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77752B - 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77752B
CN108377752B CN201711392737.2A CN201711392737A CN108377752B CN 108377752 B CN108377752 B CN 108377752B CN 201711392737 A CN201711392737 A CN 201711392737A CN 108377752 B CN108377752 B CN 1083777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cover
cab
pillar
frame
ho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9273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77752A (zh
Inventor
河合雄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77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777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777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777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7/00Undercarriages or fram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Mechanisms for adjusting the frame; Platforms
    • A01D67/02Protection against weathe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mbin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收割机,可以避免发动机罩和防尘罩的大型化和重量增加,可以省略用于解除与驾驶室的连结的麻烦的作业,从而可以提高作业性。防尘罩(50)构成为,能够向位于发动机罩(40)的横向外侧的进气位置和从发动机罩(40)的横向外侧位置离开的维护位置进行位置变更,驾驶室(3)的横向外方侧的后部由在防尘罩(50)的后侧竖立设置于机体框架(10)的后部外侧支柱(6A)支承。

Description

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割机,该收割机具有覆盖驾驶部的驾驶室、覆盖发动机的发动机罩、以及位于发动机罩的横向外方侧的防尘罩。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收割机,具有下述[1]、[2]所记载的结构的收割机以往是已知的。
[1]利用竖立设置于机体框架的门形框架来支承兼用作发动机罩的座位搭载用的分隔板,使驾驶室的后部支承于在该分隔板上设置的上部板。而且,绕前后轴心能够摆动地构成位于发动机罩的横向外侧的防尘罩,使防尘罩摆动来变更姿势,从而能够开闭地构成发动机罩的横向外方侧的开口部(参照专利文献1)。
[2]绕前后轴心能够一体摆动地设置发动机罩和防尘罩,借助发动机罩和防尘罩的一体的揺动动作,能够开闭地构成发动机罩内的空间(参照专利文献2)。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13332号公报(参照“0043”段、“0060”段、图3至图5以及图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88397号公报(参照“0059”段、“0075”段、图3至图9)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虽然可以借助防尘罩的揺动动作对发动机罩的横向外方侧的开口部进行开闭,但由于发动机罩固定于门形框架,因此,不能使发动机罩的内部空间较大地敞开。另外,由于作为发动机罩的分隔板经由门形框架和上部板对驾驶室的后部进行支承,因此,在发动机罩自身坚固而易于大型化这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中,由于发动机罩和防尘罩能够一体摆动地设置,因此,便于将发动机罩内空间敞开。但是,在该结构中,处于将发动机罩内空间堵塞这种状态的防尘罩的上部与驾驶室的后部连结。伴随于此,在防尘罩利用驾驶室来固定上部侧的位置的同时,防尘罩也进行驾驶室的支承。因此,作为防尘罩,需要禁得住驾驶室的支承的强度而容易大型化。另外,在进行防尘罩的位置变更时,需要将防尘罩的上部和驾驶室的后部的连结解除的麻烦的操作。在这些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可以避免为了支承驾驶室而坚固地构成发动机罩和防尘罩这种情况下的、发动机罩和防尘罩的重量增加,并且可以省略用于解除与支承对象的驾驶室的连结的麻烦的作业,从而可以谋求轻量化和作业性的提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具有:驾驶室,所述驾驶室覆盖具有驾驶座位的驾驶部;发动机,所述发动机搭载于所述驾驶座位的下方的机体框架上;发动机罩,所述发动机罩能够横跨将所述发动机覆盖的关闭位置和使所述发动机向外部敞开的敞开位置进行位置变更;以及防尘罩,所述防尘罩位于所述发动机罩的横向外侧,从机体横向外方侧向所述发动机罩的内部空间导入外部空气,所述防尘罩构成为,能够向位于所述发动机罩的横向外侧的进气位置和从所述发动机罩的横向外侧位置离开的维护位置进行位置变更,所述驾驶室的横向外方侧的后部由在所述防尘罩的后侧竖立设置于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外侧支柱支承。
根据本结构,驾驶室的横向外方侧的后部由在防尘罩的后侧竖立设置于机体框架的后部外侧支柱支承。由此,驾驶室后部的横向外方侧的载荷经由后部外侧支柱直接由机体框架支承。其结果是,发动机罩自身和防尘罩自身不再需要具有用于对驾驶室的载荷进行支承的功能。
因此,不需要使发动机罩和防尘罩为能够支承驾驶室的载荷那样的坚固结构,容易避免发动机罩和防尘罩的大型化和重量增加。
另外,可以省略用于解除与支承对象的驾驶室的连结的麻烦的作业,因此,在容易提高维护时等的作业性这方面也是有利的。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后部外侧支柱和所述防尘罩从前后方向看重叠。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后部外侧支柱的位置为从前后方向看与防尘罩重叠的位置,使驾驶室的支承对象部位为与利用防尘罩支承的情况相同的靠横向外侧的位置,可以稳定性好地支承驾驶室的靠横向外方的部位。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机体框架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框架、以及与该前后框架连结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右框架,在所述防尘罩所处的一侧的横向外方侧的所述前后框架和所述左右框架的连结部,载置并固定有所述后部外侧支柱。
根据该结构,后部外侧支柱载置并固定于前后框架和左右框架的连结部,因此,容易确保载置面积宽广,并且,能够坚固地构成后部外侧支柱相对于机体框架的安装结构。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防尘罩构成为能够绕在下部设置的前后方向的摆动支承轴左右摆动,所述摆动支承轴支承在所述后部外侧支柱的下部。
根据该结构,防尘罩构成为能够绕在下部设置的前后方向的摆动支承轴左右摆动,因此,容易将上部侧较大地敞开。另外,摆动支承轴支承在位置靠近的后部外侧支柱的下部,因此,容易紧凑且结构简单地构成支承结构。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在所述后部外侧支柱的下部前表面侧,设置有对所述后部外侧支柱的立起姿势进行辅助的增强板,所述摆动支承轴支承于该增强板。
根据该结构,容易利用为了对后部外侧支柱的立起姿势进行辅助而设置的增强板结构简单地构成摆动支承轴的支承结构。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在所述发动机罩的后表面安装有第一支承件,所述发动机罩经由所述第一支承件支承于所述摆动支承轴,在所述防尘罩安装有第二支承件,所述防尘罩经由所述第二支承件支承于所述摆动支承轴。
