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05817A - 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05817A
CN108305817A CN201710153652.2A CN201710153652A CN108305817A CN 108305817 A CN108305817 A CN 108305817A CN 201710153652 A CN201710153652 A CN 201710153652A CN 108305817 A CN108305817 A CN 1083058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xiliary contact
external terminal
contact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terminal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5365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谷幸悦
田嶋友树
足立日出央
中康弘
小西弘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3058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058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1Auxiliary contac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0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movable inside coil and substantially lengthwise with respect to axis thereof; movable coaxially with respect to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01H50/443Connections to co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磁接触器,能够简便且高效地进行与电流路的其它电气零件的电连接作业。所述电磁接触器包括:主触点部(6);辅助触点部(7、8);收纳主触点部和辅助触点部的触点收纳盒(9);使与主触点部的可动轴(14)连结的可动柱塞(16)可动的电磁铁单元(5);从触点收纳盒的盒壁(11)向外部突出的主触点电极(17、18);与辅助触点部的一对固定触点连接并从盒壁向外部突出的辅助触点电极(30、31、38、39);和在与辅助触点电极连接的状态下配置于盒壁的一部分的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

Description

电磁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电流路的开闭的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进行电流路的开闭的电磁接触器,目前,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磁接触器。
专利文献1的电磁接触器包括:主触点机构,其具有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及与这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可接触分离的主触点侧可动触头;与主触点侧可动触头联动的辅助触点机构;和驱动主触点机构的主触点侧可动触头的电磁铁单元。
专利文献1的电磁接触器为将收纳于装置盒的内部的电磁铁单元及辅助触点机构的引线从装置盒的局部引出到外部的构造。
为了将该专利文献1的电磁接触器连接到电流路的其它电气零件,必须要在引线上安装端子台或金属环等连接零件并将其与其它电气零件的引线连接。因此,专利文献1的触点装置存在与其它电气零件的连接作业会需要大量劳力和时间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公开第2008/0084260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便且高效地进行与电流路的其它电气零件的电连接作业的电磁接触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的电磁接触器包括:主触点部;与该主触点部联动的辅助触点部;收纳所述主触点部和所述辅助触点部的触点收纳盒;驱动所述主触点部和所述辅助触点部的电磁铁单元;至少一对辅助触点电极,其与所述辅助触点部的一对固定触点连接,并从盒壁向外部突出;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其与所述辅助触点电极连接,配置在所述盒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能够简便且高效地进行与电流路的其它电气零件的电连接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一绝缘盒及第二绝缘盒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收纳于第一绝缘盒及第二绝缘盒的内部的触点装置及电磁铁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的内部构造的图。
图4是表示以图2的IV-IV平面切断的截面的图。
图5是表示以图2的V-V平面切断的截面的图。
图6是表示以图2的VI-VI平面切断的截面的图。
图7是表示以图2的VII-VII平面切断的截面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的结构的图。
图9(a)、(b)、(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的主要部分截面的图。
图10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配置于盒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与辅助触点电极连接的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在盒壁配置有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的状态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在盒壁配置有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的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在盒壁配置有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的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在盒壁配置有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的状态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在盒壁配置有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的状态的图。
图18(a)、(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引线保持部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在盒壁配置有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的状态的图。
图2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的配线基板的配线图案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在盒壁配置有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的状态的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在盒壁配置有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及电磁铁单元外部端子部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电磁接触器
2 第一绝缘盒
3 第二绝缘盒
4 触点装置
5 电磁铁单元
6 主触点机构
7、8 第一及第二辅助触点机构
9 收纳盒
10 接合部件
11 顶板
12 磁轭
12a 贯通孔
13 盖
14 连结轴
14a 第一连结轴
14b 第二连结轴
14c 轴结合部件
14d 凸缘部
15 固定铁芯
15a、16a 复位弹簧收容凹部
16 可动柱塞
17、18 主触点侧固定触头
19 主触点侧可动触头
17a、18a 触点
17b、18b 阴螺纹
19a 触点
19b 触点
20 接触弹簧
21 主触点机构收容室
22 消弧容器
23 辅助触点机构收容室
24 第一固定侧支承部件
25 第一可动侧支承部件
26、27 第一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
26a 触点板
26b 电极连接板
27b 电极连接板
28 第一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
29 施力弹簧
30、31 第一辅助触点电极
32 第二固定侧支承部件
33 第二可动侧支承部件
34、35 第二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
36 第二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
37 施力弹簧
38、39 第二辅助触点电极
40 下部磁轭
41 复位弹簧
42 线轴
43 励磁线圈
50a、50b 主触点外部端子部
51 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
51A、51B 第一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
51C、51D 第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
52A、52B 电磁铁单元外部端子部
55 配线基板
56 端子台
57 端子
58 端子螺丝
60~63 配线图案
60a、61a 电极通过孔
60b、61b 端子通过孔
62a、63a 引线连接孔
62b、63b 端子通过孔
64 小径贯通孔
65 大径贯通孔
57a 螺丝孔
57b 端子板
57c 连接片
66 大径脚部
67 小径脚部
68 连接片压入孔
69 端子板支承面
71 焊锡部
72 焊锡部
73、74 引线
80 固定螺丝
81 引线保持部
82、83 圆形插通孔
84 载置板
85~88 凸状部
85a~88a 保持槽
90 引线保持部
91、92 圆形插通孔
93 载置板
94、95 保持槽
96 引线保持部
97、98 圆形插通孔
99 载置板
