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95455A - 连接组件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组件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95455A
CN108495455A CN201810247223.6A CN201810247223A CN108495455A CN 108495455 A CN108495455 A CN 108495455A CN 201810247223 A CN201810247223 A CN 201810247223A CN 108495455 A CN108495455 A CN 1084954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element
fastener
extension
connection component
contact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4722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95455B (zh
Inventor
江吉龙
谭力
颜伟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4722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95455B/zh
Publication of CN108495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954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954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954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47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at least on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being bent or folded, e.g. by using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6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other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61Assembling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with other printed circui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连接组件及显示装置。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两者面接触时的重叠区域为连接组件的有效接触区,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分别设置有从有效接触区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在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贴合时,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相邻设置,且沿有效接触区截面的视线方向,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至少部分重叠。基于此,本申请能够改善两个连接元件因膨胀量不均导致的对位偏差问题,保证两者接触面充分接触,且方案简单,可行性较高。

Description

连接组件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组件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显示装置存在COP(Chip On PCB,将IC固定在印刷电路板)和COF(Chip OnFPC,将IC固定在柔性电路板上)这两种实现电连接的技术。受到材质、制造工艺(例如制造公差)及机台环境(比如压力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两种技术容易产生绑定不良的问题,此绑定不良表现为两个连接元件的接触面的电连接pad(垫)出现对位偏差,以此导致电信号的接触不良,甚至短路或者断路。以COF技术为例,显示面板的基板(的走线)与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显示面板的基板与COF(Chip On Film,覆晶薄膜)、以及FPC与COF的膨胀量不均,所谓膨胀量不均可理解为两个连接元件在同一环境下的膨胀量不同,从而容易在玻璃基板与FPC之间、玻璃基板与之间、以及FPC与COF之间产生绑定不良的问题。
图1是现有技术中连接组件在绑定良好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连接组件10包括多个连接元件11和多个连接元件12,多个连接元件11沿水平方向间隔排布,连接元件11和连接元件12一一对应设置,且两者上下设置,连接元件11和连接元件12在面接触时的重叠区域(图中虚线所示区域)为有效接触区13,该有效接触区13内设置有导电元件,两者的导电元件接触以实现电信号的传输。结合图2所示,当连接元件11、12因膨胀量不均出现对位偏差,即连接元件11相对连接元件12向外膨胀(移动)时,左右两侧的有效接触区13的面积变小,两个接触面接触不充分,容易出现电信号接触不良。又例如图3所示,当连接元件11相对连接元件12向内膨胀时,左右两侧的有效接触区13的面积也会变小,两个接触面接触不充分,也容易出现电信号接触不良。
为了解决该问题,现有技术的一种做法是考量连接元件在当前环境下的膨胀量,并进行相应的预缩值设计。但此预缩值设计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容易产生较高的成本,且技术复杂、难度较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连接组件及显示装置,能够改善两个连接元件因膨胀量不均导致的对位偏差问题,保证两者接触面充分接触,且方案简单,可行性较高。
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面接触时的重叠区域为所述连接组件的有效接触区,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分别设置有从所述有效接触区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贴合时,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相邻设置,且沿所述有效接触区截面的视线方向,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至少部分重叠。
