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28305B - 坐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坐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28305B
CN108528305B CN201810149198.8A CN201810149198A CN108528305B CN 108528305 B CN108528305 B CN 108528305B CN 201810149198 A CN201810149198 A CN 201810149198A CN 108528305 B CN108528305 B CN 1085283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eat
shaft
rotary shaft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4919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28305A (zh
Inventor
长尾裕
中根正伸
中山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Ltd
Original Assignee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242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3285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242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6339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Ltd filed Critical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Ltd
Publication of CN1085283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283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283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283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95Lower-leg-rests, e.g. calf-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较轻的力使可动部移动的坐席装置。通过对操作杆(10)的旋转操作而使得旋转轴(11)旋转。利用该旋转轴(11)的旋转力对腿托(5)进行驱动。第一齿轮(12)与旋转轴(11)联动。第一卡止部(13)卡止于第一齿轮(12)而与对操作杆(10)的旋转操作相应地使第一齿轮(12)旋转。第一齿轮(12)以及第一卡止部(13)是棘轮构造,若朝一个方向对操作杆(10)进行旋转操作,则第一卡止部(13)卡止于第一齿轮(12)而使得旋转轴(11)朝一个方向旋转,若朝另一方向对操作杆(10)进行旋转操作,则第一卡止部(13)未卡止于第一齿轮(12)而不会使旋转轴(11)旋转。

Description

坐席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7年2月1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024205以及于2017年2月1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024206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的旅客用座椅等坐席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上述坐席装置,使用在展开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旋转自如的腿托(可动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坐席装置:将操作杆的操作力传递至腿托而进行该腿托的展开、收纳。
但是,为了减轻操作杆,需要在操作杆与腿托之间设置腿托的驱动量小于操作杆的操作量的传动机构。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坐席装置中,使操作杆仅向一个方向旋转而对腿托进行驱动。由于操作杆的旋转范围有限,因此,存在无法充分减轻操作杆的第一问题。
具备斜倚机构的坐席装置设置为从靠背倾倒的斜倚位置向靠背立起的竖立位置移动自如。另外,还考虑到了与靠背的倾倒联动地使座部向前方滑动的坐席装置。
为了使座部以上述方式滑动而考虑到了如下结构(专利文献1)。以隔着靠背以及座部的左右侧的方式配置底架侧部。在底架侧部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的引导槽,从座部突出的引导销插入于引导槽。由此,引导销沿引导槽移动而使得座部相对于底架侧部沿前后方向移动自如。
但是,为了维护而需要使座部的前端向上方升起。然而,在上述结构中,为了使座部升起而需要从座部将引导销拆下,从而存在维护操作繁琐的第二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94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背景而完成的,其第一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较轻的力使可动部运动的坐席装置。
另外,本发明是鉴于以上背景而完成的,其第二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使座部升起的坐席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为为了解决上述第一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坐席装置具备:操作部,对该操作部进行旋转操作;旋转轴,通过对上述操作部的旋转操作而使得该旋转轴旋转;以及可动部,利用上述旋转轴的旋转力对该可动部进行驱动,上述坐席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将上述操作部的旋转力向上述旋转轴传递的传动机构,上述传动机构将上述操作部朝一个方向的旋转力向上述旋转轴传递,而上述操作部朝另一方向的旋转力不会向上述旋转轴传递。
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坐席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传动机构是棘轮构造,该棘轮构造包括:第一齿轮,当该第一齿轮旋转时使得上述旋转轴联动地旋转;以及第一卡止部,该第一卡止部与上述操作部联动,当上述操作部朝一个方向旋转时,该第一卡止部卡止于上述第一齿轮而使得上述第一齿轮朝一个方向旋转,当上述操作部朝另一方向旋转时,该第一卡止部未卡止于上述第一齿轮而未使得上述第一齿轮朝另一方向旋转。
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坐席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可动部是腿托。
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坐席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锁止机构,该锁止机构允许上述旋转轴朝一个方向的旋转、且禁止上述旋转轴朝另一方向的旋转。
在第四方式的上述锁止机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坐席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锁止机构是棘轮构造,该棘轮构造包括:第二齿轮,该第二齿轮与上述旋转轴联动;以及第二卡止部,当上述旋转轴朝一个方向旋转时,该第二卡止部未卡止于上述第二齿轮卡止而允许上述旋转轴的旋转,当上述旋转轴朝另一方向旋转时,该第二卡止部卡止于上述第二齿轮而禁止上述旋转轴的旋转。
在第四方式或第五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坐席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操作部具有主体部、以及设置为相对于上述主体部摆动自如的操作片,上述操作片在朝一个方向摆动时与上述主体部抵接而使得上述主体部也朝一个方向旋转,上述操作片在朝另一方向摆动时相对于上述主体部朝另一方向摆动而将上述锁止机构解除。
