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78888A - 一种透皮输送活性益生菌的可溶性微针阵列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透皮输送活性益生菌的可溶性微针阵列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78888A
CN108578888A CN201810120628.3A CN201810120628A CN108578888A CN 108578888 A CN108578888 A CN 108578888A CN 201810120628 A CN201810120628 A CN 201810120628A CN 108578888 A CN108578888 A CN 1085788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pin
probiotics
solubility
needle body
sk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2062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迪安
陈惠琄
杨柏儒
柳成林
肖帅
何根
杭天
杨成端
谢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Yat Sen University
SYSU CMU Shunde International Joint Research Institute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ongshan University Shunde District Foshan
Original Assignee
Sun Yat Sen University
SYSU CMU Shunde International Joint Research Institute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ongshan University Shunde District Fosha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 Yat Sen University, SYSU CMU Shunde International Joint Research Institute,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ongshan University Shunde District Foshan filed Critical Sun Yat Se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12062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78888A/zh
Publication of CN108578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788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53Methods for produc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61Methods for using microneedl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皮输送活性益生菌的可溶性微针阵列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可溶性益生菌微针由微针基底与可溶性微针针体组成,其中可溶性微针针体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微针针体内包含有低聚异麦芽糖作为壁材的益生菌冻干粉。申请人首次将益生菌和微针技术结合起来,首创益生菌微针。所述微针针体利用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可以和皮肤融为一体,不会造成创伤。益生菌利用低聚异麦芽糖作为壁材制备成冻干粉的状态,此时益生菌处于有活性且未复苏的状态。而在将微针阵列插入皮肤后,微针针体会被表皮层和真皮上层的组织间液溶解,释放活性有益菌到表皮及真皮组织并进行扩散,并通过益生菌自身的新陈代谢产生有机酸、乳酸等物质。

Description

一种透皮输送活性益生菌的可溶性微针阵列贴片及其制备方 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针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透皮输送活性益生菌的可溶性微针阵列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皮肤像肠道一样,充满了细菌,真菌,酵母,和病毒,所有的这些被称为微生物组。有些细菌或真菌实际上是有益于人体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的,而有些则会影响人体健康或引起人体病变,还有一些平时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细菌,在某些条件下会转化变成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病原体。例如:在皮肤受损时,皮肤上原本无害的常驻菌就会变成病原体而导致痤疮和毛囊炎。如丙酸杆菌(轻微酸性环境)、葡萄球菌、微球菌、棒状菌都是皮肤的常驻菌,当皮肤健康时这种常驻菌与人共生,但是当皮肤受到损害时,这种常驻菌就变成了病原体导致皮肤感染。