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70204A - 定子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子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70204A
CN108370204A CN201680074534.6A CN201680074534A CN108370204A CN 108370204 A CN108370204 A CN 108370204A CN 201680074534 A CN201680074534 A CN 201680074534A CN 108370204 A CN108370204 A CN 1083702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aight line
line portion
stator
main shaft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453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70204B (zh
Inventor
吉田尚
酒井大树
恩田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370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702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702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702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8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slotted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8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 H02K15/0081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for form-wound windings
    • H02K15/0087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for form-wound 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r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ly twisting a plurality of hairpins open ends after insertion into the machin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14Windings consisting of separate elements, e.g. bars, hairpins, segments, half coi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09Dynamoelectric mach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子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为了得到定子,而将直线部被插入到定子铁芯(20)的定子槽的线圈段(10)全部进行拧弯。接着,在使外周侧的线圈段(10)处于不被拧弯的状态之后,对内周侧的线圈段(10)进行拧弯。因此,将对线圈段(10)进行拧弯的第一主轴(34a)~第四主轴(34d)中的、例如位于最外周侧的第四主轴(34d)与第四马达(64d)分离而处于无法旋转的状态。之后,依次进行第三主轴(34c)与第三马达(64c)的分离、拧弯、以及第二主轴(34b)与第二马达(64b)的分离、拧弯。

Description

定子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子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其通过将线圈用分段插入到形成于定子铁芯的定子槽来得到定子。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定子,该定子通过将线圈用分段(下面还仅记载为“线圈段”)插入到沿圆环形状的定子铁芯的周向形成的多个定子槽中的两个定子槽而形成。在此,线圈段具有:第一直线部;第二直线部,其与该第一直线部平行延伸且与该第一直线部相向;和折回部,其弯曲地从第一直线部连接到第二直线部,因此,线圈段呈大致U字型形状。多个定子槽形成为放射状,因此,例如,第一直线部面对定子铁芯的内周侧,第二直线部面对定子铁芯的外周侧。
第一直线部和第二直线部的端部从定子槽突出。该突出的部位彼此在并排状态下被拧弯之后,通过TIG焊接等适当的方法接合。通过该接合,在线圈段彼此之间形成电气路径。
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197709号中提出了一种进行所述拧弯的方法。即,将拧弯前的端部的突出长度设定为与外周侧部分相对应的长度。并且,使夹持着端部的两个侧面的圆环状的夹具沿周向旋转,据此使端部沿周向移动。此时,线圈段沿定子铁芯的高度方向移动,因此,使所述夹具在内周侧和外周侧分别沿高度方向移动。此外,夹具的旋转角度在外周侧和内周侧相同。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拧弯前的端部的突出长度不同,而需要分别制作第一直线部或者第二直线部的长度不同的线圈段。因此,为了得到尺寸不同的线圈段而必须准备多种模具。由此,会引起成本上涨这样的问题。另外,必须以正确的顺序排列线圈段,在弄错顺序的情况下必须重新排列,因此,不仅麻烦,而且会导致生产效率下降。
因此,本申请人在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5680159号中,提出了一种使线圈段的拧弯的中性线在每层不同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率地且容易地进行线圈段的拧弯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实施所述制造方法的定子制造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定子的制造方法,其通过将大致U字形状的线圈用分段插入到沿定子铁芯的周向形成的定子槽来得到定子,其中,所述线圈用分段具有:第一直线部和第二直线部,其大致平行延伸且相向;和折回部,其与所述第一直线部和所述第二直线部连接,在所述定子的制造方法中具有如下这些工序:
使多个所述线圈用分段处于并排状态,将所述第一直线部或者所述第二直线部中的任意一方作为所述定子铁芯的内周侧且将剩余的另一方作为外周侧,来将多个所述线圈用分段插入到所述定子槽;
将从所述定子槽露出的所述第一直线部或者所述第二直线部的端部插入到能够彼此独立旋转的多个拧弯夹具的各插入用凹部;
在使所述定子铁芯朝所述多个拧弯夹具移动的同时使所述多个的拧弯夹具全部以规定角度旋转,由此来拧弯所有的所述线圈用分段;
使外周侧的所述线圈用分段的所述第一直线部或者所述第二直线部的端部被插入到所述插入用凹部的所述拧弯夹具无法旋转而使该线圈用分段处于不被拧弯的状态,并且,在使所述定子铁芯朝所述多个拧弯夹具移动的同时,使内周侧的所述线圈用分段的所述第一直线部或者所述第二直线部的端部被插入到所述插入用凹部的所述拧弯夹具以规定角度旋转,由此进一步拧弯内周侧的所述线圈用分段。
即,在本发明中,在拧弯所有的线圈段之后,使拧弯直线部被插入到定子槽的外周侧的线圈段(不需要继续拧弯的线圈段)的拧弯夹具无法旋转,在该状态下,对直线部被插入到定子槽的内周侧的线圈段(需要进一步拧弯的线圈段)进一步进行拧弯。由于外周侧的拧弯夹具不旋转,因此,直线部被插入到定子槽的外周侧的线圈段不会被进一步拧弯。因此,即使是相同形状、尺寸的线圈段,也能够避免在进一步拧弯内周侧的线圈段时外周侧的线圈段被拧弯的情况、以及由此导致的直线部从定子槽突出的长度不同的情况。