在第二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坐席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止动件,该止动件与上述操作部抵接而限制朝另一方向的旋转;以及限制部,当上述操作部处于与止动件抵接的抵接位置时,该限制部与上述第一卡止部接触而使得上述卡止部与上述第一齿轮分离。
为了解决上述第二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坐席装置具备:底架;座框,该座框设置为相对于上述底架沿前后方向移动自如;以及背框,该背框安装为相对于上述座框倾转自如,与上述座框向前方的移动联动地倾倒,与上述座框向后方的移动联动地立起,上述坐席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固定于上述底架的上方、且沿着前后方向的轨道,在上述座框设置有在上述轨道的上方行走的行走轴。
在第八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坐席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底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侧板,在上述侧板设置有引导槽,在上述背框设置有插入于上述引导槽的引导销,上述引导销沿上述引导槽移动,从而上述背框与上述座框向前方的移动联动地倾倒,并与上述座框向后方的移动联动地立起。
在第八方式或第九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坐席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底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侧板,在上述侧板设置有引导槽,在上述背框设置有插入于上述引导槽的引导销,上述引导销沿上述引导槽移动,从而上述背框与上述座框向前方的移动联动地倾倒,并与上述座框向后方的移动联动地立起。
在第十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的坐席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引导销具有:第一销部,该第一销部具有将上述背框以及上述引导槽贯通的第一轴部、以及设置于上述第一轴部的一端部且重叠固定于上述背框的第一凸缘部;第二销部,该第二销部具有将上述第一轴部贯通的第二轴部、以及设置于上述第二轴部的另一端且与上述第一轴部的另一端重叠的第二凸缘部;以及附加安装部,该附加安装部设置于上述第二销部的一端、且防止上述第二轴部从上述第一轴部脱落,上述第一轴部分割为将上述背框的背框轴部、以及插入于上述引导槽的底架轴部。
发明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一方式,通过反复使操作部朝一个方向旋转以及朝另一方向旋转,能够使旋转轴朝一个方向旋转而对可动部进行驱动。由此,即使操作部的旋转范围狭小,也能够与可动部的驱动量相比而充分增大操作部的操作量,因此,能够利用较轻的力使操作部旋转而对可动部进行驱动。
根据第二方式,能够由棘轮构造简单地构成传动机构。
就座者在将脚放置于腿托的状态下对操作部进行操作。因此,若操作部较重,则就座者使脚进行蹬踏而在妨碍腿托的驱动的方向上施力。因此,操作部会变得更重。根据第三方式,能够利用较轻的力使操作部旋转,因此,就座者无需使放置于脚托的脚进行蹬踏,从而效果更好。
根据第四方式,在利用锁止机构朝另一方向对操作部进行旋转操作的期间,旋转轴不会朝另一方向旋转。
根据第五方式,能够由棘轮构造简单地构成锁止机构。
根据第六方式,能够利用一个操作片而进行用于对可动部进行驱动的操作、以及锁止机构的解除操作。
根据第七方式,当操作部处于抵接位置时,第一卡止部以及第一齿轮允许旋转轴朝另一方向的旋转。
根据第八方式,设置于座框的行走轴在轨道的上方行走从而沿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因此,能够简单地使座框升起。
根据第九方式,在底架前方连结部的上方支承有轨道。由此,能够稳定地将座框支承为沿前后方向移动自如。
根据第十方式,能够与座框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联动地将背框安装为倾转自如。
根据第十一方式,从轴向的一侧以及另一方均能够将引导销拆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坐席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其示出了腿托处于容纳位置、且座部以及靠背处于竖立位置时的坐席装置。
图1B是表示本发明的坐席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其示出了腿托处于展开位置、座部以及靠背处于斜倚位置、且腿托驱动机构拆下时的坐席装置。
图2是从左前方观察缓冲材料拆下后的图1A所示的坐席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从左后方观察缓冲材料拆下后的图1A所示的坐席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从右后方观察缓冲材料拆下后的图1A所示的坐席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构成图1A所示的坐席装置的座框的立体图。
图6是构成图1A所示的坐席装置的座框以及腿托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三齿轮拆下、且操作杆处于初始位置时的图6所示的操作机构的侧视图。
图8是第三齿轮拆下、且使操作杆朝一个方向略微旋转时的图6所示的操作机构的侧视图。
图9A是使操作杆朝一个方向旋转时的第一卡止部以及第一齿轮的局部放大图。
图9B是使操作杆朝另一方向旋转时的第一卡止部以及第二齿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锁止未解除时的图4所示的锁止机构的侧视图。
图11是锁止解除时的图4所示的锁止机构的侧视图。
图12A是座框前杆要朝另一方向旋转时的第二卡止部以及第二齿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2B是座框前杆朝一个方向旋转时的第二卡止部以及第二齿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1所示的操作杆的局部侧视图。
图14A是表示本发明的坐席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并示出了座部以及靠背处于竖立位置时的坐席装置。
图14B是表示本发明的坐席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其示出了座部以及靠背处于斜倚位置时的坐席装置。
图15是从左前方观察坐垫拆下后的图14A所示的坐席装置的立体图。
图16是构成图14A所示的坐席装置的底架以及座框的立体图。
图17是构成图14A所示的坐席装置的底架以及背框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5的A-A线剖视图。
图19是使图14A所示的坐席装置的座部向上方升起时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坐席装置
5 腿托(可动部)
9 锁止机构
10 操作杆(操作部)
11 旋转轴
12 第一齿轮(传动机构)
13 第一卡止部(传动机构)
91 第二齿轮
92 第二卡止部
101 杆主体部(主体部)
102 操作片
P3 销(限制部)
S2 第二止动件(止动件)
100 坐席装置
200 底架
600 引导销
700 卡止销(附加安装部)
201 底架侧管(底架侧部)
202 底架前杆(底架连结部)
204 引导板(侧板)
204A 引导槽
205 导轨(轨道)
301 座框
303 行走轴
401 背框
601 第一销部
601A 第一轴部
601B 第一凸缘部
601C 背框轴部
601D 底架轴部
602 第二销部
602A 第二轴部
602B 第二凸缘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A~图13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坐席装置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中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是从就坐于坐席装置的就座者观察的上下左右前后。
第一实施方式的坐席装置1是装配于铁路车辆等交通工具的旅客室内的旅客用座椅。如图1A、图1B等所示,坐席装置1具备底架2、座部3和靠背4、作为可动部的腿托5、以及腿托驱动机构6。
底架2固定于旋转台上、且对座部3以及靠背4进行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一个底架2,两个座部3以及两个靠背4排列支承于左右方向上。由于左右排列的座部3以及靠背4等大致相同,因此,以一个座部3以及一个靠背4为代表进行说明。