根据该结构,可以使用与摆动支承轴连接的第一支承件以及第二支承件,结构简单地构成绕着摆动支承轴的发动机罩和防尘罩的支承结构。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对所述防尘罩的伴随着左右摆动的打开角度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件跨设于所述防尘罩的前部和固定于所述机体框架的部位。
根据该结构,可以使用限制部件将防尘罩的伴随着左右摆动的打开角度限制在规定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构成为能够向第一敞开状态和第二敞开状态进行变更,所述第一敞开状态是在所述发动机罩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所述防尘罩向维护位置进行位置变更的状态,所述第二敞开状态是能够使所述发动机罩与所述防尘罩一体地向敞开位置进行位置变更的状态。
根据该结构,可以在第一敞开状态下仅使防尘罩进行位置变更,可以在第二敞开状态下使发动机罩和防尘罩一体地进行位置变更,因此,可以根据使用形态来选择任意的敞开状态,可以方便地使用。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在相比所述后部外侧支柱靠机体横向内侧的位置,竖立设置有对所述驾驶室进行支承的后部内侧支柱,将所述后部外侧支柱的上下中间部和所述后部内侧支柱的上下中间部连结的连结架,跨设于所述后部外侧支柱的上下中间部和所述后部内侧支柱的上下中间部。
根据该结构,后部外侧支柱的上下中间部经由连结架与后部内侧支柱的上下中间部连结,因此,可以利用后部外侧支柱和后部内侧支柱在机体横向上稳定支承驾驶室。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后部内侧支柱位于所述驾驶室的后方,所述收割机具有上部连结架,所述上部连结架横跨所述后部外侧支柱的上部和所述后部内侧支柱的上部将所述后部外侧支柱的上部和所述后部内侧支柱的上部连结。
根据该结构,除所述连结架之外,上部连结架横跨后部外侧支柱的上部和后部内侧支柱的上部进行连结,从而可以将后部外侧支柱的上部、后部内侧支柱的上部以及上部连结架设为门形的框状来提高整体的强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驾驶室中的、构成所述防尘罩所处的一侧的侧壁的侧壁结构体设置在所述防尘罩的上方相邻处,在所述侧壁的所述防尘罩侧的端部设置有填充所述侧壁结构体和所述防尘罩之间的间隙的间隙填充部件。
根据该结构,驾驶室具有构成防尘罩所处的一侧的侧壁的侧壁结构体,在该侧壁结构体的防尘罩侧的端部设置有间隙填充部件,因此,容易提高防尘罩处于进气位置的状态下的、驾驶室内部的密闭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驾驶室中的、构成所述防尘罩所处的一侧的侧壁的侧壁结构体设置在所述防尘罩的上方相邻处,所述侧壁结构体具有从横向外方覆盖所述侧壁结构体和所述防尘罩之间的间隙的罩部件。
根据该结构,驾驶室具有构成防尘罩所处的一侧的侧壁的侧壁结构体,所述侧壁结构体具有从横向外方覆盖该侧壁结构体和防尘罩之间的间隙的罩部件,因此,容易抑制防尘罩处于进气位置的状态下的、尘埃等向驾驶室内部侧的进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驾驶室的右视图。
图4是表示驾驶室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驾驶部以及驾驶室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驾驶室的后部的驾驶室支承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驾驶室支承结构的上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发动机罩以及防尘罩的摆动支承机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防尘罩和发动机罩的一部分的上下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对防尘罩的倒下角度范围进行限制的倒下角度限制机构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防尘罩以及发动机罩相对于驾驶室的摆动形态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发动机罩的上部侧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侧壁结构体和防尘罩的相向部位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侧壁结构体和防尘罩的相向部位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从驾驶室的内方侧观察侧壁结构体和防尘罩的相向部位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间隙填充部件以及防尘罩的减振结构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防尘罩的减振结构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防尘罩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驾驶室的排水结构的侧视图。
图20是表示透明板部按压金属配件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透明板部按压金属配件的上下方向截面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驾驶室的右视图。
图23是表示图22中的XXIII-XXIII截面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隔音板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驾驶室的背面侧的管状部件的配设部位、以及覆盖管状部件的罩的后视图。
图26是表示图25中的XXVI-XXVI截面中的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27是图25中的XXVII-XXVII剖视图。
图28是表示罩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行驶机体
2 驾驶部
3 驾驶室
3R 侧壁
4 动力部
6A 后部外侧支柱
6B 后部内侧支柱
9 间隙填充部件
9A 罩部件
10 机体框架
10A 前后框架
10B 左右框架
18 发动机
20 驾驶座位
35 侧壁结构体
40 发动机罩
50 防尘罩
60a 增强板
64 上部连结架
67 连结架
70 摆动支承轴
71 第一支承件
72 第二支承件
81 限制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只要未特别说明,则如下所述记载。即,应用了本发明的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收割机的一例)的作业行驶时的前进侧的行进方向(参照图2中的箭头F)为“前”,向后退侧的行进方向(参照图2中的箭头B)为“后”,与将其前后方向上的朝前姿势作为基准的右侧相当的方向(参照图2中的箭头R)为“右”,同样地与左侧相当的方向(参照图2中的箭头L)为“左”。
〔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应用了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具有在机体框架10的下部设置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11而构成为能够自行行驶的行驶机体1。
在行驶机体1的前端部,配设有收割并收获直立茎秆的收割部12。由收割部12收割的直立茎秆的整秆作为被处理物利用送料装置13向后方输送,从送料装置13的后端部被投入到机体框架10上的脱粒装置14。脱粒装置14搭载于机体框架10的后部的横向左侧方位置,在其横向右侧方搭载有谷物箱15。
被投入到了脱粒装置14内的被处理物进行脱粒以及分选处理,分选后的谷粒等作物被送入到谷物箱15而积存。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利用脱粒装置14的后部具有的碎断装置16被碎断并排出到机外。谷物箱15内积存的作物可以利用谷物箱15的后部具有的螺旋输送装置型的作物送出装置17向机外导出。
相比所述谷物箱15在前侧且在机体框架10的前端部的右方侧的部位设置有驾驶部2。驾驶部2由驾驶室3覆盖。在驾驶部2的下部设置有动力部4。