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连接组件。
有益效果:本申请在两个连接元件的有效接触区之外设置延伸部,在两个连接元件贴合时,两个延伸部相邻设置,且沿所述有效接触区截面的视线方向两个延伸部至少部分重叠,当两个连接元件因膨胀量不均导致其中一个连接元件相对另一个连接元件膨胀时,两个延伸部相抵接,从而减缓连接元件继续膨胀,以此改善因两个连接元件的膨胀量不均导致的对位偏差问题,保证两者接触面充分接触,另外,本申请只需为各连接元件增加延伸部即可,无需根据各连接元件的膨胀量进行预缩值设计,因此无需大量的实验数据,方案简单,可行性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两个连接元件绑定良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和图3是图1所示两个连接元件出现对位偏差时的结构示意;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连接组件的结构俯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连接组件的结构侧视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在两个连接元件的有效接触区之外分别设置延伸部,在两个连接元件贴合时,两个延伸部相邻设置,且沿有效接触区截面的视线方向两个延伸部至少部分重叠,当两个连接元件因膨胀量不均导致其中一个连接元件相对另一个连接元件膨胀时,两个延伸部相抵接,从而减缓连接元件继续膨胀,以此改善因两个连接元件的膨胀量不均导致的对位偏差问题,保证两者接触面充分接触,另外,本申请只需为各连接元件增加延伸部即可,无需根据各连接元件的膨胀量进行预缩值设计,因此无需大量的实验数据,方案简单,可行性较高。
本申请的两个连接元件作为连接组件的一部分,可以为用于电连接的pad,例如,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是用于电连接FPC和显示面板的基板、COF和显示面板的基板、或者FPC和COF的垫。通过两个连接元件的电性接触,连接组件可以实现电信号的传输,相应地,具有连接组件的两个结构件之间可以实现电信号的传输。
下面以此为例,并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所提供的各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各个实施例及其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并且,本申请下文各个实施例采用的方向性术语,例如“上”、“下”等,均是为了更好的描述各个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连接组件40包括第一连接元件41和第二连接元件42,且两者分属于不同层,例如,第一连接元件41位于上层,第二连接元件42位于下层。两者面接触时的重叠区域(图中虚线所示区域)为连接组件40的有效接触区43,所谓有效接触区43可理解为第一连接元件41和第二连接元件42实现电性连接所需的重叠区域。在该有效接触区43内,第一连接元件41和第二连接元件42分别设有导电元件,且两者的导电元件接触,导电元件可以与现有Pin(端子)的制造材料相同。
第一连接元件41包括第一主体部410、以及分别位于第一主体部410相对两端的第一卡件411和第二卡件412,第一卡件411设置于第一主体部410的上端,第二卡件412设置于第一主体部410的下端。第二连接元件42包括第二主体部420、以及分别位于第二主体部420相对两端的第三卡件421和第四卡件422,第三卡件421设置于第二主体部420的上端,第四卡件422设置于第二主体部420的下端。
其中,第一连接元件41和第二连接元件42可以均为板体,但各自并非厚度均匀的板体。具体地,对于第一连接元件41,第一主体部410为厚度均匀的板体,而第一卡件411和第二卡件412的厚度均大于第一主体部410为厚度;对于第二连接元件42,第二主体部420为厚度均匀的板体,而第三卡件421和第四卡件422的厚度均大于第二主体部420为厚度。进一步地,第一主体部410和第二主体部420的厚度可以相同,第一卡件411和第二卡件412的厚度可以相同,第三卡件421和第四卡件422的厚度可以相同。
在第一连接元件41和第二连接元件42面接触时,第一主体部410和第二主体部420上下重叠形成所述有效接触区43。沿垂直于有效接触区43的视线方向,第一卡件411和第三卡件421相邻设置(或者说并列设置),第二卡件412和第四卡件422相邻设置(或者说并列设置),此时,第一卡件411位于第三卡件421的左侧(第一侧),第二卡件412位于第四卡件422的右侧(第二侧)。而沿所述有效接触区43截面的视线方向,如图5所示,第一卡件411和第三卡件421部分重叠,第二卡件412和第四卡件422部分重叠,图中虚线所示区域为重叠区域。
当第一连接元件41相对第二连接元件42向左侧膨胀时,第二连接元件42可视为位置不变,而第一连接元件41向左移动,第四卡件422会与第二卡件412抵接,从而阻挡第二卡件412继续向左侧膨胀,以此减缓第一连接元件41相对第二连接元件42往左侧的膨胀量。
当第一连接元件41相对第二连接元件42往右侧膨胀时,第二连接元件42可视为位置不变,而第一连接元件41向右移动,第三卡件421会与第一卡件411抵接,从而阻挡第一卡件411继续向右侧膨胀,以此减缓第一连接元件41相对第二连接元件42往右侧的膨胀量。
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以仅在第一连接元件41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述第一卡件411和第二卡件412,对应地,第二连接元件42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述第三卡件421和第四卡件422。或者,在前述基础上,所述第一连接元件41的左右两端也可以分别增设上述第一卡件411和第二卡件412,对应地,第二连接元件42的左右两端分别增设上述第三卡件421和第四卡件422。对于这两种设计,在第一连接元件41和第二连接元件42面接触时,沿垂直于有效接触区43的视线方向,在有效接触区43的左右两端,第一卡件411位于第三卡件421的下侧(第一侧),第二卡件412位于第四卡件422的上侧(第二侧)。当第一连接元件41相对第二连接元件42向上侧膨胀时,第二连接元件42可视为位置不变,而第一连接元件41向上移动,第三卡件421会与第一卡件411抵接,从而阻挡第一卡件411继续向上膨胀,以此减缓第一连接元件41相对第二连接元件42往上的膨胀量。当第一连接元件41相对第二连接元件42往下膨胀时,第二连接元件42可视为位置不变,而第一连接元件41向下移动,第四卡件422会与第二卡件412抵接,从而阻挡第二卡件412继续向下膨胀,以此减缓第一连接元件41相对第二连接元件42往下的膨胀量。
由此可知,本实施例可以改善第一连接元件41和第二连接元件42因膨胀量不均导致的对位偏差问题,保证两者接触面充分接触。另外,相比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只需为第一连接元件41增加第一卡件411和第二卡件412,并为第二连接元件42增加第三卡件421和第四卡件422即可,而该增加的卡件可以与相应的主体部由同一制程形成,例如,通过一次冲压成型所述第一卡件411、第二卡件412和第一主体部410,同理,通过一次冲压成型所述第三卡件421、第四卡件422和第二主体部420。于此,本实施例的方案较为简单,可行性较高,并且无需根据连接元件41、42的膨胀量进行预缩值设计。