100、101 保持突起部
100a、101a 立起部
100b、101b 折弯部
102 引线保持部
103、104 圆形插通孔
105 载置板
106、107 保持突起部
106a、107a 贯通孔
110 辅助触点外部端子
110A、110B 第一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
110C、110D 第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
111 配线基板
112、113 圆形贯通孔
114、115 第一电极用通孔
116、117 第二电极用通孔
118 大径贯通孔
119a~119d 端子用通孔
120~123 配线图案
130 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
132a、132b、137a、137b 配线图案
132、137 配线基板
133、138 端子台
134、135、139、140 端子
130A、130B 第一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
130C、130D 第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
141、142 电磁铁单元电极
143 第二辅助触点、电磁铁单元外部端子部
144 配线基板
144a~144d 配线图案
146 端子
147C、147D 第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
148A、148B 电磁铁单元外部端子部
150 引线保持部
151、152 圆形贯通孔
153 载置板
154、155 上部凸状部
154a、155a 保持槽
156、157 侧部凸状部
156a、157a 保持槽
158、159 第一绝缘分隔壁
160、161 第二绝缘分隔壁。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第九实施方式。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于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符号。但是,附图是示意性图,应留意厚度和平面尺寸的关系、各层的厚度的比率等与现实不同。因此,具体的厚度或尺寸应参照以下的说明来判断。另外,附图相互之间当然包含相互的尺寸关系或比例不同的部分。
另外,以下所示的第一~第九实施方式示例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装置及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是将构成零件的材质、形状、构造、配置等特定为下述的思想。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权项所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2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此外,将图1、图2、图1及图12的上侧设为“上”、下侧设为“下”、左侧设为“左”、右侧设为“右”、前侧设为“前”、后侧设为“后”进行说明。另外,图4表示以图2的IV-IV平面切断的截面,图5表示以图2的V-V平面切断的截面,图6表示以图2的VI-VI平面切断的截面,图7表示以图2的VII-VII平面切断的截面。
如图1所示,电磁接触器1包括第一绝缘盒2及第二绝缘盒3。在第一绝缘盒2的左侧及右侧的侧面,以突出的状态配置有主触点外部端子部50a、50b,在第一绝缘盒2的前侧配置有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在第二绝缘盒3的左侧的侧面配置有一对电磁铁单元外部端子部52A、52B。在此,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由后述的一对第一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A、51B和一对第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C、51D构成。
图2所示的是收纳被收纳在第一绝缘盒2及第二绝缘盒3中的触点装置4和驱动触点装置4的电磁铁单元5。
如图3及图4所示,触点装置4具有主触点机构6、与主触点机构6联动的第一及第二辅助触点机构7、8和收纳盒9。
收纳盒9包括:方筒状的金属制的接合部件10;与接合部件10的上端部接合并闭塞接合部件10的上侧的陶瓷制的顶板11;上表面密封接合于接合部件10的下端部的平板状的磁轭12;和与磁轭12的下表面密封接合的圆筒状的金属制的盖13。
在收纳盒9的内部,以密封状态收容有主触点机构6、第一及第二辅助触点机构7、8、电磁铁单元5的连结轴14、固定铁芯15及可动柱塞16,并且封入有消弧用的气体。
如图4所示,主触点机构6具有:固定于顶板11的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18;和与这些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18可接触分离的主触点侧可动触头19。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18由导电性金属材料形成,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固定于收纳盒9的顶板11上。在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18的下端面形成有触点17a、18a。
上述的主触点外部端子部50a、50b通过在形成于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18的上部的阴螺纹17b、18b螺合固定螺丝80(参照图1)而以从第一绝缘盒2的左侧及右侧的侧面突出的状态进行配置。
主触点侧可动触头19是以导电性金属作为材料并在左右方向较长地延伸的导电板,被固定于电磁铁单元5的可动柱塞16的连结轴14可上下移动地被支承。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19的左端侧的上表面形成有与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的触点17a接触的触点19a,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19的右端侧的上表面形成有与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8的触点18a接触的触点19b。
连结轴14由固定于主触点侧可动触头19的第一连结轴14a、固定于可动柱塞16的第二连结轴14b、同轴固定第一连结轴14a及第二连结轴14b的轴结合部件14c构成。
而且,在第一连结轴14a的比主触点侧可动触头19靠下侧,向外侧突出形成有凸缘部14d,在凸缘部14d和主触点侧可动触头19之间设置有将主触点侧可动触头19向上方施力的接触弹簧20。
主触点机构6被收容于在收纳盒9的内部设置的主触点机构收容室21。在主触点机构收容室21内配置有由绝缘体构成的消弧容器22。
如图5及图7所示,在主触点机构6的消弧容器22的下侧设置有相对于主触点机构6以隔离第一及第二辅助触点机构7、8的状态收纳的辅助触点机构收容室23。
如图5所示,第一辅助触点机构7具有:在辅助触点机构收容室23内的左右方向上隔开设置的第一固定侧支承部件24、24;位于第一固定侧支承部件24、24之间且与连结轴14的轴结合部件14c联动地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第一可动侧支承部件25;固定于第一固定侧支承部件24、24的一对第一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26、27;和支承于第一可动侧支承部件25且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一对第一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26、27对置的第一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28。另外,第一辅助触点机构7具有:配置于第一可动侧支承部件25且相对于第一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28施加弹力的施力弹簧29;和与一对第一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26、27分别连接的棒状的一对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0、31。
也如图3所示,第一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26是具有设置有与第一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28对置的触点部的触点板26a、和俯视时相对于触点板26a平行地延伸的电极连接板26b的U字的部件。而且,如图6所示,在第一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26的电极连接板26b上连接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0的下端,并且,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0向上方延伸,贯通固定有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18的顶板11的前侧(参照图2)向外部突出。
另外,第一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27也与第一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26为同一形状,在第一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27的电极连接板27b上连接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1的下端,并且,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1向上方延伸,贯通顶板11的前侧并与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0并排地向外部突出。
第一辅助触点机构7的第一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26、27及第一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28构成b触点(常闭型的触点),第一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28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19为释放状态下,长度方向两端的触点部以从施力弹簧29赋予了固定的接触力的状态与第一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26、27的触点部分别接触。另外,当主触点侧可动触头19为接通状态时,第一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28向上方移动,长度方向两端的触点部成为相对于第一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26、27的触点部向上方以规定间隔分离的状态。