因此,不需要准备直线部的长度不同的多种线圈段。当然,也不需要为了制作多种线圈段而准备多种模具。相应地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另外,能够在无需规定排列线圈段的顺序的情况下,将随意取出的线圈段插入到定子槽。而且,也不需要使线圈段的拧弯的中性线在每层不同。因此,使线圈段对定子槽的插入作业变得简便,由此能够实现定子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为了使拧弯夹具无法旋转,例如,在拧弯内周侧的所述线圈用分段时,使拧弯直线部被插入到定子槽的外周侧的线圈段后的拧弯夹具朝离开所述定子铁芯的方向移动即可。因此,例如,可以设置限制拧弯夹具位移的止挡部件,在不需要拧弯时解除止挡部件(的限制)。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定子制造装置,其用于通过将大致U字形状的线圈用分段插入到沿定子铁芯的周向形成的定子槽,并且拧弯该线圈用分段来得到定子,其中,所述线圈用分段具有:第一直线部和第二直线部,其大致平行延伸且相向;和折回部,其与所述第一直线部和所述第二直线部连接,
所述定子制造装置具有:
定子铁芯保持夹具,其对如下这样的定子铁芯进行保持,该定子铁芯为多个所述线圈用分段处于并排状态,并且所述第一直线部或者所述第二直线部中的任意一方作为所述定子铁芯的内周侧且剩余的另一方作为外周侧而被插入到所述定子槽;
多个拧弯夹具,其形成有插入用凹部且能够彼此独立旋转,其中,所述插入用凹部供从所述定子槽露出的所述第一直线部或者所述第二直线部的端部插入;
旋转机构,其使所述多个拧弯夹具各自旋转;
位移机构,其使所述定子铁芯保持夹具朝离开或者接近所述拧弯夹具的方向位移;和
止挡部件,其通过位移来限制所述多个拧弯夹具各自向所述定子铁芯的高度方向的移动或者解除该移动。
通过这种结构,能够在拧弯所有的线圈段之后,使拧弯直线部被插入到定子槽的外周侧的线圈段的拧弯夹具无法旋转的状态下,对直线部被插入到定子槽的内周侧的线圈段进一步进行拧弯。即,虽然使用相同形状、尺寸的线圈段,但是能够得到直线部从定子槽突出的长度对齐的定子。因此,能够有效率地得到定子,并且能够实现其成本的降低。
当完成线圈段的拧弯的拧弯夹具从止挡部件解放出来时,该拧弯夹具例如能够随着定子铁芯沿铁芯高度方向移动而位移。在拧弯内周侧的线圈段时,该拧弯夹具由于如上所述那样移动(位移),因此无法在旋转机构的作用下旋转。
作为止挡部件的优选一例,例举了活塞。在该情况下,通过由活塞施加推压力来限制拧弯夹具的位移,另一方面,通过解除推压力来使拧弯夹具能够位移即可。
作为止挡部件的另外的优选一例,例举了能够位移的销。通过使该销例如进入到卡合用的凹部等,而能够处于作为止挡部件发挥功能的状态。为了解除止挡部件功能,使销脱离凹部即可。
销可以为直线位移(直线运动)的销,也可以为相位变化(转动)的销。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将所有的线圈段拧弯之后,使外周侧的拧弯夹具无法旋转来使外周侧的线圈段不能被继续拧弯,在该状态下,使内周侧的拧弯夹具旋转来对内周侧的线圈段进一步进行拧弯。此时,由于外周侧的线圈段没有被进一步拧弯,因此,即使是相同形状、尺寸的线圈段,也能够使直线部从定子槽突出的长度对齐。
因此,不需要准备直线部的长度不同的多种线圈段以及制作多种模具。相应地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另外,能够在无需规定排列线圈段的顺序的情况下,将随意取出的线圈段插入到定子槽,并且,不需要使线圈段的拧弯的中性线在每层不同。因此,使线圈段对定子槽的插入作业变得简便,由此能够实现定子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成为定子的电磁线圈的线圈用分段(线圈段)的整体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制造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定子铁芯上升而使直线部被插入到各主轴(拧弯夹具)的插入用凹部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4是限制最外周的主轴的位移的活塞(止挡部件)上升而使该主轴变为被浮动支承的状态时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最外周的主轴上升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6是限制比最外周靠内侧一层的主轴的位移的活塞上升而使该主轴变为被浮动支承的状态时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7是表示比最外周靠内侧一层的主轴上升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8是限制比最外周靠内侧两层(比最内周靠外侧一层)的主轴的位移的活塞上升而使该主轴变为被浮动支承的状态时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9是表示比最外周靠内侧两层(比最内周靠外侧一层)的主轴上升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定子铁芯开始下降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制造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用卡合销将位于最内周的主轴和被插入到该主轴的旋转轴连接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定子铁芯上升而使直线部被插入到各主轴的插入用凹部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所有的主轴旋转而对所有的线圈段进行拧弯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最外周及比其靠内侧一层的主轴上升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所有的主轴重新连接于所有的旋转轴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定子铁芯下降而使直线部从各主轴的插入用凹部露出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制造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水平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参照附图,在定子的制造方法与用于实施该定子的制造方法的定子制造装置的关系上举出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还将线圈用分段仅记载为“线圈段”。
首先,对定子进行说明。图1是仅表示被插入到定子铁芯(参照图2)的线圈段10的立体说明图。线圈段10具有:第一直线部12;第二直线部14,其与该第一直线部12平行地延伸;和折回部16,其配置于这些第一直线部12与第二直线部14之间。折回部16弯曲成从第一直线部12朝向第二直线部14,因此,线圈段10呈大致U字形状。
在折回部16形成有波纹形状的曲柄部18。由于该曲柄部18,在线圈段10上,在沿着定子铁芯的径向的方向上会产生偏移。
以上这种形状的线圈段10的第一直线部12被插入到设置于图2中的定子铁芯20的多个定子槽(未图示)中的一个,并且,该线圈段10的第二直线部14被插入到该多个定子槽中的另一个。其结果,该线圈段10成为这些两个定子槽之间的电气路径。即,成为被插入第一直线部12的定子槽与被插入第二直线部14的定子槽之间能够导通的状态。下面,在不需要特别区分第一直线部12和第二直线部14时,仅记载为“直线部”。
之后,通过接合多个直线部彼此来形成由多个线圈段构成的线圈。其结果,构成定子。此外,在定子槽内,多个直线部沿定子铁芯的直径方向并排。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定子槽中,从内周侧到外周侧排列有第一层~第四层的四根直线部。
线圈段10在直线部被插入到定子槽的状态下被拧弯。接着,举出三个实施方式来对用于通过拧弯线圈段10来得到定子的定子制造装置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制造装置30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该定子制造装置30具有:升降台32,其使定子铁芯20升降;第一主轴34a~第四主轴34d,其为拧弯夹具,用于把持被插入到定子铁芯20的定子槽的直线部并拧弯线圈段10。
