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21570A -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电路基板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电路基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21570A
CN108621570A CN201810039529.2A CN201810039529A CN108621570A CN 108621570 A CN108621570 A CN 108621570A CN 201810039529 A CN201810039529 A CN 201810039529A CN 108621570 A CN108621570 A CN 1086215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 signal
signal
drive
circuit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395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东祐弘
浅川正志
平松和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621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215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15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41Specific driving circu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48Details of power line section of control circu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8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controlling heads based on heating elements forming bub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8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controlling heads based on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88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using a specific wavefo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5Arrangement thereof
    • B41J2/15Arrangement thereof for serial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77Cooling or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01Thermal arrangements, e.g. for cooling, heating or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H05K1/0203Cooling of mounted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06Thermal details
    • H05K2201/066Heatsink mount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CB

Landscapes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 Ink Je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搭载有驱动电路的电路基板中,降低冷却部件的配置制约从而冷却部件的配置自由度较高的液体喷出装置。该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包括驱动元件且被施加驱动信号并由驱动元件进行驱动来喷出液体的打印头、基于对驱动信号的生成进行控制的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而生成驱动信号的驱动信号生成电路、设置有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驱动电路基板,驱动电路基板包括将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向驱动电路基板输入的输入连接器、将驱动信号从驱动电路基板输出的输出连接器,输入连接器与输出连接器之间的距离短于驱动信号生成电路与输入连接器之间的距离,输入连接器与输出连接器之间的距离短于驱动信号生成电路与输出连接器之间的距离。

Description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电路基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喷出装置以及电路基板。
背景技术
在喷出油墨来印刷图像、文档的喷墨式打印机等液体喷出装置中,已知一种使用了压电元件(例如Piezo element(压电件))的装置。压电元件与头(打印头)中的多个喷嘴分别对应地设置,并分别根据驱动信号而被驱动,从而以预定的时刻从喷嘴喷出预定量的油墨(液体),并形成点。压电元件在电学角度是电容器那样的电容性负载,从而为了使各喷嘴的压电元件工作而需要供给充足的电流。因此,在上述的液体喷出装置中,成为驱动电路将被放大电路放大后的驱动信号向头供给来驱动压电元件的结构。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路基板的布局,该电路基板搭载有多个用于生成驱动头的驱动信号的驱动电路。
伴随着打印的高速化以及高画质化,喷墨打印机等液体喷出装置的驱动喷嘴数增加,驱动电路中的发热量也增大。因此,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路基板那样,当多个生成驱动信号的驱动电路被搭载于电路基板的情况下,存在电路基板的发热量进一步增大的可能性。另外,驱动电路的发热并不局限于驱动电路本身,还存在对周边的结构构成影响、并影响液体喷出装置的喷出特性以及产品寿命的可能性。因此,为了提高搭载有驱动电路的电路基板的冷却效率,从而使用了各种冷却部件。
然而,用于使冷却部件高效地冷却的电路基板的布局并未公开,另外,存在因电路基板的布局而给冷却部件的配置造成制约的可能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215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实现以下的方式或者应用例。
[应用例1]
本应用例的液体喷出装置具备:打印头,其包括驱动元件,并通过被施加驱动信号而对所述驱动元件进行驱动而喷出液体;驱动信号生成电路,其基于对所述驱动信号的生成进行控制的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来生成所述驱动信号;以及驱动电路基板,其上设置有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基板包括:输入连接器,其将所述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向所述驱动电路基板输入;以及输出连接器,其从所述驱动电路基板输出所述驱动信号,所述输入连接器与所述输出连接器之间的距离短于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与所述输入连接器之间的距离,所述输入连接器与所述输出连接器之间的距离短于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与所述输出连接器之间的距离。
驱动元件例如可以是压电元件,也可以是发热元件。
在本应用例的液体喷出装置中,在生成驱动信号的驱动电路基板上,输入连接器与输出连接器间的距离相比于输入连接器以及输出连接器的双方与驱动信号生成电路间的距离而更近。即,在驱动电路基板中,输入连接器以及输出连接器所配置的区域与发热的驱动信号生成电路所配置的区域被配置于不同区域。由此,用于冷却发热的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冷却部件能够在不受向驱动信号生成电路输入信号的输入连接器和从驱动信号生成电路输出信号的输出连接器中的任意一个的制约的条件下而配置。因此,能够提供降低了冷却部件的配置制约从而冷却部件的配置自由度较高的液体喷出装置。
进而,冷却部件能够配置于最适合驱动电路生成电路的位置处,且能够高效地冷却发热部件,并能够降低由驱动电路生成电路产生的热对周边结构的影响。因此,能够降低对液体喷出装置的喷出特性以及产品寿命的影响。
[应用例2]
在上述应用例的液体喷出装置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还具备风扇,所述风扇被设置在与所述驱动电路基板的平面延伸的方向交叉的位置处,所述风扇与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距离短于所述风扇与所述输入连接器之间的距离,所述风扇与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距离短于所述风扇与所述输出连接器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应用例的液体喷出装置,具备风扇来作为冷却装置,上述风扇被设置在驱动电路基板中的设置有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一侧。由此,上述风扇能够在不对输入连接器以及输出连接器的配置带来影响的条件下高效地冷却驱动电路生成电路。
另外,根据本应用例的液体喷出装置,冷却风扇与驱动电路基板的平面延伸的方向交叉地设置。即,能够选择性地冷却驱动电路基板的表面以及背面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驱动电路基板。
[应用例3]
在上述应用例的液体喷出装置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还具备驱动电路收容部,该驱动电路收容部收容所述驱动电路基板,并具有开口,所述开口被设置在与所述驱动电路基板的平面延伸的方向交叉的位置处,所述开口与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距离短于所述开口与所述输入连接器之间的距离,所述开口与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距离短于所述开口与所述输出连接器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应用例的液体喷出装置,驱动电路基板可以被收容于具有开口的外壳中。通过将驱动电路基板收容于外壳中,从而能够减少从打印头喷出的液体附着于驱动电路基板上的情况。因此,驱动电路基板能够减少由于从打印头喷出的液体所导致的绝缘不良等缺陷的发生。
另外,根据本应用例的液体喷出装置,外壳具有的开口与驱动电路基板的平面延伸的方向交叉,且设置在驱动信号生成电路侧。即,由驱动加信号生成电路产生的热不易存留在外壳内,而会从开口向外壳外部释放。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驱动电路生成电路。
[应用例4]
在上述应用例的液体喷出装置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还具备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被设置在所述驱动电路基板的与设置有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面不同的面,在所述驱动电路基板的俯视观察时,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与所述散热器被设置在至少部分重叠的位置处。
根据本应用例的液体喷出装置,具备散热器来作为冷却装置,上述散热器被设置在驱动电路基板的、与设置有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面不同的面,并与驱动信号生成电路重叠设置。即,散热器能够使由驱动信号生成电路产生的热从驱动电路基板的未设置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面散热。由此,能够对由驱动信号生成电路产生的热进行散热。
[应用例5]
在上述应用例的液体喷出装置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为数字信号,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基于所述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而生成原始驱动信号,该原始驱动信号为成为所述驱动信号的来源的模拟信号,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对所述原始驱动信号进行电力放大而生成所述驱动信号。
根据本应用例的液体喷出装置,输入至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以数字信号被输入。即,成为驱动信号的来源的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不易受到外来噪声的影响。因此,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被高精度地输入至驱动信号生成电路,因此,具有从驱动信号生成电路输出的驱动信号的精度提高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本应用例的液体喷出装置,输入至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可以是差动信号。由此,能够降低输入至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受外来噪声(特别是共模噪声)的影响。因此,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被高精度地输入至驱动信号生成电路,因此,具有从驱动信号生成电路输出的驱动信号的精度提高的可能性。