如图7所示,第二辅助触点机构8具有:在辅助触点机构收容室23内的左右方向上分开设置的第二固定侧支承部件32、32;位于第二固定侧支承部件32、32之间且与连结轴14的轴结合部件14c联动地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第二可动侧支承部件33;固定于第二固定侧支承部件32、32的一对第二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34、35;被第二可动侧支承部件33支承且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一对第二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34、35对置的第二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36;配置于第二可动侧支承部件33且相对于第二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36赋予弹力的施力弹簧37;经由电连接部(未图示)与一对第二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34、35分别连接的棒状的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39。
第二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34、35为具有与第一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26、27相同的触点板(未图示)及电极连接板(未图示)的U字的部件,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39的下端与这些第二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34、35的电极连接板连接,并且向上方延伸并贯通顶板11的后侧突出到外部(参照图2)。
第二辅助触点机构8的第二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34、35及第二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36构成a触点(常开型的触点),第二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36在主触点侧可动触头19为释放状态下,长度方向两端的触点部成为相对于第二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34、35的触点部向上方保持规定间隔分开的状态。另外,当主触点侧可动触头19为接通状态时,第二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36向上方移动,以从施力弹簧37赋予了规定的接触力的状态与第二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34、35的触点部分别接触。
如图4所示,电磁铁单元5具备从侧面观察为U字形状的下部磁轭40。在成为下部磁轭40的开放端的上端固定有平板状的磁轭12。而且,在磁轭12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12a。
在磁轭12的下表面的中央部,以包围贯通孔12a的方式密封接合有底圆筒状的盖13。
在该盖13内配置固定于磁轭12的贯通孔12a的圆柱状的固定铁芯15,并且,在固定铁芯15的下方配置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的可动柱塞16。
在固定铁芯15上形成有从其下端面朝向上方凹陷的复位弹簧收容凹部15a。另外,在可动柱塞16上形成有从其上端面朝向下方凹陷的复位弹簧收容凹部16a。在复位弹簧收容凹部15a及复位弹簧收容凹部16a内收容有将可动柱塞16持续向下方施力的复位弹簧41。
另外,在盖13的外周配设有线轴42,在该线轴42的外周卷绕有驱动可动柱塞16的励磁线圈43。
励磁线圈43的两个绕组的端部与图1所示的电磁铁单元外部端子部52A、52B分别连接。
另一方面,图1中,如图8及图9(a)所示,配置于第一绝缘盒2的前侧的侧面的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具有配线基板55、1个端子台56、4个端子57、4个带垫圈的端子螺丝58。此外,图9(a)中省略了端子螺丝58。
配线基板55例如为玻璃纤维中含浸环氧树脂等而形成的大致长方形状的基板,在配线基板55的长度方向上分开的4处位置的表面形成有配线图案60~63。在图8的右侧相邻形成的两个配线图案60、61上分开形成有贯通至配线基板55的背面的电极通过孔60a、61a及贯通至配线基板55的背面的端子通过孔60b、61b。在其它左侧相邻的两个配线图案62、63上分开形成有引线连接孔62a、63a及端子通过孔62b、63b。另外,在配线基板55上形成有用于卡合端子台56的2处的小径贯通孔64和2处的大径贯通孔65。
4个端子57包括:形成有端子螺丝58螺合的螺丝孔57a的四边板状的端子板57b;和相对于端子板57b大致直角折弯并延伸的连接片57c。
在端子台56的下部,沿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四个筒状的大径脚部66,并且,两个小径脚部67在长度方向上分开形成。另外,在端子台56的上部,沿长度方向隔开固定间隔形成有4处使端子57的连接片57c通过的连接片压入孔68,并且,在与各连接片压入孔68对应的4处位置形成有端子板57b的下表面以面接触抵接的四个端子板支承面69。
在组装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时,首先,将图8所示的端子台56的两个小径脚部67插入配线基板55的2处小径贯通孔64,将端子台56的两个大径脚部66插入配线基板55的2处大径贯通孔65,由此,将端子台56与配线基板55卡合。其次,将四个端子57的连接片57c压入端子台56的4处连接片压入孔68后,将其插入配线基板55的4处端子通过孔60b、61b、62b、63b的内部,将各连接片57c和端子通过孔60b、61b、62b、63b的开口周缘软钎焊(参照图9(b)、图9(c),将软钎焊的部位称作焊锡部71)。由此,四个端子57和形成于配线基板55的配线图案60~63被电连接。
接着,通过在4个端子57的螺丝孔57a上螺合端子螺丝58,完成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的组装。
如图10所示,上述结构的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被配置于主触点机构6的固定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18的收纳盒9的顶板11的前侧,且与在顶板11的前侧突出的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0、31及在顶板11的后侧突出的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39连接。
即,将在收纳盒9的顶板11的前侧突出的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0从下侧插通于形成于配线基板55的配线图案60的电极通过孔60a,将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1从下侧插通于形成于配线图案61的电极通过孔61a。而且,如图11所示,将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0(31)和电极通过孔60a(61a)的开口周缘软钎焊(将软钎焊的部位称作焊锡部72)。
另外,如图12所示,在顶板11的后侧突出的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39上连接两条引线73、74的一端。引线73的另一端插入形成于配线基板55的配线图案62的引线连接孔62a并软钎焊。另外,引线74的另一端插入形成于配线基板55的配线图案63的引线连接孔63a并软钎焊。
因此,如图10及图12所示,构成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的右侧的一对端子57及端子螺丝58形成成为第一辅助触点机构7的外部端子的第一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A、51B,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的左侧的一对端子57及端子螺丝58形成成为第二辅助触点机构8的外部端子的第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C、51D。
而且,如果将图12所示的触点装置4及电磁铁单元5收纳于第一绝缘盒2及第二绝缘盒3,则如图1所示,固定于收纳盒9的顶板11的一对第一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A、51B及一对第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C、51D以从设置于第一绝缘盒2的前侧的端子开口部(未图示)露出到外部的状态配置。
在此,本发明的收纳盒与触点收纳盒9对应,本发明的盒壁与顶板11对应,从本发明的盒壁突出到外部的主触点电极与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18对应,本发明的可动轴与连结轴14对应。
接着,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动作。
主触点机构6的主触点外部端子部50a例如与供给大电流的电力供给源连接,主触点外部端子部50b与负载装置连接。
另外,在配置于第一绝缘盒2的前侧的一对第一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A、51B连接有第一动作检测装置(未图示),并且,在与一对第一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A、51B并排配置的一对第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C、51D连接有第二动作检测装置(未图示)。
进而,在电磁铁单元外部端子部52A、52B连接有对励磁线圈43进行通电控制的电磁铁单元控制装置(未图示)。
如图4所示,电磁铁单元5的励磁线圈43处于非励磁状态,电磁铁单元5处于不产生使可动柱塞16上升的励磁力的释放状态。
在该释放状态下,可动柱塞16被复位弹簧41向下方向施力。因此,经由连结轴14与可动柱塞16连结的主触点机构6的主触点侧可动触头19相对于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18向下方离开规定距离。因此,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18之间的电流路处于遮断状态,主触点机构6成为打开的状态。