座部3以及靠背4以在图1A所示的竖立位置与图1B所示的斜倚位置之间移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底架2。腿托以在图1A所示的收纳位置与图1B所示的展开位置之间移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座部3。腿托驱动机构6是如下机构:进行使腿托5从收纳位置向展开位置移动的操作、从展开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的操作,将其操作力传递至腿托5而使得腿托5从收纳位置向展开位置、从展开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
如图2以及图3、图5等所示,底架2具有:一对底架侧管21;底架前杆22;底架后杆23;相对于一个座部3和一个靠背4分别设置有一对的引导板24;以及相对于一个座部3以及一个靠背4分别设置有一对的导轨25(图5)。
如图2及图3所示,一对底架侧管21形成为长条的方管状、且配置为长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一对底架侧管21在两名就座者的左右方向上对置配置。底架前杆22将一对底架侧管21的前端彼此连结、且对底架侧管21进行支承。底架后杆23将一对底架侧管21的后端彼此连结、且对底架侧管21进行支承。
如图2等所示,一对引导板24的下端部安装于底架后杆23。在一对引导板24设置有供后述的从靠背4、座部3朝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引导销P1、P2插入的引导槽24A、24B。引导销P1、P2沿上述引导槽24A、24B移动,从而使得座部3以及靠背4以在竖立位置以及斜倚位置之间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一对引导板24。在竖立位置处,座部3位于后方、且靠背4立起。在斜倚位置处,座部3位于前侧、且靠背4倾倒。
如图5所示,一对导轨25在底架前杆22的上方且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一对导轨25分别沿前后方向设置,设置于座部3的轴部Z1在该导轨25上行走,由此座部3以沿前后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底架2。
座部3包括:座框31,该座框31设置为相对于底架2沿前后方向移动自如;以及缓冲材料32(图1A、图1B),该缓冲材料32安装于座框31。如图2及图3所示,座框31具有:一对座框侧板311;座框后杆312(图2),该座框后杆312将一对座框侧板311的后端部彼此连结;以及座框前杆313(图3),该座框前杆313将一对座框侧板311的前端部彼此连结。一对座框侧板311配置为比一对引导板24在左右方向上更靠内侧、且在左右方向上对置配置。另外,如图2所示,一对座框侧板311具有:侧板主体部311A,该侧板主体部311A配置为长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背框支承部311B,该背框支承部311B在随着从侧板主体部311A的后端趋向后方而接近上方的倾斜方向上延伸,且对后述的背框进行支承;以及腿托支承部311C,该腿托支承部311C从侧板主体部311A的前端的上侧朝向前方延伸,且对后述的腿托5进行支承。
如图5所示,分别在上述导轨25上行走的一对轴部Z1分别从一对侧板主体部311A在左右方向上朝向内侧突出设置。在背框支承部311B设置有供从背框41在左右方向上朝向外侧突出的引导销P1插入的贯通孔H1。将引导销P1插入于该贯通孔H1,由此将背框41支承为以引导销P1为中心而相对于座框31倾转自如。
如图2及图3所示,座框后杆312以及座框前杆313以长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的方式将一对座框侧板311之间连结。座框前杆313安装为在一对座框侧板311之间旋转自如。
靠背4包括:背框41,该背框41安装为相对于座框31倾转自如;以及缓冲材料42(图1),该缓冲材料安装于背框41。如图2所示,背框41具有:配置于一对引导板24之间的一对侧方板部411;上方板部412;以及中央板部413。一对侧方板部411在与一对引导板24相同的方向上对置配置、且配置为长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一对侧方板部411的下端与上述的背框支承部311B的内侧重叠。上述引导销P1、P2以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安装于上述侧方板部411。
上方板部412将一对侧方板部411的上端彼此连结、且配置为其长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中央板部413将一对侧方板部411的中央彼此连结、且配置为其长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板部413沿上下方向排列设置有三个。
腿托5以在如图1A所示从座框31的前端下垂的容纳位置、与如图1B所示比座框31的前端更向前方延伸的展开位置之间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座框31。腿托5具有:腿托框51;以及安装于腿托框51的缓冲材料52(图1A、图1B)。如图2所示,腿托框51具备: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一对侧框部511;将一对侧框部511连结的连结部512;以及板部513。
一对侧框部511形成为近似方柱状、且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轴支承于座框31的腿托支承部311C。由此,腿托框51相对于座框31旋转自如。连结部512形成为近似方柱状、且配置为长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该连结部512的两端与一对侧框部511连结。板部513在收纳位置处配置于比连结部512更靠下侧的一对侧框部511之间,在收纳位置处与前后方向垂直、且在展开位置处与上下方向垂直。
腿托驱动机构6具备操作机构7、驱动机构8以及锁止机构9。如图3所示,操作机构7安装于一对底架侧管21中的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的坐席装置1的操作机构7安装于左侧的底架侧管21,右侧的坐席装置1的操作机构7安装于右侧的底架侧管21),根据对作为操作部的操作杆10的操作而使旋转轴11(图7及图8)朝一个方向Y1旋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方向Y1是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
如图5及图6所示,驱动机构8安装于座框31的座框前杆313的中央,将旋转轴11朝一个方向Y1的旋转传递至腿托5而将腿托5从收纳位置驱动至展开位置。如图4所示,锁止机构9安装于一对座框侧板311的另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的坐席装置1的锁止机构9安装于右侧的座框侧板311,右侧的坐席装置1的锁止机构9安装于左侧的座框侧板311),禁止旋转轴11朝另一方向Y2的旋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另一方向Y2是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且是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
如图6、图7及图8等所示,操作机构7具有:操作杆10,对该操作杆10进行旋转操作;旋转轴11(图7以及图8),通过对操作杆10的旋转操作而使得该旋转轴11旋转;作为传动机构的第一齿轮12,当该第一齿轮12旋转时,旋转轴11联动地旋转;作为传动机构的第一卡止部13,该第一卡止部13卡止于第一齿轮12,从而与对操作杆10的旋转操作相应地使第一齿轮12旋转;作为限制部的销P3(图7以及图8);第三齿轮14和第一齿条15,该第三齿轮14和第一齿条15将旋转轴11的旋转力转换为前后方向上的移动;以及支承部16,该支承部16对上述部件进行支承。
操作杆10形成为长条状,旋转轴11将该操作杆10的一端贯通。操作杆10未固定于旋转轴11、且设置为使得旋转轴11相对于中心而摆动(旋转)自如。操作杆10与设置于后述的支承部16的第一止动件S1以及作为止动件的第二止动件S2抵接而对摆动范围进行限制,该操作杆10的另一端在比座框31更向上方突出的范围内摆动。
旋转轴11以其轴向沿着左右方向的方式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后述的支承部16。旋转轴11将第一齿轮12贯通。第一齿轮12固定于比操作杆10更靠左右方向内侧的旋转轴11,若第一齿轮12旋转,则旋转轴11也与第一齿轮12的旋转联动地朝相同的方向旋转。如图9A和图9B所示,第一齿轮12的齿的比顶部更靠一个方向Y1侧的倾斜面M1设置为比卡止面M2更平缓,该卡止面M2比顶部更靠另一方向Y2侧。
如图6、图7及图8所示,第一卡止部13安装为,前端相对于操作杆10的内侧而以沿着左右方向的轴为中心摆动自如。第一卡止部13的后端比操作杆10更向后方突出、且位于第一齿轮12的上方。第一卡止部13在其后端形成有朝向第一齿轮12的齿突出的爪部13A。利用未图示的螺旋弹簧等对第一卡止部13的爪部13A朝接近第一齿轮12的方向施力,从而使得爪部13A与第一齿轮12接触。
