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14016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14016A
CN109314016A CN201780035486.4A CN201780035486A CN109314016A CN 109314016 A CN109314016 A CN 109314016A CN 201780035486 A CN201780035486 A CN 201780035486A CN 109314016 A CN109314016 A CN 1093140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movable contact
contact
pair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548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14016B (zh
Inventor
箕轮亮太
森真吾
柿本俊行
池本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3140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40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140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40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01H50/58Driving arrangemen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therewith; Mounting of driving arrangements on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30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damping vibration or shock, e.g. by balancing of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30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damping vibration or shock, e.g. by balancing of armature
    • H01H50/305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damping vibration or shock, e.g. by balancing of armature damping vibration due to functional movement of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38Part of main magnetic circuit shaped to suppress arcing between the contacts of the rel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磁继电器,具备:外壳(1)、一对固定端子(31a、31b)、以相对于一对固定端子(31a、31b)的各个固定触点配置面(311)接近、离开的方式可移动地配置的可动接触件(32)、可与可动接触件(32)一同移动的可动轴(35)、驱动可动轴(35)而使可动接触件(32)沿移动方向移动的电磁驱动部、衰减机构部(60)。衰减机构部(60)具有配置于可动接触件(32)与电磁驱动部(40)之间的绝缘性的衰减部件(61)、和设于该衰减部件(61)与电磁驱动部(53、59)之间的隔音间隙(62)。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电磁继电器具备:在内部具有封闭空间的外壳、分别相互电独立地固定在外壳上的一对固定端子、设于封闭空间内并且与一对固定端子各自相对且以相对于一对固定端子各个接近或离开的方式可移动的板状的可动接触件、收纳于外壳内且相对于可动接触件配置在一对固定端子相反侧的电磁驱动部。
另外,所述电磁继电器具备沿着可动接触件的移动方向延伸且由电磁驱动部驱动的可动轴、配置在封闭空间内的可动接触件与电磁驱动部之间且保持夹着一对固定端子的一对永磁体的磁铁保持架。在可动轴上设有环状凸缘部,其在可动接触件与一对固定端子接近时从磁铁保持架离开,在可动接触件从一对固定端子离开时与磁铁保持架接触,限制可动轴向可动接触件离开的方向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5310936号公报
在所述电磁继电器中,在磁铁保持架与电磁驱动部之间配置缓冲件,在从一对固定端子和可动接触件接近的动作状态成为一对固定端子和可动接触件分离的恢复状态时,降低因可动轴的环状凸缘部和磁铁保持架接触产生的碰撞音。
但是,在所述电磁继电器中,由于为了降低碰撞音而配置有缓冲件,故而零件数量增加。因此,期望不增加零件数量而可靠地降低碰撞音。
发明内容
即,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不增加零件数量而降低从动作状态成为恢复状态时产生的碰撞音的电磁继电器。
本发明一方面的电磁继电器具备:
箱形的绝缘性的外壳,其在内部形成有封闭空间;