另一方面,第一辅助触点机构7因为可动柱塞16被复位弹簧41向下方施力,与可动柱塞16连结的连结轴14也向下方移动,因此,第一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28与第一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26、27接触,第一动作检测装置确认第一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A、51B间的导通。与之相对,第二辅助触点机构8因为第二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36离开第二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34、35,所以第二动作检测装置确认第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C、51D间的非导通。
当从该释放状态起由电磁铁单元控制装置对电磁铁单元5的励磁线圈43通电时,通过电磁铁单元5产生励磁力,对抗复位弹簧41的弹力将可动柱塞16向上方顶起。
当可动柱塞16上升时,经由连结轴14与可动柱塞16连结的主触点侧可动触头19也上升,主触点侧可动触头19的两触点19a、19b与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18的两触点17a、18a以接触弹簧20的接触压力相接触。
因此,电力供给源的大电流通过一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主触点侧可动触头19、另一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8向负载装置供给,主触点机构6成为关闭的状态(闭极状态)。
另外,当主触点机构6从打开的状态成为关闭的状态时,与可动柱塞16连结的连结轴14也向上方移动,因此,第一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28成为离开第一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26、27的状态,第一动作检测装置确认第一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A、51B间的非通电。另外,因为第二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36与第二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34、35接触,所以第二动作检测装置确认第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C、51D间的通电。
而且,在从主触点机构6的闭极状态起遮断向负载装置的电流供给的情况下,停止电磁铁单元控制装置进行的对电磁铁单元5的励磁线圈43的通电。
如果停止对励磁线圈43的通电,则通过电磁铁单元5使可动柱塞16向上方移动的励磁力消失,由此,可动柱塞16通过复位弹簧41的弹力而向下方移动,连结轴14也向下方移动。
在此,有时主触点侧可动触头19因主触点机构6从闭极状态成为开极状态时产生的电弧而熔敷于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18。该情况下,通过主触点侧可动触头19熔敷于一对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18,阻止连结轴14的下方移动。
因此,在第一辅助触点机构7中,由于连结轴14不向下方移动,从而第一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28相对于第一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26、27一直分开,第一动作检测装置确认第一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A、51B间为非导通,能够可靠地检测在主触点机构6上产生熔敷。
同样,在第二辅助触点机构8中,由于连结轴14也不向下方移动,从而第二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36一直与第二辅助触点侧固定触头34、35接触,第二动作检测装置确认第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C、51D间的导通,能够可靠地检测在主触点机构6上产生熔敷。
这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主触点机构6的主触点侧可动触头19和第一辅助触点机构7的第一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28及第二辅助触点机构8的第二辅助触点侧可动触头36与成为可动轴的连结轴14直接连结,通过第一动作检测装置确认第一辅助触点机构7的导通状态,第二动作检测装置确认第二辅助触点机构8的导通状态,能够可靠地检测主触点机构6从闭极状态开极时的熔敷产生。
另外,仅在配置于第一绝缘盒2的前侧的一对第一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A、51B连接第一动作检测装置,且在与第一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A、51B一同配置于第一绝缘盒2的前侧的一对第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C、51D连接第二动作检测装置,用于确认第一及第二辅助触点机构7、8的通电状态的连接作业结束。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第一、第二动作检测装置等设置于电流路的其它电气零件和电磁接触器1的连接作业。
另外,在构成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一对第一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A、51B及一对第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C、51D)的配线基板55上形成有电连接4个端子57的4处配线图案60~63,在2处配线图案60、61上直接连接有在收纳盒9的顶板11的前侧突出的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0、31,另2处配线图案62、63经由引线73、74连接有在收纳盒9的顶板11的后侧突出的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39。
因此,在将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安装于收纳盒9的顶板11时,仅将从顶板11突出的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0、31及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39和配线基板55连接,因此,能够简便且高效地进行连接作业。
另外,因为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0、31与配线基板55的配线图案60、61直接连接,所以安装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时使用的引线的根数减少(2根引线73、74),因此,能够实现连接作业时使用的零件的减少化。
其次,图13~图19表示在电磁接触器1中在保持安装于收纳盒9的顶板11的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和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39之间延伸的引线73、74的第二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的构造。此外,图13~图17中,省略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的端子螺丝58。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在顶板11的上表面配置有由合成橡胶等绝缘性弹性体构成的引线保持部81。
引线保持部81包括:形成有与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18的外形大致同一形状的圆形插通孔82、83的长方形状的载置板84;沿着载置板84的长边及短边的缘部从4处上表面突出的凸状部85~88;直线状形成于这些凸状部85~88的保持槽85a~88a。
在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和配线基板55的配线图案62(引线连接孔62a)之间连接的引线73,以进入到配置于顶板11的上表面的引线保持部81的凸状部85的保持槽85a、凸状部86的保持槽86a而被保持的状态延伸。另外,在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9和配线基板55的配线图案63(引线连接孔63a)之间连接的引线74,也以进入到引线保持部81的凸状部87的保持槽87a而被保持的状态延伸。
当在该状态下将触点装置4收纳于第一绝缘盒2的内部时,第一绝缘盒2的内壁接近引线保持部81,对凸状部85~88进行按压而使其弹性变形,因此,进入保持槽85a、86a、87a的引线73、74被夹持。
这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39及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51的配线基板55之间连接的引线73、74进入配置于顶板11的上表面的引线保持部81的凸状部85~88的保持槽85a~88a的任一个内并被可靠地保持,因此,在将触点装置4及电磁铁单元5收纳于第一绝缘盒2及第二绝缘盒3时,能够消除引线73、74夹持于第一绝缘盒2及第二绝缘盒3之间等不良情况。
另外,在将触点装置4收纳于第一绝缘盒2的内部时,第一绝缘盒2的内壁压溃引线保持部81的凸状部85~88,因此,能够可靠地固定保持槽85a、86a、87a内的引线73、74。
此外,第二实施方式表示凸状部85~88在载置板84的上表面突出的构造,但也可以在与收纳盒9的顶板11抵接的载置板84的下表面形成凸状部,使引线73、74进入形成于该凸状部的保持槽来进行保持。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在顶板11的上表面配置有由合成橡胶等绝缘性弹性体构成的引线保持部90。
引线保持部90包括:形成有与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18的外形大致同一形状的圆形插通孔91、92的为比第二实施方式的载置板84壁厚的形状且长方形状的载置板93;和形成于载置板93的短边的侧面的保持槽94、95。
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和配线基板55的配线图案62(引线连接孔62a)之间连接的引线73,以进入引线保持部90的保持槽94而被保持的状态延伸。另外,在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9和配线基板55的配线图案63(引线连接孔63a)之间连接的引线74,以进入引线保持部90的保持槽95而被保持的状态延伸。