动力部4设置有:向履带行驶装置11和行驶机体1上的各作业装置传递驱动力的发动机18、内装发动机18的发动机罩40、以及位于发动机罩40的横向外侧的防尘罩50等。
〔驾驶部〕
说明驾驶部2。
驾驶部2载置并支承于机体框架10的前端部的右端侧的部位。如图5所示,驾驶部2在驾驶部地板2A上具有乘降口21、操作塔、侧面板23,在侧面板23和乘降口21之间,在操作塔的后方侧配置有驾驶座位20。该驾驶座位20以支承于兼用作驾驶部地板2A的后部的发动机罩40的顶板部40a的状态设置。
在操作塔的上部设置有前面板22a,在前面板22a设置有转向杆24。
转向杆24在左右方向上进行摆动操作,从而对左右的转向离合器(未图示)进行操作来进行行驶机体的转向操作。而且,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摆动操作,从而对未图示的升降装置进行操作来进行收割部12的升降操作。
乘降口21和侧面板23隔着驾驶座位20左右分开地配备。在侧面板23设置有:作为操作关联设备的行驶主变速杆25及行驶副变速杆26、以及作为作业关联设备的收割离合器杆27及脱粒离合器杆28。
〔驾驶室〕
说明驾驶室3。
如图3至图5所示,驾驶室3具有前壁部3F、左侧壁部3L、右侧壁部3R、后壁部3B(相当于后壁)、以及车顶部3T(相当于驾驶室顶盖)。
该驾驶室3与驾驶部2自身、以及在驾驶部2的后方从机体框架10竖立设置的驾驶室支柱6连结而被支承。
在车顶部3T的内部配设有对驾驶室3的内部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装置(未图示)。
前壁部3F具有:被用作挡风玻璃的透明板部30、以及安装在透明板部30的外周部内表面侧的前壁框部31。
在乘降口21所处的一侧(机体横向外侧)的右侧壁部3R,在右侧壁部3R的前部具有沿机体上下方向延伸的前纵向框架32F,在右侧壁部3R的后部具有沿机体上下方向延伸的后纵向框架32B。前纵向框架32F和前壁框部31连结在一起,从而右侧壁部3R和前壁部3F连结在一起。
如图5所示,在右侧壁部3R,在乘降口21设置有乘降口门33。乘降口21在前纵向框架32F和相比后纵向框架32B在前方侧竖立设置的中间纵向框架32M之间形成,乘降口门33的前端侧经由上下一对铰链33a支承于前纵向框架32F。
在中间纵向框架32M和后纵向框架32B之间,设置有构成侧壁部3R的一部分的由透明板材构成的侧窗34。在相比侧窗34靠下方侧的侧壁部3R设置有构成侧壁部3R的一部分的侧壁结构体35。该侧壁结构体35位于防尘罩50的上方相邻处,为了将其与位于下方的防尘罩50的后述的前低后高倾斜面53之间堵塞,下端缘形成为前低后高形状。
如图5所示,左侧壁部3L位于驾驶部2的侧面板23所处的一侧(机体横向内侧)。在左侧壁部3L具有:在侧壁部3L的前部沿机体上下方向延伸的前纵向框架32F、在侧壁部3L的后部沿机体上下方向延伸的后纵向框架32B、以及在横跨前纵向框架32F和后纵向框架32B的范围设置的开闭窗36。前纵向框架32F和前壁框部31连结在一起,从而左侧壁部3L和前壁部3F连结在一起。
如图4、5所示,后壁部3B具有板状部38,该板状部38具有后窗37。在后窗37上安装有不能开闭的矩形的透明板。板状部38和左右的后纵向框架32B连结在一起,从而后壁部3B与左侧壁部3L以及右侧壁部3R连结在一起。
后壁部3B在比后窗37靠下方侧的部位具有固定隔壁39。如图9以及图16所示,该固定隔壁39设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在发动机罩40的顶板部40a竖立设置的隔壁41的上端缘相向的位置处。
而且,该固定隔壁39、以及发动机罩40的隔壁41构成发动机罩40处于后述的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的驾驶室3的后壁部3B的一部分。
即,发动机罩40的隔壁41的上端缘如图9所示形成为如下的倾斜缘:在左右方向上靠近防尘罩50的一侧高,越到远离防尘罩50的一侧越低。而且,固定隔壁39的下端缘也如图9所示形成为如下的倾斜缘:在左右方向上靠近防尘罩50的一侧高,越到远离防尘罩50的一侧越低。
这是出于如下目的:在使发动机罩40绕前后方向轴心p1摆动而如后所述从关闭位置向敞开位置进行位置变更时,防止发动机罩40的隔壁41与驾驶室侧的固定隔壁39抵接而导致位置变更被妨碍。
〔驾驶室的支承结构〕
驾驶室3与驾驶部2以及位于驾驶部2的后方的驾驶室支柱6连结而被支承。
驾驶室支柱6具有:在防尘罩50的后侧竖立设置于机体框架10的后部外侧支柱6A、以及相比后部外侧支柱6A竖立设置于机体横向内侧的后部内侧支柱6B。
机体框架10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管状的前后框架10A、以及与该前后框架10A连结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下侧敞开的槽状的左右框架10B。而且,如图4至图8所示,后部外侧支柱6A以载置于如下部位的状态安装,该部位与在行驶机体1的横向右侧端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框架10A和左右框架10B的连结部相当。
即,如图6以及图8所示,后部外侧支柱6A具有横跨左右框架10B和前后框架10A的平板状的座板60,在该座板60的上表面侧焊接固定有方管状的纵支柱部61a。而且,在被设置在纵支柱部61a的前表面侧的前增强板60a(相当于增强板)和设置在纵支柱部61a的后表面侧的后增强板60b夹着的状态下,焊接固定有纵支柱部61a、前增强板60a以及后增强板60b。前增强板60a以及后增强板60b也焊接固定于座板60。前增强板60a的上端缘倾斜成越到远离纵支柱部61a的横向外方侧越低。
座板60的右端侧以突出至比前后框架10A的右端缘靠横向右侧外侧的位置的方式延伸。该突出部分的下表面侧越到焊接固定于前后框架10A的横向右侧面的门形托架60c的上表面,由贯穿座板60和门形的托架60c的连结螺栓60d连结。座板60不仅在越到门形托架60c的上表面的部分,而且在左右方向上在相比纵支柱部61a靠机体中央侧的部位处也由未图示的连结螺栓连结于左右框架10B。
后部外侧支柱6A具有与纵支柱部61a的上侧连接的方管状的前倾支柱部61b。从侧面看如图6以及图7所示,前倾支柱部61b从纵支柱部61a的上端部朝向前方斜上方延伸并与驾驶室3的后方下部连接。
如图7所示,对于纵支柱部61a和前倾支柱部61b而言,纵支柱部61a的前表面侧的上端缘和前倾支柱部61b的前表面侧的下端缘抵接,纵支柱部61a的后表面侧的上端缘和前倾支柱部61b的后表面侧的下端缘离开。该状态下的纵支柱部61a和前倾支柱部61b通过将横盖板61c和后盖板61d焊接而被固定,所述横盖板61c将纵支柱部61a和前倾支柱部61b的左右侧面彼此连接,所述后盖板61d将纵支柱部61a和前倾支柱部61b的后表面彼此连接。
后部内侧支柱6B相比后部外侧支柱6A在机体横向内侧竖立设置在左右框架10B上。
该后部内侧支柱6B在利用螺栓紧固于左右框架10B的内侧座板62的上表面侧焊接固定有方管状的内侧纵支柱部63a的下端侧。在内侧纵支柱部63a的上端侧,焊接固定有使长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的方管状的上部支柱部63b,并朝向前方侧延伸设置。横跨该上部支柱部63b和内侧纵支柱部63a焊接固定有交叉状的支承支柱63c。
如图4至图7所示,后部外侧支柱6A的上部和后部内侧支柱6B的上部由横跨后部外侧支柱6A的上部和后部内侧支柱6B的上部的上部连结架64连结。
即,在后部外侧支柱6A的前倾支柱部61b的上端部焊接固定有外侧固定金属配件65。该外侧固定金属配件65具有:处于从左右两侧夹入前倾支柱部61b的上端部这种状态的左右突片65a、以及与上部连结架64的下表面侧抵接的支承面65b。而且,在左右突片65a焊接固定于前倾支柱部61b的上端部并且支承面65b紧贴于上部连结架64的下表面侧的状态下,外侧固定金属配件65螺栓连结于上部连结架64。
后部内侧支柱6B在上部支柱部63b的前端部焊接固定有平板状的内侧固定金属配件66。该内侧固定金属配件66形成为如下的支承面66a,该支承面66a的下表面侧焊接固定于上部支柱部63b的前端部上表面侧且上表面侧与上部连结架64的下表面侧抵接。而且,在该支承面66a紧贴于上部连结架64的下表面侧的状态下,内侧固定金属配件66螺栓连结于上部连结架64。
后部外侧支柱6A和后部内侧支柱6B即便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也相互连结。即,如图4至图7所示,在比上部连结架64靠下方侧的位置,后部外侧支柱6A的上下中间部和后部内侧支柱6B的上下中间部由中间连结架67(相当于连结架)连结。
中间连结架67具有:截面呈L形的角形部件67a、与该角形部件67a的靠后部内侧支柱6B的端部连结的内侧连接板67b、以及与角形部件67a的靠后部外侧支柱6A的端部连结的外侧连接板67c。
内侧连接板67b的与后部内侧支柱6B连接的部位以沿着朝向内侧纵支柱部63a的机体横向外方侧的面的方式紧贴,并焊接固定于内侧纵支柱部63a。