升降台32具有:载置盘36,其呈大致环形;保持夹具38(定子铁芯保持夹具),其用于保持定子铁芯20;基座40,其用于支承这些载置盘36和保持夹具38。载置盘36和保持夹具38在未图示的升降机构(位移机构)的作用下连同基座40一起升降。
载置盘36通过其外周缘部支承于基座40的中空部的内壁,而被定位固定于所述中空部内。各线圈段10的折回部16抵接于该载置盘36的上端面。即,线圈段10的折回部16面对下方,其第一直线部12和第二直线部14以面对上方的倒立姿势被插入到定子槽。
保持夹具38设置于基座40的上端面。在基座40的内周壁,朝直径方向的内侧突出形成有凸部42。该凸部42被插入到形成于定子铁芯20的外周壁的凹部44。伴随于此,能够做到定子铁芯20的止动。
第一主轴34a~第四主轴34d呈大致圆筒形状,且按照此顺序,其高度方向变大(变长)。这些第一主轴34a~第四主轴34d分别经由第一活塞壳体46a~第四活塞壳体46d支承于柱48。在第一活塞壳体46a~第四活塞壳体46d与柱48之间配置有第一轴承50a~第四轴承50d。因此,第一主轴34a~第四主轴34d相对于柱48能够旋转。
第一主轴34a~第四主轴34d分别把持从定子槽突出的第一直线部12或者第二直线部14。即,首先,在最内周的第一主轴34a突出形成有沿直线部的轴线方向延伸的长条的第一承受部52a。在该第一承受部52a形成有第一插入用凹部54a。如后所述,从定子槽突出的直线部被插入到第一插入用凹部54a。
在第一主轴34a的上端部形成有第一导轨56a。另外,在第一活塞壳体46a设置有未图示的轴承,在该轴承支承有第一凸轮从动件58a。第一凸轮从动件58a能够滑动地卡合于第一导轨56a,因此,当第一凸轮从动件58a沿着第一导轨56a滑动时,伴随于此,第一主轴34a升降。
第一活塞壳体46a为中空且呈大致圆筒形状,在其外周缘部,以规定的中心角度突出形成有第一扇状部60a。在第一扇状部60a的侧壁形成有第一齿部62a。另一方面,在柱48支承有旋转机构,即第一马达64a。在该第一马达64a的第一马达轴66a设置有第一齿轮68a,该第一齿轮68a啮合于所述第一齿部62a。
第一活塞壳体46a构成第一气缸。即,在第一活塞壳体46a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流体室72a,第一活塞74a能够位移地被收纳于该第一流体室72a内。作为压力流体的工作油被供给到第一流体室72a或者从该第一流体室72a排出。如此,第一气缸为液压缸。
当第一活塞74a位于前进端(下止点)时,第一活塞74a的顶端抵接于第一主轴34a的上端面。据此,由第一活塞74a对第一主轴34a施加推压力。
第二主轴34b和第二活塞壳体46b依照第一主轴34a和第一活塞壳体46a而构成。即,在第二主轴34b突出形成有第二承受部52b,并且设置有第二导轨56b,其中,第二承受部52b形成有第二插入用凹部54b。被设置在第二活塞壳体46b的轴承(未图示)所支承的第二凸轮从动件58b卡合于该第二导轨56b。
另外,在第二活塞壳体46b的外周缘部突出形成有具有第二齿部62b的第二扇状部60b。设置于旋转机构、即第二马达64b的第二马达轴66b的第二齿轮68b啮合于第二齿部62b。再者,第二活塞74b能够位移地被收纳于第二活塞壳体46b,并且,在第二活塞壳体46b形成有被供给工作油或者排出工作油的第二流体室72b。据此,构成第二气缸。
剩余的第三主轴34c和第四主轴34d也依照第一主轴34a而构成。第三活塞壳体46c和第四活塞壳体46d也同样地为依照第一活塞壳体46a的结构。因此,对于第三主轴34c和第三活塞壳体46c所涉及的各结构要素,代替第一主轴34a和第一活塞壳体46a所涉及的各结构要素的“第一”而标注“第三”,并且,代替附图标记的附加符号“a”而标注“c”,并且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对于第四主轴34d和第四活塞壳体46d所涉及的各结构要素,同样地对各结构要素标注“第四”,并且,对附图标记标注“d”来作为附加符号,并且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2所示,在第一主轴34a的下方底部形成有朝直径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凸缘部80。所述第一承受部52a设置于凸缘部80的直径方向的最外侧。另一方面,在第四主轴34d的下方底部形成有朝直径方向的内侧突出的凸缘部82。第四承受部52d设置于凸缘部82的直径方向的最内侧。第二主轴34b的第二承受部52b、第三主轴34c的第三承受部52c穿过在第一承受部52a与第四承受部52d之间被区划成的间隙。因此,第一承受部52a(第一插入用凹部54a)~第四承受部52d(第四插入用凹部54d)彼此接近。另外,第一扇状部60a、第二扇状部60b、第三扇状部60c、第四扇状部60d的半径按此顺序变大。
定子制造装置30还具有多个承受夹具,该多个承受夹具用于承受一方的直线部被插入到第一插入用凹部54a~第四插入用凹部54d中的任意一个的线圈段10的剩余一方的直线部(均未图示)。即,例如,当一个线圈段10的第一直线部12被插入到第一插入用凹部54a时,第二直线部14不被插入到第二插入用凹部54b~第四插入用凹部54d中的任意一个,而是被插入到承受夹具的插入用凹部。
在直线部沿其轴线方向位移时,承受夹具被该直线部推压。据此,承受夹具与直线部一体地位移。
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制造装置30基本上具有上述结构,接着,通过该定子制造装置30与定子的制造方法的关系来对定子制造装置3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为了得到定子,首先,将一个线圈段10的第一直线部12、第二直线部14分别插入到设置于定子铁芯20的多个定子槽中的不同的两个。反复进行该操作,完成规定数量的线圈段10对定子槽的插入。当然,也可以将多个线圈段一次性地插入到定子槽。
接着,将定子铁芯20载置于载置盘36,以便成为折回部16面对下方且第一直线部12和第二直线部14面对上方的倒立姿势。此时,折回部16抵接于载置盘36的上端面,并且,基座40的凸部42被插入到定子铁芯20的凹部44。据此,能够做到定子铁芯20的止动和定位固定,而变为图2所示的状态。
在这个时候,第一活塞74a~第四活塞74d位于下止点,抵接于第一主轴34a~第四主轴34d。因此,由第一活塞74a~第四活塞74d对第一主轴34a~第四主轴34d施加推压力。
接着,在所述升降机构的作用下使升降台32上升。据此,如图3所示,定子铁芯20连同升降台32一起上升。之后,升降台32和定子铁芯20在第一主轴34a~第四主轴34d中的至少任一个旋转期间以规定的速度继续上升。
定子铁芯20上升的结果,多个线圈段10的一方的直线部进入到第一插入用凹部54a~第四插入用凹部54d中的任一个。从定子槽突出的部分中,位于最内周的第一层的直线部被插入到第一插入用凹部54a,而由内周侧从第二层突出的直线部被插入到第二插入用凹部54b。同样,由内周侧从第三层、第四层各自突出的直线部分别被插入到第三插入用凹部54c、第四插入用凹部54d。另外,各线圈段10的剩余的一方的直线部被插入到未图示的所述承受夹具的插入用凹部。
如上所述那样第一主轴34a~第四主轴34d分别抵接于第一活塞74a~第四活塞74d。因此,第一主轴34a~第四主轴34d朝定子铁芯20的高度方向(直线部的轴线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即,第一活塞74a~第四活塞74d作为限制第一主轴34a~第四主轴34d的移动的止挡部件发挥功能。
在该状态下,第一马达64a~第四马达64d全部被加载而使第一马达轴66a~第四马达轴64d全部以规定角度旋转。从动于该旋转,第一齿轮68a~第四齿轮68d以规定角度旋转,进而使第一活塞壳体46a~第四活塞壳体46d也旋转。其理由在于,第一齿轮68a~第四齿轮68d啮合于第一齿部62a~第四齿部62d。
第一活塞壳体46a~第四活塞壳体46d中的各活塞壳体通过第一凸轮从动件58a~第四凸轮从动件58d与第一导轨56a~第四导轨56d的卡合而连接于第一主轴34a~第四主轴34d中的各主轴。因此,从动于第一活塞壳体46a~第四活塞壳体46d的旋转,第一主轴34a~第四主轴34d也旋转。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马达轴66a和第三马达轴66c的旋转方向例如被设定为与第二马达轴66b和第四马达轴66d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在第一马达轴66a和第三马达轴66c顺时针旋转时,第二马达轴66b和第四马达轴66d逆时针旋转。据此,直线部被插入到最内周的第一层(第一插入用凹部54a)和从最内周起的第三层(第三插入用凹部54c)的线圈段10与直线部被插入到从最内周起的第二层(第二插入用凹部54b)和从最内周起的第四层(第四插入用凹部54d)的线圈段10朝相反方向被拧弯。
