囊16的位置上向前倒去。展开的前安全气囊16与上身的接触状态不同于设想的状态。这种情况下,通过展开的前安全气囊16,有可能无法适当地支撑倒入的上身并吸收冲击。
另外,上身在腰部停止移动后会在短时间内急速向前倾倒。
如此,就乘员保护性能而言,需要对乘员保护装置10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的说明图。
图4中,除了乘员保护装置10以外,还同时图示有自动驾驶控制装置40。自动驾驶控制装置40具有:车外摄像传感器41、自动驾驶控制部42、转向促动器43、制动促动器44、动力源45。
车外摄像传感器41例如拍摄车体3的前方。由此,例如可以将从前面接近行驶中的车体3的其他车体作为图像进行拍摄。
转向促动器43代替方向盘,驱动汽车1的转向装置。
制动促动器44代替制动器踏板,驱动汽车1的制动装置。
动力源45例如为汽油发动机、电动机。
自动驾驶控制部42自动控制汽车1的行驶。自动驾驶控制部42例如按照通往目的地的行驶路径信息,控制转向促动器43、制动促动器44、以及动力源45。另外,自动驾驶控制部42根据车外摄像传感器41的图像,确定接近物,预测与接近物的碰撞。而且,当预测到与接近物的碰撞时,自动驾驶控制部42会控制转向促动器43、制动促动器44、以及动力源45,以躲避该碰撞。
图4的乘员保护装置10具有:乘员位置传感器11、G传感器12、计时器13、乘员保护控制部14、前安全气囊装置15、三点式座椅安全带装置18、膝前安全气囊装置20。
在乘员保护控制部14连接有:车外摄像传感器41、自动驾驶控制部42、乘员位置传感器11、G传感器12、计时器13、前安全气囊装置15、三点式座椅安全带装置18、膝前安全气囊装置20。
乘员位置传感器11检测坐在座椅4上的乘员的头部位置或上身位置。例如,乘员位置传感器11以背靠在座椅4上的落座位置为基准,检测向前方的移动量或向左右方向的移动量。
G传感器12检测作用在汽车1上的加速度。检测的加速度的方向可以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
计时器13测量时刻或时间。
前安全气囊装置15设置在坐在座椅4上的乘员的前面。前安全气囊装置15例如设置在仪表板6、方向盘上。前安全气囊装置15具有前安全气囊16、充气器17。通过输入点火信号,充气器17向前安全气囊16内放出气体。由此,前安全气囊16朝向坐在座椅4上的乘员向后方展开。前安全气囊16在乘员上身的前面展开。
三点式座椅安全带装置18具有座椅安全带19。通过未图示的卡舌与带扣的卡合,座椅安全带19形成有:针对坐在座椅4上的乘员的腰部周围设置的腰带部、以及从上身的一方的肩部跨到腰部内侧部分斜挂着的肩带部。而且,通过输入预紧信号和支撑信号,未图示的卷收器将座椅安全带19卷绕。例如,在碰撞前卷绕座椅安全带19降低松弛度,在碰撞时限制座椅安全带19的送出。由此,能够将在碰撞时要从座椅4向前移动的乘员的身体保持为坐在座椅4上的状态。
图5是图4的膝前安全气囊21、以及前安全气囊16展开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中(A)为俯视图,图5中(B)为从左侧观看的侧视图。
膝前安全气囊装置20设置在座椅4座面的前侧。膝前安全气囊装置20,例如设置在图1的仪表板6的下部,位于成为座椅4座面的高度位置且成为座椅4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前侧的位置上。膝前安全气囊装置20具有膝前安全气囊21、膝前充气器22。通过输入点火信号让膝前充气器22向膝前安全气囊21内放出气体,膝前安全气囊21从座椅4的前侧位置向后方展开。展开的膝前安全气囊21在座椅4的座面的高度位置以到达座椅4的前缘附近的形式展开。由此,膝前安全气囊21向坐在座椅4上的乘员的膝部展开。
展开的膝前安全气囊装置20具有:以与座椅相同的左右宽度沿着前后方向以长条状展开的基本展开部23、从基本展开部23的后端面的右端朝后突出展开的右突出展开部24、从基本展开部23的后端面的左端朝后突出展开的左突出展开部25。而且,右突出展开部24上形成有右侧倾斜面26,作为座椅4的中央侧的倾斜面;左突出展开部25上形成有左侧倾斜面27,作为座椅4的中央侧的倾斜面。右侧倾斜面26与左侧倾斜面27形成关于座椅4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对称、且向前凹的V字形。
图6是碰撞时乘员保护控制部14执行的安全气囊展开控制的说明图。图6中省略了三点式座椅安全带19的图示。
如图6中(A)所示,在碰撞前,乘员坐在座椅4的落座位置上。
在该状态下,乘员保护控制部14例如根据车外摄像传感器41拍摄的车体3前方的摄像图像、来自自动驾驶控制部42的行驶状态信息,预测碰撞的可能性。行驶状态信息中包括转向促动器43的转向量、制动促动器44和动力源45的加减速量等。乘员保护控制部14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车体3的行进路径。另外,根据车体3前方的摄像图像确定行进路径上或附近的对象物。乘员保护控制部14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与对象物正面碰撞的可能性。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判断也可以由自动驾驶控制部42执行,乘员保护控制部14从自动驾驶控制部42获取该判断结果。
然后,当有可能发生正面碰撞时,乘员保护控制部14开始进行乘员保护控制。
在乘员保护控制中,如图6中(B)所示,乘员保护控制部14首先让膝前安全气囊21展开。乘员保护控制部14向膝前安全气囊装置20的膝前充气器22输出点火信号。由此,膝前安全气囊21开始沿着前后方向展开,向坐在座椅4上的乘员的右膝部和左膝部展开。膝前安全气囊21在右侧倾斜面26和左侧倾斜面27形成的V字形处,从前面按住右膝部和左膝部。乘员的腰部在右膝部和左膝部被夹在膝前安全气囊21的右侧倾斜面26与左侧倾斜面27之间的状态下从前面受到支撑,由此不易从座椅4的落座位置向前移动。
接着,当根据G传感器12的加速度信号实际检测到正面碰撞时,如图6中(C)所示,乘员保护控制部14让前安全气囊装置15展开。乘员保护控制部14向前安全气囊装置15的充气器17输出点火信号。由此,前安全气囊16从座椅4的前侧朝后展开。