皮肤的微生物组的生长状况常受到表皮的pH值、皮脂含量、屏障功能和水合作用等等的影响,弱酸性的皮肤(pH~5.5)能维持大部分常驻菌在表皮的生态平衡,使皮肤更具有抗感染能力。传统观点下,微生物是皮肤损伤和炎症的重要病原,医学中使用抗生素一类药物来杀死有害微生物,但同时也可能伤及有益微生物。研究表明,皮肤菌群的改变在皮肤病发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对人体内和体表的微生物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负责并启动了“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等项目的研究,目标在于梳理生活在人类肠道和皮肤上的微生物。很多关于益生菌有助于预防皮肤病和改善皮肤条件的研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基于益生菌与皮肤健康的研究,已经有越来越多成果应用于基于益生菌的护肤产品。
目前我们摄入益生菌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口服含有活性菌的饮料,如发酵牛奶。由于肠道健康与皮肤健康也有一定联系,通过口服益生菌也可达到一定程度改善皮肤健康的效果。但是通过口服,益生菌要经过人体的胃部,由于胃部是低pH值的环境,会导致大量益生菌失去活性而不起作用,因此口服益生菌的方式对皮肤的改善效果就变得很微小,且见效很缓慢。
近年来,发酵护肤品推出市面且消费者接受度极高,此类益生菌皮肤护理产品主要含有活的细菌,或者细菌提取物,或提高微生物活性的成分如益生元。不管哪种益生菌皮肤护理产品,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皮肤的有益菌数量。然而,使用时直接将发酵护肤品涂抹于皮肤上。由于角质层的阻挡作用,绝大部分活性养分及益生菌难以进入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而真正发挥作用。
为了进一步促进透皮吸收,有的功效产品使用具有生物相容性分子膜包裹有益菌,如使用磷脂微囊作为功效物质的载体,磷脂微囊经皮脂腺、汗腺甚至毛囊直接进入皮肤下层,达到透皮作用。但是这种使用具有生物相容性微胶囊的传递方法仍然无法很好地解决渗透性问题。因为角质层的阻挡作用,采用微胶囊方法的功效有益菌产品,其中的绝大部分活性养分难以进入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也无法达到期望结果的有益菌的用量。
由于益生菌的摄入障碍主要是皮肤的渗透问题。皮肤的屏蔽层阻挡着外界微生物的进入。要使益生菌发挥更大作用,就要突破皮肤的屏蔽。此外,如果能突破皮肤的屏障,还需要控制输送途径不会导致皮肤表面的创伤过大,此外,活性养分及益生菌在皮肤细胞的组织环境中是否能存活,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微针阵列(MNs)是一种用于促进药物递送的新型机制,是针对近年来传统给药方式僵局进行研究的。微针能够刺破皮肤的角质层将药物直接释放进入毛细血管。第一代微针阵列是由硅、金属或有机聚合物制成的固体微针,固体微针被设计来刺破皮肤,打开允许药物或疫苗扩散的通道。然而固体微针存在产生微创伤口,且针体一旦断裂于皮肤内难以处理这一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溶性益生菌微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溶性益生菌微针,所述可溶性益生菌微针由微针基底与可溶性微针针体组成,其中可溶性微针针体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微针针体内包含有低聚异麦芽糖作为壁材的益生菌冻干粉。
本发明申请人首次将益生菌和微针技术结合起来,首创益生菌微针,并通过实验验证,将益生菌利用微针施打入皮肤是可行的。
本发明的微针利用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所述材料可以和皮肤融为一体,从而克服非可溶性微针会产生创伤的缺陷。选用低聚异麦芽糖作为壁材,是因为它是一种不会被益生菌利用的糖类,耐热且水溶性不是特别好,能在微针制作过程中提高益生菌的存活率。益生菌利用低聚异麦芽糖包裹,并制备为冻干粉的状态,此时益生菌处于有活性且未复苏的状态。而在将微针阵列插入皮肤后,微针针体会被表皮层和真皮上层的组织间液溶解,释放活性有益菌到表皮及真皮组织,并进行扩散。具有活性的益生菌开始在皮下慢慢复苏,扩散,并通过益生菌自身的新陈代谢产生有机酸、乳酸等物质。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乳酸菌通过本发明的可溶性益生菌微针施打入猪皮后,能够将碳水化合物和糖分分解产生乳酸,这充分说明了乳酸菌被透皮输入且能在皮下定植生长。
优选的,所述生物相容性材料包括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透明质酸、壳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材料均为亲水性能好的材料。将微针阵列插入皮肤后,微针针体会被表皮层和真皮上层的组织间液溶解,释放活性有益菌到表皮及真皮组织并进行扩散。为了提高针尖的溶解速度,在这里本研究选用亲水性能较好的材料制作益生菌微针。
优选的,所述益生菌为乳酸菌,乳酸菌包括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中的至少一种。乳酸菌是益生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乳酸菌能产生大量的有机酸,如乳酸,能够降低皮肤的pH值,抑制病原菌的繁殖。本发明实验验证乳酸菌通过本发明的可溶性益生菌微针施打入猪皮后,能够将碳水化合物和糖分分解产生乳酸,这充分说明了乳酸菌被透皮输入且能在皮下定植生长。
优选的,所述乳酸菌为植物乳杆菌。