如上所述,定子铁芯20继续缓慢地上升。因此,线圈段10通过上升和旋转被拧成倾斜。
当继续拧弯直线部被插入到从最内周起的第四层的线圈段10时,与内周侧的第一层~第三层的直线部相比,该直线部沿旋转方向较大地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与第一层~第三层相比靠外周侧的第四层的直线部的突出量变小。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停止第四活塞壳体46d的旋转,另一方面,使第一活塞壳体46a、第二活塞壳体46b和第三活塞壳体46c旋转。
因此,如图4所示,使第四活塞74d上升。其结果,第四主轴34d从第四活塞74d的推压力中被解放出来。即,第四活塞74d不再作为止挡部件发挥功能,第四主轴34d变为浮动支承状态。第四活塞74d最终位于后进端(上止点)。此外,当第四活塞74d上升时,理所当然,工作油会从第四流体室72d排出。
升降台32和定子铁芯20继续上升,因此,线圈段10也随之上升。即,直线部向上方位移。其结果,第四主轴34d和承受夹具被直线部推压。由于第四活塞74d已经不作为止挡部件发挥功能,因此,第四主轴34d和所述承受夹具受到来自直线部的推压而向上方位移。此时,第四主轴34d由卡合于第四导轨56d的第四凸轮从动件58d引导。
发生以上这种动作的结果,如图5所示,第四主轴34d(第四承受部52d)位于比第一主轴34a~第三主轴34c(第一承受部52a~第三承受部52c)相对上升后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在第一马达64a~第三马达64c的作用下,第一马达轴66a~第三马达轴64c进一步以规定角度旋转。从动于该旋转,第一齿轮68a~第三齿轮68c以规定角度旋转,进而使第一活塞壳体46a~第三活塞壳体46c也旋转。其结果,第一主轴34a~第三主轴34c也旋转。此外,第一马达轴66a和第三马达轴66c的旋转方向为与上述相同的方向且被设定为与第二马达轴66b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综上,从内周侧起的第一层和第三层的线圈段10和第二层的线圈段10朝相反方向被拧弯。
接着,对从内周侧起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线圈段10进一步拧弯。因此,将工作油从第三流体室72c排出,并且,如图6所示,使第三活塞74c上升(后退)而位于上止点。其结果,第三活塞74c将第三主轴34c解放,而不再作为止挡部件发挥功能。
升降台32和定子铁芯20继续上升,因此,第三主轴34c和承受夹具由直线部推压而向上方位移。此时,第三主轴34c由卡合于第三导轨56c的第三凸轮从动件58c引导。其结果,如图7所示,第三承受部52c位于比第一承受部52a和第二承受部52b相对上升后的位置。此外,第四主轴34d保持上升后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在第一马达64a和第二马达64b的作用下,第一马达轴66a和第二马达轴64b进一步以规定角度旋转。从动于该旋转,第一齿轮68a和第二齿轮68b以规定角度旋转,进而使第一活塞壳体46a和第二活塞壳体46b从动旋转,伴随于此,第一主轴34a和第二主轴34b旋转。与上述相同,第一马达轴66a的旋转方向为与以前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且为与第二马达轴66b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综上,从内周侧起的第一层(最内周)的线圈段10和第二层的线圈段10朝相反方向被拧弯。
接着,仅对从内周侧起的第一层(最内周)的线圈段10进一步拧弯。因此,将工作油从第二流体室72b排出,并且,如图8所示,使第二活塞74b上升而位于上止点。据此,第二活塞74b将第二主轴34b解放,而不再作为止挡部件发挥功能。
因此,第二主轴34b和承受夹具由上升的直线部推压而向上方位移。此时,第二主轴34b由卡合于第二导轨56b的第二凸轮从动件58b引导。其结果,如图9所示,第二承受部52b位于比第一承受部52a相对上升后的位置。此外,第三主轴34c和第四主轴34d保持上升后的位置。
再者,在第一马达64a的作用下,第一马达轴66a以规定角度旋转。从动于该旋转,第一齿轮68a以规定角度旋转,而使第一活塞壳体46a从动旋转。伴随于此,第一主轴34a朝与到目前为止的作业时的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其结果,最内周的线圈段10被拧弯。
通过以上的拧弯,各线圈段10的所有端部被拧弯。而且,在将完成成型的外周侧的线圈段10从主轴的推压中依次解放,无法旋转的状态下对内周侧的线圈段10进行拧弯,因此,能够避免外周侧的线圈段10上的直线部从定子槽突出的长度变小。
即,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即使是相同形状、尺寸的线圈段10,也能够对齐直线部从定子槽突出的长度。因此,仅准备相同形状、尺寸的线圈段10即可。换言之,不需要制作第一直线部12和第二直线部14的长度不同的多种线圈段。因此,不需要为了得到尺寸不同的线圈段而制作多种模具。其结果,能够避免成本上涨。
而且,虽然在第一直线部12和第二直线部14的长度不同的情况下需要以正确的顺序排列线圈段,但是,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线圈段10为相同形状、尺寸,因此,不需要规定排列线圈段10的顺序。即,能够将随意取出的线圈段10适当地插入到定子槽。另外,也不需要使线圈段10的拧弯的中性线在每层不同。基于以上这种理由,线圈段10对定子槽的插入作业变得简便。因此,能够实现定子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之后,如图10所示,在未图示的所述升降机构的作用下,定子铁芯20连同基座40一起开始下降。据此,使直线部露出。再者,通过对所露出的直线部彼此进行接合,而在线圈段10彼此之间形成电气路径。据此,得到将连接好的线圈段10作为电磁线圈的定子。
此外,第一主轴34a~第四主轴34d的旋转方向并不特别局限于上述方向,所有主轴的旋转方向也可以为相同方向。
接着,参照图11~图17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制造装置100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该定子制造装置100具有:升降台32,其使定子铁芯20升降;和第一主轴102a~第四主轴102d,其为拧弯夹具,用于把持被插入到定子铁芯20的定子槽的直线部来拧弯线圈段10。载置盘36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第一主轴102a~第四主轴102d呈下端及上端的局部敞开的大致圆筒形状。在第一主轴102a~第四主轴102d突出的下端、即承受部104a~104d分别形成有第一插入用凹部110a~第四插入用凹部110d。
在第一主轴102a的顶壁突出形成有圆筒状凸部112。在该圆筒状凸部112贯通形成有第一插入口114a,实心的第一旋转轴116a被插入到该第一插入口114a。如将圆筒状凸部112的附近进行了放大的图12所示,在圆筒状凸部112的内壁形成有多个第一卡合孔118a。
另一方面,在第一旋转轴116a,于与第一卡合孔118a相向的位置设置有稍长的第一卡合销120a(止挡部件)。第一卡合销120a能够滑动地被收装于收纳孔122内,其中,该收纳孔122沿第一插入口114a的直径方向穿孔设置。另外,在该第一卡合销120a的侧壁形成有第一齿条124a。
在第一旋转轴116a,沿其轴线方向设置有贯插孔126。转动轴130贯插于各贯插孔126内,在该转动轴130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小齿轮128a。第一小齿轮128a啮合于所述第一齿条124a,因此,第一卡合销120a随着转动轴130和第一小齿轮128a的旋转而进行进退动作(直线运动)。此外,在图11和图13~图17中,省略了转动轴130的图示。