请继续参阅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件411和第二卡件412构成第一连接元件41的延伸部,所述第三卡件421和第四卡件422构成第二连接元件42的延伸部,若将第一连接元件41的延伸部视为第一延伸部,则第二连接元件42的延伸部视为第二延伸部。并且,第一延伸部的厚度大于第一连接元件41在有效接触区43的厚度,第二延伸部的厚度大于第二连接元件42在有效接触区43的厚度。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第一延伸部的厚度可以等于有效接触区43的厚度,且第二延伸部的厚度也可以等于有效接触区43的厚度,此时,第一卡件411、第二卡件412、第三卡件421和第四卡件422中任一者的厚度等于第一主体部410和第二主体部420的厚度之和。
请继续参阅图4,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间隔设置,即,第一卡件411和第三卡件421间隔设置,第二卡件412和第四卡件422间隔设置。本实施例可根据第一连接元件41和第二连接元件42的制造公差来设置第一卡件411和第三卡件421之间的距离d1、以及第二卡件412和第四卡件422之间的距离d2。所谓制作公差指的是:在实际制造第一连接元件41和第二连接元件42的过程中,各元件尺寸允许的变动量。通过相邻两个卡件的间隔设置,本实施例可以兼容各元件的制作公差,即,消除因制造公差导致的对位偏差问题。
图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连接组件60包括第一连接元件61和第二连接元件62,且两者分属于不同层,例如,第一连接元件61位于上层,第二连接元件62位于下层。两者面接触时的重叠区域(图中虚线所示区域)为连接组件60的有效接触区63。在该有效接触区63内,第一连接元件61和第二连接元件62分别设有导电元件,且两者的导电元件接触。
第一连接元件61包括第一主体部610、以及分别位于第一主体部610相对两端的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612,第一卡件包括设置于第一主体部610上端的第一子卡件611a和第二子卡件611b,且第一子卡件611a和第二子卡件611b相对间隔设置,第二卡件612设置于第一主体部610的下端。第二连接元件62包括第二主体部620、以及分别位于第二主体部620相对两端的第三卡件621和第四卡件,第三卡件621设置于第二主体部620的上端,第四卡件包括设置于第二主体部620下端的第三子卡件622a和第四子卡件622b,且第三子卡件622a和第四子卡件622b相对间隔设置。
其中,第一连接元件61和第二连接元件62可以均为板体,但各自并非厚度均匀的板体。具体地,对于第一连接元件61,第一主体部610为厚度均匀的板体,而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612的厚度均大于第一主体部610为厚度;对于第二连接元件62,第二主体部620为厚度均匀的板体,而第三卡件621和第四卡件的厚度均大于第二主体部620为厚度。进一步地,第一主体部610和第二主体部620的厚度可以相同,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612的厚度可以相同,第三卡件621和第四卡件的厚度可以相同,第一子卡件611a和第二子卡件611b的厚度相同,第三子卡件622a和第四子卡件622b的厚度相同。
在第一连接元件61和第二连接元件62面接触时,第一主体部610和第二主体部620上下重叠形成所述有效接触区63。沿垂直于有效接触区63的视线方向,第二卡件612位于第三子卡件622a和第四子卡件622b之间,第三卡件621位于第一子卡件611a和第二子卡件611b之间。而沿所述有效接触区63截面的视线方向,第三卡件621和第一卡件部分重叠,第二卡件612和第四卡件部分重叠。
当第一连接元件61相对第二连接元件62向左侧膨胀时,第二连接元件62可视为位置不变,而第一连接元件61向左移动,第三子卡件622a会与第二卡件612抵接,从而阻挡第二卡件612继续向左侧膨胀,以此减缓第一连接元件61相对第二连接元件62往左侧的膨胀量。与此同时,第三卡件621会与第二子卡件611b抵接,从而阻挡第二子卡件611b继续向左侧膨胀,以此减缓第一连接元件61相对第二连接元件62往左侧的膨胀量。
而当第一连接元件61相对第二连接元件62往右侧膨胀时,第二连接元件62可视为位置不变,而第一连接元件61向右移动,第三卡件621会与第一子卡件611a抵接,从而阻挡第一子卡件611a继续向右侧膨胀,以此减缓第一连接元件61相对第二连接元件62往右侧的膨胀量。与此同时,第四子卡件622b会与第二卡件612抵接,从而阻挡第二卡件612继续向右侧膨胀,以此减缓第一连接元件61相对第二连接元件62往右侧的膨胀量。
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以仅在第一连接元件61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述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612,对应地,第二连接元件62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述第三卡件621和第四卡件。或者,在前述基础上,所述第一连接元件61的左右两端也可以分别设置有上述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612,对应地,第二连接元件62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述第三卡件621和第四卡件。对于这两种设计,在第一连接元件61和第二连接元件62面接触时,沿垂直于有效接触区63的视线方向,在有效接触区63的左右两端,第一子卡件611a和第二子卡件611b分别位于第三卡件621的上侧和下侧,第三子卡件622a和第四子卡件622b分别位于第二卡件612的上侧和下侧。当第一连接元件61相对第二连接元件62向上膨胀时,第二连接元件62可视为位置不变,而第一连接元件61向上移动,第三卡件621会与第一子卡件611a抵接,从而阻挡第一子卡件611a继续向上膨胀,与此同时,第四子卡件622b会与第二卡件612抵接,从而阻挡第二卡件612继续向上膨胀,以此减缓第一连接元件61相对第二连接元件62往上的膨胀量。当第一连接元件61相对第二连接元件62往下膨胀时,第二连接元件62可视为位置不变,而第一连接元件61向下移动,第三卡件621会与第二子卡件611b抵接,从而阻挡第二子卡件611b继续向下膨胀,与此同时,第三子卡件622a会与第二卡件612抵接,从而阻挡第二卡件612继续向下膨胀,以此减缓第一连接元件61相对第二连接元件62往下的膨胀量。
由此可知,本实施例也可以改善第一连接元件61和第二连接元件62因膨胀量不均导致的对位偏差问题,保证两者接触面充分接触。另外,本实施例也可以一次成型所述第一连接元件61,及一次成型所述第二连接元件62,相比较现有技术,本实施例的方案较为简单,可行性较高,并且无需根据连接元件61、62的膨胀量进行预缩值设计。