如图9A和图9B所示,爪部13A的比其顶部更靠前方的端面M3设置为,与第一齿轮12的齿的卡止面M2大致相同的角度。另外,爪部13A的比顶部更靠后方的倾斜面M4设置为,与第一齿轮12的齿的倾斜面M1大致相同的角度。由此,如图9A所示,若第一卡止部13朝一个方向Y1移动,则第一卡止部13的端面M3和第一齿轮12的卡止面M2卡止而使得第一齿轮12朝一个方向Y1旋转。另一方面,如图9B所示,若使第一卡止部13朝另一方向Y2移动,则第一卡止部13的爪部13A一边与第一齿轮12的倾斜面M1滑动接触一边被逐渐向上方按压而越过一齿轮12的齿。因此,第一齿轮12未与第一卡止部13卡止,从而第一齿轮12不进行旋转。
销P3突出设置在比第一卡止部13靠下侧。如图7所示,当操作杆10处于与第二止动件S2抵接的初始位置时,销P3对第一卡止部13向上方进行按压而使得第一卡止部13的爪部13A和第一齿轮12分离。
如图6所示,第三齿轮14被旋转轴11贯通。第三齿轮14固定于第一齿轮12与操作杆10之间的旋转轴11,若旋转轴11旋转,则第三齿轮14也与该旋转轴11的旋转联动地朝相同的方向旋转。
第一齿条15在第三齿轮14的下方配置为与第三齿轮14啮合,并沿前后方向滑动自如地支承于支承部。由此,若第三齿轮14朝一个方向Y1旋转,则第一齿条15向前方移动,若第三齿轮14朝另一方向Y2旋转,则第一齿条15向后方移动。在第一齿条15的左右方向外侧的侧面,突出设置有供后述的线缆C1的内侧线材W1的一端安装的安装销P4。
如图6所示,支承部16具有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设置而成的第一支承板161以及第二支承板162。第一支承板161具有:前后方向上呈长条的近似矩形的底板161A;以及从底板161A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向上方立起设置的近似矩形的立起板161B。旋转轴11旋转自如地安装于该立起板161B。另外,在立起板161B设置有:第一止动件S1,该第一止动件S1与操作杆10抵接而对操作杆10朝一个方向Y1的旋转进行限制;以及第二止动件S2,该第二止动件S2与操作杆10抵接而对操作杆10朝另一方向Y2的旋转进行限制。在立起板161B设置有从其上端的后侧向上方立起设置的凸部161C,第一止动件S1从凸部161C的前端的上侧朝左右方向外侧立起设置。第二止动件S2从立起板161B的前端的上侧朝左右方向外侧立起设置。
第二支承板162具有:近似矩形的底板162A,该底板162A沿前后方向延伸;近似矩形的立起板162B,该立起板162B从底板162A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向上方立起设置;以及近似矩形的立起板162C,该立起板162C从底板162A的左右方向外侧的端部向上方立起设置。在底板162A形成有供上述的第一支承板161的立起板161B插入的狭缝SL。若第一支承板161的立起板161B插入于该狭缝SL,则立起板161B从底板162A立起设置,立起板161B、162B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在将底架侧管21夹持于该立起板161B、162B之间的状态下,支承部16固定于底架侧管21。另外,上述第一齿条15配置于立起板162B、162C之间的底板162A上。
如图5所示,驱动机构8具备:第二齿条81,该第二齿条81与第一齿条15联动地沿前后方向移动;齿条支承部82,该齿条支承部82将第二齿条81支承为沿前后方向移动自如;线缆支承板83,该线缆支承板83对将第一齿条15的移动向第二齿条81传递的线缆C1进行支承;第四齿轮(未图示),将第二齿条81的移动传递至座框前杆313而使得该第四齿轮旋转;以及一对连杆部84(图4),该一对连杆部84将第二齿条81的移动传递至腿托5的连结部512而使得腿托5旋转。
第二齿条81配置于座框前杆313的下方、且沿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地支承于齿条支承部82。齿条支承部82固定于座框前杆313。齿条支承部82具有:底板821,该底板821供第二齿条81搭载;以及一对立起板822,该一对立起板822从底板821的左右方向两端向上方立起设置。座框前杆313将上述一对立起板822贯通。另外,向左右方向内侧突出的销(未图示)分别安装于一对立起板822。在第二齿条81的侧面设置有沿着前后方向的引导槽81A,上述销插入于第二齿条81的引导槽81A。由此,第二齿条81沿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地支承于齿条支承部82。
一端安装于第一齿条15的内侧线材W1的另一端安装于齿条支承部82。利用螺钉等将线缆支承板83固定于第二齿条81的后端。线缆C1的外壳OC1的另一端支承于线缆支承板83。
未图示的第四齿轮被座框前杆313贯通、且配置为由一对立起板822夹持。第四齿轮配置于第二齿条81的上方、且与第二齿条81啮合。由此,若第二齿条81向前方移动,则第四齿轮朝一个方向Y1旋转,若第二齿条81向后方移动,则第四齿轮朝另一方向Y2旋转。座框前杆313固定于第四齿轮,若第四齿轮旋转,则座框前杆313也朝相同的方向旋转。
如图4所示,一对连杆部84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一对连杆部84卡止于连结部512的下侧。第二齿条81的前端夹持于一对连杆部84之间。一对连杆部84将第二齿条81支承为以沿着左右方向的轴为中心而旋转自如。由此,若第二齿条81向前方移动,则连杆部84以轴为中心而旋转,使得连结部512朝一个方向Y1旋转,从而腿托5朝向展开位置升起。
如图10及图11所示,锁止机构9具备:第二齿轮91,该第二齿轮91与座框前杆313联动;第二卡止部92,该第二卡止部92卡止于第二齿轮91而禁止旋转轴11朝另一方向Y2的旋转;螺旋弹簧Co(Co1);连杆部93;线缆支承部94;以及销P5。
第二齿轮91被座框前杆313贯通。第二齿轮91固定于座框前杆313,若座框前杆313旋转,则第二齿轮91也与该座框前杆313的旋转联动地朝相同的方向旋转。如图12A和图12B所示,第二齿轮91的齿的比顶部更靠一个方向Y1的倾斜面M5设置为,比卡止面M6平缓,该卡止面M6比第二齿轮91的齿的顶部更靠另一方向Y2。
如图10及图11所示,第二卡止部92的前端相对于座框侧板311的外表面安装为以沿着左右方向的轴Z2为中心而摆动自如。第二卡止部92的后端位于第二齿轮91的上方。第二卡止部92在其后端形成有朝向第二齿轮91的齿突出的爪部92A。如图12所示,爪部92A的比其顶部更靠后方的端面M7设置为,与第二齿轮91的齿的卡止面M6大致相同的角度。另外,爪部92A的比顶部更靠前方的倾斜面M8设置为,与第二齿轮91的齿的倾斜面M5大致相同的角度。
由此,如图12A所示,当欲使第二齿轮91向另一方向Y2旋转时,第二卡止部92的端面M7和第二齿轮91的卡止面M6卡止而禁止第二齿轮91朝另一方向Y2的旋转。另一方面,如图12B所示,若第二齿轮91向一个方向Y1旋转,则第二卡止部92的爪部92A一边与第二齿轮91的倾斜面M5滑动接触一边逐渐被向上方按压而越过第二齿轮91的齿,因此,允许第二齿轮91朝一个方向Y1的旋转。
如图10及图11所示,螺旋弹簧Co1的一端安装于第二卡止部92,另一端安装于后述的连杆部93。利用该螺旋弹簧Co1对爪部92A向接近第二齿轮91的方向施力,从而使得爪部92A与第二齿轮91接触。
连杆部93安装为,在座框侧板311的外表面以沿着左右方向的轴Z3为中心而旋转自如。连杆部93配置为比第二卡止部92在左右方向上更靠内侧。在连杆部93,销P5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设置,若线缆C2的力传递至该连杆部93,则该连杆部93以轴Z3为中心朝一个方向Y1旋转而使得销P5从图10所示的锁止位置向图11所示的解除位置移动。在锁止位置处,销P5未将力作用于第二卡止部92,第二卡止部92处于与第二齿轮91接触的位置。销P5的解除位置位于比锁止位置更靠上方的位置。在解除位置处,销P5对第二卡止部92的爪部92A向上方进行按压而使得第二卡止部92和第二齿轮91分离。
连杆部93具有前方侧在上下方向上分支为二岔的两岔部93A、93B。在下侧的两岔部93B设置有轴Z3。销P5比两岔部93B的轴Z3更向前方突出、且配置于第二卡止部92的下方。上述螺旋弹簧Co1安装于上侧的两岔部93A的前端。
线缆C2的内侧线材(未图示)的一端安装于连杆部93的后端。线缆支承部94在座框侧板311安装为比连杆部93更靠后侧,线缆C2的外壳OC2的一端安装于该线缆支承部94。
上述线缆C2的另一端与上述的操作杆10连接。接下来,对上述概要说明的操作杆10的详情进行说明。如图3、图4、图7及图8所示,操作杆10具有:作为主体部的杆主体部101;相对于杆主体部101设置为摆动自如的操作片102;以及对操作片102进行施力而使其朝一个方向Y1摆动的螺旋弹簧Co2(图13)。操作片102若相对于杆主体部101朝一个方向Y1摆动则与杆主体部101抵接,从而杆主体部101也朝一个方向Y1旋转。另外,操作片102若朝另一方向Y2摆动,则如图7中的虚线所示那样相对于杆主体部101朝另一方向Y2摆动。利用线缆C2将该操作片102朝另一方向Y2的摆动传递至锁止机构9,从而将第二卡止部92和第二齿轮91的卡止解除。