[应用例6]
本应用例的电路基板包括:驱动信号生成电路,其基于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而生成用于对驱动元件进行驱动的驱动信号;输入连接器,其输入所述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以及输出连接器,其输出所述驱动信号,所述输入连接器与所述输出连接器之间的距离短于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与所述输入连接器之间的距离,所述输入连接器与所述输出连接器之间的距离短于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与所述输出连接器之间的距离。
在本应用例的电路基板中,输入连接器与输出连接器之间的距离相比于输入连接器以及输出连接器的双方与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距离而更近。即,输入连接器以及输出连接器配置的区域与发热的驱动信号生成电路所配置的区域被配置于不同区域。由此,冷却发热的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冷却部件能够在不受向驱动信号生成电路输入信号的输入连接器和从驱动信号生成电路输出信号的输出连接器中的任一个制约的条件下进行配置。因此,能够提供降低了冷却部件的配置制约从而冷却部件的配置自由度较高的液体喷出装置。
进而,驱动电路生成电路的冷却部件可高效地进行,从而能够减少由驱动电路生成电路产生的热对周边结构造成影响的情况,并能够减少对于液体喷出装置的喷出特性以及产品寿命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液体喷出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示出液体喷出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出与头的一个喷出部对应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喷嘴的排列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基于喷嘴排列而产生的图像形成的基本分辨率的图。
图6是示出驱动信号的波形的图。
图7是示出驱动电压的波形的图。
图8是示出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驱动电路的工作的图。
图10是示出选择控制部的结构的图。
图11是示出译码器的译码内容的图。
图12是示出与压电元件(喷嘴)之一对应的选择部的结构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选择控制部和选择部的工作的图。
图1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从主扫描方向X方观察时的头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1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从主扫描方向X方观察时的头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1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电路基板的布局的示意图。
图1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驱动电路基板的布局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所使用的附图用于使说明便于进行。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并非不当地对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进行限定的方式。并且,以下所说明的全部结构并不一定都是本发明的必要构成要件。
1第一实施方式
1.1液体喷出装置的概要
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印刷装置是如下喷墨式打印机:根据从外部的主机供给的图像数据来喷出油墨,从而在纸等印刷介质形成墨点组,由此印刷与该图像数据对应的图像(包括文字、图形等)。
另外,作为液体喷出装置,除了打印机等印刷装置之外,例如,可以列举出在液晶显示器等的彩色滤光器的制造中使用的色料喷出装置、在有机EL显示器、FED(场致发光显示器)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出装置、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出装置、立体造形装置(所谓的3D打印机)、印染装置等。
图1是液体喷出装置1的外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是串行扫描型(串行印刷型)的大型打印机,具备主体2和支承主体2的支承台架3。大型打印机例如是能够印刷的印刷介质的尺寸与A3短边宽度(297mm×420mm)以上的纸张尺寸相对应的打印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大型打印机是能够印刷的印刷介质P的最大尺寸为70英寸左右的所谓的大幅面打印机(LFP:Large Format Printer)。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图1中,以将液体喷出装置1的滑架24的移动方向作为主扫描方向X、将液体喷出装置1的印刷介质P的输送方向作为副扫描方向Y、并将液体喷出装置1的铅直方向作为铅直方向Z进行说明。并且,主扫描方向X、副扫描方向Y、以及铅直方向Z作为相互正交的X、Y、Z这三轴而在附图中记载,但各结构的配置关系并不限定于必须正交。
如图1所示,主体2具备供给印刷介质(卷筒纸)P的供给部4、对印刷介质P喷出墨滴来对印刷介质P进行印刷的印刷部5、向主体2的外部排出由印刷部5印刷后的印刷介质P的排出部6、进行印刷的执行及停止等操作的操作部7、以及对要喷出的油墨(液体)进行存积的油墨存积部8。并且,虽省略图示,但在液体喷出装置1的后表面配置有USB端口以及电源端口。即,液体喷出装置1构成为能够经由USB端口而与计算机等连接。
印刷部5构成为包括头单元20、滑架导引轴32、以及油墨管9。
头单元20包括滑架24、和以与印刷介质(卷筒纸)P对置的方式搭载于滑架24上的头21。头21是用于从多个喷嘴喷出墨滴(液滴)的液体喷射头。并且,滑架24被支承于滑架导引轴32,沿主扫描方向X移动(往复移动),此时沿副扫描方向Y输送印刷介质P。即,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出装置1进行如下串行印刷:包括搭载有喷出墨滴(液体)的头21的滑架24在内的头单元20沿主扫描方向X进行移动(往复移动)并进行印刷。
在油墨存积部8安装有多个墨盒22,在各墨盒22填充有对应的颜色的油墨。在图1所示的墨盒22中图示有与C(蓝绿色)、M(品红色)、Y(黄色)、B(黑色)这四个颜色对应的四个墨盒22,但墨盒22并不限定于本结构,例如也可以具备四个以上的墨盒22,也可以包括灰色、绿色、紫色等不同颜色的墨盒22。各墨盒22所收纳的油墨经由油墨管9向头21供给。
1.2液体喷出装置的电气结构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如图2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具备对液体的喷出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10、具有喷出液体的喷出部600的头单元20、生成驱动信号的驱动单元30、以及将这些结构连接的多个缆线19。此外,液体喷出装置1也可以被构成为,包括多个头单元20,而图2中仅代表性地示出一个头单元20。
控制单元10被构成为,包括控制信号生成部100、控制信号变换部110、控制信号发送部120、以及驱动数据发送部140。
控制信号生成部100在被从主机供给图像数据等各种信号后输出用于控制各部的各种控制信号等。详细而言,控制信号生成部100生成控制滑架移动机构41的控制信号和控制纸张输送机构42的控制信号。滑架移动机构41通过对例如用于使滑架24移动的电机的旋转进行控制,来使滑架24沿主扫描方向X移动(往复移动)。并且,纸张输送机构42对例如卷成卷筒状的连续的印刷介质P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并且通过旋转而对印刷介质P进行输送。即。滑架移动机构41和纸张输送机构42通过基于来自控制信号生成部100的控制信号而进行工作,从而能够进行印刷介质P的预定位置处的印刷。
并且,控制信号生成部100生成用于使维护机构80执行用于使喷出部600的油墨的喷出状态恢复正常的维护处理的控制信号。维护机构80基于来自控制信号生成部100的控制信号,作为维护处理而进行利用管泵(省略图示)来抽吸喷出部600内的增稠了的油墨、气泡等的清洁处理(泵吸处理)、利用擦拭器来擦除附着于喷出部600的喷嘴附近的纸屑等异物的擦拭处理。
并且,控制信号生成部100基于来自主机的各种信号,作为对来自喷出部600的液体的喷出进行控制的多种原控制信号,而生成原时钟信号sSck、原印刷数据信号sSI、原锁存信号sLAT以及原改变信号sCH,并以并行形式向控制信号变换部110输出。此外,多种原控制信号可以不包括这些信号中的一部分,也可以包括其它信号。
并且,控制信号生成部100基于来自主机的各种信号,来生成表示对头单元20所具备的喷出部600进行驱动的驱动信号的数据、亦即原驱动数据sdA、sdB,并以并行形式向驱动数据发送部140输出。例如,原驱动数据sdA、sdB可以是对驱动信号的波形(驱动波形)进行模拟/数字转换后的数字数据,也可以是预定驱动波形中斜率恒定的各区间的长度与各个斜率的对应关系的数字数据,并且也可以是选择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部中的多种驱动波形中的一个的数字数据。
控制信号变换部110将从控制信号生成部100输出的多种原控制信号(原时钟信号sSck、原印刷数据信号sSI、原锁存信号sLAT以及原改变信号sCH)变换(串行化)成一个串行形式的串行控制信号,并向控制信号发送部120输出。并且,控制信号变换部110生成在经由缆线19的高速串行数据传输中使用的传输用时钟信号,并将该传输用时钟信号同多种原控制信号一起嵌入串行控制信号。
控制信号发送部120将从控制信号变换部110输出的串行控制信号变换成原控制差动信号dCS,并经由缆线19向头单元20发送。此处,将对从控制信号发送部120输出的原控制差动信号dCS进行传输的缆线19设为FFC191。
例如,控制信号发送部120将串行控制信号变换成LVDS(Low VoltageDifferential Signaling,低电压差分信号)传输方式的差动信号,并向头单元20发送。LVDS传输方式的差动信号的振幅是350mV左右,从而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此外,控制信号发送部120也可以向头单元20发送LVDS以外的LVPECL(Low Voltage Positive EmitterCoupled Logic,低压正发射极耦合逻辑)、CML(Current Mode Logic,电流型逻辑)等各种高速传输方式的差动信号。并且,控制信号变换部110也可以不将传输用时钟信号嵌入串行控制信号,而由控制信号发送部120将传输用时钟信号独立地发送至头基板36。
驱动数据发送部140将从控制信号生成部100输出的原驱动数据sdA、sdB分别变换成串行形式的作为数字信号的原驱动差动信号dDSA、dDSB(“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的一个示例),并经由缆线19向驱动单元30发送。此处,将对从控制单元10所包括的驱动数据发送部140输出的原驱动差动信号dDSA、dDSB进行传输的缆线19设为FFC192。
例如,从驱动数据发送部140输出的原驱动差动信号dDSA、dDSB是数字的信号,具体而言,驱动数据发送部140也可以将原驱动数据sdA、sdB分别变换成LVDS等高速传输方式的差动信号,并向头单元20发送。并且,驱动数据发送部140也可以将原驱动数据sdA、sdB串行化成一个串行形式的串行信号,将该串行信号变换成原驱动差动信号dDSA、dDSB并向头单元20发送。此外,驱动数据发送部140也可以将差动信号嵌入在高速串行数据传输中使用的传输用时钟信号,还可以将该传输用时钟信号独立地发送至头单元20。
驱动单元30构成为包括驱动数据接收部330和驱动电路50-a、50-b。
驱动数据接收部330接收从控制单元10发送来的原驱动差动信号dDSA、dDSB,并输出表示对设于头单元20的喷出部600进行驱动的驱动信号的数据、亦即驱动数据dA、dB。详细而言,驱动数据接收部330对所接收到的原驱动差动信号dDSA、dDSB进行差动放大,将嵌入于差动放大后的信号的传输用时钟信号复原,并基于该传输用时钟信号将该差动放大后的信号所含有的原驱动数据sdA、sdB复原,由此输出并行形式的驱动数据dA、dB。
驱动电路50-a、50-b(“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一个示例)基于从驱动数据接收部330输出的驱动数据dA、dB来生成对设于头单元20的喷出部600分别进行驱动的驱动信号COM-A、COM-B。
例如,若驱动数据dA、dB分别是对驱动信号COM-A、COM-B的波形进行模拟/数字转换后的数字数据,则驱动电路50-a、50-b生成对驱动数据dA、dB分别进行数字/模拟转换后的模拟信号,之后进行D级放大而生成驱动信号COM-A、COM-B。
并且,例如,若驱动数据dA、dB分别是规定驱动信号COM-A、COM-B的波形中斜率恒定的各区间的长度与各个斜率的对应关系的数字数据,则驱动电路50-a、50-b分别生成满足由驱动数据dA、dB规定的各区间的长度与斜率的对应关系的模拟信号,之后进行D级放大而生成驱动信号COM-A、COM-B。
