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78256A - 一种滁菊发酵饮料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滁菊发酵饮料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78256A
CN108378256A CN201810084777.9A CN201810084777A CN108378256A CN 108378256 A CN108378256 A CN 108378256A CN 201810084777 A CN201810084777 A CN 201810084777A CN 108378256 A CN108378256 A CN 1083782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u chrysanthemum
fermented
tea
fermented beverage
production meth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8477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士军
王伟玲
王伟
柴新义
何玲艳
吴宗庆
刘淑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08477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78256A/zh
Publication of CN1083782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782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2/00Non-alcoholic beverages; Dry compositions or concentrates therefor; Their preparation
    • A23L2/38Othe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 A23L2/382Othe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fermented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发酵饮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滁菊发酵饮料及其制作方法,所述滁菊发酵饮料由滁菊浸提液经红茶菌发酵而成,制作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制备滁菊水提液;制备由滁菊水提液为主要成分的培养液;将扩大培养后的红茶菌接种到灭菌冷却后的培养液中;将接种后的培养液进行培养;将发酵后的液体进行过滤、均质、灭菌、分装。本发明中滁菊浸提液经过红茶菌发酵后改善了滁菊的口感,同时还增加滁菊产品的形式。

Description

一种滁菊发酵饮料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酵饮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滁菊发酵饮料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滁菊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滁州的特产,因具有良好的药用功效,被誉为我国“四大药菊”之首,俗称白菊、甘菊,是卫生部明确批准的可以药食两用的植物。滁菊是重要的中药材,偏肝阳、味偏甜。常用于治疗头晕目眩、目赤肿痛等症状。滁菊历史悠久,早在北宋时期,滁州人常用滁菊做糕点、泡酒等。当时滁菊还被放在睡枕中,具有舒眠宁神、提高睡眠质量和缓解压力的作用。滁菊还具有保养眼睛、帮助视力恢复的作用,民间常用滁菊茶汁涂在眼睛四周用来消除眼睛浮肿。滁菊在古代清朝光绪年间被誉为“滁州贡菊”。从此滁菊成为中国茶饮料之一。《现代实用中药》这本书中将滁菊评价为“味最清凉,不苦不甘,白菊中以为最良,浙江杭州产次之”。现代研究表明,滁菊中含精油、黄酮类、多种氨基酸、萜类化合物、多糖类和多酚类物质等天然有效成分,具有降火、明目养神、促进睡眠、清热解毒、降低血压的功效,有很大的药用价值。滁菊中含有大量的硒,具有养颜美容、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红茶菌是一种复合有益菌,由醋酸杆菌、酵母菌、乳酸菌等多种微生物共同发酵而形成的共生体。由于各菌种代谢能力的不同,可以将它们互相组合进行发酵培养,生产出不同风味的红茶菌饮料。由于其菌膜类似于海蜇皮,红茶菌被称为“海宝”。在某些地区它被称为“胃宝”,是由于它可以促进消化,对胃病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红茶菌液中含有果糖、葡萄糖、多糖、醋酸、乳酸、葡萄糖酸、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红茶菌可以帮助消化,清理胃肠道,抑制有害菌的生长,预防结肠癌等疾病的发生,防止胃肠道疾病。红茶菌中含有醋酸,而醋酸对于人体健康非常有好处,现代的研究表明,醋酸可以清楚疲劳、帮助消化,增加食欲,还具有防止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作用。葡萄糖醛酸是红茶菌的一种解毒抗癌功能因子,是人体肝脏中最主要的解毒物质之一。发酵液中存在D-葡萄糖二酸-1,4-内酯可促进人体的内源毒素和外源毒素的葡萄糖苷酸化过程的有效进行,有助于身体排出毒素。同时,D-葡萄糖二酸-1,4-内酯(DSL),能强烈抑制一些与癌症发生有关的酶如β-葡糖苷酸酶等的活性,有快速强劲的抗增生特性且在浓度很低时(0.03~0.15mg/mL)就可发挥明显效果。很多人认为红茶菌可以解毒抗癌,其原因之一是含有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是肝脏中重要的解毒物质之一。红茶菌的作用由原来的保健作用向排毒养颜、预防疾病、预防癌症等慢性疾病过渡。乳酸菌可产生具有抑制其他病菌生长的抗生素,可以有效的防止致病菌对人体产生影响。所以红茶菌具有营养、肠胃保健、预防癌症和高血压、增强心脑肝肾功能的作用。因此它的保健功效显著,能够调节生理机能,促进人体的新城代谢、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经过红茶菌发酵后的茶饮料,其滋味酸甜可口,是一种纯天然的有益保健品。