杆主体部101设置为与左右方向垂直地配置的板状,且分割为在长度方向上连结的第一主体部101A以及第二主体部101B这两部分。旋转轴11安装于第一主体部101A。第二主体部102(101B)安装于第一主体部101(101A)的长度方向上的远离旋转轴11的一侧的端部,且安装为比第一主体部101(101A)更向后方倾斜。第二主体部101B具有:主体上方部101C,该主体上方部101C在该第二主体部101B的上方朝向前方突出;以及操作片支承部101D,该操作片支承部101D从主体上方部101C的下端的前方突出。另外,如图13所示,在第二主体部101B设置有对线缆C2以及螺旋弹簧Co2进行支承的线缆/线圈支承部101E。线缆C2的外壳OC2支承于线缆/线圈支承部101E。另外,螺旋弹簧Co2的一端支承于线缆/线圈支承部101E。
如图13所示,操作片102具有:由就座者进行操作的操作片主体102A;支承于杆主体部101的主体支承部102B;以及对线缆C2、螺旋弹簧Co2进行支承的线缆/线圈支承部102C。操作片主体102A形成为板状,如图4、图13所示,该操作片主体102A配置为在比主体上方部101C靠前方且左右方向内侧与杆主体部101正交。如图13所示,主体支承部102(102B)从操作片主体102向后方突出,与操作片支承部101D的左右方向内侧重叠,且安装为以轴Z4为中心而旋转自如。线缆/线圈支承部102C从比操作片主体102的主体支承部102B更靠上方的位置向后方突出。线缆C2的未图示的内侧线材和螺旋弹簧Co2的另一端安装于线缆/线圈支承部102C。
上述螺旋弹簧Co2以上述方式安装于杆主体部101与操作片102之间,并对操作片102施力以使其朝一个方向Y1摆动。由此,如图13中的实线所示,操作片102被向接近主体上方部101C的前端的方向施力而与主体上方部101C的前端抵接。
接下来,对上述结构的坐席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A所示,将腿托5设为处于收纳位置。在就座者未对操作杆10进行操作的状态下,操作片102因螺旋弹簧Co2的作用力而处于图7中的实线所示的初始位置。另外,杆主体部101处于与第二止动件S2抵接的初始位置。若就座者对操作片102的上端朝向后方进行操作,则杆主体部101被操作片102按压而朝一个方向Y1旋转。
若使杆主体部101朝一个方向Y1旋转,则如图9A所示,第一卡止部13的爪部13A的端面M3与第一齿轮12的卡止面M2抵接而使得第一齿轮12朝一个方向Y1旋转。若第一齿轮12朝一个方向Y1旋转,则第一齿条15朝向前方移动。该第一齿条15向前方的移动由线缆C1来传递,而使得第二齿条81向前方移动。第二齿条81向前方的移动经由连杆部84传递至腿托5的连结部512而使得连结部512朝一个方向Y1旋转。由此,腿托5朝向展开位置升起。
若第二齿条81向前方移动,则与第二齿条81啮合的第三齿轮14朝一个方向Y1旋转。固定有第三齿轮14的座框前杆313也与第三齿轮14朝一个方向Y1的旋转联动地朝一个方向Y1旋转。固定于座框前杆313的锁止机构9的第二齿轮91也与座框前杆313朝一个方向Y1的旋转联动地朝一个方向Y1旋转。若第二齿轮91朝一个方向Y1旋转,则如图12B所示,第二卡止部92的爪部92A一边与第二齿轮91的平缓的倾斜面M8滑动接触一边被逐渐向上方按压而越过第二齿轮91的齿。即,第二卡止部92允许第二齿轮91朝一个方向Y1的旋转。
若就座者使手从操作杆10离开,则操作杆10因未图示的螺旋弹簧的作用力等而朝另一方向Y2旋转。若使得操作杆10朝另一方向Y2旋转,则如图9B所示,第一卡止部13一边与第一齿轮12的平缓的倾斜面M1滑动接触一边被逐渐向上方按压而越过第一齿轮12的齿。由此,操作杆10朝另一方向Y2的旋转力未传递至第一齿轮12,因此,不会因操作杆10朝另一方向Y2的旋转而使得腿托5返回至收纳位置。
另外,若就座者以上述方式使手从操作杆10离开,则腿托5因自重而要返回至收纳位置,从而使得第二齿条81要向后方移动。若第二齿条81要向后方移动,则使得与第二齿条81啮合的未图示的第四齿轮要朝另一方向Y2旋转,从而座框前杆313以及第二齿轮91也要与第四齿轮朝另一方向Y2的旋转联动地朝另一方向Y2旋转。若第二齿轮91朝另一方向Y2旋转,则如图12A所示,第二卡止部92的端面M7和第二齿轮91的卡止面M6卡止,而不会使得第二齿轮91朝另一方向Y2旋转。即,第二卡止部92禁止第二齿轮91朝另一方向Y2的旋转。由此,即使就座者使手从杆离开,腿托5也不会因自重而返回至收纳位置。
如图7中的虚线所示,若使得操作片102向前方倾倒,则操作片102相对于杆主体部101朝另一方向Y2旋转。此时,杆主体部101不旋转。操作片102朝另一方向Y2的旋转经由线缆C2而传递至锁止机构9的连杆部93,如图11所示,使得连杆部93朝另一方向Y2旋转。由此,销P5将第二卡止部92向上方按压而使得第二卡止部92和第二齿轮91分离。因此,允许第二齿轮91朝另一方向Y2的旋转,因此,腿托5因自重而向收纳位置返回。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构成传动机构的第一齿轮12以及第一卡止部13将操作杆10朝一个方向Y1的旋转力传递至旋转轴11,操作杆10朝另一方向Y2的旋转力并未传递至旋转轴11。因此,通过反复进行操作杆10朝一个方向Y1的旋转以及朝另一方向Y2的旋转,由此能够使得旋转轴11朝一个方向Y1旋转而对腿托5进行驱动。由此,即使操作杆10的旋转范围狭小,也能够与腿托5的驱动量相比而充分增大操作杆10的操作量,因此,能够利用较轻的力使操作杆10旋转而对腿托进行驱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利用包括第一齿轮12以及第一卡止部13的棘轮构造而简单地构成传动机构。
特别地,就座者在将脚放置于腿托的状态下对操作杆10进行操作。因此,若操作杆10较重,则就座者使脚蹬踏腿托5而将腿托5向收纳位置压回。因此,操作杆10变得更重。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坐席装置1,利用较轻的力使操作杆10旋转,因此,就座者无需将脚放置于腿托而进行蹬踏,从而效果更好。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锁止机构9允许旋转轴11朝一个方向Y1的旋转(=允许向腿托5的展开位置的驱动),禁止旋转轴11朝另一方向Y2的旋转(=禁止向腿托5的收纳位置的驱动)。由此,在对操作杆10朝另一方向Y2进行旋转操作的期间,旋转轴11不会朝另一方向Y2旋转而返回至展开位置。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锁止机构9具有:第二齿轮91,该第二齿轮91与旋转轴11联动;以及第二卡止部92,该第二卡止部92对第二齿轮91进行卡止,第二齿轮91以及第二卡止部92是如下棘轮构造:若旋转轴11朝一个方向Y1旋转,则第二卡止部92未卡止于第二齿轮91而允许旋转轴11的旋转,若旋转轴11朝另一方向Y2旋转,则第二卡止部92卡止于第二齿轮91而禁止旋转轴11的旋转。因此,能够利用棘轮构造而简单地设置允许旋转轴11仅朝一个方向Y1的旋转的锁止机构9。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操作片102若朝一个方向Y1摆动则与杆主体部101抵接而使得杆主体部101也朝一个方向Y1旋转,操作片102若朝另一方向Y2摆动则相对于杆主体部101朝另一方向Y2摆动,从而将锁止机构9解除。由此,能够利用一个操作片102进行用于对腿托5进行驱动的操作、以及锁止机构9的解除操作。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若使操作杆10朝另一方向Y2旋转而使其向与第二止动件S2抵接的初始位置返回,则销P3与第一卡止部13接触而与第一齿轮12分离。由此,当操作杆10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卡止部13以及第一齿轮12允许旋转轴11朝另一方向Y2的旋转。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作为操作部而使用长条状的操作杆10,但并不局限于此。作为操作部,只要能够进行旋转操作即可,也可以为圆板状。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将第二齿轮91安装于座框前杆313,但并不局限于此。作为第二齿轮91,只要与旋转轴11联动即可,例如,可以直接安装于旋转轴11而实现联动。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锁止机构9安装于未安装有操作机构7的座框侧板311,但并不局限于此。作为锁止机构9,也可以安装于一对座框侧板311之间的座框前杆313。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将操作片102以摆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杆主体部101,能够利用一个操作片102进行用于对腿托5进行驱动的操作、以及锁止机构9的解除操作,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不将操作片102设置于操作杆10,而将用于将锁止机构9解除的解除操作部设置于与操作杆10不同的场所。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作为可动部而对腿托5进行驱动,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座框31、背框41设为可动部。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将旋转轴11的旋转经由第三齿轮14、第一齿条15、线缆C1、连杆部84传递至腿托5而使腿托5旋转,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腿托5以及第一齿轮12安装于座框前杆313,将座框前杆313作为旋转轴,并与座框前杆313的旋转相应地使得安装于该座框前杆313的腿托5旋转。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4A至图19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坐席装置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中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是从就坐于坐席装置的就座者观察的上下左右前后。