一对固定端子,其与所述外壳分别相互电独立地固定,并且在所述封闭空间内分别具有固定触点配置面;
具有导电性的板状的可动接触件,其设于所述封闭空间内,具有与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的所述固定触点配置面相对的可动触点配置面即第一面,且以所述第一面相对于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的各个所述固定触点配置面接近、离开的方式可移动地配置;
可动轴,其沿着所述可动接触件的移动方向向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所述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侧延伸,且可与所述可动接触件一同移动;
电磁驱动部,其被收纳于所述外壳内的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所述第二面侧,并且驱动所述可动轴而使所述可动接触件沿所述移动方向进退;
衰减机构部,其设于所述封闭空间内,并且具有配置于所述可动接触件与所述电磁驱动部之间的绝缘性的衰减部件和设于该衰减部件与所述电磁驱动部之间的隔音间隙,
所述可动轴具有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随着所述可动接触件向所述固定触点配置面接近而从所述衰减部件离开,在所述可动接触件从所述固定触点配置面离开后,与所述衰减部件接触而限制所述可动轴向所述可动接触件离开方向的移动,
所述衰减部件具有碰撞音衰减部,该碰撞音衰减部构成为使所述可动轴的所述移动限制部与所述衰减部件接触而产生的碰撞音传播的路径,比在不具有所述隔音间隙而使所述衰减部件和所述电磁驱动部接触的状态下将所述碰撞音朝向所述外壳的外部传播的路径长。
根据上述方面的电磁继电器,具备具有配置于可动接触件与电磁驱动部之间的绝缘性的衰减部件、和设置于该衰减部件与电磁驱动部之间的隔音间隙的衰减机构。另外,衰减部件具有如下构成的碰撞音衰减部,使可动轴的移动限制部与衰减部件接触而产生的碰撞音传播的路径,比在不具有隔音间隙而使衰减部件和电磁驱动部接触的状态下将碰撞音朝向外壳的外部传播的路径长。由此,能够不增加零件数量而降低可动接触件从一对固定端子离开时产生的碰撞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恢复状态的图1的电磁继电器的沿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动作状态的图1的电磁继电器的沿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沿着图1的V-V线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表示图1的电磁继电器的碰撞音衰减部的其它例的沿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表示图1的电磁继电器的碰撞音衰减部的其它例的沿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标记说明
1:外壳
10:壳体
11:端子槽
12:卡止孔
20:罩
21:分隔壁
22:端子孔
30:封闭空间形成部
31a、31b:固定端子
311:固定触点配置面
32:可动接触件
321:第一面
322:第二面
33a、33b:固定触点
34a、34b:可动触点
35:可动轴
35a:环状凸缘部
36:螺旋弹簧
37:弹簧承座(支承板部的一例)
38:止脱环
40:电磁驱动部
40a:电磁铁部
41:绕线筒
42:线圈
43:线圈端子
44:第二轭
51:法兰
52:陶瓷板
521:端子孔
53:第一轭
531:孔部
54:有底筒体
55:永磁体
57:固定铁芯
58:可动铁芯
59:复位弹簧
60:衰减机构部
61:衰减部件
61a:第一纵筒部
61b:凸缘部
61c:第二纵筒部
62:隔音间隙
63:碰撞音衰减部
64:曲折部
641:第一周壁部
642:连接壁部
643:第二周壁部
644:第三周壁部
645:连接壁部
646:第四周壁部
70:封闭空间
71:电弧用屏蔽部件
100:电磁继电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方向或位置的术语(例如,含有“上”、“下”、“右”、“左”的术语),但这些术语的使用是为了使参照附图的发明的理解变得容易,而不是通过这些术语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以下的说明本质上只不过是示例,并非有意限制本发明、其应用物或其用途。另外,附图是示意图,各尺寸的比率等不一定与现实的比率一致。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具备绝缘性的外壳1和固定于该外壳1的一对固定端子31a、31b。如图2所示,该电磁继电器100相对于穿过一对固定端子31a、31b的中心且沿与一对固定端子31a、31b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面CP对称地设置。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外壳1的内部形成有封闭空间70,电磁继电器100在该封闭空间70内具备以与一对固定端子31a、31b相对的方式设置的导电性的板状的可动接触件32。该可动接触件32以相对于一对固定端子31a、31b的固定触点配置面311接近、离开的方式可移动地配置。
另外,电磁继电器100具备设于封闭空间70内且可与可动接触件32一同移动的可动轴35、相对于外壳1内的可动接触件32收纳在一对固定端子31a、31b相反侧的电磁驱动部40、设于封闭空间70内的衰减机构部60。
