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63939A - 无刷电动机的定子、无刷电动机以及无刷电动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刷电动机的定子、无刷电动机以及无刷电动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63939A
CN108463939A CN201780005765.6A CN201780005765A CN108463939A CN 108463939 A CN108463939 A CN 108463939A CN 201780005765 A CN201780005765 A CN 201780005765A CN 108463939 A CN108463939 A CN 1084639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tooth
coil
brushless motor
base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576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63939B (zh
Inventor
服部晃尚
山田洋次
三上晃司
横山诚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178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2070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975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9823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7/00669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7150312A1/ja
Publication of CN108463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639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639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639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93Rotors axially facing stators
    • H02K1/2795Rotors axially facing stator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96Rotors axially facing stator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where both axial sides of the rotor face a sta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5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having an annular coil, e.g. of the claw-pole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02K15/02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with salient poles or claw-shaped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2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axially facing the armatures, e.g. hub-type cycle dynamo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5Annular coils, e.g. for cores of the claw-pole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无刷电动机的定子,包括定子芯和多个线圈。定子芯包括呈圆环板状的基体部和在该基体部的1个面向轴向突出并且沿着圆周方向配置的多个齿。多个线圈分别以沿着多个齿的外周面的方式以集中绕组形式进行卷绕。基体部的内周缘部比齿的内侧端部向径向外侧后退,或者基体部的外周缘部比齿的外侧端部向径向内侧后退。

Description

无刷电动机的定子、无刷电动机以及无刷电动机的定子的制 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向间隙型的无刷电动机的定子、无刷电动机以及无刷电动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无刷电动机有定子和转子在轴向对置配置的轴向间隙型的无刷电动机。这种电动机的定子例如专利文献1等所示具备定子芯,该定子芯包括呈圆环板状的基体部和在该基体部的1个面向轴向突出形成且沿着圆周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齿。多个线圈以沿着该定子芯的各个齿的外周面的方式以集中绕组形式进行卷绕。多个线圈由三相线圈构成,进行与三相线圈分别对应的驱动电流的供给。
另外,专利文献2等所示,在芯主体(基体部)设置有用于将齿在轴向上压入的卡合部。该卡合部能例如由在轴向上贯穿的贯穿孔、凹部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160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484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实现电动机的小型化上,将线圈相对于定子芯的连接等电动机构成部件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而使电动机构成部件的配置有效、实现定子的小型化也是1个对策。
另外,在如专利文献2记载的轴向间隙型的无刷电动机的定子中,通过将齿压入到设置于芯主体的卡合部,从而使齿相对于芯主体固定。这样,有可能通过压入从而芯主体或者齿的至少一方破裂或者缺损。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形成有效的电动机构成部件的配置结构的轴向间隙型的无刷电动机的定子及无刷电动机。
本公开的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能抑制部件彼此的破裂、缺损的轴向间隙型的无刷电动机的定子、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无刷电动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第1方式的无刷电动机的定子包括定子芯和多个线圈。所述定子芯包括呈圆环板状的基体部和在该基体部的1个面向轴向突出并且沿着圆周方向配置的多个齿。所述多个线圈分别以沿着所述多个齿的外周面的方式以集中绕组形式进行卷绕。所述基体部的内周缘部比所述齿的内侧端部向径向外侧后退,或者所述基体部的外周缘部比所述齿的外侧端部向径向内侧后退。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第2方式的无刷电动机的定子包括定子芯和多个线圈。所述定子芯包括呈圆环板状的基体部和在该基体部的1个面向轴向突出并且沿着圆周方向配置的多个齿。所述多个线圈分别以沿着所述多个齿的外周面的方式以集中绕组形式进行卷绕。在所述定子芯的内周部及外周部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向径向凹陷的缺口部。
为了达成上述进一步的目的,提供本公开的第3方式的无刷电动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所述无刷电动机的定子构成为与转子在轴向具有空隙。所述定子包括:定子芯,其包括芯主体和安装于该芯主体的多个齿;和多个线圈,其分别卷绕于所述多个齿。所述芯主体包括多个基体片,多个基体片各自具有弯曲部和从该弯曲部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定子的制造方法包括:以各延伸部的延伸方向沿着径向的方式将所述多个基体片配置成圆环状;和利用所述多个基体片中的相互相邻的基体片的所述延伸部夹持固定各个所述齿。所述齿的夹持固定在将所述多个基体片配置成圆环状的工序中进行。
为了达成上述进一步的目的,本公开的第4方式的无刷电动机的定子构成为与转子在轴向具有空隙。所述无刷电动机的定子包括定子芯和多个线圈。所述定子芯包括芯主体和安装于该芯主体的多个齿。所述多个线圈分别卷绕于所述多个齿。所述芯主体包括配置成圆环状的多个基体片。该多个基体片各自具有弯曲部和从该弯曲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多个基体片中的相互相邻的基体片的所述延伸部分别构成为夹持固定所述齿。所述齿以比所述延伸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无刷电动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无刷电动机的侧视图。