之后,由于正面碰撞的冲击输入,乘员的上身向前倾倒。如图6中(D)所示,乘员的上身以维持在座椅4的落座位置上的腰部为轴,绕着腰部旋转地向前倾倒。从侧面观看的状态与图3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乘员保护控制也可以不从判断正面碰撞的可能性的时间,而是从实际检测到正面碰撞的时间开始膝前安全气囊21的展开。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具有膝前安全气囊21,其从落座在车辆座椅4上的乘员的膝部前方,朝向膝部向后展开,并从前面按压膝部。而且,膝前安全气囊21在与坐在座椅4上的乘员的右膝部和左膝部接触的部分,具有与右膝部外侧的右侧面接触的右侧倾斜面26、以及与左膝部外侧的左侧面接触的左侧倾斜面27。以较高的展开压力从前方朝向膝部向后展开的膝前安全气囊21从前面与乘员的左右两方的膝部接触。由此,在碰撞时左右两方的膝部会被较高的展开压力从前面按住,不易向前移动。在碰撞时,左右两方的膝部例如会被矫正为在座椅4左右方向的中央并拢的姿势,乘员不易从该矫正的位置向前滑行移动。特别是,即使在车辆与结构物等发生全面碰撞并紧急停止那样的碰撞形式中,乘员也不易像被向前抛出般滑行着发生大幅移动。
其结果,能够抑制在碰撞时坐在座椅4上的乘员的腰部向前滑行移动,可以使乘员的上身绕着未向前大幅滑动的腰部向前倾倒。乘员的上身可以绕着因左右两方的膝部被按住而稳定地处于座椅4的落座位置上的腰部向前倾倒,能够以稳定的期望的举动倾倒。而且,例如通过前安全气囊和座椅安全带19,可以适当地吸收倒入的上身的冲击。即使在碰撞前三点式的座椅安全带19的支撑腰部周围的腰带部发生了若干松弛,也可以通过膝前安全气囊21来抑制腰部向前滑行移动,而且能够在按住期间去除腰带部的松弛,并在座椅4的落座位置通过座椅安全带19支撑腰部。
而且,膝前安全气囊21直接按住两膝部,不会按住腹部。与此相对,假设例如在碰撞时只从前面按住坐在座椅4上的乘员的腹部的中央部分的情况下,由于腹部的中央部分较为柔软,因此难以有效抑制乘员向前移动。而且,如果按压的力量变强,则对腹部按压的力量会直接地较强地作用。膝前安全气囊21能够以不让乘员的腰部向前滑行移动的方式用强力从前面按压。
本实施方式中,右侧倾斜面26和左侧倾斜面27关于座椅4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对称形成。由此,能够以成为座椅4的中心线的两侧的方式,从左右两侧按住沿着座椅4的中心线朝前落座的乘员的左右两方的膝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膝前安全气囊21沿着座椅4的左右方向中央展开。因此,能够让乘员下肢的朝向例如与沿着座椅4的左右方向中央的朝向对齐。
在本实施方式中,膝前安全气囊21在座椅的座面高度位置展开。因此,可以让座椅座面高度位置上的朝后的较高展开压力作用在左右两方的膝部上,使坐在座椅4上的状态下的乘员的下肢不易向前移动。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针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主要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点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则省略。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的说明图。
膝前安全气囊21在右侧倾斜面26与左侧倾斜面27之间具有膝前接触面28。膝前接触面28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从前面接触所述右膝部和所述左膝部。
而且,右侧倾斜面26相对于膝前接触面28以钝角倾斜形成。左侧倾斜面27相对于膝前接触面28以钝角倾斜形成。右侧倾斜面26与左侧倾斜面27相对于座椅4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对称形成。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膝前安全气囊21具有膝前接触面28,其在右侧倾斜面26与左侧倾斜面27之间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从前面接触右膝部和左膝部。因此,两膝部的负荷对膝前接触面28作用,使得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膝前接触面28发生凹变形,由此发挥右侧倾斜面26和左侧倾斜面27从右膝部和左膝部的左右两侧闭合的功能。由此,可以更加牢固地让左右两方的膝部闭合,能够在靠拢的状态下进行支撑,使右膝部和左膝部不会向前移动。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针对第三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主要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点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则省略。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说明图。
图8中,右侧倾斜面26和左侧倾斜面27相对于膝前接触面28以不同的角度倾斜形成。具体而言,右侧倾斜面26和膝前接触面28所成的角度,成为小于左侧倾斜面27和膝前接触面28所成角度的钝角。
另外,右侧倾斜面26相比左侧倾斜面27,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形成较大的面积。
如此,右侧倾斜面26与左侧倾斜面27相对于座椅4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非对称地形成。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右侧倾斜面26和左侧倾斜面27关于座椅4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非对称地形成。特别是,由于右侧倾斜面26和膝前接触面28所成的角度为小于左侧倾斜面27有关角度的钝角,右侧倾斜面26的面积设为大于左侧倾斜面27的面积,因此右膝部不易向右侧倾斜面26的外侧脱离。如此,通过将车门侧的接触面设为大于相对侧的接触面的面积或相对于左右方向较小的钝角,可以相对提高从外侧按住车门侧的膝部的性能,抑制膝部向车门侧偏离。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针对第四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主要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点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则省略。