此外,图2表示可动接触件32相对于一对固定端子31a、31b的固定触点配置面311离开的恢复状态的电磁继电器100,图3表示可动接触件32相对于一对固定端子31a、31b的固定触点配置面311接近的动作状态的电磁继电器100。
另外,将一对固定端子31a、31b的排列方向(即图2的左右方向)设为X方向,将电磁继电器100的高度方向(即图2的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另外,将与该X、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
如图2及图3所示,外壳1由壳体10及罩20、和设于壳体10及罩20的内部的形成封闭空间70的封闭空间形成部30构成。
如图1所示,壳体10具有矩形的箱形状。另外,如图2所示,该壳体10在Z方向上侧具有开口部。
如图1所示,在壳体10的Y方向左侧的侧面设有供线圈端子43突出的端子槽11和用于固定壳体10及罩20的卡止孔12。
如图1所示,罩20具有矩形的箱形状,以覆盖壳体10的开口部的方式安装。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该罩20在Z方向下侧具有开口部。
在罩20的上表面设有设于X方向的大致中央且沿Y方向延伸的分隔壁21。在该分隔壁21的X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供一对固定端子31a、31b突出的端子孔22。此外,虽未作图示,在罩20的开口部设有用于与壳体10的卡止孔12一同将壳体10和罩20固定的卡止爪。
如图2及图3所示,封闭空间形成部30由沿着XY平面的绝缘性的四边形状的陶瓷板52、从该陶瓷板52的端缘向Z方向下方延伸的四边筒状的法兰51、配置于该法兰51的下端的沿XY平面的板状的第一轭53、从该第一轭53的平坦面附近向Z方向下方延伸的圆形或四边形状的有底筒体54构成。法兰51、陶瓷板52及第一轭53被一体化,第一轭53及有底筒体54被气密接合。
法兰51在Z方向上下端部具有开口部,并且具有覆盖其外周的绝缘性的内罩511。
陶瓷板52以堵塞法兰51的Z方向上侧的开口部的方式配置。在该陶瓷板52上设有以与罩20的端子孔22相对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端子孔521。向各端子孔521插入一对固定端子31a、31b,通过软钎焊进行固定。
第一轭53沿着XY平面延伸,以将法兰51的Z方向下侧的开口部堵塞的方式配置。在该第一轭53的平坦面设有孔部531。在该孔部531可移动地插入有大致圆柱形状的可动轴35。此外,第一轭53构成封闭空间形成部30的一部分,并且构成电磁驱动部40的一部分。
带法兰的有底筒体54从第一轭53延伸至壳体10的底部,以覆盖第一轭53的孔部531的方式配置。在该有底筒体54的内部收纳有可动轴35、固定于第一轭53的固定铁芯57、固定于可动轴35的下端部的可动铁芯58。在固定铁芯57与可动铁芯58之间设有将可动铁芯58向Z方向下方施力的复位弹簧59。固定铁芯57、可动铁芯58及复位弹簧59构成电磁驱动部40的一部分。
固定铁芯57从第一轭53的孔部531的缘部沿着有底筒体54向Z方向下侧延伸。在该固定铁芯57的中央设有可动轴35可沿Z方向上下移动的贯通孔。另外,如图2所示,在一对固定触点33a、33b和一对可动触点34a、34b离开的状态下,在固定铁芯57与可动铁芯58之间形成有间隙。
如图2及图3所示,一对固定端子31a、31b各自具有大致圆柱形状,分别相互电独立地固定于构成外壳1的陶瓷板52上。该一对固定端子31a、31b沿着其排列方向即第一方向(即X方向)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其一部分位于封闭空间70内。
在一对固定端子31a、31b的封闭空间70内的端面(即Z方向下侧的端部的端面)分别设有沿着XY平面的固定触点配置面311。在各固定触点配置面311分别设有固定触点33a、33b。此外,各固定触点33a、33b可以与对应的固定端子31a、31b一体形成,也可以与对应的固定端子31a、31b分体形成。
如图2及图3所示,可动接触件32具有与一对固定端子31a、31b相对的沿着XY平面的第一面321和该第一面321相反侧的沿着XY平面的第二面322。
在可动接触件32的第一面321设有一对可动触点34a、34b。即,第一面321是可动触点配置面,一对可动触点34a、34b通过可动接触件32相互电连接。该一对可动触点34a、34b分别以与一对固定触点33a、33b各自相对的方式配置。此外,各可动触点34a、34b可以与可动接触件32一体形成,也可以与可动接触件32分体形成。
如图2及图3所示,可动轴35从可动接触件32的第二面322沿着可动接触件32的移动方向(即Z方向)延伸,并且其上端部(即Z方向上侧的端部)经由止脱环38与可动接触件32连结。即,可动轴35位于可动接触件32的第二面侧,可与可动接触件32一同移动。
另外,在可动轴35的下端部(即Z方向下侧的端部)固定有可动铁芯58,在可动轴35的中间部,在可动轴35的全周伸出设置有移动限制部的一例的环状凸缘部35a。该凸缘部35a从可动轴35沿着XY平面突出,伴随可动接触件32向固定触点配置面311的接近而从衰减部件61离开,另一方面,在可动接触件32离开固定触点配置面311后,与衰减部件61接触。由此,限制可动轴35向可动接触件32离开方向的移动。
此外,在环状凸缘部35a与可动接触件32之间设有在中心配置有可动轴35的螺旋弹簧36和保持于环状凸缘部35a且与上述可动接触件32一同夹持螺旋弹簧36的弹簧承座37。可动接触件32、可动轴35、螺旋弹簧36及弹簧承座37沿Z方向可一体地移动。