优选的,所述微针基底由可溶性材料制成和/或不可溶性材料制成。更优选的,所述微针基底由可溶性材料制成,有利于微针基底的回收再利用。
优选的,所述益生菌微针的结构为四棱锥台型、三棱锥台型或者圆锥台型。
优选的,所述微针针体的底部直径为100-500μm,顶部直径为1-50μm,高500-1500μm。上述限定可以确保微针使用时,刺穿最外侧角质层,穿透表皮和真皮,并允许分子直接递送到真皮下层,随后进行全身循环。由于微针针尖未达到神经末梢分布丰富的皮肤深层,不会产生痛觉。此外,加上微针针体为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可以和皮肤融为一体,不会造成创伤和炎症。
优选的,所述微针针体之间的中心距离为100-2000μm,1-200针/cm2。对微针阵列进行限定,可以有效保障单位体积微针贴片中的微针数目,以及益生菌的施打量。
一种可溶性益生菌微针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按照上述任一项所述准备材料,将活性益生菌菌体与低聚异麦芽糖混合,使得低聚异麦芽糖包裹住益生菌菌体,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预先将里面的水份冻结,然后在真空无菌的环境下将被冻结的水份升华,从而得到低聚异麦芽糖作为壁材的益生菌冻干粉,将益生菌冻干粉与生物相容性材料混合,填充到微针磨具中,4000-6000rpm的转速离心4-10分钟,30-40℃干燥,制备得到可溶性益生菌微针。
优选的,首先将益生菌培养到对数生长期,计算活菌数,离心得到活性益生菌菌体。
优选的,将活性益生菌菌体与低聚异麦芽糖按照1:1~2的质量比进行混合。
优选的,控制1g益生菌冻干粉含有10-100亿活菌。
本发明可溶性微针产品和发酵护肤品一样,可应用于人体皮肤,补充益生菌有利于皮肤健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申请人首次将益生菌和微针技术结合起来,首创益生菌微针,并通过实验验证,将益生菌利用微针施打入皮肤是可行的。
本发明通过对微针针体的尺寸进行限定,确保微针使用时,刺穿最外侧角质层,穿透表皮和真皮,并允许分子直接递送到真皮下层,随后进行全身循环。由于微针针尖未达到神经末梢分布丰富的皮肤深层,不会产生痛觉。此外,加上微针针体为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可以和皮肤融为一体,不会造成创伤和炎症,从而克服非可溶性微针会产生创伤的缺陷。益生菌利用低聚异麦芽糖作为壁材,并制备为冻干粉的状态,此时益生菌处于有活性且未复苏的状态。微针阵列插入皮肤后,微针针体会被表皮层和真皮上层的组织间液溶解,释放活性有益菌到表皮及真皮组织并进行扩散。具有活性的益生菌开始在皮下慢慢复苏,扩散,并通过益生菌自身的新陈代谢产生有机酸、乳酸等物质。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乳酸菌通过本发明的可溶性益生菌微针施打入猪皮后,能够将碳水化合物和糖分分解产生乳酸,这充分说明了乳酸菌被透皮输入且能在皮下定植生长。
本发明的微针能够在使用者无痛不流血的情况下突破皮肤的屏障功能实现有益菌有效地传递到皮下的效果。有益菌送到皮下之后,它能将碳水化合物和糖分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和氨基酸等有助于皮肤的水合作用的产物,能起到调节pH和皮脂量,达到酸化皮肤效果。有益菌在皮下产生的透明质酸能提高皮肤的保湿;神经磷脂酶能够刺激神经酰胺的合成;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从而抑制黑色素;有机酸中的乳酸成分能够促进表皮和真皮重塑。
本发明可溶性微针输送有益菌的技术没有明显的皮肤刺激,而且很好地解决了有益菌无法渗透进入皮肤发挥作用的问题,可溶性微针阵列代表一个新的技术来输送有益菌进入皮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可溶性益生菌微针的结构图和原理图;
图2为实物图,从左到右依次为PDMS模具、可溶性益生菌微针、罗丹明B荧光微针;
图3为各浓度微针的针尖含菌数统计结果;
图4为微针施打时间与荧光微针的溶解关系情况;
图5为本发明益生菌罗丹明B荧光微针施打猪皮的效果图;
图6为本发明益生菌微针施打皮肤后针尖溶解的效果图;
图7为猪皮组织液中的乳酸量评估结果;
图8为各组7天后局部皮肤HE染色。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可溶性益生菌微针,所述可溶性益生菌微针由微针基底与可溶性微针针体组成,其中可溶性微针针体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微针针体内包含有低聚异麦芽糖作为壁材的益生菌冻干粉。
选用低聚异麦芽糖作为壁材,是因为它是一种不会被乳酸菌利用的糖类,耐热且水溶性不是特别好,能在微针制作过程中提高乳酸菌的存活率。益生菌利用低聚异麦芽糖包裹,并制备为冻干粉的状态,此时益生菌处于有活性且未复苏的状态。而在将微针阵列插入皮肤后,微针针体会被表皮层和真皮上层的组织间液溶解,释放活性有益菌到表皮及真皮组织,并进行扩散。具有活性的益生菌开始在皮下慢慢复苏,扩散,并通过益生菌自身的新陈代谢产生有机酸、乳酸等物质。
优选的,所述生物相容性材料包括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透明质酸、壳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材料均为亲水性能好的材料。将微针阵列插入皮肤后,微针针体会被表皮层和真皮上层的组织间液溶解,释放活性有益菌到表皮及真皮组织并进行扩散。为了提高针尖的溶解速度,在这里本研究选用亲水性能较好的材料制作益生菌微针。
优选的,所述益生菌为乳酸菌,乳酸菌包括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中的至少一种。乳酸菌是益生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乳酸菌能产生大量的有机酸,如乳酸,能够降低皮肤的pH值,抑制病原菌的繁殖。
