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67143B - 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 - Google Patents

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67143B
CN108367143B CN201680074673.9A CN201680074673A CN108367143B CN 108367143 B CN108367143 B CN 108367143B CN 201680074673 A CN201680074673 A CN 201680074673A CN 108367143 B CN108367143 B CN 1083671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microneedle patch
axis
patch applicator
vall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467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67143A (zh
Inventor
小林胜则
滨本英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rtue Ali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Virtue Ali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5/08570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6129184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Virtue Alix Corp filed Critical Virtue Alix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96595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89961B/zh
Publication of CN1083671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71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671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71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12Galenical for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ite of application
    • A61K9/0019Injectable compositions; Intramuscular, intravenous, arterial, subcutaneous administration; Compositions to be administered through the skin in an invasive manner
    • A61K9/0021Intradermal administration, e.g. through microneedle arrays, needleless inje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23Drug applicators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53Methods for producing microneedl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提高了针对于皮肤的垂直侵入性的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11)由一个片或膜形成,并且具有:平坦的外周基部(12);以及隆起部(13),被外周基部包围且相对于外周基部向从下部面朝向上部面的垂直上方鼓起。隆起部的下部面部分构成微针贴片支承面(42)。隆起部具备多个谷折部(24),谷折部具有朝向远离隆起部的中心部的方向的谷底。

Description

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贴附于动物(包括人及人以外的动物)的皮肤的微针贴片施用器(microneedle patch applicator)。本发明还涉及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经皮吸收型给药系统之一,利用药物涂敷型微针贴片的给药系统备受瞩目(参照专利文献1~7)。在该微针贴片的基材上高密度地形成有数百微米长度的纤细的突起或针,通过将表面或内部中载置有靶向药剂(如疫苗、蛋白质、肽等分子)的针刺入皮肤,来直接向真皮或表皮输送药剂,因此具有如下诸多优点:不像内服药那样对肝脏有负担,不像注射剂一样具有伴随针的侵入而带来的疼痛,并且可减轻因暂时的过量的药剂吸收导致的副作用等。
微针贴片的针非常纤细(根部的直径为约数十微米)。因此,有可能因侵入皮肤时的阻力而损坏或折损。在由金属(例如钛)形成的针的情况下,因皮肤内折损而留置在体内的风险是大问题。在由生物降解性树脂形成针的情况下,与金属针相比,破损或折损的可能性更高。尤其是,当针相对于皮肤倾斜时,针相对于皮肤的插入性下降,或者弯曲力作用于针,因此容易折断。因此,需要可将针相对于皮肤垂直地穿刺,进而可靠地将微针贴片贴附于皮肤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498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8-52036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08-54352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表2008-53558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表2010-516337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再表2009-107806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再表2011-0899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高针相对于皮肤的垂直侵入性,进而能够可靠地将微针贴片贴附于皮肤的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本发明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的实施方式中,由具有上部面和下部面的一个片或膜构成,具备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平坦的外周基部;以及隆起部,被所述外周基部包围且相对于所述外周基部向从所述下部面朝向所述上部面的垂直上方鼓起,所述隆起部的下部面部分构成用于支承微针贴片的面,所述隆起部具备多个谷折部,所述谷折部具有朝向远离所述隆起部的中心部的方向的谷底。
在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谷折部被配置为相对于与穿过所述隆起部的中心的垂直轴z轴正交且彼此正交的两个水平轴x轴及y轴对称。
在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谷折部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垂直轴z轴旋转对称(n次对称:n为2以上的整数)。
在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隆起部呈相对于所述两个水平轴x轴及y轴中的至少一方的水平轴对称的形状。
在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隆起部呈相对于所述两个水平轴x轴及y轴对称的形状。
在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隆起部呈以所述两个水平轴x轴及y轴中的一方的水平轴x轴为长轴而以所述两个水平轴中的另一方的水平轴y轴为短轴的形状。
在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隆起部相对于穿过隆起部的中心的垂直轴z轴旋转对称(n次对称:n为2以上的整数)。
在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隆起部在中央具有凹部,所述凹部的下部面部分构成用于支承微针贴片的面。
在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具备沿着所述隆起部的轮廓延伸并包围所述凹部的脊部,所述脊部具备多个所述谷折部。
在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轮廓呈相对于所述两个水平轴x轴及y轴对称的形状。
在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轮廓呈以所述两个水平轴x轴及y轴中的一方的水平轴x轴为长轴,而以所述两个水平轴中的另一方的水平轴y轴为短轴的形状。
在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轮廓相对于所述垂直轴z轴旋转对称(n次对称:n为2以上的整数)。
在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凹部由平坦面构成,所述平坦面具有相对于所述短轴对称地配置且以平行于所述短轴y轴的方式延伸的两个易变形部,所述平坦面被划分为夹在所述两个易变形部之间的中央区域和位于所述中央区域的两侧的端部区域。
在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隆起部在以所述垂直轴z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连续地配置。
在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隆起部在以所述垂直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不连续地配置。
在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谷折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在远离所述隆起部的中心部的方向上向下方倾斜的谷底。