并且,例如,若驱动数据dA、dB分别是选择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部的多种驱动波形中的一个的数字数据,则驱动电路50-a、50-b生成所读出的分别由驱动数据dA、dB选择的模拟信号,之后进行D级放大而生成驱动信号COM-A、COM-B。
这样,驱动数据dA、dB分别是对驱动信号COM-A、COM-B的波形进行规定的数据。驱动电路50-a、50-b所生成的驱动信号COM-A、COM-B经由缆线19被向头单元20发送。此处,将向头单元20传输驱动信号COM-A、COM-B的缆线19设为FFC194。此外,对于驱动电路50-a、50-b而言,可以只有所输入的数据以及所输出的驱动信号不同,电路结构可以相同。并且,可以在驱动单元30安装有多个驱动电路50-a、50-b,而图2中仅代表性地示出一组驱动电路50-a、50-b。
头单元20具有控制信号接收部310、控制信号复原部320、选择控制部210、多个选择部230、以及头21。另外,图2中仅示出一个头21,不过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头单元20中,可以包含多个头21。
控制信号接收部310接收从控制单元10经由FFC191而发送来的原控制差动信号dCS,并将接收到的原控制差动信号dCS变换成串行控制信号而向控制信号复原部320输出。详细而言,控制信号接收部310也可以接收LVDS传输方式的差动信号,对该差动信号进行差动放大而变换成串行控制信号。
控制信号复原部320基于控制信号接收部310进行变换后的串行控制信号,生成对液体从喷出部600的喷出进行控制的多种控制信号(时钟信号Sck、印刷数据信号SI、锁存信号LAT以及改变信号CH)。详细而言,控制信号复原部320将嵌入至从控制信号接收部310输出的串行控制信号的传输用时钟信号复原,并基于该传输用时钟信号将该串行控制信号所含有的多种原控制信号(原时钟信号sSck、原印刷数据信号sSI、原锁存信号sLAT以及原改变信号sCH)复原(反串行化),由此生成并行形式的多种控制信号(时钟信号Sck、印刷数据信号SI、锁存信号LAT以及改变信号CH)。
选择控制部210根据多种控制信号(时钟信号Sck、印刷数据信号SI、锁存信号LAT以及改变信号CH)来对选择部230分别指示应选择驱动信号COM-A、COM-B中的哪一个(或者应该都不选择)。
选择部230分别根据选择控制部210的指示来选择驱动信号COM-A、COM-B,作为驱动信号Vout而向头21(“打印头”的一个示例)所具有的压电元件60各自的一端供给。压电元件60的各自的另一端被共同地外加电压VBS。
压电元件60(“驱动元件”的一个示例)因被施加驱动信号而移位。压电元件60与头21的多个喷出部600分别对应地设置。而且,压电元件60根据由选择部230选择的驱动信号Vout与电压VBS的差而移位并喷出油墨。
1.3.打印头的结构
1.3.1喷出部的结构
这里,对用于通过压电元件60的驱动来喷出油墨的结构进行简单说明。
图3是示出与头21的一个喷出部600对应的简要结构的图。如图3所示,头21包括喷出部600和贮存器641。
贮存器641按照油墨的每个颜色设置,并从供给口661向贮存器641导入油墨。此外,从设于油墨存积部8的墨盒22经由油墨管等向供给口661供给油墨。
喷出部600包括压电元件60、振动板621、腔室(压力室)631、以及喷嘴651。其中,振动板621因图3中设于上表面的压电元件60而移位(弯曲振动),作为使被油墨填充的腔室631的内部容积放大/缩小的隔膜发挥功能。喷嘴651是设于喷嘴板632且与腔室631连通的开孔部。腔室631的内部被液体(例如油墨)填充,并因压电元件60的移位而使内部容积变化。喷嘴651与腔室631连通,根据腔室631的内部容积的变化而使腔室631内的液体作为液滴喷出。
图3所示的压电元件60是由一对电极611、612夹持压电体601的结构。在该结构的压电体601中,根据由电极611、612施加的电压,同电极611、612、振动板621一起,图3中的中央部分相对于两端部分沿上下方向挠曲。具体而言,压电元件60成为如下结构:若驱动信号Vout的电压变高,则向上方挠曲,而若驱动信号Vout的电压变低,则向下方挠曲。在该结构中,若向上方挠曲,则腔室631的内部容积扩大,从而油墨从贮存器641被导入,而若向下方挠曲,则腔室631的内部容积缩小,从而根据缩小的程度而使油墨从喷嘴651喷出。
此外,压电元件60并不限定于图示的结构,只要是能够使压电元件60变形来喷出油墨之类的液体的类型即可。并且,压电元件60并不限定于弯曲振动,也可以是使用所谓的纵向振动的结构。
并且,压电元件60与头21的腔室631和喷嘴651对应地设置,并且也与选择部230对应地设置。因此,压电元件60、腔室631、喷嘴651以及选择部230的组合将针对每个喷嘴651而设置。
1.3.2驱动信号的结构
图4是示出喷嘴651的排列的一个示例的图。如图4所示,喷嘴651例如以两列而如下那样排列。详细而言,在单单观察一列时,多个喷嘴651沿副扫描方向Y以间距Pv而配置,另一方面,两列彼此之间成为在主扫描方向X上以间距Ph分离、并且在副扫描方向Y上偏移了间距Pv的一半大小的关系。
此外,喷嘴651的与所使用的墨盒22(例如C(蓝绿色)、M(品红色)、Y(黄色)、B(黑色)等)的各色对应的图案例如沿主扫描方向X设置,但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简化而对以单色来表现灰度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5是用于说明基于图4所示的喷嘴排列而产生的图像形成的基本分辨率的图。此外,该图中,为简化说明,是从喷嘴651喷出一次墨滴来形成一个点的方法(第一方法)的示例,涂黑的圆圈表示因墨滴的喷落而形成的点。
当头单元20沿主扫描方向X以速度v移动时,如图5所示,因墨滴的喷落而形成的点的(主扫描方向X的)点间隔D与其速度v处于如下那样的关系。
即,在通过一次墨滴的喷出而形成一个点的情况下,点间隔D由将速度v除以油墨的喷出频率f后得出的值(=v/f)来表示,换言之由在反复喷出墨滴的周期(1/f)内头单元20所移动的距离来表示。
此外,在图4以及图5的示例中,间距Ph成为相对于点间隔D以系数n成比例的关系,从两列喷嘴651喷出的墨滴以在印刷介质P中对齐至同一列的方式喷落。因此,如图5所示,在副扫描方向Y上的点间隔成为在主扫描方向X上的点间隔的一半。点的排列当然不限定于图示的示例。
然而,为了实现高速印刷,单纯地提高头单元20沿主扫描方向X移动的速度v即可。但是,仅简单地提高速度v的话,点间隔D变长。因此,在确保了某种程度的分辨率的基础上,为了实现高速印刷,需要提高油墨的喷出频率f,来增加每单位时间内形成的点数。
并且,为了提高分辨率,不提高印刷速度、而是增加每单位面积内形成的点数也可以。但是,在增加点数的情况下,若不使油墨为少量,则相邻的点彼此结合,不仅如此,若不提高油墨的喷出频率f,则印刷速度降低。
这样,为了实现高速印刷以及高分辨率印刷,需要提高油墨的喷出频率f。
另一方面,作为在印刷介质P形成点的方法,除了喷出一次墨滴来形成一个点的方法之外,还有如下方法(第二方法和第三方法):第二方法中,在单位期间内能够喷出两次以上的墨滴,使在单位期间内喷出的一个以上的墨滴喷落,并使该喷落的一个以上的墨滴结合,从而形成一个点,第三方法中,不使上述两个以上的墨滴结合,而是形成两个以上的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方法,对于一个点,最多喷出两次油墨,从而表现“大点”、“中点”、“小点”以及“非记录(无点)”的四个灰度。
为了表现该四个灰度,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预先准备驱动信号COM-A、COM-B,使之分别具有点形成的一个周期中的前半图案和后半图案。采用以下构成:根据应表现的灰度而在一个周期中的前半、后半选择(或者不选择)驱动信号COM-A、COM-B,进而向压电元件60供给。
图6是示出驱动信号COM-A、COM-B的波形的图。如图6所示,驱动信号COM-A是使梯形波形Adp1与梯形波形Adp2连续而成的波形,其中,梯形波形Adp1配置于从锁存信号LAT上升起至改变信号CH上升为止的期间T1,并且梯形波形Adp2配置于从改变信号CH上升起至锁存信号LAT上升为止的期间T2。将由期间T1和期间T2构成的期间设为周期Ta,并在每个周期Ta中于印刷介质P上形成新的点。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梯形波形Adp1、Adp2为彼此基本相同的波形。梯形波形Adp1、Adp2为,如果被分别向压电元件60的一端供给,则使预定量、具体而言为中等程度量的油墨从与该压电元件60对应的喷嘴651喷出的波形。
驱动信号COM-B成为使配置于期间T1的梯形波形Bdp1与配置于期间T2的梯形波形Bdp2连续而成的波形。其中,梯形波形Bdp1是用于使喷嘴651的开孔部附近的油墨微振动来防止油墨的粘度增大的波。因此,即使将梯形波形Bdp1供给至压电元件60的一端,油墨也不会从与该压电元件60对应的喷嘴651喷出。另外,梯形波形Bdp2是不同于梯形波形Adp1(Adp2)的波形。梯形波形Bdp2为,如果梯形波形Bdp2被供给至压电元件60的一端,则可令比上述预定量少量的油墨从与该压电元件60对应的喷嘴651喷出的波形。
此外,梯形波形Adp1、Adp2、Bdp1、Bdp2的开始时刻的电压和结束时刻的电压均共同为电压Vc。即,梯形波形Adp1、Adp2、Bdp1、Bdp2成为分别以电压Vc开始并以电压Vc结束的波形。
图7是示出与本实施方式中的“大点”、“中点”、“小点”、以及“非记录”分别对应的驱动信号Vout的波形的图。
如图7所示,与“大点”对应的驱动信号Vout是使期间T1内的驱动信号COM-A的梯形波形Adp1与期间T2内的驱动信号COM-A的梯形波形Adp2连续而成的波形。若向压电元件60的一端供给该驱动信号Vout,则在周期Ta内,从与该压电元件60对应的喷嘴651喷出两次中等程度量的油墨,因此,在周期Ta内,各油墨喷落至印刷介质P而合体,从而形成大点。
与“中点”对应的驱动信号Vout是使期间T1内的驱动信号COM-A的梯形波形Adp1与在期间T2内的驱动信号COM-B的梯形波形Bdp2连续而成的波形。若向压电元件60的一端供给该驱动信号Vout,则在周期Ta内,从与该压电元件60对应的喷嘴651分两次喷出中等程度量的油墨和较小程度量的油墨。因此,在周期Ta内于印刷介质P上形成中点。
与“小点”对应的驱动信号Vout是使在期间T1内利用压电元件60所具有的电容性来保持的之前的电压Vc与期间T2内的驱动信号COM-B的梯形波形Bdp2连续而成的波形。若向压电元件60的一端供给该驱动信号Vout,则在周期Ta内,从与该压电元件60对应的喷嘴651喷出一次较小程度量的油墨。因此,在周期Ta内于印刷介质P上形成小点。
与“非记录”对应的驱动信号Vout是使在期间T内的驱动信号COM-B的梯形波形Bdp1与期间T2内利用压电元件60所具有的电容性来保持的之前的电压Vc连续而成的波形。
若向压电元件60的一端供给该驱动信号Vout,则在周期Ta内,与该压电元件60对应的喷嘴651仅仅在期间T1微振动,但不喷出油墨。因此,在介质M上未喷落油墨,不形成点。
1.3.3驱动电路的电气结构
此处,对生成驱动信号COM-A、COM-B的驱动电路50-a、50-b的工作进行说明。其中,简要地说,一个驱动电路50-a按照如下方式生成驱动信号COM-A。即,驱动电路50-a,第一,对从控制信号生成部100供给的驱动数据dA进行模拟转换,第二,反馈输出的驱动信号COM-A,并且以该驱动信号COM-A的高频成分对基于该驱动信号COM-A的信号(衰减信号)与目标信号的偏差进行修正,并根据该修正后的信号来生成调制信号,第三,根据该调制信号来开关晶体管,从而生成放大调制信号,第四,利用低通滤波器对该放大调制信号进行平滑化(解调),并输出该平滑化后的信号作为驱动信号COM-A。
另一个驱动电路50-b也是相同的结构,仅在从驱动数据dB输出驱动信号COM-B这一点上不同。因此,在以下的图8中,不按照驱动电路50-a、50-b区分而作为驱动电路50进行说明。
但是,对被输入的数据、被输出的驱动信号记载为dA(dB)、COMA(COM-B)等,在驱动电路50-a的情况下,表示输入驱动数据dA并输出驱动信号COM-A,并且,在驱动电路50-b的情况下,表示输入驱动数据dB并输出驱动信号COM-B。
图8是示出驱动电路50的电路结构的图。
此外,虽然在图8中,示出用于输出驱动信号COM-A的结构,但对于集成电路装置500而言,实际上用于生成两系统的驱动信号COM-A以及COM-B双方的电路被封装成一个。
如图8所示,驱动电路50构成为包括集成电路装置500、输出电路550、多个电阻或电容器等各种元件。
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电路50具备:生成对源信号进行脉冲调制后的调制信号的调制部510;基于调制信号来生成放大控制信号的栅极驱动器520;基于放大控制信号来生成将调制信号放大后的放大调制信号的晶体管(第一晶体管M1以及第二晶体管M2);对放大调制信号进行解调来生成驱动信号的低通滤波器560;将驱动信号反馈至调制部510的反馈电路(第一反馈电路570以及第二反馈电路572);以及升压电路540。并且,驱动电路50也可以具备向与被施加压电元件60的驱动信号的端子不同的端子施加信号的第一电源部530。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集成电路装置500具备调制部510和栅极驱动器520。
集成电路装置500基于从驱动数据接收部330经由端子D0~D9而输入的10位的驱动数据dA(源信号),而向第一晶体管M1以及第二晶体管M2分别输出栅极信号(放大控制信号)。因此,集成电路装置500包括DAC(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数模转换器)511、加法器512、加法器513、比较器514、积分衰减器516、衰减器517、逆变器515、第一栅极驱动器521、第二栅极驱动器522、第一电源部530、升压电路540、以及基准电压生成部580。
基准电压生成部580生成基于调整信号而调整后的第一基准电压DAC_HV(高电压侧基准电压)和第二基准电压DAC_LV(低电压侧基准电压),并向DAC511供给。
DAC511将对驱动信号COM-A的波形进行规定的驱动数据dA变换成第一基准电压DAC_HV与第二基准电压DAC_LV之间的电压的原始驱动信号(元驱动信号)Aa,并向加法器512的输入端(+)供给。此外,该原始驱动信号Aa的电压振幅的最大值以及最小值分别由第一基准电压DAC_HV以及第二基准电压DAC_LV决定(例如1~2V左右),并将该电压放大后的信号成为驱动信号COM-A。也就是说,原始驱动信号Aa是作为驱动信号COM-A的放大前的目标的信号。
积分衰减器516对经由端子Vfb而输入的端子Out的电压、即驱动信号COM-A进行衰减并积分,进而向加法器512的输入端(-)供给。
加法器512将从输入端(+)的电压减去输入端(-)的电压并积分后的电压的信号Ab供给至加法器513的输入端(+)。
此外,从DAC511直至逆变器515的电路的电源电压是低振幅的3.3V(从电源端子Vdd供给的电压VDD)。因此,与原始驱动信号Aa的电压最大为2V左右相对地,驱动信号COM-A的电压有最大超过40V的情况,因此,为了在求解偏差时将两电压的振幅范围合在一起,而利用积分衰减器516使驱动信号COM-A的电压衰减。