优选的,所述乳酸菌为植物乳杆菌。
优选的,所述微针基底由可溶性材料制成和/或不可溶性材料制成。更优选的,所述微针基底由可溶性材料制成,有利于微针基底的回收再利用。
优选的,所述益生菌微针的结构为四棱锥台型、三棱锥台型或者圆锥台型。
优选的,所述微针针体的底部直径为100-500μm,顶部直径为1-50μm,高500-1500μm。上述限定可以确保微针使用时,刺穿最外侧角质层,穿透表皮和真皮,并允许分子直接递送到真皮下层,随后进行全身循环。由于微针针尖未达到神经末梢分布丰富的皮肤深层,不会产生痛觉。此外,加上微针针体为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可以和皮肤融为一体,不会造成创伤和炎症。
优选的,所述微针针体之间的中心距离为100-2000μm,1-200针/cm2。对微针阵列进行限定,可以有效保障单位体积微针贴片中的微针数目,以及益生菌的施打量。
一种可溶性益生菌微针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按照上述任一项所述准备材料,将活性益生菌菌体与低聚异麦芽糖混合,使得低聚异麦芽糖包裹住益生菌菌体,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预先将里面的水份冻结,然后在真空无菌的环境下将被冻结的水份升华,从而得到低聚异麦芽糖作为壁材的益生菌冻干粉,将益生菌冻干粉与生物相容性材料混合,填充到微针磨具中,4000-6000rpm的转速离心4-10分钟,30-40℃干燥,制备得到可溶性益生菌微针。
优选的,首先将益生菌培养到对数生长期,计算活菌数,离心得到活性益生菌菌体。
优选的,将活性益生菌菌体与低聚异麦芽糖按照1:1~2的质量比进行混合。
优选的,控制1g益生菌冻干粉含有10-100亿活菌。
本发明可溶性微针产品和发酵护肤品一样,可应用于人体皮肤,补充益生菌有利于皮肤健康。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但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将植物乳杆菌培养至对数生长期,计算活菌数,离心得到菌体。将活性植物乳杆菌菌体与低聚异麦芽糖按照1:1的质量比进行混合,使得低聚异麦芽糖包裹住益生菌菌体,采用冷冻干燥机的真空冷冻干燥法预先将里面的水份冻结,然后在真空无菌的环境下将被冻结的水份升华,从而得到冷冻干燥的低聚异麦芽糖作为壁材的乳酸菌冻干粉,经过换算1g乳酸菌冻干粉约含有10-100亿活菌。选用低聚异麦芽糖作为壁材,是因为它是一种不会被乳酸菌利用的糖类,耐热且水溶性不是特别好,能在微针制作过程中提高乳酸菌的存活率。
微针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模具为定制,四棱锥台型。其中微针针体的底部直径为300μm,微针的顶部直径为50μm,高500μm。微针阵列中,微针针体之间的中心距离为500μm,共81针/cm2,为9×9排列。
制备可溶性空微针,步骤如下:1、配制羧甲基纤维素溶液:准确称量0.9g羧甲基纤维素到100ml螺口瓶中,加入10ml去离子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大概搅拌30分钟,得到质量百分比浓度为9%的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2、取上述羧甲基纤维素溶液150μl到微针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模具中,并刮去模具表面多余的羧甲基纤维素溶液。3、将已填充好的模具放在六孔板中拿去离心,离心转速为4000rpm时间为5分钟。4、将上述模具置于干燥器中常温干燥。5、待干燥后,用镊子将干燥好的微针取出,即可见到制备好空微针贴片。
制备装填有乳酸菌冻干粉的可溶性微针,其步骤是:1、配制羧甲基纤维素溶液:准确称量0.9g羧甲基纤维素到100ml螺口瓶中,加入适量水至10ml刻度,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大概搅拌30分钟,得到质量百分比浓度为9%的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2、称取3mg乳酸菌冻干粉粉末转入5ml离心管中,再加入150μl羧甲基纤维素溶液并搅拌均匀,得到用于制备针尖的乳酸菌-纤维素溶液。3、用移液枪将步骤2制得的含活菌纤维素溶液转移到微针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模具中,并刮去模具表面多余的溶液。4、将已填充好的模具放在六孔板中拿去离心,离心转速为4000rpm时间为5分钟。5、将模具放置干燥器中30-40℃干燥2-3h;待完全干燥后用镊子取出含有活菌的微针贴片。
本发明可溶性益生菌微针的结构图和原理图见图1。本发明通过对微针针体的尺寸进行限定,确保微针使用时,刺穿最外侧角质层,并穿透表皮和真皮,并允许分子直接递送到真皮下层,随后进行全身循环。由于微针针尖未达到神经末梢分布丰富的皮肤深层,不会产生痛觉。此外,加上微针针体为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可以和皮肤融为一体,不会造成创伤和炎症,从而克服非可溶性微针会产生创伤的缺陷。益生菌利用低聚异麦芽糖作为壁材,并制备为冻干粉的状态,此时益生菌处于有活性且未复苏的状态。微针阵列插入皮肤后,微针针体会被表皮层和真皮上层的组织间液溶解,释放活性有益菌到表皮及真皮组织并进行扩散。具有活性的益生菌开始在皮下慢慢复苏,扩散,并通过益生菌自身的新陈代谢产生有机酸、乳酸等物质。图2为实物图,从左到右依次为PDMS模具、可溶性益生菌微针、罗丹明B荧光微针。
实施例2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益生菌微针,不同之处在于将3-6mg植物乳杆菌冻干粉粉末混入150μl质量百分比浓度为9%的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得到益生菌微针。定量检测益生菌微针中的乳酸菌含菌数。