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的说明图。图9中(A)为俯视图,图9中(B)为从左侧观看的侧视图。
图9中,膝前安全气囊21具有后方展开部29,其从基本展开部23向后展开,并与在座椅4上落座的乘员的腰部接触。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右突出展开部24和左突出展开部25从基本展开部23的后端面的左右两端朝后突出展开。由此,可以形成右侧倾斜面26和左侧倾斜面27。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后方展开部29,其从基本展开部23向后展开,并与在座椅4上落座的乘员的腰部接触。因此,能够同时按住乘员左右两方的膝部和腰部,进一步抑制乘员向前移动。
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示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或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膝前安全气囊21以对向的方式具有右侧倾斜面26和左侧倾斜面27这两个倾斜面,在膝前安全气囊21朝后展开时,在右侧倾斜面26与左侧倾斜面27之间夹持所述右膝部和所述左膝部。由此,可以让左右两方的膝部在座椅4左右方向的中央并拢,能够进行有效按压,以使在前面碰撞时腰部不易滑行移动。
另外,例如,膝前安全气囊21例如也可以只有右侧倾斜面26,将坐在座椅上的乘员的右膝部从右侧向左按压。由此,可以在使左右两方的膝部并拢的状态下从前面按压膝部。

Claims (5)

1.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具有:
膝前安全气囊,其从落座在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的膝部前方,朝向所述膝部向后展开,并从前面按压所述膝部,
所述膝前安全气囊具有从右侧与落座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员的右膝部接触的右侧倾斜面以及从左侧与左膝部接触的左侧倾斜面,其中
所述右侧倾斜面与所述左侧倾斜面非对称地形成,
所述右侧倾斜面与所述左侧倾斜面中的在所述车辆的车门侧的接触面与相对侧的接触面相比相对于左右方向为小的钝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所述膝前安全气囊沿着所述座椅的左右方向中央展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所述膝前安全气囊在座椅的座面高度位置展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所述膝前安全气囊在座椅的座面高度位置展开。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所述膝前安全气囊具有:
基本展开部,其在前后方向上以与所述座椅相对应的宽度展开;
右突出展开部,其从所述基本展开部的后端面的右端朝后突出展开,形成所述右侧倾斜面;
左突出展开部,其从所述基本展开部的后端面的左端朝后突出展开,形成所述左侧倾斜面;以及
后方展开部,其从所述基本展开部向后展开,并与在所述座椅上落座的乘员的腰部接触。
CN201711273189.1A 2017-03-27 2017-12-06 乘员保护装置 Active CN1086571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0281 2017-03-27
JP2017060281A JP6537196B2 (ja) 2017-03-27 2017-03-27 乗員保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57107A CN108657107A (zh) 2018-10-16
CN108657107B true CN108657107B (zh) 2022-03-22

Family

ID=63581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73189.1A Active CN108657107B (zh) 2017-03-27 2017-12-06 乘员保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83800B2 (zh)
JP (1) JP6537196B2 (zh)
CN (1) CN108657107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17479A (zh) * 2013-08-29 2015-03-18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乘员保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87019A (zh) * 1972-12-26 1974-08-20
JP4336250B2 (ja) * 2004-05-27 2009-09-30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347445B2 (en) * 2006-05-12 2008-03-25 Hyundai Motor Company Vehicle airbag device with an auxiliary chamber
JP4231520B2 (ja) * 2006-11-24 2009-03-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591574B2 (ja) * 2008-08-06 2010-12-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EP2340969B1 (en) * 2008-10-29 2013-06-2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Knee airbag device for front passenger seat