衰减器517对经由端子Ifb而输入的驱动信号COM-A的高频成分进行衰减,并向加法器513的输入端(-)供给。加法器513将从输入端(+)的电压减去输入端(-)的电压后的电压的信号As供给至比较器514。衰减器517所进行的衰减与积分衰减器516相同,是为了在反馈驱动信号COM-A时将振幅合在一起。
从加法器513输出的信号As的电压是从原始驱动信号Aa的电压减去被供给至端子Vfb的信号的衰减电压、并减去被供给至端子Ifb的信号的衰减电压得出的电压。因此,加法器513所输出的信号As的电压可谓是利用该驱动信号COM-A的高频成分对从作为目标的原始驱动信号Aa的电压减去从端子Out输出的驱动信号COM-A的衰减电压而得出的偏差进行修正后的信号。
比较器514基于加法器513所形成的相减电压而以如下方式输出被脉冲调制后的调制信号Ms。详细而言,若从加法器513输出的信号As为电压上升时,则比较器514输出在达到电压阈值Vth1以上时为H电平的调制信号Ms,若信号As为电压下降时,则比较器514输出当达到低于电压阈值Vth2时为L电平的调制信号Ms。此外,如在下文中说明的那样,电压阈值设定为Vth1>Vth2的关系。
比较器514所形成的调制信号Ms经由基于逆变器515所进行的逻辑反转而向第二栅极驱动器522供给。另一方面,不经由逻辑反转地向第一栅极驱动器521供给调制信号Ms。因此,向第一栅极驱动器521和第二栅极驱动器522供给的逻辑电平处于相互排他的关系。
向第一栅极驱动器521以及第二栅极驱动器522供给的逻辑电平也可以进行时机控制,以使得实际上不会同时成为H电平(第一晶体管M1以及第二晶体管M2不会同时导通)。因此,此处所说的排他严格来说是不会同时变成H电平(第一晶体管M1以及第二晶体管M2不会同时导通)的意思。
另外,此处所说的调制信号在狭义上是调制信号Ms,但若认为是根据原始驱动信号Aa而脉冲调制后的信号,则调制信号也包括调制信号Ms的否定信号。即,根据原始驱动信号Aa而脉冲调制后的调制信号不仅包括调制信号Ms,还包括使该调制信号Ms的逻辑电平反转后的信号、被进行时刻控制后的信号。
此外,由于比较器514输出调制信号Ms,所以直至该比较器514或者逆变器515为止的电路、即加法器512、加法器513、比较器514、逆变器515、积分衰减器516、以及衰减器517相当于生成调制信号的调制部510。
第一栅极驱动器521将作为比较器514的输出信号的低逻辑振幅电平转换成高逻辑振幅,并从端子Hdr输出。第一栅极驱动器521的电源电压中,高位侧是经由端子Bst而施加的电压,低位侧是经由端子Sw而施加的电压。端子Bst与电容器C5的一端以及防逆流用的二极管D10的阴极电极连接。端子Sw与第一晶体管M1的源电极、第二晶体管M2的漏电极、电容器C5的另一端、以及电感器L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10的阳极电极与端子Gvd连接,并被施加升压电路540所输出的电压Vm(例如7.5V)。因此,端子Bst与端子Sw的电位差大约等于电容器C5的两端的电位差、即电压Vm(例如7.5V)。
第二栅极驱动器522在与第一栅极驱动器521相比的低电位侧工作。第二栅极驱动器522将作为逆变器515的输出信号的低逻辑振幅(L电平:0V,H电平:3.3V)电平转换成高逻辑振幅(例如L电平:0V,H电平:7.5V),并从端子Ldr输出。在第二栅极驱动器522的电源电压中,作为高位侧而被施加电压Vm(例如7.5V),作为低位侧经由接地端子Gnd而被施加零电压,即接地端子Gnd与地面连接。并且,端子Gvd与二极管D10的阳极电极连接。
第一晶体管M1以及第二晶体管M2例如是N沟道型的FET(Field EffectTransistor,场效应晶体管)。其中,在高侧的第一晶体管M1中,对漏电极施加电压Vh(例如42V),栅电极经由电阻R1而与端子Hdr连接。在低侧的第二晶体管M2中,栅电极经由电阻R2而与端子Ldr连接,源电极与地面连接。
因此,当第一晶体管M1断开且第二晶体管M2导通时,端子Sw的电压为0V,且对端子Bst施加电压Vm(例如7.5V)。另一方面,当第一晶体管M1导通且第二晶体管M2断开时,对端子Sw施加Vh(例如42V),且对端子Bst施加Vh+Vm(例如49.5V)。
即,第一栅极驱动器521将电容器C5作为浮置电源,并根据第一晶体管M1以及第二晶体管M2的工作而使基准电位(端子Sw的电位)变化成0V或者Vh(例如42V),从而输出L电平为0V且H电平为Vm(例如7.5V)、或者L电平为Vh(例如42V)且H电平为Vh+Vm(例如49.5V)的放大控制信号。与此相对,第二栅极驱动器522与第一晶体管M1以及第二晶体管M2的工作无关,基准电位(端子Gnd的电位)固定为0V,从而输出L电平为0V且H电平为Vm(例如7.5V)的放大控制信号。
电感器L1的另一端是在该驱动电路50中作为输出的端子Out,从该端子Out经由缆线19(参照图2)向头单元20供给驱动信号COM-A。
端子Out与电容器C1的一端、电容器C2的一端、以及电阻R3的一端分别连接。其中,电容器C1的另一端与地面连接。因此,电感器L1和电容器C1作为使在第一晶体管M1与第二晶体管M2的连接点显现的放大调制信号平滑化的低通滤波器(Low Pass Filter)560发挥功能。
电阻R3的另一端与端子Vfb以及电阻R4的一端连接,并对该电阻R4的另一端施加电压Vh。由此,从端子Out通过第一反馈电路570(由电阻R3、电阻R4构成的电路)后的驱动信号COM-A被拉起而向端子Vfb反馈。
另一方面,电容器C2的另一端与电阻R5的一端以及电阻R6的一端连接。其中,电阻R5的另一端与地面连接。因此,电容器C2和电阻R5作为使来自端子Out的驱动信号COM-A中的截止频率以上的高频成分通过的高通滤波器(High Pass Filter)发挥功能。此外,高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例如设定为约9MHz。
并且,电阻R6的另一端与电容器C4的一端以及电容器C3的一端连接。其中,电容器C3的另一端与地面连接。因此,电阻R6和电容器C3作为使通过上述高通滤波器后的信号成分中的截止频率以下的低频成分通过的低通滤波器(Low Pass Filter)而发挥功能。此外,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例如被设定为约160MHz。
上述高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设定为比上述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低,从而高通滤波器和低通滤波器作为使驱动信号COM-A中的预定的频域的高频成分通过的带通滤波器(Band Pass Filter)而发挥功能。
电容器C4的另一端与集成电路装置500的端子Ifb连接。由此,在作为上述带通滤波器发挥功能的第二反馈电路572(由电容器C2、电阻R5、电阻R6、电容器C3以及电容器C4构成的电路)通过后的驱动信号COM-A的高频成分中的直流成分被截止而向端子Ifb反馈。
另外,从端子Out输出的驱动信号COM-A是利用由电感器L1以及电容器C1构成的低通滤波器560对第一晶体管M1与第二晶体管M2的连接点(端子Sw)处的放大调制信号进行平滑化后的信号。该驱动信号COM-A在经由端子Vfb而被进行积分、减法计算之后向加法器512反馈,从而以反馈的延迟(电感器L1以及电容器C1的平滑化所引起的延迟与积分衰减器516所引起的延迟的和)以及反馈的传递函数所决定的频率进行自激振荡。
其中,由于经由端子Vfb的反馈路径的延迟量较大,所以存在单单依靠经由该端子Vfb的反馈而无法将自激振荡的频率变高到能够足以确保驱动信号COM-A的精度的程度的情况。
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除了设置经由端子Vfb的路径之外,还设置经由端子Ifb来反馈驱动信号COM-A的高频成分的路径,由此减小电路整体的延迟。因此,对于在信号Ab加上驱动信号COM-A的高频成分后的信号As的频率而言,与不存在经由端子Ifb的路径的情况比较,可变高至能够足以确保驱动信号COM-A的精度的程度。
图9是将信号As和调制信号Ms的波形与原始驱动信号Aa的波形建立关联来示出的图。
如图9所示,信号As是三角波,其振荡频率根据原始驱动信号Aa的电压(输入电压)而变动。具体而言,在输入电压是中间值的情况下最高,随着输入电压从中间值变高而下降,或者随着输入电压从中间值变低而下降。
并且,对信号As中的三角波的倾斜而言,若输入电压在中间值附近,则在上行(电压的上升)和下行(电压的下降)中大致相等。因此,由比较器514将信号As同电压阈值Vth1、Vth2比较的结果亦即调制信号Ms的占空比大致为50%。若输入电压从中间值变高,则信号As的下行的倾斜变得平缓。因此,调制信号Ms为H电平的期间相对变长,占空比变大。另一方面,随着输入电压从中间值起变低,信号As的上行的倾斜变平缓。因此,调制信号Ms为H电平的期间相对变短,占空比变小。
因此,调制信号Ms成为如下那样的脉冲密度调制信号。即,调制信号Ms的占空比在输入电压的中间值时大致为50%,随着输入电压变得比中间值高而变大,并随着输入电压变得比中间值低而变小。
第一栅极驱动器521基于调制信号Ms来使第一晶体管M1导通/断开。即,第一栅极驱动器521在调制信号Ms为H电平时使第一晶体管M1导通,并在调制信号Ms为L电平时使之断开。第二栅极驱动器522基于调制信号Ms的逻辑反转信号来使第二晶体管M2导通/断开。即,第二栅极驱动器522在调制信号Ms为H电平时使第二晶体管M2断开,并在调制信号Ms为L电平时使之导通。
因此,对于利用电感器L1以及电容器C1对第一晶体管M1与第二晶体管M2的连接点处的放大调制信号进行平滑化后的驱动信号COM-A的电压而言,随着调制信号Ms的占空比变大而变高,随着占空比变小而变低,从而结果为,驱动信号COM-A被控制为放大原始驱动信号Aa的电压、成为电力放大后的信号,进而被输出。
由于该驱动电路50使用脉冲密度调制,所以与调制频率固定的脉冲宽度调制比较,具有能够较大地获取占空比的变化宽度的优点。
即,由于电路整体所能够处理的最小正脉冲宽度和负脉冲宽度受其电路特性制约,所以在频率固定的脉冲宽度调制中,作为占空比的变化宽度仅能够确保预定的范围(例如10%至90%的范围)。与此相对,在脉冲密度调制中,随着输入电压远离中间值而使振荡频率变低,从而在输入电压较高的区域,能够使占空比更大,并且,在输入电压较低的区域,能够使占空比更小。因此,在自激振荡型脉冲密度调制中,作为占空比的变化宽度,能够确保更大的范围(例如5%至95%的范围)。
并且,驱动电路50是自激振荡的,不需要如他激振荡那样生成高频率的载波的电路。因此,有处理高电压的电路以外的、即集成电路装置500的部分的集成化变得容易的优点。
除此之外,在驱动电路50中,作为驱动信号COM-A的反馈路径,不仅经由端子Vfb的路径,还存在经由端子Ifb反馈高频成分的路径,从而电路整体的延迟变小。因此,自激振荡的频率变高,从而驱动电路50能够高精度地生成驱动信号COM-A。
返回图8,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电阻R1、电阻R2、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电容器C5、二极管D10以及低通滤波器560被构成为基于调制信号来生成放大控制信号、并基于放大控制信号来生成驱动信号以向电容性负载(压电元件60)输出的输出电路550。
第一电源部530向压电元件60的与被施加驱动信号的端子不同的端子施加信号。第一电源部530例如由带隙基准电路之类的恒电压电路构成。第一电源部530从端子Vbs输出电压VBS。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第一电源部530以接地端子Gnd的接地电位为基准而生成电压VBS。
升压电路540对栅极驱动器520供电。在图7所示的示例中,升压电路540以接地端子Gnd的接地电位为基准而对从电源端子Vdd供给的电压VDD进行升压,并生成作为第二栅极驱动器522的高电位侧的电源电压的电压Vm。升压电路540能够由电荷泵电路、开关稳压器等构成,但由电荷泵电路构成的话,与由开关稳压器构成的情况相比,更能够抑制噪声的产生。因此,驱动电路50能够更高精度地生成驱动信号COM-A,且能够高精度地控制被施加至压电元件60的电压,从而能够提高液体的喷出精度。并且,由于通过利用电荷泵电路来构成栅极驱动器520的电源生成部而实现小型化,从而能够搭载于集成电路装置500,与在集成电路装置500的外部构成栅极驱动器520的电源生成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整体大幅地削减驱动电路50的电路面积。
1.3.4选择控制部以及选择部的结构
图10是示出选择控制部210的结构的图。如图10所示,向选择控制部210供给时钟信号Sck、印刷数据信号SI、锁存信号LAT以及改变信号CH。在选择控制部210中,移位寄存器(S/R)212、锁存电路214以及译码器216的组与压电元件60(喷嘴651)分别对应地设置。
印刷数据信号SI是包括用于针对m个喷出部600分别选择“大点”、“中点”、“小点”、以及“非记录”中的任一个的2位印刷数据(SIH、SIL)在内的共计2m位的信号。
印刷数据信号SI与时钟信号Sck同步地被从控制信号复原部320以串行的方式供给。移位寄存器212是用于按照与各个喷嘴651对应的2位相应量的印刷数据(SIH、SIL)的每一个暂时保持以串行的方式被供给的印刷数据信号SI的结构。
详细而言,与压电元件60(喷嘴)对应的级数的移位寄存器212相互纵向连续,并且根据时钟信号Sck而依次向后级传输以串行的方式被供给的印刷数据信号SI。
此外,当将压电元件60的个数设为m(m是多个)时,为区别移位寄存器212,从被供给印刷数据信号SI的上游侧起依次记载为1级、2级、…、m级。
m个锁存电路214分别在锁存信号LAT的上升中将由m个移位寄存器212分别保持的2位印刷数据(SIH、SIL)锁存。
m个译码器216分别对由m个锁存电路214分别锁存的2位印刷数据(SIH、SIL)进行译码,且在由锁存信号LAT和改变信号CH规定的各期间T1、T2输出选择信号Sa、Sb,并对选择部230中的选择进行规定。
图11是示出译码器216的译码内容的图。若例如锁存了的2位印刷数据(SIH、SIL)是(1,0),则译码器216在期间T1将选择信号Sa、Sb的逻辑电平分别设为H、L电平,并在期间T2内将其分别设为L、H电平并输出。
此外,选择信号Sa、Sb的逻辑电平与时钟信号Sck、印刷数据信号SI、锁存信号LAT以及改变信号CH的逻辑电平相比,由电平转换器(省略图示)电平转换成高振幅逻辑。
图12是示出与压电元件60(喷嘴651)之一对应的选择部230的结构的图。
如图12所示,选择部230具有逆变器(NOT电路)232a、232b、以及传输栅极234a、234b。
来自译码器216的选择信号Sa被向传输栅极234a中的未标注圆圈的正控制端供给,另一方面被逆变器232a逻辑反转而向传输栅极234a中的标注有圆圈的负控制端供给。同样,选择信号Sb被向传输栅极234b的正控制端供给,另一方面被逆变器232b逻辑反转而向传输栅极234b的负控制端供给。