当第一卡合销120a前进而卡合于第一卡合孔118a时,第一旋转轴116a经由第一卡合销120a而与第一主轴102a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旋转轴116a的旋转运动经由第一卡合销120a被传递到第一主轴102a。即,当第一旋转轴116a旋转时,第一主轴102a从动旋转。
如图11所示,在第二主轴102b~第四主轴102d中,同样地在顶壁贯通形成有第二插入口114b~第四插入口114d,并且,第二旋转轴116b~第四旋转轴116d分别被插入到第二插入口114b~第四插入口114d。在此,第二旋转轴116b~第四旋转轴116d构成为中空轴。并且,第三旋转轴116c贯穿第四旋转轴116d的中空内部,且第二旋转轴116b贯穿第三旋转轴116c的中空内部。再者,第一旋转轴116a贯穿第二旋转轴116b的中空内部。
在第二主轴102b~第四主轴102d形成有第二卡合孔118b~第四卡合孔118d,且在第二旋转轴116b~第四旋转轴116d,于与第二卡合孔118b~第四卡合孔118d相向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卡合销120b~第四卡合销120d,该第二卡合销120b~第四卡合销120d被收装于收纳孔122。与上述相同,在第二卡合销120b~第四卡合销120d上刻有第二齿条124b~第四齿条124d,并且,设置于转动轴130(未图示)的第二小齿轮128b~第四小齿轮128d啮合于该第二齿条124b~第四齿条124d。当转动轴130和第二小齿轮128b~第四小齿轮128d旋转时,从动于该旋转,第二卡合销120b~第四卡合销120d进行进退动作(直线运动)。
在以上的结构中,在第一旋转轴116a~第四旋转轴116d分别设置有未图示的旋转驱动机构(旋转机构)。因此,第一旋转轴116a~第四旋转轴116d能够彼此独立地旋转。
另外,第一旋转轴116a~第四旋转轴116d和旋转驱动机构支承于未图示的支承盘。再者,该支承盘能够在未图示的第二升降机构的作用下进行升降。伴随着支承盘的升降动作,第一旋转轴116a~第四旋转轴116d也进行升降动作。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制造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将线圈段10的直线部插入到定子铁芯20的定子槽之后,将该定子铁芯20以成为折回部16面对下方且第一直线部12和第二直线部14面对上方的倒立姿势的方式载置于载置盘36。此时,将基座40的凸部42插入到定子铁芯20的凹部44以进行止动。
在这个时候,第一卡合销120a~第四卡合销120d位于前进端,且进入到第一卡合孔118a~第四卡合孔118d内。换言之,第一卡合销120a~第四卡合销120d处于卡合在第一卡合孔118a~第四卡合孔118d的状态。因此,第一主轴102a~第四主轴102d经由第一卡合销120a~第四卡合销120d而连接于第一旋转轴116a~第四旋转轴116d。
接着,在升降机构的作用下使升降台32上升。据此,如图13所示,定子铁芯20连同升降台32一起上升。之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升降台32和定子铁芯20在第一主轴102a~第四主轴102d中的至少任一个旋转期间以规定的速度继续上升。
定子铁芯20上升的结果,多个线圈段10的位于最内周的第一层的直线部被插入到第一插入用凹部110a,多个线圈段10的从内周侧起的第二层的直线部被插入到第二插入用凹部110b。同样,从内周侧起的第三层、第四层的直线部分别被插入到第三插入用凹部110c、第四插入用凹部110d。另外,各线圈段10的剩余的一方的直线部被插入到未图示的承受夹具的插入用凹部。
第一主轴102a~第四主轴102d如上所述那样连接于第一旋转轴116a~第四旋转轴116d。据此,第一主轴102a~第四主轴102d被定位固定,因此,其朝定子铁芯20的高度方向(直线部的轴线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即,第一卡合销120a~第四卡合销120d限制第一主轴102a~第四主轴102d的移动。
在该状态下,如图14所示,在所述旋转驱动机构的作用下,第一旋转轴116a~第四旋转轴116d全部以规定角度旋转。从动于该旋转,第一主轴102a~第四主轴102d以规定角度旋转。其理由在于,第一主轴102a~第四主轴102d经由第一卡合销120a~第四卡合销120d而连接于第一旋转轴116a~第四旋转轴116d。第一旋转轴116a~第四旋转轴116d乃至第一主轴102a~第四主轴102d的旋转方向可以全部为相同方向,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使第一旋转轴116a和第三旋转轴116c顺时针旋转,使第二旋转轴116b和第四旋转轴116d逆时针旋转。
如上所述,定子铁芯20继续缓慢地上升。因此,线圈段10通过上升和旋转被拧成倾斜。
接着,在停止第三主轴102c和第四主轴102d的旋转而对从内周侧起的第三层和第四层(外周侧)的线圈段10不进行拧弯的状态下,使第一主轴102a和第二主轴102b旋转来对从内周侧起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内周侧)的线圈段10进行拧弯。
因此,使第三主轴102c和第四主轴102d内的转动轴130旋转,从而使第三小齿轮128c和第四小齿轮128d旋转。第三齿条124c和第四齿条124d分别啮合于第三小齿轮128c和第四小齿轮128d,因此,如图15所示,第三卡合销120c和第四卡合销120d朝远离第三卡合孔118c和第四卡合孔118d的方向后退(位移)。最终,第三卡合销120c和第四卡合销120d脱离第三卡合孔118c和第四卡合孔118d,其结果,第三主轴102c和第四主轴102d与第三旋转轴116c和第四旋转轴116d分离。即,第三卡合销120c和第四卡合销120d随着后退(位移)而不再作为止挡部件发挥功能。
定子铁芯20仍然上升,因此,线圈段10(直线部)向上方位移。其结果,第三主轴102c、第四主轴102d和承受夹具被直线部推压。由于第三主轴102c和第四主轴102d已经与第三旋转轴116c和第四旋转轴116d分离,因此,第三主轴102c、第四主轴102d和所述承受夹具受到来自直线部的推压而向上方位移。因此,如图15所示,第三主轴102c(第三承受部104c)和第四主轴102d(第四承受部104d)位于比第一主轴102a(第一承受部104a)和第二主轴102b(第二承受部104b)相对上升后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在所述旋转驱动机构的作用下,第一旋转轴116a和第二旋转轴116b以规定角度进一步旋转。从动于该旋转,第一主轴102a和第二主轴102b以规定角度旋转,使从内周侧起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线圈段10被拧弯。
综上,被插入到定子槽的各线圈段10的所有端部被拧弯。而且,在使完成了成型的第三主轴102c和第四主轴102d处于与第三旋转轴116c和第四旋转轴116分离,无法旋转的状态之后,使第一主轴102a和第二主轴102b旋转。即,在外周侧的直线部不被拧弯的状态下将内周侧的直线部拧弯,因此,能够避免外周侧的线圈段10的突出长度变小。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之后,第三主轴102c和第四主轴102d内的转动轴130旋转,从而使第三小齿轮128c和第四小齿轮128d旋转。伴随于此,第三齿条124c和第四齿条124d前进(位移),如图16所示那样分别重新卡合于第三卡合孔118c和第四卡合孔118d。其结果,第三主轴102c和第四主轴102d经由第三卡合销120c和第四卡合销120d而分别重新连接于第三旋转轴116c和第四旋转轴116d。
接着,如图17所示,在所述升降机构的作用下,定子铁芯20连同基座40一起下降。由于第一主轴102a~第四主轴102d支承于第一旋转轴116a~第四旋转轴116d,因此,第一主轴102a~第四主轴102d不会随着基座40的下降而下降。因此,使直线部露出。
再者,通过使所露出的直线部彼此接合,而在线圈段10彼此之间形成电气路径。据此,得到将连接好的线圈段10作为电磁线圈的定子。
当使第一卡合销120a~第四卡合销102d全部后退而脱离第一卡合孔118a~第四卡合孔118d时,第一旋转轴116a~第四旋转轴116d全部与第一主轴102a~第四主轴102d分离。在该状态下,通过在所述第二升降机构的作用下使第一旋转轴116a~第四旋转轴116d上升,而能够将第一旋转轴116a~第四旋转轴116d从第一主轴102a~第四主轴102d取下。此外,第一主轴102a~第四主轴102d例如事先载置于载置台等即可。