在本发明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的实施方式中,具有如上所述的任一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以及被用于支承所述微针贴片的面支承的微针贴片。
在微针贴片施用器的再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凹部设置有指触部。
在微针贴片施用器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壳体的外周基部的下部面贴附有保护片,所述保护片阻塞在所述隆起部的背后形成的微针贴片收纳空间的开口。
在微针贴片施用器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指触部设置有用于示出向所述指触部施加了规定的力的指示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当按压隆起部时,支承于该背面的贴片相对于皮肤垂直且深度地变形。其结果,贴片的整体被均匀的力垂直按压向皮肤。由此,设置于贴片的针垂直侵入皮肤中,因此穿刺时针不会发生所谓的弯曲、破损或折损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的立体图。
图2为从斜下方观察图1所示的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的立体图。
图3为从斜上方观察具有指触部的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的立体图。
图4为示出指触部的立体图(图4的(a)部分)、俯视图(图4的(b)部分)、主视图(图4的(c)部分)。
图5为从斜下方观察具有微针片的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的立体图。
图6为微针贴片的示意性的放大剖视图。
图7为安装在图1所示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的贴片收纳空间中的防变形部件的立体图。
图8为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的立体图。
图9为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3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的立体图。
图10为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4的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的立体图。
图11为从斜上方观察图10所示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2为从斜下方观察图10所示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3为从斜下方观察安装有微针贴片的图10所示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4为从斜下方观察底面安装有底面保护密封件的图10所示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5为安装在图10所示的壳体中的防变形部件的立体图。
图16为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5的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的立体图(图16的(A)部分)以及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5的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的立体图(图16的(B)部分)。
图17为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6的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的立体图(图17的(A)部分)及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6的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的立体图(图17的(B)部分)。
图18为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7的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的立体图。
图19包括作为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8的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的立体图的图19(A)以及作为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8的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的立体图的图19(B)。
图20为示出另一实施方式的指触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1为实施方式9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的立体图。
图22为对图21所示的实施方式9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的一部分进行了分解的立体图。
图23为图21所示的实施方式9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3的(a)部分)及嵌入其中的扭转弹簧的主视图(图23的(b)部分)。
图24为从下方观察图21所示的实施方式9的微针贴片施用器中所嵌入的下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4的(a)部分),从斜上方观察该下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4的(b)部分)及从下方观察该下部结构的底面图(图24的(c)部分)。
图25为实施方式10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5的(a)部分)与分解主视图(图25的(b)部分)。
图26为实施方式11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的立体图。
图27为图26所示的实施方式11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8为另一实施方式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的立体图。
图29为对图28所示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的一部分进行了分解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示出了实施方式1的微针贴片施用器(以下,称为“施用器”)1。
施用器1具有用于收纳将在下文中说明的微针贴片40(参照图6)的容器或壳体11。
壳体11例如通过对薄的树脂的片或膜进行成形(例如真空成形、气压成形、挤压成形),或者通过将经熔融的树脂注入到模具内的空腔中来进行成形(例如注塑成形),而具有图示的外观形状。优选地,适合壳体的成形的材质为柔性且易于弯曲、变形、恢复的材质,可例举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尼龙、丙烯酸树脂、硅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等树脂。只要不损坏上述柔性等特性,在这些树脂中还可通过包含吸湿剂和/或吸氧剂等来被赋予吸湿和/或吸氧功能。壳体的各部分的厚度可适当地确定,使得当人用手指从上方按压壳体11时产生将在下文中说明的所需的变形。即,优选地,壳体具有在下文中所述的谷折部容易弯曲的特性。例如,在由聚乙烯、聚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壳体的情况下,优选地,各部分的厚度为约50μm至1mm,更优选地,为100μm至500μm。
壳体11具有平坦的板状的外周基部12和被该外周基部12包围且从外周基部12向上方(图1的z轴方向)隆起的隆起部13。外周基部12由大致长方形的外缘14包围。隆起部13具有与外周基部12的长方形外缘14基本相似的大致长方形轮廓15。在实施方式中,轮廓15具有在长方形外周基部12的长边方向(图1的x轴方向)上延伸的一对长边方向轮廓部16及在短边方向(图1的y轴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短边方向轮廓部17。
隆起部13呈大致四角截锥体形状,并具有从长边方向轮廓部16及短边方向轮廓部17分别朝向上方延伸的长边方向侧壁18及短边方向侧壁19。长边方向侧壁18及短边方向侧壁19还可向内侧倾斜。隆起部13的上部面具有从长边方向侧壁18的上端20及短边方向侧壁19的上端21朝向隆起部13的中心延伸的长边方向倾斜上部面部22及短边方向倾斜上部面部23。优选地,长边方向倾斜上部面部22及短边方向倾斜上部面部23从上端20及上端21朝向内侧向下方倾斜。
当从上方观察隆起部13时,长边方向倾斜上部面部22及短边方向倾斜上部面部23分别相对于长边方向侧壁18的上端20及短边方向侧壁19的上端21,在以规定的角度(例如大致45度)的方向延伸的边界相接。如上所述,长边方向倾斜上部面部22及短边方向倾斜上部面部23分别朝向隆起部13的中心并向斜下方倾斜,因此边界形成有谷折部24。谷折部24的部分可以比左右的区域(上部面部22、23)薄,也可使该部分的截面呈“U”字或倒“U”字状。
隆起部13的中央形成有凹部25。凹部25具有从长边方向倾斜上部面部22及短边方向倾斜上部面部23的内侧缘向下方延伸的外周壁部26及与该外周壁部26的下端相连接的大致平坦的底部27。
如图所示,当从上方观察时,凹部25呈跑道形状。在凹部25的底部27中具有在短边方向上延伸的两个易变形部28。如图所示,易变形部28相对于凹部25的中心(图示的X轴、Y轴、Z轴的交点)对称地配置,相对于夹在两个易变形部28之间的中央区域29,位于其两侧的端部区域30容易向上方弯曲。易变形部28的部分可以为比其他部分薄的薄壁部,也可以为使截面弯曲成“U”字或倒“U”字状的变形部。
在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还可在隆起部13的凹部25中设置用于在操作时由使用者用手指按压的指触部(按压部)31。指触部31具有几乎与凹部25的轮廓相同或稍小于凹部25的轮廓的轮廓。
如图4所示,指触部31由上部件32及下部件33构成。当从上方观察它们时,上部件32呈与凹部25大致相同的大小的跑道形状。下部件33在长边方向的两端(圆弧部的附近)具有从该下部件33的上部面向上方突出的支承部34。在下部件33的中央设有从该上部面向上方突出的凸台(突起)35。在实施方式中,凸台35呈圆柱形状。下部件33的下部面为端部区域36从中央区域37的缘朝向外侧斜上方延伸的倾斜面。因此,指触部31在收纳于凹部25中的状态下,仅下部件33的中央区域37与凹部底部27的中央区域29相接触,下部件33的端部区域36从凹部底部27的端部区域30隔开。