向传输栅极234a的输入端供给驱动信号COM-A,并向传输栅极234b的输入端供给驱动信号COM-B。传输栅极234a、234b的输出端彼此共用地连接,经由该共用连接端子而向头21输出驱动信号Vout。
传输栅极234a在选择信号Sa为H电平时使输入端以及输出端之间导通(接通),并在选择信号Sa为L电平时使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非导通(断开)。传输栅极234b也同样地根据选择信号Sb来使输入端以及输出端之间接通断开。
接下来,参照图13对选择控制部210和选择部230的工作进行说明。
印刷数据信号SI与时钟信号Sck同步地被从控制信号复原部320以串行的方式供给,并在与每个喷嘴对应的移位寄存器212中依次传输。而且,若控制信号复原部320使时钟信号Sck的供给停止,则成为在移位寄存器212分别保持与喷嘴对应的2位印刷数据(SIH、SIL)的状态。此外,以与移位寄存器212的最终m级、…、2级、1级的喷嘴对应的顺序供给印刷数据信号SI。
此处,若锁存信号LA上升,则锁存电路214分别将保持于移位寄存器21中的2位印刷数据(SIH、SIL)一同锁存。图13中,LT1、LT2、…、LTm示出由与1级、2级、…、m级的移位寄存器212对应的锁存电路214锁存了的2位印刷数据(SIH、SIL)。
译码器216根据由锁存了的2位印刷数据(SIH、SIL)规定的点的尺寸,而分别在期间T1、T2内以图11所示的内容输出选择信号Sa、Sb的逻辑电平。
即,在该印刷数据(SIH、SIL)为(1,1)且规定大点的尺寸的情况下,译码器216在期间T1内将选择信号Sa、Sb设为H、L电平,并在期间T2内也将选择信号设为H、L电平。并且,在该印刷数据(SIH、SIL)为(1,0)且规定中点的尺寸的情况下,译码器216在期间T1内将选择信号Sa、Sb设为H、L电平,并在期间T2内将选择信号设为L、H电平。并且,在该印刷数据(SIH、SIL)为(0,1)且规定小点的尺寸的情况下,译码器216在期间T1内将选择信号Sa、Sb设为L、L电平,并在期间T2内将选择信号设为L、H电平。并且,在该印刷数据(SIH、SIL)为(0,0)且规定非记录的情况下,译码器216在期间T1内将选择信号Sa、Sb设为L、H电平,并在期间T2内将选择信号设为L、L电平。
当印刷数据(SIH、SIL)为(1,1)时,在期间T1内选择信号Sa、Sb为H、L电平,从而选择部230选择驱动信号COM-A(梯形波形Adp1),在期间T2内Sa、Sb也为H、L电平,从而选择部230选择驱动信号COM-A(梯形波形Adp2)。其结果,生成图7所示的与“大点”对应的驱动信号Vout。
并且,当印刷数据(SIH、SIL)为(1,0)时,在期间T1内选择信号Sa、Sb为H、L电平,从而选择部230选择驱动信号COM-A(梯形波形Adp1),在期间T2内Sa、Sb为L、H电平,从而选择部230选择驱动信号COM-B(梯形波形Bdp2)。其结果,生成图7所示的与“中点”对应的驱动信号Vout。
并且,当印刷数据(SIH、SIL)为(0,1)时,在期间T1内选择信号Sa、Sb为L、L电平,从而选择部230不选择驱动信号COM-A、COM-B中的任一个,在期间T2内Sa、Sb为L、H电平,从而选择部230选择驱动信号COM-B(梯形波形Bdp2)。其结果,生成图7所示的与“小点”对应的驱动信号Vout。
并且,当印刷数据(SIH、SIL)为(0,0)时,在期间T1内选择信号Sa、Sb为L、H电平,从而选择部230选择驱动信号COM-B(梯形波形Bdp1),在期间T2内选择信号Sa、Sb也为L、L电平,从而选择部230也不选择驱动信号COM-A、COM-B中任一个。其结果,生成图7所示的与“非记录”对应的驱动信号Vout。
此外,在选择信号Sa、Sb为L、L电平的期间,不选择驱动信号COM-A、COM-B中任一个,从而压电元件60的一端开放。但是,由于压电元件60所具有的电容性,因此驱动信号Vout保持为之前的电压Vc。
此外,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信号COM-A、COM-B只不过是一个示例。实际上,根据头单元20的移动速度、印刷介质的性质等而使用预先准备的各种波形的组合。
并且,虽然此处对压电元件60伴随电压的上升而向上方挠曲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若使向电极611、612供给的电压反转,则压电元件60伴随电压的上升而向下方挠曲。因此,在压电元件60伴随电压的上升而向下方挠曲的结构中,第一实施方式中示例出的驱动信号COM-A、COM-B成为以电压Vc为基准而反转的波形。
1.4.印刷部的结构、
使用图14以及图15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印刷部5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4是示出从副扫描方向Y观察时的印刷部5的结构的图,图15是示出从主扫描方向X观察时的滑架24的内部结构的图。此外,图14以及图15中,将主扫描方向X的设有控制单元10的一侧作为X1,将相反侧作为X2,将副扫描方向Y的印刷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作为Y1,将下游侧作为Y2,将铅直方向Z的铅直下侧作为Z1,并将铅直上侧作为Z2进行说明。
印刷部5构成为包括控制单元10、头单元20、驱动单元30、缆线19、滑架导引轴32、压板33、加盖机构35、以及维护机构80。
滑架导引轴32沿主扫描方向X设置,对头单元20进行支承。即,头单元20基于滑架移动机构41(参照图2)的控制,在可动区域R的范围内沿滑架导引轴32移动(往复移动)。
头单元20包括滑架24、和搭载于滑架24的头21。
滑架24具备当从主扫描方向X观察时呈L字状的滑架主体241、与滑架导引轴32连接的滑架支承部242、以及以由滑架主体241和滑架支承部242形成封闭空间的方式装备的滑架罩243。
在滑架主体241搭载有头21、以及安装有多个信号处理部(控制信号接收部310、控制信号复原部320、选择控制部210、选择部230(参照图2))的信号处理电路基板36。
头21搭载于滑架24的Z1侧,并且喷嘴651与印刷介质P设为通过滑架24的未图示的开口部而对置。
信号处理电路基板36被设于头21的Z2侧,并与缆线19连接。而且,信号处理电路基板36根据多个信号处理部(控制信号接收部310、控制信号复原部320、选择控制部210、选择部230、状态信号生成部380(参照图2))来生成驱动信号Vout,并向头21输出。而且,头21基于所输入的驱动信号Vout,来将从油墨存积部8供给的油墨作为墨滴而向印刷介质P喷出。
滑架支承部242被装备于滑架主体241的上部(Z2侧)后方(Y1侧),且前端部被与滑架主体241固定。
滑架支承部242具有插穿孔37。通过在插穿孔37中插穿滑架导引轴32,来将滑架支承部242同滑架主体241一起支承于滑架导引轴32。并且,在滑架支承部242插入缆线19。缆线19在滑架支承部242的内部经过,并与搭载于滑架主体241上的信号处理电路基板36连接。
即,通过滑架24被支承于滑架导引轴32,从而头单元20基于滑架移动机构41(参照图2)的控制,来在可动区域R的范围内沿滑架导引轴32移动(往复移动)。
压板33设于印刷介质P的与头21所对置的面不同的面。在压板33设有对印刷介质P进行输送的未图示的辊,当沿副扫描方向Y输送印刷介质P并且对印刷介质P喷出墨滴后,在Z1侧保持印刷介质P。
在压板33的X1侧设定有初始位置。初始位置是头单元20的移动(往复移动)的起点,且设有对头21的喷嘴形成面进行密封的加盖机构35。初始位置也是在液体喷出装置1未执行印刷时使头单元20待机的位置。
在压板33的X2侧设置维护机构80。作为维护处理,维护机构80进行利用管泵(省略图示)来抽吸喷出部600内的增稠了的油墨、气泡等的清洁处理(泵吸处理)、利用擦拭器来将附着于喷出部600的喷嘴附近的纸屑等异物擦除的擦拭处理。该维护处理的执行优选在印刷区域的外部进行。由此,能够降低在维护处理的执行中产生的无用的雾附着于印刷区域(压板33)、而致使印刷介质P污损的可能性。
驱动单元30利用缆线19(FFC194)而与头单元20连接,当从副扫描方向Y对喷出面水平地观察时,驱动单元30被设置于滑架24的活动区域R的外侧,头21被设置于相比向印刷介质P喷出墨滴的喷出面靠铅直方向Z的上(Z2)侧之处。例如,可以设置于图1中的操作部7与油墨存积部8之间。
通过驱动单元30被设置在滑架24的活动区域R的外部且相比喷出面靠铅直方向Z的上(Z2)侧,能够降低从头单元20喷出的墨滴附着于驱动单元30的情况。由此,能够降低驱动单元30由于墨滴的附着而产生的绝缘不良等缺陷的发生,并能够提高驱动单元30的可靠性。
控制单元10利用缆线19(图2所示的FFC192)而与驱动单元30连接,当从副扫描方向Y对喷出面水平地观察时,控制单元10设置于滑架24的活动区域R的外侧,并且在铅直方向Z上被设置于驱动单元30的下(Z1)侧。例如,可以设置在图1中的操作部7与油墨存积部8之间。
通过控制单元10被装备于滑架24所移动的区域的外部,而使得从头单元20喷出的墨滴附着于控制单元10的情况减少。由此,能够降低控制单元10由于墨滴的附着而产生的绝缘不良等缺陷的发生,能够提高控制单元10的可靠性。
通过将驱动单元30相对于控制单元10配置于较高的位置,从而使驱动单元30所产生的热在铅直方向Z上向Z2侧对流。因此,能够降低驱动单元30所产生的热给控制单元10造成的影响,且能够抑制由于热导致的控制单元10的故障(例如短寿命等)。
1.5驱动单元以及驱动电路基板的结构
图16以及图17是用于说明驱动单元30的结构的图。图16是示意性示出驱动单元3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7是示出驱动单元30所含的驱动电路基板420的布局的示意图。此外,在图16以及图17中图示出相互正交的方向x、方向y、方向z来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驱动单元30构成为包括外壳410、驱动电路基板420、散热片470、散热风扇480。
驱动电路基板420(“驱动电路基板”的一个示例)具备基板430,在基板430装备有输入部440、输出部450以及驱动信号生成部460。在此,使用图17对驱动电路基板420进行说明。
图17是表示驱动电路基板420的布局的示意图。基板430大致为矩形,由沿方向y延伸且对置的短边431、短边432和沿方向x延伸且对置的长边433、长边434形成。
输入部440构成为包括沿长边433从短边431侧朝向短边432侧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实施方式中为三个)连接器441。在多个连接器441分别连接缆线19(FFC192)(参照图2),并从控制单元10输入包括原驱动差动信号dDSA、dDSB、和用于使驱动单元30工作的电源电压在内的信号。
例如,可以为,在多个连接器441中的任一个连接有传输包括原驱动差动信号dDSA、dDSB在内的信号的缆线19,在连接器441中的不同的任意另一个连接有传输包括电源电压在内的信号的缆线19,在连接器441中的不同的任意再一个连接传输接地电位的缆线19。此外,输入部440所含的连接器441的数量以及输入的信号并不局限于此。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向驱动单元30输入的信号是包括微弱电压的原驱动差动信号dDSA、dDSB和具有用于使驱动单元30工作的大电压的电源电压在内的信号。因此,通过利用不同缆线19构成传输微弱电压的原驱动差动信号dDSA、dDSB的缆线19以及连接器441、和传输具有大电压的电源电压的缆线19以及连接器441,能够降低传输的信号的相互干扰。
输出部450被构成为,包括沿着长边434而从短边431侧向短边432侧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实施方式中为八个)连接器451。在多个连接器451分别连接缆线19(FFC194)(参照图2),并且向头单元20输出包括驱动信号COM-A、COM-B以及电压VBS在内的信号。
例如,可以为,在多个连接器451中的任一个连接传输包括驱动信号COM-A在内的信号的缆线19,在多个连接器451中的不同的任意另一个连接传输包括驱动信号COM-B在内的信号的缆线19,在多个连接器451中的不同的任意再一个连接传输包括电压VBS的信号的缆线19。
另外,例如,可以为,在多个连接器451中的任一个连接传输包括驱动信号COM-A、电压VBS在内的信号的缆线19,在多个连接器451中的不同的任意另一个连接传输包括驱动信号COM-B、电压VBS在内的信号的缆线19。
再有,也可以在连接于多个连接器451的多个缆线19中的几个缆线中传输相同的信号。此外,输出部450所含的连接器451的数量以及输出的信号并不局限于此。
关于驱动单元30输出的驱动信号COM-A、COM-B,根据驱动的头21的数量的增加,所输出的电流变大。因此,优选由多条缆线19(FFC194)构成。由此,能够抑制流过一个缆线的电流量,且能够减少在缆线中传输的浮动电阻、浮动电感。此外,伴随着缆线19(FFC194)由多个缆线而构成的设定,输出部450所含的连接器451也由多个而构成。
驱动信号生成部460被构成为包括多个(第一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电容器461、和多个(第一实施方式中为四个)驱动电路50,并被设置于基板430的短边432侧。
此时,连接器441(“输入连接器”的一个示例)与连接器451(“输出连接器”的一个示例)之间的距离短于驱动电路50与连接器441之间的距离,连接器441与连接器451之间的距离短于驱动电路50与连接器451之间的距离。详细而言,在驱动电路基板420,在基板430中的短边431侧设置有包括连接器441的输入部440和包括连接器451的输出部450,在短边432侧设置有包括驱动电路50的驱动信号生成部460。
多个驱动电路50沿着短边432而从长边433侧向长边434侧并列设置。在多个驱动电路50中的每个上,都在短边431侧设置有电容器461。多个电容器461与多个驱动电路50分别对应设置,以使向多个驱动电路50分别供给的电源电压稳定。
驱动电路50分别被构成为,包括集成电路装置500、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电感器L1。
电感器L1被设置于驱动电路50的短边432侧。另外,第一晶体管M1与第二晶体管M2在电感器L1的短边431侧沿方向y并列设置。另外,集成电路装置500被设置于并列设置的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的短边431侧。