图3(a)是图1的第1定子的俯视图,图3(b)是图1的第2定子的俯视图。
图4是将图1的无刷电动机的一部分展开为平面状的示意图。
图5(a)是图1的定子芯的俯视图,图5(b)是图1的定子芯的径向剖视图。
图6(a)是图1的线圈组的俯视图,图6(b)是图1的线圈组的侧视图。
图7(a)是图1的线圈组的仰视图,图7(b)是图1的线圈组的径向剖视图。
图8(a)是图1的线圈组的立体图,图8(b)是图8(a)的线圈组的底面侧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图8(a)的1个相的线圈的立体图。
图10(a)是图1的定子的立体图,图10(b)是图10(a)的定子的底面侧的立体图。
图11(a)是其他例中的定子芯的俯视图,图11(b)是图11(a)的其他例中的定子芯的径向剖视图。
图12是其他例中的定子芯的立体图。
图13是其他例中的无刷电动机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3的其他例中的定子芯的立体图。
图15是其他例中的定子芯的立体图。
图16是其他例中的定子芯的立体图。
图17是第2实施方式的无刷电动机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的无刷电动机的侧视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图17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变形例中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1是变形例中的无刷电动机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轴向间隙型的无刷电动机的定子及无刷电动机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无刷电动机1是轴向间隙型的无刷电动机,具备:圆盘状的转子10,其能与呈圆柱状的旋转轴2一体旋转地固定于该旋转轴2;和一对定子20、30(即第1定子20及第2定子30),其配置于转子10的轴向的两侧。此外,转子10及定子20、30收纳于未图示的壳体,并且旋转轴2相对于该壳体能旋转地被支承。
如图1及图2所示,转子10具备呈圆板状的转子芯11和固定于转子芯11的轴向的两端面上的第1磁石12及第2磁石13。转子芯11通过在其径向的中央部压入旋转轴2而能与旋转轴2一体旋转。
固定于转子芯11的轴向的一端面(在图1及图2中为上侧的端面)上的第1磁石12以N极和S极在圆周方向交替地排列的方式设置,沿圆周方向具有8个磁极(在与转子芯11对置的第1磁石12的轴向的端面形成的磁极)。第1磁石12的8个磁极在圆周方向等角度间隔地设置。
固定于转子芯11的轴向的另一端面(在图1及图2中为下侧的端面)上的第2磁石13呈与第1磁石12同样的形状,具有在圆周方向等角度间隔地设置的8个磁极。该第2磁石13以相对于第1磁石12在圆周方向偏移1个磁极的方式固定于转子芯11。因此,在轴向重叠的第1磁石12的各磁极和第2磁石的各磁极成为相互不同的磁极(N极和S极)。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转子10的磁极的数量(在各磁石12、13中沿圆周方向排列的磁极的数量)成为2m×n(m、n为自然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m=2、n=4,所以转子10的磁极的数量成为“8”。另外,也可以由圆环状的一体磁石构成各磁石12、13,还可以由按每个磁极逐一分离的多个磁石构成各磁石12、13。
如图3(a)所示,所述第1定子20具备第1定子芯21和卷绕于第1定子芯21的第1线圈组22。
第1定子芯21具有:呈圆环板状的第1基体部23,其作为背轭发挥作用;和12个第1齿24,其从第1基体部23朝向转子10向轴向突出(向轴向延伸)。第1定子芯21通过电磁钢板的层积或者压粉磁芯、或者这些的组合来制造。12个第1齿24在圆周方向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间隔)地设置。第1齿24形成从轴向观看的形状呈大致扇状、且向轴向以预定高度突出的柱状,12个第1齿24全部呈相同形状。另外,在圆周方向相邻的第1齿24彼此在圆周方向分开,其间隙成为第1齿槽25。第1齿槽25分别在径向上具有相同宽度。
另外,如图5(a)、图5(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定子芯21的第1基体部23具有内周缘部23,内周缘部23比第1齿24的内侧端部24a向径向外侧后退。此外,第1齿24的内侧端部24a比第1基体部23的内周缘部23a突出的部分沿轴向延伸到第1基体部23的背面侧而与背面齐平。另一方面,第1基体部23的外周缘部23b比第1齿24的外侧端部24b充分大,位于比第1线圈组22(第1线圈26)的安装状态下的该线圈组22的外侧端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从第1齿24的外侧端部24b到第1基体部23的外周缘部23b的延伸长度(径向长度)t2设定为大于从第1齿24的内侧端部24a到第1基体部23的内周缘部23a的后退长度(径向长度)t1。具体地讲,从第1齿24的外侧端部24b到第1基体部23的外周缘部23b的延伸长度t2设定为第1齿24自身的径向长度t0的约2/5,从第1齿24的内侧端部24a到第1基体部23的内周缘部23a的后退长度t1设定为第1齿24自身的径向长度t0的约1/5(后述的扁平线40的宽度尺寸程度)。
也就是说,第1基体部23的板厚(轴向长度)在径向上设为恒定,因此使得从第1齿24的外侧端部24b延伸到第1基体部23的外周缘部23b的基体部23的部分的截面积S2大于从第1齿24的内侧端部24a到第1基体部23的内周缘部23a的后退部分、换句话说在相邻的第1齿24的内侧端部24a之间将第1基体部23的内周部分切除后的部分的截面积(沿轴向且径向的截面的截面积)S1。这使得相邻的第1齿24的内侧端部24a之间的第1基体部23的内侧部分成为缺口形状而有可能导致磁路减少,结果是,通过使第1基体部23的外周部分充分向外侧延伸,从而不会使磁路减少(磁阻增加)。另一方面,使得第1基体部23的内侧的缺口部分作为构成第1线圈组22的一部分配置空间来有效利用。
如图3(a)所示,第1线圈组22由以集中绕组形式卷绕于各第1齿24的12个第1线圈26构成。本实施方式的12个第1线圈26由U相、V相、W相的三相线圈构成,卷绕方向全部成为相同方向。
12个第1线圈26中设置于在圆周方向成为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0°间隔)的位置上的4个第1线圈26成为第1U相线圈26u。另外,剩余的8个第1线圈26中设置于在圆周方向成为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0°间隔)的位置上的4个第1线圈26成为第1V相线圈26v。此外,剩余的4个第1线圈26成为设置于在圆周方向成为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0°间隔)的位置上的第1W相线圈26w。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从第1齿24的顶端侧观看第1定子20时(即图3(a)所示的状态),12个第1线圈26沿顺时针方向按第1U相线圈26u、第1V相线圈26v、第1W相线圈26w的顺序沿圆周方向重复地排列。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第1线圈组22由U相、V相、W相的三相的线圈26构成。
另外,如图6(a)、图6(b)、图7(a)、图7(b)、图8(a)、图8(b)、图9以及图10(a)、图10(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线圈组22(第1线圈26)使用截面呈扁平长方形的扁平线40构成。
各为4个的第1U相线圈26u、第1V相线圈26v、第1W相线圈26w分别由1根扁平线40连续地形成。另外,第1U相线圈26u、第1V相线圈26v、第1W相线圈26w不直接卷绕于第1齿24,而分别按各相卷绕于相当于第1齿24的治具来制造,以将各相的线圈26u、26v、26w相互组合的状态组装到第1齿24(第1定子芯21)。此外,第1U相线圈26u、第1V相线圈26v以及第1W相线圈26w成为同样的卷绕方式。因此,关于具体的卷绕方式,以第1U相线圈26u的卷绕方式为中心进行说明。
第1U相线圈26u由具有4个线圈部、即U相第1线圈部26u1、U相第2线圈部26u2、U相第3线圈部26u3、U相第4线圈部26u4,且相邻的线圈部彼此用搭接线41连接的1根扁平线40构成(参照图9)。作为采用1根扁平线40的卷绕步骤,首先进行U相第4线圈部26u4的卷绕,然后进行搭接线41的形成,并转移到顺时针90°相邻的U相第3线圈部26u3。接着,进行U相第3线圈部26u3的卷绕,然后进行搭接线41的形成,并转移到顺时针90°相邻的U相第2线圈部26u2。接着,进行U相第2线圈部26u2的卷绕,然后进行搭接线41的形成,并转移到顺时针90°相邻的U相第1线圈部26u1。并且,进行U相第1线圈部26u1的卷绕。