上部件32与下部件33的支承部34相对应地具有从上部件32的下部面向下方突出的一对突起部38。突起部38的位置可按如下方式来确定:当将上部件32组装在下部件33上时,突起部38的内侧缘位于支承部34的外侧缘,且上部件32相对于下部件33而定位。上部件32还在中央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贯通孔39。优选地,贯通孔39的横截面大于下部件33的凸台35的横截面或稍大。当将上部件32组装在下部件33之上时,贯通孔39的位置以凸台35与贯通孔39位于同轴上且在上下方向对置的方式来确定。
上部件32及下部件33的各种条件(例如构成上部件32及下部件33的材料或厚度、凸台35的高度)可按如下的方式来确定:当以手指抵接到上部件32的上部面并向该处施加规定的按压力(在下文中叙述)时,上部件32的中央部相对于其两侧部分向下方弯曲,或者下部件33的中央部相对于其两侧部分相对地向上方弯曲,或者上部件32与下部件33的中央部分别向下方与上方弯曲,其结果,凸台35贯通上部件32的贯通孔39且在凸台35的的上部面突出规定长度,以便手指碰触。因此,上部件32及下部件33优选采用能够实现这种变形的材料。
如上构成的指触部31可为组合上部件32及下部件33并配置于凹部25中。经组合的上部件32及下部件33可利用粘结剂来粘结成一体,也可以为一体成形。另外,可利用粘结剂或双面胶来粘结下部件下部面的中央区域37和与之对置的凹部底部的中央区域29。指触部31无需预先安装于壳体11,可在使用施用器1之前,将指触部31载置于凹部25中。
如图5所示,微针贴片(以下,称为“贴片”)40收纳于在隆起部13的背面形成的贴片收纳空间41中,并且固定于由凹部25的里面构成的贴片支承面42。
如图6所示,大体上,贴片40具有片状基材43及由片状基材43支承的微针阵列44。片状基材43具有:基材膜45;粘结剂层46,设置于基材膜45的下部面(微针阵列44的支承面);以及剥离处理层(离型层)47,设置于基材膜45的上部面(与贴片支承面42对置的面)。微针阵列44由四边形(或圆形)的基层48及在基层48的下部面隔开规定的间隔(例如300~1000微米)排列成格子状或蜂窝状的规定的高度(例如300~1000微米)的多个细长的针49组成。微针阵列44通过将例如生物降解性合成高分子材料(例如透明质酸、胶原蛋白、聚乳酸、聚乙醇酸)填充至相应的形状的模具而制成。虽然未图示,但在针49的前端侧涂敷有靶向药剂(疫苗、蛋白质、肽等分子)。可选地或额外地,在由生物降解性树脂构成微针阵列44的情况下,可在微针阵列44的成形时将靶向药剂包含在针49的内部。
片状基材43及微针阵列44通过在片状基材43的粘结剂层46上贴附微针阵列44的基层48来形成为一体化。如图5及图6所示,片状基材43大于微针阵列44。因此,在将微针阵列44贴附于片状基材43的状态下,微针阵列44的周围露出充分面积的粘结剂层46。
如此形成的贴片40利用双面胶50来贴附于贴片支承面42。在贴附的状态下,微针阵列44位于与凹部中央区域29相对应的贴片支承面中央区域37,两侧的双面胶50位于与凹部端部区域30相对应的贴片支承面端部区域36。
双面胶50用于在将贴片40贴附于皮肤之前将贴片40临时性地保持于贴片支承面42。另外,在将贴片40贴附于皮肤之后,贴片40需要脱离壳体11而保持在皮肤上。因此,优选地,以双面胶50与剥离处理层(离型层)47之间的粘结力小于粘结剂层46与皮肤之间的粘结力的方式来确定双面胶50的条件(大小、形状、安装位置、粘结力)。具体而言,如图所示,当在贴附贴片40之后从皮肤去除壳体11时,在粘结剂层46贴附于皮肤的状态下,以双面胶50的外侧缘部50a为起点,双面胶50在内侧缓缓地从剥离处理层47剥离,优选地,双面胶50安装在从片状基材43的两端向内侧仅移动了规定距离(在图6中以附图标记51表示)的位置。双面胶50也可替换成粘结剂。
如图2中虚线所示,优选地,为了保护收纳于贴片收纳空间41中的贴片40,在壳体1的下部面贴附阻塞贴片收纳空间41的开口的大小的保护片55。优选地,使保护片55的大小与壳体11的轮廓基本相同。另外,优选地,保护片55设置有翼片55a,以便当从壳体11剥离保护片55时由用户抓取。在贴片收纳空间41的内部中还可封入水分吸收剂、吸氧剂等的用于抑制微针及载置于微针的药剂的劣化的制剂。
对由以上的结构形成的施用器1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剥离贴附于壳体11的底面的保护片55,露出贴片40。
接下来,将施用器放置在皮肤上,并使壳体11的外周基部12与皮肤抵接。
接着,使手指(例如拇指)抵接指触部31的上部面,并将施用器1压在皮肤上。由此,由薄的树脂的片或膜制造而成的壳体11的隆起部13发生变形。此时,隆起部13在谷折部24分别凹进弯折(向下弯折,“谷折”),并且凹部25、指触部31及贴片40朝向皮肤向下方移动。另外,由于壳体11由薄的片或膜形成,因此即使用较小的按压力也容易使隆起部13向下方变形,从而容易地进行凹部25的下方移动。
因此,贴片40借助于较小的力朝向皮肤推进。另外,在与皮肤相接触之后,贴片40与皮肤一同垂直推进,其整体以相同的力压向皮肤。另外,因针49垂直侵入皮肤,因此穿刺时不会发生针弯曲、破损或折损的情况。
接下来,当向指触部31施加规定的按压力时,上部件32的中央部相对于其两侧部分向下方弯曲规定量,或者下部件33的中央部相对于其两侧部分相对地向上方弯曲规定量,或者上部件32及下部件33的中央部分别向下方及上方弯曲规定量,其结果,凸台35贯通上部件32的贯通孔39且在凸台35的上部面突出规定长度,使得与按压指触部31的手指相接触。由此,凸台35可用作指示器,使用者可认识到向指触部31施加了所需的力。另外,通过向指触部31施加所需的力,微针贴片40的针49向皮肤侵入规定量。其结果,能够可靠地将载置于针49中的药剂向皮肤给送。
在施加了规定的按压力的状态下,隆起部13的凹部底部27在易变形部28弯曲,指触部的下部件33的下部面中央区域37及其端部区域36分别与凹部25的中央区域29及端部区域(倾斜面)30相接,支承于凹部的中央区域的微针44被所需的力按压向皮肤。其结果,贴片40(尤其,粘结剂层46)与皮肤之间可确保充分的粘结力(该粘结力大于双面胶50与剥离处理层(离型层)47之间的粘结力)。
当释放施加于指触部31的力时,壳体11借助于自身的弹性恢复至变形前的形状,贴附于皮肤的贴片40的端部区域以其缘为起始点开始远离皮肤。由于指触部的下部件33的下部面中央区域37及其端部区域36分别与凹部25的中央区域29及端部区域(倾斜面)30相接触,因此贴片40的端部沿着端部区域36倾斜地配置,其结果,剥离力集中作用于双面胶50的外侧缘。由此,贴片40容易地以贴附于皮肤的状态从双面胶50剥离,并从壳体11分离。
如上所述,由于施用器1的壳体11由比较容易变形的材料制造而成,因此优选地,在使用前防止因隆起部13变形而使针49与保护片55相接触。为此,如图7所示,优选地,准备具有与隆起部13的里面形状(即,贴片收纳空间41)互补的外形的防变形部件56,在贴附保护片55之前,或者在安装贴片40之前,将其收纳于贴片收纳空间41中。从防止变形的目的出发,防变形部件56的外观形状及材料按如下方式来确定:即使当向壳体11施加规定的力时,防止因壳体严重变形而使针与保护片相接触。另外,从保护针的目的出发,优选地,与防变形部件56的贴片对置的位置的形状以在与贴片之间形成规定的大小的空间的方式来确定。此外,图7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防变形部件56呈与贴片收纳空间41互补的形状,但只要变形防止材料能够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就可采用任意的形状。
代替防变形部件56,或者在防变形部件56的基础上,还可以用保护片来密封贴片收纳空间41。另外,亦可以在贴片收纳空间中以氮气等的惰性气体或干燥气体来置换空气。在这种情况下,因经密封的贴片收纳空间内的空气或置换气体的存在,即使向壳体施加外力也可保持其形状,不会发生微针与片相接触的情况。另外,为了保持形状,还可封入压缩气体。
实施方式2:
图8示出实施方式2的施用器的壳体111。与实施方式1同样,壳体111为例如通过对薄的树脂的片或膜进行成形(例如真空成形、气压成形、挤压成形),或者通过将经熔融的树脂注入到模具内的空腔来进行成形(例如注塑成形)而成。优选地,适用于壳体的成形的材质为如具有柔性且易于弯曲、变形、再恢复等的材质,可例举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尼龙、丙烯酸树脂、硅树脂、ABS等的树脂。壳体的各部分的厚度可适当地确定,使得当人用手指从上按压壳体时,能够产生将在下文中说明的所需的变形。例如,在由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壳体的情况下,优选地,各部分的厚度为约50μm至1mm,更优选地,为100μm至500μm。
壳体111具有平坦的板状的外周基部112及被该外周基部112包围并从外周基部112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113。外周基部112被大致长方形的外缘114包围。隆起部113具有与外周基部112的长方形外缘114大致相似的大致长方形轮廓115。在实施方式中,轮廓115具有在长方形外周基部112的长边方向上延伸的一对长边方向轮廓部116及在短边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短边方向轮廓部117。
隆起部113呈大致四棱锥台形状,并具有从长边方向轮廓部116及短边方向轮廓部117分别朝向上方延伸的长边方向侧壁118及短边方向侧壁119。长边方向侧壁118及短边方向侧壁119还可以向内侧倾斜。在实施方式2中,侧壁118及119分别具有稍微倾斜的下段倾斜侧壁部和以比下段倾斜侧壁部更大的倾斜角倾斜的上段倾斜侧壁部。
隆起部113的上部面123具有由长边方向侧壁118的上端120及短边方向侧壁119的上端121包围的外周区域125和被该外周区域125包围的长方形或跑道状的凹部(中央区域)124。在上部面123中,包围中央区域124的外周区域125可以为水平的面,也可以为从长边方向侧壁上端120及短边方向侧壁上端121朝向内侧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或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的一种。
在隆起部113的四个角部,形成有从上方观察时从隆起部113的角部朝向中央区域124的角部呈放射状延伸的谷折部126。在实施方式2中,谷折部126具有从上段倾斜侧壁部及下段倾斜侧壁部的大致边界附近朝向中央区域124的缘水平地或向斜上方延伸的谷底127。
根据本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同样,微针贴片收纳于在隆起部113的背面形成的贴片收纳空间中,并保持于作为中央区域124的背面的贴片支承面。另外,为了保护收纳于贴片收纳空间中的贴片,在壳体1的下部面可贴附阻塞贴片收纳空间的开口的大小的保护片(参照图2),保护密封件可具有可用手容易开封的易剥离功能。进而,隆起部113的中央区域124还可设置有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指触部。