驱动电路50如上所述(参照图8),集成电路装置500生成将输入的驱动数据dA(或者dB)进行脉冲调制后的调制信号,并基于调制信号生成放大控制信号。然后,第一晶体管M1以及第二晶体管M2基于放大控制信号而生成调制信号被放大后的放大调制信号。然后,在包括电感器L1的低通滤波器560中,对放大调制信号进行解调而生成驱动信号。即,驱动电路50中所包含的集成电路装置500、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电感器L1被设置为,从短边431侧输入驱动数据dA(或者dB),并从短边432侧输出驱动信号COM-A(COM-B)。
此外,多个驱动电路50优选为,将输出驱动信号COM-A的驱动电路50与输出驱动信号COM-B的驱动电路50设置为相同个数。另外,输出驱动信号COM-A的驱动电路50与输出驱动信号COM-B的驱动电路50优选为,沿着短边432从长边433侧向长边434侧交替地并列设置。
由此,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电路基板420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数据接收部330将从设置于短边431侧的输入部440经由缆线19(FFC192)而输入的原驱动差动信号dDSA、dDSB变换为驱动数据dA、dB,在设置于短边432侧的驱动信号生成部460处生成驱动信号COM-A、COM-B。此外,驱动信号COM-A、COM-B例如经过基板430的不同配线层进而从设置于短边431侧的输出部450输出。
返回图16,散热片470(“散热器”的一个示例)被设置在驱动电路基板420的与设置有驱动电路50面不同的面,当从方向z观察驱动电路基板420时(“俯视”的一个示例),被设置在与驱动电路50至少部分重叠的位置。
详细而言,散热片470被设置在驱动电路基板420的、与设置有驱动电路50的表面不同的背面侧,当从方向z观察时,设置为与驱动电路50至少部分重叠。此时,散热片470优选设置在与驱动电路50的第一晶体管M1以及第二晶体管M2重叠的位置。
从驱动电路50输出的驱动信号COM-A(或者COM-B)如上所述(参照图8),是利用由电感器L1以及电容器C1构成的低通滤波器560将第一晶体管M1与第二晶体管M2的连接点(端子Sw)处的放大调制信号平滑化的信号。即,如果驱动单元30输出的驱动信号COM-A、COM-B的电流增加,则流过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以及电感器L1的电流增加。因此,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以及电感器L1的各自的电力损耗也增加。这成为驱动电路50中的发热的主因。
另外,驱动电路50的第一晶体管M1以及第二晶体管M2出于使驱动电路50小型化的目的,多使用面安装方式。此外,在第一晶体管M1以及第二晶体管M2产生的热例如通过散热器等向基板430散热。
因此,通过将散热片470设置于与驱动电路50的第一晶体管M1以及第二晶体管M2重叠的位置,从而使散热片470能够高效地将第一晶体管M1以及第二晶体管M2向基板430散发的热散热。即,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散热片470能够将第一晶体管M1以及第二晶体管M2高效地散热。
散热风扇480(“风扇”的一个示例)被设置在与驱动电路基板420的平面延伸的方向交叉的位置,散热风扇480与驱动电路50的距离短于散热风扇480与连接器441之间的距离,散热风扇480与驱动电路50的距离短于散热风扇480与连接器451之间的距离。
详细而言,散热风扇480被设置于驱动电路基板420的、驱动电路50侧。由此,散热风扇480能够将驱动电路50、以及安装于驱动电路50的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以及电感器L1高效地冷却。进而散热风扇480与驱动电路基板420的基板300的平面交叉地设置。由此,能够对驱动电路基板420的表面以及背面双方进行散热,例如,设置于背面的散热片470也能够同时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高效地冷却第一晶体管M1以及第二晶体管M2。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驱动电路50被配置于驱动电路基板420的短边432侧,输入部440以及输出部450被配置于驱动电路基板420的短边431侧。此外,优选为散热风扇480配置于驱动电路基板420的短边432侧。由此,由散热风扇480产生的气流不会被输入部440以及输出部450遮挡,能够高效地冷却驱动电路50。
此外,散热风扇480只要设置于驱动电路基板420的驱动电路50侧即可,例如可以设置于图17所示的长边433的短边432侧,还可以设置于长边434的短边432侧。
外壳410(“驱动电路收容部”的一个示例)具有开口部411(“开口”的一个示例),以收容驱动电路基板420。在开口部411收容驱动电路基板420的状态下,开口部411与驱动电路50之间的距离短于开口部411与连接器441之间的距离,开口部411与驱动电路50之间的距离短于开口部411与连接器451之间的距离。即,在开口部411收容驱动电路基板420的状态下,开口部411被设置于驱动电路基板420的安装驱动电路50的一侧。
通过将开口部411设置于发热较大的驱动电路50侧,从而能够使热不存留在外壳410内,并进行高效散热。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驱动电路50被配置于驱动电路基板420的短边432侧,输入部440以及输出部450被配置于驱动电路基板420的短边431侧。此外,开口部411优选为被配置于驱动电路基板420的短边432侧。
此外,开口部411只要被配置于驱动电路基板420的驱动电路50侧即可,例如,可以设置于长边433的短边432侧,也可以设置于长边434的短边432侧。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驱动电路基板420被收容于由开口部411和散热风扇480形成的闭合空间内。由此,驱动单元30能够减少墨滴附着于驱动电路基板420。再有,散热片470、散热风扇480以及外壳410的开口部411被设置于驱动电路基板420的安装驱动电路50的一侧。因此,驱动电路50不会被输入部440以及输出部450遮挡,而会通过散热片470、散热风扇480以及外壳410的开口部411而被高效冷却。此时,散热风扇480优选被配置成为,将在液体喷出装置1的外壳410的内部产生的热向液体喷出装置1的外部排放。由此,驱动单元30产生的热不会存留于液体喷出装置1的内部,从而能够减少热对驱动单元30以外的结构的影响。进而,减少了由散热风扇480产生的气流在液体喷出装置1的内部存留的情况。由此,液体喷出装置1能够实现稳定的喷出。
由此,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30在驱动电路基板420中,将输入信号的输入部440以及输出信号的输出部450与产生热的驱动信号生成部460分开配置,由此使各种冷却部件(例如,散热风扇480、散热片470以及开口部411)能够高效地进行冷却。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针对各种冷却部件,能够实现配置的自由度较高的驱动单元30以及驱动电路基板420。
1.6作用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中,在生成驱动信号COM-A、COM-B的驱动电路基板420中,输入部440与输出部450之间的距离相比于输入部440以及输出部450的双方与驱动电路50之间的距离而更近。即,在驱动电路基板420中,输入部440以及输出部450被配置的区域与发热的驱动电路50被配置的区域被配置于不同区域。由此,设置于发热的驱动电路50中的冷却部件能够在不受向驱动电路50输入信号的输入部440和从驱动电路50输出信号的输出部450中的任一部分的制约的条件下被配置。因此,能够提供冷却部件的配置制约减少且冷却部件的配置自由度较高的液体喷出装置1。
进而,冷却部件能够配置于最适合于驱动电路50的位置,并能够高效地冷却发热部件,且能够减少由驱动电路50产生的热对周边结构的影响,进而能够减少对于液体喷出装置1的喷出特性以及产品寿命的影响。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具备散热风扇480来作为冷却装置,散热风扇480在驱动电路基板420中被设置于驱动电路50所设置的一侧。由此,散热风扇480不会给输入部440以及输出部450的配置带来影响,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驱动电路50。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散热风扇480与驱动电路基板420的平面所延伸的方向交叉设置。即,能够选择性地冷却驱动电路基板420的表面以及背面的双方或者其中一方,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驱动电路基板420。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驱动电路基板420可以收容于具有开口部411的外壳410中。通过将驱动电路基板420收容于外壳410中,从而减少了从头21喷出的液滴附着于驱动电路基板420上的情况。因此,减少了驱动电路基板420由于从头21喷出的液体所产生的绝缘不良等缺陷的发生。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外壳410具有的开口部411与驱动电路基板420的平面延伸的方向交叉,并被设置于驱动电路基板420的驱动电路50侧。即,在驱动电路50产生的热从开口部411向外壳410的外部释放出,从而减少了热在外壳410的内部存留的情况。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驱动电路50。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具备散热片470以作为冷却装置,散热片470被设置于驱动电路基板420的、与设置驱动电路50的面不同的面上,且与驱动电路50重叠设置。即,散热片470将由驱动电路50产生的热从驱动电路基板420的未设置驱动电路50的面进行散热。由此,能够高效地对由驱动电路50产生的热进行散热。
由此,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30在驱动电路基板420中,将输入信号的输入部440以及输出信号的输出部450与发热产生的驱动信号生成部460分开配置,由此各种冷却部件(例如,散热风扇480、散热片470以及开口部411)能够不受输入部440以及输出部450的影响地冷却驱动电路50。因此,针对各种冷却部件,能够实现各种冷却部件的配置自由度较高的驱动单元30以及驱动电路基板420。
2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1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1相同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驱动单元30所具备的驱动电路基板420的驱动信号生成部460的布局。以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内容省略或简化说明,主要围绕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内容进行说明。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驱动电路基板420的布局的示意图。此外,图18中示出相互正交的方向x、方向y、方向z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1是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1相同的结构,省略其图示及说明(图1)。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出装置1的电气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其图示及说明(图2)。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出装置1的头21的结构、驱动信号的结构以及驱动电路50的工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其图示及说明(图3~图13)。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印刷部5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其图示及说明(图14、图15)。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3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驱动单元30被构成为,包括外壳410、驱动电路基板420、散热片470、散热风扇480(参照图16)。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驱动电路基板420的布局的示意图。基板430大致为矩形,由沿方向y延伸且对置的边431、短边432和沿方向x延伸且对置的长边433、长边434形成。
输入部44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被构成为,包括沿长边433而从短边431侧向短边432侧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二实施方式中为三个)连接器441。在多个连接器441上分别连接缆线19(FFC192),从控制单元10输入包括原驱动差动信号dDSA、dDSB和用于使驱动单元30工作的电源电压在内的信号。
输出部45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被构成为,包括沿长边434而从短边431侧向短边432侧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二实施方式中为八个)连接器451。在多个连接器451上分别连接缆线19(FFC194),并向头单元20输出包括驱动信号COM-A、COM-B以及电压VBS在内的信号。
驱动信号生成部460被构成为,包括多个(第二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电容器461与多个(第二实施方式中为四个)驱动电路50,并被设置于基板430的短边432侧。
多个驱动电路50沿长边434而从短边432侧向短边431侧并列设置。在多个驱动电路50中分别在长边433侧设置有电容器461。多个电容器461与多个驱动电路50分别对应设置,以使向多个驱动电路50分别供给的电源电压稳定。