当在该状态下将触点装置4收纳于第一绝缘盒2的内部时,第一绝缘盒2的内壁接近引线保持部90,对载置板93整体进行按压而使其弹性变形,因此,进入保持槽94、95的引线73、74被夹持。
这样,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因为引线73、74进入配置于顶板11的上表面的引线保持部90的保持槽94、95而被可靠地保持,所以在将触点装置4及电磁铁单元5收纳于第一绝缘盒2及第二绝缘盒3时,能够消除引线73、74夹持于第一绝缘盒2及第二绝缘盒3之间等不良情况。
另外,在将触点装置4收纳于第一绝缘盒2的内部时,第一绝缘盒2的内壁压溃引线保持部90的载置板93,因此,能够可靠地固定保持槽94、95内的引线73、74。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在顶板11的上表面配置有由合成橡胶等绝缘性弹性体构成的引线保持部96。
引线保持部96具有:形成有与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18的外形大致同一形状的圆形插通孔97、98的长方形状的载置板99;和沿着载置板99的短边的缘部形成于上表面的保持突起部100、101。
保持突起部100、101是具有从载置板99的上表面立起的立起部100a、101a和从立起部100a、101a的上端朝向圆形插通孔97、98侧延伸的折弯部100b、101b的L字形状的部位。
第四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和配线基板55的配线图案62(引线连接孔62a)之间连接的引线73,以和与引线保持部96的保持突起部100的立起部100a的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对置的内壁接触的状态延伸。
另外,在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9和配线基板55的配线图案63(引线连接孔63a)之间连接的引线74,以和与引线保持部96的保持突起部101的立起部101a的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8对置的内壁接触的状态延伸。
当在该状态下将触点装置4收纳于第一绝缘盒2的内部时,第一绝缘盒2的内壁接近引线保持部96,压溃保持突起部100、101,立起部100a、101a及折弯部100b、101b一边倒向载置板99侧一边弹性变形,因此,引线73、74被夹持于保持突起部100、101。
这样,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引线73、74由配置于顶板11的上表面的引线保持部96的保持突起部100、101可靠地保持,因此,在将触点装置4及电磁铁单元5收纳于第一绝缘盒2及第二绝缘盒3时,能够消除引线73、74夹持于第一绝缘盒2及第二绝缘盒3之间等不良情况。
另外,在将触点装置4收纳于第一绝缘盒2的内部时,第一绝缘盒2的内壁压溃引线保持部96的保持突起部100、101而覆盖引线73、74,因此,能够可靠地固定引线73、74。
此外,第四实施方式示出了保持突起部100、101在载置板99的上表面突出的构造,但也可以在与收纳盒9的顶板11抵接的载置板99的下表面形成保持突起部100、101。
〔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在顶板11的上表面配置有由合成橡胶等绝缘性弹性体构成的引线保持部102。
引线保持部102包括:形成有与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18的外形大致同一形状的圆形插通孔103、104的长方形状的载置板105;和沿着载置板105的短边的缘部形成于上表面的保持突起部106、107。
在保持突起部106、107形成有在沿着短边的方向上贯通且引线73、74可插通的贯通孔106a、107a。
第五实施方式中,在顶板11的上表面载置了引线保持部102的载置板105后,将未与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及配线基板55连接的引线73插通于保持突起部106的贯通孔106a,将未与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9及配线基板55连接的引线74插通于保持突起部107的贯通孔107a。接着,在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和配线基板55的配线图案62(引线连接孔62a)之间连接引线73,在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9和配线基板55的配线图案63(引线连接孔63a)之间连接引线74。
当在该状态下将触点装置4收纳于第一绝缘盒2的内部时,第一绝缘盒2的内壁接近引线保持部102,保持突起部106、107被压溃而弹性变形,因此,插通于引线保持部102的保持突起部106、107的引线73、74被夹持。
这样,第五实施方式中,因为引线73、74由配置于顶板11的上表面的引线保持部102的保持突起部106、107可靠地保持,所以在将触点装置4及电磁铁单元5收纳于第一绝缘盒2及第二绝缘盒3时,可以消除引线73、74被夹持于第一绝缘盒2及第二绝缘盒3之间等不良情况。
另外,在将触点装置4收纳于第一绝缘盒2的内部时,第一绝缘盒2的内壁压溃引线保持部102的保持突起部106、107,因此,能够可靠地固定保持突起部106、107内的引线73、74。
此外,第五实施方式表示保持突起部106、107在载置板105的上表面突出的构造,但也可以在与收纳盒9的顶板11抵接的载置板105的下表面形成保持突起部106、107。
〔第六实施方式〕
如图17所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在顶板11的上表面配置有由合成橡胶等绝缘性弹性体构成的引线保持部150。
如图18(a)、图18(b)所示,引线保持部150具有:形成有与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18的外形大致同一形状的圆形贯通孔151、152的长方形状的载置板153;沿着载置板153的长边的缘部从2处上表面突出的上部凸状部154、155;呈直线状地形成于这些上部凸状部154、155的上表面的保持槽154a、155a;从载置板153的短边突出到外方的侧部凸状部156、157;呈直线状地形成于这些侧部凸状部156、157的下表面的保持槽156a、157a;从载置板153的上表面立起的一对第一绝缘分隔壁158、159。
在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和配线基板55的配线图案62(引线连接孔62a)之间连接的引线73,以进入侧部凸状部157的保持槽157a、上部凸状部154的保持槽154a而被保持的状态延伸。另外,在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9和配线基板55的配线图案63(引线连接孔63a)之间连接的引线74,以进入侧部凸状部156的保持槽156a而被保持的状态延伸。
另外,第一绝缘分隔壁158将配线基板55的引线73连接的配线图案62(引线连接孔62a)及引线74连接的配线图案63(引线连接孔63a)与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8之间隔开。
当在该状态将触点装置4收纳于第一绝缘盒2的内部时,第一绝缘盒2的内壁接近引线保持部150,上部凸状部154及侧部凸状部156、157被按压而弹性变形,因此,进入到保持槽156a、157a及保持槽154a的引线73、74被夹持。
另外,因为在引线73连接的引线连接孔62a及引线74连接的引线连接孔63a与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8之间配置有第一绝缘分隔壁158,所以相互之间的充分的沿面绝缘距离得以确保。
这样,第六实施方式也因为引线73、74被配置于顶板11的上表面的引线保持部150的上部凸状部154、155和侧部凸状部156、157的任一个保持,所以在将触点装置4及电磁铁单元5收纳于第一绝缘盒2及第二绝缘盒3时,能够消除引线73、74夹持于第一绝缘盒2及第二绝缘盒3之间等不良情况。
另外,因为在引线73连接的引线连接孔62a及引线74连接的引线连接孔63a与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8之间存在第一绝缘分隔壁158,所以能够确保相互间的充分的沿面绝缘距离。
此外,引线保持部150因为相对于载置板153的俯视时的中心位置在点对称的位置形成有圆形贯通孔151、152、上部凸状部154、155、侧部凸状部156、157及第一绝缘分隔壁158、159,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引线保持部150对顶板11的上表面的配置。
在此,图19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一对第二绝缘分隔壁160、161在引线保持部150的载置板153的上表面立起。
第二绝缘分隔壁160在从侧部凸状部157的保持槽157a引出的引线73与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之间立起。另外,第二绝缘分隔壁161位于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9侧的引线74与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8之间。
因此,第二绝缘分隔壁160能够在从侧部凸状部157的保持槽157a引出的引线73与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之间确保充分的沿面绝缘距离,并且,第二绝缘分隔壁161在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9侧的引线74与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8之间能够充分确保充分的沿面绝缘距离。
〔第七实施方式〕
其次,图20及图21表示配置于收纳盒9的顶板11的前侧且与在顶板11的前侧突出的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0、31及在顶板11的后侧突出的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39连接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辅助触点外部端子110。此外,对于与图1~图1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辅助触点外部端子110具有载置于顶板11的大致全域的配线基板111、1个端子台56、4个端子57和4个带垫圈的端子螺丝58。
配线基板111例如具有玻璃纤维中含浸环氧树脂等而形成的四边形状,是具有与顶板11大致相同面积的基板。
如图21所示,配线基板111具有:主触点侧固定触头17、18位于内部的圆形贯通孔112、113;插通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0、31的第一电极用通孔114、115;插通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39的第二电极用通孔116、117。