根据如此构成的实施方式2的施用器及壳体,将收纳了贴片的施用器放置在皮肤上,当按压壳体的中央区域124或配置于壳体的中央区域124的指触部时,谷折部126以谷底127为中心凹进弯折(向下弯折,“谷折”),壳体的隆起部113向下方变形。由此,贴片朝向下方(皮肤)移动。此时,由于壳体111由薄的片或膜形成,因此即使用较小的按压力,隆起部113也容易地向下方变形。另外,贴片利用较小的力来相对于皮肤垂直地推进得更深,其整体被相同的力按压向皮肤。进而,由于针垂直地侵入皮肤,因此穿刺时不会发生针弯曲、破损或折损的情况。
就实施方式2而言,与实施方式1同样,可在贴片收纳空间中设置防变形部件,还可以用保护片来密封贴片收纳空间,和/或还可向利用保护片密封的贴片收纳空间中封入压缩气体。另外,可向壳体内部填充水分吸收剂或吸氧剂,还可利用吸水材料来制造壳体本身,也可利用吸氧材料来制造。
实施方式3:
图9示出了实施方式3的壳体211。该实施方式3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隆起部213的上部面的中央区域224为无凹部的平面。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相同。
根据如此构成的实施方式3,与实施方式1、2同样,将收纳了帖片的施用器放置在皮肤上,当压住壳体的中央区域224或配置于壳体的中央区域224的指触部时,谷折部226以谷底227为中心凹进弯折(向下弯折,“谷折”),壳体的隆起部213向下方变形。由此,贴片朝向下方(皮肤)移动。此时,由于壳体由薄的片或膜形成,因此即使用较小的按压力,隆起部213也容易地向下方变形。另外,贴片在利用较小的力按压皮肤的同时垂直地推进得更深,其整体被相同的力按压向皮肤。另外,由于针垂直地侵入皮肤,因此穿刺时不会发生针弯曲、破损或折损的情况。
实施方式4:
图10示出了根据实施方式4的微针贴片施用器300,图11及图12示出了施用器用壳体301。
施用器300具有用于收纳下文中所述的微针贴片330的壳体301。
壳体301例如通过对薄的树脂的片或膜进行成形(例如真空成形、气压成形、挤压成形),或者通过将经熔融的树脂注入到模具内的空腔来进行成形(例如注塑成形),并具有图示的外观形状。适用于壳体的成形的树脂为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尼龙、丙烯酸树脂、硅树脂、ABS。壳体的各部分的厚度可适当确定,使得当人用手指从上方按压壳体301时,产生将在下文中说明的所需的变形。例如,在由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壳体的情况下,优选地,各部分的厚度为约50μm至1mm,更优选地,为100μm至500μm。
壳体301具有平坦的板状的外周基部302及被该外周基部302包围并从外周基部302向上方(图11的z轴方向)隆起的隆起部303。外周基部302由大致长方形的外缘304包围。隆起部303具有从上方观察时呈大致八边形的轮廓305。轮廓305具有在外周基部302的长边方向(图11的x轴方向)上延伸的一对长边方向轮廓部306、在短边方向(图11的y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短边方向轮廓部307以及分别向长边方向与短边方向以规定的角度交叉的4个斜向轮廓部308。
隆起部303具有在中央呈火山口盆地状的平坦的凹部310及沿着凹部310的外周延伸并包围该凹部310的外轮山状的脊部311。凹部310的底部位于与外周基部302相比足够高的位置,在将壳体301放置在皮肤上的状态下,在凹部310的里面(如下文中说明,该里面成为支承微针贴片330(参照图13)的面)与皮肤之间确保充分的空间。
凹部310具有一对平行的长边方向缘和连接它们的端部的大致半圆弧的缘的跑道形状的轮廓。在实施方式中,凹部310在从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x轴与y轴交叉的位置)向长边方向(x轴方向)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形成有向短边方向笔直延伸的一对易变形部(谷折部)312。在本实施方式中,易变形部312以使该部分向上方弯曲的方式形成,相对于夹在易变形部312之间的中央区域313而位于中央区域313的两侧的端部区域314使易变形部312在中心易于向上方弯曲。
在脊部311,呈放射状地形成有从脊部311的内侧向外侧横切脊部311的多个谷折部。在实施方式中,脊部311形成有12个谷折部315、316、317。12个谷折部315、316、317分别相对于穿过凹部310的中心的垂直轴(z轴)、长轴(x轴)及短轴(y轴)对称。例如,在各长边方向轮廓部306与相邻的两个斜向轮廓部308之间的边界形成有以随着从内侧朝向外侧谷折部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的方式呈放射状配置的两个第一谷折部315。在各短边方向轮廓部307与相邻的两个斜向轮廓部308之间的边界形成有以随着从内侧朝向外侧谷折部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的方式呈放射状配置的两个第二谷折部316。在各斜向的轮廓部308的中央形成有一个第三谷折部317。
第一谷折部315的谷底318、第二谷折部316的谷底319以及第三谷折部317的谷底320为相对于外周基部302在水平方向上平行地延伸的水平谷底或向下方的外周基部倾斜的倾斜谷底。
优选地,谷折部设置于当借助于指触部(按压部)322向无谷折部的壳体施加力时预想会在该无谷折部的壳体中产生变形的多个位置。由此,即使利用微小的力也能够使壳体变形为目标形状,因此可获得壳体的稳定的变形。
优选地,谷折部呈促进壳体的变形的形状。为此,优选地,结合隆起部的形状等来改变谷底的角度、谷折部的形状或大小等。由此,即使利用微小的力也能够使壳体变形为目标形状,因此可获得壳体的稳定的变形。
如上所述,壳体311通过由薄的片或膜进行成形来形成,如图12所示,在隆起部303的背后形成有与隆起部303相应的形状的微针贴片收纳空间(凹部)321。另外,在凹部321的背面形成有贴片支承面331。贴片支承面331具有与凹部321的中央区域313及端部区域314的里侧相对应的中央区域340及端部区域341。如图13所示,贴片330配置于贴片支承面331,微针阵列344支承于中央区域340,双面胶350支承于两端部区域341。双面胶350可置换为粘结剂。
此外,指触部322(参照图10)、微针贴片330(参照图13)、保护片355(参照图14)、防变形部件356(参照图15)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3的相同。
根据如此构成的施用器300及壳体301,第三谷折部317的谷底320从内侧朝向外侧向斜下方延伸,因此壳体301针对朝向隆起部303的内侧的变形(这同时伴随向底座的垂直方向的变形)的阻力变小。因此,隆起部303在以其整体收缩的方式向内侧变形的同时使贴片330朝向皮肤垂直推进。其结果,贴片330相对于皮肤以较小的力垂直推进得更深,其整体被相同的力按压向皮肤。另外,由于针垂直地侵入皮肤,因此穿刺时不存在针弯曲、破损或折损的情况。
实施方式5:
图16示出了实施方式5的施用器的壳体501。在壳体501中,隆起部503从上方观察时呈大致略八边形,其轮廓505由长边方向的长边轮廓部506、短边方向的短边轮廓部507以及斜向的轮廓部508构成。在脊部511中,在与长边方向的长边轮廓部506、短边方向的短边轮廓部507以及斜向的轮廓部508的边界相应的各个位置形成有谷折部515、516。谷折部515的谷底朝向外周基部向下方倾斜。谷折部516的谷底也可以朝向外周基部向下方倾斜,或以平行于外周基部方式水平。
在如此构成的实施方式5中,谷折部515的谷底向与谷底正交的内侧方向移动并变形,因此凹部510与贴片的垂直推进性得以提高。因此,贴片相对于皮肤垂直推进,其整体被相同的力按压向皮肤。另外,由于针垂直地侵入皮肤,因此穿刺时不会发生针弯曲、破损或折损的情况。
实施方式6:
图17示出了实施方式6的施用器的壳体601。在壳体601中,隆起部603从上方观察时呈大致八边形,隆起部603的轮廓605由长边方向的长边轮廓部606、短边方向的短边轮廓部607以及斜向的轮廓部608构成,相邻的轮廓部605、606、607的边界部分形成有谷折部615、616。谷折部615、616的谷底从内侧朝向外侧向下方倾斜。
在如此构成的实施方式6中,具有倾斜的谷底的谷折部615、616的下方的变形方向相对于包括凹部610的长轴的垂直面及包括短轴的垂直面相对称且朝向斜内侧,因此凹部610与支承于凹部610的背面的贴片相对于凹部610垂直推进。其结果,贴片相对于皮肤垂直且更有深度地推进,其整体被相同的力按压向皮肤。另外,由于针垂直地侵入皮肤,因此穿刺时不会发生针弯曲、破损或折损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长边方向轮廓部606的两侧的谷折部615的谷底的倾斜角可以与位于短边方向轮廓部607的两侧的谷折部616的谷底的倾斜角相同,也可以为任一方大于另一方。
实施方式7:
在实施方式6中,所有的谷折部的谷底从隆起部的内侧朝向外侧向下方倾斜,但如图18所示,也可以使所有的谷折部715、716的谷底以与外周基部平行的方式朝向水平方向,也可以使谷折部715或718的一方倾斜而使另一方朝向水平。
实施方式8: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壳体的隆起部的轮廓设定为多边形,但如图19所示,还可以使隆起部803的轮廓呈圆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801的隆起部803中,可以等间隔地在圆周方向上配置从凹部810的中心向放射方向延伸的多个谷折部811,还能够以旋转对称的方式以穿过隆起部的中心的垂直轴为中心配置多个谷折部。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8的壳体中,也与所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在凹部810平行地设置至少两个易变形部812。
变形例: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壳体隆起部的平面形状无限定,可以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的多边形,还可以为圆形或楕圆形或者跑道形状。在任意实施方式中,优选地,谷底倾斜的谷折部及具有倾斜的谷底的谷折部相对于包括隆起部的长轴或短轴的垂直面对称。另外优选地,在具有五边形等的奇数个的边的多边形的情况下,具有倾斜的谷底的谷折部以等间隔的方式配置于以垂直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此外,对于圆形隆起部无法区别长轴与短轴,但谷底倾斜的谷折部可以配置为相对于与中心轴(上下方向的轴Z)正交的两个轴(正交的水平轴X、Y)的至少一个对称,还可以配置为相对于中心轴中心对称。
同样,凹部及相应的指触部的形状也不限于跑道形状,还可以为楕圆形、圆形、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一种。
脊部无需在凹部的周边连续地配置,也可以不连续地配置。
在以上的说明中,借助于指触部来将贴片按压向皮肤,但也可以不使用指触部而直接用手指按压凹部。
隆起部的凹部不是必须的,隆起部的顶上部还可以为无凹部的平坦的面。在这种情况下,谷折部形成于隆起部的外周部。谷折部的数量与谷底的倾斜角以确保针的垂直穿刺性的方式适当选择。