本实施方式的坐席装置100是装配于铁路车辆等交通工具的旅客室内的旅客用座椅。如图14A和图14B等所示,坐席装置100具备底架200、座部300和靠背400以及腿托500。
底架200固定于旋转台上、且对座部300以及靠背400进行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一个底架200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并支承两个座部300以及两个靠背400。左右排列的座部300以及靠背400等大致相同,因此以一个座部300以及一个靠背400为代表进行说明。
座部300以及靠背400以在图14A所示的竖立位置与图14B所示的斜倚位置之间移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底架200。腿托以在图14A所示的收纳位置与图14B所示的展开位置之间移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座部300。
如图14A至图16等所示,底架200具备:一对作为底架侧部的底架侧管201;作为底架连结部的底架前杆202;底架后杆203;相对于一个座部300和一个靠背400分别设置为一对的作为侧板的引导板204;以及相对于一个座部300和一个靠背400分别设置为一对的导轨205。
如图15及图16所示,一对底架侧管201形成为长条的方管状、且配置为长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一对底架侧管201在两名就座者的左右方向上对置配置。底架前杆202将一对底架侧管201的前端彼此连结而对底架侧管201进行支承。底架后杆203将一对底架侧管201的后端彼此连结而对底架侧管201进行支承。
一对引导板204的下端部安装于底架后杆203。在一对引导板204分别设置有供后述的从靠背400、座部300朝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引导销600插入的一对引导槽204A。引导销600沿该引导槽204A移动,从而座部300以及靠背400以在竖立位置与斜倚位置之间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一对引导板204。在竖立位置处,座部300位于后方、且靠背400立起。在斜倚位置处,座部300位于前侧、且靠背400倾倒。
如图16所示,一对导轨205在底架前杆202的上方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一对导轨205分别设置为长条的板状,并以板厚方向沿着左右方向、且长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式安装于底架前杆202。一对导轨205以后端比底架前杆202更大幅地向后方突出、且前端比底架前杆202略微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安装于底架前杆202。
设置于座部300的行走轴303在该导轨205上行走,由此座部300以沿前后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底架200。另外,在导轨205的前端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205A。座部300的行走轴303无法超过该凸部205A而向前方行走。
座部300包括:座框301,该座框301设置为相对于底架200沿前后方向移动自如;以及缓冲材料302(图14A和图14B),该缓冲材料302安装于座框301。如图15所示,座框301具有:一对座框侧板3011;座框后杆3012,该座框后杆3012将一对座框侧板3011的后端部彼此连结;以及座框前杆3013,该座框前杆3013将一对座框侧板3011的前端部彼此连结。一对座框侧板3011配置为比一对引导板204更靠左右方向内侧、且在左右方向上对置配置。另外,如图15所示,一对座框侧板3011具有:侧板主体部3011A,该侧板主体部3011A配置为长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背框支承部3011B,该背框支承部3011B随着从侧板主体部3011A的后端趋向后方而在接近上方的倾斜方向上延伸,且对后述的背框401进行支承;以及腿托支承部3011C,该腿托支承部3011C从侧板主体部3011A的前端的上侧朝向前方延伸,且对后述的腿托500进行支承。
如图16所示,分别在上述导轨205上行走的一对行走轴303分别从一对侧板主体部3011A朝向左右方向内侧突出设置。行走轴303设置为近似圆柱状,并具有直径较大的一对大径部303A、以及设置于一对大径部303A之间的小径部303B。导轨25夹持于一对大径部303A之间,小径部303B在导轨205上行走。
在背框支承部3011B设置有供从背框401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引导销600插入的贯通孔H1。将引导销600插入于该贯通孔H1,由此背框401支承为以引导销600为中心而相对于座框301倾转自如。
靠背400包括:背框401,该背框401安装为相对于座框301倾转自如;以及缓冲材料402(图14A和图14B),该缓冲材料402安装于背框401。如图15所示,背框401具有:配置于一对引导板204之间的一对侧方板部4011;上方板部4012;以及中央板部4013。一对侧方板部4011在与一对引导板204相同的方向上对置配置、且配置为长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一对侧方板部4011的下端与上述背框支承部3011B的内侧重叠。上述引导销600以朝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安装于上述侧方板部4011。
上方板部4012将一对侧方板部4011的上端彼此连结、且配置为其长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中央板部4013将一对侧方板部4011的中央彼此连结、且配置为其长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板部4013沿上下方向排列设置有三个。
腿托500以在如图14A所示从座框301的前端下垂的容纳位置、与如图14B所示延伸至比座框301的前端更靠前方的展开位置之间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座框301。
接下来,对上述引导销60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引导销600相对于一对侧方板部4011分别上下安装有两个。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对侧方板部4011安装有四个引导销600。上方的引导销600插入于引导板204所设置的一对引导槽204A中的上方。下方的引导销600将设置于座框301的贯通孔H1(图16),并且插入于引导板204所设置的一对引导槽204A中的下方。
如图18所示,引导销600具备第一销部601、第二销部602以及隔离件603。第一销部601具有:第一轴部601A,该第一轴部601A贯通背框401以及引导槽204A;以及第一凸缘部601B,该第一凸缘部601B设置于第一轴部601A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一端)、且重叠固定于背框401。第一轴部601A在轴向(左右方向)上分割为贯通背框401的背框轴部601C、以及插入于引导槽204A的底架轴部601D。
在背框轴部601C以及底架轴部601D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H2、H3,后述的第二轴部602A插入于该贯通孔H2、H3。在本实施方式中,相互接触的背框轴部601C的左右方向外侧的端面和底架轴部601D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面以与引导板204的左右方向内侧的内表面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上的方式分割为背框轴部601C以及底架轴部601D。