在配线基板111的第一电极用通孔114、115侧,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4处供端子台56的大径脚部66嵌入的大径贯通孔118,并且,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4处端子用通孔119a~119d。
而且,在配线基板111的背面(与顶板11对置的面)上形成有连接第一电极用通孔114和端子用通孔119a的配线图案120,且形成有连接第一电极用通孔115和端子用通孔119b的配线图案121。
另外,在配线基板111的背面形成有连接第二电极用通孔116和端子用通孔119c的配线图案122,且形成有连接第二电极用通孔117和端子用通孔119d的配线图案123。
端子台56通过将4处大径脚部66插入配线基板111的大径贯通孔118而与配线基板111卡合。
4个端子57的连接片57c被压入端子台56的4处连接片压入孔68后,插入配线基板111的4处端子用通孔119a~119d,通过软钎焊进行连接。
另外,分别插通于配线基板111的第一电极用通孔114、115的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0、31和分别插通于第二电极用通孔116、117的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39通过软钎焊进行连接。
因此,如图20所示,就第七实施方式的辅助触点外部端子110而言,右侧的一对端子57及端子螺丝58形成成为第一辅助触点机构7的外部端子的第一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10A、110B,左侧的一对端子57及端子螺丝58形成成为第二辅助触点机构8的外部端子的第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10C、110D。
这样,根据第七实施方式,构成辅助触点外部端子110的配线基板111因为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0、31通过配线图案120、121直接连接,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39通过配线图案122、123直接连接而不需要引线,因此,能够更高效地进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110的连接作业,并且,能够促进连接作业时使用的零件的减少化。
〔第八实施方式〕
接着,图22表示与顶板11的前侧的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0、31及顶板11的后侧的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39连接的第八实施方式的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30。
第八实施方式的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30具有配置于顶板11的前侧的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31和配置于顶板11的后侧的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36。
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31具有:形成有2处配线图案132a、132b的配线基板132;和被端子台133支承且在端子连接片(未图示)插入形成于2处配线图案132a、132b的端子插通孔(未图示)的状态下连接的2个端子134、135。而且,在顶板11的前侧突出的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0、31以插入形成于配线图案132a、132b的电极通过孔(未图示)的状态连接。
其它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36也具有:形成有2处配线图案137a、137b的配线基板137;和被端子台138支承且在端子连接片(未图示)插入形成于2处配线图案137a、137b的端子插通孔(未图示)的状态下连接的2个端子139、140。而且,在顶板11的后侧突出的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39以插入形成于配线图案137a、137b的电极通过孔(未图示)的状态连接。
就第八实施方式的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30而言,配置于顶板11的前侧的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31形成成为第一辅助触点机构7的外部端子的第一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30A、130B,配置于顶板11的后侧的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36形成成为第二辅助触点机构8的外部端子的第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30C、130D。
因此,根据第八实施方式,因为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0、31与第一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30A、130B的配线图案132a、132b直接连接,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39与第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30C、130D的配线图案137a、137b直接连接而不需要引线,因此,能够更高效地进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30的连接作业,并且能够促进连接作业时使用的零件的减少化。
〔第九实施方式〕
另外,图23所示的第九实施方式在顶板11的后侧且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39的附近突出有与电磁铁单元5的励磁线圈43的2根绕组连接的一对电磁铁单元电极141、142。
而且,在顶板11的前侧配置有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31,顶板11的后侧配置有第二辅助触点、电磁铁单元外部端子部143。
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31为与第八实施方式的图22所示的相同的结构,作为成为第一辅助触点机构7的外部端子的第一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30A、130B而被构成,并标注同一符号而省略说明、
第二辅助触点、电磁铁单元外部端子部143具有:形成有4处配线图案144a~144d的配线基板144;和被端子台145支承且在端子连接片(未图示)插入形成于4处配线图案144a~144d的端子插通孔(未图示)的状态下连接的4个端子146。
在形成于该第二辅助触点、电磁铁单元外部端子部143的右侧的2处配线图案144a、144b的电极通过孔,在顶板11的后侧突出的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39以插入的状态进行连接,并作为成为第二辅助触点机构8的外部端子的第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47C、147D而被构成。
另一方面,在形成于第二辅助触点、电磁铁单元外部端子部143的左侧的2处配线图案144c、144d的电极通过孔,一对电磁铁单元电极141、142以插入的状态进行连接。
因此,第二辅助触点、电磁铁单元外部端子部143的左侧的2个端子146成为电磁铁单元外部端子部148A、148B。
根据第九实施方式,形成电磁铁单元外部端子部148A、148B也与第一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30A、130B和第二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47C、147D一同配置于顶板11上的结构,因此,更容易进行设置于电流路的其它电气零件和电磁接触器1的连接作业。
此外,作为相对于第九实施方式不同的构造,如果制成通过将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31也配置于顶板11的后侧,将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131及第二辅助触点、电磁铁单元外部端子部143全部聚集于顶板11的后侧的一边的构造,则与第九实施方式相同,能够更容易地进行设置于电流路的其它电气零件和电磁接触器1的连接作业。
在此,在上述的第一~第九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主触点部与主触点机构6对应,本发明的辅助触点部与第一及第二辅助触点机构7、8对应,本发明的触点收纳盒与收纳盒9对应。另外,本发明的辅助触点电极与第一辅助触点电极30、31及第二辅助触点电极38、39对应。另外,本发明的配线保持部与引线保持部81、90、96、102、150对应。另外,本发明的L字形的凸状部与保持突起部100、101对应。进而,本发明的分隔壁与第一绝缘分隔壁158、159及第二绝缘分隔壁160、161对应。

Claims (21)

1.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触点部;
与该主触点部联动的辅助触点部;
收纳所述主触点部和所述辅助触点部的触点收纳盒;
驱动所述主触点部和所述辅助触点部的电磁铁单元;
至少一对辅助触点电极,其与所述辅助触点部的一对固定触点连接,并从盒壁向外部突出;和
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其与所述辅助触点电极连接,配置在所述盒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固定于所述辅助触点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具有端子和形成有将该端子与所述辅助触点电极电连接的配线图案的配线基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对所述一对辅助触点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将多对所述一对辅助触点电极电连接的所述配线基板由一个基板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被分隔成两个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对所述一对辅助触点电极,
没有固定于所述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的所述辅助触点电极经由配线与所述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聚集于所述盒的至少一边。
9.根据权利要求6或8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铁单元还具有电磁铁单元外部端子部,