因此,能够将第一主轴102a~第四主轴102d变更为例如与定子铁芯20的直径相匹配的主轴。即,能够提高通用性。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即,在拧弯所有的线圈段10之后,使从内周侧起的第三层和第四层的线圈段10不被拧弯的状态下,对从内周侧起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线圈段10进一步拧弯,但是,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从完成拧弯的外周侧开始一个个地依次使线圈段10不被拧弯。在这种情况下,使设置于对被拧弯的外周侧的线圈段10进行拧弯的主轴的卡合销向脱离所对应的卡合孔的方向后退即可。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制造装置200进行说明。
图18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制造装置200的主要部分的水平剖视图。该定子制造装置200除具有位于最外周的第四主轴202以外,还具有未图示的第一主轴~第三主轴。在这种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制造装置30相同,第一主轴、第二主轴、第三主轴和第四主轴202从内周侧起按此顺序设置,并且按此顺序,其轴线方向上的长度(高度)变小。即,外周侧的主轴比内周侧的主轴短。
在第四主轴202的侧方附设有比该第四主轴202稍长的第四驱动壳体204。该第四驱动壳体204在未图示的旋转驱动机构(旋转机构)的作用下被驱动而旋转,并且,在其内部设置有多根(在这种情况下为4根)驱动轴206。这些驱动轴206在未图示的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同步旋转。在各驱动轴206的下端连接设置有第四钩销208。第四钩销208随着驱动轴206的旋转而转动,其转动中心为驱动轴206。
在第四钩销208的周围区划有销槽210。再者,在第四驱动壳体204设置有四个凸轮从动件212。
另一方面,在第四主轴202的外周壁单独形成有第四圆弧状凹部214和导轨216,第四钩销208和凸轮从动件212分别与该第四圆弧状凹部214和导轨216卡合。通过第四钩销208与第四圆弧状凹部214卡合,而使第四驱动壳体204和第四主轴34d经由第四钩销208而连接。
虽然图示被省略,但是,在第三主轴的侧方同样地也设置有第三驱动壳体,该第三驱动壳体经由设置于驱动轴的第三钩销而连接于该第三主轴。由于第四主轴202比第三主轴长,因此,第三驱动壳体位于第四主轴202的上方。另外,在第二主轴和第一主轴的侧方同样地也设置有第二驱动壳体和第一驱动壳体,该第二驱动壳体和第一驱动壳体经由第二钩销和第一钩销而连接于该第二主轴和第一主轴。第二驱动壳体位于第三主轴的上方,第一驱动壳体位于第二主轴的上方。
理所当然,在第一主轴~第三主轴与第一驱动壳体~第三驱动壳体之间配置有凸轮从动件,该凸轮从动件自如滑动地卡合于导轨。
在使用如此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制造装置200来制造定子时,事先将第一钩销~第四钩销208全部卡合于第一主轴~第四主轴202的第一圆弧状凹部~第四圆弧状凹部214。在该状态下,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使直线部被插入到定子槽的定子铁芯20连同升降台32一起上升。
通过该上升,从内周侧起的第一层(最内周)的直线部被插入到第一插入用凹部,并且,从内周侧起的第二层的直线部被插入到第二插入用凹部。同样,从内周侧起的第三层、第四层的直线部分别被插入到第三插入用凹部、第四插入用凹部。另外,各线圈段10的剩余的一方的直线部被插入到未图示的承受夹具的插入用凹部。
第一主轴~第四主轴202经由第一钩销~第四钩销208而连接于第一驱动壳体~第四驱动壳体204。据此,第一主轴~第四主轴202朝定子铁芯20的高度方向(直线部的轴线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即,第一主轴~第四主轴202的移动被第一钩销~第四钩销208限制。
在该状态下,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全部被施力而使第一驱动壳体~第四驱动壳体204全部以规定角度旋转。从动于该旋转,第一主轴~第四主轴202以规定角度旋转。其理由在于,第一主轴~第四主轴202经由第一钩销~第四钩销208而连接于第一驱动壳体~第四驱动壳体204。第一驱动壳体~第四驱动壳体204的旋转方向可以全部为相同方向,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使第一驱动壳体和第三驱动壳体顺时针旋转,使第二驱动壳体和第四驱动壳体204逆时针旋转。
如上所述,定子铁芯20继续缓慢地上升。因此,线圈段10通过上升和旋转被拧成倾斜。
接着,在停止第三主轴和第四主轴202的旋转而对从内周侧起的第三层和第四层(外周侧)的线圈段10不进行拧弯的状态下,使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旋转来对从内周侧起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内周侧)的线圈段10进行拧弯。
因此,使第三主轴和第四主轴202内的驱动轴260旋转。其结果,第三钩销和第四钩销208从动转动(位移)。第三钩销和第四钩销208从第三圆弧状凹部和第四圆弧状凹部214脱离,进入到销槽210。其结果,第三主轴和第四主轴202与第三驱动壳体和第四驱动壳体204分离。即,第三钩销和第四钩销208随着转动(位移)而不再作为止挡部件发挥功能。
定子铁芯20仍然上升,因此,线圈段10(直线部)向上方位移。其结果,第三主轴、第四主轴202和承受夹具被直线部推压。由于第三主轴和第四主轴202已经与第三驱动壳体和第四驱动壳体204分离,因此,第三主轴、第四主轴202和所述承受夹具受到来自直线部的推压而向上方位移。因此,第三主轴(第三承受部)和第四主轴202(第四承受部)位于比第一主轴(第一承受部)和第二主轴(第二承受部)相对上升后的位置。此外,在该上升时,第三主轴和第四主轴202的凸轮从动件212被导轨216引导。
在该状态下,在所述旋转驱动机构的作用下,第一驱动壳体和第二驱动壳体以规定角度进一步旋转。从动于该旋转,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以规定角度旋转,使位于从内周侧起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直线部被拧弯。
综上,各线圈段10的所有端部被拧弯。而且,在使完成成型的第三主轴和第四主轴202与第三驱动壳体和第四驱动壳体204分离,无法旋转的状态下,使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旋转。即,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在使位于外周侧的直线部不被拧弯的状态下,对位于内周侧的直线部进行拧弯。因此,能够避免外周侧的线圈段10的突出长度变小,由此,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之后,使第三主轴和第四主轴202内的驱动轴206旋转。其结果,第三钩销和第四钩销208从动转动(位移),而从销槽210进入到第三圆弧状凹部和第四圆弧状凹部214。即,第三钩销和第四钩销208重新卡合于第三圆弧状凹部和第四圆弧状凹部214。通过该重新卡合,第三主轴和第四主轴202经由第三钩销和第四钩销208而分别重新连接于第三驱动壳体和第四驱动壳体204。
在该状态下,定子铁芯20连同基座40一起下降。其结果,使直线部露出。再者,通过使所露出的直线部彼此接合,而在线圈段10彼此之间形成电气路径,据此,得到将连接好的线圈段10作为电磁线圈的定子。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也可以使被拧弯的外周侧的线圈段10一个个地依次不被拧弯。在这种情况下,在完成外周侧的直线部的拧弯之后,使设置于为了拧弯该直线部而旋转的驱动壳体的钩销朝脱离所对应的主轴的圆弧状凹部的方向转动即可。
本发明并不特别局限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可以通过齿条-小齿轮来使主轴升降。