滁菊作为药食两用的植物,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滁州市的特色产品,具有诸多优点和功效。但是市售产品主要是干燥后的滁菊花,产品形式十分单一。同时滁菊泡茶饮用具有其特有的中药材的苦味,致使一部分消费者不愿饮用。本发明将滁菊和红茶菌结合在一起,滁菊水提液经过红茶菌的发酵,生产出一种酸甜可口、富含维生素、黄酮类、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滁菊发酵功能性饮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滁菊浸泡茶具有草药的苦味以及产品形式单一的不足,提供一种滁菊发酵饮料及其制作方法,滁菊浸提液经过红茶菌发酵后改善滁菊的口感,同时还增加滁菊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滁菊发酵饮料,由滁菊浸提液经红茶菌发酵而成。
一种所述滁菊发酵饮料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 红茶菌的扩培
将茶叶、白糖和水的比例为2:30:300,将茶叶放进小锅内,加入烧开的自来水,加入白糖搅拌融化,待茶糖水冷却,过滤掉茶叶即配置完成。容器清洗干净,然后用灭菌锅进行灭菌。
将冷却的茶糖水与菌种和培养液一起倒入容器中,把液面溅起的茶糖水泡沫都用勺子舀出来,再用纱布2~3层封口。在30℃的培养箱中培养,约7天左右水面会长出透明的薄膜,此时代表菌种已经成活。每制作5~8次红茶菌至少用纱布过滤一次溶液,凉开水清洗一次菌种。
步骤2 滁菊水提液的制备
挑选干净、色泽饱满、无虫蛀的干菊花,按质量比8~10:1000的比例放到85~95℃的热水中浸泡10~15分钟,过滤除去花瓣,得到滁菊水提液。
步骤3 培养液的制备
向步骤2所得滁菊水提液中按质量比1000:10~14添加白砂糖,搅拌均匀。
步骤4 灭菌
将步骤3制备的培养液在121℃,0.11MPa条件下灭菌30分钟。
步骤5 接种
待步骤4灭菌后的培养液冷却至25~30℃时,按照体积比10~20:1000将步骤1所得发酵菌种接种到培养液中。
步骤6 培养
将接种后的培养液在28~30℃环境条件下培养5~7天,即可。
步骤7 过滤、均质、分装、灭菌(巴氏灭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滁菊发酵饮料及其制作方法,滁菊浸提液经过红茶菌发酵后改善了滁菊的口感,同时还增加滁菊产品的形式。制作方法简单易行,可大规模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滁菊发酵饮料的制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非对其加以限定。
实施例1
步骤1 红茶菌的扩培
按质量比取茶叶、白糖和水为2:30:300,将茶叶放进小锅内,加入烧开的自来水,加入白糖搅拌融化,待茶糖水冷却,过滤掉茶叶即配置完成。容器清洗干净,然后用灭菌锅进行灭菌。
将冷却的茶糖水与菌种(市售,购自淘宝)和培养液一起倒入容器中,把液面溅起的茶糖水泡沫都用勺子舀出来,再用纱布2-3层封口。在30℃的培养箱中培养,约7天左右水面会长出透明的薄膜,此时代表菌种已经成活。每制作5-8次红茶菌至少用纱布过滤一次溶液,凉开水清洗一次菌种。
步骤2 滁菊水提液的制备
挑选干净、色泽饱满、无虫蛀的干菊花,按质量比9:1000的比例放到90℃的热水中浸泡10分钟,过滤除去花瓣,得到滁菊水提液。
步骤3 培养液的制备
向步骤2所得滁菊水提液中按质量比1000:12添加白砂糖,搅拌均匀。
步骤4 灭菌
将步骤3制备的培养液在121℃,0.11MPa条件下灭菌30分钟。
步骤5 接种
待步骤4灭菌后的培养液冷却至30℃时,按照质量比16:1000将步骤1所得发酵菌种接种到培养液中。
步骤6 培养
将接种后的培养液在30℃环境条件下培养6天,即可。
步骤7 过滤、均质、分装、灭菌(巴氏灭菌)
实施例2
步骤1 红茶菌的扩培
按质量比取茶叶、白糖和水为2:30:300,将茶叶放进小锅内,加入烧开的自来水,加入白糖搅拌融化,待茶糖水冷却,过滤掉茶叶即配置完成。容器清洗干净,然后用灭菌锅进行灭菌。
将冷却的茶糖水与菌种和培养液一起倒入容器中,把液面溅起的茶糖水泡沫都用勺子舀出来,再用纱布2-3层封口。在30℃的培养箱中培养,约7天左右水面会长出透明的薄膜,此时代表菌种已经成活。每制作5-8次红茶菌至少用纱布过滤一次溶液,凉开水清洗一次菌种。
步骤2 滁菊水提液的制备
挑选干净、色泽饱满、无虫蛀的干菊花,按质量比10:1000的比例放到85℃的热水中浸泡15分钟,过滤除去花瓣,得到滁菊水提液。
步骤3 培养液的制备
向步骤2所得滁菊水提液中按质量比1000:10添加白砂糖,搅拌均匀。
步骤4 灭菌
将步骤3制备的培养液在121℃,0.11MPa条件下灭菌30分钟。
步骤5 接种
待步骤4灭菌后的培养液冷却至25-30℃时,按照20:1000将步骤1所得发酵菌种接种到培养中。
步骤6 培养
将接种后的培养液在30℃环境条件下培养5天,即可。
步骤7 过滤、均质、分装、灭菌(巴氏灭菌)
实施例3
步骤1 红茶菌的扩培