如图2及图3所示,电磁驱动部40由包围有底筒体54的外周的电磁铁部40a、包围该电磁铁部40a的X方向及Z方向的第一轭53及第二轭44、在封闭空间70内固定于第一轭53的固定铁芯57、固定于可动轴35的Z方向下侧的端部的可动铁芯58构成。
电磁铁部40a由绝缘性的绕线筒41、卷绕于该绕线筒41的线圈42、固定于绕线筒41的线圈端子43(图1所示)构成。通过对该电磁铁部40的线圈42施加电压,可动铁芯58被固定铁芯57吸引,使可动轴35沿着Z方向上下移动。由此,使可动接触件32相对于一对固定端子31a、31b的固定触点配置面311接近或离开。即,电磁驱动部40驱动可动轴35而使可动接触件32沿移动方向(即Z方向)进退。
第二轭44在沿着XZ平面的剖视时具有大致U形,其两端固定于第一轭53。
如图2及图3所示,衰减机构部60由配置于可动接触件32与电磁驱动部40之间的绝缘性的衰减部件61和设置于该衰减部件56与电磁驱动部40之间的隔音间隙62构成。
详细而言,如图4及图5所示,衰减部件61具有从环状凸缘部35a沿着可动轴35向下侧延伸的第一纵筒部61a、从该第一纵筒部61a的上端沿着第一轭53沿横向伸出至法兰51的附近的凸缘部61b、从该凸缘部61b的法兰51附近沿着法兰51延伸至陶瓷板52的第二纵筒部61c(仅图5所示)。衰减部件61和可动轴35的环状凸缘部35a在第一纵筒部61a的上端部接触。此外,可动轴35相对于第一纵筒部61a在Z方向上下可移动。
隔音间隙62设于凸缘部61b与电磁驱动部40的第一轭53及固定铁芯57之间、和第一纵筒部61a与电磁驱动部40的固定铁芯57之间。
另外,在衰减部件61的凸缘部61b设有碰撞音衰减部63。如图4所示,该碰撞音衰减部63构成为,使可动轴35的环状凸缘部35a与衰减部件61接触而产生的碰撞音传播的路径R1比该传播音在没有隔音间隙62而使衰减部件61和电磁驱动部40的第一轭53和/或固定铁芯57接触的状态下向外壳1的外部传播的路径R0长。由此,能够发挥碰撞音的衰减效果。
详细而言,碰撞音衰减部63在沿着可动接触件32的移动方向(即Z方向)的剖视时具有U形,具有使碰撞音传播的路径R1曲折的曲折部64。该曲折部64由从在衰减部件61的与可动接触件32的移动方向(即Z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凸缘部61b向Z方向上方沿着可动轴35延伸的第一周壁部641、从该第一周壁部641的远离凸缘部61b的一方的端部向与可动轴35交叉的方向(即沿着XY平面)延伸的连接壁部642、从该连接壁部642的远离第一周壁部641的一方的端部沿着可动轴35向第一周壁部640相反方向(即Z方向下方)延伸的第二周壁部643构成。
另外,在外壳1的封闭空间70内设有一对永磁体55、55和电弧用屏蔽部件71。
一对永磁体55、55相互相对,且以夹着一对固定触点33a、33b及一对可动触点34a、34b的方式配置在法兰51的内部的X方向的两端。一对永磁体55、55由衰减部件61保持。
电弧用屏蔽部件71以覆盖一对固定触点33a、33b及可动触点34a、34b的Y方向的两侧(即图2的进深侧及跟前侧)和X方向的外侧(即接近相邻的永磁体55的一侧)的方式配置。
接着,参照图2及图3说明电磁继电器100的动作。
在未对电磁铁部40的线圈42施加电压的恢复状态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如图2所示,可动轴35的环状凸缘部35a和衰减机构部60的衰减部件61接触,一对固定端子31a、31b和可动接触件32离开。此时,固定于可动轴35的前端的可动铁芯58被复位弹簧59向Z方向下侧施力。
当对恢复状态的电磁继电器100的电磁驱动部40的线圈42施加电压时,可动铁芯58被固定铁芯57磁吸引,对抗复位弹簧59的弹力而向Z方向上侧移动。伴随该可动铁芯58的移动,可动轴35朝向Z方向上侧移动,经由螺旋弹簧50使可动接触件32向Z方向上侧移动,可动接触件32的第一面321相对于一对固定端子31a、31b接近。而且,伴随该可动接触件32相对于一对固定端子31a、31b的接近,设于可动接触件32的第一面321的一对可动触点34a、34b分别与对应的固定触点33a、33b接触。
当停止对动作状态的电磁继电器100的线圈42施加电压时,固定铁芯的磁吸引力削减,通过复位弹簧59的弹力将可动铁芯58向Z方向下侧施力。通过向该可动铁芯58的施力,可动轴35向Z方向下侧移动,经由螺旋弹簧50使可动接触件32向Z方向下侧移动,可动接触件32的第一面321从一对固定端子31a、31b离开。而且,如图2所示,伴随可动接触件32从一对固定端子31a、31b的离开,设于可动接触件32的第一面321的一对可动触点34a、34b分别从一对固定触点33a、33b的各个离开。
这样,在电磁继电器100从动作状态成为恢复状态时,可动轴35的环状凸缘部35a与衰减机构部60的衰减部件61接触,产生碰撞音。该产生的碰撞音例如在衰减部件61和电磁驱动部40的固定铁芯57及第一轭53接触的情况下,从衰减部件61向固定铁芯57及第一轭53传播,朝向外壳1的外部。即,碰撞音沿着图4所示的路径R0直线传播。
在电磁继电器100中,具备具有绝缘性的衰减部件61和隔音间隙62的衰减机构部60,该衰减部件61配置在可动接触件32与电磁驱动部40的固定铁芯57及第一轭53之间,隔音间隙62设于衰减部件61与电磁驱动部40的固定铁芯57及第一轭53之间。另外,具有碰撞音衰减部63,其使可动轴35的环状凸缘部35a与衰减部件61接触而产生的碰撞音传播的路径比该碰撞音在衰减部件61不具有隔音间隙62而使衰减部件61和固定铁芯57及第一轭53接触的状态下向外壳1的外部传播的路径R0长。由此,可动接触件32相对于一对固定端子31a、31b的固定触点配置面311分开,在环状凸缘部35a和衰减部件61接触时产生的碰撞音因隔音间隙62而不在电磁驱动部40的固定铁芯57及第一轭53传播,在衰减部件61上传播。而且,在衰减部件61传播的碰撞音在到达外壳1的外部之前通过碰撞音衰减部63而衰减。即,能够不增加零件数量而降低可动接触件32从一对固定端子31a、31b离开时产生的碰撞音。