驱动电路5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分别被构成为,包括集成电路装置500、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电感器L1。
电感器L1被设置于驱动电路50的长边434侧。另外,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在电感器L1的长边433侧,沿方向x并列设置。另外,集成电路装置500被设置于并列设置的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的长边433侧。
即,驱动电路50所含的集成电路装置500、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电感器L1被设置为,从长边433侧输入驱动数据dA(或者dB),并向长边434侧输出驱动信号COM-A(COM-B)。
多个驱动电路5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被设置为,与输出驱动信号COM-A的驱动电路50和输出驱动信号COM-B的驱动电路50数量相同。另外,输出驱动信号COM-A的驱动电路50与输出驱动信号COM-B的驱动电路50优选为,沿长边433而从短边432侧向短边431侧交替地并列设置。
由此,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驱动电路基板420将从设置于长边433的短边431侧的输入部440经由缆线19(FFC192)而输入的原驱动差动信号dDSA、dDSB,沿长边433而向设置于短边432侧的驱动信号生成部460输入。
被输入至驱动信号生成部460的原驱动差动信号dDSA、dDSB由未图示的驱动数据接收部330变换为驱动数据dA、dB,并通过驱动信号生成部460而生成驱动信号COM-A、COM-B。然后,驱动信号COM-A、COM-B沿长边434从设置于长边434的短边431侧的输出部450输出。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基板430中,微弱的原驱动差动信号dDSA、dDSB、驱动信号COM-A、COM-B能够不彼此交错地布线。因此,能够减少由驱动电路基板420传输的信号相互干扰。
由此,驱动单元30不会使由驱动电路基板420传输的信号的精度恶化,从而能够提高用于冷却的冷却部件的配置的自由度。
3改变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出驱动电路驱动作为驱动元件的压电元件(电容性负载)的压电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示例,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驱动电路驱动电容性负载以外的驱动元件的液体喷出装置。作为这样的液体喷出装置,例如可以举出驱动电路对作为驱动元件的发热元件(例如电阻)进行驱动、利用发热元件加热而产生的气泡来喷出液体的热方式(气泡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等。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喷出装置,列举出打印机等印刷装置的示例,但本发明只要是向A3以上的介质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即可,也能够应用于在液晶显示器等的滤色器的制造中使用的色料喷出装置、在有机EL显示器、FED(面发光显示器)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出装置、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出装置、立体造形装置(所谓的3D打印机)、印染装置等的液体喷出装置。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或者改变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本实施方式或者改变例,能够以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的各种方式来实施。例如,也能够适当地组合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各改变例。
本发明包括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实际上相同的结构(例如功能、方法以及结果相同的结构或者目的以及效果相同的结构)。并且,本发明包括将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的非本质的部分置换后的结构。并且,本发明包括能够起到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同的作用效果的结构或者能够实现相同的目的结构。并且,本发明包括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上附加有公知技术的结构。
符号的说明
1…液体喷出装置,2…主体,3…支承台架,4…供给部,5…印刷部,6…排出部,7…操作部,8…油墨存积部、10…控制单元,19…缆线,20…头单元,21…头,24…滑架,30…驱动单元,32…滑架导引轴,33…压板,34…壳体,35…加盖机构,36…信号处理电路基板,37…插穿孔、41…滑架移动机构、42…纸张输送机构,50…驱动电路、60…压电元件,80…维护机构、100…控制信号生成部、110…控制信号变换部、120…控制信号发送部、140…驱动数据发送部、191、192、194…FFC,210…选择控制部,212…移位寄存器,214…锁存电路,216…译码器,230…选择部,232a、232b…逆变器、234a、234b…传输栅极,241…滑架主体,242…滑架支承部,243…滑架罩,310…控制信号接收部,320…控制信号复原部,330…驱动数据接收部、410…外壳、411…开口部、420…驱动电路基板、430…基板、431、432…短边、433、434…长边、440…输入部、441…连接器、450…输出部、451…连接器、460…驱动信号生成部、461…电容器、470…散热片、480…散热风扇,500…集成电路装置,510…调制部,511…DAC,512、513…加法器,514…比较器,515…逆变器,516…积分衰减器,517…衰减器,520…栅极驱动器,521…第一栅极驱动器,522…第二栅极驱动器,530…第一电源部,540…升压电路,550…输出电路,560…低通滤波器,570…第一反馈电路,572…第二反馈电路,580…基准电压生成部、600…喷出部、601…压电体、611、612…电极、621…振动板、631…腔室、632…喷嘴板、641…贮存器、651…喷嘴、661…供给口,C1、C2、C3、C4、C5…电容器,D10…二极管,R1、R2、R3、R4、R5、R6…电阻,L1…电感器,M1…第一晶体管,M2…第二晶体管。

Claims (6)

1.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打印头,其包括驱动元件,且通过被施加驱动信号而对所述驱动元件进行驱动从而喷出液体;
驱动信号生成电路,其基于对所述驱动信号的生成进行控制的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来生成所述驱动信号;以及
驱动电路基板,其上设置有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
所述驱动电路基板包括:
输入连接器,其将所述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向所述驱动电路基板输入;以及
输出连接器,其从所述驱动电路基板输出所述驱动信号,
所述输入连接器与所述输出连接器之间的距离短于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与所述输入连接器之间的距离,
所述输入连接器与所述输出连接器之间的距离短于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与所述输出连接器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风扇,
所述风扇被设置在与所述驱动电路基板的平面延伸的方向交叉的位置处,
所述风扇与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距离短于所述风扇与所述输入连接器之间的距离,
所述风扇与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距离短于所述风扇与所述输出连接器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驱动电路收容部,所述驱动电路收容部收容所述驱动电路基板并具有开口,
所述开口被设置在与所述驱动电路基板的平面延伸的方向交叉的位置处,
所述开口与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距离短于所述开口与所述输入连接器之间的距离,
所述开口与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距离短于所述开口与所述输出连接器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散热器,
所述散热器被设置在所述驱动电路基板的与设置有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的面不同的面上,
在所述驱动电路基板的俯视观察时,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与所述散热器被设置在至少部分重叠的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为数字信号,
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基于所述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而生成原始驱动信号,所述原始驱动信号为成为所述驱动信号的来源的模拟信号,
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对所述原始驱动信号进行电力放大而生成所述驱动信号。
6.一种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信号生成电路,其基于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而生成用于对驱动元件进行驱动的驱动信号;
输入连接器,其输入所述驱动信号生成控制信号;以及
输出连接器,其输出所述驱动信号,
所述输入连接器与所述输出连接器之间的距离短于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与所述输入连接器之间的距离,
所述输入连接器与所述输出连接器之间的距离短于所述驱动信号生成电路与所述输出连接器之间的距离。
CN201810039529.2A 2017-03-22 2018-01-16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电路基板 Pending CN1086215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6643 2017-03-22
JP2017056643A JP6950218B2 (ja) 2017-03-22 2017-03-22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回路基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21570A true CN108621570A (zh) 2018-10-09

Family

ID=61599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39529.2A Pending CN108621570A (zh) 2017-03-22 2018-01-16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电路基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64314B2 (zh)
EP (1) EP3378648A1 (zh)
JP (1) JP6950218B2 (zh)
CN (1) CN108621570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71952A (zh) * 2019-09-30 2021-03-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CN112757778A (zh) * 2019-10-21 2021-05-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和驱动电路
CN112976806A (zh) * 2019-12-02 2021-06-1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15122762A (zh) * 2021-03-26 2022-09-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30334B2 (ja) * 2017-09-26 2021-09-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に設けられた駆動回路
JP7151379B2 (ja) * 2018-10-30 2022-10-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駆動回路
JP7107167B2 (ja) * 2018-10-30 2022-07-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駆動回路
JP7310361B2 (ja) * 2019-06-28 2023-07-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駆動回路、及び集積回路