该电磁铁单元外部端子部和所述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形成于同一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铁单元外部端子部与所述辅助触点外部端子部一同聚集于所述盒的至少一边。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固定所述配线的一部分的配线固定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固定部设置于配线保持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固定部是设置于所述配线保持部上的凸状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状部形成有保持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状部为L字形。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状部形成有贯通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配线保持部的侧面形成有保持槽。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配线保持部的下表面形成有保持槽。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触点部与所述辅助触点外部端子之间或所述主触点部与所述配线之间具有分隔壁。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设置于所述配线保持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2~18、2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将振动吸收用的弹性板兼用作所述配线保持部。
CN201710153652.2A 2017-01-11 2017-03-15 电磁接触器 Pending CN1083058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2332A JP6332480B1 (ja) 2017-01-11 2017-01-11 電磁接触器
JP2017-002332 2017-01-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05817A true CN108305817A (zh) 2018-07-20

Family

ID=58347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53652.2A Pending CN108305817A (zh) 2017-01-11 2017-03-15 电磁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53115B2 (zh)
EP (1) EP3349235A1 (zh)
JP (1) JP6332480B1 (zh)
CN (1) CN10830581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35497A (zh) * 2018-12-28 2019-06-25 厦门宏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不易开裂的电磁继电器
US10790082B2 (en) 2017-07-25 2020-09-29 Fanuc Corporation Reactor having base having securing notche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05207B2 (ja) * 2016-02-25 2020-06-03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US10950402B2 (en) * 2017-10-17 2021-03-16 Solarbos, Inc. Electrical contactor
DE102017220503B3 (de) * 2017-11-16 2019-01-17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Doppelt unterbrechender Schalter
WO2020208758A1 (ja) * 2019-04-10 2020-10-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US11501939B2 (en) * 2019-05-21 2022-11-15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High-voltage DC relay
JP7427908B2 (ja) * 2019-10-15 2024-02-0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EP3951825B1 (en) * 2019-11-18 2023-06-21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Auxiliary contact unit
JP7380608B2 (ja) * 2021-01-22 2023-11-15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磁接触器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47135U (zh) * 1972-07-31 1974-04-25
JPS5044648U (zh) * 1973-08-25 1975-05-06
JPS57152737U (zh) * 1981-03-20 1982-09-25
JPS5839007A (ja) * 1981-08-31 1983-03-0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イル口出線支持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S642345U (zh) * 1987-06-25 1989-01-09
JPH08203407A (ja) * 1995-01-24 1996-08-09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磁接触器
US5570075A (en) * 1994-05-08 1996-10-29 Robert Bosch Gmbh Coil former with injection-molded encapsulation
US6411189B1 (en) * 2001-08-14 2002-06-25 Omron Corporation Structure of spool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09064738A (ja) * 2007-09-10 2009-03-26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開閉器の端子装置
JP2009211831A (ja) * 2008-02-29 2009-09-17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リレー
CN102222588A (zh) * 2010-04-16 2011-10-19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
CN104246956A (zh) * 2012-04-27 2014-12-2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开关
CN204740989U (zh) * 2015-06-10 2015-11-04 上海电科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接触器
CN105993057A (zh) * 2013-12-09 2016-10-05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电气开关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57254A (en) * 1953-03-26 1956-07-3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Switch apparatus
US2951133A (en) * 1954-01-11 1960-08-30 Cutler Hammer Inc Hermetically seale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s and the like
US3296567A (en) * 1964-05-25 1967-01-03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Electric control device
US3368171A (en) * 1967-05-25 1968-02-06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Electric control devices with mechanical interlock
US3590357A (en) * 1969-11-05 1971-06-29 Donald Reid Battery booster
US3821671A (en) * 1973-08-29 1974-06-28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Electric control apparatus
DE2407057C3 (de) * 1974-02-14 1979-04-26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uenchen Elektromagnetisches Schaltgerät
US3898596A (en) * 1974-05-08 1975-08-05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Auxiliary contact interlock for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US4377796A (en) * 1980-02-29 1983-03-22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Electric control device
JPH0723871Y2 (ja) * 1987-07-24 1995-05-31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FR2697370B1 (fr) * 1992-10-26 1994-12-02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Contacteur pour démarreur de moteur à combustion interne de véhicules automobiles.