细胞染色法检测原理:美蓝是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氧化态的美蓝呈蓝色,而还原态的美蓝呈无色。当用美蓝对细胞进行染色时,活的细胞中含有还原性酶,使美蓝呈还原态,细胞无色;而死亡细胞呈蓝色。
检测操作步骤:1、去离子水煮沸灭菌,封口冷却。2、将实施例1中制得的含有活菌的微针贴片溶于10ml灭菌的水中,摇晃均匀得到待检测样品。3、样品中添加染色剂,然后取10μl样品进行涂片扫描计数,得到N1。4、对样品加热杀菌。再次涂片计数,得到N2。5、计算N=N2-N1即为10μl样品中的含菌量。结果见图3。
图3给出了3种不同浓度菌液制得微针的针尖含菌统计结果:1)使用20mg乳酸菌冻干粉加1ml羧甲基纤维素溶液配比(即3mg乳酸菌冻干粉加150ul羧甲基纤维素溶液)制得的微针,针尖的含菌数经检测统计为5462±613(个),2)使用30mg乳酸菌冻干粉加1ml羧甲基纤维素溶液配比(即4.5mg乳酸菌冻干粉加150ul羧甲基纤维素溶液)制得的微针,针尖的含菌数经检测统计为10250±1757(个),3)使用40mg乳酸菌冻干粉加1ml羧甲基纤维素溶液配比(即6mg乳酸菌冻干粉加150ul羧甲基纤维素溶液)制得的微针,针尖的含菌数经检测统计为14600±2000(个)。可以看出乳酸菌被稳定包埋于的微针,针尖含菌数随乳酸菌加入量增多而稳定上升。
实施例3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含有益生菌活菌的微针,并在制作过程中加入罗丹明B,即将将3mg益生菌冻干粉粉末、0.5mg罗丹明B粉末与150ul纤维素溶液充分混合搅拌均匀,得到装填荧光物质的微针贴片,进行透皮测试。
将装填荧光物质的微针贴片扎入猪皮后,让微针充分溶解2min、3min、4min、5min,用显微镜观察拔出后的微针尖端和猪皮的形貌和药物进入的分布情况,结果见图4和图5。
图4和图5结果表明,微针贴片插入猪皮后吸收水分慢慢溶解释放尖端的荧光物质,皮内荧光物质强度渐渐增强,扎入猪皮5min后微针尖端完全溶解于皮下组织(图6),荧光物质几乎全部输至体内。
实施例4
微针经皮传送乳酸菌的效果验证。
分别使用实施例1制备的空微针作为对照和实施例1制备的装填乳酸菌的微针贴片扎入猪皮,待微针完全溶解(3-6min)并反应至少1h后,切下猪皮组织,搅碎溶解后离心取其上清液,使用乳酸测定试剂盒来定量检测乳酸的含量。
图7中,以空白微针为对照组,采用酶反应比色法检测乳酸含量。结果如图7所示,静置1小时情况:空白微针组乳酸含量(LD)测定结果为2.61mmol/L,乳酸菌微针组LD测定结果为4.99mmol/L,乳酸菌微针较空白微针组LD浓度提高了91.19%;静置2小时情况:空白微针组LD测定结果为2.45mmol/L,乳酸菌微针组LD测定结果为7.23mmol/L,乳酸菌微针较空白微针组LD浓度提高了195.10%;静置3小时情况:空白微针组LD测定结果为3.03mmol/L,乳酸菌微针组LD测定结果为11.13mmol/L,乳酸菌微针较空白微针组LD浓度提高了267.33%。
结果表明,使用实施例1制得的微针扎入猪皮后,再制备得到的上清液乳酸含量有明显提高。实施例5证明装填乳酸菌的微针贴片能将乳酸菌输送至猪皮下并合成乳酸。
实施例5乳酸菌微针对活体老鼠局部皮肤刺激实验
为了检验长期使用乳酸菌微针对局部皮肤的损害性,本发明对SD大鼠进行以下两组实验。乳酸菌微针组:选取老鼠背部进行微针施打,进行一个星期的实验及观察,对于乳酸菌微针组使用1周(7天)每天一次30min的实施例1得到的乳酸菌微针处理。正常对照组:选取未采用任何处理皮肤部位。7天后,通过局部皮肤切片,对切片进行HE染色,结果见图8。
图8结果可见:与正常组相比,乳酸菌微针组的皮肤HE显示没有明显的穿刺伤口,结构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同时没有发现明显的炎症细胞的浸润改变。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可溶性益生菌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溶性益生菌微针由微针基底与可溶性微针针体组成,其中可溶性微针针体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微针针体内包含有低聚异麦芽糖作为壁材的益生菌冻干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溶性益生菌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相容性材料包括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透明质酸、壳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溶性益生菌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益生菌为乳酸菌,乳酸菌包括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溶性益生菌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基底由可溶性材料制成和/或不可溶性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可溶性益生菌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益生菌微针的结构为四棱锥台型、三棱锥台型或者圆锥台型。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可溶性益生菌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针体的底部直径为100-500μm,顶部直径为1-50μm,高500-150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可溶性益生菌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针体之间的中心距离为100-2000μm,1-200针/cm2