第一凸缘部601B从背框轴部601C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沿径向突出、且与背框401的内侧重叠。第一凸缘部601B与背框轴部601C设置为一体。在第一凸缘部601B形成有供用于将引导销600固定于背框401的螺钉N1贯通的贯通孔H4。在背框401设置有与螺钉N1螺合的螺孔H5。在将螺钉N1插入于第一凸缘部601B的贯通孔H4的状态下,使螺钉N1与设置于背框401的螺孔H5螺合,由此能够将引导销600固定于背框401。第一凸缘部601B设置为长条状,并在远离贯通孔H2离开的那侧形成有贯通孔H4。
第二销部602具有:第二轴部602A,该第二轴部602A将第一轴部601A的贯通孔H2、H3贯通;以及第二凸缘部602B,该第二凸缘部602B设置于第二轴部602A的左右方向外侧的端部(另一端),且与第一轴部601A的左右方向外侧的端部(底架轴部601D的端部)重叠。第二轴部602A的外径设置为与贯通孔H2、H3的直径大致相同。若第二轴部602A从左右方向外侧通过第一轴部601A的贯通孔H2、H3,则第二凸缘部602B与底架轴部601D的端面抵接,从而第二轴部602A不会从第一轴部601A的左右方向内侧脱落。第二凸缘部602B设置为圆板状,其直径设置为小于第一轴部601A的外径。
另外,在第二凸缘部602B和底架轴部601D抵接的位置处,第二轴部602A的前端设置为比第一轴部601A更朝左右方向内侧突出。在第二轴部602A的比第一轴部601A更突出的部分形成有供作为附加安装部的卡止销700(图17)插入的销插入孔H6。销插入孔H6贯通设置在第二轴部602A的径向上,卡止销700从销插入孔H6的贯通方向两端突出。由此,卡止销与第一销部601的端面抵接,从而第二轴部602A不会从第一销部601的左右方向外侧脱落。
如图18所示,设置于下方且插入于座框301的引导销600的隔离件603配置于座框301与引导板204之间,且设置有贯通第一轴部601A的贯通孔H7。设置于下方且插入于座框301的引导销600的隔离件603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有两个。另一方面,如图17所示,设置于上方且未插入于座框301的引导销600的隔离件603在座框301与引导板204之间配置有一个。
接下来,对上述结构的坐席装置100的维护进行说明。设置于座框301的行走轴303在导轨205的上方行走,由此使得上述坐席装置100沿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如图19所示,座框301和底架200并未在上下方向上卡止,因此,若使得座框301的前端升起,则座框301以引导销600为中心而相对于背框401旋转,从而能够简单地使座框301的前端向上方升起。由此,容易进行座框301的下侧的清扫、维护。
另外,若将四个引导销600拆下,则能够将座框301以及背框401从底架200拆下而进行维护。还可以从左右方向的两侧将引导销600拆下。
首先,对从左右方向内侧将引导销600拆下的次序进行说明。若将螺钉N1拆下并朝向左右方向内侧拉动第一销部601,则能够从引导槽204A、背框401的贯通孔H2拔出第一销部601以及第二销部602。由此,若使座框301以及背框401向上方升起,则能够将它们从底架200拆下。
接下来,对从左右方向外侧将引导销600拆下的次序进行说明。从第一轴部601A的销插入孔H6拔出卡止销700。由此,若朝向左右方向外侧拉动第二销部602,则能够从第一销部601拔出第二销部602。第一轴部601A分割为背框轴部601C以及底架轴部601D这两部分,背框轴部601C贯通背框401,但并未插入于引导槽204A。底架轴部601D插入于引导槽204A,但并未插入于背框401。由此,若使得座框301以及背框401向上方升起,则能够将它们从底架200拆下。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设置于座框301的行走轴303通过在导轨205的上方行走而沿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因此,能够简单地使座框301升起。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导轨205支承于底架前杆202的上方。由此,能够稳定地将座框301支承为沿前后方向移动自如。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底架200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引导板204,在引导板204设置有引导槽204A,在背框401设置有插入于引导槽204A的引导销600。而且,引导销600沿引导槽204A移动,从而背框401与座框301向前方的移动联动地倾倒,并与座框301向后方的移动联动地立起。由此,能够与座框301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联动地将背框401安装为倾转自如。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引导销600具有:第一销部601,该第一销部601具有贯通背框401以及引导槽204A的第一轴部601A、以及设置于第一轴部601A的一端部且重叠固定于背框401的第一凸缘部601B;第二销部602,该第二销部602具有贯通第一轴部601A的第二轴部602A、以及设置于第二轴部602A的另一端且与第一轴部601A的另一端重叠的第二凸缘部602B;以及卡止销700,该卡止销700设置于第二销部602的一端,且防止第二轴部602A从第一轴部601A脱落,第一轴部601A分割为贯通背框401的背框轴部601C、以及插入于引导槽204A的底架轴部601D。由此,从左右方向(轴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均能够将引导销600拆下。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导轨205固定于底架前杆202,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导轨205固定于对座框301进行支承的底架200的上方即可,也可以不是底架前杆202。例如,也可以在底架前杆与底架后杆之间设置底架中央杆、将导轨205设置于该底架中央杆的上方,也可以将导轨205设置于底架侧管。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使用了能够从左右方向的两侧拆卸的引导销600,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仅能从左右方向的一侧拆卸的通常的引导销。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即,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

Claims (5)

1.一种坐席装置,具备:操作部,对该操作部进行旋转操作;旋转轴,通过对所述操作部的旋转操作而使得该旋转轴旋转;以及可动部,利用所述旋转轴的旋转力对该可动部进行驱动,
所述坐席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坐席装置具备:
将所述操作部的旋转力向所述旋转轴传递的传动机构;以及
允许所述旋转轴朝一个方向的旋转、且禁止所述旋转轴朝另一方向的旋转的锁止机构,
所述操作部具有主体部、以及设置为相对于所述主体部摆动自如的操作片,
所述操作片在朝一个方向摆动时与所述主体部抵接而使得所述主体部也朝一个方向旋转,所述操作片在朝另一方向摆动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朝另一方向摆动而将所述锁止机构解除,
所述传动机构将所述操作部朝一个方向的旋转力向所述旋转轴传递,而所述操作部朝另一方向的旋转力不会向所述旋转轴传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机构是棘轮构造,该棘轮构造包括:第一齿轮,当该第一齿轮旋转时使得所述旋转轴联动地旋转;以及第一卡止部,该第一卡止部与所述操作部联动,当所述操作部朝一个方向旋转时,该第一卡止部卡止于所述第一齿轮而使得所述第一齿轮朝一个方向旋转,当所述操作部朝另一方向旋转时,该第一卡止部未卡止于所述第一齿轮而未使得所述第一齿轮朝另一方向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坐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是腿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止机构是棘轮构造,该棘轮构造包括:第二齿轮,该第二齿轮与所述旋转轴联动;以及第二卡止部,当所述旋转轴朝一个方向旋转时,该第二卡止部未卡止于所述第二齿轮卡止而允许所述旋转轴的旋转,当所述旋转轴朝另一方向旋转时,该第二卡止部卡止于所述第二齿轮而禁止所述旋转轴的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坐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坐席装置还具备:
止动件,该止动件与所述操作部抵接而限制朝另一方向的旋转;以及
限制部,当所述操作部处于与止动件抵接的抵接位置时,该限制部与所述第一卡止部接触而使得所述卡止部与所述第一齿轮分离。