按质量比取茶叶、白糖和水为2:30:300,将茶叶放进小锅内,加入烧开的自来水,加入白糖搅拌融化,待茶糖水冷却,过滤掉茶叶即配置完成。容器清洗干净,然后用灭菌锅进行灭菌。
将冷却的茶糖水与菌种和培养液一起倒入容器中,把液面溅起的茶糖水泡沫都用勺子舀出来,再用纱布2-3层封口。在30℃的培养箱中培养,约7天左右水面会长出透明的薄膜,此时代表菌种已经成活。每制作5-8次红茶菌至少用纱布过滤一次溶液,凉开水清洗一次菌种。
步骤2 滁菊水提液的制备
挑选干净、色泽饱满、无虫蛀的干菊花,按质量比8:1000的比例放到95℃的热水中浸泡15分钟,过滤除去花瓣,得到滁菊水提液。
步骤3 培养液的制备
向步骤2所得滁菊水提液中按质量比1000:14添加白砂糖,搅拌均匀。
步骤4 灭菌
将步骤3制备的培养液在121℃,0.11MPa条件下灭菌30分钟。
步骤5 接种
待步骤4灭菌后的培养液冷却至25-30℃时,按照质量比10:1000将步骤1所得发酵菌种接种到培养液中。
步骤6 培养
将接种后的培养液在28℃环境条件下培养7天,即可。
步骤7 过滤、均质、分装、灭菌(巴氏灭菌)
将上述实施例1~3制备的滁菊发酵饮料和普通滁菊茶分别进行感官分析,分析标准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感官分析表
注:不同字母表示在p<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由上述结果可见,本发明制备的滁菊发酵饮料与普通滁菊茶之间具有极显著差异,滁菊浸提液经过红茶菌发酵后显著改善了滁菊的口感。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滁菊发酵饮料,其特征在于:由滁菊浸提液经红茶菌发酵而成。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滁菊发酵饮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滁菊水提液;
(2)制备由滁菊水提液为主要成分的培养液,并灭菌;
(3)将扩大培养后的红茶菌接种到灭菌冷却后的培养液中;
(4)将接种后的培养液进行培养;
(5)将发酵后的液体进行过滤、均质、灭菌、分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滁菊发酵饮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制备滁菊水提液时滁菊与水的质量比例为8~10:100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滁菊发酵饮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制备滁菊水提液时水的温度为85~9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滁菊发酵饮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制备滁菊水提液时滁菊在水中的浸泡时间为10~15分钟。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滁菊发酵饮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培养液由滁菊水提液和白砂糖组成,且二者的质量比为1000:10~14。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滁菊发酵饮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红茶菌的接种量为每1000mL培养液中接种10~20mL红茶菌。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滁菊发酵饮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接种后培养液的培养条件为28~30℃环境条件下培养5-7天。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滁菊发酵饮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红茶菌的扩大培养包括以下步骤:按质量比取茶叶、白糖和水2:30:300,将茶叶放进小锅内,加入烧开的自来水,加入白糖搅拌融化,待茶糖水冷却,过滤掉茶叶,用灭菌锅进行灭菌;将冷却的茶糖水与红茶菌菌种和滁菊水提液一起倒入容器中,把液面溅起的茶糖水泡沫都用勺子舀出来,再用纱布2~3层封口;在30℃的培养箱中培养,6~8天水面会长出透明的薄膜,此时代表菌种已经成活;每制作5~8次红茶菌至少用纱布过滤一次溶液,凉开水清洗一次菌种。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滁菊发酵饮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所述灭菌方式为巴氏灭菌。
CN201810084777.9A 2018-01-29 2018-01-29 一种滁菊发酵饮料及其制作方法 Pending CN1083782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84777.9A CN108378256A (zh) 2018-01-29 2018-01-29 一种滁菊发酵饮料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84777.9A CN108378256A (zh) 2018-01-29 2018-01-29 一种滁菊发酵饮料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78256A true CN108378256A (zh) 2018-08-10

Family