就指触部而言,在上部件中无需与下部件的凸台相对应地设置贯通孔,也可以在上部件32中与下部件33的凸台35对置的位置形成薄壁部851,当向指触部施加了所需的力时,凸台35使该薄壁部851变形或损坏。在这种情况下,薄壁部851用作向操作人员通知向指触部施加了规定的按压力的情况的指示器。
用于将向指触部施加了规定的按压力的情况通知操作人员的指示器可以为例如当向指触部施加了规定的按压力时,分别在上部件与下部件形成的特定的形状部分彼此接触或分离,或者为设置于上部件与下部件中任意一方的特定的形状部分被破坏,发出声音(接触音、破坏音)的结构。具体而言,可以构成为在上部件或下部件的一方设置孔等,并在另一方设置与此卡扣接触的突起,通过它们的相互嵌合来获得锁定感或发出声音。或者,也可以构成为朝向下方成为略微凸状的曲面,构成为由作为圆形板的穹顶形弹簧等金属或树脂产生变形,所述圆形板被构成为例如将从上方向下方按压圆形板部的中央部时朝向上方的凸状的曲面反转为凹状曲面,并在此时发出声音或振动。
实施方式9:
图21示出了实施方式9的施用器1000。施用器1000具有壳体1001及按压机构1015。
如图22所示,与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壳体1001具有外周基部1002。在外周基部1002的长边方向缘部1011形成有例如括号状的切口1012。在外周基部1002的短边方向缘部1013形成有例如拱形的切口1014。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壳体1001与实施方式4的壳体301实质上相同。因此,对于壳体1001省略其详细的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壳体1001的各部分适当地使用900号段的附图标记,该900号段的附图标记是将对实施方式4的壳体的相应的部分所赋予的附图标记加上600而得的。
按压机构1015大体上具有上部结构1016和下部结构1017。上部结构1016具有呈大致倒“U”字形状或大致倒拱形的弹性拉伸部1018。弹性拉伸部1018由例如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因此,当从弹性拉伸部1018的中央部的上方向弹性拉伸部1018的中央部施加力时,弹性拉伸部1018的两端部1019能够以相互远离的同时向外侧移动的方式变形。在实施方式中,弹性拉伸部1018的两端部1019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在自由状态下,左右两端部1019的间隔与形成于壳体1001的长边方向缘部1011的一对括号状切口1012的距离相同或稍大。
在弹性拉伸部1018的中央区域中形成有贯通上部面与下部面的大致四边形的开口1020。在弹性拉伸部1018的上部面形成有从与开口1020斜向对置的角部朝向两端部1019向外侧笔直延伸的一对槽1021。
如图23所示,开口1020与槽1021中收纳有扭转弹簧1022。扭转弹簧1022具有卷绕了线材的卷绕部分1023和从该卷绕部分1023的两端笔直延伸的一对臂部分1024。如此构成的扭转弹簧1022的卷绕部分1023收纳于开口1020,臂部分1024收纳于槽1021,借助于销1025来保持在弹性拉伸部1018。销1025与弹性拉伸部1018的中央下部面卡合,由此,在将扭转弹簧1022的臂从图23的(b)部分中以实线表示的位置缩回以虚线表示的位置的状态下,卷绕部分1023保持在开口1020,借助于臂部分1024,弹性拉伸部1018以其两端部1019相互靠近的方式被赋能。
在实施方式中,为了将销1025定位,在弹性拉伸部1018的下部面中央形成有宽度方向的槽1026,销1025收纳于该槽1026。
指触部1027组装于弹性拉伸部1018。指触部1027具有用户按压手指(例如拇指)的上部1028和从上部1028的下部面向下方延伸的一对脚部1029。各脚部1029在其下端部具有卡合部1030。如此构成的指触部1027使扭转弹簧1022卷绕部分1023位于脚部1029之间,并使脚部1029在开口1020中从开口1020的上方向下方插通,并组装于弹性拉伸部1018。
连接部件1031卡合并保持于从开口1020向下方突出的脚部1029的下端卡合部1030。连接部件1031为大致圆形的部件,在上部面的对称位置形成有与下端卡合部1030相应的形状的被卡合部1032,将脚部1029的下端卡合部1030插入被卡合部1032中并卡合,指触部1027与连接部件1031相连接。
如图24所示,下部结构1017由上部件1033及下部件1034构成。当从上方观察时,上部件1033及下部件1034,尤其是下部件1034,呈与壳体1001的凹部910大致相同的大小的跑道形状。在上部件1033的下部面,在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台部1035。各台部1035在其长边方向两端侧形成有向宽度方向延伸的爪部1036,在其中央缘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1037。上部件1033的下部面中央形成有圆柱凸台1038。圆柱凸台1038的下端部1039具有比圆柱凸台1038的下端部1039以外的部分稍大的直径。另外,在圆柱凸台1038沿着中心轴从下端面朝向上方形成有向上部件1033的长边方向及短边方向延伸的纵向十字槽1040,当从周边向下端部1039施力时,能够以纵向十字槽1040的外径变小的方式变形。
下部件1034的整体由中央板部1041及从该中央板部1041的两端朝向斜上方延伸的倾斜板部1042形成。在中央板部1041的中央形成有贯通中央板部1041的上部面与下部面的贯通孔1043。贯通孔1043的内面上端部形成有环状隆起部(突条)1045。贯通孔1043的除了环状隆起部1045的内径大致与圆柱凸台大径下端部1039的外径相等,环状隆起部1045的内径稍小于圆柱凸台大径下端部1039的外径。
虽然未图示,但在中央板部1041可形成有在贯通孔1043的周边以包围该贯通孔1043的方式配置的多个扇形槽,在这种情况下,圆柱凸台1038中也可以不形成有上述纵向十字槽1040。
在下部件1034的倾斜板部1042的上部面两端侧形成有与上部件1033的爪部1036相应的形状的卡合槽1047,在将上部件1033放置于下部件1034上的状态下,上部件1033的爪部1036卡合于下部件1034的卡合槽1047并保持下部件1034。
下部件1034的倾斜板部1042的端部在其中央形成有长度方向的切口1048,在将上部件1033放置于下部件1034上的状态下,上部件1033的突起1037卡合于下部件1034的凹部1048,来限制对上部件1033相对于下部件1034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如图21~图23所示,如此构成的按压机构1015组装在壳体1001中。具体而言,下部结构1017配置于壳体1001的中央凹部910。使上部结构1016的弹性拉伸部1018的两端部1019与壳体1001的长边方向切口1012卡合,在这些两端部1019之间保持壳体1001。此时,用户在用拇指与食指抵接壳体1001的切口1014来保持壳体1001的同时,使上部结构1016与壳体1001组合。
借助于扭转弹簧1022,弹性拉伸部1018的两端部1019被向对置的方向赋能,因此壳体1001被稳定支承在两端部1019之间。如图所示,在组上部结构1016与下部结构1017组合的状态下,连接部件1031的下部面与指触部1027的上部面相接,壳体1001被相对于按压机构1015稳定支承。
如上所述,当贴附微针贴片时,剥离贴附于壳体1011的底面的保护片,露出贴片。接下来,将施用器1000放置在皮肤上,使壳体1011的外周基部与皮肤相接触。此时,弹性拉伸部1018的两端部1019与皮肤相接。
接着,在用手指(例如拇指)抵接按压机构1015的指触部1027的同时,朝向皮肤按压。由此,弹性拉伸部1018在其中央部向下方移动的同时,在两端部1019与皮肤相接触的状态下向外侧移动。其结果,微针贴片所对置的区域的皮肤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拉伸。因此,张力施加于皮肤,之后微针易于刺入皮肤。即,皮肤被拉伸,对于来自相对于皮肤表面垂直的方向的压力产生阻力,从而处于能够发生一定的应力的状态。当向这种状态的皮肤表面按压微针前端时,能够可靠地向皮肤表面穿刺微针。两端部1019可以形成增加与皮肤之间的摩擦等的凸凹或槽,还可以设置粘结剂等。
随着指触部1027朝向皮肤推进,下部结构1017在按压壳体1011的凹部中央区域913的同时,使壳体1011变形。若壳体1011的变形加剧,下部件1034的倾斜板部1042分别与凹部端部区域相接触,支承在凹部中央区域的微针被强力按压向皮肤。
当向指触部1027施力时,下部结构1017中的上部件1033的中央部相对于其两侧部分向下方弯曲规定量,或者下部件1034的中央部相对于其两侧部分相对地向上方弯曲规定量,或者上部件1033及下部件1034的中央部分别向下方及上方弯曲规定量,其结果,上部件1033的圆柱凸台1038进入下部件1034的贯通孔1043。当向指触部1027施加预先确定的规定的力时,圆柱凸台1038的下端部1039越过下部件1034的隆起部1045,圆柱凸台1038的下端部1039与贯通孔内面的隆起部(突条)1045卡合。下端部1039与隆起部1045的卡合通过与指触部1027相接触的手指的触感或声音来使用户感知到。因此,用户可认识到对指触部1027施加了规定的力。另外,通过向指触部1027施加规定的力,微针贴片的针以规定量侵入皮肤。其结果,载置于针中的药剂被可靠地向皮肤给送。像这样,圆柱凸台下端部1039及与之相应的隆起部1045用作使用户感知指触部1027施加了规定的力的情况的指示器。
当施加于指触部1027的力减弱并小于规定的力时,借助于上部件1033及下部件1034的弹性恢复力,圆柱凸台1038的下端部1039从贯通孔内面的隆起部(突条)1045脱离。下端部1039与隆起部1045的卡合脱离的情况通过放置在指触部1027上的手指而被用户感知。由此,用户认识到未向指触部1027持续施加规定的力。此外,通过使用户预先认识到将圆柱凸台1038的下端部1039与贯通孔内面的隆起部(突条)1045卡合的状态保持规定时间,能够可靠地将所需量的药剂向皮肤给送。通过将该规定时间记载于例如施用器1000的使用说明书等,能够将规定量的药剂可靠地向皮肤给送。
当释放施加于指触部1027的力时,弹性拉伸部1018及壳体1011通过它们自身的弹性而恢复至变形前的形状。
此外,按压机构1015与壳体1001还可以在使用前由用户卡合。或者,无需卡合,而通过利用弹性拉伸部1018的两端部1019与壳体1001的长边方向切口1012或通过目测来确定位置,从而在用于皮肤上等时进行定位。
实施方式10:
图25(图25的(a)部分、(b)部分)示出了实施方式10的施用器1100。在施用器1100中,按压机构1015中的上部结构1016的连接部件1031中形成有用于将该连接部件1031与下部结构1017相连接的连接结构1051。在实施方式中,连接结构1051具有相对于连接部件1031的上下方向中心轴对称的一对卡合爪1052。卡合爪1052的间隔被设计为与按压机构1015中的下部结构的上部件1033的短片方向宽度大致相等,借助于卡合爪1052,下部结构1017的整体保持于上部结构1016。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9实质上相同。因此,对于相同部件或相同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根据如此构成的实施方式10的施用器1100,在使按压机构1015的上部结构1016与下部结构1017一体化的状态下,能够将该按压机构1015容易地组装于壳体1001。