外侧连接板67c的与后部外侧支柱6A连接的部位以沿着朝向前倾支柱部61b的机体前方侧的面的方式紧贴,并焊接固定于前倾支柱部61b。
而且,在将内侧连接板67b和外侧连接板67c连结的位置设置角形部件67a,并利用螺栓进行连结,从而后部外侧支柱6A和后部内侧支柱6B成为经由中间连结架67连结的状态。
如图7所示,内侧连接板67b由以沿着朝向内侧纵支柱部63a的机体横向外方侧的面和朝向角形部件67a的机体前方侧的面的方式较大地扭转中间部位后的形状的板状体构成。
外侧连接板67c由具有朝向前倾支柱部61b的机体前方侧的面和朝向角形部件67a的机体前方侧的面的板状体构成。
而且,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中间连结架67以与后部外侧支柱6A连接的部位相比与后部内侧支柱6B连接的部位靠机体前方侧的倾斜姿势配置。
因此,虽未图示,但外侧连接板67c以沿着朝向角形部件67a的机体前方侧的面和朝向前倾支柱部61b的机体前方侧的面的每一个面的方式稍微弯折了板状体的中间位置。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后部外侧支柱6A的纵支柱部61a在比后部内侧支柱6B的内侧纵支柱部63a稍靠机体后方侧的位置安装于机体框架10。这是为了在使发动机罩40绕后述的前后方向轴心p1摆动时防止发动机罩40与后部外侧支柱6A产生干涉。
后部外侧支柱6A以纵支柱部61a和前倾支柱部61b的组合构成为弯曲的结构是为了绕过搭载在发动机罩40上的空气滤清器44的位置对驾驶室3进行支承。
〔动力部〕
在动力部4中,在与驾驶部2的下部相当的位置处的机体框架10上搭载有发动机18以及散热器19。而且,具有覆盖该发动机18以及散热器19的发动机罩40、以及用于向发动机罩40的内部空间导入外部空气的防尘罩50。防尘罩50以位于发动机罩40的横向外侧的状态设置。
如图9至图12所示,发动机罩40以形成能够内装发动机18的内部空间的方式具有前壁40b、后壁40c以及顶板部40a,从侧面看构成为大致门形。而且,在横向外方侧以及横向内方侧形成有开口部45,横向外方侧以及横向内方侧敞开。
在顶板部40a的靠前的部分搭载有驾驶座位20,在驾驶座位20的后方侧竖立设置有隔壁41,该隔壁41构成驾驶室3的后壁部3B的一部分。
隔壁41以载置于发动机罩40的顶板部40a的状态利用固定螺栓41b连结下端侧的凸缘部分41a。另外,在顶板部40a固定有内装对散热器风扇19a进行正反转驱动的电动马达(未图示)的马达罩42。隔壁41与马达罩42的后表面相向地抵接。而且,虽未图示,但在该抵接部位,在比凸缘部分41a稍靠上方侧的部位,隔壁41也在前后方向上螺栓连结于马达罩42。
在隔壁41的上表面侧以及横向外侧面侧安装有密封用的海绵材料43。同样的密封用的海绵材料43也安装在发动机罩40的横向外侧面侧。
隔壁41的上表面侧的海绵材料43将该隔壁41与驾驶室3的固定隔壁39之间堵塞。隔壁41的横向外侧面侧、以及发动机罩40的横向外侧面侧的海绵材料43用于将该隔壁41以及发动机罩40与在立起姿势位置相向的防尘罩50之间的间隙堵塞。
在发动机罩40的顶板部40a的上侧,在隔壁41的后侧搭载有空气滤清器44。
发动机罩40以及防尘罩50经由摆动支承机构7能够绕前后方向轴心p1摆动地安装于机体框架10。
如图8至图10所示,摆动支承机构7具有前后一对摆动支承轴70,该前后一对摆动支承轴70具有前后方向轴心p1。
后方侧的摆动支承轴70能够插拔地安装于如下的枢轴支承孔(未图示),该枢轴支承孔形成于在后部外侧支柱6A的纵支柱部61a的前表面侧设置的前增强板60a。
该后方侧的摆动支承轴70的后端部固定于在防尘罩50的下部安装的第二支承件72。而且,前端部贯穿在发动机罩40的下部安装的第一支承件71的枢轴支承孔(未图示)被插入到防尘罩50的内部。
第一支承件71由平板状的板材构成。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横向内方侧的部分以紧贴在发动机罩40的后壁40c的下部的状态经由连结螺栓71a与后壁40c连结。在相比发动机罩40的后壁40c的横向外端向横向外方侧突出的部分,形成有外嵌于摆动支承轴70的枢轴支承孔。由此,发动机罩40构成为能够绕摆动支承轴70的前后方向轴心p1摆动。
如图8至图10中实线所示,发动机18以及散热器19被发动机罩40覆盖着的状态是发动机罩40的关闭位置,如图11中实线所示绕前后方向轴心p1向横向外方侧摆动了的状态是发动机罩40的敞开位置。
第二支承件72的、将摆动支承轴70固定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经由连结螺栓72a与防尘罩50的后表面侧连结。如图8所示,该第二支承件72在将摆动支承轴70固定的一侧的端部和与防尘罩50的后表面侧连结的一侧的端部的中间位置弯曲成带台阶的状态。
因此,在将摆动支承轴70固定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与防尘罩50的后表面侧连结的状态下,成为如下状态:在防尘罩50的后表面和相比第二支承件72的带台阶的部分靠近摆动支承轴70的部分之间形成有间隙。通过构成第一支承件71进入到该间隙中的状态,从而可以构成在共用的摆动支承轴70上安装有第一支承件71和第二支承件72的状态。
虽未图示,但前方侧的摆动支承轴70在与后方侧的摆动支承轴70的前后方向轴心p1相同的轴心上支承在机体框架10的适当位置。
如图10所示,与后方侧为相同结构的第一支承件71经由连结螺栓71a与发动机罩40的前壁40b连结。在第一支承件71上,在相比发动机罩40的前壁40b向横向外方侧突出的部分形成有外嵌于摆动支承轴70的枢轴支承孔,发动机罩40在前壁40b侧也绕摆动支承轴70的前后方向轴心p1能够摆动地被枢轴支承。
在该发动机罩40的前壁40b侧,不存在与将摆动支承轴70和防尘罩50连结的第二支承件72相当的部件,摆动支承轴70直接插通于防尘罩50的前表面侧的下部,防尘罩50的前表面侧也由摆动支承轴70枢轴支承。
而且,防尘罩50构成为可以借助倒下角度限制机构8呈多段地调节相对于机体框架10的绕前后方向轴心p1的摆动角度、即倒下角度。
如图3以及图10所示,倒下角度限制机构8在设置在机体框架10上的固定框10C上形成有导向槽80,并且,横跨该导向槽80和防尘罩50架设有连接杆81。
在导向槽80上,在如下的三个部位形成有卡合槽,即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横向最内方侧的退让位置80a、位于横向最外方侧的最突出位置80c、以及位于其中间部的中间突出位置80b这三个部位。
连接杆81具有:被插入到在防尘罩50的前表面形成的卡合孔50a中的卡定突起81a、以及在向导向槽80卡入的卡入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形成的把持部81b。
在该结构中,可以将把持部81b把持并以卡定突起81a部分为支点对向导向槽80卡入的一侧的连接杆81的端部进行操作。因此,通过选择连接杆81的端部相对于导向槽80的卡合槽的卡合状态,从而可以呈多段地变更防尘罩50绕前后方向轴心p1的摆动角度并将其固定。
即,连接杆81对从导向槽80的卡合槽所处的位置起直到在防尘罩50的前表面形成的卡合孔50a的位置为止的距离进行限制,因此,该连接杆81实现作为对防尘罩50的伴随着左右摆动的打开角度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件的作用。
在连接杆81被操作到上述退让位置80a时,防尘罩50成为如下状态:与在发动机罩40的横向外侧敞开的开口部45相向地处于朝向发动机罩40的内部空间送入外部空气的进气位置。在连接杆81被操作到最突出位置80c或中间突出位置80b时,防尘罩50成为处于绕下部的前后方向轴心p1向横向外侧倒下而将开口部45敞开的维护位置的状态
如图4以及图10所示,发动机罩40以及防尘罩50由带扣式的卡扣件51、52能够相互卡脱地连结。另外,发动机罩40的左右方向上的横向内方侧的端部相对于机体框架10侧的固定部由带扣式的卡扣件46能够卡脱地连结。
因此,若解除由将发动机罩40的后壁40c和防尘罩50的后表面连结的卡扣件51、以及将发动机罩40的顶板部40a和防尘罩50的前表面连结的卡扣件52进行的连结,则可以与发动机罩40独立地绕前后方向轴心p1仅对防尘罩50进行摆动操作。即,该状态相当于在发动机罩40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防尘罩50向维护位置进行位置变更的第一敞开状态。
另外,在维持由卡扣件51和卡扣件52进行的连结而不变的状态下,若解除将发动机罩40的顶板部40a和机体框架10侧的固定部连结的卡扣件46的连结,则可以使发动机罩40和防尘罩50一体地绕前后方向轴心p1进行位置变更。
该状态相当于能够使发动机罩40与防尘罩50一体地向敞开位置进行位置变更的第二敞开状态。
〔驾驶室和防尘罩之间的间隙堵塞结构〕
如图3以及图13至图16所示,在驾驶室3的右侧壁部3R设置有用于将在前低后高倾斜面53和驾驶室3的侧壁结构体35之间产生的间隙堵塞的间隙填充部件9,该前低后高倾斜面53在防尘罩50的上部前侧形成。