继续参阅图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卡件611a、第二子卡件611b和第二卡件612构成第一连接元件61的延伸部,所述第三卡件621、第三子卡件622a和第四子卡件622b构成第二连接元件62的延伸部,若将第一连接元件61的延伸部视为第一延伸部,则第二连接元件62的延伸部视为第二延伸部。其中,第一延伸部的厚度大于第一连接元件61在有效接触区63的厚度,第二延伸部的厚度大于第二连接元件62在有效接触区63的厚度。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第一延伸部的厚度可以等于有效接触区63的厚度,且第二延伸部的厚度也可以等于有效接触区63的厚度,此时,第一子卡件611a、第二子卡件611b、第二卡件612、第三卡件621、第三子卡件622a和第四子卡件622b中任一者的厚度等于第一主体部610和第二主体部620的厚度之和。
请继续参阅图6,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间隔设置,即,沿水平方向,第一子卡件611a、第三卡件621和第二子卡件611b两两间隔设置,第三子卡件622a、第二卡件612和第四子卡件622b两两间隔设置。本实施例可根据第一连接元件61和第二连接元件62的制造公差来设置上述相邻两个元件之间的距离。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所述显示装置70包括但不限于基于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也可以为柔性显示装置。显示装置70的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元件71和第二连接元件72,例如第一连接元件71可以为驱动IC(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而第二连接元件72为FPC,两者相接触并实现电性连接。该显示装置70的连接组件可以为上述实施例所述连接组件40和连接组件60中的一个,因此,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70也具有上述有益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例如各实施例之间技术特征的相互结合,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面接触时的重叠区域为所述连接组件的有效接触区,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分别设置有从所述有效接触区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贴合时,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相邻设置,且沿所述有效接触区截面的视线方向,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至少部分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的相对两端的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所述第二延伸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相对两端的第三卡件和第四卡件,所述第一卡件和所述第三卡件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卡件和所述第四卡件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卡件位于所述第三卡件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卡件位于所述第四卡件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的相对两端的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所述第一卡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子卡件和第二子卡件,所述第二延伸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相对两端的第三卡件和第四卡件,所述第四卡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子卡件和第四子卡件,沿垂直于所述有效接触区的视线方向,所述第二卡件位于所述第三子卡件和第四子卡件之间,所述第三卡件位于所述第一子卡件和第二子卡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与其相邻的第二延伸部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均为板体,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在所述有效接触区的厚度,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在所述有效接触区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厚度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厚度均等于所述有效接触区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元件分别设有导电元件,且在所述有效接触区之内两者的导电元件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是用于电连接柔性电路板FPC和显示面板的基板、覆晶薄膜COF和显示面板的基板、或者FPC和COF的垫。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用于实现电性连接的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为柔性显示装置。
CN201810247223.6A 2018-03-23 2018-03-23 连接组件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084954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47223.6A CN108495455B (zh) 2018-03-23 2018-03-23 连接组件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47223.6A CN108495455B (zh) 2018-03-23 2018-03-23 连接组件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95455A true CN108495455A (zh) 2018-09-04
CN108495455B CN108495455B (zh) 2019-11-26

Family