实施方式11:
图26、27示出了实施方式11的施用器1200。施用器1200具有壳体1201及按压机构1215。
如图27所示,与所述的实施方式9同样,壳体1201具有外周基部1202。外周基部1202的长边方向缘部1211中形成有例如括号状的切口1212。除了这一点外,壳体1201与实施方式4的壳体301实质上相同。因此,对于壳体1201,省略其详细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壳体1201的各部分适当地使用900号段附图标记,该900号段附图标记是将对实施方式4的壳体相应的部分所赋予的附图标记加上600而得的。
按压机构1215大体上具有上部结构1216和下部结构1217。
上部结构1216具有呈大致倒“U”字形状或大致倒拱形的弹性拉伸部1218。弹性拉伸部1218由例如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因此,当从弹性拉伸部1218的中央部的上方向弹性拉伸部1218的中央部施力时,弹性拉伸部1218的两端部1219能够以相互远离的同时向外侧移动的方式变形。在实施方式中,弹性拉伸部1218的两端部1219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在自由状态下,左右两端部1219的间隔与形成于壳体1201的长边方向缘部1211的一对括号状切口1212的距离相同或稍大。
在弹性拉伸部1218的中央区域中形成有贯通上部面与下部面的大致四边形的开口1220。在弹性拉伸部1218的上部面形成有从与开口1220的斜向对置的角部朝向两端部1219向外侧笔直延伸的一对槽1221。
扭转弹簧1222可收纳于开口1220与槽1221中。扭转弹簧1222具有卷绕了线材的卷绕部分1223和从该卷绕部分1223的两端笔直延伸的一对臂部分1224。如此构成的扭转弹簧1222的卷绕部分1223收纳于开口1220,臂部分1224收纳于槽1221,借助于销1225来保持在弹性拉伸部1218。销1225与弹性拉伸部1218的中央下部面卡合,由此,在缩小了扭转弹簧1222的臂展开角度的状态下,卷绕部分1223保持在开口1220,借助于臂部分1224,弹性拉伸部1218以其两端部1219相互靠近的方式被赋能。
在实施方式中,为了将销1225定位,在弹性拉伸部1218的下部面中央形成有宽度方向的槽1226,销1225收纳于该槽1226。
指触部1227可组装于弹性拉伸部1218。指触部1227具有用户按压手指(例如拇指)的上部1228和从上部1228的下部面向下方延伸的一对脚部1229。各脚部1229在其下端部具有卡合部1230。如此构成的指触部1227使扭转弹簧1222的卷绕部分1223位于脚部1229之间,并使脚部1229在开口1220中从开口1220的上方向下方插通,并组装于弹性拉伸部1218。
从开口1220向下方突出的脚部1229的下端卡合部1230卡合并保持连接部件1251。连接部件1251为包括具有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的圆筒壁1252和与该圆筒壁1252的上端相连接的顶壁1253的倒转的锅形状(将锅上下反转的形状)的部件。在顶壁1253中,与指触部的下端卡合部1230相应的形状的被卡合部1254形成为轴对称,通过将指触部的下端卡合部1230插入被卡合部1254并卡合,指触部1227与连接部件1251相连接。
在顶部1253的中央形成有呈倒圆锥台形状(从内侧端部朝向外侧端部直径逐渐变大的形状)的开口1255。开口1255中收纳有圆形板部及将该圆形板部的周缘加工成倒圆锥台形状的盘状的由薄的金属板形成的变形部件1256。如上所述,为了将变形部件1256保持在开口1255中,使得开口缘部呈与变形部件1256的周缘的倒圆锥台形状相应的形状。
变形部件1256的圆形板部被构成为朝向下方呈略微凸状的曲面,例如当将圆形板部的中央部从下方朝向上方按压时,朝向下方的凸状的曲面反转为凹状曲面,此时产生声音或振动。
为了使变形部件1256保持在开口1255,通过在该变形部件1256上配置按压部件1257来固定于连接部件1251。按压部件1257相对于连接部件1251的固定可通过例如将形成于按压部件1257的卡合突起卡合在与该卡合突起相应地形成于连接部件1251的被卡合部中来进行。
此外,为了保持以下说明的升降部件1261,连接部件1251在顶壁1253的轴对称位置形成有贯通上部面(外面)与下部面(内面)的一对卡合孔1258。
升降部件1261为包括具有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的圆筒壁1262和与该圆筒壁1262的下端相连接的底壁1263的锅形部件。升降部件的圆筒壁1262的外径小于连接部件的圆筒壁1252的内径。升降部件圆筒壁1262在其上端缘部具有被形成为轴对称的一对卡合部1264,升降部件底壁1263在其上部面中央具有向上方延伸的柱1265。
如此构成的升降部件1261在其内侧收纳螺旋弹簧1266,将升降部件圆筒壁1262从连接部件圆筒壁1253的下方插入连接部件圆筒壁1253中,将卡合部1264以能够借助形成于连接部件1251内壁的槽及突起来升降的方式卡合并组装。螺旋弹簧1266的轴方向(纵向)长度可按如下方式来确定:在连接部件1251与升降部件1261组合的状态下,在它们的顶壁1253与底壁1263之间压缩螺旋弹簧1266,将升降部件1261赋能并保持在相对于连接部件1251下降至最低的位置(最下降位置)。
升降部件1261的柱1265的长度可按如下的方式确定:将连接部件1251与升降部件1261组装,在升降部件1261借助于螺旋弹簧1266相对于连接部件1251处于最下降位置的状态下,柱1265的上端轻轻地与变形部件1256的中央部相接触或不接触。
下部结构1217具有四边形的板1271,所述四边形的板1271具有与壳体1201的凹部中央区域913大致相同的大小。在板1271的上部面中,其中央区域形成有至少一个突起1272,位于突起1272的两侧的对置缘部形成有卡合部1273。具有这种结构的板1271分别使突起1272及卡合部1273与形成于升降部件底壁1263的相应的孔(未图示)及被卡合部1274卡合,并与升降部件1261相连接。
当贴附微针贴片时,剥离贴附于壳体1211的底面的保护片,露出贴片。保护密封件具有易剥离功能,因此易于剥离。接下来,将施用器1200放置在皮肤上,并使壳体1211的外周基部与皮肤抵接。
或者,当贴附微针贴片时,剥离贴附于壳体1211的底面的保护片,露出贴片。保护密封件具有易剥离功能,因此易于剥离。接下来,将壳体1211借助于下部结构1217与上部结构1216相连接,并将施用器1200放置在皮肤上,使壳体1211的外周部与皮肤抵接。
或者,当贴附微针贴片时,将壳体1211借助于下部结构1217与上部结构1216相连接,接下来,剥离贴附于壳体1211的底面的保护片,露出贴片。之后,将施用器1200放置在皮肤上,使壳体1211的外周部与皮肤抵接。
或者,按压机构1215还可按如下方式卡合:使下部结构1217的板1271与壳体1201的凹部910抵接,并使弹性拉伸部1218的两端部1219位于壳体1201的长边方向切口1212,并卡合。
在此状态下,弹性拉伸部1218的两端部1219与皮肤相接触。
接着,在将手指(例如拇指)抵接按压机构1215的指触部1227的同时朝向皮肤按压。由此,弹性拉伸部1218的中央部在向下方移动的同时,在两端部1219与皮肤相接触的状态下向外侧移动。其结果,微针贴片所对置的区域的皮肤被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拉伸。因此,张力施加于皮肤,之后微针易于刺入皮肤。
随着指触部1227朝向皮肤推进,下部结构1217的板1271在按压壳体1211的凹部中央区域913的同时,使壳体1211变形。若壳体1211的变形加剧,支承在凹部中央区域的微针被强力按压向皮肤。
当规定的力施加于指触部1227时,升降部件1261相对于连接部件1251上升,柱1265从下方按压变形部件1256的中央部或中央外周部。其结果,变形部件1256从朝向下方呈凸状的状态变形为朝向下方呈凹状的状态,并产生撞击与声音。该撞击可通过放置在指触部1227的手指被用户感知。因此,用户可认识到规定的力施加于指触部1227。此外,通过向指触部1227施加规定的力,使得微针贴片的针向皮肤侵入规定量。其结果,载置于针中的药剂能够可靠地向皮肤给送。由此,变形部件1256用作使用户感知到向指触部1227施加了规定的力的情况的指示器。
当施加于指触部1217的力减弱并小于规定的力时,借助于螺旋弹簧1266的赋能力,升降部件1261及其柱1265返回下降位置。其结果,变形部件1256借助其自身的弹性恢复力从朝向下方呈凹状恢复至朝向下方呈凸状的状态。就变形部件1256恢复为朝向下方呈凸状的状态而言,可利用声音与撞击并通过放置于指触部1227的手指而被用户感知。因此,用户能够认识到未向指触部1227持续施加规定的力。此外,通过使用户预先认识到将变形部件1256的变形状态保持规定时间,能够可靠地将所需量的药剂向皮肤给送。通过将该规定时间记载于例如施用器1200的使用说明书等,能够将规定量的药剂可靠地向皮肤给送。
此外,在所述的实施方式11中,在升降部件1261的下部面安装下部结构1217的板1271,借助于该板1271使壳体1201变形,但如图28、图29所示,也可以利用升降部件1261来直接按压壳体1201的凹部中央部913使之变形。
通过弹性延伸部自身的弹性和/或扭转弹簧的弹性,按压机构1215的弹性拉伸部1218可控制扩展的力,其结果,可使扩展皮肤的力恒定。使皮肤扩展且施加张力时,微针变得易于插入,但因皮肤的部位或个人的皮肤状态而异。通过该方法来使扩展皮肤的力恒定,可减少因部位或个人的差异,并且能够使微针以高精度插入皮肤内。
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对弹性拉伸部赋能的单元,以扭转弹簧为示例进行了说明,但除了扭转弹簧之外,也可以利用螺旋弹簧或橡胶等的弹性体、发泡体。
本公开的施用器可由铝层压袋等的遮光性优秀的包装材料密封包装。在包装容器中,还可一同密封水分吸收剂、吸氧剂等的用于抑制微针及载置于微针中的药剂的劣化的制剂。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微针贴片施用器;11:壳体;12:外周基部;13:隆起部;14:外缘;
15:轮廓;16:长边方向轮廓部;17:短边方向轮廓部;18:长边方向侧壁;
19:短边方向侧壁;20:长边方向侧壁的上端;21:短边方向侧壁的上端;
22:长边方向倾斜上部面部;23:短边方向倾斜上部面部;24:边界/谷折部;
25:凹部;26:外周壁部;27:底部;28:易变形部;29:中央区域;
30:端部区域;31:指触部;32:上部件;33:下部件;34:支承部;
35:凸台;36:端部区域(倾斜面);37:中央区域;38:突起部;39:贯通孔;
40:微针贴片;41:贴片收纳空间;42:贴片支承面;43:片状基材;
44:微针阵列;45:基材膜;46:粘结剂层;47:剥离处理层(离型层);
48:基层;49:针;50:双面胶;55:保护片;56:防变形部件;
1000:施用器;1001:壳体;1011:长边方向缘部;1012:切口;
1013:短边方向缘部;1014:切口;1015:按压机构;1016:上部结构;
1017:下部结构;1018:弹性拉伸部;1019:端部;1020:开口;
1021:槽;1022:扭转弹簧;1023:卷绕部分;1024:臂部分;1025:销;
1026:槽;1027:指触部;1028:上部;1029:脚部;1030:卡合部;
1031:连接部件;1032:凹部;1033:上部件;1034:下部件;
1035:台部;1036:爪部;1037:突起;1038:圆柱凸台;