Claims (8)

1.一种定子的制造方法,通过将大致U字形状的线圈用分段(10)插入到沿定子铁芯(20)的周向形成的定子槽来得到定子,其中,所述线圈用分段(10)具有:第一直线部(12)和第二直线部(14),其大致平行延伸且相向;和折回部(16),其与所述第一直线部(12)和所述第二直线部(14)连接,所述定子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如下这些工序:
使多个所述线圈用分段(10)处于并排状态,将所述第一直线部(12)或者所述第二直线部(14)中的任意一方作为所述定子铁芯(20)的内周侧,且将剩余的另一方作为外周侧,来将多个所述线圈用分段(10)插入到所述定子槽;
将从所述定子槽露出的所述第一直线部(12)或者所述第二直线部(14)的端部插入到能够彼此独立旋转的多个拧弯夹具(34a~34d)的各插入用凹部(54a~54d);
在使所述定子铁芯(20)朝所述多个拧弯夹具(34a~34d)移动的同时使所述多个的拧弯夹具(34a~34d)全部以规定角度旋转,由此来拧弯所有的所述线圈用分段(10);
使外周侧的所述线圈用分段(10)的所述第一直线部(12)或者所述第二直线部(14)的端部被插入到所述插入用凹部(54d)的所述拧弯夹具(34d)无法旋转而使该线圈用分段(10)处于不被拧弯的状态,并且,在使所述定子铁芯(20)朝所述多个拧弯夹具(34a~34d)移动的同时,使内周侧的所述线圈用分段(10)的所述第一直线部(12)或者所述第二直线部(14)的端部被插入到所述插入用凹部(54a~54c)的所述拧弯夹具(34a~34c)以规定角度旋转,由此进一步拧弯内周侧的所述线圈用分段(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外周侧的所述线圈用分段(10)的所述第一直线部(12)或者所述第二直线部(14)的端部被插入到所述插入用凹部(54d)的所述拧弯夹具(34d)朝在拧弯内周侧的所述线圈用分段(10)时远离所述定子铁芯(2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该拧弯夹具(34a~34d)无法旋转。
3.一种定子制造装置(30),其用于通过将大致U字形状的线圈用分段(10)插入到沿定子铁芯(20)的周向形成的定子槽,并且拧弯该线圈用分段(10)来得到定子,其中,所述线圈用分段(10)具有:第一直线部(12)和第二直线部(14),其大致平行延伸且相向;和折回部(16),其与所述第一直线部(12)和所述第二直线部(14)连接,所述定子制造装置(30)的特征在于,
具有:
定子铁芯保持夹具(38),其对如下这样的定子铁芯(20)进行保持,该定子铁芯(20)为多个所述线圈用分段(10)处于并排状态,并且所述第一直线部(12)或者所述第二直线部(14)中的任意一方作为所述定子铁芯(20)的内周侧且剩余的另一方作为外周侧而被插入到所述定子槽;
多个拧弯夹具(34a~34d),其形成有插入用凹部(54a~54d)且能够彼此独立旋转,其中,所述插入用凹部(54a~54d)供从所述定子槽露出的所述第一直线部(12)或者所述第二直线部(14)的端部插入;
旋转机构(64a~64d),其使所述多个拧弯夹具(34a~34d)各自旋转;
位移机构,其使所述定子铁芯保持夹具(38)朝离开或者接近所述拧弯夹具(34a~34d)的方向位移;
止挡部件,其通过位移来限制所述多个拧弯夹具(34a~34d)各自向所述定子铁芯(20)的高度方向的移动或者解除该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制造装置(30),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挡部件解放完成所述线圈用分段(10)的拧弯的所述拧弯夹具(34a~34d),使该拧弯夹具(34a~34d)能够朝所述定子铁芯(20)的高度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定子制造装置(30),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挡部件为活塞(74a~74d)。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定子制造装置(30),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挡部件为能够位移的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制造装置(30),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为进行直线运动的销(120a~120d)。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制造装置(30),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为转动的销(208)。
CN201680074534.6A 2015-12-18 2016-12-14 定子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 Active CN1083702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46860 2015-12-18
JP2015-246860 2015-12-18
PCT/JP2016/087148 WO2017104685A1 (ja) 2015-12-18 2016-12-14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70204A true CN108370204A (zh) 2018-08-03
CN108370204B CN108370204B (zh) 2020-03-13

Family

ID=59056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4534.6A Active CN108370204B (zh) 2015-12-18 2016-12-14 定子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04777B2 (zh)
JP (1) JP6423548B2 (zh)
CN (1) CN108370204B (zh)
WO (1) WO20171046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700070A4 (en) 2017-11-13 2021-01-27 Odawara Engineering Co., Ltd. COIL SEGMENT PROCESSING METHOD, COIL SEGMENT PROCESSING DEVICE, AND COIL SEGMENT CONNECTION STRUCTURE
JP7020084B2 (ja) * 2017-12-01 2022-02-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導線成形装置および方法
DE102018103927A1 (de) * 2018-02-21 2019-08-22 Grob-Werke Gmbh & Co. Kg Biegevorrichtung zum Verbiegen von aus einem ringförmigen Gehäuse vorstehenden Drahtenden und Demontageverfahren hierfür
JP7066466B2 (ja) 2018-03-22 2022-05-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捻り曲げ装置
CA3097314A1 (en) * 2018-09-17 2020-03-26 Tecnomatic S.P.A.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deforming conductors protruding from a side of a stator or of a rotor of an electric machine
DE102018221562A1 (de) * 2018-12-12 2020-06-18 Thyssenkrupp Ag Biegevorrichtung für eine Biegeumformung von Kupferstäben