ID=63074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84777.9A Pending CN108378256A (zh) 2018-01-29 2018-01-29 一种滁菊发酵饮料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7825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70721A (zh) * 2018-10-26 2019-01-11 滁州学院 一种发酵型低糖滁菊花瓣悬浮酱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57578A (zh) * 2019-03-22 2019-05-17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紫苏叶红茶菌发酵饮料的生产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61513A (zh) * 2008-08-29 2009-02-11 马振志 防治高血压的中草药活菌茶饮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89134A (zh) * 2011-11-07 2012-03-28 钟麒 一种红茶菌复合发酵饮料及制备方法
CN104273271A (zh) * 2014-10-28 2015-01-14 何寒 一种荷花红茶菌饮料
CN105167081A (zh) * 2015-08-20 2015-12-23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一种消暑养胃莲雾红茶菌饮料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61513A (zh) * 2008-08-29 2009-02-11 马振志 防治高血压的中草药活菌茶饮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89134A (zh) * 2011-11-07 2012-03-28 钟麒 一种红茶菌复合发酵饮料及制备方法
CN104273271A (zh) * 2014-10-28 2015-01-14 何寒 一种荷花红茶菌饮料
CN105167081A (zh) * 2015-08-20 2015-12-23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一种消暑养胃莲雾红茶菌饮料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70721A (zh) * 2018-10-26 2019-01-11 滁州学院 一种发酵型低糖滁菊花瓣悬浮酱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70721B (zh) * 2018-10-26 2022-03-22 滁州学院 一种发酵型低糖滁菊花瓣悬浮酱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57578A (zh) * 2019-03-22 2019-05-17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紫苏叶红茶菌发酵饮料的生产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62158B (zh) 一种桑葚酵素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81050B (zh) 一种葡萄干桑葚酒的制备方法
CN105199905B (zh) 一种莲雾果酒的制备方法
CN106010887A (zh) 一种蜜柚果酒的制备方法
CN101238904B (zh) 一种鹰嘴豆豆芽汁茶及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4877876A (zh) 一种桑葚黑米酒及其酿造方法
CN106106922A (zh) 一种金银花茶饮料的加工工艺
CN102757878A (zh) 一种花青素米酒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83311A (zh) 壳寡糖健康养生酒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69597A (zh) 一种香蕉果酒的酿制方法
CN107736462A (zh) 一种甘蔗菊花茶的制作方法
CN107287076A (zh) 一种玫瑰柚子酒及其制备方法
CN108378256A (zh) 一种滁菊发酵饮料及其制作方法
CN108034552A (zh) 一种竹叶酒及其制作方法
CN107164166A (zh) 一种中药保健型菠萝果酒的制备方法
CN103798667B (zh) 菌茶红枣山楂糕及其制作方法
CN105349384A (zh) 一种山楂鸡尾酒的制备方法
CN108977312A (zh) 一种酒曲及其在树莓酒发酵上的应用
CN107411001A (zh) 一种黑果枸杞果冻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67549A (zh) 葡萄保健药酒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36416B (zh) 一种降血压保健酒及其生产方法
CN102787048A (zh) 一种龙葵果保健型酒的酿制方法
CN106479848A (zh) 一种金花茶山楂酒
CN102860378A (zh) 一种降压保健柿子醋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31444A (zh) 一种银杏果酒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