1039:下端部;1040:纵向槽;1041:中央板部;1042:倾斜板部;
1043:贯通孔;1045:隆起部(突条);1047:卡合槽;1048:切口;
1051:连接结构;1052:卡合爪;1200:施用器;1201:壳体;
1211:长边方向缘部;1212:切口;1215:按压机构;1216:上部结构;
1217:下部结构;1218:弹性拉伸部;1219:端部;1220:开口;
1221:槽;1222:扭转弹簧;1223:卷绕部分;1224:臂部分;1225:销;
1226:槽;1227:指触部;1228:上部;1229:脚部;1230:卡合部;
1251:连接部件;1252:圆筒壁;1253:顶壁;1254:凹部;
1255:开口;1256:变形部件;1257:卡合孔;1261:升降部件;
1262:圆筒壁;1263:底壁;1264:卡合部;1265:柱;
1266:螺旋弹簧;1271:板;1272:突起;1273:卡合部。

Claims (20)

1.一种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其特征在于,由具有上部面和下部面的一个片或膜构成,具备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平坦的外周基部;以及隆起部,被所述外周基部包围且相对于所述外周基部向从所述下部面朝向所述上部面的垂直上方鼓起,
所述隆起部的下部面部分构成用于支承微针贴片的面,
所述隆起部具备多个谷折部,
所述谷折部具有朝向远离所述隆起部的中心部的方向的谷底,
当从上按压所述壳体的中央区域时,所述谷折部以所述谷底为中心向下弯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谷折部被配置为相对于与穿过所述隆起部的中心的垂直轴z轴正交且彼此正交的两个水平轴x轴及y轴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谷折部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垂直轴z轴旋转对称,即,n次对称,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隆起部呈相对于所述两个水平轴x轴及y轴中的至少一方的水平轴对称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隆起部呈相对于所述两个水平轴x轴及y轴对称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隆起部呈以所述两个水平轴x轴及y轴中的一方的水平轴x轴为长轴而以所述两个水平轴中的另一方的水平轴y轴为短轴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隆起部相对于穿过所述隆起部的中心的所述垂直轴z轴旋转对称,即,n次对称,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隆起部在中央具有凹部,
所述凹部的下部面部分构成用于支承微针贴片的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沿着所述隆起部的轮廓延伸并包围所述凹部的脊部,
所述脊部具备多个所述谷折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廓呈相对于所述两个水平轴x轴及y轴对称的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廓呈以所述两个水平轴x轴及y轴中的一方的水平轴x轴为长轴,而以所述两个水平轴中的另一方的水平轴y轴为短轴的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廓相对于所述垂直轴z轴旋转对称,即,n次对称,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由平坦面构成,
所述平坦面具有相对于所述短轴对称地配置且以平行于所述短轴y轴的方式延伸的两个易变形部,所述平坦面被划分为夹在所述两个易变形部之间的中央区域和位于所述中央区域的两侧的端部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2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隆起部在以所述垂直轴z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连续地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2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隆起部在以所述垂直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不连续地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谷折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在远离所述隆起部的中心部的方向上向下方倾斜的谷底。
17.一种微针贴片施用器,具有:
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针贴片施用器用壳体;以及
被用于支承所述微针贴片的面所支承的微针贴片。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微针贴片施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隆起部在中央具有的凹部设置有指触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微针贴片施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下部面贴附有保护片,
所述保护片阻塞在所述隆起部的背后形成的衬垫收纳空间的开口。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微针贴片施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指触部设置有用于示出向所述指触部施加了规定的力的指示器。
CN201680074673.9A 2015-12-21 2016-12-20 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 Active CN1083671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65959.4A CN112089961B (zh) 2015-12-21 2016-12-20 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85707 WO2016129184A1 (ja) 2015-02-13 2015-12-21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の穿刺装置及び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パッチの貼付装置
JPPCT/JP2015/085707 2015-12-21
JP2016158930 2016-08-12
JP2016-158930 2016-08-12
PCT/JP2016/087965 WO2017110815A1 (ja) 2015-12-21 2016-12-20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パッチアプリケータ及びそのハウジング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65959.4A Division CN112089961B (zh) 2015-12-21 2016-12-20 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67143A CN108367143A (zh) 2018-08-03
CN108367143B true CN108367143B (zh) 2021-02-12

Family

ID=5909061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4673.9A Active CN108367143B (zh) 2015-12-21 2016-12-20 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
CN202010965959.4A Active CN112089961B (zh) 2015-12-21 2016-12-20 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65959.4A Active CN112089961B (zh) 2015-12-21 2016-12-20 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1167119B2 (zh)
EP (2) EP3395397B1 (zh)
JP (2) JP6840389B2 (zh)
CN (2) CN108367143B (zh)
BR (1) BR112018012526B1 (zh)
ES (1) ES2928981T3 (zh)
WO (1) WO20171108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67143B (zh) 2015-12-21 2021-02-12 美德阿利克斯株式会社 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
US20210008360A1 (en) * 2018-03-13 2021-01-14 Medrx Co., Ltd. Adhesion Member and Microneedle Patch
JP1632957S (zh) * 2018-10-30 2019-06-03
WO2020090846A1 (ja) * 2018-10-31 2020-05-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ユニット
JP7074714B2 (ja) 2019-04-17 2022-05-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収容容器、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ユニット、収容容器群、及び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KR102279603B1 (ko) * 2019-06-11 2021-07-20 (주)비올 바늘 조립체, 이를 포함하는 피부 자극기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734501B1 (ja) * 2020-03-09 2020-08-05 三島光産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用アプリケータ