DE102019203575B3 (de) * 2019-03-15 2020-09-10 Felsomat Gmbh & Co. Kg Apparatur zum Biegen von in ringförmigen Lagen angeordneten Stableiterenden eines Stators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DE102019211713A1 (de) * 2019-08-05 2021-02-11 Zf Friedrichshafen Ag Twistvorrichtung sowie Verfahren für eine Hairpin-Wicklung
WO2021149624A1 (ja) * 2020-01-22 2021-07-29 株式会社小田原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コイルセグメントのツイスト方法、ツイスト治具及びツイスト装置
CN111884437B (zh) * 2020-07-08 2021-10-29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扁线绕组复合扭转装置及扭转方法
DE102020210439A1 (de) 2020-08-17 2022-02-17 Thyssenkrupp Ag Biege-Verdrehvorrichtung zum Biegeverdrehen von Leiterelementen und Verfahren
WO2022096079A1 (de) 2020-11-03 2022-05-12 Grob-Werke Gmbh & Co. Kg Drahtendenbiege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verbiegen von drahtenden beim herstellen eines mit spulen versehenen bauteils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KR102663177B1 (ko) * 2021-07-01 2024-05-02 현대위아 주식회사 헤어핀 레그 트위스팅 기구
CN114260389A (zh) * 2021-12-23 2022-04-01 成都华川电装有限责任公司 定子端线头的扭曲成型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82947A (ja) * 2003-03-18 2004-10-07 Toyota Motor Corp コイル捻り装置及びコイル捻り方法
CN1768465A (zh) * 2003-04-03 2006-05-03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制造绕组和绕组联结的方法
CN102792568A (zh) * 2010-03-12 2012-11-2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CN103947082A (zh) * 2011-12-28 2014-07-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以及定子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96738B2 (ja) * 1998-09-11 2001-08-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テータ製造装置及びステータ製造方法
JP3589134B2 (ja) 2000-01-12 2004-11-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テータ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US8215000B2 (en) * 2007-07-20 2012-07-10 Tecnomatic, S.P.A. Methods for twisting rotor and stator ends
JP5680159B1 (ja) * 2013-08-29 2015-03-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82947A (ja) * 2003-03-18 2004-10-07 Toyota Motor Corp コイル捻り装置及びコイル捻り方法
CN1768465A (zh) * 2003-04-03 2006-05-03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制造绕组和绕组联结的方法
CN102792568A (zh) * 2010-03-12 2012-11-2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CN103947082A (zh) * 2011-12-28 2014-07-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以及定子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375409A1 (en) 2018-12-27
JP6423548B2 (ja) 2018-11-14
CN108370204B (zh) 2020-03-13
US10804777B2 (en) 2020-10-13
JPWO2017104685A1 (ja) 2018-06-14
WO2017104685A1 (ja) 2017-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70204A (zh) 定子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
JP7100374B2 (ja) コイルセグメント加工方法、コイルセグメント加工装置及びコイルセグメントの接続構造
CN104471844B (zh) 导电体的对齐装置及其对齐方法
KR101000270B1 (ko) 유성기어세트 조립장치
US8857042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sta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N103521567B (zh) 管的弯曲装置及管弯曲方法
JP5255503B2 (ja) 転動体ねじ装置
CN106078158A (zh) 铁芯组件装配机构
JP2010158698A (ja) 曲げ加工装置及び曲げ加工機
US20060162151A1 (en) Bearing assembling apparatus
JP2021522773A (ja) 電気機械のための棒巻線の巻線群のための組み立てのアセンブリ及び方法
KR20130143707A (ko) 스테이터 및 스테이터 제조 방법
JP2006136082A (ja) コイルの捻り成形方法、捻り治具、および捻り装置
JP2004135438A (ja) コイルセグメント端部の並行曲げ装置および並行曲げ方法
CN1689753B (zh) 机床以及可分离/可连接的马达
CN107994690A (zh) 定子连接装置、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马达
CN209267393U (zh) 电机旋变转子自动装配机构
CN103303080A (zh) 车轮夹持装置和可逆地夹持车轮的方法
CN107530845A (zh) 螺帽锁紧系统
JP7066466B2 (ja) 捻り曲げ装置
ES2397460T3 (es) Métodos y aparatos que permiten la terminación de los conductores de bobinas de hilo devanados en núcleos magnéticos de componentes de máquina dinamo-eléctrica
JP5725473B2 (ja) 部品の挿入方法、及び、挿入装置
CN115514175A (zh) 一种可扩展矩形线电机定子自动扭转成型设备
CN109465162A (zh) 丝杆固定机构及丝杆涂油装置
CN113601127A (zh) 一种机械编码座具备滚轮定位安装的自动化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