FR2736100B1 (fr) * 1995-06-27 1997-08-01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Contacteur de demarreur comportant un circuit electronique de commande integre au contacteur, et demarreur de vehicule comportant un tel contacteur
FR2752999B1 (fr) * 1996-09-03 1998-10-09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Contacteur de demarreur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 relais auxiliaire de commande integre
FR2753302B1 (fr) * 1996-09-06 1998-10-16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Contacteur de demarreur comportant un circuit electronique de commande integre au contacteur, et demarreur de vehicule comportant un tel contacteur
US6377143B1 (en) * 2001-03-16 2002-04-23 Eaton Corporation Weld-free contact system for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s
US6956728B2 (en) * 2003-02-28 2005-10-18 Eato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control modular asynchronous contactors
US6943654B2 (en) * 2003-02-28 2005-09-13 Eato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control modular asynchronous contactors
US7196434B2 (en) * 2003-03-21 2007-03-27 Eaton Corporation Modular contactor assembly having independently controllable contractors
US7317264B2 (en) * 2003-11-25 2008-01-08 Eato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independently control contactors in a multiple contactor configuration
WO2008033349A2 (en) 2006-09-11 2008-03-20 Gigavac, Inc. Sealed contactor
JP5206157B2 (ja) * 2008-06-30 2013-06-1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TWI371765B (en) * 2009-11-18 2012-09-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Transformer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2038684A (ja) * 2010-08-11 2012-02-23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開閉器
JP5862091B2 (ja) * 2011-07-27 2016-02-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タータ
JP5986421B2 (ja) * 2012-04-27 2016-09-0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器及びその接点位置調整方法
BR112015005762B1 (pt) * 2012-11-29 2022-05-10 Weg Drives & Controls - Automação Ltda Dispositivo de chaveamento com diversas regiões de conexão
US9396898B2 (en) * 2013-03-15 2016-07-19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Multipole electromechanical switching device
US9590536B2 (en) * 2013-03-15 2017-03-07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gies, Inc. Two-step connection of electric motors by means of electromagnetic switches
BR112015026379A2 (pt) * 2013-05-21 2017-09-26 Weg Drives Controls Automacao Ltda módulo de bobina para dispositivo de chaveamento eletromagnético
JP2015176757A (ja) * 2014-03-14 2015-10-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イル端子および電磁継電器
KR101598421B1 (ko) * 2014-08-14 2016-02-29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접촉기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47135U (zh) * 1972-07-31 1974-04-25
JPS5044648U (zh) * 1973-08-25 1975-05-06
JPS57152737U (zh) * 1981-03-20 1982-09-25
JPS5839007A (ja) * 1981-08-31 1983-03-0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イル口出線支持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S642345U (zh) * 1987-06-25 1989-01-09
US5570075A (en) * 1994-05-08 1996-10-29 Robert Bosch Gmbh Coil former with injection-molded encapsulation
JPH08203407A (ja) * 1995-01-24 1996-08-09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磁接触器
US6411189B1 (en) * 2001-08-14 2002-06-25 Omron Corporation Structure of spool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09064738A (ja) * 2007-09-10 2009-03-26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開閉器の端子装置
JP2009211831A (ja) * 2008-02-29 2009-09-17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リレー
CN102222588A (zh) * 2010-04-16 2011-10-19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
CN104246956A (zh) * 2012-04-27 2014-12-2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开关
CN105993057A (zh) * 2013-12-09 2016-10-05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电气开关设备
CN204740989U (zh) * 2015-06-10 2015-11-04 上海电科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接触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90082B2 (en) 2017-07-25 2020-09-29 Fanuc Corporation Reactor having base having securing notches
CN109935497A (zh) * 2018-12-28 2019-06-25 厦门宏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不易开裂的电磁继电器
CN109935497B (zh) * 2018-12-28 2023-10-20 厦门宏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不易开裂的电磁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13141A (ja) 2018-07-19
JP6332480B1 (ja) 2018-05-30
US10153115B2 (en) 2018-12-11
EP3349235A1 (en) 2018-07-18
US20180197707A1 (en) 2018-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05817A (zh) 电磁接触器
USRE49236E1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9314017B (zh) 电磁继电器
US8525622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9074991A (zh) 触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
CN106057586A (zh) 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
US20190013171A1 (en) Contact mechanism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9502906B2 (en) Relay unit and producing method thereof
CN102891039A (zh) 继电器
JP2002100275A (ja) 電磁継電器
CN102456489B (zh) 电磁切换装置
US8274346B2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 device
US20180144894A1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 apparatus using same
CN106062913A (zh) 电磁接触器
CN103155080A (zh) 电磁接触器
CN108321031A (zh) 电磁接触器
US8901445B2 (en) Magnetic contactor
CN109314016A (zh) 电磁继电器
US20180240630A1 (en) Power switchgear
JP2005222946A (ja) 電磁リレー及びリセプタクル
CN1983484A (zh) 带开关件和电子部件的开关设备及该设备的辅助电子电路
US9761397B1 (en) Electrical relay device
CN102054626B (zh) 线圈端
WO2019131432A1 (ja) 電磁継電器
KR101503316B1 (ko) 전자접촉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720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