KR102613830B1 (ko) * 2021-06-17 2023-12-14 주식회사 에스엔비아 마이크로구조체 카트리지 및 마이크로구조체 어플리케이터
WO2023145877A1 (ja) * 2022-01-28 2023-08-03 株式会社 メドレックス アプリケータ、および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パッチキット
WO2023163787A1 (en) * 2022-02-23 2023-08-31 Deka Products Limited Partnership Delivery device apparatuses,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6270422B (zh) * 2023-05-19 2023-09-05 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针贴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43211B1 (en) 1999-11-23 2004-06-01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enhanced microneedle penetration of biological barriers
DK1239916T3 (da) 1999-12-10 2006-04-03 Alza Corp Indretning og fremgangsmåde til at forbedre perforering af hud med mikrofremspring
US6537242B1 (en) 2000-06-06 2003-03-25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penetration of a member for the intradermal sampling or administration of a substance
JP4198985B2 (ja) * 2000-10-13 2008-12-17 アルザ・コーポレーシヨン マイクロブレードアレー衝撃アプリケータ。
CN1479589A (zh) 2000-10-13 2004-03-03 用于冲击敷贴器的微凸起构件保持器
US7556615B2 (en) 2001-09-12 2009-07-07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Microneedle-based pen device for drug delivery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BRPI0415629A (pt) * 2003-10-31 2006-12-12 Alza Corp aplicador auto-atuador para conjunto de microprojeções
KR20070102669A (ko) 2004-11-18 2007-10-19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로우-프로파일 미세 바늘 어레이 인가 장치
JP2006149818A (ja) 2004-11-30 2006-06-15 Nitto Denko Corp 経皮投薬デバイス
WO2006108185A1 (en) 2005-04-07 2006-10-1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tool feedback sensing
US20080195035A1 (en) 2005-06-24 2008-08-14 Frederickson Franklyn L Collapsible Patch and Method of Application
CN101208129B (zh) 2005-06-27 2011-03-30 3M创新有限公司 微针药筒组件及其施放方法
WO2007124411A1 (en) * 2006-04-20 2007-11-0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Device for applying a microneedle array
AU2008209537B2 (en) * 2007-01-22 2013-01-31 Corium Pharma Solutions, Inc. Applicators for microneedle arrays
WO2009107806A2 (ja) 2008-02-29 2009-09-03 株式会社メドレックス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の皮膚内への挿入方法及び該方法に使用する補助器具
WO2011016230A1 (ja) 2009-08-07 2011-02-10 株式会社メドレックス 剣山型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のアプリケータデバイス
JP5721142B2 (ja) 2010-01-22 2015-05-20 株式会社 メドレックス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貼付剤の貼付補助具
WO2011140240A2 (en) 2010-05-04 2011-11-10 Corium International, Inc. Applicators for microneedles
JP5473996B2 (ja) * 2010-09-09 2014-04-16 株式会社バイオセレンタック 経皮吸収製剤包装投与器具
JP5868004B2 (ja) * 2011-01-29 2016-02-24 Asti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と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と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装置
JP2013027492A (ja) 2011-07-27 2013-02-07 Medorekkusu:Kk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穿刺用のアプリケータ
EP2796163A4 (en) * 2011-12-21 2015-05-20 Terumo Clinical Supply Co Ltd SUB-CUTANEOUS IMPLANT DEVICE FOR INJECTING A DRUG SOLUTION
JP6091818B2 (ja) 2012-08-28 2017-03-08 コスメディ製薬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パッチ投与装置
CN105073179B (zh) * 2013-02-28 2019-03-19 索伦托治疗有限公司 经皮药物递送装置
WO2014132239A1 (en) * 2013-02-28 2014-09-04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Drug delivery device
CN103111019B (zh) * 2013-03-04 2014-08-20 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直插式自压迫药物注射空心微针装置
WO2015005143A1 (ja) 2013-07-11 2015-01-1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ユニット
GB201401133D0 (en) * 2014-01-23 2014-03-12 Renephra Ltd Fluid extraction device, applicator device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N108367143B (zh) 2015-12-21 2021-02-12 美德阿利克斯株式会社 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8012526B1 (pt) 2022-08-09
JP6807609B2 (ja) 2021-01-06
EP3395397A1 (en) 2018-10-31
CN112089961B (zh) 2022-08-09
JP2019058829A (ja) 2019-04-18
EP3738642A1 (en) 2020-11-18
CN112089961A (zh) 2020-12-18
US20180361132A1 (en) 2018-12-20
US11167119B2 (en) 2021-11-09
US20220001160A1 (en) 2022-01-06
CN108367143A (zh) 2018-08-03
JP6840389B2 (ja) 2021-03-10
EP3395397A4 (en) 2019-07-03
BR112018012526A2 (pt) 2018-12-11
EP3395397B1 (en) 2022-10-12
JPWO2017110815A1 (ja) 2018-10-18
WO2017110815A1 (ja) 2017-06-29
ES2928981T3 (es) 2022-11-23
US11701507B2 (en) 2023-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67143B (zh) 微针贴片施用器及其壳体
US10525243B2 (en) Microneedle unit and microneedle assembly
JP6759282B2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パッチの貼付装置
JP2018161520A5 (zh)
US8579862B2 (en) Applicator for microneedle array
JP2018191783A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ユニット、および容器
US20230125992A1 (en) Microneedle array unit
US10315020B2 (en) Device with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and positioning aid and penetration aid
JP6975865B2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ユニット
JP6884992B2 (ja) 経皮投与デバイス、および、薬剤投与器具
JP6848182B2 (ja) 経皮投与デバイス収容体
KR20190018800A (ko) 압입 구조체가 포함된 마이크로니들 패치
JP2016150134A (ja) 針状体パッケー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