间隙填充部件9具有:相对于侧壁结构体35安装在驾驶室3的外侧的外侧填充部件9A(相当于罩部件)、以及安装在驾驶室3的内侧的内侧填充部件9B。
如图13、图14以及图16所示,外侧填充部件9A具有:由橡胶等挠性材料形成为板状的软质填充部件90、以及从该软质填充部件90的外侧紧贴并以夹入软质填充部件90的方式利用螺栓紧固在驾驶室3侧的盖板部件91。形成于软质填充部件90的螺栓插通孔90a形成为上下方向上为长径的长孔,并构成为能够调节由软质填充部件90进行填充的间隙填充范围。
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内侧填充部件9B具有:利用螺栓紧固在侧壁结构体35的内表面侧的调整安装板92、以及安装在该调整安装板92的下端部的橡胶制等的调整件93。如图15所示,在调整安装板92上形成的螺栓插通孔92a形成为上下方向上为长径的长孔,并构成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对调整件93相对于防尘罩50的前低后高倾斜面53的抵接状态进行调节。
如图19所示,在位于设置有上述间隙填充部件9的部位附近的中间纵向框架32M的下部设置有除水引导体94。
该除水引导体94用于实现对随着乘降口门33的开闭等而落到中间纵向框架32M的雨水等经过中间纵向框架32M浸入到驾驶室3的室内这种情况进行抑制。在中间纵向框架32M的下部焊接有从内侧上方朝向外侧下方引导雨水的两根棒状部件94a,构成为将雨水向驾驶室3的外侧引导。
〔防尘罩的减振结构〕
如图16至图18所示,在防尘罩50设置有减振结构。
该减振结构设置在防尘罩50的外周框部55的内周面侧。即,由橡胶材料等构成的带板状的减振件56遍及外周框部55的内周面侧的大致整周而设置。
而且,用于将减振件56夹入在其与外周框部55的内周面之间而紧固的盖板57设置在外周框部55的内周面侧的多个部位。
用于将减振件56夹入在其与外周框部55的内周面之间而紧固的盖板57利用连结金属配件58固定于外周框部55。
如图3、图16以及图18所示,在与外周框部55的上表面以及前低后高倾斜面53的后部相当的部位处,连结金属配件58中的构成连结金属配件58的螺栓58a朝下(朝向防尘罩50的内方)地焊接固定于外周框部55。通过在该螺栓58a贯穿减振件56以及盖板57的状态下从下方侧拧合螺母58b,从而将减振件56以及盖板57固定于外周框部55。
如图3、图17以及图18所示,在与外周框部55的前向面54以及前低后高倾斜面53的前部相当的部位处,连结金属配件58中的构成连结金属配件58的中间螺母58c焊接固定在外周框部55的内周侧。在减振件56上形成有供该中间螺母58c嵌入的通孔。因此,可以从减振件56的下侧(防尘罩50的内侧)将盖板57贴在减振件56上,从下侧(防尘罩50的内侧)插通螺栓58a并从外周框部55的上侧(防尘罩50的外侧)拧合螺母58b。这样一来,将减振件56以及盖板57固定于外周框部55。
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采用了上述在与外周框部55的前向面54相当的部位等处使用的中间螺母58c的连结金属配件58,兼用作用于安装针对乘降口门33的缓冲用的调整件59a的、用于将调整安装板59固定的连结机构。
即,在外周框部55的上侧(防尘罩50的外侧)安装的螺母58b在其与外周框部55之间夹入调整安装板59并将其固定。
〔透明板部按压金属配件〕
驾驶室3的由挡风玻璃构成的透明板部30的下端部使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透明板部按压金属配件95固定于前壁部3F。
透明板部按压金属配件95具有安装于驾驶室3的前壁部3F的滑动部件96。该滑动部件96构成为能够沿着前壁部3F在上下方向上滑动操作以及固定。
驾驶室3的透明板部30以前倾姿势设置成容易从驾驶室3的内部看到前方下方。
从下方支承该透明板部30的前壁部3F为了确保操作塔的配设用空间以及确保腿部空间宽广,在比透明板部30靠下方的位置,以越到下部侧越位于前方的后倾姿势设置。
因此,如图21所示,透明板部30以在透明板部30的前表面和沿着比透明板部30靠下方的前壁部3F的假想平面f1之间具有相当大的交叉角度θ的方式安装。
如图21中剖视所示,从下方支承透明板部30的前壁部3F具有:相比透明板部30的下端在下方侧且越到下部侧越位于前方的后倾前壁部分3Fa、以及相比透明板部30的下端在上方侧且在透明板部30的背面侧(驾驶室3的内侧)位于微小的上下方向范围内的前倾前壁部分3Fb。
透明板部30的安装状态成为如下状态:透明板部30的下部高精度地紧贴在前壁部3F中的位于透明板部30的背面侧的前倾前壁部分3Fb,从而安装在规定的位置以及角度。因此,若在前倾前壁部分3Fb和透明板部30的下部之间产生无用的间隙等,则有时透明板部30的安装位置和角度不会成为规定的安装状态。
在本发明中,通过使滑动部件96在沿着前壁部3F的后倾前壁部分3Fa的方向上滑动,从而可以简单地调节透明板部30的安装位置和角度。
即,构成为将滑动部件96安装于后倾前壁部分3Fa,并以在沿着后倾前壁部分3Fa的方向上能够滑动移动的方式经由上下方向上为长径的多个长孔96a利用多根连结螺栓98b能够连结。该多根连结螺栓98b构成为拧合于在后倾前壁部分3Fa的背面侧(驾驶室3的内侧)焊接固定的固定螺母98a而能够紧固连结。
而且,滑动部件96中的与透明板部30的前表面相向的上部部位,以成为与前壁部3F的前倾前壁部分3Fb相同的前倾姿势的方式相对于具有长孔96a的下部部位弯折。
另外,在上部部位的与透明板部30的前表面相向的部位,在与透明板部30的前表面、以及透明板部30的横侧面接触的部位粘贴有缓冲用橡胶97。
通过沿着后倾前壁部分3Fa对如上所述构成的滑动部件96进行滑动操作,从而可以调节前倾前壁部分3Fb和滑动部件96的上部部位的相向间隔以便高精度地安装透明板部30。
〔噪音降低机构〕
图22至图24表示以降低驾驶室3内的噪音为目的的噪音降低机构。
在驾驶室3内,如图5、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上表面侧具有侧面板23的侧面板箱2B从驾驶部地板2A立起。该侧面板箱2B的下方侧与发动机18所处的动力部4的空间邻接。
因此,虽然是来自动力部4的噪音容易经过侧面板箱2B的内部空间向驾驶室3内传播的结构,但通过在侧面板箱2B的低部设置噪音降低用的隔音板29,从而降低来自动力部4的噪音。
即,本发明所说的噪音降低机构通过在动力部4和驾驶室3的连接部位配设由隔音板29、侧面板箱2B以及侧面板23的组合得到的双重壁结构部分而构成。
用于向动力部侧传递侧面板23上的行驶主变速杆25和行驶副变速杆26等的操作的操作连接机构以与动力部4相连的状态配设在侧面板箱2B的内部。
因此,动力部4侧的噪音容易经过侧面板23、侧面板箱2B内部的成为操作连接机构的配设区域和动作区域的空间向驾驶室3侧传播,但如上所述,通过致力于对隔音板29的配设位置进行研究而设为在侧面板箱2B的上下形成有侧面板23和隔音板29的双重壁结构的状态,从而可以比较有效地降低从动力部4侧向驾驶室3内传播的噪音。
并且,若在隔音板29、侧面板23、侧面板箱2B的内部粘贴吸音材料等,则效果更好。
如图23所示,隔音板29构成为,相对于侧面板箱2B在侧面板箱2B的低部经由连结螺栓29a、29a能够装卸。通过如上所述能够装卸地构成隔音板29,例如,在像不具有驾驶室3的联合收割机那样即便采用上述噪音降低机构也没什么意义的机型的情况下,不用安装隔音板29,也可以谋求成本降低。
〔其他实施方式1〕
图25至图28表示在驾驶室的车顶部配设有空调装置的收割机的其他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除驾驶部2和驾驶室3之外的作为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关于驾驶部2以及驾驶室3,如下所述构成。
<关于驾驶部>
驾驶部101设置在机体框架(未图示)的前端部的右端侧的部位。如图26所示,在驾驶部101,在驾驶部地板101A上具有驾驶座位110、乘降口111、操作塔112以及侧面板113。驾驶座位110支承于发动机罩114的顶板部114a。
在操作塔112的上部设置有前面板112a,在前面板112a设置有转向杆115。
转向杆115在左右方向上进行摆动操作,从而对左右的转向离合器(未图示)进行操作来进行行驶机体的转向操作。而且,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摆动操作,从而对未图示的升降装置进行操作来进行收割部的升降操作。
乘降口111和侧面板113隔着驾驶座位110左右分开地配备。在侧面板113设置有:作为操作关联设备的行驶主变速杆116及行驶副变速杆117、以及作为作业关联设备的收割离合器杆118及脱粒离合器杆119。
<关于驾驶室>
如图25以及26所示,驾驶室102具有:前壁部102F、左侧壁部102L、右侧壁部102R、后壁部102B(相当于后壁)以及车顶部102T(相当于驾驶室顶盖)。
该驾驶室102与驾驶部101自身、以及在驾驶部101的后方从机体框架竖立设置的后支柱105,105连结而被支承。
前壁部102F具有:被用作挡风玻璃的透明板部120、以及安装在透明板部120的外周部内表面侧的前壁框部121。