8.一种可溶性益生菌微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按照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准备材料,将活性益生菌菌体与低聚异麦芽糖混合,使得低聚异麦芽糖包裹住益生菌菌体,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预先将里面的水份冻结,然后在真空无菌的环境下将被冻结的水份升华,从而得到低聚异麦芽糖作为壁材的益生菌冻干粉,将益生菌冻干粉与生物相容性材料混合,填充到微针磨具中,4000-6000rpm的转速离心4-10分钟,30-40℃干燥,制备得到可溶性益生菌微针。
CN201810120628.3A 2018-02-07 2018-02-07 一种透皮输送活性益生菌的可溶性微针阵列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ending CN1085788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20628.3A CN108578888A (zh) 2018-02-07 2018-02-07 一种透皮输送活性益生菌的可溶性微针阵列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20628.3A CN108578888A (zh) 2018-02-07 2018-02-07 一种透皮输送活性益生菌的可溶性微针阵列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78888A true CN108578888A (zh) 2018-09-28

Family

ID=63608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20628.3A Pending CN108578888A (zh) 2018-02-07 2018-02-07 一种透皮输送活性益生菌的可溶性微针阵列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78888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5124A (zh) * 2020-03-19 2020-07-07 上海缓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聚乳酸类化合物的抗衰老缓释可溶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06202A (zh) * 2020-11-20 2021-01-12 南京鼓楼医院 一种载活菌的微针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2516452A (zh) * 2020-12-18 2021-03-19 南京鼓楼医院 一种冰冻微针阵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329682A (zh) * 2019-01-30 2021-08-31 株式会社乐派司 利用微针贴片的微创皮肤活组织检查方法
CN113797155A (zh) * 2021-09-14 2021-12-17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不可溶的透皮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82543A1 (en) * 2000-12-14 2002-06-27 Jung-Hwan Park Microneedle devices and production thereof
CN103301563A (zh) * 2013-06-20 2013-09-18 吴传斌 可溶性同轴锥多层微针、微针阵列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32159A (zh) * 2014-04-24 2016-12-14 佐治亚科技研究公司 微针和其制造方法
CN106619480A (zh) * 2016-10-20 2017-05-10 南通普莱德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聚合物微针阵列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14794A (zh) * 2017-06-06 2017-09-01 上海真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增强抗过敏能力的益生菌组合物
CN107530534A (zh) * 2015-04-17 2018-01-02 佐治亚科技研究公司 具有可分离微针的药物递送装置
CN107568672A (zh) * 2017-08-30 2018-01-12 安庆市贵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益生菌蓝莓树莓复合果酱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82543A1 (en) * 2000-12-14 2002-06-27 Jung-Hwan Park Microneedle devices and production thereof