另外,碰撞音衰减部63在沿着可动接触件32的移动方向(即Z方向)的剖视时具有U形,具有使碰撞音传播的路径R1曲折的曲折部64。由此,能够使可动轴35的环状凸缘部35a与衰减部件61接触而产生的碰撞音传播的路径R1比该碰撞音在没有隔音间隙62而使衰减部件61和固定铁芯57及第一轭53接触的状态下从衰减部件61经由固定铁芯57及第一轭53向外壳1的外部传播的路径R0长。
通常,在一对固定触点及一对可动触点开闭时,通过一对固定触点及一对可动触点间产生的电弧,伴随一对固定触点及一对可动触点的接触及离开,使由电弧的热而熔融的触点的粉末飞散(以下将该飞散的触点的粉末称作飞散粉)。当该飞散粉附着并堆积于可动轴35及螺旋弹簧36上,不能使可动接触件32按照设计那样动作,固定触点33a、33b及可动触点34a、34b间的接触可靠性可能降低。
在电磁继电器100中,曲折部64由从衰减部件61的凸缘部61b向Z方向上方沿着可动轴35延伸的第一周壁部641、从该第一周壁部641的远离凸缘部61b的一方的端部沿着XY平面延伸的连接壁部642、从该连接壁部642的远离第一周壁部641的一方的端部沿着可动轴35向Z方向下方延伸的第二周壁部643构成。由此,能够降低伴随固定触点33a及可动触点49a的接触及离开产生的飞散粉向可动轴35及螺旋弹簧36的堆积。其结果,能够使可动接触件32按照设计那样动作,能够防止固定触点33a、33b与可动触点34a、34b之间的接触可靠性的降低。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碰撞音衰减部63具有由第一周壁部641、连接壁部642以及第二周壁部643构成的曲折部64,但不限于此。碰撞音衰减部63只要构成为产生的碰撞音经由衰减部件61传播的路径R1比在没有隔音间隙62的情况下产生的碰撞音以衰减部件61和电磁驱动部40接触的状态向外壳1的外部传播的路径R0长即可。即,也可以省略曲折部64。
另外,碰撞音衰减部63不限于一个曲折部64,例如,如图6所示,也可以具有相互串联连结的多个曲折部64。这样,通过作为碰撞音衰减部而设置多个曲折部,能够更可靠地降低可动接触件从一对固定端子离开时产生的碰撞音。
另外,碰撞音衰减部63不限于具有由第一周壁部641、连接壁部642以及第二周壁部643构成的曲折部64的情况。例如,如图7所示,也可以具有由第一周壁部641、连接壁部642、在连接壁部642的延长线上延伸的第三周壁部644、从第三周壁部644的X方向外侧(即远离可动轴35)的端部向Z方向下侧延伸的连接壁部645、从该连接壁部645的下端与第三周壁部644平行地延伸并与第二周壁部643连结的第四周壁部646构成的一个以上的曲折部164。即,能够根据电磁继电器的设计而采用任意形状及构造的碰撞音衰减部。
另外,隔音间隙62在与可动接触件32的移动方向(即Z方向)交叉的方向(即沿着XY平面)上,至少设置在比碰撞音衰减部63更接近可动轴35的位置,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降低可动接触件从一对固定端子离开时产生的碰撞音。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但最后对本发明的各方面进行说明。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电磁继电器,其具备:
箱形的绝缘性的外壳,其在内部形成有封闭空间;
一对固定端子,其与所述外壳分别相互电独立地固定,并且在所述封闭空间内分别具有固定触点配置面;
具有导电性的板状的可动接触件,其设于所述封闭空间内,具有与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的所述固定触点配置面相对的可动触点配置面即第一面,且以所述第一面相对于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的各个所述固定触点配置面接近、离开的方式可移动地配置;
可动轴,其沿着所述可动接触件的移动方向向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所述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侧延伸,且可与所述可动接触件一同移动;
电磁驱动部,其被收纳于所述外壳内的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所述第二面侧,并且驱动所述可动轴而使所述可动接触件沿所述移动方向进退;
衰减机构部,其设于所述封闭空间内,并且具有配置于所述可动接触件与所述电磁驱动部之间的绝缘性的衰减部件和设于该衰减部件与所述电磁驱动部之间的隔音间隙,
所述可动轴具有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随着所述可动接触件向所述固定触点配置面接近而从所述衰减部件离开,在所述可动接触件从所述固定触点配置面离开后,与所述衰减部件接触而限制所述可动轴向所述可动接触件离开方向的移动,
所述衰减部件具有碰撞音衰减部,该碰撞音衰减部构成为使所述可动轴的所述移动限制部与所述衰减部件接触而产生的碰撞音传播的路径,比在不具有所述隔音间隙而使所述衰减部件和所述电磁驱动部接触的状态下将所述碰撞音朝向所述外壳的外部传播的路径长。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的电磁继电器,具备具有配置在可动接触件与电磁驱动部之间的绝缘性的衰减部件和设置于该衰减部件与电磁驱动部之间的隔音间隙的衰减机构。另外,衰减部件具有使可动轴的移动限制部与衰减部件接触而产生的碰撞音传播的路径比碰撞音在没有隔音间隙而使衰减部件和电磁驱动部接触的状态下向所述外壳的外部传播的路径长的碰撞音衰减部。由此,可动接触件相对于一对固定端子的固定触点配置面离开,且可动轴的移动限制部和衰减部件接触时产生的碰撞音因隔音间隙而不在电磁驱动部的固定铁芯及第一轭传播,而在衰减部件传播。而且,在衰减部件传播的碰撞音在到达外壳的外部之前通过碰撞音衰减部衰减。即,能够降低可动接触件从一对固定端子离开时产生的碰撞音。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电磁继电器中,