CN201810149198.8A 2017-02-13 2018-02-13 坐席装置 Active CN1085283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24206A JP7032858B2 (ja) 2017-02-13 2017-02-13 座席装置
JP2017-024206 2017-02-13
JP2017024205A JP6963391B2 (ja) 2017-02-13 2017-02-13 座席装置
JP2017-024205 2017-02-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28305A CN108528305A (zh) 2018-09-14
CN108528305B true CN108528305B (zh) 2021-11-16

Family

ID=63486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49198.8A Active CN108528305B (zh) 2017-02-13 2018-02-13 坐席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28305B (zh)
TW (1) TWI7389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34695A (zh) * 2018-11-15 2019-02-15 上海坦达轨道车辆座椅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列车用靠坐联动结构
CN111873862A (zh) * 2020-08-04 2020-11-03 青岛美莱轨道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靠背与座架联动式新型座椅
CN113715858B (zh) * 2021-09-15 2022-08-26 安徽砺剑防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铁座椅腿托控制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01025A (en) * 1954-07-08 1959-08-25 Malitte Robert Seats with retractable leg and foot rest
US5810435A (en) * 1996-06-28 1998-09-22 Ampafrance S.A. Child seat intended to be fastened to a vehicle seat by means of a safety belt
EP1498298A1 (en) * 2003-07-16 2005-01-19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A seat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201334124Y (zh) * 2009-01-12 2009-10-28 杭州海利机械有限公司 间歇释放式紧带器
US20090273220A1 (en) * 2008-04-30 2009-11-05 Hyundai Motor Company Ottoman Device
DE102014110205A1 (de) * 2014-07-21 2016-01-21 Wan-Yu Li Einklappbare Beinstütz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72739U (zh) * 1987-05-01 1988-11-09
JP4502625B2 (ja) * 2003-10-27 2010-07-14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シート装置
US8132855B2 (en) * 2009-01-08 2012-03-13 La-Z-Boy Incorporated One-piece 3-position leg rest member for furniture member
JP6056525B2 (ja) * 2013-02-12 2017-01-1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シートバック連動式オットマン装置
JP6039457B2 (ja) * 2013-02-25 2016-12-07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オットマン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CN205440371U (zh) * 2016-04-13 2016-08-10 山东嘉泰交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商务座椅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01025A (en) * 1954-07-08 1959-08-25 Malitte Robert Seats with retractable leg and foot rest
US5810435A (en) * 1996-06-28 1998-09-22 Ampafrance S.A. Child seat intended to be fastened to a vehicle seat by means of a safety belt
EP1498298A1 (en) * 2003-07-16 2005-01-19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A seat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20090273220A1 (en) * 2008-04-30 2009-11-05 Hyundai Motor Company Ottoman Device
CN201334124Y (zh) * 2009-01-12 2009-10-28 杭州海利机械有限公司 间歇释放式紧带器
DE102014110205A1 (de) * 2014-07-21 2016-01-21 Wan-Yu Li Einklappbare Beinstütz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9231A (zh) 2018-08-16
TWI738969B (zh) 2021-09-11
CN108528305A (zh) 2018-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28305B (zh) 坐席装置
JP6065626B2 (ja) シートバック連動式オットマン装置
US8267457B2 (en) Vehicular seat device
JP6060826B2 (ja) シートバック連動式オットマン装置
JP2009090805A (ja) 車両用格納シート
JP2009173067A (ja) 車両用格納シート
JP2009062006A (ja) ウォークインシート
JP2006082698A (ja) 折畳み収納式自動車用シート
JP500314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ニング構造
EP2003012A2 (en) Vehicle seats
JP527272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486373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9131100A (ja) 乗物シート用ロック装置
JP2009262803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056525B2 (ja) シートバック連動式オットマン装置
JP6963391B2 (ja) 座席装置
JP497294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2006282017A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の高さ調整装置
JP5347364B2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装置
JP2009035197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9073312A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操作構造
JP2006151247A (ja) 車両用座席構造
JPH07195969A (ja) シートのリフター機構
JP606082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における操作レバー装置
JP2012218610A (ja) 車両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