CN103301563A (zh) * 2013-06-20 2013-09-18 吴传斌 可溶性同轴锥多层微针、微针阵列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32159A (zh) * 2014-04-24 2016-12-14 佐治亚科技研究公司 微针和其制造方法
CN107530534A (zh) * 2015-04-17 2018-01-02 佐治亚科技研究公司 具有可分离微针的药物递送装置
CN106619480A (zh) * 2016-10-20 2017-05-10 南通普莱德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聚合物微针阵列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14794A (zh) * 2017-06-06 2017-09-01 上海真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增强抗过敏能力的益生菌组合物
CN107568672A (zh) * 2017-08-30 2018-01-12 安庆市贵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益生菌蓝莓树莓复合果酱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29682A (zh) * 2019-01-30 2021-08-31 株式会社乐派司 利用微针贴片的微创皮肤活组织检查方法
CN111375124A (zh) * 2020-03-19 2020-07-07 上海缓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聚乳酸类化合物的抗衰老缓释可溶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06202A (zh) * 2020-11-20 2021-01-12 南京鼓楼医院 一种载活菌的微针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2516452A (zh) * 2020-12-18 2021-03-19 南京鼓楼医院 一种冰冻微针阵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797155A (zh) * 2021-09-14 2021-12-17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不可溶的透皮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78888A (zh) 一种透皮输送活性益生菌的可溶性微针阵列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473137B (zh) 用于预防或治疗更年期症状的、包含作为活性成分的含有香豆雌酚的大豆提取物的组合物
WO2012097579A1 (zh) 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46560B (zh) 一种含抗菌肽及表皮生长因子的干式膜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TW200403069A (en) Antimicrobial agent and antimicrobial composition
CN101239091B (zh) 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组合物
CN110025593A (zh) 细胞微囊、载有抗癌药物的细胞微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000874A (zh) 一株具有防治龋齿功效的植物乳杆菌
CN108042456B (zh) 一种铁皮石斛发酵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000770A (zh) 一种含珍珠肽的美白霜
KR102122652B1 (ko) 락토바실러스 루테리 제제를 이용한 피부개선용 조성물
CN105148316B (zh) 一种锌基蒙脱石无菌创可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343162A (zh) 独一味口腔缓释贴膜的制备方法及其检测方法
CN108294982A (zh) 一种祛痘美白组合物
CN114831918B (zh) 中药组合物发酵液、其制备方法以及应用
CN1345589A (zh) 含嗜酸乳杆菌的药物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13304325A (zh) 一种集可注射与抗菌于一体的双功能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3432049B (zh) 一种具有除臭作用的组合物
CN103705474B (zh) 一种含有奥美拉唑钠的冻干药物组合物
CN110101643A (zh) 一种保湿修复组合物以及含有该组合物的化妆品
CN111544352B (zh) 银耳-灵芝复合发酵物、具有抗衰老功效的化妆品用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079000B (zh) 一种组合物及其应用、制剂
CN110755310B (zh) 促进皮肤微循环的活性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KR100769815B1 (ko) 생체 이용율이 높은 생약추출발효물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9248219A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猪丹毒的药物中的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