右侧壁部102R位于驾驶部101的左右侧中的乘降口111所处的一侧(机体横向外侧)。在右侧壁部102R具有:设置在侧壁部102R的前部并沿机体上下方向延伸的前纵向框架122、以及设置在侧壁部102R的后部并沿机体上下方向延伸的后纵向框架123。前纵向框架122和前壁框部121连结在一起,从而右侧壁部102R和前壁部102F连结在一起。
如图26所示,在前纵向框架122和后纵向框架123之间设置有乘降口111,在该乘降口111设置有乘降口门124。
乘降口111在所述前纵向框架122和相比后纵向框架123在前方侧竖立设置的中间纵向框架125之间形成,乘降口门124的前端侧经由上下一对铰链124a支承于前纵向框架122。
中间纵向框架125和后纵向框架123之间由构成侧壁部102R的板部件连结。
如图26所示,左侧壁部102L位于驾驶部101的侧面板113所处的一侧(机体横向内侧)。在左侧壁部102L具有:设置在侧壁部102L的前部并沿机体上下方向延伸的前纵向框架122、设置在侧壁部102L的后端部并沿机体上下方向延伸的后纵向框架123、以及在横跨前纵向框架122和后纵向框架123的范围设置的开闭窗126。前纵向框架122和前壁框部121连结在一起,从而左侧壁部102L和前壁部102F连结在一起。
如图25、26所示,后壁部102B具有板状部128,该板状部128具有后窗127。在后窗127上安装有不能开闭的矩形的透明板。板状部128和后纵向框架123连结在一起,从而后壁部102B和左侧壁部102L连结在一起。
<关于空调装置>
如图25所示,在驾驶室102的车顶部102T内装有空调装置103。空调装置103用于对驾驶室102的内部空间进行空气调节。在本实施例中,空调装置103内装在车顶部102T中的相比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靠后方的部位,但也可以内装在相比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靠前方的部位或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位。
如图25所示,结露水排出用的一对结露软管130(相当于管状部件)从空调装置103向下方延伸。该结露软管130中的、与空调装置103的左右方向上的右端侧连接的结露软管130以如下方式延伸,即在驾驶室102的后壁部102B的外侧(后侧)经过后窗127的横向右侧外侧而下降,并沿着对驾驶室102的后部进行支承的后支柱5下降至机体框架的下方。
该右侧的结露软管130在沿着后壁部102B并沿着后窗127的横向右侧外侧缘下降而到达后窗127的下端附近后,进一步下降的同时向中央侧靠近地弯曲,接近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中央位置附近的后支柱5所处的部位而配设。而且,右侧的结露软管130的下端延伸至相比后窗127的下端靠下方的机体框架的下方。
与空调装置103的左端靠近的一侧的结露软管130的上端侧连接在空调装置103的左右方向上的靠左端侧的中间位置。而且,从连接部位进一步朝向左侧延伸,相比后窗127的横向左侧外侧缘向左外侧靠近。相比后窗127的横向左侧外侧缘靠左外侧的结露软管130从该位置在后壁部102B的外侧(后侧)沿着后壁部102B并沿着后窗127的横向左侧外侧缘下降。该左侧的结露软管130在到达后窗127的下端附近后,进一步下降的同时向中央侧靠近地向右侧弯曲,接近后支柱105所处的部位而配设有,仍然以下降至机体框架的下方的方式延伸。
对于用于使空调装置103的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软管131(相当于管状部件)而言,不论是制冷剂向空调装置103供给的供给侧的制冷剂软管131还是从空调装置103排出的一侧的制冷剂软管131,其上端侧都与空调装置103的右侧端部连接。
而且,两根制冷剂软管131都以从与空调装置103连接的连接部位向左方改变方向并绕过后窗127的横向左侧外侧缘的方式弯曲形成,并与储液器133、压缩机(图外)连接。
上述制冷剂软管131也在后窗127的横向左侧外侧沿着后壁部102B并沿着后窗127的横向左侧外侧缘下降。而且,在到达后窗127的下端附近后,进一步下降的同时向中央侧靠近地弯曲。
在空调装置103上也连接有导电线的线束132(相当于管状部件)。
该线束132也位于后窗127的横向左侧外侧,以沿着后壁部102B并沿着后窗127的横向左侧外侧缘下降的方式延伸。与空调装置103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线束132的端部与未图示的电源供给部连接。
<关于罩>
如图25以及图26所示,由上述结露软管130、制冷剂软管131以及线束132构成的管状部件中的、与空调装置103的右端侧连接的结露软管130使用由U形螺栓构成的止动金属配件134将其位置固定于后壁部102B。
对于与空调装置103的左端侧连接的结露软管130、以及制冷剂软管131及线束132而言,其位置利用在后壁部102B的靠左端侧的位置具有的固定用的位置保持件104被固定。
如图25以及图28所示,位置保持件104具有:具有向驾驶室102的车顶部102T以及空调装置103连结的连结部的金属制的安装部件140、以及具有相对于该安装部件140以及驾驶室102的后壁部102B进行连结的连结部的金属制的罩141。
而且,在罩141的下部设置有海绵状的弹性体142,该弹性体142以与驾驶室102的后壁部102B粘接并内嵌于罩141的状态被压入在罩141的下部。
另外,在罩141的比海绵状的弹性体142靠上侧的内部具有间隙填充部件143,该间隙填充部件143以包住与空调装置103的左端侧连接的结露软管130、以及制冷剂软管131及线束132的方式卷绕,用于塞进罩141的内部。该间隙填充部件143由毛毡等软质的布状部件构成,通过卷绕在管状部件上而塞进罩141的内部,以便填充罩141的内周部和管状部件之间的间隙而减少晃动、提高吸音效果。
如图27所示,在海绵状的弹性体142上形成有使与空调装置103的左端侧连接的结露软管130、以及制冷剂软管131及线束132处于插入状态而能够定位的保持孔142a。
而且,在弹性体142上形成有在卸下了罩141的状态下能够从后方侧推入管状部件的切缝142b。由此,借助不是从管状部件的长度方向而是管状部件的径向上的推入操作,可以将各管状部件推入并使其位于保持孔142a中。
另外,在该海绵状的弹性体142的与后壁部102B相向的一侧的面142c上涂敷有粘接剂,即便在卸下了罩141的状态下也可以维持弹性体142相对于后壁部102B的位置。
根据该其他实施方式1所示的结构,与内装于车顶部102T的空调装置103相连的管状部件在驾驶室102的外侧沿着驾驶室102的外壁向下方延伸,因此,不会伴随着将管状部件插通到驾驶室框架的内部、对车顶部102T进行支承的支柱的内部那样的麻烦的作业,并且具有可以结构简单地配设而且有损驾驶室102的密闭性的担忧也少的优点。
另外,由于空调装置103处于车顶部102T的后部,因此,在将管状部件从驾驶室102的后部侧导出的情况下,可以缩短车顶部102T内的管状部件的配设长度。
并且,可以将驾驶室102的后壁用作管状部件的安装对象面而结构简单地配设。
进而,由于在空调装置103的左右两侧向下方延伸的管状部件沿着驾驶室102的后壁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延伸,因此,可以将驾驶室102的后壁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用作管状部件的安装部位。
另外,由于沿着驾驶室102的后窗的横向外侧的管状部件相比后窗的下端延伸至下方,因此,从后窗进行观察的视野不会被该管状部件阻挡。
由于存在上述罩141,因此,可以保护管状部件。
由于在罩141的内部设置有能够弹性变形的间隙填充部件143,因此,容易稳定性好地保持管状部件的姿势。另外,可以降低罩141的内部空间的噪音。
〔其他实施方式2〕
(1)在上述其他实施方式1中,如图25中实线所示,例示了如下结构:结露软管130的、相比后窗127的下端到达了下方侧的部位在左右方向上向机体中央侧靠近地弯曲,但不一定限于该结构。
例如,如该图中假想线所示,左右的结露软管130双方也可以向大致铅垂下方垂下地呈直线设置。另外,左右的结露软管130双方并不限于对称地配设,可以采用一方弯曲、另一方呈直线等适当的配设形态。
另外,管状部件与空调装置103连接的连接部位不仅包括空调装置103的左右方向的端部部位,也可以是与空调装置103的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相当的部位。而且,管状部件与空调装置103连接的连接方向也不仅包括自左右横侧方的连接,也可以是自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的连接。总之,与空调装置103连接的管状部件只要在沿着后窗127的横向外侧缘的位置设置成向下方延伸的状态即可。