上述隔音间隙在与上述可动接触件的上述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至少设置在比上述碰撞音衰减部更接近上述可动轴的位置。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的电磁继电器,能够更可靠地降低可动接触件从一对固定端子离开时产生的碰撞音。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电磁继电器中,
上述碰撞音衰减部在沿着上述可动接触件的上述移动方向的剖视时具有U形,且具有使上述碰撞音传播的路径曲折的曲折部。
根据上述第三方面的电磁继电器,能够使可动轴的移动限制部与衰减部件接触而产生的碰撞音传播的路径比在没有隔音间隙而使衰减部件和电磁驱动部接触的状态下碰撞音向外壳的外部传播的路径长。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电磁继电器中,
上述衰减部件由沿与上述可动接触件的上述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凸缘部和上述曲折部构成,
上述曲折部由从上述衰减部件的上述凸缘部沿着上述可动轴延伸的第一周壁部、从该第一周壁部的远离上述凸缘部的一方的端部向与上述可动轴交叉的方向延伸的连接壁部、从该连接壁部的远离上述第一周壁部的一方的端部沿着上述可动轴向上述第一周壁部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二周壁部构成。
根据上述第四方面的电磁继电器,能够降低伴随可动接触件相对于一对固定端子的各个固定触点配置面的接近、分离而产生的飞散粉向驱动轴周围的堆积。其结果,能够使可动接触件按照设计那样地动作而防止接触可靠性的降低。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电磁继电器中,
上述碰撞音衰减部具有相互串联连结的多个上述曲折部。
根据上述第五方面的电磁继电器,能够更可靠地降低可动接触件从一对固定端子离开时产生的碰撞音。
此外,通过将上述各种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适当组合,能够实现各自具有的效果。另外,能够进行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或实施例彼此的组合或实施方式与实施例的组合,并且,也能够进行不同的实施方式或实时例中的特征彼此的组合。
本发明参照附图并与优选的实施方式结合充分描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各种变形及修正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没有脱离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应理解为这种变形及修正包含于其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可适用于其它结构的电磁继电器。

Claims (5)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具备:
箱形的绝缘性的外壳,其在内部形成有封闭空间;
一对固定端子,其分别相互电独立地固定在所述外壳上,并且在所述封闭空间内分别具有固定触点配置面;
具有导电性的板状的可动接触件,其设于所述封闭空间内,具有与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的所述固定触点配置面相对的可动触点配置面即第一面,且以所述第一面相对于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的各个所述固定触点配置面接近、离开的方式可移动地配置;
可动轴,其沿着所述可动接触件的移动方向向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所述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侧延伸,且可与所述可动接触件一同移动;
电磁驱动部,其被收纳于所述外壳内的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所述第二面侧,并且驱动所述可动轴而使所述可动接触件沿所述移动方向进退;
衰减机构部,其设于所述封闭空间内,并且具有配置于所述可动接触件与所述电磁驱动部之间的绝缘性的衰减部件和设于该衰减部件与所述电磁驱动部之间的隔音间隙,
所述可动轴具有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随着所述可动接触件向所述固定触点配置面接近而从所述衰减部件离开,在所述可动接触件从所述固定触点配置面离开后,与所述衰减部件接触而限制所述可动轴向所述可动接触件离开方向的移动,