JP7275924B2 (ja) * 2019-06-28 2023-05-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駆動回路、及び集積回路
JP7380170B2 (ja) * 2019-12-16 2023-11-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ファン付きのヒートシンクを有するヘッドモジュール
JP7424029B2 (ja) 2019-12-16 2024-0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ヘッドユニット
JP7490952B2 (ja) 2019-12-16 2024-05-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ファ室を有するヘッドユニット
JP7392466B2 (ja) * 2019-12-26 2023-12-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駆動回路、及び集積回路
JP7427962B2 (ja) * 2019-12-26 2024-02-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駆動回路
JP7434888B2 (ja) 2019-12-26 2024-02-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回路基板
JP2022086203A (ja) 2020-11-30 2022-06-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22086202A (ja) * 2020-11-30 2022-06-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95854A (en) * 1986-07-30 1987-09-22 Pitney Bowes Inc. External manifold for ink jet array
US5461705A (en) * 1991-10-23 1995-10-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 an electronic apparatus utilizing an accessory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s of application
JP2010221500A (ja) * 2009-03-23 2010-10-07 Seiko Epson Corp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US20160046122A1 (en) * 2014-08-12 2016-02-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and head unit
US20160089879A1 (en) * 2013-04-02 2016-03-31 Fujifilm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on head driving system
US20160297221A1 (en) * 2015-04-09 2016-10-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jet apparatus
US20160339690A1 (en) * 2015-05-22 2016-11-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51989A (en) * 1989-07-28 1995-09-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a heat pipe for temperature stabilization
US5410641A (en) * 1991-10-23 1995-04-2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telligent cartridge for attachment to a printer to perform image processing tasks in a combination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image processing
EP0604650A4 (en) * 1992-02-26 1995-06-28 Seiko Epson Corp ADDITIONAL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SYSTEM.
JP4350408B2 (ja) * 2003-04-10 2009-10-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ヘッド用基板、記録ヘッド、及び記録装置
JP2005014469A (ja) * 2003-06-27 2005-01-20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198355B2 (en) * 2004-01-21 2007-04-03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Printhead assembly with mounting element for power input
TWI253393B (en) * 2004-05-27 2006-04-21 Canon Kk Printhead substrate, printhead, head cartridge, and printing apparatus
TWI252811B (en) * 2004-05-27 2006-04-11 Canon Kk Printhead substrate, printhead, head cartridge, and printing apparatus
JP2006199021A (ja) * 2004-12-24 2006-08-03 Fuji Xerox Co Ltd 液滴吐出装置
JP2005319817A (ja) * 2005-08-04 2005-11-17 Brother Ind Ltd 記録装置
KR20100082216A (ko) * 2009-01-08 2010-07-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잉크젯 헤드 칩 및 이를 채용한 잉크젯 프린트 헤드
JP5760302B2 (ja) * 2009-09-15 2015-08-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2013120861A (ja) * 2011-12-07 2013-06-17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US10434805B2 (en) * 2015-04-17 2019-10-0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ischarge of heated fluid from a printer
JP6819113B2 (ja) * 2016-07-22 2021-01-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ヘッドモジュール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95854A (en) * 1986-07-30 1987-09-22 Pitney Bowes Inc. External manifold for ink jet array
US5461705A (en) * 1991-10-23 1995-10-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 an electronic apparatus utilizing an accessory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s of application
JP2010221500A (ja) * 2009-03-23 2010-10-07 Seiko Epson Corp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US20160089879A1 (en) * 2013-04-02 2016-03-31 Fujifilm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on head driving system
US20160046122A1 (en) * 2014-08-12 2016-02-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and head unit
US20160297221A1 (en) * 2015-04-09 2016-10-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jet apparatus
US20160339690A1 (en) * 2015-05-22 2016-11-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71952A (zh) * 2019-09-30 2021-03-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CN112571952B (zh) * 2019-09-30 2023-05-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CN112757778A (zh) * 2019-10-21 2021-05-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和驱动电路
CN112976806A (zh) * 2019-12-02 2021-06-1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15122762A (zh) * 2021-03-26 2022-09-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CN115122762B (zh) * 2021-03-26 2023-06-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50218B2 (ja) 2021-10-13
JP2018158488A (ja) 2018-10-11
EP3378648A1 (en) 2018-09-26
US20180272696A1 (en) 2018-09-27
US10464314B2 (en) 2019-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21570A (zh)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电路基板
CN108621553A (zh) 液体喷出装置
CN105691000B (zh) 液体喷出装置、头单元、电容性负载驱动用集成电路装置及电容性负载驱动电路
CN106994828B (zh)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柔性扁平电缆
CN101346234B (zh) 喷墨打印机的喷头驱动装置和驱动控制方法、喷墨打印机
CN101370664B (zh) 喷墨打印机的头驱动装置及喷墨打印机
CN101374665B (zh) 喷墨打印机的头驱动装置、头驱动方法及喷墨打印机
CN101898451B (zh) 驱动电路及液滴喷出装置
JP6879088B2 (ja) 液体吐出装置、回路基板及び集積回路装置
CN105691001B (zh) 液体喷出装置、头单元、电容性负载驱动电路及电容性负载驱动用集成电路装置
CN108215493A (zh)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电路基板
CN105599449B (zh) 液体喷出装置
JP6874571B2 (ja) 液体吐出装置、回路基板及び集積回路装置
CN110091600A (zh) 液体喷出装置
CN107199773A (zh)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头单元
CN107009735B (zh)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系统
US20080001979A1 (en) Printhead, head cartridge, and printing apparatus employing either of same
CN106985526A (zh)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系统
CN107009745B (zh)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系统
CN108528047A (zh)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电容性负载的驱动电路
JP2018199313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ケーブル
US20200101725A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Driving Circuit
US11148416B2 (en) Liquid discharging apparatus and circuit board
JP2019014124A (ja) 集積回路装置の動作方法、集積回路装置、駆動回路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US11077659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driving circu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00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