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2)在上述其他实施方式1中,作为管状部件,例示了结露软管130、制冷剂软管131以及线束132,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既可以是这些结露软管130、制冷剂软管131以及线束132的一部分,也可以包括其他的管状部件。另外,不限于软质的管状部件,也可以使用硬质的管状部件。
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3)在上述其他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使作为管状部件的、结露软管130、制冷剂软管131以及线束132沿着驾驶室102的后壁部102B配设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结露软管130、制冷剂软管131以及线束132沿着驾驶室102的、左侧壁部102L或右侧壁部102R配设。
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4)在上述其他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作为驾驶室102而在后壁部102B具有后窗127的结构。但也可以是未设置后窗127的结构。
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5)在上述其他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由区别于安装部件140的其他部件构成罩141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使安装部件140和罩141一体化的结构。另外,罩141不限于金属制,也可以由合成树脂制等适当的结构件制成。
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6)在上述其他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将位置保持件104设置在后壁部的靠左侧端部的部位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既可以将位置保持件104设置在后壁部的靠右侧端部的部位,也可以设置在左右两侧。
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3〕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结构:通过绕前后方向轴心p1对发动机罩40以及防尘罩50进行摆动操作,从而能够向第一敞开状态和第二敞开状态进行位置变更,但不一定限于该结构。
例如,也可以绕上下方向的轴心能够摆动地构成或在水平方向、上下方向上能够滑动移动地构成发动机罩40以及防尘罩50而使其进行位置变更,或者也可以装卸发动机罩40和防尘罩50。
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对防尘罩50向维护位置的移动量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件,例示了使用导向槽80和连接杆81的倒下角度限制机构8,但作为该倒下角度限制机构8,可以采用使用长度能够调节的杆部件等适当的结构。另外,设置该倒下角度限制机构8的位置也不限于防尘罩50的前方侧,也可以设置在后方侧等适当的位置。
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将发动机罩40和防尘罩50连结的卡扣件51、52、以及将发动机罩40和机体固定部连结的卡扣件46,例示了采用带扣式的卡扣件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只要适当地采用钩等能够简单地进行装卸的卡扣件即可。
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结构:绕前后方向轴心p1能够摆动地构成发动机罩40和防尘罩50双方,从而能够现出第一敞开状态和第二敞开状态这两种敞开状态,但不一定限定于该结构。
例如,可以构成为,绕前后方向轴心p1能够摆动地仅构成防尘罩50,从而仅能够现出第一敞开状态。
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发动机罩40和防尘罩50双方总是一体地绕前后方向轴心p1能够摆动地构成,从而仅能够现出第二敞开状态。
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结构:将作为驾驶室支柱6的后部外侧支柱6A设置在相比防尘罩50在左右方向上稍靠机体内方侧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
例如,如图4中假想线所示,也可以设置成后部外侧支柱6A和防尘罩50从前后方向看重叠。若如上所述构成,则可以在更靠机体外方侧的部位进行后部外侧支柱6A对驾驶室3的支承,容易稳定性更好地进行支承。
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驾驶部2设置在行驶机体1的右端侧的例子,但也可以设置在行驶机体1的左端侧。在该情况下,乘降口21位于驾驶室3的左侧壁部3L,侧面板23位于驾驶室的右侧壁部3R侧。
而且,动力部4位于驾驶室3的下部,后部外侧支柱6A竖立设置在机体框架10的左端侧。
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减振件56以及盖板57设置在防尘罩50的外周框部55的内周面侧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
例如,虽未图示,但也可以使减振件56位于防尘罩50的外周框部55的外侧并利用螺栓紧固、粘接剂或双面粘合带进行固定。另外,也可以在减振件56的上侧利用粘接剂或双面粘合带将布状的内装件粘贴等。
由此,易于进行减振件56的安装,减振效果和美观性都易于良好地保持。作为内装件,除布状材料之外,可以选择合成树脂材料、皮革状材料等适当的材料。
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除可以应用于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之外,也可以应用于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将玉米和豆类等各种作物作为收获对象的收割机。
另外,也可以应用于代替履带行驶装置11而具有行驶车轮的收割机。

Claims (13)

1.一种收割机,其中,具有:
驾驶室,所述驾驶室覆盖具有驾驶座位的驾驶部;
发动机,所述发动机搭载于所述驾驶座位的下方的机体框架上;
发动机罩,所述发动机罩能够横跨将所述发动机覆盖的关闭位置和使所述发动机向外部敞开的敞开位置而进行位置变更;以及
防尘罩,所述防尘罩位于所述发动机罩的横向外侧,从机体横向外方侧向所述发动机罩的内部空间导入外部空气,
所述防尘罩构成为,能够向位于所述发动机罩的横向外侧的进气位置和从所述发动机罩的横向外侧位置离开的维护位置进行位置变更,
所述驾驶室的横向外方侧的后部由在所述防尘罩的后侧竖立设置于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外侧支柱支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后部外侧支柱和所述防尘罩从前后方向看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机体框架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框架、以及与该前后框架连结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右框架,在所述防尘罩所处的一侧的横向外方侧的所述前后框架和所述左右框架的连结部,载置并固定有所述后部外侧支柱。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机体框架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框架、以及与该前后框架连结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右框架,在所述防尘罩所处的一侧的横向外方侧的所述前后框架和所述左右框架的连结部,载置并固定有所述后部外侧支柱。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防尘罩构成为能够绕在下部设置的前后方向的摆动支承轴摆动,所述摆动支承轴支承在所述后部外侧支柱的下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后部外侧支柱的下部前表面侧,设置有对所述后部外侧支柱的立起姿势进行辅助的增强板,所述摆动支承轴支承于该增强板。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发动机罩的后表面安装有第一支承件,所述发动机罩经由所述第一支承件支承于所述摆动支承轴,