所述衰减部件具有碰撞音衰减部,该碰撞音衰减部构成为使所述可动轴的所述移动限制部与所述衰减部件接触而产生的碰撞音传播的路径,比在不具有所述隔音间隙而使所述衰减部件和所述电磁驱动部接触的状态下将所述碰撞音朝向所述外壳的外部传播的路径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隔音间隙在与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所述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至少设置在比所述碰撞音衰减部更靠所述可动轴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碰撞音衰减部在沿着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所述移动方向的剖视时具有U形,且具有使所述碰撞音传播的路径曲折的曲折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衰减部件由沿与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所述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凸缘部和所述曲折部构成,
所述曲折部由从所述衰减部件的所述凸缘部沿着所述可动轴延伸的第一周壁部、从该第一周壁部的远离所述凸缘部的一方的端部向与所述可动轴交叉的方向延伸的连接壁部、从该连接壁部的远离所述第一周壁部的一方的端部沿着所述可动轴向所述第一周壁部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二周壁部构成。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碰撞音衰减部具有相互串联连结的多个所述曲折部。
CN201780035486.4A 2016-07-29 2017-06-22 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1093140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50292 2016-07-29
JP2016150292A JP6668997B2 (ja) 2016-07-29 2016-07-29 電磁継電器
PCT/JP2017/023024 WO2018020915A1 (ja) 2016-07-29 2017-06-22 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14016A true CN109314016A (zh) 2019-02-05
CN109314016B CN109314016B (zh) 2021-01-29

Family

ID=61015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5486.4A Active CN109314016B (zh) 2016-07-29 2017-06-22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55883B2 (zh)
JP (1) JP6668997B2 (zh)
CN (1) CN109314016B (zh)
DE (1) DE112017003807T5 (zh)
WO (1) WO20180209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8294B2 (ja) * 2016-07-29 2021-02-1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668997B2 (ja) * 2016-07-29 2020-03-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919504B2 (ja) * 2017-10-31 2021-08-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19083174A (ja) * 2017-10-31 2019-05-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801629B2 (ja) * 2017-10-31 2020-12-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142219B2 (ja) 2018-11-13 2022-09-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JP7310474B2 (ja) * 2019-09-13 2023-07-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6309A (zh) * 2002-07-01 2005-09-07 蒂科电子公司 低噪音继电器
JP2007066807A (ja) * 2005-09-01 2007-03-15 Omron Corp 電磁継電器
JP2015046274A (ja) * 2013-08-28 2015-03-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CN105122414A (zh) * 2014-03-14 2015-12-02 欧姆龙株式会社 密封触点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214014A (de) * 1939-04-03 1941-03-31 Bosch Gmbh Robert Einrichtung mit elektromagnetisch betätigter Kontaktvorrichtung für elektrische Anlagen auf Fahrzeugen.