JP5330884B2 (ja) 2009-03-31 2013-10-30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JP5572597B2 (ja) 2011-06-30 2014-08-13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US8590928B2 (en) * 2011-07-18 2013-11-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Knee airbag with passive venting for out of position occupant protection
US9180835B2 (en) * 2011-10-11 2015-11-1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Knee airbag device for an automobile
US9623831B1 (en) * 2015-10-30 2017-04-1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hree-chamber frontal impact airbag with controlled pressure differentials
JP6571555B2 (ja) * 2016-02-18 2019-09-0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US10293775B2 (en) * 2016-10-21 2019-05-21 Autoliv Asp, Inc. Frontal airbag assemblies for reducing rotational velocity of a head of an occupant
US10336279B2 (en) * 2017-05-30 2019-07-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ulkhead mounted airbag for front seats
US10252689B2 (en) * 2017-08-01 2019-04-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Knee airbag with receiving pocket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17479A (zh) * 2013-08-29 2015-03-18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乘员保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83800B2 (en) 2020-03-10
JP6537196B2 (ja) 2019-07-03
CN108657107A (zh) 2018-10-16
US20180272984A1 (en) 2018-09-27
JP2018161964A (ja) 2018-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57110B (zh) 乘员保护装置
JP6565776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784558B2 (ja)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US10589706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6623104B2 (ja)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JP6775274B2 (ja) 車両構造
JP2018161966A (ja) 乗員保護装置
CN107878388B (zh)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JP6784502B2 (ja)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JP6826473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860394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CN108657107B (zh) 乘员保护装置
JP6839012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937145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098541B2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JP6937144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4083653B2 (ja) アクティブニーボルスター
JP6860395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836436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836438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836437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842330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7165086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845718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CN114206669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以及用于约束车辆乘员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