ID=63319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47223.6A Active CN108495455B (zh) 2018-03-23 2018-03-23 连接组件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95455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13384A1 (zh) * 2018-12-03 2020-06-11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WO2021082894A1 (zh) * 2019-10-28 2021-05-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覆晶薄膜绑定结构、显示模组及终端设备
US11137649B2 (en) 2019-02-21 2021-10-05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14241922A (zh) * 2021-12-31 2022-03-25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模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51017A (ja) * 1995-08-04 1997-02-18 Fujitsu Ltd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JPH1154916A (ja) * 1997-08-06 1999-02-26 Noritake Co Ltd 厚膜多層回路基板
US6444923B1 (en) * 1999-10-27 2002-09-03 Fujitsu Limited Method of connecting printed wiring boards with each other,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
CN2754311Y (zh) * 2004-12-01 2006-01-2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器与柔性印刷线路板的热压连接结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51017A (ja) * 1995-08-04 1997-02-18 Fujitsu Ltd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JPH1154916A (ja) * 1997-08-06 1999-02-26 Noritake Co Ltd 厚膜多層回路基板
US6444923B1 (en) * 1999-10-27 2002-09-03 Fujitsu Limited Method of connecting printed wiring boards with each other,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
CN2754311Y (zh) * 2004-12-01 2006-01-2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器与柔性印刷线路板的热压连接结构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13384A1 (zh) * 2018-12-03 2020-06-11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US11137649B2 (en) 2019-02-21 2021-10-05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WO2021082894A1 (zh) * 2019-10-28 2021-05-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覆晶薄膜绑定结构、显示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14241922A (zh) * 2021-12-31 2022-03-25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模组
CN114241922B (zh) * 2021-12-31 2023-10-31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95455B (zh) 2019-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95455B (zh) 连接组件及显示装置
CN10736969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771497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0594759C (zh) 电路部件、电极连接构造以及具备它们的显示装置
CN101131800A (zh) 显示装置、柔性构件及供电方法
CN101136388A (zh) 芯片膜封装件和具有该芯片膜封装件的显示面板组件
CN105590613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04716148A (zh) 柔性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柔性显示面板、柔性显示装置
CN11092807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6814484A (zh) 显示装置
KR20130050870A (ko) 핀 구조 및 이러한 핀 구조의 핀 연결 구조
CN103391679A (zh) 刚性-柔性印刷电路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2014988A (zh) 显示面板及其绑定方法、显示装置
CN211956056U (zh) 一种柔性电路板及显示装置
CN103676249B (zh) 用于将多层柔性电路附接至基底的方法和装置
CN11195168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07040007U (zh) 电路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10879B (zh) 触控面板、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触控组件及电子设备
JP6762196B2 (ja) 電気光学表示装置
CN102506399A (zh) 电路板电路装置及光源装置
CN115019677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
CN101673725B (zh) 可挠性电路板
CN105828524A (zh) 显示器、多段电路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5196083U (zh) 柔性电路板
CN1619807B (zh) 包括集成电路芯片的基板及其上的集成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