此外,作为各个线圈部26u1、26u2、26u3、26u4的具体的卷绕方式,当对安装于第1齿24的状态进行说明时,首先,在U相第4线圈部26u4中,扁平线40的卷绕开始端42从第1齿24的内侧端部24a的侧面下方朝向上方立起(参照图10(b)),在齿24的突出基端部分向水平方向弯曲,以沿着齿24的突出基端外周面的形状卷绕。在卷绕该扁平线40时,以扁平线40的延伸方向(扁平线40的长度方向)朝向齿24的外周面的环绕方向、扁平线40的宽度方向朝向齿24的突出方向(轴向)、扁平线40的厚度方向(比宽度尺寸小)朝向与齿2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方式进行卷绕。并且,扁平线40以从齿24的突出基端到突出顶端、即从下到上堆叠3层的方式绕齿24卷绕3周。
接着,以与如上所述卷绕的第1层的扁平线40的外侧重叠的方式进行第2层的扁平线40的卷绕。卷绕于第2层的扁平线40以从齿24的突出顶端到突出基端、即从上到下堆叠3层的方式再次绕齿24卷绕3周。接着,以与如上所述卷绕的第2层的扁平线40的外侧重叠的方式进行第3层的扁平线40的卷绕。卷绕于第3层的扁平线40以从齿24的突出基端到突出顶端、即从下到上堆叠3层的方式再次绕齿24卷绕3周。
并且,扁平线40的U相第4线圈部26u4的卷绕结束部分43位于齿24的突出顶端(参照图10(a)),由此处朝向90°相邻的U相第3线圈部26u3的卷绕位置形成搭接线41。搭接线41从位于齿24的突出顶端的位置上的U相第4线圈部26u4的卷绕结束部分43沿扁平线40的宽度方向朝向斜下方弯曲,且以沿着基体部23的内周缘部23a的方式也在厚度方向弯曲地形成。搭接线41朝向接着进行卷绕的第3线圈部26u3的卷绕开始部分44向斜下方倾斜到在该情况下比齿24的基端进一步靠下侧且成为与基体部23同等的位置,该卷绕开始部分44位于该U相第3线圈部26u3的上下方向(轴向)3层的进一步下降了一层的位置。换句话说,搭接线41的一部分向比线圈部26u3靠下方突出1根搭接线41(扁平线40)的宽度程度(参照图6、图7)。在该情况下,搭接线41的一部分不从基体部23的背面突出、或者稍微突出(参照图10(b))。
接着,搭接线41的顶端在U相第3线圈部26u3的卷绕开始部分44从齿24的内侧端部24a的侧面下方朝向上方立起。并且,在齿24的突出基端部分向水平方向弯曲而从该突出基端依次卷绕扁平线40,与U相第4线圈部26u4同样地卷绕U相第3线圈部26u3。进一步从此处完成搭接线41的形成、U相第2线圈部26u2的卷绕、以及搭接线41的形成,最后完成U相第1线圈部26u1的卷绕。U相第1线圈部26u1的卷绕结束后的扁平线40的卷绕结束端45向第1定子芯21的径向外侧引出而成为供电点46(参照图6、图7,其他附图省略向径向外侧的引出)。
这样,由1根扁平线40形成具有U相第1线圈部26u1、U相第2线圈部26u2、U相第3线圈部26u3、U相第4线圈部26u4的第1U相线圈26u。另外,与其同样,由1根扁平线40形成具有V相第1线圈部26v1、V相第2线圈部26v2、V相第3线圈部26v3、V相第4线圈部26v4的第1V相线圈26v,具有W相第1线圈部26w1、W相第2线圈部26w2、W相第3线圈部26w3、W相第4线圈部26w4的第1W相线圈26v同样地形成。
此外,第1U相线圈26u、第1V相线圈26v以及第1W相线圈26w各自的扁平线40的卷绕开始端42相互连接,成为将第1U相线圈26u、第1V相线圈26v以及第1W相线圈26w作为第1线圈组22时的中性点47(参照图7(a),其他附图省略作为中性点的连接)。也就是说,第1U相线圈26u、第1V相线圈26v以及第1W相线圈26w成为采用星形连接的连接方式。这样构成的第1线圈组22在先一体地构成后组装到第1定子芯21(第1齿24)。
如图1、图2以及图3(a)、图3(b)所示,所述第2定子30形成与第1定子20同样的结构。即,第2定子30具备呈与第1定子芯21同样的形状的第2定子芯31和卷绕于第2定子芯31的第2线圈组32。
第2定子芯31具有:第2基体部33,其呈与第1基体部23同样的圆环板状,作为背轭发挥作用;和12个第2齿34,其从第2基体部33朝向转子10向轴向突出(向轴向延伸)。第2定子芯31也与第1定子芯21同样,通过电磁钢板的层积或者压粉磁芯、或者这些的组合来制造。另外,12个第2齿34呈与第1齿24相同的形状,在圆周方向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间隔)地设置。另外,相邻的第2齿34之间的间隙成为第2齿槽35,第2齿槽35分别在径向具有相同宽度。
另外,关于该第2定子芯31也与第1定子芯21同样,第2齿34的内侧部分比第2基体部33向内侧突出。从第2齿34的外侧端部34b到第2基体部33的外周缘部33b的突出长度(t2)设定为大于从第2基体部33的内周缘部33a到第2齿34的内侧端部34a的突出长度(t1)。
第2线圈组32由以集中绕组形式卷绕于各第2齿34的12个第2线圈36构成。本实施方式的12个第2线圈36由U相、V相、W相的三相线圈构成,卷绕方向全部成为相同方向。另外,从第2齿34的顶端侧(轴向一侧)观看的各第2线圈36的卷绕方向成为与从第1齿24的顶端侧(轴向一侧)观看的第1线圈26的卷绕方向相同的方向。
12个第2线圈36中设置于在圆周方向成为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0°间隔)的位置上的4个第2线圈36成为第2U相线圈36u。另外,剩余的8个第2线圈36中设置于在圆周方向成为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0°间隔)的位置上的4个第2线圈36成为第2V相线圈36v。进一步地,剩余的4个第2线圈36成为设置于在圆周方向成为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0°间隔)的位置上的第2W相线圈36w。即,本实施方式的第2线圈组32由U相、V相、W相的三相线圈构成。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从第2齿34的顶端侧观看第2定子30时(即图3(b)所示的状态),12个第2线圈36沿逆时针方向按第2U相线圈36u、第2V相线圈36v、第2W相线圈36w的顺序沿圆周方向重复地排列。因此,第1定子20的第1线圈组22和第2定子30的第2线圈组32从轴向的一侧观看,三相的线圈26u、26v、26w和三相的线圈36u、36v、36w的圆周方向的排列顺序相同。
关于该第2线圈36也与第1线圈26同样,使用截面呈扁平长方形的扁平线40(参照图9等)。此外,关于该第2线圈组32(第2线圈36)的具体的卷绕方式也与第1线圈组22(第1线圈26)同样,省略说明及图示。
如图1及图2所示,第1定子20相对于转子10配置于第1磁石12侧,第1齿24的顶端面(轴向端面)和第1磁石12在轴向对置。另外,第2定子30相对于转子10配置于第2磁石13侧,第2齿34的顶端面(轴向端面)和第2磁石13在轴向对置。并且,在轴向对置的第1定子20与转子10之间、以及在轴向对置的第2定子30与转子10之间设置有微小的空隙。另外,第1定子芯21的第1基体部23、第2定子芯31的第2基体部33、以及转子芯11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并相互平行。进一步地,第1及第2定子20、30和转子10的中心轴线一致。此外,第1定子20及第2定子30收纳于未图示的电动机壳的内部,并且固定于该电动机壳。
另外,如图2、图3(a)、图3(b)以及图4所示,第1定子20的第1线圈组22和第2定子30的第2线圈组32在圆周方向所的位置相对地偏移。
详细地讲,第1线圈组22和第2线圈组32在圆周方向按机械角相对地偏移((360/3n)/2)°(“3n”是各定子20、30中的齿槽数)。当将该((360/3n)/2)°设为第1偏移角度θ1时,因为在本实施方式中n=4,所以第1偏移角度θ1为15°。因此,第1线圈组22和第2线圈组32在圆周方向按机械角相对地偏移15°(基准线L1与基准线L2之间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线圈组22和第2线圈组32在圆周方向相对地偏移第1线圈26(或者第2线圈36)的一半,因此12个第1齿24的圆周方向的位置成为与12个第2齿槽35的圆周方向的位置相同的位置。
另外,第1线圈组22和第2线圈组32的同相的线圈26、36在圆周方向按机械角相对地偏移((360/(2m×n))×m)°(“2m×n”是各磁石12、13中的磁极的数量)。将该((360/(2m×n))×m)°设为第2偏移角度θ2。在本实施方式中m=1、n=4,所以第2偏移角度θ2为45°。因此,第1线圈组22和第2线圈组32的同相的线圈(即,第1U相线圈26u和第2U相线圈36u、第1V相线圈26v和第2V相线圈36v、第1W相线圈26w和第2W相线圈36w)在圆周方向按机械角相对地偏移45°。例如,相对于在图3(a)的左上图示的第1U相线圈26u,在图3(b)的下中央图示的第2U相线圈36u在圆周方向偏移基准线L1与基准线L3之间的45°。并且,1个第2U相线圈36u位于在圆周方向相邻的各2个第1U相线圈26u的中间。
并且,如图4所示,在这样的结构的无刷电动机1中,转子10根据通过向第1线圈26及第2线圈36通电而由第1定子20及第2定子30产生的旋转磁场而旋转驱动。此外,对第1U相线圈26u供给的U相的交流电流、对第1V相线圈26v供给的V相的交流电流、以及对第1W相线圈供给的W相的交流电流的相位相互偏移。同样,对第2U相线圈36u供给的U相的交流电流、对第2V相线圈36v供给的V相的交流电流、以及对第2W相线圈供给的W相的交流电流的相位相互偏移。
第1线圈组22和第2线圈组32的圆周方向的位置相对地偏移。即,第1线圈组22和第2线圈组32在圆周方向按机械角相对地偏移第1偏移角度θ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5°)。另外,第1线圈组22和第2线圈组32的同相的线圈(即,第1U相线圈26u和第2U相线圈36u、第1V相线圈26v和第2V相线圈36v、第1W相线圈26w和第2W相线圈36w)在圆周方向按机械角相对地偏移第2偏移角度θ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5°)。