JPS5310936A (en) 1976-07-19 1978-01-31 Hitachi Ltd Memory and its applying method
DE4006796A1 (de) * 1990-03-03 1991-09-12 Bosch Gmbh Robert Andrehvorrichtung mit abtriebswellenverriegelung
DE4117242C1 (zh) * 1991-05-27 1992-07-16 Robert Bosch Gmbh, 7000 Stuttgart, De
US5892194A (en) * 1996-03-26 1999-04-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Sealed contact device with contact gap adjustment capability
KR100505438B1 (ko) * 2001-11-29 2005-07-29 마츠시다 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자(電磁) 개폐 장치
JP4765761B2 (ja) * 2006-05-12 2011-09-0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5197480B2 (ja) * 2009-05-14 2013-05-15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電磁継電器
CN102934190B (zh) 2010-03-15 2016-01-20 欧姆龙株式会社 接点开关装置
WO2012060089A1 (ja) * 2010-11-01 2012-05-10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継電器
JP5966469B2 (ja) * 2012-03-15 2016-08-1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封止接点装置
JP5990028B2 (ja) * 2012-04-13 2016-09-07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開閉器
KR101545893B1 (ko) * 2014-01-28 2015-08-20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릴레이
KR200486468Y1 (ko) * 2014-09-29 2018-07-05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직류 릴레이
US10026577B2 (en) * 2015-09-04 2018-07-17 Omron Corporation Contact switching device
JP2017195160A (ja) * 2016-04-22 2017-10-2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WO2017183305A1 (ja) * 2016-04-22 2017-10-2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開閉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JP2017195161A (ja) * 2016-04-22 2017-10-2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および電磁継電器
JP6668997B2 (ja) * 2016-07-29 2020-03-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828294B2 (ja) * 2016-07-29 2021-02-1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919504B2 (ja) * 2017-10-31 2021-08-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801629B2 (ja) * 2017-10-31 2020-12-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19083174A (ja) * 2017-10-31 2019-05-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897499B2 (ja) * 2017-10-31 2021-06-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856001B2 (ja) * 2017-10-31 2021-04-0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835029B2 (ja) * 2018-03-30 2021-02-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6822436B2 (ja) * 2018-03-30 2021-01-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6309A (zh) * 2002-07-01 2005-09-07 蒂科电子公司 低噪音继电器
JP2007066807A (ja) * 2005-09-01 2007-03-15 Omron Corp 電磁継電器
JP2015046274A (ja) * 2013-08-28 2015-03-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CN105122414A (zh) * 2014-03-14 2015-12-02 欧姆龙株式会社 密封触点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18781A (ja) 2018-02-01
DE112017003807T5 (de) 2019-05-09
WO2018020915A1 (ja) 2018-02-01
CN109314016B (zh) 2021-01-29
US10755883B2 (en) 2020-08-25
US20190122844A1 (en) 2019-04-25
JP6668997B2 (ja) 2020-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14016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9314017B (zh) 电磁继电器
JP5585550B2 (ja) 継電器
JP6043173B2 (ja) 電磁継電器
US20190013171A1 (en) Contact mechanism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8780721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3094007B (zh) 接点开关机构和电磁继电器
CN107026054B (zh) 继电器
JP2022141412A (ja) 電磁継電器
JP2023178482A (ja) 接点装置
JP7124758B2 (ja) リレー
KR102606007B1 (ko) 직류 릴레이
CN114520129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2955993B (zh)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CA2880067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3016125B1 (en) Crossbar structure of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JP5853223B2 (ja) リレー装置
JP7056549B2 (ja) 電磁継電器
JP2019197608A (ja) 電磁継電器
CN103871786B (zh) 电磁接触器
JP6922534B2 (ja) 電磁継電器
CN109997209A (zh) 电磁继电器及智能仪表
JP2016201289A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開閉器システム
WO2022123873A1 (ja)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WO2020110912A1 (ja) 接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