在所述防尘罩安装有第二支承件,所述防尘罩经由所述第二支承件支承于所述摆动支承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对所述防尘罩的伴随着左右摆动的打开角度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件跨设于所述防尘罩的前部和固定于所述机体框架的部位。
9.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构成为能够向第一敞开状态和第二敞开状态进行变更,所述第一敞开状态是在所述发动机罩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所述防尘罩向维护位置进行位置变更的状态,所述第二敞开状态是能够使所述发动机罩与所述防尘罩一体地向敞开位置进行位置变更的状态。
10.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在相比所述后部外侧支柱靠机体横向内侧的位置,竖立设置有对所述驾驶室进行支承的后部内侧支柱,
将所述后部外侧支柱的上下中间部和所述后部内侧支柱的上下中间部连结的连结架,跨设于所述后部外侧支柱的上下中间部和所述后部内侧支柱的上下中间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后部内侧支柱位于所述驾驶室的后方,所述收割机具有上部连结架,所述上部连结架横跨所述后部外侧支柱的上部和所述后部内侧支柱的上部将所述后部外侧支柱的上部和所述后部内侧支柱的上部连结。
12.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驾驶室中的、构成所述防尘罩所处的一侧的侧壁的侧壁结构体设置在所述防尘罩的上方相邻处,
在所述侧壁的所述防尘罩侧的端部设置有填充所述侧壁结构体和所述防尘罩之间的间隙的间隙填充部件。
13.如权利要求1~4
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驾驶室中的、构成所述防尘罩所处的一侧的侧壁的侧壁结构体设置在所述防尘罩的上方相邻处,
所述侧壁结构体具有从横向外方覆盖所述侧壁结构体和所述防尘罩之间的间隙的罩部件。
CN201711392737.2A 2017-02-03 2017-12-21 收割机 Active CN1083777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18833 2017-02-03
JP2017018833A JP6715785B2 (ja) 2017-02-03 2017-02-03 収穫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77752A CN108377752A (zh) 2018-08-10
CN108377752B true CN108377752B (zh) 2022-07-01

Family

ID=63076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92737.2A Active CN108377752B (zh) 2017-02-03 2017-12-21 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15785B2 (zh)
CN (1) CN1083777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00080140A (ko) * 2018-12-26 2020-07-06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수확기
JP2022102300A (ja) * 2020-12-25 2022-07-07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7032U (ja) * 1991-10-21 1993-05-21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キヤビンの支持構造
JPH0779632A (ja) * 1993-09-20 1995-03-28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キャビン
JPH0970218A (ja) * 1995-09-07 1997-03-18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キャビン構造
JPH11266648A (ja) * 1998-03-20 1999-10-05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エンジンカバー構造
JP5722611B2 (ja) * 2010-12-20 2015-05-27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JP5739251B2 (ja) * 2011-06-30 2015-06-24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の搭乗運転部構造
JP2013027377A (ja) * 2011-07-29 2013-02-07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運転部構造
JP6016341B2 (ja) * 2011-08-30 2016-10-26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CN103797964B (zh) * 2014-03-06 2016-06-29 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水箱罩
JP6238814B2 (ja) * 2014-03-28 2017-11-29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CN205179754U (zh) * 2014-09-25 2016-04-27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205865172U (zh) * 2016-04-28 2017-01-11 株式会社久保田 收割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77752A (zh) 2018-08-10
JP6715785B2 (ja) 2020-07-01
JP2018121606A (ja) 2018-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95530B2 (ja) コンバイン
US9428048B2 (en) Work vehicle with improved fuel tank mounting
GB2436091A (en) Frame construction of a work vehicle
CN108377752B (zh) 收割机
JP7458447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3162790A5 (zh)
JP6504976B2 (ja) 収穫機
JP6370433B2 (ja) コンバイン
JP4814742B2 (ja) トラクタ
JP572261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5188397A (ja) コンバイン
CN210226231U (zh) 作业车
WO2019181324A1 (ja) コンバイン
JP6811687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8471710B (zh) 联合收割机
CN210226230U (zh) 作业车
JP7038468B2 (ja) 自脱型コンバイン
JPH0970218A (ja) コンバインのキャビン構造
WO2019208541A1 (ja) コンバイン
JPH11171051A (ja) トラクターの運転キャビン
JP2017042058A (ja) コンバイン
JP4694722B2 (ja) 作業車の操作室装置
JP2010075112A (ja) コンバインのキャビン
JP7224320B2 (ja) 自脱型コンバイン
CN107529723B (zh) 作业机、作业车及作业机用天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