因此,第2定子30的在其圆周方向相邻的2个第2线圈36在轴向与第1定子20的各第1线圈26对置。同样,第1定子20的在其圆周方向相邻的2个第1线圈26在轴向与第2定子30的各第2线圈36对置。因此,磁通在第1定子20与第2定子30之间、且在一方定子的1个线圈和与这1个线圈在轴向对置的另一方定子的2个线圈之间流过。
例如,磁通在第1定子20的成为S极的各第1U相线圈26u与在轴向与各第1U相线圈26u对置的第2定子30的成为N极的第2V相线圈36v及第2W相线圈36w之间流过。图4中图示出通过向线圈26、36通电而在第1U相线圈26u及第2U相线圈36u中磁通变为最大的状态,并且用箭头图示出第1及第2定子20、30中的磁通的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4所示的状态时,第2V相线圈36v内的磁通及第2W相线圈36w内的磁通分别成为第1U相线圈26u内的磁通的一半程度。同样,第1V相线圈26v内的磁通及第1W相线圈26w内的磁通分别成为第2U相线圈36u内的磁通的一半程度。
因此,与另一方定子的线圈相对于一方定子的各线圈逐个地在轴向对置的情况相比,即,与磁通在一方定子的1个线圈和与这1个线圈在轴向对置的另一方定子的1个线圈之间流过的情况相比,能进行磁通的分散(抑制磁通集中)。
接着,记载本实施方式的有利效果。
(1)因为第1及第2定子20、30是同样的构成,所以以下对第1定子20进行说明。第1定子20具有定子芯21,定子芯21形成为基体部23的内周缘部23a比齿24的内侧端部24a向径向外侧后退的形状。在基体部23的后退部分(缺口部23c(参照图5(a)))配置构成线圈26的扁平线40(搭接线41)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作为电动机构成部件之一的扁平线40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能有效地进行扁平线40的配置,从而能实现定子20的小型化,进而能实现无刷电动机1的小型化。
而且,在使用在弯曲方向易受限制的扁平线40的本实施方式中,将扁平线40向定子芯21配置的自由度提高的效果较大。
(2)与基体部23的内周缘部23a呈后退形状对应地,基体部23的外周缘部23b呈比齿24的外侧端部24b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形状。由此,后退部分的磁路的减少由延伸部分补充,定子芯21整体能确保适当的磁路。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缘部23b的延伸部分长度为基体部23的内周缘部23a的后退部分长度以上。因此,将基体部23的厚度在径向上设为恒定时的基体部23的径向的截面积与不具有后退部分及延伸部分的结构相比为同等或者比其增加,因此能确保更充分的磁路。
(3)设为如下结构:对各相的相邻的线圈部彼此(例如线圈部26u1~26u4彼此)进行连接的搭接线41的一部分比配置于基体部23的内周缘部23a的后退部分上的线圈部26u1~26u4向轴向一侧、在该情况下为与转子10相反的一侧突出。由此,可有效地进行扁平线40(搭接线41)的配置。
此外,上述第1实施方式也可以按如下变更。
·转子10的磁石极数为8极,但是除8极以外,也可以例如由16极构成。另外,也可以由圆环状的一体磁石构成转子10的磁石12、13,另外也可以由按各个磁极逐一分离的多个磁石构成磁石12、13。
·定子20、30的线圈磁极数也可以由12极以外构成。在该情况下,定子20、30的偏移角等根据与转子10的关系而适当变更。
·也可以如图11(a)、图11(b)所示的定子芯21a那样,基体部23的外周缘部23b设为比齿24的外侧端部24b向径向内侧后退的形状。若在后退部分配置作为电动机构成部件之一的扁平线40,则扁平线40的配置有效。另外,与基体部23的外周缘部23b呈后退形状对应,基体部23的内周缘部23a也可以设为比齿24的内侧端部24a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形状。这样的话,基体部23的外周缘部23b的后退部分的磁路的减少由内周缘部23a的延伸部分补充,从而定子芯21a整体上能确保适当的磁路。此外,也可以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将内周缘部23a的延伸长度设为基体部23的外周缘部23b的后退长度以上。
·也可以通过电磁钢板的层积或者压粉磁芯、或者将这些组合来制造定子芯21、31。
·将本发明适用于具有2个定子20、30和转子10(磁石12、13)的电动机1,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由1个定子和转子构成的电动机。
·也可以在基体部23的内周缘部23a的后退部分配置扁平线40以外的电动机构成部件。
·作为线圈线材使用截面呈扁平长方形的扁平线40,但是也可以使用截面为圆形的圆线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定子芯21具有基体部23的内周缘部23a比齿24的内侧端部24a向径向外侧后退的形状。由此,在第1定子芯21的基体部23的内周部且在相邻的齿24的内侧端部24a之间设置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缺口部23c(参照图5(a))。并且,如图12所示,从线圈26引出的线圈线材的引出线26a(上述的卷绕开始端42及卷绕结束端45的至少一方)也可以沿轴向插通于缺口部23c。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在径向上将引出线26a收纳于第1定子芯21的骨架内,其结果,能抑制无刷电动机1在径向上大型化。此外,在上述以第1定子芯21(第1定子2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第2定子芯31(第2定子30)也能同样地变更。
另外,在图12中,以在第1定子芯21的内周部形成有缺口部23c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如图11所示的结构那样的如下结构中适用其他例:通过基体部23的外周缘部23b比齿24的外侧端部24b向径向内侧后退,从而在第1定子芯21的外周部的相邻的齿24的外侧端部24b之间具有缺口部。即,也可以在第1定子芯21的外周部的相邻的齿24的外侧端部24b之间的缺口部插通从线圈26引出的线圈线材的引出线26a。
·图13所示的无刷电动机50具备:与上述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转子10及一对定子20、30;电动机壳51,其收纳那些转子10及一对定子20、30;以及一对驱动电路(第1驱动电路52及第2驱动电路53),其设置于电动机壳51的轴向两侧。此外,在本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对应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电动机壳51具备:呈有底筒状的磁轭壳体54;和端框55,其以将磁轭壳体54的开口侧端部封闭的方式固定于该磁轭壳体54。转子10的旋转轴2能旋转地由设置于磁轭壳体54和端框55各自上的轴承56支承。另外,旋转轴2在轴向贯穿端框55及第1驱动电路52而突出到外部,该突出部分构成为输出部。
在此,对本例中的第1及第2定子20、30的定子芯61进行说明。此外,第1及第2定子20、30的定子芯61相互呈相同形状,因此以下以第1定子20的定子芯61为例进行说明。另外,本例的定子芯61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定子芯21仅基体部23的形状不同。
如图14所示,本例的定子芯61的基体部62的内周缘部62a呈以旋转轴2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形,构成为与齿24的内侧端部24a在轴向重叠。另外,基体部62的外周缘部62b呈以旋转轴2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形,其外周缘部62b的直径(基体部62的外径)设定为大于齿24的外侧端部24b的直径。并且,在基体部62的外周缘部62b以在圆周方向相互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缺口部63。在本例中,缺口部63的个数设定为与齿槽25的个数(即,齿24的个数)同数。另外,各缺口部63设置于各齿槽25的径向外侧,并且在圆周方向上形成与各齿槽25相同的宽度。
另外,基体部62的外周缘部62b的在圆周方向上的相邻的缺口部63之间的部位(没有形成缺口部63的部位)成为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64。各凸部64设置于各齿24的径向外侧。另外,齿24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和位于该齿24的径向外侧的凸部64的圆周方向两端部构成为从轴向观看排列在同一直线上。此外,在径向上,各凸部64的外侧端部(基体部62的外周缘部62b)位于比安装状态的线圈26的外侧端部靠外侧。
如图13所示,第1驱动电路52固定于端框55的轴向外侧面。另外,第2驱动电路53固定于磁轭壳体54的底部54a的轴向外侧面。
从第1定子20的一部分线圈26向轴向引出作为构成该线圈26的线圈线材的端部(卷绕开始端42及卷绕结束端45的至少一方)的引出线26a。引出线26a在第1定子20中通过定子芯61的缺口部63而向基体部62的背面侧(与齿24相反的一侧)引出。进一步地,引出线26a通过形成于端框55的插通孔(图示省略)而引出到电动机壳51的外部,并与第1驱动电路52连接。
同样,从第2定子30的一部分线圈36向轴向引出作为构成该线圈36的线圈线材的端部(卷绕开始端42及卷绕结束端45的至少一方)的引出线36a。引出线36a在第2定子30中通过定子芯61的缺口部63而向基体部62的背面侧(与齿24相反的一侧)引出。进一步地,引出线36a通过在磁轭壳体54的底部54a形成的插通孔(图示省略)而引出到磁轭壳体54的外部,并与第2驱动电路53连接。
此外,上述的引出线26a、36a的形成方式(引出线26a、36a的数量、将引出线26a、36a从哪个线圈26、36引出等)可根据线圈26、36的绕组方式适当决定。
如上,第1定子20及第1驱动电路52的系统和第2定子30及第2驱动电路53的系统相互电分离地构成。并且,第1驱动电路52控制对第1定子20的各线圈26供给的三相驱动电流,第2驱动电路53控制对第2定子30的各线圈36供给的三相驱动电流。
接着,对本例的有利效果进行说明。
基体部62的外周缘部62b(各凸部64的径向外侧端部)在径向上位于比各齿24的外侧端部24b靠外侧。因此,能使基体部62的外周部分充分向外侧延伸,因此,能抑制基体部62的磁路减少。
并且,这样,在使基体部62的外周缘部62b向外侧延伸的基础上,在该外周缘部62b设置有呈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状的缺口部63。因此,如上所述,能尽量抑制基体部62的磁路减少,并且能抑制基体部62(定子芯61)在轴向上的投影面积增加。在由压粉磁芯(磁性粉体的冲压成形)构成定子芯61的情况下,当定子芯61的轴向的投影面积增大时,需要大型的冲压机,从而制造成本增加。因此,通过抑制定子芯61在轴向上的投影面积增加,从而能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
另外,从第1线圈26引出的引出线26a及从第2线圈36引出的引出线36a分别插通于对应的定子20、30中的基体部62的缺口部63。由此,能在径向上将引出线26a、36a收纳于定子芯61的骨架内,其结果,能抑制无刷电动机50在径向上大型化。
另外,无刷电动机50具备:第1驱动电路52,其与第1定子20的线圈26连接,用于控制对该线圈26供给的驱动电流;和第2驱动电路53,其与第2定子30的线圈36连接,用于控制对该线圈36供给的驱动电流。根据该结构,第1定子20及第1驱动电路52的系统和第2定子30及第2驱动电路53的系统相互电分离地构成,进一步地,这2个系统的线圈26、36彼此隔着转子10分开地构成。因此,在由于一方系统的故障使该系统的线圈发热时,能够尽量抑制该热给另一方系统的线圈带来影响,因此,能实现冗余度的提高。
此外,在图14所示的结构中,基体部62的内周缘部62a构成为与齿24的内侧端部24a在轴向重叠,但是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使基体部62的内周缘部62a比齿24的内侧端部24a向径向外侧后退。另外,反之也可以使基体部62的内周缘部62a比齿24的内侧端部24a向径向内侧延伸。
另外,在图14所示的结构中,各缺口部63设置于各齿槽25的径向外侧,但是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如图15所示,将各缺口部63设置于各齿24的径向外侧。在该情况下,位于相邻的缺口部63的圆周方向之间的基体部62的各凸部64设置于各齿槽25的径向外侧。在这样的结构中,也优选将卷绕于齿24上的线圈26的引出线26a插通于缺口部63。
另外,在图14所示的结构中,缺口部63设置于基体部62的外周缘部62b,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图16所示,也可以设置于基体部62的内周缘部62a。在该图所示的结构中,基体部62的内周缘部62a比齿24的内侧端部24a向径向内侧延伸,在该内周缘部62a以在圆周方向相互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缺口部63。在这样的结构中也优选将卷绕于齿24的线圈26的引出线26a插通于缺口部63。
此外,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各缺口部63设置于各齿槽25的径向内侧,但是也可以将各缺口部63设置于各齿24的径向内侧。在该情况下,位于相邻的缺口部63的圆周方向之间的基体部62的各凸部64设置于各齿槽25的径向内侧。
另外,在图16所示的结构中,基体部62的外周缘部62b比齿24的外侧端部24b向径向外侧延伸,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基体部62的外周缘部62b位于与齿24的外侧端部24b在径向上相同的位置、或者比齿24的外侧端部24b向径向内侧后退。
·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各其他例也可以适当组合。
以下对轴向间隙型的无刷电动机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无刷电动机110是轴向间隙型的电动机,具备:圆盘状的转子112,其能与呈圆柱状的旋转轴111一体旋转地固定于该旋转轴111;和一对定子113、114(即第1定子113及第2定子114),其配置于转子112的轴向的两侧。此外,转子112及定子113、114收纳于未图示的壳体,并且旋转轴111相对于该壳体能旋转地被支承。
如图17及图18所示,转子112具备呈圆板状的转子芯121和固定于转子芯121的轴向的两端面上的第1磁石122及第2磁石123。转子芯121通过在其径向的中央部压入旋转轴111而能与旋转轴111一体旋转。
固定于转子芯121的轴向的一端面(在图17及图18中为上侧的端面)上的第1磁石122以N极和S极沿圆周方向交替地排列的方式设置,沿圆周方向具有8个磁极(在与转子芯121对置的第1磁石122的轴向的端面形成的磁极)。第1磁石122的8个磁极在圆周方向等角度间隔地设置。
固定于转子芯121的轴向的另一端面(在图17及图18中为下侧的端面)上的第2磁石123呈与第1磁石122同样的形状,具有在圆周方向等角度间隔地设置的8个磁极。该第2磁石123以相对于第1磁石122在圆周方向偏移1个磁极的方式固定于转子芯121。因此,在轴向重叠的第1磁石122的各磁极和第2磁石123的各磁极成为相互不同的磁极(N极和S极)。
第1定子113具备第1定子芯131和卷绕于第1定子芯131的第1线圈组141。
如图17所示,第1定子芯131具有:呈圆环状的第1芯主体(第1基体部)132;和12个第1齿133,其从第1芯主体132朝向转子112向轴向突出(向轴向延伸)。
如图17所示,第1芯主体132构成为:将由钢板冲裁而成的大致T字状的基体片134沿圆周方向配置多个而呈圆环状。多个基体片134各自具有弯曲部135和从弯曲部135的圆周方向大致中央位置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延伸部136。弯曲部135利用位于圆周方向两侧且径向外侧的连接部137(参照图19)而与相邻的弯曲部135一体形成(连结)。延伸部136在将基体片134沿圆周方向配置多个而呈圆环状的情况下,位于径向内侧的顶端部与相邻的延伸部136分开而具有间隙S1。
另外,第1芯主体132构成为:在将基体片134构成为圆环状的情况下,在相互相邻的基体片134的延伸部136的圆周方向之间夹持第1齿133。更具体地讲,第1齿133在靠近弯曲部135(径向外侧)的位置被延伸部136夹持。另外,第1齿133设为自身的径向长度比各延伸部136的延伸方向长度(径向长度)长的结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1齿133在圆周方向被夹持于相邻的延伸部136之间时,第1齿133的径向内侧部133a比延伸部136向径向内侧突出,以使得填埋所述间隙S1部分。由此,在第1齿133的径向内侧部133a的圆周方向之间(延伸部136的径向内侧)产生空间S2。
第1齿133沿圆周方向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间隔)地设置。另外,12个第1齿133全部呈相同的形状。详细地讲,各第1齿133形成从轴向观看的形状呈沿着圆周方向的圆弧状的柱状。另外,在圆周方向相邻的第1齿133彼此在圆周方向分开。
第1线圈组141由隔着绝缘体143以集中绕组形式卷绕于各第1齿133的12个第1线圈142构成。
12个第1线圈142以按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的顺序沿圆周方向重复地排列的方式设置。也就是说,第1线圈组141由U相、V相、W相这三相的线圈142构成。另外,三相的线圈142按每个相利用搭接线(图示省略)电连接。在此通过将搭接线布设于所述的空间S2,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S2。
第2定子114呈与第1定子113同样的结构。即,第2定子114具备呈与第1定子芯131同样的形状的第2定子芯151和卷绕第2定子芯151的第2线圈组161。
第2定子芯151具有:呈与第1芯主体132同样的圆环板状的第2芯主体(第2基体部)152;和12个第2齿153,其从第2芯主体152朝向转子112(转子芯121)向轴向突出(向轴向延伸)。
12个第2齿153呈与12个第1齿133相同的形状,在圆周方向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间隔)地设置。
第2线圈组161由隔着绝缘体163以集中绕组形式卷绕于各第2齿153的12个第2线圈162构成。此外,本实施方式的12个第2线圈162的卷绕方向全部成为相同的方向。
12个第2线圈162以按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的顺序沿圆周方向反复地排列的方式设置。也就是说,第2线圈组161由U相、V相、W相这三相的线圈142构成。另外,三相的线圈162按每个相利用搭接线(图示省略)电连接。在此,通过将搭接线布设于位于第2齿153的径向内侧部(图示省略)的圆周方向之间的空间(与所述空间S2同样),从而能有效地利用空间。
如图17及图18所示,第1定子113相对于转子112配置于第1磁石122侧,第1齿133的顶端面和第1磁石122在轴向对置。另外,第2定子114相对于转子112配置于第2磁石123侧,第2齿153的顶端面和第2磁石123在轴向对置。并且,在轴向对置的第1定子113与转子112之间、以及在轴向对置的第2定子114与转子112之间设置有微小的空隙。另外,第1定子芯131的第1芯主体132、第2定子芯151的第2芯主体152、以及转子芯121与轴向正交,并且相互平行。进一步地,第1及第2定子113、114和转子112的中心轴线一致。此外,第1定子113及第2定子114收纳于未图示的电动机壳的内部,并且固定于该电动机壳。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第1定子113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2定子114是与第1定子113同样的结构,能适用与以下所示的制造方法同样的制造方法。
如图19所示,首先从金属板(例如钢板)作为一体物冲裁成形第1定子芯131所需的个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2个)的基体片134(冲裁工序)。此时,基体片134成为相邻的弯曲部135彼此(基体片134彼此)由弯曲部135的连接部137连结的状态。换句话说,多个基体片134的弯曲部135分别具有连结部位。
接着,以连接部137为中心使一方基体片134和另一方基体片134相对地转动而将基体片134配置成圆环状(环状化工序)。此时,连接部137塑性变形。另外,在环状化工序中,在使由压粉磁芯构成的齿133配置于延伸部136之间的状态下使基体片134以连接部137为中心转动以使得成为圆环状,由此在延伸部136之间夹持固定有齿133,经由环状化工序完成第1定子芯131,通过隔着绝缘体143将线圈142(参照图17)卷绕于齿133,从而完成第1定子113。此外,隔着绝缘体143将线圈142卷绕于齿133的时机无论在利用延伸部136夹持固定齿133之前还是之后都可以。例如,也可以在预先将线圈142卷绕于绝缘体143后将绝缘体143组装到齿133。
接着,记载本实施方式的有利效果。
(4)因为在相邻的延伸部136之间夹持固定齿133,所以不必进行如以往的压入固定,能够抑制部件彼此的破裂、缺损。特别是,当用不同的材料构成齿133和基体片134诸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由压粉磁芯构成齿133、由钢板构成基体片134(芯主体131)时,则齿133和基体片134的强度不同,因此容易引起破裂、缺损。因此,如上所述夹持固定齿133带来的效果较大。
(5)因为齿133比延伸部136向径向内侧延伸,所以在齿133的圆周方向之间自然产生空间S2,通过在该空间S2布设搭接线,从而不用另外设置搭接线的空间。其结果,能够实现定子113整体在径向上小型化。
(6)另外,通过使齿133的径向长度比延伸部136长,从而与将延伸部136和齿133的径向长度设为相同的情况比较,齿133的截面积变大。其结果,能够抑制齿133中的磁饱和。
(7)基体片134的自身的弯曲部135与相邻的基体片134的弯曲部135连结,通过在环状化工序中基体片134以作为连结部位的连接部137为中心转动,从而基体片134配置成环状,因此能抑制焊接的次数。
此外,关于上述任意的效果,不仅第1定子113,而且在第2定子114中也起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按如下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将第1定子芯131的基体片134环状化时,通过连接部137的塑性变形使利用连接部137设为一体物的各基体片134转动而使基体片134环状化,但是不限于此。
如图20所示,例如也可以为:利用转动部170能转动地将基体片134的弯曲部135的两端部与其他的基体片134连结,以转动部170为中心使一方基体片134和另一方基体片134相对地转动而使基体片134环状化。作为转动部170,也可以采用在弯曲部135的两端部的一方设置凹部、在另一方设置凸部的结构。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在形成于弯曲部135的一侧的凹部嵌合形成于其他的弯曲部135的另一侧的凸部而能转动。
另外,也可以采用针对预先分割的基体片134从后面利用焊接将弯曲部135彼此固定的方法。在该情况下,例如在圆周方向上使基体片134彼此分开而在延伸部135之间配置齿133,通过使基体片134向径向内侧靠近而使基体片134的弯曲部135彼此抵接,能够以通过焊接抵接部位而环状化的状态可靠地固定。
此外,如上述的例子不限于第1定子芯131,在第2定子芯151中也是同样。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第1定子芯131的齿133的径向长度比延伸部136的径向长度长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齿133的径向长度和延伸部136的径向长度相同。
另外,如图21所示,设为齿133的径向长度比延伸部136的径向长度短的结构。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形成为可保持延伸部136的圆周方向之间的间隙S1的状态。其结果,能使卷绕于齿133上的线圈的一部分(端部)通过该间隙S1而引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在转子112的轴向两侧设置有定子113、114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仅在转子112的轴向一侧设置第1定子113或者第2定子114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隔着绝缘体143、163将线圈142、162卷绕于齿133、153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将线圈142、162直接卷绕于齿133、153的结构。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没有特别提及,但是也可以采用例如层积芯主体132的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也可以适当组合。

Claims (15)

1.一种无刷电动机的定子,具备:
定子芯,其包括呈圆环板状的基体部和在该基体部的1个面向轴向突出并且沿着圆周方向配置的多个齿;和
多个线圈,其分别以沿着所述多个齿的外周面的方式以集中绕组形式进行卷绕,
所述基体部的内周缘部比所述齿的内侧端部向径向外侧后退,或者所述基体部的外周缘部比所述齿的外侧端部向径向内侧后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刷电动机的定子,其中,
相对于所述基体部的内周缘部比所述齿的内侧端部向径向外侧后退地形成的方式,所述基体部的外周缘部比所述齿的外侧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地形成,或者相对于所述基体部的外周缘部比所述齿的外侧端部向径向内侧后退地形成的方式,所述基体部的内周缘部比所述齿的内侧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刷电动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基体部的外周缘部的延伸长度为所述基体部的内周缘部的后退长度以上,或者所述基体部的内周缘部的延伸长度为所述基体部的外周缘部的后退长度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无刷电动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线圈包括线圈线材,
在所述基体部的内周缘部或者外周缘部的后退部分配置有所述线圈线材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刷电动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线圈由三相线圈构成,各相的线圈具有多个线圈部,
各相的线圈包括将相邻的线圈部彼此连接的搭接线,
所述搭接线的一部分比所述线圈部向轴向一侧突出。
6.一种无刷电动机的定子,具备:
定子芯,其包括呈圆环板状的基体部和在该基体部的1个面向轴向突出并且沿着圆周方向配置的多个齿;和
多个线圈,其分别以沿着所述多个齿的外周面的方式以集中绕组形式卷绕,
在所述定子芯的内周部及外周部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向径向凹陷的缺口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刷电动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缺口部是沿着圆周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缺口部中的1个。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刷电动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线圈包括线圈线材,该线圈线材具有卷绕开始端及卷绕结束端,
在所述缺口部插通有所述线圈线材的卷绕开始端及卷绕结束端的至少一方。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无刷电动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线圈包括线圈线材,该线圈线材是扁平线。
10.一种无刷电动机,具备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和转子,该转子具有沿着圆周方向配置的多个磁石磁极,
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在轴向对置配置。
11.一种无刷电动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该定子构成为与转子在轴向具有空隙,所述定子包括:
定子芯,其包括芯主体和安装于该芯主体的多个齿;和
多个线圈,其分别卷绕于所述多个齿,
所述芯主体包括多个基体片,该多个基体片各自包括弯曲部和从该弯曲部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定子的制造方法具备:
以各延伸部的延伸方向沿着径向的方式将所述多个基体片配置成圆环状;和
利用所述多个基体片中的相互相邻的基体片的所述延伸部夹持固定每个所述齿,
所述齿的夹持固定在将所述多个基体片配置成圆环状的工序中进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刷电动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基体片的弯曲部和相邻的所述基体片的弯曲部分别具有连结部位,
所述基体片和相邻的所述基体片通过该连结部位连结,
通过所述基体片和相邻的所述基体片以所述连结部位为中心相对地转动,从而所述多个基体片配置成圆环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刷电动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多个基体片被预先分割,
所述定子的制造方法进一步具备:在将所述多个基体片配置成圆环状后,利用焊接将相互相邻的基体片的弯曲部彼此固定。
14.一种无刷电动机的定子,构成为与转子在轴向具有空隙,该定子具备:
定子芯,其包括芯主体和安装于该芯主体的多个齿;和
多个线圈,其分别卷绕于所述多个齿,
所述芯主体包括配置成圆环状的多个基体片,该多个基体片各自具有弯曲部和从该弯曲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延伸部,
所述多个基体片中的相互相邻的基体片的所述延伸部分别构成为夹持固定所述齿,
所述齿以比所述延伸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配置。
15.一种无刷电动机,具备:
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刷电动机的定子;和
与该定子在轴向对置配置的所述转子。
CN201780005765.6A 2016-02-29 2017-02-23 无刷电动机的定子、无刷电动机以及无刷电动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84639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8219 2016-02-29
JP2016038219 2016-02-29
JP2016-117846 2016-06-14
JP2016117846A JP6720709B2 (ja) 2016-06-14 2016-06-14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モータ用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モータ用ステータ及び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モータ
JP2016197583A JP6798231B2 (ja) 2016-02-29 2016-10-05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ステ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6-197583 2016-10-05
PCT/JP2017/006693 WO2017150312A1 (ja) 2016-02-29 2017-02-23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ステータ、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63939A true CN108463939A (zh) 2018-08-28
CN108463939B CN108463939B (zh) 2021-02-19

Family

ID=63220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5765.6A Active CN108463939B (zh) 2016-02-29 2017-02-23 无刷电动机的定子、无刷电动机以及无刷电动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21596B2 (zh)
CN (1) CN108463939B (zh)
DE (1) DE112017001053T5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5519A (zh) * 2019-02-08 2020-08-18 株式会社电装 定子
CN111668962A (zh) * 2019-03-05 2020-09-15 株式会社电装 电枢
WO2021139079A1 (zh) * 2020-01-10 2021-07-15 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轴向磁场电机的绕组结构及绕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40512A (zh) * 2018-12-05 2021-04-30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铁芯、定子及旋转电机
DE102018009959A1 (de) * 2018-12-18 2020-06-18 eMoSys GmbH Elektrische Scheibenläufermaschine
JP7211504B2 (ja) * 2019-05-27 2023-01-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
EP3883096A1 (en) * 2020-03-16 2021-09-22 Igor Mykolayovych Lapin Electricity generator
DE102020113905A1 (de) * 2020-05-25 2021-01-1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Axial-Fluss-Maschine
JP7076505B2 (ja) * 2020-07-17 2022-05-27 シナノケンシ株式会社 トルク検出センサ用コア及びトルク検出センサ
DE102021108953B3 (de) * 2021-04-10 2022-10-0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Stator einer elektrischen Axialflussmaschine und Axialflussmaschin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54619A (ja) * 2005-03-11 2006-09-21 Daikin Ind Ltd コアと、電機子、モータ及び圧縮機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08187841A (ja) * 2007-01-31 2008-08-14 Asmo Co Ltd 電機子コア、電機子、及びモータ、並びに電機子コアの製造方法
JP2010213508A (ja) * 2009-03-11 2010-09-24 Asmo Co Ltd ステータコア、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コアの製造方法
JP2010220412A (ja) * 2009-03-17 2010-09-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モータ
CN102326317A (zh) * 2009-02-26 2012-01-1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电枢用铁心
JP2014117029A (ja) * 2012-12-07 2014-06-26 Hitachi Ltd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モータ
CN104272559A (zh) * 2012-03-12 2015-01-07 霍加纳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机的定子和转子
JP2015171250A (ja) * 2014-03-07 2015-09-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固定子鉄心、固定子鉄心の製造方法、固定子、回転電機および車輪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40185A (en) * 1991-10-28 1995-08-08 Allwine, Jr.; Elmer C. Composite magnet brushless DC motor
JP3274578B2 (ja) 1994-12-26 2002-04-15 株式会社三井ハイテック 固定子用積層鉄心
US6034465A (en) * 1997-08-06 2000-03-07 Shurfle Pump Manufacturing Co. Pump driven by brushless motor
SE0301116D0 (sv) 2003-04-15 2003-04-15 Hoeganaes Ab Core back of an electrical machin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2005348472A (ja) 2004-06-01 2005-12-15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アキシャルモータ用ステータ及びアキシャルモータ
JP2006050745A (ja) * 2004-08-03 2006-02-16 Nissan Motor Co Ltd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回転電機
GB0902393D0 (en) * 2009-02-13 2009-04-01 Isis Innovation Elaectric machine - modular
JP2012239315A (ja) * 2011-05-12 2012-12-06 Suzuki Motor Corp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モータ
TWI460967B (zh) * 2012-10-17 2014-11-11 Ind Tech Res Inst 電機轉定子結構
JP5957544B2 (ja) 2013-01-23 2016-07-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
JP6255231B2 (ja) 2013-12-11 2017-12-27 株式会社ダイナックス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モータ
JP6223835B2 (ja) 2014-01-10 2017-11-0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モータ
WO2017150312A1 (ja) 2016-02-29 2017-09-08 アスモ 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ステータ、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54619A (ja) * 2005-03-11 2006-09-21 Daikin Ind Ltd コアと、電機子、モータ及び圧縮機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08187841A (ja) * 2007-01-31 2008-08-14 Asmo Co Ltd 電機子コア、電機子、及びモータ、並びに電機子コアの製造方法
CN102326317A (zh) * 2009-02-26 2012-01-1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电枢用铁心
JP2010213508A (ja) * 2009-03-11 2010-09-24 Asmo Co Ltd ステータコア、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コアの製造方法
JP2010220412A (ja) * 2009-03-17 2010-09-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モータ
CN104272559A (zh) * 2012-03-12 2015-01-07 霍加纳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机的定子和转子
JP2014117029A (ja) * 2012-12-07 2014-06-26 Hitachi Ltd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モータ
JP2015171250A (ja) * 2014-03-07 2015-09-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固定子鉄心、固定子鉄心の製造方法、固定子、回転電機および車輪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5519A (zh) * 2019-02-08 2020-08-18 株式会社电装 定子
CN111555519B (zh) * 2019-02-08 2024-04-02 株式会社电装 定子
CN111668962A (zh) * 2019-03-05 2020-09-15 株式会社电装 电枢
WO2021139079A1 (zh) * 2020-01-10 2021-07-15 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轴向磁场电机的绕组结构及绕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13708A1 (en) 2019-01-10
DE112017001053T5 (de) 2018-12-06
US11121596B2 (en) 2021-09-14
CN108463939B (zh) 2021-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63939A (zh) 无刷电动机的定子、无刷电动机以及无刷电动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CN104584393B (zh) 旋转电机
CN104620476B (zh)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5048754B (zh) 无刷电机
US6703750B2 (en) Stator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5877035B2 (ja) 平角線の巻線構造
JP6120987B2 (ja) 電気機械の電機子
CN105379072B (zh) 轴向间隙型电动机及其绕组的制造方法
JP4833275B2 (ja) スロットレスモーター
CN106416000B (zh) 定子以及旋转机械
JP5623499B2 (ja) 電気機械
CN106410995A (zh) 用于旋转电机的定子
CN103262391A (zh) 车用旋转电机及其中使用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US20090200890A1 (en) Winding For An Axial Gap Electric Dynamo Machine
CN103650295A (zh) 用于电动马达的柔性绕组及其制造方法
JP5435295B2 (ja) 固定子コイ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に用いる予備成形装置
CN108370185B (zh) 定子和旋转电机
CN103516072A (zh) 电动马达的转子中的线圈导线的布置
JP2006511183A (ja) 改良された導電巻線アレンジメントを備える多相電磁デバイス
WO2014054629A1 (ja)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
TWI673937B (zh) 軸向間隙型旋轉電機
JP2016152751A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CN104040836A (zh) 用于电机的定子
CN103516087A (zh) 定子、马达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CN103078423A (zh) 定子冲片及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